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言文复习之特殊句式

文言文复习之特殊句式

文言文复习之特殊句式
文言文复习之特殊句式

文言文复习之文言句式

一、特殊句式

1、判断句式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没能早些重用您,现在危急了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这也像是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蔺相如)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失其所与,不知。

【失掉自己的同盟国,是不明智的。】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我私下认为这个人是勇士,有智谋,适合差遣。】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为什么呢?是因为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我们之所以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只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不过我考虑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把国家之急难放在前面而把个人的仇怨放在后面啊。】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现在人家正好是菜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告辞什么呢?】

2、倒装句式:

(1)宾语前置

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发出窾坎镗鞳响声的,那是魏庄子的歌钟。古人没有欺骗我们啊!】

夫晋,何厌之有?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谦虚谨慎,约束自己。】

王问:“何以知之?”

【赵王问:“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

【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俗语有这样的话说,“听到的道理很多,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光阴似流水我好像要追不上,担心岁月不等我。】

(2)状语后置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从属晋国的情况下又从属楚国。】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即使用严刑来督责他们,用威风怒气吓唬他们,最终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会感恩,表面上恭顺而内心里不服。】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于是赵王就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送出了国书。】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傧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

(3)定语后置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能敲得发出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是这样,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主意没有拿定,想找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4)主谓倒装

汝不惠,甚矣。

【你不聪明,太厉害了。】

3、被动句

()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被任命为上卿,凭着勇猛善战在诸侯各国闻名。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秦国的城又怕不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赵国强,燕国弱,并且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和您结交。】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我实在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从小路到达赵国了。】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这样的话,你们都将被(他)俘虏!】

吾属今为之虏矣!

【我们这些人将被他俘虏了!】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我必定会永远被修养极高的人耻笑。】

4、省略句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把(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喜爱游乐打猎,就要想到驱三面放一面,把(它)作为限度。】

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

【我告诉(他)说:“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

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会收留我),所以打算去他那里。”】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衡量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承担理亏的责任。】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秦王非常高兴,传递(和氏璧)给妃嫔及侍臣们看,都欢呼万岁。】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现在我来了,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不被诸侯国羞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遂与秦王会()渑池。

【(赵王)就和秦王(在)渑池会见。】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

【赵王私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乐曲,请允许我献盆缻(给)秦王,来互相娱乐。】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缻。】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明天早晨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

二、固定句式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难道能轻视吗?】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我蔺相如虽然愚笨,难道害怕廉将军吗?】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刘邦说:“和你相比,哪个年少哪个年长?”】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我如果不到您的门前来,那就危险了。】

三、词性活用之活用作动词: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给我起名叫做正则,给我起字叫做灵均。】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边境,您知道这是困难的。】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晋国)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它的边界,又要扩展它西边的边界。】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害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要像江海一样处在百川之下。】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补偿赵国城池的意思,就上前说:“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就让他的随从人员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赵国。】

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

【赵王就弹奏瑟。秦国的史官上前来写道。】

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

【在这时蔺相如走上前去献上一个瓦缻,趁势跪下请求秦王(敲击)。】

左右欲刃相如。

【秦王身边的侍从要用刀杀蔺相如。】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刘邦驻扎(在)霸上,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相,珍宝全都占有了。】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

范增数目项王。

【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让它的根底稳固。】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城池不划给(赵国),我保证让和氏璧完整地回到赵国。】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不曾有坚决明确地遵守信约的人。】

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请用秦国的都城咸阳给赵王献礼祝寿。】

文言文复习之特殊句式(1)

温故知新 文言特殊句式 判断句 一.基本形式是用“者. 也” (1)“,,,,, 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2)“,,者,,, 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3)“,,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 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5)“,,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二.其它形式的判断的句式 (1)“为”,可译为“是”例:中蛾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乃”,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即”,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是”做动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兵. 革非不坚利也 三.无明显判断词的判断句 (1其色墨(2 此皆良实(3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一.省略主语 (1)渔人甚异之,, (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2(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二.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1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2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中(戴峨冠而(长多髯者(《核舟记》) 三.省略宾语 (1 投(之)以骨。(《狼》)(代指狼 (2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代指诸葛亮 (3客从外来, 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省略介词 (1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2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3 坐(于潭上(《小石潭记》) 五.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1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口技》)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1)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用“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在少数地方也用到了“是”来表示判断,如:“不知木兰是女郎。”“问今是何世。”但是古汉语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其常见的句式有: 1.在主语后加“者”表停顿,在谓语后加“也”表判断,基本形式有: ①A者,B也。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②A者,B。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③A,B也。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④A,B。(无标志,直接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词语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环滁/皆山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亡秦之续耳。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此后典籍皆为版本。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诸葛亮《出师表》) ○此天子气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主动句:施动者+动词谓语+受动者(一般主动句) 施动者+(把+受动者)+动词谓语(“把”字句) ○被动句:受动句+(被+施动者)+动词谓语(“被”字句)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 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动)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用“被”表被动。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二)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一般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判断。(意念被动句)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三、宾语前置句 在古代汉语里,宾语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是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宾语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

高考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第1页 课程(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 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古汉语中常见文言特殊句式集锦

古汉语中常见文言特殊句式集锦 一、判断句 1,者……也……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②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⑤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2.在主谓之间,用“乃、必、亦、即、诚、皆、则、素、悉、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用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斯是陋室《陋室铭》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这种句子跟白话文“……不是……”的句式相当。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二、被动句 (一)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为乡里所患《周处》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构成“主语+见+动词+于+名词”的格式。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其它: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4.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二)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 (一)、动词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4种特殊句式:答案

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 一、“……者,……也”译为:……是……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译文:廉颇是赵国的强将 2、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译文:不知道河南乐羊子的妻子是谁家的女儿 二、“……者……也”译为:……的是…… 1、族秦者秦也。译文:灭亡秦国的是秦王朝自己 三、“……者也”译为:……是……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译文: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2、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译文: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四、“……也”译为:……是…… 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译文: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的八景之一 2、鱼我所欲也。译文:鱼是我想得到的东西 3、环滁皆山也。译文: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五、“……为……”译为:……是……(把“为”译成“是”,语序不变) 1、此为何若人?译文:这是怎样的人?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译文:中间那个戴高帽多胡须的是苏东坡 3、必为窃疾矣。译文:一定是有偷窃的病了 4、项燕为楚将。译文:项燕是楚国的将领 六、用“是”“乃”、“诚”、“则”、“悉”、“本”表示判断 1、斯是陋室。译文:这是简陋的房子 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译文:应立的是公子扶苏 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译文: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译文: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译文: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6、臣本布衣译文:我本来是平民 7、定伯诳之言:“我亦鬼”。译文:宋定伯骗鬼说:“我也是鬼” 七、没有任何判断标志,只是由上、下之意促成判断,翻译时要在主语后加“是” 1、秦,虎狼之国,不可信。译文: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能信任。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译文:沿途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 文言文中,否定判断句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非……”译为:……不是……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译文: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2、子非三闾大夫欤?译文:你不是三闾大夫吗? 二、“非……也”译为:……不是…… 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译文:城墙不是不高啊,护城河不是不深啊 2、卿太重,将非鬼也?译文:你太重了,可能不是鬼吧? 三、“非……者也”译为:不是……的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译文:百战百胜,(虽然很好却也)不是最好的

语文高三复习专题——文言文特殊句式、翻译

徐闻实中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文言文特殊句式、翻译 一、画出下面句子的主谓宾语。(主语:谓语:宾语:定:( )状:《》补:〈〉) 1、鲁班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建筑工匠。 2、鲁班接受了一项大的建筑工程任务。 3、全世界的科学家们都在努力探索地震灾害的规律。 4、鲁班用锯齿状的竹片在一棵小树树干上来回拉了起来。 5、除去发明了许多木匠工具外,鲁班在其他方面还有不少创新。 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导入:按照(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格式写三个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

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初中阶段常见地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

中考常考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文言文复习之特殊句式

文言文复习之文言句式 一、特殊句式 1、判断句式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没能早些重用您,现在危急了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这也像是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蔺相如)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失其所与,不知。 【失掉自己的同盟国,是不明智的。】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我私下认为这个人是勇士,有智谋,适合差遣。】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为什么呢?是因为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我们之所以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只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不过我考虑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把国家之急难放在前面而把个人的仇怨放在后面啊。】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现在人家正好是菜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告辞什么呢?】 2、倒装句式:

(1)宾语前置 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发出窾坎镗鞳响声的,那是魏庄子的歌钟。古人没有欺骗我们啊!】 夫晋,何厌之有?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谦虚谨慎,约束自己。】 王问:“何以知之?” 【赵王问:“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 【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俗语有这样的话说,“听到的道理很多,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光阴似流水我好像要追不上,担心岁月不等我。】 (2)状语后置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从属晋国的情况下又从属楚国。】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即使用严刑来督责他们,用威风怒气吓唬他们,最终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会感恩,表面上恭顺而内心里不服。】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于是赵王就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送出了国书。】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傧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 (3)定语后置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能敲得发出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是这样,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文言文四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翻译,是中考语文的难点,属于有区分度的题。句子翻译要兼顾词法与句法。文言词法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和词类活用,尤其要重视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语含义。文言句法重点考查几种特殊句式,即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疑问句。 真题再现: 11.将上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的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提卒十万,已坠吾画中,破之必矣。 虽然率领十多万军队,不过已落入我的谋划之中,打败他们是必定无疑的了。【提卒:率领军队;坠:落入;画:谋划;破:打败】 (2)魏徵频谏,以为但怀之以德,必不讨自来。 魏徵多次劝谏,认为只要用恩德安抚他们,一定会无需讨伐冯盎就自己来归顺。【频:多次;但:只;以德:用恩德;讨:讨伐】 (3)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趣之,一日一夜至。 赵奢已经打发走秦国间谍,于是下令卷起铠甲催促部队行军,一天一夜就到了。(4)不如背秦拔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 不如背叛秦国而去援助宜阳,你一出兵,秦国就会害怕你会乘秦军疲惫去袭击它,一定会把宝物奉送给你。 (5)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 魏绛没有二心,侍奉君主不躲避危难,有了罪责不逃避刑罚。 对人或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用判断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借用“者”、“也”等标志词构成。译作“……是……”。格式(1):……者,……也。(2):……者也。(3):……,……也 例: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莲,花之君子者也。 ③夫战,勇气也。 ④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⑤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用判断句,没有标志词,只靠主谓语先后排列表示判断。

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四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四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翻译是语文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之一,无论是中考或高考,都会有这方面的试题。而想要在翻译方面得满分,首先得掌握比较特殊的文言句式,因为翻译题的考查往往是从这些种特殊句式中延伸而来。 今天我们来看下文言文常见的四种特殊句式。记得查收哦~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而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一、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⑴用"者……也"表判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⑵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⑶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

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记》) ⑷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北朝民歌《木兰诗》) 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用"为"表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⑸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且相如素贱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陶渊明《桃花源记》) ⑹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文言文复习 句式

文言文复习(句式) 倒装句: 1、问:“何以战?”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2、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子将安之?何为者也? 缚者曷为者也?白雪纷纷何所似?子何恃而往? 3、微斯人,吾谁与归?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吾欲辱之,何以也? 4、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 5、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百里奚举于市。 6、忌不自信。彼不我恩也。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7、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敏而好学,是以谓之文也。 8、甚矣,汝之不惠。 判断句: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夫战,勇气也。生,亦我所欲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此之谓失其本心。(可以表示判断的词语:皆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固定句式: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此何遽不为福乎? 2、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其李将军之谓也?其犹是也夫。 4、山峦为晴雪所洗。 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 缚者何为者也? 5、胡不见我于王?胡不已乎? 6、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吾射不亦精乎? 8、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 9、郎诚见完与恩。 10、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是亦不可以已乎? 11、以为虎而射之。士以此爱为用。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才许之,以为前将军。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子墨子解带围城,以牒为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例如: 此人力士。 (2)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例如: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3)用“是”表判断。例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4)用副词“非”“乃”“即”“则”等表判断。对否定判断学生常易忽略,因此要特别注意。例如: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2、被动句 古代汉语表被动的句式主要有四种: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王建禽于秦。(齐王建被秦国活捉了。禽,通擒) [简析]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王建”是受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我虽然想再说一些,但考虑不一定被理解) 句中的“见”,用在动词“察”前,表示被动,“见察”,即“被察”之意。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草房被秋风吹坏了)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 +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被”用在动词前表被动。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简析]“受……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于”引出主动者“人”。这种句式数量较少。 3、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前置。 否定句就是有否定词“不”“毋”“未”“莫”等的句子。在这类句子中,代词作宾语时,则常常放在动词前面。例如: ①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我(楚国)不得欺骗你(宋国),你(宋国)也不要欺骗我(楚国)] 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简析]①句的“尔”“我”,代词,分别作动词“诈”“虞”的宾语,因两个分句都是否定句,所以“尔”、“我”分别放在“诈”“虞”的前面,放在否定词“无”(毋)的后面。②句的“之”,代词,指代自比管仲、乐毅的说法,用在否定句中,作动词“许”的宾语,放在“许”的前面、否定副词“莫”的后面。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例如: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此帝王之资也。(??也) 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二.被动句 1.而君幸于赵王。(??于??)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 4.受制于人。(??受??于??) 5.为天下笑,何也?(为) 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7.若属皆为所虏。(??为所??)

1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12.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疑问句(非特殊句式)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8.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借否定词“不”) 9.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借疑问词“谁”) 四.否定句(非特殊句式) 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 五.词序(倒装句)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 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 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 八年级语文 一、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 志远高补林若寒 第一、文言句式的概述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 一、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式常见有3种 1、①……者……也 ②……者 ③……也 2、句中不用“者”,句末不用“也”。 3、用“乃”“为”“则”“即”等词表判断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方柯是语文小栈网站的站长)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高考的语文:7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考语文:7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如: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4.“者”“也”都不用。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 刘备,天下枭雄。

5.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如: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如: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二)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式。如: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2.在动词前边用“见”“受”表示被动,构成“见(受)+谓语”的形式。如: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受)+谓语+于”的形式。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文言文复习系列之句式

文言文复习系列---倒装句及固定句式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主─(状)谓─(定)宾/补”,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主+谓) ,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变成了谓+主。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 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快哉此风!(宋玉《风赋》)“美哉,我少年中国。 二、定语后置 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 ①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精技击之少年) ②五谷者,种之美者也。(五谷是庄稼中的好种)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有声之石)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②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之太子及宾客) ④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⑤村中少年好事者(好事之少年)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列子〉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①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四种人(鳏、寡、孤、独),是社会上无依无靠的穷苦人]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者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能不易其志之缙绅) 5、数量词定语后置,组成“中心词+数量词”的格式。 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②尝贻余核舟一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三、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鸿门宴》〈史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