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试论农业产业发展视角下的创新团队建设

试论农业产业发展视角下的创新团队建设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6, 5(6), 843-850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6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28890054.html,/journal/as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28890054.html,/10.12677/ass.2016.56119

文章引用: 程玉静, 唐明霞, 袁春新, 陈惠, 王奎山. 试论农业产业发展视角下的创新团队建设[J]. 社会科学前沿,

Discussion on the Innovating Team Construction in Perspective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Yujing Cheng 1*, Mingxia Tang 1, Chunxin Yuan 1,2#, Hui Chen 1, Kuishan Wang 1

1

Jiangsu Yanjiang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Rugao Jiangsu 2

Nantong 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and by Product Processing Technology, Nantong Jiangsu

Received: Nov. 25th , 2016; accepted: Dec. 13th , 2016; published: Dec. 16th ,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28890054.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y needs support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ng team;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ng team has to adapt to the growing trend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The ten development trends are as follows: classification, industrialization, specializa-tion, totalization, collectivization, ecologicalization, diversified sources of investment, medium orga- nization effect significant, products deep processing and value-added, farmers professional and the rural functional. On this basis, we construct 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ng team must insist on these principles: industry priority, classifiable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functional di-versity and investment multivariate. Therefore, fostering 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ng team should achieve the target of promot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 ways of fostering can be as follows: establishing stable discipline system and reasonable talent hierarchy; introducing re-levant polices system, cultivating innovating team in many roads; intensifying leading personnel cultivation to strengthen innovating team competitive force; fostering excellent innovating team to expand social influence; accelerating platform construction pace to enhance the guarantee abil-ity of team construction; letting evaluation system more perfect to arouse the team holistic enthu-siasm; further compacting scientific research direction, intensifying the fostering of reserved tal-ent echelon and reinfor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ng culture to build favourable academic atmosphere. Keywords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Tendency, Innovating Team, Construction Principle, Fostering Ways

Open Access *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程玉静等

试论农业产业发展视角下的创新团队建设

程玉静1*,唐明霞1,袁春新1,2#,陈惠1,王奎山1

1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如皋

2南通市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协会,江苏南通

收稿日期:2016年11月25日;录用日期:2016年12月13日;发布日期:2016年12月16日

摘要

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农业科技创新团队的支撑,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必须适应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趋势。分类、产业化、特色化、综合化、合作化、生态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中介服务组织作用凸现、产品精深增值加工、农民职业化和农村功能化是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十大趋势;在此基础上,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必须坚持产业优先、分类发展、联合协作、功能多元、投资多元的原则。因此,农业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应以促进产业发展为目标,建立稳定的学科体系,合理的人才层次结构;出台相应的政策体系,多途径培育创新团队;强化领军人才的培养,增强创新团队竞争力;培育优秀的创新团队,努力扩大社会影响力;加快平台建设的步伐,提高团队建设的保障力;进一步完善考评机制,调动团队整体积极性;进一步凝练科研方向,强化后备梯队的培育;加强创新文化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关键词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趋势,创新团队,建设原则,培育途径

1. 引言

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产业发展,所以创新必须服从产业的发展;农业科研院所创新团队是提升区域产业科技创新水平的主体力量。作为农业科研院所,创新团队已成为参与项目竞争和完成课题任务的主体力量。农业科技创新团队是以科技创新为目的开展科学研究,在领军人才的带领和管理下而形成的优势互补、相互协作的创新群体。在实现自主创新、整合资源、构建平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提升产业科技创新实力和竞争力的主力军。打造一批充满活力、又红又专、能打硬仗的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对于突破科技攻关、形成重大科研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2. 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趋势

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必须改变“生产观念和产品观念”的思维怪圈,确立从产业链的下游思考和判断的思维方法,考虑消费者是否认可产品,怎样冲破现有的市场竞争,冲破原有竞争结构的代价有多大,我们有没有这样的人才队伍、财力、管理体制?如要事半功倍,则可借助原有市场强者的营销管理能力,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实现原有市场强者竞争力增加,自身资源价值化,二者优势互补,产业健康发展。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发展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最大区别是产业发展方式以及农民增收方式,需要各地因地制宜和开拓创新,需要实事求是,创新思维,尽显特色。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关键要实现“农业生产”

程玉静等

到“经营农业”的观念转变。现代农业产业的基础是市场化,只有市场化后才能实现价值化,才能体现其社会化。

2.1. 现代农业产业的分类发展趋势

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必须符合市场的价值取向,对不同区域、不同环境条件的农业分类,来满足不同市场的价值需求。不同农业类型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各不相同。政府要对不同产业的发展进行规划、引导和支持,利用政策引导和产业扶持来促进产业发展及成熟;利用给予产业补贴和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的长足发展。

2.2. 现代农业的产业化发展趋势

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取向是市场的需求与价值,若农民群体自由走向市场,其价值难以实现。所以,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最大趋势是于市场和农民间构建一架产业化的桥梁。众多社会化环节按照特定利益目的而构成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设计、经营和管理即是农业产业化桥梁。在价值导向下,使用传统农业的生产环节、经营能力、市场开拓、市场渠道以及品牌建设等产业价值要素组装产业化的桥梁。这些要素,大多都超出了产业所在地的管理范围,桥梁能否长期良好运行,主要是看共同目的下各个环节的利益能否公平分享。农业产业化设计的核心、地方区域农业走入市场实现价值的关键点即开发出独特的产品和服务、众多产业环节利益公平。

2.3. 现代农业产业的特色化发展趋势

农业产业的特色化包括不同种类的基础和内容,如以地方区域资源条件为基础的“特产”;以区位特点为基础的产业化发展特色;以技术特征为基础的专利产品和专利技术;以传统民俗、民间艺术、民间技艺为基础的地方特色等。诸如此类的特色化产业发展类型都将为农民创收提供丰富而广阔的前景,比如具有明显区域环境特征的江苏南通“四青”作物,以及具有鲜明地方产业发展特征的“通农三宝”——狼山鸡、东串猪、海门山羊等,在未来的国内国际市场上这些产业都将具有独特的竞争力。

2.4. 现代农业产业的综合化发展趋势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趋势是产业能力综合化,这是市场和产业富民的要求,同时也是农业转型发展期的最大挑战。

现代科学高效的种植和养殖能力是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具体要求,此外消费、资源、资本、产业、科技和政策等市场因素也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根据市场导向建立加工增值、交易增值的经营和管理能力,在对市场成长周期、产品生命周期、企业生命周期和产业成长周期的研究中,选择产业与产品的发展机遇和方向。

2.5. 现代农业产业的经营合作化发展趋势

产业发展的过程其实也是产业转移的过程。由于农业增长极限的抑制和市场能力的差异,高收入发达地区的产业必须转移到相对落后的低收入地区。通过市场消费区与产品产地区之间的合作,保证出产地产品销售的同时降低消费成本。同时由于合作利益的导向,将促进现代农业跨区域跨行业发展。通过联合和合作,要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和资源配置最优化,关键是在资源的比较优势和市场价值最大化之间,找到最合适的产业表现方式;针对合作的产业体系,对每个产业环节的利益分享,制定出公平合理并能够抵御风险的产业运行机制。合作发展的基础是价值设计与机制运行设计,只有在价值导向明确,运行机制清晰的情况下,合作才能长期稳定。

程玉静等

2.6. 现代农业产业的生态化发展趋势

现代农业产业的综合使命是保障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保护效益,生态产业化和生态价值化是产业利益与生态利益间的结合点,有了价值化的结合点,生态保护就会成为产业的自觉行为。江苏南通南起园坨角北至老坝港的海岸线全长215.68公里,沿海滩涂总面积161.01万亩,是我国沿海地区土地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如何合理地利用沿海滩涂资源,改良生态环境,种植适种植物、放牧畜禽和养殖水产品,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成为当前紧迫的生态农业课题。

2.7. 现代农业产业的投资主体社会化发展趋势

资本周转率低,流动资金压力大是农业企业的普遍问题,资本短缺压力突出。虽然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不断增长,但农业产业门类专项多,配套多,分类使用多,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投资不多;有些地区虽然地方财政收入巨大,却没有合适的投入渠道。所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发展农业,是破解资本瓶颈的主要方向。要尝试通过项目规划、资源与能力置换等方式集约国内外资本,开拓新的社会化资本投入途径,发展以科技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后盾的产业快速集约发展方式。尝试村镇银行试点,推动建立由农民和企业入股专门从事农业及其产业信贷服务的农村资金互助社,改善农村金融环境,促进社会资金与农业产业的结合。形成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投资主体和投资工具,必将大力推动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

2.8. 现代农业产业的中介服务组织作用凸现

发展“订单农业”,必须有农民中介服务组织这一中间环节。农民合作服务组织、行业性合作服务组织是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经营的两类中介服务组织。农民合作服务组织包括农民专业协会、农民经纪人协会等;行业性合作服务组织,包括行业性企业协会或企业和农民共同组成的协会。近年来,中介服务组织发展较快,前景良好。但是,中介服务组织的能力还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订单农业”实行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和中介服务组织的能力欠缺有关。此外,龙头企业在行业自律、行业协调、维护农户和企业的合法权益等方面,也需要行业性的中介服务组织。从长远来看,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经营的过程中,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和地位毫不逊色于龙头企业,而有的中介服务组织本身就是龙头企业。

2.9. 现代农业产业的精深增值加工发展趋势

农产品精深加工必将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经营的支柱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经营的本质就是农产品产业链的延伸,链条延伸得越长,产业化的价值越高,而链条延伸之关键就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随着农产品精深加工链条加长,加工产业越做越大,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柱。目前,南通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只占10%~15%,发达国家的精深加工一般在50%以上,发展的潜力和空间还很大。通过精深加工、系列加工、高附加值的加工做大做强加工产业、拉动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和农民的产业化增收是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必然趋势。

2.10. 现代农业产业的农民职业化和农村功能化发展趋势

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是产业化发展,在新的价值实现方式的指引下,传统农民群体将随着价值实现方式的改变,出现职业化分工,借助产业桥梁最终完成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定位。农民职业化的有效途径是提供一套“简单、有效、准确”的程序给农民。合格的职业化新型农民认识并接受市场价值,遵守产业规范,拥有产业所要求的职业化技能,享有合理的产业收益,维护社会的正义和承担应尽的国民义务。

程玉静等

农村功能化是实现产业支持和培育职业化农民的平台,实现农村功能化需组建一个以人为本的运行闭环:需求决定市场,市场决定产业,产业决定经营,经营决定功能,功能决定形式。这既体现了市场规律对人性的尊重,也揭示了产业设计与农村建设的本质。所以,功能化新农村和职业化新农民,既是发展现代农业所必须关注的问题,也是发展农业产业必须依靠和塑造的力量。

3. 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必须适应现代农业产业经营的发展

现代农业产业经营的发展,依靠的是农业科技创新团队;换言之,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必须顺应现代农业产业经营的发展需求。

3.1. 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必须坚持分类发展的原则

根据产业分类、学科类别分别组建相应的农业科技创新团队,适应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趋势,使特定的创新团队与特定的产业、特定的学科相匹配,形成特色鲜明的创新团队。团队组建后,就要因队制宜地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团队发展规划,在课题争取、发明创新、成果转化、产品设计、品牌建设等诸多方面有所突破。切忌避免“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努力实现差异化、分类发展的目的。

3.2. 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必须坚持联合协作的原则

多学科的协同和融合,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单兵作战或者几个人的小团队已不适应当前跨领域、跨学科的创新发展趋势,科技创新团队的重要性愈加突出[1]。秉承“优势互补+学科联合+团队合作”的建设理念,支持团队与国内知名大学跨领域、跨学科强强联合,鼓励团队与国际科学研究中心建立联合攻关项目,定期选派骨干成员出国深造,组建一批能够承担大课题、占有大平台、实现大联合的科技创新团队;整合和共享科研优势资源,组建跨学科科研平台,并以此为契机,开展跨学科科学研究,提升单位间协同创新能力,促进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一支运作高效、催生高等级成果的创新研究群体;加强团队内部的技术、文化和制度等方面相互协同。

3.3. 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必须坚持投资多元的原则

农业科研公益性的特点,决定了政府是投资的主体;农业科研成果产出周期长的特点,又决定了仅仅依靠政府的投资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资金在政府主导下,还必须广泛引进社会资本,形成政府主导、多种社会力量参与的确多元投资局面。企业是支撑现代农业产业的中坚力量,也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同时又是创新投资的重要力量,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资金的投入,企业应该是当仁不让的。

3.4. 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必须坚持功能多元的原则

农业科技创新团队的核心任务虽然是创新研究,但随着产业的融合发展、学科的交叉发展,产品设计、市场拓展、生态保护、产业延伸、文化创新等也应纳入创新团队建设内容的范畴。也即农业科技创新团队除必须拥有创新研究的功能外,还必须具备产品能力、市场应变能力、生态保护能力、文化创新能力、产业链延伸能力。

3.5. 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必须坚持产业优先的原则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必须服从、服务于现代农业产业,否则就会成为无水之源。科技创新团队存在的价值就在于通过研发成果的转化,促进产业规模的扩张与产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实现富民强国的最终目的。只有产业发展有需求,市场有需求,消费者有需求,才有必要进行创新研究,进而才有必要建设创

程玉静等

新团队。所以,坚持产业优先是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前提。

4. 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途径

农业科技创新团队是以促进产业发展为目标,学科领军人物为核心,以科研骨干为主体,专业人才和科研辅助人员相配套,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稳定从事农业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等紧密型创新研究的群体[2]。优秀的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应具备有领军人才引领团队发展、研究方向明确、研究基础坚实、学术积淀深厚、有合理的团队成员梯队结构、团队文化浓厚、科研平台条件良好等特征。

4.1. 建立稳定的学科体系,合理的人才结构

以现代农业产业为依托,建立稳定完善的学科体系是农业科技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的基础。完善的学科体系能够有效地整合资源、拓宽领域、联合协作。通过学科调整、人才、资源整合,促进强优势学科更强、潜力学科转强和相对较弱学科育强。凝练和强化优势学科的创新团队建设,对具有明确的学科研究方向、良好的研究基础和创新能力与发展潜力的科研团队,在项目申报、人员配备、科研与试验条件配置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如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的玉米学科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拥有2名博士、3名硕士,占全所将近半数的实验田数量和优越的科研条件;目前,该学科荣获了中华神农科技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等多个奖项,育成了苏玉糯系列糯玉米品种,在鲜食玉米研究领域位于江苏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合理的人才结构是农业科技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的关键。一个有效的团队应由学科领军人物、研究骨干和辅助人员组成的金字塔式人员结构;骨干成员的数量相对稳定,各团队成员在职称、专业和年龄方面具有合理的结构;各团队成员在总体研究方向的基础上有各自的研究方向,具备优势互补、团结协作和创新活力特征,能够通过协作承担重要项目[3]。

4.2. 出台相应的政策体系,多途径培育团队

制定出台相关办法政策,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创新团队大力支持,为创新团队在所属研究领域做大、做深提供坚强后盾。通过出台实实在在的扶持措施,使创新团队培育和管理方面做到有章可循,激励措施明确,管理措施到位。

人才强则团队强,这可以称为是团队建设中的“铁律”[4]。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和锻炼科研骨干,使团队的高层次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人员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梯队层次结构得到改善,骨干人才队伍得到充实,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得到提升。鼓励团队领军人才勇于承担国家级、省级重大、较大的研究项目,鼓励青年科研人员申请自然基金、青年基金等竞争性项目;选派团队骨干农业科研人员出国交流访问,加强学术交流及先进经验的学习;向创新团队提供一定的创新基金,用于支持团队成员工作的开展;在团队成员配备上,积极为创新团队争取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指标,根据创新团队的需求单位内部在人才配备上予以协调安排;组织创新团队实施科技服务工作,使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和新进人才及时深刻地了解农业生产一线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提升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支撑力度,提升团队的研究实力和竞争水平。

4.3. 强化领军人才的培养,增强团队竞争力

领军人才作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的领队航者,对创新团队的发展十分重要。领军人才往往是本行业本领域的专家和内行,他们知识经验丰富,掌握本行业国内外最新前沿进展,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在团队的科研产出中发挥重要的智力支持[4]。领军人才是科技创新工作的核心,重大科研成果往往是由领

程玉静等

军人才的重要作用及在领军人在的带领人才取得的。打造一流创新团队必须加强对领军人才的培养。

对领军人才的培养,一是要不断提高领军人才的自身素质。良好的业务素质、创新能力、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较高的道德素养是领军人才必备的自身素质。自身素质的提高要通过加强对本行业本领域专业知识的勤奋学习、积极践行,加强对先进管理理念的学习和对团队运作的科学管理使团队高效运行,加强自身道德素养修行,努力做到刻苦钻研、志存高远、淡泊名利、发扬优良学术风气,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二是注重对领军人才的扶持。依托重大、重点、合作交流农业科研项目和科研平台建设的实施,使领军人才得到锻炼成长;对领军人才申报的科研项目、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项目予以重点关注积极管理,通过各方面支持促使其获得立项。三是将领军人才列入各项人才培养计划。优先支持其参加“333工程”、“226工程”等省市人才培养计划和“国务院政府特贴”“突贡专家”“兴市功臣”等荣誉称号,积极组织其参与到“百千万人才计划”、“国家特支计划”、“长江学者”等人才培养计划中;鼓励其参与学术团体参加学术会议;不断地扩大领军人才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4.4. 培育优秀的创新团队,扩大社会影响力

紧紧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战略和学科建设规划,努力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对于构建的创新团队,加强培育使之不断发展壮大,积极组织其参加优秀科技创新团队评选活动,争取创建优秀创新团队。优秀创新团队的成功申报,不仅可以扩大创新团队的社会影响力,还可以为团队争取项目、资金、条件建设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创新团队正是在项目、资金和建设的支持下获得更大的发展,从而使团队发展获得长效机制,进入良性循环。本所玉米学科于2013年成功申报了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优质鲜食玉米品种与技术创新团队”,这也对玉米学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5. 加快平台建设的步伐,提高团队的保障力

良好的科研条件是农业科技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的保障。良好的科研条件是一个优秀的创新团队必需的科研条件,对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产出速度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5]。

平台建设对创新团队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加快平台建设,如加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申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种质资源库、创新改良中心、改良基地等,这将为创新团队的发展建设提供强大的保障。在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创新团队无疑会成为政府扶持的重点、支撑现代农业的关键点、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的集聚点、优秀人才培养的摇篮。本所玉米学科先后成功申报了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试站建设、国家中小企业农产品深加工与育种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江苏省优质玉米工程技术中心、江苏省玉米种质资源基因库、南通市作物重要基因资源发掘与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及南通市鲜食玉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平台,平台的建立,使玉米学科的合作领域更加宽广,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技支撑作用更加有力。

4.6. 进一步完善考评机制,调动整体积极性

科学合理的科技创新团队绩效考评机制,是创新团队迸发活力的基点,可以充分调动团队创新的激情,可以真实反映团队绩效考评情况,而且对创新团队建设具有导向作用[6]。科学合理的团对绩效考评机制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团队建设和个人发展间的关系,团队整体目标和年度目标间的关系,充分考虑团队内部领军人物、技术骨干、青年科技人员和科研辅助人员不同内容、不同指标、不同形式的考核指标,建立包括团队成果性指标、状态性指标和过程性指标在内的全效考评机制。除了量化的指标外,还需要考虑到创新团队的组织协调能力、管理制度、执行能力、社会效益、人才效应、团队可持续发展潜力等定性考核指标。在科学合理的团队绩效考评机制的激励下,团队建设就能蒸蒸日上,创新团队日益

程玉静等

壮大,团队成员充分调动个人潜能,实现自身价值促进团队进步,最终达到团队与团队成员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7]。

4.7. 进一步凝练科研方向,强化后备梯队的培育

进一步凝练科研方向,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布局,重点支持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新兴、边缘、交叉领域的团队研究;在选拔数量上,强调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不搞一刀切,不搞凑合。建好后备梯队,大力培育后起之秀,确保每个农业科技创新团队拥有l0名左右青年骨干成员,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合理,并采取老专家带与教、分工负责、学术交流、出国进修等综合措施,给青年人才交任务、压担子,不断提升后备人才科研创新能力。

4.8. 加强创新文化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创新文化是科技活动中产生的与整体价值准则相关的群体创新精神极其表现形式的总和,它是创新团队的灵魂和精神源泉。加强创新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对全面提高团队成员的素质和团队整体创新能力提供强有力的保障[8]。大力提高创新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努力培养团队成员共同的信仰和追求,打造团队意识。形成“创新、卓越、求是、严谨、协作”的科研作风,弘扬“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团结协作、奋力拼搏、不怕苦不怕累”的科研精神,发扬“求真务实、诚实守信、严谨自律”

的科研道德,树立崇高的科研情怀,形成淡泊名利、戒浮戒躁、潜心研究的科研意识,营造“学术民主、尊重个性、百家争鸣、开放和谐、保障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和学术氛围。

基金项目

南通市软科学研究计划“国际视角下南通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AR201501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袁红梅, 郭莹, 吴岚.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培育研究[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2(6): 139-140.

[2]徐亲阳. 农业科技优秀创新团队培育的实践和思考——以中国水稻研究所为例[J]. 农业科技管理, 2012, 31(2):

71-74.

[3]吴林妃, 傅庆林. 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与管理研究[J]. 农业科技管理, 2012, 31(2): 79-82.

[4]刘培勇, 郑艳梅. 论高校创新团队建设[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4(6): 109-112.

[5]吕珂, 徐世艳, 杜鹃, 侯倩倩, 赵泽民. 加强创新团队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水平[J]. 河北农业科学, 2012, 16(6):

102-105.

[6]李晓煜, 吕孟雨. 农业科研单位档案管理队伍的现状和改进建设[J]. 河北农业科学, 2011, 15(11): 107-108.

[7]李剑蓓. 农业科研单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问题探讨[J]. 宁夏农林科技, 2009(5): 49-50.

[8]王劲松, 王和平, 张富国.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J]. 农业科技管理, 2011, 30(5): 81-86.

期刊投稿者将享受如下服务:

1. 投稿前咨询服务(QQ、微信、邮箱皆可)

2. 为您匹配最合适的期刊

3. 24小时以内解答您的所有疑问

4. 友好的在线投稿界面

5. 专业的同行评审

6. 知网检索

7. 全网络覆盖式推广您的研究

投稿请点击:https://www.wendangku.net/doc/d28890054.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ass@https://www.wendangku.net/doc/d28890054.html,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