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杨禹:“钢丝上遛弯儿”的新闻评论员

杨禹:“钢丝上遛弯儿”的新闻评论员

杨禹:“钢丝上遛弯儿”的新闻评论员
杨禹:“钢丝上遛弯儿”的新闻评论员

杨禹:“钢丝上遛弯儿”的新闻评论员

央视新闻评论员是今天中国最具风险的职业之一,其性质属于在冰面上跳舞、在钢丝上遛弯儿。直播时的三分钟不能掉链子,镜头后的三更天必须下苦功,要经得住夸,要扛得住骂,要有情怀但不能耍情绪,要有智慧而不耍小聪明,既要犀利,又要厚道,貌似一言九鼎,其实九牛一毛。

——摘自杨禹微博

从清晨七点的《朝闻天下》到午夜零点的《午夜新闻》,在一天中的很多时段打开央视新闻频道,你都可以在评论席上见到杨禹的身影。从十八大、全国两会这样的重要时政,到日常的经济民生新闻,杨禹的评论领域总是跟舆论热点紧贴在一起,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新闻评论员”。作为央视出镜率最高的新闻评论员。观众对杨禹既熟悉又陌生:他有什么样的学习背景,怎样的工作经历?一个央视的“特约评论员”平时的工作状态是怎样的,他怎么给自己“充电”?日前,本报记者对话杨禹,听他讲述了自己的人生故事。

1

直到现在我都认为,自己写得比说得好。所以把电台主持的工作辞掉,去报社当了个一线记者。

问:任何人价值观的形成都与个人经历息息相关。您的成长经历是什么样的?

杨禹(以下简称“杨”):我父亲是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的教授。“文革”期间人大被解散,父亲和很多人大老师被分到清华大学工作,所以我从小是在清华园里长大的。后来人大复校,我们全家搬回了人大,我的中学六年读的是人大附中。小时候喜欢踢球,初中三年一直是年级队的守门员。人大附中水平不低,是北京市的足球传统学校。只可惜上了高中后不长个儿了,教练找我谈话:“你要总是这一米七五可就不能当门将了。”就这样我离开了球队,高中三年却因此有了更多的时间,读了大量的小说,家里书柜里的历史书也被我看了个遍。爱读史书的年轻人里,想做新闻的比例很高,我算一个。可惜高考未能如愿考上人大新闻系,上了北京经济学院,就是现在首都经贸大学的前身。

问:您大学学的是新闻专业吗?看您的简历,您还当过北京交通台的主持人?

杨:大学时我的专业是财政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清华大学,当会

计,可心里始终还是想做新闻。1993年夏天,我在《北京晚报》上,看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成立了个交通台,在招聘节目主持人。我去应聘,结果考上了。最初是作兼职主持人,1993年12月18日,北京交通台开播当天,我主持的是晚上6点到7点的节目。

当时交通台最忙的两个“客座主持人”,一个是我,另一个是后来说球成名的董路。那段日子,我每天下班后就从清华骑自行车一路狂奔到积水潭,坐地铁到建国门。晚上下了节目再坐地铁回积水潭取自行车,骑回人大的家里。日复一日,穿行京城。

问:这种“两头跑”的日子过了多久?您在交通台主持什么节目?也是新闻评论类的吗?

杨:每天穿城而行的日子,过了有一年多。我在北京交通台时主持过新闻、音乐、足球等等节目,当时做的一档节目《爱心50分钟》还得过北京广播奖。前后做了3年广播,觉得还有些劲儿使不上。直到现在我都认为,自己写得比说得好。再加上大学里学了经济,对经济新闻有了兴趣。巧的是,这次改变人生轨迹的还是一张《北京晚报》。1996年初,晚报上登出启事,国家发改委刚创办的《中国经济导报》招聘记者,我又去报考,考上了,就此下决心去报社做了一名经济记者。

问:我很难理解您的选择,至少从待遇上,报社没有办法跟交通

台比吧?

杨:从电台到报社,我的收入大概少了三分之二。而且,因为没学过新闻,刚到报社时连基本的消息导语都不会写,要靠有经验的编辑、记者们手把手教我。

问:何况您的工作是最辛苦的一线记者。

杨:《中国经济导报》是国家发改委,当时还叫国家计委的机关报,发改委管什么我们就报什么。发改委号称“小国务院”,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大事都统筹协调,所以,从1996年开始,咱们国家发展中的很多大事,我都直接参与了报道。许多重大政策的出台背景、决策过程,我既是报道者,也算是亲历者。三峡截流的时候我在现场,九八抗洪我也去了现场。“下岗”这个词刚出现的时候,我曾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蹲在上海,采访对象从市长到下岗的纺织女工。在新闻一线跑了很多年,直到后来做了报社的新闻中心主任,需要统筹管理报社所有新闻版面的采编工作,才逐渐减少了一线的采访。

问:记者生涯里最困难的一次采访是什么?

杨:在这样一家比较严肃、带有经济专业色彩的报社工作,记者去调查采访的,往往是复杂纠结的经济现象。所以,最大的难度,往往不体现在出生入死、顶风冒雪,而是怎么冷静探寻复杂新闻背

后的真相与本质。记得曾有一家天津的民营企业主动找到报社来,说他们用自己的碱渣处理专利技术,可以改造塘沽那里大片的盐碱地,但始终得不到当地政府的支持,也涉及与当地国企之间的利益纠纷。报社派我去调查,我费了很多周折,最终把几个利益相关方——政府部门、民企、国企都采访到了,报道写得客观中立,没有偏向任何一方。结果,反而是这家民营企业有很大意见,在我拿初稿去求证具体细节时,认为这不是他们所期待的为民企“鸣冤叫屈”的报道。企业老板找到报社来,跟我谈,跟总编辑谈。但我很执拗,坚持不改,认定这样的均衡客观报道才能站得住脚。总编辑支持我。报道发表后,在当地引起反响,当地政府也为这家企业扫清了一些障碍。那位老板后来也理解了我。

问:现在很多观众认为您在电视上的言论非常“正”,这与您这十几年的国家部委机关报经历有没有关系?

杨:我在报社工作了13年。这段经历对我的帮助非常大,不仅熟悉了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实施,也因为这份报纸同样要对海内外公开发行,所以也积累了自己的新闻判断与表达。将近4年的时间做央视的特约评论员后,我发现,国家电视台的新闻评论,对评论员立场、视野、大局观的要求,和当年报社对我的要求是一致的。国家发改委在制定规划和政策的过程中,也更多的是从全局看问题,在复杂利益矛盾中寻找平衡点,建设性地、务实地解决中国发

展改革的问题。我想,这两个平台的相通之处,以及我之前在电台和报社所做的16年新闻工作,为我做好央视新闻评论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2

铁道部新任新闻发言人对我说:“如果王勇平当时能说出你这番话,也许就不会‘下岗’了。”

问:最初央视为什么会选中您担任新闻评论员?

杨:2009年春天,国内主流新闻媒体开始了新一轮改革,央视增设了新闻评论员。评论员是在全国很低调地“海选”出来的,主要是从媒体和学术界寻找。央视人是在看了我发表在报纸和博客上的很多评论文章后找到我的。几位富有见识的资深媒体人和学者,和我并肩成为了第一批央视的特约评论员。那年的7月27日,央视新闻频道改版的第一天,我以评论员身份做了第一次评论。随着在央视的评论量逐渐增大,和报社工作在时间上很难兼顾,国家发改委城市发展中心的领导热忱地邀我加盟,我后来便调入中心做了研究员。中心对我很支持,可以有比较多的时间在央视做评论。问:第一次做评论时评的是什么新闻?是直播?每一次评论前需要准备讲稿吗?谁来为评论员的言论把关?

杨:第一次评的是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是直播。迄今我们所有的

评论都是直播,也没有稿子。只是在直播之前要把自己准备说的核心观点写出三四句,由央视的评论员组值班同志报送领导审定。直播中大家在屏幕下方看到的、随我们所说而不断更新的标题,就是我们自己归纳出来的核心观点。我想,这种无稿直播状态的背后,是央视对我们这些评论员的充分信任。

问:评论员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说到哪个程度比较合适,央视对此有要求吗?如果有的话,怎么让评论员知道?

杨:央视的评论员组,每天有两三位同志值班,负责评论员与各档节目间的联络沟通,也担负一道把关之责。评哪条新闻,可以是各档节目提出需求,或者值班的各级领导提出,也可由评论员自己判断并提出,双方意愿碰到一起就可以评了。

问:通常在什么时候知道要评论的题目?有多长时间做准备?杨:一般是在直播前一两个小时知道要评的新闻,这时要做的只是临直播前的具体准备,比如写下核心观点,梳理一下头脑中的思绪,还有化妆——不需要弄得漂亮,只是扑点粉,防止灯下反光。

对于一个评论员来说,准备,其实是无法准确计量的,是海量的、不间断的。每位评论员都有自己的评论领域,这个领域内近期、近日、今日可能发生的大事小情,我们随时要观察、思考和准备,对于一些重大问题的判断是长期积累在头脑中的。做了评论员以来,

我感觉自己回到了新闻一线,要大量阅读,要时刻观察舆情,要经常参加学术界活动、和各界有识之士交流,也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去各地调研。有人担心评论员做久了会被掏空,我自己的体会是越做这个工作,思考越丰富、积累越多、吸收的能力和兴趣越强。

问:有没有遇到过突发新闻要评论,完全来不及去准备?

杨:当然很多。举个例子。2011年的7·23甬温线动车事故,24日晚上铁道部在现场召开新闻发布会。央视直播了一开始的10分钟,也就是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的发言。之后就连线我来评论。这个时候的舆论场上,公众的情绪在沸点。我当然不知道王勇平会说什么,也如平常一样,不会有人来具体要求我说什么、不说什么。这其实是最考验央视评论员尺度的特殊时刻:既不能简单地站在铁道部这边,也不能简单地迎合网民。这10分钟里,王勇平一是代表铁道部道歉,二是介绍了一些事故救援情况。我随后评论时,首先表示,“铁道部新闻发言人刚刚做出的道歉是必要的,但也是远远不够的。他介绍一些事故处理情况是必要的,但同样是远远不够的。”直播后在微博上看,很多人发博说“央视评论员刚刚批评铁道部发言人说的是远远不够的”,我想我的表达替公众释放了一些情绪。另一方面,我中肯地表达了发言人所做“是必要的”,这也是此刻国家电视台评论员应有的均衡判断。

我后来继续评论说:“现在我和电视机前的所有观众一样,就想

知道两个答案:为什么会撞上?谁该负责?但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铁道部发言人此刻都无法告诉我们。因为如此重大事故刚刚发生,原因和责任也不该由铁道部说了算。我们国家在处理重大安全事故上是有机制可循的。最终告诉我们这两个答案的,应该是国务院调查组。”一年来,我很多次给政府部门新闻发言人讲课时,常会举这个例子:当你无法告诉公众答案时,要告诉公众通向答案的路径在哪儿。后来,铁道部新任新闻发言人还就这个问题跟我聊过,“如果王勇平当时能主动说出你这番话,也许就不会‘下岗’了。”问:那您是怎么知道这个“路径”的?

杨:这些“路径”其实都是公共信息,但不能要求公众在那种特殊时刻都必然知道。这个重大事故处理机制,我也是几年前在报社指导记者做胶济铁路事故报道时了解到的。主流媒体的评论员在这种特殊时刻,要担负起提供准确判断、积极疏导民意的职责。而为此做的准备,恐怕是来自于常年累月的用心积累。

3

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会逐渐接受“新闻评论员”这个角色。我们所经受的压力,也算是为电视新闻评论员这个新职业在趟路吧。问:在电视上天天跟老百姓见面,自身也是观众评判的对象。前些天一位专家唐钧就因为在点评农民工冻死事件时“面带微笑”,

引发了网民的口诛笔伐。再说您,百度有您的贴吧,天涯上也有讨论您的帖子。很多观众喜欢您的评论风格,也有人骂您,您怎样看待这些骂声?

杨:观众的赞扬,是对我的厚爱。对于一些骂声,我是这么看的:首先,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利益多元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一个新闻评论员说出的话,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同时满意。其次,央视评论员所说的话,其实是国家立场、央视立场的一种显现化、具体化,我不可能为了避免被某些人骂,而违背这两个立场,违背我自己的新闻判断。第三,现在,各种媒体上的评论员很多,微博上每个人都是评论员。我会很积极地看待赞与弹,从中时刻反省自己评论的得与失,但也不会去简单地迎合某些声音。

问:这些年您做的评论很多,您好像“什么都懂”。真是这样吗?您怎么看待央视评论员面对的压力?

杨:我当然不是什么都懂,也不是什么都评。央视对评论员的评论领域有严格分工。我的评论领域是:时政、经济。所以,像央视新闻里经常出现的军事、外交、法律等方面内容,我从来不评。2010年的时候曾经评过世界杯足球赛,但仔细看过的观众都知道,那是一档用经济新闻的视角来趣解足球的《绿茵股市》节目。近年来因为承担了重大时政的评论任务,日常我的评论也越来越集中在一些重大、敏感、复杂新闻题材上了。

“新闻评论员”是个新的角色。很多观众、甚至很多新闻同行,现在还会把“专家”和“新闻评论员”这两个角色搞混。专家提供的是本人学术领域内的纯专业判断,而新闻评论员为观众提供的是新闻判断。新闻判断有别于专家判断之处,就是视野更广,善于寻找不同事物之间内在的关联,能搭建专家与公众之间的思维桥梁。所以,新闻评论员要对他评论领域内的很多事情有相对专业的积累,但更多的,是要有能力做出及时、准确的新闻判断,以及深入浅出的新闻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会逐渐接受“新闻评论员”这个角色。我们所经受的压力,也算是为电视新闻评论员这个新职业在趟路吧。

问:上次约您作采访,结果央视临时请您在上午去评论南京大屠杀75周年的新闻,采访只能延后。可是当天晚上零点的《午夜新闻》里我又看到了您。有没有算过,平均每天有多长时间在央视度过?

杨:评南京大屠杀已是那天我做的第二个评论了,第一个是在早晨7点档的《朝闻天下》。相对来说,国内题材的评论难度更大些,所以现在承担这方面任务的评论员还不多,我就会比较忙。每天从早晨到夜里,只要有需要评的,我随叫随到。有时一天一次,有时一天五六次。每个月大概也就有一两天能休息,不用来做评论。问:说说您的生活吧。您就住在央视附近?从微博上看,您收养

了好几只流浪猫?

杨:我在央视附近自己租了房子住,因为我遇到的突发新闻或突然安排的评论比较多,所以我选择了步行15分钟内能到的距离,确保不耽误直播。我有四只猫。杨小黑、杨小黄是曾经流浪的亲哥俩,杨小可是后来小黑跟朋友家小母猫谈恋爱的结晶。杨小白是我在去年春天收养的。在新浪微博里搜索“评论员杨禹”,就能找到我和我的四只猫,这四个孩子经常在微博里用猫言猫语点评时事。

问:您还有业余时间么?还踢球吗?

杨:我在报社时还经常踢球,40岁时当守门员还能做侧身鱼跃扑救呢。当时我们的教练说,杨禹的水平能在京城任何一支业余队打上主力。最近几年央视评论太忙了,我已经跟球队失散了。有空还看球,我是阿森纳的球迷,当然,也是北京国安的球迷。这几年写文章一直没断。还喜欢看话剧,好戏没落过。

问:有没有想过在新闻评论员这个位置上能干多久?

杨:新闻评论员是一份不怕老的职业。我乐在其中,也志在其中。如今进入了所谓“自媒体”时代,但公众同样需要主流媒体的声音,多种声音可以形成丰富而相互制衡的局面。央视这几年的改革发展之路,我给归纳的就是在舆论场上努力拼两个“场”:现场和立场。眼下,我就是兢兢业业做好每一次评论。从今后长远看,我内心里

有个期待:职业生涯的最后阶段,能去大学里教新闻。如果能去清华园,可能幸福感最强,因为那是我从小长大的地方。

新闻评论复习题

1.新闻评论学:是应用新闻学中的一个分支,是以纸质媒体、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新闻评论 的原理、原则、方法以及历史沿革作为研究对象,以熟练掌握新闻评论运作规律、发挥评 论最大效用为主旨的一门科学。 2.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 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 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 范畴,是一种政论性新闻体裁,同时,是新闻宣传的重要手段。 3.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区别: ①内容层次不同:前者是传达事实信息,后者是传达思想信息 ②写作目的不同:前者是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后者则是指在使新闻内在的思想得以引 申,讲道理为其根本目的 ③表达方式不同:前者以记叙为主,以讲清事实“五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 件、为什么等)为基本条件;后者以议论为主,讲究概念,判断,推理,最后得出结 论。 .新闻评论的特点:论题的新闻性,论理的思想性,论说的公众性 .新闻评论的功能:引导功能,解惑功能,表态功能,深化功能 . 新闻评论工作者的修养:政治家的眼光,理论家的头脑,社会活动家的本领,杂家的智能,作家的技巧 ⒎新闻评论的思想方式,方法:发散思维,纵深思维,逆向思维,超前思维,批判思维 . 年,马克思《评普鲁士最近的书包检查令》——追求新闻自由,无产阶级新闻评论的开端 . 马克思新闻实践的阵地:《新莱茵报》 . 列宁创办了全俄第一份马克思主义的报纸——《火星报》 . 新闻思想集中在《党组织和党的出版物》,列宁发表在《新生活报》上的文章 . 年,王韬创办了《循环日报》,王韬称的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影响的报刊政论家 . 《时报》首倡的“时评”是新闻评论演讲为独立新闻体裁的重要的标志﹏﹏ . 《申报》——自由谈《大公报》——星期论文《湘江评论》——毛泽东 . 文化大革命时期新闻评论发生倾斜,新闻评论最黑暗时期 . 中国新闻评论的现状与特征:新闻评论的分量更突出;时效性更强,﹏论题更广泛,﹏指向多元化,﹏监督异地化,﹏形式多样化,新闻评论队伍的专业化、学者化. 选题的来源:①从上级精神中去选题②从社会实践中选题 ③从新闻报道中选题④从探讨争鸣中选题 . 选题的原则:触及现实,理性思变;面向全局,准而有当;以小见大,富含新意 . 立论的基本要求 立论: 标题: .标题的功能:提示议题,体现论点,表明态度,引发兴趣 标题的特点: .新闻评论标题美学特征:形式美——整齐一律,平衡对称,错落有致

调查性报道记者素质浅议

调查性报道记者素质浅议

————————————————————————————————作者:————————————————————————————————日期:

调查性报道记者素质浅议-新闻学 调查性报道记者素质浅议 梁军 今年3月18日,有媒体爆出自2010年以来,山东省济南市庞某卫母女涉嫌非法经营疫苗,非法购入25种儿童、成人用二类疫苗,未经严格的冷,链存储运输销往全国18个省市,涉案金额达5.7亿元。这一新闻迅速成为关注焦点。“问题疫苗可能导致死亡”、“不敢再让孩子注射疫苗”等说法一瞬间甚嚣尘上,引起不少家长担忧与恐慌。但随着记者们调查的深入,这些误解与恐慌逐渐虽然消弭。对问题疫苗的调查报道,让普通民众增强了安全意识,让相关部门加强了监管。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调查性报道与调查记者在新闻报道领域不可或缺,占据着重要地位。 调查性报道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后于60年代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中逐渐发展成熟。在其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调查性报道作品,例如水门事件报道、越南美莱村屠杀报道、日本田中角荣丑闻报道等等。这些报道都因内容精彩、事实详实、调查逻辑清晰等原因,在当时社会引起较为强烈的反响,并为调查性报道的普及以及其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地位奠定基础。那么,作为调查性报道的主要采访者,他们应该有着怎样的基本素质呢? 我国调查性报道的现状 调查性报道自起源开始就对世界各地的新闻报道产生了不小影响,并逐渐形成一种深度报道的重要模式,然而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调查性报道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 在美国,调查性报道记者编辑协会(IRE)把调查性报道概括为:一种通过

浅谈中国新闻评论员时评选题的特点

浅谈中国新闻评论员时评选题的特 点 摘要:好的时评选题对于写好时评有着重要的作用,选题研究对时评研究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因此,无论从实践层面还是从理论层面,探讨中国新闻评论员时评选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仅以鄢烈山时评选题为例,分析中国新闻评论员时评选题的特点。 关键词:评论员时评选题 “时评”是“时政评论”与“时事评论”的略称。它包括新闻评论,既可以取材于新闻,也可以就作者身边或心头的事发表看法。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民主进程的推进和市场化报纸的兴起,以时评辨析是非、推进认识、针砭时弊、疏导民意、激发民智,成为报业振兴的一个亮点。这一点,早在1979年的美国,就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新闻媒介的观点功能,已经成为新闻消费者离不开的需求,因为他们如今已经被

信息淹没了”。①因此,专业的评论员成为报业生存和发展不可多得的人力资源,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中坚力量。评论员的视觉焦点在哪里,评论员的社会责任又在何处彰显?这其中一多半体现在他们对时评 的选题上。本文仅以鄢烈山时评选题为例,试分析中国新闻评论员时评选题的特点。 鄢烈山现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高级编辑、《南方周末》编委,出版时评和杂文着 作十几种。2004年,他以时评杂文集《一个人的经典》问鼎鲁迅文学奖,成为该年度鲁迅文学奖唯一的杂文获奖作家。②现在,他除了在纸媒上保持每年百余篇时评高产纪 录外,还在各门户网站上撰写了大量的博文。他的博文几乎每一篇的点击量都超过百万 次以上。他的作品警醒读者、震撼社会,形成了一种众人称快、敢为言路之先的“鄢烈山现象”。 为什么鄢烈山的时评能激扬风气,匡扶正义,引人深思?鄢烈山说:“我写作的追求是:重大主题,独特视角,思辨色彩,文化意味。”这十六个字字字凸显鄢烈山的时

中国调查性报道现状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国调查性报道现状 篇一:回顾中国当代调查性报道发展的轨迹及其取得的成果 回顾中国当代调查性报道发展的轨迹及其取得的成果,我们有理由为之欢欣 舞,同时我们也看到在调查性报道在中国的发展与成熟并不是一墩而就的,只 正视成果与不足,认真对待遇到的阻碍与困难, 才能使中国未来的调查性报道 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一,当代中国调查性报道无论是在揭露的广度,还是在揭露的深度方面都 到了一定高度,而且在党领导的新闻事业体制下,寻找到了自己生存与发展的 间,达到了和公众舆论的良性互动—不仅揭露出种种不公现象背后的新闻,时由于舆论影响,引起社会管理者的重视,达到某些制度改革的目的。 第二,中国当代调查性报道中夹杂了许多非揭露性的题

材。首先是因为概念 淆,许多新闻工作者将深度报道等同于调查性报道,并不理解调查性报道的核 与内涵,导致一些媒体动辄将节目命名为调查性报道,这种做法不利于调查性 道的发展。第二个原因就是,调查性报道在中国的道路并不平坦,面对种种限 与压力,无奈许多调查性报道的栏目或节目中夹杂了许多非揭露性的题材,但 并不是说他们就认定此为调查性报道,我们姑且称之为“曲线救国”。我们从 新闻调查》各个时期提出的口号即可看出,从最初的“新闻背后的新闻”,到 000年提出“探寻事实真相”,再到20xx年提出“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什么 “真正的调查性报道”,恐怕连制片人也承认只有真正做到了揭露性题材的深 调查报道的新闻才称得上调查性报道。 第三,我国记者开展的调查性报道多是在新闻事件被有关部门处理和肯定之 才开展的。“很多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往往是待其盖棺定论之后再采访,而不是

中西方调查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开始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美国。20 世纪60 年代,它勃兴于整个 西方国家。目前,它和解释性报道、客观报道一同构成了西方国家新闻报道的主流。 一、中西调查性报道概念比较 (一)西方概念中的调查性报道。 西方对调查性报道的研究已近百年,定义和认识较为系统化。尽管不同的学者对调查性报道的认识角度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西方学者对调查性报道的定义和认识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报道对象为揭露被人为有意隐藏的事件;第二报道内容具有分析性,细节更为详尽;第三,报道制作者—记者,必须独立调查,新闻文本应保证原创性。通俗地讲,在西方,调查性报道是一种具有英雄主义性质的活动—记者孤身犯险,自主调查挖退进仃J甲国化明解瑛,x7新闻头践中调查性报道的开展更具指导性。 (三)中西调查性报道的概念差异。 纵观中西对于调查性报道的定义和认识,我们可以发现:西方国家对于调查性报道的理解是遵循着“揭露丑闻”这一核心的,而在中国,调查性报道的定义则在一定层次上发生了变构。可以说,中国更多的学者和从业人士认为,调查性报道主要并非仅仅揭露丑闻,而是承担着更多社会教化的重任。 (二)中国调查性报道的发展历程。 《申报》在1882年刊登的中国第一条电讯稿就是披露一位官员读职的消息,可以称为调查性报道的雏形。在晚清、民国以及建国后至70年代末,中国的调查性报道一直由于权力系统的干预阻挠而难以真正形成。直到80年代,中国的调查性报道才浮出水面。1980年《工人日报》发表了“渤海二号”钻井船在拖航中翻船的调查报道,以及《人民日报》的《白衣下的污垢》、《蒋爱珍为什么杀人》,《中国青年报》的《命运备忘录》等等,都属于调查性报道。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电视在中国的兴起,电视调查性报道异军突起。比如《逃不掉的罪责》、《难圆绿色梦》、《“粮食满仓”的真相》、《探秘传销大本营》等,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的同时充朴分握了组论游髻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成功影响了政府的政策措施,为中国媒体做了守望社会的模范作用。2003年《南方都市报》的孙志刚事件”成为中国调查性报道的巅峰。“孙志刚事件”从《南方都市报》的首次披露,到新浪网的转载成为全国关注的新闻,最终引起《中国青年报》、新华网、CCTV,《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关注。媒体的调查性报道成功地将社会中潜藏的毒瘤公之于众。 (二)调查性报道的中国定位。 与西方媒体的调查性报道相比,当前中国媒体的调查性报道既有相似的一面,也有迥异的一面。一些著名的调查性报道,不仅仅揭露了令人发指的黑幕,还成功地促使政府进行作为和改变,促进了社会民主的发展。中国媒体通过调查性报道的方式进行舆论监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中国媒体进行调查性报道

新闻评论员的素养

新闻评论员的素养 新闻评论员的素养:反求诸己、自我批评评论作者在批评别人的时候,也要允许别人对自己的批评讲不同意见,而且要心平气和地接受。恕就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非圣贤,犯错是难免的,大家都不能拥有绝对的真理,因而要承认自己的缺陷,更要容忍别人的批评。 新闻评论员的素养:警惕正义的火气正义的火气就是自己认定我自己的主张是绝对的是,而一切与我不同的见解都是错的。一切专断,武断,不容忍,摧残异己,往往都是从正义的火气出发的。动了正义的火气的人,往往自己有一个正义的目的,认为只要目的是正义的,就可以肆意地攻击持不同意见的人,在言语中夹枪带棒,中伤对方。 新闻评论员的素养:宽容宽容是一种本性,一种性格,一种度量,或是一种为人处事的态度。相对于宽容来说,不宽容的根源,在于知识观念上的一种绝对的自信。出于知识观念上的绝对自信,在判断是非时,往往对自己的论断有绝对的把握,不是善未易明,理未易察,而是势所必至,理有固然,甚至走向简单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 新闻评论员应重视的修养评论员应当注意如下几方面的修养的培养: (1)通识知识储备。文字是评论员和读者接触的直接、也差不多是唯一的方式,所以,首先,评论员的知识储备便是他们的首要修养。一个评论员可能只是个知道分子,但是作

为一个处在极易影响他人地位上的知道分子,知道要诚恳,要诚实,要有责任感;对于所在领域的知识,假如知道分子不能够做深入的研究,那么最起码要做到能够引导公众去深入研究;对于所涉及的事务,假如知道分子不能够做到深入了解,全身投入,那么他们就没有资格去教导我们的青年舍生忘死、乃至于去舍弃自己的生命。这是最基本的修养,同样也是对新闻评论员道德的要求。 (2)情感和理论的关系。其次,评论员需要在自己行文的实践中把握好理性和情感的关系,这一点说来容易,但却是最难做到。它需要评论者对所评论事务切身的了解,更需要评论者深厚的知识储备,能够在人群之中的同时看到事情的前因后果,看到事情发展的脉络,看到事情在整个时代大潮中的地位如何――前者书写成文字就是飞扬的情感,后者就是理性的分析,能够把二者成功的结合起来的评论者,就是最出色的评论者――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非常艰苦的努力。 当然,这些情感和分析都必须建立在正义的基础上,在这里的正义不是一时的对权威的顺从,不是一片混沌中的哗众取宠,它来自于人类对世界最基本的认识,是所谓的普世价值。 (3)行文风格的把握。第三,评论员的修养还需注意评论员和他的文字的关系,这一点主要是从行文风格上来说,并不涉及其他方面的要求。评论员需要注意的是他必须忠于自己的文字,不能够前后不一,在读者眼中,他的文字便是他本人,如果在观点、情感上或者是对事物的基本态度上飘忽不

新闻评论写作整理

新闻评论写作 第一章新闻评论的特点和作用 第一节新闻评论的地位 新闻评论概念:是一种政论的新闻体裁,它是针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章。它包括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专栏评论、述评、杂文、等体裁,是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介的评论文章和节目的总称。 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在表现方法和写作特点上有明显区别,新闻以报道客观事实为主,而评论则是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发议论,讲道理。 新闻评论的地位新闻报道主要是传播信息,提供事实,作者的倾向、情感、意见是包含在事实的叙述中。 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相互配合,可以鲜明地强调报道的主题思想,指出新闻事实的思想政治意义,进而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第二节新闻评论的特点 1、现实的针对性:即在选题和立论上有的放矢。 一、新闻性2、较强的时效性:即对现实做出及时的反映。 1、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态度 新闻评论特点二、政治性2、从思想、政治、理论高度分析问题 1、面向广大受众 三、群众性2、吸引群众参与评论工作 一、引导的作用 新闻评论的功能和作用二、监督的作用 三、表态的作用 四、深化的作用 第二章新闻评论的选题和立论 首先,就评论写作的过程而言,一般包括两个步骤一是构思阶段的选题和立论 二是提笔阶段的论述和说理选题和立论的重要意义其次,就衡量评论作品的标准而言,选择和评价一篇新闻评论优劣的最重要的标 准是选题立论是否有针对性和迫切性。 再次,就写作思维而言,论题选择得好,立论又有独到之处,评论写作就有了明 确的目标,有助于提高写作质量。 其一,是当前的客观形势、舆论动向和宣传任务,以及最近中央发布的重要决定,工作部 署和最新的政策精神。 论题从哪里来其二,是实际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变革、新矛盾、新风险,以及来自广大群众和 社会基层的呼声和要求。 其三,是重要的新闻事件和新闻典型。 1、针对时弊,对症下病 一、立论的针对性2、正视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矛盾 3、善于触及社会性的思想问题及其实质 1、论题的新颖 2、见解的独到 立论的基本要求二、立论的新颖性3、输入新鲜的事实材料作为由头或论据 4、选取新的立论角度 5、交锋中闪现亮点

新闻评论考试主要内容

第一章:新闻评论概述 1 新闻评论的定义: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丁法章在《新闻评论教程》中的定义) 所谓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和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发表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新闻评论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或文字、或声音、或音像结合、或图文并茂,在新闻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赵振宇在《现代新闻评论》中的定义) 2 新闻报道与评论的区别:反映内容方面:新闻评论反映意见性信息(主观),求异不求同,新闻报道反映事实性信息(客观),求同不求异。写作目的方面:新闻评论宣传主张、观点,新闻报道传播事实信息。表达方式方面:新闻评论议论为主,讲究判断、推理的逻辑性,新闻报道记叙为主,用事实说话。 3.评论的特点:(一)论题的新闻性。第一层含义,先有新闻再有评论,评论以新闻为依托,新闻要具有时效性和新闻价值。第二层含义,针对现实工作和实际生活中的某一个迫切问题、某一类思想倾向而写的。(二)论理的思想性。包含三 层意思:新闻评论贵在说“理”、说什么样的“理” 、怎样说“理” 。(三)论说的公众性。新闻评论从内容到形式,从论题到论理,从语言到文风都要面向最大多数的公众,具有广泛的公众性、公益性。首先,论题来自公众,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其次,评论的立论客观、公允、为民代言,真正成为受众利益的代表者,正群舆论的传播者和引导者。第三,评论的论述方式和语言表达上也应当以符合广大民众的特点和需要,尽量照顾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第四,评论的公众性还表现为群众对于新闻评论的积极参与。 第二章:新闻评论的发展历程(选择题) 徐铸成《漫谈新闻和新闻评论》 ?新闻这一行,如果也要从历史上找开山祖师爷,那么“司马迁和司马光应是我们的祖师爷,而王船山则是新闻评论家 杰出的代表。 ?司马迁著《史记》,在每篇“本纪”、“世家”、“列传”的后面,写一段“太史公曰”,对此人此事作简要概括的评议,“这 也可说是为后代的史论、新闻评论开创了先例,树立了典范”。 ?司马光编《资治通鉴》,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在紧要处写上一段“臣光曰”,发挥了史论——旧闻评论的传统。 ?王船山写《谈通鉴论》,就《资治通鉴》所载的重要史事,逐条加以评论,篇篇都有新见解,内容精辟,文字简洁, 为史论增一异彩。 新闻评论源起: ?在我国,唐朝就出现了被称为《邸报》的报纸,但由于封建专制下没有言论自由,所以其算不上现代意义上的报纸, 更谈不上新闻评论的体裁。 ?进入19世纪后,1815年出现了最早的以我国文字刊行的《马六甲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开始登载论说,可以看作我 国报刊言论的发端。 ?新闻评论在报纸上地位的真正确立,是在19世纪70年代我国民间报纸勃兴以后。 以政论为主的报纸评论时期(1874—1894)主要代表人物: 王韬(1828~1897):我国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1874年创办《循环日报》是近代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份政论型报纸。他撰写的100多篇政论,直抒胸臆,表达了他力主变法的政治观点。办报立言。 早期时评及其特色:时评:以议论时事为主的评论,最初专指时事短评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报刊时评开始出现。1904年创刊的《时报》,专门设置《时评》专栏,所发评论注意与当天重大新闻相配合,篇幅短小,时效性强,一日数篇,分版设置。时评成为《时报》的一大特点,是新闻评论演进为独立新闻体裁的重要标志。与政论相比,时评更注意新闻性,因此更接近于今天的新闻评论。 张季鸾(1888~1942),中国新闻家,政论家。1926年与吴鼎昌、胡政之合作,成立新记公司,接办天津《大公报》,任总编辑(主笔)兼副总经理,主要负责评论工作。1941年9月6日病逝于重庆。张季鸾在主持《大公报》笔政后,先声夺人,提出著名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主义办报方针。 邹韬奋:邹韬奋从1926年接办《生活周刊》到1944年逝世。《生活周刊》从第2卷第47期起,开辟了“小言论”专栏,每期一篇或几篇,大部分由邹韬奋亲自执笔。邹韬奋小言论的特点是善于抓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说群众想说的话,往往从一件具体事出发,采取谈家常的方式,评它三五百字,开门见山,一针见血,简单干脆,明白晓畅,既生动活泼又有战斗性,很适合群众阅

新闻评论重点整理

新闻评论重点整理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新闻评论》重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20分) 概念性名词 1.新闻评论:作者就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发表议论,表明自己立场 的一切新闻作品表现形式的总称。 2.选题:新闻评论要予以探讨、研究、解决的问题。 3.结构:文章内部的组织安排形式。 4.述评:又叫记者述评,集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于一体的一种边缘体裁。 5.评论员文章:根据评论重要性和规模性分出的介于社论和短评之间的中型评论文 章,是新闻评论的一种重要形态。 6.短评:根据重要程度和规格来划分的一种新闻评论体裁,短小精悍,内容单一, 形式灵活。是新闻评论的一种,规格比社论、评论员文章要小,但同具影响力。 7.编者按:媒体对所发表的新闻报道、理论文章及其他形式的文稿的简要评论,是 编者对新闻稿件的评介或说明性文字。是新闻评论的一种,具权威性。 8.社论:代表媒体表明对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的立场与观点,是报社的旗帜、 媒体的灵魂,是新闻评论的一种。 9.新闻评论学:运用各学科的综合知识和原理研究新闻评论的运用、写作方法、写 作规律和表现形态的应用性极强的学科。 10.舆论:社会公众的意见,表示多数人对某种事态的共同意见或趋向一致的看法。 11.舆论监督:社会环境、民意民心的监测站,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权力。 12.主题/命题:议论的题目,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对选题的深化和具体化。 17.立意:一篇作品所确立的文意。它包括全文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构思设想和写作 意图及动机等,其概念的内涵要比主题宽泛的多。 18.立论:就某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论点、见解。 19.论点:作者所持的观点。 20.联想思维:从一个基点出发,全方位、多角度对问题进行广度的认识。 横向思维: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打开思路。 逆向思维:从事物的相反方向去思考,提出与一般人及常理不同的看法。 纵向思维:推进式思维,论证时不断提出为什么、是什么,不断深入、探索。21.纵向结构:按事件时间顺序或事物内在逻辑顺序来表现文章的写作思路,安排层次。 横向结构: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表现写作思路,安排层次。 22.思路:作者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形成的印象、看法及理性的判断和思考,并通过文章有条理地表达。

新闻评论员的基本素养有哪些

新闻评论员的基本素养有哪些 本文是关于新闻评论员的基本素养有哪些,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新闻评论员的基本素养 (1)通识知识储备。文字是评论员和读者接触的直接、也差不多是唯一的方式,所以,首先,评论员的知识储备便是他们的首要修养。一个评论员可能只是个“知道分子”,但是作为一个处在极易影响他人地位上的“知道分子”,“知道”要诚恳,要诚实,要有责任感;对于所在领域的知识,假如知道分子不能够做深入的研究,那么最起码要做到能够引导公众去深入研究;对于所涉及的事务,假如知道分子不能够做到深入了解,全身投入,那么他们就没有资格去教导我们的青年舍生忘死、乃至于去舍弃自己的生命。这是最基本的修养,同样也是对新闻评论员道德的要求。 (2)情感和理论的关系。其次,评论员需要在自己行文的实践中把握好理性和情感的关系,这一点说来容易,但却是最难做到。它需要评论者对所评论事务切身的了解,更需要评论者深厚的知识储备,能够在人群之中的同时看到事情的前因后果,看到事情发展的脉络,看到事情在整个时代大潮中的地位如何――前者书写成文字就是飞扬的情感,后者就是理性的分析,能够把二者成功的结合起来的评论者,就是最出色的评论者――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非常艰苦的努力。 当然,这些情感和分析都必须建立在正义的基础上,在这里的正义不是一时的对权威的顺从,不是一片混沌中的哗众取宠,它来自于人类对世界最基本的认识,是所谓的“普世价值”。 (3)行文风格的把握。第三,评论员的修养还需注意评论员和他的文字的关系,这一点主要是从行文风格上来说,并不涉及其他方面的要求。评论员需要注意的是他必须忠于自己的文字,不能够前后不一,在读者眼中,他的文字便是他本人,如果在观点、情感上或者是对事物的基本态度上飘忽不定,那么他就会失去哪怕是最忠实的读者了。 评论员如果想要写出最出色的文字,拿出最深入人心的观点,那么他对自己的训练必须是艰苦的,对自己的修养的要求必须是苛刻的。除了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分析一档调查性报道节目的结构特征

作业要求:分析一档调查性报道节目的结构特征《新闻调查》作为中央电视台唯一一档深度调查类节目,在百姓和高端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在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新闻调查》注重研究真问题,探索新表达,以记者调查采访的形式,探寻事实真相,追求理性,平衡和深入,为促进和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发挥着点点滴滴的作用。 这里,以《百万大移民》(《新闻调查》11/05)为例,对深度报道进行分析:1,选题上:内容深刻,具有宏大的社会与现实意义 这期节目的选题是移民——宁夏西海固地区百万大移民,在我国现在比较普遍的一个现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在1972年联合国考察该地区后,定论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但是在这里至今还生存着百万居民。“在宏观经济逐年增长的今天,西部山区的乡村里,还有人年复一年,过着这样的艰难生活。他们不应该被遗忘”。这些情况还较普遍的存在于中国的西部山区。在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宏观经济的增长,但我们也应看到东西部差距的扩大,我们应更加关心这部分被遗忘的人们。宁夏,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在前进,但是对于这部分生存在“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的人们,40年来,百万移民,已经、正在、将要搬迁到适合居住的地方。这个选题,反应了西部山区的贫困生活,也反应了政府在为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而当地的移民由开始的扶贫移民,到后来改为生态移民,也为这种移民模式提供了经验与范例,具有宏大的社会与现实意义。 2,叙述上:传播信息丰富,具有强力的故事性与冲突性 这类报道在叙述上,运用调查、评论、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冲突及其相关的影响、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立体化报道新闻事实。电视可以对某一事件进行深度挖掘,进行多侧面、多色彩、多层次、交错、立体式的集中报道。 这期节目通过在一个即将要搬迁的村子里,原本46户人家,最后工作人员只找到了两家。其中一家的故事来叙述的。他们即将搬迁到的地方红寺堡——宁夏最大的移民安置区。这里从开始的戈壁滩,到现在的移民安置区,由荒凉变成居住区,由一个不适合居住的地方到人口几十万的区域。中间充满离开故土艰辛与大自然的抗争,离家与贫困的冲突,但结局却是幸福的。为我们展现了近四十年的历史的缩影,信息丰富,而且具有强力的故事行和冲突性。 3,画面上:高度的纪实性

新闻评论考试题

新闻与传媒学院(网络教育) 2013 级秋季广告学(专升本)班(21人) 2013级(秋季)新闻学(专升本)班(15人) 第二学期 《公共部门公共关系学》期末考试A卷 (限时120分钟闭卷) 学号:姓名:专业:分数: 一、填空题(每题4分,共20分) 1、新闻评论的特性:(信息的全面性、评论的逻辑性、客观的辩证性、丰富的人文性) 2、新闻评论的声音来自于四个方面,具体包括:代表国家利益的声音、()代表个体利益的声音、() 3、社论的特点是(代表报社、通讯社或新闻社立场观点的论文,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述透彻)是新闻评论的基本要素 4、论据的要求:(}真实2}准确3}充分4}典型) 5、按语的基本特征是(提示说明、评价表态、提醒建议、补充强调)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选题选择并确定论题,即选择和确定评论所要分析、议论的对象和范围 2、编后又称编余、编辑后记、编后话等;附于新闻报道或文稿之后,是编者依托报道有感而发的抒情、联想及议论性文字,目的在于补充和深化报道思想,在帮助受众理解文意的同时,增强其深度和力度 3、广播评论是广播评论的一种,是广播评论的核心。狭义上的广播评论就是指广播新闻评论。其实广播新闻评论是专门供广播使用的新闻评论,是通过广播发表的对新近的或正在变动的新闻事实的评论分析,属于论说文的范畴。广播新闻评论是广播电台宣传的旗帜,是广播新闻宣传的灵魂。广播新闻评论的基本属性是新闻性和政治性。 4、述评是一种以夹叙夹议、边叙边评的方式,反映社会热点或国内外重大事件或问题的新闻体裁,是以事实为基础的评论。 5、特约评论员文章是由报社约请报社以外的权威人士撰写的评论员文章,署名文章是指文章作者有一定权威性和代表性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评论专栏的类型 按存在周期分类临时性专栏评论、周期性专栏评论、固定性专栏评论 按作者构成分类群言式专栏评论,集体式专栏评论、个人专栏评论 按评论体裁分类专栏小言论、专栏时评、专栏随笔、论坛评论等 按评析内容分类专栏思想评论、专栏经济评论、专栏法制评论、专栏体育评论、专栏科技评论、专栏教育评论、专栏国际评论 2、简述评论选题的几种来源 答:1)从上级精神中选题:要深刻学习和领会中央文件; 要结合宣传对象的实际情况,选择他们熟悉的话题。 2)从社会实践中选题:选题反映的问题具有典型性和紧迫性; 选题阐述的道理要有正确性和指导性。 3)从新闻报道中选题:要把握好事实的准确性; 要注意新闻评论的时效性; 要注意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写作的区别。

调查性报道的案例:巴德

巴德·芒恩在加盟《每日都市报》之前,专门报道犯罪、刑事案件。当时,报纸非常重视犯罪报道,几乎在每个警局都派驻了专门的记者。当时最有名望的记者往往都与警务人员私交很深,以便能够拿到重大刑事案件的独家新闻,或能率先披露长时间被通缉的要犯落人法网的消息。 巴德是当时的记者中最年轻的一个。为了能看上去更老道、凶狠,与罪犯打成一片,巴德总是斜斜地叼着雪茄。但是,巴德的工作成绩并不十分理想。随着报纸对犯罪新闻的逐渐冷淡,巴德就更加失意了。 为了同电视新闻分庭抗礼,报纸新闻开始注重揭露社会问题,为读者提供深度分析。体育新闻报道方式也发生了类似的变革。体育新闻记者不苒奔走于每场比赛之间,简单地报道每场比赛的结果,而是发掘与比赛相关的重要事件、趣味故事和重要人物的消息。过去被人们称为“人情味特稿”——如报纸偶尔

刊登的警察找到走失的宠物狗等消息——的报道,也有了新的变化。报纸纷纷开辟了独立的专栏,报道人们生活、文化差异和科学发现等软新闻。巴德所熟悉的追求独家新闻和耸人听闻的新闻报道的报纸,现在看上去更像是综合性杂志。当时很多杂志破产,报纸正好填补了杂志的空白。 巴德认为自己适合体育新闻或是新闻特写的报道,但他也注意到,调查性报道已开始成为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吸引读者购买报纸的主要原因之一。他相信他能够成为一名成功的调查性报道记者。于是,他在报道重大犯罪新闻的同时,开始有计划地开展小规模的调查性报道。尽管这不属于他的工作范围,但他很清楚主编欣赏这种创新精神和进取心。不管报道的作者是谁,只要是读者喜闻乐见的报道,编辑们都欢迎。 巴德偶然发现郊区的一个区长利用职务之便,把自己的家人还有七大姑八大姨全都弄进了政府,成为政府公务人

新闻评论

第一章新闻评论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新闻评论是认识与意见表达的文本 1、评论存在的根本:评论存在的根本,不在于人的水平和理解能力的高低,而在于人的观点和意见的不同。不同永恒存在,评论就永恒存在。 2、评论产生的原因:它之所以产生、存在、发展,是因为人们不仅需要通过新闻媒体了解新闻事实本身,也需要通过新闻媒体了解新闻事实的意义、其产生的原因和发展方向。 3、新闻评论的意义:①表达作者特定认识——对具体新闻事件的认识,②帮助人们通过新闻媒体对于公共事务进行意见交流。 4、新闻评论已经不再被垄断与媒体评论员之手,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自上而下地传达党和国家的政策精神,而可以被广大的人民群众用来表达和传播自己的意见。 第二节新闻评论的思维特点和写作特点 1、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区别 ①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区别:新闻评论主要表达的是主观性信息;而新闻报道只应表达客观性信息。新闻评论中对客观性信息的陈述,一般是作为评论对象的新闻事实和支持主观性信息(论点)的论据性材料;而新闻报道中则不应该包括表达作者主观性信息的判断句 2、新闻评论的形式特征:追求观点的表达效率 新闻评论文体的效率性,体现在结构和语言中,这包括高度概括的叙事、尽可能早的出现的判断句、简洁的文笔——直笔而非曲笔。 结构上:以结构而言,它体现的是评论中不同内容先后次序的处理及其节奏。评论中往往把论点——最重要的判断放在最前面。这就是所谓的“开门见山”。 语言上:就新闻评论语言的效率性来说,应该传递尽可能多的确定性信息。对于新闻评论而言要少用修辞。 3、新闻评论的思维特征 ①不同的文体对应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基本的思维方式有发散型和收敛型。 ②新闻评论的思维方式属于收敛性。收敛所体现的思维的集中,第一是集中于对象——也就是新闻事件;第二是集中于论点——也就是集中于对新闻事件的判断。 ③因为人们的“忽然想到”,往往是发散性思维,往往没有确定的逻辑关系,不能轻易把“忽然想到”的内容写进评论的论证线索中去。 ④人的思维形态,一般分为逻辑的、形象(想象)的与直觉的三种。 ⑤新闻评论所要求的认识的确定性、可论证性与可交流性,都要求它采用概念、判断、推理这种逻辑思维方式,因为,逻辑思维方式本身有一套保证结论确定性的规则和方法,而形象思维没有这些。 ⑥逻辑思维的公共性特别强,而形象思维的“个性”特别强,因此,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在文章中的地位、作用,也往往是区别新闻评论与杂文等不同文体的着眼点。 第三节从中国新闻评论史看新闻评论的演进 1、从“论说”到“时评” 论说:《万国公报》上的《政令新一说》、《循环日报》上的《论中国不可自恃》、《论宜变古以通今》,《清议报》上的《少年中国说》 时评:20世纪初,以《时报》为标志的...也有学者认为,正是以《时报》的“时评”作为一个里程碑,中国报纸的言论由“论”进入“评”。 2、从传播思想到判断事实 ①与早期新闻评论抽象的、综合性议题有明显不同,当代绝大新闻评论的议题是具体的新闻事件。处于“政论时代”的早期新闻评论议论的内容,往往是国家社会普遍的问题。最早的时评具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事评”,其标题往往就是新闻事件。“时评”议题的“事评”特征,实际上反映着新闻评论由“政论本位”走向“新闻本位”的转变。

新闻评论、本报评价员文章

新闻评论、本报评价员文章 这是新闻评论中的一种评论形式。其规格和重要性仅次于社论和编辑部文章,篇幅一般也比它们小。评论论述的范围广泛,大都就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的某一方面,进行分析和评论。有些评论、本报评论员文章和有关的新闻报道同时发表,起着舆论导向的作用。 《实例》 开垦第一生产力的肥田沃土 本报评论员 建国以来第一次由党和政府召开的全国科普工作会议,在“九五”计划第一年的年初开幕,是意味深长的。在刚刚过去的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第一次庄严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认识这次科普工作会议的重要意义,我们就不难理解:党中央正是基于21世纪民族振兴和国际竞争的考虑,高瞻远瞩地把科学普及工作纳入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整体部署之中了。 科学普及对于当代中国的重要作用,应该在民族振兴的背景下理解。当代和未来的国际竞争,是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竞争;其竞争的焦点,是那些能够直接推动现实物质生产的高技术项目。然而,这样的高科技如何才能持续不断地生长呢?有利于高科技生长的政策如何能够长久深入人心呢?科学技术是在人民中

生长的,而人是按照自然规律一代代延续的,只有在全民族的生活中确立爱好科学、重视科学、信仰科学的科学精神,才能保证在民族的生命传递中持续不断地产生科学技术成果。科学技术需要一个良好的生长机制,由科学普及而创造的全民科技素质、全民的科学文化,就是这样一种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科学普及是为科学技术的生长开垦沃土。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充分理解在青少年中进行科学普及的重要意义。 科学普及也是一种竞争。当代国际科学技术之争,争在高科技成果的水平,也争在国民整体的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国民整体的科学文化素质,则是科学技术在全社会物质生产中实现的基础。世界的科技竞争,既在“峰尖”上较量,也在这个基础上较量。改革开放以来,一个国际竞争视野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实际上已经在承受这样的竞争压力了。从目前我国现状看,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很低,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 1、8亿人,科盲人数更多。面对愈益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我们不能抓住机遇,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在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上有所作为,就难以在面向下一世纪竞争中取胜。 科学普及,是培养一代新人的事业,对于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将产生重要影响。每一个在青少年时代读过一本优秀科普著作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体验:在人生的历程中,科学展示给我们的世界,是光明澄澈的,是和谐的,是令人有信心的。这样一个世

央视13套在线直播观看_央视评论员:给新闻第一时间竞争力

央视13套在线直播观看_央视评论员:给新闻第一时间竞争 力 评论员首先必须是一个媒体人,能够以媒体的视角看问题,更能兼顾国家利益与媒体立场,并树立起媒体鲜明的个性化旗帜。一位优秀的新闻评论员在传播实践中,是能够通过“立言”的方式成为所在媒体灵魂的塑造者和媒体旗帜的引领者的。 唐怡: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评论员组制片人,负责央视评论员队伍的管理维护和评论选题策划、实施。十年央视从业经验,历任记者、编辑、直播导演、策划等职务。2009年6月开始负责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评论员队伍的建立。 2009年的7月27日,也许这个日子会像当年“东方时空”的开播一样在多年后被载入中国新闻史册。当天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全新改版的“朝闻天下”节目除了推出被网友称为美女主播的胡蝶,还有两位央视特约评论员在节目中隆重亮相。评论员杨禹与主持人胡蝶的连线直播也创造了当天“朝闻天下”的收视最高点。 7月27日央视评论员队伍正式亮相“朝闻天下”,8月份逐步亮相“共同关注”、“东方时空”,专栏栏目“环球视线”、“今日关注”。目前每天1位国际评论员,1位国内评论员以值班形式,随时根据最新新闻内容在新闻频道和中文国际频道插入即时评论。另外每天还有2到3位评论员参与“环球视线”和“今日关注”两档专栏性评论节目。在中央电视

台新闻中心第一批24位评论员中,特别是核心队伍的八九位评论员,分别来自中央电视台、其他新闻媒体和研究机构,年龄、知识结构比较合理,普遍具备较强的政策水平和把握舆论导向的能力以及新闻表达的能力。 从最初的关注评论员形态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出现,到评论员的评论内容被网络媒体的广泛转载,央视建立自己的评论员队伍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关注和压力。前凤凰卫视资深评论员、清华大学的曹景行教授在新学期给学生们上课的时候说:“这一学期的课就讨论一个问题,就是央视为什么要增加评论的分量,建立特约评论员的队伍。” 在央视工作了十个年头后,作为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评论员队伍建立的参与者,并负责目前评论员队伍日常运作的管理者,我愿意与大家分享半年以来我的心得。 一、央视为什么要建立自己的评论员队伍 毫无疑问,国家电视台需要在重大事件面前有自己的声音。央视作为一个新闻媒体,在发生重大事件的时候应该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 新闻评论类节目在国外有着成功的先例。美国2004年的数据显示,电视新闻收视率独占鳌头的CNN渐渐开始落后于后起之秀FOX。以消息及时快捷、报道充分而闻名的CNN 何以被FOX超越?原因并不在于信息容量和及时度的比拼上,而是FOX选择了评论,正是依靠对公众关注的新闻加以适当的点评而击败了CNN。作为媒体,其实最大的竞争就是解释权之争。第一解释权可能要比其他的解释更重要。评论其实也有一个时效性问题。一件事发生了,谁的解释快速准确,就可以注定他的解释的权威。受众的知情权,要求评论员们需要靠着自己的经验、学识与智慧,构架一个全新的事理体系,在边看边说中,告诉民众想知道的每个答案,甚至那些延伸出来的走向。

新闻评论名词解释

1、专栏评论 专栏评论指的是在报纸固定版面上特定的专门栏目中发表的评论(也包括当今电台、电视台专门栏目中的评论。) 特点:①具有群言性②具有相对的稳定性③富有鲜明的时代感 类型:按形式品种可分为专栏小言论、论坛评论、经济漫谈、思想杂感。 按作者组成可分为群言专栏、集体专栏和个人专栏。 2、论坛评论 论坛评论是一种群言型的和风细雨式的为读者易于接受的针对性、思想性和理论性较强的署名评论。 优势:可以采取第一人称的叙议方法;便于输入新闻性事实材料作为由头和论据;有助于强化议论的理论色彩;便于就不同的见解展见探讨和商榷。 3、专栏小言论 专栏小言论,也称新闻小言论。是指设在报纸要闻版的短小的群众性言论专栏中发表的新闻性较强的小型化言论。这类言论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新时期以来随着新闻改革的发展而兴办并日益繁荣起来的。最早出现并影响最为广泛的是《人民日报*今日谈》小言论专栏,创建于1980年1月2日。 1、编者按语 编者按语是一种依附于新闻报道或文稿的画龙点睛式的简短的编者评论,是报刊、通迅社、广播、电视等各类新闻传播媒介的编者对新闻或文稿所加的评介、批注、建议或说明性文字,是新闻媒介的编者专用及常用的一种发言方式。 1、短评 短评是一种篇幅短小、内容单一、分析扼要、运用便捷的评论体裁,在报纸、广播、电视中都可以使用其中,在报纸上最为常见。在发表时有署名与不署名两种 1、社论 社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是最为重要的新闻评论和舆论工具,是报纸编辑部就重大问题发表的评论。 2、评论员文章 报刊评论员文章是新闻评论中常见的一种文体,是仅次于社论的重头评论。评论员文章的形式主要有:本报评论员文章、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观察员评论等。 (1)本报评论员文章。本报评论员文章以体现报纸编辑部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为主旨,通常是不署作者姓名和笔名的。 (2)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是评论员文章的一种特殊形式。冠之以特约二字,用以加重评论作者的身份,也表明是社外人士所写。它的任务是就当前重大理论问题、思想问题、政策问题和重大改革举措发表独到见解。规格比本报评论员文章要高一些。(3)观察员评论。观察员评论通常用于重要的时事评论。以观察家的身份出现,可以使评论显得更加客观和具有权威性。在写法上,观察员评论着重于评析和论辩,寓评论于“观察”之中。 3、评介型社论 评介型社论的任务在于着重对有典型意义或重要意义的新闻性人物和事件进行旗帜鲜明的褒贬、评介,从思想、政治、理论的高度进行论述和概括,以深刻揭示本质,总结经验和教训,从而发挥其启迪思想、引导舆论的社会功能 4、阐述型社论 属于社论中一种常用的类型,是政治性、政策性和指导性很强的权威性社论。它的任务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述党的纲领、路线、任务,阐述党委和政府新近所做出的重要决策,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 是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传播媒介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内容及目的的各类评论文章或节目形式的总称 【新闻评论与一般议论文的区别】 一新闻性 1时新性(时间新鲜、内容新鲜) 2显著性(人物显著、事件显著、时间显著、空间显著) 3重要性(影响人数多、范围广、时间长、程度深) 4接近性(地域接近、利益接近、心理接近) 二政治性 1针对具有政治或思想意义的问题发言 2围绕重要的政治事件或思想问题发言 3着重从政治、思想、伦理、规律的角度发言 三公众性 1内容的广泛性和接近性 2议论方式的易受性和语言表达的通俗性 3吸引广大公众直接参与评论工作 四指导性 1指导工作和生活 【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区别】 一传播内容不同 新闻报道的传播内容:已经或正在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新闻评论的传播内容:在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议论的基础上得出的意见和观点 二传播目的不同 新闻报道的传播目的:满足公众对事实性信息的知晓权 新闻评论的传播目的:满足公众对意见性信息的知晓权以及话语权 三传播方式不同 新闻报道的传播方式:“用事实说话”,以客观叙述、描写或记录等方式再现事物的状态和来龙去脉,一般不直接发表议论 新闻评论的传播方式:“直抒胸臆”,以判断、评价、分析、议论等方式直接对客观事物发表看法,但不排除对事实必要的叙述或记录 四传播要求不同 新闻报道的传播要求:以“真实性”为原则,报道中以讲清事实要素(“五个W”和“一个H”)为基本条件 新闻评论的传播要求:以“公正性”为原则,引入事实性信息不要求“五个W”俱全,注重时效性与时宜性的统一,讲求前瞻性分析与规律性认识 【新闻价值】 讲的是新闻评论中可能给人们的信息量的大小,它包括评论的观点、理论、思想和知识等等。 【宣传价值】 讲的是新闻评论发表后对社会的影响力和震撼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会效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