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茶叶生物化学

茶叶生物化学

茶叶生物化学
茶叶生物化学

茶叶生物化学

1.酶的热变性?

高温的时候因为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在高温情况下空间结构会发生改变因而酶就失活了这种情况下即使温度再恢复到最适温度酶也没有活性了因为它已经变性了但低温的时候酶的活性只是受到抑制一旦温度升高活性还会上升的

2.绿茶制造中鲜叶摊放主要物质变化?

要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摊放时间的增加,茶鲜叶中含水率下降逐渐加快,干物质质量下降;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呈现前期下降后期有所上升的趋势,酯型儿茶素总量逐渐下降;氨基酸总量呈上升趋势;咖啡碱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

3.绿茶杀青的目的和要求

主要目的是:破坏没得活性,原则是:高温杀青,先高后低;抛闷结合,多抛少闷;老叶嫩杀;嫩叶老杀。一般要求时开始是温度要超过80摄氏度,时间控制在8--10分钟

4.茶叶干燥的目的?

目的:为了持久储藏,不发生陈化变质。

5.绿茶制造过程茶多酚的变化情况?

茶多酚总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表儿茶素、没食子酸和表没食子儿茶素的含量在发酵过程中先升高后降低;在发酵过程中游离氨基酸总量先迅速上升然后逐渐下降,但茶氨酸的含量逐渐降低,人工发酵终止时精氨酸的含量迅速增加且氨基酸总含量迅速升高。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精氨酸、丙氨酸、苯丙氨酸和赖氨酸的含量总体变化趋势是在发酵前期增加后期逐渐下降。

6.绿茶制造过程香气物质的转变?

春季炒青绿茶香气表现出清香与花香;夏季炒青绿茶香气中花香成分含量相对较低,而碳氢化合物含量相对较高,香气较差;蒸青茶具有鲜爽型的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青草香明显;而炒青茶主要具有苯甲醇、香叶醇、吡嗪、吡咯等焦糖香气物质,通常具有栗香或清新气味。

7.绿茶制造过程色素变化途径

绿茶制造过程中色素成分的变化主要有:叶绿素及其衍生物的降解、多酚类的轻度氧化聚合以及非酶促褐变等。叶绿素水解后生成叶绿酸、叶绿醇等化合物,进入茶汤,对茶汤汤色有一定的影响。脱镁叶绿素呈褐色,杀青闷得过早,时间过长,出现的茶叶色泽黄暗。通常,时间越长脱镁率越高,脱镁叶绿素含量越高,而且往往时间效应大于温度效应。脱镁率:全炒<半烘炒<全烘。

8.影响绿茶储藏过程品质变化的环境条件

温度,湿度,储存时间,环境卫生,光照时间等

9.绿茶储藏内含物质的变化及品质变化

(1)茶叶中脂类物质的氧化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2)叶绿素的脱镁和分解汤色及外形、型都发生改变(3)茶多酚类物质的氧化褐变,由于多酚类减少降低茶的风味(4)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的变

化引起不溶于水的聚合物增多茶汤滋味色泽等变淡(5)香气物质的变化陈香味的产生

10.普通家庭绿茶的储藏方法

⒈瓦罐储茶法.⒉罐藏法⒊塑料袋贮茶法⒋热水瓶贮茶法⒌冰箱保存法

1.茶多酚的氧化作用

1、抗氧化、抗衰老

2、消脂降血压血糖

3、防辐射抗癌作用

4、健齿除口臭

5、美容护肤

6、可舒缓肠胃、促进消化作用

2.红茶萎凋过程内含物质的变化

1.萎凋的物理变化:芽叶中水分减少,并导致叶细胞失去膨胀状态,叶质变为柔软,叶面积缩小。2.萎凋的化学变化:(1)酶活的变化:酶系相应代谢方向强烈地趋向水解作用。同时,由于内含物的变化,萎凋叶逐步向酸性转化,与酶的最适PH相适应,使酶活增强。随着萎凋时间的增加,由于产物抑制、酶蛋白自解,酶活性减弱。(2)内含物变化:叶内复杂的大分子物质分解而含量减少,简单的小分子物质增多。由于叶中各种水解酶的酶促作用,使一些使原来一些不溶于水的物质转化为简单的水溶性的物质,从而使单糖、水溶性果胶、氨基酸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3.红茶发酵需充分揉捻的原因

揉捻的目的包括破坏叶细胞、卷紧条索、促进化学变化及发挥香气。

4.儿茶素在红茶发酵中的变化途径

TP==>邻醌类{初级产物}==>联苯酚醌{中间产物}==>TF==>TR==>不溶性物质

5.红茶温发酵的生化基础

温度是影响发酵质量的重要因素,包括气温和叶温两方面。气温的高低直接影响叶温的高低。一般发酵叶温较室温高2-6℃,有的甚至更高。研究表明,红茶发酵叶温保持在30℃最适,则气温以22℃—28℃为宜。?

6.红茶发酵的实质

红茶发酵,是在酶促作用下以多酚类化合物软化为主体的一系列化学变化。一从而形成了红茶特有的色香味。因此发酵既是红茶加工的重要工序,也是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

7.茶多酚及氧化产物与红茶的品质关系

8.茶红、黄、褐素的溶解性差异

茶褐素是指能溶于水而不溶于醋酸乙酯和正丁醇的褐色色素。茶红素大部分呈可溶性游离状态,茶叶冲泡时进入茶汤中,成为构成茶汤品质的重要成分。一部分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棕红色化合物,沉淀存在于叶底中,成为形成福建白茶红色叶底的主要物质;一部分能进一步氧化或跟其它化合物产生聚、缩合、形成结构更为复杂的暗褐色复合物。茶黄素易溶于热水、醋酸乙酯、正丁醇、异丁基甲酮、甲醉等

9.茶红、黄、褐素的比例及在红茶中的品质

TR:6%--15%滋味浓度和强度的重要物质TB:4%--9% 茶汤‘暗’的主要因素TH: 红茶中‘亮’‘金圈’的重要物质滋味和浓度,收敛性强

10.红茶制造过程中“花青”“乌条”产生的可能原因

叶绿素没有完全降解

11.茶树品种制性几红茶原料的特点

12.萎凋时间在红茶制造品质的影响

13.红茶茶汤浓、弱、鲜的决定成分

TF,TR TB,TP及氨基酸是红茶茶汤品质的决定成分

14红茶香气来源

1高级脂肪酸转化成醇醛2醇类的氧化3醇酸衍生物4醇酸酯化5.内酯形成6胡萝卜素的降解7氨基酸的降解8糖苷的水解9芳香物质的异构化10.热效应形成的茶叶香气

15.美拉德反应接斯却尔降解对红茶品质的影响

16.可溶性糖在红茶制造过程中变化情况及对品质的影响

主要包括一切单糖、双糖及其他少量糖类与红茶的滋味香气和汤色的形成有关

17.红、绿茶的干燥工艺

18.红茶叶底颜的转变及其原因

1.茶叶中芳香油的概念及香气特点

d多为混合物多数分子有一个以上的不饱和双建或者含有某些对香气形成有作用的活性基团。常温下呈黄色油状液滴,极易挥发,在茶叶中的特点:含量少,种类多,不同茶类香气组成不同,同类茶叶有地域差别

2.脂肪醇、芳香醇、萜烯醇

脂肪醇:青叶醇。含量较高易挥发;芳香醇:苯甲醇,苯乙醇。花果香,沸点较高;萜烯类:芳樟醇(百合玉兰香),香叶醇、橙花醇(玫瑰香)沸点较高花果香

3.萜烯类、脂类的概念及其在茶树品种鉴定中的作用

是一系列萜类化合物的总称,是分子式为异戊二烯的整数倍的烯烃类化合物。脂类,由脂肪酸和醇作用生成的酯及其衍生物统称为脂类。二者与茶叶的香气形成有关是茶叶品质鉴定的重要标志

4.什么是羧酸类物质

分子中含有羧基的化合物成为羧酸

5.青叶醇在茶叶加工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6.简述茶树中、叶醇、叶醛及香族醛

7.萜烯类、色素激素类生物合成的前体物质

基质是乙酰辅酶A

先质是糖类物质

8.萜烯类香气成分生物合成中膜外合成的条件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9.芳香族醛、醇生物合成前体物质是什么

苯丙氨酸是先质;前提物质是糖类

10.简述红绿乌龙茶的香气来源

酶的氧化,邻醌偶联及水热作用酸性条件都能引起或促进芳香物的产生

11.茶叶新茶香及陈茶香的物质分别是什么

新茶的特点是色泽、气味、滋味均有新鲜爽口的感觉,新茶含水量较低,茶制干硬而脆,手指捏之能成粉末,茶梗易折断。

而存放一年以上的陈茶却是色泽枯黄,香气低沉,滋味平淡,饮时有令人讨厌的陈旧味。陈茶储放日久,含水量较高,茶制柔软,手捏不能成为粉末,

茶梗也不易折断。

12.茶叶中脂溶性及水溶性色素的构成

脂溶性:胡萝卜素,叶绿素;水溶性:花青素,花白素

13.茶叶中脂溶性及水溶性色素与茶叶干茶、叶底、茶汤色泽的对应关系

茶叶中的色素包括脂溶性色素和水溶性色素两部分,含量仅占茶叶干物质总量的1%左右。脂溶性色素不溶于水,有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等。水溶性色素有黄酮类物质、花青素及茶多酚氧化产物茶黄素、条红素和茶褐素等。脂溶性色素是形成干茶色泽和叶底色泽的主要成分。尤其是绿茶、干茶色泽和叶底的黄绿色,主要决定于叶绿素的总含量与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组成比例。叶绿素a是深绿色,叶绿素b呈黄绿色,幼嫩芽叶中叶绿素b含量较高,所以干色多呈嫩黄或嫩绿色。在红茶加工的发酵过程中,叶绿素被大量破坏,产生黑褐色物质和茶多酚的氧化产物,茶叶中的蛋白质、果胶、糖等物质结合,使红茶干色呈褐红色或乌黑色,叶底呈红色。

14.茶叶加工过程中有哪些色素形成

TF .TH TB

15.茶树中糖类物质的变化规律

茶鲜叶中的糖类物质,包括单糖、寡糖、多糖及少量其他糖类。单糖和双糖是构成茶叶可溶性糖的主要成分。茶叶中的多糖类物质主要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淀粉和果胶等。

16.茶叶中糖类物质的变化规律

17.茶多糖的含义性质及功用

18.茶皂素的结构式

19.茶皂素的理化性及生物特性及运用领域

茶皂素茶皂素又名茶皂甙,是由茶树种子中提取出来的一类醣甙化合物,是一种性能良好的天然表面活性剂,它可广泛应用于轻工、化工、农药、饲料、养殖、纺织、采油、采矿、建材与高速公路建设等领域,制造乳化剂、洗洁剂、农药助剂、饲料添加剂、蟹虾养殖保护剂、纺织助剂、采油浮选剂、采矿润滑剂以及加气混凝土稳泡剂与高速公路防冻剂等。1茶皂素的理化特性茶皂甙属于三萜类皂角甙,具有苦辛辣味,刺激鼻腔粘膜引起喷嚏,纯品为白色微细柱状晶体,吸湿性强,对甲基红呈酸性,难溶于无水甲醇、乙醇,不溶于乙醚、丙酮、苯、石油醚等有机溶剂,易溶于含水甲醇、含水乙醇、以及冰醋酸、醋酐、吡啶等。茶皂甙溶液中加入盐酸,酸性时,皂甙就沉淀。熔点:224℃。

1.什么是生物碱

生物碱是存在于自然界(主要为植物,但有的也存在于动物)中的一类含氮的碱性有机化合物,有似碱的性质,所以过去又称为赝碱。

2.写出咖啡碱、可可碱、茶叶碱的结构式

3.茶叶咖啡碱的性质

咖啡碱的性质是白色的结晶2.升华3.苦味4. 热核

4.红茶“冷后浑”的原因

咖啡碱与茶多酚没食子酸H键缔合的结果

5.咖啡碱

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抑制蛋白凝固有利于茶汤滋味的形成,提高鲜爽度。抗疲劳的功能等

6.茶叶咖啡碱生物合成途径中嘌呤的来源、甲基的来源及甲基化顺序

? ? (一)咖啡碱生物合成部位? 咖啡碱是在茶树幼嫩叶片中进行生物合成的,而在茎、根与子叶中合成能力能低甚至没有,而茶花中亦能合成咖啡碱。? 细胞中的合成部位则是在叶绿体中,在叶绿体中含有咖啡碱生物合成所需的酶类。? (二)咖啡碱生物合成中嘌呤环的来源及嘌呤环的甲基化? 咖啡碱的结构特点是黄嘌呤,在1,3,7位置的N上连接3个甲基,生物合成中,一需要嘌呤环的来源,二需要甲基供体。? 茶树中咖啡碱生物合成的嘌呤环:既可来自甘氨酸、谷酰胺、甲酸盐和CO2的直接合成,又可来自核酸代谢的核苷酸代谢库中的嘌呤,其中核苷酸库中腺嘌呤是咖啡碱合成最有效的前体。? 咖啡碱合成中的甲基主要来源:S-腺苷蛋氨酸,而转甲基作用则依赖于N-甲基转移酶的活性。

7.咖啡碱在茶树中的生物降解途径

8.怎么培育低咖啡碱茶树

9.氨基酸、咖啡碱、多酚类与绿茶的品质关系

1.什么是影响茶树新梢蛋白质含量的因素

2.氨基酸与茶品质的关系

3.氨基酸在茶树质保上的作用

4.氨基酸库的含义

5.茶氨酸的化学结构及性质

6.茶氨酸的生物合成反应

7.茶氨酸的先质

乙酰+谷氨酸

8.茶氨酸的代谢特点

弱光抑制茶氨酸的分解,

9.生产上可通过哪些措施提高茶氨酸的量

遮光处理,增是氮肥

10.茶树的氮代谢特点及生理生化基础

1.茶多酚的特点及组成

茶多酚(Tea Polyphenols)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

2.茶多酚的理化性质

物理性质:

茶多酚在常温下呈浅黄或浅绿色粉末,易溶于温水(40℃一80℃)和含水乙醇中;稳定性极强,在pH值4—8、250℃左右的环境中,1.5个小时内均能保持稳定,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1989年被中国食品添加剂协会列入GB2760-89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1997年列为中成药原料。

化学性质:

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全天然抗氧化食品,具有抗氧化能力强,无毒副作用,无异味等特点。

茶多酚是指茶叶中一大类组成复杂、分子量及其结构差异很大的多酚类及其衍生物混合物,主要由儿茶素、黄酮醇、花色素、酚酸及其缩酚酸等组成的有机化合物,以儿茶素为主的黄烷醇类化合物占茶多酚总量的60%一80%,其中含量最高的几种组分为L—EGCG(50%-60%)、L—EGC(15%-20%)、L—ECG(10%-15%)和L—EC(5%-10%)。

3.茶多酚在茶树体内的生理作用

4.儿茶素的

形成特点

儿茶素及其氧化产物都是碳氢氧三元化合物,是由糖类经一系列酶的作用,通过莽草酸途径,形成苯环化合物,最后合成为儿茶素。

5.茶多酚鉴别茶树品种原始性的理论依据

{L-EGCG\=\L-ECG}

6.光为什么能促进儿茶素的合成

7.茶树新梢儿茶素含量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8.绿茶涩味的原因

9.为什么夏秋季部分茶树会出现紫芽

茶叶生化成分资料

a 茶多酚对茶叶的色、香、味品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具有高效的抗衰老、抗辐射、去脂减肥等功效[1-3]。茶多酚是茶叶内含成分和功能性成分,与茶叶平品质呈正相关[3],茶多酚含量越高,用于提取茶多酚制品,不仅取得率高,而且产品质量好。由表2可知,茶多酚含量最高的是25号丙弄古茶树(47.37%)。 b 氨基酸与茶叶的香气的形成密切相关,也是形成茶汤鲜爽味的主要成分[3-6]。由表2可知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的是63号施甸县摆榔尖山古茶(8.17%): c 咖啡碱在茶树新稍中的含量一般为2%-4%[7],咖啡碱可以兴奋神经中枢,刺激肠胃帮助消化,能够利尿醒酒,解热镇痛,消毒灭菌,抵御疾病,抵抗酒精、烟碱、吗啡等的毒害,松弛平滑肌,调节呼吸系统[8]。含量最大的是65号施甸县太平下西山头1号古茶(4.63%): d 水浸出物指茶叶中能被热水浸出的可溶性物质总称[9]。其值越大,内含成分越丰富,则加工成的茶具有较好的品质。对水浸出物(大于45%)的特异资源进行选育与繁殖,用以生产高品质高得率的速溶茶,茶饮料等茶叶深加工产品。由表2可知水浸出物最大的是26号龙塘古茶树(57.67%),50%以上的有25个,其中施甸县和保山隆阳区就有7个(11个),水浸出物含量最低的是13号CGWQ-LX-08649大理茶(42.60%)。 e 儿茶素是茶多酚类物质的首要组份,是茶叶保健功能的主要成分,其含量和组成与茶叶品质密切相关,也是茶树进化的标志之一[10]。儿茶素又可分为非酯型儿茶素(即简单儿茶素、主要包括EC、

EGC、C、等)和酯型儿茶素(复杂儿茶素,主要包括EGCG、ECG等),儿茶素总量做多的是22号CGMS-MS-09987普洱茶( 23.45%):(+)C含量最大的是59号龙陵县古茶树17号(53.68mg/g):EC含量最多的是48号龙陵县古茶树6号(96.62mg/g):EGC含量最大的63号是施甸县摆榔尖山古茶(98.31mg/g):ECG含量最大的是22号 CGMS-MS-09987普洱茶(74.65mg/g):EGCG含量最多的是71号保山市隆阳区旧街(129.23mg/g): k 一般来说,酚氨比是用来衡量绿茶的醇度(鲜醇、不涩、爽口)的,酚氨比小着,茶汤醇度较好的滋味鲜醇[11-12]。酚氨比是一个体现茶树适制性的指标,韩沛霖[13]的研究表明,酚氨比小于8适合加工绿茶,大于15一般适合制红茶,在中间的红绿兼制[14-15]。酚氨比的变化范围是3.41~20.15,平均8.76,变异系数为38.84%。 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C、EC、EGC、ECG、EGCG、儿茶素总量、酚氨比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9.29%~42.32、2.37%~6.49%、0.81%~3.93%、42.61%~52.44%、0.00mg/g~53.68mg/g、2.80mg/g~48.84mg/g、0.00mg/g~78.24mg/g、2.26mg/g~51.60mg/g、18.25mg/g~76.63mg/g、7.11%~18.74%、4.88~12.36,均值分别为:32.28%、4.85%、2.92%、46.08%、5.58mg/g、16.51mg/g、25.92mg/g、

《生物化学》考试大纲

《生物化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内容 第一章蛋白质化学 1.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2.蛋白质的元素组成 3.氨基酸的结构、分类及其理化性质 4.蛋白质的结构:一级结构:概念及维持键 蛋白质的构象---构象的结构单元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则卷曲,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四级结构,维持构象的一些次级键 超二级结构和结构域的概念 5.蛋白质的功能与性质的关系:一级结构与功能;构象与功能--变性作用,变构作用 6.蛋白质的性质:等电点,胶体性质,蛋白质沉淀反应,紫外吸收性质 重点掌握:必需氨基酸的种类、结构及三字母缩写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两性解离和等电点 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层次及其维持力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变性、变构作用概念 蛋白质沉淀的方法及其特点 第二章核酸的化学 1.核酸的组成与类别 2.DNA的结构与功能 3.RNA的结构与功能 4.核酸的性质 重点掌握:核酸的组成与类别 DNA双螺旋结构学说要点及其生物学意义 tRNA三叶草结构特点及其在机体内的重要功能 核酸热变性特点,DNA的熔解温度(Tm)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章糖类的结构与功能 1.糖类的概念、作用与分类 2.单糖:链式结构;立体结构;环式结构;糖的构象;糖的分类;重要的单糖;单糖的重要衍生物;单糖的理化性质; 3.寡糖:麦芽糖;乳糖;蔗糖;纤维二糖;棉籽糖; 4.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其它常见多糖化合物; 重点掌握:单糖、寡糖和多糖的结构 第四章脂类和生物膜

1.脂类的分类 2.构成生物膜的重要的磷脂 第五章酶学 1.酶的基本概念:生物催化剂,酶的作用特点,酶的组成分类等 2.酶的命名和分类 3.酶的活性部位和酶原激活 4.酶的作用机制:降低反应活化能,中间产物学说,诱导锲合学说,使酶具高效催化活性的因素 5.酶的分离提纯与活力测定 6.酶促反应动力学 重点掌握:酶的分类 酶的化学本质、作用特点 酶活性部位概念,酶原激活实质 中间产物学说,诱导锲合学说,米氏常数与米氏方程 酶促反应动力学中底物浓度、温度、pH、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第六章维生素和辅酶 1.脂溶性维生素:A、D、E、K 2.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C,B1,B2,PP,泛酸,叶酸,生物素,硫辛酸,B12 重点掌握:水溶性维生素与辅酶(辅基)之间的关系,在酶促反应中的作用; 常见维生素缺乏病与维生素之间的对应关系。 第七章新陈代谢总论与生物氧化 1.基本概念 2.呼吸链 3.ATP的生成及其生理功能 重点掌握:生物氧化的特点;呼吸链的概念以及ATP的生成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搞清体内物质氧化过程中水是如何生成的、CO2是如何产生的,ATP又是如何生成的。 第八章糖代谢 1.糖代谢概况 2.糖的无氧分解 3.糖的有氧氧化 4.糖的异生作用 5.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动物营养研究所 树润 2015.10.12 猪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分离纯化及活性测定一.实验目地 1.通过实验了解活性物质的分离提取。 2.了解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基本功能与应用。 二.实验原理 超氧化物歧化酶是一种酸性蛋白,是唯一以自由基为底物 的酶,具有清除自由基的功能酶,在酶分子上共价连接金属辅 基,因此它对热、PH、以及某些理化性质表现出异常的稳定性。 该酶首次从牛红细胞中分离得到,是一种蓝色含铜蛋白,之后, 研究发现该蛋白酶具有催化氧发生歧化反应的能力,因此将其 命名为超氧化物歧化酶1-2。超氧化物歧化酶是一种能专一地清 除超氧离子自由基(O2-)的金属酶,它具有抗衰老、抗辐射、 抗炎抗癌等作用,因而在医药(如关节炎、红斑狼疮等疾病的 治疗3)、化妆品(有防晒抗炎效果4)、食品工业(SOD灵芝菌5 等)等方面具有了广泛的应用前景。 超氧化物歧化酶是广泛存在于生物体的一种金属酶, 可催化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与H+发生歧化反应, 生成H2O2和 O2。SOD催化下述反应:2H++2O2-→H2O2+O2。

超氧化物歧化酶按照它所含金属离子的不同,可分为 Cu-Zn-SOD、Mn-SOD、Fe-SOD等三种。Cu-Zn-SOD为二聚体,呈 蓝绿色;Mn-SOD呈紫红色;Fe-SOD呈黄褐色。 SOD提取、纯化制备方法各异, 常用方法有经典的溶剂沉淀法、盐析法、超滤法和层析法等6-7。本实验采用有机溶剂沉淀法8以新鲜猪血为原料,从中提取SOD并进行纯化。酶活力测定可用以下方法:邻苯三酚自氧化法9、黄嘌呤氧化酶法、NBT光还原法、化学发光法、肾上腺素自氧化法、亚硝酸法等。 该实验SOD酶活性采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测定,酶活性单 位定义为:每毫升反应液中,每分钟抑制邻苯三酚自氧化速率 达50%的酶量定义为一个酶单位。 样品中蛋白质含量用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定。考马斯亮 蓝G-250在游离状态下呈红色,与蛋白质结合呈现蓝色。在一 定围,溶液在595nm波长下的光密度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可 用比色法测定,测定围1-1000μg。 三.实验试剂与器材 1.实验试剂 ACD抗凝剂、0.9%Nacl、丙酮、95%乙醇、氯仿、考马斯 亮蓝G-250、50mmol/L pH8.3磷酸缓冲液、10mmol/L EDTA钠盐 溶液、3mmol/L邻苯三酚溶液等 2.实验器材

动科、蜂学《动物生物化学实验》复习题

《动物生物化学实验》复习题 一.填空题 1、生物化学实验的常用技术包括、、等。 2、牛奶中的主要蛋白质是,其占牛奶蛋白质总量的,其在pH值为的缓冲液中容易沉淀。 3、将制备酪蛋白时所得乳清,徐徐加热。即出现沉淀。此为乳清中的 和。 4、Folin-酚试剂由和组成。 5、福林酚法测定蛋白质含量时,样品蛋白质含量的适宜范围为ug/mL。 6、酶促反应速度最大时的环境温度称为,能使酶活性降低或丧失的物质称为,而对淀粉酶起此作用的物质是。 7、酶促反应速度最大时的pH称为,能使酶活性从无到有或使酶活性增加的物质称为,而对淀粉酶起此作用的物质是。 8、淀粉酶具有高度的性,催化蔗糖水解。 9、。DNA主要存在于,在细胞中,它与结合形成。 10、脱氧核糖核蛋白体在mol/L的NaLl溶液中溶解度小,在mol/L的NaLl溶液中溶解度大。 11、SDS-PAGE根据凝胶的形状特点包括和两种体系。 12、不连续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具有较高的分辨率,是因为电泳时会产生三大效应,即,和电荷效应。 13、层析系统由互不相溶的两相:和组成。二.是非题 ()1、酪蛋白在稀碱溶液中易溶解。 ()2、酪蛋白是一种不含硫的蛋白质。 ()3、Folin-酚法是一种光谱技术,主要仪器是可见光分光光度计。 ()4、Folin-酚法测定蛋白质含量时,样品应进行适当稀释。 ()5、Folin-酚法是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常用方法。 ()6、Folin-酚法应该用同种蛋白质做对照。 ()7、做温度对淀粉酶活性影响时,沸水浴中试管取出后即可直接加入碘液观察结果。()8、NaCl中Na+1是唾液淀粉酶的激活剂。 ()9、CuSO4中Cu2+是唾液淀粉酶的抑制剂剂。

茶叶生物化学期末考试A卷

一、填空(10) 1、茶树鲜叶中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趋势是幼嫩叶成熟叶。 2、多酚类物质主要集中在茶树新稍的部分,其主要组分是,含量约占多酚类总量的%左右。 3、茶叶中内含的主要生物碱有、、,在它们的合成代谢中甲基的供体是。 4、茶鲜叶中芳香物质的含量以醇类化合物为主,其中具有强烈的青草气,它的含量占鲜叶芳香油的 %。 5、茶皂甙是一类型五环三萜类皂甙的混合物。它的基本结构由、 、三部分组成。 6、构成红茶茶汤滋味较为重要的成分有、、以及等。 7、茶叶中色素根据其溶解性能可以分为和。 二、选择(20) 1、茶叶中多酚类的分类正确表达应为()组。 A、黄烷醇类、黄酮类、花青素和花白素类、酚酸及缩酚酸类。 B、儿茶素类、黄酮类、花青素类、花白素类。 C、黄烷醇类、花色素类、黄酮类、儿茶素类。 D、黄酮类、酚酸及缩酚酸。 2、茶叶中咖啡碱生物合成时,嘌呤的甲基化顺序是()。 A、3-甲基黄嘌呤→3,7-二甲基黄嘌呤→1,3,7-三甲基黄嘌呤。 B、7-甲基黄嘌呤→1,7-二甲基黄嘌呤→1,3,7-三甲基黄嘌呤。 C、1-甲基黄嘌呤→1,3-二甲基黄嘌呤→1,3,7-三甲基黄嘌呤。 D、7-甲基黄嘌呤→3,7-二甲基黄嘌呤→1,3,7-三甲基黄嘌呤。 3、()是茶树特有的二级代谢特征产物之一。 A、青叶醇;B、黄酮类;C、大量的茶氨酸;D、牛龙牛儿醇。 4、下列哪个反应属于酶促褐变() A、多酚酶促氧化;B、美拉德反应;C、焦糖化作用;D、Vc氧化。

5、将茶叶破碎置入无氧环境中,温度、湿度、pH都控制在红茶发酵最适条件下, 正确的判断发酵结果应为()。 A、茶叶发酵正常,形成茶色素;B、发酵不正常,能形成茶色素;C、正常发酵不能进行,不能形成茶色素;D、无法预计发酵结果。 6、高温杀青,主要是因为()酶的耐热性较强在5~55℃时随叶温升高 而活力上升,到65℃时,其活力下降。 A、细胞色素氧化酶;B、过氧化物酶;C、过氧化氢酶;D、多酚氧化酶。 7、茶的滋味与其它食品滋味的主要区别在于茶叶有()味。 A、苦涩;B、鲜甜;C、苦鲜;D、甘醇。 8、在贮藏期间,绿茶中Vc的氧化结果使得茶叶的外形色泽(),汤色()。A、不变、变黄;B、变黄、不变;C、变深、变暗;D、变深、变红。 9、喝茶能提神与内含有丰富的()有关。 A、茶叶碱;B、咖啡碱;C、多酚类;D、花青素。 10、绿茶汤色主要是黄绿色,组成它的主体物质是()。 A、胡萝卜素;B、花色苷及其苷元;C、黄酮苷类;D、叶绿素。 三、判断题(对的“√”,错的“×”)(8) 1、黄烷醇和儿茶素是同一类物质。() 2、茶汤正常的“冷后浑”现象是茶叶品质好的表现。() 3、红茶发酵是以儿茶素类氧化为主体的酶促氧化。() 4、黑茶加工过程中不存在多酚类物质的酶促氧化作用。() 5、茶氨酸是蛋白质稀有氨基酸。() 6、咖啡碱、可可碱、茶叶碱易溶于氯仿。() 7、L-C和L-EGC都是顺式儿茶素。() 8、茶多糖是一类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的酸性糖蛋白。() 四、名词解释(10) 次级代谢酯型儿茶素茶黄素品种香酚氨比 五、分别对以下两表格进行分析,找出规律,给出原因,得出结论。(12)

最新医学生物化学复习大纲

医学生物化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蛋白质化学 【考核内容】 第一节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第二节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第三节蛋白质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第四节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考核要求】 1.掌握蛋白质的重要生理功能。 2.掌握蛋白质的含氮量及其与蛋白质定量关系;基本结构单位——是20种L、α-氨 基酸,熟悉酸性、碱性、含硫、含羟基及含芳香族氨基酸的名称。 3.掌握蛋白质一、二、三、四、级结构的概念;一级结构及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4.熟悉蛋白质的重要理化性质――两性解离及等电点;高分子性质(蛋白质的稳定因 素――表面电荷和水化膜);沉淀的概念及其方式;变性的概念及其方式;这些理化性质在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章核酸化学 【考核内容】 第一节核酸的一般概述 第二节核酸的化学组成 第三节 DNA的分子结构 第四节RNA的分子结构 第五节核酸的理化性质 【考核要求】 1.熟悉核酸的分类、细胞分布及其生物学功能。 2.核酸的分子组成:熟悉核酸的、平均磷含量及其与核酸定量之间的关系。核苷酸、核 苷和碱基的基本概念。熟记常见核苷酸的缩写符号。掌握两类核酸(DNA与RNA)分子组成的异同。熟悉体内重要的环核苷酸——cAMP和cGMP。 3.核酸的分子结构:掌握多核苷酸链中单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磷酸二酯键及多核 苷酸链的方向性。掌握DNA二级结构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碱基配对规律;了解DNA的三级结构——核小体。熟悉rRNA、mRNA和tRNA的结构特点及功能。熟悉tRNA二级结构特点——三叶草形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4.核酸的理化性质:掌握核酸的紫外吸收特性,DNA变性、Tm、高色效应、复性及杂 交等概念。 第三章酶 【考核内容】 第一节、酶的一般概念 第二节、酶的结构与功能

生物化学实验内容

《生物化学实验》内容 课程类型:制药工程专业必修 实验总学时:32课时 开设实验项目数:8个 适用对象:2017制药工程1、2班 实验教师:段志芳 一、实验目标及基本要求 生物化学实验是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生物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实验数据处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实验内容

三、成绩 包括实验时的表现(实验出勤、安全卫生、操作对错、损坏器皿情况等,占50%)及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和完成质量(占50%),每个实验按总分为100分为满分进行打分,共8个实验,总评取平均值。 四、要求 (1)实验过程中同组人可以配合进行; (2)实验报告独立完成,同组人数据相同,不得抄袭他组数据;(3)实验过程若出现失误应向老师汇报后再进行重做; (4)对实验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实验一植物组织中可溶性总糖的提取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可溶性总糖的概念和性质。 2. 掌握可溶性总糖提取的基本原理。

3.掌握溶解、过滤、洗涤、定容等基本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 可溶性糖是指易溶于水的糖,包括绝大部分的单糖、寡糖,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和蔗糖等。它们在植物体内可以充当能量的储存、转移的介质、结构物质和功能分子如糖蛋白的配基。总糖主要指具有还原性的葡萄糖、果糖、戊糖、乳糖和在测定条件下能水解为还原性的单糖的蔗糖、麦芽糖以及可能部分水解的淀粉。可溶性总糖提取方法包括:热水提取法、酶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等。其溶于热水,不溶于60%以上乙醇,所以用热水提取、乙醇沉淀除去部分醇溶性杂质。本实验利用可溶性糖溶于水的特性,将植物磨碎,用热水将组织中的可溶性糖提取出来,结合实验二得到总糖浓度,已知溶液体积和原料重量,可以求出总糖含量。 三、实验用品 1.仪器设备:电子天平(精确到0.0g,配称量纸若干);可控温电 加热板或电炉或电热套或水浴锅均可。可共用。 2.玻璃器皿:研钵1套;100mL锥形瓶1个;25mL量筒1个;玻 璃棒1根;100mL烧杯2个;胶头滴管1支;过滤装置1套(铁架台1台+铁圈1个+玻璃漏斗1个+100mL容量瓶1个+洗瓶1个); 不锈钢刮勺1个;剪刀1把。此部分为每组所用,集中到小框里,放置各实验台上。 3.药品试剂:新鲜植物叶片;蒸馏水。 4.其他:9cm滤纸若干(与玻璃漏斗配套);纸巾若干;标签纸若

大连海事大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大连海事大学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生物信息学辅修专业学分数 4 学时数72 考核方式考试 执笔者杭晓明编写日期2005.12.1 教研室主任签字主管教学院长(主任)签字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生物化学 (Biochemistry) 是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基础学科,是生命科学专业学生必须要学习和了解的一门基础和前言课程,学习这门课程将为生命学科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生物化学课程学习,学生将能够: 1. 描述生物体内的主要物质的组成、生物学功能,物质代谢途径及其调控的规律。 2. 解释生物体内物质组成、物质代谢及调控与生命现象的关系,包括生物大分子结构与机能的关系。 3. 学会初步运用生物化学知识论述或解释一些基本的生命现象和问题。 4.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课程简介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基础学科,它是一门主要运用化学的原理、技术和方法,同时结合其它学科的原理与技术研究生命现象的一门学科,其任务是阐述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生物大分子(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的结构、性质及其在生命活动(如生长、生殖、代谢、运动等)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作为生命学科必不可少核心,近年来,生物化学的发展突飞猛进,已经成为生命学科中最先进的领域之一,正向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等学科领域渗透。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专业学生必须要学习和了解的一门基础和前言课程,学习这门课程将为生命学科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 绪论:生化的研究对象;产生和发展;课程体系;学习方法。 生物有机体: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分子间相互作用;细胞及细胞器;生物膜。 生物大分子:蛋白质;酶;核酸;维生素& 激素。 生物体代谢:糖代谢;氧化磷酸化;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尿素循环;核苷酸代谢,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糖-脂;糖-蛋白;脂-蛋白;核酸与其他)。 遗传信息传递DNA—RNA—蛋白质:DNA复制;RNA生物合成;蛋白质生物合成。 生化过程的相互作用与调控:调节(酶水平;激素水平;神经系统)。

茶叶生物化学试题库【精品文档-doc】

茶叶生物化学试题库【精品文档-doc】茶叶生物化学试题库 (一)填空: ,、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有: ,、酶按其构成可分为简单酶类和复合酶类、复合酶的非蛋白质部分称为( )或( ),、影响酶活性的主要因素有 ; 。 ,、---------是指在最适测定条件下,,,?时,每分钟内使,umol的底物发生变化的酶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酶催化特异化学反应的速度。 ,、成品茶中的蛋白质可分为和。 ,、茶树鲜叶中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趋势是幼嫩叶-----------成熟叶。 ,、用于制茶的高级鲜叶中,一般含有占干重-------的氮,其中------左右是蛋白质和游离氨 基酸。 ,,、用于制茶的高级鲜叶中,一般含有占干重( )左右的蛋白质和( )的游离氨基 酸。

,,、茶叶中的三碳糖主要有---------;-------茶叶中的七碳糖主要有----------,------------------------- ,,、茶叶中的单糖主要是已糖有--------------------------------------------------------------------、---------- ,,、,—吡喃果糖胺可进行汉逊重排成为---------------------------------------------------------。--------- ,,、茶叶中戊糖主要有------------------------------------------------------- ---------------------------------------- ,,、六员环状半缩醛结构的糖叫做-------五员环状半缩醛结构的糖叫做------------------------------------- ,,、天然存在的单糖都是-----------型糖。 ,,、连接糖基与配基的键叫---------------------------。 ,,、,—吡喃葡萄糖胺可发生-------------重排生成,—氨基—,—脱氧—,—吡喃果糖。 ,,、茶叶果胶物质存在于两个相邻细胞壁间中胶层中,是茶叶-----成份之一茶鲜叶原果胶 素约占干物质的----,左右,可溶性果胶约占干物质的-----,左右,故茶鲜叶中果胶物质 总量约为-----,左右。

02634生物化学大纲

02634生物化学大纲 02634生物化学(二) 江南大学编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生物化学(二)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与食品有关的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方法,使学生掌握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和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掌握各类生物大分子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和调节方式,同时及时反映国内外有关生物化学的先进理论和成就。本课程在加强基础理论的同时,又强调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借助于生物化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解决自己所学的专业和今后在生产实践、科研中所遇到的问题。 人类为了维持生命,必须从外界取得物质和能量。人经口摄入体内的含有营养素(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质、矿物质、水分等)的物料统称为食物或食料。绝大多数的人类食物都是经过加工以后才食用的。经过加工以后的食物称为食品。人是生物体,人类的食物也主要来源于其它生物。食品科学是一门以生物学、化学、工程学等为主要基础的综合学科。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体的营养需要和适应人体的生理特点,食品资源的开发、加工手段与方法的研究等都必须建立在对人及其食品的化学组成、性质和生物体在内、外各种条件下的化学变化规律了解的基础上。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生物化学涉及的范围很广,学科分支越来越多。根据研究的生物对象之不同,可分为动物生物化学、植物生物化学、微生物生化、昆虫生化等等。随着生化向纵深发展,学科本身的各个组成部分常常被作为独立的分科,如蛋白质生化、糖的生化、核酸、酶学、能量代谢、代谢调控等等。按照生物化学应用领域的不同,分为工业生化、农业生物化学、医学生物化学、食品生物化学。 食品生物化学是食品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应用生物化学之一。概括地说,食品生物化学研究的对象与范围就是人及其食品体系的化学及化学过程。食品生物化学不仅涵盖生物化学的一些基本内容,而且还包括再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与食品营养和感官质量有关的化学及生物化学知识。 本课程选用国内最具权威的生化教材(生物化学,王镜岩等主编,第三版),全书有40章,教材篇幅很大,为便于自学考生学习,首先说明考生不要求掌握的章节,但括号内的内容要求掌握: 第六章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了解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的结构特点) 第十五章核酸的研究方法 第十六章抗生素

茶叶生物化学期末考试A卷参考答案

茶叶生物化学期末考试A卷参考答案 一、填空(0.5分/空) 1、大于 (>); 2、幼嫩,儿茶素,70~80; 3、咖啡碱,可可碱,茶叶碱, S-腺苷蛋氨酸;4、顺-3-己烯醇(青叶醇),60;5、齐墩果烷,皂甙元,糖体,有机酸;6、茶多酚,茶黄素,茶红素(或氨基酸),咖啡碱;7、脂溶性,水溶性。 二、选择(2分/题) 1、A; 2、D; 3、C; 4、A; 5、C; 6、D; 7、A; 8、C; 9、B;10、C。 三、判断题(1分/题) 1、√; 2、√; 3、√; 4、×; 5、×; 6、×; 7、×; 8、√。 四、名词解释(10分,每个2分) 次级代谢:很多生物通过初级代谢以外的途径合成和利用一些无明显用途的化合物,这种代谢途径就叫次级代谢。 酯型儿茶素:是指简单儿茶素C环3位醇羟基与没食子酸的羧基酯化后的儿茶素。茶黄素: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氧化形成的一类能溶于乙酸乙酯的、具有苯并卓酚酮结构的化合物的总称。 品种香:乌龙茶成品茶香气在相同的加工工艺条件下由茶树品种决定。 酚氨比:茶多酚总量与游离氨基酸总量的比值。 五、分别对以下两表格进行分析,找出规律,给出原因,得出结论。(12分)表一:多酚氧化酶(PPO)在有氧条件下能催化氧化儿茶素,但不能氧化黄酮苷类;(2分)过氧化物酶(POD)在有氧条件下对茶多酚类化合物不起催化作用,只有 在过氧化氢(H 2O 2 )存在下才能催化氧化儿茶素和黄酮苷类。(2分)所以在红茶 发酵时要保持充足的氧气。(2分) 表二:黄绿茶与鲜叶相比,茶多酚、咖啡碱和儿茶素总量都是下降的,但黄茶氨基酸含量比鲜叶高;黄茶与绿茶相比,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很接近,但儿茶素组

811生物化学考试大纲.doc

811《生物化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内容 1.蛋白质化学 了解氨基酸、肽的分类 掌握氨基酸与蛋白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掌握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测定方法 理解氨基酸的通式与结构 理解蛋白质二级和三级结构的类型及特点,四级结构的概念及亚基掌握肽键的特点 掌握蛋白质的变性作用 掌握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核酸化学 了解核酸的组成、结构、结构单位以及掌握核酸的性质 了解核苷酸组成、结构、结构单位以及掌握核苷酸的性质 掌握DNA的二级结构模型和核酸杂交技术 3.糖类结构与功能 掌握糖的概念及其分类 掌握糖类的元素组成、化学本质及生物学功能 理解旋光异构 掌握单糖、二糖、寡糖和多糖的结构和性质 掌握糖的鉴定原理 4.脂质与生物膜 了解脂质的类别、功能 熟悉重要脂肪酸、重要磷脂的结构 掌握甘油脂、磷脂的通式以及脂肪酸的特性 掌握油脂和甘油磷脂的结构与性质 5.酶学 了解酶的概念 掌握酶活性调节的因素、酶的作用机制 了解酶的分离提纯基本方法 熟悉酶的国际分类(第一、二级分类) 了解特殊酶,如溶菌酶、丝氨酸蛋白酶催化反应机制 掌握酶活力概念、米氏方程以及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了解抗体酶、核酶的基本概念 掌握固定化酶的方法和应用 了解水溶性维生素的结构特点、生理功能和缺乏病 了解脂溶性维生素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7.激素 了解激素的类型、特点 理解激素的化学本质和作用机制 了解常见激素的结构和功能 理解第二信使学说

8.新陈代谢和生物能学 理解新陈代谢的概念、类型及其特点 了解高能磷酸化合物的概念和种类 理解ATP的生物学功能 掌握呼吸链的组分、呼吸链中传递体的排列顺序 掌握氧化磷酸化偶联机制 9.糖的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 全面了解糖的各种代谢途径,包括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和酶的作用 理解糖的无氧分解、有氧氧化的概念、部位和过程 了解糖原合成作用的概念、反应步骤及限速酶 掌握糖酵解、丙酮酸的氧化脱羧和三羧酸循环的途径及其限速酶调控位点掌握磷酸戊糖途径及其限速酶调控位点 了解光合作用的总过程 理解光反应过程和暗反应过程 了解单糖、蔗糖和淀粉的形成过程 10.脂类的代谢与合成 全面了解甘油代谢:甘油的来源合去路,甘油的激活 了解脂类的消化、吸收及血浆脂蛋白 理解脂肪动员的概念、各级脂肪酶的作用、限速酶 掌握脂肪酸β-氧化过程及能量生成的计算 掌握脂肪的合成代谢 理解脂肪酸的生物合成途径 了解磷脂和胆固醇的代谢 11.核酸的代谢 了解外源核酸的消化和吸收 理解碱基的分解代谢 理解核苷酸的分解和合成途径 掌握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 了解常见辅酶核苷酸的结构和作用 12. DNA,RNA和遗传密码 理解DNA的复制和DNA损伤的修复基本过程 掌握参与DNA复制的酶与蛋白质因子的性质和种类 掌握DNA复制的特点 掌握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DNA复制的异同点 掌握DNA的损伤与修复 全面了解RNA转录与复制的机制 掌握转录的一般规律 掌握RNA聚合酶的作用机理 理解原核生物的转录过程 掌握启动子的作用机理 了解真核生物的转录过程 理解RNA转录后加工过程及其意义 掌握逆转录的过程 理解RNA的复制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糖类的性质实验 (一)糖类的颜色反应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糖类某些颜色反应的原理。 2、学习应用糖的颜色反应鉴别糖类的方法。 二、颜色反应 (一)α-萘酚反应 1、原理糖在浓无机酸(硫酸、盐酸)作用下,脱水生成糠醛及糠醛衍生物,后 者能与α-萘酚生成紫红色物质。因为糠醛及糠醛衍生物对此反应均呈阳性,故此反应不是糖类的特异反应。 2、器材 试管及试管架,滴管 3、试剂 莫氏试剂:5%α-萘酚的酒精溶液1500mL.称取α-萘酚5g,溶于95%酒精中,总体积达100 mL,贮于棕色瓶内。用前配制。 1%葡萄糖溶液100 mL 1%果糖溶液100 mL 1%蔗糖溶液100 mL 1%淀粉溶液100 mL %糠醛溶液100 mL 浓硫酸 500 mL 4、实验操作 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1%葡萄糖溶液、1%果糖溶液、1%蔗糖溶液、1%淀粉溶液、%糠醛溶液各1 mL。再向5支试管中各加入2滴莫氏试剂,充分混合。倾斜试管,小心地沿试管壁加入浓硫酸1 mL,慢慢立起试管,切勿摇动。 观察记录各管颜色。 (二)间苯二酚反应 1、原理 在酸作用下,酮醣脱水生成羟甲基糠醛,后者再与间苯二酚作用生成红色物质。此反应是酮醣的特异反应。醛糖在同样条件下呈色反应缓慢,只有在糖浓度较高或煮沸时间较长时,才呈微弱的阳性反应。实验条件下蔗醣有可能水解而呈阳性反应。 2、器材 试管及试管架,滴管 3、试剂 塞氏试剂:%间苯二酚-盐酸溶液1000 mL,称取间苯二酚0.05 g溶于30 mL 浓盐酸中,再用蒸馏水稀至1000 mL。 1%葡萄糖溶液100 mL 1%果糖溶液100 mL 1%蔗糖溶液100 mL 4、实验操作

动物生物化学 期末复习资料 超准

生化复习资料 考试: 名:10个(三、四) 选:10个(不含1、6、11、12) 3章重点维生素的载体、作用,嘌呤、嘧啶合成区别,核糖作用,一碳基团载体,ACP,载体蛋白,乙酰辅酶A缩化酶,生物素 填:20空(1、2、8) 简答:3个(1、6、7、8) 简述:3个(9、10、11、12) 血糖来源和去路,葡萄糖6-磷酸的交叉途径 实验与计算:(1、7) 一、名词解释 1、肽键:是一分子氨基酸的羧基与另一分子氨基酸的氨基脱水缩合而成的酰胺键(-CO-NH-),称为肽键。是蛋白质结构中的主要化学键(主键) 2、盐析: 3、酶的活性中心:在一级结构上可能相距甚远,甚至位于不同肽链上的基团,通过肽链的盘绕、折叠而在空间构象上相互靠近,形成的具有一定的构象,直接参与酶促反应的区域。又称酶活性部位 4、米氏常数:是反应最大速度一半时所对应的底物浓度,即当v = 1/2Vm时,Km = S 意义:Km越大,说明E和S之间的亲和力越小,ES复合物越不稳定。米氏常数Km对于酶是特征性的。每一种酶对于它的一种底物只有一个米氏常数。 5、氧化磷酸化:是在电子传递过程中进行偶联磷酸化,又叫做电子传递水平的磷酸化。 6、底物水平磷酸化:是直接由底物分子中的高能键转变成A TP末端高能磷酸键叫做底物水平的磷酸化。 7、呼吸链:线粒体能将代谢物脱下的成对氢原子(2H)通过多种酶和辅酶的链锁反应体系逐步传递,最后与激活的氧结合为水,由于该过程利用氧气与细胞呼吸有关,所以将这一传递体系叫做呼吸链。 8、生物氧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有机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CO2和水释放能量的总过程叫做生物氧化。 9、葡萄糖异生作用:由非糖前体物质合成葡萄糖的过程。 10、戊糖磷酸通路:指机体某些组织以6-磷酸葡萄糖为起始物在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催化下形成6-磷酸葡萄糖酸进而代谢生成磷酸戊糖为中间代谢物的过程。 11、激素敏感激酶: 12、酮体:脂肪酸在肝脏中氧化分解所生成的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三种中间代谢产物,统称为酮体。 13、饲料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把原来营养价值较低的不同的蛋白质饲料混合使用,可能提高其营养价值和利用率。 14、氮平衡:是反映动物摄入氮和排除氮之间的关系以衡量机体蛋白质代谢概况的指标。 15、从头合成途径:利用氨基酸等作为原料合成 16、补救合成途径:利用体内游离的碱基或核苷合成

茶叶生物化学试题库

茶叶生物化学试题库 (一)填空: 1、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有: 2、酶按其构成可分为简单酶类和复合酶类、复合酶的非蛋白质部分称为()或()3、影响酶活性的主要因素有;。 4、---------是指在最适测定条件下,25℃时,每分钟内使1umol的底物发生变化的酶量。5、-----------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酶催化特异化学反应的速度。 6、成品茶中的蛋白质可分为和。 7、茶树鲜叶中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趋势是幼嫩叶-----------成熟叶。 8、用于制茶的高级鲜叶中,一般含有占干重-------的氮,其中------左右是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 10、用于制茶的高级鲜叶中,一般含有占干重()左右的蛋白质和()的游离氨基酸。 11、茶叶中的三碳糖主要有---------;-------茶叶中的七碳糖主要有----------,--------- ---------------- 12、茶叶中的单糖主要是已糖有--------------------------------------------------------------------、 ---------- 13、D—吡喃果糖胺可进行汉逊重排成为---------------------------------------------------------。 --------- 14、茶叶中戊糖主要有------------------------------------------------------- ---------------------------------------- 15、六员环状半缩醛结构的糖叫做-------五员环状半缩醛结构的糖叫做------------------------------------- 16、天然存在的单糖都是-----------型糖。 17、连接糖基与配基的键叫---------------------------。 18、D—吡喃葡萄糖胺可发生-------------重排生成1—氨基—1—脱氧—D—吡喃果糖。 19、茶叶果胶物质存在于两个相邻细胞壁间中胶层中,是茶叶-----成份之一茶鲜叶原果胶素约占干物质的----%左右,可溶性果胶约占干物质的-----%左右,故茶鲜叶中果胶物质总量约为-----%左右。 20、茶叶中二糖主要有-------------------------------------------------------------- 21、茶叶中的三糖主要有-----,茶叶中的四糖主要有-------------------------------- ----------- 22、何谓寡糖,茶叶有哪几类寡糖------------------------------------------------------------------------------------ 23、果糖在游离态存在时,其分子结构为------型,在结合整存在时,其分子结构为--------型。 24、茶叶中的脂多糖是属于-----多糖,它是由单糖及其衍生物和物质等三部分组成的,的多约占茶叶干物的-------------左右。 25、植物界中分布最广的多糖是----它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它----溶于水,----溶于机溶剂,很------水介,但它可以在-----的作用下,逐渐水介成为-----。 26、在茶树各器官中,淀粉含量以------最多,约占干物质的()左右,茶树新梢芽叶中淀粉含量为-----左右,并且----高于---- 27、茶叶中甜味物质主要有() 28、水苏糖约占茶叶干物质的------%左右,茶籽中约占干重----%左右,茶花的花瓣和雄蕊中也有微量存在。 29、棉子糖约占茶叶干物质重的----%、茶籽中约占干重-----%左右,茶花的花瓣和雄蕊中也有-------量存在。

(完整版)茶叶生物化学试卷.doc

一、填空 1、茶树鲜叶中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趋势是幼嫩叶大于成熟叶。 2、多酚类物质主要集中在茶树新稍的幼嫩部分,其主要组分是儿茶素,含量约占多酚类总量的70-80 %左右。 3、茶叶中内含的主要生物碱有咖啡碱、可可碱、茶叶碱,在它们的合成代谢中甲基的供体是S-腺苷蛋氨酸。 4 、茶鲜叶中芳香物质的含量以醇类化合物为主,其中顺 -3- 己烯醇(青叶醇)具有强烈的青草气,它的含量占鲜叶芳香油的60 %。 5、茶皂甙是一类齐墩果烷型五环三萜类皂甙的混合物。它的基本结构由皂甙元、糖体、有机酸三部分组成。 6、构成红茶茶汤滋味较为重要的成分有茶多酚、茶黄素、茶红素以及咖啡碱等。 7、茶叶中色素根据其溶解性能可以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 8、类胡萝卜素属于四萜类衍生物。 9、茶叶内主要活性物质有酶、激素、维生素。 10、方向物质有:醇类、醛类、酮类、酯类、羧酸类、内酯类、酸类、酚类、杂氧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 11、咖啡碱的主要主要功能兴奋神经中枢、利尿、助消化。 二、选择 1、茶叶中多酚类的分类正确表达应为(A)组。 A、黄烷醇类、黄酮类、花青素和花白素类、酚酸及缩酚酸类。 B、儿茶素类、黄酮类、花青素类、花白素类。 C、黄烷醇类、花色素类、黄酮类、儿茶素类。 D、黄酮类、酚酸及缩酚酸。 2、茶叶中咖啡碱生物合成时,嘌呤的甲基化顺序是( D )。 A、3 -甲基黄嘌呤→3,7-二甲基黄嘌呤→1,3,7-三甲基黄嘌呤。 B、7 -甲基黄嘌呤→1,7-二甲基黄嘌呤→1,3,7-三甲基黄嘌呤。 C、1 -甲基黄嘌呤→1,3-二甲基黄嘌呤→1,3,7-三甲基黄嘌呤。 D、7 -甲基黄嘌呤→3,7-二甲基黄嘌呤→1,3,7-三甲基黄嘌呤。 3、( C )是茶树特有的二级代谢特征产物之一。 A、青叶醇;B、黄酮类;C、大量的茶氨酸;D、牛龙牛儿醇。 4、下列哪个反应属于酶促褐变( A A、多酚酶促氧化;B、美拉德反应;) C、焦糖化作用;D、 Vc 氧化。 5、将茶叶破碎置入无氧环境中,温度、湿度、pH 都控制在红茶发酵最适条件下,正确的判断发酵结果应为(C)。 A、茶叶发酵正常,形成茶色素;B、发酵不正常,能形成茶色素; C、正常发酵不能进行,不能形成茶色素;D、无法预计发酵结果。 6、高温杀青,主要是因为(D)酶的耐热性较强在5~55℃时随叶温升高而活力上升,到65℃时,其活力下降。 A、细胞色素氧化酶;B、过氧化物酶;C、过氧化氢酶;D、多酚氧化酶。

生物化学大纲 (1)

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蛋白质的分子组成、分子结构及理化性质。熟悉蛋白质多肽链组成,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氨基酸的理化性质,球状蛋白质的特点。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一)氨基酸的含义及相关概念 氨基酸: L-α-氨基酸结构通式和分类、20种氨基酸的英文名词及缩写符号、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二)肽的含义及相关概念 肽:肽键与肽链,肽与蛋白质的区别,生物活性肽。 第二节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一)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蛋白质的二级结构:肽单元、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卷曲、模序及氨基酸侧链对二级结构形成的影响;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次级键、结构域及分子伴侣;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二)蛋白质的分类: 第三节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一)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Anfinsen实验、分子病。 (二)蛋白质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构象改变和疾病。 第四节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其分离纯化 (一)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两性解离、胶体性质、蛋白质变性与复性、沉淀、紫外吸收和呈色反应。 (二)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透析及超滤法,丙酮沉淀、盐析及免疫沉淀,电泳,层析,超速离心。 (三)多肽链中氨基酸的序列分析:Edman降解法。

(四)蛋白质空间结构测定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氨基酸、肽的含义及相关概念;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二)难点: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结合动画。 (注:重点、难点提示必须编写,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环节可根据实际编写,尽可能明确。) 四、思考与练习 一、名词解释: 肽单元蛋白质变性 二、问答 1.简述蛋白质α-螺旋的特征。 2.举例说明蛋白质空间结构与功能关系。 第二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DNA的二级结构特点,mRNA和tRNA的结构特征及主要功能。熟悉核小体的结构特点,DNA的理化性质及其与结构的关系。了解核苷酸的分子构成,连接键及书写方式。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核酸的化学组成及一级结构

生化大实验实验报告材料

生化大实验 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 班级: 实验班级: 单位: 指导老师:

实验1 多酚氧化酶(PPO)的分离提取 一、实验原理: 多酚氧化酶(PPO)能够通过分子氧氧化酚或多酚形成对应的醌,它是植物组织广泛存在的一种含铜氧化酶,位于质体、微体,可参与植物生长、分化、种皮透性及植物抗性的调节,属于末端氧化酶的一种。 植物受到机械损伤和病菌侵染后,PPO催化酚与O2氧化形成为醌,使组织形成褐变,以便损伤恢复,防止或减少感染,提高抗病能力。醌类物质对微生物有毒害作用,所以受伤组织一般这种酶的活性就会提高。另外,多酚氧化酶也可以与细胞其他底物氧化相偶联,起到末端氧化酶的作用。 蛋白质在不同浓度的盐溶液中的的溶解度不同,通过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固体硫酸铵来调节粗提液的盐浓度从而可以将PPO蛋白从体系中析出,且大分子蛋白质不能通过透析膜。 二、实验目的: 通过本项实验,学习和了解蛋白质的提取、分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相关的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的方法,以及蛋白质的提取分离的系统技术。 三、材料与试剂: 1.材料:马铃薯(两小组共称200g) 2.试剂:0.03M磷酸缓冲液pH 6.0(含0.02M巯基乙醇,0.001M EDTA,5%甘油,1%的聚乙烯吡咯烷酮)配制是配x10倍的浓缩液1000ml;固体硫酸铵;0.03M磷酸缓冲液pH 6.0(含0.02M巯基乙醇,0.001M EDTA,0.005M MgCl2) 3.设备:试管与试管架;烧杯、玻璃棒;移液管、滴管等;试剂瓶;透析袋;过滤纱布;植物组织匀浆机;pH计和pH试纸;高速冷冻离心机; 四、操作步骤: 1.两小组共称取200g土豆削皮后切成小块,加入300ml缓冲液A,两者按1:1(W/V)比例匀浆1min; 2.用两层纱布将所得的浆液过滤; 3.将匀浆滤液装入200ml的离心管10000rpm离心5min; 4.上清液两组平分,每组150ml,加36.45g硫酸铵固体搅拌均匀后10000rpm离心5min; 5.取上清液定容至150ml,加入30.75g硫酸铵固体搅拌均匀后10000rpm离心8min,倒掉上清液得粗酶沉淀,用并加入10ml 0.03M磷酸缓冲液B复溶沉淀3-5min; 6.将所得溶液倒入透析袋中,用0.02M的KCl溶液透析至无硫酸铵根离子。 五、结果和分析: 实验所得的初酶液颜色为浅黄色,颜色浅,主要是实验过程中特别是匀浆以前速度较快酚类被氧化的少,从而最大程度的保留了PPO的活性;经过一个夜晚的透析,得到了澄清的略带黄色的液体,这样就为进一步的柱层析提供了优良材料。 六、讨论与结论: 1. 本实验在匀浆阶段应尽量快速,防止酚类充分暴露在空气中被氧化; 2.实验材料马铃薯在削皮前一定要清洗干净; 3.加入硫酸铵固体时一定要小心缓慢,同时伴有玻璃般的搅拌,在溶解蛋白的过程中避免溶液局部盐离子浓度过大,使蛋白变性,并注意用量的计算,第二步加入的时候起点浓度是40%而不是0,否则会加入过量,影响实验的结果; 4.透析时,提前检查透析袋是否完整,避免透析时出现孔洞导致样品丢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