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血液与造血系统

血液与造血系统

血液与造血系统
血液与造血系统

第二篇血液与造血系统

第一章血液

第一节血液的形态与构成

血液(blood)是心血管中流动的红色液体,具有一定的粘稠性,占成人体重的7%~8%,约5L。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属细胞间质)组成。血细胞(blood cell)约占血液容积的45%,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混悬于血浆中。临床上对血细胞形态、数量、比例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称血像。血浆(plasma)约占血液容积的55%,其中水分占90%,其余为血浆蛋白(包括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糖、酶、维生素、激素、代谢产物及无机盐等构成。它除运输血细胞、营养物和全身代谢产物外,还参与机体免疫和体液调节等功能。若从血管抽取少量血液加入适量抗凝剂(如柠檬酸钠或肝素),通过离心沉淀后,可明显地分出上、下两层,上层为淡黄色血浆,下层为暗红色的红细胞,两层交界处可见一乳白色薄层,即白细胞和血小板。若从血管中抽取少量血液不加抗凝剂,此时血浆中呈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于是凝固成血块。血块静置后即析出淡黄清明的液体,称血清(serum)。

血液保持一定的比重(1.050~1.060)、酸碱度(pH 7.2~7.4)、渗透压(相当于0.9%的氯化钠溶液)及一定含量的各种化学成分,以维持各种组织和细胞进行生理活动所需的适宜条件。

血细胞的分类和正常值如下:

正常情况下,血细胞形态、数量、比例都相对恒定。当机体发生某些疾病时,它们可发生明显变化,故血液检查成为临床上了解机体状况和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常采用Wright或Giemsa染色法的血涂片,在光镜下观察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图2-1-1,彩页)。

图2-1-1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彩页)

一、红细胞

红细胞(erythrocyte, red blood cell)直径为6.5~8 m,呈双凹圆盘状,中央较薄,周缘较厚。在扫描电镜下可清楚地显示红细胞这种形态特点,而在血涂片的标本上可见中央染色较浅,周缘较深。红细胞的这种特殊形态使它具有较大的表面积,从而最大限度地适应其功能——携带O2和CO2。

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hemoglobin),占红细胞重量的33%。血红蛋白使血液显示红色,在生理状态下,单个红细胞呈浅黄绿色,大量红细胞聚集一起时呈红色。血红蛋白由珠蛋白和含铁血红素结合而成,有携带氧和部分二氧化碳的功能。当动脉血液流经肺时,由于肺内的氧分压高而二氧化碳分压低,血红蛋白就放出二氧化碳而与氧结合;当血液流经其它器官和组织时,由于该处二氧化碳分压高而氧分压低,于

是就释放氧以供细胞利用,并带走一部分二氧化碳。由于血红蛋白具有这种功能,所以红细

胞能供给全身组织和细胞所需的氧。血红蛋白除了与氧结合外,还能与一氧化碳结合,而且亲和力要比氧大得多,只要空气中有较多的一氧化碳,血红蛋白即与一氧化碳结合,而丧失携氧的功能,从而导致组织缺氧,严重一氧化碳中毒者可致死亡。

红细胞在血液中虽很稠密,但却能在血管中畅流,这是因为红细胞有一定的弹性和可塑性。红细胞不仅能维持圆盘状,而且能改变形态,有利于通过直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红细胞膜是一种半透膜,对一些离子的透过具有选择性。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的胞质与周围血浆有相等的渗透压,以保证红细胞内、外水分保持平衡,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若血浆的渗透压降低时,水分进入红细胞过多而使其膨胀,当超过一定限度,可导致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逸出,这种现象称溶血(hemolysis)。溶血后残留的红细胞膜称血影(ghost)。反之,当红细胞处于高渗溶液时,细胞内的水分析出过多,可导致红细胞皱缩。凡能损害红细胞的因素,如某些细菌等,均可引起溶血。

红细胞的细胞膜除具有一般细胞膜的特性外,还具有特殊的ABO血型抗原。

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是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占正常成人血液中红细胞总数的0.5%~1%,新生儿可达3%~6%,其百分率可表示骨髓生成红细胞能力。网织红细胞的直径略大于成熟红细胞,在常规染色的血涂片上与成熟红细胞不易区别。用煌焦油蓝染色时,可见网织红细胞的胞质内有被染成蓝色的细网状或颗粒状结构。这些结构是红细胞在成熟过程中尚未完全消失的核糖体所致,也表明网织红细胞还有继续合成血红蛋白的功能。当红细胞完全成熟时,核糖体等细胞器全部消失,血红蛋白的合成也就停止。

正常成人每μL血液中红细胞的平均值,男性为400万~500万个,女性为350万~450万个。每l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平均含量,男性为12~15g,女性为10.5~13.5g。但这些数值可因生理状况的变化而改变,如婴儿高于成人,运动时多于安静状态,居住高山的人则高于平原者。红细胞的形态、数目的改变,血红蛋白量的改变超出正常范围,则为病理现象。在一般情况下,若红细胞数目少于300万个/μL和血红蛋白低于10g/100ml,即为贫血。贫血时可伴有红细胞大小及形态的改变。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衰老的红细胞多在脾、骨髓和肝等处被巨噬细胞吞噬,同时由红骨髓生成和释放相同数量红细胞进入血液,以维持红细胞数量的相对稳定。

二、白细胞

白细胞(1eukocyte, white blood cell)为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一般较红细胞大。白细胞能作变形运动,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周围组织,发挥其防御和免疫功能。白细胞数量远比红细胞少,正常成人血液中白细胞的正常值为4000~10000个/ μL,男、女无明显差别,婴幼儿稍多于成人。白细胞的正常值可受各种生理因素的影响而增减,如运动后、饭后及妇女月经期均略增多。在一些病理情况下,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值均显著升高或低于正常范围。

根据白细胞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可将它分为两大类:一类胞质内含有特殊颗粒,称有粒白细胞(granulocyte);另一类胞质内不含特殊颗粒,称无粒白细胞(agranulocyte)。有粒白细胞又因所含特殊颗粒对染料着色性质不同,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粒白细胞分为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两种(图2-1-1,彩页)。

1.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 granulocyte)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直径10~12μm,胞核呈紫蓝色,染色质呈块状,着色深。核的形态多为分叶状,叶与叶间有染色质细丝相连,一般可分2~5叶,常见3叶,偶见5叶。核的分叶与细胞成熟程度有关。幼稚的中性粒细胞细胞核呈杆状,不分叶,细胞越近衰老,核分叶越多。

中性粒细胞的胞质内含许多散在、细小的颗粒,在Wright染色的血涂片上呈淡紫红色。电镜下颗粒有膜包围,并可分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两种(图2-1-2)。嗜天青颗粒较少,占

颗粒总数的20%,直径较大,为0.6~0.7μm,呈圆形或卵圆形,电子密度高。它是一种溶酶体,内含酸性磷酸酶等水解酶和髓过氧化物酶,能消化分解吞噬的异物。特殊颗粒数量多,占颗粒总数的80%,直径较小,为0.3μm以下,呈卵圆形或哑铃状,内含碱性磷酸酶,吞噬素和溶菌酶等。吞噬素为一种阳离子蛋白质,有杀菌作用,溶菌酶可溶解细菌表面糖蛋白。此外,中性粒细胞的胞质内还有较多的糖原颗粒,但仅含少量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与粗面内质网,表明中性粒细胞已极少合成蛋白质。

图2-1-2三种粒细胞的超微结构模式图

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当机体局部受到细菌侵入,特别是化脓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对细菌的产物及受损组织释放的某些化学物质均有趋化性,以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聚集到细菌侵犯的部位,吞噬细菌并进行消化。由此可见,中性粒细胞在机体中起着重要的防御作用。在急性化脓性炎症时,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它在分解细菌等异物的同时,细胞本身也死亡,成为脓细胞。中性粒细胞在血液中停留约12小时,然后穿出毛细血管,进入周围组织;在结缔组织中可存活1~3天。

2.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c granulocyte)占白细胞总数的0.5%~3%,直径10~15μm,核常分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的嗜酸性颗粒,在Wright染色血涂片上呈桔红色。电镜下颗粒多呈椭圆形,直径0.5~1μm,有膜包围,颗粒内含电子密度高的长方形结晶体,结晶体周围是一层电子密度低的基质(图2-1-2)。结晶体主要由碱性蛋白构成,有杀菌作用。基质中含有酸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组胺酶以及芳基硫酸酯酶等。嗜酸性粒细胞也有与中性粒细胞相似的趋化性,吞噬能力较弱,杀菌力低,但能有选择地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当过敏反应时,它对抗原抗体复合物,肥大细胞所释放的组织胺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有趋化性,并作变形运动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结缔组织,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释放组胺酶,使组胺灭活,从而减轻过敏反应。嗜酸性粒细胞还能借抗体或补体与体内的寄生虫幼体表面结合,释放颗粒内物质,杀灭寄生虫。因此,在过敏性疾病或寄生虫感染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该细胞在血液中停留时间短,但在结缔组织中的寿命可为8~12天。

3.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ic granulocyte)占白细胞总数的0~1%,直径10~11μm,胞核分叶或呈S形,染色浅,胞质内含有嗜碱性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成紫蓝色,可覆盖在核上。该颗粒易溶于水,且有异染性,即甲苯胺蓝染色呈紫红色。电镜下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并有膜包围,直径为1~2μm(图2-1-2),颗粒内有肝素、组织胺等。

嗜碱性粒细胞在一般炎症反应中的作用与功能还不清楚。但在一定条件下,可激发T

淋巴细胞的某种功能和增加血管的通透性,引起过敏反应。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胞质成份和功能大体相似,但两者关系仍待深入研究。

4.单核细胞(monocyte) 占白细胞总数的3%~8%,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2~18μm,是白细胞中体积最大的细胞。胞核形态多样,可呈卵圆形、肾形或马蹄形等,核常偏位,染色质颗粒细而松散,故着色浅。胞质较多,呈弱嗜碱性,常染成蓝色。胞质内有许多细小的嗜天青颗粒,能被天青染料染成紫红色。颗粒内除含水解酶外,还有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和溶菌酶等。这些酶与单核细胞功能有关。电镜下细胞表面有短微绒毛,胞质中可见线粒体及少量粗面内质网(图2-1-3)。

单核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趋化性和吞噬功能,能吞噬细菌和异物,它能分化为巨噬细胞。

图2-1-3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超微结构模式图

5.淋巴细胞(1ymphocyte)占白细胞总数的20%~30%,呈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等。直径6~8 μm者为小淋巴细胞,直径15~20μm者为大淋巴细胞。正常循环血液中主要是小淋巴细胞,胞核呈圆形,一侧常有小凹陷,染色质呈块状,较致密,故核着色深。胞质较少,环绕核周围呈一窄带,胞质嗜碱性,呈蔚蓝色。随着细胞体积的增大,核染色质颗粒变细而松散,胞质相对增多,常有少量嗜天青颗粒。若淋巴细胞胞体较大,胞质内含嗜天青颗粒较多,可称为大颗粒淋巴细胞。电镜下淋巴细胞胞质内有丰富的游离核糖体,少量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及少数溶酶体(图2-1-3)。淋巴细胞具有轻微的变形运动,但一般无吞噬能力。

大淋巴细胞经过多次分裂渐变成小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在抗原作用下又能母细胞化,成为大淋巴细胞,尔后,再进行分裂与分化。因此,小淋巴细胞多数不是终末细胞。淋巴细胞并非单一群体,根据其发生部位、表面特性、寿命长短和免疫功能的不同,一般可分为T 细胞、B细胞、K细胞和NK细胞等四类。

1) T细胞T细胞在胸腺内经分裂、分化、发育而成,又称胸腺依赖淋巴细胞(thymus dependent lymphocyte),简称T细胞。它在淋巴细胞中数量最多,占60%~75%,功能最复杂。T细胞可分三个亚群:①辅助性T细胞:它能识别抗原,分泌多种淋巴因子,除此以外,它还能辅助B淋巴细胞产生体液免疫,又能辅助T细胞产生细胞免疫,是扩大免疫应答的主要成分。②抑制性T细胞:它能分泌抑制因子,可减弱或抑制免疫应答。③细胞毒性T

细胞;能特异性地杀伤靶细胞,是细胞免疫应答的主要成分。大多数T细胞寿命较长,可存活数月、数年或更长。

2) B细胞哺乳动物和人类的B细胞在骨髓内分裂、分化和发育,也称骨髓依赖淋巴细胞(bone marrow dependent lymphocyte),简称B细胞。B细胞膜上有特异性的表面抗体(SIg)。在循环血液中B细胞的数量较少,占血液中淋巴细胞的10%~15%。在抗原刺激下,B细胞经过多次分裂,转变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在血液中循环,可和抗原结合,达到清除抗原作用,称为体液免疫。例如抗体与抗原结合可中和毒素,抑制细菌或靶细胞的代谢,溶解靶细胞或增强巨噬细胞吞噬抗原的能力。B细胞寿命较短,可活数周、数月,但也有的寿命可达数年。

3) 杀伤细胞(killer cell)简称K细胞。主要存在于脾及血液中,占血液内淋巴细胞的5%~7%。该细胞比T、B淋巴细胞大,胞质较丰富,光镜下可见较多嗜天青颗粒。它本身无特异性抗原受体,但膜上有Fc受体,当抗体与靶细胞(抗原)结合后,K细胞借Fc受体与抗体的Fc端相结合,从而可杀死靶细胞。

4) 自然杀伤细胞(nature killer cell)简称NK细胞,它主要存在于脾及血液中,占血液内淋巴细胞的2%~3%。该细胞比T、B淋巴细胞大,胞质较丰富,光镜下胞质中可见较多嗜天青颗粒,这种细胞大多具有IgG和Fc受体。纯化的自然杀伤细胞经单克隆抗体试验,证明它没有与T细胞有关的抗原受体。NK细胞不需抗原刺激,也不依赖抗体的作用即能杀伤某些靶细胞,如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及肿瘤细胞。当NK细胞和T细胞受白介素-2激活后,对肿瘤细胞有很强的杀伤能力。这种细胞称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1ymphokine activated killer cell),简称LAK细胞,它在机体防止肿瘤发生中起着极其重要作用。

NK细胞和K细胞的形态、结构及表面标志基本相同,它们均属大颗粒淋巴细胞,但其作用方式有所不同。

三、血小板

血小板(blood platelet)的正常值为10万~40万/μL。它是骨髓中巨核细胞胞质脱落下来的小块,故无细胞核,表面有完整的细胞膜。膜上有一层主要由酸性粘多糖组成的糖衣,它能吸附薄层血浆和凝血因子,并可见许多小孔。胞质内的弯曲小管与小孔通连,因此,血小板呈海绵状结构。外形呈双凸扁盘状,大小不一,直径为2~4μm,血小板受到机械或化学刺激时,可伸出突起,呈不规则形。在血涂片标本上,血小板常呈星形或多角形,成群分布于血细胞之间。每一血小板周围部分染成浅蓝色,称透明区,中央部分有紫色颗粒,称颗粒区。

电镜下血小板含多种细胞器。在透明区内有微丝和微管,微管与维持血小板的形态有关,微丝参与血小板运动。颗粒区内含血小板颗粒、小管系、线粒体和糖原颗粒等(图2-1-4)。血小板颗粒主要有两种:①特殊颗粒:又称α颗粒,直径为0.15~0.3μm的圆形颗粒,含酸性磷酸酶和血小板凝血因子等。②致密颗粒:比特殊颗粒小,电子密度较高,含有ADP、ATP、5-羟色胺、肾上腺素和钙离子等。小管系可分两种:①开放小管系:是沟通血小板内部与外界的通道,错综复杂分布于血小板内,管腔明亮,血浆能进出小管,使血小板与血浆的接触面增大。血小板颗粒内容物可经常向外释放,在血小板的断面上,开放小管呈空泡状。

②致密小管系:是封闭的小管,不与外界相通,此小管常位于血小板边缘部。腔内充满中等电子密度物质,过氧化物酶反应阳性。

图2-1-4血小板超微结构模式图

血小板在机体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当血管破损时,血小板受刺激,迅速发生变形,表面粘度增大,在细胞膜表面凝血因子的作用下,使血浆内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它使纤维蛋白原变成细丝状的纤维蛋白,网罗血细胞,形成凝血块,同时,血小板颗粒内物质释放,促进止血和凝血。如果其数量显著减少或功能障碍时,可引起皮肤或粘膜出血现象。血小板寿命7~14天,血小板数低于10万/μL时,为血小板减少。

第二节骨髓和血细胞的发生

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血细胞不断进行更新。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白细胞的寿命为数天、数周或数年。血细胞不断衰老和死亡,同时由造血器官不断地生成补充,以保持血细胞的动态平衡。

一、造血器官和造血干细胞

出生后人的主要造血器官是红骨髓,它能生成各种血细胞。

红骨髓(red bone-marrow)胎儿及婴幼儿的骨髓均为红骨髓。大约从5岁开始,长骨骨干骨髓腔内逐渐出现脂肪组织,变为黄骨髓。而成人的红骨髓主要分布在扁骨、不规则骨及长骨骨骺端的骨松质中,造血功能活跃。红骨髓由造血组织和血窦构成。造血组织由网状组织构成支架,网孔内充满着发育不同阶段的血细胞。此外,还有巨噬细胞、脂肪组织和浆细胞等。网状细胞不仅起支持作用,而且还与血窦内皮、巨噬细胞等共同组成造血诱导微环境(hemopoietic inductive microenvironment),简称HIM。该微环境对造血细胞的生长、发育极为重要。造血组织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微环境诱导,各种血细胞向一定方向分化。如幼稚红细胞常位于血窦附近,随发育而逐渐接近血窦,大多在穿过血窦内皮细胞时,脱核成网织红细胞,进入血窦腔。血窦内皮细胞不规则,窦腔较大,直径为50~70μm,窦壁内皮有孔,

内皮细胞间有连接复合体,内皮外基膜不完整。窦壁周围有发育成熟的红细胞和白细胞,可

穿过内皮细胞进入窦腔,随着血液流入血循环。血窦壁周围和血窦腔内的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有吞噬和清除血流中的异物、细菌和衰老死亡血细胞的功能。

各种血细胞均来源于造血干细胞(hemopoietic stem cell)。多数学者认为,造血干细胞在形态上与小淋巴细胞相似(图2-1-5),难以区别。

图2-1-5血细胞发生示意图

造血干细胞结构比较简单,胞质内除含大量游离核糖体和少量线粒体外,无其它细胞器。它不但具有自我复制能力,且可终生保持恒定数量,而且还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能分化形成不同血细胞的祖细胞,称造血祖细胞(hemopoietic progenitor),它已失去多向分化能力,只能向一个或几个血细胞系分化,又称定向干细胞(committed stem cell)。

1.红细胞系的分化多能造血干细胞先分化为红细胞系爆发集落生成单位,尔后,再分化为红细胞集落生成单位,前者增殖快,需要高浓度的红细胞生成因子;后者增殖缓慢,要求的红细胞生成因子浓度也较低。继之,逐步分裂、分化发育成红细胞。

2.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系的分化由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生成单位在粒细胞生成因子的作用下,逐步分裂、分化发育成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3.嗜酸性粒细胞系的分化由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生成单位在嗜酸性粒细胞生成因子的作用下;逐步分裂、分化发育成为嗜酸性粒细胞。

4.嗜碱性粒细胞系的分化由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生成单位在嗜碱性粒细胞生成因子的作用下,逐步分裂、分化发育成为嗜碱性粒细胞。

5.淋巴细胞系的分化淋巴细胞的发生较复杂。造血干细胞先分化成淋巴干细胞。淋巴干细胞在骨髓内分化发育成B淋巴细胞,经血液分布到周围淋巴器官;淋巴干细胞迁移至胸腺,分化发育成T淋巴细胞。

6.巨核细胞-血小板系的分化由巨核细胞集落生成单位,在血清分离出的血小板生成因子作用下逐步分化为巨核细胞,其胞质碎片脱落成血小板。

造血干细胞最早起源于胚胎早期卵黄囊壁胚外中胚层的血岛。当胚胎建立血循环后,造血干细胞随血流依次迁移到肝、脾、骨髓等器官分化成血细胞。出生后,红骨髓的造血功能维持终生,而肝、脾的造血功能在出生前已停止(其中脾在出生后仅能增殖淋巴细胞),但尚保持造血的潜能。若遇严重失血或在某些病理情况下,患者的肝和脾仍能恢复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二、血细胞发生过程中的形态变化规律

血细胞发生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大致可分三个阶段:原始阶段、幼稚阶段(又分早、中、晚三期)和成熟阶段。

血细胞发生中形态变化的一般规律如下:①胞体由大变小,而巨核细胞则由小变大。②胞核由大变小,红细胞核最后消失,粒细胞的核由圆形逐渐变成杆状直至分叶,巨核细胞的核由小变大,呈分叶状,核内染色质由细疏逐渐变粗密,核仁由明显渐至消失,核的着色由浅变深。③胞质由少逐渐增多。胞质嗜碱性逐渐变弱,最后消失,但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仍保持嗜碱性。胞质内的特殊结构,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粒细胞中的特殊颗粒,均从无到有,并逐渐增多。嗜天青颗粒从无到多,最后变少。④胞核和胞质的比例,由大于l到等于1直到小于l。⑤细胞分裂能力从有到无,但淋巴细胞仍有强的潜在分化能力。

三、血细胞发生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特点

红细胞发生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特点见表2-1-1。粒细胞发生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特点见表2-1-2。

表2-1-1 红细胞发生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特点

发育阶段细胞名称

胞体胞质胞质

大小( m) 形态形态染色质核仁染色血红蛋白分裂能力

原始阶段原红细胞15~22 圆圆球细粒状2~3个强嗜碱性无有

幼稚阶段早幼红细胞15 圆圆球较粗粒状偶见嗜碱性开始出现有中幼红细胞10~15 圆圆球粗块状消失多染性增多弱晚幼红细胞9~10 圆圆球致密块状无嗜酸性大量无

成熟阶段网织红细胞 6.5~9 圆盘状无--嗜酸性大量无红细胞 6.5~8 圆盘状无--嗜酸性大量无

表2-1-2 粒细胞发生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特点

细胞名称

胞体胞质胞质

大小(μm) 形态形态染色质核仁染色血红蛋白分裂能力

原粒细胞10~15 圆球形圆球形细网状2~3个嗜碱性无有早幼粒细胞15 圆球形圆球形粗网状偶见弱嗜碱性少量有中幼粒细胞13~15 圆球形半圆形网块状不明显多染性增多有晚幼粒细胞12~15 圆球形肾形网块状无嗜酸性大量无杆状粒细胞12~15 圆球形带状弯曲粗块状无嗜酸性大量无分叶核粒细胞12~15 圆球形分叶粗块状无嗜酸性大量无

四、巨核细胞的发生及血小板的形成

原巨核细胞的胞核经数次复制,但不分裂,形成八倍体,结果成为一不规则形的分叶核大细胞。胞质内嗜天青颗粒增多。原巨核细胞经幼巨核细胞发育成巨核细胞。巨核细胞(megakaryocyte)胞体很大,直径40~70μm,甚至可达100μm以上,胞核可分4~16叶。电镜下见到巨核细胞胞质内含有丰富的滑面内质网,它将胞质分隔成许多小区,每个小区即是一个未来的血小板,内含血小板颗粒。并可见到巨核细胞伸出细长的胞质突起,沿着血窦壁进入窦腔内,其胞质突起末端膨大,脱落即形成血小板。

(王金茂)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一般护理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一般护理 一、护理评估 1、有无黄疸、血红蛋白尿。 2、有无贫血、皮肤黏膜出血,出血的发生部位、主要表现形式、发展或消退情况。 3、有无发热、淋巴结肿大、脾大。 4、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凝血时间。 二、护理措施 1、休息与活动:轻症或恢复期可适当活动,重症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 2、饮食护理:加强营养,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多种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 3、病情观察:观察有无发热、贫血及出血情况。 4、药物观察: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鼓励患者多饮水,促进尿酸排泄。 5、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皮肤破损,尽量减少和避免肌内注射,拔针后延长按压时间。 6、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湿润,用软毛牙刷刷牙,选择合适漱口液,于餐前、餐后及睡前含漱。 7、肛周护理:保持大便通畅,每次便后清洁肛周或用 1:5000 的高锰酸钾溶液坐浴,防止肛周感染。 8、预防感染:保持病室清洁及空气流通,注意保暖,防止受

凉,减少或限制探视,避免交叉感染, 9、出血的护理:肢体皮肤或深层组织出血可抬高肢体,以减少出血,深部组织血肿也可应用局部压迫方法止血。尽量少用注射药物,必须使用时在注射后用消毒棉球充分压迫局部直至止血。少量鼻出血可用干棉球或 1:1000 肾上腺素棉球塞鼻腔压迫止血,并局部冷敷,若出血不止,用油纱条做后鼻孔填塞。牙龈渗血时,可用肾上腺素棉球或明胶海棉片贴敷牙龈。牙龈出血时易引起口臭,使患者食欲或心情受影响,可用 1%过氧化氢液体漱口。 10、心理护理:加强沟通,减少焦虑及恐惧。三、健康指导要点 出血的预防:避免肢体的碰撞或外伤;拔针后延长按压时间;保持鼻腔湿润,勿用力擤鼻,避免用手枢鼻痂和外力撞击鼻部;用软毛牙刷刷牙,忌用牙签剔牙;避免情绪激动、剧烈咳嗽和和用力排便。四、注意事项 高热患者禁用酒精或温水擦浴。沐浴时水温不可过高和用力擦拭皮肤。若出现突然头痛、喷射性呕吐、视物模糊及意识障碍等颅内出血征象,应及时告知医生,配合抢救。

作用于血液和造血系统的药物

第十九章作用于血液和造血系统的药物 一、选择题 【A1型题】 1.铁剂可用于治疗 A.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B.溶血性贫血 C.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D.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E.再生障碍性贫血 2.下列关于用铁剂治疗缺铁性贫血的注意事项中,错误的是 A.常与维生素C配伍以促进铁的吸收 B.服用铁剂时忌喝茶 C.禁与四环素类药物同服 D.可与碳酸氢钠同服以促进铁剂的吸 E.口服铁剂宜饭后服用 3.下列关于维生素K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参与凝血酶原的形成 B.用于阻塞性黄疸的治疗 C.用于水杨酸类药物所引起的出血 D.致严重肝硬化性出血 E.新生儿出血 4.维生素K没有下列哪项不良反应 A.快速静脉注射维生素K时可致血压下降 B.诱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C.诱发新生儿黄疸 D.诱发溶血性贫血 E.大剂量可导致血栓形成 5.维生素K的拮抗剂是 A.肝素 B.枸橼酸钠 C.双香豆素 D.链激酶 E.尿激酶 6.肝素不可用于 A.输血抗凝 B.脑血管栓塞 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 D.产后出血 E.急性心肌梗死 7.肝素过量所导致自发性出血可选用何药治疗 A.维生素K B.安络血 C.鱼精蛋白 D.止血敏 E.止血芳酸 E.两者作用互相拮抗 8.下列关于氨甲苯酸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为抗纤维蛋白溶解的止血药,此药用量大,排泄快 B.对于不是由于纤溶酶亢进所引起的一般出血,无明显止血效果 C.大剂量也有直接抑制纤溶酶的作用 D.有血栓形成倾向者应慎用

E.对产后出血.肝.胰等手术后的各种出血,止血效果较好 9.维生素K过量可引起 A.自发性出血 B.心功能不全 C.血栓形成 D.过敏反应 E.以上皆否 10.枸橼酸钠使用过量可引起 A.心功能不全 B.血压升高 C.自发性出血 D.过敏反应 E.低血钾 11.肝素使用过量可引起 A.心功能不全 B.血压下降 C.手足抽搐 D.自发性出血 E.过敏反应 12.肝素禁忌证中,错误的是 A.肝肾功能不全 B.溃疡病 C.心肌梗死 D.严重高血压 E.孕妇 13.铁制剂与下列哪种物质同服能促进吸收 A.维生素C B.四环素 C.浓茶 D.氢氧化铝凝胶 E.牛奶或豆浆 14.口服用于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药物是 A.肝素 B.枸橼酸钠 C.华法林 D.尿激酶 E.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15.关于链激酶和尿激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链激酶间接激活而尿激酶直接激活纤溶酶原 B. 两者均能间接激活纤溶酶原 C.两者均能直接激活纤溶酶原 D.两者均有抗原性 E.两药过量均能引起出血,可用维生素K对抗 16.链激酶的对抗剂是 A.维生素K B.酚磺乙胺 C.氨甲苯酸 D.鱼精蛋白 E.凝血酶 17.钩虫病引起的贫血宜选用 A.硫酸亚铁 B. 叶酸 C.维生素B12 D.维生素K E.维生素E 18.叶酸主要用于治疗 A.月经过多所致的贫血 B.产后贫血 C.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D.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E.再生障碍性贫血 19.下列药物中除哪药外均能促进白细胞增生 A.维生素B4 B.维生素B2 C.沙格司亭 D.非格司亭 E.白血生 【A2型题 20.李某,男性,31岁,一个月前因反复发作性上腹部餐后痛而就医,胃镜确诊为胃溃疡,近两周来上腹痛加剧,间断出现柏油样大便,现感头昏、心慌、气促、

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理

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理 血液是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机体要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血液系统功不可没,血液主要有四大功能: 1、运输功能:血液可运输O 2、蛋白质、糖类、脂肪等营养物质到全身各处,把组织细胞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如CO2、尿素、肌酐排出体外。人体组织器官,尤其是一些重要器官如心、脑、肾需要充足的血和氧的供应,一旦缺血缺氧,会造成部分或全部功能损害。 2、调节体温:血液是由水分组成的,水的比热寄存,大量吸收体内产生的热,使体温变化水明显。 3、调节PH值,维护内环境的稳定:血液中存在着很多的缓冲对,如碳酸、磷酸缓冲对,具有抗酸抗碱的作用,调节体液PH值。 4、血液中有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来病原微物生的入侵,血液中还有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可止血和凝血,防止血液丢失。 这样说来,血液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要实现血液的功能,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1、血液中的有形成分(RBC、Hb、WBC)量必须保证,是血液实施其功能的物质基础,否则功能将无法实现,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少了——贫血——抗贫血药; 2、血液在血管中运行,既要通畅,又不能外漏;出血————止血——止血药;凝血——血栓——抗凝药。 抗凝血药 抗凝途径:1、抑制纤维蛋白形成:肝素、香豆素类 2、促进纤维蛋白溶解:链激酶、尿激酶 3、降低血钙:枸椽酸钠 4、抗血小板聚集:阿斯匹林、潘生丁 5、其他:右旋糖酐 一、肝素 (一)来源:牛肺、猪小肠——大量阴电荷,强酸性 (二)机理:激活ATⅢ(大4倍) (三)特点: 1、快、强、短(体内肝素酶很快破坏) 2、口服无效:大分子物质,不易通过生物膜 3、体内体外均有效 4、过量中毒可用硫酸鱼精蛋白解救(带阳电荷,强碱,1mg可中和100U)。 (四)用途: 急性血栓栓塞性疾病、DIC、其他 (五)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自发性出血——减少剂量、鱼精蛋白解救

内科学题库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白血病

内科学题库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白血病 单选题 1.不属于诊断白血病的实验室检查是: A.外周血涂片分类 B.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C.细胞免疫分型 D.谷草转氨酶测定 E.染色体分析 (标答:D) 2.某男,75岁,因发热伴乏力3天就诊,检查血常规发现白细胞3.1×109/L,血红蛋白85G/L,血小板68×109/L,涂片分类见原始细胞39%,诊断最可能为: A.类白反应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急性白血病 D.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E.粒细胞缺乏症 (标答:C) 3.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最多见于: A.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B.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C.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D.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E.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标答:D) 4.确诊急性白血病的依据是: A.发热、贫血、出血 B.肝脾及淋巴结肿大 C.胸骨压痛 D.血白细胞计数>10×109/L E.骨髓中原始细胞占非红系细胞的30%以上 (标答:E) 5.目前根治白血病最有希望的治疗措施是: A.化学治疗 B.放射治疗 C.介入治疗 D.全身放疗+强烈化疗 E.造血干细胞移植 (标答:E) 6.急性白血病并发的严重贫血,最迅速有效的治疗方法是: A.口服铁剂和叶酸 B.肌注维生素B12 C.输注红细胞悬液 D.应用蛋白同化激素刺激造血

E.化疗 (标答:C) 7.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和类白反应的主要鉴别要点是:A.有无高热 B.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是否>100×109/L C.外周血涂片是否见到中、晚幼粒细胞 D.中性粒细胞的胞浆中有无粗大颗粒 E.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阳性反应的高低 (标答:E) 多选题 1.与白血病的发病有关的因素是: A.含苯油漆 B.工业胶水 C.化疗药物 D.化学染发剂 E.氯霉素 (标答:A,B,C,D,E) 2.急性白血病并发出血的原因有: A.血管壁通透性降低 B.血小板生成减少 C.凝血因子合成减少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练习题2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练习题 一、A1 1、过敏性紫癜最常见的是哪种类型 A、紫癜型 B、腹型 C、关节型 D、肾型 E、混合型 2、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最常见于 A、幼儿 B、儿童 C、育龄期女性 D、壮年男性 E、老年人 3、下列药物禁用于ITP病人的是 A、强的松(泼尼松) B、阿莫西林 C、红霉素 D、阿司匹林 E、地西泮 4、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表现不包括 A、儿童多见 B、常有发热 C、皮肤黏膜出血 D、便血、尿血 E、关节痛 5、巨幼细胞贫血患者哪项治疗最佳 A、肌注维生素B12 B、口服铁剂治疗 C、输血治疗 D、激素治疗 E、丙酸睾酮治疗 6、急性白血病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常提示 A、颅内出血 B、败血症 C、上消化道出血 D、脑膜白血病 E、脑栓塞 7、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早期突出表现为

C、出血与感染 D、骨髓增生减低 E、食欲减退 8、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一般不会出现 A、进行性贫血 B、肝、脾、淋巴结肿大 C、出血 D、全血细胞减少 E、感染 9、缺铁性贫血治疗最重要的是 A、补充铁剂 B、病因治疗 C、脾切除 D、少量输血 E、肌内注射维生素B12 10、输入贮存过久的库存血时,易引起 A、高钠血症 B、低钙血症 C、低钾血症 D、高钾血症 E、低钠血症 11、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时下列哪项不正确 A、部分患者可做脾切除 B、感染时用氯霉素 C、输新鲜血 D、做骨髓移植 E、注射丙酸睾酮 12、治疗急性白血病时要保护静脉的原因是 A、避免败血症 B、避免出血 C、有利于长期静脉注射 D、避免静脉炎 E、防止血管充盈不佳 13、缺铁性贫血的症状及体征下列哪项描述不正确 A、皮肤皱缩 B、毛发干枯 C、出血 D、舌痛 E、口腔炎

内科学整理-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 贫血 贫血的定义:贫血是机体红细胞总量减少,不能对组织器官充分供氧的一种病理状态。是指外周血单位体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量、红细胞计数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可比人群正常值的下限 按贫血的程度将贫血分为轻度(Hb>90g/L),中度(Hb 60~90g/L),重度(Hb 30~60g/L)和极重度(Hb<30g/L) (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 MCHC)进行分类 类型举例 大细胞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 肝疾病 正常细胞性贫血再障、急性失血、溶贫、骨髓病性贫血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缺铁、地中海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慢性病贫血(部分) 缺铁性贫血IDA 因体内铁储备耗竭,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的贫血称为缺铁性贫血。育龄和妊娠妇女发病率最高。 铁的吸收:Fe3+(肠腔)→Fe2+(肠细胞)→Fe2+(出细胞)→Fe3+(血浆)+运铁蛋白→Fe3+(幼红细胞)→Fe2+(血红素)/Fe3+(铁蛋白) 铁的分布: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储存铁(铁蛋白、含铁血黄素)、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运铁蛋白 临表:①一般表现:皮肤粘膜苍白、乏力心悸头晕耳鸣眼花,体能↓等 ②皮肤粘膜及其附属器:指甲变薄脆,呈扁平甲、反甲或匙状甲,舌炎等 ③各系统表现:心悸气短;食欲↓腹泻便秘胃炎等;异食癖为特殊表现 MCV<80fl,MCH<26pg,MCHC<32%),红细胞大小不一,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白细胞正常;网织红细胞正常或略 ②骨髓象:红系造血轻中度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幼红细胞体积小、外形不规则。成熟红细胞同外周血。细胞内外铁↓ ③生化检查: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运铁蛋白饱和度↓、红细胞游离原卟啉 ↑、FEP/Hb比例↑

药理学——血液及造血系统药

药理学——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第五篇其它各系统药物 血液及造血系统药 消化系统药物 呼吸系统药理 血液及造血系统药 一、抗贫血药 二、促凝血药和抗凝血药 三、抗血小板药 四、升高白细胞药物和造血生长因子 五、血容量扩充药 考情分析 一、抗贫血药 缺铁性贫血(慢性失血):补铁;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叶酸、维生素B12 (一)铁剂 【出题要点】 能口服、不注射! 口服制剂: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琥珀酸亚铁 注射制剂:右旋糖酐铁、蔗糖铁 【出题要点】 影响口服铁吸收的因素: Fe2+易被吸收 胃酸(HCl)、VitC——促进Fe3+转化为Fe2+,促进吸收 鞣酸、磷酸盐、抗酸药——可使铁盐沉淀,妨碍吸收; 铁盐能与四环素形成络合物——互相影响吸收; 不良反应; 口服制剂:主要是胃肠刺激(饭后服可减少发生) 便秘(因生成FeS) 牙齿变黑… 注射制剂:过敏,心悸、胸闷、血压下降等 ——治疗:去铁胺。

(二)叶酸 【出题要点】 ①作用:作为甲基供给体,传递一碳单位,参与嘌呤和嘧啶的形成; ②应用: *各种原因引起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小剂量叶酸(<0.8mg/d)——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 *对维生素B12缺乏所致“恶性贫血”——大剂量叶酸可纠正血象、但不能改善神经症状。 (三)维生素B12 【出题要点】 ①作用:维生素B12——是细胞分裂和维持神经组织髓鞘完整所必需的辅酶。 ②应用: *主要用于:巨幼红细胞贫血 恶性贫血(终身肌注射、口服无效) *也用于:神经炎、神经萎缩、神经痛、白细胞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小儿生长发育不良、牛皮癣、日光性皮炎……等的辅助治疗。 二、促凝血药和抗凝血药 【如图:凝血与纤溶过程及药物作用环节】 (一)促凝血药(止血药) 1.维生素K

血液系统疾病概述

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 一、血液和造血系统结构与功能特点 二、血液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 三、血液系统疾病的的范围及分类 四、血液病的实验室检查 五、血液病的防治 六、环境因素对造血系统的影响 重点掌握:贫血、白血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概念。 一、血液和造血系统结构与功能特点 1.造血组织与造血功能 2.各种造血组织的主要结构与功能 3.血细胞的生成及发育 血液的成分 血型 1.造血组织与造血功能 是指生成血细胞的组织,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肝脏、脾脏、胚胎及胎儿的造血组织。各种血细胞均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人出生后,血细胞几乎都在骨髓内形成。 造血组织 2.各种造血组织的主要结构与功能 骨髓为人体的主要造血器官。 骨髓 红髓(造血组织) 黄髓(脂肪组织) 新鲜骨的构造 3.血细胞的生成及发育 血细胞的生成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增殖、分化、成熟、释放 血细胞发生 粒细胞、红细胞、单核细胞、和血小板 多能造血干细胞 定向多能造血干细胞 祖细胞 成熟非增殖血细胞 造血细胞等级结构模式 淋巴器官 淋巴细胞的分化经历3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在骨髓 多能干细胞 第二阶段迁延 淋巴系干细胞 胸腺 T细胞 骨髓B细胞 第三阶段在外周分化发挥其免疫功能 脾脏具有贮存血液、阻留衰老的红细胞、产生抗体、以及参与血细胞生成与调节等作用。

二、血液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 1.血液病的特点 ①血液病的症状和体征常无特异性 ②继发性血液学异常比较常见 ③实验室检查对血液病的确诊很重要 2.血液病常见的症状与体征 ①贫血病理基础即血液携氧能力降低,组织缺氧。临床表现为皮肤粘膜苍白,头痛、眩晕、眼花、耳鸣、食欲减退、四肢乏力、记忆力下降等;严重者伴心慌、气短。 ②出血倾向 a.周身出血; b.出血程度与创伤程度不成比例; c.自发性出血 ③发热由于白细胞的数量和质量异常易合并感染。 ④黄疸如溶血性黄疸,常伴酱油色血红蛋白尿。 ⑤骨痛特别是胸骨、脊柱骨、盆骨、四肢骨的疼痛,常与血液病有关。 ⑥脾大见于异常细胞的浸润、恶性增生,髓外化生,脾功能亢进等。 ⑦淋巴结肿大如白血病、淋巴瘤等。应注意与急慢性感染引起的淋巴结炎、淋巴结结核、淋巴结转移癌等相鉴别。 ⑧皮肤表现注意皮肤的颜色、皮下结节等。 三、血液系统疾病的范围及分类 1.血液病及其范围 血液系统疾病指原发(如白血病)或主要累及(如缺铁性贫血)血液和造血组织及器官的疾病。 血液病范围包括各类贫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异常,各种良、恶性白细胞疾病,各类出、凝血性疾病,以及血浆中各种成分发生异常所致的疾病。 2.血液系统疾病的分类 ①红细胞疾病如各种贫血、红细胞增多症 ②白细胞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 ③出凝血性疾病分为血小板异常、凝血功能障碍及血管壁异常 ④血栓性疾病如动脉、静脉和微循环血栓形成、血栓栓塞病如肺、脑、脾、肾等器官的栓塞。 贫血(anemia) 定义:是指外周血单位体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Hb)量、红细胞(RBC)计数及血细胞比容(Hct)低于可比人群正常值的下限。 国内诊断贫血的标准 几种贫血的含义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试题及答案

第五章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A1型题】 1.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常见于 A.巨幼细胞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失血性贫血 E.再生障碍性贫血 2.我国最常见的的贫血类型为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巨幼细胞性贫血 C.缺铁性贫血 D.恶性贫血 E.溶血性贫血 3.含铁量最少的食物是 A.蛋黄 B.牛奶 C.豆类 D.黑木耳 E.瘦肉 4.体内铁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A.胃 B.十二指肠及空肠上端 C.空肠下端 D.结肠 E.直肠 5.缺铁性贫血的主要病因是 A.慢性失血

B.铁的摄入不足 C.铁的吸收不良 D.铁的需要量增加 E.骨髓造血功能下降 6.导致女性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原因是 A.妊娠 B.胃大部分切除术后 C.育龄妇女 D.月经过多 E.缺乏维生素B12 7.最能反映贫血的实验室检查指标是 A.红细胞计数 B.红细胞沉降率 C.网织红细胞计数 D.血红蛋白定量 E.血清蛋白定量 8.可准确反映贫血患者体内贮存铁情况,能作为缺铁依据的指标是 A.血清铁蛋白 B.含铁血黄素 C.血清铁 D.总铁结合力 E.骨髓铁染色 9.彻底治疗缺铁性贫血的关键在于 A.给予含铁丰富食物 B.口服铁剂 C.注射铁剂 D.去除病因 E.应用应用糖皮质激素 10.补充铁剂治疗贫血最佳给药途径是

A.静脉注射 B.肌肉注射 C.皮下注射 D.皮内注射 E.口服 11.口服硫酸亚铁必有的不良反应是 A.黑便 B.便秘 C.腹泻 D.破坏牙釉 E.腹痛 12.贫血最突出的体征是 A.头晕 B.记忆力减退 C.皮肤黏膜苍白 D.心悸 E.耳鸣 13.贫血病人皮肤粘膜苍白最易观察的部位 A.面颊 B.口腔粘膜 C.前胸 D.睑结膜、口唇、甲床 E.手背 14.缺铁性贫血患者脑组织中铁依赖酶活性降低会出现 A.面色苍白 B.疲乏 C.头晕 D.耳鸣 E.异食癖

作用于血液和造血系统的药物教案资料

作用于血液和造血系 统的药物

第十九章作用于血液和造血系统的药物 一、选择题 【A1型题】 1.铁剂可用于治疗 A.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B.溶血性贫血 C.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D.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E.再生障碍性贫血 2.下列关于用铁剂治疗缺铁性贫血的注意事项中,错误的是 A.常与维生素C配伍以促进铁的吸收 B.服用铁剂时忌喝茶 C.禁与四环素类药物同服 D.可与碳酸氢钠同服以促进铁剂的吸 E.口服铁剂宜饭后服用 3.下列关于维生素K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参与凝血酶原的形成 B.用于阻塞性黄疸的治疗 C.用于水杨酸类药物所引起的出血 D.致严重肝硬化性出血 E.新生儿出血 4.维生素K没有下列哪项不良反应 A.快速静脉注射维生素K时可致血压下降 B.诱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C.诱发新生儿黄疸 D.诱发溶血性贫血 E.大剂量可导致血栓形成 5.维生素K的拮抗剂是 A.肝素 B.枸橼酸钠 C.双香豆素 D.链激酶 E.尿激酶 6.肝素不可用于 A.输血抗凝 B.脑血管栓塞 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 D.产后出血 E.急性心肌梗死

7.肝素过量所导致自发性出血可选用何药治疗 A.维生素K B.安络血 C.鱼精蛋白 D.止血敏 E.止血芳酸 E.两者作用互相拮抗 8.下列关于氨甲苯酸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为抗纤维蛋白溶解的止血药,此药用量大,排泄快 B.对于不是由于纤溶酶亢进所引起的一般出血,无明显止血效果 C.大剂量也有直接抑制纤溶酶的作用 D.有血栓形成倾向者应慎用 E.对产后出血.肝.胰等手术后的各种出血,止血效果较好 9.维生素K过量可引起 A.自发性出血 B.心功能不全 C.血栓形成 D.过敏反应 E.以上皆否 10.枸橼酸钠使用过量可引起 A.心功能不全 B.血压升高 C.自发性出血 D.过敏反应 E.低血钾 11.肝素使用过量可引起 A.心功能不全 B.血压下降 C.手足抽搐 D.自发性出血 E.过敏反应 12.肝素禁忌证中,错误的是 A.肝肾功能不全 B.溃疡病 C.心肌梗死 D.严重高血压 E.孕妇 13.铁制剂与下列哪种物质同服能促进吸收 A.维生素C B.四环素 C.浓茶 D.氢氧化铝凝胶 E.牛奶或豆浆 14.口服用于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药物是 A.肝素 B.枸橼酸钠 C.华法林 D.尿激酶 E.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15.关于链激酶和尿激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链激酶间接激活而尿激酶直接激活纤溶酶原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51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观察要点】 1.观察病人四肢、皮肤及口腔黏膜有无瘀点和瘀斑。 2.观察肝、脾淋巴结肿大程度。 3.观察有无关节变形、活动障碍。 4.观察有无胸骨压痛、牙龈肿胀、眼球突出等症状。 5.观察血象改变如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 6.观察药物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护理措施】 1.按内科疾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2.饮食按医嘱贫血严重者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饮食。 3.贫血的护理贫血症状明显,重度贫血或贫血发生迅速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中度贫血或慢性贫血应限制活动多卧床休息。轻度贫血应限制剧烈活动,适当休息,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气促时给予吸氧。 4.感染的护理 (1)高热病人可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药物降温,禁用酒精擦浴。降温过程中病人出汗多,应及时更换床单、衣服,并注意保暖,以免受凉感冒。 (2)注意保护性隔离,病室内予以紫外线消毒,每日1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3)鼓励并指导病人早晚刷牙,宜用软毛牙刷。进餐前后和睡前给予0.5%甲硝唑和2.5%碳酸氢钠交替漱口。对牙龈出血的病人,口腔护理每日3次。对口腔溃疡的病人用1%的碘甘油或锡类散、甲紫(龙胆紫)涂敷。有真菌感染时,可用2.5%制霉素甘油,饭后涂敷,每日3次。 (4)注意肛门、外阴部卫生,便后及每晚用0.05%氯已定碘(洗必泰)坐浴,以防肛周脓肿。 5.出血的护理出血严重者,应绝对卧床休息,肌内注射局部须注意加压止血,鼻咽部出血严重者,及时给予止血,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咳嗽和便秘。鼻腔干燥时可用棉签蘸少许液体石蜡或抗生素软膏涂擦或给予薄荷油滴鼻,每日4次。 6.化疗的护理接受化疗者,注意保护血管,腐蚀性药物不得溢于皮下,并鼓励病人每日多饮水,以促进尿酸排泄,防止出血性膀胱炎、尿酸性肾病。 【健康教育】 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树立战胜疾病的性。适当、规律的运动,劳逸结合。 2.注意天气变化,适当增减衣物,防止感冒。定期到门诊复查,定期遵医嘱巩固化疗。 贫血 【观察要点】 1.观察组织缺氧症状活动后心悸气促,皮肤黏膜苍白,全身肌无力、低热、

(完整版)药理-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用药习题集附答案

第十八章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用药习题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华法林过量引起的出血可选用哪个药物接救(B) A. 肝素 B.维生素K C.尿激酶 D.枸橼酸钠 2.肝素过量引起的出血可选用哪个药物接救(D) A.维生素K B.垂体后叶素 C.枸橼酸钠 D.鱼精蛋白 3.氨甲环酸的抗凝作用机制是(A) A.抑制纤溶酶 B.促进血小板聚集 C.促进凝血酶原合成 D.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 4.肝素的主要作用机制是(A) A.增强A TⅢ的抗凝作用 B.拮抗维生素K的作用 C.络合血中C a2+ D.抑制血小板磷酸二酯酶 5.有关肝素的叙述,错误是(B) A.可用于体内抗凝 B.不能用于体外抗凝 C.口服无效 D.为带正电荷的大分子物质 6.可减弱香豆素类药物抗凝作用的药物是(C) A.阿司匹林 B.四环素 C.苯巴比妥 D.甲苯磺丁脲 7.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宜选用(C) A.维生素B12 B.叶酸 C.硫酸亚铁 D.西咪替丁 8.妨碍铁吸收的因素是(D) A.胃酸 B.维生素C C.半胱氨酸 D.四环素 9.低分子右旋糖酐不能用于(D) A.预防术后血栓形成 B.防治脑血栓形成 C.防治低血容量性休克 D.防治心功能不全

10.维生素K属于(B) A.抗凝血药 B.促凝血药 C.抗高血压药 D.纤维蛋白溶解药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可升高白细胞的药物是(ABCDE) A.维生素B4 B.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C.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D.肌苷 E.利血生 2.下列关于链激酶的说法,正确的是(ABCE) A.是一种蛋白质 B.能与纤溶酶原结合成复合物 C.能溶解刚形成的纤维蛋白 D.对形成已久且已机化的血栓无效 E.用于急性血栓栓塞性疾病 3.维生素B可用于治疗(ABE) A.恶性贫血 B.巨幼细胞贫血 C.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D.哮喘 E.神经炎 4.关于右旋糖酐的描述,正确的是(ABCDE) A.低分子量和中分子量右旋糖酐均可用于抗休克 B.具有渗透性利尿作用 C.右旋糖酐均可预防休克后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禁用于血小板减少症及血性疾病 E.心功能不全患者用 5.可用于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药物是(ABCDE) A.阿司匹林 B.潘生丁 C.尿激酶 D.华法林 E.噻氯匹定 二、简答题(略) 1.简述肝素的抗凝血作用机制和临床用途。 2.应用铁剂应注意哪些问题? 3.哪些药物可影响华法林钠的作用?为什么? 三、处方分析 1.医生给一位患铁性贫血患者,又因尿路感染开写了下列处方,请分析处方是否合理?为什么? Rp:

第六篇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练习题

第六篇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 第二、三、四、五章贫血 A1型题:(1-53题) 1.贫血是外周血单位体积中D A.红细胞数低于正常 B.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 C.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 D.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 E.循环血量较正常减少 2.根据国内标准,血红蛋白测定值下列哪项可诊断为贫血B A.成年男生低于130g/L B.成年女性低于110g/L C.妊娠期低于105g/L D.哺乳期低于115g/L E.初生儿至3个月低于150g/L 3.根据病因及发病机理贫血可分为C A.红细胞生成减少、造血功能不良两类 B.红细胞生成减少、造血功能不良及红细胞破坏过多三类 C.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及失血三类 D.红细胞生成减少、溶血、失血,再障及缺铁等五类 E.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过度破坏、失血及造血功能不良四类 4.按贫血的病因机制下列哪项组合错误A A.红细胞破坏过多-慢性感染性贫血 B.红细胞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 C.红细胞慢性丢失过多-缺铁性贫血 D.骨髓红细胞生成被干扰-伴随白血病的贫血 E.造血原料缺乏-巨幼细胞贫血 5.关于贫血的病理生理基础,下列哪项错误A A.红细胞内2,3-DPG含量减少 B.心脏扩大,脉压加大 C.性功能减退,月经紊乱 D.ST段压低,T波倒置 E.多尿 6.正常人消化道内铁吸收率最高的部位是B A.胃 B.十二指肠及空肠上部 C.空肠 D.回肠 E.回盲部 7.贫血时病人皮肤及粘膜苍白,检查较为可靠的部位是:E A.面颊,皮肤及上腭粘膜 B.手背皮肤及鼻腔粘膜 C.耳轮皮肤及口腔黏膜 D.颈部皮肤及舌面 E.手掌皮肤,睑结合膜,口唇及指甲 9.缺铁性贫血哪项正确:B A.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增高,运铁蛋白饱和度增高 B.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增高,运铁蛋白饱和度降低 C.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增高,运铁蛋白饱和度正常 D.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降低,运铁蛋白饱和度增高 E.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降低,运铁蛋白饱和度降低。 10.诊断缺铁性贫血时估计骨髓铁贮存状态的一种敏感的方法是:E A.红细胞形态 B.MCV、MCH、MCHC C.血清铁及血清运铁蛋白饱和度 D.血清铁蛋白测定 E、骨髓铁染色。 11下列哪一项实验检查结果对确定缺铁性 贫血的诊断意义最大?D A、血清铁降低 B、血清总铁结合力增高 C、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型 D、骨髓贮存铁缺乏 E.网织红细胞降低 12.下列哪种疾病骨髓普鲁士兰染色检查可 见细胞外铁减少C A.慢性感染性贫血 B.溶血性贫血 C.缺铁性贫血 D.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E.再生障碍性贫血 13.治疗缺铁性贫血的主要目的是:C A.血红蛋白恢复正常 B.血清铁水平恢复正常 C.补足贮存铁 D.红细胞形态恢复正常 E.空清铁和总铁结合力均恢复正常 14.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原因是:D A.摄入量不足 B.机体需要量大 C.肝脏储存障碍 D.慢性失血 E.吸收不良 16.体内缺铁初期即潜伏前期的最早,最可靠 诊断依据是:D A.典型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象 B.血清总铁结合力增高 C.血清铁减低 D.骨髓贮存铁减少或缺失 E.血清转运铁蛋白饱和度下降 16.缺铁性贫血发病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E A.血清铁降低 B.转运铁蛋白饱和度降低 C.正色素正细胞性贫血 D.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E.骨髓贮存铁减少 17.缺铁性贫血的改变顺序是:E A.低血清铁→骨髓贮存铁减少→贫血 B.低血清铁→贫血→骨髓贮存铁减少 C.骨髓贮存铁减少→贫血→低血清铁 D.贫血→骨髓贮存铁减少→低血清铁 E.骨髓贮存铁减少→低血清铁→贫血 18.重度缺铁性贫血的红细胞形态特点是:B A.小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B.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C.正细胞性贫血 D.大细胞性贫血 E.以上全部是 19.缺铁性贫血的最可靠诊断依据是:E A.小细胞性贫血 B.增生性贫血 C.典型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D.低血清铁 E.低血清铁伴骨髓贮存铁极少或缺乏 20.缺铁性贫血实验室检查最可靠的是:E A.MCV,MCHC B.血清铁 C.总铁结合力 D.血清转运铁蛋白饱和度 E.骨髓含铁血黄素染色 22.缺铁性贫血治疗最重要的是:A A.治疗病因 B.输血 C.口服铁剂 D.肌注铁剂 E.进食富含铁的食物 23.铁制剂治疗缺铁性贫血,其疗效指标最早 出现的是:E A.血红蛋白上升 B.红细胞数上升 C.红细胞体积上升 D.红细胞直径增大 E.网织红细胞上升 24.关于巨幼细胞贫血,下列哪项不正确D A.是叶酸,VitB12缺乏引起的一种大细胞性 贫血 B.巨幼细胞贫血可表现为对称性肢体麻木, 共济失调 C.除贫血外粒细胞巨变且分叶过多 D.全身各系统增殖较多的细胞也会发生病 变 E.病因主要是食物营养不够和吸收不良 25.关于叶酸代谢,下列哪项正确E* A.正常人体仅少量合成叶酸,多有食物获得 B.叶酸属B族维生素,性质较稳定,过渡煮沸 可能分解,破坏. C.叶酸在小肠上段肠腔或肠壁绒毛细胞内 分解,大部分经肠肝循环入血 D.叶酸广泛分布体内,肾脏是排泄叶酸的重 要场所 E.叶酸主要从胆汁分泌,尿中排泄. 26.关于VitB12代谢,下列那项是不正确的 E* A.肠道杆菌可合成VitB12 B.体内代谢所需B12主要由食物提供 C.IF_B12复合物不受胃肠道分泌液破坏,经 门静脉入肝 D.B12进入血液循环后主要与转钴胺Ⅱ结合 E.体内B12主要储存于肾脏 27.关于巨幼细胞贫血的临床血液学中哪项 是不正确的C A.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可见巨杆状核粒 细胞. B.可有反复感染和出血 C.少数可有肝,脾肿大 D.重者全血细胞减少 E.少数患者可有轻度黄疸 28.巨幼细胞贫血的非血液学表现哪项是不 正确的A A.一般无缺铁表现 B.口炎,舌炎,“镜面舌”,“牛肉舌” C.末梢 神经炎,共济失调 D.精神失常 E.锥体束症阳性,视力下降 29.巨幼细胞贫血属于:C A.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B.正细胞性贫血 C.大细胞性贫血 D.小细胞正常色素贫血 E.以上都不是 30.再生障碍性贫血最主要的诊断依据是C A.全血细胞减少,有出血或感染表现 B.网织红细胞减少 C.骨髓增生不良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 一、抗贫血药 贫血分类及治疗 1.缺铁性贫血:血液中铁元素缺乏,导致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血色素性。 治疗措施:补充铁剂。 2.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血液中叶酸或维生素B12 缺乏,导致红细胞呈大细胞、高血色素性。 治疗措施: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 3.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或衰竭引起,导致红细胞、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治疗措施:骨髓移植。 (一)铁剂 口服铁剂: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枸橼酸铁铵 注射铁剂:葡萄糖酸亚铁右旋糖酐铁山梨醇铁 【体内过程】 .吸收部位及形式:部位——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形式——Fe2+离子形式吸收 吸收入肠粘膜的Fe2+,一部分氧化成Fe3+与去铁蛋白结合成铁蛋白而储存,另一部分与转铁蛋白结合成复合物,再与胞浆膜上的转铁蛋白受体结合,通过受体介导胞饮入胞,而转铁蛋白被释放入胞外。 【作用机制】 铁是构成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和某些组织酶的重要原料。Fe2+吸收到骨髓,进入骨髓幼红细胞,在线粒体内Fe2+与原卟啉结合形成血红素,再与珠蛋白结合成为血红蛋白,促进红细胞的成熟。 【临床应用】慢性失血性贫血的防治、缺铁性贫血的防治 (二)叶酸 【药理作用】食物中的叶酸被还原成N5-甲酰四氢叶酸,作为甲基供体,使维生素B12转变成甲基B12,而自身转变为四氢叶酸(FH4)。FH4作为一碳单位(-CH3、-CHO、=CH2)转移酶的辅酶,传递一碳单位,形成嘌呤和嘧啶而合成核苷酸。 【临床应用】 (1)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补充疗法,与VB12合用效果更好;但甲氨蝶呤、乙胺嘧啶、甲氧苄啶等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所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需用甲酰四氢叶酸钙治疗,因FH2还原酶被抑制,应用叶酸无效。 (2)VB12缺乏所致的恶性贫血:大剂量叶酸可纠正血象,但不能改善神经症状。 (三)维生素B12 【体内过程】口服维生素B12需与“内因子”结合才能在回肠吸收。VitB12缺乏的主要原因:营养不良、肠道吸收功能障碍。 【药理作用】 1. 促进四氢叶酸的利用:维生素缺乏时,活化型四氢叶酸转化与利用受阻受阻,表现为叶酸缺乏症状,如巨幼细胞性贫血。 2. 促进脂肪代谢:促进脂肪酸中间产物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成琥珀酰辅酶A,参与三羧酸循环。维生素B12缺乏时,导致甲基丙二酰辅酶A堆积,合成异常脂肪酸,与神经鞘的类脂结合,造成鞘膜病变,引起周围神经炎。 【临床应用】 1.恶性贫血(维生素B12+叶酸); 2.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 神经炎、神经萎缩、神经痛等; 4. 肝炎、肝硬化及造血系统疾病的辅助治疗。

教学大纲 血液系统疾病

前言 血液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血液学近年来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成为对整个医学科学有重大影响的学科。通过血液及造血系统的教学,使学生建立对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认识,熟悉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由于人体机能学已经详细介绍了血液生化、血液病理、血液病理生理知识,因此本课程首先介绍人体机能学未涉及的血液药理学知识,为后期疾病药物治疗奠定相关基础知识;然后介绍骨髓穿刺及骨髓活检,为后期疾病诊断奠定相关临床技能知识;最后详细讲解血液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知识。 本课程采用理论课与实习课并进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使学生能掌握血液及造血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本课程共包括42学时,其中理论课22学时,实习课20学时。 参考书目 1. 葛均波等主编,<<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2013年3月出版。 2. 邓家栋等主编,<<邓家栋临床血液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7月1日出版。 3. 张之南等主编<<血液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2011年9月1日出版。 4. 陈竺,陈赛筠主译。<< 威廉姆斯血液学>> 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 教学时数分配表(共12学时)

血液系统疾病 第一章总论 目的和要求:了解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病概况,治疗现状及展望 教学方法:自学 第二章贫血概述 [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贫血的概念,贫血的病因分类及临床表现。 二、熟悉贫血的几种分类方法及贫血的发病机理。 三、了解贫血的诊断步骤及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重点与难点] 贫血的分类,诊断思路和诊断方法是本节重点和难点内容 [教学时数] (1.0) [教学内容] (五号宋体) [概述] 贫血的概念。 一、贫血的诊断标准。 二、影响血红蛋白值的各种因素。 三、贫血是一个常见的症状,诊断贫血的重点是寻找贫血的病因。[分类及发病机制] 一、贫血的细胞学分类 二、贫血的严重程度分类 三、按骨髓增生程度分类 四、按病因及发病机理分类: 1、细胞生成减少所致的贫血 (1)造血干祖细胞异常所致的贫血 (2)造血调节异常所致的贫血 (3)造血原料不足或利用障碍所致的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所致的贫血,该类贫血即溶血性贫血 3、失血性贫血 [临床表现] 一、影响贫血临床表现的因素。 二、各系统的临床表现。 [诊断] 一、病史和既往史对诊断的意义 二、体格检查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2、骨髓检查 3、贫血的发病机制的检查 [治疗] 一、对症治疗 二、对因治疗

2012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一)(医学必看 试题带详细解析答案)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一) 一、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白血病患者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视物模糊等症状,常提示可能发生了 A.脑炎 B.消化道大出血 C.败血症 D.脑出血 E.脑膜炎 正确答案:D 2.李女士,29岁,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经足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半年无效,针对这一情况,下一步治疗多选用 A.血浆置换 B.脾切除 C.雄激素 D.输新鲜血 E.免疫抑制剂 正确答案:B 3.男性患者,38岁,有痔疮,3个月来自述乏力,间有上腹部不适与饮食无关,曾给予胃舒平和维生素B12治疗无效,查体贫血貌,肝脏未触及,脾可触及,血红蛋白90/L,红细胞3.0乘以十的十二次方/L,白细胞6乘以十的九次方/L,血小板200乘以十的九次方/L,外周血片示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中间浅染,嗜酸粒细胞增多,便潜血(+++),有钩虫卵,尿素氮正常,其贫血诊断是 A.感染性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D.溶血性贫血 E.再生障碍性贫血 正确答案:B 4.各种贫血的护理诊断中最常用的是 A.活动无耐力 B.气体交换受损 C.营养失凋 D.有感染的危险 E.心输出量减少 正确答案:A 5.白血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A.极度贫血 B.出血 C.感染 D.肾衰 E.精神崩溃 正确答案:C 6.铁在人体的吸收部位主要是 A.食管 B.回盲部 C.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 D.胃

E.结肠 正确答案:C 7.急性白血病引起出血的主要原因是 A.血小板减少 B.DIC C.细菌内毒素作用 D.脾功能亢进 E.白血病细胞浸润血管 正确答案:A 8.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特点为 A.黄疸为主 B.出血和发热为主 C.贫血为主 D.肝脾肿大为主 E.出血为主 正确答案:B 9.缺铁性贫血的细胞形态学表现是 A.大细胞性贫血 B.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C.小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D.正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E.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正确答案:B 10.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人预防感染的有效措施是A.抗生素 B.支持疗法 C.输血 D.保护性隔离 E.输白细胞 正确答案:D 11.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常见于 A.巨幼细胞贫血 B.溶血性贫血 C.失血性贫血 D.缺铁性贫血 E.再生障碍性贫血 正确答案:D 12.诊断急性白血病的主要依据是 A.出血、贫血、感染三大症状 B.白细胞数剧增或剧减 C.肝、脾、淋巴结肿大 D.骨髓象见较多原始、早幼白细胞 E.全血细胞减少 正确答案:D 13.白血病护理,下列哪项不妥 A.加强皮肤护理,防止破损

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物

1、维生素K对下列哪种疾病所致出血无效 A、阻塞性黄疸 B、华法林过量 C、肺疾患所致咯血 D、长期大量应用四环素 E、新生儿出血 答案C 2、维生素K的止血机制是 A、抑制纤溶酶原的激活 B、促进血管收缩 C、抑制抗凝血酶 D、参与Ⅱ、Ⅶ、Ⅸ、X因子合成 E、参与Ⅷ、X、Ⅺ、Ⅻ因子合成 答案D 3、纤溶系统亢进引起的出血宜选用 A、维生素K B、鱼精蛋白 C、右旋糖酐 D、氨甲苯酸 E、华法林 答案D 4、垂体后叶素可用于肺咯血,是由于它能 A、收缩肺小动脉 B、抑制咳嗽中枢 C、促进血小板聚集 D、抑制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 E、促进凝血因子的合成 答案A 5、垂体后叶素特别适用于 A、皮肤、毛细血管出血 B、肺咯血、上消化道出血 C、脑出血 D、鼻出血 E、低凝血酶原血症 答案B 6、肝素的抗凝血作用 A、仅在体内有效 B、仅在体外有效 C、体内、外都有效 D、仅口服有效 E、起效缓慢 答案C 7、肝素及华法林均可用于 A、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B、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 C、体外循环 D、溶解血栓 E、出血性疾病 答案B 8、肝素抗凝作用的主要机制是 A、与钙离子形成络合物 B、促进抗凝血酶Ⅲ的活性 C、激活纤溶系统 D、对抗维生素K的作用 E、收缩血管 答案B 9、肝素用量过大引起的自发性出血应用下列哪种药物对抗 A、维生素K B、鱼精蛋白 C、氨甲苯酸 D、氨甲环酸 E、华法林 答案B 10、尿激酶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根据是 A、抑制凝血酶原激活物 B、竞争性拮抗维生素K的作用 C、激活抗凝血酶Ⅲ灭活多种凝血因子 D、激活纤溶酶原使之形成纤溶酶 E、扩张毛细血管 答案D 11、由甲氧苄胺嘧啶(TMP)引起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适用下列哪种药物治疗 A、叶酸 B、硫酸亚铁 C、枸橼酸铁胺 D、甲酰四氢叶酸钙 E、维生素B12 答案D 12、治疗慢性失血所致贫血宜选用 A、叶酸 B、维生素B12 C、肝素 D、枸橼酸钠 E、硫酸亚铁 答案E 13、同服下列哪一种物质会阻碍铁剂吸收 A、维生素C B、稀盐酸 C、碳酸氢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