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张仲景木防己汤的学术思想和对后世影响的研究

张仲景木防己汤的学术思想和对后世影响的研究

张仲景木防己汤的学术思想和对后世影响的研究
张仲景木防己汤的学术思想和对后世影响的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

开题报告

张仲景应用木防己汤的学术思想以及对后世影响的文献研究

专业:金匮

研究方向:

学生:

导师:教授

2008年月日

目录

一、立题依据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四、创新性

五、可行性分析

六、预期成果

七、经费预算

八、课题进度安排

一、立题依据

(一)研究背景

1.人神概念研究

木防己汤是一张治疗支饮的名方,首见于《金厦要略·痰饮咳嗽病篇》。其云:“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膈间有支饮留伏,饮邪迫于肺,肺气上逆,则气喘胸满;饮邪滞于胃,胃失和降,则心痞闷,甚或坚实胀满;饮聚隔间,营卫不利,故面色黑而晦暗。其脉沉紧者,乃寒饮留伏于里,结聚不散之象。病程已达数十日之久,又经前医吐下不愈,应考虑到虚的一面。此时病情虚实错杂,故用木防己汤补气化饮。服药之后,其虚者,外虽痞满,而中无结聚,气化水行,病即可愈;实者乃水停气阻,木防己汤不能尽除坚实之根蒂,故于原方去寒凉滞气之石膏,加茯苓导水下行,芒硝咸寒软坚,下夺其水饮结聚,则阳气可通。

针对上述复杂的证候,仲景选用了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参四药组合成方。本方之功效正如尤在径《金匾要略心典》所说:“木防己桂枝一苦一辛,并能行水气而散结气。而痞坚之处必有伏阳,吐下之余定无完气,……故又以石膏治热,人参益虚,……。”可见木防己汤是配伍谨严,功具温清补利的合方,用于痰饮郁结化热,而又兼阳气虚弱的证候,甚为合拍。其疗效之卓著,己为古今临床所证实。诚然,木防己汤并非痰饮病的主方,更不是痰饮病的通用方。换言之,临床治疗痰饮病,并不要求都象木防己汤那样的配伍施治,但是该方的特殊结构及其肯定的疗效,却为我们揭示了痰饮病治疗中的一些规律性问题,现予分析如下:

一、温阳化饮,重在“和之”

痰饮之成,总与人体阳气虚弱,肺、脾,肾、三焦、膀胱气化功能失调有关。痰饮即淡饮,与水湿同类,其性属阴,饮成之后,亦必更伤人阳气,故仲景在《痰饮篇》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所谓温药,是指能生少火,复阳气,化阴邪的一类药物,如木防已汤中的桂枝、人参以及《痰饮篇》中的麻黄、半夏、生姜、白术、厚朴、五味子、细辛等。这些药物运用于痰饮病证,一般说可以收到三大功效,即:振奋阳气以扶阳,开发腠理以发汗,化气行水以利尿。总之,既能温阳扶正,亦能蠲饮祛邪,显然这些作用都是治疗痰饮病所必须的。因脾为湿土,赖阳气以健运,饮为阴邪,得阳则易化,故治疗痰饮总以温阳化饮为其大法。据统计,《痰饮篇》共20方,用药34味,其中温药16味,约占全篇用药的47%,可见温药的使用在痰饮病治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但是,温阳化饮法决不是单一的,重点还在于“和之”。所谓“和”,有温和,调和之意。温和指温之不可太过,这是因为脾主湿,胃主燥,若温燥脾阳过度,势必伤及其阴,转成胃热亢盛之证,饮邪虽属阴,但停聚日久,气机阻滞,亦必郁而生热,过度使用温燥之药,必然助热耗阴。所以在痰饮病的治疗过程中,如何恰如其分地掌握温性药物使用的时间、剂量,使之不致于温燥过度,确是一个关键问题。调和,就是补偏救弊,协调平衡。脾与胃,阴阳相配,其生理功能的协调需要和;病理上,痰饮病多见寒热错杂,虚实互见之证,故要求医者补虚不得碍邪,攻邪不得伤正,清热固然不宜常用,温阳也不可过分,唯以邪去正复为最佳效果,可见“和”的实质即是辨证施治。仲景以“和”治饮的思想,在木防

已汤及《痰饮篇》中都有充分的体现,如桂枝配防己,一升一降,桂枝配石膏,一温一凉,如其气虚而里结成实者,又当用人参配芒硝攻补兼施。《痰饮篇》所用诸方,虽以温药为主,但也有不少苦寒攻逐之品,如大黄、葶苈、甘遂、大戟、芫花等。

总之,“温药和之”是仲景针对痰饮病阳气虚弱的本质而提出的一个治疗原则,它在肯定以温补阳气为主的前提下,如果痰饮郁结成实,病势急骤,或者化燥生热时,也不排除使用寒凉攻下药物的可能性,正如魏念庭所说: “不耑事温补,……即有行消开导之义。”这种深含哲理的论点,对临床治疗痰饮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扶正祛邪,当分标本

痰饮本为正虚邪实之证。所谓正虚,主要指阳气虚(或阴阳气血俱虚),其理已如前述。阳气根于肾,源于脾,故温阳益气是痰饮病扶正固本的大法,而温补脾肾的阳气,则是法中之法。木防己汤必伍人参,意在甘温补中,化饮而不伤正,《痰饮篇》提出的苓桂术甘汤与肾气丸两方,更是健脾温肾的代表。前方茯苓淡渗利水,桂枝温阳化气,白术健脾燥湿,甘草益气和中,四药相投,温阳健脾,利尿化饮之功颇强。若阳气之虚,由脾及肾,又非苓桂术甘汤所能胜任,则用肾气丸温肾化气行水。上述二方均属温阳化气治本之方,“缓则治其本”,故条文着重点出“短气有微饮”的主证,即正虚邪不盛、病情缓慢者适宜。如阴阳俱虚,左归、右归或巴戟、羊藿、菟丝、枸杞等温养精气之品,也可酌情使用,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痰饮为有形之物,既成之后,留蓄体内不去,一则损阳,二则阻滞气机,化热伤阴,故常变证百出。当饮邪日积月累,由少而多,正气被困,无力排邪外出之际(正气并非大虚),祛邪逐饮就显得十分必要。木防己汤用防己苦泄导饮,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用芒硝软坚破结,即有此义。《痰饮篇》用甘遂半夏汤攻逐欲去不去之留饮,用十枣汤治水气癖积胸胁之悬饮、支饮,用厚朴大黄汤泄支饮胸腹胀满,用葶苈大枣泻肺汤破支饮邪实气闭,用己椒苈黄丸治痰饮腹满,口舌干燥等,充分体现了“急则治其标”,祛邪以复正的方法。有人在论述痰饮与水气的治疗区别时认为,痰饮以攻邪为主,水气以扶正为主,是很有见地的。由此不难看出,扶正与祛邪两法,各有不同的针对性,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为用,应该说都是治疗痰饮病的常规大法,临床不可偏废,但分缓急而已。

三、表里同治,并行不悖

痰饮病有不兼外感者,当治其在里之饮,也有素患痰饮,复感外邪,内外相合而病者。此时若单纯解表或仅治其饮,均不能达到祛邪的目的,必须解表与化饮同时配合使用,才能使外邪得解,里饮得除。木防己汤用桂枝配防己具有表里同治之义,惟不及青龙汤体现明显。《金匮》述:“…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此因外感风寒,内有停饮,肺气失宣或脾气不运,饮入之水不能下输膀眺,反而泛溢四肢或渗入肌肤,水湿过盛,卫阳被遏,玄府闭塞,汗液当出而不能出,故身体疼重而肿。如属表寒里饮,病在表而又可表者,则当发其汗。表寒偏重而兼郁热的,证见恶寒发热,身体疼痛,不汗出而喘,烦躁等症,宜用大青龙汤发汗散水清郁热;表寒里饮俱盛无郁热者,宜用小青龙汤发汗解表化里饮。这种表里同治之方,其药物作用看似相违,其实相反相成,并行不悖,因此应该说也是痰饮病常见的治法之一,但一般只适用于表里证俱不甚急的证

候,若表证急或里证急者,又当别论。

四、温清补利,调和气机

痰饮病是一种日积月累而逐步形成的慢性疾患,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常致正气日耗,邪气留恋不去。如饮留日久,素体阳虚,心肺气弱,营卫不利,水饮滞于膈间,不仅肺气受阻,心阳也不能展布;水饮内结,脾失转输,肝失疏泄,气郁化热,最终造成寒热错杂、虚实互见,阴阳混淆的的复杂局面。此时纯攻纯补,纯清纯温都无济于事,惟有全面兼顾,缓调气机,扶正祛邪并重,或有转机可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源泉,举凡人身精血津液的生化、演变、运行、无不靠气为其动力。痰饮病从根本来讲,既是气滞的结果,也是导致气滞的原因之一。气机滞涩,有虚实寒热之别,虚则气馁,实则气壅,寒则气凝,热则气耗,故调畅气机的途径应是多方面的。去其气机所以不畅的原因,即可达到气机畅通的目的。木防己汤正是为解决支饮病既有心肺气虚,又有饮热互结这种复杂证候而创制的一首调畅气机的合方。方中桂枝辛温通阳,化气而调气;防己疏通水道,使饮邪下走膀胱,水行气亦行;二药相配,其行气散结,温阳化水之功更彰。人参补益心脾,资助正气,能补土制水;石膏清其郁热,以免“壮火食气”。桂枝之辛合人参之甘,辛甘化阳更速;防己之苦伍人参之甘,苦甘更能益阴;石膏桂枝,寒热相制,气化冲和,若邪气过实,饮结不散者,又宜去石膏加茯苓、芒硝利水软坚,等等,临床还可根据其证候的偏颇作出众多的相应加减,总以切合证情,调和气机为度。

综上所述,《金匮》木防己汤的配伍乍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但正如唐容川谓仲景用药之法所指出的,“全凭乎证,添一证则添一药,易一证亦易一药”,药随证转,证杂药亦杂,全方就是通过这种“杂乱”的配伍,既针对了痰饮病本质性的病机,又兼顾了支饮复杂的变局,故不失为治痰饮当以“温药和之”的典型代表方剂。纵观《金匮》全书,类似木防己汤“杂乱”配伍的方剂何止一首,诸如治疟母的鳖甲煎丸,治中风的候氏黑散,治“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的薯蓣丸,以及治产后中风的竹叶汤,治产后虚热烦乱呕逆的竹皮大丸,治妇人冲任虚寒兼有瘀血的温经汤等。深刻领会这些方剂的组方原理及其主治证候特点,对掌握内伤杂病的治疗用药规律,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云:“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已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对于条文中“虚者”、“实者”所指历代多有分歧,证之属性寒、热也有值得辨析。在此,笔者结合古今文献及临床体会,讨论如下。

一、虚实所指

对于文中“虚”、“实”所指,综合各家注解,概之有三:

1.“虚”以正言,“实”以邪言:因方中有人参补虚,故有注家按“正气夺则虚,邪气盛则实”来释之。如《金鉴》引李彣语:“木防己汤补虚散饮,虚者受补即愈,实者饮邪固结不解,故复发不愈。”病得之数十日,医又用吐下之法,正气损伤无疑存在,但据此认定“虚者”为正气虚,则有失原旨.从症状看,隔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脉沉紧,为支饮重证,邪气盛实,言“虚者”于理难通。从用药言,若以木防己汤中有人参而言“虚者”,那么,木防已去石膏

加茯苓芒硝汤中亦有人参,为何仲景却言“实者”?可见,二方证均存在邪气盛实和正气受损两个方面,而不能将“虚者”、“实者”以正、邪而论。

2,虚以饮在气分,实以饮在血分:《王旭高医书六种》云:“支饮在气分者,服木防己汤即愈。若饮在血分,深连下焦,必愈而复发。以其既散复聚,则有坚物留作澼囊。”王氏言饮在血分的根据有二:一则“面色黧黑”为瘀血之象;二则芒硝有消积破血之用。但笔者认为不足为凭,因“面色黧黑”并非瘀血所固有,痰饮水气也可见之;再“芒硝”虽历代本草载其有破血的作用,但从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用该药方剂分析,如大陷胸汤、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柴胡加芒硝汤,皆取其软坚去实热。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芒硝,其义亦此,非破血也.

3.以“胃中之虚实”言:《高注金匮要略》云:“虚、实,即胃中之虚、实而言,非指正气也”。《金匮心典》也说:“其虚者,外虽痞坚,而中无结聚,……其实者,中实有物。”对“木防己汤去茯苓加芒硝汤”证,结合症状与用药,“中实有物”已无疑义,但言木防己汤证“外虽痞坚,中无结聚”则牵会难解。“坚”者,坚硬、结实、郁满之意。饮邪充塞隔间,证见喘满,心下痞坚,实亦“中实有物”,非虚可言。

综上所述,三说对“虚者”、“实者”,不管是从正、邪而论,还是从气分、血分以及胃中之虚、实而分,无一不是从病理方面去认识。但笔者认为,仲景于此是以服木防己汤后的“心下”变化而言虚、实,即心下虚软为“虚者”,心下续痞坚为“实者”。患者膈间支饮,心下痞坚,服木防己汤,能得痞坚虚软,这是水去气行,结聚已散,病即可愈。若仍痞坚为实,是水停未散,就不能用原方治疗,故加芒硝以软坚破结,茯苓以导水下行。这样解释可顺理成章,前后贯通。

二、证之寒热

木防己汤证为支饮重证。对其病理,历代医家多认为寒热错杂,以寒为主。如全国统编教材《金匾要略选读》云:“寒饮留伏于里,结聚不散,所以其脉抓紧”。但笔者认为,本证是饮热聚于胸隔,理由如下:

1.以方测证:木防己汤由四味药组成;木防己三两,石膏十二枚,桂枝二两,人参四两。木防己其性苦寒,善于行水;石膏辛寒,重在清热降逆;佐以二两桂枝,旨在与木防己相伍,苦辛相合,行水气而散结;人参扶正。可见本方要在化饮清热,而非主于温通。综观仲景用石膏,常据热邪的轻重而变其用量。大青龙汤治溢饮有邪盛于表而兼郁热,仅用石膏如鸡子大;小青龙加石膏汤治寒饮挟热,取石膏二两;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治气分热盛之证,则重用石膏一斤;而木防己汤用石膏(如鸡子大)达十二枚,其义显然在于加强清热之力。

2.以方加“芒硝”论之:芒硝为咸寒软坚清热之品。仲景用芒硝,有治胃肠实热者,如大承气汤、柴胡加芒硝汤,有治水热互结者,如大陷胸汤,但未有用于病证属寒者。正如《本草思辨录》所云:“仲圣用芒硝之方,皆阳证无伏阴……。芒硝者,逐阳证之热结也”。由此可见,木防己汤之所以重用石膏,是由于饮热结聚隔间,偏中、上二焦;而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证,则饮热连及胃肠,偏中、下二焦,故取芒硝软坚,茯苓渗下,而达到涤热蠲饮之目的。

3.以“脉沉紧”论之:至于“其脉沉紧”,亦非专主寒饮里实。唐容川说过: “凡紧脉,今法只断为寒,不知紧是绞结迫切之形,无论寒热,但是绞结迫切等证,皆能见此脉形”。联系大陷胸汤证,“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其沉紧之脉为饮热结聚所致,不辨自明。

2.人神禁忌源流研究

人神禁忌又称人神避忌,其内容包括五行命人的行年宜忌、九部行年避忌、十二部行年避忌、四季人神避忌、逐月避忌、逐日避忌、六甲日神游舍避灸刺法、每月内忌日、逐时避忌、十二支人神避忌、十干人神忌日、男女避忌日、每日时段避忌。明确提出人神禁忌的最早文献是在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在“卷之三十三痈疽病诸候”中明确地说:“人年三十、十九、二十三、三十五、三十九、五十一、五十五、六十一、八十七、九十九,神皆在两耳下,不可见血,见血者死。”由此可见人神禁忌在此时已有了较成熟的理论,那么关于人神避忌理论的提出应该在更早。至于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卷二十九针灸上·太医针灸宜忌第七》则是将散见于各处的有关人神避忌的内容收集在一起的一个综合。此时唐·王涛的《外台秘要·卷三十九·孔穴主对法》也收集了关于人神禁忌的内容,其内容与《千金要方·卷二十九针灸上·太医针灸宜忌第七》中的内容大同小异,更说明了在唐之前人神禁忌理论就已经有发展并已比较成熟。后世明·杨继州的《针灸大成》中关于人神禁忌的内容也就是对《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中相关内容的综合。针灸人神禁忌的内容还见于《黄帝蝦蟇经》、《黄帝明堂灸经》、《神应经·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针经指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资生经》、《类经》、《针灸聚英》等书籍中,其主要内容大都相似。

自隋唐以后,各针灸著作中皆对针灸人神禁忌理论进行记载,内容相仿,说明了古人对此的重视。以下两则医案说明了这点。

《针灸大成》中就记述了一则运用人神禁忌的医案:[原文]壬申岁,四川陈相公长孙,患胸前突起,此异疾也。人皆曰:此非药力所能愈。钱诚翁堂尊,推予治之,予曰:此乃痰结肺经,而不能疏散,久而愈高,必早针俞府、膻中,后择日针,行六阴之数,更灸五壮,令贴膏,痰出而平。乃翁编修公甚悦之。[按]本案为胸前痰

核,其治疗颇具特色。首先是在取穴方面。既然病机为痰结肺经,并未取肺经之穴,而取了肾经的俞府、任脉的膻中,道理何在?此乃局部近取法,况肺主一身之气,膻中穴又称上气海,为一身宗气之会,故取之可鼓动宗气,宣畅肺脉之气,以消散积聚之痰。其次是在治疗操作方面,针行六阴之数自然是泻法,意在祛除痰邪,更灸五壮可以温气行血以散结,外用药膏贴敷者,乃豁痰拔毒之法,三法合用,其功益著。第三是择日针刺方面。本案痰核之治有赖于气血之运,故针灸时机的把握也应遵循气血流注规律。《针灸大成·人神禁忌》云:“初六十六廿六同,手掌胸前又在胸。”结合此案病在胸前,所言“择日针”者,当指一月之中尾数为6之日禁针[5]。说明古人运用到了针灸人神禁忌理论。

还有一则医案也是《针灸大成》中的,[原文]辛未,武选王会泉公亚夫人,患危异之疾,半月不饮食,目闭不开久矣。六脉似有如无,此疾非针不苏。同寅诸公,推予即针之,但人神所忌,如之何?若待吉日良时,则沦于鬼录矣。不得已,即针内关二穴,目即开,而即能食米饮,徐以乳汁调理而愈。同寅诸君,问此何疾也?予曰:天地之气,常则安,变则病,况人禀天地之气,五运迭侵于外,七情交战于中,是以圣人啬气,如持至宝,庸人妄为,而伤太和,此轩岐所以论诸痛皆生于气,百病皆生于气,遂有九窍不同之论也……。这则医案说明杨继州在患者急重时不避人神禁忌大胆用针而取得良效,但从侧面正说明了当时大多医家还是很遵从人神禁忌理论的,在遇到禁忌时不敢用针。

至于以上历代书籍中记载针灸人神禁忌理论内容的异同,将在下表中列出。以上对现有人神禁忌理论资料的研究,我们发现人神禁忌理论在隋唐时期已经成熟,而其理论渊源和发展脉络我们不得而知。人神概念最早见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现在公认为成书于汉初,亦即是说从汉代至随唐这段时期至少是人神禁忌理论的发展时期,人神禁忌理论的起源可能比汉代还早,而现有资料中没有人论及此项内容。或是我们所能看到的古籍文献鲜有论述这方面的,所以我们也很难弄明白人神禁忌理论的渊源和发展。

3.针灸人神禁忌理论部位研究

从《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所载人神禁忌的内容来看,记载的禁忌部位有些是不同的,如《千金要方·卷二十九针灸上·太医针灸宜忌第七》日辰忌载:六日足小趾,而《外台秘要》是手小指;在十干十二支人神忌日中,子日目,丑

日耳,寅日口,而《外台秘要》寅日胸面,类似这种不同还有多处。不仅《千

金要方》和《外台秘要》所载人神禁忌的内容不同,在《黄帝蝦蟇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经指南》、《针灸大成》等书籍中其所记载的部位都不是完全一致的。

以下就《黄帝蝦蟇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经指南》、《黄帝明堂灸经》、《神应经·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针灸大成》、《针灸聚英》典籍列出部分人神禁忌部位:

推十二部人神所在法部位

逐日人神禁忌部位表

为什么历代书籍中针灸人神禁忌内容会不同,据所掌握的文献资料所了解,医家、学者进行这方面研究的很少,所以本课题将对此进行研究,并提出我们的研究结论,以供参考。

人神禁忌理论已很少被医家运用,甚至有人认为其是糟粕,如李氏在谈到《千金要方》中人神禁忌内容认为:“论行年、人神避忌诀、推十二部人神所在诀等,均无法在临床上验证,这与作者的信奉道、儒、佛三家之学应有干系”。[6]王氏等认为,人神禁忌纯属阴阳、五行、八卦、经络等理论演绎而来,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有待商榷,所以从临床运用的实际情况来看,也少有从之者。[4]所以现在人们对人神禁忌理论的研究也非常少,目前对人神禁忌理论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对散在于古籍文献中有关内容的整理,对其名实的研究、理论渊源和发展以及《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和其他书籍中的部分人神部位不同的原因都未有深入的研究。

(二)提出问题

根据对上述国内研究的整理分析,我们提出三个问题,也将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

一、根据目前现有资料研究,在中医范畴内关于人神概念的三种认识,究竟人神在针灸人神禁忌中的含义是什么,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认识,所以我们首先需要对其名实进行研究。

二、通过对现有人神禁忌理论资料的研究,我们发现人神禁忌理论在隋唐时期已经成熟[1],而其理论渊源和发展脉络我们不得而知。人神概念最早见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现在公认为成书于汉初,亦即是说从汉代至随唐这段时期至少是人神禁忌理论的发展时期,人神禁忌理论的起源可能比汉代还早,而现有资料中没有人论及此项内容。所以我们需要对针灸人神禁忌理论的渊源和发展进行研究。

三、《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以及《黄帝蝦蟇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经指南》、《针灸大成》等所载人神禁忌的内容有不同之处,而根据所掌握资料来看没有人对其之所以不同的原因和结果进行研究,这也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

(周

衡“谈痰饮与水气的鉴别”,《吉林中医药》10 : 4 , 1981),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

张晓明名老中医骨伤学术思想及经验总结 在骨伤科科中,中医骨伤科的许多行之有效地治疗方法,如痹症的辨证论治,预防保健,中药外敷等方法,或被遗忘或未完全继承,导致学术思想及经验失传,张晓明主任医师为滨州名老中医,所处地方靠近海边,气候潮湿,痹症发病率高,在治疗痹症方面积累丰富经验,通过调查研究,跟师学习,文献检索,,整理分析总结原始资料,继而跟随张晓明主任学习,临床见习,观摩,总结资料,将其学术思想总结如下。 痹症是指因感受风寒湿邪,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引起肢体关节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内经》提出病因以风、寒、湿邪为主,《素问,痹论》云:“所谓痹者,各以其时感于风寒湿也”。“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阐述了痹症的病因,《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厥阴有余并阴痹,不足病生热痹”提示脏腑与痹症的关系。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诊并治》认为“历节痛,不可屈伸”,“其痛如挚”,“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若脱”是其主症,病位在肝肾,病因是由于汗出入水中,风寒湿合而为邪,伤及筋脉,水湿浸淫骨关节所致。叶天士对于痹久不愈者,有久病入络之说,倡用活血化瘀及虫类药物,搜剔宣通筋脉。 病因病机:痹症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等有密切的关系,正虚卫外不固是痹症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是痹症发生的外在条件。外因有风寒湿邪,风热湿邪:内因有正气不足,体质亏虚。一般情况外因是致病条件,内因是发病基础。 张晓明主人认为本病病因病机复杂,概括起来有邪、痰、瘀三方面,外邪浸入人体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因素,具体有风寒湿热诸邪,临床表现为外邪侵犯肌表,阻闭经络,导致机体气血运行不畅,关节筋脉失养,瘀阻成痹,出现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发为本病。如果患者素体虚弱,阳气不足,则会发为寒痹,如果平素身体较好,肌体抵抗力强,则正邪相争,寒邪从阳化热,形成热痹,而较少见到直接感受热邪而致病者。 这里所说的瘀是指痰浊淤血,是风寒湿痹或风湿热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血滞而为瘀,津停而为痰,淤血痰浊痹阻经络,可见关节肿大,屈伸不利。 虚指人体精、气、血、津液不足或者脏腑组织功能低下,其中以肝虚肾虚为主。若先天之气不足,肾气亏虚,肌体抵抗力低下,卫外不固,易受外邪浸袭而发病,若邪气留滞不去,进一步耗损正气,肝肾不足加重。由于关节筋脉失养,不荣而痛,使病情更加复杂,出现形体消瘦、关节变形等症。 张晓鸣主任医师临床总结:豨签草具有降血沉,促内风湿因子转阴的作用。常用量30-60g,对于久治不愈的顽痹,或疼痛较重的本病,张老师善用全蝎、蜈蚣、地鳖虫治之,收效很好。张老师认为:虫类多肢足与关节,居住潮湿,由于自然演化和适应,他们具备天然抗风湿能力,他们的抗病能力最易为人体接受,利用,止痛作用较快。 基于以上认识,张晓明主任在临床上采取内服外治相结合,给予祛邪为主,结合补气养血,疏通经络,化痰解瘀之法,取得良好的疗效。祛邪为主的原则贯穿于各期治疗之中。 内服方药的组成原则:根据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本病重要的致病因素是风寒湿邪,因此,以风邪为主治病者,给予祛风药为主,兼用散寒除湿,再加活血、健脾之药;寒邪为主者,给予散寒之品,重用温阳药物,佐以祛风除湿。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制川乌、制草乌、桂枝、防风、羌活、独活、秦艽、威灵仙、豨签草、丁公藤、络石藤、青风藤、寻骨风、制马钱子、细辛、透骨草等。张晓明主任根据以上原则创制息风灵,主药即是丁公藤和制川乌。 对于热邪,多由于风寒之邪在体内郁积过久转而化热而来。治疗上以清热解毒疏通经络为主,但也应该根据情况加用川乌等散寒止痛之品。一是因为此类药物有较强的止痛作用,在应用大剂量清热药物中配伍,只是利用其较强的止痛效果,而不会减少清热作用,而是因为本病的根本原因是由风寒之邪侵犯经络关节所致,仍有一些风寒之邪停留在经络关节,转

浅谈张仲景脉法的运用

浅谈仲景脉法的运用 1脉法概要 《伤寒杂病论》包抱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平脉辨证乃其辨证论治之精髓。《伤寒论》凡22篇,其中《平脉法》,《辨脉法》两面篇,着重论述了脉学的理论及实践;辨六经病各篇,合398条,113方,其中脉证并举的有135条之多,共叙述了60种脉象(单脉18种,相兼脉42种)。《金匮要略方论》共三卷25篇,包括40多种疾病,载方205首(其中四首只载方名而未见药味,不包括后三篇),脉证并举者有120余处(论述单脉18种,相兼脉51种)。此书中非脉学专书,但对脉象的论述已基本开成体系,它既不同于《经》的理论阐述,双有异于后世诸家之论,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辨治特色。 (1)   以阴阳为辨脉总纲。阴阳学说不但是辨证的总纲,而且也是辨脉之总纲。仲景首先将脉分为阴脉阳脉,然后借以辨别阴证阳证。如《辨脉法》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又如“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阴结也”。可见仲景脉法应用阴阳的大体,首先以脉象分阴阳。如浮、大、数、动、滑为阳脉,沉、涩、弱、弦微为阴

脉。所谓阳脉,即以脉来有力,较平脉有余,为太过之脉;所谓阴脉,即脉来无力,较平脉不足,为不及之脉。有余之脉,多为阳证实证;不足之脉,多为阴证虚证。其次,诊脉部位分阴阳,以寸脉为阳,尺脉为阴。寸主上焦,如寸口微,上焦阳不足,无以温煦肌表,故恶寒;尺脉弱,下焦阴不足,阴虚而发热,据此可诊为阴阳俱不足,而致恶寒发热(《辨脉法》)。还可以浮沉取法分阴阳,如阳浮而阴弱,辨寸口脉之浮沉,浮取为阳,沉取为阴,阳浮则为卫气强,故见发热,阴弱则为营气虚,阳不敛汗,故汗自出(《伤寒论》第三12条)。总之,阴阳用之于脉法,可分脉象之阴阳、证候之阴阳、取脉部位之阴阳、取法浮沉之阴阳,从而辨别病在表、在里、在气、在营、在上、在下等不同情况,故阴阳为脉法之总纲。 (2)   脉与四时相应。四时气候之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有着一定的影响,脉象也有相应的变化关系,这种天人相应的观点,是中医整体观的容之一。《经》对此论述甚为详尽,在《伤寒杂病论》中,因时辨脉的思想也是有论述。如《平脉法》曰:“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又云:“问曰:二月得毛浮脉,何以处言秋当死?师曰:二月之时肺当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秋死。二月肝用事,肝属木,脉应濡弱,反得毛浮者,是肺脉也,肺属金,金来克木,故知秋死。他皆仿此。”从而体现了应时辨脉的特点。 由于中时气候不同,人体五脏各有当旺之时,故五脏气血盛衰于脉中亦可察见。四时脉象有微小的变化,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春主肝,其脉微弦;夏主心,其脉微洪;秋主肺,其脉微毛;冬主肾,其脉微沉。

防己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防己 药材名称: 防己 拼音名称: FANGJI 别名: 土防己、青藤根、青藤香、钻骨龙、金锁匙。 科属: 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或马兜铃科植物广防己的干燥根。前者药材称为汉防己,后者称木防己。 产地: 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地。生于山野丘陵地、草丛或矮林 边缘。 性味: [性味、归经]苦、辛,寒。入膀胱、肺经 功效: 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中成药: 共有72种中成药使用防己:复方罗布麻片复方罗布麻片Ⅱ复方罗布麻片I汉 防己甲素片复方罗布麻片(Ⅱ)汉防己甲素注射液萘哌地尔分散片复方罗布麻片Ⅰ醒脑再造胶囊风痛安胶囊等。 应用:

1、用于水肿,小便不利。防己苦寒降泄,能利水消肿,使内蕴之水湿下行,为水湿所致水肿病的常用药。治水肿不能平卧,脉证俱实者,配甘遂、葶苈子等,如《圣济总录》防己九;若脾失运化,水溢皮肤,致患皮水,四肢浮肿, 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配黄芪、桂枝、茯苓等,以健脾益气,温阳利水,如《金匮要略》防己茯苓汤;若因卫气不固,风水外客,致患风水,脉浮 身重,汗出恶风者,配黄芪、白术、甘草等,以益气固表,利水消肿,如《金 匮要略》防己黄芪汤;若水饮内结,肠间有水气,腹胀满,大便秘结,小便不利,口舌干燥,喘咳者,配椒目、葶苈子、大黄等,以攻逐水饮,利水通便, 如《金匮要略》己椒苈黄九。本品治湿热阻滞经络,脚气肿痛,常与黄柏、木瓜、薏苡仁等配伍同用,有清利下焦湿热之功。 2、用于风湿痹痛。防己辛散苦泄,故能祛风除湿,通络止痛。风寒湿痹,历节疼痛者,配乌头、桂心等,如《千金要方》防己汤;若风湿热痹,关节红肿 疼痛者,每与薏苡仁、蚕砂、栀子等配伍,以清热祛风除湿,如《温病条辨》 宣痹汤。其清湿热之功,亦用治湿热所致的疥癣疮肿,可与金银花、地肤子等 配伍。 此外,防己又有降血压作用,高血压病属于肝阳上亢者,配决明子、茺蔚子 等同煎服。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4.5~9G;或入丸、散 注意事项: 该品苦寒较甚,不宜大量使用,以免损伤胃气。食欲不振及阴虚无湿热者忌用。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修去芦梢,洗净或刮去栓皮,切成长段,粗根剖为2~4瓣,晒干。 炮制工艺: 1、防已片:除去杂质,稍浸,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2、炒防己:取防己片,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焦表面微黄色,取出放凉。现代研究:

张仲景的故事,张仲景故事四则

张仲景的故事,张仲景故事四则 张仲景的故事,张仲景故事四则一、对病下药 张仲景在医学上出了名,还虚心地为同行医病,不失时机地向别的郎中学习。 从前,一些郎中们,只把医术传给自己的子孙,一般都不外传。那时南阳有个名医叫沈槐,已经七十多岁了,还没有子女。他整天惆怅后继无人,饭吃不下,觉睡不着,慢慢忧虑成病了。 当地的郎中们,来给沈槐看病,都缩一头。老先生的病谁也看不好。越来越重了。张仲景知道后,就奔沈槐家来。 张仲景察看了病情,确诊是忧虑成疾,马上开了一个药方,用五谷杂粮面各一斤,做成丸,外边涂上朱砂,叫病人一顿食用。 沈槐知道了,心里不觉好笑!他命家人把那五谷杂粮面做成的药丸,挂在屋檐下,逢人就指着这药丸把张仲景奚落一番。 亲戚来看他时,他笑着说:“看!这是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谁见过五谷杂粮能医病?笑话!笑话!” 朋友来看他时,他笑着说:“看!这是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谁一顿能吃五斤面,真滑稽!滑稽!” 同行的郎中来看他时,他笑着说:“看!这是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我看几十年病,听就没听说过,嘻嘻!嘻嘻!”他一心只想这件事可笑,忧心多虑的事全抛脑后了,不知不觉地病就好了。

这时,张仲景来拜访他,说:“恭喜先生的病好了!学生斗胆在鲁班门前耍锛了。”沈槐一听恍然大悟,又佩服、又惭愧。张仲景接着又说:“先生,我们做郎中的,就是为了给百姓造福,祛病延年,先生无子女,我们这些年青人不都是你的子女吗?何愁后继无人?” 沈槐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内心十分感动。从此,就把自己的医术全部传授给了张仲景和其他年轻的郎中。 张仲景的故事,张仲景故事四则二、巧“治”府台 东汉年间,南阳有个府台,他干了很多坏事,人们气恨他,巴不得找个出气的机会。 这年,府台的女儿有病了,一连几个月,遍求名医,也治不好病。这天,府台派家人去请张仲景,来给女儿看病。那阵子,伤寒病正游行,张仲景每天早出晚归,到乡下给老百姓医病,只有儿子在家。他们就把张仲景的儿子请了去。 张仲景的儿子常年随他学医,也是个知名的郎中。他来到府衙,询问了小姐的病情,府台夫人没张嘴,泪就先落下来:“唉呀!她面黄肌瘦,茶饭不进,还不住歇地呕吐呢!”说着说叫女儿诊脉。 那时候,年轻郎中给女子看病是不能见面的。所以只好从帘帏中牵出一根红线,一头拴在小姐的中指上,一头让张仲景的儿子拉着,放在耳朵边静听。他仔细听了好久,心里不觉好笑:哈哈!就这病竟没人看得出吗? 原来府台的女儿是怀孕啦!可他并不知道“病人”还是个没出阁的姑娘,就高声朝着府台说:“恭喜大人!小姐没有啥病呀,她是喜脉!你快要当外爷了!” 府台一听气得浑身乱颤,嚎叫道:“混帐东西!纯是一派胡言,快把他赶出

张仲景《伤寒论》的内容及贡献

张仲景《伤寒论》的内容及贡献 [ 录入者:admin | 时间:2008-03-21 16:26:34 ]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著。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三世纪初。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伤寒论》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具体他说,他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辩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伤寒论》尽管主要是指导临床各科,但其中亦有不少宝贵的养生学思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是张仲景养生学的基本出发点和指导思想。正如《伤寒杂病论·自序》“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之语所云,仲景之学。是在继承了《内》、《难》学术思想的基础之上而形成的。因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张仲景便自然地以《内经》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作为指导思想,并且作了进一步的阐发,他曾指出:“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见《伤寒论·自序》),“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见《金匾要略方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这些生动的描述,就很清楚他说明,人类生活在自然界,并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类只有顺应自然界气候的发展变化,才能得以生存,保持健康。由此可见,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是仲景养生学的基本出发点和指导思想。 (2)防病、抗病重视保津液。 津液之所以能防病、抗病,首先表现在津液具有固护机体、防御病邪的功能。如仲景在揭示太阳病转入阳明的机理时,一再重申亡津液是其关键条件:“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正是其例。何以亡津液会导致病转阳明?因为律液乃阳明经的主要正气,津液充则阳明固,邪不可干;津液亡则阳明虚,邪气便可轻易陷入。 津液之所以能防病、抗病,其次表现在津液能驱逐病邪,削弱病势上。如“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这里的热越,即言热邪发越于外。津液充沛,阳气畅运则汗出越邪,邪越则病顺。故“阳明病,法多汗”,而津亏则无汗,邪不得出,其病为逆。又如温热病中小便常短赤灼热,因为人要通过小便排邪。热邪一除,小便即转清利。“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故临床可视小便断吉凶。“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因小便不仅显示人体津液虚实情况,而且还能反应前阴这条驱邪途径是否正常。

浅谈张仲景养生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07400501.html, 浅谈张仲景养生思想 作者:闫康沈其霖 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2018年第02期 【摘要】医圣仲景作《伤寒杂病论》,洋洋洒洒八万言,鸿篇巨著之中理、法、方、药莫不完备。后世医家于“伤寒辨治”、“经方应用”等方面研究文献浩若烟海,而对仲景宝命全形之养生思想则鲜有发挥。本文从“饮食调摄”、“起居颐养”、“未病先防”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窥仲圣养生思想之一二。 【关键词】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养生思想 张仲景生于东汉纷争之乱世,疫病肆虐,伤寒横行。从“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到“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仲景痛定思痛,于《伤寒论序》中写道:“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表达了自己对世人轻视保身长全养生之法的叹息。笔者认为,除去“伟大医学家”这项桂冠,先圣张仲景亦称得上是一位“超卓的养生家”,这一点在其传世巨著《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多有体现: 1 饮食调摄 脾胃后天本,民以食为天,子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古今养生家无不重视的饮食调和,这也是张仲景养生思想体系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开篇即讲到:“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自非服药炼液、焉能不饮食乎?切见时人,不闲调摄,疾疚竞起;若不因食而生,苟全其生,须知切忌者矣。”饮食是水谷精微的来源,气血生化的基础,饮食精华可以养生,但若不加以调摄,则适得其反,疾病丛生。仲景强调如果想要达到滋养的目的,需按照饮食宜忌进行调摄。 1.1 节于性味 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第-》中,仲景提到了饮食调摄的基本要求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要注意摄入食物的性味,使之与脏腑相和,勿食过于苦酸,勿食过于辛甘,如《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所言“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五味过极,外损肌肉,内伤五脏。只有先考虑性味的调和,无使过极,才有可能符合饮食养生道法,尽得水谷之滋养。“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中之“节”者,约、缠束也。一个“节”字,尽道仲圣对性味调和饮食养生的要求。 1.2 慎于禁忌

防己黄芪汤

防己黄芪汤 防己黄芪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防己12g 甘草6g 白术9g 生黄芪15g 生姜3g 红枣2枚 上6味,以水800ml,煎取300ml,温服,服后取微汗。(功效)益气固表,祛风除湿.. (主治) 主证:风湿、风水证。症见汗出恶风,身重,小便短少,舌 淡苔白,脉象浮。 副证:口干饮少,神疲,肢软乏力。(临证加减] 1.本方证如兼腹痛加芍药以缓急止痛;若有喘息者加麻黄、 杏仁以平喘;气上冲者加桂枝以降冲逆;下焦有寒者加细辛、桑 枝以温经散寒;若水湿偏盛,身形肿者加茯苓、猪苓、桂枝以通 经利水;身疼痛者加附子、秦艽以温经散寒止痛。 2.治肾炎、全身水肿时,加猪苓、泽泻或合五苓散或五皮 饮,以增强利水之力。

3.慢性肾盂肾炎,湿郁化热,小溲黄,苔黄,尿量减少者, 加大黄粉、瞿麦、黄柏、川萆薢等,以增泄热之力。 4.加味防己黄芪汤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纤维化:两组 各30例,均用能量合剂、肌苷、维生素C,加工0%葡萄糖液 1000ml,静滴,每日工次。本组药用黄芪、丹参、白术、防己 各15g,益母草、茵陈、虎杖、桃仁、厚朴、生姜、甘草、大枣 各lOg.每日l剂,水煎服,30日为1个疗程。治疗1—3个疗 程.[实用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5,(4,:ss] 5.加减防己黄芪汤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腹水:药用防己、黄 芪、白术、猪苓、茯苓、泽泻、车前子、赤小豆、川椒目、生姜 皮。每日1剂,水煎服。该方对血象、肝功能改善似无作用,而 对症状改善、黄疸消退等有一定效果。[浙江中医杂志,1960,c3,:116]

6.防己黄芪汤治疗狐臭:药用防己、黄芪各30g。炒白术 15g,甘草6g,生姜9g,大枣20g。每日1剂,水煎服。水湿盛 加茅术、车前草、茯苓皮;有肥胖病加茵陈、焦山楂。本组患 者,疗程最短2月,最长6。5月,平均3.5月。[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1985,(3):34] 7.防己黄芪汤加味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药用生黄芪30一 60g,党参15"~30g,生白术15~18g,金樱子15---18g,黄精工2 ~18g,防己12-18g,山药30--45g,芡实30g,生姜3片,大枣6枚,炙甘草3—5g。随证加减。结果:全部临床治愈。[河北 中医,1985,(2),22] 8.防己黄芪汤加减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基本方用防己15g, 黄芪15g,白术12g,甘草lOg。急性风湿热或风湿性关节炎急 性发作,关节变形,红肿热痛者加银花、野菊花、雷公藤、薏苡

张仲景

张仲景,东汉后期医学家。生于公元150年正月十八日,于公元219年溘然长逝,享年69岁。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张宗汉曾在朝为官。由于家庭条件的特殊,是他从小就接触了许多典籍。他从史书上看到了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后,对扁鹊产生了敬佩之情,也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名医奠定了基础。 他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 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他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这种悲痛的惨景,张仲景目击心伤。 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 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伤寒论》自序)。 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张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

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 张仲景故里位于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天赋聪颖,勤奋好学,少年时学医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 张仲景疑案 作者:张功耀 2007年,长春中医药大学的一个课题组进行了一项“中国公民中医药素质调查”。调查的结果是一位偏远农村大字不识的老农民中医药素质最高。这个结果令国人惊讶,令中医信徒感叹。惊讶者认为,要得我国国民中医药素质的提高,首先就得倒退到大字不识,否则,中国人的中医药素质无法提高。感叹者认为,要得国民中医药素质提高,还得率先把通行于全世界的医学科学打入十八层地狱,然后强行普及他们自以为是的“东方科学”。 这个课题组设计了一个问卷,试图测试受试者是否知道“医圣张仲景”。若将这个问卷拿给我回答,我是绝不承认张仲景的医圣地位的。原因很简单,张仲景没有可信的行医经历。把张仲景说成医生尚且勉强,更何况升格为“医圣”! 最近,我综合研判了有关张仲景的史料。我发现,不用说要我承认张仲景为医圣十分困难,就连历史上是否真有张仲景其人,我也可以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一、与张仲景有关的文献疑窦 按照我国“后朝修前朝的历史”的修史习惯,南朝范晔先生费时13年,考订众家之说,著成《后汉书》一部,为后汉史研究保存了一份难得的史料。这部最

汉防己甲素的抗肿瘤分化治疗研究

汉防己甲素的抗肿瘤分化治疗研究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增殖与分化异常而形成的疾病。随着逐渐认识到异常的细胞分化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和治疗中的意义,肿瘤的分化治疗成为当今肿瘤治疗研究的热点之一。 诱导肿瘤细胞分化一般多用于白血病的治疗,经分化诱导剂诱导,肿瘤细胞在形态上以及生物化学方面的诸多标志均向正常细胞方向发生分化。最新的肿瘤分化治疗策略还可用于靶向促进实体恶性肿瘤干细胞的分化,使肿瘤干细胞失去干细胞特性,分化为上皮细胞表型的普通肿瘤细胞,从而克服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因肿瘤干细胞产生的强耐药性,高转移侵袭性以及高复发性。 与直接快速地杀死肿瘤细胞的传统治疗方法相比,分化治疗有低毒性的优势,使肿瘤细胞较温和地发生分化直至死亡,对机体正常细胞影响较小。在非实体瘤(白血病)中,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Acutemegakaryoblasticleukemia,AMKL)是巨核系造血细胞发育过程中被阻滞在某一分化阶段并进一步发生异常增殖所致的一种罕见的急性髓系白血病亚型。 因为缺乏特异性的药物,临床治疗AMKL有很大的挑战。AMKL患者白血病细胞的特点是恶性增殖并且不能发生终末分化成成熟的巨核细胞。 因此,研究者们希望开发出能促进AMKL细胞向巨核细胞发生终端分化而退出恶性增殖的药物来作为治疗AMKL的有效策略。在实体瘤中,乳腺癌一直以来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全世界女性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 尽管目前临床上对乳腺癌的治疗较为成熟,但乳腺癌转移率和复发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有研究者在乳腺肿瘤组织中分离出了一类极少数具备多向分化潜能、无限自我更新能力和高致瘤性的细胞亚群,即乳腺癌干细胞(Breast cancer

浅谈张仲景脉法的运用

浅谈张仲景脉法的运用 1脉法概要 《伤寒杂病论》包抱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平脉辨证乃其辨证论治之精髓。《伤寒论》凡22篇,其中《平脉法》,《辨脉法》两面篇,着重论述了脉学的理论及实践;辨六经病各篇,合398条,113方,其中脉证并举的有135条之多,共叙述了60种脉象(单脉18种,相兼脉42种)。《金匮要略方论》共三卷25篇,包括40多种疾病,载方205首(其中四首只载方名而未见药味,不包括后三篇),脉证并举者有120余处(论述单脉18种,相兼脉51种)。此书中非脉学专书,但对脉象的论述已基本开成体系,它既不同于《内经》的理论阐述,双有异于后世诸家之论,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辨治特色。 (1)   以阴阳为辨脉总纲。阴阳学说不但是辨证的总纲,而且也是辨脉之总纲。仲景首先将脉分为阴脉阳脉,然后借以辨别阴证阳证。如《辨脉法》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又如“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阴结也”。可见仲景脉法应用阴阳的大体,首先以脉象分阴阳。如浮、大、数、动、滑为阳脉,沉、涩、弱、弦微为阴脉。

所谓阳脉,即以脉来有力,较平脉有余,为太过之脉;所谓阴脉,即脉来无力,较平脉不足,为不及之脉。有余之脉,多为阳证实证;不足之脉,多为阴证虚证。其次,诊脉部位分阴阳,以寸脉为阳,尺脉为阴。寸主上焦,如寸口微,上焦阳不足,无以温煦肌表,故恶寒;尺脉弱,下焦阴不足,阴虚而发热,据此可诊为阴阳俱不足,而致恶寒发热(《辨脉法》)。还可以浮沉取法分阴阳,如阳浮而阴弱,辨寸口脉之浮沉,浮取为阳,沉取为阴,阳浮则为卫气强,故见发热,阴弱则为营气虚,阳不敛汗,故汗自出(《伤寒论》第三12条)。总之,阴阳用之于脉法,可分脉象之阴阳、证候之阴阳、取脉部位之阴阳、取法浮沉之阴阳,从而辨别病在表、在里、在气、在营、在上、在下等不同情况,故阴阳为脉法之总纲。 (2)   脉与四时相应。四时气候之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有着一定的影响,脉象也有相应的变化关系,这种天人相应的观点,是中医整体观的内容之一。《内经》对此论述甚为详尽,在《伤寒杂病论》中,因时辨脉的思想也是有论述。如《平脉法》曰:“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又云:“问曰:二月得毛浮脉,何以处言秋当死?师曰:二月之时肺当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秋死。二月肝用事,肝属木,脉应濡弱,反得毛浮者,是肺脉也,肺属金,金来克木,故知秋死。他皆仿此。”从而体现了应时辨脉的特点。 由于中时气候不同,人体五脏各有当旺之时,故五脏气血盛衰于脉中亦可察见。四时脉象有微小的变化,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春主肝,其脉微弦;夏主心,其脉微洪;秋主肺,其脉微毛;冬主肾,其脉微沉。

【黄芪的用法与用量是什么要注意哪些事情】 黄芪西洋参泡水喝用量

【黄芪的用法与用量是什么要注意哪些事情】黄芪西洋参泡水喝用量 黄芪是常见的中药材,不少人也会用黄芪作为煲汤的药材,但真正的了解黄芪的功效与用法的较少,下面就是小编关于黄芪的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了解这种药材。 黄芪的用法用量 1、高血压病:治疗老年人高血压伴有下肢浮肿者,常用防己黄芪汤加葛根,有较好的消除水肿以及降压作用。防己黄芪汤是《金匮要略》方,经验用量为:黄芪30克、白术12克、防己12克、甘草3克、生姜3片、红枣10粒,常去甘草,加葛根30克,如果伴有血脂高者,加泽泻20克,胸痛头晕者,加川芎10克、丹参12克。 2、缺血性心脏病:黄芪每日50克,水煎分3次服。治疗92例缺血性心脏病,并分别与心痛定和丹参片作对照,结果表明,黄芪组有较好的疗效。不仅心绞痛等症状明显缓解,而且能改善心电图、心阻抗图等临床多种客观指标。 3、急性肾小球肾炎:北芪30克,沸水冲泡当茶饮,1日1剂,20天为1个疗程,治疗27例,治愈19例,有效6例。 4、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胃溃疡:黄芪50克,沸水冲泡30分钟当茶饮,1日l剂,30日为1个疗程,治疗13例,其中2例治愈,9例有效。 5、银屑病:黄芪30克,当归、生地、白蒺藜各30克。水煎2次,早晚分服,有人治疗94例,治愈63例,有效21例,总有效率%。 6、糖尿病:消渴多汗,常一味取效。对糖尿病伴有浮肿、面色黄者,常用防己黄芪汤加葛根等。如果糖尿病所致的下肢溃疡或深部血栓者,则用生黄芪60克,配合葛根30克,怀牛膝30克、石斛30克、赤芍30克、丹参20克等。 7、慢性鼻炎:常用玉屏风散:黄芪15克、白术12克、防风10克。主治气虚自汗,容易感冒者。过敏性鼻炎、花粉症、哮喘、老人感冒等经常用。方中可加用生姜3片、红枣10粒。 8、骨质疏松:骨质疏松、腰椎病、颈椎病、贫血等,可见关节疼痛、麻木自汗等症者,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组成:黄芪30克、桂枝10克、白芍药15克、生姜3片、红枣12枚。此方不可用甘草。当年范文虎治疗医家沈某之媳病肢体酸麻,曾服桂枝汤加味治疗未效,范氏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原方,2剂即效。桂枝汤与黄芪桂枝五物汤仅甘草、黄芪之差异,一味药的区别,效果大不一样。 黄芪的功效 黄芪是中药中最基本的用于提高肺与呼吸系统免疫能力的药材,可以用于因免疫力低下导致的虚汗病症,也可以用于补气和增进脾脏功能和代谢能力低下。黄芪是补气的,比如说话没劲,走路没劲,脸色比较白等都是脾肺气虚的表现。 生用黄芪,有益气固表、利水消肿、脱毒、生肌的功效,适用于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等症。蜜炙黄芪有补气、养血、益中功效,适用于内伤劳倦、脾虚泄泻、气虚、血虚、气衰等症。 黄芪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形成、降低血压、保护心脏、双向调节血糖、抗自由基损伤、抗衰老、抗缺氧、抗肿瘤、增强机体免疫力作用,可用来治疗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症。黄芪还能扩张血管,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和营养状况,故对慢性溃疡久不愈合者有效。其还能消除肾炎患者的蛋白尿,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原减少。黄芪泡水喝的功效第一:强壮身体 科学家曾经做过时间,让动物服用黄芪水。结果发现,服用黄芪水之后的动物,体重增长比没有服用黄芪水的动物要快的的多,并且体内含有的白蛋白与血清总蛋白也有明显的增长。这类的动物放入水中游泳坚持的时间也比较长,并且日常的尿液也增加了。

张仲景辨证论治不寐六法

文章编号:1001-6910(2009)10-0008-02·学术探讨· 张仲景辨证论治不寐六法 张凤岭1,蒋士卿2 (1.新乡市中医院,河南新乡453003;2.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08) 关键词:张仲景 不寐/中医药疗法 养血安神 滋肾清心 益气养心 补肾温阳 和胃化滞 舒肝化郁 中图分类号:R249.1 文献标志码:A 《伤寒杂病论》创立的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并不局限在某一方面,而是由多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所组成,即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八纲辨证等。临床中须按照张仲景的辨证思路,将多种辨证方法合理运用,才能明显提高辨治疾病的疗效。多种论治方法相互补充、相互衬托,是《伤寒杂病论》辨治疾病的精华。现探析张仲景辨治不寐六法如下。 1 养血安神法 年老之人,气虚血少,劳心过度,伤心耗血;或女子崩漏,失血过多等,均可导致气血不足。气血不足则无以奉养心神,导致虚烦、失眠、多梦、醒后不易入睡、心悸、怔忡等。《景岳全书·不寐》曰:“无邪而不寐者,必营血之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心血亏虚,不能上荣于面,故可见面色少华而萎黄、舌淡、脉细弱等血少气亏之证。虚烦者,热而不实,心中扰乱,郁而不宁,津液亏虚,五内枯燥,乃荣血不足、阴盛阳微所致。其病机在于肝阴不足、心血亏虚,故治宜养血安神[1-2],方选《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之酸枣仁汤。方中酸枣仁甘酸而平,重用先煎,甘平养血宁心,酸平敛阴柔肝;知母甘寒,清热润燥除烦;茯苓甘平,健脾和中,宁心安神;川芎辛散,行气活血,配酸枣仁酸收辛散以调肝理血安神。诸药配伍,共奏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之效。 2 滋肾清心法 先天不足,房劳过度,易导致肾阴亏损,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阴,心阳失潜,独亢于上,扰乱心神,夜不安睡。徐东皋云:“有因肾水不足,真阴不升,而心火独亢,不得眠者。”心阴亏虚,不能制阳,心火不能下交于肾,可导致失眠心烦;阴液不足,肾府失养,可见腰膝酸软;阴虚津液不能内守,可见盗汗、咽干;舌红、脉细,均为阴精不足之象[3]。治宜滋肾清心,方选《伤寒论》第303条黄连阿胶汤。方中阿胶、芍药、鸡子黄补阴液、敛阴气,内护真阴;黄芩配黄连,直泻心火而内坚真阴。诸药配伍,心肾交会,水升火降,共奏滋阴和阳之效。3 益气养心法 大吐、大泻、大下、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伤及脾胃,久则致脾虚不运,胃气不和,食少纳呆,气血生化乏源,无以上奉于心,导致心神不安,从而发生失眠、多梦、心悸。脾气亏虚,则神疲气短,饮食无味;胃气虚弱,胃失和降,则腹痛隐隐。舌淡、脉弦细,均为气虚之证。治宜益气养心,方选《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载黄芪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即小建中汤加黄芪,主治“虚劳里急,诸不足”。小建中汤温中补虚;黄芪为补气要药,得饴糖甘温益气,配桂枝则温阳以化气,伍白芍又有益气和营之效。诸药相配,共奏益气养心之效。 4 补肾温阳法 中老年人,年过半百,肾阳渐衰,不能蒸腾肾阴上济于心,心阳独亢,导致失眠多梦,夜寐早醒,心神不安。《征治要寥·虚损门》曰:“年高人阳衰不寐。”肾阳虚衰,下元不固,小便淋沥,膀胱气化无权,故见溺不得出;腰为肾府,肾主骨生髓,肾之精气亏虚,故腰脊酸软无力;阳虚不能温养形体,故兼形寒肢冷、精冷、阳痿早泄、舌质淡、脉沉细等一派阳气虚弱之证。治宜补肾温阳,方选金匮肾气丸。金匮肾气丸虽阴阳并补,但侧重补阳。方中以附子、桂枝为君,温补肾阳;配地黄、山茱萸、山药为臣,补益肾阴以摄阳,并防附子、桂枝之辛燥伤阴;茯苓、泽泻、牡丹皮利湿泻火,以泻肾浊。诸药相配,阴阳相济,共奏温补肾气之效。 5 和胃化滞法 饮食不节,宿食停滞;或肠中燥屎累累,导致胃气不和,升降失常,以致睡卧不安。《素问》言:“胃不和则卧不安。”胃失和降,故恶心呕吐,嗳腐吞酸;燥结大肠,故大便秘结;腑气不通,则腹中胀痛;舌苔腻、脉滑,为胃肠积滞之象。治宜和胃化滞,方选调胃承气汤。方中芒硝、大黄去胃家之糟粕,使气得以下;甘草生胃家之津液,使气得以上。三药配伍,攻补兼施,使胃气得和,腑气得通,夜寐自安。 6 疏肝化郁法 五志过极,情志失调,久则郁怒伤肝。肝藏血,血舍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郁而化热,热邪内扰, ·8 · 中医研究 2009年10月 第22卷 第10期 T C M R e s.O c t o b e r2009V o l.22N o.10

4.汉防己中生物碱的提取、分离和鉴定

实验目的: 1.掌握一般叔胺生物总碱的提取和纯化方法。 2.熟悉柱色谱法分离生物碱的操作技术。 3.掌握生物碱的鉴定方法。 实验原理: 根据大多数生物碱或生物碱盐均能溶于乙醇的通性,利用乙醇提取总生物碱。利用季铵型生物碱易溶于水,不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的性质,用溶剂萃取法分离脂溶性生物碱和水溶性生物碱;根据汉防己甲素和乙素和酸结合成盐而易溶于水,难溶于亲脂性试剂,在碱性条件下易溶于亲脂性试剂不溶于水的性质反复处理后,再利用两者在冷苯中溶解度的不同,使它们相互分离。或者利用两者的极性不同,利用柱层析进行分离。 实验试药与器材: 试药:汉防己、85%乙醇、1%盐酸、氯仿、氨水、1%氢氧化钠、无水硫酸钠、 氧化铝、丙酮、环己烷、甲醇、改良碘化铋钾试剂、碘-碘化钾试剂、碘化汞钾试剂、硅钨酸试剂等 器材:回流装置、圆底烧瓶、分液漏斗、层析柱、漏斗、薄层板、乳钵、量筒、 汉防己甲素 R=CH 3 汉防己乙素 R=H

烧杯、试管等

实验内容与方法: 一、总生物碱的提取 取汉防己粉末100g,置于500ml圆底烧瓶中,加85%乙醇300ml,水浴加热回流1小时,滤出乙醇提取液;药渣重新加入85%乙醇200ml同法提取1次,合并两次提取液,过滤,浓缩至无醇味,成糖浆状,得到总生物碱。 二、精制 将上述糖浆状提取液转入烧杯中,加1%盐酸调PH为2,边加边搅拌,静置,过滤,得澄明滤液。滤液加等体积氯仿,再加氨水调PH为10以上,于分液漏斗中振摇萃取,静置分层后放出氯仿层,碱液再用氯仿萃取两次,合并氯仿液。氯仿液置于分液漏斗中,先以1%氢氧化钠溶液洗2次,再用水洗2-3次后加入约5g无水硫酸钠脱水,放置过夜,过滤,回收氯仿至少量,得汉防己总碱。 三、汉防己甲素和汉防己乙素的分离 1.装柱取层析柱垂直固定在铁架台上,在管的下端垫入少量棉花,称取中性氧化铝100目20g,缓缓加入层析柱中,边加边轻轻振动色谱柱,使氧化铝在柱中填实均匀。 2.上样取100mg汉防己总碱置于小蒸发皿中,用少量丙酮溶解,另加0.5g 色谱用氧化铝(作吸附剂),搅拌均匀,并于水浴上缓缓蒸去溶剂。然后将含有样品的氧化铝装入色谱柱的上端,并盖一圆形滤纸。 3.洗脱将色谱柱活塞打开,以正己烷-丙酮(4∶1)洗脱,流速控制在5ml/min,收集各流分(10ml~15ml/份)。 4.检查将各流分回收溶剂,依次点于硅胶G-CMC-Na薄层板上,用氯仿—丙酮—甲醇(6∶1∶1)为展开剂,展开,喷以改良碘化铋钾试剂,比较各流分的R f值,合并相同R f值的流分。 5.结晶将合并流分的溶液浓缩至适当体积,放置,析晶,滴加少量丙酮洗涤结晶,可得汉防己甲素、汉防己乙素结晶。 四、检识 1.化学检识

浅谈张仲景对中医养生学的贡献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浅谈张仲景对中医养生学的贡献 导语:防微杜渐治未病张仲景在《伤寒论》原序中曾抨击那些不注重摄养身体的人是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至于 防微杜渐治未病 张仲景在《伤寒论》原序中曾抨击那些不注重摄养身体的人是“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至于养生大法,它非常重视“治未病”。他在《金匮要略》开篇第一句就直陈“上工治未病,何也?”接着他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例,阐述了预防疾病的方法。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必然受大自然的支配。是能动的顺从大自然的变化,还是被动的接受大自然的约束,其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张仲景认为人的能动性应当占主导地位。他形象地说:“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人怎样才能象轻舟那样自由地在水上遨游呢?他说:“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这与《内经》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道理是一致的。而保持身心健康或防治疾病恶化的关键在于“养慎”。所谓“养慎”,就是内养正气,外御病邪。他说:“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这段话集中反映了张仲景防重于治的养生思想。文中所说的“不令”,“适中即医治之”,“才觉即导引”等,都包含有早期防治的积极意义。 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张仲景把“导引吐纳”放在首位,这不是偶然的。导引是以肢体运动、自摩自捏、伸缩手足为特点的一种医疗体育方法。

中医试卷二2

7、《素问·脉要精微论》说:“____________者,精明之府。” A. 脑 B. 心 C. 头 D. 肾 E. 肝 11、下列各项,哪项不是哮病与喘证的鉴别诊断( ) A. 哮病是独立的疾病,喘证是一个症状 B. 哮病有哮鸣音,喘证是指呼吸困难 C. 哮病必兼喘 D. 喘证必兼哮 E. 哮病和喘证均有呼吸气促困难的表现 23、下列各项,哪项不是痰气交阻型郁证的临床主证( ) A. 心神不宁,喜怒无常 B. 咽中有异物感 C. 发病与情绪有关 D. 胸中窒闷 E. 脉弦滑 25、属于佛手的功效是( ) A. 温化寒痰 B. 清热化痰 C. 止咳平喘

D. 燥湿化痰 E. 消痰散结 27、头发色黄干枯,稀疏易落,多属: A. 精血不足 B. 血虚受风 C. 疳积病 D. 肾虚或血热 E. 因禀赋不足所致 36、阳偏衰的病机是指: A. 阳气虚损,机能减退,热量不足 B. 阴寒邪侵,伤及阳气 C. 脏腑机能减退 D. 阴寒病邪积聚,阳气受抑而不升 E. 阳气虚损导致精血津液不足 39、阳虚水泛型肺胀的治疗主方是( ) A. 五苓散、真武汤 B. 五皮饮、五苓散 C. 真武汤、补肺汤 D. 防己黄芪汤、真武汤 E. 己椒苈黄丸、苏子降气丸 42、阳水的特点,一般不应包括哪项: A. 起病急,病程短

B. 皮肤光亮而薄 C. 为头面部先肿 D. 多挟风邪为患 E. 按之凹陷难复 47、津与血液的关系可概括为: A. 津能行血 B. 津为血之载体 C. 津血同源 D. 津能摄血 E. 血能行津 51、下列哪项不是辨证所应明确的内容: A. 病位 B. 病势 C. 病名 D. 病因 E. 病性 53、“乙癸同源”可归属于: A. 心和肝的关系 B. 肺和脾的关系 C. 肝和肾的关系 D. 肺和肾的关系 E. 心和肾

汉防己甲素片

汉防己甲素片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汉防己甲素片 英文名称:Tetrandrine T ablets 【成份】 本品主要成份为汉防己甲素化学名称:汉防己甲素化学结构式:分子式:C38H47N2O6分子量:622.722 【适应症】 用于风湿痛、关节痛、神经痛。与小剂量放射合并用于肺癌;亦用于单纯硅肺Ⅰ、Ⅱ、Ⅲ期及各期煤硅肺。 【用法用量】 口服。抗风湿及镇痛:每次20毫克~40毫克,一日3次。抗肺癌:每次40毫克~60毫克,一日3次。抗硅肺:每次60~100毫克,一日3次,服用6天,停药1天,疗程3个月。 【不良反应】 部分患者服药后会有轻度嗜睡、乏力、恶心、上腹部不适,长期口服可能会引面部色素沉着,停药后可消退。 【禁忌】 1.肝、肾等脏器发生器质性病患者禁用。 2.孕妇禁用。 3.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 1.服药期间每3个月复查肝功能、心电图等。 2.肝、肾等器质性病变者慎用或禁用。 【特殊人群用药】

儿童注意事项: 未进行该项实验且无可靠参考文献。 妊娠与哺乳期注意事项: 能引起小鼠精子畸形率及微核率增高,有致突变作用,孕妇禁用。 老人注意事项: 未进行该项实验且无可靠参考文献。 【药物相互作用】 1.能减轻化疗药物引起的消化道反应与肢体麻木症状,并对化疗引起的血红蛋白与白细胞的损害有保护作用。 2.使口服环孢素A后的最高血药浓度(Cmax)增高。 【药理作用】 1.本品通过降低过氧化物释放和吞噬细胞的活性而起到镇痛作用;还能通过抑制肿瘤耐药细胞表面P-糖蛋白的过度表达功能,增加化疗药物在肿瘤细胞内的积聚,增强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汉防已甲素可使硅肺胶原纤维松散、降解,脂类减少,微管结构消失、解聚,前胶原转化受阻,在间隙内出现新的细胞。 2.本品最小致死量:蟾蜍前淋巴囊注射时为1000毫克/kg~1200毫克/kg;小鼠腹腔注射时为700毫克/kg~800毫克/kg;家兔注射时为40毫克/kg~42毫克/kg。汉防己甲素可引起小鼠精子畸形率及微核率增高,对姐妹染色单体交换频率影响不大。 【贮藏】 遮光,密封保存。 【有效期】 24个月 【批准文号】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