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讲学稿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讲学稿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讲学稿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讲学稿

年级:高一 科目:数学 执笔:xxx 审核:实验中学数学高一备课组 课题:§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1)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3)能使用venn 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实例,发现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体验其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2)体会类比对发现新结论的作用。

激趣诱思

一位渔民非常喜欢数学,但他怎么也不明白集合的含义,于是他请教数学家:“尊敬的先生,请您告诉我,集合是什么?”这时刚好把撒下的渔网拉上来,许多鱼虾在网中跳动。数学家就高兴地指着网告诉渔民:“这就是集合!”

是啊,网中所有的鱼虾构成一个集合,而且网中所有的鱼页构成一个集合,这两个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新知预习 1、子集:

(1)对于两个集合A 、B ,如果 , 我们就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 为集合B 的 ,记作 或 读作: 或 。

(2)符号语言表示子集:若任意,A x ∈都有,B x ∈则B A ?。

2、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 代表集合,称Venn 图。

3、两个集合相等:若 且 ,则B A =。

4、真子集:若集合B A ?,但是存在,B x ∈且 ,那么我们称集合A 是集合

B 的 ,记作 或 。

5、空集: 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 。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用符号表示为 ; 若A 非空(即A ≠ ),则有 。

6、子集、真子集的性质: ① A A ;②

A ;③???C

B B A ,

知识结构

小组探究

1、请写出集合{b,c}和{1,2,3}的所有子集,真子集,讨论子集、真子集个数公式,并研究子集、真子集的区别。

3、如何区分0,{0},,{ }?

重难点突破

一、集合间的包含关系、相等关系:

例1、判断下列关系是否正真确。

(1)}

{

}

{a

a?;(2)}1,2,3{

}3,2,1{=;

(3){0};(4)}0{

0∈;

(5)}0{

∈;(6)}0{

=;

(7){1,2,3};(8)}1{}5

|

{≤

x

x。

学法指导:要注意区分是元素

还是集合,不同符号代表什么,要

利用定义分别开来。

二、运用几何间的关系解题:

例2、已知},,,{},{d c b a A b a ??,求所有满足条件的A 。

例3:设集合}6,4,2,0{},5,3,2,1{==C B ,且C A B A ??,, 求集合A 。

学法指导:写子集时要按照一定顺序写,不重不漏。

学法指导:在解子集的题时,千万不要漏掉空集的情况。

1、判断下列表示是否正确:

(1) a ?{a } (2) {a }∈{a ,b } (3) {a ,b } ?{b ,a } 2、指出下列各组中集合A 与B 之间的关系。 (1)A={-1,1},B=Z ;

(2)A={1,3,5,15},B={x|x 是15的正约数}; (3)A = N*,B=N

(4)A =},1|{*2N a a x x ∈+=,B=*}2,54|{N a a a x x ∈+-= 3、写出集合{1,0,1}-的所有子集。

4、不等式20x ->的解集为A ,集合{,}B x x a a R =<∈,若B ?A ,求a 的取值范围。

5、已知集合A=}01|{2=-x x ,B=}02|{2=+-b ax x x ,B ? A ,求b a ,的取值范围。

6、(1)已知{1,2 }?M ?{1,2,3,4,5},则这样的集合M 有多少个?

(2)已知M={1,2,3,4,5,6,7, 8,9},非空集合P 满足:P ?M ,且若P α∈,

则-10α ∈P ,则这样的集合P 有多少个?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练习题及答案

1.集合{a,b}的子集有( ) A.1个B.2个 C.3个D.4个 【解析】集合{a,b}的子集有?,{a},{b},{a,b}共4个,故选D. 【答案】 D 2.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 A.23∈{x|x≤3} B.23?{x|x≤3} C.23?{x|x≤3} D.{23}{x|x≤3} 【解析】23表示一个元素,{x|x≤3}表示一个集合,但23不在集合中,故23?{x|x≤3},A、C不正确,又集合{23}{x|x≤3},故D不正确.【答案】 B 3.集合B={a,b,c},C={a,b,d},集合A满足A?B,A?C.则集合A的个数是________. 【解析】若A=?,则满足A?B,A?C;若A≠?,由A?B,A?C知A是由属于B且属于C的元素构成,此时集合A可能为{a},{b},{a,b}. 【答案】 4 4.已知集合A={x|1≤x<4},B={x|x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集合A={x|0≤x<3且x∈Z}的真子集的个数是( ) A.5 B.6 C.7 D.8 【解析】由题意知A={0,1,2},其真子集的个数为23-1=7个,故选C. 【答案】 C 2.在下列各式中错误的个数是( ) ①1∈{0,1,2};②{1}∈{0,1,2};③{0,1,2}?{0,1,2}; ④{0,1,2}={2,0,1} A.1 B.2 ¥资%源~网C.3 D.4 【解析】①正确;②错.因为集合与集合之间是包含关系而非属于关系;③正确; ④正确.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故选A. 【答案】 A 3.已知集合A={x|-1B B.A B C.B A D.A?B 【解析】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B A.故选C. 【答案】 C 4.下列说法: ①空集没有子集;②任何集合至少有两个子集;③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④若 A,则A≠?.

《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案 教材分析 类比实数的大小关系引入集合的包含与相等关系,了解空集的含义.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集合的概念、元素与集合的从属关系以及集合的表示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下一节学习集合的基本运算打好基础.因此本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实例,发现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体验其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集合语言在描述客观现实和数学问题中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子集与真子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 属于关系与包含关系的区别. 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预习,观察、类比、思考、交流、讨论,发现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复习回顾: 1.集合有哪两种表示方法? 2.元素与集合有哪几种关系? 问题提出:集合与集合之间又存在哪些关系? (二)研探新知 问题1:实数有相等、大小关系,如5=5,5<7,5>3等等,类比实数之间的关系,你会想到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要急于做出判断.而是继续引导学生;欲知谁正确,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研探. 投影问题2:观察下面几个例子,你能发现两个集合间有什么关系了吗? (1){1,2,3},{1,2,3,4,5}A B ==; (2)设A 为国兴中学高一(3)班男生的全体组成的集合,B 为这个班学生的全体组成的集合; (3)设{|},{|};C x x D x x ==是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4){2,4,6},{6,4,2}E F ==. 组织学生充分讨论、交流,使学生发现两个集合所含元素范围存在各种关系,从而类比得出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 ①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 ,B ,如果集合A 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我们就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 为B 的子集. 记作:()A B B A ??或 读作:A 含于B (或B 包含A ). ②如果两个集合所含的元素完全相同,那么我们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教师引导学生类比表示集合间关系的符号与表示两个实数大小关系的等号之间有什么类似之处,强化学生对符号所表示意义的理解.并指出:为了直观地表示集合间的关系,我们常用平面上封闭曲线的内部代表集合,这种图称为Venn 图.如图1和图2分别是表示问题2中实例1和实例3的Venn 图. 图1 图2 投影问题3:与实数中的结论“若,,a b b a a b ≥≥=且则”相类比,在集合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思考得出结论: 若,,A B B A A B ??=且则. 问题4:请同学们举出几个具有包含关系、相等关系的集合实例,并用Venn 图表示. 学生主动发言,教师给予评价.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说课稿8分钟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集合,下面我从教材的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集合是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集合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在高中数学中,集合的初步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标准要求及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全集的含义。掌握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的方法,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借助Venn图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目标: 通过教师互动促进师生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交集与并集,全集与补集的概念。 难点: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以及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二、教学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为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法上采用问题教学法和类比教学方法,通过学生学过的知识类比引入课题。另外,在教学上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由于本节课所面对的是高一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是在思维习惯上还有待老师引导,因此,在学法上,坚持学生主动学习和教师引导法,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教师作为引导者带领学生创设问题,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 三、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的流程分为给出类比,导入课题;发现问题,探求新知;巩固新知,反馈调控;归纳小结,布置作业4大块: 1、给出类比,导入课题 由教师提出问题: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那么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如果可以,集合应该怎么做加法运算呢?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2、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让学生根据课本上的例子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①集合A与B与集合C之间的关系,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你发现了什么? ②分别用文字语言和数学符号来叙述集合A与B与集合C之间的关系. ③试用Venn图表示A∪B=C ④.请给出集合的并集定义. ⑤类比集合的并集,请给出集合的交集定义? 活动:先让学生思考或分组讨论问题,然后再回答,经教师提示、点拨,并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及时表扬,对回答不准确的学生提示引导考虑问题的思路。 由此得出结果: ①集合之间也可以相加,也可以进行运算,但是为了不和实数的运算相混淆,规定这种运算不叫集合的加法,而是叫做求集合的并集。集合C叫集合A与B的并集.记为A∪B=C,读作A并B.

最新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练习题汇编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一、 选择题 1.集合}{Z x x x A ∈<≤=且30的真子集的个数为 ( ) A.5 B.6 C.7 D.8 2.已知集合}{{x B x x A =<<-=,21}1 0< B. B A ? C. A B D. B A 3.已知}13,2,1{2--=a a M ,}3,1{=N ,若a M N M 则且,3?∈的取值为 ( ) A.1 B.4 C.-1或-3 D.-4或1 4.已知集合???∈??? ==Z k k x x A ,3,=B ? ??∈???=Z k k x x ,6,则 ( ) A. A B B. B A C.B A = D. A 与B 关系不确定 5.满足M a ?}{的集合},,,{d c b a M 共有 ( ) A.6个 B.7个 C.8个 D.15个 6.已知集{}}{a x x B x x A <=<<=,21,满足A B ,则 ( ) A.2≥a B. 1≤a C.1≥a D. 2≤a 二、 填空题 1.集合A 中有m 个元素,若在A 中增加一个元素,则它的子集增加的个数为____ 2.设}1,1{},,3,1{2+-==a a B a A 若B A ,则a 的取值为____________. 3.已知集合{}12==x x P ,集合{x Q =}1=ax ,若P Q ?,则a 的取值______. 4设{}===∈B x y y x A R y x ,),(,,? ??=??? 1),(x y y x ,则B A 间的关系为____ 5.已知集合}{{x B x x x A =>-<=,51或}4+<≤a x a ,若B A ,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____________ 三、 解答题 1.设集合}{{ ax x x B x x A -==-=2,01}02=-,若B A ?,求a 的值.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学设计(精品)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集合的包含和相等的关系. (2)了解使用Venn图表示集合及其关系. (3)掌握包含和相等的有关术语、符号,并会使用它们表达集合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类比两个实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探究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 (2)通过实例分析,获知两个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然后给出定义. (3)从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个方面理解包含关系及相关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应用类比思想,在探究两个集合的包含和相等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辨证思想,提高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子集的概念;难点:元素与子集,即属于与包含之间的区别. (三)教学方法 在从实践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原则下,一方面注意利用生活实例,引入集合的包含关系. 从而形成子集、真子集、相等集合等概念. 另一方面注意几何直观的应用,即Venn图形象直观地表示、理解集合的包含关系,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概念及有关性质. (四)教学过程

图表示为: =2}. }.

备选训练题 例1 能满足关系{a ,b }?{a ,b ,c ,d ,e }的集合的数目是( A ) A .8个 B .6个 C .4个 D .3个 【解析】由关系式知集合A 中必须含有元素a ,b ,且为{a ,b ,c ,d ,e }的子集,所以A 中元素就是在a ,b 元素基础上,把{c ,d ,e }的子集中元素加上即可,故A = {a ,b },A = {a , b , c },A = {a ,b , d },A = {a ,b , e },A = {a ,b ,c ,d },A = {a ,b ,c ,e },A = {a ,b ,d ,e },A = {a ,b ,c ,d ,e },共8个,故应选A. 例2 已知A = {0,1}且B = {x |x A ?},求B . 【解析】集合A 的子集共有4个,它们分别是:?,{0},{1},{0,1}. 由题意可知B = {?,{0},{1},{0,1}}. 例3 设集合A = {x – y ,x + y ,xy },B = {x 2 + y 2,x 2 – y 2,0},且A = B ,求实数x 和y 的值及集合A 、B . 【解析】∵A = B ,0∈B ,∴0∈A . 若x + y = 0或x – y = 0,则x 2 – y 2 = 0,这样集合B = {x 2 + y 2,0,0},根据集合元素的互异性知:x + y ≠0,x – y ≠0. ∴22 220 xy x y x y x y x y =?? -=-??+=+? (I ) 或22 220xy x y x y x y x y =?? -=+??+=-? (II ) 由(I )得:00x y =?? =?或01x y =??=?或1 0x y =??=? 由(II )得:00x y =?? =?或01x y =??=-?或1 0x y =??=? ∴当x = 0,y = 0时,x – y = 0,故舍去. 当x = 1,y = 0时,x – y = x + y = 1,故也舍去. ∴01x y =?? =?或0 1x y =??=-? , ∴A = B = {0,1,–1}. 例4 设A = {x | x 2 – 8x + 15 = 0},B = {x | ax – 1 = 0},若B A ?,求实数a 组成的集合,并写出它的所有非空真子集. 【解析】A = {3,5},∵B A ?,所以

高一数学《集合》说课稿示例

高一数学《集合》说课稿示例 篇一:《集合》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本次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集合》(第一课时)。集合这一课里,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集合元素的特征以及常用集合的表示。把集合的初步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以及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从知识结构上来说是为了引入函数的定义。因此在高中数学的模块中,集合就显得格外的举足轻重了。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构和内容以及教材地位和作用,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心理特征,依据新课标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掌握集合元素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设置提出问题,揭示课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习惯,并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实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的人文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由集合的学习感受数学的简洁美与和谐统一美。同时通过自主探究领略获取新知识的喜悦。 (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元素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二、说教法和学法 接下来则是说教法、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互相联系和统一的,不能孤立去研究。什么样的教法必带来相应的学法,以遵循启发性原则为出发点,就本节课而言,我采用“生活实例与数学实例”相结合,“师生互动与课堂布白”相辅助的方法。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体验,凭借有趣、实用的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然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探究能力,更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技能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自主探究、观察发现、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等。 总之,不管采取什么教法和学法,每节课都应不断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机制,不断优化教师本身的教学行为,自始至终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说教学过程 接着我来说一下最重要的部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这节课的流程主要分为六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入目标)、自主探究(感知目标)、讨论辨析(理解目标)、变式训练(巩固目标)、课堂小结(自我评价)、作业布置(反馈矫正)。 上述六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多层次、多角度地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引入目标 课堂开始我将提出两个问题: 问题1:班级有20名男生,16名女生,问班级一共多少人? 问题2:某次运动会上,班级有20人参加田赛,16人参加径赛,问一共多少人参加比赛? 这里我会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讨论问题,事实上小组合作的形式是本节课主要形式。 待学生讨论完毕以后我将作归纳总结:问题2已无法用学过的知识加以解释,这是与集合有关的问题,因此需用集合的语言加以描述(同时我将板书标题:集合)。 安排这一过程的意图是为了从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实际。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欲望。 很自然地进入到第二环节:自主探究让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有那些概念?

《集合基本运算》说课稿

《集合基本运算》说课稿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集合的基本运算》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08级数学(2)班的周燕,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课题是集合的基本运算,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 集合的基本运算是高中新课标A版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第三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集合的概念和基本关系,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的作用,本节内容在近年的高考中主要考核集合的基本运算,在整个教材中存在着基础的地位,为今后学习函数及不等式的解集奠定了基础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中有着铺垫的作用。

根据教材结构及内容以及教材地位和作用,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依据新课标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根据集合的图形表示,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掌握并集和交集 的表示法以及求解两个集合并集与交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复习旧知,引入并集与交集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使学生的认知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激发他们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数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根据上述地位与作用的分析及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并集与交集的概念的理解,以及并集与交集的求解。 难点:并集与交集的概念的掌握以及并集与交集的求解各自的区别于联系。 为了突出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接下来谈谈本节课的教法及学法; 四、教学方法与学法 本节课采用学生广泛参与,师生共同探讨的教学模式,对集合的基本关系适当的复习回顾以作铺垫,对交集与并集采用文字语言,数学语言,图形语言的分析,以突出重点,分散难点,通过启发式,观察的方法与数学结合的思想指导学生学习。 那么在本节课中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引入主题 问题1、实数有加法运算,类比实数

1.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1.下列六个关系式,其中正确的有() ①{a,b}={b,a};②{a,b}?{b,a};③?={?};④{0}=?;⑤?{0};⑥0∈{0}. A.6个B.5个 C.4个D.3个及3个以下 解析:选C.①②⑤⑥正确. 2.已知集合A,B,若A不是B的子集,则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对任意的a∈A,都有a?B B.对任意的b∈B,都有b∈A C.存在a0,满足a0∈A,a0?B D.存在a0,满足a0∈A,a0∈B 解析:选C.A不是B的子集,也就是说A中存在不是B中的元素,显然正是C选项要表达的.对于A和B选项,取A={1,2},B={2,3}可否定,对于D选项,取A={1},B={2,3}可否定. 3.设A={x|1<x<2},B={x|x<a},若A B,则a的取值范围是() A.a≥2 B.a≤1 C.a≥1 D.a≤2 解析:选A.A={x|1-1},那么() A.0?A B.{0}∈A C.?∈A D.{0}?A 解析:选D.A、B、C的关系符号是错误的. 2.已知集合A={x|-1B B.A B C.B A D.A?B 解析:选C.利用数轴(图略)可看出x∈B?x∈A,但x∈A?x∈B不成立. 3.定义A-B={x|x∈A且x?B},若A={1,3,5,7,9},B={2,3,5},则A-B等于() A.A B.B C.{2} D.{1,7,9} 解析:选D.从定义可看出,元素在A中但是不能在B中,所以只能是D. 4.以下共有6组集合. (1)A={(-5,3)},B={-5,3}; (2)M={1,-3},N={3,-1}; (3)M=?,N={0}; (4)M={π},N={3.1415}; (5)M={x|x是小数},N={x|x是实数}; (6)M={x|x2-3x+2=0},N={y|y2-3y+2=0}. 其中表示相等的集合有() A.2组B.3组 C.4组D.5组 解析:选A.(5),(6)表示相等的集合,注意小数是实数,而实数也是小数. 5.定义集合间的一种运算“*”满足:A*B={ω|ω=xy(x+y),x∈A,y∈B}.若集合A={0,1},B={2,3},则A*B的子集的个数是()

中职数学《集合概念》说课稿

中职数学《集合概念》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职数学《集合概念》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集合的概念》是人教版第一章的内容(中职数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集合以及集合有关的概念,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初中数学课本中已现了一些数和点的集合,如: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不等式解的集合等,但学生并不清楚“集合”在数学中的含义,集合是一个基础性的概念,也是也是中职数学的开篇,是我们后续学习的重要工具,如:用集合的语言表示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方程与不等式的解集,曲线上点的集合等。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能让学生领会到数学语言的简洁和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集合的语言描述客观,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交流的能力。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集合以及有关概念; b、初步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掌握元素与集合关系的表示方法。 (2)能力目标: a、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得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的能力; b、学会借助实例分析,探究数学问题,发展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 a、通过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b、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理性和严谨。 3、重点和难点

重点:集合的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难点:准确理解集合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说学情) 对于中职生来说,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他们还没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有厌学情绪。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首先从学生较熟悉的实例出发,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创设情境认知策略上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引导学生主动思、交流、讨论,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集合概念的形成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四、学习指导(说学法) 教学的矛盾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根据数学的特点这节课主要是教学生动脑思考、多训练、勤钻研的研讨,这样做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增强了参与的意识,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进而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a、创设情境,揭示本课主题,同时对集合的整体性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b、介绍集合论的创始者康托尔 2、究竟什么是集合?(实例探究)切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以学生熟悉的事物(物体),以实际生活为背景进行探究,为本课教学创造出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接待探究过程学生积极思考、交流、作答,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启发,引导学生寻找实例中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观察,总结能力范围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为下面水到渠成的介绍集合概念做好铺垫。 3、集合的概念,本课的重点。结合探究中的实例,让学生说出集合和元素各是什么?知识的呈现由抽象到具体进一步熟悉元素与集合的概念,让学生分清实际问题中的集合和元素为后面学习两者间的关系做好铺垫。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练习题第二课时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一、选择题 1.对于集合A,B,“A?B”不成立的含义是() A.B是A的子集 B.A中的元素都不是B的元素 C.A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B D.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 2.集合M={(x,y)|x+y<0,xy>0},P={(x,y)|x<0,y<0}那么() A.P M B.M P C.M=P D.M P 3.设集合A={x|x2=1},B={x|x是不大于3的自然数},A?C,B?C,则集合C中元素最少有() A.2个B.4个 C.5个D.6个 4.若集合A={1,3,x},B={x2,1}且B?A,则满足条件的实数x的个数是() A.1 B.2 C.3 D.4 5.已知集合M={x|y2=2x,y∈R}和集合P={(x,y)|y2=2x,y∈R},则两个集合间的关系是() A.M P B.P M C.M=P D.M、P互不包含 6.集合B={a,b,c},C={a,b,d};集合A满足A?B,A?C.则满足条件的集合A 的个数是() A.8 B.2 C.4 D.1 7.设集合M={x|x=k 2+ 1 4,k∈Z},N={x|x= k 4+ 1 2,k∈Z},则() A.M=N B.M N C.M N D.M与N的关系不确定 8.集合A={x|0≤x<3且x∈N}的真子集的个数是() A.16 B.8 C.7 D.4 9.(09·广东文)已知全集U=R,则正确表示集合M={-1,0,1}和N={x|x2+x=0}关系的韦恩(Venn)图是()

10.如果集合A 满足{0,2} A ?{-1,0,1,2},则这样的集合A 个数为( ) A .5 B .4 C .3 D .2 二、填空题 11.设A ={正方形},B ={平行四边形},C ={四边形},D ={矩形},E ={多边形},则A 、B 、C 、D 、E 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 12.集合M ={x |x =1+a 2,a ∈N *},P ={x |x =a 2-4a +5,a ∈N *},则集合M 与集合P 的关系为________. 13.用适当的符号填空.(∈,?,?,?, , ,=) a ________{ b ,a };a ________{(a ,b )}; {a ,b ,c }________{a ,b };{2,4}________{2,3,4}; ?________{a }. *14.已知集合A =??????x |x =a +16,a ∈Z , B ={x |x =b 2-13 ,b ∈Z }, C ={x |x =c 2+16 ,c ∈Z }. 则集合A ,B ,C 满足的关系是________(用?,,=,∈,?, 中的符号连接A ,B , C ). 15.(09·北京文)设A 是整数集的一个非空子集,对于k ∈A ,如果k -1?A ,那么k 是A 的一个“孤立元”.给定S ={1,2,3,4,5,6,7,8},由S 的3个元素构成的所有集合中,不含“孤立元”的集合共有______个. 三、解答题 16.已知A ={x ∈R |x <-1或x >5},B ={x ∈R |a ≤x <a +4},若A B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教案

1.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在具体情景中,了解空集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从类比两个实数之间的关系入手,联想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从中学会观察、类比、概括和思维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直观感知、类比联想和抽象概括,让学生体会数学上的规定要讲逻辑顺序,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和积极探索创新的意识。 重难点分析: 重点:理解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等。 难点:子集、空集、集合间的关系及应用。 互动探究: 一、课堂探究: 1、情境引入——类比引入 思考:实数有相等关系、大小关系,如55,57,53=<>,等等,类比实数之间的关系,可否拓展到集合之间的关系?任给两个集合,你能否发现每组的前后两个集合的相同元素或不同元素吗?这两个集合有什么关系? 注意:这里可关系两个数学思想,分别是特殊到一般的思想,类比思想 探究一、观察下面几个例子,你能发现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吗? (1){1,2,3},{1,2,3,4,5}A B ==; (2)设A 为新华中学高一(2)班全体女生组成的集合,B 为这个班全体学生组成的集合; (3)设{|}={|}C x x D x x =是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可以发现,在(1)中,集合A 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这时,我们就说集合A 与集合B 有包含关系。(2)中集合A ,B 也有类似关系。 2、子集的概念:集合A 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记作B A ?或A B ?。图示如下符号语言:任意x A ∈,都有x B ∈。读作:A 包含于B ,或B 包含A.当集合A 不包含于集合B 时,记作:A B ? 注意:强调子集的记法和读法; 3、关于Venn 图: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平面上封闭的曲线的内部代表集合,这种图称为Venn 图.这样,上述集合A 与B 的包含关系可以用右图表示 自然语言: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17《数学广角——集合》说课稿

《数学广角——集合》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数学广角——集合》是人教版新课标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知识,涉及了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求两个集合的并集或交集的元素个数。(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本节课教材例1在学生积累了较丰富的学习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借助学生熟 悉的题材,向学生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使学生理解用直观图(集合圈)表示“重复现象”的方法,了解直观图(集合圈)各部分的意义,特别是重复部分(交集) 的意义,掌握根据直观图列式计算总数(两个集合的并集)的方法。这样安排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联,逐渐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身边的事物。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学习数学时就已经在运用集合思想方法了,所以对集合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例如在数数时,把1个人、2朵花、3枝铅笔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这样表示出的数学概念更直观、形象;而且在以后学习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都用到了集合的思想,如把一堆图形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这种分类思想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但这些都只是单独的一个集合圈,学生不一定从集合的角度来思考并解决问题。 三、说目标 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将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有机结合,通过预学提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生成的过程,从而达到感悟知识的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在把握教材意图的基础上,目标定位如下: 1、通过预学观察图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简单的集合知识,初步感受集合的意义,获得数学学习的体验。 2、使学生通过理解用直观图(维恩图)表示“重复现象”的方法,学会借助直观图(维恩图)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较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相互联系。 3、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说课稿

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说课稿 叶县龙泉乡龙泉小学:程红霞 2016 年3月

《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领导们: 大家好! 今天我讲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34 — 35 页的内容——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这些运算的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在有加、减法和乘法的计算中,无论乘法在前或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合适的练习,让学生巩固运算顺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对比、推理、总结混合运算的特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准确的计算。 教学难点:通过技能的生成解决实际问题以及书写格式。 四、教学准备 本节课中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提高课堂效率。 五、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利用情境再现、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总结”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首先通过超市图片,再现超市购物的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氛围,带领同学们一起来到文具店。由小军和小晴在商店购买学习用品时遇到的一些数学问题,进而让同学们观察文具店里有些什么,从中能得到哪些信息。然后出示问题,让学生回答引出分步计算,并进一步引出混合运算。 (这个地方由学生的学习用品引出,给学生一种亲切感,比较有兴趣进行后面的活动,也让学生密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让学生观察商店商品,可以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 2.探究新知,总结方法 对5X 3+20进行分析,它是由两个算式和在一起的一道两步算式,我们叫它综合算式。这个综合算式里,我特别强调在计算时要先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对于集合A ,B ,“A ?B ”不成立的含义是( ) A . B 是A 的子集 B .A 中的元素都不是B 的元素 C .A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B D .B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 [答案] C [解析] “A ?B ”成立的含义是集合A 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B 的元素.不成立的含义是A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B ,故选C. 2.集合M ={(x ,y )|x +y <0,xy >0},P ={(x ,y )|x <0,y <0}那么( ) A .P M B .M P C .M =P D .M P [答案] C [解析] 由xy >0知x 与y 同号,又x +y <0 ∴x 与y 同为负数 ∴??? x +y <0xy >0等价于????? x <0y <0∴M =P . 3.设集合A ={x |x 2=1},B ={x |x 是不大于3的自然数},A ?C ,B ?C ,则集合C 中元素最少有( ) A .2个 B .4个 C .5个 D .6个 [答案] C [解析] A ={-1,1},B ={0,1,2,3}, ∵A ?C ,B ?C , ∴集合C 中必含有A 与B 的所有元素-1,0,1,2,3,故C 中至少有5个元素. 4.若集合A ={1,3,x },B ={x 2,1}且B ?A ,则满足条件的实数x 的个数是 ( ) A .1 B .2 C .3 D .4 [答案] C

[解析] ∵B ?A ,∴x 2∈A ,又x 2≠1 ∴x 2=3或x 2=x ,∴x =±3或x =0.故选C. 5.已知集合M ={x |y 2=2x ,y ∈R }和集合P ={(x ,y )|y 2=2x ,y ∈R },则两个集合间的关系是( ) A .M P B .P M C .M =P D .M 、P 互不包含 [答案] D [解析] 由于两集合代表元素不同,因此M 与P 互不包含,故选D. 6.集合B ={a ,b ,c },C ={a ,b ,d };集合A 满足A ?B ,A ?C .则满足条件的集合A 的个数是( ) A .8 B .2 C .4 D .1 [答案] C [解析] ∵A ?B ,A ?C ,∴集合A 中的元素只能由a 或b 构成.∴这样的集合共有22=4个. 即:A =?,或A ={a },或A ={b }或A ={a ,b }. 7.设集合M ={x |x =k 2+14,k ∈Z },N ={x |x =k 4+12,k ∈Z },则( ) A .M =N B .M N C .M N D .M 与N 的关系不确定 [答案] B [解析] 解法1:用列举法,令k =-2,-1,0,1,2…可得 M ={…-34,-14,14,34,54…}, N ={…0,14,12,34,1…}, ∴M N ,故选B. 解法2:集合M 的元素为:x =k 2+14=2k +14(k ∈Z ),集合N 的元素为:x =k 4 +12=k +24(k ∈Z ),而2k +1为奇数,k +2为整数,∴M N ,故选B. [点评] 本题解法从分式的结构出发,运用整数的性质方便地获解.注意若

新课标高中数学1全部说课稿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集合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08数学本科(2)班的xx,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下面我先对教材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是选自高中新课标A版教材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集合的一些相关概念,如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集合是一个基础性概念,是数学以至所有科学的基础,应用广泛. 集合是高考的对象,在高考中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在高考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本节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数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集合的含义,集合的元素的特征,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了解常用的数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应用自然语言与集合语言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与学生一道归纳出集合的含义. 掌握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得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美与和谐统一美. 培养学生正确的、高尚的、唯物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激发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根据上述对教材的分析,确定的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集合的含义,集合的表示方法. 难点: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认知能力,我认为教学难点是集合的表示方法. 关键:学好本节课的关键是理解集合的含义,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四、教学方法 1.学情分析 (1)生理特点:高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走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之迅速发展. (2)心理特点:高中学生虽有好奇,好表现的因素,更有知道原理、明白方法的理性愿望,希望平等交流研讨,厌烦空洞的说教. (3)认知障碍:有的学生遗忘了学过的知识,有的学生想象能力与归纳能力较差. 2.教法学法 根据上面的分析,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认知障碍,按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采用学生广泛参与,师生共同探讨的启发式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用描述性语言,不要具体化!) 根据以上分析,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作如下安排: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同步练习题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同步练习题 1.集合A ={x |0≤x <3且x ∈Z}的真子集的个数是( ) A .5 B .6 C .7 D .8 2.在下列各式中错误的个数是( ) ①1∈{0,1,2};②{1}∈{0,1,2};③{0,1,2}?{0,1,2};④{0,1,2}={2,0,1} A .1 B .2 C .3 D .4 3.已知集合A ={x |-1<x <2},B ={x |0<x <1},则( ) A .A > B B .A =B C .B A D .A ?B 4.下列说法:①空集没有子集;②任何集合至少有两个子集;③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④若? A ,则A ≠?.其中正确的有( )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5.集合{a ,b }的子集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6.满足条件{1,2,3}M {1,2,3,4,5,6}的集合M 的个数是( ) A .8 B .7 C .6 D .5 7.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 A .23∈{x |x ≤3} B .23?{x |x ≤3} C .23?{x |x ≤3} D .{23}∈{x |x ≤3} 8.若集合A ={x |x 2≤0},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 .A =0 B .A ?0 C .A =φ D .φ?A 9.集合M ={x |x 2+2x ﹣a =0,x ∈R},且φM ,则实数a 的范围是( ) A .1-≤a B .1≤a C .1-≥a D .1≥a 10.集合B ={a ,b ,c },C ={a ,b ,d },集合A 满足A ?B ,A ?C ,则集合A 的个数是________. 11.若{1,2,3}A ?{1,2,3,4},则A =__________________. 12.已知?{x |x 2-x +a =0},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13.已知集合A ={-1,3,2m -1},集合B ={3,m 2},若B ?A ,则实数m =________. 14.已知集合A ={x ∈R |x 2+2ax +2a 2-4a +4=0},若φ A ,则实数a 的取值是____________. 15.已知集合A ={x ∈N *|2 6+x ∈Z },集合B ={x |x =3k +1,k ∈Z },则A 与B 的关系是_________. 16.已知A ={x |x <3},B ={x |x <a }. (1)若B ?A ,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 (2)若A B ,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

高中数学《集合》说课稿

数学1 集合 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是必修课程数学1中《集合》的相关内容. 一、教材分析 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本节课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理解集合的定义及一些基本特征。二是掌握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以及理解“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能力目标 (1)能够把一句话一个事件用集合的方式表示出来。 (2)准确理解集合与及集合内的元素之间的关系。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把实际事件用集合的方式表示出来,从而培养数学敏感性,了解到数学于生活中。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四、教学方法 (1)本课将采用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分层教学,这样可顾及到全体学生,达到优生得到培养,后进生也 有所收获的效果; (2)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五、学习方法 (1)主动学习法:举出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 的综合能力。 (2)反馈补救法:在练习中,注意观察学生对学习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不同。” 六、教学思路 具体的思路如下 复习的引入:讲一些集合的相关数学及相关数学家的经历故事!这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数学史从何使学生对数学更加感兴趣,有助于上课的效率!因为时间关系这里我就不说相关数学史咯。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二、正体部分 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 (1)集合有那些概念? (2)集合有那些符号?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4)如何给集合分类?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对象:我们可以感觉到的客观存在以及我们思想中的事物或抽象符号,都可以称作对象. (2)集合: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3)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