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九下第二章第三节

九下第二章第三节

九下第二章第三节
九下第二章第三节

[基础过关]

1.在一个成分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对保持生态平衡起决定作用的是()

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生产者

C、消费者

D、分解者2.下列水体中自净能力最差的是()A、池塘B、海洋C、湖泊D、江河3.人工森林比天然森林害虫多,原因是()A.人工森林适合害虫生长B.人工森林对环境适应性比强C.人工森林抑制害虫能力差D.人工森林自动调节能力差4.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为了保护沿途的高原冻土生态系统,在建设中十分重视对冻土植被

的保护,施工中要将草皮剥离后单独堆放并养护,待土建工程完成后再将草皮覆盖到裸露地面,建成后又带走所有的建筑、生活垃圾。这是因为高原冻土生态系统…()A.光照不足B.没有分解者 C. 没有消费者D.自动调节能力弱

5.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占的数量关系如下图。假设这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增加,则可能引起()

A.乙和丙数量增加 B.丙和丁数量减少

C.乙、丙和丁数量减少 D.乙和丁数量增加

6.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狼数量变化曲线最可能的是图 ( )

7.实施西部大开发,要切实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土壤沙化等。(1)根据生态因素分析,要在沙漠地区种植植物,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必须首先解决的非生物因素是;

“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学原理是为了提高生态系统的;(2)

(3)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关键是保护(填“动物”“植物”“细菌”);(4)专家认为,生态林不应是单一林,种树应多样化,乔木树下应有灌木,灌木下应有草,实行乔、灌、草结合,其原因是;树种多样化可以引鸟回林,同时也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请你写出植物、鸟、昆虫之间的食物链:;

(5)植树种草能调节气候的原因很多,请你说出其中的两个原因。

[提高选做]

8.下图为一个密封的养鱼缸,它是一个自我平

衡的生态系统。请分析养鱼缸在一定时间内能

够保持动态平衡的原因:

(1)该系统有稳定的___________ ___来源。

(2)各类生物数量_______________ _____。

(3)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为动物生活提供

________和________。

(4)动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_______ ______,能提供植物进行_______ _______。(5)微生物能利用和转化_______ _______,为植物生活_____________ ________。9.据报道,上海崇明岛的鸟类数量明显减少,原来长满芦苇的海滩,现在基本上被三十年前引进的“互诧米草”断侵占。研究后推测,过密的互花米草使以浮游植物为食的沙蚕等动物生存空阀变窄、数量变少,从而影响杂食性鱼类和以鱼为食的鸟类生存。请据此回答(1)写出此海滩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

(2)下列是有关崇明岛鸟类数量减少原因的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A.鸟类食物短缺B.互花米草繁殖过快C.食物链被破坏D.鸟类筑巢缺乏材料10.某公园内动植物种类繁多,近几年鸟叫声不知不觉多了起来,麻雀、家燕、喜鹊、黄鹂等随处可见。

(1)公园内所有麻雀个体的总和是一个。

(2)从生态系统成分的角度考虑,麻雀属于。

(3)公园内动植物种类越多,该公园生态系统越。(填“稳定”、“不稳定”)

11.右图是处于平衡状态的草原生态系统,请据图回答:

(1)此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有_______条。写出一条包括蛇的食

物链。

(2)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有种;其中次级消费者有

种,初级消费者有种。

(3)图中没有画出的生态系统成分是,主

要生物包括等。

(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自。

(5)如果人们连续地围猎狼和狐,干扰超过生态系统

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

会。

12.圆明园遗址公园是距北京市中心最近的、较为完善的湿地生态景观。这里生存着多种植物,如多种水草、荷、芦苇等;还生活着蝗虫、鱼类、蛙、野化的家猫等动物和一些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回答以下问题:

(1)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所属的成分是。

(2)对动物类群进行解剖分析时,发现各类功物的消化道内容物如下表(√表示有此类残骸)根据表格所列关系,写出一条(野化的)家猫能得到能量最多的食物链。

(3)近年来,圆明园遗址公园为了改善

水系景观,有计划地清除多种野生植

物,扩大荷花等几种观赏植物的种植

面积,此举对提高圆明园湿地生态系

统的稳定性是(填“有

利”或“不利”)的。

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教 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划分 (1)划分标准:通常是以城市□01人口规模来划分的。 02集镇、城市、□03大城市、特大城市等。 (2)等级:从小到大一般可分为□ 2.城市服务范围 (1)地域空间范围:城市本身及城市附近的□04小城镇和广大的□05农村地区。 (2)特点:不固定,也没有明确的□06界线。 (3)城市等级和服务种类、服务范围、城市数目的关系 3.影响城市规模(等级)的因素 (1)自然因素:包括□10地理位置、地形等。 11交通等。 (2)社会因素:包括资源、□ [自我探究] 不同等级城市的数量、服务功能、城市辐射范围和城市间距离有什么不同? [提示] 等级越高的城市数量越少,服务功能越强,辐射范围越大,城市间相距越远。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城市等级体系:在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城市的□01空间组合。

2.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02少,相距□03远;等 (1)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是不同的:等级较高,城市数目□ 04多,相距□05近。 级较低,城市数目□ 06层层嵌套的;等级较高的城市的服务 (2)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 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07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 [自我探究] 重庆和上海是同一等级的城市,其服务范围一定相同吗?为什么? [提示] 不一定。因为城市的服务范围除了包括城市本身外,还有附近的小城镇及广大的农村地区。这说明城市服务范围除受城市等级影响外,还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自我反馈』 1.关于城市等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等级越高,提供的职能种类越少 B.城市等级越低,其服务范围越大 C.城市等级越高,其人口规模一般越大 D.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少,距离越近 答案 C 解析城市等级越高,提供的服务种类越多,服务范围越大,数目越少,距离越远;而等级越低则相反。 2.下列关于德国南部城市体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城市数目最多B.小城市数目最少 C.大城市间相距较远D.小城市间相距较远 答案 C 解析大城市数量少,距离远;小城市数量多,距离较近。 『活动点拨』 [教材P25~26活动] 不同等级城市,满足周围人们需求的服务种类和服务等级是不一样的,服务范围的大小也是不一样的,同时,某地的人们去不同等级的城市的次数也是不同的。 依据表2.1,可以知道枣强镇人口有11万人,为小城镇,它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多是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服务,对于枣强镇附近的居民来说,距离近,前往该地的频率大;衡水市人口有29万人,为小城市,它提供的服务种类较多,级别较高,多是人们生活所需的耐用品和较高的服务,对于枣强镇附近的居民来说,距离较远,前往该地的频率较少;石家庄市人口有231万人,为大城市,它提供的服务种类丰富、级别高,对于枣强镇附近的居民来说,距离远,前往该地的频率更少。

化学新人教选修三讲义:第二章第三节分子性质第3课时含答案

第3课时溶解性手性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 [学习目标定位] 1.能够根据“相似相溶”规律分析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的变化。2.认识手性异构体和手性分子,会判断手性碳原子。3.学会常见无机含氧酸酸性的判断方法。 一、溶解性 1.“相似相溶”规律 非极性溶质一般能溶于非极性溶剂,极性溶质一般能溶于极性溶剂。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 (2)分子结构——“相似相溶”规律。 (3)氢键——如果溶质与溶剂之间能形成氢键,则溶解度增大。 (4)反应——溶质与水发生反应时可增大其溶解度,如SO2与H2O反应生成H2SO3,NH3与H2O反应生成NH3·H2O等。 “相似相溶”规律的应用 根据“相似相溶”规律,可以判断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的大小、萃取剂的选择、以及物质之间分离提纯方法的确立。 例1碘单质在水溶液中溶解度很小,但在CCl4中溶解度很大,这是因为()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78005696.html,l4和I2都不含氢元素,而H2O中含有氢元素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78005696.html,l4和I2都是非极性分子,而H2O是极性分子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78005696.html,l4与I2都是直线形分子,而H2O不是直线形分子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78005696.html,l4与I2相对分子质量相差较小,而H2O与I2相对分子质量相差较大 【考点】溶解性 【题点】依据“相似相溶”规律比较物质的溶解性 答案 B 解析CCl4和I2都是非极性分子,而H2O是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规律可知碘单质在水溶液中溶解度很小,但在CCl4中溶解度很大,与相对分子质量、是否是直线形分子、是否含有氢元素等没有直接的关系,B正确。

二、手性 1.概念 (1)手性异构体:具有完全相同的组成和原子排列的一对分子,如同左手与右手一样互为镜像,却在三维空间里不能重叠,互称为手性异构体。 (2)手性分子:具有手性异构体的分子叫做手性分子。 2.手性分子的判断 (1)判断方法:有机物分子中是否存在手性碳原子。 (2)手性碳原子:有机物分子中连有四个各不相同的原子或原子团的碳原子。如,R1、R2、R3、R4互不相同,即*C是手性碳原子。 手性分子的理解 (1)手性同分异构体(又称对映异构体、光学异构体)的两个分子互为镜像关系,即分子形式的“左撇子和右撇子”。 (2)构成生命体的有机物绝大多数为手性分子。两个手性分子的性质不同,且手性有机物中必定含手性碳原子。 例2当一个碳原子连接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时,该碳原子叫“手性碳原子”。下列化合物中含有两个手性碳原子的是() A. B. C. D. 【考点】手性分子 【题点】手性碳原子的判断 答案 C 解析由题意可知,A项、B项与D项中各有1个手性碳原子;C项中有2个手性碳原子。

2018版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三节城市化 [学习目标]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及世界城市化进程。2.理解世界城市化的时间、地区差异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结合有关资料,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一、什么是城市化 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动力机制 含义表现 拉力 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 因素 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 施齐全、交通便捷等 推力 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 因素 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 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 4.意义 (1)带来聚落形态的变化。 (2)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3)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判断 1.城市化仅能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 × ) 2.城市人口增多,城市化水平一定提高。( × )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阶段 图示 城市化特点(水平高低) 发展特点 分布国家 初期阶段 A 较低 发展较慢 发展中 国家 中期阶段 B 较高 推进很快,市区出现了很多城市化问题 后期阶段 C 高 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发达国家 思考 逆城市化是否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在逐渐降低?为什么? 答案 否。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一种表现,这一阶段许多城市人口到乡村居住,但并非从事农业活动,仅是居住地的改变,其并不代表经济发展水平降低。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改变 (1)生物多样性减少。 (2)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3)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 (4)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 2.合理的城市化 (1)影响:改善环境。 (2)例证 合理城市化——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措施→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3.过快的城市化 (1)影响: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2)例证 过快城市化导致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等。 4.实现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 (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 城市化测试题 含解析

《第三节城市化》测试题 山东省鄄城县第一中学孙继勇 一、选择题 1.下图为中国台湾城市发展过程示意图。从1950年到1989年,该地区城市发展的特征是() A.东部地区发展快,西部地区发展慢B.从分散到集中,出现城市群 C.大城市增长快,中小城市增长慢D.中部地区城市发展最快 考查目的:考查城市化特征。 答案:B 解析:结合图表材料可知,该地区从1950年到1989年,城市数量逐渐增加,尤其是中小城市增长速度较快;就地区而言,北部和西部城市发展速度快;此外,该地区的城市发展从分散到集中,出现了以台北、台中和高雄为中心的城市群。 下图为某国人口增长和城市人口比重历史统计图。读图回答2~3题。

2.2008年该国的城市人口约为() A.4亿B.1.55亿C.2.45亿D.2.4亿 考查目的:考查城市人口数量的计算。 答案:C 解析:根据2008年的该国人口总数和城市人口比重数据可计算得到结果。 3.在图示期间,该国城市化进程最慢的时段是() A.1776年以前B.1776年~1915年 C.1915年~1967年D.1967年~2008年 考查目的:考查城市化进程。 答案:D 解析:通过全国人口总数、城市人口比重的数据信息,经计算得出各阶段城市人口总数的变化,可判断出1967年~2008年该国城市化进程最慢。 下面是世界城市发展趋势表,据此回答4~5题。

4.上表说明() A.1950-1980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都缓慢 B.1980-2010年,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变慢 C.1980-201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及人口增长速度始终超过发达国家 D.1950-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始终超过农村人口 考查目的:考查城市化进程。 答案:C 解析:1950年以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1980年以后,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超过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结合1980~2010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数量可以加算出城市人口增长速度。 5.城市人口猛增,导致交通拥挤。下面是人们对解决大城市交通拥挤发表的观点,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A.开辟公共汽车、自行车绿色通道B.限制私家车的使用 C.减少市区主干道红绿灯设置 D.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考查目的:考查城市交通问题及对策。 答案:C 解析:开辟公共汽车、自行车绿色通道,可使不同交通工具各行其道;限制私家车的使用,可减少上路车辆;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可使道路更畅通,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有效解决城市

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

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五山镇中心学校刘敬凤 一、教学内容: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读图和阅读资料说出黄河的奉献和忧患。 (2)能够解释黄河水患的原因以及探索治理措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地图、图片的分析,了解黄河对人类的贡献。 (2)通过对地图、图片及统计资料的分析,说出各河段产生的忧患及原因和治理措施。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析黄河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并逐步树立人和自然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 黄河水患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四、教学难点: 水患的成因。 五、教学准备: 地图册、课本、PPT课件 六、教法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长江的开发与治理》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分析河流的基本方法,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基础。 2、教法 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计算机辅助教学 3、学法 图文结合、交流合作、一分为二分析问题的方法

七、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了知识的拓展和综合,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体现开放式的地理教学。在黄河的根治中,断流和水污染的治理是本节课难点中的难点,要求学生结合当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原因,找出最合理的根治办法,并布置学生结合我们当地的河流去探究学习,体现了开放式的地理教学。 本节课还突出人文教育,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如在根治黄河上,让学生献计献策,并对学生及时地进行思想教育,为治理黄河和建设我们的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还有,我们如何去治理,才能使我们附近的河流更好的为我们服务等等。这些问题中,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又培养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不足之处是本节课注重了知识的全面性,而对教材的重点——黄河的治理部分的教学无论从占用的时间上,还是处理黄河各段治理的措施上都不够充分。有些问题自己提问和引导的不到位,还没有充分地调动起所有学生学习积极性。 第三节河流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一、黄河的概况 1、发源地、入海口、形状——第一大河 2、水文特征:水量较小、含沙量大、有凌汛 3、奉献: 4、忧患:治理: 上游—— 中游—— 下游——

第三节 城市化

教案的创作背景:我校属于以特长教育为主的高级中学,学生的基础较差,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结合了课程标准来设计的教案。以我们生活的城市郑州为主 题。 教学课题:城市化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二章的升华部分,城市化即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同时又是城市等级提升的过程。这种现象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 且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同时本节又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又一定的关系。本节分为 两大块,一是城市化的内涵和进程,一是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城市化发展的标志和动力,学会分析城市化进程的各阶段 特点,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多媒体展示,读图分析讨论法,案例学习法,评价法,自主合 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尤其是城市化带来的有 利一面,通过对英国城市化的学习,从中找到一条中国城市化发 展的道路 教学重点:城市化的内涵和标志,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第三节城市化 新课导入: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展示的几幅图片,这几幅图片是郑州市的老照片和新照片,请同学们从这些新老照片中找一找有什么不同? 生:人口多了,楼房高了,城市的面积扩大了,立交桥多了,绿地多了……. 师:同学们找的很全面,那人口增多,城市面积扩大,就是咱们今天要探究的——城市化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板书)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段,回答一下究竟什么是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内涵(板书) 1. 概念(板书) 生: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师:我们通过图2.16来对城市化这一现象加以理解。 师:对比1985年和200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探讨哪些是新增加的城市,哪些城市升级了? (小组讨论) 生:对比1985年和200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无锡,苏州,杭州等城市由大城市升级为特大城市,镇江,常州,宁波等城市由中等城市升级为大城市,嘉兴,湖州,绍兴等由小城市升级为中等城市,同时增加了许多小城市,如高邮,姜堰等。 师:由于大量人口由农村进入城市,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从而使许多城市等级提高。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进程这么迅速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生: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交通便利。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就业机会多,贫困等。 师:各小组讨论的非常好,这就是推动城市化发展的拉力和推力。拉力是那些吸引人群来到

新教材化学精品作业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第二章第三节芳香烃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第二章第三节芳香烃 一、单选题 1.化合物A经李比希法和质谱法分析得知其相对分子质量为 136,分子式C8H8O2,A的核磁共振氢谱有4个峰且面积之比为1:2:2:3,A分子中只含一个苯环,且苯环上只有一个取代基,其红外光谱与核磁共振氢谱如图。关于A 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A分子属于酯类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水解反应 B.A在一定条件下可与3 mol H2发生加成反应 C.符合题中A分子结构特征的有机物只有一种 D.与A属于同类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只有2种 2.下列物质的化学用语表达正确的是() A.甲烷的球棍模型:B.(CH3)3COH的名称:2,2-二甲基乙醇 C.乙醛的结构式:CH3CHO D.羟基的电子式: 3.下列有关物质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Al2O3熔点很高,可用作耐高温材料 B.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可用于干燥氯气 C.FeCl3溶液显酸性,可用于蚀刻印刷电路 D.NH3具有还原性,可用作制冷剂 4.已知N 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mol铁与铝的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反应时,转移电子数是3N A B.18g重水(-D2O)含有的电子数为9N A C.pH=2的醋酸加水稀释到10倍后,溶液中H+ 数目大于0.001N A D.标准状况下,N A个CH3OH分子的体积约是22.4L 5.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甲烷的球棍模型:

B.氢氧根离子电子式: C.氯离子结构示意图: D.乙烯的结构简式:CH2CH2 6.拟除虫菊酯是一类高效、低毒、对昆虫具有强烈触杀作用的杀虫剂,其中对光稳定的溴氰菊酯的结构简式如下所示。下列对该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属于芳香烃 B.属于芳香化合物,含有醚键、羰基两种官能团 C.属于卤代烃 D.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7.有机化合物M、N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 确的是() A.两者互为同分异构体B.M能使Br2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C.N的二氯代物有3种不同结构D.M中所有原子不可能共平面 8.我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已知二羟甲戊酸是生物合成青蒿素的原料之一,下列关于二羟甲戊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产物的分子式为C8H18O4 B.能发生氧化反应,与溴水不能发生加成反应 C.该分子中含有三种官能团,不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 D.标准状况下1mol该有机物可以与足量金属钠反应产生22.4L H2 C H O,1mol该酯完全水解可得到1mol羧酸和2mol丙醇,9.某羧酸酯的分子式为11204 该羧酸的结构有 A.4种B.5种C.6种D.7种 10.四苯乙烯可作发光材料,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化合物说法错误的是( ) A.分子中共有13个碳碳双键 2

第三节城市化教案(公开课)

第三节城市化教案 授课人:花溪六中彭良庆 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图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阅读城市化的阶段图,掌握基本读图技巧,并能够运用图来分析城市化处于不同阶段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探究家乡城市化的特点、预测家乡的发展动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教学难点: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贵州浦东“么?它就像上海浦东新区一样从一片田园风光变成一个如今拥有20万人口的城市。它,就是我们贵阳的新区——金阳,经过短短的10年的时间,金阳实现从“百草园”到“贵州浦东”的大转变(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这些城区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用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就像一轮金黄的太阳冉冉升起,越升越高,越升越亮,城市的发展脚步也越来越快,这种地理现象就是——城市化。那么,到底什么是城市化呢?它经历了哪些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它有些什么特征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板书第二节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板书)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板书:1、城市化的概念) (过渡)一个地区是否在发生城市化,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判断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点击课件)请同学们思考:城市数量和城市地域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 数量增加,地域扩大,城市等级提升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个具体的实例:伦敦市建设用地的变化 我们可以看出伦敦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大,随着伦敦城市地域面积的不断扩大,农村地域变为城市地域,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

第二章第三节

名言共勉------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学科 地理 设计人 袁苗苗 审核人 张庆春 制作时间 2011-11-16

名言共勉------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学科 地理 设计人 袁苗苗 审核人 张庆春 制作时间 2011-11-16

名言共勉------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名言共勉------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章丘一中高一年级学案(C ) 学科 地理 设计人 袁苗苗 审核人 张庆春 制作时间 2011-11-16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第1课时) 一、选择题 读下图完成1-3题 1.下列不属于图示内容的是 ( ) A.断层 B .褶皱 C .火山喷发 D .岩层运动方向 2.图示构造形成的动力主要是 ( ) A.张力 B .挤压力 C .摩擦力 D.垂直挤压力 3.下列可能由图示作用形成的地貌是 ( ) A.阿尔卑斯山脉 B .大西洋 C .长江三峡 日本富土山 4.下列属于外力作用的是: A :地壳运动 B :岩浆活动 C :侵蚀作用 D :变质作用 5.下列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 .挪威峡湾风光 B 。喀斯特地貌 C .海岸山脉 D 。长江三峡 6.关于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质作用都在瞬间发生,会使地貌巨变 B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 C :地表形态是内外力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D :在地壳的发展过程中,内外力起着同等 重要的作用 二、综合题 7、读下图思考回答: (1)从地质构造上看,A 处为 ,B 处为 ;C 处为 。 (2)解释B 处成谷,C 处成山的原因: 。 (3)若开采石油,应在 处;打自流井,应该在 处;大型水库的选址,应避开 处,以免发生 、 渗漏等不良后果。 8、读某地区地质剖面构造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背斜的是 。在野外考察中,有时会见到背斜成谷现象,其原因是 。 ③处的地形属 山地根据地层的相互关系确定背斜的方法是 (2)请在图中地垒两侧断层的细短线上标注4个箭头,表示岩层错动的方向。 (3)下列地理事物与图中④处的地质构造在形成原因上相似的是 (多选)。 A.渭河谷地 B .长江三峡 C .汾河谷地 D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第2章第三节.pdf

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二章课程 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主讲:韩南南 教育知识与能力 一、新课改的理念(2001年第八次课程改革) (一)基本理念 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结构:综合性,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 课程内容:与生活联系 课程实施: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课程评价:发展性评价 课程管理:三级管理,开发校本课程 教育知识与能力 (二)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教育知识与能力 二、新课改的目标 (一)总目标 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育知识与能力 (二)具体目标 1、课程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2、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密切与生活和时代联系 4、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5、课程实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6、课程评价: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 教育知识与能力

三、新课改的实施状况 (一)课程结构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2、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3、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课时比例6%-8%。 教育知识与能力 (二)课程内容 1、课程标准的制定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三个特征。 2、教材的编写 教材管理“国编制”转变为“国审制”,密切联系生活,关注个体经验。 教育知识与能力 (三)课程实施 1、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4)学生是独立的人,是责权的主体。 教育知识与能力 2、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 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2)合作学习 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探究学习 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与思维发展,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法。 教育知识与能力 3、教师观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教育知识与能力 (四)课程管理 新课改下的课程管理,建立以学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实行国家、地区、学校三级管理,体现学校特色。 (五)课程评价 建立发展性评价,全面评价学生和教师,关注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结果的评价。教育知识与能力 1、下列不属于新课程结构特点的是() A均衡性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练习题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城乡规划(选修4) 第二节城市化 1.(2018·汕头市一模)下图是某四个地区的城市(实线)和乡村(虚线)人口增长趋势图。表示城市化进程速度最快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2.下面图甲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图乙为“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读图,完成(1)~(2)题。 (1)在图甲中,字母E→F反映的是() A.城镇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 B.城镇化进程进入衰退阶段 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城乡差异扩大 (2)图乙中a、b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其中b最可能处在图甲中的() A.D时段B.B时段

C.E时段D.F时段 3.“重庆两江新区”正式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今后将重点发展轨道交通、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国防军工、电子信息等五大产业。到2020年,“两江新区”将建成功能现代、产业高端、总部集聚、生态宜居、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对我国内陆具有开放示范效应的新区。结合重庆两江新区规划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设立“两江新区”对重庆人口迁移和城市化进程产生的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A.迁出人口减少,迁入人口增加 B.郊区城市化同步加快 C.城镇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D.有利于改善老城区的环境 (2)“两江新区”的建设() ①使重庆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大②使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③对区内水域、山地等原生态环境没有影响④可以吸引人才、资金和产业的聚集⑤使区域环境人口容量减小 A.①②③B.②③⑤ C.①②④D.②③④ 4.(2018·沈阳四校协作体测试)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读某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图,回答(1)~(2)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 城市化习题

单元测试题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考试寄语:把平时的考试当成高考,认真对待,严格要求自己,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优秀!只有在这时你才能真正的认识自己!!!!!!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对城市功能区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城市功能区要占据一定的土地面积 B.不同的功能区有不同的职能 C.同一功能区内可以有多种功能,但以某种功能为主 D.各功能区之间有明显的界线 读下面“中心商务区内部结构中零售业的空间分布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2-3题。 2.对图示含义解释正确的是( ) A.距市中心越近,租金越高,零售业专门化程度越低 B.距市中心越近,租金越高,商品档次越高 C.距市中心越远,租金越低,零售业专门化程度越高 D.距市中心越远,租金越高,商品档次越低 3.在图中“角落部位”租金曲线低的原因最可能是( ) A.交通通达度较好,租金较高,各零售业均付不起高昂租金 B.地域狭窄,不适合零售业用地 C.交通通达度较差,无法吸引大量人流,对零售业无吸引力 D.交通通达度较高,适合作为商务机构的办公楼 2008年9月10日,武汉城市圈(包括武汉市、黄冈市、鄂州市、黄石市、咸宁市、孝感市、天门市、潜江市、仙桃市九个城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复。这是国内第一个启动综改试点的城市圈。读图,完成以下4-6题。 4.该城市圈中,等级最高的城市是( ) A.黄冈B.红安 C.武汉 D.大冶 5.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城市圈中,武汉市的服务范围最大 B.与鄂州市相比,黄石市的服务种类少 C.与麻城市相比,红安县提供的服务种类少 D.与大冶市相比,黄石市的服务功能更全面 6.关于城市等级的叙述,合理的是( )

中图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说课稿

《城市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城市化》选自中图版必修二高一所学课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以及设计说明五个方面来具体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构思。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城市化承接上一单元人口迁移,又对后面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在整个模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以城市作为一个点,从总体上认识城市的发展过程——城市化,这部分内容分为前后紧密联系的三个部分:一是城市化的内涵,二是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三是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明确城市化的内涵是学习的基础,弄清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有助于加深对城市化内涵的认识,有助于明白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课程标准为“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新课改理念,并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状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说明城市化的内涵及表现; ②阐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③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缓解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压力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根据有关资料,归纳出城市化的内涵及表现,并得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②能够利用曲线图分析世界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且能够结合图表分析归纳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差异; ③根据事实材料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关注家乡城市化的现状与趋势,培养以可持续发展观念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与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认知,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以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难点:城市化的内涵,发达国家的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二、学情分析 中国正处在城市化高速发展中,尤其是章丘市近年来发展迅速。身为农村和城镇学生,有丰富的直观感受。本节内容难度不大,所以本节教学主要考针对高一学生已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以资料分析为主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教法学法: 1、教法 (1)教学方法及依据:依据哈佛大学首创的案例教学法理论和瑞士思想家、心理学家皮亚杰 (Jean.Piaget)的建构主义理论,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节课采用情景教学法、资料分析法、自主探究法、案例分析法。 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创设具体事物的场景,使师生设身处“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新的地理知识。本节课城市化定义教学中联系本地实际,从学生身边的地理环境、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入手创设情景。 案例分析法:通过章丘城区面积和人口的变化启发学生得出城市化的内涵; 资料分析法:通过读图表、文字材料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演绎归纳出地理特征,是学生一项重要能力,也是高考要考查一项重要内容,本节课资料丰富,能有效提升学生结合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自主探究法:使学生学会从图表上归纳出地理知识,地理规律,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学手段: 本节课结合教材、学案等学具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手段。 2、学法

新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教案

课题: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原子之间的电子转移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2)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被氧化、被还原、氧化剂、还原剂等基本概念; 2.过程与方法 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与研究,感知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对立统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过程】 【思考与交流】 1、根据初中学过的知识,请列举几个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讨论并交流这类化学反应的分类标准。 2、氧化和还原反应是分别独立进行的吗? 【归纳与整理】 氧化还原反应 物质得到氧的反应是氧化反应,物质失去氧的反应是还原反应,根据物质得氧和失氧为标准来判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发生,相互依存。像这样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实验与探究】 一瓶盛满氯气的集气瓶,推开玻璃片,在瓶口上方用锯条锯出微小的金属钠,观察现象。 根据讨论进一步激疑,反应中无氧能发生燃烧现象,激烈的氧化反应是否只有得氧、失氧的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究竟怎么叫氧化还原反应? 【思考与交流】 请分析下列反应中各种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如何变化? Fe + CuSO4== FeSO4+ Cu Mg + 2HCl == MgCl2+ H2↑ S + O2加热SO2 CuO + H2加热Cu + H2O 【归纳与整理】 一、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与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关系 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氧化反应 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是还原反应

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基本要求] 1.城市化的含义和意义。2.城市化的主要动力。3.城市化特点的地域差异。 4.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一、城市化 1.概念 城市化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主要标志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3)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化的意义 城市化的标志中,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而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则反映城市的发展是否合理。 二、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1.主要动力

社会经济发展。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2.主要表现 (1)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力明显过剩→农业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 (2)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3)第三产业: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 三、城市化特点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2.中国的城市化 (1)特点???? ? 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2)实质:既是乡村—城市的转型过程,又是城市不断提升的过程。 (3)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具体要求: ①城市化必须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切实保护人文资源,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③统筹城乡建设,完善城镇体系,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④以人为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人居环境。 [温馨提示] 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的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乎消失、接近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的。乡村、小城镇的交通、水电、信息等设施不断完善,再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居城市中心面对混浊空气、噪声的大城市居民到乡村和城镇居住或定居,从而导致逆城市化现象。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 第3节声的利用 第一部分:知识点 一、基本概念: 1、声与信息 可直接听到的声音。如雷声、心脏的跳动声、“闻”等。 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闻”就是听,这是利用声音诊病的最早例子。 直接听不到的声音。如动物的交流声、地震、海啸发出的次声等。 能听到的反射声。如回音壁、建筑设计中的混响等。 听不到的反射声音。如蝙蝠的回声定位、利用声呐探测海深、B超超声。 蝙蝠采用的方法叫做回声定位。现在,采用这个原理制成的超声导盲仪可以探测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物,以帮助盲人出行。 B超或彩超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超声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可以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从而确定胎儿发育状况。 2、声与能量 用超声波清洗精细的机械。 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二、重、难点 重点:声可以传递信息可以传递能量。 难点:查找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知识点归纳及解题技巧 运用分类声与信息声与能量 日常生活隆隆的雷声――下雨 听铁轨声――判断火车远近 听蜜蜂飞行声音――判断是否采 蜜归来 爆竹升天震耳欲聋

第二部分:相关中考题及解析 1、(2012?通辽)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导致噪声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噪声的音色 C.用手机拨打放在真空罩中的手机,手机显示手机号,却听不到手机铃声D.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2、(2011?南宁)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高速公路边的隔音板可以阻断噪声传播 C.“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D.声波不能传递能量 3、(2007?烟台)关于声音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声波只能传递信息 C.音调和响度完全相同的声音,它们的波形也完全相同 D.在空屋子里听到别人说话的声音要大些,是因为声音反射的结果 4、(2012?南京)噪声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中考期间,考场附近“禁鸣喇叭”,这是在(选填“声源处”、“传播途中”或“人耳处”)减弱噪声.噪声也是一种能源,最近科研人员开发出一种T恤衫,它能在噪声环境下发电,把能转化为能,为随身携带的小电器及时充电.

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2 城市化特点(讲义)-文档资料

一、考点突破 1. 理解和掌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2. 了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二、重难点提示 重点: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难点: 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城市化在发达国家与发展 【重要提示】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城市化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城市化的速度也就越快。 如果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就会出现“虚假城市化”现象,会产生许多社会问题。 如果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就会出现“滞后城市化”现象,会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既有自己的特点,也有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共同特

【随堂练习】 1. 当前世界城市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A. 中小城市迅速发展 B.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放缓 C. 城市化的进程加快 D.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加快 答案:C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世界城市化的特点。当前世界城市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 2.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A. 大量引进外资,加强城市建设,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B. 发展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 C. 发展中国家轻视农业发展,重视城市发展 D. 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超过了发达国家 答案:B 思路分析:“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取得经济独立,随着民族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城市化进程较快。 例题1(无锡联考)读下面四个国家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回答问题。 (1)关于图中四个国家城市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巴西、印度城市化开始时间早,英国、美国城市化开始时间晚 B. 2019年英国、美国处于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巴西、印度处于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 C.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城市化的国家 D. 2019年印度处于城市化初期阶段,未来城市化发展速度会加快 (2)2019年以来,英美等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B. 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C. 人口迅速向城市集聚,城市中心区人口迅速增长 D. 农村、小城镇得到发展,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思路分析:第(1)题,从图上可以看出,2019年印度城市人口比重约为30%,处于城市化初期阶段的末期,未来城市化发展速度会加快;英国、美国城市化开始时间较早;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城市化的国家;巴西、印度城市化开始时间较晚;2019年英国、美国、巴西的城市化水平高于70%,处于城市化的后期阶段。第(2)题,目前英美等发达国家城

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新学案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自主学习主干知识 任务一: 一、城市化 1.概念: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_____________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_______的过程。 2.主要表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_______向______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意义 (1)创造出比较多的_________,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有利于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差距。 (2)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 (3)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效率。 (4)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_______基地和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5)城市文化向乡村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________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1.________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越低。2.城市发展与_____过程关系尤为密切。在大多数城市,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 3.城市的兴起与__________的发展密切关联。 三、城市化特点 1.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_______,一些大城市中心区出现衰落迹象,城市外围地带的人口显著增加,市区发展较快,出现高水平的大都市连绵带,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 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比较_______且分布很不平衡。 3.中国的城市化: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__________急剧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合作探究 任务二: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回答(1)AB两条曲线代表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是______曲线,代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是________曲线。 (2)从图中可看出,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________,水平______;______年以后,城市化速度加快,甚至超过发达国家。 (3)从图中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______,水平______,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人们对____________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和小城镇____________逐步完善,出现了____________现象,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向________和____________回流,大城市中心区________,中小城镇发展迅速。 国家类型城市化起步时间城市化水平近半个世纪的速度其他特点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基础达标 1.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标志是 A.城市人口数量B.城市的用地规模 C.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D.特大城市数量 2.城市化的意义有 A、使城市乡差别逐渐扩大 B、有利于改善产业结构 C、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 D、有利于世界和平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人口增长迅速 B、世界城市化水平在不断下降 C、一般来说,城市化水平体现了其经济发展水平 D、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多于发展中国家4.下面几组国家中,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是 A.阿根廷、墨西哥、法国B.英国、美国、中国 C.日本、美国、英国D.阿根廷、日本、英国 5.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城市化表现为 A、高度城市化 B、虚假城市化 C、滞后城市化 D、逆城市化 6.在城市化过程中 A、城市数目减少,规模扩大 B、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C、城市数目增多,规模缩小 D、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7.城市化主要表现为 ( ) 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②城市人口增加③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④城市人口文化水平提高⑤劳动力从第二、三产业向第一产业转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