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程序--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普通高校体育舞蹈选项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程序--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普通高校体育舞蹈选项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程序--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普通高校体育舞蹈选项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程序--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普通高校体育舞蹈选项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学校代码:10522

学号:105222006183

武汉体育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程序--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普通高校体育舞蹈选项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生:彭春梅

指导教师:吴东方教授

学科专业:体育教育训练学

研究方向:体育舞蹈

2009年4月

Unite Code:10522

No.: 105222006183

Master’s Degree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the 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The application study of“Procedure—Cooperation”

teaching mode in dance sports options lesson

technique teaching in common high school

Master Candidate : PengChunmei

Adviser: Professor Wu dong fang

Subject: Instructing and Train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Special Area : Dance sports training theories and methods

April, 2009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武汉体育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生必须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提交论文的印刷版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和阅览服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本人同意武汉体育学院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将本人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进行信息服务(包括但不限于汇编、复制、发行、信息网络传播等),同时本人保留在其他媒体发表论文的权力。

注:保密学位论文(即涉及技术秘密、商业秘密或申请专利等潜在需要提交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适用于本授权书。

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摘要

高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又是终身体育中最重要的、带有决定性意义的中间环节。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与实施,在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和“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的体育课程改革具有了新的视野与选择。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新课程理念淡化传统体育教育的片面功利性,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并以此构建各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根据体育课程新的基本理念,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强调,要改变以往体育课程实施过于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传统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文借鉴了程序教学以及合作学习理论,分别选取了其中的某一部分加以组合构建了“程序——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并在普通高校体育舞蹈选项课教学中进行了实证研究。本研究以黄冈师范学院公共体育课女生为实验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教学实验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尝试性地探索了“程序——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对体育舞蹈基本步伐技术、学生学业成就动机以及社交行为的影响,以期对体育舞蹈教学方法提供理论与实践上的依据。

通过教学实验,对所得的各种测试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在普通高校体育舞蹈选项课教学中,通过实施“程序——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实验班学生的体育舞蹈技能成绩高于采用传统教学的对照班学生成绩。证明“程序——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优于常规教学模式,说明在普通高校体育舞蹈选项课教学中运用“程序——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可行的。

2.“程序——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应用于普通高校体育舞蹈选项课教学时,通过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程序的学习策略、小组的合作方式,能够有利于学生对体育舞蹈运动技术的学习与掌握,提高她们的积极性与自信心。

3.“程序——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异质分组、组内合作策略有利于学生的社交活动能力和学业成就动机的提高。反过来又对体育舞蹈技术学习与掌握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4.“程序——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为了适应普通高校教学改革,以健康体育、终身体育、主体性教育为理念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主题是终身体育思想,目标是提高受教育者的自我锻炼能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为学生从事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程序——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有其独立且相对稳定的操作程序。

关键词:“程序——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普通高校;体育舞蹈;实验研究

Abstract

The high school athletics is the important path that carries out education and develop an overall development person with ability, and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decisive middle link in the whole life athletics. With the promulgation of《Instruction outline for national athletics course teaching in common high school》in 2002, an athletics course reform starts all-around.The PE reform has got new views and choices under the guidelines of ―all-round education‖,―life—long education‖ and―Health First‖.The practicing of new PE courses provides vast opportunities for teachers to make innovations by replacing the aim--oriented traditional PE with health--oriented new education, which focuses on the overal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and new educating systems are also formed accordingly.According to the basic concepts of the new physical education, the latest PE reform emphasizes to change students’ learni ng process from forced acceptance to active participation and research.During this kind of process,students can develop their abilities of information collection and processing, new knowledge acquisition, problem analyzing and solving and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Whereby, a new and effective training mode of―Procedure—Cooperation‖is formed.This thesis, by respectively borrowing certain parts from theories of procedure education and cooperative study, aims to form a teaching mode of―Procedure—Cooperati on‖and has put the mode into the teaching of dance sports technique for a field test. Subjects for this research are common students in Huanggang normal College.Several research methods like bibliographic method, questionnaire method and teaching test methods have been used in this study.This research mainly studied the influences that the―Procedure—Cooperation‖ teaching mode can apply to the dance sports technique,students’ exercise motive and the group collaboration,in the hope to give more guidance and directions to the dance sports education.

By sorting out and analyzing the results of the teaching test,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file made:

1.In the dance sports course technique teaching,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cedure - cooperation‖ teaching mode, the scores of basic skills of dance sports a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students taught in a traditional way. The fact proves that the ―procedure - cooperation‖ teaching mode is more effective than the conventional on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use of ―procedure - cooperation‖ teaching mode in dance sports course is practical.

2.If reasonable teaching targets,strategies and ways of group cooperation are fixed,the mode can help students learn and master the technique as well as enhance students’ interest and enthusiasm.

3.The heterogeneous grouping and the cooperative strategy within group of ―procedure -cooper ation‖ teaching mode can improve students’ social communicative ability and their motivation for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a return, they also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study and master of dance sports techniques.

4. ―Procedure—Cooperation‖teaching mod e is adapted to the teaching reform in common high school. The new pattern teaching mode is put forward by health PE,

life-long education and principal part education. The life –long body education is the subject of teaching mode. The target of the mode is to enhance the sports ability of students,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students’ health, to found life-long PE foundation. ―Procedure—Cooperation‖teaching mode has independent and stable operate procedure.

Key Words:―Procedure—Cooperation" Teaching Mode; Common high school ;

dance sports ;Proof Study

目录

1前言 (1)

1.1选题依据 (1)

1.1.1 课程改革的需要 (1)

1.1.2 体育舞蹈课程教学特点的需要 (1)

1.2文献综述 (3)

1.2.1国内外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 (3)

1.2.2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3)

1.2.3合作学习模式的理论基础 (6)

1.2.4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 (9)

2“程序——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 (12)

2.1“程序——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结构 (12)

2.2“程序——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13)

2.3“程序——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 (13)

2.3.1教学目标分类体系概述 (13)

2.3.2传统教学模式教学目标的弊端 (14)

2.3.3“程序—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目标体系的构建 (15)

2.4“程序——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操作程序构建 (17)

2.4.1教学组织策略 (17)

2.4.2教学评价 (18)

2.4.3“程序—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操作程序 (19)

3“程序——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22)

3.1研究对象 (22)

3.2研究方法 (22)

3.2.1文献资料法 (22)

3.2.2问卷调查法 (22)

3.2.3数理统计法 (22)

3.2.4实验法 (22)

3.3实验结果 (23)

3.3.1实验前实验班、对照班各项测试结果 (23)

3.3.2实验后实验班、对照班各项测试结果 (24)

3.3.3实验前后实验班、对照班学业成就动机和社交行为的测试比较 (24)

3.3.4 实验前后实验班、对照班体育舞蹈的成绩的测试比较 (25)

3.4分析与讨论 (25)

3.4.1“程序——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应用于普通高校体育舞蹈选项课教

学中对学生的运动技能的影响 (25)

3.4.2“程序——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应用于普通高校体育舞蹈选项课教

学中对学生的心理的影响 (26)

4结论与建议 (28)

4.1结论 (28)

4.2建议 (28)

致谢 (29)

参考文献 (30)

附件 (32)

1前言

1.1选题依据

在二十一世纪,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把人类带进了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变得越来越短,仅以传授知识为手段培养未来人才的教育观念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让学生“学会学习”将是新世纪世界教育的一大主题。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就强调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展开,这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1]

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无论是社会的发展,还是文明的进步,无一不是人类共同协作的成果,可见他人对于个体和个体对于社会强烈的责任感和道德感是非常重要的。而要使学生意识和体会到这一点,就需要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意识、体会到自己与别人相互依赖、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今天的学生面对的是一个多元的、相互依赖的社会,学生们不仅要从学校教育中学会竞争,更应该掌握如何合作[2]。

1.1.1课程改革的需要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推行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的思维及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思想和陈旧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3]。新形势、新情况,带来了新任务、新问题,呼唤着新思路、新对策。更需要以新的教育理念,引导我国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为此,教育者应当时时关注社会发展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如何促进人的发展,教育者应当常常深思我们的学生必须具备什么素质以应对未来[4]。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与能力培养。但反观我国的教育现状,由于我国教育长期以来过多强调竞争,片面引导学生追求高分和名次,忽视了合作意识的培养。学生大都习惯禁锢于自己的学习天地,缺乏与人合作、交往的意识和技能。教育改革后,素质教育虽已被人们重视,但教学实践中真正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机会并不多,大都停在口头引导鼓励的层面。所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这种背景下,把合作的观念引入教育系统并使之与竞争机制相结合,甚至相互制衡,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1.1.2体育舞蹈课程教学特点的需要

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是学生获得健康身体素质的基本手段。体育舞蹈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它集体育、音乐、舞蹈、服饰美于一体,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全面的健身效果,己被视为一种高尚典雅的娱乐健身手段。这种将健身,娱乐,竞技和表演融于一体的独特锻炼方式,正以其感人的独特魅力,被广大群众所接受。体育舞蹈对于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增强人民体质和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及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作用力。

基于体育舞蹈独具的锻炼价值和愉悦的练习特点,近几年来,随着体育舞蹈事业的迅速发展,体育舞蹈被广泛接受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具有多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体育舞蹈在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作用,对深化教育改革,推动学校体育全面发展都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受传统

教学观念的影响,体育舞蹈这门年轻的课程从设立开始便未能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而体育舞蹈的特点决定了该项目的教学模式比之其它术科项目更易采用单一的“完整示范一—讲解一—分解示范一—练习一—纠错”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分别教完男伴动作和女伴动作,学生跟着照学,教师只注重教会学生体育舞蹈技能,而忽略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或者培养得不够。并且由于体育舞蹈项目的特点,不同于其他的集体项目,学习者可以只和一个舞伴(大多是相互很熟的)搭配,也可以独自完成学习任务(如单人拉丁舞),所以在传统的教学模下,即使在同一个班共同学习一个学期,很多同学却从来没有交流沟通过,或很少交流,课程结束后大家甚至相互很陌生,这远远不能发挥体育的社会功能,没有起到促进人际关系,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性的作用。

同时由于体育舞蹈技术含量较高,对学生的乐感、身体素质、肢体形态等要求较高,大部分学生上大学之前从未接触过这个项目,在开始学习时兴趣浓厚,热情高,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热情开始下降。究其原因,是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化,对练习者的身体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学生身体素质水平不均衡,导致出现了两极分化:一部分学生学得越来越好,另一部分学生则学得越来越差。学习差的学生怎么努力也赶不上好学生,于是产生自卑感,失去了学好体育舞蹈的信心。自卑的学生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在任何活动之前,他们常常进行“我不行”、“我很难成功”的消极自我暗示。这种自我低估的倾向使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力量,抑制了能力的正常发挥,结果必然造成活动的失败。而失败又似乎证明了他们早先过低的自我评价与期望是正确的,从而强化了他们片面的自我认识,增强了他们的自卑感。在常规教学中,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是不被重视的对象,这部分学生害怕别人嘲笑,不敢表现自己,做练习的时候缩手缩脚,久而久之形成自卑心理。因此,以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转变是值得体育教学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文献研究表明,目前有关体育教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方面,而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学习的能力效率却被忽视了。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教学效果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5]因此,以学生为本,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学习方法研究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的高校教学中过于强调教师的“教”,而缺乏学法的研究与创新,因此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甚至阻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探索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能力培养的体育舞蹈学习方法,对高校的体育舞蹈学习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目前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日趋提高,学生走向社会后,如不能充分表现自我,善于交流或自信心匮乏必将被社会淘汰。有鉴于此,教育界有识之士提出必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学改革不仅强调教师教法的改革,更应关注学生学法的改革。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学习与创新,其实质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走出校园后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所以,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学习结果本身更为重要,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长效性,而且具有广泛的迁移作用。

1.2文献综述

1.2.1国内外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

“模式”一词是现代社会中普遍使用的一个词汇,起源于英语的model和法语的modele,前者指的是模式、模范、样式,后者指的是范例、典型、式样。欧美学术界通常把模式理解为经验和理论之间的一种知识系统,美国的沃纳丁、赛福林在《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中把模式定义为:“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其结构与现实的或预料的结果相同,它在表述理论方面有十分重要的、直接的辅助作用,因为它的特点在于能够体现各种关系”[6]。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模式指“某种事物的标准的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式样”。

教学模式(Model of Teacher)的研究先驱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乔伊斯和韦尔(B.Joyce & M.weil),1972年他们出版了《教学模式》一书,系统地介绍了25种教学模式,并用较为规范的形式进行分类研究和阐释,试图系统地探讨教育目的、教学策略、课程设计以及社会和心理理论之间的相互影响的一系列可以使教师行为模式化的各种可以选择的类型。他们把教学模式定义为: “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长时间的学习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例”[7]。并将教学模式归纳成处理信息、个人发展、社会相互作用和行为教学四大类,从而奠定了教学模式的基本体系。

在国内关于教学模式的定义,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第一种“理论说”认为: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设计和组织教学的理论,这种教学理论是以简化的形式表达出来的;第二种“结构说”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第三种“程序说”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第四种“方法说”认为:常规的教学方法俗称小方法,教学模式俗称大方法。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从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直至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操作样式。从以上教学模式的界说上看,可谓见仁见智。但无论是“理论说”、“结构说”、“程序说”或“方法说”,却都从各自的角度体现了教学模式的部分特征。众所周知,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因而对教学模式的界定就应抓住教学活动的实质。通过对国内外教学模式的分析,发现他们的共同之处,即“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能“围绕某一主题”有“比较稳定的结构”能“体现教学规律和效能”等。在这样的基础上,本文采用韦茂荣教授的模式定义,它是:“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或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围绕某一主题所形成的,具比较稳定的结构和程序,体现教学活动规律和效能的教学活动的规范形式”。[8]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教学模式的研究迅速在我国教育领域开展起来,“系统教学”、“掌握教学”、“程序教学”、“范例教学”、“发现教学”、“暗示教学”等模式分别在各个学科教学中进行了实验和研究,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2.2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程序教学法”是根据教材设计和编制,按步循序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简单地讲,就是把教材按教学目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其内容划分成若干个单元(步子)编成一定程序,向学生传授,学生在每一个单元(步子)上做出应

答(完成动作),然后由教师、同学、自我进行评定,在掌握动作之后,再进入下一步学习。

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由教学思想、教学理论、控制论、信息论、心理学、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所构成。以步步反馈为主线,把控制、反馈、强化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模仿一记忆”的学习活动,提倡学生“发现一—解决一—记忆”的学习活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单纯掌握“三基”的基础上,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1.2.2.1 斯金纳程序教学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强化原理)

斯金纳是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和新行为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他以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和强化理论为基础,建立了程序教学的基本理论,对美国和世界的教育产生了较大影响,从而赢得了“程序教学之父”的美誉。

①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

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概念,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 一类是应答性行为,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与这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与应答性行为相应的是应答性反射,称为S(刺激)型,S型名称来自英文Simulation;与操作性行为相应的是操作性反射,称为R (反应)型,R型名称来自英文Reaction. S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刺激直接关联,R 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反应直接关联。斯金纳认为,人类行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构成的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是作用于环境而产生结果的行为。在学习情境中,操作性行为更有代表性。斯金纳很重视R型条件反射,因为这种反射可以塑造新行为,在学习中尤为重要。通过实验发现,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斯金纳把动物的学习行为推而广之到人类的学习行为上,他认为虽然人类学习行为的性质比动物复杂得多,但也要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特点是学习:强化刺激既不与反应同时发生,也不先于反应,而是随着反应发生。有机体必须先做出所希望的反应,然后得到“报酬”,即强化刺激,使这种反应得到强化。学习的本质不是刺激的替代,而是反应的改变。斯金纳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操作性强化的结果,人们有可能通过强化作用的影响去改变别人的反应。在教学方面教师充当学生行为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把学习目标分解成很多小任务并且一个一个地予以强化,学生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逐步完成学习任务。

②强化理论

斯金纳在对学习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化理论,十分强调强化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强化就是通过强化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而强化物就是增加反应可能性的任何刺激。斯金纳把强化分成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两种。积极强化是获得强化物以加强某个反应。教学中的积极强化是教师的赞许等,消极强化是教师的皱眉等。这两种强化都增加了反应再发生的可能性。斯金纳认为不能把消极强化与惩罚混为一谈。他通过系统的实验观察得出了一条重要结论:惩罚就是企图呈现消极强化物或排除积极强化物去刺激某个反应,仅是一种治标的方法,它对被惩罚者和惩罚者都是不利的。他的实验证明,惩罚只能暂时降低反应率,而不能减少消退过程中反应的总次数。斯金纳用强化列联这一术语表示反应与强化之间的关系。强化列联由三个变量组成:辨别刺激—行为或反应——强化刺激。刺激辨别发生在被强化的反应之前,它使某种行为得到建立并在当时得到

强化,学到的行为得到强化就是刺激辨别的过程。在一个列联中,在一个操作——反应过程发生后就出现一个强化刺激,这个操作再发生的强度就会增加。斯金纳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就是精确地分析强化效果并设计特定的强化列联。

1.2.2.2 程序教学的控制论基础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伯特·维那是控制论的奠基者,他在1948年著的《关于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一书中,把控制论定义为:狭义:“是研究在机器和动物中信息过程和有目的行为之间的关系”。广义:“控制论应用于社会系统,提出用一种新的途径,用信息过程和信息流的术语去分析复杂的社会系统。”控制方法论包括:反馈控制论、功能模拟方法、暗箱辨别方法等。其中反馈控制方法是实施程序教学的重要基础。教学过程是大的系统,要使系统稳定保持某种状态或按一定路径达到预定目标,就必须进行控制。如果没有反馈,要实现控制是不可能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教学目标,也只有通过提问、作业测试等方式反馈信息,才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调整教学态度,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把系统输出的信息,返回到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施加影响,促使系统能稳定保持在某种状态或按照一定路径达到预定目标,这种方法称为反馈控制法。”由此可见,在程序教学法中,控制、操作、反馈、调整,再控制、再操作、再反馈、再调整是循环往复进行的。反馈控制方法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

1.2.2.3程序教学的信息论基础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者查有梁把信息定义为:“信息是生命系统、机器系统等适应外部世界,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过程中特有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传递,用消除不确定性的量度来表征,信息储存,用系统有序化的量度来表征。”。信息是对系统实施最佳控制的条件它与系统、尤其是与控制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信息论的观点是把教学系统看成是信息系统,研究教学信息的传递、处理和储存,以揭示教学信息系统的活动规律和控制规律。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程序教学过程中及时反馈、及时强化的控制作用是通过信息的传递、储存、处理而实现的,因此研究教学现象运用信息论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1.2.2.4程序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①行为主义心理学

以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刺激——反应,强刺激——强反映的过程,有什么样的刺激,就将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弱的刺激将产生弱的反应,强的刺激将产生强的反应:同时诸多学者认为,繁重的学习任务将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焦虑水平,而过高的学习焦虑水平反而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如何一方面增强学生的学习任务,而另一方面又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焦虑水平,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在程序教学中科学合理地编制教学程序是十分重要的。

②认知心理学理论

认知心理学理论指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认识。冯忠良教授指出:“教学就是以构建学生的心理结构为中心,一切教学活动都以使学生的心理状态发生预期的变化来设计。主体通过一系列的认识活动来构成自己的认知结构。而认知结构的构成与知识结构有关,认知结构是由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好的知识

结构可以简化知识,产生新的认识,有利于知识的利用,是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的保证。”因此,在程序教学中,对体育舞蹈技术动作和文化知识背景等知识结构进行合理组织是十分必要的。

③运动技能形成规律

从运动技能的形成机制来看,形成运动技能就是要在刺激反复其作用下建立“运动条件反射暂时性神经联系”形成动力定型。运动技能的形成离不开外部刺激,然而人的学习不同于动物的学习,两者在学习机制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人在学习过程中除了外部刺激外,其内在的心理如态度、动机、思维、情感等的作用对学习也产生重要影响,如:情感在技能认知中进行活动定向,意识的作用在于支配动作的执行。只有学习者在情感上接受了教师的教学信息,并能够充分认识学习的价值,他才能在练习中表现出积极性和主动性。此时,意识控制作用才会增强,虽然在练习中经常出现错误动作,但由于能得到及时动作反馈,在主观上却始终能朝向练习的目标。随着练习者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形成熟练的技术动作。因此,我们将运动技能从开始学习到形成熟练技巧,全过程可以分为“泛化过程、分化过程、巩固过程、自动化过程”四个时相,这四个时相是相互交错联系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一个完整的动作技能形成过程。

1.2.2.5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

高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又是终身体育中最重要的、带有决定性意义的中间环节。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联系最为紧密的一个阶段,也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大学生完成学业之后将直接步入社会,他们在大学阶段所养成的终身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观念和习惯,以及掌握的终身体育的理论与方法将对其今后终身从事体育锻炼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教育部长周济也曾谈到:大学生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积极锻炼身体,争取做到“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技术、技能教学是高校体育的重要内容,所以要使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相接轨,学习技术技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1.2.3合作学习模式的理论基础

1.2.3.1合作学习的起源

合作学习是由美国学者威廉格拉首倡,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初兴,并于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经过二、三十年的实验与研究,不少专家证明合作学习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氛围、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因而合作学习也被人们誉为“近十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9]美国著名评论家埃里斯和福茨在其新著《教育改革研究》一书中断言:“合作教学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也是最大的之一。”

1.2.3.2合作学习的概念

综观世界各国合作学习专家对于合作学习概念的认识,合作学习的内涵至少涉及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

1)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

2)合作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

3)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

4)合作学习是以各个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

5)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

对此,国内研究合作学习的专家将合作学习表述为: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10]

1.2.3.3 合作学习的类型

合作性学习小组可分为正式合作性学习小组、非正式合作性学习小组和合作性基层小组三种主要类型。(Johnson,200l)正式合作性学习小组有固定的组员关系,同时,小组有明确的任务。教师主要是确定学习小组的人数(通常为2—4人)及其分配,教学生应掌握和运用的基本概念、原则和策略,布置任务,通过教授协作技巧和提供学术帮助等来进行干预,进而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指导学习小组有效运作。组员可在教师组织下学习资料、学习概念、解答疑惑或写作。非正式合作性学习小组的组员是临时性的,虽有一定的任务和目的,但其具体内容不十分明确。非正式合作性学习小组学习往往以讲座的方式出现,在这种合作性学习中,教师主要是使学生关注学习材料,进入学习状态,确定授课内容,确保学生对所有内容和材料进行认识和加工,并进行小结,学生则通过讨论,总结他们所了解的题。合作性基层小组是由不同的但比较稳定的人员(可能有4—5个成员而不只2—3个人员)组成,持续的时间为班级存在的时间。小组成员的主要责任是在完成作业和学习时互相提供支持、鼓励和帮助。

1.2.3.4 合作学习的方式

合作学习在教学实践中的常用方式有:

1)共同学习模式。由大卫·约翰逊和罗杰·约翰逊建立起来。学生在由4—5人组成的异质小组中学习,完成作业单上的作业,每一小组把各自的作业单上交后,会因为良好的互相合作及在作业中的表现而受到赞扬,唤起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竞争和合作意识。

2)小组调查。这是希罗莫·夏·让和他的同事们在以色列开发的小组调查模式。2-6个学生为一组,每个小组从全班研究的单元里选择一个亚主题,然后运用合作调查、小组讨论和协作计划与设计等方式共同工作。最后,小组陈述或演示其研究结果与全班进行交流,并以此报告的质量为依据接受评估。组员们在交流、帮差、演示、课外交际的合作中培养能力。

3)拼图法。把学生分成3人~组,全班所有同学都阅读同一份材料,然后,每个组员都提供一个不同的主题使之成为一个“行家”。接下来,有着同样主题任务的同学在行家小组里讨论主题,然后回到各自的小组把自己所学的教给队友。最后,学生们参加测试,他们3个人的分数将被算作小组总分,小组的成绩将通过班级简讯公开、认可。

4)团队游戏竞赛。它要求4—5个学生组成一队,在老师介绍了材料后,他们讨论材料,互相测试掌握的程度。作好与其他组竞赛的准备。

5)简洁而非正式的合作学习结构。在较大规模课堂或活动阶段内,简单的非正式的合作学习方法更是多样化,如“思考——同伴——交流法”便是一个很值得提倡的方法。使用此方法时,老师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并给出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让学生一对一地进行同伴交流,最后要求其中一些学生与全班交流他们及其同伴的看法。在“思考一—同伴一—交流”的替换形式里,学生们首先独

立思考,之后与一个伙伴交流,接着加入另一个双人组去作为四人一组交流、互动。在被称为“把头加在一块”的方法里,学生被分成三四人一组,在各自小组里给予分配的数字。开始时,教师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接着和他们的小组讨论。之后,老师说出一个单词,让所有持有那个单词的学生都站起来,这时,-教师则请其中一个学生说出答案,其他同学将自己的答案与之作对比,发现不同之处,并进行适当的讨论。这一形式对学生复习所学的内容,加强理解,巩固知识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2.3.5 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目前大多数人比较认同国外一些研究者用五个基本要素来定义合作学习:(1)积极的相互依赖(一种同甘共苦的感受);学生们必须认识到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与其他人联系在一起,如果其他组员不成功,他也不可能成功,反之亦然。一切合作性学习开始于一个互相共享的小组目标。(2)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作用(在学习上互相帮助、鼓励和支持,为每一次成功和努力而欢呼);学生们通过口头互相解释怎样解题,互相讨论所学的概念和方法的本质,互相教授知识,进而互相解释前后知识内容的联系来促进相互间的学习。(3)个人和团体相互负责(团体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对团体做出贡献,达到团体目标);组员们知道在完成作业时谁需要更多的帮助,以及他们不能够搭其他人的便车。(4)人际关系和团体技能(交流、信任、领导艺术、决策和解决冲突);如果学生们没有或不使用领导能力、决策能力、建立信赖关系以及交流和解决冲突的技巧,小组就不可能有效运作。(5)团体进展过程(表现在这个团体作用发挥得有多好,怎样发挥得更好);这种过程使学习小组的组员关注小组的状况,促进社会技巧的学习,确保组员的参与情况得到反馈,并促使学生们运用那些合作学习所需的小组技巧。使这一过程成功的关键是要有足够的时间,让过程更具体,而不是模糊的;要变化形式,使学生投入,要提醒学生使用社会技巧,并确保这一过程的期望目的能被准确传递。

1.2.3.6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①社会互赖理论(群体动力理论)

社会互赖理论(social interdependence theory)源于20世纪初的格式塔心理学。约翰逊兄弟将这一理论进行统整与拓展,形成了社会互赖理论。该理论认为,积极互赖(合作)能产生促进性互动,群体成员会彼此鼓励和促进学业上的努力;消极互赖(竞争)能产生对抗性互动,群体成员彼此间非但不能鼓励学业上的努力,反而会相互阻碍;在缺乏互赖的情况下,个人之间彼此没有互动,个人都是独立工作而不受干扰。从社会互赖理论的角度来看,合作学习理论的核心可以用很简单的话来表述:当所有的人聚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工作的时候,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相互依靠为个人提供了动力,使他们互勉——愿意做任何促使小组成功的事;互助——力求使小组成功;互爱——因为人都喜欢别人帮助自己达到目的,而合作最能增加组员之间的接触。[11]

②选择理论

选择理论(choice theory)的创立者美国加利福尼亚哥拉斯学院的创建者和校长哥拉斯认为,青少年学生有4个方面的需要值得认真关注,这就是归属(友谊)、影响别人的力量(自尊)、自由和娱乐。并指出,虽然今天的学校教育过于压抑,不够愉快,但这不是问题的焦点。他相信,学校的失败不在学术成绩方面,而在培育温暖、建设性的关系方面,这些关系对于成功是绝对必要的。选择理论

是一种需要满足理论,学校则是满足学生需要的场所。依照这一理论,不爱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不是“脑子笨”(硬件问题),而是他“不愿意学”(软件问题)。只有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对归属和自尊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习,才有可能取得学业成功。

③发展理论

发展理论(developmental theory)的基本假定是:儿童围绕适宜的任务所进行的相互作用能促进他们对重要概念的掌握。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界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或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在他看来,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在彼此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

④认知精制理论

认知精制理论(elaboration memory)不同于发展理论。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如果要使信息保持在记忆中,并与记忆中已有的信息相联系,学习者必须对材料进行某种形式的认识重组或精制。[12]精制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即是向他人解释材料。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在学业成绩方面,教者与被教者均能从中受益。

⑤接触理论

接触理论(choice theory)着眼于社会互动关系的研究,提倡不同种族、民族、性别的学生在学习上的互动与交流,由此达成群体关系的和谐。接触理论的代表人物阿尔波特认为,人际间的合作能提高小组的向心力及友谊。.他还强调,单纯机械的接触,尚不能形成促进性学习,增进学习效果,只有发展成为合作性的关系,才能形成有效学习。[13]就接触理论而言,它不但适用于不同的种族,也适用于不同的年龄、性别、社会经济地位或能力的学生。值得关注的是,合作学习的各种理论观点之间存在着等价性与互补性,彼此虽各有侧重,但并不相互矛盾。

1.2.4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

1.2.4.1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

根据对教学模式的认识,结合体育教学模式的特点来归纳体育教学模式的定义,方能做出准确的结论。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体育教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教学过程。体育教学有其独特的因素,教与学的特点、教学内容、教学的环境条件等。它与学习过程、游戏过程、训练过程等有着密切关系。

近年来,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有很多,比如,毛振明,董金昆、李杰凯、吴涛等专家对体育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均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局限和认识上的不同,大家对教学模式概念理解上并不一致。其中比较有代表性和被人们认可的是毛振明为教学模式所下的定义:“体育教学模式是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教学程序,它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和实施上。”在最新版的《体育科学词典》中对体育教学模式的定义为:“按照一定的体育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设计,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体育教学理论或教学活动模型。[14]”该词典认为体育教学模式包括教学理论或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操作程序和师生组合五个大因素。

1.2.4.2体育教学模式的建立与依据

在以往的实验研究中,有的以某种教学思想来作为依据,有的以某种教学方

法作为依据,还有的干脆以某种假说作为了依据,于是出现了名称多样、分类混

乱、模式无限的误区。但是有些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依据可以为我们获

得启示。[15](如表1)

表1 成熟的教学模式的建立与依据 模式 系统教学

模式

发现式教学 模式 掌握教学 模式 程序教学 模式 范例教学 模式 依据分析 高效而系统地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规律 人在认知、发现事物的过程规律 人在掌握某种知识和能力的过程规律 人学习知识过程的反馈原理和规律 人掌握关键知识后去推广之的过程规律

1.2.4.3体育教学模式的形成过程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凭空想出来的,也不是直接基于教学指导思想所能

直接导出来的,而是基于某种教学规律和原理并进行为适应教学的修正所设计出

来的,其过程[16]如下:

图1

教学模式的形成过程

1.2.4.4体育教学规律与体育教学模式的关系

体育教学模式的建立是以体育教学中所遵循的各种规律来设计的。在体育教

学过程中,除了有同其他学科相一致的认识规律外,还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技能

形成规律、运动负荷规律、情感体验规律、人际交往规律等,体育教学模式必须

反映这些方面的特点。毛振明用这样的规律来整理分类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类

型,同时初步建立起体育模式的研究方法论。[17]

表2 体育教学规律与体育教学模式的关系

规律

体育教学过程结构 模式 (5)交往规律

集体组成--集体学习--集体机制--集体解散 小群体教学模式 然而,长期以来,在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教授—复现式”教学模式根深

蒂固。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大多是“教型”教学模式,即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构

建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学习状态。教师确定好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

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步都是学生严格按教师指令,按部就班地刻板地进行体育学习。从而严重制约了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作用的能动性,也影响教学过程科学化的进程,使教学质量下降,教学气氛死板、效果较差。随着学校休育教改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新课标的不断完善,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体育教学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国内体育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2“程序——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近年来在体育教学领域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法改革,有关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也异常活跃。据有关学者不完全统计,1994年—2004年在中国期刊网上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就有30余种。由于这些教学模式是以不同的教学理论或思想为指导思想而构建,所以,各种教学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心理学基础方面的差异也在所难免地导致对应的单个的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或者说是侧重点不同。体育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和教学过程的动态性也决定了多种教学模式相互促进、互相补充,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性。所以对诸多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整理、简化、优化,使之具有更好地操作性、灵活性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在充分研究“程序教学”、“合作学习”两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优势整合,并根据课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组织策略和教学评价,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等,研究构建“程序-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并在体育舞蹈课教学中进行运用和检验。

2.1“程序——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结构

《体育科学词典》中对体育教学模式的定义为:“按照一定的体育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设计,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体育教学理论或教学活动模型。[18]”并认为体育教学模式包括教学理论或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操作程序和师生组合五个大因素。

邵伟德在《体育教学模式论》中认为,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应包括“教学目标、理论假设、操作程序和操作策略”四个部分内容。[19]

龚正伟通过研究认为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应包含下列五个要素: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教学策略以及评价[20]。

从上可知,在对教学模式的组成结构的认识上,三种观点都认同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是教学模式的要素或内容。因此,可以说,教学目标和操作程序是教学模式的两个核心要素。

由于教学模式对理论和实践具有承上启下的“中介”作用。它为教学实践提供了具体的操作程序和操作策略的同时,又必须为教学活动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所以,教学模式的结构也必须包含相应的教学理论支撑下的教学指导思想,上述三种观点对这一问题表述也印证了这一点。所以,教学理论支撑下的教学指导思想也应是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之一。

由于教学操作程序是教学策略及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即操作程序包含了教学策略与评价。所以,在教学模式的结构中,教学策略及评价应从属于操作程序要素。

综上所述,通过比较分析《体育科学词典》、龚正伟以及毛振明对体育教学模式的定义以及包含的要素,结合其他学者在其他学科中对教学模式以及体育教学模式的分析,本研究教学模式结构应可包含的最基本因素有: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操作程序。

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为学生设计了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指明了学习的目标和方向,使学生面对问题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开始时,学生面对这些任务有些茫然,但它不是令人绝望的深渊,它只是挑战一个人的智慧,只是一时的“山穷水尽疑无路”,经过教师的引导,经过学生自己的认真阅读思考,经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不久就能“柳暗花明又一村”,问题迎刃而解。教师用大屏幕展示了设计的问题后,先组织学生自学探究。这是落实“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有效举措。这时,教师让学生针对问题展开自主学习自主探索:阅读教材,分析教材中提供的材料,进行提炼、思考、综合、拟草答案。这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感悟获取知识,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得到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创新的体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和增强独立自主探究意识。 二、细心组织,形成合作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而且互动互助。一方的动带动另一方的动,而在互动中,互动双方有知识、思想、情感上的交流。在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通过组织学生学习小组来实现。学生学习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在学习小组中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同时也通过同伴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我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注意做好细心的组织工作,依需要而定,把一个班级划分为3、5个或更多的小组,同时运作,发挥作用。在对班级进行分组时,我注意了下列三点:

中学化学概念教学策略

中学化学概念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17-06-15T17:24:38.720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4月上作者:张晓娟 [导读] 化学概念是化学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础,是中学化学学习的主要内容。 摘要:化学概念是化学学科中最基础的内容,它能深刻地反映化学过程中最本质的特征,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化学知识的“骨架”。化学概念还是学生进行化学思维的依据和出发点。综合化学概念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化学概念的教学应遵循其特定的心理机制和教学规律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策略;化学概念 一、问题的提出 化学概念是化学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础,是中学化学学习的主要内容。掌握概念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形成能力和发展技能的基础。长期以来,死记硬背、机械记忆是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主要方式,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只从概念的字面意义去掌握,在实际应用中不能有效迁移,这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已经滞后。 二、对化学概念与化学教学关系的理解 1. 化学概念的定义 化学概念是对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从化学科学角度的概括,是化学科学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系统的有关物质化学运动规律及本质属性的描述。它是将化学现象、化学事实经过比较综合、分析归纳等方法抽象出来的理性知识。 2. 对化学概念在化学教学中作用的正确理解 化学概念是中学化学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中学化学课程的知识中化学概念约占80%。现行的化学教学理论根据概念的学科属性对化学基本概念进行了分类,即:分为知识方面的概念和化学技能方面的概念。概念的学习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教师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目标和重点。 在历年的高考化学试题中,对基本概念和基于化学概念的意义建构是在化学学习中进行思维的基础。概念都是用来思维的语言,概念不清,思维就难以进行或是根本无法进行。化学概念掌握不牢或是理解不清,不能实现化学概念正确的意义建构,化学学习就会遇到困难。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个新的知识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通过思维而形成或掌握概念,是认识事物的重要环节。 3. 对高中化学教学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的正确理解 (1)当前化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日常高中化学教学中,笔者经常遇到这样一类情形:一方面教师为了能把一个复杂的、陌生的概念讲得浅显易懂而绞尽脑汁,另一方面学生依旧是一听就懂、一用就错。其实这是由于学生常常不明白概念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也很难把握概念的真实意义。并且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也很少注意这方面的教学,他们简单地把它转化为“学概念、用概念”。他们认为中学化学的学习关键在于学生会不会解题。在目前化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常见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直接给出概念的定义,然后是所谓的理解概念,即从概念的定义语言中讲清概念语言的内涵和外延,凭教学经验告知学生在解答习题时应注意的事项,最后举例、讲解相关习题。这种教学模式实际上是对概念的语言信息进行讲解,是从语言的角度构建概念的意义,概念的构建过程实质是语言学习,而非真正的概念意义的构建。这样的学习会造成学生对概念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局面,读起书来觉得都懂,做起题目来却是无从下手。这种只是让学生被动接受概念的概念教学不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概念,不能让学生自主形成概念,不利于学生学习知识,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2)对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的策略的理解 ①教师需要了解化学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建构的理论依据。根据同化理论的教学原则,概念的形成主要依据同化机制,根据同化的两个前提(新学习的概念具有逻辑意义;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已具备同化新概念的适当前位概念)组织教学。如果我们把化学概念看成一个图式的话,构成化学概念的几个部分便是这一图式的变量或通道。在化学概念教学中,学生化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从对化学概念的感性认识出发,经过抽象、概括而达到对化学现象理性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首先是建立在以往经验的旧概念和新知识联系的基础上,然后通过新知识与原有化学概念的相互作用,构建新的化学概念。这一过程正是图式理论所描述的原有的图式可通过“同化”和“顺应”形成新的图式的过程。如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就已经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但那仅仅只是从物质得氧或失氧的角度学习,进入高中以后学生仍然需要进一步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在初中化学原有图式的基础上从“物质得氧或失氧、元素化合价的升高或降低、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的角度来进一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②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加强概念教学的直观性。化学基本概念的抽象性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个难点。概念教学时运用各种直观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鲜明的感性材料十分重要。教师要善于选择和利用典型实验引入化学概念,如学习“化学平衡”和“等效平衡”概念时,教师选择比较具有典型性的事例然后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并结合多媒体教学课件向学生分析“化学平衡”和“等效平衡”的建立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得出概念。这样,不仅降低了教学难度,而且使学生加深了印象。此外,对一些难以用具体实物或实验来表达的概念,可借助于模型、挂图、投影、幻灯等教具使学生获得形象的感性认识;或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运用形象生动、比喻贴切的教学语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如学习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之后,用下图来揭示四种基本类型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外延间的关

英语课堂教学策略——如何有效选择和运用

《英语课堂教学策略——如何有效选择和运用》 读书笔记 由朱晓燕编著的《英语课堂教学策略》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教师教育系列”丛书之一。这本书和一般的英语专业理论书籍不同之处是理论清晰、事实详实,有好多实用有效的教学技巧。但第一次看的时候确实有很多不懂之处,本学期的读书摘记我就选择这本书,静下心来,细心研读,一下子就被书中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大量的课堂操作方式以及技巧吸引住了,自己感觉收获很大。 一是本书语言浅显易懂,内容实用,举例具体。从内容来看,本书建立了一个引导专业思考的框架,这里称之为概念图。作者以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为出发点,以现实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以外国语言学、英语课程标准、二语习得和英语教学法等理论为依据,针对现行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结合作者从事英语教学和教师教育近30年的研究结果,综合提炼出这个“英语教学策略的思路框架”。看完书后,我感觉自己对以往一些教学中的做法有了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同时,也能更轻松,更灵活地运用各种策略来进行课堂教学。我对提到的“有效提问”感觉印象最为深刻。感觉很好的解决了自己在课堂上进行提问的一些困惑,如在技能教学策略中,就“听力教学策略”,它就提出了“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听前热身,介绍背景”、“指导方法,授人以渔”等的方法;“阅读教学策略”中,它就提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多种教法”等策略。如在提问方面:我们要注意提问的梯度,提问最好是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层到深层,由聚合到发散,由是非问题到what问题再到why问题;如: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准备时间,一般以三到五秒为宜,最多不能超过20秒;又如:提问不只局限于教师提问还应该有学生提问。学生提问要注意制造自由的空间和安全的环境使学生可以毫无顾虑地提问。还要注意一堂课的整个过程中教师都应给学生留有提问的时间,而不应将学生提问留到节课课结束之时。我觉得这些策略非常切实,特别符合我们英语的教学,如果能充分学习并利用这些策略,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学、有所悟,我相信,我们的英语教学成效定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是读完本书让我羞愧于自己在教学理论和策略方面知识的匮乏同时,更让我明白英语教学的成功应体现在“培养学习者在真实的情景中有效使用英语的能力”,反思自己以前的教学,好多都是自己一些粗浅的经验积累,在教学中很多时候只是随心教学,所以一直以来,自己成熟稳定教学风格形成方面没有取得重大突破,而阅读此书,让我了解了许多有理论支持的教学方法。如:语法翻译法、直接教学法、认知法、自然法、社团教学法、沉默教学法、全身反应法、暗示教的原“教必有法”从书中我悟到了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学法。. 则性和“教无定法”的灵活性特点之间的统一关系。教师不应拘于一法一策,囿于一方一圆,而是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将各类方法加以组合和调配,在吸收、借鉴已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挥,逐步形成富有教师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 三是书中的好多观点让我深受启发:呈现学习任务时,应当向学习者描述任务中的问题发生的物理背景、组织和社会文化背景。并且,问题的呈现必然是有趣的

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 摘要】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小学的教学目标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习课本 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这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技能之一。为了能 够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在小学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式的教学方式 进行教学,本文将对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引言 新课程改革之后,小组合作式学习的教学方式被广泛应用,受到广大教师的 喜爱。通过小组合作式教学的应用,使得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得到了培养,使得教学质量得到了很 大的提高,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小组合作式学习的意义 合作学习,就是指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积极性,令小学生通过团 队或者小组合作方式对相应的知识进行探索式的学习 [1] 。数学教师通过采用小 组合作式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达到老师的教学要求,同时还吻合素 质教育的发展趋势,在合作中达到优势的互补,从而使得学习的效率提高。在传 统的教学模式中所产生的互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基本上没有学生与学生 之间的互动。通过采用小组合作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之间的互动更为广泛, 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是立体互动,具备多元化的特性,可以促进教学目标的 顺利完成。小组合作式教学更具备开放性,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 实践,将数学上的理论知识与学生们实际的生活结合到一起,引导学生们进行合作、沟通去对问题进行探究,从而使得学生们的知识面更加宽广,知识的储备上 也更加丰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小组合作式教学的有效措施 1. 将小组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处理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 式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时,教师作为引导者应该对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培养,让学 生能够正确地树立价值观。当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进一 步学习。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教师要对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完善,引 导学生之间形成合作意识,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将课本上学习到的知识灵活 运用,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同时,教师应该科学地去处理合作式学习与独立学 习之间的关系。在进行小组合作式学习时,教师要先去鼓励学生进行独自的思考,然后再与同学进行探究和交流。通过小组合作式学习可以使平时不爱动脑的学生 得到锻炼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的学习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应该对教学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定,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对小组合作式学习 的方式进行选择,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特点出发,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探 究能力。教师在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时,要构建和谐平等的教学 模式,能够确保不同学习情况的学生都具备提问和发言的机会,从而使得合作交 流更有效的进行。 2. 教学目标要明确,使得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锻炼在进行小组合作式学习教 学前,教师应该对教学的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确立,鼓励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确保教学目标高效地完成。每个学生的学习 水平是不同的,因此其数学思维也有很大的差异性,但是教师在进行实际的教学 中应该一视同仁,要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常用的几种教学策略

常用的几种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规定了教学活动的总体风格和特征。教学策略连续统一体的两个端点分别是‘发现策略’和‘接受策略’,中间有不同的混合、过渡的情况。教学策略作为教学方案的总的抽象描述,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方案。 1.训练与练习策略 这是一种比较机械的接受学习策略。由于学习的最终结果是记忆感知材料,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需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教学中教师只须示范做什么并提供练习,而学生只需记忆学习内容,并不需要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推理等思维活动,因此基本上是属于机械记忆的策略。 训练与练习策略的模式如下: 提供示范→巩固练习→反馈迁移 训练与练习策略尽管不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容易导致死背硬记,但是作为一种在教学中比较常用的策略,对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还是有一定效果的。对物理教学中的某些内容(大多为言语信息),适当地运用训练与练习策略,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由于初中物理教科书中的陈述性知识对学生学习和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解决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不能因为训练与练习策略容易导致死背硬记而望而却步。

应通过对物理知识所属学习类型的分析,选用适用于接受学习的信息,适当地选用训练与练习策略,扬其长,避其短,合理运用之。 2.演绎策略 演绎策略也是基于接受学习而设计的策略,但这种接受学习是奥 苏伯尔所提倡的意义接受学习而非机械学习。由于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某种形式的抽象观念——概念或概括)到特殊(得出特定的结论),因此,运用演绎策略设计课堂教学,须考虑学生是否已掌握了成为推理过程起点的物理概念,及他们能否通过观察将现象与概念联系起来。 演绎策略的模式如下: 提出物理概念(原理) →进行演绎推理→实验(例)验证→概括得出结论 演绎策略是一种教学效率较高的教学策略,由于省略了学生用来 探究、发现的时间,因此在单位时间内可以容纳较多的信息。但与此同时,正是由于这种策略设计的教学强调概念之间的关系,教学基本上是讲解式的,因而学生的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这一点看,演绎策略对于发展学生的远迁移能力不利,而有助于近迁移能力的发展。 因此,在选择演绎策略时,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并尽可能地 多用实例(或演示)进行论证,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归纳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的优点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的优点 一、学生主体地位得到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参与的热情提高了,由过去的“要我学”的被动局面转变为今天的“我要学”、“我乐学”的自主学习局面。我们欣喜的看到,我们的课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思考积极,发言有序,讨论热烈,甚至为某一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主体地位大大提高。 二、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增加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机会,学生获得的表现机会要比传统的教学方法多得多,他们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各方面技能都得到了提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个性。 小组中以合作为主,组间以竞争为主,竞争与合作相伴进行,使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愉快。为小组而奋斗,充分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组员十分珍惜合作的时间,紧张而有序,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也听取、分析、同化别人的想法,他们的思想不断融合,感情不断融洽,有利于健康个性的形成。 四、为学生的长足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他们初步学会了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审视和评价,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大部分学生已养成了合作学习所必须的基本能力。如:学会收集、学会讨论、学会倾听、学会尊重等。

(三)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形成了热爱集体的良好品德。 (四)提高了探究学习能力。学生初步具备了个人探究和集体探究的意识,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校本研修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一)校本研修使教师们更加认真钻研业务、勤于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所有参研教师能设计有效的教学问题和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学习的条件。 (二)所有参研教师对“课标”、“教材”了然于胸,能根据学生学习实际比较自如地对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进行灵活处理。 (三)所有参研教师能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扩大学生课堂参与效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教师们都说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不再像以前那样累了,学生也变得爱学、乐学、会学了。学生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探究小组合作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探究小组合作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小组合作学习法,顾名思义,就是对学生进行分组,在小组内为了完成某一个学习目标而进行分工合作,有目的性地进行具有互助性的学习法。 在课堂上教师通常会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讨论教学,并在小组内对学生进行合理搭配,进行互补分组并制定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对目标的研究和讨论来提高其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和记忆深刻性。除此之外,合作学习是教育改革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法,它不但符合教育改革的要求,还有助于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在道德与法治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法,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在合作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并进行改善。 一、小组合作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目的 (一)有利于提高?W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在交流合作中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是从古到今都存在的现象,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是这个意思,就像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中取长处改变自己的短处,使自身品质逐渐完善。与此同时,在集体活动里,适当地培养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可以让学生产生从众的心理,并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适应集体和社会生活,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思想道德 素质。 (二)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队合作以及奉献精神、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等等的精神和意识,所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课前指导学生进行合作预习 在小组进行活动之前,教师可对他们提出预习问题和目标,并教授学生合作学习研究的方法,使学生有一个从懵懂到解惑的知识桥梁,与此同时,促进

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一、学习的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概念,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方法和策略;掌握教学方法划分的依据和标准;了解当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掌握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选用的基本标准、原则和技巧;在教学策略的选用上,重点掌握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和原则;了解当代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发展趋向。 二、学习要点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而采取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二)国内外教学法的分类 1、国外教学法的分类 美国学者拉斯卡提出:“教学方法就是发出和学生接受学习刺激的程序。”这些学习刺激称之为A、B、C、D刺激,由此形成四种教学方法。 (1)呈现方法 (2)实践方法 (3)发现方法 (4)强化方法 2、我国教学方法的概括性分类。 从具体到抽象,教学方法由三个层次构成: (1)操作性教学方法

(2)原理性教学方法 (3)技术性教学方法 (三)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九种,即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 (四)教学策略的概念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五)教学策略的特征 1、指向性 2、操作性 3、整体综合性 4、调控性 5、灵活性 6、层次性 (六)教学策略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 2、教学策略与教学思想 3、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 4、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七)构成教学策略的要素 一个成熟的有效的教学策略一般包含以下几个要素:指导思想、教学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及策略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及策略研究 一、构建“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依据 众所周知,我们正处于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这是一个基于知识、注重创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重视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学习的性质有单一接受性逐渐转变探究性、创造性。初中生是否具备这个能力呢?根据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初中学生一般介于11~15岁之间,可以处理各种可能性和假设,进行抽象的、创新型的逻辑思维。而且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凡事有疑必问,常常提出种种天真却不失哲理的问题,特别在大众传媒发达、普及的今天,儿童在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同时,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还能获得大量的知识经验。在这种背景下,给学生大脑以足够的、合理的、丰富的,能激起他们兴趣的刺激,完全有可能把他们的创造性发挥到最大限度。对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潜力,教师应充分估计并积极采取引导措施。但由于学生个人文化程度和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个人的力量往往难以解决复杂的问题。当今时代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是集体探究。科学探究工作的开展,通常是组建课题小组,按照一定的方案,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序地探究并最终达到探究目的。学生进行探究也是如此。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成了探究性教

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彼此之间可以充分交流、切磋,将自己的信息资源与同伴共享,最大程度地占有资料,相互启发,相互争论,从而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探索出未知的知识。 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操作要求及程序 1.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体验到成功感,共享团队学习资源。我们引导和协助学生组建较为完整的原则性分组策略:优势互补,即同一小组成员之间有时在学科上能够互相取长补短;性别搭配;学困生分散;身高视力因素等。我们尽可能使每个小组的平均学习能力趋于平衡,使组间竞争态势呈良性发展。优生在团体中置于导学的位置,学困生置于优生、中等生、教师三者的协助中。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勇于赶超的学习热情,在使小组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趋于和谐的同时,更使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找到成功的快乐,进而树立自信不断求进。小组成员以四人较为合适,分为:首席发言人、二、三、四号好发言人。 2.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如何指导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自主学习则是我们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因此,我们在问题提出之后,总要留有一定的时间供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自主学习的行列之中。课前,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阅读教科书,到学校图书馆查找各种资料,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初探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初探 踏入教育行业已经10年了,回顾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时常让我兴奋不已,无论是在教学过程中取得的点点成绩,还是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让我欣慰,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有很多事值得反思和总结,这样我们才能不断的进步与成长。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打造高效课堂的呼声越来越高,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已经被时代所淘汰。通过几年的课程改革的实践摸索,我觉得新理念就是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交流中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学生处于主动状态,教师在课堂上关注的是每一位学生,关注的是学生的一切,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教师精心组织和指导下的学习,通过小组的互助,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尝到合作成功的喜悦,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所以结合一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将我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中的点滴与大家分享。 一、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 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

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不同形式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在组建合作小组时,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我以4人为一组,按学习能力的强弱、语言表达能力强弱等进行搭配,在这基础上,再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等因素,进行适当的调配,从而将一个班级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合作学习小组。这样既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又便于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公平竞争,发掘小组的群体智慧,实现优势互补。 二、培养组长的组织能力 在建立小组之前,先提出当小组长的要求、职责,然后实行民主竞选,或毛遂自荐,或我来试试看等办法产生小组长。培养小组长关键在于培养他组织小组活动的能力,如怎样进行预习检查,怎样组织讨论,怎样提问同学,怎样指挥操作等领导小组协作互助和掌握小组的秩序等,尤其要关心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向老师汇报情况要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同时,要树立小组长的威信,并教育他们在偶尔犯错时,要勇于自我批评改过,消除同学间的意见隔阂,这样更有利于小组合作,有效地调动团队精神力量。有一个得力的小组长,是开展合作学习的重要保证。这样小组长的作用

概念教学记忆策略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记忆策略的探索 徐玉英吴江市平望二中 问题的提出 我们都知道,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的事物的反映,是人类获得知识,积累经验的重要手段。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比较多,学生对基本概念的记忆和掌握程度关系到后期化学课学习的难易度,所以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记忆的规律,研究化学概念的记忆策略,帮助学生记住化学的基本概念是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 策略探索 一、提高兴趣促进记忆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欢悦的心境学得的东西终身难忘,莘莘学子深有体会。 1、故事激趣 化学的研究过程,是人类不断探索的过程。介绍科学家的一些探索故事,将科学知识的教学同产生该知识的研究过程联系起来,既能够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提高上课注意力,还能够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在元素概念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古代的元素观到玻义尔的元素概念,从道尔顿的原子学说到阿伏加德罗的分子理论,从单质的概念到同素异形现象直至原子结构理论,适时地把这些历史过程有选择地配合有效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就会了解元素概念的演变过程,理解其丰富而完整的内容,知晓其实质,开阔学生眼界,增强记忆。 学习“燃烧”概念时,我们结合人类对燃烧实质探索的历史,从舍勒和普利斯特里的“燃烧”学说,拉瓦锡的“物质与氧气燃烧”到现在的广义燃烧定义的发展,使学生体会到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螺旋式上升的,化学的知识是有阶段性的,同一的概念在不同的认识阶段其内涵是不同的,它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得到补充或修正。我们要教育学生用发展的观点去追踪化学的概念的演化过程,把静态的知识变成动态的知识。 2、实验引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能以直观的感性材料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富有情趣。再通过教师的演示,使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建立起准确的第一印象,并有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更好地理解物质的变化规律。通过实验要让学生掌握充分、可靠的感性材料,透过实验现象深入里层、去粗取

小学英语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课题名称:小学英语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研究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把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作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的“小组合作学习”,它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学习者在小组学习的环境里学会与他人互相交流合作,例如彼此尊重、理解和宽容、表达、倾听和说服他人等等,从根本上能改善课堂的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合作学习比竞争学习和个体学习能产生更大的成功、更积极的关系和更好的心理调节。因此,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也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二、研究现状分析 我国自90年代初期起,开始探讨合作学习。当前我国中小学英语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目前已经有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如何更好地发挥英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究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合作学习的途径,帮助学习者在互动和交流中获取信息,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是值得我们英语教师思考的问题。 我们提出“小组合作学习实践与研究”,旨在以课堂教学为突破

口,来加强实验研究,该课题的研究特色是为所有学生,特别是为潜能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相互发展,开拓思路,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识,注重人际关系以及合作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我表现机会;该课题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尊重意识、学习意识、表现意识、贡献意识等。凸显了每个学生的地位,增强他们对小组成员的责任感,提高了学生主体参与的效率,真正达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目的。 我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符合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这个模式中,学生要超前学习,要课堂中展示,而这些任务要完成的好就得靠小组合作。 三、课题界定 朱智贤在《心理学大辞典》中指出:“合作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由两个以上的个体共同完成某一行为,是个体间协调作用的最高水平的行为”。方晓义和周宗奎等人认为“合作是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别人结合在一起,以共同达到目标的行为或态度、情感。”还有的国外研究者认为:“合作是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或获得共同的奖赏而共同工作,以最小的付出来获得最大限度的共同利益。”综上所述,我们得出“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这些小组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有明确的责任分工,自主的、探究的、互助性的,来实现合作小组内每个成员都得到共同发展目标的学习。明确的学习目标、个人责任和组内合作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效果的关键。

合作学习常用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之一: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STAD) 【主导教学模式】 【基本概况】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STAD),英文全称为Student Teams Achievement Division,是由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大学的合作学习专家Robert Slavin及其同事于1986年设计成型的。关于这一模式的汉语命名,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用词,暂采用我国著名的合作学习专家王坦的命名。STAD是众多合作学习模式中最为简单、最为灵活的一种,几乎与任何学科都可以成功地结合在一起。 【教学程序】其完整的教学程序一般由五个阶段构成: [1] 知识传授(Class Presentation):教师以讲座方式授课,将主要概念传授给全班学生; [2] 小组学习(Team Study):学生按异质分组原则形成若干个4人或5人合作学习小组,以小组合作活动的形式使每个组员都做到完全掌握所教内容; [3] 个人测验(Individual Test):每位学生就所学内容参加个人测验; [4] 得分计算(Individual Improvement Score Calculating):教师将每个学生的得分与其以往的测试得分(基础分)相比较,并计算其个人提高分,接着根据各组的个人提高分总和的平均值,计算出每组的最终小组得分。 个人提高分的计算方法:个人测验成绩低于基础分10分以上,个人提高分为0分;低于基础分10分之内,则 个人提高分为10分;等于或超过基础分10分之内,个人提高分为20;超过基础分10分以上,则个人提高分 为满分,即30分。比如一个学生以往的英语成绩的平均分是85分,那么基础分便可以取这个85分;经过这 次合作学习活动后,其独立测试的得分是90分,那么他的成绩较基础分提高了5分,由于高过基础分10分以 内,所以其个人提高分便是20分,也就是说他为本小组赢得了20分。如果他所在的小组各成员的个人提高分 分别是10,0,20,30,那么该组的小组得分则为4/(10+0+20+30)=15分。 [5] 小组奖励(Team Recognition):根据一定的标准按最终小组得分给予各组相应的公开认可或某种形式的奖励。其中最常用的一种奖励方式是授予小组荣誉称号,如小组得分0-15对应于“较好组”,16—20对应于“良好组”,21—25对应于“优秀组”,26—30对应于“超级组”。上例中的15分组自然是较好组(OK Team)。除了这种奖励方式之外,还可以采用其它的替代方式,如口头表扬,赠送小礼物等等。 【注意事项】 [1] 事先向学生介绍清楚整个记分体系,使学生明白自己的得分取决于自己对小组的贡献程度大小,同时取决于对自己以往成绩的超越程度而非与他人成绩的横向对比。不交待清楚这一点,学生会不断地质疑这种评分体系的公平性。 [2] 随时调整基础分的分值。如果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基础分很高(如95分),那么他的提高分自然会很低,他就会因自己对小组总成绩贡献小而受到本组内部的压力。解决办法是,在经过几次测验之后,将各次测验的平均分定为新的基础分。 [3] 在进行小组奖励时,要重点表扬那些因自身的努力而为小组做出很大贡献的学生,且这样的学生多半会是以前学习成绩较低的人(因为他的基础分一般都是很低的,很容易超越)。如果有的学生成绩不理想,但教师注意到了他在小组活动中表现优越之处,那么就一定要进行公开的奖励。因为在合作学习当中,成绩只代表学能这一项,而人的优点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来看至少还有另外八种,要想找到其非凡的一面一点也不难。 [4] 知识传授阶段要做到精炼,这样才能保证课堂上有充足的活动时间。同时,对全班学生进行讲授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化,如利用电脑等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式教学等等。 [5] 按异质分组原则进行分组很耗费精力,但这是合作学习的根本保障条件,切不可代之以随意的分组,否则其后的一切努力将变得毫无意义。 [6] 为了做好个人提高分及小组得分的计算工作,教师应在课前准备好相关的表格,大致所需的表格有以下这些:(1)小组基本概况表;(2)小组个人提高分统计表;(3)各组小组得分统计表。 [7] 教师需要在每节课前都要进行小组活动任务的设计,设计活动任务时要使任务与教学目标保持高度一致。另外教师几乎每堂课都需要印制一定数量的活动用表格,这一点在我们校园里办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

有效的化学概念教学策略

有效的化学概念教学策略 【摘要】化学概念是化学学科知识的的基础,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施展较为理想的化学概念教学策略,无疑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 【关键词】化学概念纠正讲解理解剖析联系比较融会贯通应用 “概念是人们用于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纽结,是认识过程中的阶段。”化学概念是关于物质组成、结构、变化的理性知识,是剥离了具体现象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态。它是化学学科知识的基础,在高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个单元都有。它是教学的重点,因为化学概念是基本理论、定律、公式等内容学习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智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学生对化学概念的学习理解情况直接制约着学生对其它内容的学习,也决定了化学成绩的好坏。但它又是教学的难点,不好教,因为化学概念往往抽象、难懂、不易记牢、难理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施展较为理想的化学概念教学策略,无疑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具有效性。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学行为,就怎样正确引导学生学好化学基本概念,总结出以下六点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准确用词,及时纠正 为了让学生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例如一些教师常把“化学方程式”讲成“反应方程式”,学生当然会跟着这样念,不仅犯了科学性错误,而且在学习到“离子方程式”这一概念时,会更加容易混淆,因为“离子方程式”也是表示一种特定反应的方程式。另外,教师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物质的量”这个概念时要强调一个字也不能少,而且不能记成“物质量”、“物质的质量”或“物质的数量”,更不能说成“摩尔质量”。 二、多种手段,讲解概念 有的化学概念很抽象、不具体,而通过演示教材中的实验,用多媒体展示化学世界,用模型、挂图等方式辅助讲解,则能给学生丰富、直观的感性认识,是我们教授化学概念的重要方式。如讲解“原电池”、“电解池”,做好演示实验,既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与教学应用举例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及教学应用举例 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现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目的在于用先前学 过的材料去解释、融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这类引导性材料与当前所学新 内容之间在包容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应符合认知同化理论要求,即便于建立新、 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习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这种引导性材料就称为 “组织者”。由于这种组织者通常是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用语言文字表述或用适 当媒体呈现出来,目的是通过它们的先行表述或呈现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 向,所以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不仅有助于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而 且还能帮助学习者认识到当前所学内容与自己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哪一部分有实 质性联系,从而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习得意义的保持。 先行组织者可以分成三类: (1) 上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高于当前所学的新内容, 即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类属于组织者,二者存在 类属关系。 (2) 下位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均低于当前所学新内容,即组织者为下位观念,新学习内容为上位观念。组织者类属于新学习内容,二者存在总 括关系。 (3) 并列组织者——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既不高于、也不低于新学习 内容,二者之间具有某种或某些相关的甚至是共同的属性,这时在组织者与新学习内 容之间存在的是并列组合关系。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建立在以下两个理论假设的基础之上: (1) 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按层次结构组织,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知识处于较高层次, 随着抽象概括程度降低,其所处层次也逐步降低; (2) 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实施步骤 第一,确定先行组织者。 第二,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1)“渐进分化”策略(2)“逐级归纳”策略(3)“整合协调”策略 例如: 历史内容上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可以进行类比。因此可以设计比较性组织者。如:在 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节时,在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

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对策研究

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19-12-09T10:03:02.21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11月2期作者:马海亮[导读] 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是当前较为常见的一种教学策略,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交流沟通,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探索能力,实现全方面发展。本文从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入手,深入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明确其应用策略与内容,以提升教学质量。 马海亮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伊什库力乡拜什力克小学新疆喀什 844000 【摘要】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是当前较为常见的一种教学策略,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交流沟通,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探索能力,实现全方面发展。本文从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入手,深入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明确其应用策略与内容,以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11-001-01 引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要求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创新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从整体上进行优化,为学生构建有趣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提升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为基础,引导学生相互合作,从根本上提升其学习效率。 一、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基础进行合理的分组教学 受小学生自身的年龄因素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基础,结合其实际特点分析,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保证小组内学生可以相互进行配合与交流,实现共同进步。例如,某教师所在班级共有42名学生,教师以7名学生为一组,共分为6组,每一个小组中,保证有1-2名学生数学成绩优秀,2-3名学生成绩中等,2-3名学生成绩较差,进行合理的小组划分,通过成绩优秀的学生带动成绩较差的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相互进行交流沟通,实现共同进步。与此同时,该教师还在每一个小组中设立一名小组长,保证小组长乐于助人,可以帮助其他小组成员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实现共同进步,充分发挥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凝聚力,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1]。 二、明确学生学习水平选择最佳的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内容较为简单,但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内容都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习水平为基础,选择最佳的教学内容,提前做好教学课件,以保证教学内容与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相适应,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例如,某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前做好充足的课件准备,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如在进行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中,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理的内容分析,以生活为基础,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正方形与长方形,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关联,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习效率。该教师以小组為单位,要求每一个小组在5分钟之内说出生活中常见的长方形与正方型,并对说的最多的小组进行奖励,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交流,提升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扩展自身的想象思维,降低学习难度,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创新发展,发挥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创新教学理念,突破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满足新课改要求[2]。 三、正确把握教学时机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 实际上,现阶段应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自制力不足,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引导可以促使学生主动进行探索,养成良好的自主意识与习惯,提升探索分析能力,培养综合型人才。受数学科目自身性质影响,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例如,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组成的小组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只发挥引导作用,协助学生进行学习,不会对学生进行过多干预,以提升教学质量[3]。如只有小组在探讨过程中进入思维“死循环”时,才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引导,并扩展学生的思路,帮助其走出思维困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此同时,还应鼓励学生提出自身的疑问,提高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实践探索,通过解决问题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全方面发展[4]。 四、积极进行教学评价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进行合理的评价教学有助于学生激发出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实现高效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灵活利用教学评价手段对学习小组进行评价鼓励,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总结,完善自身的学习体系,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例如,某教师主要以鼓励评价为基础,引导小组成员学会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并学习其他成员自身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做出肯定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探索知识内容,从整体上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灵活进行教学方法创新,引进先进的教学模式,与现有的教学相融合,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营造优质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高效进行学习[5]。 结论 综上所述,在当前新课改教学理念背景下,创新教学模式与理念成为教师的主要任务,以突破传统教育的束缚,实现创新发展。小组合作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灵活应用该方式有助于学生提升自身的探索能力,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腊梅.小组合作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践运用的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12):174. [2]张变玲.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3):166. [3]隋洪星.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6(30):70-71. [4]徐辉.小学数学实施“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福建质量管理,2016(04):262. [5]覃翠福.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J].小学教学参考,2013(35):68-69.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