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巧用媒体--焕发课堂活力

巧用媒体--焕发课堂活力

巧用媒体??焕发课堂活力

江西省兴国县均村中心小学陈建明

内容摘要:

“CAI”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方式,它不能代替语文学习,不能代替老师教学,更不是万能钥匙,所以我们不能盲目使用,否则起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鉴于此,我认为多媒体首先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趣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爱学;其次应该符合教学目标,优化重难点;再次要有利于学生质疑解难;最后应该有助于浓厚语文“味”,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总之,我们应该摆正“CAI”的位置,不能让其喧宾夺主。要让其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让课堂焕发活力,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巧妙优化高效

参考文献:《中国多媒体技术与应用》

《小学新课程标准》

正文:

传播学的奠基人施拉姆说:“对于教学活动来说,只有最恰当的媒体,没有最好的媒体”。那我认为: 对于课堂媒体来说,只有最巧妙地应用,才能发挥其实效。现实生活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现代教学技术势在必用,适时地发展和应用现代教学技术,促进教学思想、教学内容的变革,优化教学过程,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主动学习和多元化学习的环境,提高教学质量,已是我们每一位人民教师的神圣使命。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方式,它并不能代替语文学习。有的教师不管什么教学内容都使用课堂多媒体,用多媒体代替黑板板书,代替教师讲解,这样的课堂语文“味”十分不浓厚,成了“录像厅”,教师成了厅里的技术人员,这样的课堂不是实实在在的课堂,这样的教师不是本本分分的教师,这样的学生也不是扎扎实实的学生,所以我们要巧妙地应用多媒体。怎样使用多媒体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来确定,不能一味追求先进而盲目地应用,不能把"CAI"当作万能钥匙,否则会起到不好的教学效果。那怎样去看自己是否巧用课堂媒体呢?鉴于此,我在使用“CAI”优化教学过程中是采用这样判断依据,取得良好的效果,供同仁们探讨借鉴。

一、课堂媒体的应用是否恰当,应该看它能否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是否活跃课堂气氛,是否调动积极情绪,是否使学生乐学、爱学。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与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

如:在教学《草叶上的歌》时,老师伊始打开计算机屏幕上显示草原上的一幅幅图画,河边的花草在轻轻地摇动,时而有大自然悦耳的歌声。这样一幅幅生意盎然的风景画流入了课堂,学生从这里取到了通往大自然的“绿色通行证”,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草叶的美、悦耳的歌声……。师因势利导:"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积极响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二、课堂媒体的应用是否恰当,应该看它是否符合教学目标要求,是否优化了教学过程。即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借助媒体突出课堂重点,帮助学生内化难点。课文重点是它的灵魂和支柱,

只有借助课堂媒体的文字素材与声像素材,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听觉视觉两种信道传输,优化重难点知识,促进学生内化,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

所以优化教学过程至关重要,在我校的同题教学教研活动中:有一位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普通的教室里教学《田忌赛马》,为了能让学生理解课文重难点,自己苦苦地在课堂上讲了一节课,学生只学到了孙膑的妙计是什么,最后胜出了比赛。同学们几乎能背出来了,但学生还只是表面上知道了比赛的方法和结果。但始终无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真是事倍功半!

还有一位老师则使用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他非常重视影视教学。他从网上下载了《田忌赛马》的整个比赛过程,再配上朗读课文,便完成了这一课文教学。遗憾的是我从学生日记中发现,有的是这样写的:“今天真开心!因为老师给我们看了动画片??《田忌赛马》。”我沉思:媒体应当恰当使用,语文学习不是在课堂上看录像这么简单。于是我充分利用媒体文字、图片、声音等素材,创设了一种与课文重难点(理解孙膑妙计,学习他认真观察分析的品质)相符合的影视素材,优化了重难点,使之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是这样做的,将田忌的马和对方的马分好等级,用动画制作了他们比赛的全过程。因为我利用媒体直观资源与文本相结合,所以在课堂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从这次课件中我感到多媒体中的各种素材只能是相互地补充,不能相互替代,更不能相互排斥,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巧妙的利用媒体资源来优化教学过程,不能把课堂变成录像厅,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三、课堂媒体的应用是否恰当,还应该看它是否有利于学生质疑解难。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他们都是知识的载体,“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当学生能质疑问题时,他们应该是得到进步,进步取决与他们做了什么?怎么做的?收获了什么?怎样成功的?不在于老师做了什么,只有学生做了,收获了,成功了,自信了,他们才会努力思考,自主地去学习。

四、课堂媒体运用是否恰当,应看它是否有助于浓厚课堂语文“味”;是否预留空间让学生品读文本,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教学《开国大典》一文时,我应用媒体展示国庆时各种仪式(如阅兵式、升旗仪式……),再利用声像素材播放人们当时的喜悦心情,整体感悟了当时情景之后,把天安门广场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让学生好像自己就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当时大典一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当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站起来了的时候......”整个课堂已入高潮。让我认识了语文课要回归到文本上,CAI 只是促进学生领悟思想感情的工具,真正的情感应该是从文本中品读出来的,这样的学习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CAI在课堂上不能喧宾夺主,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它更不是万能的钥匙,只是辅助课堂教学的一种工具,我们只有巧妙合理使用,摆正其位置,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达到优化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活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其中最基本的是必修课的课堂教学),过去是,当今依然是我国 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不少学校冲破了必修课— 统天下的局面,增设了选修课和活动课,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但在必修课的课堂教学中却大多还保留着习惯的方式。顽强地展现着传统教育思想。有些同志认为,提倡素质教育就是加强选修课和活动课。由此,往往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实施素质教育降低了升学率怎么办?似乎素质教育就是只要发展学生的特长和多让学生活动,不追求基础学科的教育质量。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占教学总时数比例最高的必修课的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会有本质意义上的进展,也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效应。在此背景下,集中探讨课堂教学改革问题,就具有推进、深化学校内部教育改革的全局性意义。 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中的一场攻坚战.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认识。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方式在我国已有近百年历史。它随新学校的诞生而逐渐形成。本世纪上半叶主要受日本式的赫尔巴特学说控制,50年代后至“文革”前,则以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在教学形式理论方面实质上与西方传统教学论是一致的),在实践中形成了较稳定的传统模式。粉碎“四人帮”后,学校恢复正常教学秩序时主要采用的依然是凯洛夫的教学理论。近十多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开展,课堂教学有了不少新的组织形式,开始注重学生的主动投入。但大多数的课以及在教师的教学观方面,在深层次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这一传统之所以具有超常的稳定性,除了因它主要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的教出发,易被教师接受外,还因为它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为主要任务,并提供了较明确的可操作程序,教师只要有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就能进入规范,依样操作,理论也因此而得以广泛传播,逐渐转化成实践形式,扎根于千百万教师的日常教学观念和行为之中。总之,已有教学理论传统之长,深入实践主根之深,形式硬壳之坚。传习的可接受性之强,都使今日教学改革面临着强劲的真实“对手”,教学改革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这几乎等于要改变教师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其艰巨性就不言而喻了。 攻坚战之艰巨性还来自课堂教学综合研究之不足。我们已有丰富的教学论著作,但大多只是从某一侧面或层次切入:传统教学论从教的角度探讨问题。实用主义教学论则从学生立场出发;教育心理学的兴趣在心理过程的分析,无论是对“教”还是对“学”;社会学的跟光集中在师生互动、课堂生活、人际关系等的描述上;学科教学法则偏重于结合学科内容的教学原则与方法的设计;国外学派林立的教学模式的研究,各自强调一个侧面,或认知,或策略,或行为控制,或情感、人际关系、人格发展。这一切都有助于我们认识课堂教学,但我们依然缺乏对“课堂教学”作为一个整体的、师生交互作用着的动态过程的研究,缺乏整合,缺乏对课堂教学的理性认识。因此,我们面临的任务不只是改变实践,同时,还需要在对已有理论批判性反思的基础上,通过对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通过整合与创造,形成既能揭示课堂教学实质,又能指导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新理论,这同样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可以说,在理论上我们已走近“百川汇合”的“入海口”,但还没有见到浩瀚无边的“大海”。 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为何会存在这些问题?这是当前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回答的。应该说,这些问题曾有过讨论,人们的认识也有进展。如认为

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初探 古希腊的一位学者说:“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要用自己的星星之火,去点燃学生的火把,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正是这种星星之火。 提问是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它被运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成为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提问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进而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揭露学生记忆中的矛盾引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一、提问的态度要自然亲切。 小学数学教师对课堂上学生答问的态度之中,包含了教师的情感因素,它对小学生答问的心理状况有直接关系。教师的微笑和期待,能使学生镇定自若、信心倍增、发挥良好;反之教师的不耐烦、过分严肃、苛求与心不在焉,只会使学生忐忑不安、答非所问、心情沮丧。因此要提高提问有效性,必须创设气氛活跃、情感融洽、交流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师尤其要把握好态度。具体说来要注意四点:一是注意倾听、尊重学生;二是注意期待、信任学生;三是注意鼓励、赏识学生;四是注意宽容、理解学生。 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态度要亲切温和,让学生充分发表自

己的观点,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哪怕是错误的回答),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特别是学生语言吞吞吐吐表达不清时,不能怕耽误教学时间而责令学生坐下,可以让学生把回答的内容写在纸上后再回答)。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老师要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必要时教师适当引导或暗示,从而让学生正确理解问题,做到问中有导。如果学生回答有错,可以让其余的学生进行评价,自己纠正错误或请别的同学进行纠正,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再发表自己对所提问题的看法。 二、提问要有一定的目的性。 学贵有疑。学生学习数学和发展能力,要经历“简单模仿、变式练习、自发领悟、自觉分析”的阶段。要让学生学会思考,逐步向“自觉分析”的层面迈进,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置疑”,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有指向性的问题,以引导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有效性的提问必须在学生有疑之处,这样的问题不仅能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而且还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 如:有一位教师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入1/2+1/3后提问:“1/2与1/3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有的答:“都是真分数。”还有的答:“分子都是1。”显然,这一提问不明确,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提问意图。如果改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教师所提的问题要达到什么目的,必须从问题中明确反映出来;提问用语必须明确、具体,表达清楚,不可含糊其词,使学生不知所措,不提一些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优秀教育论文

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语文是一门非概念思维的学科,注重的是情感的体验、感悟。“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有特殊的作用,它是连接教师、文本、学生的纽带和桥梁、是培养感悟能力的“催化剂”。怎样去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活力呢? 一、在教学中,选用恰当的课堂用语 当我们走进新课堂,就会不断听到充满人文关怀的新用语“请选择你喜欢的……”、“请说出你自己的……”、“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试一试,再试一试”、“相信你、你能行”。这些都是新课标下的新课堂中的新用语。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一文时,先让学生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亮点”,细细品读。有的喜欢华灯高照的长安街,有的喜欢焕然一新的王府井,有的喜欢古老的紫禁城,由于学习内容是自己感兴趣的,所以每个学生都学得饶有兴趣。“请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学习”,把选择的权力还给了学生,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读课文为例,有的学生喜欢大声朗读,有的喜欢轻声读,有的喜欢默读,有的愿意和好朋友一起读。学生因各人的知识水平不一,又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因此采用的学习方法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快乐。“试一试、再试一试”、“相信你、你能行”充盈着老师的信任,这种信任通过教师的言语、态度,表情、行动等微妙地传递给学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促使学生产生上进的意识,朝着新的目标前进。新课堂上的新用语体现了一种意识和关怀,一种平等和尊重,一种期待和激励。在教学中如果能恰当运用这些教学用语,一定能调动

浅谈如何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浅谈如何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浅谈如何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浅谈如何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热情的行程。真实的高效课堂需要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需要教师善于设计有效问题,创造质疑机会,捕捉错误资源,从而促进有效生成和学生发展,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给学生注入精神成长的力量。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有时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一脸茫然,无从入手。有时教师虽全力引导,学生却启而不发。其根源是教师没有从学生的思维现状出发,以自己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年龄特征、情感需求的前提下,设计开放、有趣、富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才能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来。在主动而积极的探索中,学生就很容易生成富有智慧性的新的东西。 例如:《小数大小的比较》时,设计了这样的探究活动。 师:(教师投影出示一张跳远成绩记录单)同学们,通过这张跳远成绩记录单你们能知道些什么? 生1:我知道A、B分别跳了几米。 生2:我知道C跳了3米多。 生3:我知道第一名是B。

师:这里C到底跳了几米几还不知道,你怎么可以判断出B是第一名呢?(组织学生开展讨论) 生:因为A、C跳了3米多,而B跳了4米多。 师:这样看来比较几个小数的大小,我们首先看什么?比什么? 生:首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小数就大。 师:那谁是第二名呢? (师生接着先围绕假设C是第二名,C跳了几米?展开讨论,当C跳3.99米时,引出比较3.99米和3.84米的大小) 上述教学中,教师独具匠心地提供一张不完整的跳远成绩记录单,围绕学生熟悉的比赛排名这一现实情境展开教学,在学生面前适当展现源于已知而又发展于已知的新的东西,使学生始终置身于跃跃欲试的学习境地,展开有效的数学思考。问题的解决过程成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师生在这样的数学教学实施过程中同时获得精神的力量和生活的智慧。 学生在课堂中出现这样那样的意外也是难免的,如果教师忽视了这些情况,学生的知识建构就会产生困难,甚至错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这就需要教师临危不乱,冷静思考,尽可能地把学生的意外当成一种有用的教学资源,去引领学生探究,促进有效生成,使课堂教学演绎出不曾预约的精彩。

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c10061744.html, 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作者:符迪飞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3年第04期 【摘要】我们现在的课堂,是生命的课堂,是生本的课堂,是生活的课堂!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在实际生活中学语文,不仅是理念,更应该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懈的追求!让知识活起来,让它洋溢生命的气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语文教学也作了如下阐述:“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有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要诊视学生体验过程和独特感受;要尊重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基于这些理念的指导下,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发挥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机。生活的经验创设情境,体会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的经验创设情境,体会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以问题的形成作为学生思维的出发点、落脚点,鼓励大胆创新;以情感激励为导向,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活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029-02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生长气息;把创造力还给教师,让教师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这是叶澜教授提出的新基础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我们现在的课堂,是生命的课堂,是生本的课堂,是生活的课堂!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在实际生活中学语文,不仅是理念,更应该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懈的追求!让知识活起来,让它洋溢生命的气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语文教学也作了如下阐述:“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有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要珍视学生体验过程和独特感受;要尊重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基于这些理念的指导下,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发挥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机。 一、生活的经验创设情境,体会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曾言:源于生活的教育是最无痕的教育。语文离不开生活,语文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就要充分地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重视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富有情趣的、学生熟知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情境,架起现实生活与语文学习的桥梁,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理解语文,感受语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不再追求生硬枯燥的训练和死记硬背,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自悟。课堂充满儿童情趣,具有语文特点,学生乐于参与,促进了学生发展。 如,在教《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我创设了情境化的课堂,整堂课就是一个童话:今天是小兔聪聪的生日,它邀请小动物们去参加它的生日聚会。老师扮演聪聪,孩子们都带上头饰,扮演那些来参加聚会的小动物。这样一来,孩子们就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课的开始,孩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读后感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读后感 近日,我读了叶澜老师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感慨颇多。 如果一个教师一辈子从事学校教学工作,就意味着他(她)的生命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中和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的。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一部分,而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所有老师追求的理想课堂。但现实生活中似乎却是很难做到的事,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下,面对来自社会和家长的压力,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上关注是学生的成绩,而不是课堂的气氛和活力。他们很少去关心学生对课堂的兴趣程度。因为老师关注的是学生的升学率,只要升学率提高上去了,教师的地位和工资就会提高,正因为如此才会导致现在的课堂悦来越缺乏活力,对大多数差生来说上课就如同坐监一样痛苦。他们感受不到教师的关心,感受不到知识的奥妙,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 然而我们是不是就要放弃这种理想课堂的追求呢,当然不是。我觉得要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师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作为教师首先要抛开一些功利,自己给自己减轻一些压力;而作为学生也要积极的融入课堂,跟着老师的节奏学习,如此才能谈得上把生命融入课堂。每个教师都要意识到这一点: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

叶澜老师在文章中的观点是:“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不要以为生活就是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孰不知生活还有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还有生存的意思。 叶老师还分析了传统课堂的三大特征: 1.完成认识性任务,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任务。 2.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是老师备课的中心任务(研究学生被普遍忽视)。 3.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 在文中叶老师并不否认传统课堂合理性的一面。同时也深刻地分析了传统教学的根本缺陷,即课堂教学过程是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不应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剥离出来。它忽视了作为每个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与潜在能力,又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的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双边多向、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力。从根本上看,这是忽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之突出表现,它导致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使传统课堂教学视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今日之走向,已越来越逼近学校内部的教学、教育活动。全国范围内多层面展开的有关素质教育的研讨,不少中小学进行着的探索性实践,是这一走向的具体、生动展现。出现这一走向,不仅是因为近十年来我国已经在宏观教育体制的改革与法制建设、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教师待遇、地位的提高及学历达标比例的上升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从而为学校内部教育活动改革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与更多的可能;也不仅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力技术水平提高,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丰富、独生子女人口政策的坚持推行,社会、家庭对青少年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根本的是因为21 世纪新人的培养,不对学校天天进行着的、千百万教师的教育实践作改革,是不可能最终实现的。所以,深入进行学校内部教育活动的改革,是已经开展至今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之必然,它关系到中国基础教育在跨世组的改革中,能否最终实现一代新人的造就,也关系到新的教育理想能否转化为实践,显示其现实价值的重要问题。因此,它引起了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广泛重视。本文把对学校内部教育活动改革的探讨集中在课堂教学领域。因为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其中最基本的是必修课的课堂教学,过去是,当今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不少学校增设了选修课和活动课,冲破了必修课一统天下的局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但在必修课的课堂教学中却大多还保留着习惯的方式,成了当代学校中的“老房子” ——一道最顽强地展现传统教育思想的风景线。更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同志还十分强调这种传统保存的必要性,误认为选修、活动两类课程是为“素质教育”服务的,而必修课的传统教学是为保证升学率服务的。在他们的眼中,提倡“素质教育”就是加强选修课和活动课。由此,往往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实现“素质教育” 降低了升学率怎么办?似乎“素质教育” 就是只要发展学生的特长和多给学生活动,不要基础学科的教育质量。显然,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占教学总时数比例最高的必修课的课堂数学改革,不可能真正提到议事日程上,教师和学生在校生活的大量时间还是以传统的方式度过,甚至更被强化。因为“领地”的缩小要通过“强度”的增加来弥补。这样,就整体而言,教学改革不会有本质意义上的进展,也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效应。在此背景下,集中探讨课堂教学改革问题,就具有推进、深化校内教育改革的全局性意义。课堂教学的改革还是学校教育改革中的一场攻坚战,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认识。第一,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方式在我国已有近百年历史。它随新学校的诞生而逐渐形成,本世纪上半叶主要受日本式的赫尔巴特学说控制,五十年代后至文革前,则以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在实质上与西方传统教学论是一致的),并通过新老教师的传习,在实践中形成了较稳定的传统模式。粉碎“四人帮”后,学校恢复正常教学秩序时主要采用的依然是凯洛夫的教学理论。 近十多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开展,课堂教学有了不少新的组织形式,开始注重学生的主动投入。但大多数的课以及在教师的教学观方面,在深层次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

让课堂焕发生命与活力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潞城市实验小学课堂教学小结 课堂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听课是对教学的临床诊断。今天的课堂是实验小学向教育局、向全市同行的一个汇报。本次活动,学校的所有班级、所有科目全部开放;授课的教师,从年龄上来说最年轻的25岁,最大的有52岁;从资历上来说有进入实小仅几个月的新教师,也有调整学科的改版新手。从2002年我市被确定为省级课改实验区以来的四年多的时间中,我们投身课改体会最深的是教师是课改成功与否的关键,课堂是检验课改成果的舞台。 一、面对现状找突破 我校共有24个教学班,班容量最小的班56人,最大的班达到了80人,大班额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摸索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课改之路。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是我们进行大班额教学的必要前提。新课程倡导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安全感,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解决这个问题的惟一办法就是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自己的课堂教学;教学目标要科学、适当、可测。“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堂课要的是能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能给学生留下点东西。于是我们深入课堂找出路。李蓉教师在执教《数星星的孩子》这一课的时,整个课堂教学环节安排新颖独特,虽然改变了课文的“序”,但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科学合理地安排了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实践活动,特别是匠心独具地把朗读、感悟、想象、复述等有整合成生动活泼的板快,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整体发展,真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张心平老师在课堂中,把提问权、选择权、参与权还给学生,减少预设、设计弹性化的教学方案,让每个学生感到这节课的话题跟自己有关、从而使人人真情投入,人人有所发展。同时,我们派出教师远赴北京、太原学习,归来后,对教师进行培训;接着,让出去学习的教师作了两节课,作为研讨课,再一次审视我们的课堂。数学课我们提倡“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方法,使所有的数学教师真正明白了数学课题中经常强调的一句话:告诉我,会忘记;让我看,会记住;让我做,会理解。而语文课,要求教师把提问权、选择权、参与权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感到这节课的话题跟自己有关、从而使人人真情投入,人人有所发展。常识课依托实验器材,从现象中总结规律形成实验。活动课强调学生亲身体验,将已有知识与生活经验接轨。只有开全开足课程,才能有丰富的收获,学生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被我国教育界奉为金科玉律的传统教育,无论早在1200 多年前韩愈的《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还是半个多世纪前苏联凯洛夫的《三中心论》以“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都是教师说了算,学生往往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其聪明才智受到限制,潜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和拓展。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以被动、接受、单一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遭遇严峻挑战,自主、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得到了空前关注,因此,转变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建立全新的“学习方式”概念,这是“以学生为本”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前提。本文就学习方式的概念、为什么要转变学习方式、几种学习方式的变革、陈述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与策略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学习方式的概念 “学习方式”是美国学者塞伦于1954年首次提出的,也有学者将其译为学习风格、学习类型、学习策略。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华东师范大学庞维国教授还结合课改的要求,从心理学角度对学习方式作如下界定:学习方式泛指学习者在各种不同的学习情境中所采取的具有不同动机取向、心智加工水平和学习效果的一切学习方法和形式。这一定义有三层含义:其一,学习方式既包括学习方法,也包括学习形式。其二,学习方式具有情境依赖性。其三,评判学习方式的主要依据是学习者的动机取向、心智加工水平和学习效果。 二、为什么要转变学习方式呢?我想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变革的原因——生产工具的变化如电脑、网络。知识从量上看,裂变得“一日千里” ,今天的知识即使刚印到书本上就可能被淘汰,更何况将这些知识运用于未来,如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与八大行星变化??知识从质上看,更趋向于活化的、能形成智慧的那部分知识才是有用的知识,死的知识的记忆在很大程度上交给电脑去完成了。我们来看个例子:很多年前,爱因斯坦就对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十分反感,在一次会议上许多人认为他很聪明,就考了他很多问题:比如,光的速度是多少?美国的铁路有多长?爱因斯坦却回答说:“这些我都不知道”。看到人们惊愕的样子,他微笑着说:这些我只要翻书查一查,不都全知道了吗?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也指出这种中国教育方法(东方的传统)、学习方式的弊端:是一步一步地教,一步一步地学,传统方法训练出来的小孩子,可以深入地学到很多东西,这对于他进大学考试有很多帮助。但这种教法的主要缺陷是:学生只适宜考试,不宜做研究工作,因为研究工作所要走的路与传统的学习方法完全不一样。传统的学习方法是:人家指出路你去走,新的学习方法是:要自己去找路【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如果一位学生在完成教育时变成一个只会接收信息的内存,这位学生已经受骗了。优质教育会教学生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并能洞察别人所宣称的事情是否正确。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叶澜(转帖)(2009-09-03 18:47:31)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 叶澜,女,1941年12月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大教育系本科,并留校工作至今,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兼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兼教育学原理学科组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兼职,并兼任清华大学等8所高校的兼职教授,中央教科所兼职研究员。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系主任,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论及当代中国基础,师范教育改革。自1984年以来,先后出版由个人独立撰写或他人合作编写的著作,译著及研究报告共10本,发表论文及研究报告近44篇。近七年来进行的"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究性研究"课题在全国基础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深入的影响。先后获得过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首届曾先梓优秀教学奖二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优秀著作一等奖等奖项。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全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叶澜教授的这篇论文,我曾仔细地研读了多遍,获益匪浅。这是一篇对当前课堂教学研究最到位、最系统、最有创建的文章,更是一篇对基础教育领域新课程改革实验具有重要影响的经典之作。对于指导我们认识课堂、研究课堂、改革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特推荐给大家,让我们共同学习,共同探讨。

《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心得体会

《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心得体会 感谢杜春贞老师,把叶澜教授带到我们面前。叶澜教授在《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中提到了四个“还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换发出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已有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一言以蔽之,就是注重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改变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 我从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实践和对别人成功经验的借鉴总结了以下几点对我们各科教学都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方面: 曾听一位名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不会微笑的老师,不会是一个好老师。”我想,这句话不无道理。想上一堂好课,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学会微笑,给学生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让他们敢于走进教师的心灵。这样,你便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为你的课堂打下了坚实的感情基础。课堂上,如果学生敢于、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那么你的课堂便充满了和谐,充满了活力。 “言为心声”,有声语言的传播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而语言也是最利于表达情感的媒介。一些课堂缺少激情,主

要是由于教师语言的平淡给人形成的印象。激情进入课堂,必将使你的教学更加魅力四射,风采迷人。 没有教态的帮助,一个人说话会变得很拘谨,但是过多或不合适的肢体语言也会让人望而生厌。自然、自信的身体语言会使我们的沟通更加自如。教师应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肢体语言在传递什么信息。像面部表情、眼神以及举手投足都会在讲话,而且已经超越了讲话本身。孩子会对你的眼神,动作有相应的反应,就说明你与学生沟通的渠道畅通了。有了这样愉悦的教学环境,还愁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吗?还愁我们的课堂没有活力吗? 新课程带给我们新理念、新方法、新生活。每一位富有使命感的教师都应该主动走进新课程,全面实施新课程,让课堂教学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成为孩子们主动、活泼发展的广阔天地。那么,你的课堂将会充满活力,你的人生也将会熠熠生辉。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浅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尽管古有“教学相长”之说,但我国长期的封建伦理过于强调师之权威和学生在课堂上对师长的绝对尊从,使得“教学”过程变成了教师单向授课的“独角戏”,而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成分很少,形成了历史悠久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以是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教学现象:教师根据教材、考纲设计出一堂内容充实的课,一节课讲了40分钟,学生则“马不停蹄”地记了40分钟的笔记;每次考试结束,教师总要按大纲要求制定一份标准答案,然后按标准来裁定学生成绩的高低;虽然大多数教师会在授课结束时,追问学生一句“大家还有问题吗?”但鲜有学生站起来问个“?”……这样的教育把我们的学生培养得“勤奋”但不会思考、“谦逊”但缺乏创新。于是,我们的学生成了“工厂生产线上出产的标准零件”。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自觉地投入课堂、与教师进行互动呢? 我认为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师生互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苏联的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互动氛围的前提。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指导者和铺路人,教师的最大智慧和最佳艺术是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充分地表现和表达。 中学生的认识往往带有各种情感色彩,常常表现出的不是用理智来支配情感,而是用情感支配理智,有时甚至用自己的好恶来决定一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都有这种体会:一位学生喜爱某位老师,他对该老师所教的学科也会特别喜欢,就会努力学习这门学科,学习成绩也会相应地提高;反之,该学生不喜欢某老师,那么对他所教的课一般也不感兴趣,上课时,往往不能认真听课,成绩也会出现退步。可见情感对学生的认知行为有很大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选择、设计和完成多种教学活动,做到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提倡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在这个社会群体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光彩。 心理学研究表明,压抑、紧张、沉闷的课堂教学环境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往往会产生害怕、烦闷、厌恶、紧张等消极的态度和体验;相反,积极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会使学生产生满意、愉快、互助的态度和体验,从而充分地发挥自主性、创造性和开拓性。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教学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永远是第一教学原则,具体做法有: 1、教师要放下架子,和学生平等对话。 2、教师要放开眼界,关注学生的多元发展,在课堂评价时,不要只评价学生对问题解答正确与否,更要关注学生积极的思维和勇敢的表达,并对此给以鼓励性的评价。 3、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感到课堂是自由的。 4、教师要延迟判断,给学生提供机会,即使学生回答得不正确,也不批评、不讥讽,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是安全的。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乐于参与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学。如果知识内容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学生就会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参与其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不仅要把学生的学习由“学会”转为“会学”,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 叶澜,女,1941年12月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大教育系本科,并留校工作至今,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兼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兼教育学原理学科组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兼职,并兼任清华大学等8所高校的兼职教授,中央教科所兼职研究员。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系主任,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论及当代中国基础,师范教育改革。自1984年以来,先后出版由个人独立撰写或他人合作编写的著作,译著及研究报告共10本,发表论文及研究报告近44篇。近七年来进行的"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究性研究"课题在全国基础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深入的影响。先后获得过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首届曾先梓优秀教学奖二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优秀著作一等奖等奖项。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全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叶澜教授的这篇论文,我曾仔细地研读了多遍,获益匪浅。这是一篇对当前课堂教学研究最到位、最系统、最有创建的文章,更是一篇对基础教育领域新课程改革实验具有重要影响的经典之作。对于指导我们认识课堂、研究课堂、改革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特推荐给大家,让我们共同学习,共同探讨。 课堂教学其中最基本的是必修课的课堂教学,过去是,当今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不少学校冲破了必修课—统天下的局面,增设了选修课和活动课,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但在必修课的课堂教学中却大多还保留着习惯的方式。顽强地展现着传统教育思想。有些同志认为,提倡素质教育就是加强选修课和活动课。由此,往往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实施素质教育降低了升学率怎么办?似乎素质教育就是只要发展学生的特长和多让学生活动,不追求基础学科的教育质量。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占教学总时数比例最高的必修课的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会有本质意义上的进展,也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效应。在此背景下,集中探讨课堂教学改革问题,就具有推进、深化学校内部教育改革的全局性意义。 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中的一场攻坚战.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认识。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方式在我国已有近百年历史。它随新学校的诞生而逐渐形成。本世纪上半叶主要受日本式的赫尔巴特学说控制,50代后至“文革”前,则以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在教学形式理论方面实质上与西方传统教学论是一致的),在实践中形成了较稳定的传统模式。粉碎“四人帮”后,学校恢复正常教学秩序时主要采用的依然是凯洛夫的教学理论。近十多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开展,课堂教学有了不少新的组织形式,开始注重学生的主动

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让语文课堂 焕发生命的活力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很荣幸,能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研说课标和教材,我研说的主题是“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今天我要研说的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把对课标和本册教材的解读呈献给大家。即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方面。 首先,我来说课标 一、说课标 (一)、课程标准(先说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二)内容标准 1、识字与写字: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会写120个字,累计会写2500个,会认3000个。 2、阅读方面: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等。另外,新课标要求学习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3、写作: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想象作文和应用文。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能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新课标还强调习作要有一定速度。 4、口语交际: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注意语言美. 5、综合性学习:要学会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二、说教材 先说编写特点,本册教材,在编写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编写特点 1、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既注意落实必须以一贯制的目标,又注意落实阶段性比较明显的目标。而且教材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第二个特点: 2、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教材的每一个专题甚至每个专题的各个部分都是密切联系的,使整组教材乃至于全册教材成为一个整体材内容,用教材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学生学习完一组教材后,达到单元目标是不困难的。 第三 3、加强导学功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册教材导学系统的安排主要体现在:①单元导语,②精读课文后的课后题、略读课文前的连接语;③每组后的“词语盘点”;④“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编者希望通过比较系统的导学设计,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和获得的方法进行学习,使学生各项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4、“口语交际?习作”的编排,加强指导,明确要求。 5、“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特别是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另外,本册教材还 6、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这样的编排,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加强了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 (二)、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共有课文28篇,其中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14篇。教材后附生字表。 另外,还有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第六两个单元。 (三)、编写体例 本册教材除去第六组综合性学习,另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4篇课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各两篇。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一、精致的备课是实现活力教学的前提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树立大备课观。既要备学生、备课程、备情境、备设计,也要备自己。要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关注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学习状态,思考和解决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是否有足够的时空留给学生自主活动等诸多问题。备课时要研究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从实际效果看,备课时的“预设”越充分、越科学,课堂上的“生成”就越有效、越自然、越精彩。 备课还应注重挖掘教师自身的天赋。一节好课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展示教师自身教学个性美的课。用这种美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能引导学生自觉去学习。备课中最难点应该是把握课程和教学模式的教学品位。教学品位就是寻找教育教学的真谛,备课要找好教育教学的整体感觉,能把教育教学的真谛体会出来,从而给自己带来充沛的教育情感和教学激情。 最高级的备课形式是教育教学的科学研究。头脑中没有教育科学研究思想的教师备出的课很难有什么重大价值。为了实现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教师要研究多维度备课,比如可创建教师文件夹行动。教师文件夹的内容包括:我的教育观、课时教学计划安排、全景式评价材料、课堂教学设计、练习与训练材料、个性化指导方案等等。创建教师文件夹行动既有利于不断完善与改进有效教学,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也有利于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精美的导入能让课堂教学之花吐香绽放 课堂教学的导入是一堂课的切入点,它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和方向。成功的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引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的期待心理和求知欲望,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从课外转移到课内,使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角色,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心理氛围。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导入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音乐、漫画、故事、小品、诗歌、谜语等导入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导入,能使学生对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兴趣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因此,在导入新课时,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境,把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迅速地吸引到课堂教学中。 为使课堂导入激情有趣,导入材料的选用应注意典型性和真实性,导入的信息材料与教学内容必须有内在联系,能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教学内容上,导入的问题设计应在学生的生活体验范围内或学生现有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所能达到的程度,不能太难太抽象。教师要精心设计,大胆创新。 三、精彩的课堂活动是实现活力教学的核心 有效课堂教学从本质上是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的。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在以学论教和关注动态生成的教学思想指导下,课堂活动必须精彩有效,以较少的投入,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情意,促成学生积极体验、主动思考、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努力创设各种适宜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比如时政搜索、设疑导思、课堂辨论、小品表演、小组讨论、视频播放、小组竞赛、角色感悟等等。这些丰富多彩又富有教育意义的课堂学习活动,是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丰富、人格的完善得以实现的关键和核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