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诊断学第10章

中医诊断学第10章

中医诊断学第10章
中医诊断学第10章

下篇综合应用

第十章诊断思路与方法习题

一、选择题

【A1型题】

1.下列哪项不属于综合处理病情资料的范畴

A.判断其完整性和系统性

B.评价其准确性和客观性

C.分析其一致性程度

D.辨别其属性

E.鉴别其合理性

2.问诊时如只“问其所需”或“录其所用”,将主要影响资料的

A.完整性

B.客观性

C.完整性和系统性

D.完整性和客观性

E.准确性和客观性

3.主症在诊断病、证时,一般属于

A.特异性资料

B.偶见性资料

C.否定性资料

D.必要性资料

E.一般性资料

4.临床上的“或然症”,一般是病、证的

A.特异性资料

B.偶见性资料

C.否定性资料

D.必要性资料

E.一般性资料

5.患者见大热、大汗、大烦渴、脉洪大,是诊断阳明经证的

A.必要性资料

B.特异性资料

C.一般性资料

D.偶见性资料

E.否定性资料

6.下列哪项是诊断感冒的否定性资料

A.恶寒发热

B.壮热恶热

C.喷嚏流涕

D.头痛身疼

E.脉浮苔薄

7.午后低热、盗汗是诊断阴虚证的

A.必要性资料

B.特异性资料

C.否定性资料

D.偶见性资料

E.一般性资料

8.下列哪项不属于辨证的思维法则

A.以主症为中心进行辨证

B.力求一证概括全部表现

C.首先考虑常见证与多发证

D.在辨证过程中修正和完善

E.力求做到辨证与辨病结合

9.患者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与太阳中风证相符,此诊断思维方法属

A.类比法

B.归纳法

C.演绎法

D.反证法

E.预测法

10.对辨证要素进行据症分组、归纳分

析的思维方法称

A.类比法

B.归纳法

C.演绎法

D.反证法

E.预测法

11.从患者内伤久病→虚证→气虚证→脾气虚证逐步深入辨析的思维方法称

A.类比法

B.归纳法

C.演绎法

D.反证法

E.预测法

12.下列哪项说法不属于预测法

A.久痛入络,久病入肾

B.从阳化热,从阴化寒

C.瘦人多火,肥人多痰

D.见肝之病,知肝传脾

E.热极生寒,寒极生热

13.下列哪项不属辨证思维要点范畴

A.掌握辨证要点,鉴别证间差异

B.分清证的主次,注意证间转化

C.详审证间标本,区分先后因果

D.辨明寒热虚实,识别证候真假

E.围绕主症辨证,注意病证结合

14.下列哪项不属辨证的基本内容

A.辨病因病位

B.辨病性病势

C.归纳病机

D.诊断证名

E.辨病候病名

15.下列哪项不是辨病的主要依据

A.发热特点

B.病因病史

C.特发人群

D.时令气候

E.主症或特征症

16.“休息痢”属何种疾病命名方式

A.本质属性命名法

B.形象寓意命名法

C.特征组合命名法

D.附加条件命名法

E.以上都不是

17.下列病名,哪项属于病状结合比喻

而命名

A.麻疹

B.鹤膝风

C.霍乱

D.白内障

E.真心痛

18.下列哪项不是本质属性式命名

A.依据主要症状

B.依据主要体征

C.依据主要病因

D.依据主要病性

E.依据主要病位19.下列哪项不属特征组合式命名法

A.病位加病性,如肺痈

B.病因加病性,如蛔厥

C.病位加主症,如肝癌

D.病状加比喻,如狐臭

E.病性加比喻,如羊痫风

20.下列哪项不是形象寓意式病名

A.狐臭

B.雀目

C.真心痛

D.花柳病

E.鹤膝风

【A2型题】

21.恶寒发热,脉浮紧或浮缓,属感冒

A.一般性资料

B.必要性资料

C.特异性资料

D.偶见性资料

E.否定性资料

22.喉痒咳嗽、喷嚏流涕、无汗身痛,

属感冒的

A.一般性资料

B.必要性资料

C.特异性资料

D.偶见性资料

E.否定性资料

23.某女已婚,停经月余,呕恶频作却

“无邪脉”,“无邪脉”属

A.一般性资料

B.必要性资料

C.特异性资料

D.否定性资料

E.偶见性资料

24.临床常将眩晕、头摇、肢体振颤、

抽搐归为“动风”,此属

A.类比法

B.归纳法

C.演绎法

D.反证法

E.预测法

25.患者水肿下肢尤甚,此为水停;畏

冷、肢凉,苔白脉沉属阳虚;腹胀

纳呆便溏,病在脾胃;腰膝酸软、

尿少病责之肾。综合诊断为脾肾阳

虚、水液内停。此思维过程属

A.类比法

B.归纳法

C.演绎法

D.预测法

E.反证法

26.临床只要见到恶寒发热并存,就可

诊为外感表证,此属辨证思维要点

A.依据特征症辨证

B.依据必要症辨证

C.依据辨证要点辨证

D.运用类比法辨证

E.运用预测法辨证

27.通过表里、上下、气血、脏腑等途

径,主要是诊断疾病的

A.病因

B.病位

C.病性

D.病势

E.病名

28.“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主要可辨别疾病的

A.证名

B.病名

C.病因

D.病位

E.病势

29.身体困重、恶心呕吐、苔腻脉滑等

症状群,主要反映疾病的

A.病名

B.证名

C.病位

D.病性

E.病势

30.临床凡见身大热、大汗出、大烦渴、

脉洪大等“四大症”,便可直接诊

断出

A.病因

B.病位

C.病性

D.病机

E.证名

31.患者阵发性呛咳、伴鸡鸣样回声,

即可诊断为百日咳(顿咳)。此属

何种辨病

A.发病特点

B.病因病史

C.主症与特征症

D.特发人群

E.年龄与时令

32.哮喘、顿咳、视歧、胎动不安,属

本质属性命名法,其主要依据是

A.主要症状

B.主要体征

C.主要病因

D.主要病性

E.时令气候

33.蛔厥、暑疖、湿温等属特征组合命

名法,其主要依据是

A.病位加病性

B.病因加病性

C.病因加病位

D.病因加体征

E.病位加主症

34.暴喑、慢惊风、真心痛、休息痢属

附加条件命名法,其附加条件是

A.发病条件

B.时令气候

C.发病新久缓急

D.是否有传染性

E.年龄性别

35.狐臭、绣球风、乳蛾、鹤膝风等病

名属形象寓意命名法,其命名的主要依据是

A.病名含有特殊寓意

B.病位加形象比喻

C.病性加形象比喻

D.病势加形象比喻

E.病状加形象比喻

【B型题】

A.恶寒发热

B.无汗

C.头身疼痛

D.脉浮紧

E.或咳或流涕

36.诊断风寒表证的必要性资料是

37.诊断风寒表证的特异性资料是

38.诊断风寒表证的偶见性资料是

A.类比法

B.归纳法

C.演绎法

D.反证法

E.预测法

39.对疑似证难以从正面鉴别时,常采

40.当病情的辨证要点很典型时,常采

41.当病情复杂,需分类分析,据症分

组,采用的是

42.对病情资料进行由浅入深,由粗到

精层层分析的辨证思维方法是

A.以主症为中心辨证

B.详审证间标本

C.归纳病机诊断病名

D.依据主症辨病

E.依据主要症状命名

43.哪项属辨证思维法则

44.哪项属疾病诊断的方法

45.哪项属辨证思维的要点

A.本质属性命名法

B.形象寓意命名法

C.特征组合命名法

D.附加条件命名法

E.内涵外延命名法

46.休息痢、老人淋、天行赤眼属于

47.肺痈、蛔厥、脐风、蚕豆黄属于

48.顿咳、麻疹、破伤风、风痹、风温

属于

49.狐臭、雀目、鱼鳞风、霍乱、花

柳病属于

【X型题】

50.病情资料的完整性,应包括下列哪

几项

A.主诉

B.病史

C.症状

D.体征

E.社会心理因素

51.下列哪几项属于病情资料的非一

致性

A.热深厥亦深

B.至虚有盛候

C.格阴格阳

D.形盛脉实

E.体弱脉虚

52.下列哪几项符合必要性资料的含

A.诊断某病证必然要有该资料

B.缺如则不能诊断为该病证

C.它可以见于其他病证

D.只要出现该资料就可诊断为该

病证

E.它并非排他性资料

53.确定病位的方法包括下列哪几项

A.表里定位

B.虚实定位

C.上下定位

D.气血定位

E.脏腑定位

二、名词解释

1.必要性资料

2.主症

3.类比法

4.演绎法

5.辨证要点

6.本质属性命名法

7.形象寓意命名法

三、填空题

1.辨证思维法则主要有:以进行辨证、力求、首先考虑、在辨证过程中

四个方面。

2.病情资料的属性主要分为、

、、、五种。

3.辨证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有、

、、等。4.除常用的辨证逻辑思维方法外,还有、、

等逻辑思维方法。

5.辨证的思维要点主要有,鉴别证间差异;,注意证间转化;,区分先后因果;,识别证候真假。

6.辨证的内容和步骤是、、

、、、六步。

7.在辨证思维的方法和途径中,主要依据、、、

进行辨病。

8.疾病命名的四种方式是式、

式、式、式。

9.辨病的诊断学意义有二:一是

、二是。10.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主要内容有

三点,即,;,

;,。

四、简答题

1.简述综合处理病情资料的四个方

面。

2.强调病情资料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的诊断意义何在?怎样才能保证病情资料的完整性?

3.试述怎样才能保证病情资料的真实可靠?

4.“舍脉从症”、“舍症从脉”之“舍”字的正确含义是什么?

5.简述偶见性资料与否定性资料在诊断意义方面的区别。

6.以主症为中心进行辨证的诊断学意义有哪些?

7.试述类比法的诊断学特点。

8.为什么辨证时首先要考虑常见证与多发证?

9.何谓归纳法?

10.何谓反证法?其诊断意义何在?

11.临床除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外,还

有哪些特殊思维方法?各自的含

义是什么?

12.简述辨证的思维要点有哪四个方

面?

13.何谓辨证要点?其临床意义如

何?

14.何谓主要证型?如何辨别主要证

型?

15.举例说明辨病因的两种主要方法。

16.简述辨病位的四种主要方法。

17.规范证名的要求有哪三个方面?

18.疾病诊断的一般方法和途径有哪

些?

19.简述辨证的六项基本内容和步骤。

20.举出本质属性式病名4个。

21.举出形象寓意式病名4个。

22.举出特征组合式病名4个。

23.举出附加条件式病名4个。

24.“治疗针对性强”是辨病的重要诊

断学意义之一,试举例说明之。25.简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临床意

义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五、论述题及病案分析

1.举例说明特异性资料的临床意义。

2.演绎法是辨证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试举例说明其思维方式。

3.如何理解“从病辨证,深化认识”?试举例说明之。

4.某男,49岁。患下肢水肿,尿少5 年,近一月加重。症见腰膝酸软,下肢水肿,按之凹陷不起,尿少时或余溺不尽。腹胀纳呆,便溏,疲乏,畏寒肢冷,性欲淡漠,舌体胖大苔白滑,脉弱且沉。试用归纳法进行证候分析和证名诊断。

5.举例说明本质属性命名法的含义和主要依据。

6.举例说明形象寓意命名法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7.举例说明特征组合命名法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8.某女,4岁。哺乳期母亲乏乳且喂养不当。现食欲不振,面黄肌瘦,毛发稀疏干枯,大便时干时稀,腹胀如鼓、青筋暴露,舌淡苔白厚,脉沉细无力。请作证候分析及病名、证名诊断。

9.某男,31岁。3天来发热,腹痛腹

泻,每日泻下10余次,便出黏冻脓

血,且里急后重、腹胀,口渴而不

多饮,腹软,左下腹压痛,舌质红,

苔黄腻,脉濡数。请作证候分析,

病名及证名诊断。

10.某女,23岁。2年前因失恋精神受

到重创,此后经常失眠,日渐加重,有时甚至彻夜不眠,且多梦,心悸不宁,神识恍惚,头晕目眩,月经

不调,咳吐少量黄痰,舌红,苔黄

腻,脉滑数。请作证候分析,病名

及证名诊断。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1型题】

1.E

2.D

3.D

4.B

5.B

6.B

7.B

8.E

9.A 10.B 11.C 12.A 13.E 14.E 15.D 16.D 17.B 18.E 19.D 20.C

【A2型题】

21.B 22.A 23.D 24.A 25.B 26.C 27.B 28.C 29.D 30.E 31.C 32.A 33.B 34.C 35.E

【B型题】

36.A 37.D 38.E 39.D 40.A 41.B 42.C 43.A 44.D 45.B 46.D 47.C 48.A 49.B

【X型题】

50.ABCDE 51.ABC

52.ABCE 53.ACDE

二、名词解释

1.必要性资料:指该资料对某病证的诊断必不可少,称必要性资料。

2.主症:指病人所有病情资料中主要的症状或体征,是医生从患者的主诉中加以分析,提炼而确定的。

3.类比法:指通过已知与未知间的对比而达到明确诊断的思维方法。

4.演绎法:指对病情资料进行由浅入深、由粗到精的层层深入分析,直至明确诊断的思维方法。

5.辨证要点:又称辨证要素,是对某一证候临床表现的重点和特殊性的高度概括。

6.本质属性命名法:即依据主要症状、体征、病因、病性、时令气候等能揭示疾病本质属性的病理因素来命名的方法。

7.形象寓意命名法:即根据普通事物的特有形象或特殊的寓意来命名的方法。

三、填空题

1.主症为中心一证概括全部表现常见与多发证修正和完善

2.必要性资料特异性资料

偶见性资料否定性资料

一般性资料

3.类比法归纳法反证法

演绎法

4.预测法试探法经验再现法

5.掌握辨证要点分清证的主次

详审证间标本辨明寒热虚实6.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

辨病势辨病机辨证名

7.发病特点病因病史

主症或特征症特发人群

8.本质属性形象寓意

特征组合附加条件

9.总揽病变全局治疗针对性强

10.辨病在先以病限证

从病辨证深化认识

辨病辨证相得益彰

四、简答题

1.一是判断病情资料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二是评价病情资料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三是分析病情资料的一致性程度;四是辨别病情资料的属性。

2.强调病情资料的完整性,主要是避免漏诊和误诊;强调其系统性,则主要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临床只有遵循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的原则收集病情资料,才能保证其完整性,反对强调或夸大某一诊的作用,如“三指定乾坤”等。

3.要保证病情资料的真实可靠(即准确性和客观性),必须做到:首先,要求医生临床时防止主观性和片面性,杜绝先入为主、主观臆测或暗示病人;其次,对有诊断或鉴别诊断意义的资料,必须明确并分级量化;其三,对关键的信息应反复核实和作动态观察,必要时借助现代医学检查手段核实;第四,发现病人表达不准确,欠全面,甚至隐讳,夸大病情时,应设法引导和修正。

4.“舍”不能简单理解为舍弃某种病情资料,只是舍弃某些常规的一般认识,这些资料也具有某些特殊的临床意义。

5.偶见性资料提示诊断的可能性,但难以确定诊断;否定性资料则能为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此外,有时偶见性资料还可提示病情的转化。

6.以主症为中心进行辨证,在四诊阶段目标明确,有利于病情资料的系统条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在辨证阶段,有利于确定病位、病性,提示诊断的大致方向。

7.类比法是指通过已知与未知间的对比而达到明确诊断的思维方法。它是一种直接的对应思维方法,具有迅速、简捷的特点。

8.首先,常见与多发证临床上出现的几率最高,故辨证时应首先考虑;其次,这种直接思维方式可删繁就简,减少辨证过程中的非必要性环节,可提高诊断效率。

9.指对复杂病情通过归纳分析而达到明确诊断的思维方法。即将各种证候,按辨证要素进行据症分组、分析归纳、整体综合,从而认识疾病本质的方法。

10.指通过否定而达到确诊的思维方法。对于疑似病证难以从正面进行鉴别时,可从反面寻找不属于某病证的依据,起到从反面论证某诊断的作用。

11.还有预测法(是根据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或证候间的关系,预测新的病情和证型);试探法(即通过方药治疗而肯定或否定某证,这种“以方测证”的方法,又称试探法或试治法);经验再现法(即回忆曾诊治的病证与本病证相似且有效,可暂按曾治过的病例处理)。

12.辨证思维的四个要点是:①掌握辨证要点,鉴别证间差异;②分清证的主次,注意证间变化;③详审证间标本,区分先后因果;④辨明寒热虚实,识别证候真假。

13.辨证要点又称辨证要素,是对某一证候临床表现的重点和特殊性的

高度概括,可对辨证起到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作用。掌握辨证要点,有利于该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高辨证的准确性。

14.是指在多种证候同时出现的复杂病情中,其中居主导地位的证型称主要证型。主要证型的鉴别,一是要以主症为中心,通过辨析主症及相关症状而确定。二是从病因病机角度鉴别,最能反映其病理本质,且对病情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证型为主要证型。

15.一是直接询问发病的内外致病因素。如感冒多由淋雨、着凉引起。二是通过审证求因而确定,如感冒,病因是风寒还是风热,只有对临床症状分析后才能确定。

16.即表里定位法,上下定位法、气血定位法和脏腑定位法。

17.证名就是以病机命名的证候。规范的证名诊断,一是要建立在辨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的基础上,进行病机归纳;二是要求文字精练,具有对病理本质的高度概括;三是要求术语规范。

18.主要有依据发病特点辨病,依据病因病史辨病,依据主症或特征症辨病,依据特发人群辨病等四个方面。

19.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辨病势、辨病机、辨证名。

20.顿咳、麻疹、中暑、风温等。

21.狐臭、雀目、疟疾、霍乱等。

22.肺痈、蛔厥、脐风、漆疮等。

23.慢惊风、子肿、疫疠、春瘟等。

24.以辨病为主所进行的专方专药治疗,是中医学术发展和中医临床的重要内容。如专病专方常用的有:少阳病用小柴胡汤、脏躁用甘麦大枣汤、蛔厥用乌梅丸等;专病专药常用的有:海澡、昆布消瘿,水银、硫磺疗疥,常山截疟等,都有很强的针对性。

25.体现在辨病在先,以病限证;从病辨证,深化认识;辨病辨证,相得益彰等三个方面。

五、论述题及病案分析

1.指该资料只见于某病或某证,而不见于其他的病或证。故临床只要见到该资料,就可诊断为该病或证。例如,只要有恶寒发热并见,就可诊断为外感表证,恶寒发热就是外感表证的特异性资料。此外,某些非特异性资料的有机组合,对诊断某病也有高度的特异性。例如,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同时出现时,就可迅速诊断为阳明经证,但就“四症”单独出现时,则对阳明经证的诊断无特异性。

2.演绎法是指对病情进行由浅入深、由粗到精的层层深入分析,直至明确诊断的思维方法。例如,患者内伤久病→虚证;气短、懒言、神疲乏力、动则尤甚,面白、舌淡、脉弱→气虚证;心悸、失眠多梦、头晕耳鸣→心气虚证。

3.辨病可以把握疾病的整体本质和病变规律,在辨病的基础上进一步辨证,则可获得疾病不同阶段病机特点(含病之因、性、位、势)的具体认识。先辨病后辨证,一是可缩小辨证范围,二是使诊断不断深入和具体

化。例如,感冒(辨病)→风寒表证或风热表证(辨证)。

4.下肢水肿,按之凹陷不起,尿少,舌体胖大苔白滑→水液内停,溢于肌肤;病程长,疲乏,畏寒肢冷,舌体胖大,脉沉弱→属阳虚证;腹胀,纳呆,便溏→病位在脾;腰膝酸软,性欲淡漠,余溺不尽→病位又责之肾虚。综合归纳,病变涉及水、脾、肾、阳虚等辨证要素,可诊断的为脾肾阳虚,水液内停证。

5.依据能揭示疾病本质属性的病理因素来命名的方法,称为本质属性命名法。其主要依据为:主要症状(如哮喘)、主要体征(如麻疹)、主要病因(如中暑)、主要病性(如热厥)、时令气候(如春温)等命名。

6.根据普通事物的特有形象或特殊寓意来命名的方法,称之。基本内容有二:一是病状加比喻命名,如狐臭、鹤膝风;二是病名特殊寓意,如霍乱(指病状以挥霍缭乱为特征)。

7.根据疾病的两种以上的病理特征来命名的方法,称之。其基本内容为:病位加病性(如胸痹)、病因加病性(如蛔厥)、病因加病位(如脐风)、病因加体征(如蚕豆黄)、病位加主症(如胁痛)、病位加体征(如脐疝)、病理加体征(如呃逆)、病理加比喻(如羊痫风)等。

8.分析——哺乳期乏乳,加之喂养不当,损伤脾胃,纳运无力,故食欲不振,腹胀、大便不调;病久后天失养,生化无源,脾气大亏,精血不足,脏腑组织失于充养,故面黄肌瘦,毛发稀疏干枯;脾虚食积,水湿不运则腹胀如鼓,青筋暴露;舌淡,苔白厚,脉沉细无力,均为脾虚食滞水停之证。病名——疳积。证名——脾气亏虚证。

9.分析——饮食不节,湿热侵犯肠道,壅滞气机,则腹痛腹胀;热迫肠道,清浊不分,湿热下注则腹泻;热邪炽盛,灼伤肠络,则下痢黏冻脓血;肠道气机遏阻则里急后重;湿热内蕴,热蒸于外则发热;热邪伤津,泻下耗液,故口干,但湿邪内蕴则不多饮;舌红,苔黄腻,脉濡数,均为湿热内蕴之象。病名——痢疾。证名——大肠湿热证。

10.分析——失恋导致情志失调,肝胆气郁,气郁日久,痰热内生,痰热内扰,胆气不宁,心神被扰则失眠多梦,心悸不宁,神识恍惚;痰热上扰清窍,则头晕目眩;肝胆失于疏泄,则月经不调。咳吐黄痰、舌红、苔黄腻,脉濡数,均为痰热内蕴之象。病名——失眠(不寐)。证名——胆郁痰扰证。

(廖福义)

中医诊断学(舌诊、闻诊)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

中医诊断学(舌诊、闻诊)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 (总分:168.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2型题(总题数:37,分数:74.00) 1.热极津枯重证之人,可见( )(2007年第157题) (分数:2.00) A.干荔舌√ B.赭黑舌 C.火柿舌 D.雪花舌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危重舌象的临床意义,属于识记型考题。干荔舌为舌敛束而无津,形如干荔肉,主热极津枯,病危。B选项色赭带黑,主肾阴将绝,病危。C选项舌如火柿,或色紫而干晦如猪肝,主内脏败坏,病危。D选项主脾阳衰败,胃无生气。 2.黄腻灰黑苔多提示( )(2007年第158题) (分数:2.00) A.热极津枯 B.湿热内蕴√ C.痰湿久郁 D.寒湿内阻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复合舌象的临床意义,属于应用型考题。灰黑苔可代表寒证和热证,苔黄腻代表湿热,故选B。 3.中风先兆的舌态是( )(2005年第17题) (分数:2.00) A.舌短 B.舌萎 C.弄舌 D.吐舌 E.舌强√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舌态的临床意义,属于识记型考题。中风先兆为舌体强硬。故选E。 4.舌苔黑而润滑多属( )(2005年第18题) (分数:2.00) A.寒盛阳衰√ B.热盛伤津 C.阴虚火旺 D.痰火内蕴 E.湿热熏蒸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舌诊中望舌苔,属于应用型考题。苔黑而干燥属于热证,苔黑而润滑多属寒证。内有寒邪,津液不化故舌多润滑。排除BCDE,故选A。 5.外感秽浊之气,热毒内盛可见( )(2004年第15题) (分数:2.00) A.白腻苔 B.黄腻苔 C.积粉苔√ D.灰黑干燥苔 E.黑苔而滑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舌苔的临床意义,属于识记型考题。苔白如积粉,扪之不燥者,称为积粉萏,常见于瘟疫或内痈等病,系秽浊湿邪与热毒相结而成。故选C。

中医诊断学口诀

1 表里寒热虚实辩证歌诀 1表寒证: 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证: 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 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 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证: 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热证: 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热证: 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寒热错杂(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口舌生疮咽肿痛。腹痛便溏紧相连 9、上寒下热: 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机急。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10、里寒表热: 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11、里热表寒: 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12、真热假寒: 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13、真寒假热: 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14、实证: 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15、虚症: 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16、上实下虚: 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 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虚下实: 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 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 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18、里虚表实: 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 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19、真实假虚: 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 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20、真虚假实: 真虚假实腹胀满,痛喜揉按而和缓。 舌质胖嫩虚弦脉,反泻含冤重危险。 21、阴阳 阴证面白冷四肢,神疲乏力语声低。 尿清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 阳证神旺语声粗,面目红赤呼吸粗。 高热尿黄大便秘,舌红苔黄脉洪浮 阴虚内热颧唇红,盗汗少寐梦遗精。 五心烦热脉细数,舌红无苔卧不宁。 阳虚外寒面唇白,自汗欲寐虚弱脉, 身倦畏寒尿频数,阳痿带稀体无泽。 失血脱水成之阴,口干喜冷汗多粘。 舌红干燥脉虚数,面色潮红畏热烦。 亡阳病变阳虚脱,手足厥冷汗出多。 脉微欲绝舌淡润,渴喜热饮息微弱。 22、气虚: 气虚五脏功能弱,呼吸气粗语低微。 身疲肢倦食纳少,心悸筋缓目发黑。 头晕眼花腰酸痛,自汗脱肛内脏重。 23、气滞证: 气滞主证胀闷痛,胀疼发作时重轻, 窜痛嗳气矢气减,兼证五脏各有型。 脘闷纳呆胁胀满,咳喘胸憋腰脊痛。 24、气逆:气逆病本肺胃肝,咳嗽喘息肺逆先。呕恶嗳气呃逆胃,肿逆昏厥头晕眩。 25、血虚证: 面唇舌甲无光华,心悸失眠手足麻, 经少衍期脉虚细,头眩乏力眼昏花。 26、血热证: 身热夜甚烦不眠,目红鼻衄发疹斑。

中医诊断学深刻复知识题

中医诊断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那一项可以确定为表证?(C ) A 脉浮 B 舌红苔薄 C 恶寒发热 D 头身疼痛 E 鼻塞流涕 2、脉象特征具有轻举可得的脉为( C ) A 虚脉 B 细脉 C 濡脉 D 弱脉 E 微脉 3、既主疼痛又主食积的脉是( D ) A 实脉 B 洪脉 C 滑脉 D 紧脉E弦脉 4、下列除___以外,均属得神表现:( D ) A、肌肉不削B、动作灵敏C、呼吸调匀D、食欲突增5、面目肌肤俱黄,黄而晦暗如烟熏属于:( C ) A、萎黄B、黄胖C、阴黄D、阳黄 6、从舌象辨虚实,以下哪一项最隹:( B ) A、舌苔的厚薄B、舌质的老嫩C、舌质的颜色D、舌苔的颜色7、气虚的面色多为:(B ) A、白而无华B、淡白C、苍白D、黄白8、脾胃虚弱的病人,面色多表现为:( C ) A、白B、青紫C、萎黄D、苍白 9、观察舌苔的厚薄,主要了解:( D )A、津液的存亡B、胃气的有无C、湿浊的消长D、邪气的深浅10、辨别病邪性质,主要是观察:( A )A、舌苔的颜色B、舌苔的有无C、舌苔的润燥D、舌苔的厚薄11、午后热盛,身热不扬是:( D ) A、气虚发热B、阴虚发热C、血虚发热D、湿温潮热12、下列除___外,均是里证的临床表现:( C ) A、但热不寒B、但寒不热C、寒热往来D、日晡潮热13、八纲辨证是:( B )A、各种辨证的综合B、各种辨证的总纲 C、内伤杂病的辨证方法D、外感热病的辨证方法 14、阳虚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 C ) A、形体消瘦B、冷汗淋漓C、形寒肢冷D、脉细舌净15、表证的恶寒是由于:( B )

A、风性开泄,腠理疏松B、外邪束表,卫阳闭郁 C、阳气虚于内D、肺卫气虚 16、哪一项不属实热证表现:( D ) A、壮热烦渴B、神昏谵语C、尿赤便干D、脉细数 17、表热证与里热证的辨证要点是:( A )A、发热是否伴有恶寒B、咳嗽是否伴有咯痰 C、出汗量之多少D、头身疼痛与否 18、哪一项不属血虚证表现:( A ) A、两颧潮红B、头晕目花C、心悸失眠D、手足麻木19、哪一项不属心血虚、心阴虚共有的症状:( D ) A、心悸B、失眠C、怔忡D、眩晕 20、精神抑郁,胸闷喜太息,胸胁胀痛,舌苔薄白,脉弦,此属:(D ) A、胆郁痰扰B、痰迷心窍C、肝火上炎D、肝气郁结 21、脉象特征具有重按可得的脉为( D ) A 虚脉 B 细脉 C 濡脉 D 弱脉 E 微脉 22、主实寒证的脉是( D )A 实脉 B 洪脉 C 滑脉 D 紧脉E弦脉 23、下列哪项不属于舌体强硬的主病( D ) A、热入心包B、高热伤津C、痰浊内阻D、寒凝经脉 24、从舌象辨虚实,以下哪一项最隹:( B ) A、舌苔的厚薄B、舌质的老嫩C、舌质的颜色D、舌苔的颜色 25、正常舌象中下列哪一项不对:( B ) A、舌体柔软B、舌色鲜红C、大小适中D、舌苔薄白 26、阴虚内热的舌象为:( C ) A、舌红绛苔薄白B、舌红绛苔黄腻C、舌红绛无苔D、舌红绛积粉苔27、诊察舌的有神无神可辨病情的:( B ) A、属阳属阴B、属善属恶C、属表属里D、属实属虚 28、辨别病邪性质,主要是观察:( A ) A、舌苔的颜色B、舌苔的有无C、舌苔的润燥D、舌苔的厚薄 29、面色苍白,颧红如妆是:( C ) A、湿热B、阴虚火旺C、虚阳浮越D、气随血脱 30、下列除__以外,均属喘证表现:( B )中医诊断学复习题(page one)

慕课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知识点作业

各知识点测试汇总 绪论 1.1概述 一、单选题 1.提出“独取寸口”的医书是() A《脉经》 B《肘后备急方》 C《难经》 D《黄帝内经》 2..下列不属于诊法的是() A 望色 B 诊舌 C 诊病 D 按腹 答案:1. C 2. C 二、多选题 1.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 A 诊法 B 辨证 C 诊病 D 病历 2.“证”是对疾病特定阶段的病理性概括,其主要内容包括() A 病位 B 病因 C 病机 D 病性 答案:1.ABCD 2. AD 1.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一、多选题 属于中医诊断基本原理的是() A 审症求因 B 见微知著 C 以常衡变 D 整体审察 二、判断题 “因发知受”的“发”是指发病。() 三、填空题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主要秉承中医学的特点。 答案:多选题:BC 判断题:╳ 填空题:整体观念 1.3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单选题 1.下列不属于中医诊断基本原则的是() A 四诊合参 B 以常衡变 C 病证结合 D 整体审察 2.创立“诊籍”的医家是()

A 张仲景 B 李时珍 C 淳于意 D 扁鹊 3.下列哪项不属于体征() A 口臭 B喉中痰鸣 C 腹痛 D 脉滑()答案:1. B 2. C 3.C

一、望诊 1.1望诊的内容、方法、注意事项以及望神的重点临床意义 1.望诊的内容包括()ABCDE A.全身望诊 B.局部望诊 C.望舌 D.望排出物 2.望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ABCD A.以常衡变 B.动态观察 C.充分暴露 D.综合判断 3.望神重点观察的内容是()ABCD A.神情 B.目光 C.色泽 D.体态 1.2 得神与少神、失神、假神的辨析 1.得神的表现提示()A A.精充充盛,体健神旺,或虽病正气未伤,属病轻 B.正气不足,神气不旺,属虚证或体弱 C.正气大伤,精气亏虚,或邪气亢盛,功能障碍,属病重 D.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外越,属病危 2.下列各项,属神气不足表现的是()B A.两目晦暗 B.精神不振 C.面色无华 D.肌肉瘦削 3.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口出异声,四肢抽搐,醒后如常。多属于()C A.狂病 B.癫病 C.痫病 D.中风 1.3 望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4 望诊的临床意义与注意事项,常色与病色 1.我国正常人的面色特点是()。AC A.红黄隐隐 B.暴露浮现 C.明润含蓄 D.晦暗枯槁 2.病色可分为()AB A.善色 B.恶色 C.主色 D.客色 3.病色的特点是()BD A.红黄隐隐 B.暴露浮现 C.明润含蓄 D.晦暗枯槁 1.5 望色之赤色、黄色、青色 1.小儿惊风多见()C A.面色淡青或青黑 B.面色与口唇青紫 C.眉间、鼻柱、唇周发青 D.面色青黄而无华 2.满面通红多属()A

中医诊断学知识重点

第一单元绪论 中医诊断三大原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中医诊断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第二单元望诊 1望神 ①得神:健康 ②失神、无神:重病,久病,虚证,实证。 精亏盛衰:意思模糊,目无光彩,眼球呆滞。→提示:脏腑精气亏虚已极。 邪盛神乱(病重):实证导致谵语←热扰心神所致实证。 ③少神:得神与失神之间,亚健康:精神不振,面色不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 ④假神:突然面红如妆,戴阳证,除中。→脏腑精气耗竭殆尽,正气将绝,阴不敛阳,阴阳即将离决,属病危。(回光返照)傻 2神乱:癫狂痴痫脏燥↑ ⑴焦虑:脏燥;恐惧:卑惵;⑵淡漠痴呆:见于癫,痴呆⑶猝然昏倒,口吐白沫,口中怪叫见于痫病。↓ 喃喃自语,哭笑无常; 3望面色 ①正常人(有胃气;有神气;):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主色(生来就有肤色;有光泽和无光泽之分) 客色(→外界影响)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善色,恶色属于异常。 ②五色主病 赤色:主热证,戴阳证。 满面通红:实热证; 两歡潮红、嫩红:虚热证、阴虚。 面色苍白,歡颊部嫩红如妆:戴阳证 白色:主虚证(血虚→淡白;气虚→苍白;阳虚→晄白),寒证,失血证。无阴虚 黄色:主虚证(脾虚为主),湿证。 萎黄:脾胃气虚 黄胖:脾虚湿盛 黄疸:阳黄黄色鲜明如橘,湿热 阴黄如烟熏,寒湿。 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寒痛淤惊+气滞) 青紫:血瘀 青黄、苍黄:肝郁脾虚 眉间鼻柱,唇周围色青:惊风、惊风前兆。 青黑、淡青:寒盛痛剧 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淤血,剧痛。(寒痛淤虚+水饮) 面黑暗淡:肾阳虚 面黑干焦:肾阴虚 眼眶周围色黑:肾虚水饮,寒湿带下 黧黑:淤

中医望诊的基本知识

中医望诊的基本知识 一、望诊属于中医诊断方法之一 望诊,是指医生通过视觉观察病人的全省和局部的神、色、形、态、五官、舌象以及排泄物的形、色、量等具体情况,从而了解病人人体内发生的变化,并判断其是否患病以及患疾病具体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望诊又可分为望神、望五官、望、躯体、望皮肤、望二阴、望排出物等局部望诊。总的来说,望诊已形成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是中医诊断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诊断学中,望诊是四诊的重要部分,位居四诊之首。 1、视觉是人的众多感觉中最为重要的一种通过视觉,人们可以获取丰富的感官治疗,从而为正确的认识客观事物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医生通过望诊,能够获得关于病人和病情的较为丰富和全面的资料,从而准确判断疾病的具体情况并相应地施以治疗。所以,医家有言:望而知之谓之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望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作用 2、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在发生疾病时也呈现出一定的整体性。人身体的某一部分或器官发生病变时,就可能会影响并表现出为整个身体出现问题;而全身发生的某种病变,也可能突出表现为在某个局部或特定器官。人体内部的某一脏腑发生病变,可能会表现为人体外部发生改变;人体的外部出现疾病,也可能会引发内部脏腑出现问题。人身体上的疾病,有可能会引发精神上的某种问题;而精神上的疾病,也可能会影响并表现为身体出现一定的病变。所以,人是神、色、形、态、五官等外在的情况,通常体现着身体的健康状况,尤其是面部和舌部,与五脏六腑指甲更是具有密切的联系,一般能够表现出这些脏腑的病变情况。因此,医生通过望诊,过程病人的神、色、形、态、五官等外在整体情况,往往就能够了解病人是否出现疾病以及病变部位、病程程度等具体的病变情况,从而确定疾病的性质并加以相应的治疗。 二、望诊的主要内容与全省望诊 (一)望诊的内容 望诊包括全省望诊和局部望诊。全省望诊,是指通过对病人外表的神态、气色、面色、肤色、形态、姿态等整体情况进行概括的诊查,来从总体上大致了解疾病性质及病情程度的一种诊断方法。局部望诊,是指在全身望诊之后,再深入、细致地诊查病人的头部,面部、五官、躯体、皮肤、二阴、排出物等,从而详尽地了解病变原因、病变部位、病变性质等具体疾病的一种诊断方法。 全身望诊和局部望诊具有互不相同但又相互补充的作用,因此医生在望诊时,应当将全身望诊和局部望诊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地判断和掌握病情,并为以后的对症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全身望诊 全身望诊主要包括望神、望色、望形体、望姿态等具体内容 1、望神是指通过观察患者机体所有的生命活动和精神活动,来诊察其是否患有疾病以及发病原因、发病部位、疾病性质等的一种重要的望诊方法。医生在望神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意识、表情神态、身形体态、言谈举止、动作反应、呼吸饮食等,尤其是应重点观察眼神目光 2、望色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部和全身皮肤的颜色、光泽,从而推断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一般来说,通过观察面色和皮肤颜色的变化,可以判断出疾病发生的脏腑以及疾病的性质,通过观察脸和皮肤光泽的变化,可以判断出脏腑内精气的盛衰情况、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治疗后的痊愈情况。因为人体在发生病变时,面部的变化较为明显,所以下面将主要介绍面色的主要内容 (1)面部与脏腑的对应关系:中医理论认为,面部的色泽和部位,都与特定的脏腑相对应,因此通过对面部各个部位及色泽的观察,可以推断脏腑的病变情况。

《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

1.中医诊断学:即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 .病: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即该疾病的代名词。 3.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 4. 症:是人体发生疾病后所反映的各种异常现象。其中病人自觉的痛苦与不适称为症状;通过检查而发现的病情征象称为体征。中医统称为症状。 5. 病、证、症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病”和“证” 是从不同侧面对疾病本质的抽象概括。“病”是对该病种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结论,“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性与病位等所作的判断。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证,相同的证可见于不同的病中,“症”是病、证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中医诊病既重视疾病的变化规律和基本矛盾,又要抓住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才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立法依据和选方用药原则。所以中医学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只强调辨证而忽视辩病,或只辨病而不进行辨证,都是不恰当的。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 .诊法:即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 .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并确定病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3 .辨证:即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因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4. 病案:又称医案,古称诊籍,现称病历,是临床诊疗过程的书面记录。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1 .司外揣内:源自《内经·灵枢·外揣》。即医生诊断疾病是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症状、体征等),推测内脏的变化,从而认识疾病的内在本质。 2.见微知著:出自《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即通过微小的、局部的外在变化,测知整体的、脏腑的内在病情。 3 .知常达变:即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 四、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1. 整体审察:即在认识疾病时,不能只注意病变局部或病人个体,而应从整体观念出发,内外结合,全面诊察分析病情,综合识别判断病证。表现在各种诊法的综合运用及对病情

中医诊断学绪论及望诊试题

中医诊断学测试题--绪论、望诊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69分) 1?胸闷、口渴属于() A症状B体征C病D证型2?中医称“肝郁脾虚证”属于() A证B证名C证候D病 3.视其疾病的外在表现来推断诊断人体内部的病变()A司外揣内B见微知著C以常衡变D以象求本4?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快、不及的异常变化,从正常中发现异常,对比中找出差别,从而认识疾病本质() A司外揣内B见微知著C以常衡变D以象求本5?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A神B色C形D态6?危重病人出现的暂时“好转”属于() A失神B少神C神乱D假神7?躁、狂、癫、痴、痫反复发作,但缓解期并无神志失常属于()A失神B少神C神乱D假神A春季稍青B夏季稍赤C秋季稍黄D冬季稍黑9?两颧潮红常见于() A阳热亢盛证B阴虚阳亢证C虚阳浮越证D肺热瘀毒证10.淡白无华可能提示() A阳气暴脱B阳虚水泛C肝郁脾虚D血虚/失血11.小儿惊风可能出现的病色为() A赤B白C黄D青 12.黑色常见于() A肝虚B脾虚C肾虚D血虚1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心主皮毛B肝主筋腱C脾主肌肉D肾主骨骼14.五色中与肝对应的颜色是() A赤B白C黄D青 15.苦笑貌常见于() A小儿惊风B破伤风C狂犬病D瘿瘅16.目赤肿痛常提示() 8?四季平色中错误的说法是( 精品文档 科室: 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日期:2016.11.4 得分: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A实热证B虚热证C阳虚证D阴虚证仃?耳背红络常提不( ) A热毒上攻B麻疹先兆C阴寒内盛D气血亏虚18?鼻柱溃陷可能提示() A哮喘病B酒鼻査鼻C麻风病D梅毒病19?耳廓萎缩常见于() A肾气不足B邪气充盛C肾精耗竭D血瘀日久20?鼻流浊涕常见于() A外感风寒B外感风热C阳毒热深D肺胃蕴热21.口振常见于() A伤寒B破伤风C中风D动风 22?唇色深红常见 ( ) 于 A煤气中毒B热盛/热极C血瘀证D寒盛/痛极 23?患者睑面先 发肿迅速常见于() 肿, A心肾阳衰B脾肾阳虚C风水犯肺D风邪中络 一、多选题(每题3分,共21分) 1.中医诊断学基本原理包括() A司外揣内B见微知著C以常衡变D以象求本2?中医诊断学基本原则包括() A整体审查B诊法合参C病证分离D病证结合3.望诊包括() A全身望诊B局部望诊C望排泄物D望小儿指纹

中医诊断学——舌诊

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为“望、闻、问、切”四种诊查方法,统称为中医四诊。《难经·六十一难》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在《伤寒论》中也曾说:“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中医四诊以望诊为首,绝非偶然,而是别有深意的,正如上面所说。 今天我们学习望诊之中最重要的,也是我们最独特的知识,李氏奇效舌诊及望舌用药法。 、 望舌诊病是中医四诊之中的望诊里面的最重要的一环,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 最早记录舌诊者是扁鹊(公元前407年- 公元前310年,河北省任丘市人),扁鹊创立和发展了中医望闻问切四种诊查疾病的方法。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也将舌诊作为中医辨证论治法则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元代《敖氏伤寒金镜录》是现存最早的第一部舌诊专著。 随着明清时期温病学派的兴起,在研究温热病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温病察舌”的方法,对温病的分型、分期、辨证用药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明·王景韩《神验医宗舌镜》中说:“内有是症,外有是舌”。 为什么通过舌相就能诊查获知全身各处的疾病症状呢? 中医学认为舌通过经络的循行,直接或间接的与五脏六腑相通,又与人体的四肢百骸相连。脏腑的精气上荣于舌,脏腑的病变也必然影响精气的变化而反应在舌象上,所谓“有诸内者,必形于诸外”(出自《丹溪心法》)。《黄帝内经》中也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者,当以观外乎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清·杨云峰《临证验舌法》论:“即凡内外杂证,也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谬焉。危急疑难之顷,往往证无可参,脉无可按,而惟以舌为凭。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惟有舌可验。” 又说:“舌者,心之苗也。五脏六腑之大主,其气通于此,其窍开于此者也。查诸脏腑图,脾、肺、肝、肾,无不系根于心。核诸经络,考手足阴阳,无脉不通于舌,则知经络脏腑之病,不独伤寒发热,有苔可验,即凡内外杂症,亦无一不呈其形、着其色于舌,是以验舌一法,临症者不可不讲也”。

成中医大中医诊断学重点整理

一.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诊法、诊病、辨证、诊断综合运用、病历书写。 2..认清几个概念: 1.症(症状、体征) 2.证(证候、证型) 3.病 4.辨证 3. 中医诊断学基本原理 : (1)司外揣内(2)见微知着(3)以常衡变 4.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1)整体审察(2)诊法合参 (3)病证结合 5. 西汉·淳于意: 创立“诊籍”,作为诊断的原始资料 6. 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着,分述三部九侯、寸口、二十四脉脉法。 7. 元·敖氏着《点点金》及《金镜录》为论舌第一部专著,后经清·杜清碧增补为《敖氏伤寒金镜录》为现存最早舌诊专著 8. 清·汪宏《望诊遵经》为全面论述望诊的专着 9. 明·李时珍《濒湖脉学》详述二十七脉. 10.近代曹炳章《彩图辨舌指南》 二.问诊 1.恶寒:无风自冷,得温不解。(外邪袭表,卫阳被遏,肌表失煦) 2.畏寒:自觉怕冷,体温偏低,得温可缓。(阳气内虚,机体失煦) 3.恶寒发热:(1) 恶寒重,发热轻—表寒证 (2) 恶寒轻,发热重-表热证 (3) 发热轻,恶风-伤风表证 4.但热不寒中,潮热(定时发热或定时加重): (1)日晡(申时,午后3~5时)潮热-腹胀便秘,阳明腑实 (2)湿温潮热-身热不扬,湿温热伏 (3)阴虚潮热-骨蒸颧红,阴虚阳亢 (4)身热夜甚-斑疹舌绛,热入营血 5.但热不寒中,微热(轻度发热, T 37°~38°之间) (1)阴虚内热(病程长,午夜发作)-长期低热,五心烦热 (2)气虚发热(持续,劳累加重)-烦劳则甚,中气下陷 (3)气郁发热(时发时止,情志不畅)-情志不舒,气郁而化火 (4)血虚发热-面白,舌淡 (5)温病后期-余热未尽,湿温粘滞 6.寒热往来(1)少阳病:寒热往来,发无定时。 (2)疟疾病:寒热往来,大汗,发有定时。 7.问汗: (1)自汗-阳虚、气虚、表卫不固 (2)盗汗-阴虚内热 (3)战汗-正邪相争邪盛正衰-身热脉躁,正盛邪衰-身凉脉静 (4)绝汗: 亡阳-汗清稀、冷、味淡,亡阴-汗粘手、热、味咸 8.问疼痛: 1 胀痛:气滞疼痛 2 刺痛:瘀血疼痛 3 冷痛:寒证疼痛 4 灼痛:热证疼痛 5 重痛:湿邪困阻所致,亦可见于肝阳上亢,气血上壅之时。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 中医诊断学 第七单元 八纲辨证

中医诊断学第七单元八纲辨证 一、A1 1、虚实真假的鉴别关键是 A、舌质的嫩胖与苍老 B、脉象的有力无力 C、体质的强壮与虚弱 D、病程的长短 E、言语呼吸的高亢粗壮与低怯微弱 2、热极肢厥证又可称为 A、真热假寒证 B、真寒假热证 C、真实假虚证 D、真虚假实证 E、表里同病证 3、真热假寒的表现可见 A、神志昏沉 B、面色紫暗 C、胸腹灼热 D、四肢厥冷 E、以上都是 4、下列属于证候转化的是 A、表里出入 B、表里同病 C、寒热错杂 D、虚实夹杂 E、以上都是 5、下列属于八纲中表里寒热虚实错杂关系的是 A、表里同病 B、寒热错杂 C、虚实夹杂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6、临床上常见的八纲相兼证候不包括 A、表实寒证 B、里实热证 C、里虚寒证 D、里实寒证 E、寒热错杂证 7、真寒假热证产生的机理是 A、阴盛格阳

B、阳盛格阴 C、阴不敛阳 D、阳不敛阴 E、表热里寒 8、不属于阳证临床表现的是 A、恶寒发热 B、语声高亢 C、大便溏泄 D、小便短赤 E、肌肤灼热 9、阴证的临床表现为 A、肌肤灼热 B、烦躁不安 C、呼吸气粗 D、身重踡卧 E、口干渴饮 10、下列关于虚证与实证的鉴别叙述错误的是 A、虚证病程长,实证病程短 B、虚证精神萎靡,实证精神兴奋 C、虚证疼痛喜按,实证疼痛拒按 D、虚证发热为蒸蒸壮热,实证发热为五心烦热 E、虚证畏寒,得衣近火则减,实证恶寒,添衣加被不减 11、下列属于寒证常见的临床表现为 A、口淡不渴 B、恶热喜冷 C、小便短黄 D、舌红脉数 E、大便干结 12、下列不属于表证临床表现特点的是 A、恶寒发热 B、头身疼痛 C、闭塞流涕 D、咽喉痒痛 E、口渴欲饮 13、下列症状哪项不是实证的临床表现 A、五心烦热 B、声高气粗 C、小便不通 D、痰涎壅盛 E、腹痛拒按 14、以下哪项不是虚证的临床表现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望诊之望形体与姿态

《中医诊断学》学习笔记:望诊之望形体与姿态 望形体既望人体的宏观外貌,包括身体的强弱胖瘦,体型特征、躯干四肢、皮肉筋骨等等。人的形体组织内合五脏,故望形体可以测知内脏精气的盛衰。内盛则外强,内衰则外弱。人的形体有壮、弱、肥、瘦之分。凡形体强壮者,多表现为骨骼粗大,胸廓宽厚、肌肉强健、皮肤润泽,反映脏腑精气充实,虽然有病,但正气尚充,预后多佳。凡形体衰弱者,多表现为骨骼细小,胸廓狭窄、肌肉消瘦,皮肤干涩,反映脏腑精气不足,体弱易病,若病则预后较差。肥而食少为形盛气虚,多肤白无华,少气乏力,精神不振。这类病人还常因阳虚水湿不化而聚湿生痰,故有“肥人多湿”之说。如瘦而食少为脾胃虚弱。形体消瘦,皮肤干燥不荣,并常伴有两颧发红,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等症者,多属阴血不足,内有虚火之证,故又有“瘦人多火”之说。其严重者,消瘦若达到“大肉脱失”的程度,卧床不起,则是脏腑精气衰竭的危象。 望姿态 正常的姿态是舒适自然,运动自如,反应灵敏,行住坐卧各随所愿,皆得其中。在疾病中,由于阴阳气血的盛衰,姿态也随之出现异常变化,不同的疾病产生不同的病态。望姿态,主要是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异常动作及与疾病有关的体位变化。如病人睑、面、唇、指(趾)不时颤动,在外感病中,多是发痉的预兆;在内伤杂病中,多是血虚阴亏,经脉失养。四肢抽搐或拘挛,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属

于痉病,常见于肝风内动之热极生风、小儿高热惊厥、温病热入营血、也常见于气血不足筋脉失养。此外,痫证、破伤风、狂犬病等,亦致动风发痉。战栗常见于疟疾发作,或外感邪正相争欲作战汗之兆。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而无痛,是为痿证。关节肿大或痛,以致肢体行动困难,是为痹证。四肢不用,麻木不仁,或拘挛,或痿软,皆为瘫痪。若卒然昏倒,而呼吸自续,多为厥证。痛证也有特殊姿态。以手护腹,行则前倾,弯腰屈背,多为腹痛,以手护腰,腰背板直,转动艰难,不得俯仰,多为腰腿痛;行走之际,突然停步,以手护心,不敢行动,多为真心痛。蹙额捧头,多为头痛。如病人畏缩多衣,必恶寒喜暖,非表寒即里寒;病人常欲揭衣被,则知其恶热喜冷,非表热即里热。伏首畏光,多为目疾;仰首喜光,多为热病,阳证多欲寒,欲得见人;阴证则欲得温,欲闭户独处,恶闻人声。从坐形来看,坐而喜伏,多为肺虚少气;坐而喜仰,多属肺实气逆;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多为咳喘肺胀,或为水饮停于胸腹。但卧不耐坐,坐则神疲或昏眩,多为气血双亏或脱血夺气。坐而不欲起者,多为阳气虚。坐卧不安是烦躁之征,或腹满胀痛之故。从卧式来看,卧时常向外,身轻能自转侧,为阳证、热证、实证;反之,卧时喜向里,身重不能转侧,多为阴证、寒证,虚证;若病重至不能自己翻身转侧时,多是气血衰败已极,预后不良。蜷卧成团者,多为阳虚畏寒,或有剧痛;反之,仰面伸足而卧,则为阳证热盛而恶热。 望诊之望神 神是生命活动的总称,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

中医诊断学考试知识点汇总(2020年整理).pdf

中医诊断学考试知识点汇总 中医诊断学是考试中容易得分和对学习其他临床科目有很大帮助的学科,就此,对中医诊断学在考试中常出现考点的内容进行了汇总,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重点内容,重点复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望诊: 一、望神中四种神态常考的是少神、假神及得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假神尤为常考查的内容。 1.得神的临床表现:精神良好,神志清楚,反应灵敏,两目精彩,面色红润,呼吸平稳,肌肉不削,动作自如等。反映脏腑精气充足,生命活动正常,为健康的表现。 2.少神的临床表现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等。提示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弱。常见于素体虚弱者,或病情较轻,或病后恢复期。 3.假神的临床表现:久病、重病患者本已失神,突然精神转佳,神志清楚;或目无光彩,突然目光转亮;或久病面色无华,突然两颧泛红如妆;久病懒言少语,却突然言语不休,想见亲人,或久病本无食欲,而突然欲进饮食或食量突然增加

等。提示脏腑精气衰竭,正气将绝,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多见于临终之前。古人比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二、望面色中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意义是重点中的重点。考频率尤为高。 1.青色 青色主血瘀、肝病、寒证、痛证、惊风。 (1)面色淡青,多为虚寒证。 (2)面色青黑,多为实寒证、剧痛,或肝病迁延日久。 (3)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多属心阳虚衰,心血瘀阻,或肺气壅塞。 (4)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冷脉微,多属心阳暴脱证。 2.赤色 赤色主热证,亦见于戴阳证。 (1)满面通红者,多属外感发热,或脏腑火热炽盛的实热证。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

《中医诊断学》上篇四诊部分笔记 绪论 概念:根据中医学理论体系,运用一定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再加以分析判断从而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的一种方法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含义、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2、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明确学习方法 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 “切脉、望色、听声、写形” 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 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 3、西汉淳如意创“诊籍” 4、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创六经辨证,概念清楚,层次分明 5、东汉华佗《中藏经》 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甚为精当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 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 8、元朝敖氏《点点金》《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9、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 10、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 11、清朝林之翰《四诊抉微》四诊并重,色脉并重 第二节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 一、审察内外 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多方面的考察,而不能只看到局部的表现。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辨证求因 病证结合,以证为主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 “证”和“症”和概念“证”指的是一组症状群,这类症状具有相同的性质,或由某一共同的病机所引起。辨证就是对疾病的本质作出决定 如:痰热壅肺证肾阴虚证卫分证三、四诊合参 四诊并重,不可偏废 第三节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一)四诊: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望—诊察病人的神、色、形、态 闻—听声音、嗅气味 问—询问有关疾病的情况 切—诊脉和按诊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二)八纲 (三)辨证:对表现出来的症状确定证型 辨证的方法 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 第四节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一、打好基础: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二、博览群书:以教材为主,兼看一些其它书籍 三、参加临床实践: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 第二章四诊 第一节望诊 望诊注意事项: (1)光线 (2)动作熟练、敏捷“一望而得” (3)有步骤、有重点 先全身→分部;上→下,头→足 第一节全身望诊 一、望神 二、望色 三、望形态 四、望姿态 一、望神 (一)望神的含意: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中医诊断学

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身热不扬:形容受湿邪阻遏的一种热象,其特点是体表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则觉灼手。 3.司外揣内: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可以推测内在的病理变化,认识内在的病理本质,从而可解释显现于外的征象。 4.见微知著:是指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5.以常衡变:通过从正常中发现异常,从对比中找出差别,进而认识到疾病的本质。 6.辨证:在望闻问切四诊所得基础上进行诊断的辩证思维。 7.假神:久病、重病患者,精气本以极度衰竭,而突然出现某些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8.善色:指患者面色虽有异常,但仍光明润泽。 9.主色:指人生来就有,终生基本不变的面色,属个体素质,往往与种族和遗传有关。 10.阴黄:黄而晦暗如烟熏–寒湿郁阻 11.阳黄:黄而鲜明如橘子–湿热熏蒸 12.解颅:囟门迟闭。 13.囟填:囟门高突。 14.诊断:从医学角度对人们的精神和体质状态作出的判断。 15.诊病: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综合分析四诊资料,对疾病的病种做出判断,得出病名诊断的思维过程。 16.掣痛:指疼痛伴有掣牵引之感。 17.白蓓:皮肤出现白色小疱疹,晶莹如粟,高出皮肤,擦破流水,多发于颈胸部,四肢偶见,面部不发,多因外感湿热郁于肌表,汗出不彻而发,多见于湿温病。 18.滑苔:舌苔湿润而滑,伸舌欲滴者。 19.腻苔:苔质致密,颗粒细腻,舌边苔薄,舌中苔厚,刮之难去,如油腻覆盖舌面。 20.腐苔:苔质疏松,颗粒较大,舌边舌中皆厚,刮之易去,如豆腐渣堆积舌面。 21.剥苔:舌本有苔,忽然全部或部分剥脱。 22.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情危重。 23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者---热扰神明(实证) 24.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 ---心气大伤(虚证) 25.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等 方面的病理概括,是疾病本质的反映。

舌诊中医诊断学

舌诊,中医诊断学 第三章舌诊 Chapter 3 Tongue Observation ●概念及内容: 舌质(T Body);舌苔(T Coating) ●沿革:《内经》→《伤寒杂病论》→ 《敖氏伤寒金镜录》→温病察舌 →现代研究 第一节舌诊概说(Summary) 一舌的形态结构 丝状乳头与蕈状乳头: ----与舌象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 轮廊乳头与叶状乳头: ----与味觉有关 舌结构 舌乳头 二舌诊原理: 经络(meridian) 1舌脏腑(viscera) 2舌的不同部位与脏腑相应 ☆临床意义(Significance): 盛衰;浅深;性质;进退;预后 ☆Significance(舌诊的临床意义) 1 To judge the exuberance or decline of the genuine qi.(正气盛衰) 2 To distinguish the nature of the disease.(性质) 3 To detect the location of the disease.(浅深) 4 To infer the tendency of the disease.(进退预后) 不同部位分候脏腑 三方法和注意事项 1方法:舒展平坦;舌尖稍向下弯 2注意事项:⑴光线 ⑵饮食或药品 *⑶口腔对舌象的影响 ⑷察舌顺序(先质后苔)

中药染苔 四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 (Pink tongue with white and thin coating) 淡红舌:舌体柔软,活动自如, 颜色淡红 薄白苔:薄薄的、颗粒均匀、 干湿适中的、白苔 正常舌象 正常舌下脉络 ☆舌象的生理性变异: 1年龄性别因素 2体质和禀赋因素 3气候环境因素 第二节望舌质(特征及临床意义) (Observing Tongue Body ) 一、舌神(Flourish and Withering) 1舌象特征:荣润有血色:荣舌(有神) 干枯无血色:枯舌(无神) 2意义:测知脏腑气血阴阳盛衰; 估计疾病的轻重和预后。 二舌色(Tongue Color) (一)淡红舌(Pink T):舌体颜色淡红润泽 正常人——为气血调和的征象。 外感病初起——病情轻浅,未伤气血 内伤杂病——阴阳平和,病情尚轻 或为疾病好转之征兆 正常舌象 淡白舌:消化道出血 枯白舌(胃CA,舌干皱缩,无力伸出) 淡白舌 (三)红绛舌(Red and Crimson T): 鲜红;深红或略带暗红(发展)。 主热证(里热亢盛、阴虚火旺) 成因有三:*强调舌诊在外感温热病的重要作用(清)舌色红→绛,提示热势轻→重。 例:舌质深绛——热入营血

教学大纲-中医诊断学3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一、大纲说明 1.课程性质、地位及任务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理论,主要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判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一门桥梁课程,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本教材通过重点介绍四诊、辩证、辨病和病案书写四大内容,旨在让学生熟练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诊断技能、辩证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大纲适用于中医学类专业大学专科层次使用,一句中医学专业为基培养德才兼备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总的培养目标,本着立足专科、兼顾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特制订本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是通过课堂理论和实践教学,让学生熟练掌握临床岗位必需的中医诊断学的基础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课堂内外对12项实习项目(含28个病案分析)内容的强化训练,着力培养学生的诊疗技能、辩证的思维能力和技巧以及从四诊到辩证、辨病的综合运用能力。具体的知识、能力、素质教学目标。掌握四诊、辩证、辨病和病症书写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重点掌握四诊和辩证的基本概念、方法、临床表现和意义,症后分析和辩证要点。熟悉中医诊病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病名诊断的方法和住院病历及体格检查的内容。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研究范围及相关现代研究。具有熟练运用四诊知识和方法技术接诊患者的能力具备熟练综合处理病情资料的能力能熟练运动7种常用的辩证方法和技巧,进行辩证的能力,包括征候的分析并机归纳提出诊断依据与证明诊断的能力具有初步进行辨病和病案书写的能力.专业思想巩固,热爱并献身于中医事业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风尚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勤奋好学刻苦转研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优良品质。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七章气血津液辩证(8学时) 【知识目标】 1.掌握气血津液辩证的概念。重点掌握气虚证、气陷证、血虚证、气滞证、气逆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的临床表现和辩证要点。掌握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证的临床特点。掌握痰证、水停证、津液亏虚的临床表现。 2.熟悉气血津液辩证其他证型的临床表现、辩证要点及证候分析。熟悉气血津液兼病辩证各证型的临床特点。 3.了解气血津液兼病辩证各证型的辩证要点。 【能力目标】 1.理解与记忆气血津液辩证的概念与基本内容。

中医诊断学重点

《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 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审查内外、辩证求因、四诊合参 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 1)司外揣内:外指疾病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内指脏腑等内在的病理本质。通过诊查其反应外部的现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 2)见微知著:微指微小,局部的变化;著指明显的、整体的情况。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3)知常达变:常指正常的、生理的状态;变指异常的、病理的状态。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 第二章四诊 第一节望诊 细目一:望神 1.望神的主要内容:目光(重点)、神志、面色、形态等 2.神的分类及判断: 意义: 1)得神: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 2)少神:正气不足,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弱。常见于虚证患者或病后恢复期病人 3)失神:脏腑精气亏虚已极,正气大伤,功能活动衰弱。多见于慢性久病重病之人,预后不良 4)假神:丈夫精气耗竭殆尽,正气将绝,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降离决,属病危。常见于临终之前,为死亡征兆。故古人比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3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 1)焦虑不安:病人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促,不能独处的症状。多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常见于卑惵、脏燥等病人 2)狂躁不安:患者毫无理智,狂躁不安、胡言乱语、少寐多梦,甚者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的症状。多有痰火扰乱心神所致,多见于狂病 3)淡漠痴呆: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的症状。多由痰浊蒙蔽心神,或先天禀赋不足所致,常见于癫病、痴呆等 4)猝然昏倒:病人突然昏倒,口吐白沫,目睛上视,四肢抽搐,移后苏醒,醒后如常的症状。多有脏气失调,肝风夹痰上逆,蒙蔽心窍所致,属痫病 细目二:望面色 4常色的概念和特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