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

一、名词解释

大都市区: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社会区: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生活标准,相同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

城市化地区:是为了确定城市的实体界线以便较好地区分较大城市附近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目的而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地域概念,大体相当于城市建成区的概念。按照美国国情普查局1990年最新规定,一个城市化地区由中心地方和外围密集居住区两部分组成,二者合起来至少有5万人。

中心地型城镇:是指为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而形成的中心地城市,如大多数集镇、城镇、县城等。

交通运输职能型城镇:是指为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而形成的、以交通运输为主要职能的城市,如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公路中心等;

专门职能型城镇:是指为满足某种专门需要,在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下而形成的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如工业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大学城等。

郊区城市化:在大城市人口剧增,地价不断上涨,城市内部居住环境恶化的背景下,因汽车的普及、交通通讯网络设施的现代化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原因,导致城市中上阶层人口追求低密度的独立住宅,而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的过程。

逆城市化:西方发达国家人口和产业从大都市区向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扩散过程,结果使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

再城市化:再城市化:80年代西方国家的一些城市面对经济结构老化,人口减少,通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开发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加上国内外移民的影响,实现了市域内人口再增长的城市化现象。

乡村城市化:在我国经较发达的农村有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业活动。由于职业变化和经济来源改变,接受了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其生活方式也开始向城市型转化,其中有相当人口逐渐向小城镇集聚,加速原有小城镇发展和新城镇的形成的现象。

城市网络化:是指由各种现代交通手段、通讯手段、管道和绿地等为载体(网),各类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城镇为基础(络)组成的,具有高度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能量交换的城乡系统。

城市经济区:是以大中城市为核心,与其紧密相连的广大地区共同组成的经济上紧密联系、生产上互相协作、在社会地域分工过程中形成的城市地域综合体。

城市职能: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即城市对内、对外进行的各种生产和服务活动。

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城市职能三要素:我国学者在研究城市职能分类时提出了“城市职能三要素”理论。这三个要素是:①专业化部门(为区外服务),②职能强度(专业化程度),③职能规模。城市职能三要素,互有联系,缺一不可。

城市首位律:是马克?杰斐逊(M. Jefferson)在1939年提出的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一种概括。他观察到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总要比该国的第二位城市大得异乎寻常。且该城市还体现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智能和情感,在国家中发挥着异常突出的影响。

首位度指数:一定程度上用来代表城市人口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的首位度比值。包括2城市指数、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

城市金字塔:把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存在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数量越少,而规模越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的规律性现象,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就是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的关系图。

位序-规模法则:城市规模分布理论的方法之一。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空间相互作用:是指为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在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这种相互作用把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市结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需求门槛距离:亦称为服务范围下限或最低必需销售距离。是保持一项中心地职能经营所必需的腹地最短距离,或维持某一级中心地存在所必需的最小腹地距离。

核心-边缘模式:以核心和边缘作为基本的结构要素,核心区是社会地域组织的一个次系统,能产生和吸引大量的革新;边缘区是另一个次系统,与核心区相互依存,其发展方向主要取决于核心区。核心区与边缘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所组成的有机整体。

同心圆模式:伯吉斯从人文生态学角度研究城市,于1923年创立了同心环模式:Ⅰ—中心商业区,Ⅱ—过渡性地带,Ⅲ—工人阶级住宅区,Ⅳ—中产阶级住宅区,Ⅴ—商政或通勤人士住宅区。

城市CBD:CBD即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中心商务区”的缩写。最早是由美国学者的伯吉斯于1923年在其创立的“同心环模式”中提出的。伯吉斯认为城市的中心是商业会聚之处,主要以零售业和服务业为主。或是城市中上述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地区,同时它也是地价最高的地区。

均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城市中成片的工厂区、住宅区、商业区、文教区,都是均质性能造就出来的均质地域。

城市体系: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所组成的有机。

城市等级扩散:在人文现象的空间扩散过程中,地理距离并不总是起着非常强大的影响作用,如某些新思想、新技术在城市中的传播往往跳跃紧邻的小城市,在距离较远但属同级规模的城市中首先被接受,然后向次一级的城市扩散。

乘数效应:城市基本部分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城市基本活动所引起的这样一种放大的机制被称作“乘数效应”。

二、简答题

简述城市所具有的基本特征。(4分)答:1)它占据整个地球的表面积很小,但高度集聚了大量的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它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生产、积聚和传播、扩散的中心,是文明的象征。2)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方,是以人文要素为主的一种地理环境。3)城市是一种不完全的、脆弱的生态环境系统,是人类受自然环境的反馈作用最敏感的地方。4)城市是一个极为复杂而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巨系统。(每个要点各1分)

简答城市与乡村的本质特征差异。(5分)答: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有以下几个:①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②城镇一般聚

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③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④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⑤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还可以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许多方面寻找城乡间的差异。(每个要点各1分)

简述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5分)答: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1分)其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包括:1)城市占据整个地球的表面积很小,但高度集聚了大量的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它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生产、积聚和传播、扩散的中心,是文明的象征。(1分)2)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方,是以人文要素为主的一种地理环境。(1分)3)城市是一种不完全的、脆弱的生态环境系统,是人类受自然环境的反馈作用最敏感的地方。(1分)4)城市是一个极为复杂而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巨系统。(1分)或密集性:物质和精神的密集(人口、建筑物、资本、文化、功能);高效性:高效率(有完善的市政设施基础设施和高智商的管理阶层)、高效益(人才、资金、技术优势、受自然干扰少);多元性:城市的特征多样,类型多样;非农性:非农人口、非农活动;区域性:城市是区域的中心,集聚多种功能,通过辐射吸引影响广大区域;系统性:一个复杂的自然-社会复合系统。

简答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的四个阶段。(4分)答:1. 描述性的地名辞典阶段;2. 自然位置论阶段;3. 区域分布论阶段;4. 战后的迅速发展阶段。(每点得1分,但需要简要说明,无则扣1分)

简答中国城市地理学发展的基本特征。(4分)答:(1)研究领域日益拓宽,研究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1分)(2)注重研究课题的实践意义和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1分)(3)城市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愈益明显。(1分)(4)从事城市地理研究队伍日益扩大,主要研究机构基本形成各自研究特色和风格。(1分)

简答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4分)答:(1)城市化研究,城市化是城市地理研究中争论最多的一个主题。(2)城市发展方针(大中小城市),我国长期执行控制大城市规模,发展小城镇的城市发展方针。(3)城市体系(等级规模-城市群),我国城市体系研究明显可以80年代末期为界分两个阶段:①之前着重传统研究领域,包括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和发展趋势等;②之后侧重城市体系更深层次的城市群体研究,包括城市群体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分布特点、形式、动态过程和空间结构特征等。(4)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商业网点、CBD等),有关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部功能分区和各功能区的相互关系方面,以及城市市场空间尤其是城市内部商业网点结构分析上。(每个要点各1分)

简述城市地理位置的基本类型。(6分)答: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从不同空间尺度来考察城市地理位置分大、中、小位置;从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分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城市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沿河城市分成航运端点、梯级中转点、河流交汇点、河曲位置、过河点位置(渡口)、河口等六种区位类型;海港城市的区位除河口港类型外还有海湾、岛屿、陆连岛、陆岬等位置类型;铁路与城市的区位按城市在路网中的地位和作用,分为枢纽城市(主要枢纽、一般枢纽、次要枢纽和专业性枢纽)、通过位置、端点位置。(每个要点各1分)

简述中心地型城镇的主要特点及其前景的影响因素。(6分)答:中心地城镇发展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这类小城镇的共同特点是职能的综合性,发展的稳定性和鲜明的等级性。其前景是否能发展成为大城市,取决于城镇的行政等级、服务范围大小以及服务范围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本身的发展条件;(每个要点各1分)

简述交通运输职能型城镇的主要特点及其前景的影响因素。(6分)答:交通运输职能

型城镇是指为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而形成的城镇,如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公路中心等。(1分)。交通运输职能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天赋的和人为的交通地理位置。但随着经济发展,地域劳动分工的加深,区际空间联系的加强,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和普遍采用,这类城市则不断发展。(2分)经济腹地是基础,腹地大而富饶,转运要求高,城市发展规模就可能大。后方疏运系统是生命线。随着后方疏运系统的完善,包括运输方式的增加、交通网络的广度扩大和密度提高、运输能力增加、城市与港口的联系加强,城市规模就扩大。城市建设条件是保证,建设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建设条件越好,城市规模就可能越大。若三者配合良好,城市发展潜力才有可能充分发挥。(3分)

简答城市化的动力机制。(6分)答:1、农业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农村为城市提供粮食、劳动力、市场、城市化的基地,因此,农业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2分)2、工业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工业在城市中的形成与集聚的过程,就是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过程。工业发展有利于农业劳动力离开土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为城市劳动力提供了可能;工业化促进城市自身的发展表现在扩大城市人口规模和为城市建设提供了资金来源。(2分)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1分)4、交通运输是城市化发展的先决条件。(1分)

简答城市化的基本类型包括哪些?(5分)答:一、以大城市为中心来考察城市化类型:向心型城市化、离心型城市化;二、按城市离心扩散形式的不同分外延城市化、飞地城市化;

三、据城市化的表现形式分为传统城市化—景观城市化—直接城市化、当代城市化—职能型城市化—间接城市化;四、从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出发:积极型城市化、消极型城市化;五、从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出发分自上而下型、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每点1分)

比较自上而下型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6分)答: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地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两个方面。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是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产生这两种类型城市化的根源是由我国国情所决定的。发展乡镇企业,走自下而上的城市化道路是我国实现城市化的重要途径。(各2分)简答城市外围市区城市化的表现形式及其类型。(6分)答:外围市区是指内部市区外缘、与郊区接壤的环状地带,通称为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化近域推进表现最激烈的地区(1分)。其表现为在离心外延型城市化的作用下,城市发生了平面的、量的扩大。这种平面的量的扩大是城市化的基本表现之一(1分)。外围市区城市化按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因子不同可分为4种类型:(1)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2)工业的扩展与城市化;(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4)科技文教与城市化。(4分)

简述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征。(6分)答: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城市化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带出现;发达国家出现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城市化水平及进程的区域差异显著。(每个要点各1分);

简述戈特曼提出的世界六大都市带的名称与范围(6分)答: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ean Gottmann)1957年首先提出世界上有6个大都市带:①从波士顿经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到华盛顿的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简称波士华。②从芝加哥向东经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匹兹堡的大湖沿岸都市带,简称芝匹兹。③从东京、横滨经名古屋、大阪到神户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④从伦敦经伯明翰到曼彻斯特、利物浦的英格兰大都市带。⑤从阿姆斯特丹到鲁尔和法国北部工业聚集体的西北欧大都市带。由巴黎地区城市带、莱茵鲁尔、鹿特丹、阿姆斯特丹、荷兰比利时城市带组成。⑥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地区。由苏锡常、宁镇扬、

杭嘉湖、宁绍等4个城市带组成。(每个要点各1分)

简述当代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征。(6分)答:我国当代城市化的主要特征:一是解放后城市数量、人口有了很大发展,城市建设成就瞩目。二是城市化速度较世界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仍很低。三是城市化进程波动性大,世界罕见。四是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五是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六是城市化地区和省际差异明显。我国城市化的省际差异是自然、政治、经济等因素在漫长历史过程中综合作用的结果。(每个要点各1分)简述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6分)答:定性解释:城市发展的内部动力来自输出活动即基本部分的发展。由于基本活动的建立和发展,职工收入增加。导致职工对本地消费和服务需求扩大,相应增加本地非基本部分就业岗位和收入。同时扩大再生产又能继续从外部获得更多的收入……因此,基本和非基本活动每一次的增加都要引起当地人口的进一步增加,反过来又增加本地区的需求和本地区的人口。城市基本部分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3分)定量解释:城市总就业(E)等于基本部分就业(BE)和非基本就业(NBE)之和,通过推论得到E=m﹡BE最后乘数m表示基本活动职工增加一个单位,引起城市总职工的增加量是基本职工增加的m倍。城市人口P与城市就业职工E和基本职工BE之间也有乘数关系,其大小和B/N比有关。说明城市区域的人口和职工的发展与衰落是由基本部分的变动来控制的。(3分)

简答城市职能分类有哪些主要方法。(5分)答:一、一般描述法;二、统计描述法;

三、统计分析法;四、城市经济基础研究方法;五、多层次分析法。(每点1分)

简答纳尔逊城市职能分类方法的优缺点?(6分)答:进步/贡献:①分类建立在比较客观、统一的统计推导方法论基础上;②一个城市可以有几个主导职能,属于几个城市类,较能反映实际的城市职能状况;③可以反映城市主导职能的专门化程度。不足之处:①主导职能的标准为何是M+1SD,这免不了带有主观性。且没有进行完全的分类。②城市主导职能的筛选与确定职能主导性的标准关系很大。采用相当高的标准是导致有27.4%的城市被归入多样化城市的原因。③不同规模的城市采用同一指标衡量,与B/N随城市规模的增大而提高的原理相违背。如大城市某部门在城市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不高,但它输出产品的绝对量可能很高。(每个要点各1分)

简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核心思想。(6分)答:克氏理论要点:1)同一等级中心地有同样的服务范围,即六边形市场区;2)中心地分布要满足两个条件P163 :一是各级供应点必须达到最低数量以使商人的利润最大化(即采用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或供应点数量的最少化);二是一个地区的所有人口都应得到每一种货物的提供或服务(圆形的市场区被六边形的市场区所替代)。3)中心地的分布是等边三角形网络,市场区为六边形。4)整个中心地及市场区是由一级套一级的网络嵌套而成。嵌套原则:低一级中心地和市场区被高一级的市场区所包括,整个体系都如此,相同级别的市场区和中心地是独立的、彼此排斥的。(每个要点各1.5分)

简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三个理论模式。(6分)答:1)市场原则形成的K3系统,即低一级中心地应位于高一级的三个中心地所形成的等边三角形的中央,这样最有利于低一级中心地与高一级中心地展开竞争。2)交通原则形成的K4系统是在交通线布局尽可能联系多的中心地的前提下形成的中心地体系。即次一级中心地的分布应位于联接两个高一级中心地的道路干线上的中点位置。3)行政原则形成K7系统中,六边形规模被扩大,使周围6个次级中心地完全处于高级中心地的管辖之下。中心地体系的行政从属关系的界线和供应关系的界线相吻合。(每个要点各2分,缺少说明至少扣2分)

简答核心与边缘相互作用的四个过程。(5分)答:核心和边缘间的控制依赖关系是模式基础,包括了四个基本的空间作用过程,联系空间系统中的核心区和边缘区:革新的扩散、

决策、移民和投资。(3分)从核心向边缘和从边缘向核心的动态过程的作用力是不对称的,说明核心与边缘间的控制依赖关系不平等。这种不对称在空间系统的组织中产生了一系列的不均衡。从核心作出的决策控制边缘区的多,由边缘产生的决策对核心区影响少。大量的资本由边缘流入核心,而边缘区的人口也同时涌进核心。此外,革新不断地从核心扩散到边缘,不断加深了边缘对核心的依赖关系。这四种不均衡的过程可能产生来自边缘区的社会政治压力,如果压力受到控制和失败,不均衡状态就会维持下去,否则,空间系统的发展将停滞或完全被打乱。(2分)

简述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特征。(5分)答:1)整体性:城镇体系是由城镇、联系通道和联系流、联系区域等多个要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2)等级性或层次性:全国性城镇体系由大区级、省区级体系组成,再往下是地区级或地方级的体系。因此制订某一级城镇体系规划时要考虑到上下级体系之间的衔接。3)动态性:城镇体系随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而发生阶段性演化变动;4)个性特征:具有高度开放性、不稳定性、不确定性。

简述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5分)答:1)分析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1分)2)分析城镇体系的基础条件。包括城镇体系发展的历史背景、区域基础、经济基础(1分)3)分析城镇化和城镇体系结构。主要包括城镇发展条件的综合评价;人口和城镇化水平的预测,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等,重点城镇和分区专论(2分)4)实施规划的措施和建议(1分)

简述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类型。(6分)答:1)商业用地:零售商业,批发商业,专业性服务业;2)工业用地:大型工业定,小型工场;3)政府机关用地;4)住宅用地;5)休憩用地及绿化地带;6)交通用地和其他公共事业用地;7)农业用地和水面。(每个要点各1分,缺少说明至少扣1分)

简述城市土地利用的三大经典理论模式。(6分)答:同心圆模式是伯吉斯于1923年创立的。从本质上看同心圆地域结构是城郊二分法,即内部四个圈层为城区,外部为郊区。扇形模式是霍伊特于1939年提出的,此模式保留了同心环模式的经济地租机制,加上了放射状运输线路的影响,即线性易达性和定向惯性的影响,使城市向外扩展的方向呈不规则式。城市各土地利用功能区的布局呈扇形或楔形。多核心模式是哈里斯和厄尔曼在1945年提出的,认为城市是由若干不连续的地域组成,这些地域分别围绕不同的核心而形成和发展。中央商务区不一定居城市几何中心,但却是市区交通的焦点,批发和轻工业区虽靠近市中心,但又位于对外交通联系方便的地方;居住区分为三类,低级住宅区靠近中央商务区和批发、轻工业区,中级、高级住宅区为寻求好的居住环境常偏向城市一侧发展,且具有相应的城市次中心;重工业区和卫星城镇则布置在城市的郊区。(每个要点各2分,缺少说明至少扣2分)

简答城市CBD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5分)答:CBD即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中心商务区”的缩写。伯吉斯提出的城市的中心是商业会聚之处,主要以零售业和服务业为主(1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目前CBD的活动包括金融、贸易、信息、展览、会议、经营管理、旅游机构及设施、公寓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交通服务设施等,它是城市中上述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地区,同时它也是地价最高的地区(3分)。

简述城市CBD的内部结构。(6分)答;1955年墨菲、万斯和爱泼斯坦等人研究认为将CBD内的商务活动以圈层划分第一圈是零售业集中区,以大型百货商场和高档购物商店为主,它们围绕着PLVI分布;第二圈是零售服务业,其底层为金融业、高层为办公机构的多层建筑集中区;第三圈以办公机构为主,旅馆也多见;第四圈以商业性较弱的活动为主,如家具店、汽车修理厂、超级商场等需要大面积低价土地的商务活动。(每个要点各1.5分)

简述城市内部市场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5分)答:影响商业中心区位因素:1)历史因素;2)人口密度因素;3)交通易达性因素;4)消费的行为因素;5)地价与城市规划因素。

简述加纳的商业中心空间模式的主要观点。(6分)答:加纳的商业中心空间模式建立在土地价值论的思想基础上,通过对不同门槛职能的投标-地租分析,探讨了商业中心的结构,构造出不同等级商业中心的空间模式。(1分)模式要点如下:1)门槛大小的系列在空间上可以表示为:最高门槛的活动靠近地价峰值区,它占据了地价最高的土地,在它的周围,将按照门槛递减的顺序,依次环绕其它职能活动。2)任何商业中心的核心区,总是被那些能够显示商业中心最高级别的职能部门所占据。3)随着商业中心级别的提高,低级职能部门占据的位置将越来越被排斥到商业中心的边缘,即地价较低的地方。4)在任何一级商业中心的典型职能组内,每一项职能的位置也按照门槛大小的系列排列。如在街区级职能中,门槛最高的活动将占据所有街区级职能中地价最高的土地。(每个要点各1.5分)

简答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及其产生的根本原因。(5分)答: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等(3分)。环境问题是由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协调关系被破坏,主要是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浪费所造成的。(2分)简述我国城市的住宅问题的表现形式及其产生的原因。(6分)答:1.住宅建设满足不了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提高的需要;2.现行住房制度弊端尚未得到克服;3.城市危房、棚户区改造步履艰难;4.推行住房制度改革不够理想。我国城市住宅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是从城市建设角度讲,长期以来住宅投资在基本建设投资中的比例过低;二是低房租制度,其后果:①国家负担加重。②加剧了房屋的供求矛盾。③房屋失修失养。(每个要点各1分)

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

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一、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1994年,中国地理学会设立了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我国城市地理研究集中在城市一区域、城市规划、城市化、城镇体系、城市发展方针、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7个方面。 1.城市—区域研究 城市与区域是相互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动态统一关系,具有多层次、开放型的特点。按照这一理论,城市总体规划必须以区域发展为基础来确定城市发展性质、发展规模以及城市空间布局,多层次的“城市—区域”体系是中国城市经济区的本质特征。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城市规划是区域规划的深化和具体化,必须改变传统的“就城市论城市、就区域论区域”的做法,使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据此,区域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的分析工作作为城市发展研究、城市规划的基础得到广泛开展。目前,通讯技术发展迅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来临,城市的区域围扩大,垂直联系加强,“城市—区域”观也赋予了新的容。 2.城市规划 90年代,大城市地域结构优化、中心城市的扩散机制及空间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加强了对大城市地域结构演变规律、扩散趋势、功能用地结构变迁等新趋势的探讨。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3.城市化研究 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对中国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吴友仁就“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道路”发表探讨性论文,由此揭开了中国城市化研究的序幕。包括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乡村地区城市化研究和城市化特征研究 4.城镇体系研究 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1)城镇体系理论研究:研究容广泛涉及到城镇体系的界定、理论框架的构建,各种不同层次(省域、市域、县域等)城镇体系的现状特征、划分标准、发展趋势等。 (2)区域城镇体系实证研究过去近20年中,中国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对不同等级行政区域、流域、经济区域的城镇体系研究。 (3)城镇体系规划实践,大学地理系宋家泰、顾朝林等汲取国外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城镇体系规划“三个结构一个网络”的理论,为城市规划部门广泛接受并应用。地理学者又开始尝试探讨新的城镇体系规划理论和方法,不再仅仅停留在对“三结构一网络”的一般分析,进一步加强对城镇体系动态演变、合理模式、结构调整和科学预测的研究。 5.城市发展方针的研究:中国政府长期以来贯彻“以规模论发展”的城市发展方针。地理学家结合中国城市建设的总方针“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对个别城市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尤其将重点放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小城镇的研究上。 6.城市空间结构研究:90年代,大城市地域结构优化、中心城市的扩散机制及空间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加强了对大城市地域结构演变规律、扩散趋势、功能用地结构变迁等新趋势的探讨。近20年来,

最新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城市: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P1)。 2、中心地:城市化地区中没有建制的地方,人口不少于1.5万。 3、规模经济:某一生产企业,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4、积聚经济: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5、逆城市化: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6、城市职能: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或承担的分工。 7、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8、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例。 9、位序-规模法: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的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10、生长极理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地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以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点就是具有成长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11、城镇体系: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12、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是以钢筋混土为主的人造下垫面,有反辐射和热辐射,可使气温增高,因此城市平均气温一般比郊区高0.5-1℃,冬季平均气温高1-2℃,这种现象称城市热岛效应。 13、尘盖:与热岛有关的另一种现象就是有大量微小粒子悬浮于城市上空,呈盖子形状,称为尘盖。 14、均质性:是指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15、均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 16、CBD:中心商务区是城市中金融、贸易、信息、展览、会议、经营管理、旅游机构及设施,公寓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交通服务设施等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区域,同时她也是低价最高的地区。 17、邻里: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 18、社区:一定地域,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19、社会区: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生活标准,相同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 20、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21、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 22、巨城市:指人口达800万以上的城市。 23、超级城市:指4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 24、城市网络化:指由各种现代交通手段、通讯手段、管道和绿地等为载体(网),各类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城镇为基础(络)组成的,具有高度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能量交换的城乡系统。 25、配第—克拉克定律: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道路大致沿着从第一产业为主转向以第二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篇一: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柴彦威著)笔记几点 前言:这本书,是一本很好地了解城市地理学思想史的书。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就是科学研究的武器。这本书,让我了解到研究城市地理问题的方法论。在我国,城市地 理学的研究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所以我们了解到的很多关于城市 地理学的思想史是舶来品。我所熟悉的时间地理学,后现代主义以 及芝加哥学派,人本主义的城市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我总感觉这样 的思想下提出来的城市模型在我们国家存在吗?理论和我的认识有 一定的出入(也可能是我知道的太少,观察的太少)。 本书,我主要从几个经典的学派整理出笔记,并对一些我感兴趣的 城市地理学方面很出色的大家做了简单的了解。读完此书,还是颇 有感触,“是人创造了城市,还是城市创造了人”,是本可以提高自 身地理素养的书。 关于学派的笔记 (一):经验主义及其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 就经验主义的方法论而言,经验主义方法论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传 统模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观察,通过调查及实地研究,进行经验判断与评论,进而得出结论。二是强调归纳与综合。 经验主义来源于17世纪英国人洛克的系统性阐述。洛克主张,人的心志本是空白的表格,后来其经验足迹在上面。经验主义否定了人 拥有与生俱来的观点或不用借由经验就可以获得知识。经验主义者 观点,由感受得到的经验,必须经过适当的归纳或是演绎,才能铸 成知识。经验主义的两个学派,温和的经验主义与激进的经验主义,前者部分认为,意识的技能诸如记忆想象和语言的冠能是内在的能力,后者认为,意念的内容和整过过程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内部能力,而只能习得而来。 经验主义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案例,一是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 模式归纳,例如,19世纪20年代开始,美国芝加哥学派以美国大城市为例,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做出大量描述性分析,将现实的城市 社会空间结构归纳为抽象的空间结构。二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验 主义研究,其中约翰斯顿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验主义研究在城市 地理学中应用为典型案例。三是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经验主义,雅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城市地理学 英文名称:Urban Geograph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32(全部为理论课) 学分: 适用对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经济学等 二、课程简介 城市地理学是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本课程是研究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应用基础型学科,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不但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国土整治和区域规划等领域,而且也具备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本门课程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规划实践的重要基础课程。 City geography is an important course of the major of City Planning. This curriculum is the science to study the principles of city development, city grouping and displaying, and the change rules of city space structure. City geography is a practical and fundamental science. It has the feature of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basic theory of city geography can be used not only in city planning, territory management and district planning; it also has the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directly. So this curriculum is an important course for student to study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to carry out planning practic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理论构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之间的脉络关系,以及方法论变革的时代背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城市地域运动规律。在系统掌握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全面了解中国城市地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进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汇总

一、填空题 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它是国外最重要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P23-24) 大都市带(Megalopolis ):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城市化地区:城市化地区就是美国为了确定城市的实体界线以便较好地区分较大城市附近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目的而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地域概念,大体相当于我们常用的城市建成区的概念。(P22) 城市建成区: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p22) 都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城市群: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这个集合体就称为城市群。(P27) 中心位置:城市位于某一区域的中央,城市与其以外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比较近。中心位置既便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向中心会聚,也有利于从中心向外开辟新的交通线,因而促使城市的发展。 重心位置: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省会城市均不在各省的中心位置,却都接近于省域的重心位置。 城市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不必要或不可能在本区域的中央。规模经济: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聚集经济:聚集经济是指企业向某一特定地区集中而产生的利益,亦称聚集经济效益,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和动力。 郊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是现代的一种普遍现象,即城市附近的郊区开始变成城市。伴随着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城市中心城区以外的郊区乡村区域的城市化过程。《 逆城市化: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 再城市化:也称“再城镇化”,是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一个应对过程,使得城市因发生逆城市化而衰败的城市中心区再度城市化的过程,是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四个连续过程的第四个过程。 城市化: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辨析: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城市基本活动与非基本活动: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它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基本/非基本比率(B/N):收入或就业人口的比率来表示基本活动和非基本活动,这种比率称为基本-非基本比率(B/N率)。用收入来表示,即城市总收入中城市基本活动的收入与非基

武汉大学城市地理学 重点整理

第一章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动向,热点内容,新型城镇化) (1)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城市空间组织的规律性) (2)主要研究内容:①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土地利用、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等;④城市问题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⑤新方法、新技术和新领域。 第三章 城市地理位置: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特殊性: 决定城市职能,规模特殊性 类型: (1)大中小位置(宏观,中观,微观) (2)中心(几何),重心(人口,开发)位置,邻接门户(河口港)位置 (3)城市沿交通线形成的区位类型:河运(早期)铁路,公路,海运,空运 中国城市分布特点: (1)平原,丘陵地区多,山地高原少 (2)集中在亚热带和暖湿带地区 (3)资源指向分布明显(煤,战略资源) (4)交通指向分布为主 中国已经成熟的城市群: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 正在形成态势,哈尔滨,山东半岛,中原,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关中,海峡两岸 武汉地理条件:中部六省唯一副省级城市,辐射力覆盖整个中国版图,经济交通,战略腹地经济来源,京广长江交点,人口容量,粮食水配给,吸纳交融特征,水系划分为三镇,气候降雨,空间分布,地域交通信息。 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 自然因素: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②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③长江、汉江汇合处,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 社会经济因素:①附近铁矿、棉花资源;②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 ③科技发达;④劳动力丰富,素质高;⑤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⑥现代工业、新兴高科技产业(光谷)。(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棉纺织、光谷等)。 城市发展的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纬度,降水,蒸发,地形)

《城市地理学》复习思考题2013-02

《城市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两个) 1、简要说明城市的概念和城市的基本特征。 2、简述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任务和主要内容。 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4、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 5、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6、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研究有何特点? 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三个) 1、名词解释: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 、大都市带(Megalopolis )、城市化地区、城市建成区、都市连绵区、城市群 2、举例说明定义城镇的标准有哪些? 3、城市与乡村的区别有哪些? 4、为何要构建大都市区?构建大都市区的意义何在? 5、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特征有哪些? 6、简述世界上最早形成的6个大都市带。 7、简述大都市带的特征。 8、简述都市连绵区的形成条件。 9、以第四次人口普查为例,谈谈城乡人口划分的标准。 10、评价以市带县的利弊。 11、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城镇人口统计发生过些什么变化?了解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1、名词解释:中心位置、重心位置、城市邻接位置、城市门户位置。 2、简述城市产生的根本动力、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3、如何理解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4、我国城市根据其所在的区域地形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5、城市形成的区域经济基础包括哪些? 6、试举例说明自然地理要素对城市形成的影响。 7、简述城市地理位置对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的影响。 8、美国拉格教授认为,转运功能可分为哪三种类型? 9、从城市产生和发展出发,城市可分为哪三种类型,并简述不同类型城市的功能、特点和形成动因。 10、绘示意图简要说明伯德(Bird)关于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三角模式。 11、如何评价信息革命对世界城市体系的影响?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一、简答题 1、简述城市化的定义及其含义。 2、城市化的两个过程: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分别指什么? 3、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是什么? 4、城市化空间地域过程类型可分为哪几种? 5、城乡人口迁移的模式有哪些?并简要说明。 6、简述城市化的主要类型。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柴彦威著)笔记几点 前言:这本书,是一本很好地了解城市地理学思想史的书。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就是科学研究的武器。这本书,让我了解到研究城市地理问题的方法论。在我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所以我们了解到的很多关于城市地理学的思想史是舶来品。我所熟悉的时间地理学,后现代主义以及芝加哥学派,人本主义的城市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我总感觉这样的思想下提出来的城市模型在我们国家存在吗?理论和我的认识有一定的出入(也可能是我知道的太少,观察的太少)。 本书,我主要从几个经典的学派整理出笔记,并对一些我感兴趣的城市地理学方面很出色的大家做了简单的了解。读完此书,还是颇有感触,“是人创造了城市,还是城市创造了人”,是本可以提高自身地理素养的书。 关于学派的笔记 (一):经验主义及其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 就经验主义的方法论而言,经验主义方法论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传统模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观察,通过调查及实地研究,进行经验判断与评论,进而得出结论。二是强调归纳与综合。 经验主义来源于17世纪英国人洛克的系统性阐述。洛克主张,人的心志本是空白的表格,后来其经验足迹在上面。经验主义否定了人拥有与生俱来的观点或不用借由经验就可以获得知识。经验主义者观点,由感受得到的经验,必须经过适当的归纳或是演绎,才能铸成知识。经验主义的两个学派,温和的经验主义与激进的经验主义,前者部分认为,意识的技能诸如记忆想象和语言的冠能是内在的能力,后者认为,意念的内容和整过过程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内部能力,而只能习得而来。 经验主义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案例,一是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模式归纳,例如,19世纪20年代开始,美国芝加哥学派以美国大城市为例,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做出大量描述性分析,将现实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归纳为抽象的空间结构。二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验主义研究,其中约翰斯顿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验主义研究在城市地理学中应用为典型案例。三是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经验主义,雅各布斯采用二经验主义的方法论,讲诉和强调了城市多样性的重要,其结论就来源于对城市生活的观察人员的访谈城市问题的相关问题的阅读。 (二):人本主义地理学与城市规划 人本主义地理学家认为他们的方法称为人本主义是因为他们所研究人的方面是大部分特殊的“人”的意义,价值,目标和目的。人本主义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中对人知觉和人的能动性,人类意识和人的创造性赋予中心的和积极作用的一种方法。 人本主义至少有两种含义,人本主义是14世纪下半叶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和文学运动,它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要素—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也指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或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的任何哲学,认为当代人本主义即是“主题的哲学”。 此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一)人的空间本体论:马丁布伯的空间本体论定义为“距离与联系”:空间性是人类生活的第一原则,包括与客观世界具有一定距离的初始环境和进入其中的联系。二进入未知的初始环境的能力是组成任何人

(完整word版)周一星城市地理学整理资料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第一节城市概念及标准。 1.城市的概念。 狭义:只有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地方才称为市(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地方成为镇(城镇)。市和镇的总称为市镇。 广义:城市代表城镇居民合称。(本书为广义) 2.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城镇标准)。 ①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 ②城镇一般聚集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不同于乡村。 ③城镇具有许多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④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 等方面存在差异。 第二节城市地域 1.城市的三种不同概念。 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功能地域概念 ①行政地域:法律规定的,有大于实体地域,有小于实体地域。 ②实体地域:城市建成区,可区分城乡。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 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③功能地域:城乡分界模糊后而建立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 2.城市建成区,可区分城乡。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 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3.中心地:是城市化地区中一个或几个人口最多的设有建制的地方,人口至少15000人。 4.城市人口与乡村人口的划分问题 ①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比实体范围大,包括一定的乡村地域。 ②城市的实体范围已经超出了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或者城市的实体地域包括若干个 城市行政地域。 5.城市功能地域的相关概念。 ①.都市区: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 临近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后确认为标准都市区(MSA),MSA由中心县和外围县组成。确定都市区地域标准的核心是以非农业活动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县之间的劳动力联系的规模和联系的密切程度(就业机会,人口集中)。 ②大都市带:由许多个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 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 特点:(1)多核心(2)交通走廊(3)密切的交互作用(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郊区,都市区之间)(4)国家的核心区域 ③都市连绵区:以都市区为基本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留交 互作用和密切经济社会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条件:(1)具有两个以上百万人口特大城市发展极(2)有对外口岸(3)发展极与对外口岸之间有便利交通走廊(5)经济发达,城乡联系密切。 ④城市群指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 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核心,借助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 第一章绪论 1.城市的理解: 1)、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 2)、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它的兴起和发展受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3) 、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4)、城市本身是一个“面”,它的内部有各种构成要素的演变和组合问题。但从区域角度来看,城市也是一个“点” 2.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3.城市地理学的任务:○1一般来讲,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2我国城市地理学的迫切任务,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社会经济建设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领导部门决策提供依据,以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 4.我国城市地理学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总结我国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借鉴西方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加快城市理论建设 ○2学习外国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时,要考虑我国的国情 ○3要有发展的观点 ○4现代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理论和模式,其归纳范围主要是西方城市,没有经过世界上各地区 5.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a城市化研究○b区域城市体系研究○c城市分类研究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a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演化○b城市土地利用○c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 ◇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环境问题、交通问题、城市社会问题、城市安全等 ◇5新领域、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研究 ◇6城市政策研究 思考:城市地理学与主要与那些相关学科有关? 答: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学、城市生态学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1.城市和城镇: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才称为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我国城市规划法所称的城市就包括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2.乡村和城市的区别:①在产业构成上不同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②规模上区别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③景观上不同城镇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大于乡村,④物质构成上不同城镇具有许多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⑤职能上不同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还可以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许多方面寻找城乡间的差异 3.世界各国各地区根据各自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制订了不同的城镇定义标准。 4.(1)单纯用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为标准(2)单纯以城镇特征为标准(3)单纯以居民点下限人口数量划分城镇(4)用居民点的下限人口数量指标和密度指标相结合作为标准(5)用人口规模和城镇特征两个指标划分城镇(6)用人口规模和从业构成两个指标作标准(7)取两个以上指标作为标准(8)其它标准 5.城市的行政地域: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管理边界。确定行政地域是为了管理 6.城市化地区:是美国为了确定城市的实体界限而提出的城市地域的概念与建成区

城市地理学复习要点2013.11.

《城市地理学》考查说明及复习要点 考查方式:闭卷,成绩:作业20%,课程论文20%,期末60% 题型:一、选择题;二、填空题;三、解释术语;四、简答题;五、论述题。 各章要点: 第一章 城市的概念: 1)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它的兴起和发展受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3)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4)城市本身是一个“面”,它的内部有各种构成要素的演变和组合问题。但从区域角度来看,城市也是一个“点”;可见,城市不仅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属于历史范畴。 总之,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的任务: 一般来讲,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我国城市地理学的迫切任务,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制定科学的城市政策提供参考。 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研究重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城市地理学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是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 两门学科在学科性质和研究方向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而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 两者都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但是侧重点和研究方向根本不同。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等,工程性较强。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相互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的进展中汲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而城市规划学则需要以城市地理学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并具体运用到规划实践中去。但是,两者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指导与应用关系。 第二章 居民点的概念:是人们为了共同的生活与生产而聚集的定居场所,它是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形式。 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 ①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②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③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④城镇具有上下水、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⑤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城市地域概念/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功能地域 城市化地区/都市区(MA)/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 第三章 如何认识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人类社会的三次大分工是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 2.私有制和社会阶级矛盾是城市产生的社会基础 3.适宜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是城市产生的自然条件 区域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大城市对自然条件的依存关系比小城镇要紧密得多,因此大城市地域分布上的规律性更典型。 分类:有的是自然地理条件的衍生转化; 有的是区域经济开发的历史积累;有的是未来的发展可能性。 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的内容 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都可以影响区域的城市发展。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城市地理学》复习思考题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简要说明城市的概念和城市的基本特征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P1) 城市的特征﹡属于历史的范畴﹡区域性(●)﹡综合性 2、简述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任务和主要内容。 ●研究对象: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P2) ●研究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P2)●主要内容: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1、地理学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分支 2、在我国,城市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在发达国家,城市地理学归为社会科学. 3、综述,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科学,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4、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学科性质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学:技术科学★研究方向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研究区域中的城市和城市中的区域,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平面设计,偏重工程组织和设计,工程性较强。联系★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书上还有这里没空补充p8 5、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 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 3、注重城市化研究; 4、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6、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研究有何特点?(此题答案不具体,详细请看课件或课本) 一、1920年以前 工业革命、城市发展----聚落地理学----城市区位、城市内部形态 城市地理学成为专门学科之前的阶段,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去研究聚落 二、1920-1950年 帕克、沃斯、伯吉斯(20年代)----住宅区、中心商业区、工业区----土地利用模式 克里斯塔勒(1933年)----《南德的中心地》----中心地等级体系 初步奠定研究重点阶段,从社会学科角度来研究城市。 三、1950-1970年 1、“数量革命”-克里斯塔勒 2、城市系统与城市空间分析 空间学派兴起和城市地理学独立阶段,从社会学科角度来研究城市。 四、1970以来年 人文学派、行为学派、激进学派的产生和城市地理学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 1、名词解释: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复习参考 第一章 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规律性的科学,具体地讲,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2、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4)城市问题研究 第二章 1、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 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中心县+外围县 大都市带: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相互作用密切,是一个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城市群: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 的联合体。 2、区分城市的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功能地域 第三章 1、简述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形成的原因、功能与特点、分类、发展条件) 中心地型城市 形成动因:商品农业 功能:满足农村的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 特点:职能综合,发展稳定,等级鲜明 类别:集镇、城镇、县城 发展条件: 以交通运输职能为主的城市 形成动因:交通地理位置 功能: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 特点:职能较单一,发展起伏较大 类别:铁路沿线、铁路枢纽、渡口、河海港、边境和特区、综合运输枢纽城市 发展条件: 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 形成动因:天赋的资源和人类特殊需要 功能:满足某种专门需要,集聚经济,规模经济 特点:职能较单一,对外联系广,联系内容单一,发展历史短但速度快,发展起伏大

类别:矿业、工矿、工业、风景旅游、科学文化城等 发展条件: 第四章 1、城市化: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郊区城市化:也叫城市郊区化,简称郊区化,就是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 逆城市化:人口从大城市和主要的大都市区向小的都市区甚至非都市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 再城市化:城市出现的城市人口回流,城市中心区再现活力,而郊区出现形体再开发的过程。 2、城市化地区 3、乡村——城市人口迁移的动因分析(城乡人口迁移的推力、拉力,即推拉说、推拉理论)城市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把农村人口拉了进来,“拉因”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乡村破产使乡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造成城市人口膨胀,“推因”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 4、简述城市化的类型划分 (1)以大城市为中心来考察城市化现象: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2)按照城市离心扩散形式的不同: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 (5)针对中国城市化状况提出来的: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第五章 1、简述当代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征 (1)城市化进程波动性大 (2)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 (3)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4)郊区城市化开始显现 (5)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核心地区 第六章 1、划分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 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其服务对象来分,可分成两部分: 1)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 2)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 (1)基本经济活动: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导致城市展的主要动力。是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离心型的基本活动:例如,城市生产的工业产品或城市发行的书刊报纸运到城市以外销售;向心型的基本活动:例如,外地人到这个城市来旅游、购物、求学或接受医疗等。 (2)非基本的活动: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它被称为非基本活动部分。是为城市本身服务的活动。

城市地理学整理57961知识讲解

城市地理学 乾乾乾er哥 第一章:绪论 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答: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研究对象)其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即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五点: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④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⑤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主要内容)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即认识世界的任务和改造世界的任务。 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与其它相邻学科的学科关系? 答: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学科,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综述) 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①与城市经济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把经济作为一个影响因素来分析,吸收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反之,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城市经济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②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二者相互取长补短,在研究内容上相互融洽,例如:研究城市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社会组织。 ③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中吸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而城市规划学以城市地理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 二者联系十分紧密。 ④与城市生态学的关系:二者研究内容相互交叉,城市生态学的“系统”和“平衡”的思想为城市地理所吸收。 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答: ①1920年以前(萌芽时期):城市地理学属于聚落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期间地理学家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聚落。城市研究没有独立的理论和方法,深受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尤其强调地理位置决定城市的命运。尚未形成有系统的研究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城市和城镇这两个概念有严格的区分。 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地方才称为市,不够设 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 ★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 1)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 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2)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 别于乡村; 3)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 4)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在物质构 成上 不同于乡村; 5)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 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还有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 ★大都市带: 【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 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 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有这样几个特点: 1)多核心。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 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 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一连串 的都市区。各核心城市之间的低人口密度地区,多 为集约化农场、开阔林地、零星分散的牧场和草地。这些非城市用地提供城市人口的休憩场所和食品供应。 2)交通走廊。这些大城市核心及都市区沿高效率 的交通走廊而发展,开始是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都市区联 系起来,没有间隔。 3)密集的交互作用。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 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之间 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4)规模特别庞大。戈特曼以2500万人口作为大都市带的规模标准。 5)国家的核心区域。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 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 甚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第四节: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三种城市类型: (1)中心地型城市: 形成动因:商品、农业 功能:为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 而形成的中心地城市。 特点:职能综合、发展稳定、等级鲜明 类别(例如):集镇、城镇、县城 (2)以交通运输职能为主的城市

城市地理学期末考试详细整理

城市地理学 一、名词解释 1、城市: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 2、中心地:城市化地区中没有建制的地方,人口不少于1.5万。 3、规模经济:某一生产企业,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4、积聚经济: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5、逆城市化: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6、城市职能: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或承担的分工。 7、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8、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例。 9、位序-规模法: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的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10、生长极理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地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以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点就是具有成长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11、城镇体系: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12、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是以钢筋混土为主的人造下垫面,有反辐射和热辐射,可使气温增高,因此城市平均气温一般比郊区高0.5-1℃,冬季平均气温高1-2℃,这种现象称城市热岛效应。 13、尘盖:与热岛有关的另一种现象就是有大量微小粒子悬浮于城市上空,呈盖子形状,称为尘盖。 14、均质性:是指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15、均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 16、CBD:中心商务区是城市中金融、贸易、信息、展览、会议、经营管理、旅游机构及设施,公寓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交通服务设施等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区域,同时她也是低价最高的地区。 17、邻里: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 18、社区:一定地域,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19、社会区: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生活标准,相同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 20.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21.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 22.巨城市:指人口达800万以上的城市。 23.超级城市:指4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 24.城市网络化:指由各种现代交通手段、通讯手段、管道和绿地等为载体(网),各类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城镇为基础(络)组成的,具有高度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能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