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2 苏武传学生用

12 苏武传学生用

12  苏武传学生用
12  苏武传学生用

12 苏武传

班固

【走近作者】

1.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

学家、文学家。其父班彪是著名的史学家,曾编写过《史记后传》,班固

在此基础上撰写了《汉书》,叙述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4年229年

的历史。《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很大

成就,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历史上经常把

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班固还擅长作赋,撰有《两

都赋》、《幽通赋》等。

2.创作心语

班固在《汉书·叙传第七十下》中说:“固(班固自称)以为唐虞三代,《诗》、《书》所及,世有典籍,故虽尧,舜之盛,必有典谟之篇,然后扬名于后世,冠德于百王,故曰:‘巍巍乎其有成功,焕乎其有文章也!’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探纂前记,辍辑所闻,以述《汉书》。”为了宣扬“汉德”,突出汉代的历史地位,《汉书》“包举一代”,断限起自西汉建立,终于新朝的灭亡,为了突出刘邦,就将《高帝纪》置于首篇。这种断代为史的体例,受到后来封建史家的赞誉,并成为历代“正史”编纂的依据。

【探寻背景】

秦末汉初,中原战乱,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公元前200年冬,匈奴的冒顿单于派出四十万精兵,把汉高祖围困在白登山,汉朝只得采取“和亲”政策,暂时缓和跟匈奴的关系。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期,开始了对匈奴长期的讨伐战争,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逼迫他投降。

【熟语积累】

肝脑涂地:原指战乱中惨死,后用来表示牺牲生命。

鸿雁传书: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9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好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研习教材重难点

▲文本题旨解读

文本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情讴歌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高度赞扬了他忠贞不渝,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崇高气节。

▲文脉结构梳理

来逼迫,都不能动摇苏武如磐石般坚韧的气节,而只能从精神上、心理上着手。李陵处处为苏武着想,把声名流传、家庭安全、效忠君王等一般人视为信念的东西一一推翻。

辅之以李陵自己的遭遇,更使他的劝降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在亲情、友情面前,只要苏武的思想稍有一点私心杂念,精神就会立即全面崩溃。苏武的断然拒绝却使他的形象更加光彩夺目。李陵的劝降反衬出苏武的精神境界已经上升到一个极高的层次。

【体会】“无情未必真豪杰”

,兄弟屈死、慈母逝世、妻离子散,在他心中难道就没有半点涟漪?心目中的神圣——汉武帝薄情寡恩,在他的骨子里难道就没有丝毫怨愤?十九载孤独寂寞的困厄,多少次生死存亡的考验,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大义凛然、忠贞不渝?在个人恩怨与民族大义的天平

上,苏武的选择震古烁今!他的情是对国家民族的至爱之情,他的爱是舍弃一己之私的广博之爱!

▲疑难问题探究

1.有人认为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的牺牲的行为是“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对汉武帝的忠诚是愚忠吗?

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十九年忠贞如一,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的,忠诚于汉武帝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

但不应否认,苏武的忠诚里还是有一些愚忠成分的。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是不该回避的问题,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亲人的伤害,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要澄清,该争取的权利也还是要争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不过我们不能苛求苏武,不能因为苏武思想的局限性就否认这一光辉形象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苏武传》一文在选材和构思方面有什么艺术特色?

《苏武传》的结构体现出作者精于选材、巧妙构思的特点。苏武一生八十余载,经历十分复杂,作者围绕苏武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只截取他出使羁留匈奴的十九年生活。在这十九年中,又只选取了几个典型场面作浓墨重彩的描绘:两次自戮、卫律劝降、幽禁断食、北海牧羊、李陵劝降、苏李诀别等。这几个场景中,随着人物的一次次得到考验,其精神境界也不断得到升华。

3.《苏武传》一文中的环境描写与细节描写对塑造苏武形象有什么重要意义?

在苏武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屈节投降的副使张胜,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典型环境的描写,把主人公苏武推到了矛盾斗争焦点上。作者还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

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烘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文本整体鉴赏

对照映衬,彰显传主人格魅力

——《苏武传》人物刻画技巧鉴赏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被羁留十九年的艰难历程,班固以饱满的热情和精练的文字,巧妙地运用对照映衬的手法,生动地再现了人物的性格和节操,彰显了传主的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

第一,与副使张胜的对照。作为副使,张胜置两国关系于不顾,因贪功而陷于虞常谋反事件,事发后,卫律“举剑欲击”,贪生请降;而苏武得知真情后,首先想到的是“见犯乃死,重负国”“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视死如归,竭忠尽节,自杀未果,卫律“复举剑拟之”,却是“不动”。张胜的糊涂、贪生怕死、变节投降,烘托出了苏武镇静无畏、视死如归的使臣风度和高贵品质。

第二,与叛徒卫律的对照。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反唇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的卖国行径,用南越、大宛和朝鲜杀汉使而终遭汉朝惩罚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卫律,多行不义必自毙。卫律的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更加突出了苏武的忠贞不二、光明磊落、不卑不亢、深明大义。对照映衬,使忠奸之别如同冰炭不能相容。

第三,与降将李陵的对照。在经受了种种磨难和考验后,面对旧友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挚劝说,苏武却置家中命运和个人恩怨于度外,以国家的利益为先,为国效命的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在与李陵“喟然叹”“泣下霑衿”的对照中,更可见得苏武胸襟之广、信念之坚。

在各种人物的对照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他,长达十九年的坚守,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其人格魅力,勾魂摄魄,万古流芳!

开拓学习新视野

▲品味语言之美

【含英咀华】

持节,使生命之树常青

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⑵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西汉·司马迁)

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北宋·周敦颐)

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文天祥)

⑸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

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清·郑燮)

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1928年,夏明翰)

⑻在命运的颠沛中,很容易看出一个人的气节。(英·莎士比亚)

⑼最贫的是无才,最贱的是无志。(法·福楼拜)

【妙语珍藏】

永远的苏武(2005年四川高考满分作文)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了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衰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驾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犹能忘。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旄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才是历史的永恒;铭记,才是它的精神家园。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永远的苏武。

▲聆听名作弦音

【诗词鉴赏】

苏武庙

唐·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③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释:

①甲帐:据《汉武故事》记载,武帝以琉璃珠玉、天下奇珍为甲帐,次第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②丁年:壮年。唐朝规定二十一至五十九岁为丁。

③茂陵:汉武帝陵。指苏武归汉时武帝已死。逝川:喻逝去的时间。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里指往事。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生活图景?请做简要评析。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提示】

1.这一联描绘了两幅图画:望雁思归图、荒塞归牧图。

2.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

【赏析】

这首诗是温庭筠瞻仰苏武庙后追思凭吊之作,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是时代的需要。

首联两句分点“苏武”与“庙”,以“魂销”二字精炼传神地表现出苏武骤然见到汉朝使者极为强烈、激动、复杂的感情;“古祠高树”,写出苏武庙苍古肃穆,渲染出浓郁的历史气氛,透露出诗人崇敬追思之情。

颔联描绘了苏武北海牧羊的两幅生活图景:上句描绘望雁思归图,形象地表现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刻痛苦;下句描绘荒塞归牧图,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概括了幽禁匈奴十九年的日日夜夜,环境、经历、心情相互交触,浑然一体。

颈联遥承首句,写苏武“回日”所见所感:上句说苏武归国时,楼台殿阁依旧,但武帝早已逝去,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下句说回想当年戴冠佩剑,奉命出使的时候,苏武还正当壮盛之年。由“回日”忆及“去时”,以“去时”反衬“回日”,更增感慨。一个历尽艰苦、头白归来的爱国志士,目睹物在人亡的情景,想到当年出使的情况,感慨欷歔!

尾联集中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汉宣帝赐苏武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武帝已经长眠茂陵,再也见不到完节归来的苏武封侯受爵了,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已经逝去的先皇。这种故君之思,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最后一笔,把一个带着历史局限的爱国志士的形象,更真实感人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美文经典】

【导读】古往今来,“大丈夫”不仅是人们向往的一种形象,而且还是一种人生的境界。无论身处何种境况,矢志不渝守原则,顶天立地拒诱惑,光明正大讲真话,通达事理有善心,谱写人生正气歌。

何为大丈夫

大丈夫,是个久已令我神往的称呼和境界,近又读范文澜《大丈夫》一书,遂生片断思绪,写成此篇。

何为大丈夫?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此说最著名,也最为高格之论,但大丈夫的思想行为并不局限于此。世事纷纭,人间万象,可观大丈夫之思想行为处,多矣。

孟子褒扬大丈夫,同时又贬斥“小丈夫”、“贱丈夫”,两相对照,可以更加明了孟子的大丈夫观。所谓“小丈夫”,是指目光短浅、器量狭小的小人,“贱丈夫”,是指卑鄙贪婪之人。世间多有大丈夫,也多有小丈夫、贱丈夫。

圣人、哲人、英雄、名士,非人人可以做得,大丈夫却可以人人做得,一如“人人皆可为尧舜”。

轰轰烈烈做事的未必都是大丈夫,堂堂正正做人的定是大丈夫。

小人物中有大丈夫,大人物中有小丈夫。

明代哲学家吕坤说:“大丈夫不怕人,只怕理。”引申一下,则是:大丈夫越是顶天立地,越是情愿伏地膜拜真理。其实,也正是因为“怕理”,才成了大丈夫。

大丈夫不怕祸,只怕愧。晚明学者孙夏峰闻知有人以文字狱相倾陷,从容说道:“天下事只论有愧无愧,不论有祸无祸。”孙夏峰正是不怕祸、只怕愧的大丈夫。

大丈夫贵在自立,不可有依人情结。

古人云:“大刀阔斧是丈夫见识。”此话不假,但一味大刀阔斧,只能算是莽丈夫见识,若补以细针密线,方成了大丈夫见识。

孤军最需要大丈夫气概。

能破自己心中贼者,方为大丈夫。

达时兼善天下是大丈夫,穷时独善其身也是大丈夫。

是否为大丈夫,逆境是最严格、最无情面、最准确的考官和试金石,正所谓“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

死谏之臣是大丈夫,纳谏之君也是大丈夫。死谏固为不易,纳谏又谈何容易?有道是“自古君王不认错”,认错纳谏的君王便是大丈夫。魏徵死谏,固然是大丈夫,唐太宗纳谏,也无愧是大丈夫。

能治国者是大丈夫,能治家者也是大丈夫,能治国而不能治家者是残缺的大丈夫。曾国藩说:“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他教子有方,乃是治家的大丈夫。

战场上勇陷敌阵的是大丈夫,刑场上不皱眉头的是大丈夫,官场上不偏心、不爱钱的是大丈夫,商场上不取不义之财的是大丈夫,文场上敢说真话、不做昧心之文的是大丈夫,会场上雄辩而不骄人的是大丈夫,舞场上不动淫心的是大丈夫,情场上失恋不失态的是大丈夫。

杀敌是大丈夫,自杀有时也是大丈夫。屈原投江,陈天华蹈海,老舍沉湖,都是大丈夫以身殉道的壮举。

大丈夫与亡命徒皆不畏死,区别在于亡命徒视死如儿戏,大丈夫看重的是死得其所。

有时敢死是大丈夫,有时敢活下去是大丈夫。

闻知自己患的是重病、绝症后不失眠,便是大丈夫。

朱熹说:“大丈夫当容人,勿为人所容。”本此,大肚子弥勒佛乃大丈夫无疑。有楹联咏此佛云:“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欲作大丈夫,当学学弥勒佛。不能容人,便是可笑之人。

论事功,周郎乃大丈夫;论器量,周郎乃小丈夫。

武大郎如果允许穆铁柱进店当伙计,即使个头再矮,也算得上是大丈夫。

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不改其乐,是大丈夫;居广厦,乘轿车,当美食家,不改苦斗精神,也是大丈夫。

新民谚云:“书少非君子,无读不丈夫。”前一句未必,后一句信然。此为崇尚知识的新时代之大丈夫观。

须眉中常有人满身脂粉气,裙衩中常有刚烈的大丈夫。明末清初的钱、柳夫妇正是这样两类人物。钱牧斋枉作了七尺男儿,柳如是却顶天立地,气雄万夫。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的这首诗,是女性所做的喷涌着大丈夫豪气的典型诗篇。

自谓“心却比男儿烈”的鉴湖女侠秋瑾,是既具大丈夫气概又葆女性之美的典范。

杨子只“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的事却不肯做,绝对是个小丈夫;墨子摩顶放踵而利天下,纯然是一个大丈夫。

司马迁受了阉刑,却成了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鲁迅所说的“中国的脊梁”,都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是中国大丈夫的代表。鲁迅本人又是这“脊梁”的伟大代表。在近代以降的文化人中,鲁迅堪称第一大丈夫。

自首书的作者一定不是大丈夫,检讨书的作者却未必不是大丈夫。《瓮中杂俎》是廖沫沙的检讨集,实则是一个大丈夫的抗辩书。 (京报网北京日报庄亭) 【赏析】本文作者援引古今名人的精辟论述,列举典型事例,正反对比,贬斥了所谓“小丈夫”“贱丈夫”,从而鲜明、形象地告诉世人“何为大丈夫”。语言简洁流畅、深刻犀利。读来给人一种荡气回肠、浩然正气顿生之感。

优化考题新演练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阏氏.(zhī) 缑.(hóu)王且.(jū)鞮侯昆邪.(yé)王

B.旃.(zhān)毛牧羝.(dī)斧钺.(yuè) 丈人行.(háng)

C.啮.(niè)雪栘(yí)中煴.(wēn)火浞.(zhuó)野侯

D.纺缴.(jiǎo)棫.(yù)阳伊秩訾.(zǐ) 檠.(qíng)弓弩

2.下列各句中有两个通假字的一项是()

A.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B.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

C.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D.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张胜许之,以货物

..与常 B.武使匈奴,明年

..,陵降,不敢求武

C.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 D.匈奴以为

..神。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活用特点与其它三句不同的是()

A.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B.惠等哭,舆.归营。

C.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D.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5.从句式看,与其它三句不同的是()

A.此必及我,见犯乃死

B.加以老母系保宫

C.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D.乃幽武置大窖中

6.填空。

“二十四史”是指由《史记》至《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它的前四史是、《汉书》、和。其中《汉书》的作者是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___________,他开创了“包举一代”的体例,文学史上,司马迁与班固并称。

二、课外拓展

冰雪里的灵魂

夏立君

①李陵小时候,祖父李广一定与他一块朗读过《诗经》中那篇有名的《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收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对诗意似懂非懂的李陵看着祖父微微翕动的嘴唇,感到祖父的表情是那深沉而又奇怪,祖父好似看到了血光冲天,好似看到了无边雪原,好似看见了自己留在苍茫大地上的无数脚印。李陵从祖父的声调里听出了这首诗的美。李广对李陵说:从前有一个人,离开家非常久非常欠,当他回来的时候,他发现他家没有了,他的家已经被人做田地来耕种了,黍和稷都长得很高了。小李陵似乎明白了:人不能离家太久,更不能一辈子不回家。

②公元前99年秋天,李陵率五千步卒出击匈奴,出河西,临大漠。冬天很快降临了,寒潮一阵一阵从漠北扑来。这是一个与他过不去的冬天。至浚稽山一带,在两座峰峦之间,李陵部众与单于率领的三万匈奴骑兵遭遇。一场惨烈的厮杀之后,单于很快发现他这三万骑兵竟不足以制服李陵五千步卒。单于让部队后撤,很快调来八万余骑,摆成合围之势,紧紧咬住李陵。突围,突围!李陵此时惟一的念头就是突围。英勇的将士击退了匈奴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可单于的包围圈越勒越紧。李陵抽出一支箭,又抽出一支箭。他的箭率领着千百箭飞向敌阵。可是,忽然之间,他的箭袋空了。他高呼:箭,箭,快给我箭!可是,几乎在同时,将士们的箭袋全都空了。五千将士的五十万支箭全飞向了匈奴人。从此,李陵一生都没有摆脱赤手空弓的感觉。他下令解散部队,各自突围。匈奴将将士簇拥着单于很快来到李陵跟前。李陵和单于互相看清了对方的面孔。李陵控住马,望一眼天空和大地,望一眼南方,深深叹息一声,下马,投降。

③李广如此忠义,他的孙子李陵却投降了。武帝对此耿耿于怀。那些从前赞扬李陵的人现在都说李陵的坏话,他们知道皇帝愿意意听什么。武帝问颇有些书生气的司马迁对此事有什么看法。司马迁说:“李陵事亲极孝,与人交往恪守诚信,为国家奋顾身。这次出征,虽身陷绝境,但杀敌数量巨大。他不死,可能是图谋将来有机会报答陛下……”武帝不喜欢这几句话,司马迁受了宫刑。不久,李陵遭受灭族之祸,老母娇妻幼子弱弟都被杀掉了。……两千年来,面对李陵这个名字,人们一直是一咏三叹。人们在心灵里为李陵辟出了隐秘的一角。体制总是塑造适合它需要的偶像,而李陵在体制的冷硬面孔之外。

④李陵在匈奴生活了约二十年,最后死在那里。匈奴人埋葬了他,匈奴人为他哭泣。他的躯体上覆盖着厚厚的冰雪。一个蒙羞的灵魂,一个堆积着厚厚冰雪的灵魂,一个插着无数把刀的灵魂,在两千多年前安息了。他埋骨在哪里谁也不知道。重视葬地是农耕民族的传统,他已融入了游牧民族。而他前半生所在的那个民族却不能忘记他。隔着两千多年的岁月,李陵这个名字为什么总给人异样的感受?人们感受到了李陵灵魂里的冰雪。李陵似乎永远在历史深处沉思默想。我感到历史一直在打扮李陵,但与打扮任何历史人物不同,人们念说着李陵时,总是颤动着那根最敏感最多情的神经。面对李陵这个投降者,人心竟知道了羞愧。人们企图以个人的方式,以一已的情感,融化李陵灵魂里的冰雪。而李陵在冰雪中远去,远去。人们一直遥望着的,是那一个背影。(节选自《散文》2002年11月号)

7.本文的开头引用了《诗经·黍离》中的诗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④段中说“李陵这个名字为什么总给人异样的感受”,你是如何理解“异样的感受“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融化李陵灵魂里的冰雪”一句表达了人们对李陵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本文标题“冰雪里的灵魂”中“冰雪”有哪几层含义?试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运用

11.(2007高考山东卷)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最恰当的一段话。(只写

句子的序号)

①百般不能排解思情,不妨往诗文中寻个消遣处。

②王维的乡思亦有画意: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③从古至今,乡愁是诗人的惆怅。

④没有什么再像乡愁一样令我悲伤,这么美丽的文字,这么伤感的情怀,只有诗人才能表达。

⑤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序号:________

12.请以“执著”或“激情”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要求恰当运用比喻和排比修辞格,表达一个健康、向上的主题。

四、文笔提升

13.阅读叶挺的《囚歌》一诗,按要求写一个不少于350字的描写类片断。

囚歌

叶挺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呵,给你自由!

我渴望着自由,但也深知道——

人的躯体怎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

地下的火冲腾,

把这活棺材和我一起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要求:①以“叶挺在狱中”为题;②必须有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③可以运用对比映衬手法;

④要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

《苏武传》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苏武传》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苏武传》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1、分析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 2、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体会其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苏武形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分析探究。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内容与过程】 师:上一节课,我们对班固《苏武传》这篇文章的内容和文言字词进行了梳理。这节课我们重点来分析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 (ppt)这是一幅苏武牧羊图,大家看苏武的简介(公元前160——公元前40),你从这里能够捕捉到哪些信息? 生:苏武活了80岁 师:安享晚年了,班固在课文写了苏武多少年? 生:出使匈奴的19年 师:有没有一年一年的写呢?有没有列出人物的大事年表呢? 生:没有 师:那侧重写了哪些事情呢/ 生::苏武作为一个汉史出使匈奴,恰好遇到匈奴国内发生了谋反,被牵连后被扣押在

师:那在匈奴都遭遇了哪些事情呢? 生:先是被牵连后要自杀,自杀没有成功。匈奴先后派卫律和李陵前来劝降,苏武拒绝了。 师:那卫律劝降失败后,苏武还遭遇了什么? 生:被幽禁在大窖中,之后被流放到北海牧羊了 师:是的,概括一下就是幽禁流放。我们把自杀、拒绝劝降和幽禁流放看作苏武的人生三部曲吧。(板书)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苏武在他人生的三个重要关口是如何表现的,班固正是抓住这个来刻画苏武的形象。 首先是被牵连后想到自杀,这部分主要在文章的哪些段落? 生:3、4段 师:好,我们齐读这两段。请大家边读边思考一个问题:你如何理解苏武的两次自杀行为? (生齐读) 师:苏武为什么会想到自杀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看他在自杀前说了什么话? (生在文中勾画) 生:“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师:很好,这两句话的关键词是什么? 生:重负国,屈节辱命 师:是的,那你如何理解呢?苏武的身份是什么? 生:汉朝的使臣 师:他的使命是什么呢? 生:出使匈奴,沟通汉朝和匈奴的友好关系。 师:他的使命完成了吗?

《苏武传》原文及翻译()

12《苏武传》(原文及翻译) 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 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jūdī)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 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2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gōu)王与长(cháng)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缑王者,昆(hún)邪(yé)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 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3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yānzhī)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 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yǔ)发, 以状语(yù)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 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

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4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 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5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 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 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 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 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 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6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 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高中语文第12课苏武传课时作业1(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第12课 苏武传 一、基础知识检测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至匈奴,置币. 遗单于 币:财物 B.常能为汉伏. 弩射杀之 伏:暗中 C.惠等哭,舆. 归营 舆:车子 D.乃徙. 武北海上无人处 徙:流放 答案 C 解析 舆:名词用作动词,抬,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B.?????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吾母与. 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C.????? 惶恐饮药而.死单于视左右而.惊 D.????? 乃.幽武置大窖中见犯乃.死,重负国 答案 C 解析 C 项都是连词,表修饰关系。A 项“所”与“望”构成名词短语,所希望的/名词,处所。B 项介词,跟、同/连词,和。D 项连词,于是,就/副词,才。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汉天子我丈人.. 行也 B.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 匈奴中 C.武使匈奴,明年.. ,陵降,不敢求武 D.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答案 B 解析 A 项古义: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今义:岳父。C 项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D 项古义:栽培,提拔。今义:事业上的成绩;完成(多指事业)。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B.单于愈益欲降.之 C.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D.单于壮.其节 答案 D 解析D项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钦佩。A、B、C三项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分别解释为:使……争斗;使……投降;使……回来。 5.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见犯乃死,重负国 A.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B.皆为陛下所成就 C.子卿尚复谁为乎 D.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答案 B 解析例句和B项都是被动句。A项为定语后置句,C项为宾语前置句,D项为判断句。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天子我丈人 ..行也 丈人,是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与“荷蓧丈人”中的“丈人”同,另外,“丈”也是对年长者的敬称。 B.来时太夫人 ...已不幸 太夫人,是对苏武母亲的敬称,与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的“先大母”不同,“先大母”是对“逝去的祖母”的尊称。 C.且陛下春秋 ..高 春秋,这里指人的年纪,与“春秋鼎盛”“富于春秋”“虚度春秋”中的“春秋”同。 D.位列将,爵通侯 .. 通侯,爵位名,秦时置爵二十级,最高级别叫彻侯。汉时,因汉武帝叫刘彻,避讳其名,改为通侯。避讳属于委婉修辞,如“太夫人已不幸”中的“不幸”是对“死”的一种避讳说法。答案 C 解析“虚度春秋”中的“春秋”指的是“时光”,与句中的“春秋”不同。 7.下面是歌曲《苏武牧羊》中的一段歌词,请你根据歌词的意境,为苏武设计一段心灵独白,字数在60~90之间。 歌词: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听笳声入耳痛心酸。 心灵独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唉!茫茫草原,不见其边,梦中汉家何时还?不畏风刀霜剑,甘愿饮雪吞毡,我苏武宁死不屈,挺立天地间!闻家母归天,妻离子散,谁知我在此尝尽辛酸!塞上寒风起,

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讲课讲稿

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

《苏武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教学重难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一、早自习预习:理解文意(结合课下注释及《创新设计》) 二、导入: “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的人生。 附《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三、作者作品及背景。 1.作者简介:【课件】 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 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家庭——父亲: 班彪(史学家,文学家) 弟弟: 班超(投笔从戎) 妹妹: 班昭(续写《汉书》) ◆注:班昭,博学高才,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作品——史书:《汉书》 辞赋:《两都赋》 诗:《咏史诗》

高一语文《苏武传》第二课时教案设计范文0

高一语文《苏武传》第二课时教案设计范文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一语文《苏武传》第二课时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学习目标】 1.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到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2.分析悲剧产生的根源,感受《窦娥冤》悲剧的美学价值 3.概括该剧的主题 【重点难点】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知识积累】 1.词类活用 A.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屈节辱命(屈、辱,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辱)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B.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C、名词活用等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2.特殊句式: A.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6)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信义见安所乎”)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亡罪夷灭者大臣数十家”) B.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汉所望也。(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课堂探究】 学生活动一:理清情节脉络,给各部分添加小标题 学生活动二: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第12课苏武传第一课时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12课苏武传第一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学习目标】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文章背景。 2.理解文本中重要文言实词的意义,大致疏通文意,读懂文章内容。 【重点难点】 1.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解文本中重要文言实词的意义,疏通文意,读懂文章内容。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3.背景知识介绍: 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学习过程】 1.注字音

最新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

《苏武传》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难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一)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这涉及到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二)【播放李娜的《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 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苏武牧羊》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快速阅读人教版配发资料《新教材新学案》(第66页)和课文注释①,介绍作者、作品和背景。学生介绍,然后明确。 1.作者简介: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幼年即聪慧好学,16 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 ,终完成《汉书》写作。 2.简介《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 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 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全书有十二纪、七十列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3、苏武出使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朗读课文,熟悉内容。鉴于学生的文言文朗读能力较弱,课堂自读或教读非常必要。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划出生词与断句有疑惑的句子。放朗读带,学生听读,朗读过程中重点注意把握: 1、校正字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ji U)监;②数(shu o )通使相窥(ku I)观; ③以状语(y U)武;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百)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m b)胡中;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mzh i) 归汉; ⑦置煴(y m)火,覆武其上(注:课本注音“ y印”有误。煴,有二音,读y tn意为

高中语文必修三:《苏武传》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苏武传》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分析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 2.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体会其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苏武形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分析探究。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内容与过程] 师:上一节课,我们对班固《苏武传》这篇文章的内容和文言字词进行了梳理。这节课我们重点来分析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 (ppt)这是一幅苏武牧羊图,大家看苏武的简介(公元前160——公元前40),你从这里能够捕捉到哪些信息? 生:苏武活了80岁。 师:安享晚年了,班固在课文写了苏武多少年? 生:出使匈奴的19年。 师:有没有一年一年的写呢?有没有列出人物的大事年表呢? 生:没有。 师:那侧重写了哪些事情呢? 生::苏武作为一个汉史出使匈奴,恰好遇到匈奴国内发生了谋反,被牵连后被扣押在匈奴19年。 师:那在匈奴都遭遇了哪些事情呢? 生:先是被牵连后要自杀,自杀没有成功。匈奴先后派卫律和李陵前来劝降,苏武拒绝了。 师:那卫律劝降失败后,苏武还遭遇了什么? 生:被幽禁在大窖中,之后被流放到北海牧羊了。 师:是的,概括一下就是幽禁流放。我们把自杀、拒绝劝降和幽禁流放看作苏武的人生三部曲吧。(板书)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苏武在他人生的三个重要关口是如何表现的,

班固正是抓住这个来刻画苏武的形象。 首先是被牵连后想到自杀,这部分主要在文章的哪些段落? 生:3、4段。 师:好,我们齐读这两段。请大家边读边思考一个问题:你如何理解苏武的两次自杀行为? (生齐读) 师:苏武为什么会想到自杀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看他在自杀前说了什么话? (生在文中勾画) 生:“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师:很好,这两句话的关键词是什么? 生:重负国,屈节辱命。 师:是的,那你如何理解呢?苏武的身份是什么? 生:汉朝的使臣。 师:他的使命是什么呢? 生:出使匈奴,沟通汉朝和匈奴的友好关系。 师:他的使命完成了吗? 生:没有。 师:出现了什么突发状况呢? 生:他的副使张胜参与了匈奴的谋反。苏武作为一个主要使臣,没有事先发现这件事情。 师:这对苏武来说是不是失职呢? 生:是,所以苏武要承担责任,对不起国家,辜负了国家。 师:理解很到位。还有补充吗? 生:苏武是汉朝的使臣,使臣受辱就是国家受辱,所以苏武要通过自杀避免受辱。 师:非常好。那你能看出苏武什么品质呢? 生:以国家利益为重,把国家放在第一位,为国着想,以死报国。 师:总结很全面。那苏武的自杀行为引起了什么反响呢? 生:卫律吃惊。 师:卫律是个什么人?他为什么会吃惊呢? 生:卫律原是汉朝的一个武将,后来投靠了匈奴,成为了单于的亲信。他是一个叛徒,他没有想到苏武会自杀。

苏武传知识点(教师版)

《苏武传》文言知识点答案 一、给下列加点的词语加拼音。 且鞮 ..jiùjiàn 栘.中yí数.通使shuò ..侯jūdī厩监 丈人行.háng 置币遗.单于wai 缑.王gōu 阏.氏yān 伏弩.射杀之fú以状语.武yù凿地为坎.k.ǎ.n. 煴.火yūn 舆.归营yú膏.草野gào 宛.王yuān 北阙.quē诛.灭zhū天雨.雪yù啮.雪nia羝.乳dī廪.食lǐn 节旄.m.á.o.雍棫.阳宫yù斧钺.汤镬.yuahuò 二、写出通假字并解释。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2、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女:通“汝” 3、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县:通“悬”悬挂 4、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5、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6、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7、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8、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9、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10、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11、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沾湿。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12、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13、请毕今日之驩驩:通“欢”,欢聚 三、古今异义 1、稍迁至栘中厩监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2、汉亦留之以相当相当: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3、我丈人行也丈人: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4、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币:古义:财物,礼物。今义:钱。 遗: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5、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会: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6、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货物:古义:财物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7、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及:古义:牵连今义:常作连词“和”用 8、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即:古义:如果今义:即使 9、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面目:古义:脸面。今义:相貌 10、会论虞常论:会:古义:判罪今义:常作议论 11、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因此: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12、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操持: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今义:料理,办理/筹划 13、独有女弟二女弟: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14、且陛下春秋高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15、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16、如惠语以让单于让:古义:责备今义:请 17、武等实在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四、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1、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2、诚甘乐之甘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甘乐。 ②使动用法 1、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归:使……归

2020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课时1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第四单元 第12课 苏武传 课时优案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并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语言现象。 武,字子卿。少以.(□01因为)父任.(□02指他父亲的职任),兄弟并为郎。稍.(□03渐渐)迁至栘.中. 厩监..(□04指管理马厩的官)。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05十几批)。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06音dànɡ,抵押)。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 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07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行.(□08辈)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09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让他持旄节出使匈奴,送回被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因厚赂单于, 答.(□10回报)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11临时充任使臣属吏)常惠等募.(□12招募)士. (□13士卒)斥候..(□14侦察兵)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15财物)遗. (□16送给)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 (□17希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 (□18古义是正当、适逢)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19陷没)胡中。及卫律所将.(□20带领)降者.. (□21投降匈奴的人),阴. (□22暗地里)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23拜访)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 (□24指虞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25希望)蒙.(□26蒙受,得到)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27古义指一般财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28举事),其一人夜.(□29名词作状 语,在夜里)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30被活捉)。单于使卫律治.

高二语文导学案:4.12《苏武传》1(新人教版必修4)

《苏武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能说出本文典型环境、细节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3、对苏武的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4、积累掌握创新设计上自主学习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另用课时) 【重点难点】 1、能说出本文典型环境、细节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2、积累掌握创新设计上自主学习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 【学法指导】 熟读课文,意思不明的字词句用笔画上线,先根据上下文理解,再结合翻译书印证。所学字词均需记忆积累。 【知识链接】 1、时代背景(另可参阅创新设计上背景资料一栏): 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2、作者介绍: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时作业:第12课 苏武传 Word版含答案

课时作业12苏武传 第一课时基础巩固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币:财物。 B.复举剑拟.之,武不动拟:打算。 C.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胁:威胁。 D.子为父死,无所恨.恨:遗憾。 解析:B.“拟”,比划。 答案:B 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食”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绝不饮食.②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③禀食.不至④给其衣食.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解析:①“食”:给他吃的。②“食”:吃。③④“食”:粮食。 答案:C 3.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子卿尚复谁为乎 A.何面目以归汉B.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为降虏于蛮夷D.皆为陛下所成就

解析:例句为宾语前置句。A.宾语前置句;B.判断句;C.状语后置句;D.被动句。 答案:A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虞常果引.张胜引:牵攀、招供 B.私候.胜曰候:拜访 C.而收.系张胜收:逮捕 D.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阴:阴谋 解析:“阴”意为“暗中”。 答案:D 5.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扶辇下除.,触柱折辕除:殿阶 B.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阴:暗地里 C.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幸:幸运地 D.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假:代理的,临时的 解析:幸:希望。 答案:C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汉天子我丈人 ..行也 B.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 ..匈奴中 C.武使匈奴,明年 ..,陵降,不敢求武 D.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 解析:A项,“丈人”,古义: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今义:指岳父。C项,“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D项,

《苏武传》 公开课教案

苏武传 一、导入新课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得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得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得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就是卑躬屈膝还就是傲骨在身,这涉及到心灵得选择。在这样得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得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她就就是——大汉苏武。 二、教学过程 (一)传记写作得要点 (幻灯展示:范曾《苏武牧羊图》) 幻灯片中对于苏武只有一个解释:前140—前60,同学们,您能从中读出什么信息呢? 苏武活了80岁。 而本文,作为一篇传记,写了苏武多少年?有没有写80年? 写了19年。 这19年每年都写了吗? 没有。 问一个写人物传记怎么写得问题。写人物传记,要不要把这个人物得一生列成一个大事年表?要针对人物身份抓住关键情节来写。写苏武,她就是一个使臣,要抓住她在出使之时遇到特殊变故所表现出来得言、行、举、止,通过这些突出得事情来表现一个人。这就是一种传记写作得方法。也就是文学创作中表现人物得方法。 (二)归纳主要故事情节 班固虽然就是个史学家,但她在写苏武时花尽了心思,80年,没有写太多,对苏武得身世,只有一处交代,只在文章开头交代,“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整篇文章侧重写她出使匈奴这19年得艰辛历程。 在这19年当中,没有一年一年地写,那作者抓住了什么样得核心事件?(遇到了意外之变得时候,面对劝降时她就是如何表现出得。因此,整个传记得重心在哪里呢?发生叛乱就是个意外之变,在这时,苏武就是如何表现得呢?) 自杀反劝降北海牧羊 (板书:自杀反劝降北海牧羊) 这三个情节构成了苏武人生当中最精彩得篇章。 (三)通过问题归纳苏武形象及精神特质 A.讲解“自杀”情节 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思考1、如何理解苏武得两次自杀行为?(我们先找到文中关于自杀情节得描写。齐读3、4两节)通过阅读,我们瞧到,苏武得形象在这两段中就是通过两次自杀表现出来得,自杀得情节,在文中就是哪几句话? (1)欲自杀(2)引佩刀自刺 问一个问题:她在知道这个事情之后,马上就要自杀,那在她自杀之前,留下了什么话?也就就是她自杀得原因就是什么?(找原文) (1)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2)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12苏武传第1课时预习案新人教版必修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12苏武传第1课时预习案新人教版必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班固及《汉书》的文学知识,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含义及文化常识。 2、理清文章思路,分析人物性格。 3、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映衬和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预习,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教师点拔、引导,师生合作探究完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为阅读课外文言文打基础。 2、认识并学习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一身正气,光明磊落、欲以死息祸的精神和高尚、可贵的民族气节。 第一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所给资料,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对照注释,疏通前5段文字。小组讨论后提出不懂的字、词、句。 3、能口译前5段文字。 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提出问题的基础,教师提供资料上完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落实文言知识点,进行文言积累,为后面的学习打基础。 2、学会翻译,是文言文学习最基本的能力,也是高考文言文最基本的要求。 预习任务 1、对照注释,疏通文字,至少读两次课文,划出不懂的字词句。 2、着重落实下列词与句子的含义。 第一段: 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 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3、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4、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 5、置币遗单于 第二段: 1、会缑gōu王与长水虞常等 2、以货物与常 3、其一人夜亡 4、虞常生得 第三段: 1、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2、事如此,此必及我。 3、见犯乃死,重负国。

4、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5、舆归营 6、单于壮其节 第四段: 1、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2、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3、本无谋 4、拥众数万,马畜弥山 5、空以身膏草野 6、君因我降 7、女为人臣子 8、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9、反欲斗两主 10、若知我不降明 第五段: 1、白单于 2、天雨雪 3、匈奴以为神 4、羝dī乳乃得归 5、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三、能口译这部分内容。 文学常识与背景介绍: 1、史书形式: ①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左丘明) 《资治通鉴》(司马光) ②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刘向编订) ③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 例:《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2、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3、《汉书》内容——记录了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新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自主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厩.监( ) 窥.观( ) 且鞮 ..侯( ) 单.于( ) 缑.王( ) 煴.火( ) 檠.弓弩.( ) 阏氏 ..( ) 啮.雪( ) 牧羝.( ) 於靬 ..王( ) 汤镬.( )

12 苏武传

《苏武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难点】 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一、早自习预习:理解文意(结合课下注释及《创新设计》) 二、导入: “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的人生。 附《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三、作者作品及背景。 1.作者简介:【课件】 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 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家庭——父亲: 班彪(史学家,文学家) 弟弟: 班超(投笔从戎) 妹妹: 班昭(续写《汉书》) ◆注:班昭,博学高才,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作品——史书:《汉书》 辞赋:《两都赋》 诗:《咏史诗》 ◆注:《两都赋》:汉代京都大赋中的名篇,分《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后来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在形式上皆颇受其影响。《咏史诗》则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专题12苏武传(第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12 苏武传(课时1) 1.走近作者 班固(32—92),字______,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人,东汉著名的_____________。青年时代在太学读书,后继父亲班彪之志续写《史记后传》,被人告发私改国史而入狱。汉明帝读其原稿颇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奉诏修史。历二十余年基本完成________。晚年因窦宪事牵连入狱而死。一部分“志”“表”由其妹班昭和马续相继完成。 2.时代背景 匈奴,是与秦朝几乎同时建立的少数民族国家,以游牧为主,擅长骑射。与汉族的矛盾一直不断。汉初,高祖刘邦曾亲征匈奴,却被围于白登,从此经历了六十多年的屈辱和亲。至武帝时,国力空前强盛,汉朝开始了对匈奴的几次大规模用兵,至武帝末年,匈奴力量受到明显削弱,汉朝北方的威胁基本解除。汉朝对匈奴的政策,也由强硬的武力变为恩威并举。双方遂有互派使者的举动。但双方在表面和好的背后,也在窥探着对方的虚实,因此仍然保留着互相扣留使者为人质的做法。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就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 3.文体知识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4.阅读课文第1、2段,给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注音。 (1)稍迁至栘中厩监()(2)数通使相窥视() (3)我丈人行也()(4)因厚赂单于() (5)置币遗单于()(6)后随浞野侯没胡中() (7)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5.阅读课文第1、2段,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含义。 (1)稍迁至栘中厩监(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汉连伐①胡,数通使②相窥观③(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

《苏武传》教学教案(第二课时) 新 参赛优质文档

《苏武传》教学教案(第二课时)一、激情导入 苏武以气节而光照千秋。两千多年来,他砥砺着无数仁人蹈死不顾,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将不屈之信念、不朽之爱国精神大旗高高标举,猎猎作响于历史的时空。本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体会苏武的铮铮铁骨、拳拳爱国心以及作者如何用高超的手法来体现他的这种精神气节。请大家合作探究,细心研习课文。 二、分组讨论,研读文本。 全班分为三大组,每组探讨一个问题。 第一大组:用短语形式给每个自然段拟小标题,在此基础上理出文章思路。 第二大组:比较卫律、李陵劝降的章节,并体会文章对比艺术手法的作用。 第三大组:思量细节描写的作用并想想苏武先欲自杀后设法存活是否矛盾。 明确:第一大组:小标题①武至匈奴,单于受赠 ②缑王谋反,张胜知之③谋反未果,欲杀汉使④舍生取义,匈奴急医 ⑤卫律劝降,苏武不屈⑥北海牧羊,贫贱不移⑦李陵劝降,岿然不动 ⑧李陵再劝,忠诚如一⑨汉匈和亲,请还苏武⑩艰险尽尝,发白归汉 文章思路:本文是人物传记,以时间为经、事迹为纬,可分为三部分,依次为出使匈奴、被困北地、发白归汉,生动刻画了一个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第二大组:卫律劝降,语言直露,惊心动魄。首先以剑斩虞常和“相坐”的罪名胁迫苏武。而苏武很沉稳地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击:“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维护了国家的声誉,并且在卫律“举剑拟之”时巍然不动。卫律见威胁无效,转以荣华富贵利诱苏武。苏武却趁此机会反守为攻,力斥卫律叛国降敌的可耻,宣扬国家力量的强大。酣畅淋漓!既使卫律折服,也使匈奴不敢轻易加害于他。 李陵劝降,攻心为上。他以朋友的身份推心置腹,处处为苏武着想,又辅

之以自己的遭遇,更使他的劝降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再加二者深厚的关系,这时候,只要苏武的思想稍有一点杂念,精神就会立即崩溃。苏武的断然拒绝却使他的形象更加光耀夺目。李陵的劝降及苏武的沉着应对进一步提升了苏武的精神境界。而且李陵的流泪和悲慨也衬托出苏武高风亮节的感人力量。 对比手法。作者以卖国求荣的卫律、意志不坚的张胜、懦弱痛苦的李陵来对比苏武。他们反复无常的态度更鲜明地表现出苏武持志如一、坚贞不移的高贵品质。卫律劝降时,采用了威胁手段:举剑欲击。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张胜请降,而“武不动”;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卫律自以为得计了,而“武不应”。同样是家庭惨遭不幸,皇上不明,臣下深受冤屈,李陵绝望了,苏武却仍然一片赤诚。 第三大组:写史一般要力求冷静、客观地反映事实。班固在信守“史家”笔法不虚构、不溢美的前提下,则是饱含深情地以细节描写含蓄表达了对苏武高尚人格的敬佩仰慕之情。如在匈奴把苏武囚禁大窖,并且断绝食物供给时,苏武“卧嚙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流放北海,廪食不至时,苏武“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顽强求生。“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又如在苏武回国时,是“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无限沧桑!这些最具感染力的细节,充分表现出苏武过人的意志、韧劲和忠诚。至于苏武先欲自杀后设法存活并不矛盾,只是不同情形下的反抗方式。前以自刎表示为国雪耻和决不投降的决心,后以存活来捍卫国家尊严。 三、全班学生质疑解惑(这组学生提出问题,那组学生回答,交相“出招”“接招”) 学生的质疑颇有价值的是—— 1、廉者不食嗟来之食。苏武为何接受单于弟弟的馈赠,为其矫正弓弩? 商议后明确:白居易说“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不合义的要求,君子决不轻生;非死不可时,君子决不惜死。苏武接受单于弟弟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