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月相图 Microsoft Word 文档

月相图 Microsoft Word 文档

月相图 Microsoft Word 文档
月相图 Microsoft Word 文档

月相图_初一到三十的月相图_月相变化图发布日期:2014-08-12 来源:青联网作者:本站编辑浏览次数:196

有谁知道9月的月相图?急需!

月相图_图片_互动百科

地理笑话揭秘让你不再出洋相[2] - 地理频道- 马

请教有关月相的问题.最好有图解,谢谢._爱问知识

月相(图)--科技--人民网

饼干吃出月相图-新闻频道-和讯网

月相减肥夜月亮瘦身节食法_妆容瘦身_Hers穿搭志

月相(图)--科技--人民网

以下均为月相图!

月相配先天八卦图解

月相图- 教育档客https://www.wendangku.net/doc/df8561231.html,

不可失去的月球所知甚少的月球月相图链接地址:+

农历初一:新月.

农历初三、四:娥眉月.

农历初七、八:“上弦月.

农历初九左右-农历十四:凸月

.农历十五、十六:满月.

农历二十二、二十三:下弦月.

农历二十六、二十七:残月。

下个月初一:月亮又回到“新月”

总之一个话:月亮先慢慢变圆,在慢慢变缺。

月相变化观察记录簿

月相变化观察记录:学号:班级: 月相农历目视月出 时间 实际月出 时间 与太阳出没比较与太阳位置比较月出位置 夜晚目视 呈现时段 目视效果图实际观测图时间(年月日) 新月初一清晨几乎同升同落接近重合彻夜不见 不可见 蛾眉月初二三日落后太阳升起 后的一个 多小时 跟在太阳后,迟 升后落 日在西月在东西方 太阳落山后 的一两个小 时西边亮 上弦月初七八日落后正午前后迟升后落日在西月在东南偏西近 正南 上半夜西天 西边亮一半 凸月十一二日落后午后两时 左右 迟升后落日在西月在东东南 日落至凌晨 两时左右 西边亮 满月十五六日落黄昏日落黄昏此起彼落地球居中彻夜可见 全亮 残月(凸月) 十八九 夜晚九时 前后 夜晚九时 前后 早升先落日在东月在西 升起后至日 出前可见 东边大半亮 下弦月二二三午夜之后午夜之后早升先落日在东月在西午夜之后至 日出前可见东边亮一半 蛾眉月二六七凌晨三四 点 凌晨三四 点 早升先落日在东月在西 凌晨三四点 至日出前可 见东边亮 口诀:“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黄昏至午夜可见),月球亮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月相变化由缺到圆;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午夜至清晨可见),月球亮面朝东,位于东半天空,月相变化由圆到缺。

关于月相变化对学生的粗浅解释 如果不考虑地球围绕太阳的转动,单纯计算月亮绕地球旋转一周的时间,那只是27天7小时43分11秒。(这是由于在月亮绕地球转动过程中,途径28组恒星星座,作为月亮运行位置的记录,每组恒星各有名目,通称28宿(宫)。月亮每天运行一宿,近28天正好实际绕行地球一周)那么,为什么一朔望月时间会是29天多呢?现在,以月的合朔日为起点加以说明:我们知道,月亮的合朔是太阳、月亮、地球三者正处于一条直线上,月亮居于太阳和地球中间,背向地球,人们丝毫看不见月亮的时候。这时假设地球停止绕日公转,那么,月亮绕地球一周后再回到相对地球的这一位置时,就是27天7小时43分11秒。这一长度叫做“恒星月”。但是,在月亮围绕地球转动时,地球也在围绕太阳转动,当月亮行走27天多,又回到上月合朔时相对地球的那一位置时,月亮已不再居于太阳与地球的直线之间了,因地球的向前运动已使原来相对月亮、太阳的位置向前移动,脱离开太阳与地球的连线,形成了一段距离。月亮只能继续向前运动,走过这段距离,再达到太阳与地球新的连线的时候,才能再形成新的合朔,这段距离需要1~2日的时间,也就是所谓的一、二隐日。因而,月亮有28显日,其后,还有1~2日的隐日。 月相变化歌 初一新月不可见,只缘身陷日地中。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轮圆月(半明半暗)面朝西。满月出在十五六,地球一肩挑日月。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面朝东下半夜。 一个口诀:“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意思是: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黄昏至午夜可见),月球亮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月相变化由缺到圆;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午夜至清晨可见),月球亮面朝东,位于东半天空,月相变化由圆到缺。

中考科学复习月相变化的规律习题 1

中考科学复习:月相变化的规律习题 按住ctrl键点击查看更多中考科学资源 口诀记忆月相 上上上西西 下下下东东 意思:上弦月出现在上半月的上半夜,出现在西半边天空,西半边亮 下弦月出现在下半月的下半夜,出现在东半边天空,东半边亮 月相的变化规律是新教材突出人地关系的一个重要体现,它与我们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在广东卷和上海卷中曾考到了该知识点,能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兴趣。 ●难点磁场 1.★★★★当望月的时候,日、地、月三者的相互位置应是() A.日地在月球的同侧 B.日地在月球的两侧 C.月球在太阳的北侧 D.月球在太阳的南侧 2.★★★★★当日、地、月大致成一线而月球处在太阳与地球中间时,地球上看到的月相被称为() A.新月 B.上弦月 C.满月 D.下弦月 (1999年上海卷) 3.★★★★★月全食出现的月相为() A.新月 B.满月 C.蛾眉月 D.下弦月 4.★★★★下列诗词所描述的月相出现在农历相同日期的是() 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B.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D.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5.★★★★★2001年7月5日夜,天空的月亮特别圆,特别大,此时日地距离、月相、潮位依次是() A.近日点、朔、大潮 B.远日点、上弦月、小潮 C.远日点、望、大潮 D.近日点、满月、大潮 某宇航员登临月球表面某处时,发现地球和太阳同时可见,据此判断6~7题。 6.★★★★有关该宇航员观察到的现象表述不可信的是 A.地球像一只大圆盘,比地球上看到的“满月”大得多 B.地球一直固定在天空某位置上,没有明显视运动 C.太阳也有东升西落视运动,但速度较地表慢 D.地球始终是个明亮的圆盘,没有圆缺变化

月相变化观察记录-图文

月相变化观察记录-图文 月相变化观察记录姓名: 学号:班级: 月相农历目视月出时间实际月出时间清晨太阳升起后的一个多小时正午前后与太阳出没比较与太阳位置比较月出位置夜晚目视呈现时段彻夜不见不可见蛾眉月初二三日落后跟在太阳后,迟升后落日在西月在东西方太阳落山后的一两个小时上半夜西天西边亮一半日落至凌晨两时左右西边亮满月十五六日落黄昏日落黄昏此起彼落地球居中东方彻夜可见全亮残月 (凸月) 十八九夜晚九时前后夜晚九时前后早升先落日在东月在西东方升起后至日出前可见午夜之后至日出前可见凌晨三四点至日出前可见东边大半亮东边亮一半东边亮西边亮目视效果图新月初一几乎同升同落接近重合实际观测图时间(年月日) 上弦月初七八日落后迟升后落日在西月在东南偏西近正南凸月十一二日落后午后两时左右迟升后落日在西月在东东南下弦月二二三午夜之后午夜之后早升先落日在东月在西东方蛾眉月二六七凌晨三四点凌晨三四点早升先落日在东月在西东方口诀:“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黄昏至午夜可见),月球亮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月相变化由缺到圆;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

下半月的下半夜(午夜至清晨可见),月球亮面朝东,位于东半天空,月相变化由圆到缺。 关于月相变化对学生的粗浅解释 如果不考虑地球围绕太阳的转动,单纯计算月亮绕地球旋转一周的时间,那只是27天7小时43分11秒。 (这是由于在月亮绕地球转动过程中,途径28组恒星星座,作为月亮运行位置的记录,每组恒星各有名目,通称28宿(宫)。月亮每天运行一宿,近28天正好实际绕行地球一周)那么,为什么一朔望月时间会是29天多呢?现在,以月的合朔日为起点加以说明:我们知道,月亮的合朔是太阳、月亮、地球三者正处于一条直线上,月亮居于太阳和地球中间,背向地球,人们丝毫看不见月亮的时候。这时假设地球停止绕日公转,那么,月亮绕地球一周后再回到相对地球的这一位置时,就是27天7小时43分11秒。这一长度叫做“恒星月”。但是,在月亮围绕地球转动时,地球也在围绕太阳转动,当月亮行走27天多,又回到上月合朔时相对地球的那一位置时,月亮已不再居于太阳与地球的直线之间了,因地球的向前运动已使原来相对月亮、太阳的位置向前移动,脱离开太阳与地球的连线,形成了一段距离。月亮只能继续向前运动,走过这段距离,再达到太阳与地球新的连线的时候,才能再形成新的合朔,这段距离需要1~2日的时间,也就是所谓的一、二隐日。因而,月亮有28显日,其后,还有1~2日的隐日。

月相变化的规律习题.doc杨景波

杨景波压缩月相变化的规律习题 杨景波口诀记忆月相 上上上西西 下下下东东 意思:上弦月出现在上半月的上半夜,出现在西半边天空,西半边亮 下弦月出现在下半月的下半夜,出现在东半边天空,东半边亮 月相的变化规律是新教材突出人地关系的一个重要体现,它与我们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在广东卷和上海卷中曾考到了该知识点,能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兴趣。 ●难点磁场 1.★★★★当望月的时候,日、地、月三者的相互位置应是() A.日地在月球的同侧 B.日地在月球的两侧 C.月球在太阳的北侧 D.月球在太阳的南侧 2.★★★★★当日、地、月大致成一线而月球处在太阳与地球中间时,地球上看到的月相被称为() A.新月 B.上弦月 C.满月 D.下弦月 (1999年上海卷) 3.★★★★★月全食出现的月相为() A.新月 B.满月 C.蛾眉月 D.下弦月 4.★★★★下列诗词所描述的月相出现在农历相同日期的是() 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B.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D.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5.★★★★★2001年7月5日夜,天空的月亮特别圆,特别大,此时日地距离、月相、潮位依次是() A.近日点、朔、大潮 B.远日点、上弦月、小潮 C.远日点、望、大潮 D.近日点、满月、大潮 某宇航员登临月球表面某处时,发现地球和太阳同时可见,据此判断6~7题。 6.★★★★有关该宇航员观察到的现象表述不可信的是 A.地球像一只大圆盘,比地球上看到的“满月”大得多 B.地球一直固定在天空某位置上,没有明显视运动 C.太阳也有东升西落视运动,但速度较地表慢 D.地球始终是个明亮的圆盘,没有圆缺变化 7.★★★★月球表面昼夜温度的变化幅度比地表大得多,主要因为 A.没有大气的作用 B.直接绕地球公转 C.日、月距离变化大 D.月表物质比热小 ●案例探究 [案例1]图5—1所示是我们经常见到的四种月相,按时间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月相变化观察记录 姓名

1、今年我们在科学课上学习了第一单元第四课《看月亮》这一课,本来我们以为月亮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事物了,明月高挂半空,月光倾撒大地谁不知道啊。但是谁知老师提出的关于月相变化的问题确实谁也答不出。所以我们决心通过自己的行动找出原因。我们制定了一个月的连续不断地观测计划,通过对月亮圆缺变化的观测,来获得资料,从而为理解月亮圆缺变化成因及其规律提供实践观察经验。 2、相关措施:1.农历与公历的区别2.月相盒的制作及使用3.上网查资料4、实际观测记录 3、同一天,月亮在天空中方位的变化大致是由东向西移动,所以通过观察月亮可以判定方向,月亮在天空中仰角的变化是呈现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曲线变化。②.不同天,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其变化周期经历由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的变化过程,从初一(朔)到望(满月)再到朔,需29.5 天,我们叫朔望月。 4、农历初一,地球上看不见月亮,着天是朔.朔之后一二天,在傍晚西部天空露出弯弯的峨嵋月,凸面向着落日的方向.以后,月球的位置相对于太阳逐渐向东移动,明亮的部分也日益扩展,五六天后,成了明暗各半(西半边亮)的"上弦月",日落时在观测者的正南.再过七天,(农历十五前后),便到了满月,日落时,太阳在西,满月在东,隔着地球遥遥相望.满月从傍晚东升,在次日晨曦中西落,通宵照耀.满月以后,月面西部日益亏缺,过了七天,又变成了明暗各半(东半边亮)的下弦月.下弦月于半夜升起.下弦月继续亏缺,成为黎明前挂在东方天空的残月.残月在天空中的位置愈来愈接近太阳,明月部分也愈来愈少,终于转到和太阳相的方向,月亮就看不见了。 月相变化歌 初一新月不可见,只缘身陷日地中。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轮圆月(半明半暗)面朝西。满月出在十五六,地球一肩挑日月。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面朝东下半夜。 5、月亮升起的时间和位置。每一天同一时刻月亮的位置和前一天会不同,月亮每天会迟50分钟升起。 农历初五以前的月亮,只会在黄昏后出现在天空的西方。农历初六到初九的月亮,黄昏的时候位于南方,子夜在西方落下。农历初十到十三的月亮,黄昏的时候出现在东南方,子夜位于西南方。农历十四到十七的月亮,黄昏的时候从东方升起,子夜位于南方,黎明前在西方落下。 农历十八到二十一的月亮,子夜位于东南方,黎明前位于西南方。农历二十二到二十四的月亮,子夜从东方升起,黎明前位于南方。农历二十五到二十八的月亮,下半夜从东方升起,黎明前位于东南方。

月相变化的规律

月相变化的规律》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月相变化的规律》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第4 课。月有阴晴圆缺,学生在二年级时就知道月亮会变化,但是很难将月亮变化与日期进行对应,本课通过围绕月相卡片,进行观察、排序、装订成册等活动,使得学生对月相变化规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本课不要求学生掌握月相变化的原理,只需要学生认识到在一月之中,月相有一个不断变化的,从缺到圆,再到缺的过程。 聚焦板块,教材展示了一幅月球的照片,提示学生这就是月相。以前学生已经知道月相会变化,“那么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 既是聚焦问题,激发学生观察月相,同时也是本课的探究问题。 探索板块,探索环节共分为三个活动,层层递进——了解更多的月相图片,给月相图片排序,装订成册。通过这三个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月相变化规律的探究兴趣。教材简明扼要地提出探索问题是“在一个月内,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提示学生,时间节点为一个月。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对在一个月内月相变化的规律进行总结归纳,知道“月相会变化,月初是弧形的,月中是圆形的,然后又变成弧形的”,上半月亮面朝西(右边),下半月亮面朝东(左边)。 拓展板块,通过观察月球的运动,鼓励学生去观察,激发学生更加关注天空、喜欢上天文、喜欢上科学观察的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从小就有观察月亮的经历,例如中秋节与家人赏月等。虽然他们

已经注意到月相会变化,有时候圆,有时候是像小船一样的弧形,他们在二年级科学课中对于月相还有过长时间观察和记录,但是他们很难将月相变化与时间对应起来,他们更多关注的是一天,或者某个时间的月相,而对月相在一个月之中的连续变化,知之甚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了解月相是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2. 知道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通过图片排序,制作月相图片手册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概括月相变化规律。 2. 在教师引导下,掌握处理图片信息的方式。 3. 能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调整。科学态度目标 1. 对月相变化规律保持好奇心,保持观察月相的兴趣。 2. 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倾听别人观点的同时修正自己的认识。科学、技 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 了解自然现象规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 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人们探索太空更多的秘密。【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月相图片进行观察、排序、装订成册等活动,使学生对一个月内月相变化规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难点:根据一个月里月相变化的顺序给月相图片排序。

月相变化练习(含答案)

月相变化习题 月相的变化规律是新教材突出人地关系的一个重要体现,它与我们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能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兴趣。 ●难点磁场 1.当望月的时候,日、地、月三者的相互位置应是( ) A.日地在月球的同侧?? B.日地在月球的两侧 C.月球在太阳的北侧?? D.月球在太阳的南侧 2.当日、地、月大致成一线而月球处在太阳与地球中间时,地球上看到的月相被称为( ) A.新月 B.上弦月???C.满月??D.下弦月 3.月全食出现的月相为( ) A.新月 B.满月?C.蛾眉月 D.下弦月 4.下列诗词所描述的月相出现在农历相同日期的是() 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B.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D.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5.2001年7月5日夜,天空的月亮特别圆,特别大,此时日地距离、月相、潮位依次是() A.近日点、朔、大潮?????B.远日点、上弦月、小潮 C.远日点、望、大潮??? D.近日点、满月、大潮 某宇航员登临月球表面某处时,发现地球和太阳同时可见,据此判断6~7题。 6.有关该宇航员观察到的现象表述不可信的是( ) A.地球像一只大圆盘,比地球上看到的“满月”大得多 B.地球一直固定在天空某位置上,没有明显视运动 C.太阳也有东升西落视运动,但速度较地表慢 D.地球始终是个明亮的圆盘,没有圆缺变化 7.月球表面昼夜温度的变化幅度比地表大得多,主要因为() A.没有大气的作用??B.直接绕地球公转 C.日、月距离变化大D.月表物质比热小 ●案例探究 [案例1]读地球、月球公转轨道图,回答: (1)月球公转到图中点时,农历十五,此时 可能发生(天文现象)。 (2)月球公转到图中点时为上弦月,月 面朝。 (3)月球位于D点、B点时,日、地、月三者的关系 是,此时海上出现潮。 命题意图:此题考查学生对月相成因的理解及运用,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能体现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知识依托:此题涉及月相的成因,日食、月食的成因,此外还涉及到了潮汐现象的成因。 错解分析:本题难度较大,主要问题对日食、月食的形成过程与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不清楚;也可能因对月相的成因规律掌握不熟练而出现错误;还有可能,潮汐中大、小潮与日、

巧记月相变化规律

巧记月相变化规律 由于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月相,下面介绍一种巧记月相变化规律的方法,如图: 图中心是地球,以北极点为中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内圈为月球所处的位置,外圈为月相,右边为太阳光照射的位置。首先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出地球上A、B、C、D四点时间,A点即将进入白天,为清晨,B 点为正午,C点即将进入黑夜,为黄昏,D点为半夜。 一、判断月出月落时间 对新月而言,图中地球只有右半边才能看到,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即由A—C的范围,A点正是新月月出时间—清晨,C点正是新月月落时间—黄昏,与太阳出没时间相比是同升同落;依此类推,对上弦月而言,图中地球只有上半部才能看到,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即由B—D得出上弦月月出时间是B点—正午,月落时间是D点—半夜,与太阳出没相比是迟升后落;对满月而言,图中地球只有左半边才能看见,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即由C—A得出满月月出时间为C点—黄昏,月落时间是A点—清晨,与太阳出没相比是此升彼落;对下弦月而言,图中地球只有下半边才能看见,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即由D—B得出下弦月月出时间为D点—半夜,月落时间为B点—正午,与太阳出没相比是早升先落。

二、判断夜晚见月时间 白天由于太阳光强烈,月相一般是看不见的,只有等到太阳下山之后才能看见月相,再根据月相出落时间判断出夜晚见月时间。 1、新月是清晨月出,黄昏月落,只在白天出现,所以彻夜不见; 2、上弦月是正午月出,半夜月落,从正午—黄昏由于在白天,看不到月相,只有从黄昏—半夜才能看见,所以上弦月是上半夜可见; 3、满月是黄昏月出,清晨月落,出现时间全部在夜晚,所以满月是通宵可见; 4、下弦月是半夜月出,正午月落,从半夜—清晨可以看见,而从清晨—正午是在白天,看不到月相,所以下弦月是下半夜可见。 三、判断夜晚月相出现的方位 从地球上看,月相也是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前一半时间月相出现在东半天,后一半时间月相出现在西半天,根据月相出落时间及夜晚见月时间即可判断出月相出现的方位。 1、新月是彻夜不见,不存在月相存在方位; 2、上弦月是正午月出,半夜月落,前一半时间从正午—黄昏是在白天,看不到月相,后一半时间从黄昏—半夜(上半夜)上弦月出现在西半天,黄昏时正好在上中天; 3、满月是黄昏月出,清晨月落,前一半时间从黄昏—半夜(上半夜)满月出现在东半天,后一半时间从半夜—清晨(下半夜)满月出现在西半天,半夜时正好在上中天; 4、下弦月是半夜月出,正午月落,前一半时间从半夜—清晨(下半夜)下弦月出现在东半天,后一半时间从清晨—正午是在白天,看不到月相,清晨时正好在上中天。

2、月相变化

2、月相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实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实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实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用于贴月相的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的课件、皮球、电灯(瓦数大的)。 学生准备:圆纸片、剪刀、活动记录等。 【教学过程】 一、画月相 1、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 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情况,说说你以前见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2、讲解: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3、你能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吗? 4、展示全班各组月相的图画,全班观察分析。 5、为什么每个组画的月相的变化图不一样呢?真实的月相变化到底是怎样

的呢?(老师展示出一个月的月相变化图,同学们能够对比自己小组的图形) 二、研究月相的成因 1、设疑:月相的变化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吗?还是因为其他原因引起的? 2、小组内讨论交流:能否用做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月相变化?用什么来模拟,怎样模拟? 3、小组分组实验 4、提问:通过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5、学生思考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月相变化的原因 6、播放月相变化的课件,巩固并小结: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相关,跟太阳照射相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相关。 板书设计: 2、月相变化 一、规律: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 二、成因:月球围绕地球公转,月亮只能被太阳照亮一半

一个月亮的变化图和名称

一个月亮的变化图和名称 有个口诀 上弦月上半月上半夜西半天 下弦月下半月下半夜东半天. 关于月相的变化 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随着月亮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月相。 每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被太阳照亮的半球背对着地球时,人们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这一天称为“新月”,也叫“朔日”,这时是农历初一。 过了新月,月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运行,亮区逐渐转向地球,在地球上就可看到露出一丝纤细银钩似的月球,出现在西方天空,弓背朝向夕阳,这一月相叫“蛾眉月”,这时是农历初三、四。

随后,月球在天空里逐日远离太阳,到了农历初七、八,半个亮区对着地球,人们可以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西),这一月相叫“上弦月”。 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农历十五、十六、十七,月球的亮区全部对着地球,我们能看到一轮圆月,这一月相称为“满月”,也叫“望”。 满月过后,亮区西侧开始亏缺,到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东),这一月相叫做“下弦月”。在这一期间月球日渐向太阳靠拢,半夜时分才能从东方升起。 又过四五天,月球又变成一个蛾眉形月芽,弓背朝向旭日,这一月相叫“残月”。 当月球再次运行到日地之间,月亮又回到“朔”。 月相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变化着。如果用月相变化的周期(即一次月相变化的全部过程)来计算,从新月到下一个新月,或从满月到下一个满月,就是一个“朔望月”,时间间隔约29.53天,中国农历的一个月长度,就是根据“朔望月”确定的。

月相变化的规律

《月相变化的规律》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月相变化的规律》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第4课。月有阴晴圆缺,学生在二年级时就知道月亮会变化,但是很难将月亮变化与日期进行对应,本课通过围绕月相卡片,进行观察、排序、装订成册等活动,使得学生对月相变化规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本课不要求学生掌握月相变化的原理,只需要学生认识到在一月之中,月相有一个不断变化的,从缺到圆,再到缺的过程。 聚焦板块,教材展示了一幅月球的照片,提示学生这就是月相。以前学生已经知道月相会变化,“那么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既是聚焦问题,激发学生观察月相,同时也是本课的探究问题。 探索板块,探索环节共分为三个活动,层层递进——了解更多的月相图片,给月相图片排序,装订成册。通过这三个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月相变化规律的探究兴趣。教材简明扼要地提出探索问题是“在一个月内,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提示学生,时间节点为一个月。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对在一个月内月相变化的规律进行总结归纳,知道“月相会变化,月初是弧形的,月中是圆形的,然后又变成弧形的”,上半月亮面朝西(右边),下半月亮面朝东(左边)。 拓展板块,通过观察月球的运动,鼓励学生去观察,激发学生更加关注天空、喜欢上天文、喜欢上科学观察的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从小就有观察月亮的经历,例如中秋节与家人赏月等。虽然他们已经注意到月相会变化,有时候圆,有时候是像小船一样的弧形,他们在二年级科学课中对于月相还有过长时间观察和记录,但是他们很难将月相变化与时间对应起来,他们更多关注的是一天,或者某个时间的月相,而对月相在一个月之中的连续变化,知之甚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月相是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2.知道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图片排序,制作月相图片手册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概括月相变化规律。 2.在教师引导下,掌握处理图片信息的方式。 3.能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调整。 科学态度目标 1.对月相变化规律保持好奇心,保持观察月相的兴趣。 2.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倾听别人观点的同时修正自己的认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自然现象规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人们探索太空更多的秘密。 【教学重难点】

可按以下口诀记忆月相规律

可按以下口诀记忆月相规律:“上上西西,下下东东”,即上半月时出现上弦月,月亮西半面亮,而且只出现在西面的天空;下半月时出现下弦月,月亮东半面亮,而且只出现在东面的天空。 月球圆缺(盈亏)的各种形状叫月相。农历每月的日期就是按照月相来安排的,所以月面明亮的部分的大小与位置,在夜晚出现的时间与方位,和农历日期有对应关系: 月亮升起的时间随阴历日期的增大而推后:初一新月随太阳一起清晨从东方升起,初七、初八上弦月比太阳晚6小时中午升起,十五、十六的满月比太阳晚半天12小时黄昏升起,二十二、二十三的下弦月比太阳晚18小时半夜升起,月末时月亮晚了太阳几乎一圈(24小时)。到初一时跟阴历日期一样,月亮的升起时间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循环。 月亮的形状也随阴历日期有周期性变化:初一新月明亮部分呈反写的字母“C”,只有西面一条细细的月牙,此后不断丰盈一直到十五前后的满月,其间初七、初八明亮部分大约刚好是西面的一半,月相成为满月之后,所谓“月满则亏”,开始从西面慢慢亏缺残蚀,大约到二十九时,明亮部分只剩下东面的一条细细月牙,呈字母“C”,其间二十二、二十三时明亮部分大约刚好是东面的一半。(这里所说的看到的月相呈反“C”、“C”,是指在当日月亮以北地区看到的月相,此时在南面向北看到的月亮,分别应是“C”、反“C”。) 月相变化的周期为29.53日。比公转、自转周期长2.21天,是受到了地球公转的影响。 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27.32日,月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也是27.32日;运转的方向,与公转相同,都是自西向东,主要是因为地球对月亮的吸引力特别巨大缘故。因此我们地球上的人们只能看到月球的一半,即我们做说的正面,月亮的背面我们在地球上永远看不到。

月相的成因及其变化规律

月相的成因及其变化规律 月 球万古不息地围绕着地球运动,而地球又带的月亮永恒地围绕着太阳运动。通常人们粗略地将月球围绕地球的运动看作为圆周运动,实际上月球是以椭圆轨道进行绕地球运动的,它离地球最远时约406699千米,最近约356399千米,平均约38万千米,这一距离大约相当于地球直径的30倍,或者说月球围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其平均直径大约可以排列60个地球,而轨道的周长大约为240万千米。月亮在这样长的轨道上运行一周所需要的时间,等同于地球上的27日7时43分11.47秒,这一时间称为“恒星月”,或者说需要2360591秒,它在这条轨道上的运行的平均速度大约为每秒1017米。 在太阳系中,可以把地球和月球当作一个系统来看待,地球和月亮的公共质心围绕太阳作椭圆运动(公转),这一质心离地心约4660千米,或者说在地面下1700千米左右,并与月亮在相同的一边。 月球围绕地球作平面椭圆轨道运动,不过严格地来说,月球并不是围绕地心进行圆周运动,而是围绕地球与月球的公共质心作圆周运动。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有几个显著特点:(1)月亮围绕地球所走的椭圆,在它的平面里不是固定的,这个椭圆绕着地球,在它平面里沿正方向即月亮运行的方向而运行。这个椭圆的长轴在3232日或8年零310日里转一周。(2)月亮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即白道)不在地球绕太阳运行的黄道平面里,正因为这样,所以不是每逢新月就有日食,每逢望就有月食。白道的平面和黄道的平面相交成5度多的交角。这两个平面的交线叫交点线。这条交点线也不是固定的,每一个交点在18年224日内沿相反方向,在黄道上转动一周。(3)黄道和

白道两平面的交角也在变化,这一交角的平均值是5度8分48秒,常在极小5度0分1秒和极大值5度17分35秒之间摆动,周期为173天。月球和地球又分别绕它们各自的质心进行自转。 由于月球自转的周期恰好等于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我们在地球上永远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称为月球正面,另外半个球总是背向地球,即月球背面;但是,人们看到的月球并不止50%,由于月球的天平动,累积起来,人们从地球上实际可以观测到月球整个表面的59%。 由于地球的自转,我们每天可以看到月球的“东升西落”,不过月亮每天升起时间都比前一天平均推迟50分钟。这是因为在地球上某一点某一时刻看到月球升起后,当地球自转一周时(第二天同一时刻),因月亮围绕地球运动已经离开了原来的位置,围绕地球向东运行了约13度,因此地球要再自转约13度,即约50分钟后才能看到月亮,因此月亮升起时间平均每天推迟50分钟。此外,由于地月几何关系的原因,在地球上观看月球起落的时间是不同的。 月球除了绕地球公转外,本身还在自转。月球自转的周期恰好等于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即27天7小时43分11.47秒,因此,任何时间,我们在地球永远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另外半个球总是背向地球,所以我们看到的月球表面总是相同的。由于月球的天平动,累积起来,人们从地球上可以观测到月球整个表面的59%。这是由于月球的轨道是一个倾斜的椭圆形轨道,它在不同的轨道位置面向地球的一面稍有不同的缘故。 既然月球永远只以一面面向地球,如果不假思索,可能以为这表明月球不自转。其实不然。为了说明这个现象,我们可以想像在月面上某点画一垂

一个月月亮的变化图和名称

一个月月亮的变化图和名称 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东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里的圆缺就是指“月相变化”: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 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随着月亮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月相。 每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被太阳照亮的半球背对着地球时,人们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这一天称为“新月”,也叫“朔日”,这时是农历初一。 过了新月,月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运行,亮区逐渐转向地球,在地球上就可看到露出一丝纤细银钩似的月球,出现在西方天空,弓背朝向夕阳,这一月相叫“蛾眉月”,这时是农历初三、四。 随后,月球在天空里逐日远离太阳,到了农历初七、八,半个亮区对着地球,人们可以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西),这一月相叫“上弦月”。 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农历十五、十六、十七,月球的亮区全部对着地球,我们能看到一轮圆月,这一月相称为“满月”,也叫“望”。

满月过后,亮区西侧开始亏缺,到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个月亮(凸面向东),这一月相叫做“下弦月”。在这一期间月球日渐向太阳靠拢,半夜时分才能从东方升起。 又过四五天,月球又变成一个蛾眉形月芽,弓背朝向旭日,这一月相叫“残月”。 当月球再次运行到日地之间,月亮又回到“朔”。 月相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变化着。如果用月相变化的周期(即一次月相变化的全部过程)来计算,从新月到下一个新月,或从满月到下一个满月,就是一个“朔望月”,时间间隔约天,中国农历的一个月长度,就是根据“朔望月”确定的。 有个口诀 上弦月上半月上半夜西半天 下弦月下半月下半夜东半天. 和其他天体一样,月球也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随着月球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东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1)、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被太阳照亮的半球背着地球,我们看不见月亮,叫做"新月",也叫"朔",这是农历初一。 (2)、过了新月,月亮被照亮的部分逐渐转向地球,我们看到一钩弯月,称为"娥眉月",这时是农历初三、初四。 (3)、初七、初八看到的是半个月亮(凸边向西),叫做"上弦月"。 (4)、到了农历十五、十六、十七,月亮上亮的一面全部对着地球,我们能看到一轮圆月,称为"满月",也叫"望"。 (5)、满月过后,月亮的亮面逐渐变小,到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个月亮(凸边向东),叫做"下弦月"。下弦月半夜时分才能从东方升起。(6)、再过一个星期,月亮又回到"朔"。 月相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变化着。如果用月相变化的周期计算,从新月到下一个新月,就是一个"朔望月",为天左右。中国农历的一个月长度,就是根据"朔望月"确定的。 阴历朔的时候,月亮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这时有可能发生日食。望的时候,地球处于月球和太阳之间,这是有可能发生月食。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实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 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实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坚持记录的习惯。 2、初步形成观察月相的兴趣。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亮面在右侧;下半月由圆到缺,亮面在左侧。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实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和相对应的农历时间。 【教学准备】 上半月月相绘制图、模拟实验记录图、模拟月球的黑白球等。 【教学过程】 (一)画月相 1、苏轼的《水调歌头》引入,引出月相话题。(圆缺变化) 2、出示月相的若干个照片,使学生了解圆缺变化中看到的亮的部分是月球 反射太阳光的结果。 3、学生画一个印象中的月相。 4、提问:所画的这些月相都真实出现过吗? (二)月相的规律 1、提问:这些月相的出现是否存有一定的先后持续? 2、每生画一组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图。

3、在小组中先讨论交流:所画的月相规律是否都一样?有哪些不同之处? 4、全班交流,达成对月相规律的初步共识。 (由缺到圆,亮面的方向、位置,初七八后明暗交界处是凸还是凹) 5、讨论:农历下半月的月相规律 6、小结:指出学生对月相规律还存有的不同意见,并指明这些月相是大家 凭平时的印象得出的结果,并不是对月相实行观察记录的结果。 (三)模拟月相变化 1、学生带着以下三组问题自学书本“模拟月相变化”P49大标题开始到P50第一自然段。 ⑴用什么模拟月球、地球上观察月相的人?还要模拟什么? ⑵月球是如何运动的? ⑶实行模拟月球运动的同学在实行“运动”时要注意哪些? 2、讨论交流上述三组问题,重点强调“模拟月球运动的同学实行‘运行’时要注意什么”。 3、分小组内实行月相模拟活动,观察者记录观察到的“月相”。 4、根据模拟实验的记录结果,重新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纠正前面所画月 相规律图中存有的问题。 5、小结:月相模拟实验不能等同真实的月相。 (四)课后观察月相 1、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 2、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 板书设计: 月相变化 亮面在右侧 上半月 圆缺 下半月 亮面在左侧

4、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学设计

4、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月相是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2.知道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图片排序,制作月相图片手册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概括月相变化规律。 2.在教师引导下,掌握处理图片信息的方式。 3.能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调整。 科学态度目标 1.对月相变化规律保持好奇心,保持观察月相的兴趣。 2.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倾听别人观点的同时修正自己的认识。 3.了解自然现象规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4.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人们探索太空更多的秘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月相图片进行观察、排序、装订成册等活动,使学生对一个月内月相变化规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难点:根据一个月里月相变化的顺序给月相图片排序。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月相变化图片,燕尾夹。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材料准备:多媒体PPT] (一)出示两张月相图片(初三、十五) 这两张图片大家认识吗?回顾月相概念:月球发光部分的形状,就是月相(预设:认识,这是月相) 提问:我们在二年级就专门观察过月相,说说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预设:有时是弯的,有时是圆的;每天不一样)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预设:弯,圆) 排序:这两张月相的顺序谁在前谁在后?(预设:十五的在前,初三的在后) 小结:我们要用排序的方法来观察一个月内,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二)出示课题:月相变化的规律 二、探索 [材料准备:每组月相卡片、票夹] 活动一:给七张月相照片排序

1.(PPT出示七张月相的照片),这些月相照片,同学们曾经观察到过吗?能根据一个月内的先后顺序给七张照片来排一排顺序吗? 2.学生给七张月相照片排序(全班,黑板上演示排序),请2位学生到上面板演,其他学生补充,最后统一结果。(关注学生排序的方法) 3.师生小结排序的方法:我们可以先确定哪些月相先出现,哪些月相在中间,哪些月相在最后,然后再排序,这样排起来就方便多了。 活动二:给一个月的月相图片排序 1.(PPT出示一个月的月相照片),接下来,我们就要用刚才学习的方法来给一个月里更多的月相照片排序,想试一试吗?(学生:想) 2.出示活动要求:同桌合作给一个月的月相照片排序,排好序后,看看一个月内月相是怎么变化的。 3.学生给月相排序,教师全班巡视指导,并将小组的排序结果拍照,以备交流时上传。 三、研讨 一个月内,月相变化的规律 [材料准备:多媒体PPT] 1.上传有代表性的几组学生的排序照片,全班交流

月相变化规律

月相变化规律 1.约在农历每月三十或初一,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地球上的人们正好看到月球背离太阳的暗面,因而在地球上看不见月亮,称为新月或朔,其视形状见图1中A位置。此月相与太阳同升同落,即清晨月出,黄昏月落,只有在日食时才可觉察它的存在。 2.新月过后,月球向东绕地球公转,从而使月球离开地球和太阳中间而向旁边偏了一些,即月球位于太阳的东边。月球被太阳照亮的半个月面朝西,地球上可看到其中有一部分呈镰刀形,凸面对着西边的太阳,称为蛾眉月,其视形状见图1中B位置。蛾眉月日出后月出,日落后月落,与太阳同在天空,在明亮的天空中,故看不到月相。只有当太阳落山后的一段时间才能在西方天空看到蛾眉月。 3.约在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由于月球绕地球继续向东运行,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成为直角,即月地连线与日地连线成90°。地球上的观察者正好看到月球是西半边亮,亮面朝西,呈半圆形叫上弦月,其视形状见图1中C位置。上弦月约正午月出,黄昏时,它出现在正南天空,假设观察者位于北半球中纬度,( 下同,) 子夜从西方落入地平线之下,上半晚可见。 4.约在农历每月十一、十二,在地球上的观察者看到月球西边被太阳照亮部分大于一半,月相变成凸月,其视形状见图1中D位置。凸月正午后月出,黄昏时在东南部天空,月面朝西,然后继续西行,黎明前从西方地平线落下,大半晚可见。 5.农历每月十五、十六,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外侧,即太阳、月球位于地球的两侧。由于白道面与黄道面有一夹角θ(θ平均值为5°09′)通常情况下,地球不能遮挡住日光,月球亮面全部对着地球,人们能看到一轮明月,称为满月或望,其视形状见图1中E位置。满月在傍晚太阳落山时的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子夜时位于正南天空,清晨时从西方地平线落下,整夜都可以看到月亮。 6.再过几天,农历每月十八、十九,月相又变成凸月,月面朝东,其视形状见图1中F位置。此时为黄昏后月出,正午前月落,大半晚可见。 7.农历每月二十二、二十三,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相对位置再次变成直角,月球在日地连线的西边90°。这时我们看到月球东半边亮呈半圆形,月面朝东,称为下弦月,其视形状见图1中G位置。它在子夜时升起在东方地平线上,黎明,日出,时高悬,于南方天空,正午时从西方地平线落下,下半晚可见。 8.再过几天,农历每月二十五、二十六,月相又变成蛾眉月,亮面朝东,其视形状见图1中H位置。此时子夜后月出,黄昏前月落,黎明前可见。

月相变化规律

1概念 每天,随着月亮在星空中自西向东地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里的圆缺就是指“月相变化”: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 2产生原因 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在太阳光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被自己挡住的)。随着月亮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月相。 可以简单的归纳为两条: 1、月球不发光,不透明。 2、与月、地、日三者的相对位置有关。 3月相识别 3.1月相识别 假设满月是一个圆形,那么无论月相如何变化,它的上下两个顶点的连线都一定是这个圆形的直径(月食的时候月相是不规则的)。当我们看到的月相外边缘是接近反C字母形状时,那么这时的月相则是农历十五日以前的月相,相反,当我们看到的月相外边缘是接近C 字母形状时,那么这时的月相则是农历十五日以后的月相。 3.2月相变化歌

初一新月不可见,只缘身陷日地中。 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轮圆月面朝西。 满月出在十五六,地球一肩挑日月。 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面朝东下半夜。 一个口诀(方便记忆):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意思是: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月面朝东,位于东半天空。 附:月相变化图(注:星空图上方位为上北下南左东右西。) 3.3月相变化规律 1.约在农历每月三十或初一,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地球上的人们正好看到月球背离太阳的暗面,因而在地球上看不见月亮,称为新月或朔,其视形状见图1中A位置。此月相与太阳同升同落,即清晨月出,黄昏月落,只有在日食时才可觉察它的存在。 2.新月过后,月球向东绕地球公转,从而使月球离开地球和太阳中间而向旁边偏了一些,即月球位于太阳的东边。月球被太阳照亮的半个月面朝西,地球上可看到其中有一部分呈镰刀形,凸面对着西边的太阳,称为蛾眉月,其视形状见图1中B位置。蛾眉月日出后月出,日落后月落,与太阳同在天空,在明亮的天空中,故看不到月相。只有当太阳落山后的一段时间才能在西方天空看到蛾眉月。 3.约在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由于月球绕地球继续向东运行,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成为直角,即月地连线与日地连线成90°。地球上的观察者正好看到月球是西半边亮,亮面朝西,呈半圆形叫上弦月,其视形状见图1中C位置。上弦月约正午月出,黄昏时,它出现在正南天空,假设观察者位于北半球中纬度,( 下同,) 子夜从西方落入地平线之下,上半晚可见。 4.约在农历每月十一、十二,在地球上的观察者看到月球西边被太阳照亮部分大于一半,月相变成凸月,其视形状见图1中D位置。凸月正午后月出,黄昏时在东南部天空,月面朝西,然后继续西行,黎明前从西方地平线落下,大半晚可见。 5.农历每月十五、十六,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外侧,即太阳、月球位于地球的两侧。由于白道面与黄道面有一夹角θ(θ平均值为5°09′)通常情况下,地球不能遮挡住日光,月球亮面全部对着地球,人们能看到一轮明月,称为满月或望,其视形状见图1中E位置。满月在傍晚太阳落山时的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子夜时位于正南天空,清晨时从西方地平线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