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太空赛

太空赛

太空赛
太空赛

2.1.1 Basic Configuration

Columbiat will be configured around four meta-modules of cylindrical shape, 300 meters in length and 100 meters in radius . They will be oriented along the line of the silicon buckystructure ribbon with the module nearer the lunar surface serving as an entry point for materials and visitors from the lunar colonies. This module will also accommodate for the docking of smaller craft originating from lunar orbit. The module furthest from the lunar surface will serve as a docking station for craft originating from the terrestrial surface. Small portions of these two modules will remain unpressurized to ease the entry process for docking ships. The two central modules will serve as nexuses for business operations as well a complex for recreational spaces for tourists, and will be pressurized to 1 atmosphere for the comfort of the residents. Surrounding these center meta-modules are rotating circular structures that have attachments for sixteen smaller gravity modules each, also pressurized. Each of the individual modules will be able to provide power independently, as well as draw from the central power source, and separate from the structure in case of an emergency. Additional rings within these structure will store materials necessary to sustain the gravity modules independently.

2.1.2 Artificial Gravity

These circular structures will be 276 meters in radius turning at 1.8 rotations per minute, providing roughly the equivalent of Earth’s gravitational pull in the form of centripetal force. The two rings will rotate in opposite directions of each other in order to counterbalance the forces and prevent unnecessary rotation of the entire station. The rotational speed of 1.8 rpm is chosen because it has been found that without significant adaptation, the comfortable range of human tolerance for rotational speeds is below 2 rpm, else adverse physiological effects are caused by Coriolis forces. Some higher rotational speeds have been explored, but given the longevity of the residents, a lower value is ideal to avoid unknown long-term effects (See Appendix B). Each gravity module will be 15 meters in radius and 150 meters

in length. These gravity modules will provide 106,000 cubic meters (3,743,354.67 cubic feet) of living space each, providing for a total of 3,392,000 cubic meters (119,787,349.5 cubic feet) of total living spaces. The rotation of the gravity modules will provide the effect of artificial gravity, as to give comfort to the residents there.

2.1.3 Interface between Rotating and Stationary Structures Columbiat -7

There will also be a transportation layer located in between the rotating and nonrotating sections of the station. The exterior of the meta-module around which the gravity modules rotate will be cylindrical, and this additional will encircle this surface. The transportation layer will be able to rotate independently of the set 1.8 rpm gravity module ring, and friction between the layers will be neutralized by

high-performance lubricant and bearings. To enable movement of residents from

the rotating section of the station to the stationary one, the transportation layer can accelerate to the same rotation velocity by means of a powered track around the

center module. Once accelerated to 1.8 rpm, residents from the gravity module will

take an elevator along the radius arm of the ring to transfer the transportation layer,

which has ports spaced evenly across its circumference, to align with each of the

arms of the gravity ring simultaneously. Once the transportation layer has securely attached to the gravity ring via extending pins, the residents will enter the transportation layer. The transportation layer will then unattach itself from the gravity

ring and decelerate until it comes to a stop and aligns itself with the stationary

central module. At this point the residents may exit into the zero-gravity expense of

the central module, and those wishing to enter the gravity ring will board the transportation layer. The acceleration and deceleration of the transportation ring will occur on a frequent, regular basis to provide easy access to all parts of the station.

2.1.4 Exterior Shielding

All effort will be made to ensure that the residents inside Columbiat will be safe from radiation and foreign debris. The advent of the silicon buckystructure material

production from Bellevistat allow for use of this super-material as an external

protection against space debris. Because of its unique properties, it will be capable

of deflecting most major threats to the station, and it is likely that an alloy can be

formed with other versatile metals to form an outer layer that is self-repairing. If there

is damage to the protective layer, the shape-memory property of the metal will allow

it to fuse back together. All transparent sections will also be constructed out of this

silicon buckystructure, as it can be manipulated in a quartz-like state for windows. Radiation-blocking measures are outlined in 3.2.5 and double as water purification.

2.2 Internal Arrangement

As stated before, the gravity modules will primarily be used as living quarters (see

4.2.1), while the central pressurized module will be used as an area for business Columbiat -8 operations, as well as recreational excursions. The central two meta-modules will

have a volume of 9,420,000 cubic meters (332,664,160 cubic feet) each. This area

will be broken down for different uses as follows:

Use

Volume Allocated

(m3

) Area Allocated (m2

)

Classrooms 120,960 40,320

Office Space 2,100,000 700,000

Power Reactor 250 177

Food Production 2,790,000 930,000

Unpressurized

Storage

3,796,790 730,097

Figure 2.2.1- Internal Space Allocation

The classroom and office space will be located on floors forming the center planes

of the cylinder, leaving the storage and food production in the areas of the cylinder

with the least area per floor.

Figure 2.2.2- Volume Space Allocation Columbiat -9

Figure 2.2.3- Area Space Allocation

Columbiat -10

Figure 2.2.4 Internal Floorplan

2.3 Construction Process

The meta-modules will be constructed on site in order of closest distance to the

lunar surface,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space elevator. They will be assembled

onsite, with the lowest meta-module reactor being activated before additional construction being commenced on the other modules, in order to provide power for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meta-modules, the tracks for

the transportation layer will be constructed around each central module, followed by

the apparatus itself, which will be built onsite. The spinning gravity rings will each be assembled from sixteen pieces: one for each arm, connected around the

transportation ring. The gravity modules will be flown from the lunar surface to the

end to the space elevator in pre-fabricated form. To complete the final stage, the

last meta-module will be added. Columbiat -11

Phase 8: Completed Station (figure 2.1)

Figures 2.3.1- 2.3.3 Construction Process

2.4 Docking Bays

The spaces for ships to dock will be located along the sides of the modules on

either end of Columbiat. Four are located on each of the modules at the far ends of

the station, giving a total of eight ports. These feature typical docking mechanisms

which allow the transfer of cargo and personnel into the station. The process of Columbiat -12

securing the ship into the station will be automated as outlined in 5.4, and once secure, it may be unloaded into the unpressurized containment areas, which occupy most of these end modules. The docking ports are separated from the modules by an airlock, through which all personnel must proceed through in order to enter the pressurized area of the station.

Figure 2.4

2.5 Space Elevator Attach System

The space elevator ribbon will be clamped via steel rollers which will be bolted together. The tension on the rollers can be changed in order to allow the station to move slightly down the cable in case of maintenance needs. The rollers will be drawn towards each other by electromagnets, but the pressure exerted mechanically on the rollers via springs will be enough to hold the cable in place in the event of a power outage (Figure 2.5).

Columbiat -13

Figure 2.5- Elevator Attach System

2.1.1基本配置

四元-Columbiat配置模块的圆柱形状,300

米长,100米半径。他们会沿着线的面向

硅buckystructure丝带与模块接近月球表面作为一个

入口点材料和游客从月球殖民地。这个模块还

容纳小飞船的对接来自月球轨道。的

从月球表面将作为模块最远的停靠站工艺

来自地面。这两个模块的一小部分

仍然不耐压的缓解停靠船只的输入过程。这两个中心

模块也将作为业务操作关联的复杂

对游客的休闲空间,将加压1的气氛

舒适的居民。围绕这些元-模块旋转中心

循环结构,对十六个小重力模块每一个附件,

加压。每一个单独的模块能够提供电力

独立,以及从中央电源和分开

在紧急情况下结构。在这些结构将额外的戒指

独立存储材料,为了维持重力模块。

2.1.2人造重力

这些圆形结构将在半径276米将在1.8旋转

分钟,提供大约相当于地球的引力的形式

向心力。两环将彼此相反的方向旋转

为了抗衡的力量,防止不必要的整个旋转

站。1.8转的转速是选择,因为它已经被发现

没有明显的适应,舒适的人类公差范围

旋转速度低于2 rpm,其他不良生理效应所致

科里奥利力。探究出了一些更高的旋转速度,但是考虑到

长寿的居民,一个较低的价值理想,避免未知的长期影响-

(见附录B)。每个重力模块将在半径15米和150米

在长度。这些重力模块将提供106000立方米(3743354 .67

立方英尺)的生活空间,提供总计3392000立方米(119787349立方英尺)的生活空间。重力的旋转模块

将提供人造重力的影响,因为那里的居民给予安慰。

2.1.3接口之间的旋转和固定结构Columbiat-7

还会有一个运输层位于旋转和

不旋转的车站。的元-模块的外观

重力模块将旋转圆柱,这额外的将包围

表面。运输层能够独立旋转的1.8

rpm重力模块环,将中和层之间的摩擦

高-性能润滑剂和轴承。使运动的居民

车站到固定的旋转部分,运输层

加速到相同的旋转速度通过驱动跟踪的

中心模块。一旦加速到1.8转,从重力模块将居民

沿着半径乘电梯的环转移运输层,

港口间隔在其周长,结合每个

同时的重力环。一旦运输层安全

附加到重力环通过扩展别针,居民们将进入

运输层。运输层将unattach本身的重力

环和减速直到停止和践踏人权的固定

核心模块。此时,居民可能退出的零重力-费用

中央模块,和那些希望进入重力环将董事会

运输层。交通环将的加速和减速

频繁发生,定期提供方便地访问的所有部分。

2.1.4外部屏蔽

所有努力将确保Columbiat内的居民将是安全的

辐射和外国的碎片。buckystructure硅材料的出现

生产从Bellevistat允许使用这种超级-材料作为外部

防止太空碎片。由于其独特的特性,它将有能力

偏转的最主要威胁到车站,很可能一个合金

形成与其他的金属形成一个自我的外层-修理。如果有

破坏保护层,金属的-形状记忆特性将允许吗

它融合在一起。所有的透明部分也将建造的

硅buckystructure,因为它可以操纵在一个石英-像windows。3.2.5中概述辐射-阻断措施和双水净化。

2.2内部安排

正如之前提到的,重力模块将主要用于生活区(见

4.2.1)准备,而中央加压模块将被用作一个区域业务Columbiat-8 操作,以及休闲旅行。中央两元-模块

有体积9420000立方米(332664160立方英尺)。这一领域

将被分解为不同的用途如下:

体积分配

(m3

分配(m2)区域

)

教室120960 40320

办公空间2100000 700000

动力反应堆250 177

粮食产量2790000 930000

非承压的

存储

3796790 730097

图2.2.1-内部空间分配

教室和办公室将位于地板形成了中心的飞机

缸,让存储和食品生产领域的汽缸

每层面积最少的。

图2.2.2-体积空间分配Columbiat-9

图2.2.3-区域空间分配

Columbiat-10

图2.2.4内部平面布置图

2.3施工过程

元-模块将建造在网站的最亲密的距离

完成后,月球表面的太空电梯。他们将被组装

现场,最低的元-模块反应堆额外之前被激活

建设开始在其他模块,为了提供电力

施工过程。完成元-模块后,跟踪

运输层将围绕每个核心模块,紧随其后

将现场设备本身。旋转重力环将每个

由16块:一个用于每个手臂,在连接

交通圈。重力模块将从月球表面

结束太空电梯前-组合形式。完成的最后阶段,

去年元-模块将被添加。Columbiat-11

第八阶段:完成站(图2.1)

图2.3.1-2.3.3施工过程

2.4对接海湾

船舶停靠的空间将位于两侧的模块

要么Columbiat的结束。四是位于每个模块的远远的车站,共有八个港口。这些特性典型对接机制

允许货物和人员的转移到车站。的过程Columbiat-12 确保船到车站将自动5.4中列出,并一次

安全,它可能是卸载不耐压的控制领域,占领

这些模块。分开的对接端口模块

的气闸,所有人员必须继续通过才能进入

加压的车站。

2.5空间电梯连接系统

太空升降机丝带将通过钢辊夹紧螺栓

在一起。上的张力辊可以改变以允许车站

略向下移动电缆的维护需求。辊将

由电磁铁吸引对方,但施加的压力

通过弹簧机械辊上足以将电缆固定在合适的位置停电的事件(图2.5)。

Columbiat-13

图2.5-电梯连接系统

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

地理 必 修

2017—2018学年 第一章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课时 一、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宇宙的定义,知道宇宙的特点、天体及其类型 2.知道天体系统的定义以及天体系统的层次 3.掌握太阳的基本情况,在太阳系的地位以及八大行星的共性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教材插图、数据,分析归纳天体系统的层次。 2.通过读太阳系模式图以及阅读课文,掌握太阳的基本特点和八大行星的共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的宇宙观,破除迷信,反对邪教。培养自己热爱科学的精神和主动与他人合作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天体、天体系统的定义和天体系统的层次 教学难点: 天体系统和太阳的基本知识 教学方法:图示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具:学案,多媒体 学情分析: 学生们对宇宙环境没有具体认知 二、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同学们咱们听着这首《夜空中最亮的星》看着这梦幻,五彩斑斓的天空,望着这浩瀚的宇宙有没有想过宇宙是什么,宇宙中有什么呢,咱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这浩瀚的宇宙。现在咱们开始这节课的学习。现在请同学们自己阅读一下第二页到第四页,时间四分钟。 [自主学习]:第二页到第四页,时间2分钟 [教师板书]: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师]:同学们时间到了,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什么是宇宙,它有什么特点,哪位同学来回答呢? [学生]: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宇宙具有物质性和运动性 [教师点评]: [教师]:宇宙在新华字典里面的解释就是,上下四方曰宇,就是空间,古往今来曰宙,就是时间。所以宇宙是空间与时间的统一体。现在同学们在书上画下来宇宙的概念。(注:学生可能会问,老师为什么宇是空间,宙是时间,书上不写空间和时间的统一体,而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解释这只是顺序不同)而宇宙的特点就是物质性和运动性。 [板书]:宇宙:定义、特点 [教师]:现在咱们呢请同学们来说一下宇宙有什么物质。 [学生]: [教师]:同学们说了很多现在咱们呢一块通过图片来看一下宇宙里面有哪些物质。 [PPT]展示图片讲解恒星,行星,星云,流星体,星际物质,卫星等天体这概念,

地球及其宇宙环境

第一讲 地球的宇宙环境 班级 姓名 学号 【测试要求】 ● 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 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 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 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要点疏理】 1.天体是指宇宙间所有存在的物体(质),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方式。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相互 、相互 )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目前人类所知道的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 ,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 。天体系统层次可用下表来说明: 2.太阳系由 、围绕太阳运行的 及其 、 、太阳系 (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组成。 3.太阳系八大行星距离中心天体—— 由近及远排列依次是: 、 、 、 、 、 、 、 。 4.太阳系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共同特征是 、 、 。 5.地球的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唯一有 的行星,其条件是:稳定的 ,安全的 (外部条件); , , (自身条件)。 6.地球表面有适于生命过程发生和发展的 条件,其原因是 距离适中、昼夜交替周期适中。 7.地球上有以 和 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其原因是地球有适中的 和 能吸引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原始大气经过漫长的演化。 8.地球上有 ,其原因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形成水汽逸出,适宜的温度使水多以 的形式存在。 9.太阳源源不断地以 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 。 10.太阳辐射是维持地表 、促进地球上的 、 、 活动的主要动力,也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温度 11.太阳外部大气由里向外,可分为 、 、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是 和 ; 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12.当太阳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其发射的 进入地球电离层,会引起 扰动,使地球上 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短暂的中断;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乱 ,使之突然出现 现象,导致罗盘指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击 地区的高空大气,会出现美丽的 。 总星系 其他恒星系统 其他行星系统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学目标 、知道科学宇宙的概念、明白宇宙的物质性和运动性。1、掌握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2、了解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树立只有一个地球的思想。3、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4重点、难点 、宇宙处于有序状态之中,是有层次和结构的物质世界。1、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天体系统的层次,天、地、人系统。2、地球的特殊性和普通性。3[教学过程] 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绪论,知道了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必修一主要学习人类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目录]:地球所处的自然环境包括宇宙环境(第一单元)、大气环境(2.1)、水环境(2.2)、地质环境(2.3)。各个环境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这一整体(第三单元整体性与区域性),这种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着人类的各种行为活动(第四单元)。 首先我们先学习一下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第一单元遵从:宇宙——太阳系——地球,这一顺序,学习了人类社会所处的宇宙环境。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 [问题]关于宇宙您了解多少(随便说)? 宇宙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的《尸子》一书:“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即宇宙是时间与空间的总和。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都在探寻宇宙的奥秘。一、宇宙: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 关于对宇宙的认识,建议:如果有时间,读一本书——霍金的《时间简史》 地球宇宙环境的特点:

(1)物质性: 对于宇宙中物质存在的形式,我们称之为天体, 仰望夜空,我们会发现形态多种多样的天体: [问题]会看到哪些天体(随便说)? 这些天体在其物质组成,大小,质量,温度等各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 观察图1—1—1中的天体: A猎户座星云是一块巨大的暗星云中的一部分,这里不断诞生着新星球。猎户座上这块美丽的星云,为我们揭开恒星诞生的奥秘提供了宝贵的观测资料。蟹状星云:这是一个超新星的遗迹,好像是一只螃蟹,所以,我们就叫他蟹状星云。它是900年前一颗超新星爆发之后遗留下来的星云物质。在星云的边缘,我们可以看见一些集中的绿色的、红色的和黄色的细丝,这些东西都是在当时的超新星爆发中被喷射出来的。《宋会要》中记载:“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五月,晨出东方,守天关,昼见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见二十三日”。这是关于一颗超新星的记载,它的残骸,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蟹状星云。 B太阳: C土星:距离太阳的第六行星,有美丽的光环,是最美的天体之一,土星的平均密度是九大行星中密度最小的,是太阳系唯一比水轻的行星.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土星的大小和质量仅次于木星,占第二位。土星环是由无数个小卫星构成的物质系统。它的体积是地球的745倍,质量是地球的95.18倍。 D卫星:卫星是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月亮就是地球的卫星。卫星反射太阳光,但除了月球以外,其它卫星的反射光都非常微弱。卫星在大小和质量方面相差悬殊,它们的运动特性也很不一致。太阳系中,除了水星和金星以外,其它的行星各自都有数目不等的卫星。E彗星:1997年能用肉眼观测到的彗星,称为“世纪彗星”。 哈雷彗星以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命名。周期为76年。 拖着一条长尾巴在满太阳系横穿的彗星从来就是地球的一大威胁。1910年哈雷彗星回归时,曾有预言说它将和地球相撞,造成许多受不了极度恐惧的人先行自杀。直到5月21日,地球安然通过了哈雷彗星稀薄的彗尾,世界才透过一口气来。 彗木相撞,《彗星撞地球》。彗星撞击木星事件”号9苏梅克-列维“日的22日至17月7年1994.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 F流星:运行于星际间的尘埃颗粒和固体小块称为流星体,如果闯入地球大气,与大气摩擦,产生大量热,从而使尘埃颗粒气化。在该过程中发光而产生的光迹划过长空,称为流星现象。未燃尽落到地球上的残骸称为陨星。 狮子座流星雨:最壮观的流得雨,1966年11月17日美国西部都能看到辉煌无比的狮子座流星雨流星雨,每个时的流星数超过10万甚至达到14万,持续时间为4小时。2001.11.17夜23点~2001.11.18晨5点:最多一小时1000多颗,每分钟40颗。 (2)运动性:宇宙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具体表现在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观察图1-1-2 各种天体系统。 地月系:月球绕地球公转,构成地月系。 太阳系:由中心天体太阳(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

《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 周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宇宙的物质形态和特点。 2.了解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结构,了解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3.了解地球是宇宙中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正确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太阳系结构示意图,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以及行星的运动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八大行星基本数据的对比、分析、归纳,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重点] 1.天体系统的结构层次; 2.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教学难点] 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媒体与教具] 地球的卫星照片,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天文挂图,多媒体、“太阳系模式图”挂图,录像机及自行剪辑八大行星概况、彗星录像节目,投影片或月貌图片。[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播放《从遥远的太空看地球》的视频展示地球之美,进而课件展示《开学第一课》刘洋的话“在深邃、苍茫的宇宙间,仿佛才真正明白了什么

是宽广,领悟到什么是无垠......这颗我们世代栖息的星球,在茫茫宇宙中竟然显得那么瑰丽、那么耀眼......去太空走了这么一趟,看见了地球的渺小,更明白了地球的伟大;离开了地球,才意识到这颗星球无限的依赖、无限的爱.......”导入 【板书】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介绍】中国古汉语中对“宇宙”两个字的定义?“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曰宙”。从这个角度来看,宇宙包含了地理学研究的两大视角“空间”和“时间”。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板书】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 【讲解】在人类发展的初期,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做是好像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便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经过观察,发现天空中的各个星体都在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好像处于整个宇宙的中心位置,这样,便产生了“地心说”。 由于受西方宗教势力的影响,这个学说观点统治人们的思想是相当长的。到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使自然科学第一次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意味着宇宙实际上就是太阳系。18世纪天文学家引进了“星系”一词。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型天文望远镜的使用,以及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宇宙的认识范围在不断地扩大。 【讲解】天文学家把人类目前能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作“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可见宇宙的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过渡】在这个无限时间、无限空间的宇宙中,到底有些什么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多媒体演示】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等图片。 【板书】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讲解】宇宙间各种物质的存在形式统称为天体。天体在宇宙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银河系和河外星系

高中地理 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湘教版必修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宇宙的物质形态和特点。 2.了解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结构,了解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3.了解地球是宇宙中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正确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太阳系结构示意图,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以及行星的运动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八大行星基本数据的对比、分析、归纳,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重点] 1.天体系统的结构层次; 2.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教学难点] 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媒体与教具] 地球仪、地球的卫星照片,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天文挂图,多媒体、“太阳系模式图”挂图,录像机及自行剪辑八大行星概况、彗星录像节目,投影片或月貌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在我们生活着的地球之外,是一个广阔无边、无始无终的世界,被称为“宇宙”。宇宙里的许多奥秘在等着我们去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宇宙的知识。 【板书】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介绍】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古汉语中对“宇宙”两个字的定义么?“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曰宙”。从这个角度来看,宇宙包含了地理学研究的两大视角“空间”和“时间”。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板书】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 【讲解】在人类发展的初期,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做是好像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便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经过观察,发现天空中的各个星体都在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好像处于整个宇宙的中心位置,这样,便产生了“地心说”。由于受西方宗教势力的影响,这个学说观点统治人们的思想是相当长的。到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使自然科学第一次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意味着宇宙实际上就是太阳系。18世纪天文学家引进了“星系”一词。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型天文望远镜的使用,以及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宇宙的认识范围在不断地扩

高中地理《地球在宇宙中》教案(4) 中图版必修1

地球在宇宙中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活动建议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选择一种形式(如写一篇小短文,绘制一幅图,或者制作一段计算机动画等),向家人或同学讲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用肉眼观察某种天文现象,并查阅有关资料,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及体会。 阅读课文或观看电影《宇宙与人》,完成下列活动(建议以4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 活动1.选择一种形式(如一篇小短文,绘制一幅图,或者制作一段计算机动画等),向家人和同学讲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①设计一幅天体系统的层次简图(表),简明扼要地向同学讲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②下面是一张外星人从某河外星系发往我们学校的电报,请你在上面写出我们学校的“地址” 活动2.头脑风暴(快速、多角度、全方位发散思考) 从《太阳系示意图》和从课本P7《八大行星主要物理性质比较》表中,你和你的小组能获得哪些信息? 我(小组)能够获得以下信息: ①⑥ ②⑦ ③⑧

活动3.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课本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活动4.探索地球上有生命生存的条件。 活动5.现代的天文观测和实验,越来越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宇宙间的天体,只要条件合适,就可能产生原始生命,并逐渐进化为高等生物。假如你承担了寻找外星人的任务,你将如何在茫茫的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

活动6.知识拓展和运用

活动7.案例研究: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 阅读课本P9-10材料,思考: (1)你认为哪些条件可以作为火星上曾经有生命存在的证据? (2)与地球相比,火星上的哪些因素不适合人类生存? (3)搜集“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探测进展的资料,制作一张资料卡片。 活动8.野外生存技能——在晴朗的夜晚找到北极星 温馨提示.以5-6个同学为一组,制定课本P3“课题1”周密的观察计划。计划至少要包括小组成员、确定的观察目标、设计观察记录表和明确责任分工。

1-1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湘教版必修一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宇宙中的天体、天体系统的概念,绘图说明天体系统的级别大小,确定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2.认识太阳系的成员,确定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运用资料说出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3.利用资料证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知识窗“多样的天体”等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通过观察实践、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科普材料,增强对宇宙环境的感性认识。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示意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归纳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共同特点;利用资料证明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水、大气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逆推地球上能形成生命的原因。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依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 4.通过观赏天体照片等相关视频信息,激发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天体、天体系统的概念;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难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构建新知。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设置问题,引入课堂情景: 凭着你的认识,你怎样向别人描述宇宙或地球? (学生交流,尽情畅谈,插入读图1-1-1“人类信息图”,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答案分类汇总引入到: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的内容安排、知识结构:宇宙——太阳——地球) [图1-1-1解析]1972~73年美国“先驱者”10号、11号探测器携带的镀金铝板镌刻的图案,图中表达的含义: ◆太阳系及其九大行星 ◆地球在九大行星中的位置 ◆航天器发射路径 ◆根据地球上人类特征绘制的一对男女裸体人像 ◆人像背后是按比例绘制的航天器外形,表明人体大小 ◆地球相对于14颗脉冲星的位置关系 ◆氢分子结构图 [讨论]如果请你画一幅图画与“外星人”对话,你最想告诉他们有关人类与地球的哪些信息? [拓展资料]美国“旅行者”1号、2号探测器携带的镀金铜板刻录的唱片“地球之声”,长120分钟 ◆ 115幅照片、图表(含中国长城、家宴) ◆ 60种语言的问候语(含中国普通话、粤、厦门和江浙方言) ◆地球上自然界的各种声音

新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_宇宙中的地球教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能够说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学生知道组成太阳系的主要天体及其运动特征、结构特征等性质,从中认 识到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3、能够说出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关于不同层次的天体系统图,培养学生分析图片并从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2、通过阅读太阳系模式图以及表格—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培养学生自主 探究和比较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分析并归纳出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运动与 结构特征,从而得出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的结论。 3、能选用一定的资料(数据、图表等)说明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存在生 命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 2、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 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3、通过运用资料探讨地理问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材分析: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课标分析: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是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很显然,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 要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标准”将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阳系范围之内,隐含着在太阳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运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这些资料如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 教材分析: 本章是地理一的第一章,是自然地理知识的开端,同时本章也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第一章。本节是这章的第一节,主要内容是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本节的重点是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难点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本节课的德育目标是希望学生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并且培育学生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

(完整)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鲁教版必修1

山东省新泰市第二中学地理鲁教版必修一教案:第一单元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太阳活动的分布、成因等,能用实例分析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录象和学生对宇宙的感性认识展开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对教材图表的分析比较、归纳、恒星与星云的差异,四级天体系统、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宇宙观,激发学生学科学和探索宇宙奥秘的精神。 教学过程: 宇宙中是否存在“地外文明”,人类迄今还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在人类发射的宇宙探测器上,携带了一幅“人类信息图”,介绍了人类与地球最基本的情况。你能看懂图中所表达的含义吗?如果请你画一幅图画与“外星人”对话,你最想告诉他们有关人类与地球的哪些信息? 人类活动离不开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生成、演化离不开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的宇宙环境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大家共同来探讨这个问题。 从录象和同学的感性认识,谈谈对宇宙的理解 宇宙的概念: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物质世界(强调科学的宇宙观)。 演示各种天体的视觉形状和主要特点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宇宙具有物质性特点, 宇宙中这些物质统称为天体。指导学生比较恒星和星云两种最基本的天体。 宇宙处在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距离相近的天体因相互吸引而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和图片,找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试着用结构框图把这些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展示给大家。 天体系统. (师生共同合作整理知识结构图,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宇宙是有层次的,并处在有序的状态之中。 总星系(目前人类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约 150亿光年) 河外星系(星系)银河系 其他恒星系太阳系 其他行星系地月系知识窗:当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观察

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

地理 必 修 2017—2018学年

第一章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课时 一、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宇宙的定义,知道宇宙的特点、天体及其类型 2.知道天体系统的定义以及天体系统的层次 3.掌握太阳的基本情况,在太阳系的地位以及八大行星的共性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教材插图、数据,分析归纳天体系统的层次。 2.通过读太阳系模式图以及阅读课文,掌握太阳的基本特点和八大行星的共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的宇宙观,破除迷信,反对邪教。培养自己热爱科学的精神和主动与他人合作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天体、天体系统的定义和天体系统的层次 教学难点: 天体系统和太阳的基本知识 教学方法:图示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具:学案,多媒体 学情分析: 学生们对宇宙环境没有具体认知 二、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同学们咱们听着这首《夜空中最亮的星》看着这梦幻,五彩斑斓的天空,望着这浩瀚的宇宙有没有想过宇宙是什么,宇宙中有什么呢,咱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这浩瀚的宇宙。现在咱们开始这节课的学习。现在请同学们自己阅读一下第二页到第四页,时间四分钟。 [自主学习]:第二页到第四页,时间2分钟 [教师板书]: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师]:同学们时间到了,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什么是宇宙,它有什么特点,哪位同学来回答呢? [学生]: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宇宙具有物质性和运动性 [教师点评]: [教师]:宇宙在新华字典里面的解释就是,上下四方曰宇,就是空间,古往

今来曰宙,就是时间。所以宇宙是空间与时间的统一体。现在同学们在书上画下来宇宙的概念。(注:学生可能会问,老师为什么宇是空间,宙是时间,书上不写空间和时间的统一体,而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解释这只是顺序不同)而宇宙的特点就是物质性和运动性。 [板书]:宇宙:定义、特点 [教师]:现在咱们呢请同学们来说一下宇宙有什么物质。 [学生]: [教师]:同学们说了很多现在咱们呢一块通过图片来看一下宇宙里面有哪些物质。 [PPT]展示图片讲解恒星,行星,星云,流星体,星际物质,卫星等天体这概念, [检测]:检测学生对概念的掌握。 [教师]:同学们,刚才咱们看了这些美丽的物质,那大家来想一下,咱们看到的这些都是自然存在的吗? [学生]: [教师]:现在通过ppt咱们再来看一些宇宙中存在的物质。 看完ppt中的这些物质都属于天体,现在咱们学习一下天体定义,分类。 [板书]:天体 [教师]:同学们咱们一起说天体的定义,并做好笔记。天体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自然天体就是宇宙中自然存在的,人造天体就是人类发射到外太空的。 [板书]:自然天体,人造天体 [教师]: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因为这是咱们最容易见到的。 [小组探究]:现在ppt上展示出了一个问题,大家一起根据刚才学习的只是来探讨一下,三分钟 [学生]: [教师]:讲解是天体的条件,在讲解ppt展示出的问题。 [过渡]:刚才咱们学习了天体现在咱们来学习一下天体系统,现在大家从书上找出天体系统的定义,并找到天体系统的两个必要条件。 [板书]:天体系统 [学生思考]:略 [教师]:大家来看一下最小的天体系统,地月系,天体系统由小到大的示意图。看完了以后大家一起来总结一下天体系统的层次。带领学生一起画天体系统层次图。 [教师]:大家现在把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来,因为这是易错点,大家把笔记做好。 [教师]:目前咱们所知道的宇宙只是人类探索到的,还有更广阔的宇宙需要咱们去探索。 [过渡];现在咱们一块玩一个游戏,请一位同学上台面对同学们,我在后面的黑板上写一个词语,大家不许回头,这位同学来比划你们来猜是什么词语。 [教师]:同学们都很聪明,猜出来了是太阳,咱们为自己的聪明鼓鼓掌。太

高中地理必修1《宇宙中地球》教案2篇

高中地理必修1《宇宙中地球》教案2篇 Senior high school geography compulsory 1 lesson plan of eart h in the universe

高中地理必修1《宇宙中地球》教案2篇 前言: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高中地理必修1《宇宙中地球》教案 2、篇章2:高中地理必修1《宇宙中地球》教案 篇章1:高中地理必修1《宇宙中地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确定的理由:是核心知识,是说明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 2.特殊的行星的特殊之处——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确定的理由:是地球特殊性的具体体现,地球有了生命和人类才有可能探讨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四大圈层环境的发展规律。 教学难点:

地理知识点梳理-宇宙与地球

2018合格考知识点梳理--地球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掌握天体的概念和类型,理解天体系统的形成和等级差别。 2.能够运用资料说明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学会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3.了解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 4.了解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5.识记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基本规律。 6.掌握晨昏线的判读及应用。 7.学会地方时、区时、日界线的计算。 8.运用地转偏向力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9.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知识详解: 一、地球的宇宙环境 1.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天体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的层次 总星系??? ?? 银河系?? ??? 太阳系??? 地月系? ???? 地球 月球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 2.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普通性:在太阳系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八颗行星????? 类地行星:A 水星、B 金星、C 地球、D 火星巨行星:E 木星、F 土星远日行星:G 天王星、H 海王星 (2)特殊性——目前所知道的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①充足的水分。 ②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③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 二、太阳活动与地球 (1)太阳大气层的结构:A 光球层,B 色球层,C 日冕层。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A 层的黑子,B 层的耀斑,其周期约为11年,它们都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3)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地球气候:地球气候变化与太阳活动有明显的相关性。 ②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信。 ③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④在地球高纬地区出现极光。 【要点讲解】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教案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内容及其解析 (一)教学内容 1.宇宙及其特征、天体及其划分、天体系统的级别层次 2.太阳(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的结构、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3.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二)内容解析 地球的宇宙环境作为课程第一个内容,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讲解的: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 2.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是教学重点之一。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两个方面。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丰富的光热资源;它是气候形成的基本因素;它又是风能、水能与生物能等能量之源泉。太阳活动对地球大气运动产生影响,其周期使地球气候波动也呈现相应的周期性;太阳活动会扰动地球磁场而产生“磁暴”现象;它会骚扰地球电离层而中断无线电短波通讯;它还能引起地球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3.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这也是教学重点,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可以运用太阳系各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和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从各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方面来说明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对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从而说明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二、教学目标与解析 (一)教学目标 1. 知道宇宙中的天体、天体系统的定义、类型;能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级别)大小,确定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2.认识太阳系的成员,确定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了解太阳的结构;运用材

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课程标准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标准解读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识,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很显然,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 从本条“标准”的设计来看,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标准”将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阳系范围之内,隐含着在太阳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实际上,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运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 (2)教学重点 ? 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存在和繁衍。 (3)教学目标 ? 能用自己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 能选用一定的资料(数据、图表等)说明地球行星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 在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探讨活动中,能运用自己搜集的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

? 尝试运用已学知识,写一段文字,表达宇宙环境认识方面的一个观点。(4)教学方法 ? 小组讨论法、图表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二、知识结构 三、教学过程 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板书) 【引导、讲解】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人类发展的初期,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做是好像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便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经过观察,发现天空中的各个星体都在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好像处于整个宇宙的中心位置,这样,便产生了“地心说”。由于受西方宗教势力的影响,这个学说观点统治人们

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课时

第一单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太阳辐射的概念,掌握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掌握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3.掌握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特殊性。 难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特殊性。 三、自学指导与检测 导学指导导学检测 知识点一:太阳辐射(阅读课本6页,完成右框内容)一.太阳辐射 (1)概念:太阳是一个炽热的,其核心物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经过产生巨大能量,并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影响表现 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为地表提供和,维持地表温度 为生物繁衍生长、和等提供能量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们大量使用的等矿产原料,其能量也来自太阳辐 射 作为一种新能源,是我们生产生活用能的源泉 知识点二:太阳活动(阅读课本7-8页,完成右框内容)二.太阳活动 1.太阳大气层的结构:从内向外分 为、和,人 们肉眼所看见的太阳的光亮表面 为。(在右图的框内填入对应的 名称) 2.太阳活动的概念及标志 (1)概念:太阳时常发生变化, 有时较为剧烈,这些变化统称 为。 (2)标志:和是太阳 活动的重要标志。 (3)太阳活动类型 活动类型出现位置概念周期地位 光球层上出现的暗黑斑点太阳活动强

四、巩固诊断: 1.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是() A.提供光热资源和化石燃料 B.产生磁暴和极昼现象 C.导致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 D.诱发海啸和气候变化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表现在()

①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提供活动的能量②促使大气的运动和水的循环 ③是地壳物质循环的动力④塑造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3.太阳活动增强时,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会使地球产生() A.强热带风暴 B.电闪雷鸣 C.“磁暴”现象 D.诱发地震 4.太阳活动剧烈时,可能会造成() A.指南针失灵 B.大幅降温 C.阴雨连绵 D.强烈地震

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教材复习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

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教材复习地球的宇 宙环境教案 2012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鲁教版教学案第3讲地球的宇宙环境 【考点整合】 【要点热点探究】 探究点一太阳系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首先,地球与太阳系其他大行星相比,在公转运动方面 具有许多相似性,可以概括为“三性”: 1 .同向性。八大行星都是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 2 .近圆性。每一个行星的运行轨道都呈椭圆形,太阳 位于这些椭圆一侧的共同焦点上。 3 .共面性。八大行星的公转轨道都近似在同一个平面 上。 以八大行星距太阳的距离远近为线索掌握它们的物理 特性: 探究点二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分析 1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条件分析 地球与太阳二者的关系地球所处的宇宙条件在漫

长的年代里一直比较稳定,太阳的光和热是地球上一切生物 赖以生存和人类活动的源泉。 地球、其他大小行星与太阳三者的关系--- 地球及其他 大小行星绕日公转,不仅公转方向一致(由西向东),而且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碰撞,地球运行比较安全。 2 .地球本身具有的条件 适于生物生存的条件原因 适宜的温度(地表平均气温15 °C )①日地距离适中②地 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交替周期适中 有以氮、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体积和质量 适中,其引力可以吸住大气,形成大气层 有液态水原始地球体积收缩和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 热,产生水汽化,逸出地球,水汽冷凝、降水,汇入低洼处,形成原始海洋 例1 (改编)读太阳系的局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 题: (1)写出图中数码代表的行星名称: ①;②;③;④;⑤ 。 (2)在图中用箭头标出②行星绕日公转的的方向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所处宇宙环境

地球所处宇宙环境 【课标要求及分析】 1、课程标准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课标分析: (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是以人类的家园地球为中心事物,周围的太空环境,指的是整个宇宙,但重点是“太阳系”,要初步了解宇宙是什么?宇宙中有什么?静止还是运动?地球在宇宙中处于什么位置?对这些了解掌握后还要有条理地准确地“描述”出来。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肯定要了解什么是太阳系?太阳系中有哪些成员?而“普通”是指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共性,“特殊”是指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相比,唯有地球上有生命物质存在,“运用资料”则是对认知过程要求从感性材料再到理性认识,中间要有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过程,“说明”是要说出理由,要体现理解的思维过程。 【教材及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课标中指出:“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宇宙环境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地球上发生的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有关。初中地理仅仅指出“地球是宇宙中一颗蔚蓝色的星球”,难以使学生认识宇宙环境,因此,教材将“地球在宇宙中”放在整个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旨在使学生一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先对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地球在宇宙中”是高中地理课程学习的基础,因为地球环境发生的许多现象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只有在高中地理课程学习之初,对宇宙环境有较清楚的认识,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后面要学习的地理现象和知识。并得出这些现象和知识形成的客观的、正确的成因。 教材首先介绍了宇宙的概念,阐明了宇宙的两大特征——物质性(天体)、运动性(天体系统)。第二部分讲述地球所在的天体系统——太阳系,通过图表的形式重点介绍了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对八大行星进行了对比,为接下来学习“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本节最后主要回答地球究竟是宇宙中一颗什么样的行星这个问题。为了进一步探讨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教材专门安排了案例研究——火星上是否有生命物质存在,这也是本教材与以前教材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 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尚未学习立体几何,同时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在本章的学习中,空间观念的建立将是一个难点,加之,初中地理是非中考科目,又时隔一年,初中所学的地理知识几乎遗忘,这为高中地理教学的开展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认识八大行星绕日运动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有生命物质存在的原因。 (二)过程和方法: 1、阅读图1—1—1“部分天体”一组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信息及图片,丰富对宇宙环境的认识。

高一地理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一单元从宇宙中看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学目的】 1、了解宇宙的含义及目前所能观测到的宇宙的范围; 2、了解宇宙的天体类型及天体系统的 组成; 3、了解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及太阳大气层的结构,掌握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4、了解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5、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重点、难点】 1、天体系统的级别; 2、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生物? 3、太阳概况 【教学过程】 一、人类认识的宇宙 1、宇宙的定义: 2、天体: ⑴定义:⑵类型:⑶最基本的天体: 3、天体系统: ⑴定义:⑵层次: 4、目前认识的宇宙范围:亿光年的时空区域 二、太阳 1、概况 ⑴太阳是一个的气体球。⑵主要成份: ⑶表面温度:⑷太阳能量的来源: ⑸太阳大气层的分层:有里向外依次是:①②③ 2、太阳系: ⑴组成:等天体。 ⑵八大行星距离太阳依次为: ⑶八大行星绕日运动特征:①、②③、。 3太阳辐射: ⑴定义: ⑵对地球的影响:①、② 4、太阳活动 ⑴定义⑵类型 三、地球

(1)普通性:物质组成;运动特征 (2)特殊性:表现 原因:①② 【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1、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 ) A.恒星和行星B.行星和卫星C.卫星和彗星D.恒星和星云 2、下列不属于天体的是( ) A.人类的家园——地球B.天空中飘动的云朵C.轮廓模糊的星云D.正在运行的宇宙飞船 3、以下天体与我们的视觉对应正确的是( ) A.星云——一闪即逝B.行星——圆缺多变C.彗星——拖着长尾D.月亮——轮廓模糊 4、目前,人类能够观测到的最远天体距地球约有( ) A.8万光年B.1.496亿千米C.100亿光年,D.150亿光年 5、.下列天体系统中,没有月球的是( ) A.总星系B.银河系C.太阳系D.河外星系 6、太阳系在天体系统中的层次是( ) A.最高一级B.最低一级C.次于银河系D.同于河外星系 7、比太阳系高一级,比总星系低一级,且不包含地球的天体系统是( ) A.地月系B.银河系C.恒星世界D.河外星系 8、下列对地球宇宙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宇宙是物质的,但物质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B.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任何物质之间都有相互吸引和绕转的关系 C.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但物质的运动没有规律可循 D.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和联系,是有规律和层次的 9、下列现象属于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影响的是() A、地球两极地区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B、无线电长波通讯受到干扰 C、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气温升高 D、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10、平时用肉眼看到的最多的天体是( ) A.行星B.卫星C.恒星D.流星 11、太阳释放的能量主要有( ) A.太阳内部铀等重元素裂变释放的辐射能B.飞离太阳大气层的带电粒子的能量C.氢原子核转变为氦原子核释放的辐射能D.碳原子核裂变释放的辐射能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12、与太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