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长三角无障碍旅游之障碍探究

长三角无障碍旅游之障碍探究

-。。。。…。。‘。1。。。。。。。…

对策研究

长三角无障碍旅游之“障碍"探究

郑江宁,颜澄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浙江杭州310024)

【摘要】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长三角各大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旅游地区已经打造成为我国旅游的“金三角”。但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区的构建尚存在着诸多“障碍”,文章针对目前影响长三角无障碍旅游的障碍加以分析,并提出消除这些障碍的可性行对策。

【关键词】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区域旅游;障碍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768(2008)16—0078—03

一、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现状

回顾过去的几年,长三角区域旅游业合作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从1997年的第一次经济协调会拉开政府层面联合开发“长三角”旅游序幕,到2003年7月,首届“长三角旅游城市‘15+1’高峰论坛”在杭州举行,发表了《长三角旅游城市合作(杭州)宣言》,提出构建交通无障碍、服务无障碍、投诉无障碍及资源共享、市场共享、基础设施共享、品牌共享和信息共享的“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区”。2004年10月,在黄山举行了第二屑“长三角旅游城市‘15+1’高峰论坛”,长三角15个城市和黄山市共同签署《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15+1’高峰论坛黄山共识》,达成了“加快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的合作共识。2005年10月,长三角地区有关方面共同制定完成了《长三角洲地区主要旅游景点道路交通指引标志设置技术细则(试行)》,朝着“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区”的目标迈进。

目前长三角的旅游合作正在朝着纵深化方向发展。各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开始异地联网、班车联接,消费投诉信息交换中心也已经启动,上海、南京以及苏锡常、杭嘉湖等17个城市计划实现交通“一卡通”。长三角旅游将形成一致的职业培训内容和标准,实现导游资格证书互认,并允许旅行社异地设立分支机构。

2006年,“长三角区域规划”出台,着重研究解决区域内分工、协调区域内各地区共同关注、但单一省市又难以自行解决的重大问题以及区域合作的政策措施。具体包含九大内容:即长三角发展所面临的综合交通、能源、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城镇空问布局、产业发展、人才资源开发、创新能力建设和区域国际竞争力。

2007年10月11日,苏浙沪三地质监所就合作的主要问题达成共识,并签订了《框架协议》。根据这一协议,三地旅游质监部门还将建立统一的旅游投诉平台和联合执法检查机制,实现游客在长三角区域内的无障碍投诉。苏浙沪i地旅游部门还计划联合建立旅游诚信平台,共建诚信旅游区。对旅游经营者的经营行为、旅游市场的规范程度、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等问题,开展调研,并及时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在处理投诉过程中,三地旅游质监部门将建立动态通报制度、相互委托调查与取证制度、旅游投诉处理意见相互认同制度。三地旅游部门还将实施旅游市场检查行动计划,明确检查范围、检查规则、检查程序;采取集中、交流、定点、互派暗访等检查方式,提高区域旅游市场经营秩序规范程度。

2008年1月1日起,长三角首个区域性标准——《旅游景区(点)道路交通指引标志设置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开始实施,统一了各城市主要景区路标的“脸谱”。《规范》由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和沪苏浙三地旅

【收稿日期】2f)()8—02—22

【基金项目】2007年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BOTGLOI)阶段成果

【1乍者简介】郑江宁(1958一),女,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颜澄(1978一),女,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游、交通、技监等部门联合制定,是长三角首个跨年度、部门的区域合作项目,也是国内旅游业第一个统一标准。制定《规范》主要是解决长三角地区景区路标不系统、不统一、不规范、不清晰等问题,方便旅游车辆识别,为构筑“无障碍旅游区”奠定基础。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是长三角各地发展旅游区域合作的一个契机。各地区也正在筹划如何才能更好的达到旅游区域合作。据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副局长黄耀诚预计,世博会将在半年内吸引7000万人次参会,高峰期住宿将达到60万~80万人,大大超过上海的接待能力,必然向江浙分流,长三角地区城市在住宿、餐饮、旅行接待等多行业内都将取得共赢。

由此可见,长j三角旅游区在构建无障碍旅游区的各个方面已经开展了具有实际意义的多层面合作,长三角各大城市的无障碍旅游区构建正在逐步完善。但由于行政区划的刚性约束,地方利益的博弈以及行政管理体制等制度性因素的制约等等,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的进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障碍和矛盾。

二、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区之主要“障碍"

随着长三角旅游城市合作机制共识的达成,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区建设确实得到了稳步推进。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处于主导地位,政府提出“无障碍旅游区”概念的前后,区域旅游合作的运行状况并没有产生明显的改变。目前无障碍旅游区的构建主要是以游客和旅行社为出发点的浅层次无障碍,同时其运作过程中亦暴露出许多问题,无法达到相关无障碍旅游区构建协议所期望的发展效果。

(一)各自为政的体制性障碍

受限于我国行政区划下的体制束缚,长三角区域各个地区的城市各自为政。在这种情况下,各行政区关注的焦点就是各地为本地的经济利益,其经济效益仍是各地政府最主要、最迫切的目标追求。故在区域旅游一体化的进程中,各行政区仍是作为一个利益集团和经济主体存在,不惜掠夺资源、争夺资金和项目、争夺市场,各自为政,互筑壁垒,人为分割市场,使得区域旅游业发展面临着根本性的制约,导致区域旅游合作进程缓慢;在旅游投资、资源开发、项目建设、市场拓展等方面的竞争激烈;旅游项目重复建设多,产品同构性大;客源争夺十分激烈。虽是由于历史的积淀和改革的不配套,导致在管理上的条块分割,但确实阻碍了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深度发展。

(二)政策协调性与非旅游行业标准一体化的障碍

众所周知,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行业,由它的六大要素“行、游、宿、食、购、娱”组成。可见旅游要所涉及的产业几乎是全方位的,其旅游合作涉及的部门繁多、牵扯的利益面广,难以完全达成一致。尽管从全国的旅游业发展来看,具有相同的政策环境但各行政区内部出于旅游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要,都会立足于本地实际而作出一些相应的土政策,甚至行业标准。这些不同的政策和非统一的行标会给区域旅游要素的互补流动和市场的一体化融合带来了一定的障碍,有损于旅游合作的发展,最终影响区域旅游及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大环境。

(三)各城市经济的同构性障碍

主要表现在旅游产业和旅游产品的同构性。由于各地政府追求旅游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了有效控制旅游经济的流动,在本行政区域内构筑起了自我封闭、自我配套、自我发展的旅游产业结构体系,形成了小而全的自给自足的产业链,背离了区域产业分工的发展思路,形成了功能性、结构性的重复投资。从旅游产品属性来看,存在着以观光型为主,品种单一、缺乏个性、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使适合区域旅游一体化的优势项目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制约各自旅游产业化开发和附加值延伸,降低了区域旅游合作的效度。

(四)区域整体形象的塑造障碍

如今区域旅游包含了长三角16个城市,且地域范围较大,旅游资源较丰富,其文化日趋多元化。区域内各地的旅游资源特色及其形象虽得到了有效的彰显,但缺乏对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提炼和文化脉络的梳理,没有形成能够代表长三角旅游资源内涵的推广形象。仅以太湖为例,围绕着太湖的无锡、苏州和湖州曾经各打各的招牌——无锡称“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苏州说“太湖风光美,一半在姑苏”;湖州则宣扬自己是“环太湖地区惟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缺乏统一的区域旅游规划,造成了长三角作为整体旅游板块旅游目的地形象模糊.给市场推广带来一定的障碍。

三、消除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区“障碍"之对策

要实现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提升区域旅游整体竞争力,必须以利益共享为前提,以制度保障为基础,充

分发挥政府、企业、行业组织的作用,构建资源互补、政策统一、信息互通、品牌共树、市场共拓的竞争机制。

(一)政府主导,构建协作机制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主要对区域旅游一体化进行多方面的积极干预,以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通过政府合作组织推动旅游开发一体化、交通建设一体化、市场开发一体化、信息服务和人才培养一体化。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作为一项跨区域、跨行业和跨部门的协作,涉及问题多、难度大,政府间的合作平台不应停留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主持的发展论坛这个层面,而应提升到政府高层直接对话上,纳人到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大框架下去考虑,因为以旅游交通为代表的公共产品的供给、公共安全的保障等问题远非各地旅游管理部门所能驾驭和控制的。

(二)合作共赢,建立利益分享机制

所谓合作就是各利益主体应通过让渡自己的一部分权利,以求得整体利益更大化。区域合作的实质也是如此,在实施过程中,各区域利益主体之间既有共同的利益,又有其自身利益。如何求得共赢需建立合理可行的利益分享机制,在区域旅游合作进程中,在求得整体利益的更大化的基础上进行利益分享。当然利益分享并不是吃大锅饭,而是通过地方间资源的整合开发、产业的合理布局及基础设施的规划来实现利益转移,从而实现区域旅游合作产生的放大效益在合作成员间的相对合理分配,为求得共赢使得区域旅游合作稳定而又可持续的发展。

(三)整合资源优势,完善产品体系

长i角区域内各省(市)旅游资源的整体性与互补性相对较强,要想充分发挥长三角旅游资源优势,区内各方必须用“大旅游,大发展”的思想指导区域旅游发展,编制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共同协商、科学思考区域旅游发展大计。在旅游空间竞争与合作时,既充分体现自己的个性特色又能整合共同的优势,既有特色项目又不会产生近距离的替代产品,借对方的资源优势来弥补自己的资源缺陷,以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完善梯度化的旅游产品体系,包括低端、中端、高端各种档次的产品等,构建互补的旅游产品群,满足不同层次的旅游者的需求。积极倡导市场导向,让企业唱主角,把长三角旅游业向“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方向发展。

{四)加快建设信息平台。提供及时旅游信息

旅游发展的成熟标志之一是散客、自助式旅游的兴起。针对目前已进入信息化、大众化旅游时代,游客们常常光顾与旅游有关的网页,查阅相关的旅游产品。因此建设旅游信息平台和游客信息中心,为旅游者提供全面的、时效性强的旅游信息,解决信息的不对称问题,是促进区域旅游发展走向完善的有效措施之一。

(五)抓住机遇,提升区域旅游整体形象

长三角区域旅游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充分地发挥“机会效用”、“顺游效应”。长三角可以借助CEPA的签定、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2010年上海世界科技博览会的召开,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将国际客源吸引和转移到长三角区域,扩大国际客源市场。在此,长三角地区可以考虑从内部组成城市的国际旅游收入中提取~定比例的资金,建立国际旅游促销专用基金,用于长三角整体的国际促销,树立鲜明、深刻的长j三角旅游整体形象,避免宣传促销各自为政的现象。与此同时,加强网络技术在旅游合作中的推广应用也是提高推广效率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张正国,吴光伟.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口】.经济论坛,2006.

【2】汪锋.无障碍趋势下的长二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障碍及对策[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7.

[3]耿海玉.实现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J】.中N-E程咨询,2007,(9).

[4】鲍春裕.浅谈无障碍旅游区的构建[J].科技资讯,2006,(3).

[5】陈爱宣.长三角区域旅游的合作与保障【J】.南通大学学报,2007,(5).

【6】覃海宁.我国区域旅游合作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

(责任编辑:L校对:Z)80

长三角无障碍旅游之"障碍"探究

作者:郑江宁, 颜澄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浙江,杭州,310024

刊名:

生产力研究

英文刊名:PRODUCTIVITY RESEARCH

年,卷(期):2008,""(16)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6条)

1.张正国.吴光伟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问题的分析与思考[期刊论文]-经济论坛 2006

2.汪锋无障碍趋势下的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障碍及对策[期刊论文]-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07

3.耿海玉实现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期刊论文]-中国工程咨询 2007(09)

4.鲍春裕浅谈无障碍旅游区的构建[期刊论文]-科技资讯 2006(03)

5.陈爱宣长三角区域旅游的合作与保障[期刊论文]-南通大学学报 2007(05)

6.覃海宁我国区域旅游合作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分析[期刊论文]-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5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龚琴基于SCP范式长三角区域旅游产业组织及政策研究2007

产业组织理论是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推动产业发展的主要依据,“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范式更是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内容。其中,市场结构研究一直是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重点,而通过研究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的表现及关系,则可以达到提高市场绩效的目的。随中国加入WTO后的承诺进一步兑现,旅游市场更加开放,中国旅游业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我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积极推进区域旅游发展战略,长三角作为我国的“金三角”,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更备受瞩目。旅游业由于其关联性强的特性成为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联合发展程度最深的产业。面临旅游市场进一步开放带来的压力,在长三角打造区域无障碍旅游圈的发展目标体系下,如何更好地发展长三角区域旅游产业、更好地协调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这些问题成为当前许多学者、企业家等共同探索的焦点。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从中观角度运用SCP范式分析长三角区域旅游产业的市场结构、行为、绩效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从而认识该区域旅游产业组织的现状,试着提出提高该区域旅游产业组织效率的产业政策。本文运用产业组织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较为全面而系统地对长三角区域旅游产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以及相关的产业政策问题进行了研究。文章的行文结构如下:

第一章引言部分,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对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分析旅游业相关问题运用SCP范式情况的梳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等。 第二章进行了相关概念界定,介绍了产业组织理论分析工具SCP范式的概念,框架、来源及其发展等基本内容,进而引出旅游业研究的SCP框架的内容。

第三、四、五章基于旅游业SCP框架分别分析了长三角区域旅游产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其中分析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出长三角区域旅游产业组织发展的现状。

最后一章在我国总体的产业政策体系下回顾了长三角区域内地区现行的旅游发展政策,基于SCP范式提出提高长三角区域旅游产业组织效率的政策建议。

2.期刊论文汪锋.WANG Feng"无障碍"趋势下的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障碍及对策-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7,11(2) 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宗旨和要义在于促进融合与共享,让旅游要素在区域内实现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要实现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必须以利益共享为前提,以制度保障为基础,充分发挥政府、企业、行业组织的作用,构建资源互补、政策统一、信息互通、品牌共树、市场共拓的竞争机制.

3.期刊论文王鹏环渤海无障碍旅游圈建设-海洋信息2007,""(1)

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环渤海经济圈已逐渐成为我国新的经济热点,为环渤海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此地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一批初具规模的旅游企业,但是环渤海地区旅游业合作存在诸多障碍,不能体现地区的整体优势和竞争力,无障碍旅游圈的建设迫在眉睫.

4.学位论文窦淑慧长三角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与一体化策略研究2008

体育旅游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它作为长三角地区的支柱产业和朝阳产业,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大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开拓国内、国际旅游客源市场,拉动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

本文以长三角地区上海、苏州、南京、杭州、无锡、扬州六个城市的体育旅游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揭示了体育旅游的概念、特征,研究了体育旅游资源的分类方法,分析了长三角地区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长三角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途径及一体化的研究策略。

本文从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加速发展的经济优势,人文的政策环境优势,深厚的文化底蕴优势,体育强省,体育明星优势,规范的旅游产业化优势等八个方面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开发体育旅游的资源优势。

长三角地区具备开发体育旅游的资源优势,为了扩大区域竞争力,本文提出了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一体化策略,具体措施有:加大宣传力度,树立长三角体育旅游圈的观念;发挥政府功能,实现行政管理体制和制度的一体化;加强制度保障,实现法律法规的一体化;打造体育旅游文化品牌,构建长三角体育旅游文化圈;合理规划旅游资源,实现体育旅游资源“共享”的一体化;打造旅游金三角,实现交通、旅游、消费“一卡通”,构建跨省市无障碍旅游区;谋求体育旅游、经济、生态效益共赢,实现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的一体化;构建和谐社会、率先实现小康,为长三角体育旅游一体化提供基础保障。

5.期刊论文张文关于丝绸之路旅游与区域合作的思考-丝绸之路2009,""(16)

近年来,旅游业的竞争已经在区域层面上展开,南方地区出现了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合作区模式,粤、港、澳大三角合作,香格里拉川、滇合作;东北地区出现了"四加一"城市旅游合作;西北地区出现了丝绸之路旅游合作.通过区域合作得到发展是顺应时势的选择,旅游业的区域合作已经成为一种扩大市场影响、整合旅游资源、发挥资源效能、整体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有力武器.

6.学位论文梁雪松遗产廊道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战略研究——以丝绸之路中国段为例2007

世界旅游业发展经历了景点竞争、线路竞争、城市竞争阶段,开始进入跨区域协同与竞争的阶段。国际上的欧盟、东盟和国内的“长三角”、“泛

游协作会议”,但在实现以建立在区域分工与协作基础上,通过旅游生产要素的区域流动,推动区域旅游经济整体协调发展的经济一体化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丝绸之路是一种典型的“遗产廊道”型特殊的旅游资源类型,其资源等级高,开发难度大,是旅游开发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而且丝绸之路联合开发已受到世界相关国家和国内外相关利益者的高度重视,有关国家和地方都争相冠名,欲以丝绸之路旅游带动区域经济和自身旅游业的发展。2007年中国与中亚四国已正式启动联合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故研究遗产廊道型资源一丝绸之路合作开发战略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依托导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不同群体入境游客旅游行为模式研究》和西安社科基金项目《丝绸之路跨国旅游精品线路研究》,运用遗产廊道理论、区域旅游合作开发理念和实证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以我国丝绸之路沿线的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战略为研究对象,以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模式为主要研究线索,选择旅游者旅游行为和旅游偏好为主要客源市场研究变量,力求从宏观层次上拓展,从微观层次上深化,提出遗产廊道丝绸之路中国段旅游合作开发总体思路和行动基点,系统完整地研究遗产廊道丝绸之路区域旅游开发空间结构与产品线路设计。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主要是采用实证主义(定量)和人文主义(定性)方法论,以“特性分析法”与“比较分析法”相结合;“历史与现代纵横归纳法”与“多阶段多区域综合归纳法”相结合,通过描述模型,采集大量数据,归类整理,并用图、表和文字的方式进行表达;通过笔者2005-2006年间4次对丝绸之路各省区回收的1000份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所取得的第一手资料,与2004-2005年全国六大旅游城市调查的6000多份有效样本资料,以及丝绸之路地区近几年的宏观社会经济和旅游业发展统计数据,利用概念模型和数量模型进行重点分析,并形成阶段性结论;根据区域理论、美学、地理学和经济学等理论,依据笔者多年的旅行社实践工作经验,深入地研究了丝绸之路联合开发战略问题。

总之,通过研究证实:(1)遗产廊道理论及模式优于旅游走廊或文化古道等理论及模式,因为遗产廊道的概念突出了综合保护措施,它不仅保护了那些具有文化意义的线形遗产区域,而且通过适当的生态恢复措施和旅游开发手段,使得一些原本缺乏活力的点状遗产重新焕发青春,是一种包括遗产保护、休闲旅游、教育,生态功能在内的多赢战略。因此,将遗产廊道作为丝绸之路的区域性质更有利于丝绸之路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它不仅适合丝绸之路地区,而且适合与丝绸之路一样的其他廊道型资源区域;(2)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和开发模式包含的内容很多,但“增长极”理论和“点-轴”开发模式还是最适合于像丝绸之路这样具有悠久历史和众多文化遗产的廊道型带状区域的;(3)因遗产廊道型旅游资源的公共属性,其开发必须采用政府主导型旅游开发模式,丝绸之路沿线各级政府和企业必须树立积极的合作共赢理念,签订具有约束力的合作契约,并建立利益平衡与补偿机制,尤其是利益保障机制的制定,以实现“双赢”甚至“多赢”的旅游发展战略格局。否则,必然产生在区域旅游合作开发的表面形式下“政府失灵”的恶性竞争局面。

本文试图在如下方面进行创新:(1)从动态的角度,以合作开发为出发点,以探讨遗产廊道型带状区域旅游合作开发的理论和模式,为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机制的形成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2)将丝绸之路确定为“遗产廊道”型带状区域,以“遗产廊道”型带状区域为研究对象,探讨丝绸之路旅游合作开发的总体思路、发展战略等问题;(3)创造性的将丝绸之路区域界定为“龙形丝路”;(4)界定了“点-轴”开发模式是遗产廊道区域旅游开发的最佳模式的概念;(5)根据作者20余年旅游实践工作的经验,并结合多年对丝绸之路旅游合作与开发的理论研究,设计出多条不同国家或区域的大、中、小尺度的遗产廊道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线路,尤其是首次设计出切实可行的“贯穿丝绸之路”的跨国旅游线路,并运用于实践得到好评,为“研用”结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7.期刊论文张莉浅谈长三角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的现状与未来-商场现代化2006,""(17)

在旅游在全国上下各个地区遍地开花的时候,长三角地区作为旅游的金三角区域,其旅游合作已经由旅游点线合作向旅游区合作方向上发展.通过对于长三角地区的基础与现状的分析,提出了长三角旅游区域合作的未来与趋势,建立无障碍旅游区是长三角地区旅游合作的最好的举措之一.

8.期刊论文徐露农.张文建.XU Lu-nong.ZHANG Wen-jian以旅游消费驱动区域旅游竞合--以长江三角洲构建无障

碍旅游区为例-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6(2)

以长江三角洲构建中国首个无障碍旅游区为例,提出旅游消费再生性、强关联性、跨区域性等特性是促成旅游竞合的天然机理,论述了作为市场力量的旅游消费是催生区域旅游竞合机制,促成旅游企业竞合的重要推动力,最后提出构建旅游消费驱动下的长三角区域旅游竞合的对策.

9.学位论文王蕾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2008

区域旅游合作是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问题和主要趋势之一,纵观国内的区域旅游合作研究,各地区旅游经济的同构性是困扰区域旅游合作的最大障碍,区域特点不突出,区域旅游资源重复性开发等问题严重。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的本质是通过产业协作和空间协同以整合区域发展的资源要素,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基于旅游业本身的特点与山东半岛的区位、资源优势,建立符合其发展特点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与运行机制是提高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文以山东半岛城市群八个城市(济南、青岛、烟台、淄博、威海、潍坊、东营、同照)构成的地域空间组合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合作与分工理论、区域增长极理论、中心-边缘理论和系统论等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为知识背景,并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空间距离衰减规律、“点--轴”空间结构理论和旅游学定量研究方法,通过与“泛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等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的横向比较以及山东半岛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的内在机理分析

,提出适合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地域结构特点的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并试图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不同类型的城市及其周边区域的旅游合作模式。

全文内容与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分析了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并对区域旅游合作的相关理论研究进行初步整理与界定,在对本领域国内外研究相关研究综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文章的研究重点。

第二部分以“泛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区域的旅游合作为重点,结合国内“无障碍”旅游区建设,对国内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研究。

第三部分从经济地域结构、城市等级结构、区域功能结构、空间分布特征和区域信息化建设等五方面,系统分析山东半岛城市群社会经济地域结构与功能。

第四部分从旅游供给和旅游需求的角度,针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空间区位、资源禀赋、旅游客源市场、旅游供给设施等区域旅游合作的条件,对半岛城市群的旅游发展进行定量分析,并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区域旅游合作的障碍因素。

第五部分:针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特点,提出制度创新、合作形式创新和旅游合作产品创新等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第六部分:提出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及其具体措施,从制度上保障了区域旅游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10.期刊论文陈爱宣.CHEN Ai-xuan长三角区域旅游的合作与保障-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3)

区域旅游合作是长三角经济合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把长三角地区打造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苏、浙、沪应进一步消除合作障碍,完善旅游合作机制,建立无障碍旅游区,构建长三角旅游联合体和国际旅游圈.用"共赢互融"的理念处理好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旅游协调机构,建立长三角区域旅游利益分享机制,建立共同市场信息、预警平台,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d58823934.html,/Periodical_sclyj200816029.aspx

授权使用: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dbsdt),授权号:6495cdec-f127-40ae-82b3-9e1401119f54

下载时间:2010年10月19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