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长时间”下的世界政治与二十一世纪初人类的政治范式变迁二十一

“长时间”下的世界政治与二十一世纪初人类的政治范式变迁二十一

“长时间”下的世界政治与二十一世纪初人类的政治范式变迁二十一
“长时间”下的世界政治与二十一世纪初人类的政治范式变迁二十一

“长时间”下的世界政治与二十一世纪初人类的

政治范式变迁

对于现代世界来说,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弗兰兹?斐迪南大公及其妻子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遇刺一事,永远值得人们反复提起,正是它直接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旋即发生。无疑,作为刺客的塞尔维亚青年弗里洛?普林西普与作为受刺者的奥国王室大公,无意间共谋「规定」了此后的人类经历。然而,严肃的历史学家其后在检梳人类生活的前因后果时,却始终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塞尔维亚青年的行刺事件,那场惨绝人寰的世界大战是否就可以避免呢?

历史学家们为此争论不休。结合《凡尔赛和约》明确认定这场战争是「由德国及其同盟国的侵略」而引起的一项条款,在一战结束之后的数年之内,数以千计的文章和著作发表问世,从不同的角度对战争的来龙去脉爬梳辨难。到二十世纪30年代中,历史学家们开始转移思考方向,不再一味关注「战争罪行J、而注意起引起战争的历史条件。大多数历史学家后来倾向丁?认为在战争的直接原因之外,一战之前数十年里一直起作用的背景原因,才真正是历史的推动力量。这些背景原因按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Leften Stavros Stavrianos)的归纳,乃在于四个方面:经济上的竞争、殖民地的争夺、相冲突的殖民体系和势不两立的民族主义愿望。1

我们不仅要看到历史中的大事件,还更要看到历史中本来就有的发展趋势。

对一战起因的研究所得出的基本结论,勿庸置疑与法国「年鉴学派」所主张着

的历史观念不谋而合。身为「年鉴学派」的掌门人之一,一代史家布代罗尔(Fernand Braudel)不止一次强调:「人类若不联系过去,就几乎不能懂得现时。」2布罗代尔因此提醒人们不要单纯把视野只放在历史中的大事件,而更

多地,要致力于去发现「历史的结构」。甚么是「历史的结构」?「实际上就

是不受急风暴雨(或用汤因比的话说,『急进和猛退』)的影响而长期存在的

东西。J 3

那么,决定一战「必然」现身于人类生活的「历史的结构」又是甚么呢?到一战发生的时候,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说,欧洲己以德奥为一方、以英法俄为一方,形成了相互对立的联盟体系,这种冲突性联盟体系的产生,意味着维持欧洲均势为时一百年的梅特涅体系走向瓦解。在拿破仑战争之后的百余年间,由奥匈帝国首相梅特涅精心构筑的维也纳会议体系,曾经长期保证了欧洲的和平,和平的得来按基辛格(Henry Kissinger)的总结是赖于三大支柱:与法国怀柔修好;维持欧洲均势;对正统观念的共识,「它结合了法统与均势、共同价值和均势外交。共同价值局限了各国要求的范围,均势则限制住她们坚持要求的能力。」4在维也纳会议后所形成的欧洲协调,曾有力保证了欧洲大国间的共识和避免了国家间的一味敌对,但到十九世纪末以后,随着经历两场

战争的普鲁士德国上升为欧洲第一强国、并抛弃俾斯麦的克制政策而转向单纯

的实力政治后,欧洲协调兼因君主制正统主义共同价值观的式微,开始失去其

原有效力,到1914年一战爆发的二十余年时间内,普鲁士德意志的强势威胁性

外交政策「居然促成了化敌为友、化友为敌的一百八十度大反转」5,俄罗斯这

个曾经的三皇同盟的成员之一不再与普鲁士继约,英法俄这三个一贯互相为敌

的国家竟然携起手来结成了同盟。当这种相互冲突、而又没有弹性的联盟体系

取代欧洲协调而成为欧洲政治的新现实时,整个欧洲其实便已坐在了炸药包上、

只差了一根火柴。而斐迪南大公的遇刺则划着了火星。

一战的爆发使人们看到了布罗代尔意义上「历史的结构」的规范作用。但是我们的考虑并不能到此为止。为甚么一战前的欧洲政治中,会存在这种「历史的结构」呢?「大事件」又是如何与「长时间」即「历史的结构」产生交相作用?我们首先必须理解两个现实。

其一是国家追求的常规性。当那位声名赫赫的美国「海权论者」马汉(A. T. Mahan)提出他的宏伟理论的时候,这位精通历史的军事学者曾经特意指出,任

何具有S身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与民族,在它的国家民族追求中,都会存在

「长期性的考虑」与「短期性的迫切要求」,「在某一时刻,长期性的观点要

服从于短期性的迫切要求,但一旦危机过去,国家就应该高瞻远瞩了」,因此,

一个国家的战略决策应「将长期性的观点与短期性的观点相结合」。6马汉所

说的「长期性的观点」也就是国家民族的战略传统,它是对国家民族利益的稳

定性的认识与追求,一旦形成就很难发生根本的改变。

其二是世界政治的范式变革性。当那个赞同历史循环论的哈佛大学政治学者亨廷顿描绘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政治、提出人类政治正在进入「文明冲突」时代的时候,他同时指出世界政治存在着范式转换,在旧的、以意识形态为最主宰的世界政治范式失却效用之时,生存子旧有世界政治之中、一直隐而不彰、但又一直在寻找突入历史前台的次范式,也由隐到显跃升为世界政治的新主角。在亨廷顿的观念中,始终存在着隐范式与范式的角逐较量,它使国际政治经常性显现出常规秩序与异态冲突。7

以上两个规范性思考框架为我们考察一战提供了更好的资源。自1648年《威斯特伐和约》签订、世界史进入国家主义时代以来,欧洲世界中的那些具有历史文化延续性的大国,都在不断的国际博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战略传统,晚近以来的欧洲政治,实际上也就是这些不同的战略传统与战略思维间的互动。当时刻防止欧洲大陆出现霸权国家的英国、无时不担心着中欧地带被一个强大的国家所主宰的法国、经常性地提防被东西两面的地缘战略棋手联手夹击的德国、总在感觉着不扩张就足以保证国家安全的俄罗斯,一起在欧洲政治中交互对奕时,欧洲政治常规性地表现为大国间的合纵连横,而如果有相似的价值观作为共识一譬如三十年战争之后个半世纪的国家至上信仰、维也纳会议之后对欧洲正统主义的尊重、二战结束后西方世界的民主S由理念共同等,欧洲政治就会常规性地成就某种富有效果的欧洲协调即国际机制或国际秩序。而一旦共识失效、均势破裂,欧洲政治则不可避免硬化为势不两立的两种力量间的对抗,直到一方在竞争中取胜重新制定新游戏规则——此即亨廷顿心目隐含的

「常规秩序与异态冲突J。

每一个大国都有将它的战略传统推向极致的自然倾向,跨国性共识、及共识下的互为制约机制的存在,是将大国战略传统的冲击力约束一定范围内、不至于构成破坏性因素的源泉所在。如果价值共识失灵,抵制大国意志越界的阀门也就随之打开,总有个别大国会跃跃欲试夸张性地展现其战略意志,在此情况下,旧有的「常规秩序」就将无法维持。一战前夕欧洲正统主义的消亡、及普鲁士德国的无限度实力政治,正是将国家追求的常规性表露无遗,它所引发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原本多元、富有弹性的大国结盟体系的硬化。与正统主义共时生存、促使联盟体系产生的那种处丁?次范式地位的力量,在1890年后的欧洲因此找到了成为显在的机会,而普林西普的那把手枪则将这一机会由可能化为现实。「大事件」没有「改变」历史,但是激发了历史中本就存在的意志即「历史的结构」,本来隐晦未明的事物因此被催化正式明了于天下,战争便自然而然不再可以回避。

如果抽取马汉的时间概念而扩大他的空间概念,将他所说的「长期性的考

虑J推广到世界政治而非国家的意志;如果延用亨廷顿的空间概念而拉长它的

时间概念,将他心中的「常规秩序与异态冲突」扩展到「长时间」,我们将从

漫长世界史尤其中近五百年来的世界史中,看到这样一幅世界政治图景:由于

主要国家民族的战略追求是历时而常在的,而且近几百年来,活跃于世界舞台

上的主要国家民族是稳定存在的,由这些国家的共同活动所形成的人类政治生

态系,其结构与趋向实际上也经常性地保守有某种常规。布罗代尔和沃勒斯坦

其实早已从另外的层面讨论过这个问题。他们所相信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关

联即「历史的结构」,据他们的考察实际上是实体性的,究人类生活史而言,

如他们所说的那样,存在过多种相对稳定的世界体系,而从近世来论,主要的

又在于两个:欧洲国际/世界体系和东亚国际/世界体系。历史性世界体系的存

在,也决定了人们眼中的世界政治存在某种常规。就近世以来的欧洲历史而言,

这种常规乃是:1、内向化的政治选择;2、国家自主倾向;3、国充当核心国家

的志向。如果再加上其它历史性世界体系,放到一起来,则还应有另一种常规:

4、地区化的理想。

人类史无时不在受着这种常规或说「历史的结构」的支配,在欧洲一隅,

它使欧洲政治的千变万幻,总受着一条大致相同的绳索的牵引。今天的人类政

治能逃脱这种宿命吗?

不久前巴格达广场上萨达姆雕像被美英士兵无情推倒在地的场景,正在给这个世界培养起一种价廉物美的乐观,一个消灭仇恨与动荡、而走向秩序与和谐的中东世界在不久的将来预计将会呈现到人类面前。在整个世界都在为美英联军的军事胜利和中东的美好未来而作良好考量的时候,那些更为重耍、更可能深刻影响人类生活的事情正遭到无情忽略。伊拉克战争前后所展览无遗的「美欧分歧」以及战后大国间的合纵连横,究竟喻示了全球政治的何种变化,

以及变化将会展开到甚么样的幅度,这样的关于世界整体的观察与思考,其实,

也到了更需耍予以深切关注的时候!

也许,这样的考虑是非常必要的:冷战结束特别是「9.11」事件、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后的人类世界,正在显著地发生着变化,人们通常所说的世界政治或者国际政治,也已经显示出了与冷战结束前、甚至与「9.11」事件前大为不同的图景。如何看待人类政治的那些变动?这些变动将使人类生活迈向何方?世界各国将从中获得甚么样的「机遇」或者会面临甚么样的危险?

在观察现实与预测未来之时,人们总喜欢从往日时光来寻找依据与方向感,

很不幸,它常常都是灵验的。伊拉克战争之前引来世人密切关注的美欧争吵、

以及战争之后大国之间的面和心不和,容易使人想到人类过往史中的一些类似

场景,尤其是一战前的世界政治。

伊拉克战争一如普林西普的手枪,已经将旧世界中潜藏的勾心斗角和盘托出而尽览无余,当下的美欧分歧使人们惊呼传统的大西洋联盟甚至欧盟即将破裂,美利坚国家一味逞强显示实力政治、法德比联手反对北约在战争期间保护土耳其、战争之后法德俄三国频频唔会、法德比卢等国集会讨论欧洲防务的情景,都让人感受到与一战前夕普鲁士德国因夸耀自身实力而化友为敌、及德国之外国家化敌为友的经历庶几相仿。如一战前夕一辙,当下世界政治正表露出两个关键性特征:1、维持西方世界互相协调的共有价值观业已破产,基辛格所期望建立的民主共识,在冷战结束以后民主自由价值观不再受到挑战时,已不再足以凝聚不同的国家意志;2、维持半个多世纪的美国领导下的跨大西洋联盟体系正在内部分裂,世界政治重新回到传统的大国政治时代,它的基本表现是世界政治权力的分散化。

冷战终结的冲击力勿庸置疑不容低估。以往的那种以市场经济、民主制度国家体系为一极,以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制度国家体系为另一极,两种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间的对立在世界范围内已不复存在,以这两种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作为号召联盟、合作或者对立的旧日政治范式已不再能起作用,那些曾因共同的「反共」价值观而集结为一体的国家特别是大国,它们之间的旧情谊便已成昨日黄花。当下时刻的美欧分歧、及世界范围内的大国合纵连横,所表演的东西因此不是别的,是世界政治又复归常态。相对来说,冷战期间以某一超级支配性国家为领导、其它国家作为仆从的状态,在近500年里其实是少见和非常态的,这一点对欧洲政治来说尤其为是。所有的大国都希望建立霸权,但所有的大国又都不希望自己被霸权力量所控制,除冷战时期之外,《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以来的欧洲和人类世界,从来没有出现过能够支配其它大国的真正的霸权国家。

世界政治重新回到常规的动力,仍蕴含于既往的人类经历即「历史的结构」

中,其主要因缘,是近半世纪以来一直处于沉寂状态的欧洲世界体系,和近一

个世纪来长久默默无闻的东亚世界体系,在经受毁坏后的重建复苏、恢复往曰

元气后,又在部分复活自身历史传统,再次焕发出政治生命力。

我们需要注意到东亚与欧洲政治的变化。当下的东亚是一个民族国家普遍

自立自主的世界,在国家民族平等的大前提下,它所谓的回归常规是在于:其一,这个地区国家间的经济政治文化往来日益增多,经济一体化程度日益提高,且地区内国家对经济政治一体化的期望也越来越多,这种现实与理想令人想起

曾经作为自立自为、混然成体的往日东亚;其二,地区内国家对本区域传统大国如中国、日本重新寄予很大希望,在平等参与的同时又主张它们负担更大责任义务,为区域生活提供更多公共产品。而欧洲国家则重新致力于立足本地区来实现各自的国家利益与理想,近半世纪以来的一体化和形成欧洲联盟的实践容易使人想到往日的欧洲协调。法德等国的政治军事合作与十九世纪的梅特涅体系并非没有冥冥中的藕合,梅特涅体系以欧洲君主正统主义作为价值共识和共同制约——与梅特涅体系时代一样,今天的欧洲也认为它们具有相同的价值观与行事准则,如法律精神、超民族国家信仰与对国际组织和制度的尊重等,这一共同性正被欧洲视为自身的正统,并且试图将它推广普及成为世界正统。

大国都有在世界事务中发出自己声音,和坚持自身独立性与在自己所属的地区性地缘政治体系中排斥外来支配力的自然倾向,这一意志不可能长期被压抑。欧洲与东亚这两个历史性世界体系的苏醒,也意味着这两个区域的那些传统核心国家,又重新焕发起其大国激情。欧洲在抛弃近半世纪以来美国附庸者角色、恢复其传统政治意志、凸显其政治独立与自主追求后,作为欧洲大国的世界雄心的变种,今天的欧洲大国没有改变其传统理想——即对世界政治的主导权,但改变了其实现政治抱负的手段与方式——不再局限于欧洲范围内、而是与欧洲之外的全球性支配性强力展开竞争。这要求欧洲大国间必须步出历史上曾经有过的绝对对立,而再次重现传统的欧洲协调甚至实现大国联合。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的欧洲不言而喻明白这一点,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内部对立不仅使欧洲丧失了近世以来对于全球的权力优势,也丧失了自身对于世界的文化优势,欧洲的学生美国后来居上成为老师凌架于欧洲之上成为了新的文化发言人。这一历史教训使所有的欧洲国家特别是大国都无法释怀。

局限于欧洲范围而言,当下的欧洲政治范式业己更新。正如以往人类政治

的范式变革需要有大的事件作为催化剂一样,欧洲政治从一种状态走向另一种

新状态,是通过近十余年来的一系列事件——柏林墙倒塌、苏联解体、俄罗斯

民主化、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及「9.11」事件和阿富汗战争等所激发和促成,

而最近、也是最大的一个触发机缘,则是刚刚成为历史的伊拉克战争,它使欧

洲政治中那些久矣积累、潜而未发但又跃跃欲试走进前台的事物,一下子喷涌

而出由隐而显。这些由欧洲政治常规规约的显明化了的事物包括:欧洲传统大

国如德国相对于美国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并发行共同货币欧

元后,欧元业也威胁美元的世界主流货币地位,美欧之间的金融之战趋向激烈;

欧洲重新恢复文化自信和文明优越感,更加强调和伸张欧洲特性。而从世界范

围而言,大国之间的市场与资源争夺,虽不像一战之前那样剧烈而难以调和,

但相比冷战期间和冷战刚刚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来论,却又殊为紧张和惊险。

欧洲与东亚国际体系的复活、世界政治又流露出走回传统的大国政治时代

的迹象,与美国自参加一战后、正式成为全球性世界体系有机一员以来的战略

传统严重抵触。如马汉所说的美利坚民族的扩张主义传统,在「9.11」事件后

被进一步激发,美国将以更加旺盛的意志致力于在全球推广其价值观与意识形态,为使其成功,美利坚民族相比以往更重视实力的全球部署与运用。今天的

美国在全球层面非常类似于英国在欧洲区域的传统志向:做一个离岸平衡者,

但与英格兰民族等到均势受到直接威胁后才挺身介入的传统手法不同,美利坚

民族则是设法营造均势、并凌架于世界各主要地缘政治区域之上、防止挑战的

发生。S近世以来,作为海洋国家的英国最不愿意见到的局面,就是一个大陆

国家——或者法国、或者是德国,主宰欧洲大陆和取得大西洋海权,如此一来

英国将彻底成为大陆外的一个小岛,并且自身安全将无法保证。作为英国传人

的「欧亚大陆海岸外的一座岛屿」(基辛格语)的美国在二十一世纪的担心与

以往的英国如出一辙,她不能容忍欧亚大陆被一个大陆国家或者国家集团所控制,「欧亚大陆的资源与人口都远远超过美国。不论冷战存在与否,单一一个

大国主宰欧亚大陆两大范围之一(欧洲或亚洲),都会对美国构成战略意义上

的危险。」8而目前能做到这一点的,并非单纯是布热津斯基所说的「地缘政

治棋手」,作为各别力量,她们不可能挑战美国的霸权,然而,一旦她们实现

某种形式的联合——哪怕是其中的一两个国家,那么,就可能出现美国所不愿

意见到的局面。因是之故,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构筑其海权体系的同时,还必须

以武力在陆上的存在,在欧亚大陆的那些大国---------------- 法国、德国、俄罗斯、中国,或许还应该加上印度之间纵横摆阖,尽量制造她们之间的分立,以维持美国控

制下的欧亚大陆的均势。伊拉克战争中作为海洋国家的美英西的联手及与作为

陆上大国的法德俄等国的对立,正好便反映了近现以来两种不同地理国家间即

传统的海权与陆权的竞争,海洋国家为实现全球控制不仅要取得制海权,还要

想方设法使陆权四分五裂。

美国以伊拉克为契入点、选择中东开刀,以及即将将在德国的美国兵力换

防部署到东欧国家,它的地缘战略意义,也正是将欧亚大陆的那些可能联为一

体的地区性大国一分为二——欧洲的法德,和亚洲的俄罗斯、中国与印度。由

于美国前所未有的在东欧的军事存在,俄罗斯在军事上名符其实将成为亚洲国家。这些可能挑战霸权的欧亚大陆被一分为二尚是美国营造地缘政治优势的第

一步,在欧洲,她仍将借助英国、西班牙等传统海洋国家及传统上一直对德国

和俄罗斯心存畏惧的东欧国家,将她们结合起来作为对法德欧洲权力的制衡;

而在亚洲,她仍将以日本为主要战略支撑点,加强在此地区域的军事存在,严

密防范中俄印的结盟,精心构筑有利于美国操控的亚洲均势。

从全球层面来说,今天又回到以往那种大国林立、并相互制约寻求建立某

种均势的时代。在旧秩序已经被破坏的时候,新秩序将是甚么呢?将取决于这

种在存在一个超级强力的同时又表现出来的权力分散化趋势的未来演化情况。

具体说来,未来秩序是在以下三种态势的竞争冲突中产生:1)美国及其盟友一

边占有实力优势,一边其新保守主义逻辑与价值观得到世界多数国家的支持;2)

美国及其盟友占有实力优势,但其价值观得不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支持;3)美

国的实力运用遭遇到法德俄中印等大国的联手抵制,同时后者所倡导的多极化

及法律至上价值观受到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同。第一种情况将意味着「美国治下

张慧君译: 《资本主义论丛》 张慧君译: 《资本主义论丛》 林添贵译: 《大外交》(海南 林添贵译: 《大外交》(海南 《海权论》(北京:中国言 的和平」即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美国全球独霸;第二种情况将可能迎来刺刀威胁 下的不稳定的美国独霸,更可能意味着世界战争,就如同一战之前的情势一样; 第三种情况更为复杂,可能意味着战争,但更可能意味着在某种价值共识下的 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多极体制的到来,就如同三十年战争及维也纳会议之后较长 年份里的情况一样。

注释

1斯塔夫里阿诺斯(Leften Stavros Stavrianos)著,吴象婴、梁赤民译: 《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 页 579。 2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著,顾良、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页121。 3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著,顾良、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页161。 4基辛格(Henry Kissinger)著,顾淑馨、

海南出版社,1997),页 217、751-752。 5基辛格(Henry Kissinger)著,顾淑馨、 海南出版社,1997),页150。

6马汉(A. T. Mahan)著,萧伟中、梅然译:

实出版社,1997),页206、208。

7程亚文:〈常规秩序与异态冲突——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另一种 诠释〉,《欧洲》,1998年第6期。

8基辛格(Henry Kissinger)著,顾淑馨、林添贵译:《大外交》(海南: 海南出版社,1997),页753-54。

二十世纪与二十一世纪最大的区别

二十世纪与二十一世纪最大的区别 摘要:二十一世纪人类从电气时代走向了信息时代,席卷全球的信息科技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信息产业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计算机的出现和逐步的普及,信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逐步提高到一种绝对重要的地位。信息量,信息传播的速度,信息处理的速度以及应用信息的程度等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在增长。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人们的学习速度在不断加快,这要求我们的管理模式也要适应新的特点和新的模式。 关键词:二十一世纪;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 The bigges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bstract:Twenty-first century mankind from the electrical era to the information ag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wept the world to human production and life has brought profound changes, promoting the information industry has become one of the leading industry in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advent of computers and the popularity of the gradual impact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as a whole gradually increased to an absolute importance. Information, speed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peed and the degree of application information so geometrically way in growth.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people to learn and gain knowledge, use of knowledge presents new challenges. Due to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network technology, people's learning pace continues to accelerate, which requires our management model must adapt to new features and new models. Key words:twenty-first century;informationage;computertechnology;network technology

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

经济学的理论式和分析方法 本文旨在从对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反思中,讨论一下经济学方法和方法论的几个问题。它们是:关于经济学理论式及其比较;关于实证分析;关案例研究。 1、经济学的理论式 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中系统阐述的。由于式概念是库恩整个科学哲学观的中心,他试图以此来概括和描述多个领域的现实科学,而不仅仅是对科学史和哲学感兴趣,因而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对式概念作了多重的界定和说明。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库恩思想的这一特征,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引述库恩的某一解释来阐述自己的问题。因而不免出现某些偏差。英国学者玛格丽特。玛斯特曼对库恩的式观作了系统的考察,(1987)他从《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列举了库恩使用的21种不同含义的式,并将其概括为三种类型或三个方面:一是作为一种信念、一种形而上学思辨,它是哲学式或元式;二是作为一种科学习惯、一种学术传统、一个具体的科学成就,它是社会学式;三是作

为一种依靠本身成功示的工具、一个解疑难的方法、一个用来类比的图象,它是人工式或构造式。虽然式的首要含义在哲学方面,这也是库恩式的基本部分,但是,库恩的创见和独到之处则在于式的社会学含义和构造功能。与一般科学哲学思维的抽象性相反,库恩特别强调科学的具体性,并把具体性看作是科学的基本特性,因为他认为,一套实际的科学习惯和科学传统对于有效的科学工作是非常必要和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团结一致、协同探索的纽带,而且是其进一步研究和开拓的基础;不仅能赋予任何一门新学科以自己的特色,而且决定着它的未来和发展。这样一来,库恩也就把具体性作为自己哲学思想的核心,在实际的“图象”、“模型”和“哲学”之间划了一条界限,使自己的思想与其他科学哲学区别开来。库恩的构造式就是这种实际的“图象”和“模型”,它不仅使常规科学解疑难的活动得以完成,从而成为开启新学科的契机和手段,而且在应用模型和形而上学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相互关系,解决了从一般哲学理论转向实际科学理论的途径问题。我们以下的分析主要是讨论和运用式的后面两种含义。 经济学的式一般总是以经济效率为中心,(宇燕,1993)以分工、交易和合作为容,以供求均衡分析、边际替代分析、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神奇的天宫课堂 ——南明小学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 陈天宇

南明小学四年级一班二○○一二年八月二十日

禅杖 神奇的天宫课堂 ——南明小学研究性学习活动 一、神舟十号出山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连续成功发射,实现了中华民族追寻千年的飞天梦想;“嫦娥”系列探月卫星成功绕月及“神舟九号”女航天员的成功飞天,使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变为现实;“神舟八号”与“天宮一号”的成功交会对接,更彰显中国空间技术已跨入国际先进行列中国在航天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全世界的炎黄子孙都为之感到骄傲与自豪。 将于2013年6月发射的“神舟十号”飞船,必将再一次在古老的神州大地掀起一股新的航天科技热潮,极大地激发国人对航天的热情。为让广大民众更加真实了解并亲身感受航天事业,传播和普及航天科普知识,世界主要航天大国都不约而同地开展了航天体验活动。我们将举办“神舟十号”发射现场观摩助威团活动。借助这一崭新的载人航天科普平台,宣传中国航天,为中国航天事业培育一颗颗航天梦想的种子。 二、神舟十号发射 1、发射瞬间 2013-06-11 下午17时38分发射。图为神舟十号飞船发射瞬间。

2、在轨飞行

二、神十航天员有事 1、太空教师王亚平--------像很多中国人一样,王亚平的太空梦源自10年前杨利伟飞天那一刻。 (1)王亚平航天梦 那时,23岁的王亚平还是一名加入空军飞行部队刚两年的运输机飞行员。睁大眼睛看直播时,一个念头瞬间击中了她:中国有男飞行员,也有女飞行员;现在中国有了男航天员,什么时候会有女航天员呢? 她没有想到,10年后的自己会以中国女航天员的身份远征太空;仅仅在战友们面前讲过飞行计划的她更没有想到,10年后的自己会成为中国第一位“太空教师”。 在太空中向青少年讲授失重环境中的物理现象,王亚平对即将进行的授课充满信心。准备教具,研习实验内容,了解心理知识,她的备课细致入微。 王亚平出生于山东烟台的农民家庭,家中还有一个小她7岁的妹妹。也许是在自幼干农活的经历中学会了坚韧,也许是在多年热爱的

数据库三大范式讲解

数据库三大范式说明 数据库的设计范式是数据库设计所需要满足的规范,满足这些规范的数据库是简洁的、结构明晰的,同时,不会发生插入(insert)、删除(delete)和更新(update)操作异常。反之则是乱七八糟,不仅给数据库的编程人员制造麻烦,而且面目可憎,可能存储了大量不需要的冗余信息。 实质上,设计范式用很形象、很简洁的话语就能说清楚,道明白。本节课将对范式进行通俗地说明,以一个简单论坛的数据库为例来讲解怎样将这些范式应用于实际项目中。 范式说明: 第一范式(1NF): 数据库表中的字段都是单一属性的,不可再分。这个单一属性由基本类型构成,包括整型、实数、字符型、逻辑型、日期型等。 很显然,在当前的任何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中,傻瓜也不可能做出不符合第一范式的数据库,因为这些DBMS不允许你把数据库表的一列再分成二列或多列。因此,你想在现有的DBMS中设计出不符合第一范式的数据库都是不可能的。 第二范式(2NF): 数据库表中不存在非关键字段对任一候选关键字段的部分函数依赖(部分函数依赖指的是存在组合关键字中的某些字段决定非关键字段的情况),也即所有非关键字段都完全依赖

于任意一组候选关键字。 假定选课关系表为SelectCourse(学号, 姓名, 年龄, 课程名称, 成绩, 学分),关键字为组合关键字(学号, 课程名称),因为存在如下决定关系: (学号, 课程名称) →(姓名, 年龄, 成绩, 学分) 这个数据库表不满足第二范式,因为存在如下决定关系: (课程名称) →(学分) (学号) →(姓名, 年龄) 即存在组合关键字中的字段决定非关键字的情况。 由于不符合2NF,这个选课关系表会存在如下问题: (1) 数据冗余: 同一门课程由n个学生选修,"学分"就重复n-1次;同一个学生选修了m门课程,姓名和年龄就重复了m-1次。 (2) 更新异常: 若调整了某门课程的学分,数据表中所有行的"学分"值都要更新,否则会出现同一门课程学分不同的情况。 (3) 插入异常: 假设要开设一门新的课程,暂时还没有人选修。这样,由于还没有"学号"关键字,课程名称和学分也无法记录入数据库。 (4) 删除异常: 假设一批学生已经完成课程的选修,这些选修记录就应该从数据库表中删除。但是,与此同时,课程名称和学分信息也被删除了。很显然,这也会导致插入异常。 把选课关系表SelectCourse改为如下三个表: 学生:Student(学号, 姓名, 年龄); 课程:Course(课程名称, 学分); 选课关系:SelectCourse(学号, 课程名称, 成绩)。 这样的数据库表是符合第二范式的,消除了数据冗余、更新异常、插入异常和删除异常。 另外,所有单关键字的数据库表都符合第二范式,因为不可能存在组合关键字。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无疑给现代社会文明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环境优美是实现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这正成了人们的一种共识。作为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其环境的优美程度自然也是现代学校文明的重要标志。学校校园的环境当中,校园环境文明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为营造学校良好的学习环境,必须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中越来显示其独特的一席之地。 校园环境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深层结构,是学校的校风、文化生活、人际关系和心理氛围,它以“外显内隐“的行为模式”感染着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道德行为,潜移默化地发着学生对某种价值的追求,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学生走上社会后的发展。因而学校是否针对现化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来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引导和阵地建设,无疑是一个教育不可忽略的重大问题,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必须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 一、校园文化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由师生员工共同创建、信奉、遵循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它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等所构成,以校园的管理文化、课外文化和课堂文化为主要内容。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校园德育氛围对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用之一、引导价值取向、发挥同化功能。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社区文化,它是学校师生员工价值取向的向导。它以师生员工与学校的价值追求和谐一致为目标,产生对价值观念、精神文化、活动文化、审美价值、人生价值、人际交往、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导向。校园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校园气氛、教师言行等都在无声无息的引导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对学生的道德认识的形成发挥着巨大的同化和导向力量。 校园文化物质形态方面,当学生看到美的东西,就会赞赏他们,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的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置身于美丽的校园环境中,干净舒适的教室,美丽、幽静的花园、小径,庄严神圣的国旗、古朴典雅的书画、亭台,都会使人受潜在的约束,提升自己的道德行为。苏姆林斯基说:“孩子在他周围——在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的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 学校领导踏实、求真务实的作风和风格,教师的敬业精神和高尚的品行、完善的人格和气质、端庄优雅的仪表等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天天耳濡目染教师的人格魅力,会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起着道德教育功能。学校的优良的学习风气、健康的课外文体娱乐活动等也在引导学生培养认真求实的学习态度、勤奋刻苦的学习毅力、虚心踏实的学习风格、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作用之二、情感激励和塑造人格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答案

1.世界经济全球化长期以来为发达国家所主导,给发达国家带来了最大的利益,但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良好机遇。 正确(T)错误(F) 2.国际秩序包括国际政治秩序和国际经济秩序。 正确(T)错误(F) 3.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是对资本主义的一种超越和替代,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正确(T)错误(F) 4.近年来,中国一直积极倡导建设和谐世界,其目标是持久和平、共同繁荣。 正确(T)错误(F) 5.在1971年10月25日举行的联合国大会第26届会议上,中国申请加入了联合国。 正确(T)错误(F) 6.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 正确(T)错误(F) 7.20世纪上半期的时代特征是战争与革命。 正确(T)错误(F) 8.一位美国学者说:“美国之所以繁荣是因为美国民主,而美国之所以民主是因为美国繁荣。”这个说法正确揭示了美国经济与政治的关系。 正确(T)错误(F) 9.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实行的外交政策是对苏“一边倒”和联美反苏的政策。 正确(T)错误(F) 10.“一国两制”是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实施的错误构想。 正确(T)错误(F) 1. 金砖四国是指中国、印度、巴西和( )。 A.法国

B.南非 C.俄罗斯 D.德国 2. 1980年,埃及和以色列签订和平条约,埃及从以色列手中收回了()。 A.苏伊士运河 B.沙姆沙伊赫 C.巴勒斯坦 D.西奈半岛 3. 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纲领性文献之一是( ) A.《行动纲领》 B.《七十七国联合宣言》 C.《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 D.《不结盟理论》 4. 1974年日本三木武夫内阁提出以日美关系为基础,对苏联和中国采取() A.等距离外交 B.全方位外交 C.多边均衡外交 D.多边自主外交 5.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内部,各国投票权力大小均实行( ) A.按各国自愿认购资金份额的原则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政治经济学分析范式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政治经济学分析范式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政治经济学分析范式 论文关键词:劳动过程劳动价值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经济学引论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需要从“问题”中升华出政治经济学的“最高理论”—马克思主义总体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以这一科学范式作为明确的理论指导,其主体内涵是通过劳动过程整体历史(演化)观,重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总体分析框架:劳动过程一价值一资本一市场经济,从而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析内生于历史逻辑过程。这一范式并不意味着对于劳动价值论的任何的放弃,而是着眼于将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具体经济理论逻辑及现实逻辑作为分析范式中的重点。 一、引论 恩格斯指出:“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它涉及的是历史性的即经常变化的材料;它首先研究生产和交换的每个个别发展阶段

的特殊律,而且只有在完成这种研究以后,它才能确立为数不多的、适用于生产一般和交换一般的、完全普遍的规律。其表述的涵义有二:其一,政治经济学只有“一门”,就是总体表达唯物史观的政治经济学体系,政治经济学的阶段特征没有也不可能掩盖其总体性,而只会是显露出政治经济学的内部结构随历史研究对象的发展而发展的特性;其二,广义体系与狭义体系的区分,既是相对的,又是历史发展的,因此,如果说依据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具体研究对象的不同,一般而言,可以将诞生以来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划分为:处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学和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学,那么,后一体系本身又必然以前一体系为既定前提和发展条件,从而显露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经济学在本质上应具有总体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性质。总之可以说,总体政治经济学乃是政治经济学不断发展本身所形成的一种内在历史结构。 首先,简要的说,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初期(对应于经典作家的1840-1850年代的研究).为了资本主义革命批判任务的客观需要,经典作家确立的根本研究任务是,以广义政

三大范式应用与理解

(课程名称) → (学分) (学号) → (姓名, 年龄) 即存在组合关键字中的字段决定非关键字的情况。 由于不符合2NF,这个选课关系表会存在如下问题: (1) 数据冗余: 同一门课程由n个学生选修,"学分"就重复n-1次;同一个学生选修了m门课程,姓名和年龄就重复了m-1次。 (2) 更新异常: 若调整了某门课程的学分,数据表中所有行的"学分"值都要更新,否则会出现同一门课程学分不同的情况。 (3) 插入异常: 假设要开设一门新的课程,暂时还没有人选修。这样,由于还没有"学号"关键字,课程名称和学分也无法记录入数据库。 (4) 删除异常: 假设一批学生已经完成课程的选修,这些选修记录就应该从数据库表中删除。但是,与此同时,课程名称和学分信息也被删除了。很显然,这也会导致插入异常。 把选课关系表SelectCourse改为如下三个表: 学生:Student(学号, 姓名, 年龄); 课程:Course(课程名称, 学分); 选课关系:SelectCourse(学号, 课程名称, 成绩)。 这样的数据库表是符合第二范式的,消除了数据冗余、更新异常、插入异常和删除异常。 另外,所有单关键字的数据库表都符合第二范式,因为不可能存在组合关键字。 第三范式(3NF):在第二范式的基础上,数据表中如果不存在非关键字段

对任一候选关键字段的传递函数依赖则符合第三范式。所谓传递函数依赖,指的是如果存在"A → B → C"的决定关系,则C传递函数依赖于A。因此,满足第三范式的数据库表应该不存在如下依赖关系: 关键字段→ 非关键字段x → 非关键字段y 假定学生关系表为Student(学号, 姓名, 年龄, 所在学院, 学院地点, 学院电话),关键字为单一关键字"学号",因为存在如下决定关系: (学号) → (姓名, 年龄, 所在学院, 学院地点, 学院电话) 这个数据库是符合2NF的,但是不符合3NF,因为存在如下决定关系: (学号) → (所在学院) → (学院地点, 学院电话) 即存在非关键字段"学院地点"、"学院电话"对关键字段"学号"的传递函数依赖。 它也会存在数据冗余、更新异常、插入异常和删除异常的情况,读者可自行分析得知。 把学生关系表分为如下两个表: 学生:(学号, 姓名, 年龄, 所在学院); 学院:(学院, 地点, 电话)。 这样的数据库表是符合第三范式的,消除了数据冗余、更新异常、插入异常和删除异常。 鲍依斯-科得范式(BCNF):在第三范式的基础上,数据库表中如果不存在任何字段对任一候选关键字段的传递函数依赖则符合第三范式。 假设仓库管理关系表为StorehouseManage(仓库ID, 存储物品ID, 管理员ID, 数量),且有一个管理员只在一个仓库工作;一个仓库可以存储多种物品。这个数据库表中存在如下决定关系: (仓库ID, 存储物品ID) →(管理员ID, 数量) (管理员ID, 存储物品ID) → (仓库ID, 数量) 所以,(仓库ID, 存储物品ID)和(管理员ID, 存储物品ID)都是StorehouseManage的候选关键字,表中的唯一非关键字段为数量,它是符合第三范式的。但是,由于存在如下决定关系:

“二十一世纪”的选择

二十一世纪的选择 在二十一世纪,我们对生活和事业应做出什么选择才是正确的。 一、新世纪的“三个特征和三个对策” 大家知道我们已经从工业化时代进入到信息化时代,这种转变对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将产生很大的影响。今天,男的超过35岁,女的超过30岁,如果你还没有一技之长,还没有属于个人的事业,还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在本世纪,你就有可能或者已经成了一个废人! 二十一世纪的三个显著的特征是什么: 速度、多变、危机。 二十一世纪的三个相应的对策是什么: 学习、改变、创业 学历代表历史,学习力代表未来。二十一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盲的订义:不原学习别人。改变有多大,成功就有多大,越是自己恐惧的事情,越是要战胜它。 在21世纪我们不但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更要做自己该做的事,时代逼迫每个人必须做出选择。“在生活中你必须承担责任,至少你应该承担点什么,否则,你会趴在地上,永远不会成功。” 二、我们将要面对的“五个时代激流” 1、人都要面对竞争 二十一世纪留给人们最大的陷阱就是满足现状。现在,没有一个行业、没有一个单位、没有一个职位是绝对安全的。 今天向政府要求解决就业问题的很多人,是五年前不认为自己会下岗的

人,并且全家人都在一个大型企业工作。 2、破产和失业已成为本世纪最时髦的名词之一。 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将处在无固定化职业的社会。统计显示:在中国2000年有1200万人下岗,下岗和分流还在继续。这种现象将波及到邮政、电信、电力、教育(教师)、医疗(医生)、等各种行业。 随着信息时代管理扁平化,政府公务员也不再是铁饭碗。2000年政府公务员在省、市级以上单位有48%被分流和下岗。 因为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物资销售渠道中间环节的作用将降低,有些环节终会退出历史舞台。各地物资局为什么效益不好?是因为中间环节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3.速度至上已打破了旧有的秩序,同时新的机会会在产生。 比尔?盖茨在《未来时代》中指出:八十年代企业注重产品质量,九十年代是形象设计,二十一世纪头十年,将是速度至上。速度至上将打破人们原有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以及商行模式。 在美国,曾有人问著名的经济学家:在二十一世纪什么产品好卖? 好销的产品有三个特点:优质的产品;快捷的服务;价格趋于零。 4.专业人士充斥市场。 各行各业人才济济,人满为患,靠文凭打天下,已行不通了。 本科生难进大医院,女研究生难找工作。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两种人才: (1)T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有非常强的学习能力,又具有一定专业能力。 (2)专业人才:精通专业,创新力强,在所在行业,是顶尖人才。

三大研究范式

解读教育研究三大范式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潘茂明 内容摘要在教育研究的发展进程中,研究范式随着教育本身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革,同时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也深刻地影响着它的发展。不可否认,实证主义、批判主义和解释主义这当今教育研究三大范式所着眼于教育的不同角度和层面,它们各自擅长于解决不同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分析三大范式的特点,理顺它们的共性,旨在于使读者能理解并合理使用这三大范式。 关键词实证主义批判主义解释主义 一、前言 从古希腊时期开始的教育研究发展至今,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从融于哲学之中到自成体系的风雨历程,在25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研究范式的发展与革新始终是推动教育研究向前迈进的基础动力,而在教育科学日益分化和融合的今天,对教育研究中最基础的构成——研究范式做一番历史的回顾与未来的展望无疑有着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教育研究范式的界定 “范式”的形成,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它是由美国科学家库恩提出的,其基本含义即为学科的科学群体所认同,学科的内容和研究要素、过程、方法等须形成基本规范和结构式的框架。教育研究作为一门具体科学研究,它的研究范式即是指教育科学的研究群体对本群体所从事的教育研究活动的基本规范和结构式的框架的共同认识。需明确的是,本文所涉及的教育研究范式是与教育研究活动相关的范式,不包含与具体学科内容有关的方面,仅对教育研究过程、方法意义上的范式进行探讨。 (二)当今三大研究范式 毋庸置疑,自西方教育教育理论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发展,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梳理各个时期的关于教育研究范式的观点有很多,期中最具代表性的是Popkewitz(1984)的教育研究科学研究范式分类:经验分析科学、符号科学与批判科学,这是直接受Hanbermas(1968)的认识兴趣分类的启发的结果。当代一些学者则主张从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实用主义、建构主义的视角来研究教育研究范式。Cohan等人建立在人们的“知识的质疑,认识,获得途径,传播方式的研究”这一认识层面上的,等分化出:实证的,规范的,解释的,自然的及批判的这三个进行科学研究的范式。但若从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观点及影响范围来看,笔者认为教育研究范式形成至今主要有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和批判主义三个占主导地位的研究范式。 二、教育研究三大范式的特点 (一)实证主义研究范式 实证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是圣西门的学生兼秘书孔德。孔德不仅建立了实证哲学体系,而且致力于将实证的科学精神贯彻到一切知识领域之中。他主张把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诸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比较法等应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认为只有将实证精神贯彻到人类知识的一切领域,才能为社会改造和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实证主义的推动下,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教育科学研究领域也开始引入自然科学研究方法。 实证主义把自己的理论看成是统摄一切科学的“科学哲学”,主张用实证方法取代抽象思辨,认为可观察的事实是唯一不证自明的知识。这种以追求自然科学化为特征,以应用为目的的研究范式提出后,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支持。一大批学者投身于教育实验、教育测量,使得传统的哲学——思辩的理论教育学改变为科学的教育学。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在本体论上,

大众文化的三种范式

陶东风: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研究的三种范式 陶东风: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研究的三种范式 在中国的学术思想语境中,“大众文化”这个词常常有很大的歧义,这是因为早在193 0年代,就有“左”翼领导的文艺“大众化”运动,出现过“大众化”、“大众文艺”、“大众文化”等术语。但是它与诞生于1980年代的“大众文化”意义完全不同。简要地说,19 30年代左翼的“大众文化”是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化的一部分,它没有商业色彩,也不是由商业性的文化工业机构利用高科技媒介技术批量生产的,它受到的影响来自当时的苏联普罗文化;而1980年代出现的“大众文化”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它恰恰是对起源于1930年代,极盛于文革时期的“革命大众文化”的否定,并明显受到港台地区和西方国家大众文化(用法兰克福学派的话说是“文化工业”)的影响。但很长一个时期,中国学术界没有对两者进行明确的区分。在我发表于1993年的文章《欲望与沉沦——大众文化批判》中,对于“大众文化”进行了这样的界定:大众文化是“商业化的、批量生产的、以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电子传播媒介传播的、娱乐性消费文化”。[1] 这个界定已经比较接近西方学术界由法兰克福学派确立的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概念。在发表于199 5年的《官方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妥协与互渗——89后中国文化的一种审视》一文中,我对“大众文化”、“民间文化”、“商业性大众文化”、“革命性大众文化”等概念进行了区分。该文指出:“民间文化”(folk culture)主要是前现代社会的非官方文化类型,主要存在于农村,是人民自己创造的文化,它还没有被纳入商业化、工业化的文化工业生产体系;而“大众文化”则仅仅是与现代工业化和都市化进程相伴随并运用大众传播媒介手段制作的具有商品消费特点的市民文化形态。 关于“商业性大众文化”(commercialized mass culture)与“革命性大众文化”(r evolutionary mass culture),文章指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经出现过所谓“大众化”、“大众文艺”、“大众文化”等文化运动和文化类型,这种革命性的大众文化(群众文化)包括30、40年代的那些快板书、街头剧、顺口溜等,还包括赵树里的小说、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50年代的新民歌等通俗文学艺术。这些作品同样具有流传广、文本简易通俗等特点,但却没有我们今天所说的“大众文化”的商业化、追求利润、感官刺激的色彩。它是革命文化的一种类型。[2] 本文考察的“文化文化”和“大众文化研究”不包括革命的大众文化,而是特指以大众传播

现实主义范式的兴衰与困境_潘忠岐

《国际关系研究》2014年第3期 用”,直到烈日或风雨来袭时,才匆匆回到树下寻求庇护,还自我解嘲说“有一种醒悟叫回归”。 一次,一位当时在任的外交部长在南开做国际形势报告。有学生提问说,外交部在招收公务员的时候对我们这些国际政治专业的学生有没有优先考虑?答曰:没有。我们对所有考生一视同仁,因为考生被录取后一律重新培训,从零开始。这就是说,外交部对国际政治专业的学生们在大学四年里学到的东西一笔抹杀,整个一白搭。谢谢部长先生说了大实话,这对国内高校的国际政治教育真是当头一棒。想想也是,我们的教育,给学生灌输的多是全球化、地球村、相互依存、互利共赢、合作、和谐、尊重、信任、和平、发展、繁荣、进步……等到出了校门、国门,才发现现实中的社会和世界与书本上和课堂里学到的东西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能说教授们不够努力,你看他们不是从美国学来了把国际政治改为世界政治,后来又改成了全球政治,还把理论取向从自由主义引向建构主义又引向后现代,难得其一片苦心。尽管如此,世界政府和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的理想离开我们仍然像修昔底德和马基雅弗利的时代一样遥远。好吧,也许是近了一点。最近的进步也许可以用冷战后世界核弹头的削减来衡量:自1985年到2013年,全球现役核弹头的数量从68,000枚减到了4,100枚,一个非常可观的进步。然而假如这一削减意味着人类自我毁灭的能力从十次减到了一次,你会不会因此感到安全多了? 现实主义范式的兴衰与困境 潘忠岐(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现实主义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发展最早、影响最大、阐述最全、分支最多的一种范式。它提出了一套关于国际关系研究的理论假定,如“国家是国际关系的核心行为体”、“国际体系的基本结构是无政府状态”,并在这些假定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重要的国际关系概念,如“权力”、“主权”、“安全”、“利益”等,还形成了很多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基本理论,如“体系结构理论”、“冲突理论”、“均势理论”、“霸权稳定理论”等。 然而,现实主义范式本身不是铁板一块,其内在的演绎逻辑也不是无懈可击的。它在发展过程中不仅经历了自身内部人性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防御现实主义、进攻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等不同分支的自我批判和自我发展,而且还遭到了来自科学行为主义、自由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建构主义等诸多范式的外在批判。 · · 6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

当二十世纪临近尾声之时,经历长期政治动乱的中国终于恢复了元气,开始重新扮演她自记忆以来一直扮演的角色。"述往事,思来者"。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来伟大的中国革命是这个古老的民族以其生命的痛苦为代价获得新生的悲壮的史诗。这场持续至今的革命实质是中华帝国自前二二一年问世之后发生的第三次也是最大一次改版-----其三版宋元明清帝国作为一种高雅而孱弱的实验国家(类似柏拉图笔下由哲学家领导的"理想国")在西方帝国主义扩张的压力下迅速崩解;不屈不挠的中国民族以普遍野蛮化为代价重建适应西方国家关系体系的现代中华帝国-----这一新版的大样在正在进行的邓小平革命中已经最后成形。在中国历史的这一阶段,领导宋元明清帝国长达千年的优雅的知识贵族因其无能被迫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交出统治中国的印信-----白话运动就是一个信号-----并在此后遭到历史的放逐;绚烂的中国文明亦随其载体的失位破坏殆尽(配合中华民族野蛮其体魄的需要)。在残酷的内战中崛起娴于权力斗争的新一代王者-----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他们缔造了适应群雄逐鹿之"大战国时代"的第四版中华帝国-----人民中国。第三中华帝国至其末期文极而敝,与生机勃勃的资本主义列强相比如同一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老人。"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在危急存亡之秋,有人者出,为了恢复古代中国的光荣领导族人顽强地与命运抗争-----千百万热血的中国人前仆后继,终于旋转了乾坤。"泰山如砺,黄河如带",在大一统国家新生之日,我们不能忘记为了民族的复兴鞠躬尽瘁的五位伟大的中国人。孙先生是再世的耶稣基督。当华族困顿不堪之际,这位伟大的医生挺身救治一个在当时世人的眼里无药可医的民族,为此耗尽了毕生的精力。"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正是其平生写照。在历史的最危急的时刻,蒋先生以其钢铁般的意志领导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终于赢得胜利-----正是八年抗战扭转了华族百年颓运。临终之际,这位失败的英雄仍然念念不忘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国民族。起身布衣,奄有天下,毛先生辉煌的一生就是一曲贝多芬的"英雄"。当其战友沉缅于富强之梦的时候,这位旷代天才挥动手中的权杖,唤醒了华族心灵深处沉睡的伟大的理想,八亿人民为之如醉如痴。他给族人造成巨大的痛苦,而其族人仍然尊之为神。为了"中华之崛起"的理想,周先生投身革命、建军开国,终于在生前以其高度的智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平衡。没有这位融黄老之"柔弱"与墨者之"无我"于一身的奇人,幼稚的大一统国家也许会因一位天才的即兴创作毁于一旦。从政治迫害的痛苦中邓先生领悟出高贵的宽容,由此化解了中国革命带来的深重的戾气。因其豁达的胸怀和坚定的意志,中国终于顺利地完成了商鞅变法以来最为成功的改革。伟大的英雄以其多采的人生见证了华族生生不息的原始生命,正是这原始生命将激励中国人民在即将来临的二十一世纪创建更加辉煌的业绩。近五百年的历史是基督教民族和基督教文明向全世界扩张的历史,现在已经到了退潮的时候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渡尽劫波的中国文明必如不死鸟浴火重生。文明开化四千余年的华族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最为元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类当前面临的困境早在中国民族之幼年时期即以其独特的形式发生。两千八百年前的幽厉时代,周文明的"上帝"就随着中国民族心智之发育被迫"退隐",由此引发春秋战国以至秦汉之际五百余年的政治动乱。在历史的阵痛中,与原始的天帝崇拜相适应的封建制度土崩瓦解而近代意义的民族国家终于在战国时代呱呱问世。信仰危机孕育了历史上最早的哲学繁荣-----诸子纷纷起而创说,不懈地探索可以折服日益成长的"理性"的天道性理;而直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时,这场掀翻天地的伟大的宗教革命才尘埃底定。此前的中国是"刑名之士"和权谋家的舞台;他们以世人为利欲"原子"设计优良的制度和政策,使华族在自然法则之机括中愈陷愈深。而当这个饱经沧桑的民族终于大彻大悟之后,她就开始在历史文化精神的引领下学习超脱主宰为其订立的法则,从而长盛不衰达两千年之久。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必将从华族宝贵的历史经验中获得无尽的教益,而处于"失忆"状态中的中国似乎尚未意识到她对人类的责任。七十年前,当胡适之发起"整理国故"运动的时候,古典中国学术文化可悲地沦为解剖台上的一具木乃依-----以"发扬国粹"为倡的所谓"国学"说穿了不过是运用西洋学术的解剖刀野蛮分解中国文明的外科手术-----真可谓

作文的三种范式

作文写作的三种范式 第一种范式:二者兼顾,辩证统一 两个对立面统一在一起时要注意前提条件 特别注意学习范文中每一段的开头,即过渡句 竞争与人情高三(10)林翔 诚如费孝通所言:“中国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中国人常以人情亲疏为界构建起一个又一个圈子,而这种只以人情为先的“圈子情结”却在逐渐伤害一个社会的合理竞争机制,成为社会难以剜去的痼疾。 当下,有多少特权人士倚仗着他们的人情,以圈子为踏板,侵占那些本该通过公平竞争获取的社会资源,直接越过了竞争拼搏的过程。而等到特权人士成长到足以施予他人人情时,便周而复始,以至于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利益网络,盘剥资源。长此以往,社会公平必将失衡,而缺乏真正竞争推动的社会又谈何发展?(反面一:只讲人情,损害竞争公平性)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竞争与人情不可兼容,在竞争中必须舍弃人情呢?实则不然。一个只遵循胜败之分而抹灭人情的竞争体制,势必会演变成一个残酷的、趋利的筛选机器。而挣扎于其中的人们在单纯利益胜败驱动下,不免会变得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到那时,所有温情、人性也会被利益所轧压,社会也将成为逐利者的狂欢场。(反面二:只顾竞争,忽略人情)因此,真正合理的竞争体制应该是以人为本,而非滥施人情破坏公平,注重合理竞争而不唯利是图、不择手段。(得出论点:应结合二者) 在竞争中不忘人情,在人情中推动竞争。恰如爱因斯坦和玻尔,每每相遇便互不相让、争个面红耳赤,却又能在抛开学术分歧后畅谈几天几夜;又如那针锋相对的伽伐尼和伏打,在唇齿相讥后却是善意地指出对方的失误,甚至在功成名就之时最感谢的亦是对方。(正面事例)那种互相激励、互相促进、亦师亦友的伟大情感,正是伟大成就诞生的催化剂;那种惺惺相惜的人情,纯真得不夹杂一丝功利,化作争论、劝诫,帮助推动了竞争的进程,成就了辉煌。 恰如休谟所言:“高尚的竞争是一切才能的来源。”竞争的重要性不言而谕,而只有饱含人情、不以利益为先的竞争,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 ①龙应台在《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中说:在一个法治上轨道的社会里,人是有权利生气的。……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说话,明天你——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如果你有种、有良心,你现在就去告诉你的公仆立法委员、告诉卫生署、告诉环保局:你受够了,你很生气! ②2012网络经典语句: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 为维护正义而怒高三(12)袁小杰 古有冲冠一怒为红颜,这种快意恩仇的情感宣泄方式固然十分畅快,然而这种行为的正义性与合理性却有待商榷。我们所提倡的生气应是在出于我们心中对正义的捍卫和坚守。(提出论点:生气与否应该看事件是否关乎正义。) 当正义被挑衅、道德被亵渎时,我们不能再沉默,而应该在沉默中爆发,挺身而出,表达出我们心中的怒气和不平;而当面对别人无伤大雅的失误时,我们不能揪住不放,甚至大发雷霆,应当以宽容的态度,一笑而过。(辩证观点,一分为二看问题。结合二者时应注意条件设

21世纪 人类四大健康忧患(一)

21世纪人类四大健康忧患(一) 人类即将跨入二十一世纪,我们将要迎接的是一个机会与挑战并存,风险危机此起彼伏的时代。展望未来,我们的确来不得半点乐观,因为尽管我们在经济上、技术上取得越来越多的成就和进步,然而在生态学上,我们却在遭受前所未有的失败,我们正面临着全球范围的严重危机,诸如土地沙漠化越来越严重,可以使用的淡水资源越来越匮乏,空气污染、酸雨以及食物中农药残留已经到达我们无法忍受的程度等。 仅就健康而言,我们将要遭遇的正是鲁迅先生形容的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的窘境!据英国科学家报告,现代人类与自己的先辈们相比,正呈现出体质越来越虚弱的趋势,尤其是以下四大忧患值得我们高度警惕,亟待找出有效措施摆脱其困扰。 忧患一,身体虚弱,素质下降,适应能力越来越差。这一是因为现代人类通过科学技术使自己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譬如冬有暖气取暖,夏有冷气降温,出门远行有飞机、汽车代步,与此同时,我们的锻炼机会却越来越少。我们因为食物过于丰富越来越多地陷入肥胖、动脉硬化和心脑血管病的陷阱;我们稍有风吹草动、日晒雨淋便会出现头昏、发烧、鼻塞等等不适。

一句话,我们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明显减退。二是由于人类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明显改善,面临的自然选择的压力已经大大减轻,不可能再像野生动物那样靠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过程淘汰有害基因,那些携带有害突变基因、体质虚弱的人也可以生存和繁衍后代,使人类整个种族群体的有害基因积累日渐增加,体质日益衰弱。 忧患二,过分讲究卫生,讲究舒适,生活中过度自我保护,使机体接触病原体的机会减少,抵抗力下降。我们都知道,外界环境中各种病原体是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相应抗体的刺激源,正是因为需要对付生存环境中各种致病微生物的袭击,我们身体中的两大免疫系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才进化到今天如此精细、如此复杂的程度。如果我们让自己生活在一个过于清洁、一尘不染、细菌病毒几乎不存在的优越环境中,的确可以减少患病可能。但从另一角度看,机体免疫抗病系统却会因为缺乏相应刺激而出现用进废退的情况,一旦你进入另外一个条件稍稍恶劣,病原微生物较多的环境中,你便会动辄患病,弱不禁风。新闻媒体曾经报道,日本、新加坡游客在其他东南亚国家旅游时特别好发腹泻、发烧和感冒,这与他们平时的居住工作环境过于清洁,抗病能力下降不无关系。

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内的范式冲突与实证及其综合

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内的范式冲突与实证及其综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就是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学,在这一学界共识的基础上,有学者提出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应当遵循以下三条基本原则:“一是以马克思经典范式为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硬核’,即基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本信念与价值观,基于唯物辩证法科学方法论的分析方法以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与基本原理;二是以现代经济社会问题为导向,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三是以西方经济学方法、成果为借鉴,构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综合范式。” 这三条原则既从哲学基础、问题导向和方法借鉴三个方面对我国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工作进行了阶段性概括,也为进一步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提出了明确的建构要求。 一、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彻底性应该源自理论范式的自洽性 马克思曾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理论的彻底性不仅要求自身能够反映事物的根本即人的社会历史性的实践过程,而且也要求与这个历史过程相统一的理论内部的逻辑自洽性。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哲学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性的理论范式,并以此为坐标考察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建构,则不难发现,这一哲学基础的实现程度和实现方式正在面临考验,在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内部,在不同层次上都存在着范式冲突。 1. 生产关系的四环节模式 这种模式是“按照马克思《资本论》的体系,从社会主义生产、流通和分配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的理论体系。” 形成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论、流通论、分配论、消费论在内的理论内容。这种建构模式流行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现在依然有很多学者钟情于此,原因在于此模式与《资本论》的研究范式具有形式上的相似性,使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在体例上保持了一致。但这种体例上的一致只意味着在生产关系四环节这一简单结构框架上实现了统一,因为从《资本论》或者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资本主义部分的结构来看,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逻辑的分析框架,而是从社会矛盾入手,以商品为起点,从劳动价值论到剩余价值论,从剩余价值的生产、流通到分配,建构了一个辩证也是历史地批判资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