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全球化的影响与政策

全球化的影响与政策

全球化的影响与政策
全球化的影响与政策

弱势群体:从微观角度看全球化的影响与政策选择

文军

内容提要:当前,方兴未艾的全球化浪潮导致了全球社会的不平等与

非均衡发展的社会后果。而从微观角度来看,其对我国产生的直接影

响就是致使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新生弱势群体急剧增长,并使之在全

球化的初始阶段呈现持续上涨的趋势。弱势群体事实上成了全球化进

程中的受害者。对此,我们必须在政策选择上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提

高弱势群体抵制全球化风险和抗击“弱化”的能力。

关键词:全球化弱势群体社会后果政策选择

一、不平等与非均衡:全球化进程的社会后果

全球化是当代许多事件发生的重要背景,也是学术研究的中心话语。①从当代全球化的发展历程来看,全球化进程绝非是一种自然发展过程的结果,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势必加速并强化国际间的交往,但全球化现象的形成则主要取决于现存国际力量的关系,并将在以后的进程中继续显示这种力量关系的特征。而这种力量关系对全球社会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不平等与非均衡现象的显现。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曾指出,全球化的真正挑战并非来自全球化本身,而是常常与全球化联系起来讨论的一些敏感问题。我愿意承认,主要的问题或多或少与不平等有关,尤其在财富、政治、经济与社会权力方面的不平等。②的确,今天,全球化的影响涉已经及到许多领域了,但令当今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可能就是其所带来的不平等与非均衡的社会后果,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甚至连西方学者也认为,全球化一方面促进了世界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全世界至少有三分之二的人被排除在全球化之外,受到全球化的伤害或被全球化所忽视。

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全球化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大趋势,这种趋势对世界经济产生着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各国经济的发展。但是,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分化进一步加重,成百上千万的人失业,越来越多的工人生活水平在下降,尤其是弱势群体的贫困化和边缘化趋势更加严重。而且,就全球社会整体而言,全球化将带来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扩大、就业机会和工资的减少,特别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受到冲击、环境遭到破坏、社区日趋瓦解、政府作用削弱等多种隐患将日益显化。就社会分化与不平等而言,全球化的加快在经济上容易产生社会分配的愈加不公平。据统计,目前在世界上有20多个富国,10多个国家同富国的差距在缩小,还有140个国家同富国的差距继续拉大。近30年来,最富20%人口的收入占世界总收入的比重从70%提高到85%,而最穷的20%人口收入所占比重却

从2.3%下降到1.4%。1996年全世界447名亿万富翁的财富合在一起比占全世界人口一半的最贫穷的人的收入之和还要多,他们在世界上聚敛的全部财富远远超出那些人均收入很低、养活着56%的世界人口的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③而就就业机会和工资减少来说,尽管世界200家最大的公司现在的销售额相当于全世界经济活动的28%,但是它们雇用的人员却大大低于全世界职工人数的1%。此外,在第三世界新开办的全球性工厂中的大多数工厂中,工人们被剥夺了成立组织和举行罢工的权利,他们的工资和补贴还以各种理由被降低。可见,全球化在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和全球非均衡发展的现状。全球化的这种两重性要求人们既要顺应全球化的历史潮流,又要谨慎对待其带来的风险与隐患,真正做到趋利避害。

虽然全球化表达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与彼此融合的状况,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相互依存并不是均衡的,它实际上体现了不同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中的权力地位关系,而这种权力与地位的非均衡分布势必会带来不平等的结局。尽管,理想主义的全球化论者不断表达了全球共生发展的紧迫性,但现实世界并没有因为出现了全球化运动就自动地削减了全球不平等的事实,相反,由于全球竞争和资源非均衡分布在全球化过程中更加突出和显化,全球不平等的现象也日趋严重,这或许正是世界范围内各种反全球化浪潮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吧。其实,在全球化进程中,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的领域宽广、合作的方式多样,世界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的密切性已经大大提高。但另一方面,涉及各方相互依存程度的“平衡性”问题却更加突出。过多地对外依赖会造成平衡性的严重丧失,而当不平衡达到极端时,相互依存则将会失去双向性,从而转化为单向的依赖,这将使一方的发展容易受到外部力量的严重影响。因此,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在不对等的全球相互依赖中,它们更多的表现形式其实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单向依赖。这主要表现在:(1)西方发达国家掌握着世界体系中的绝大部分科技、信息、人才、金融等资源,从而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交往中,相互依存的重心实际上更多的是倾向于发达国家的。(2)发达国家在众多国际组织(诸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等)中享有更多的发言权和决策权,可以根据自身的利益需要来制订更加适合自己的国际规则和机制,发达国家事实上成了全球化的决策者和领导者。④(3)由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是跨国公司、国际性组织和全球性社会运动,而这些机构更多地是与发达国家相关,但他们的活动范围却已经涉及到了全球各个角落,尤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具有很大的支配性作用。

其实,在社会学中,社会学家们一直在思考着如何才能更加准确地界定和解释社会中的各种不平等现象及其表达形式。权力、财富和社会地位这些核心指标在个人和社会群体之间的配置中并非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具有一定模式和结构的。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竞争的无限性,不可能所有的人在同一个时期内都获得同等程度的发展,社会上总有一些个体或群体被剥夺其他群体

所能享受的平等的社会福利和资源,且还要忍受各种歧视以及意识形态上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的支配。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总体上说,结构性的不平等一般是以性别、种族和阶级为轴心的,而这些不平等的结构一旦形成又容易导致制度上的性别歧视、种族主义和阶级分化。尽管,不同社会中不平等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社会弱势群体的内涵也不尽一致,但其与富裕社会大量共存的同时,被不断剥夺化和边缘化的事实却是确信无疑的,尤其在全球化的趋势下,这些弱势群体不仅难以改变自己被“弱化”的命运,相反,在一定程度上有更加恶化的趋势。他们始终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几乎没有什么资源可以利用,甚至连仅有的一点生存空间都可能被相距遥远的“他人”所占有。在他们还来不及做好继续生存的准备的时候,就已经被无情地排除在“全球化”之外了,甚至连参与全球化的资格和勇气都没有。

毫无疑问,在全球化趋势下,发展中国家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因为当代世界尽管有了种种不同类型的国家,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是国际分工体系中占主体、支配地位的参加者,从而使得当代世界体系的性质主要由资本主义国际生产关系所决定,并受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积累规律所支配,具有剥削、不平等和两极分化的性质。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借助全球化浪潮来推动世界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同时,又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切身利益,不能不说是当前全球社会都必须认真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没有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参与,全球化也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已。全球化决不是西方化,这几乎成了所有追求全球社会共生发展理想的人们的一个共识和价值标准。

二、弱势群体:全球化进程中的受害者

从微观角度来看,弱势群体无疑成了全球化进程中的最大受害者。而弱势群体主要是指那些收入较低、生活困难,社会资源短缺,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并缺乏相应发展潜能的人群。在我国主要是指那些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能力无法保持个人及其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水准、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社会群体。⑤目前主要包括残疾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城乡贫困人口、部分老龄人口以及少数临时遭遇灾祸的人员等。虽然,“弱势群体”的落脚点在“群体”,但它主要表达的不是一个“数量”的概念,而是一个主要表达性质的动态概念,尤其在全球化背景下,弱势群体的“弱化”特征和趋势将更加突出和显化,几乎成了全球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1995年3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社会发展政府首脑会议上达成的一个重要共识就是: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分享繁荣的过高期待与快速变革和调整的现实所驱动的。全球化伴随着更多的贫困、失业和社会分裂,而这些贫困、失业和社会分裂却恰恰存在于孤立、边缘化的暴力行为中。许多人尤其是弱势群体,对未来——自己和他们孩子的未来——的危机感正在加剧。⑥国外一位资深的政策分析家提供的数据表明,在全世界欢呼全球化时代到来的同时,全球仍有10多亿人仍然生活在日益恶化的贫困状态中,其中主要就是发展中国家的妇女、儿童、老人、失业者和残疾人等这些弱势群体。这

位分析家还对触目惊心的全球社会不平等事实作了形象的概括。1996年,世界人口中最富有的五分之一拥有的收入是最贫困的五分之一人口的30倍。到1997年,富人的平均收入比穷人多了78倍。占世界人口12%的非洲只拥有世界贸易和投资的1%。⑦而且,如果没有积极的救助和各种制度化的保障,全球化是很难从总体上改观弱势群体状况的,弱势群体将永远被埋葬在社会的最底层,成为全球化最大的受害者。

尽管经济学家与社会学家对弱势群体贫困状况的定义可能有不同看法,⑧但在全球化进程中,弱势群体边缘化和贫困化趋势的加重却是不容忽视的。贫困对社会造成的后果无疑是破坏性的,它会对教育的成效、健康和就业机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冷战期间,大量的贫困现象常常是与所谓的“第三世界”相联系的,而现在这种边缘化的倾向也开始出现在以前的“第二世界”中。既使是发达国家或地区本身,一部分人尤其是处于相对弱势的群体也开始在全球化中变得愈来愈贫穷。如在一些去工业化(de-industrialization)的国家或地区,工人劳动岗位的丧失程度要大大高于其它国家或地区。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全世界的失业人数几乎占全球劳动力总数的三分之一。生活水平下降和失业带来的心理效应和社会效应无疑会影响到自杀、暴力犯罪、精神失调、家庭危机的发生率,而且因收入下降而产生的这种影响还不会就此止步。

具体到我国而言,改革开放所进行的资源重组带来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社会分化程度进一步拉大,这一变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凸现,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新生弱势群体。本来,弱势群体在任何社会中都会存在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的这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新生弱势群体是发生在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结构快速转型的时期。原来的弱势群体主要集中在贫困地区的农民和老弱病残的人口中,他们远离社会的中心,且具有较长时间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惯性,似乎成了人们司空见惯的“社会无意识”现象。而现在,整个社会都在快速发展,而作为社会中心的城市本身却并没有均衡地享受到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幸福,相反,还出现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新生弱势群体,这不能不特别令人瞩目。再加上这一现象又与WTO、全球化等新生事物纠缠在一起,形成了更加复杂多变的现象。具体来说,我国加入WTO以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将可能使传统的弱势群体这一动态群体产生新的变化,从而出现一个新生的弱势群体现象,其主要体现在:

1、农民的“弱势”特征在全球化背景下将逐步显露。改革开放的前10多年,农民的总体生活状况得到了巨大改善,但到改革开放步入中期以后,农村改革成就的能量已基本释放完毕,尤其是乡镇企业似乎已到了强弩之末。加上进入WTO之后,我国农副产品市场将逐步放开,粮食等农副产品的全球竞争力十分有限,农民的农业收入将大大降低,农民的“弱势”特征又必将显露出来。据专家估算,在1990年代的最后几年中,粮食的价格下降了30%

多。这意味着,对于绝大多数以种植业为主的农民来说,近年来实际收入是在下降。而且从发展前景来看,至少到现在还没有迹象表明,农民相对“弱势”的趋势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得到遏止。因为,中国农民现在的收入实际上已与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收成状况几乎没有什么太直接的关系了,最近几年粮食生产基本是丰收或持平,即使是在丰收之年,农民的收入也没有增加,甚至反倒是下降的,这意味着再靠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是不可能的了,更何况WTO后将不得不迫使我们大幅度降低农副产品的价格。

2、城镇新生贫困群体将有进一步扩大趋势。除了原有的城镇“三无人员”以外,其主要包括城镇新的待业人员、下岗失业人员、效益欠佳企业的职工及部分离退休职工和他们的赡养人口。在全球化趋势下,我国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尤其是传统的制造业和金融、贸易等服务性行业将被迫参与到全球性的竞争中去,这对长期以来习惯于在有限市场竞争中生存的中国企业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考验,许多企业由于经验不足和准备不够将陷入倒闭的危险。失业下岗人员的数量将会进一步上升,而传统行业的就业空间会进一步压缩,如何适应WTO和全球化的挑战,可能是每一个企业和城市居民今后不得不考虑的重点,尤其是那些长期生活在“单位”体制内的人群,生活随时都可能发生变故。与失业下岗相伴随的是,城镇部分居民的贫困问题日益突出,失业意味着失去全部的生活来源,加上城市相对较高的生活支出,其结果只能沦为新的贫困群体,其社会地位也将从一个原来比较高的层面急剧下降。为了生存下去,越来越多的失业者,将会被迫卷入各种犯罪和反社会活动,用非法手段获得经济制度拒绝提供给他们的东西。

3、处于边缘状态的城市农民工生活状况日益令人担忧。数量较多的城市农民工是一个具有“城市人”与“农村人”双重身份的特殊群体,他们既是农民向工人的“过渡人”,也是村民和市民的“中介人”,同时又是一个既难被传统农民认同,又难被城市居民接纳的“边缘人”。在他们身上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他们主要分布在采矿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从事城市职工不愿干的那些又脏又累的工作,却享受不到或不能完全享受所在单位正式职工和城市居民应有的福利待遇和其它权益,所获报酬也比较低。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职业和生活缺乏制度化的保障,没有固定的居所,没有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他们在努力建设好一个个城市的同时,却不断地受到城市方方面面的排斥,并随时都有被解雇而流浪在街头的危险。到目前为止,这个群体已经达到上亿人的规模,事实上已构成了城市社会特有的“二元结构”中的“一元”,成为城市社会特别应当关注并加以保护的一个新生群体。

不仅如此,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我国全面进入WTO,这些新生的弱势群体,如果继续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和制度化保障,他们的生活状况将可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且无论是数量上还是程度上,都将会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扩展和深化。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些新生弱势群体

大都属于相对贫困,而相对贫困与相对剥夺感之间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在相对贫困的基础上势必容易产生相对剥夺感。特别是由于新生弱势群体具有分散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差距悬殊的不同群体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同一个社会,相对丧失感、相对剥夺感更为强烈,而且具有这种相对剥夺感的人数往往超过了现有弱势群体的范围,表现出一种“晕轮效应”。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大致有:

一是为适应WTO和全球化的需要,我国较高层次的劳动力需求可能会大幅度增长,但相对较底层次的就业空间将会进一步压缩,致使本身处于资源短缺和发展潜能有限的弱势群体的就业将更加困难。不仅如此,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大量隐性失业也会逐步显性化,使失业人数会大大增加。而且,他们事实上还要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劳动力进行公开的竞争。因为生产和经营的全球化,会促使资本在选择投资地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主动性,资本会不断地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佳的结合。而资本的全球化扩张将造成全球失业的增多和劳工力量的削弱,尤其是高技术的运用将促使弱势群体面临着更大的失业威胁。弱势群体在没有应对好国内竞争的情况下,就被迫参与到全球性的竞争环境中去了,他们的生存能力无疑将受到更加严峻的考验。弱势群体由于缺乏资金、权力、能力和关系等资源优势,仅仅依靠自身的努力难以摆脱劣势地位,而社会支持不足,个人受挫情绪强烈,容易悲观失望,有些发展成为对社会的仇视、对抗心理,并引发越轨犯罪行为。

二是生产能力无限性与消费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将迫使许多企业用低工资的手段来降低劳动力成本以提高竞争力,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本身消费能力就十分有限的弱势群体家庭预算支出急剧下降,其生活状况在短期内也将进一步恶化。一般来说,在劳动力廉价的全球经济中,短期内生产增长的过程主要是通过削减工资、解雇工人和支付低工资来实现的。这一过程势必会影响家庭对日常必需品和服务的需要水平。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经济学教授M.乔休多夫斯基认为20世纪晚期将迎来一个全球贫困化的时期,其直接原因是全球性失业、人口过剩、劳动力廉价、小资本破产造成的,但根本原因是因为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使得大企业资本享有特权,对人力资本、廉价的劳动力和企业领导进行监控,致使弱势群体的家庭生活更加困难。⑨以最能体现弱势群体特征的“贫困”为例,我国经过近20年来的治理,贫困人口数量已大大降低了,但到了20世纪末的最后几年,我国无论是在相对贫困还是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上都有一定程度的反复和增长。这意味着在我们的社会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有一些人的绝对生活状况在下降。

三是WTO和全球化对我国农业发展将构成新的威胁,农民群体在逐渐产生分化的同时,相当一部分传统农民将陷入边缘化的危险。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无情推进,农村已被极大地分化了。因为在全球化进程中,几乎没有农民完全是为了生计,或者完全是为地方市场而进行生产的,相反,大多数农业生产和全球市场已结合在一起。一些大型的农业跨国公司将可能

进驻我国农业市场,而这类公司多半是“农商贸(agribusiness)”公司,它们将购买了大量的土地,并雇佣大量农民来播种、除草、采摘和包装农产品,从而把这大面积的土地转变为许多“田园工厂”,农民被逼至绝境或者只能够靠为这些大公司干零活来维持生计。农民所承受的这种巨大压力致使许多人陷入绝望中——一贫如洗或失去土地。他们在越来越贫瘠的土地上苦苦挣扎着,过着悲惨的生活,或者无可奈何地成为无土地的劳动者,飘泊到大城市周围的贫民窟,从事脏、苦、累的繁重劳动。

四是城市无业者、新移民、贫民的数量在短期内将有进一步上升的可能。许多地区的农村难以维持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尽管在城市找一份长久的工作希望也不大,但毕竟进入了某种生活圈子、得到更好发展的机会要比在农村多。由此而引发的趋向城市的迁移确实堪称为“数量惊人的庞大,具有历史意义”。⑩这些新来的城市移民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和活动,与城市原有的居民竞争本来就不多的发展资源,其结果是他们共同的生存空间进一步压缩,成为城市新的弱势群体。由此,也在城市中形成了特有的“二元现象”。可以预测,今后一段时间,全球化在社会结构上引起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导致传统的产业工人队伍日益缩小,尤其是更加灵活的多种就业方式使劳动力市场分散化了。一方面它不仅推动了一个以知识生产、分配为生存手段的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和壮大,而且使社会生活更加网络化、紧密化(沟通意义上的)和个人化(生存状态)。另一方面,社会两极分化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与高技术快速发展形成对比的是血汗工厂的增加和城市贫困的恶化。而且,随着我国2001年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制度的并轨,“下岗职工”也会逐渐消失,城市中的“失业人员”将可能成为全球化初期我国新生弱势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共生发展:扶助弱势群体的政策选择

“共生(symbiosis)”原本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它意味着“不同种的生物共同生活”。社会学将其借用过来,意指人类社会不同群体、组织之间相互依存、共同融洽地生活在一起的一种新型关系, 其实质上是表达异质群体结合的一种社会方式。“共生”与“共同”不同,“共同”意含当事者共同具有某些价值、规范和目标;而“共生”则是以异质者为讨论的前提,尽管在价值、规范和目标方面有所差异,但是正由于这些差异,才使相互间在生存过程中能够建立更加“相互生存”的关系。共生发展就是各异质群体在共生关系的基础上谋求共同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在针对弱势群体的政策选择上,首先需要确立的价值理念就是,无论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及其发展潜能如何,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份子,他们与所谓的“强势群体”之间的关系都应该是一种“共生发展”的关系。

然而,要实现社会“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的“共生”关系,社会弱势群体就有必要结合成利益“共同体”,以抵御强势群体可能附加的支配关系。但这种利益共同体的结合及其相应效应的发挥,是必须有制度化的社会保障

和社会支持网络作后盾的。因此,建立在共生发展理念上的社会支持网络,是扶助弱势群体不可或缺的政策选择途径。尤其对弱势群体而言,在全球化背景下,建立和完善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具有特别的意义。11因为就整个世界而言,全球化趋势的可能结果是加剧了世界不同地区、群体之间的不平衡和两极分化。全球化进程中各国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社会代价太大,必须在努力提高弱势群体的整体素质和发展潜能,扩大劳动力就业市场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实施积极的社会支持措施,以提高弱势群体的竞争力。就政府的政策选择而言,当务之急是必须要做到:

1、在认识层面上,首先要提高认识,采取积极的措施,切实把解决弱势群体的问题当作一件影响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来抓。虽然任何社会都存在着弱势群体,但在现代社会里,没有哪一个国家或政府不把扶助弱势群体当作自己份内之事。尤其对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关心弱势群体更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在我国加入WTO和全球化发展的初期阶段,相当规模的新生弱势群体的出现,说到底主要不是由于他们本身的“弱势”造成的,而是全球经济结构性调整的一个自然结果。在当今的中国,可以说,相当一部分人的收入并不是与其本身的素质和能力成正比的,而是与其所在的部门和行业性质息息相关。我们常常可以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本身的素质和能力都不错,但由于其所在的部门或行业不景气,其结果只能陷入贫困的边缘。像这种并非个人因素而导致的暂时“弱势”的特征,是整个社会大气候所决定的,政府必须在政策上存在着让这部分人自由、合理、有序流动的渠道和机制,并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和引导他们的发展。

2、在宏观政策层面上,要注意调整原有的政策和制定新的适于社会共同发展的政策,以更多地表现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公正、公平和关心。由于弱势群体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声誉和社会的团结稳定,国家在政策选择上不能不予以特别的重视。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和增长社会财富,因此,围绕着“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政策。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各种深层次的社会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再加上全球化的影响,全球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与调整,弱势群体的问题也就日益凸现出来了。针对这一变化,在宏观政策层面上对原来重点强调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和追求效率优先的原则,适当调整到以全体社会成员共生发展、共同富裕和效率与公平并重的政策上来,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迫在眉睫的大事。因为这些政策的调整从根本上可以防止社会两极分化的扩展和对弱势群体的扶助。正如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3、在中观层面上,政府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应积极培育新的社会支持网络。毫无疑问,任何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都离不开政府系统的支持,政府运用其特有的国家权威和制度体系,在对整个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

中占有主导地位。但是,仅靠政府单一的社会支持是远远难以满足弱势群体的需要的。因为就一个国家的政府支持系统而言,其主要是靠制度化的社会保障来进行的,而弱势群体中,相当一部分人是无法纳入到政府有限的社会保障系统的(如农村中的弱势群体)。虽然,各级政府经常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搞一些“送温暖”活动,扶助那些社会保障体制外的弱势群体,但说到底,这只是政府部门的一种“道德努力”,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大面积的弱势群体问题。政府当然不是全能政府,我们也不可能要求政府样样具备,事事恭行。但政府完全有责任把各方面的社会力量都组织协调起来,充分发挥综合性社会支持网络的真正作用。这种综合性社会支持网络至少包括各种政府组织、非政府团体、慈善机构、群体组织、社区组织、志愿团体以及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家庭和个人。群体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些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往往是单纯的政府社会保障无法替代的。

4、在微观操作层面上,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各类职业培训与技能训练,提高弱势群体的个人素质和知识水平,增强弱势群体的“抗弱”能力。由于全球化带动了信息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使“智能”机器在社会各个领域逐步代替了人的劳动和工作,从而使大批素质相对较低的劳动者失业并陷入贫困之中。这已成了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也是导致我国近几年来弱势群体数量进一步增长的主要原因。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社会弱势群体数量的上升,从大的宏观环境上来说,是受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但从微观层面上来讲,则主要是由于一部分劳动力素质难以适应社会结构的转型和调整(事实上,全球化给高素质的劳动者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因此,政府必须在政策上给予专门的扶持,并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劳动力的培训和再就业。单靠政府和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和“输血”,是永远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而必须从长远着手,从迎接全球化和WTO的挑战入手,以人为本,为我们国家和民族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现代化、全球化人才,才能从根本上经受住全球化的冲击和考验。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尽管在全球化的初期弱势群体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其承担的社会后果也相对不公正,但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全球共识的增强,全球共同利益和共生发展的目标必将取代现阶段的全球不平等与非均衡发展。届时,各类弱势群体、困难阶层将会越来越多地享受到全球化所带来的福利与好处,因为全球化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全球的信息共享、利益共享和价值共享,人类社会只有在互助互信与共生发展的基础上,共同携手,才能创造全球社会真正美好的未来!

注释:

①文军:《西方多学科视野中的全球化概念考评》,载《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②阿玛蒂亚〃森:《全球化及其问题》,《世纪中国》https://www.wendangku.net/doc/dc8986209.html,/pingtai/。2001年2月28日。

③UNRISD:States of Disarray:The social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Geneva:United N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ocial Development,1995.

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重大决定需要85%以上表决权赞同才能算通过,而美国一个国家的资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就占了17.58%,所以美国在该组织中实际上具有否决权。

⑤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2):弱势群体与社会支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6页。

⑥Townsend,P. A Poor Future:Can We Counter Crowing Poverty in Britain and Across The World?,Lon:Lemos & Crane in assoc iation w ith the Friendship Group,1996,pp.15-16.

⑦Watkins,M. Briefing on Poverty,Oxford:Oxford Public ation,1997,p.17.

⑧按照1995年哥本哈根召开的政府首脑会议提出的建议,其对贫困的基本看法是:缺乏延续生命的收入和生产资料,饥饿和营养不良;接受教育和其它基本服务的机会有限或没有;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无家可归和住房不够;环境不安全、存在社会歧视和排外现象,且也不具有参与决策和社会文化生活的特征。参见:UNRISD:States of Disarray:The social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Geneva:United N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ocial Development,1995,p.57.

⑨[加]M.乔休多夫斯基:《20世纪晚期的全球化贫困》,载《国外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⑩Harrison,P. Inside the Third World,Harmondsworth:Penguin,1981,p.145。

11Lin,N.,Dumin,M.Y., & Woefel, M., ‘Measuring Community and Network Support’, In N. Lin, A.Dean, & W.Ensel(eds.), Social Support, Life Events and Depression , Academic Press: Orlando,1986,pp.17.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关键词............................................. 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 错误!未定义书签。Key words..........................................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引言 (1) 二、全球化与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1) (一)全球化的内涵与特征 (1) 1、全球化的内涵 (1) 2、全球化的特征 (2) (二) 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3) 1、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3)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4) 3、西方文化的特点 (4) 三、全球化对中国文化影响的二重性 (4) (一)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积极作用 (4) 1、全球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 (4) 2、全球化促进了西方民主法制思想的传播 (5) 3、全球化促进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改造 (5) (二)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消极作用 (6) 1、全球化促使了文化的大众化 (6) 2、全球化深刻影响青年的文化消费 (6) 四、在全球化进程中传承、弘扬、发展中国文化 (7) (一)寻找不同文化的相同之处 (7) (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8) (三)创新传统文化 (8) 五、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10)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摘要:20世纪末,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建立与国际潮流密切相连的市场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将使中国与外部世界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要经历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最终还要实现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事实和必然发展趋势,不仅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变化,而且极大影响并冲击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文化习俗及社会心理等。全球化对我国的文化有重要的影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当代中国的大学生要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全球化,学习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大力发扬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文化;影响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on Chinese culture Abstract: 20th century,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globalization, China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trend to establish a market economy, globalization process will enable China and the outside world in the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cial aspects of life become more closely linked. Globalization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development of human history, it is not only experiencing a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political globalization, cultural globalization will eventually be realized. Cultural globalization as an objective fact and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development, not only brought profound changes to ou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greatly influence and impact on people's lifestyle, thought patterns, cultural practices and social psychology. Globalization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our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全球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进而逐渐呈现出了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以及技术全球化等一系列效应。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在抓住这一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如何更好的应对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已成为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事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针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展开研究,能够为明确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为实现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风险的有效规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经济全球化概述 无论人们怎样描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恐怕都很难回避“经济全球化”这样的字眼。如波音公司飞机零部件由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包括中国西安飞机制造厂为其生产机翼。美国波音飞机由近450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就是由1600家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公司生产和供应的。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轿车,外国部件占27%。日本本田公司在美国制造的协和轿车有25%的零部件在海外制造,这些都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 从经济角度上讲,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日益融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日益加深的状况和进程。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的历史现象或过程,对整个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巴共和国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曾说:“全球化是历史规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究其原因是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与推动,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工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增加,一些重要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市场供求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商品供应由普遍短缺转为相对过剩;经济发展水平由低收入国家变为中下收入国家;人们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两个阶段的历史性跨越。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正面效应 1、吸引外资。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能够提供优势劳动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内容摘要】经济全球化不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还通过市场经济机制、政府管制机制和文化渗透机制,直接、全面、深刻和持久地影响着我国社会生活的稳定发展。我们必须根据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和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通过观念更新、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新型的社会主义体制和民主法治国家,保持我国社会政治稳定,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影响与对策/ 【正文】:“现在世界上真正的大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正是经济全球化使发展问题上升为全球问题。一般来说,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货币、资本在全球大量流动,使各国经济紧密联系,日益互相依赖的经济现象。其根本原因是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与推动。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正在迅速发展。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催化作用下,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以越来越大的规模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各个国家的经济被越来越深地卷入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以至相互依存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随着世界经济联系的不断加深,发展中国家自身所面临的困难具有了新的意义,像债务、人口、能源、环境这样的问题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关系整个世界资源合理分配及合理使用的问题。19世纪8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越来越富,相对的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这一矛盾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不仅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差距将被进一步拉大,而且势必对发达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经济产生消极影响。中国也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员。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可以肯定,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建设和发展必将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既有积极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一面;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前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吸引外资。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中国的发展为它们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资直接投资国之一,基本上属于一个资本净流入国。从1979—1999年底,我国实际利用外资达4595.6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3059.2亿美元,批准建立的外资企业达21.2万家,外国直接投资存量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经超过了20%。外资的大量引入,对满足国内资本需求有巨大贡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现代化建设急需的资金,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改善和生产力的发展。在吸引外资的同时,我们还引进了一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经过20多年的努力,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1999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3606.3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4%。近年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额中,靠对外贸易拉动的部分约占两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每年约1/4左右的经济增长是靠对外贸易实现的。其实1990年以来,除1993年外,主要都是由于货物贸易的巨额顺差支持着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不断保持顺差余额。贸易顺差从1994年起开始连年增长,即便是在出口环境十分严峻的1998年,仍实现了0.5%的出口增长。 3.有利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到目前为止,我国仍是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人口大国。在努力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巨大的农村人口和剩余劳动力始终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但是近些年来,大批乡镇企业的崛起和"三资"企业的发展及对外贸易的增长,给我国转移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契机。到1999年止,外资企业吸收劳动力达600多万人。遍及我

全球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全球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冲突 一全球化与文化的关系:全球化与文化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全球化处于现代文化的中心地位;文化实践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 二现实与想象的文化全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经济与文化的密切渗透,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由此,文化全球化问题日益提上日程。 文化全球化是现实的。首先,消费主义对民族文化的冲击随着文化消费的全球化,文化在全球迅速普及。消费文化以其通俗性与普及性极大地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其次,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地球村”表明了文化全球化的现实性。文化全球化又是想象的。从消费文化的层次上看,具有混合化特征,。从文化的接受者和消费者角度来看,文化的生产和传播环境总会受到影响与制约。所以,文化多元与文化多样是必然的。 但有一个前提同样重要,那就是文化多元与文化多样的前提——文化主体平等。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才有真正的多元与多样。文化霸权意义上的文化全球化是文化主体之间不平等的文化交往,是国际军事、经济、技术不平等格局在文化上的反映。这种文化全球化也是我们必须予以抨击和坚决反对的。 三“全球文化”的构建,全球化对文化多元化的冲击 随着不同民族文化渐渐走向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与渗透日益广泛、深入,这也渐渐向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全球文化的构建。对此,也有不同观点。第一,一元为主的“全球文化”。第二,多元共存的“全球文化”。第三,文化的冲突与对话。文化之间冲突与融合,主要不是取决于文化自身以及各个民族的文化态度,而是取决于经济与政治的发展。经济与政治的发展既可能导致文化的冲突,也可能导致文化的融合。 二、全球化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三、全球化对民族认同的冲击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融合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国际关系变化的影响。国家安全利益等因素因为具有国际性、跨国性背景,在与民族文化和民族认同交流时,既可能产生冲击,也可能会增加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六、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共生必须像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一样置身于国际文化领域,坚持自身的文化立场,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互相取长补短,促进一切阻碍社会前进的传统价值观念的更新,使优秀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不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一、文化冲突 不同的文化有各自不同的重要特征与内涵。第一,特指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集团、民族之间的文化对抗。所谓文化冲突就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之间因相互接触而产生的竞争、对抗状态。第二,泛指则是指不同性质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对抗。 二、文化融合 文化融合,指的是异质文化之间的彼此交流、相互接触、相互融合和推陈出新的过程。 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在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中既对立,又统一,是文化发展过程中两个辩证统一的矛盾方面。在文化融合过程中,文化冲突必然存在,而且文化冲突由文化融合直接引发。 三、文化演进和发展的主流才是文化的融合。由它所体现差异文化间的同一性在促成文化和谐以及相互依存中的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积聚大量能够使得异质文化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一场由发达国家主导的,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和生产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的不断增殖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进行新的、急剧的扩张,使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力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扩展到全球范围,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新现象,是资本国际化进程的新的高级阶段。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进程,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的现实。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积极审慎,趋利避害,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全球化,才能在这一历史潮流中为自己找到适当的位置,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中国在制定经济全球化战略时,必须考虑以下问题:(1)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必须以发展本国的经济为基础。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贸易大国,中国理应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经济组织的活动和国际多边经济规则的制定,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稳定和建设性的作用。 (2)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提倡和遵循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承认不同国家间的差异,注意处理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利益关系。 (3)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条件。中国将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科技兴贸,不断提高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能力,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只有加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技术含量,才能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中国技术发展的跨越。 (4)只有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才能不断从生产关系方面为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20世纪80,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成为支配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全球化带来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巨大变化。从实质上说经济全球化是市场体制的全球化。经济的全球化必然给中国的政治经济带来影响。现代化的中国所面临的缺陷问题,单一的讲,就是自身的水源不足问题;所具有的优势就是制造也的发达。首先,水源问题;这是我国自身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北方水源日益捉襟见肘,而单靠我国自身解决此事,是有点困难。内蒙,东北,华北,京津地,均可以感觉到严重缺水的窘态。由此带来的就是沙尘暴的日益强大,对整个世界环境也是大为不利的。其解决之道:从我国自身方面来看。一是海水淡化;一是南水北调。在我看来,海水淡化成本太高,而现实的可操作行又太差。这条路在现有的条件下是行不通的。南水北调,南水源于长江之系,南水本身并不充裕。且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来看,也并不可取。那解决的方案呢?就是引俄罗斯贝加尔湖水注入我国北方,这样我国整个北方就会有充足的水源,并且有利于全球的环境问题。《世界地理》显示“每年有60亿吨的高清澈高含痒的贝加尔湖天然矿泉水白白流入北冰洋化为海水。”在北极溶入亿万年的冰块,宝贵富足的水资源就这样为人类源源不断的制造着北极的极度寒冷,且贝加尔湖南引对西伯利亚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极度寒冷状态也是大有好处的。对全球化的今天,是资源不浪费,是对环境问题也有利的。其次,中国自身的优势是制造业。1978年底,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这是我国与全球化的第一次接触。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是我国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经济的影响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经济的 影响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机遇。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给我国经济带来挑战。如今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发挥优势,规避风险,应对挑战,当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策略比较优势 经济全球化不仅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给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波动和政治不稳定。近年来,墨西哥、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的金融危机及其政治动荡,就是有力的佐证。其代价之惨痛、教训之深刻,足当引以为鉴。经济全球化已经叩开中国的大门,在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之同时,也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产生了威胁和影响。我们必须正视挑战,探索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的规律和对策。 一、经济全球化对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世界交往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作为一种客观的自然历史进程,不断地表现出日益“超越民族国家”的特性。但在实践中资本主义主导了经济全球化,试图按照其面目改造整个世界,使之完全走向“全球资本主义化”。这种双重性质决定了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同时具有推动与阻碍的双重影响。它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冲击,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挑战。其格局总起来看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是挑战大于机遇。这不仅体现在它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挑战上,更集中地体现在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稳定与发展的挑战上。 首先,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挑战,直接地影响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其次,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形成了根本性的威胁。第三,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提出了挑战。总之,经济全球化已经把中国和世界联系成为

论文化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文化的影响

论文化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文化的影响 进入二十一世纪,全球化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全球化逐渐形成,出现了经济一体化。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文化逐渐也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文化全球化作为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日益呈现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它的形成对处于弱势的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文化的全球性互动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一般来说,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1]。由此可见,文化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结果,它属于全人类,但具体到每一个国家,文化又强烈地表现出每一个国家的特点。正是由于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容,文化被全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民族与个人享有,文化的兼容性使它在全世界各个国家进行着空前的互动,而这种互动则是伴随着政治、经济等人类的实践活动进行的。 1.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它的发展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关于人类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曾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因此,实践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文化全球化时代,人类的实践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拓展,突破了原有时空的限制,从而使文化实现全球化传播,但文化全球化的更深层涵义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跨越国界的文化交流、文化交往等实践基础上,通过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在文化价值观念、文化模式等方面的冲突、磨合与整合,建构新的文化关系、文化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文化在实践基础上建构的新的文化关系,文化模式。例如,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渐融入中国政治、文化制度,并被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文化关系、文化模式[4]。因此,文化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在实践中实现它的新关系、新模式的构建。 2.文化全球化不是单一的文化运动,而是包含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和因素在内的一组进程。文化全球化不仅仅是文化的运动,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等都因此受到了影响。文化全球化不是一个人、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行动,而是全球各种资源与力量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实践中不断相互累积和互动的结果。 但是这种文化的全球互动不会从根本上消除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也不可能解决原有文化发展中的不平衡。在文化的全球互动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各个国家或民族因此而面临的机遇,对发展中国家来讲更需要做好应对这些方面的措施,促使本国的文化实现飞跃,从而完成本国文化的延续、整合与全球共享。 二、发展中国家文化在文化全球化中受到的影响 当科学技术将世界缩小后,各民族文化网外围的碰撞交融开始逐渐让步于文化网核心间的碰撞交融。在核心部分最初的交往、接触过程中,文明间的差异便显现出来,对于一部分发展中国家来说,人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确保自己的文化本质及文化传统不被同化,因而表现出排他意识,有时这种排他意识很强,如伊斯兰教旨主义在冷战后的兴起等[5]。这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的一种反应,但客观地讲,文化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对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与民族来讲,文化全球化则可能成为强势国家推行其国家意志的一个手段。 (一)积极影响 1.文化全球化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实现本国文化的多样化发展 在文化全球化中,信息技术革命和资本的全球性流动为文化广泛、迅速的传播提供了载体、工具和渠道,而这些载体、工具和渠道恰恰是新技术最新应用的表现,它们在起传播作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应该怎么做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应该怎么做近年来,“全球化”这一字眼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眼前,如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等概念也随之而来。对全球化的理解也是众说纷纭,第一,全球化主要指世界经济一体化,各个国家经济相互交织,相互融合,以至形成了全球经济整体。第二,全球化也即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全球化。目前,我们正处在全球化的进程中。 全球化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 说到全球化,不得不说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由于世界各国在自然资源、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政治经济制度和民族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以及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经济全球化对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西方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能够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占有更多的优势,获得更多的利益。发达国家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力和高新科学技术,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处于优势地位。发达国家掌握了经济全球化赖以发展的信息技术的基础,世界研究与开发的投资、科技力量和科技成果也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正是利用其雄厚的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优势,集中精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信息含量的高新技术产业,而将传统工业和一般技术成熟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加入全球化的步伐明显要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快一些。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多多少少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这些

社会全球化发展

全球化是指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高速流动与配置利用、人类活动及其成果与效应在全球范围内的全面互动、整合与协同.全球化基本内涵的表现形式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文化整合化;全球政治协作化;全球生态共生化和 的进一步需求。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制度。主要是经济上、物质上的帮助,是当社会成员遇有困难时的一种援救措施。 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相同点: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其任务和目的都是帮助在生活上遇到困难得社会成员,特别是那些因失业、贫困、疾病、生理缺陷而陷入困难者。以保障他们能正常生活,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进步。不同点: 1)社会保障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保障人民生活的一套制度;而社会工作则是推行和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的服务活动。2)社会工作的范围比社会保障稍宽一些,社会保障也是社会工作的一部分3)社会保障的目标是保证社会成员生活的安全,以维持社会稳定;社会工作则更多着眼于受助者困难的解决及其内在发展。社会保障的功能: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其生活安全。缓解社会各种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和维持劳动工作能力,保障劳动力的再生产,刺激劳动潜力的发挥。促进社会公平和进步。反功能:社保初期,某些国家未能保障处于不利地位的人合法权利;实行高福利制度的情况下,容易使人滋长不思进取的心理,不利于充分发挥人的潜能。社会工作的功能:解决实际困难,保障个人生活。挖掘潜能,促进其发展。发扬互助精神,促进社会整合。化解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 初级群体的特征。规模小;有长期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成员的人格特征可以得到比较全面的表现,初级群体成员之间大都处于一种较为宽松的氛围,因而可以表现出比较全面的人格特征;成员之间的角色位置难以替代;习惯、伦理道德和

文化全球化利弊

文化资源丰富多彩,以致西方国家的娱乐业也开始窥视、争夺中国的文化资源。1998年夏季,美国迪斯尼公司推出的影片《花木兰》,就借用中国的传说故事表现美国的文化理念。 如果从知识产权的角度说,迪斯尼制作的动画片,产权当然属于美国。但是,国人谁不知道,《花木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感人的故事?我们必须接受的事实是,中国文化财富已经成为美国文化增值的手段。倘若人们不重视中国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不进一步深入挖掘和保护中国的文化遗产和资源,任凭他人随意掠夺,早晚中国的文化资源会被挖空。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是一种客观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现实存在。我们以新的姿态推进改革、扩大开放,保证持续稳定发展是回应经济全球化带来各种不稳定挑战的必然选择。这是一种“冲击—回应”互动关系,其运动轨迹和结果总的说来就是一种“不稳定—稳定—不稳定”、不断循环发展以至无穷的过程。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 《国家安全学》认为,国家文化安全根源于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文化,是随着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冲突而出现的,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与冲突是国家文化安全形成的前提条件。但是在古代,由于世界不同文明板块之间缺乏频繁的交往,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冲突还不甚明显,文化安全特别是国家文化安全也就没有突出出来。国家文化安全问题虽然在古代还没有明确地显现出来,更没有被人们明确地提出来,但却已经作为不甚突出的方面开始成为国家安全的派生要素之一。当一个国家被另一个国家在武力上征服,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都已经被彻底打破时,文化安全问题就更为明显了。无论是征服者还是被征服者,任何一个国家都知道,要彻底消灭一个国家,就要消灭其人民,而消灭其人民的办法无非两条,一条是肉体上的消灭,这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国家就是因此而彻底消亡而变成历史的;另一条是文化上同化,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不少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国家就是在文化同化(当然也有一种是融合)的过程中而不复存在的。 国家文化安全问题以不同国家之间文化差异的存在为前提,在近代东西方国家之间文化冲突日益突出和加剧的情况下而凸现。,只有到了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以后,特别是在西方列强对东方国家实行殖民侵略政策、东西文明冲突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才逐渐成为现实。近代以来,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先进的生产力和强大的经济基础、政治军事优势,不仅对相对落后的国家进行军事侵略和政治压迫,而且同时也进行文化侵略、文化渗透,搞文化霸权。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因此而变得更为突出和明显。 在文化的差异与冲突中如何保持和延续自身文化的问题,就是文化安全和国家文化安全的本质所在。因此可以说,文化安全就是文化特质的保持与延续,而国家文化安全就是一个国家现存文化特质的保持与延续国家文化特质的保持是国家文化安全基本的内在前提和构成要素,国家文化特质的延续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长久保障,保持与延续的统一才能构成国家文化安全在时间跨度上的全面要求。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续五千年而没有中断和消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和标志就是汉语从来没有中断和消亡。有些文明古国的文明后来之所以中断甚至消亡了,其重要原因和标志也是它们各自的语言文字中断和消亡了。 作为国家文化安全之基本内容的语言文字安全,最基本含义就是指一个国家使用自己固有语言与文字的权利不受外部因素特别是外部强权的威胁和侵害;其次是指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字本身不因他国语言文字的影响或侵入而失去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等领域的主导地位;第三是指语言文字在内外各种文化和非文化因素的影响下保持合理的纯洁性;第四是指语言文字的改革与发展能够安全稳步进行,而不至于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多于便利的不便、多于益处的害处。 由于英国在近代的兴盛,由于美国在当代的强大,英语这一本来只在西方部分民族中使用的语言文字,现在几乎成了世界语言和文字,无情地迫使许多国家的知识分子甚至普通民众不得不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这一第二语言,否则就可能被时代所淘汰。英语在当代世界的霸权地位既与美国在当代世界的政治军事霸权地位相适应,同时又在互相推动,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 当年日本侵略中国时,就曾强行在中国推行日语教学和日本文化教育,企图从语言文字方面彻底征服中国人。在这种情况下,被强迫学习日语和使用日语的中国人,遭受着难以想象的内心痛苦和精神折磨西方列强在近代对外侵略和扩张的过程中,也常常强行把他们的语言文字变成了遭受侵略的国家和地区的主导语言文字,其后遗症至今还在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存留着。在西方国家之间,这种语言文字的侵略和被侵略、安全与不安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全球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进而逐渐呈现出了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以及技术全球化等一系列效应。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在抓住这一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如何更好的应对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已成为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事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针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展开研究,能够为明确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为实现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风险的有效规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经济全球化概述 无论人们怎样描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恐怕都很难回避“经济全球化”这样的字眼。如波音公司飞机零部件由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包括中国西安飞机制造厂为其生产机翼。美国波音飞机由近450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就是由1600家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公司生产和供应的。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轿车,外国部件占27%。日本本田公司在美国制造的协和轿车有25%的

和生产力的发展。在吸引外资的同时,中国还引进了一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促进对外贸易。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近年来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额中,每年约1/4左右的经济增长是靠对外贸易实现的。贸易顺差从1994年起开始连年增长,。 3、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促进就业。中国在努力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巨大的农村人口和剩余劳动力始终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近些年来,遍及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对外贸易加工带,吸收了近两亿农村劳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的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随着中国经济转型,一批新型的技术工人和具备先进理念的服务人才充实到就业队伍,为国内经济及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国际水准的劳动力。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同构成机遇方面相比,经济全球化也必然带来一些挑战。其根本原因是,国际垄断组织经常在损害别国利益的条件下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1、经济全球化加大了我们同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经济全球化为以发达国家为主的国际资本开拓了寻求更高利润的地域和空间,在经济实力相差甚大的背景下,使我们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在拉大。 2、经济全球化阻碍了中国经济的产业发展升级。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国家构筑以其为中心的国际经贸基础,它们凭借其经济与技

经济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摘要: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给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与此同时,随着西方文化迅速扩张,消费文化日益盛行,文化呈现出世界趋同或融合的趋势,这给我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我们应该采取科学合理的对策,让传统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当今的世界正处于一个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时代。科技现代化的迅猛发展,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通信传媒的高速进步,自由贸易的逐步深化,正在把整个世界融合为一个全球性的统一市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推进。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传播新技术和提高富国和穷国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但也是侵犯一个国家主权、侵蚀当地文化和传统、威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一个很大争议的过程。全球化和文化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的今天,任何一种民族都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经济全球化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保持我们文化特色,借鉴外来文化优势的同时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 首先,经济全球化使各国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得以加强,有利于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在经济全球化的号召下,我国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正慢慢走出国门,向世界显示我们文化的魅力。像是如今风靡全球的孔子学院,向世人展示了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它秉承了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其次,经济全球化发展有利于我们汲取世界各国文化之长,使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世界各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文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验等。这些先进的思想观念不仅是西方国家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西方文明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并且还是我国传统文化所不太完善的部分。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学习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发展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成果,从而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增强市场意识、科技意识、效率意识和现代管理意识。 再者,国外从不同角度审视和关注我国传统文化,这为我们思考和关注传统文化提供了新视野。在外国思想家的视野中,他们从老子的著作中发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生成说的初步设想,也从中找到了对当今社会具有重大意义的环境保护思想,特别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从中他们看到了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处理人与环境关系的思想;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庭伦理中,他们看到了可以用于改善当代西方家庭伦理关系,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种种社会规范;从《易经》中外国人更是读出了当代计算机二进制的原理。而一部孙子兵法更是成为世界军事院校的经典教材。而这些,都是我们不曾发现的。经济全球化下,当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我们的文化时,我们看待同一事物的视野越来越宽广了,我们的文化被剖析地也就越来越深刻了。 二.经济全球化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纵然经济全球化给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首先,日益密切的文化交流使大量外来文化流进,西方文化迅速扩张,从而忽视了本土的传统文化。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逐潮流,热衷过一些洋节,如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等。然而,我们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却原来越冷清,逐渐被打入冷宫。外来文化的冲击使我们传统文化的地位摇摇欲坠,有些文化甚至都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其次,经济全球化下我们的文化的多样性受到严重的威胁。当前的文化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西方部分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充斥于世界。可以说,西方文化意识和西方文化习俗正在日趋全球化,无论是在服装、食品、电影、电视,还是在建筑设计方面。美国更是凭

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全球化时代 (一)全球化 1.全球化、反全球化、逆全球化的多重变奏 全球化的起点:1500年,全球化开始;19世纪末20世纪初;二战以后;苏东巨变。 全球化的表征:例如蝴蝶效应,美国经济对各国及对世界的影响。 2.全球化是什么? ①注重经济全球化(生产、贸易等全球化) ②政治多极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样性 ③网络 ④文化现象 ⑤没有全球化的概念,是历史,应用帝国主义发展的过程的概念。 3.全球化的发展阶段 纵向发展:国际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化。 横向发展:全球化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表现。 4.全球化的本质:①西化、资本主义化、美国化 全球化与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 例如,野猪的幸福:自由、主宰自己的命运的幸福。 家猪的幸福:生活水平高。 ②社会主义化 当下两种制度不断拼搏的全球化,起源于资本主义,终于社会主义。 5.全球化意味什么? 乐观主义:产业结构调整,生活水平提高。 悲观主义:资本流向全世界,利润流向母国。 (二)反全球化 1.反全球化思潮 事件:1999年西雅图风暴,2001年意大利热那亚八国首脑会议,2003年世界经济论坛。反全球化的形式:①抗议游行 ②论坛(世界社会论坛) ③反全球化网络 ④马路秀 2.反全球化是什么人? ①发达国家的人:弱势群体 由于产业结构的空心化,利益分配的不平等。有的学者认为,发达国家出现第三世界。 ②发展中国家:成功故事,例如中国和印度 失败故事,例如东南亚和古巴 3.反全球化是什么? ①依附论批判性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②跨国公司 ③世界利益的分化贫富差距大 ④数字鸿沟 4.世界范围下如何看反全球化? ①反全球化是全球化,是逆动现象,全球化仍是大的趋势。 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样性是趋势。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政策

全球化背景中的中国社会政策 ——加入WTO对中国社会政策的影响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关信平 中国过去近20年中社会政策的变动主要受两个重要方面的影响:一是经济制度的变化,即经济制度的市场化;其二是经济全球化,即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影响。在过去的研究中,研究者们比较多地注意到了经济制度市场化对中国社会政策的影响,但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仍分析不够。 在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是时候,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加剧,并同时带动了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全球化趋势。在这种背景中,一个国家的社会政策不再仅仅只是对其国内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变化的反应,而是会越来越多地受到各种国际因素的影响。同时,社会政策的决策和实施过程也将会超出国界之外。正如各国政府对“经济主权”的控制已经大大减弱了一样,他们对“社会主权”的控制也会受到全球化趋势的挑战。这种情况将不仅会影响未来国内的经济与社会政策,而且还将是未来国际经济与政治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政策的影响将更加广泛和深入。需要政府和学界对此提前做出准备。本文将从全球化的角度对我国过去十几年中社会政策的变化,以及未来全球化背景中中国社会政策面临的问题做出简要分析。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社会政策提出的问题 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的过程实际上是中国一步步加入国际经济体系的过程,也是越来越受经济全球化影响的过程。从全世界范围看,经济全球化会从以下两个方面给一国的社会政策提出严重的挑战:一是经济全球化将会导 腹有诗书气自华

致国内社会不平等加剧以及贫困(主要是相对贫困)问题增多,从而导致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增大;二是会削弱政府维持和提高社会保障和其他福利给付的动机,从而使社会成员、尤其是下层成员获得的保障和福利水平相对降低,进而使相对贫困问题长期难以解决。经济全球化对社会保障的这种影响早在60年代就已经显现出来。欧洲的一些研究者已经指出,欧洲“福利国家”社会政策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与经济全球化有关。为此,一些欧洲学者甚至呼吁建立“全球社会政策”体系,以防止整个社会政策的滑坡。从过去十几年的情况看,中国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事实上,过去十几年里中国社会不平等的加剧和社会福利平均水平的降低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我们所面临的全球化压力所导致(或加深)的。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的社会政策将在更大程度上受到来自外部世界的影响。 二.加入世贸组织将对中国的社会政策带来的影响 中美两国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成功的消息一传出,媒体中就报道在我国经济界中有着一种“狼来了”的感觉。中国社会政策的研究者们似乎还没有从中闻出狼的气味。但这并不能说明在其中不会有狼,而很可能只是表明中国社会政策的研究者们或者过于乐观,或者过于迟钝。事实上,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社会政策的发展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能促进社会政策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不利于社会政策发展的因素。 1.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社会在一定时期中可能会出现新的不平等和贫困问题。 首先,加入世贸组织后在中国在未来若干年中将会导致一个比较大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从各国的情况看,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将带来社会结构分化和利益重组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较严重的失业和贫困现象。可以预计,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部分产业、行业和某些劳动者会因此而收益,而另外一些则会相对受害。尽管从总量上看,新创造的就业位置可能会大于损失的就业位置,但至少在就业转化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短期失业。如果考虑到城市劳动力转化中 腹有诗书气自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