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江西省2015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总复习 复习效果检测13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江西省2015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总复习 复习效果检测13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江西省2015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总复习 复习效果检测13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江西省2015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总复习 复习效果检测13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复习效果检测(十三)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2014·吉林模拟)下图中①②③④为四个不同地区。读图,回答1~2题。

1.立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最适合农牧结合发展的地区是()

A.①B.②

C.③D.④

2.下列描述符合①②③④四地区实际情况的是()

A.①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大力植树种草

B.②地区洪涝灾害严重,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C.③地区土壤盐碱化严重,大水漫灌可缓解该问题

D.④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退耕还牧

解析:1.C 2.B第1题,根据各地区所处的温度带和年降水量可知,③地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的交界处,这里最适合农牧结合发展。第2题,由图可知,①地区位于热带少雨地区,不易出现水土流失;②地区位于亚热带降水丰富地区,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易出现洪涝灾害,应加强水利工程建设;③地区位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大水漫灌会加重土地的盐碱化;荒漠化多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带;④地区位于中温带,但降水丰富,不可能有严重荒漠化,也不适合发展牧业。

读“某地理事物因果联系图”,完成3~4题。

3.下列因果关系与上图相符的是()

A.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农药、化肥用量增加→土地荒漠化→耕地减少→粮食减产B.人口增长→城市膨胀→工矿规模扩大→土壤污染加剧→水土流失→耕地减少→粮食减产C.人口增长→建设用地增加→植被破坏→土壤污染加剧→水土流失→耕地减少→粮食减产D.人口增长→开垦新耕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耕地减少

4.解决上题问题的最有效措施是()

A.增施有机肥B.开矿后土地复垦

C.退耕还林还草D.小流域综合治理

解析:3.D 4.C第3题,读图即可知答案。第4题,恢复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据报道,我国江西省南部山区出现了大片的“红色荒漠”。据此回答5~6题。

5.“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条件主要是()

A.风蚀作用B.水蚀作用

C.沉积作用D.风化作用

6.“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是()

A.滥伐森林B.开山取石

C.过度放牧D.风化作用

解析:5.B 6.A第5题,由于“红色荒漠”出现在我国江西省南部山区,结合其地理环境特征可以判断其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产生的类似荒漠的景观。第6题,人类破坏植被,一方面破坏了植被保持水土的作用,使得土壤更容易被侵蚀,另一方面破坏了植被涵养水源的作用,使得下渗量减小,地表径流的侵蚀作用增强。

(2014·昆明高三调研)鄱阳湖被称为“长江之肾”“鸟类天堂”。下图示意2000~2010年鄱阳湖枯水期水位时间统计情况。读图,回答7~9题。

7.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水位低于12米天数呈持续增加趋势

B.水位低于12米天数最多的年份也是水位低于10米天数最多的年份

C.丰水期总体呈现出开始晚、结束早的趋势

D.枯水期总体呈现出开始晚、结束早的趋势

8.若在鄱阳湖入长江口处建一座大闸,其作用主要是()

A、提高发电能力B.增加灌溉水源

C.改善航运条件D.调节河湖水量

9.近年来鄱阳湖地区持续干旱的主要原因是()

A.过量引水灌溉

B.东南季风较强,雨带在该地停留时间短

C.西南季风较弱,水汽供给不足

D.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弱,南方降水时间长

解析:7.C8.D9.B第7题,由图可知,鄱阳湖水位低于12米的天数总体呈增加趋势,但并非持续增加;水位低于12米天数最多的年份是2006年,而水位低于10米天数最多的年份是2010年;由图可知,该湖枯水期时间总体上越来越长,说明丰水期总体呈现出开始晚、结束早、持续时间短的趋势。第8题,在鄱阳湖入长江口处建一座大闸,可以调节进、出湖泊的水量,从而人为地调节鄱阳湖枯水期的水位和持续时间;鄱阳湖入长江口处水流平稳、不宜发电,也不需要通过建闸来改善航运条件、增加灌溉水源。第9题,鄱阳湖位于我国东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该湖泊水量的大小与我国东部的降水量大小密切相关,而我国东部的降水主要是由东南季风带来的。当东南季风势力较强时,锋面雨带很快会被推到北方去,从

而导致鄱阳湖地区降水较少,甚至持续干旱。

10.下图为我国各种荒漠化类型比重图,我国荒漠化的类型及其对应地区正确的为()

A.风蚀荒漠化——东北平原

B.水蚀荒漠化——西北地区

C.盐渍化——南方低山丘陵

D.冻融荒漠化——青藏高原

解析:选D在我国,风蚀荒漠化多见于西北地区;水蚀荒漠化多分布于南方低山丘陵和西南喀斯特地区;盐渍化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灌溉区和华北半湿润区。

净初级生产量指在初级生产过程中,从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中扣除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掉的那部分能量。下面图甲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随气温变化图”,图乙为“净初级生产量随雨量变化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仅考虑气温的影响,净初级生产量()

A.随气温升高而增加B.随气温升高而减少

C.随气温升高先增后减D.最大值在25℃

12.下列生态系统中净初级生产量均值最大的是()

A.温带沼泽湿地B.针叶林

C.中纬度草地D.荒漠

解析:11.C12.A第11题,随气温升高呼吸作用增强,光合作用出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因而净初级生产量随气温升高先增后减。第12题,温带沼泽湿地气候潮湿,且温度不是太高,因而净初级生产量最大。

二、综合题(40分)

13.(2014·广州模拟)西辽河流域面积约13万km2,平均年降水量为375 mm。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牧业的发展,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20

高考自然地理100题整理(含答案)

高考自然地理100题整理(含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地理综合测试姓名学号成绩 范围:地图与地球、地球与宇宙、岩石与地貌、大气与天气气候部分内容满分 (一)为纪念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400年,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发起,主题是“探索我们的宇宙”,希望通过星空探索,帮助人们重新认识他们在宇宙中的位置。 1.下列有关恒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由炽热的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天体 B.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呈云雾状外表 C.与星云比恒星具有质量小、体积小、密度小的特点 D.在天空中的位置固定不变 2.在下列天体系统中,不包含地球的天体系统层次是 A.地月系 B.太阳系 C.河外星系 D.总星系(二)2010年1月1日和15日天象奇观“月偏食”与“日环食”分别上演。 3.1月1日的月相应为 A.满月 B.新月 C.蛾眉月 D.下弦月 4.发生月食的当天,月球上中天时刻为

A.夜半 B.傍晚 C.黎明 D.正午 5.发生日环食的必要条件是 A.日地月基本在一条线上,地球在中间 B.日、地、月基本在一条线上,月球在中间 C.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 D.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 (三)经过4天昼夜奋战,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于当地区时2009年11月16日1时圆满完成在长城站(62°13'S,58°58'W)的物资卸运任务,离开长城站奔赴中山站。 6.此时北京时间约为: A.16日12点 B.16日13点 C.15日11点 D.15日14点 7.南极考察队员们遇到的危险有: ①暴风雪迎面扑来,看不清路②积雪覆盖的冰隙随时都有可能吞没队员③酷冷的严寒,给队员留下无情的冻伤④整个南极洲上碰不到任何人,无法求援⑤随时会遭到熊的袭击 A.①②③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四)右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③位于北回归 线。 8、此日,①地的日期为 A、3.21 B、6.22 C、9.23 D、12.22 9、此刻,①、④两地的太阳高度分别为 A、66°34′,90° B、0°,23°26′ C、0°,66°34′ D、23°26′,66°34′ 10、某日,②地的日出时刻为北京时间6:00,此日,当②地日落时,④地的地方时为 A、1时 B、7时 C、13时 D、19时 (五)下表是2009年某日我国三个地点日出日落时间表(北京时间)。 11.下列节日最可能出现在表中所示日期前后的是 A.儿童节 B.五一劳动节 C.元旦 D.清明节 12.表中三个地点纬度排列由高到低依次是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D.②③① 00W 66034’N

高考地理微专题: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案例(附:经典案例及解析)

高考地理微专题: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案例(附:经典案例及解析) 某区域生态问题、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 (1)综合分析某生态问题的成因 针对上述每一问题,要综合分析其成因,一般应按以下思路展开:

成因当然,分析原因并不需对每一方面均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对上述与某生态问题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如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自然条件包括:由高原山地向平原过渡、坡度较陡;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形成,冲刷力强;植被稀疏,覆盖率低;土质由粉砂颗粒组成,疏松且垂直节理发育。人为原因包括:对植被的破坏尤其是对森林的砍伐;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如轮荒等;露天开矿的采矿方式。 (2)针对成因,提出应对措施

要做好这一步,关键在于加强针对性,针对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总结出应对措施,即包括对自然条件的改造和对人类活动的规划、管理,总之具体问题应具体对待。 【经典案例】 1.(2020·云南省模拟)宁夏中卫沙坡头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过去这里受流沙侵袭,黄沙蔽日,包兰铁路也常被风沙掩盖,造成交通中断。近年来,

当地采用“麦草方格”治沙法(也称草方格沙障法),通过轧制1米×1米的麦草方格,在格子中间种植沙生植物来固定流动的沙丘,植被覆盖率由过去不足1%上升到42.4%,在铁路线两侧形成了“绿带”,基本上控制了沙害侵袭。原来人工固沙1.2亩/天,现机械铺设草方格达48亩/天。这种治沙方式已推广到世界许多国家。左图为中卫沙坡头自然保护区景观分布示意图,右图为草方格沙障景观。 (1)试说明草方格沙障的治沙原理。 (2)分析在草方格沙障中种植固沙植物的生态效益。 (3)根据图文资料说出草方格沙障法应优先治理的地区。 【解析】 第(1)题,草方格沙障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治沙方法,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状,草方格沙障可以增大地表粗糙度,削弱经地面层风速,减弱风的输沙能力,沙障阻止流沙的移动,可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第(2)题,草方格沙障中种植固沙植物主要是一些耐旱植物,这类植物根系发达,有效固沙,减少沙丘移动,同时增加植被覆盖率,截留水分,植物固沙,增强蓄水能力,削减地表风力,减轻风力的侵蚀和搬运作用,利于有机质积累,改善植物生长条件,以达到长久固沙的作用。

2020年高考高三地理复习区域生态环境(含答案)

2020年高考高三地理复习区域生态环境读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资料回答1-2题。 1 A.风沙危害严重 B.水土流失严重 C.大陆性气候减弱 D.光照条件变差 2.针对该地区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A.退耕还林 B.退耕还牧 C.退耕还湖 D.修建水库若尔盖湿地,面积曾达3000平方公里,为两大母亲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有着储量丰富的现代泥炭资源,目前该地已遭受到破坏。据此回答3-4题。 3. 若尔盖湿地的生态意义是( ) A. 产生药材,调蓄洪水 B. 产生工业原料和农副产品 C.防风固沙,保持水土 D. 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水源

4. 保护若尔盖湿地的措施是( ) A.挖沟排水,疏开沼泽 B. 停止一切经济活动,实行封闭管理 C.修建水库,发展水电 D. 设立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 针对藏南地区江北公路沙害问题,某研究所在该地区进行石方格沙障(由石头组成的方格状拦沙设施)防风固沙效益实验,下图示意风速为 11 m/ s 时在石方格沙障干预下的风速流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5.石方格沙障能有效降低( ) A.高空输沙量 B.近地面输沙量 C.地表粗糙度 D.风沙活动高度 6.与林木覆盖相比,石方格沙障更能( ) A.稳固沙土 B.削减风力 C.减少水分蒸发 D.适应恶劣环境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绿洲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7.该区域修建水库的主要目的是:( ) ①保障城镇用水②开发水能资源③蓄水灌溉农田④发展水产养殖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8.适合该地农业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①开发山地,扩大耕地面积②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农田③修建防渗漏灌渠,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④营造防护林,保护生态环境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常常影响着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读我国甲、乙、丙三地的水热状况示意图,回答9~10题: 9.三地区中,海拔较低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乙地和丙地 10.三地区的气候类型为() A.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极地气候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图中A、B、C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 荒漠化。据此完成11-12题。

谈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及其危害和原因

谈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及其危害和原因 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我国面临的生态问题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我国当前面临的生态问题及其危害与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其次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地。 二、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7.1×105km2,占国土面积的7.4%;戈壁面积5.7×105km2,占国土面积的 5.9%。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 2.1×103km 的速度扩展。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如伐木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 三、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 我国森林资源极度缺乏,是世界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森林资源的缺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缺乏、林地面积急剧减少是由于人类过度的伐木开垦、毁林造田,以及火灾、病虫害等原因引起的。 四、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是世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造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从自然方面来看,主要有多山,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刷力强;植被稀少,对地面的保护性差,易造成水土流失。从人为方面来看,主要有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及其他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五、淡水资源严重缺乏 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奇缺的国家。虽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 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拥有十三亿多人口,若按人均计,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我国淡水资源奇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这导致有些地区水灾频发,有些地区又极度干旱。二是人为因素,我国国民惜水、节水意识薄弱,节水措施不到位,这导致水资源浪费现象随处可见。 六、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大量物种面临灭绝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近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成骤减趋势,且大量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同时也使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我国生物多样性骤减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种生存环境的改变与破坏,人类掠夺式的开发与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的入侵或不合理的引种等,此外人类非法收集、采挖、走私等行为也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七、各种污染严重 各种污染日趋严重,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光污染、噪音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等。其中,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尤为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把经济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和重心,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大肆发展第二产业,人们长期只片面的注重经济效益而

2020高考-自然地理专练(选择篇)

自然地理——考点扫描验收(选择篇) 选择题(本大题共45小题。在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2019·大连重点中学联考)广州(113°E)的陈先生到纬度大致相同的夏威夷(156°W)休假,飞机在北京时间5:30 从旭日东升的当地机场起飞,降落到夏威夷时正值日落。据此回答1~2题。 1.陈先生乘坐的飞机大约飞行了( ) A.6小时 B.8小时 C.10小时 D.11小时 2.陈先生习惯在每天同时与在伦敦和悉尼(32°S,151°E)的两个女儿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已知其在伦敦的女儿当地时间6~9时空闲,在悉尼的女儿当地时间18~21时空闲。则其到达夏威夷后与女儿们联系的时间是( ) A.当地时间22~23时 B.当地时间19~20时 C.当地时间21~22时 D.当地时间20~21时 (2019·南京市5月三调)图1为游客某日黄昏时拍摄的南京眼步行桥景观图,图2为南京眼步行桥景点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 3.推测图1的拍摄地点最可能位于图2中的( ) A.甲点B.乙点 C.丙点 D.丁点 4.若图1的拍摄日期为4月20日,则同一地点同一时刻再次拍摄相同图片的时间最接近以下日期中的( ) A.5月20日B.6月20日 C.7月20日D.8月20日 (2019·河南八市测评)光照强度指单位面积上所接受可见光的能量,单位为勒克斯(Lux或Lx)。下图为昆明植物园(102°30′E)内一栋四层建筑的三层东侧靠南的办公室某月室内光照的时空分布图,据此完成5~7题。 5.该月最有可能为( ) A.4月 B.6月 C.8月 D.2月 6.该办公室室内光照的分布特征为( ) A.光照强度与距窗户的距离没有关系 B.一天中光照强度最大值出现在当地正午时刻 C.同一时刻,距窗户越远,光照强度越小 D.上午光照强度大于下午 7.据统计数据,该办公室8月上旬比5月中旬光照强度弱,其影响因素可能为( ) A.昼夜长短 B.太阳高度 C.大气状况 D.植被覆盖率 (2019·安徽安庆一中、山西太原五中等五省六校联考)内河航运船舶航道的区位选择要根据水流的速度、泥沙沉积的实际情况而定,应尽可能实现节省能源、降低运输成本等效益最大化。下图为某河流航运图,依据图中信息,回答8~9题。

高三地理专题训练_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三地理专题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原湿地) 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若尔盖湿地(102°29’E-102°59’E,33°25’N-34°00’N),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黄河上游。该湿地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湿地之首。下图为若尔盖湿地位置示意图。 (1)列举若尔盖湿地的主要补给水源。 (2)试分析若尔盖湿地形成的自然原因。 (3)说明若尔盖湿地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三江源区位于省南部,河流密布、湖泊众多,是世界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分

布最集中的湿地。长江、黄河、澜沧江均发源于此,素有“中华水塔”之称。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对中国的生态状况及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材料二省及周边地区略图 (1)分析三江源湿地形成的原因。 (2)简述三江源湿地的重要生态价值。 (3)为遏制三江源地区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可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高纬湿地) 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熊森林地处加拿大西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自西海 岸的一系列海岛到海岸山脉西侧,是世界上现存面积 最大的温带雨林。雨林中乔木高大茂密,林间生长了 大量湿生苔藓。但由于近代人类的开发,大熊森林面 积已大大缩小,2006年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 保护这片温带雨林及各种珍稀野生动物。下图是不列 颠哥伦比亚省地形图。 (1)分析大熊森林成为世界现存面积最大温带雨林 的原因。

(2)分析大熊森林林间湿生苔藓广布的原因。 (3)从植被类型及地理分布角度说明温带雨林和热带雨林的差异。 (4)推测当地政府保护大熊森林可能采取的措施。 4.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泥炭是由很多年前沼泽地中的各种植物(其多数是蕨类植物)死亡后,堆积变化而成的,多分布于冷湿地区的低洼地。俄罗斯西西伯利亚泥炭资源极为丰富,泥炭资源的开发有近百种产品,但主要应用于制作各种泥炭肥料,应用于园艺、饲料、土壤改良剂等方面。 (1)俄罗斯西西伯利亚泥炭资源丰富的原因。 (2)泥炭是一种天然的有机肥料,但当地市场需求量

(整理)高中地理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

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森林资源匮乏 森林资源是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这里以林木资源为主,还包括林中和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土壤微生物及其他自然环境因子等资源。 现状:森林覆盖率低(18.21%),人均占有量少 (0.13公顷)(9.47立方米)所以中国是一个少林国家 世界其它国家森林覆盖率情况:日本67%,韩国64%,挪威60%左右, 瑞典54%, 巴西50-60%,加拿大44%,德国30%,美国33%.法国27%,印度23%。全球森林主要集中在南美、俄罗斯、中非和东南亚。这4个地区占有全世界60%的森林,其中尤以俄罗斯、巴西、印尼和民主刚果为最,4国拥有全球40%的森林。全世界平均的森林覆盖率为28%,北美洲为34%,南美洲和欧洲均为30%左右,亚洲为15%,太平洋地区为10%,非洲仅6%。 森林最多的洲是拉丁美洲,占世界森林面积的24%,森林覆盖率达到44%。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是南美的圭亚那,达到97%;森林覆盖率最低的国家是非洲的埃及,仅十万分之一;森林覆盖率增长最快的国家是法国。

地区分布不均,三大林区较丰富,华北、西北较少 台湾省森林覆盖率为全国最高,达70%。森林覆盖率超过30%的有福建(62.9%)、江西(60.5%)、浙江(60.5%)、黑龙江、湖南、吉林等6省,超过20%的有广东、辽宁、云南、广西、陕西、湖北等6省、区,超过10%的有贵州、安徽、四川、内蒙古等,其余各省、市、自治区多在10%以下,新疆、青海不足1%。 三大林区:东北林区、西南林区、东南林区

原始森林锐减,森林总体质量下降 目前原始林主要分布在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前者以耐寒的针叶林为主,兼有阔叶树种,属于密林地,所以树木都争着往上长,树型挺拔高大,有的高达三十多米,是非常好的建筑材料。东北林区的木材蓄积量超过全国总量的一半,是我国目前主要的木材供应基地之一。西南林区主要包括四川、云南和西藏三省区交界处的横断山区,及西藏东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南坡等地区。这里山高谷深,垂直差异大,树种特别丰富。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分布热带经济林、常绿阔叶树、落叶阔叶树和针叶林。并有珍贵的柚木、紫檀、樟木等。 人工林保存面积大,但单位蓄积量低 人工林面积最大的是秦岭、淮河以南,云贵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属

2017届高考自然地理专题训练试题

2017届高考自然地理专题训练试题 (完卷10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60分。每题2分。)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14日6时的气压形势,L为低压。图中天气系统以200千米/天的 速度东移。读图,回答1-2题: 1.根据气象部门发布的预报,甲地14日6—9时的风向 及暴雨开始的时间约为 A.偏东风 14日14时 B.偏南风 14日19时 C.东北风 15日4时 D.西北风 15日11时 2.该地区及图示气压形势出现的月份可能为 A.华北平原,3、4月份 B.四川盆地,1、2月份 C.黄土高原,10、11月份 D.东南丘陵,4、5月份 黄河上游自宁夏到内蒙古托克托先后流经河东沙地、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流程大约1000千米(如下图所示)。由于沙漠的快速推进,黄河在该河段含沙量急剧升高。读图,回答3-5题: 3.受盛行风影响,流沙可能大量进入黄河的沙源地是 A.河东沙地 B.乌兰布和沙漠 C.库布齐沙漠 D.河套平原 4.宁夏平原逃脱了被沙漠侵吞的厄运,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低 B.位于半湿润区 C.山脉阻挡 D.黄土覆盖 5.与中游相比,该河段黄河() A.有凌汛现象 B.落差大 C.水土流失严重 D.含沙量大 右图示意某天体系统。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太阳电池的运行轨道属于() A.恒星轨道 B.彗星轨道 C.行星轨道 D.卫星轨道 7.图中开发的能源类型是() A.太阳能 B.核能 C.太阳风 D.光能 右图示意局部地区的晨昏线位置,AB为晨线,读图回答8-9题。 8.此时北京时间为() A.2时40分 B.9时20分 C.21时20分 D.16时20分 9.此时下列地理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A.北印度洋洋流为逆时针 B.密西西比河正值枯水期 C.纽约正值一年中昼最长 D.尼罗河流域正值丰水期 右图示意山谷风的形成,回答10-11题。 10.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此图出现的时间是夜晚②此图出现的时间是白天 ③此时吹山风④此时吹谷风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据实际调查,图中甲地的夜雨较多,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A.夜晚的气温高于白天的气温,气流作上升运动 B.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低,气流作下沉运动 C.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高,气流作上升运动 D.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高,蒸发旺盛,空气中的水

高考地理-环境保护-专题练习(三)有答案

高考地理专题练习(三) 环境保护 考向一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 【一讲高考】 【例1】(2016?新课标Ⅲ卷)44.【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长江刀鱼是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天从长江口进入长江干流,支流以及通江湖泊湿地产卵、孵化。长江刀鱼曾经是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近年来长江刀鱼资源严重衰竭。 分析导致长江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并提出保护措施。 【例2】(2015?山东卷)46.(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锯泥是石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石粉与水的混合物,我国北方某石材生产基地每年产生大量的锯泥,其堆放占用了大片土地,石粉质地细,难处置,大风时易满地飞扬,雨天则随雨水流入河道。近年来,某企业在该基地利用锯泥生产加气砖,加气砖质量轻,保温效果好,是一种新型建筑材料,下图为锯泥产生过程及利用示意图。 从资源、环境的角度分析该企业利用锯泥生产加气砖的积极意义。(10分) 【例3】(2014海南地理)下图示意的农业区是新疆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1990年至2010年,该农业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分析该农业区耕地面积扩大带来的环境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例4】(2014山东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植被浅沟常布置在城市道路两侧、不透水地面的周边和大面积绿地内等处,可与城市雨水管网或集水池相连,其表面一般种草进行覆盖。下图为植被浅沟示意图。

指出植被浅沟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二讲典例】 【例1】42.(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12月月考)(10分)【环境保护】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下图是我国2006年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图(一次能源指在自然界现成存在,不改变其形态就可直接取用的能源)。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2 (1)在图示能源消费结构下,能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大气环境问题有哪些?(6分) (2)水能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可再生能源,说明在其开发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环境问题。(4分) 【趁热打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月13~14日,环保部就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约谈其主要负责人,督促其全面落实《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及相关规定,坚决制止破坏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1月14日,环保部向媒体通报称,环境保护部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和实地核查发现,河南小秦岭国家自然保护区内有10余家采矿企业,涉及可开采的坑口217个;矿渣堆存量2 000余万吨,堆放面积巨大,高差数百米,生态破坏严重,废弃场地生态恢复工作进展缓慢,未将环境保护部2014年的相关整改要求落实到位;保护区内部分采矿权到期后,有关部门仍为其办理矿权证。 说明矿产资源的开采,对小秦岭国家自然保护区带来的危害,并简述其主要治理措施。 【例2】(【全国百强校】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高三第七次模拟考试)读2012年我中十大水系水质类别比例图,回答问题。

2020届高考高三地理区域生态环境专题练习试题

2020届高考高三地理区域生态环境专题练习试题下图为我国北方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略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丙的自然带依次是 A.森林、草原、荒漠 B.草原、荒漠、森林 C.森林、荒漠、草原 D.荒漠、草原、森林 2.引起自然景观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从东向西降水减少 B.从东向西降水增多 C.从东向西气温升高 D.从东向西海拔增加 中亚两大内流河阿姆河、锡尔河源于帕米尔高原,纵穿沙漠注入咸海,沿岸形成狭窄的绿洲,是灌溉农业发达地区。读中亚地区图,回答3-5题。 3.咸海沿岸广大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是( ) A.常受到来自北冰洋的干冷气流影响B.全年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降水稀少 C.大量引用流入该湖泊的河水灌溉土地 D.深居大陆内部,气候干旱,蒸发强烈 4.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大量开垦和引水灌水导致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有( ) ①土壤盐渍化②水土流失③荒漠化加剧④周边大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增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为了防止流域内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

①加强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②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③大力开采地下水,避免使用地表水④营造农田防护林,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读大兴安岭及其两侧自然地理环境剖面示意图,完成6~7题: 6.甲地自然带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7.乙地的农业生产主要发展() A.水稻种植业 B.旱地耕作业 C.草原畜牧业 D.山地畜牧业 浑善达克地处锡林郭勒高原中部,东起大兴安岭南段西麓,向西延伸约340km,南北宽30—100km。下表 示意浑善达克沙地1997年—2017年荒漠化动态。据此完成8—9题。 8 A.荒漠化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变暖B.迎风坡上大量植被因沙埋而逐渐死亡 C.灌丛周围和丘间低地土壤养分减少D.致使北京附近沙尘(暴)天气增多 9.浑善达克地区的合理发展方向是 A.改良土壤,大力巩固和发展种植业B.制定合理载畜量,发展畜牧产品深加工业 C.大力植树造林,改善局地气候条件D.发挥人口优势,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中国的生态环境危机

中国的生态环境危机 一、上的生态环境破坏据研究, 4000 年前,黄河流域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西周时,黄土高原拥有森林 4.8 亿亩,森林覆盖率为53%(而现在的全国森林覆盖率仅 为 13% ,航拍和专家分析的结果仅为8.9%);及至春秋战国, 狼烟四起,烽火连天,人的生存环境开始遭受巨大的破坏。 后来,秦始皇一统天下,折腾百姓,继续毁灭生态,大兴土 木,大伐森林,史书中就称“蜀山兀,阿房出”。汉时,中国人口剧增,统治者的思想又都是崇本抑末,以粮为本,单 一的粮食种植业,砍掉林、牧、副、渔、商,结果,重农反 而误农,粮食产量反而上不去。因为重农贵粟,必然毁林开 荒,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地力下降,从而导致农业劳 动生产率每况愈下。 而且,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不像游牧民族或者欧洲人是牧 农产品并重、以肉类奶类为主的,中国人饮食几乎等同于吃 植物性的粮食,所以,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我们的祖先只好 大规模地毁林开荒。还有,中国古代有着庞大的专制官僚机 构和军队,而军队又以步兵为主,它不像游牧民族、西方民 族以骑兵为主之补给容易,饿了吃马肉渴了喝马奶就行,可 以就地解决,中国人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粮食总是军事家们考虑的头等重大的问题;由于粮食保存的时间比肉

类、奶类长久,所以,中国的家、军事家总是追求庞大的粮 食储备,以应付不测。 为了解决政府、军队的巨大供给问题,中国人也只好开 荒。西汉开荒8 亿亩,东汉开荒7 亿亩,至此黄河流域的森 林全部倒地。三国时期,中国人口从东汉时的 5648 万,减至 767 万,民族差点毁灭,生态也就再所难保,火烧赤壁、 火烧连营八百里,也不知烧掉了多少森林。南北朝时,兵燹 战乱频仍,中国人开始大规模南迁,长江流域的生态也就面 临着威胁。 隋时隋炀帝大兴土木,唐时开发东南,开荒14 亿多亩,“高山绝壑,耒耜亦满” 。加上隋唐征战、五代动乱,后来, 又经过宋辽金元争霸天下,元末、明末、清末、民国的战乱 破坏,中国人的生态资源被破坏殆尽。 可见,王朝循环不仅常常使得中华民族的人口减少过半 (中国历史上有10 次战争造成了人口减半),人民蒙受着巨大的痛苦,而且使得子孙后代继续生存下去的环境遭受了灭 顶之灾。二、生态环境的现状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长时期内仍然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大跃进”全 民炼钢,大规模砍伐森林;“文化大革命”时“以粮为纲”、“农业学大寨” ,梯田修到山顶上,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改革开放之后,政府虽然开始重视环境问题,但由于体制、 制度的原因,环境恶化的状况一时还难以扭转过来——高消

高考专题复习――自然地理主要规律和原理

20XX年高考专题复习――自然地理主要规律和原理 地理规律和原理的概念 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它规律的基础的规律。地理原理主要在于理解,是解决分析地理问题的基础。 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针对地理事象“是什么(样)”,地理规律更多强调地理事象的表现,地理规律主要在于“应用”。 高考涉及的主要地理规律和原理 一、我国太阳辐射能时空分布规律 1、就时间而言,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光照时间长, 各个地区的太阳辐射能夏半年多于冬半年。 2、就空间而言,我国太阳辐射能分布大体上东南向西北递增。 大体上的界线,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这一条线以西、以北广大地区,太阳辐射特别丰富。 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包括纬度高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地形地势、气候气象条 件等方面。 二、地球运动的规律 恒星年:3656时9分10秒2、地方时计算规律

计算规律:东比西早(大),东加西减;相差1时区,相差1小时。 ※日界线 例一.读经纬线示意图,图中虚线代表晨昏线,阴影与非阴影部分代表两个不同日期。据此回答以下1-2题 1.甲地时间为: A .9时 B .12时 C .21时 D .15时 2.若图中的日期是7日和8日,则北京时间可能为: A .1月7日4时 B .1月8日11时 C .7月7日11时 D .7月8日4时 3、地球自转与晨昏线的关系规律 A .晨昏线的概念及判读方法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圈(线)。在晨昏线西侧取一点,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如果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则是晨线,反之则是昏线。 B .晨昏线的规律及应用(晨昏线是解决地方时计算、昼夜长短、 日照图综合判读等等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的线索和突破口) ①判断地球自转方向 晨昏线的判断方法逆向使用,已知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或昏线,判读地球的自转方向。 ②判断地方时 晨线和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00,昏线和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00;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00,夜半球中央经线为00:00;与晨昏圈相切的纬度,如果出现极昼则切点(晨昏圈纬度最高点)所在经线为00:00,如果出现极夜则为12:00。 如右图A 为00:00,B 为12:00。 ③判断节气或季节 北极圈出现极昼(或者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夏至日);北极圈出现极夜(或者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晨昏圈和经线圈重合则为3月21日(春分日)或9月23日(秋分日)。 ④判断昼夜长短和日出日落(时间和方向) 昼长=昼弧弧度/15o;夜长=夜弧弧度/15o。 日出时间=12-昼长/2=夜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

2020年高考高三地理区域生态环境专题练习(含答案)

2020年高考高三地理区域生态环境专题练习 下图为我国北方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略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丙的自然带依次是 A.森林、草原、荒漠 B.草原、荒漠、森林 C.森林、荒漠、草原 D.荒漠、草原、森林 2.引起自然景观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从东向西降水减少 B.从东向西降水增多 C.从东向西气温升高 D.从东向西海拔增加 中亚两大内流河阿姆河、锡尔河源于帕米尔高原,纵穿沙漠注入咸海,沿岸形成狭窄的绿洲,是灌溉农业发达地区。读中亚地区图,回答3-5题。 3.咸海沿岸广大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是( ) A.常受到来自北冰洋的干冷气流影响B.全年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降水稀少 C.大量引用流入该湖泊的河水灌溉土地 D.深居大陆内部,气候干旱,蒸发强烈 4.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大量开垦和引水灌水导致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有( ) ①土壤盐渍化②水土流失③荒漠化加剧④周边大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增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为了防止流域内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

①加强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②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③大力开采地下水,避免使用地表水④营造农田防护林,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读大兴安岭及其两侧自然地理环境剖面示意图,完成6~7题: 6.甲地自然带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7.乙地的农业生产主要发展() A.水稻种植业 B.旱地耕作业 C.草原畜牧业 D.山地畜牧业 浑善达克地处锡林郭勒高原中部,东起大兴安岭南段西麓,向西延伸约340km,南北宽30—100km。下表 示意浑善达克沙地1997年—2017年荒漠化动态。据此完成8—9题。 8 A.荒漠化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变暖B.迎风坡上大量植被因沙埋而逐渐死亡 C.灌丛周围和丘间低地土壤养分减少D.致使北京附近沙尘(暴)天气增多 9.浑善达克地区的合理发展方向是 A.改良土壤,大力巩固和发展种植业B.制定合理载畜量,发展畜牧产品深加工业 C.大力植树造林,改善局地气候条件D.发挥人口优势,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生态环境问题和环境污染(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 生态环境问题与环境污染 1、下图中A地位于渭河以北的黄土高原区,如今这里已成为“陕西苹果”这一绿色果品的主要产区。读图回答问题。 (1)分析渭北黄土高原区适宜种植苹果的生态条件。 (2)为了保证“陕西苹果”产业的不断发展,科技人员与果农们摸索了果、畜、沼、窖、草“五配套苹果园”生态生产模式,请补画箭头完善该生产模式,并说明该生产模式既能降低生产成本又能生产绿色果品的原因。 (3)渭北黄土高原区苹果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为什么? 解析:第(1)题,渭河以北的黄土高原区适宜种植苹果的生态条件可从气候、土壤、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沼渣、沼液是果树、三叶草、青草的肥料,三叶草、青草作为养猪的饲料,畜肥作为

生产沼气的原料,水窖为农户、果树和三叶草种植提供水源,据此完善该生态农业模式。再结合生态农业的优势、沼气的作用来说明该生产模式既能降低生产成本又能生产绿色果品的原因。第(3)题,发展苹果产业带来的生态效益,可借鉴森林的作用来回答。 答案:(1)渭北黄土高原区海拔较高,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大;土壤中矿物质与微量元素含量高;远离工业发达的地区,环境清洁,污染小。 (2)画图略。沼渣和沼液是优质的有机肥料,将其施入果园可减少化肥的施用量;沼液由于含有大量的养分和抗生素,对病虫害有防治作用,可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了苹果无公害、无污染。 (3)大面积的果树和植被能起到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减少旱灾的作用,从而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2、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水湖,因盛产湟鱼和湖中岛栖息着各种水鸟而闻名于世,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青海湖水位总体呈下降趋势。20世纪50年代有108条入湖河流,目前锐减至不足10条,环境恶化给环湖地区生态和群众生产生活安全带来严重危害,《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在2004年将湟鱼列为濒危物种。

历届高考试题及解析100题(自然地理)

历届高考试题及解析100题(自然地理)试题52-55 某学校(110°E)地理兴趣小组在平地上用立竿测影的方法,逐日测算正午太阳高度。如图2—1—13所示,垂直竖立一根2米长的竿OP,正午时测得竿影长OP′,通过tga=OP/OP′算出正午太阳高度α。据此回答52~55题。 52.该小组每天量测影长时,北京时间应为() A.12:00B.12:40 C.11:20D.11:00 解题思路这是一组典型的自然地理基本能力考核题,属中等难度。该组题立意表达如下两种信息:第一,各学科之间存在着大量通过的“基础语言”,即使在“单科试卷”中,使用到其他学科的基础语言是不可避免和正常的。每门课程都强调要学习该学科有用的知识,基础语言的通用性就是“有用”的重要表现之一。第二,使用地理图表的能力,包括将地理现实繁复杂乱的信息加以梳理选取,制成直观的地理图表并从图表的信息中“还原”为地理现实或实践的能力。该组题目主要考核学生能否将数学的基础语言和能力运用于解决简单的地理问题,对时间的换算是否熟练,以及能否真正理解地理实践和地理图表间的关系,并准确把握一组题目中各个小题的相互联系。 答案:B 53.3月21日,当该小组进行观测时,下列城市中即将迎来旭日东升的是()A.英国伦敦B.匈牙利布达佩斯(约19°E)C.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约29°E)D.夏威夷檀香山(约158°W) 解题思路这是一组典型的自然地理基本能力考核题,属中等难度。该组题立意表达如下两种信息:第一,各学科之间存在着大量通过的“基础语言”,即使在“单科试卷”中,使用到其他学科的基础语言是不可避免和正常的。每门课程都强调要学习该学科有用的知识,基础语言的通用性就是“有用”的重要表现之一。第二,使用地理图表的能力,包括将地理现实

高中地理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问题专题练习 读我国沙漠化土地成因构成示意图,回答2题。 1.在这些沙漠化地区,人们解决生活燃料问题最为可取 的方式是 A.结合积蓄肥料,大力发展沼气 B.结合植树造林,大力发展薪炭林 C.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D.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开发利用小水电 2.防治荒漠化的最有效措施是() A扎设方草格沙障固沙B.消除地表疏松沙质沉积物 C恢复荒漠区自然植被D.改善荒漠区局部小气候 江西南昌市沿赣江而上20 km已形成一片面积达4.5万亩的厚田沙漠,被称为“江南水乡第一大沙漠”。虽然专家们曾在此展开了多项治沙试验,但始终成效不大。沙漠中心的龙王庙村青壮年纷纷携全家外出打工。这里能找到的植被都成了村民的低热值薪柴,甚至有人在沙漠边缘哄抢盗伐林木。据此回答3题。 3.造成江南水乡地区出现大沙漠的人为原因是() A.滥砍乱伐现象极为严重 B.生活习惯 C.执法不严 D.气候变迁 4.本地区协调人地关系的当务之急是() A.开发利用新的能源,如推广省柴灶、沼气 B.先移民,后治理 C.加大对哄抢盗伐现象的处罚力度 D.建水电站 5.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我们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 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B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发展畜牧业C.采取适当办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以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D禁止干旱地区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了热岛效应、咸潮侵袭、滩涂冲刷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据此回答3题。 6长江三角洲区域性热岛效应比较明显的主要原因是() ①能源消耗加大②城市人口剧增③水域面积扩大④市郊农业发展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7.上海在长兴岛北侧边滩筑堤建成青草沙水库。该水库主要功能是() A.防止洪水泛滥B.扩大湿地面积C.开发旅游景点D.提供优质水源 8.下列因素中,可能使长江三角洲滩涂遭受侵蚀与海岸线后退的是() ①上游输沙量降低②风暴潮频发③长江径流量加大④海平面上升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9.下列现象中,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的是() ①天山博格达峰雪线下降②东海出现南海的鱼种③华北地区树枝提前抽芽④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繁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对全球变暖的环境响应,叙述正确的是() A 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海平面上升 B 灾害性天气频繁;中国自然带北移 C 洋流发生变化;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改变 D 北欧影响最大;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 11对下列各地区环境问题叙述不正确的是() A.西北草原退化 B.东北平原土壤酸化 C.华北平原土壤盐渍化 D.南方丘陵水土流失 读下图回答2题。 12.为了加强水土保持,甲、乙、丙、丁四地段中, 最应退耕还林(草)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中国生态环境状况)

中国生态环境状况 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1 主要表现 水土流失严重: 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中国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从北到南)主要有:西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横断山脉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区。 沙漠化迅速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80年代,沙漠化土地以年均增长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近25年共丧失土地3.9万平方公里。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 草原退化加剧: 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由于草原退化,牧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 森林资源锐减: 中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若按目前的消耗水平,绝大多数国营森工企业将面临无成熟林可采的局面。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态赤字,当代人已经过早过多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生物物种加速灭绝: 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近30多年来的资料表明,高鼻羚羊、白鳍豚、野象、熊猫、东北虎等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属于中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312个种和种类,正式列入国家濒危植物名录的第一批植物有354种。

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十二 环境、 常考点一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及解决措施练习

常考点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及解决措施 (2018·泰安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研究风沙流,对防治流沙扩张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某地区沙漠化严重,某科考队研究该地区的风沙流时发现:随着粒径的增大,沙粒运动方式依次为悬移、跃移和蠕移(图甲);沙粒绝大部分集中在距沙床面10厘米的高度内,沙粒粒径及移动高度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大;输沙量与风速、下垫面密切相关(图乙)。该地区在机械固沙(用麦草扎设草方格沙障)的基础上配合生物固沙(在草方格中种草),防治流沙扩张效果显著,距沙床面10厘米的高度内输沙量趋近于0。 (1)简述风速从16米/秒增至20米/秒时,该地区戈壁风沙流发生的变化。 (2)判断风速在16~20米/秒时,该地区戈壁0~10厘米高度内沙粒最主要的运动方式,并说明理由。 (3)分析防治流沙扩张时种草比种树效果好的原因。 (4)该地区采用机械与生物固沙后输沙量锐减,简析其原因。 答案(1)输沙量总量增加;沙粒粒径变大;0~2厘米高度内输沙量减小,2~10厘米高度内输沙量增加;最大输沙量出现的高度上移。 (2)跃移。原因:弋壁以风力侵蚀和搬运为主,多为粒径较大的沙粒,不易悬移;0~2厘米高度内输沙量较小,蠕移比重较低。2~7厘米高度内输沙量最大,以跃移为主。 (3)风沙集中在距沙床面0~10厘米高度内,草的高度足以防风阻沙;草的生长耗水量较小,成活率较高,维护成本低;种草不易造成地下水位下降问题。 (4)沙障和植被覆盖地表,增大地表粗糙度,近地面风力锐减;根系固沙,机械阻沙,土壤湿度增加,紧实度增加,起沙阻力增大。

关键原理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方法 (1)自然原因 ①地形原因(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等); ②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 ③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等); ④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 ⑤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 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2018·山东济宁期末)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20世纪80年代,该地区出现众多风蚀坑,坑边发育有植被覆盖的沙丘,研究发现风蚀坑规模不断扩大。2000年以后,该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业。下图示意某风蚀坑及坑边沙丘等高线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据图推测( ) ①风蚀坑边界西移②风蚀坑边界东移③沙丘高度增加④沙丘高度降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为防止风蚀坑规模扩大,可在该地区( ) ①风蚀坑内设置沙障②营造常绿阔叶林③控制越野自驾游④种植耐旱农作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答案 1.B 2.D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积沙区边界在东侧远超过风蚀坑边界,说明此地盛行偏西风,风沙向偏东方向运动造成积沙区边界向东移动,风蚀坑边界东移,②正确;随着风沙继续向东运动,从图中等高线图可看出东侧有一小山丘会阻挡偏西风,使得风力减弱携沙能力降低,沙尘大量沉积,所以沙丘高度会逐渐增加,③正确。第2题,该地位于西北地区,没有常绿阔叶林分布;该地位于风沙侵袭严重地区,应种植固阻流沙的植被,因环境恶劣,农作物存活率低。 在覆盖层较厚、坡度较大的坡地,沿等高线修筑水平沟,可以拦截坡地上部降雨径流,防治水土流失。水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