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07年6月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Jun.2007第9卷第2期

Journa l o fAdu lt Educati o n ofH ebe iU niversity

Vo l 9NO 2

收稿日期:2006 12 06

作者简介:马利辉(1980 ),男,河南新乡人,山西大学继续教育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成人高等教育学。

我国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马 利 辉

(山西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摘 要:开发蕴涵在农村潜在而巨大的人力资源,是实现我国新农村建设宏伟目标的根本途径。本文剖析了我国新

农村建设过程中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加强农村成人教育支撑体系等对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做了研究。

关键词: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中图分类号:G 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6471(2007)02 0011 02

一、我国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及意义

2005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人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的完成要靠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整体提高,而劳动力素质的整体提高要靠教育。2005年12月31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指出?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因此积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对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育和培训的程度整体较低

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农村16岁以上的人口中,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 3年,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比重不足1%,高中以上的只占7 8%,而小学以下的仍占50%以上,这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如以下国家参加过培训的农业劳动力比例,芬兰为6%(1990年),美国为38%(1991年),瑞士为38%(1993年),挪威为37%(1991年),瑞典为36%(1993年),加拿大为30%(1991年),法国为27%(1992年),德

国为27%(1991年)。

[1]

2.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又一问题。我国教育经费支出2002年、2003年和2004年的预算分别为3114 24亿、3453 86亿和4027 82亿,从数字上看每年都有所增长,但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却呈减少的趋势,分别为3 41%、3 28%和2 79%。[2]

由于经费投入不到位,导致教学设施落后,办学基础条件差;有的乡镇成教学校的办学条件甚至仍处在一间房,两张桌,一块牌子,一个戳子的初始状态;投入的不足又直接影响着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素质偏低,个别地方师资明显不足,缺口较大。

3.体制、机构不健全

我国现行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层次结构还不尽合理,层次职能不明确,在机构设置上缺乏科学性,各级各类农业职业教育还缺乏有机的联系,没有形成一套由上到下的畅通有序的管理体制。有的地方甚至连成人教育的机构都没有,有的虽有机构却没有具体的制度和任务,致使机构形同虚设。

4.组织落实不到位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偏低,与地方政府对农村与培训的组织落实不无关系。有些地方政府贯彻落实 义务教育法!程度不够,不能保证农村适龄青少年上得起学、念得起书,不能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失学、不辍学,致使旧的低素质劳动力还未提高,新的低素质劳动力又不断产生。

三、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1.与时俱进,提高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再认识

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手段,能不能做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工作,关键是认识问题。因此政府及农民自身必须转变、更新思想观念,正确认识农村职业教育的功

能,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认真领会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精神,?把实施?四大工程%、抓好?四项改革%、部署?四个计划%作为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这也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3]转变思想认识,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基础,逐步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的市场化,改革现行教育相关体制,使农村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推动农业、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2.探索多渠道筹集职业教育经费的机制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是经费,这也是一直困扰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的一个症结所在。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最主要的方法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来提高农民的知识和技能,从整体上提高劳动者素质。教育投入主体的多元化就是增加教育经费的市场化运转和操作。鼓励城市支持农村,鼓励企业、投资者到农村投资办教育、搞科研;鼓励民间以各种方式和途径捐资兴教、投资办学;同时还要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外国政府、国际组织、企业家、华人华侨来我国农村开发人力资源;积极争取无偿援助、捐赠、低息贷款等支援形式。通过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拓宽融资渠道,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资金得到保证。

3.探索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机制

积极探索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机制,研究解决一些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稳定发展,必须积极推动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保障体系、经济保障体系、社会文化保障体系和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使其有利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只有探索到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机制,才能把我国农村的人才培养和开发工作有序的进行下去。体系的构建应该纵横交错进行,即从行政村、基层的乡镇到各区(市)县和市级相关部门都要建立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体系、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动管理体系和农村人力资源的使用管理体系,严格按照相关法规,配套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条例。[4]当前,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是提升基层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改善培训条件,完善培训功能,建立和完善一批适应需求、服务农民、手段先进、灵活高效,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农民科技培训基地。

4.加速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根据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目前的人力资源开发中要优先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低成本、高效率地培养农村跨越式发展急需的适用人才。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比较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各地区的教育发展只有适应了本地区市场的需求,才能使培养出留得住、用得着的职业技术人才,使农民以较低的投入获得较高的收益,从而刺激农民参加技术培训的积极性。[5]根据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各地区结合本地特点和实际情况,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机制,设置专业和课程,确定具体办学模式和途径,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使教育产业在农村有新的发展和突破。因为有了技能的培训,才能使大量富余的农村劳动力资源转化成为有竞争力的劳动力资本,也才能在根本上实现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真正开发和利用。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学校布局、师资培训,必须根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国内国际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农民从业意愿等因素加以综合权衡。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和转移农村劳动力,并为发展高效农业输送适用人才,切实推动农村实行跨越式发展。

5.调整结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

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性障碍使得中国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大市场迟迟不能建立,城市劳动力市场只有城镇居民才能准入,从而使得农村一亿多的剩余劳动力无法进行有序转移。因此,必须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培训机制,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就业技能,制定切实可行的短期、中期和长期规划,出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划和方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实行有计划、有目标和有步骤地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6]所谓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主要表现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不断转移的过程,而且绝大多数劳动力被吸纳在乡镇企业中,接纳的主体是乡镇而不是城市。农民流动进城就业和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及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并在政策上予以必要的支持,保持流动就业农民原有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发展壮大乡镇企业,加快农民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步伐。与此同时,最大限度实现农民在农业内部的充分就业,以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契机,积极拓展农村就业空间。这样也有助于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的束缚、模糊城乡的社会和心理界限,促进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大市场的建立。

参考文献:

[1]刘 琳.浅析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及开发对策

[J].商场现代化,2006(9).

[2]魏 敏.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分析

[J].经济师,2005(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

育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5 11 10.

[4]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编.促进农民增收与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5]肖为群,赵延东.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挑战与对策

[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

[6]李 寒.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途径

[J].农业经济,2005(9).

12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