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糖酵解中间产物的测定

糖酵解中间产物的测定

糖酵解中间产物的测定
糖酵解中间产物的测定

华南农业大学实验报告

专业班次 11农学一班组别201130010110

题目糖酵解中间产物的测定姓名梁志雄日期

【实验原理】

利用碘乙酸对糖酵解过程中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的抑制作用,使3-磷激甘油醛不再向前变化而积累。硫酸肼作为稳定剂,用来保护3-磷酸甘油醛使不自发分解。然后用2,4—二硝基苯肼与3-磷酸甘油醛在碱性条件下形成2,4—二硝基苯肼—丙糖的棕色复

合物,其棕色程度与3-磷酸甘油醛含量成正比

【实验材料和试剂】

实验仪器:恒温水浴锅、离心机、电子天平

实验用品:试管、移液管、玻璃棒

实验材料与试剂:酵母、10%三氯乙酸、5%葡萄糖、0.75mol/L NaOH、0.002mol/L

碘乙酸、2,4-二硝基苯肼溶液、0.56mol/L硫酸肼

【实验步骤】

1、发酵过程观察取干燥试管3支,编号1~3,分别加入0.2g酵母,再按下表所示加入试剂

37摄氏度保温时用留在试管中的玻璃棒间断搅拌1~2次。

2、终止发酵和补加试剂 37摄氏度保温45min后,按下表所示添加试剂

表二

3、发酵液过滤上述3支试管分别过滤,取滤液用于显色鉴定

4、显色鉴定取3支试管,按下表所列顺序加入试剂,观察各管颜色的深浅,记录

【实验记录】

实验记录与上述表格中

【实验结论】

1、在步骤1中,三氯乙酸是一种蛋白酶的变性剂,可以是酵母中的所有的酶失活,

使糖酵解反应无法或只可很小程度上进行。在表一的1号试管中,由于加入了

三氯乙酸,使酵母中的酶失活,不能分解葡萄糖,所以不能产生气泡;至于2

号试管,由于加入了碘乙酸和硫酸肼,使糖酵解反应过程中的3-磷酸甘油醛累

积,但是它门不能使反应完全停留在生成3-磷酸甘油醛这个阶段,碘乙酸和硫

酸肼只是起到了延缓的作用,所以还是有部分葡萄糖被酵母菌分解生成CO2和

H2O,3号试管中做为空白对照,葡萄糖被酵母菌分解,产生大量CO2和H2O 2、步骤2中,在表二的2号和3号试管中分别加入三氯乙酸是让两试管中的葡萄

糖分解反应终止,加入试剂后立刻用玻璃棒搅拌是因为酶的作用很迅速;

3、步骤4的表四中,两次加入氢氧化钠主要都是为了使反应环境为碱性,使目的

反应可以发生

糖酵解途径

糖酵解途径(glycolytic pathway)是指细胞在胞浆中分解葡萄糖生成丙酮酸(pyruvate)的过程,此过程中伴有少量ATP的生成.在缺氧条件下丙酮酸被还原为乳酸(lactate)称为糖酵解.有氧条件下丙酮酸可进一步氧化分解生成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生成CO2和H2O. 葡萄糖不能直接扩散进入细胞内,其通过两种方式转运入细胞:一种是在前一节提到的与Na+共转运方式,它是一个耗能逆浓度梯度转运,主要发生在小肠粘膜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等部位;另一种方式是通过细胞膜上特定转运载体将葡萄糖转运入细胞内(图4-1),它是一个不耗能顺浓度梯度的转运过程.目前已知转运载体有5种,其具有组织特异性如转运载体-1(GLUT-1)主要存在于红细胞,而转运载体-4(GLUT-4)主要存在于脂肪组织和肌肉组织. 糖酵解过程 糖酵解分为两个阶段共10个反应,每个分子葡萄糖经第一阶段共5个反应,消耗2个分子ATP为耗能过程,第二阶段5个反应生成4个分子ATP为释能过程. 1.第一阶段 (1)葡萄糖的磷酸化(phosphorylation of glucose) 进入细胞内的葡萄糖首先在第6位碳上被磷酸化生成6-磷酸葡萄糖(glucose 6 phophate,G-6-P),磷酸根由ATP供给,这一过程不仅活化了葡萄糖,有利于它进一步参与合成与分解代谢,同时还能使进入细胞的葡萄糖不再逸出细胞.催化此反应的酶是己糖激酶(hexokinase,HK).己糖激酶催化的反应不可逆,反应需要消耗能量

ATP,Mg2+是反应的激活剂,它能催化葡萄糖、甘露糖、氨基葡萄糖、果糖进行不可逆的磷酸化反应,生成相应的6-磷酸酯,6-磷酸葡萄糖是HK的反馈抑制物,此酶是糖氧化反应过程的限速酶(rate limiting enzyme)或称关键酶(key enzyme)它有同工酶Ⅰ-Ⅳ型,Ⅰ、Ⅱ、Ⅲ型主要存在于肝外组织,其对葡萄糖Km值为10-5~10-6M Ⅳ型主要存在于肝脏,特称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GK),对葡萄糖的Km值1~10-2M,正常血糖浓度为5mmol/L,当血糖浓度升高时,GK 活性增加,葡萄糖和胰岛素能诱导肝脏合成GK,GK能催化葡萄糖、甘露糖生成其6-磷酸酯,6-磷酸葡萄糖对此酶无抑制作用. (2)6-磷酸葡萄糖的异构反应(isomerization of glucose-6-phosphate) 这是由磷酸己糖异构酶(phosphohexose isomerase)催化6-磷酸葡萄糖(醛糖aldose sugar)转变为6-磷酸果糖(fructose-6-phosphate,F-6-P)的过程,此反应是可逆的. (3)6-磷酸果糖的磷酸化(phosphorylation of fructose-6-phosphate) 此反应是6磷酸果糖第一位上的C进一步磷酸化生成1,6-二磷酸果糖,磷酸根由ATP供给,催化此反应的酶是磷酸果糖激酶1(phosphofructokinase l,PFK1). PFK1催化的反应是不可逆反应,它是糖的有氧氧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限速酶,它也是变构酶,柠檬酸、ATP等是变构抑制剂,ADP、AMP、Pi、1,6-二磷酸果糖等是变构激活剂,胰岛素可诱导它的生成. (4)1.6 二磷酸果糖裂解反应(cleavage of fructose 1,6 di/bis phosphate)

微生物大题重点

微生物大题重点

微生物 1、脂肪、蛋白质、脂质三者之间是如何相互转换的? 答:在同一细胞内,糖类、脂质、蛋白质的代谢是同时进行的,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共同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过程。糖类和脂质、蛋白质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但是它们之间的转化是有条件的。 (1).糖类转化成血糖(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过量转化为糖原,再过量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也可将分解中间产物通过氨基转换作用形成氨基酸合成蛋白质; (2)脂类在机体能量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氧化分解,或转化为血糖(葡萄糖); (3)蛋白质在机体能量供应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或病变情况下,氧化分解,转化 为糖类和脂肪,或者蛋白质摄取过多也会转化为糖类和脂肪储存起来。

异养微生物可以通过对有机物进行氧化分解形成各种中间代谢产物;自养微生物则能够利用CO2和游离氮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合成糖类,蛋白质和脂质等。其中在微生物体内主要是通过以糖酵解途径以及三羧酸循环为中心来完成三大物质之间的转化的。其关系图如下: 从图中可以看出,糖类物质主要是通过糖酵解途径产生一些中间产物如磷酸二羟丙酮和丙酮酸等,丙酮酸脱羧后形成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其中,各中间代谢产物经过一些列的生化反应可以形成以下转化: ①乙酰CoA可以转化成脂肪酸,磷酸二羟丙酮转化成甘油,二者结合形成脂肪。 ②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如α-酮戊二酸、草酰乙酸等能够转化成谷氨酸和天冬氨酸,二者都可以进一步合成蛋白质。 ③其中,三羧酸循环中的草酰乙酸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的催化下形成PE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并通过糖酵解的逆向途径从而形成葡萄糖。 综上所述,在微生物的分解与合成代谢中,糖类,蛋白质、和脂质是通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形成中间代谢产物进入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进而相互转化,相互制约。

糖酵解反应过程

有氧氧化的步骤简介 有氧氧化包括三个大的阶段,分别为糖的酵解、乙酰COA的 形成和三羧酸循环。 糖酵解反应过程 步骤名称底物酶产物能量 1 葡萄糖磷 酸化葡萄糖己糖激酶 HK 6-磷酸 葡萄糖 消耗ATP 一个 2 6-磷酸葡 萄糖异构6-磷酸葡 萄糖 葡萄糖己 糖异构酶 6-磷酸果 糖 3 6-磷酸果 糖磷酸化6-磷酸果 糖 磷酸果糖 激酶1 (PFK1) 1,6-二磷 酸果糖 消耗ATP 一个 4 磷酸丙糖 的生成1,6-二磷 酸果糖 缩醛酶磷酸二羟 丙酮,3- 磷酸甘油 醛 5 丙糖的转 化磷酸二羟 丙酮 磷酸丙糖 异构酶 3-磷酸甘 油醛 6 3-磷酸甘 油醛氧化 脱氢3-磷酸甘 油醛 3-磷酸甘 油脱氢酶 1,3-二磷 酸甘油酸 7 底物水平1,3-二磷磷酸甘油3-磷酸甘产生两分

磷酸化酸甘油酸酸激酶油酸子ATP 8 3-磷酸甘 油酸异构3-磷酸甘 油醛 磷酸甘油 酸变位酶 2-磷酸甘 油酸 9 2-磷酸甘 油酸烯醇 化2-磷酸甘 油酸 烯醇化酶磷酸烯醇 式甘油酸 10 底物水平 磷酸化磷酸烯醇 式甘油酸 丙酮酸激 酶 丙酮酸产生两分 子ATP 糖酵解过程简述 糖酵解在胞浆内进行,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为3-磷酸甘油醛的生成,第二阶段为丙酮酸的生成。 第一阶段包括五个步骤 第一步为葡萄糖的磷酸化,葡萄糖在己糖激酶的催化下,消耗一个ATP,在6号c原子上挂上一个磷酸基,生成6-磷酸葡萄糖。第二步为6-磷酸葡萄糖的异构,在葡糖糖异构酶的催化下,6-磷酸葡萄糖异构为6-磷酸果糖。 第三步为6-磷酸果糖的磷酸化,在6-磷酸果糖激酶1的催化下,消耗一分子ATP,生成1,6-二磷酸果糖。 第四步为磷酸丙糖的生成,1,6-二磷酸果糖在缩醛酶的催化下生成一分子磷酸二羟丙酮和一分子3-磷酸甘油醛。 第五步为磷酸二羟丙酮的异构,磷酸二羟丙酮在丙糖异构酶的作用下生成3-磷酸甘油醛。

糖酵解特点

四、糖代谢概况 有氧 无氧 H 2O 及CO 2 乳酸 乳酸、氨基酸、甘油 糖原 核糖 + NADPH+H+ 磷酸戊糖途径 淀粉 消化与吸收 无氧分解(糖酵解) 糖酵解(glycolysis)是指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 分解生成乳酸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糖酵解的全部反应过程在胞液(cytoplasm)中进行,代谢的终产物为乳酸(lactate),一分子葡萄糖经无氧酵解可净生成两分子ATP 。 无氧酵解的反应过程可分为活化、裂解、放能 和还原四个阶段。

酸的生醇发酵及葡萄糖的无氧分解 葡萄糖EMP + NAD CH2OH CH3 乙醇 NADH+H+ NAD+ CO2 乳酸 COOH CH(O H) C H3 CHO CH3 COOH C==O CH3 丙酮酸 1.活化(a c t i v a t i o n)-己糖磷酸酯的生成 活化阶段是指葡萄糖经磷酸化和异构反应生成1,6-二磷酸果糖(FDP)的反应过程。该过程共由三步化学反应组成。 (一)糖酵解途径 葡萄糖磷酸化 磷酸葡萄糖(G-6-P) G-6-P异构为(F-6-P) F-6-P再磷酸化为( F-1,6-BP )......(1)......(2) (3)

ADP ATP ADP * (2 无氧酵解的活化阶段 第一阶段总结: 消耗ATP 不生成ATP 从葡萄糖开始→ 2分子ATP 从糖原开始→ 1分子ATP

.裂解(lysis)——磷酸丙糖的生 一分子F-1,6-BP 裂解为两分子可以互变的磷酸丙糖 (triose phosphate),包括两步反应: F-1,6-BP 裂解为3-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 磷酸二羟丙酮异构为3-磷酸甘油醛 (5) (4) 第二阶段总结: 1、一分子六碳糖分解为2分子能够互变的磷酸丙糖。 2、既不消耗ATP ,也不生成ATP 。 3.放能(r e l e a s i n g e n e r g y )——丙酮酸的生成 3-磷酸甘油醛经脱氢、磷酸化、脱水及放能等 反应生成丙酮酸,包括六步反应。 3- 磷酸甘油醛脱氢并磷酸化生成1,3- 二磷酸甘油酸 1,3-,将其交给ADP 生成ATP 3-磷酸甘油酸异构为2-磷酸甘油酸 (6) ......(7) (8)

糖酵解 三羧酸循环最全总结

在高等植物中存在着多条呼吸代谢的生化途径,这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对多变环境条件适应的体现。在缺氧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和乳酸发酵,在有氧条件下进行三羧酸循环和戊糖磷酸途径,还有脂肪酸氧化分解的乙醛酸循环以及乙醇酸氧化途径等(图5-2)。 图5-2 植物体内主要呼吸代谢途径相互关系示意图 一、糖酵解 己糖在细胞质中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glycolysis)。整个糖酵解化学过程于1940年得到阐明。为纪念在研究这一途径中有突出贡献的三位生物化学家:G.Embden,O.Meyerhof和J.K.Parnas,又把糖酵解途径称为EmbdenMeyerhofParnas途径,简称EMP途径(EMP pathway)。糖酵解普遍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细胞中。 (一)糖酵解的化学历程 糖酵解途径(图5-3)可分为下列几个阶段:

图5-3糖酵解途径 1.己糖的活化(1~9)是糖酵解的起始阶段。己糖在己糖激酶作用下,消耗两个ATP逐步转化成果糖-1,6二磷酸(F-1,6-BP)。 如以淀粉作为底物,首先淀粉被降解为葡萄糖。淀粉降解涉及到多种酶的催化作用,其中,除淀粉磷酸化酶(starch phosphorylase)是一种葡萄糖基转移酶外,其余都是水解酶类,如α-淀粉酶(α-amylase)、β-淀粉酶(β-amylase)、脱支酶(debranching enzyme)、麦芽糖酶(maltase)等。 2.己糖裂解(10~11)即F-1,6-BP在醛缩酶作用下形成甘油醛-3-磷酸和二羟丙酮磷酸,后者在异构酶(isomerase)作用下可变为甘油醛-3-磷酸。 3.丙糖氧化(12~16)甘油醛-3-磷酸氧化脱氢形成磷酸甘油酸,产生1个ATP和1个NADH,同时释放能量。然后,磷酸甘油酸经脱水、脱磷酸形成丙酮酸,并产生1个ATP,这一过程分步完成,有烯醇化酶和丙酮酸激酶参与反应。

生物化学原理- 糖酵解

第十五章糖酵解 本章主线: 糖酵解 丙酮酸代谢命运 (乙醇发酵乳酸发酵) 糖酵解调控 巴斯德效应 3种单糖代谢 (果糖、半乳糖、甘露糖) 一、糖酵解 糖酵解概述: ●位置:细胞质 ●生物种类: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共有 ●作用:葡萄糖分解产生能量 ●总反应:葡萄糖+2ADP+2 NAD++2Pi →2 丙酮酸+2ATP+2NADH+2H++2H2O 具体过程: 第一阶段(投入A TP阶段): 1分子葡萄糖转换为2分子甘油醛-3-磷酸;投入2分子ATP。 ○1 反应式:葡萄糖+ ATP→葡萄糖-6-磷酸+ADP 酶:己糖激酶(需Mg2+参与) 是否可逆:否 说明: ●保糖机制——磷酸化的葡萄糖被限制在细胞内,磷酸化的糖带有负电荷的磷酰基,可防 止糖分子再次通过质膜。(应用:解释输液时不直接输葡萄糖-6-磷酸的原因) ●己糖激酶以六碳糖为底物,专一性不强。 ●同功酶——葡萄糖激酶,是诱导酶。葡萄糖浓度高时才起作用。 ○2 反应式:葡萄糖-6-磷酸→果糖-6-磷酸 酶: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 是否可逆:是 说明:

●是一个醛糖-酮糖转换的同分异构化反应(开链?异构?环化) ●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表现出绝对的立体专一性 ●产物为α-D-呋喃果糖-6-磷酸 ○3 反应式:果糖-6-磷酸+ATP→果糖-1,6-二磷酸+ADP 酶:磷酸果糖激酶-I 是否可逆:否 说明: ●磷酸果糖激酶-I的底物是β-D-果糖-6-磷酸与其α异头物在水溶液中处于非酶催化的快 速平衡中。 ●是大多数细胞糖酵解中的主要调节步骤。 ○4 反应式:果糖-1,6-二磷酸→磷酸二羟丙酮+甘油醛-3-磷酸 酶:醛缩酶 是否可逆:是 说明: ●平衡有利于逆反应方向,但在生理条件下,甘油醛-3-磷酸不断地转化成丙酮酸,大大 地降低了甘油醛-3-磷酸的浓度,从而驱动反应向裂解方向进行。 ●注意断键位置:C3-C4 ○5 反应式:磷酸二羟丙酮→甘油醛-3-磷酸 酶:丙糖磷酸异构酶 是否可逆:是 说明: ●葡萄糖分子中的C-4和C-3 →甘油醛-3-磷酸的C-1; 葡萄糖分子中的C-5和C-2 →甘油醛-3-磷酸的C-2; 葡萄糖分子中的C-6和C-1 →甘油醛-3-磷酸的C-3。 ●缺少丙糖磷酸异构酶,将只有一半丙糖磷酸酵解,磷酸二羟丙酮堆积。 第二阶段(产出A TP阶段):此阶段各物质的量均加倍 2分子甘油醛-3-磷酸转换为2分子丙酮酸;产出4分子ATP ○6 反应式:甘油醛-3-磷酸+NAD++Pi→1,3-二磷酸甘油酸+NADH+H+ 酶: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 是否可逆:是 说明: ●酵解中唯一一步氧化反应。是一步吸能反应,与第7步反应耦联有利于反应进行。 ●NAD+是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的辅酶 ●1,3-二磷酸甘油酸中形成一个高能酸酐键。 ●无机砷酸(AsO43-)可取代无机磷酸作为甘油酸- 3-磷酸脱氢酶的底物,生成一个不稳

糖酵解的过程

糖酵解的過程EMP途徑分為兩個階段,第一 個階段是磷酸丙糖的生成過 程(耗能過程),第二和階段是丙酮酸生成過程(產能過程)。 下面讓我們來慢慢分解反應過程 第一階段第一步 △磷酸化:G→G6P Extracellular fluid:胞外液 Cytoplasm:細胞質 Glucose:葡萄糖 Phosphorylation:磷酸化作用 Plasma:等離子;血漿 Membrane:膜;薄膜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己糖激酶 EMP 途 徑 中 第 一 個 限 速 酶激酶:一类从高能供体分子(如ATP)转移磷酸基团到特定靶分子(底物)的酶;这一过程谓之磷酸化。 已糖激酶:催化从ATP转移磷酸基团至各种六碳糖上去的酶。 激酶都需要Mg2+作为辅助因子。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糖酵解的第一階段

第一階段第二步△G6P F6P 第一階段第三步 ③磷酸化:F6P → FDP 磷酸葡萄糖异构酶 PFK是第二个限速酶,也是 EMP途径的关键酶,其活性 大小控制着整个途径的进 程。 磷酸果糖激酶是一种别构 酶,是糖酵解三个限速酶中 催化效率最低的酶,因此被 认为是糖酵解作用最重要 的限速酶。

第一階段第四步 ④裂解 (FBP → DHAP + G3P) 第一階段第⑤步 ⑤异构化(DHAP → G3P) 1,6-二磷酸果糖 2×3-磷酸甘油醛

第二階段第六步 ⑥氧化(G3P → 1,3-BPG) 第二階段第七步 ⑦转化(1,3-BPG → 3PG) 再來,我們來看糖 酵解的第二階段。 高能磷酸鍵 3-磷酸甘 ◎EMP第一次产生高能磷酸键; ◎EMP中唯一的脱氢反应,并产生了还原剂NADH。 ◎该酶是巯基酶,所以它可被碘乙酸不可逆地抑制,所以碘乙酸能抑制糖酵解。 ◎底物水平磷酸化:直接利用代谢 中间物氧化释放的能量产生ATP的 磷酸化类型。

糖酵解过程详解

葡萄糖糖酵解详解 作者为了大家的方便,在网上搜集了资料,请交流,请提意见! 1,名称解析:在供氧不足时,体内组织细胞中的葡萄糖或糖元,分解为乳酸的过程称为无氧分解,由于此过程与与酵母菌使糖生醇发酵的过程基本相似,故称为糖酵解。 2,代谢位置:糖酵解是在细胞液中进行的。 3,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理解: 第一阶段叫活化裂解阶段:由葡萄糖或糖元变成两分子磷酸丙糖(3-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下面分别叙述: ○1如下图所示,为第一阶段的第○1小段。这一小段分两种情况:一个是从葡萄糖开始,一个是从糖元开始。 上图就表示从葡萄糖开始,葡萄糖首先在磷酸化酶催化下进行磷酸解,由ATP提供磷酸基生成6-磷酸葡萄糖,ATP本身变成ADP。大家注意代谢反应方程式的写法就是上面这个简化的表示式,相当于我们通常使用的下面的意思: 葡萄糖已糖激酶磷酸葡萄糖+ADP+H2O, 在这一阶段请注意: ▲从能量的角度来看,就消耗了一个ATP。但如果是从糖元开始,则因糖元在磷酸化酶催化下进行磷酸解是已变成了1-磷酸葡萄糖,下一步在变化酶作用下变成6-磷酸葡萄糖时就不消耗能量了,所以从糖元开始的糖酵解就少消耗这个ATP了。或者说因为糖原缩合时已经挂上了一分子磷酸,糖原一水解就是6磷酸葡萄糖,所以葡萄糖就不用再磷酸化了,就少消耗了一个atp。 ▲这阶段的已糖激酶是限速酶,决定反应的速度。 下面这图表示催化剂已糖酶的催化过程是把已糖酶把葡萄糖结合在一起形成1-磷酸葡萄糖(和6-磷酸葡萄糖是异构体)。 ○2第二小阶段是6-磷酸葡萄糖在已糖异构化酶催化下生成6-磷酸果糖,下面是这个反应的开链式和哈沃斯式的反应式:

糖酵解(葡萄糖无氧分解)

糖酵解:葡萄糖在细胞液中,经无氧分解转变为乳酸并生成少量ATP的过程称之为糖酵解。糖酵解亦称EMP途径。 糖酵解的反应部位:胞浆 激酶:催化ATP分子的磷酸基(r-磷酰基)转移到底物上的酶称激酶,一般需要Mg2+或Mn2+作为辅因子。 哺乳类动物体内已发现有4种己糖激酶同工酶,分别称为Ⅰ至Ⅳ型。肝细胞中存在的是Ⅳ型,称为葡萄糖激酶。 它的特点是: ①对葡萄糖的亲和力很低 ②受激素调控 底物水平磷酸化:代谢物在氧化分解过程中通过脱氢、脱水等作用使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能量集中生成高能键,然后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 变位酶:通常将催化分子内化学集团移位的酶。 糖酵解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称之为糖酵解途径 1、葡萄糖磷酸化为6-磷酸葡萄糖(己糖激酶) (消耗1molATP,反应不可逆) 2、6-磷酸葡萄糖转变为6-磷酸果糖(磷酸葡萄糖异构酶) 3、6-磷酸果糖转变为1,6-双磷酸果糖(磷酸果糖激酶) (消耗1molATP,反应不可逆) 4、磷酸己糖裂解成2分子磷酸丙糖(醛缩酶) 5、磷酸丙糖的同分异构化(磷酸丙糖异构酶)

6、3-磷酸甘油醛氧化为1,3-二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7、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成3-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激酶) 8、3-磷酸甘油酸转变为2-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变位 (生成2molATP,反应可逆) 9、2-磷酸甘油酸转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烯醇化酶) 10、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成丙酮酸,并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ATP(丙酮酸激酶)(生成2molATP,反应不可逆) 第二阶段由丙酮酸转变成乳酸 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①在无氧或相对缺氧的条件下,为机体提供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 ②即使在有氧的条件下,机体有些组织也要由无氧酵解来供能,如成熟的红细胞、视网膜、肾脏髓质等。 糖酵解的特点: ⑴反应部位:胞浆,参与糖酵解各反应的酶都存在于细胞浆中。 ⑵糖酵解是一个不需氧的产能过程。 ⑶反应全过程不可逆,其中有三步不可逆的反应 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 终产物乳酸的去路:释放入血,进入肝脏再进一步代谢。分解利用,乳酸循环(糖异生) 备注:除葡萄糖外,其它己糖也可转变成磷酸己糖而进入酵解途径。如:半乳糖、甘露糖、果糖。

糖酵解三羧酸循环总结

精心整理 在高等植物中存在着多条呼吸代谢的生化途径,这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对多 变环境条件适应的体现。在缺氧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和乳酸发酵,在有氧条件下进行三 羧酸循环和戊糖磷酸途径,还有脂肪酸氧化分解的乙醛酸循环以及乙醇酸氧化途径等 (图5-2)。 图5-2植物体内主要呼吸代谢途径相互关系示意图 (二)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1.糖酵解普遍存在于生物体中,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途径的共同部分。 2.糖酵解的产物丙酮酸的化学性质十分活跃,可以通过各种代谢途径,生成不同的 物质(图5-4)。 图5-4丙酮酸在呼吸和物质转化中的作用 3.通过糖酵解,生物体可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部分能量。对于厌氧生物来说,糖酵 解是糖分解和获取能量的主要方式。 4.糖酵解途径中,除了由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等所催化的反应以 外,多数反应均可逆转,这就为糖异生作用提供了基本途径。 二、发酵作用

生物体中重要的发酵作用有酒精发酵和乳酸发酵。在酒精发酵(alcoholfermentation)过程中,糖类经过糖酵解生成丙酮酸。然后,丙酮酸先在丙酮酸脱羧酶(pyruvicaciddecarboxylase)作用下脱羧生成乙醛。 CH3COCOOH→CO2+CH3CHO(5-5) 乙醛再在乙醇脱氢酶(alcoholdehydrogenase)的作用下,被还原为乙醇。 CH3CHO+NADH+H+→CH3CH2OH+NAD+(5-6) 在缺少丙酮酸脱羧酶而含有乳酸脱氢酶(lacticaciddehydrogenase)的组织里,丙酮酸便被NADH还原为乳酸,即乳酸发酵(lactatefermentation)。 CH3COCOOH+NADH+H+→CH3CHOHCOOH+NAD+(5-7) 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酒精发酵或乳酸发酵,实现了NAD+的再生,这就使糖酵解得以继续进行。 乙酰基转移酶(dihydrolipoyltransacetylase)、二氢硫辛酸脱氢酶(dihydrolipoicaciddehydrogenase)。6种辅助因子。6种辅助因子分别是硫胺素焦磷酸(thiaminepyrophosphate,TPP)、辅酶A(coenzymeA)、硫辛酸(lipoicacid)、FAD(flavinadeninedinucleotide)、NAD+(nicotinamideadeninedinucleotide)和Mg2+。 图5-6三羧酸循环的反应过程 上述反应中从底物上脱下的氢是经FAD→FADH2传到NAD+再生成NADH+H+。 2.反应(2)乙酰CoA在柠檬酸合成酶催化下与草酰乙酸缩合为柠檬酸,并释放CoASH,此反应为放能反应(△G°,=-32.22kJ·mol-1)。 3.反应(3)由顺乌头酸酶催化柠檬酸脱水生成顺乌头酸,然后加水生成异柠檬酸。

糖酵解途径中的关键酶

糖酵解途径中的关键酶: 丙酮酸脱氢酶系: 三羧酸循环中的关键酶: ①三羧酸循环的概念:指乙酰CoA和草酰乙酸缩合生成含三个羧基的柠檬酸,反复的进行脱氢脱羧,又生成草酰乙酸,再重复循环反应的过程。 ②TAC过程的反应部位是线粒体。 TCA的生理意义: 1.为生物体提供大量的生物能,完成生物物质的完全降解 2.通过TCA可为蛋白质、核酸的合成提供重要的中间产物,如a-酮戊二酸、草酰乙酸 3.各类有机物质相互转变的枢纽 磷酸戊糖途径(HMP途径)的生理意义: 1.生成了大量核糖-5-P,为合成核苷酸衍生物(如辅酶等)、合成核酸准备了原料,修复再生组织中,次条途径比较旺盛。 2.提供了大量的NADPH,它在脂类、固醇类等物质的生物合成和羟化转化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电子供体;与解毒药物有关的肝脏约有30%的G走次途径;它还是GSH还原酶的辅酶。 3.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密切相关。 4.产生大量的能量 糖异生: 部位:肝脏 提问:哪些物质可以通过糖异生途径形成糖元? 凡能转变成糖代谢中间产物的物质。 脂质消化的主要部位:十二指肠 β-氧化: β-氧化发生在肝及其它细胞的线粒体内。 β-氧化包括四个步骤: 终止子:DNA分子上有终止转录的特殊信号,也是特定的核苷酸序列,称为终止子。 氨基酸: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蛋白质供给的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一共有八种或十种:Lys、Trp、Phe、Met、Thr、Leu、Ile、V al、(婴幼儿能合成部分His和Arg)。 体内氨的主要代谢去路是用于合成无毒的尿素。合成尿素的主要器官是肝脏 催化这些反应的酶存在于胞液和线粒体中。 高等植物,以谷氨酰胺或天冬酰胺形式储存氨,不排氨。 翻译:将DNA传递给mRNA的遗传信息,根据核酸链上每三个核苷酸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联体密码规则,合成出具有特定氨基酸顺序蛋白质肽链的过程,这一过程被称为翻译 遗传密码具有以下特点: ①连续性:密码子无标点符号 ②简并性:氨基酸可以有几组不同的密码子 ③通用性:高等和低等生物共用同一套密码; ④方向性:即解读方向为5′→ 3′; ⑤摆动性:密码子专一性由头两位碱基决定 ⑥起始密码: AUG;

生物化学 第22章 糖酵解

第22章糖酵解

?能源和碳源 1一 1.切生物都有使糖类化合物在体内分解为二氧化碳(或有机小分子)和水,放出能量的共同的代谢的化学途径,即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氧化分解糖类,糖作为生物的能源物质。 2.糖类代谢的中间产物可转化或合成其它化合物(提供碳源和碳链骨架),以构成组织细胞。 )

、吸 糖的消化、吸收 糖的消化 ?糖类的消化 1.淀粉在口腔和小肠内转变为葡萄糖 2.双糖的水解-----膜消化 33.纤维素的水解 4.淀粉和糖原的磷酸解:1-p-G 糖类的吸收 ?糖类的吸收 1. 2. 主动转运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 小肠中葡萄糖 的吸收示意图 返回

被动转运 载体蛋白运 转的方向总 是从糖浓度 高处向低处 高处向低处, 因此不需耗 能 返回

糖酵解途径发现历史 ?1875年法国科学家巴斯得(L.Pasteur)就发现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被酵母菌分解生成乙醇的现象。 糖在无氧条件下被酵母菌分解生成乙醇的现象?1897年德国的汉斯·巴克纳兄弟(Hans buchner和Edward buchner)发现发酵作用可以在不含细胞的酵母抽提液中进行。 1905年哈登,A.(Arthur Harden)和扬,?A(Arthur W.(William Young)实验中证明了无机磷酸的作用。 恩,( ?1940年前德国的生物化学家恩伯顿,G(Gustar Embden)和迈耶霍夫,O(Otto Meyerhof)等人的努力完全阐明了糖酵解的整个途径,揭示了生物化学的普遍性。因此糖酵解途径又称Embden-Meyerhof途径(简称EMP)。

糖酵解的过程

糖酵解的過程 EMP 途徑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磷酸丙糖的生成過程(耗能過程),第二和階段是丙酮酸生成過程(產能過程)。 下面讓我們來慢慢分解反應過程 第一階段 第一步 △一 磷酸化:G →G6P Extracellular fluid :胞外液 Cytoplasm :細胞質 Glucose :葡萄糖 Phosphorylation :磷酸化作用 Plasma :等離子;血漿 Membrane :膜;薄膜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己糖激酶 EMP 途 徑中第一個限速酶 激酶:一类从高能供体分子(如ATP )转移磷酸基团到特定靶分子(底物)的酶;这一过程谓之磷酸化。 已糖激酶:催化从ATP 转移磷酸基团至各种六碳糖上去的酶。 激酶都需要Mg2+作为辅助因子。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糖酵解的第一階段

第一階段第二步△二 G6P F6P 磷酸葡萄糖异构酶 第一階段第三步 ③磷酸化:F6P → FDP PFK是第二个限速酶,也是 EMP途径的关键酶,其活 性大小控制着整个途径的 进程。 磷酸果糖激酶是一种别构 酶,是糖酵解三个限速酶中 催化效率最低的酶,因此被 认为是糖酵解作用最重要 的限速酶。

第一階段 第四步 ④ 裂解 (FBP → DHAP + G3P ) 第一階段 第⑤步 ⑤ 异构化(DHAP → G3P ) 1,6-二磷酸果糖 2×3-磷酸甘油醛 ◎上述5步反应完成了糖酵解的准备阶段。 ◎包括两个磷酸化步骤,由六碳糖裂解为两分子三碳糖,最后都转变为3-磷酸甘油醛。 ◎在准备阶段中,并没有从中获得任何能量,与此相反,却消耗了两个ATP 分子。 ◎以下的5步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反应、磷酸化反应。这些反应正是从3-磷酸甘油醛提取能量形成ATP 分子。

生物化学期末复习(简答、名词解释)

第九章糖代谢 1. 什么是物质代谢?什么是能量代谢?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物质代谢:研究各种生理活性物质(如糖、蛋白质、脂类、核酸等)在细胞内发生酶促反应的途径及调控机理,包含旧分子的分解和新分子的合成; 能量代谢:研究光能或化学能在细胞内向生物能(ATP)转化的原理和过程,以及生命活动对能量的利用。 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能量转化寓于物质转化过程之中,物质转化必然伴有能量转化。 2. 中间代谢: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和体内原有的物质在一切组织和细胞中进行的各种化学变化称为中间代谢。 3. 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 简称 RQ):指生物体在同一时间内,释放二氧化碳与吸收氧气的体积之比或摩尔数之比,即指呼吸作用所释放的 CO2 和吸收的 O2 的分子比。 4. 自养型生物:为能够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类型,又分为光合自养——绿色植物,和化能自养——硝化细菌等。 5. 异养型生物:不能自己合成有机物,必须依靠自养生物制造的有机物生存。 6. 简述活体内实验及其意义。 答:1)用整体生物材料或高等动物离体器官或微生物细胞群体进行中间代谢实验研究称为活体内实验,用“in vivo”表示。2)活体内实验结果代表生物体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在神经、体液等调节机制下的整体代谢情况,比较接近生物体的实际。 7. 活体外实验:用从生物体分离出来的组织切片,组织匀浆或体外培养的细胞、细胞器及细胞抽提物进行中间代谢实验研究称为活体外实验,用“in vitro”表示。 8. 简述代谢途径的探讨方法 答:1)代谢平衡实验;2)代谢障碍实验(代谢途径阻断实验);3)使用抗代谢物;4)代谢物标记追踪实验;5)测定特征性酶;6)核磁共振波谱法。 9. 简述糖的生理功能 答:1)作为生物体的结构成分;2)作为生物体内的主要能源物质;3)在体内转变为其他物质;4)作为细胞识别的信息分子。 10. 糖的分解途径有哪些? 答:糖酵解、糖的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 11. 简述血糖中糖的来源? 答:食物中多糖的消化吸收;乳酸、氨基酸、甘油等物质的糖异生;自身糖原的降解。12. 糖酵解:是将葡萄糖转变成乳酸并同时生成 ATP 的一系列反应,是一切有机体中都存在的葡萄糖降解途径。 13. 简述糖酵解的过程 答:1)己糖磷酸酯的生成:葡萄糖→果糖-1,6-二磷酸2)丙糖磷酸的生成(磷酸己糖的裂解):果糖-1,6-二磷酸→2 分子磷酸丙糖3)丙酮酸的生成:甘油醛-3-磷酸→丙酮酸4)乳酸的生成:丙酮酸→乳酸 14. 简述糖酵解的特征 答:1)反应部位在胞液2)不需氧的产能过程(底物水平磷酸化) 1 G→ 2 ATP,Gn(G)→ 3 ATP 3)终产物乳酸:释放入血,进入肝脏代谢;分解利用;乳酸循环。 4)有 3 步不可逆反应

糖酵解途径

第六章糖代谢 第一节糖酵解途径** 糖酵解途径中,葡萄糖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经10步反应降解为2分子丙酮酸,同时产生2分子NADH+H+和2分子ATP。 主要步骤为(1)葡萄糖磷酸化形成二磷酸果糖;(2)二磷酸果糖分解成为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二者可以互变;(3)磷酸甘油醛脱去2H及磷酸变成丙酮酸,脱去的2H被NAD+所接受,形成NADH+H+。 丙酮酸的去路: (1)有氧条件下,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转变为乙酰辅酶A,同时产生1分子NADH+H+。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最后氧化为CO2和H2O。 (2)在厌氧条件下,可生成乳酸和乙醇。同时NAD+得到再生,使酵解过程持续进行。 第二节三羧酸循环*** 在线粒体基质中,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的乙酰辅酶A,再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进入三羧酸循环。柠檬酸经脱水加水转变成异柠檬酸,异柠檬酸经连续两次脱羧和脱羧生成琥珀酰CoA;琥珀酰CoA发生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1分子GTP和琥珀酸;琥珀酸再脱氢,加水及再脱氢作用依次变成延胡索酸,苹果酸及循环开始的草酰乙酸。三羧酸循环每循环一次放出2分子CO2,产生3分子NADH+H+,和一分子FADH2。 第三节磷酸戊糖途径** 在胞质中,在磷酸戊糖途径中磷酸葡萄糖经氧化阶段和非氧化阶段被氧化分解为CO2,同时产生NADPH + H+。 其主要过程是G-6-P脱氧生成6-磷酸葡萄糖酸,再脱氢,脱羧生成核酮糖-5-磷酸。6分子核酮糖-5-磷酸经转酮反应和转醛反应生成5分子6-磷酸葡萄糖。中间产物甘油醛-3-磷酸,果糖-6-磷酸与糖酵解相衔接;核糖-5-磷酸是合成核酸的原料,4-磷酸赤藓糖参与芳香族氨基酸的合成;NADPH+H+提供各种合成代谢所需要的还原力。 第四节糖异生作用** 非糖物质如丙酮酸,草酰乙酸和乳酸等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合成糖的过程,

糖酵解

山东大学实验报告2013年5月19 日 姓名陈少坤系年级 2011级生科2班同组者张劲松 科目生化实验题目肌糖原酵解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鉴定糖酵解作用的原理和方法。 2. 了解酵解作用在糖代谢过程中的地位及生理意义。 3. 了解有关组织代谢实验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二、实验原理 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许多生物机体内,糖的无氧分解几乎都按完全相同的过程进行。本实验以动物肌肉组织中肌糖元的酵解过程为例。 肌糖元的酵解作用,即肌糖元在缺氧的条件下,经过一系列的酶促反应,最后转变成乳酸的过程。肌肉组织中的肌糖元首先磷酸化,经过己糖磷 酸酯、丙糖磷酸酯、甘油磷酸酯、丙酮酸等一系列中间产物,最后生成 乳酸。该过程可综合成下列反应式: 1/n(C6H10O5)n+H O 2CH3CHOHCOOH 2 肌糖元的酵解作用是糖类供给能量的一种方式。当机体突然需要大量的能量,而又供氧不足(如剧烈运动时),则糖元的酵解作用可暂时满足 能量消耗的需要。在有氧条件下,组织内糖元的酵解作用受到抑制,而 有氧氧化则为糖代谢的主要途径。 糖元酵解作用的实验,一般使用肌肉糜或肌肉提取液。在用肌肉糜时,必须在无氧条件下进行;而用肌肉提取液,则可在有氧条件下进行。 因为催化酵解作用的酶系统全部存在于肌肉提取液中,而催化呼吸作用 (即三羧酸循环和氧化呼吸链)的酶系统,则集中在线粒体中。 糖元或淀粉的酵解作用,可由乳酸的生成来观测。在除去蛋白质与糖后,乳酸可以与硫酸共热便成乙醛,后者再与对羟基联苯反应生成紫 罗兰色物质,根据颜色的显现加以鉴定。该法比较灵敏,每毫升溶液含1 ——5ug乳酸即给出明显的颜色反应。若有大量糖类和蛋白质等杂质存 在,则严重干扰测定,因此实验中应尽量除尽这些物质。另外,测定时 所用的仪器应严格地洗干净。 三、实验用品 试剂 1. 材料:鸡或兔的肌肉糜。 2. 试剂: 1) 0.067mol/L磷酸缓冲液(pH7.4); 2) 对羟基联苯试剂:称取对羟基联苯1.5g溶于100mL 0.5%NaOH中,配成1.5%的溶液。若对经基联苯颜色较深,应用丙酮或无水乙醇重结晶,放置

糖酵解、TCA途径

糖酵解途径(EMP途径) 定义:葡萄糖经过一系列步骤降解成丙酮酸并生成ATP过程,被认为是微生物最古老原始的获能方式。指在O2不足情况下,葡萄糖或糖原分解为丙酮酸或乳酸,并伴随少量ATP生成。在细胞质中进行。 两个阶段: 一:活化阶段 a:葡萄糖磷酸化:活化葡萄糖,消耗1ATP,使葡萄糖和磷酸结合成葡萄糖-6-磷酸(己糖激酶) b:葡萄糖-6-磷酸重排成果糖-6-磷酸(葡萄糖磷酸异构酶) c:生成果糖-1、6-二磷酸(6-磷酸果糖激酶-1),消耗1ATP d:果糖-1、6-二磷酸断裂为3-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醛缩酶)e:磷酸二羟丙酮很快转变为3-磷酸甘油醛。(丙糖磷酸异构酶)二:放能阶段 a:3-磷酸甘油醛氧化生成1、3-二磷酸甘油酸,释出2电子和1H+,生成NADH+ H+,且将能量转移至高能磷酸键中。 b:不稳定的1、3-二磷酸甘油酸失去高能磷酸键,生成3-磷酸甘油酸,能量转移至ATP中,生成1ATP(发生第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c:3-磷酸甘油酸重排生成2-磷酸甘油酸 d:2-磷酸甘油酸脱水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e: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将磷酸基团转移给ADP生成ATP,同时形成丙酮酸(发生第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

附图:

总反应式: 一.糖无氧氧化反应(分为糖酵解途径和乳酸生成两个阶段)(一)糖酵解的反应过程(不是限速酶的反应均是可逆的) 1.葡萄糖磷酸化为6-磷酸葡萄糖 [1] 己糖激酶(hexokinase)催化,I-IV型,肝细胞中为IV型,又称葡萄糖激酶 区别:前者Km值小、特异性差。 意义:浓度较低时,肝细胞不能利用Glc。 [2]需要Mg++参与,消耗1分子ATP [3] 关键酶(限速酶):己糖激酶。 [4]反应不可逆,受激素调控。 [5]磷酸化后的葡萄糖不能透过细胞膜而逸出细胞。

糖酵解中间产物磷酸丙糖鉴定实验课的研究性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29067198.html, 糖酵解中间产物磷酸丙糖鉴定实验课的研究性教学 作者:杨生妹魏万红陈云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第51期 摘要:本文研究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设计新的实验方案,使学生更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深入了解实验原理,巩固已学基本知识,拓展背景知识。 关键词:糖酵解;磷酸丙糖鉴定;研究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265-02 糖酵解途是存在于所有生物体中的非常保守的代谢途径,因而该途径成为动态生物化学部分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与此相匹配的实验课教学内容糖酵解中间产物磷酸丙糖的鉴定,因为涉及到有机化学课程中糖的颜色反应、生物化学课程酶的活性中心、必需基团、抑制剂及蛋白质变性剂等内容而成为一个操作相对容易但涉及面很多的实验。因此选定此实验内容作为研究性教学,既可以巩固很多已学的基础知识,也有利于开阔新的视野。现将该实验课研究性教学的过程、特点、意义及学生收获总结如下。 一、教学过程及特点 1.选定实验内容,学生分派任务。因为研究性教学强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1],所有学生所做的实验相同,但分别负责不同实验结果及原理的介绍及解释。 2.进行新的实验设计,细化实验现象,深化实验原理。在原先的讲义中[2],实验共分三个组(表,原1、原2及原3)。实验步骤为:取干酵母粉约2g于烧杯中,加10ml去离子水,用玻棒搅匀,使其成为混悬液,并严格依次添加试剂(表)。充分反应后,用2,4-二硝基苯肼使丙糖显色。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实验进行了新的分组(表,新1-5)。从表中可以看出,新的实验设计比原先多了两个组,其实就是将原先的第一组(原1)分成了三个组(新1、新2及新3)。新4同原2,新5同原3。 3.在实验结束后,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所有同学进行讨论。 二、教学意义及学生收获 1.拓展背景知识,了解研究意义。汇报阶段,第一组代表回顾糖酵解途径的发现史、讲解糖酵解的关键步骤。由于所选教科书的内容及课时数限定[3]、在理论课上,学生们无缘学习

生物化学第三版下册典型题目(含答案)

第四章糖代谢 【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糖酵解(glycolysis)11.糖原累积症 2.糖的有氧氧化12.糖酵解途径 3.磷酸戊糖途径13.血糖(blood sugar) 4.糖异生(glyconoegenesis)14.高血糖(hyperglycemin) 5.糖原的合成与分解15.低血糖(hypoglycemin) 6.三羧酸循环(krebs循环)16.肾糖阈 7.巴斯德效应(Pastuer效应) 17.糖尿病 8.丙酮酸羧化支路18.低血糖休克 9.乳酸循环(coris循环)19.活性葡萄糖 10.三碳途径20.底物循环 二、填空题 21.葡萄糖在体内主要分解代谢途径有、和。 22.糖酵解反应的进行亚细胞定位是在,最终产物为。 23.糖酵解途径中仅有的脱氢反应是在酶催化下完成的,受氢体是。两个 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分别由酶和酶催化。 24.肝糖原酵解的关键酶分别是、和丙酮酸激酶。 25.6—磷酸果糖激酶—1最强的变构激活剂是,是由6—磷酸果糖激酶—2催化生成,该酶是一双功能酶同时具有和两种活性。 26.1分子葡萄糖经糖酵解生成分子ATP,净生成分子ATP,其主要生理意义在于。27.由于成熟红细胞没有,完全依赖供给能量。 28.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含有维生素、、、和。 29.三羧酸循环是由与缩合成柠檬酸开始,每循环一次有次脱氢、 - 次脱羧和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共生成分子ATP。 30.在三羧酸循环中催化氧化脱羧的酶分别是和。 31.糖有氧氧化反应的进行亚细胞定位是和。1分子葡萄糖氧化成CO2和H2O净生成或分子ATP。 32.6—磷酸果糖激酶—1有两个ATP结合位点,一是ATP作为底物结合,另一是与ATP亲和能力较低,需较高浓度ATP才能与之结合。 33.人体主要通过途径,为核酸的生物合成提供。 34.糖原合成与分解的关键酶分别是和。在糖原分解代谢时肝主要受的调控,而肌肉主要受的调控。 35.因肝脏含有酶,故能使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而肌肉中缺乏此酶,故肌糖原分解增强时,生成增多。 36.糖异生主要器官是,其次是。 37.糖异生的主要原料为、和。 38.糖异生过程中的关键酶分别是、、和。 39.调节血糖最主要的激素分别是和。 40.在饥饿状态下,维持血糖浓度恒定的主要代谢途径是。 三、选择题 A型题 41.糖类最主要的生理功能是: A.提供能量 B.细胞膜组分 C.软骨的基质 D.信息传递作用 E.免疫作用42.关于糖类消化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

糖酵解与有氧氧化的区别

糖酵解与有氧氧化的区别 很少有人知道糖酵解和有氧氧化的区别,可能我们在初中时期已经学过了有氧氧化的知识,却很少有人知道糖酵解。其实,糖酵解就是类似于将糖转化为乙醇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消耗氧气。通俗点来讲,就是糖酵解是有氧氧化的第一个阶段。下面具体介绍一下。 糖异生。 由简单的非糖前体(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糖(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糖异生不是糖酵解的简单逆转.虽然由丙酮酸开始的糖异生利用了糖酵解中的七步进似平衡反应的逆反应,但还必需利用另外四步酵解中不曾出现的酶促反应,绕过酵解过程中不可逆的三个反应.糖异生保证了机体的血糖水平处于正常水平.糖异生的主要器官是肝. 糖酵解是指在氧气不足条件下。 葡萄糖或糖原分解为乳酸的过程,此过程中伴有少量ATp的生成.这一过程是在细胞质中进行,不需要氧气,每一反应步骤基本都由特异的酶催化.在缺氧条件下丙酮酸则可在乳酸脱氢酶的催化下。 接受磷酸丙糖脱下的氢,被还原为乳酸.。 而有氧条件下的糖的氧化分解,称为糖的有氧氧化,丙酮酸可进一步氧化分解生成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生成CO2和H2O.糖的有氧氧化和糖酵解在开始阶段的许多步骤是完全一样的,只

是分解为丙酮酸以后,由于供氧条件不同才有所分歧.糖酵解总共包括10个连续步骤,均由对应的酶催化.总反应为:葡萄糖+2ATp+2ADp+2pi+2NAD+——>2丙酮酸+4ATp+2NADH+2H++2H2O 丙酮酸(CH3COCOOH)+2NADH—可逆—>乳酸(CH3CHOHCOOH)+2NAD+糖酵解可分为二个阶段,活化阶段和放能阶段 糖的无氧氧化生成乳酸。 不消耗氧,这个过程和酵母使糖转变成乙醇的发酵过程很相似所以称糖酵解。现在把葡萄糖或糖原在胞浆内生成丙酮酸或乳酸的过程都称糖酵解。而有氧氧化在第一个阶段胞浆内的反应的最终产物是丙酮酸,第二阶段由转运蛋白进入线粒体,进行TCA 循环彻底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有氧氧化的第一阶段可以叫做糖酵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