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3.苏辛豪放词的异同及原因

3.苏辛豪放词的异同及原因

3.苏辛豪放词的异同及原因
3.苏辛豪放词的异同及原因

苟燕:文章论述苏辛豪放词的异同及原因,虽无创见,但文畅意赅,层次分明,举事恰当。可以定稿。

定稿时,请按“格式文件”要求办,免得返工。

丁老师 2014.4.25 10:47

苏辛豪放词的异同及原因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 2010级苟燕

指导老师丁永忠

摘要: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学阆苑里的三大奇葩,宋词以其独特形式,象征着一代文学之胜,与唐诗元曲争奇斗艳。在明代,有学者将词划分为“婉约”和“豪放”1两种。以苏轼、辛弃疾等人为代表的“豪放派”2词作,以其雄浑的气魄,刚健的风格,“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3的境界,既丰富了词的品类,也提升了词的意境。虽然,苏、辛豪放词却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各擅其长,个中原因,值得深入探究。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放词同异原因

Abstract:Tang, song, Yuan drama is the three largest flower in the garden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song with its unique form, represents a generation of literature and poetry contests wins, yuan drama. In the Ming Dynasty, some scholars of Song Ci is divided into "graceful" and "bold" two. To Su Shi, Xin Qiji as representative "bold faction" word, with its vigorous spirit, energetic style, "no words can not enter, no matter be in" realm, not only enrich the word category, but also to enhance the words of artistic conception. Although, Su, Xin bold word but with a different, differences, all good at the long, reason, worthy of further exploration.

Key Words:Sushi xinqiji boldword difference reason

在中国古代文学里,宋词是文学阆苑中的三大奇葩之一,是一代文学的标志。她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不仅从前朝诗歌里汲取养分,而且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奠定了基础。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优秀的宋词作品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读者带来至真至美的享受。

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轼与辛弃疾都是豪放派的杰出代表,二人的豪放词存在着许多相似点;但是,他们的词风又有着明显的差异。

苏轼(1037~1101)4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是中国宋词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生活在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北宋王朝中期,当时,北部地区的契丹族和党项族分别建立了辽政权,夏政权,北部地区的政权逐渐强大起来,就开始不断出兵骚扰和掠夺宋朝边境地区。宋王朝为求得一时的安宁,步步退让,先后与契丹签订了屈辱和约。

苏轼一贯主张加强边防抗击侵略者,他从儒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出发,希望能够建功立业。在他的《阳关曲》中就有,“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5之句,而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也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6之语,这些语词都表达了诗人要消灭敌人,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公元1082 年,苏轼被贬黄州,游赤壁时,写下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7当时,诗人血战沙场的热血已被消磨,他深感年华渐老,功名事业未就,于是借周瑜在赤壁之战建立大功的往事抒发自己的怀抱。词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位雄姿英发、大智大略、才气逼人的少年英雄——周公瑾的形象。

5

辛弃疾(1140~1207)8字幼安,号稼轩,南宋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原本是个智勇双全的英雄,天生一副英雄相貌:肤硕体胖,红颊青眼,目光有棱,精神壮健如虎。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但当时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国家分裂,而统治者却歌舞升平、不思进取、昏庸无能,这是一个十分需要英雄,却又无法给英雄提供舞台的时代。都说乱世出英雄,但是辛弃疾却没有遇到他的明君伯乐,这对于辛弃疾来说,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辛弃疾早年参加了抗金斗争,有着“壮岁旌旗拥万夫”9的战斗经历。辛弃疾收复失地和恢复中原的政治抱负与苟安江南的南宋小朝廷格格不入,他因政治上不肯同流合污而屡遭打击,报国无望,只能把一腔热血化作一篇篇诗作藉以抒愤。公元1205 年,65岁的辛弃疾怀着焦虑不安的心情,登临镇江北固楼写下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10辛弃疾借词感慨时局,抒发隐忧,塑造了临危受命,不负兄托,继位后倾全力巩固先人遗业的少年英雄——孙仲谋的形象。

继苏轼之后,辛弃疾将豪放词的创作推向了高潮,因此词论家普遍将二人合称为“苏辛”。辛弃疾在词中善用典,喜议论,其词风多激越豪迈”、慷慨悲壮。故词评家有言:“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11

一、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共同点

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轼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二人的豪放词必然存在着许多相似点,这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 苏、辛都经历了坎坷的人生道路

东坡少年时期便负奇才,“奋励有当世志”12,入仕后因卷入北宋统治集团的

内部斗争,多次遭受到打击排挤,两次被诬陷贬官。44岁时遭遇“乌台诗案”13,险遭不测;晚年更被一贬再贬直到荒远的海南,食芋饮水,与黎族人民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稼轩“壮岁旌旗拥万夫”14,在抗金斗争中显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但南渡后却得不到统治者的信任和重用,屡遭诬陷,三仕三已,先后赋闲达20年之久,68岁时含恨而终。

2. 苏、辛词作都蕴含着一种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情基调

苏轼出生在一个读书人家庭,他的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15之一。他的家庭富有文学传统,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父亲苏洵是古文名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心指导。母亲程氏有知识且深明大义,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后汉书·范滂传》,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儿子砥砺名节。1056年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离开四川到京城应考,一举成名。但是,苏轼生活在内外交困、对外求和苟安的北宋,仕途不顺。国难未解,壮志未酬,这使苏轼心中难免有着感伤情怀。而平生以辛弃疾则是一个强烈的爱国主义者,但是他的爱国行动和精神却没能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信任,反而被奸臣诬陷,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有志士人,满腔热血无处发泄,这是一种巨大的悲哀,他只能将其情感赋予他的作品,渲泄他的愤激、怨怒。

3. 苏、辛都开拓了词的内容,发展了词体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16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苏轼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17,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说柳永《八声甘州》中的名句:“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18(见

赵令畦《侯鲭录》卷七),称道蔡景繁的“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19(《与蔡景繁书》)。

而辛弃疾生活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南宋,这时的斗争目标非常明确,即抗金,因而辛弃疾的思想相对于苏轼要单纯得多,表现在词的内容上,辛词始终紧密关联着国家、民族的命运,爱国主义是辛弃疾词作的最突出、最鲜明、最广泛的特征和内容。同样,辛弃疾不但扩充了词的表现内容,还把词的内容和形式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他一生的情感体验都用词表现了出来。开心时,他写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20(《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伤感时,则说“层楼望,春山叠。恨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21(《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奋发时,他写到“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2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辛词都大大地打破了“词为艳科”23的限制,使词由闲情向性情、爱国之情转变,向广阔的生活扩大,表达了对祖国的感情,对人民的同情和对自己的希望。

4. 苏、辛词中都有豪迈旷达的风格

苏、辛词中都流露出积极的人生态度,透露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24作者以孙权自比,更显出东坡之“狂”劲和“豪”兴。“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作者在这里塑造的是一个充满斗志的形象。此中并未透露出对自己被贬的哀伤。可见,此时的苏轼满腔是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而对个人受到的不公遭遇却毫不在意,即便是“鬓微霜”,“又何妨”。

辛弃疾在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

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25词人也借滚滚不尽的长江水,追缅往事,遥想将来。赞扬了杰出的英雄人物,表现了决不投降、坚决抗金的强烈信念。豪情壮志,表露无遗。

二、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点

1. 苏、辛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国情不同

苏轼生活在北宋中叶,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经济繁荣。他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他非常达观,几度位重,又几度遭贬,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时期,当时国破家亡,内忧外患。辛弃疾既有词人的气质,又有军人的豪情,他的人生理想本来是做统兵将领,在战场上博取功名,“把诗书马上,笑驱锋镝”26(《满江红》)。但由于历史的错位,“雕弓挂壁无用”27,“长剑铗,欲生苔”28(《水调歌头》),只得“笔作剑锋长”29(《水调歌头·席上为叶仲洽赋》),转而在词坛上开疆拓土,将本该用以建树“弓刀事业”30(《破阵子》)的雄才来建立词史上的丰碑。《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31辛弃疾一生矢志不渝反抗侵略,

谋求祖国统一。曾有许多英雄壮举,震惊南宋朝野。尽管抗敌之心屡遭打击,但他仍壮心不已。这首词就表现了他的报国之心和欲死疆场的决心。

2. 苏、辛豪放词对词境开拓不同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宋杨湜《古今词话》即说苏轼“凡赋诗缀,必写其所怀”32,金人元好问更认为东坡词是“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33(《新轩乐府引》)。例如他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写的《沁园春·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34

而辛弃疾平生以英雄自许,渴望成就英雄的伟业,成为曹操、刘备那样的英雄:“英雄事,曹刘敌。”35(《满江红·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36(《南乡子》)在唐宋词史上,没有谁像辛弃疾这样钟情、崇拜英雄,抒写出英雄的精神个性。苏东坡也曾向往“雄姿英发”的“周郎”,但他在赤壁缅怀英雄时,想到的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那是文士所常有的伤感;而辛弃疾凭吊赤壁时,是“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 37(《霜天晓角·赤壁》),则显露出英雄壮士的本色。同一环境的不同情绪体验,反映出主体不同的气质。

3. 苏、辛作词观念不同

苏轼“以文章余事做事,溢而作词曲”,38苏轼作词,散文,诗歌,每种文体都有可称道之处,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而辛弃疾不同,他全力作词,一生作词六百余首,是唐宋词人中词作数量最多的一个,词作基本包括了他一生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他个人情怀的同时,又客观地反映了历史。辛弃疾写词,有着自觉而明确的创作主张,即弘扬苏轼的传统,把词当作抒怀言志的“陶写之具”39,用词来表现自我的行藏出处和精神世界。他在《鹧鸪天》词中明确宣称:“人无同处面如心。不妨旧事从头记,要写行藏入笑林。”40他也实现了自我的创作主张,空前绝后地把自我一生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和精神个性完整地表现在词作中。与虎啸风生、豪气纵横的英雄气质相适应,辛弃疾崇尚、追求雄豪壮大之美,“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41(《临江仙》),即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他的审美理想。情怀的雄豪激烈,意象的雄奇飞动,境界的雄伟壮阔,语言的雄健刚劲,构成了稼轩词独特的艺术个性和主导风格。

4. 苏、辛在中国词史上的影响不同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人们争相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在金国和南宋对峙的时代,苏轼在南北两方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诗不但影响有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公安派诗人”42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有重要的启迪。苏轼的词体解放精神直接为南宋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词平分秋色的豪放词派,其影响一直波及清代陈维崧等人。苏轼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是明代标举独抒性灵的公安派散文的艺术渊源,直到清代袁枚、郑燮的散文中仍可时见苏文的影响。

在两宋词史上,辛弃疾的作品数量最多,成就、地位也最高。就内容境界、表现方法和语言的丰富性、深刻性、创造性和开拓性而言,辛词都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稼轩词不仅转换了意象群,而且更新了表现手法,在苏轼“以诗为词”43的基础上,进而“以文为词”44,将古文辞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以文为词,既是方法的革新,也是语言的变革。前人作词,除从现实生活中提炼语言外,主要从前代诗赋中叹取语汇,而稼轩则独创性地用经史子等散文中的语汇入词,不仅赋予古代语言以新的生命活力,而且空前地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语汇。

总上而言,苏轼、辛弃疾同为豪放词大家, 其词风差异的原因四点:一是苏、辛所处的朝代不同,两个人的阅历不同;二是苏辛两人所受的思想有出入;三是苏辛两人创作方向有出入,辛弃疾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四是苏辛两个人的豪放词风格有差异,这种差异也是词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必然。

总之,苏轼、辛弃疾刚柔相济、创新与传统风格相结合, 确立了各自在词史上的大师之位,名垂青史。

注释

1,2,3, 11, 苏轼.辛弃疾.宁宇.中国豪放词圣:苏东坡辛弃疾名词名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

4,7,8,10,13,16,17,18,19,20,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 6,37,38,39,40,41,42,43,4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5.54,66,130,136,55,63,64,64,64,134,136,65,66,136,130,130,130,130,1 30,134,64,64,131,131,131,131,131,131,131,69,129,129.

5,6,9.秦晓梅.简论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风之异[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7

12,14.张福庆.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之比较[J].北京外交学院学报,2003,(4)

参考文献

[1]陈景云.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J].广东省清远职业技术学

院,2007,(1).

[2]王思齐.试论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J].青年文学家,2008年,(12).[3]黄为.试论苏轼辛弃疾豪放词词风的差异[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7):8.

[4]张福庆.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之比较[J].北京外交学院学报,2003,(4).[5]詹海菊.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异同[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3,(23):5.

[6]秦晓梅.简论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之异[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8.

[7]桑东芳.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学科),2007,(3).

[8]王芳.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J].商业文化(上半期),2011,(11).[9]杨小青.深广的内涵与炽热的情感——论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区别[J].重庆工商院报,2001,( 15):1.

[10]李艳军.试论苏轼和辛弃疾在豪放词创作上的差异[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3):1.

[11]苏轼.辛弃疾.宁宇.中国豪放词圣:苏东坡辛弃疾名词名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

[12]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3]辛弃疾.辛弃疾词鉴赏[M]济南.齐鲁书社,1986.

[14]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婉约词与豪放词特点比较教学内容

婉约词与豪放词特点 比较

婉约词与豪放词特点比较 明人张綖首先明确地用婉约、豪放的概念来概括词中这两种不同的创作倾向,他在《诗余图谱》中说:“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对于词的婉约与豪放的特点的比较,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以讨论。 (一)题材内容不同 婉约词在题材内容方面,以儿女情长、欢爱离别为第一主题,不太涉及民生大计,而是歌咏那些在居于正统地位的“诗”中不宜歌唱的主题。豪放派词作题材广阔。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象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词一出现,就以“艳情”为宗旨,这就确立了诗庄词媚、诗雅词俗的分野。这一分工,给了士大夫一个发泄情欲的途径,尤其天然的合理性和反封建性,因此,题材主题上多以描写男欢女爱、儿女情长、生离死别、感时伤世为主,是都市繁华、艳月歌舞等市井文化的产物,娱乐色彩比较浓厚。自词之诞生,直至柳永发挥至极致,“词为艳科”的俗的属性就这样天坛合理地存在着、发展着。但如果任其从俗媚俗地发展下去,势必为士大夫等正统文化的代表们所不满,甚至会毁掉这一新兴的诗歌体裁。而就在此时,苏轼“以诗为词”,标举“词是古人长短句诗也”的倡导,并非要抹煞次的特殊审美趣味,他指示要用诗之雅来改造词之俗,提倡词的品格,使之能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境界,因此出现了后来的豪放词,词的风格日趋变雅,并且多以军情国事等题材为主,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这便是婉约词与豪放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不同。 (二)艺术表达方式不同 婉约词表达上侧重含蓄婉约,并不像豪放词那样直抒胸臆,这主要是与其题材内容有关。婉约词适宜合于音乐,演唱男女情爱的内容,婉转柔美,轻歌曼舞,这样才能更好的把它的艺术美展示出来。试想,在酒宴樽前,灯红酒绿之下,依红偎翠之时,如果真请关西大汉来高歌政治风云,大谈治国安邦之道,岂不大煞风景!这一切都恰恰是所谓遣宾娱兴的需要。而豪放词表达起来喜欢直抒胸臆,开门见山地切入主题。对于“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的豪放词来说,其深邃的思想,高雅的情趣,引人深思的哲理,“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艺术风格,足以使人倾倒,故无暇无须作太多的辞藻修饰。这两种表达方式,无所谓孰是孰非,都是为其主题而服务的,各有各的长处。试想,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去表达儿女情长,或用婉约含蓄的方式去抒发壮志豪情,那势必会大大消减它们的艺术性,令人读起来十分别扭。 (三)意境味道不同 婉约词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主题的消遣娱乐性质注定了婉约词要和音律结合起来,和着节拍唱和,因此比较柔美,甚至奢华。内容上强调对风花雪月,离别伤感,故国情怀的表达,使得婉约词必须敏感细致,崇尚艺术的美的境界,这样才有它的存在价值。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种闲情逸致的小资情调,是一种柔和的美,读起来很美妙,回味起来更美,经得起推敲。豪放词给人的感觉就是大气磅礴,有气势,像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

宋词欣赏论文

宋词欣赏结课论文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苏轼辛弃疾词之比较 姓名:马春燕 学号:2094021590 班级:09级土木工程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苏轼辛弃疾词之比较 摘要:王国维《人间词话》称:"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而缪钺说:“苏东坡词出于《庄》,而辛稼轩词则出于《骚》。”虽然两人说法不一,我想这都是有道理依据的,但我更倾向于前者。苏轼在词史上开创性地发展了豪放词,在内容和形式上均做出了突破。他的豪放词风飘逸、高旷,注重“放”。辛弃疾极大地继承了豪放词风,他传奇般的个人经历和家国民族大义深深地影响着他对词的创作,形成了雄浑、慷慨的豪放风格,其词注重“豪”。辛弃疾与苏轼并称“苏辛”,同列为豪放词的代表人物,但辛词和苏词的特色还是有不同。本文从他们的词作入手剖析他们各自词风格的异同。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放风格 正文: 从小开始,受老师朋友的影响熏陶,我开始对宋词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当时也只是捧着书朗诵,因为朗朗上口而愈发着迷,却是不知其中深意。但读至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辛弃疾的“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内心都会激荡起汹涌的感慨。东坡和稼轩无异是宋词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豪放派词人。在分析他们之前先来了解一下他们的生平。 我国宋代的苏东坡和辛弃疾,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的风格,既有同,又存异,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

出了杰出的贡献。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苏轼是苏洵的次子,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为人宽大如海。苏轼中进士时二十一岁,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哲宗即位后,曾任、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苏轼的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叶燮《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1

1、杜审言、宋之问对诗歌发展做的贡献:杜审言是初唐律诗,七言律诗律绝的奠基人之一。宋之问擅长五律和排律。 2、“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3、“初唐四杰”诗歌成就:a开拓了诗歌的题材内容;b诗风大变,刚健清新。 4、陈子昂的诗歌主张:标举汉魏风骨(内容继承发展汉魏诗歌面向现实,关注民生)风雅兴寄(表现手法上继承发展诗经中比兴,因物喻志,寄托情志)。代表作《感遇》三十八首 5、张若虚、刘希夷对诗歌的影响:初盛唐之交的诗人,对诗歌的意境的开拓有重大贡献。 6、王维诗歌艺术成就:构图美、音乐美、色彩美、动态美、诗情画意(乐感、禅趣)。 7、孟浩然诗歌成就:语言平淡自然而情韵深厚,境界开阔,激情澎湃。 8、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王维、孟浩然、储光羲、祖咏 9、边塞诗派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盛唐时期军旅生活成为使人们共同关注的主题,而以高适、岑参为代表,并有王昌龄、王之涣等人共同形成边塞诗派。他们的诗作或表达戍边壮士忠君报国的英勇气概,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或描述边塞雄奇壮丽的大漠风光雄观要塞;或反映士族们怀乡思家的情绪;或揭露将士之间苦乐悬殊不合理现象,为唐诗增添了新鲜壮美的色彩,促进了盛唐诗歌的繁荣。 高适:内容雄厚浑广,风格悲壮淋漓,笔势豪健淳朴 岑参:浪漫主义、气势雄伟、想象吩咐、色彩瑰丽、奇情异彩 王昌龄、王之涣:用乐府旧题、七绝形式、表达立功报国壮志久戍不归思乡之情 10、李白诗歌成就?答:李白上承屈原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并且创造性的运用一系列浪漫主义手法,使内容和形式达到完美统一,具体表现在:a诗人的主观感情强烈,主体形象鲜明,具有个性化色彩;b想象丰富,借助神话传说,构成各种奇异瑰丽的理想境界,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c风格多样,而以雄奇奔放飘逸,壮丽为主,各体兼备尤好古诗《乐府歌行》,而以七言古诗,绝句为工;d语言清新活泼自然,表现力强。 11、杜甫诗歌成就:a诗歌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b语言精工凝练,很富表现力;c诗体兼备,格律严谨,尤对七律贡献最大。 12、“新乐府”含义:就是用新题写时事乐府形式的诗。 13、白居易讽喻诗的写作价值:a暴露统治集团横征暴敛,奢侈享乐和时弊《朝政弊端》; b反映民生疾苦和对人民的同情《观刈麦》;c反对拓边战争,表达爱国思想《新丰折臂翁》; d表现妇女生活的不幸和悲惨命运《上阳白发人》。 白诗的地位和影响?答:白诗对“新乐府”运 动起示范作用,白诗富有情韵,雅俗共赏,享有盛誉,白居易最大的贡献和影响在于从诗经、汉乐府到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倡导了一场新乐府运动。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一直延续到晚唐,宋代以及晚清。白居易的另一影响是由他开始形成一个浅切诗派,即追求语言的平易近人,浅显易懂,时称“元白体”。(元稹)也称为浅切诗派。 新乐府运动的诗人:元稹、张籍、李绅、王建 14、古文运动的实质:在文体、文风和语言诸方面变革的散文革新运动。宗旨:a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b提倡散句;反对骈体;c提倡质朴自然之风;d“惟陈言之务去”词必已出。 15、韩柳散文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答:韩柳散文不只是唐代,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大师,先秦散文和史记还属于子史的性质,韩柳在此史外,又发展了文学性散文,有杂文寓言,人物传记,山水游记等,反映广泛现实生活,并大大提高了散文的抒情叙事,议论,讽刺的艺术功能,标志着散文发展的新阶段,并对后世散文产生积极影响。 16、柳宗元山水游记散文特色:a工于写景(全貌的勾勒,局部的工笔描绘,景物主要特征的把握,景中寓情,情景交融);b、赋予山水景物以人格;c、语言精练优美,造就新颖,比喻生动,风格清俊自然。d、山水游记散文继承了《水经注》等山水散文的成就而加以创造的发展,被后人誉为“游记之祖”为我国的游记散文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17、杜牧的成就:咏史诗、写景抒情、工七绝《泊秦淮》 18、李商隐(无题诗)大多为七律、善用比兴,形象生动,语言典丽,感情真挚,格调悲凉,深情婉曲,语言精工于晚唐之中备受推崇。最早的民间词:《敦煌曲子词》,最早的文人词:《花间集》 19、唐词早中期作品:《敦煌曲子词》、《渔歌子》五首、《花间集》早期词作者:李白,张志和《渔歌子》 20、温词特色:香艳柔靡,“香而软”题材:妇女,花前月下,情思 21、韦庄词风格:清丽疏淡,语言秀美情深《思帝乡》 22、李煜的创作特色:多为直抒胸臆,直率天然且善用白描,形象鲜明。代表作《虞美人》 李煜的贡献:扩大了词的领域,开拓了意境,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在词调的运用上也有创新,出现了不少字句。在风格方面有花间三派的香软浓艳,别开请疏流丽的局面,完成了唐五代词的转变。 23、冯延巳词:清丽秀雅,委婉含蓄代表作《谒金门》 24、唐传奇和六朝志怪小说的区别?答:a六朝小说内容主要是鬼神怪异之事;唐传奇取材于现实生活,反映社会生活面貌,描写人物有帝王妃嫔,贵族官僚,诗人举子,商贾优伶,豪侠义士,故事有婚姻爱情,豪侠,历史人生…….. b六朝志怪作者是记录见闻,并非有意识的小说创作,唐传奇是有意识的小说创作; c六朝古怪粗陈梗概(笔记体),唐传奇“叙述婉转,文辞华艳”。 25、宋代诗歌成就:思想内容:宋代诗歌反映时事、民生疾苦,特别是爱国诗,表达爱国情感,思想价值崇高,但缺乏唐诗中特别是盛唐诗歌中的积极昂扬,追求政治理想的雄大气势和乐观精神,而多深沉,悲慨之气(社会对文人的心理影响)。 宋代诗歌的艺术特征:在艺术表现手法和特征上有开拓,在意境和表现手法上有开拓,但又不如唐诗重视艺术形象的刻画,而出现了散文化、议论化、才学化的倾向。 26、宋诗的主要特点: a直接以诗歌议政;b自始至终地表现爱国思想; c广泛而深入地描写民生;d极为广泛地描绘出经济生产、民风民俗等社会生活画面; e品评艺术的作品大量产生。(唐诗,重意象,长于抒情;宋诗,重骨气,长于思理) 27、“江西诗派”作家:杜甫、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是一祖三宗。 江西诗派解释: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 28、黄庭坚的诗歌主张:a重视学习,继承但又强调过分;b主张创新和自成一家。弊端,重形式,轻内容。 29、黄庭坚诗歌成就:自我形象,品评艺术,咏物,反映生活;诗歌风格:工新奇巧 30、苏梅诗歌艺术风格:苏以豪放为主。如诗云:“铁面苍鬓目有棱,世间儿女见须惊”; 梅以古淡著称,如其诗云:“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31、苏轼诗歌特色及成就:a讲究才学(使他的诗具有古趣);b善于议论,富于议论于形象,与叙事结合,边叙边议;c喜欢雅戏,善于修辞,尤长比喻。

苏辛词比较研究

苏辛词比较研究 高一2班李新琦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词学领域历来以苏轼、辛弃疾并称,他们被视为南、北宋时期词坛上豪放派代表词人。虽同为豪放派词人,苏辛却同中有异。 一.词风:苏词乐观旷达,辛词慷慨沉郁 总体上王国维《人间词话》概括简炼准确:“东坡词旷,稼轩词豪”。但犹未尽,因为“豪”其实是两人的共同处,而异处在于东坡词豪放旷达、稼轩词雄豪沉郁。故清代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说“苏之自在处,辛偶能到;辛之当行处,苏必不能到。”贴切、精当地指出了苏、辛词的主要差异。 苏词的豪放词主导倾向是雄健、旷逸,表现了苏轼雄姿英发、风流倜傥,渴望建功立业的热情,作品格调明净如水又光彩照人,豪放而不显得压抑、飘逸而旷达。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首词是熙宁八年会猎所作,词人自谓?老夫?姑且如少年一样狂放,左手牵猎狗,右手擎猎鹰,武士乘马飞驰;极写了出猎的场景。词人意气风发大呼让全城人来看我象孙权射虎那样不平凡的身手吧!场面

壮阔,词人以孙权比况自己的英武,雄姿英发、热情奔放。下片以?鬓微霜,又何妨!?傲然自信的笔调,希望如魏尚那样立功边疆,其精神积极昂扬。苏轼就是以健笔劲毫使词从意境、格调、笔势上贯注了豪迈纵放的精神。 此外,苏词具有乐观旷达的境界。词人在历经挫折、几度沉浮时也表现出身处逆境随遇而安的自得和豁然大度。?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这些词名令人精神振奋,充满了对人生的博大超迈的襟怀。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开篇突兀而起,风雨忽至,穿林打叶声不绝于耳,然而词人却呤啸着徐步前行,虽然竹杖芒鞋,却也轻快无比,词人只需?一蓑烟雨任平生?就行了。这里的风雨不单纯是自然界的风雨,也指政治、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词人处变不惊、履险如夷、泰然自若、谈笑人生。下片骤雨已过雨后天晴,酒意在风雨的洗礼中散去,沐浴着雨后的清凉,回首刚刚走过的风雨萧瑟之处,既已云消雾散,一切都成为过去而又感到轻松平静,表现出坦荡、无私的胸怀。?归去?也暗含归隐而去,只要远离险恶官场,也就不必担心是风雨还是晴了。这首词通过日常景物表达了具有普遍人生意义的生活哲理,抒写了苏轼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处世态度。词中渗透了强烈的感情色彩,?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这些句子使全词格调明快、潇洒。

苏轼、辛弃疾词风异同辨

内容提要 词是宋代文学中成就最高的一种文学形式,常被后人尊奉为与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文、唐之诗、元之曲、明清之小说相媲美的文学瑰宝。在宋词众多的流派中,相对于婉约派而言的豪放派 ,跳出了花间窠臼,超越了晓风残月的境界,冲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突破了传统的婉约词风,以广阔的视野、奔放的热情、真挚的情感和锐意进取的精神,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为词创作开辟了新的境界。在豪放派众多的词人中,尤以北宋词人苏轼和南宋词人辛弃疾成就最大,影响最深远。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赢得了豪放派开山鼻祖的桂冠; 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更是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把豪放派的创作推向了高峰。两人的词在都豪迈雄放,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的共同点之外,。又有着不同的艺术特色和个性特色。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词风

苏轼、辛弃疾词风异同辨 词是宋代文学中成就最高的一种文学形式,常被后人尊奉为与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文、唐之诗、元之曲、明清之小说相媲美的文学瑰宝。在宋词众多的流派中,相对于婉约派而言的豪放派 ,跳出了花间窠臼,超越了晓风残月的境界,冲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突破了传统的婉约词风,以广阔的视野、奔放的热情、真挚的情感和锐意进取的精神,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为词创作开辟了新的境界。在豪放派众多的词人中,尤以北宋词人苏轼和南宋词人辛弃疾成就最大,影响最深远。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赢得了豪放派开山鼻祖的桂冠; 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更是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把豪放派的创作推向了高峰。两人的词在都豪迈雄放,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的共同点之外,。又有着不同的艺术特色和个性特色。 一、苏辛词风的共同处 (一)、相同的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 欲知其词,先知其人,苏轼(1036-1101)生活在北宋中期,当其青年时代初入仕途,北宋已呈现严重的社会危机,范仲淹等的庆历新政已告失败。嘉佑六年(苏26岁),苏轼的应制举表明他是范仲淹等政治改革派的继承者。熙宁二年(苏34岁),王安石参加政事实行新法,苏轼予以反对,从此他就卷入了北宋政治集团的内部斗争中。 辛弃疾(1140-1207)生活在南宋中期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他生于北方沦陷区,少年时代便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辛22岁),当金主亮大举南侵之时,即“鸠众二千,隶联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次年归南宋,可惜南方人民抗金救国的热潮已在南宋统治阶级的打击压抑下转入低潮。虽然英雄无用武之地,但还是为自己的爱国主义理想而坚持斗争直到晚年尚“屡次谴谍至金,侦察其兵骑之数,屯戌之城,将帅之名等,并欲于沿边招募士丁以应敌。” 正是因为两人身世遭遇的坎坷不幸,使他们有机会较为广泛地接触社会现实,较清醒地认识现实,两人都卷入了强大的现实潮流,他们的词中都表达了各自对现实的强烈感受,体现了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倾向。虽然他们为之奋斗的政治思想未能实现,但在自己所熟悉、所征服的艺术形式中却唱出了时代的声音,成为时代的歌手。近而使得他们的词都有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造就了其相同的词风,那就在是他们的词中,都饱含着浓烈的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词人的对生活无比热爱和豁达的乐观态度,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正是他们的这种豪情壮志,决定了苏辛词的独特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由于苏辛词所反映的生活题材的扩展,词的意境的提高和加深,因而词人的生活和思想在词里得到更充分的表现,词人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也就更鲜明地呈现了出来。例如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⑴: 大江东去,浪淘尽、数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崖,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少了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捋江月。 中,奇伟壮丽的江山景物,历史上杰出人物的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所构成的宏伟壮观的艺术形象,正是苏轼积极有为的抱负,开阔爽朗的性格,以及他那种不因政治上受挫折而丧失生活兴趣的人生态度的充分反映,是他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的集中表现。又如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⑵: 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完整版)婉约派与豪放派词风比较

婉约派与豪放派词风比较 宋代,是词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耸立着争雄对峙、相映生辉的两座奇峰;这就是以柳永、李清照为旗帜的婉约派和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顾名思义,婉约派和豪放派显然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词风。那么,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不同之处?这里,我觉得应该注意历代评论家、作家概括豪放派的开拓者和主要代表苏轼的词的创作特色时常用的一句话,即“以诗为词”(见《后山诗话》等)。评价苏轼的褒贬双方都众口一词,可见此说是有道理的。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很赞同中国科学院编《中国文学史》的说法:“词的诗化,并不是取消词作为独立文学样式的体制和格律,而是意味着词的题材的扩大,作家个性更鲜明的呈现和语言的革新。”我想基于此还加上音律的突破一条,从题材、形式(包括音律、语言)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试对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不同词风作一粗浅的分析比较。至于两派词人各自身世经历、才学性情等对其词风形成的影响,限于篇幅,略去不谈。 一、题材:“樽前”“花间”与“塞外”“江天” 题材的广阔和狭窄是豪放派与婉约派最显著的区别。 纵观从婉约派的开山鼻祖温庭筠到后来的吴文英、王沂孙这三百余年间所谓“以婉约清丽为宗”的词人作品,数量浩繁而题材狭窄,绝大部分是写伤离送别、男女恋情、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虽其间柳永、李清照等有所开拓,但毕竟难脱桎梏。 而豪放派则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藩篱。苏轼以一个革新者的勇气,把词从“娱宾遣兴”的工具改造发展为独立的抒情艺术;把词从“樽前”“花间”推向较为广阔的社会人生。“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载熙《艺概》),山川景物、记游咏物、农舍风光以及吊古感旧、说理抒怀等都大量写入词中。如《念奴娇》(“大江东去”)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最能体现这一特色的不朽名作。到南宋辛弃疾,又有了新的发展。在此不赘言。婉约派那么多词人,那么多词集,词作总数达数千首之巨,但即使是统统加起来,就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以及题材范围而言,恐怕还远不及苏轼一个人的三百多首词之广阔! 二、形式:削足适履与革新突破 在词的形式上,婉约派与豪放派也走着两条不同的路子。 婉约派词人一般都更注重词的形式。视音律上的规则(如“五音”、“六律”)为法度,视语言上的清规戒律(如“珠圆玉润”、“无一字无来处”等)为法宝。如前所述,本来他们的作品内容就陈旧贫乏,题材狭窄单调,便更是醉心于谐音合律,刻意于雕章凿句,以华丽的形式掩盖其空虚的内容。甚至宁愿削足适履,也不肯越雷池一步。就拿婉约派中成就最著的李清照来说吧,明明面对着国破家亡、穷愁潦倒的严酷现实,却抱定“词别是一家”的艺术偏见,生怕在词作中流露出一丝半点。尽是“凄凄惨惨戚戚”,虽催人泪下,但缺乏一种激人奋起的力量。这样就大大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意义。而她同期的诗作(如“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等)却由于豪放雄健而为人所称道。 就是这样,内容限定了形式,形式又反过来框住了内容,婉约派词人们牢牢捆住了自己的手脚。在这一点上,以周邦彦、贺铸为代表的“格律词派”更是登峰造极。 而豪放派则不是为形式所羁,而是充分调动形式为表现内容服务。最突出的是苏轼。为了反映广阔的生活面,苏轼打破了“词必协律”的陈套,使词从音乐的奴隶的地位解放出来。但苏轼并不是完全不顾或不懂音律,而是由于他“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见《复斋漫录》引晁补之语),又“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见《历代诗余》引陆游语)。苏轼充分发挥词这种独特语言文学样式的长处,利用长短句的错落形式,造成节奏的舒卷变化,用词造句也力求铿锵响亮;从而达到了形式与内容与情感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陆游是南宋杰出的

中国古代诗歌常识

中古国代诗歌常识 一、古诗从体裁上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1、古体诗一般也称古风,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从字数看,基本上有一句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四种,如“诗经”“楚辞”“汉魏南北朝乐府民歌”等等;作者往往在隋唐之前,题目中一般有“歌、行、引、吟、曲、辞、弄、乐府”等标志性字眼(尤其隋唐时期的古体诗);每首诗的句数不限,可长可短,且不讲究押韵;如五言古诗有陶渊明《归园田居》,七言古诗有白居易《琵琶行》,杂言古诗有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乐府→汉文人五言诗→魏晋南北朝民歌和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诗),如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尤其唐代)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兵车行》,高适的《燕歌行》等。 新乐府: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已与原声韵不同,故称新乐府,到中唐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确定了新乐府的名称——“新乐府运动”由白居易、元稹倡导,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作虽称为乐府,但不拘于声律,并以新题写时事,故称新乐府。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多以五言、七言、杂言呈现,反映了很多现实问题,如白居易的《长恨歌》。 2、近体诗是指隋唐及其之后出现的比较讲究音韵格律的诗歌,又称“今体诗”“格律诗”,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分,考试问到体裁,可具体回答为:五言(七言)绝句或五言(七言)律诗。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律诗的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每联的上一句叫出句,下一句叫对句。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对仗。诗歌有严格的音韵格律要求,即绝句二四句押韵,律诗二四六八句押韵。 3、宋元明清时除了延续一部分前代的律诗和绝句外,更大量出现了词、曲及戏曲唱词,它们都属于近体格律诗。 ①词: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因句式长短不齐而叫做长短句、诗余;也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琴趣等。每首词都有一个乐调名,叫做“词牌”(即词谱);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根据内容所起的题目。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如通常的小令;有的分两段,称双调,前段称上阕或上片,后段称下阕或下片;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②曲:又称为词余、乐府,代表是元杂剧和散曲合称的元曲。散曲是诗歌样式,分为小令和套数。小令的体制相当于宋词的小令,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套数由多支曲子组成。 二、古诗按内容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其下又分为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等等。 三、中国古代诗词最主要的派系 1、山水田园诗派:以描写恬静悠然的自然风光为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或流露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或表现隐逸避世的消极思想。其代表作家有晋末宋初的陶渊明、谢灵运和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 2、边塞诗派:以边塞生活、战争为题材。代表作家有唐代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王之

婉约词与豪放词特点比较

婉约词与豪放词特点比较 明人张綖首先明确地用婉约、豪放的概念来概括词中这两种不同的创作倾向,他在《诗余图谱》中说:“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对于词的婉约与豪放的特点的比较,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以讨论。 (一)题材内容不同 婉约词在题材内容方面,以儿女情长、欢爱离别为第一主题,不太涉及民生大计,而是歌咏那些在居于正统地位的“诗”中不宜歌唱的主题。豪放派词作题材广阔。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象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词一出现,就以“艳情”为宗旨,这就确立了诗庄词媚、诗雅词俗的分野。这一分工,给了士大夫一个发泄情欲的途径,尤其天然的合理性和反封建性,因此,题材主题上多以描写男欢女爱、儿女情长、生离死别、感时伤世为主,是都市繁华、艳月歌舞等市井文化的产物,娱乐色彩比较浓厚。自词之诞生,直至柳永发挥至极致,“词为艳科”的俗的属性就这样天坛合理地存在着、发展着。但如果任其从俗媚俗地发展下去,势必为士大夫等正统文化的代表们所不满,甚至会毁掉这一新兴的诗歌体裁。而就在此时,苏轼“以诗为词”,标举“词是古人长短句诗也”的倡导,并非要抹煞次的特殊审美趣味,他指示要用诗之雅来改造词之俗,提倡词的品格,使之能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境界,因此出现了后来的豪放词,词的风格日趋变雅,并且多以军情国事等题材为主,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这便是婉约词与豪放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不同。 (二)艺术表达方式不同 婉约词表达上侧重含蓄婉约,并不像豪放词那样直抒胸臆,这主要是与其题材内容有关。婉约词适宜合于音乐,演唱男女情爱的内容,婉转柔美,轻歌曼舞,这样才能更好的把它的艺术美展示出来。试想,在酒宴樽前,灯红酒绿之下,依红偎翠之时,如果真请关西大汉来高歌政治风云,大谈治国安邦之道,岂不大煞风景!这一切都恰恰是所谓遣宾娱兴的需要。而豪放词表达起来喜欢直抒胸臆,开门见山地切入主题。对于“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的豪放词来说,其深邃的思想,高雅的情趣,引人深思的哲理,“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艺术风格,足以使人倾倒,故无暇无须作太多的辞藻修饰。这两种表达方式,无所谓孰是孰非,都是为其主题而服务的,各有各的长处。试想,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去表达儿女情长,或用婉约含蓄的方式去抒发壮志豪情,那势必会大大消减它们的艺术性,令人读起来十分别扭。 (三)意境味道不同 婉约词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主题的消遣娱乐性质注定了婉约词要和音律结合起来,和着节拍唱和,因此比较柔美,甚至奢华。内容上强调对风花雪月,离别伤感,故国情怀的表达,使得婉约词必须敏感细致,崇尚艺术的美的境界,这样才有它的存在价值。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种闲情逸致的小资情调,是一种柔和的美,读起来很美妙,回味起来更美,经得起推敲。豪放词给人的感觉就是大气磅礴,有气势,像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它不像婉约词那样重视音律的谐婉,豪放词不拘守音律,内容比较充实。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辛弃疾

苏辛词异同

吟一首豪放,品华韵之巅 我国宋代的苏东坡和辛弃疾,在历史上并称“苏辛”,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们才华横溢,创作力旺盛,著作宏富,词的风格,既有同,又存异。 苏轼以豪迈宽广的心胸,满腔才气,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辛弃疾又继承了苏轼的豪放风格,创作出了比苏词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加上生动而夸张的描绘及想象,形成了独特的豪放的浪漫主义风格。 作为豪放词的两位大家,他们二人的词都很豪放旷迈,饱含着浓烈的奔放的豪情,内容丰富宏伟,感情深沉大气,至情至性。表达了词人的对生活无比热爱和豁达的乐观态度,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同样的豪放风格,在苏辛词中,又有着不同的侧重点。苏轼天性洒脱乐观,自如畅达,虽然他的政治生涯一直很不顺达,但是依旧“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对待披蓑衣,冒风雨的生活,苏轼一向处之泰然。虽屡遭贬斥,仕途不顺,但仍达观放任,忘情得失,如此飘逸、洒脱,如行云流水。辛词的豪放风格,常常饱含着辛词所特有的豪壮而苍凉,雄奇而沉郁的个性,给人以慷慨激昂,热情澎湃,而又忧思悲壮,沉郁苍凉之感。“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自伤英雄抱负不能实现,得不到慰藉。“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流露出老当益壮的战斗意志,奋勇向前,坚持抗战决心。誓要收复河山,报效祖国,却又遭遇政治理想和社会现实的矛盾,妥协投降派的排挤打击,这就使得辛词多了一份沉郁悲壮。 苏辛词的内容丰富,既有抒发个人豪情壮志的作品,又有一些缠绵悱恻,忧伤难耐的词,潇洒自如,轻松明快的词也能自由驾驭。“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采用纯白描的手法,以常语写常景,秀丽清新,生活气息浓厚。 又如,“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苏轼这首写江村晚景的词,便有一番清新静美的景象,营造了清幽而又充满生机的意境氛围。不同风格的苏辛词,充分体现了词人卓越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驾御能力,以及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 苏、辛词都对词体做了创造性的发展,丰富了词的内容。他们进一步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放大了词的意境,丰富了词的生活内容。除了男女之情,羁旅之愁等传统题材之外,举凡山川景色、记游咏物、悼亡赠友、怀古伤今、农事村景等诗人贯写的内容,都融入苏词之中。稼轩词“率

阅读古文的方法

承问我学习古代文字的经验,实在惭愧,我在这方面的根底很薄,不能冒充高深。 我上小学的时候,是一九一九年,已经是国民小学。在农村,小学校的设备虽然很简陋,不过是借一家闲院,两间泥房做教室,复式教学,一个先生教四班学生。虽然这样,学校的门口,还是左右挂了两面虎头牌:“学校重地”及“闲人免进”。 你看未进校门之先,我们接触的,已经是这样带有浓厚封建国粹色彩的文字了。但进校后所学的,还是新学制的课本,并不是过去的五经四书了。 所以,我在小学四年,并没有读过什么古文。不过,在农村所接触的文字,例如政府告示、春节门联、婚丧应酬文字,还都是文言,很少白话。 我读的第一篇“古文”,是我家的私乘。我的父亲,在经营了多年商业以后,立志要为我的祖父立碑。他求人——一位前清进士撰写了一篇碑文,并把这篇碑文交给小学的先生,要他教我读,以备在立碑的仪式上,叫我在碑前朗诵。父亲把这件事,看得很重,不只有光宗耀祖的虔诚,还有教子成材的希望。 我记得先生每天在课后教我念,完全是生吞活剥,我也背得很熟,在我们家庭的那次大典上,据反映我读得还不错。 那时我只有十岁,这篇碑文的内容,已经完全不记得,经过几十年战争动乱,那碑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但是,那些之乎者也,那些抑扬顿挫,那些起承转合,那些空洞的颂扬之词,好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后我进了高等小学。在这二年中,我读的完全是新书和新的文学作品,父亲请了一位老秀才,教我古文,没有给我留下任何印象。因为我看到他走在街头的那种潦倒状态,以为古文是和这种人物紧密相连的,实在鼓不起学习的兴趣。这位老先生教给我的是一部《古文释义》。 在育德中学,初中的国文讲义中,有一些古文,如《孟子》、《庄子》、《墨子》的节录,没有引起我多少兴趣。但对一些词,如《南唐二主词》、李清照《漱玉词》和《苏辛词》,发生了兴趣,一样买了一本,都是商务印书馆印的学生国学丛书的选注本。 为什么首先爱好起词来?是因为在读小说的时候,接触到了一些诗词歌赋。例如《红楼梦》里的葬花词、芙蓉诔,鲁智深唱的寄生草,以及什么祖师的偈语之类。青年时不知为什么对这种文字,这样倾倒,以为是人间天上,再好没有了,背诵抄录,爱不释手。 现在想来,青少年时代,确是一个神秘莫测的时代。那时的感情,确像一江春水,一树桃花,一朵早霞,一声云雀。 它的感情是无私的,放射的,是无所不想拥抱,无所不想窥探的。它的胸怀,向一切事物都敞开着,但谁也不知道,是哪一件事物或哪一个人,首先闯进来,与它接触。 接着,我读了《西厢记》,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沈复的《浮生六记》。一个时期,我很爱好那种凄冷缠绵,红袖罗衫的文字。 无论是桃花也好,早霞也好,它都要迎接四面八方袭来的风雨。个人的爱好,都要受时代的影响与推动。我初中毕业的那一年,“九一八”事变发生;第二年,“一二八”事变发生。在这几年中,我们的民族危机,严重到了一触即发的程度。保定地处北方,首先经受时代风云的冲激。报刊杂志、书店陈列的书籍,都反映着这种风云。我在高中二年,读了很多政治

苏辛词鉴赏

高一必修4第二单元宋词鉴赏试题 9.对李清照《一剪梅》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A.首句以“秋”字领起:“红藕香残”,荷花谢了,这是室外之秋;“玉簟秋”,枕卧的席子感到了秋凉,这是室内之秋。在这秋的氛围中,“独上兰舟”,更进一步突出了词人的形单影只的孤寂之感。 B.秋凉,孤寂,使词人更迫切地盼望与亲人的团聚。于是她把视线投向“云中”,投向排成“一”字或“人”字的大雁,希望能够替她传递“锦书”,使丈夫早些回来,表达了词人殷切的思念之情。 C.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兼提落花、流水两端,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呼应,感伤在夫妻分离中年华的消逝。然后说,这种离愁是双方都要承受的,这种离愁也是无法排遣的。 D.这首词结尾三句,“眉头”与“心头”相对,“愁”由外露到潜入内心深处,看似消除了,实则更为深重了;“才下”与“却上”相对,突出了这种感情“潜入”所造成心理上的起伏有多么急剧。 10.对李清照《声声慢》一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A.前三句用一连串叠词,写出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是词人血和泪的吞吐,也是向苍天的悲惨呼告,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B.上阕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的思乡的惆怅,最后“雁过也”三句在内容上承上,在结构上启下,自然地把抬头仰望过渡到地头俯视。 C.“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像鬼语戚戚、幽灵啜泣,这就更加令人难看了。这里是从正面渲染作者的悲苦心情。 D.最后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全词用象征手法,把国破家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词作者忧国忧民的心理。 二、宋词鉴赏 12、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村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考研古代文学真题版

一、名词解释(20 分) 1、永明体 2、《乐章集》 3、唐宋派 4、拟话本 5、己亥杂诗 二、简答题(35) 1.简述陶渊明诗歌的风格特点 2.简述李白诗歌创作的浪漫主义手法 3.简述陆游诗的思想内容 4.简述元杂剧兴盛的社会原因 5.简述《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三、论述题(45) 1.比较分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四家散文的写作特点 2.从汉至唐代,我国诗歌创作存在着一条以乐府为系统的现实主义传统,请谈谈这个传统的主要环节 3.为什么说贾宝玉是封建贵族叛逆者的典型形象,试分析之

一、名词解释(20) 1、《九章》 2、建安风骨 3、唐人传奇 4、《沧浪诗话》 5、南曲戏文二、简答题(35) 1. 简述《诗经》“国风”的思想内容 2. 《史记》人物传记的人民性战斗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 指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4位主要作家并简述唐代山水田园诗盛行的原因 4. 柳永对词的创作艺术有何贡献 5.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三、论述题(45) 1.试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17 2.试论张孝祥,张元干,在宋代词史上承前启后的贡献14 3.《红楼梦》中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与一般戏曲中的才子佳人爱情有何不同,试论述之

一、名词解释(20) 1. 毛诗 2.建安文学 3.变文(唐代) 4.江西诗派 5.诗界革命 二、简答题(35) 1. 简述屈原及其诗歌的历史地位 2. 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 简述《史记》传记文学的艺术成就 4. 简述《三国演义》的成熟过程 5. 试述元杂剧兴盛的社会原因 三、论述题(45) 1. 试论唐诗的分期及各个时代的创作特征14 2. 试论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14 3. 试比较分析《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性格的异同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比较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doc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2.6《辛弃疾词两首》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 比较素材新人教版必修4 一、前言 词出于民间,兴于唐,繁衍于五代,大盛于两宋。由于词被视作“呈艺”之具,因而北宋早期文人词大多是反映个人享乐生活、留连光景、感伤时序、及都市的繁华等。但苏轼进入词坛创作领域后,首先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开豪放词之风。及汴京沦陷,宋廷南渡之时,面对国破家亡的危机时局,辛弃疾继承了苏轼对词的革新精神,托时感事,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并把豪放词的创作推向了高峰。苏轼和辛弃疾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其创作风格一定有内在的原因及必然的联系和区别。本文试图从以下两个问题入手,展开论述:(一)苏轼、辛弃疾之成为豪放词代表的原因何在?(二)就豪放词创作,二人有何差异? 一、苏轼、辛弃疾之成为豪放词代表的原因。 纵观文学史,一个文学流派的诞生、发展乃至繁荣,不单是偶然的因素,而有其内在的规律可循。苏轼和辛弃疾出生相距百年,一个生活在北宋,一个生活在南宋;一个科举出身,文名满天下,一个行伍出身,英名丧敌胆。差距如此悬殊,为何都成为豪放词的代表及大家?总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时代的需要。 苏轼所生活的北宋(1037——1101)由于豪强兼并,边备松弛,官僚机构庞大而无能,正由盛而衰。苏轼不安于北宋积弱积贫的局势,从儒家的治国平天下的观念出发,希望能够建功立业,这在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有生动地反映: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再者,从艺术发展的本身规律来看:当苏轼进入词坛时,欧阳修发起的“诗文革新运动”已大获全胜。而在词的领域,情况却与此相反,作为“诗余”的词在诗文革新运动中,似乎并没有被波及。而词风自入宋以后,并无什么大变,文人对于词的功用,似乎满足于“娱宾谴兴”的状态,而“诗文革新”所倡导“载道”、“言志”的主张对于词的创作也并无什么实际的触动。相信苏轼步入词坛之时,便有意改变以上的局面。他面对相对卑弱的词风,认识到由于诗词各自具有不同的审美特征,即所谓“诗庄词媚”,而词偏重于表现阴柔之美,所以苏轼致力于改变词的题材与境界,使词除了婉约风格外,能兼而表现豪放之风。 辛弃疾(1140——1207)生活于宋金对峙时期。当时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祖国分裂,人民颠沛流离,但当时的南宋统治者庸懦无能,歌舞升平,不思进取。这是一个十分需要英雄而又无法给英雄提供舞台的时代。辛弃疾报国无望、壮志难酬,只能把一腔热血化作篇篇词作,因而,前期的抒发抗金复国的理想,后期的壮志难酬的愤懑,便成为辛词的主旋律,故其词慷慨悲歌,沉郁顿挫。如《水龙呤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二)个人经历及性格的使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