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服务业企业国际化成长的只是整合特性理论框架及作用机制上

服务业企业国际化成长的只是整合特性理论框架及作用机制上

服务业企业国际化成长的只是整合特性:理论

框架及作用机制(上)

张骁钱海燕

2013-1-31 14:15:16 来源:《经济管理》2012年第4期内容提要:在能力和资源理论视角下,服务业企业国际化的核心竞争优势形成过程未能被充分解释,本文针对这一不足,从知识基础论视角审视服务业企业的国际化成长,认为其具有知识整合的特性,并提出一个初步的理论分析框架。在这一框架中,本文分析了核心优势的形成过程,即人力资本通过组织学习产生协同效应,组织学习会影响到组织创新,进而促进服务业企业的国际化成长。同时指出,组织情境主要包括组织激励、组织氛围和市场导向,对核心优势的形成过程有约束作用。

关键词:服务业企业,国际化,知识整合,组织情境

一、引言

回顾国际化研究所走过的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可以发现,某一个研究主题的兴起或者某一些理论的形成都是建立在已经发生的大量的企业实践的基础上。服务业的国际化滞后于制造业的国际化。随着20世纪90年代服务业企业国际化现象的增加,学术界也对此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研究。已有的研究表明,由于“服务”这类特殊产品在物理特性、生产方式和交付方法上都不同于有形产品,所以,服务业企业成长为跨国公司的动因和方式与制造业企业有着显著的不同(Katrishen&Scordis,1998;Capar&Kotabe,2003)。

“服务”具有生产和消费的不可分割性以及异质性,所以服务业企业在提供

服务产品时更多地依赖于员工所具有的隐性知识来保证服务的质量,从而在客户当中树立起良好的印象和口碑。当员工身上蕴含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对顾客产生价值、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难以被替代的时候,人力资本便能够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来源。所以,基于能力和资源理论,人力资本这一资源的独特性、价值性和难以替代性等便成为服务业企业国际化扩张所依赖的核心竞争优势的来源。但是人力资本仅仅只是服务业企业国际化成长的一个核心要素,这一核心要素如何转化为服务业企业的国际化能力,从而推动服务业企业的国际化扩张,进而表现为服务业企业的国际化成长,这其中的作用和转化机制尚缺少比较深入的探讨。

按照知识基础论的观点,人力资本只是代表了企业的知识存量,而企业的国际化成长却是从知识获取到知识转移、传播,并进而进行知识创造的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因此,如何将这些依附于员工个体的隐性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并有效地促进企业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知识,以应对进入新的国际市场所带来的挑战,是服务业企业在进行国际化扩张时所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鉴于此,本文试图运用知识基础理论(Knowledge-basedTheory)来研究和分析人力资本对服务业企业国际化成长的影响机制,从而打开从核心资源的获取、利用到核心竞争优势的形成这一过程的黑箱。

二、能力和资源理论视角下的服务业企业国际化:核心优势形成过程的缺失

随着全球化和专业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服务业呈现出一种快速成长的势头,越来越多的服务业企业突破地域的限制,跨越国界寻找新的客户和新的成长机会。例如,中国软件业领军企业东软集团已经在美国和中东设立分支机构,国

内规模最大的律师事务所金杜律师事务所已经在纽约、硅谷和东京开设了分所等。由于专业化的知识、研究开发能力和问题求解能力是服务业的主要产品,所以,服务业产品常常包含高度的隐性知识,从而使得其不同于提供可编码化产品的制造业,这是服务业特别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所具有的自身特点(刘顺忠,2005)。而这种自身特点使得服务业企业在进行国际化扩张时所依赖的核心能力和资源也有别于制造业企业。

基于资源基础观,企业是各种独特资源和能力的集合体,企业内部拥有的特殊资源,以及企业利用这些资源的特殊方式正是企业成功的根源。由于服务业产品生产和消费的不可分割性(即生产过程需要消费者参与,服务供给和消费同时同地发生)、异质性(即服务供给和需求的个体差异很大)和易腐性(即服务是个过程,生产和消费不能错期)等特征(Buckley等,1992),作为隐性知识和技能载体的员工就成为服务提供质量和客户关系维护的重要保证。这些员工及其所拥有的知识技能都是企业宝贵的资源,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是服务业企业得以提供令顾客满意的服务产品的能力保证,因此,人力资本是服务业企业核心能力和资源的落脚点,也是其国际化扩张所需的核心竞争优势的来源。Hitt等学者(2006)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他们发现,人力资本对律师事务所的国际化水平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人力资本对服务业企业的国际化扩张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但是,国际化扩张意味着企业需要进入新的市场,面对新的顾客和环境,迎接这些挑战需要企业能够有效地利用其已经形成的竞争优势,并不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仅仅从能力和资源的视角研究人力资本的影响,将其看作掌握了知识与技术的重要生产资源(Schuhz,1959),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服务业企业国际化竞争优势的最初来源,即代表着组织知识存量的个体员工的隐性知识和技能,及其形成组织核心能力的可能性,却无法解释这种核心优势的形成过程和内部转化机制,即个体知识如何转化为组织知识,组织内知识的碰撞如何产

生新的知识以应对国际环境的挑战。因此,需要从新的理论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三、知识基础论视角下的服务业企业国际化:核心优势的形成过程

当服务业企业国际化扩张时,意味着企业需要进入新的国际市场、面对新的顾客需求或者提供新的服务,这就要求企业能够不断获取新的知识,促进这些知识在组织内部的流动,并进一步创造出新的知识。

1、人力资本对服务业企业国际化的影响:主效应

有着宝贵的不可模仿、不可替代的资源基础的企业比其竞争者更具有竞争优势,并且更容易国际化。而服务业企业中最异质、最宝贵、最难模仿的资源——人力资本——对服务业企业进行价值创造、获取持续竞争优势以及开展国际化扩张都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服务业的投入和产出均与知识相关。Pitt&Clarke (1999)强调了服务业中知识的重要性,他们认为,智力投入和有形产出间的关系是不明确的,这样企业可以保持其竞争优势。对于服务业企业而言,提供服务的主要资产是知识,而这些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大量地由员工个体所掌握,因此,服务业企业就必须通过选择、发展和使用这些人力资本来创造价值。只有当员工的人力资本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以后,为顾客提供定制化的服务才成为可能。同时,人力资本的积累具有“马太效应”,以律师行业为例,那些受过良好教育、处于机构顶端并具有良好国际声誉的律师往往会培育出许多来自国外的律师,而这些律师又往往会被吸收到这些具有最佳声誉和丰富人力资本的律师事务所工作,从而这些律师事务所可以通过国际化扩张的机会来获取这些资源并发展这些资源以更好地国际化(L0wendahl,2000)。因此,人力资本构成了服务业

企业国际化扩张的首要约束条件,服务业企业必须不断提高其人力资本的丰富性,从而满足国际化成长的需要。

为了更深入地探讨人力资本与服务业企业国际化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培训和雇佣两个维度来进行具体分析(Skaggs&Youndt,2004),而在服务业企业国际化的不同阶段,这两个维度所起的作用会有所差别。在国际化的初期,人力资本的雇佣维度对服务业企业国际扩张的促进作用更大。此时,企业对海外市场缺乏了解,国际化经验不足,通常会直接雇佣具有一定海外市场知识的人才。随着国际化程度的加深,经过多年的投资和沉淀,针对企业自身特点的人员培训的效果将渐渐显现,人力资本的培训维度对于服务业企业国际化的作用也将逐步发挥。虽然培训与雇佣这两个维度的作用发挥阶段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揭示出人力资本对服务业企业国际化的正向影响作用。所以,我们提出命题:

命题1: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会促进服务业企业的国际化成长。

2、人力资本对服务业企业国际化的影响:组织学习的中介作用

Hitt等人(2006)指出,拥有有价值的、稀缺的和不可模仿的资源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尤其是在国际市场上,这些有价值的资源必须被有效地管理起来才能达到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目的。从知识基础论视角来看,企业的人力资本积累仅仅只是代表了企业所拥有的知识存量水平,但是,这种依附于员工个体身上的知识如何转化为企业的能力,并进而被运用于企业国际市场的开拓,是企业管理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没有知识的共享,仅仅人力资本自身是无法使组织获益的,而组织学习正是这一让员工们共享知识的重要机制。组织学习的作用之一就是建立一种学习机制,可以从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经验中进行学

习,同时搜索、储存和创造新知识,从而使员工的隐性知识和技能有效地转化为组织核心竞争力,并最终形成组织的竞争优势。

首先,人力资本对组织学习有正向影响。组织学习是在特定文化下,组织为了实现其发展目标、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围绕信息和知识技能而开展的包括个人、团体和组织层面的持续学习与创新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建立或重新设计组织的知识和运作方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组织学习可以看作企业的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依赖于企业中的个人。Simon(1991)指出,组织学习只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其成员的学习,二是引进拥有新知识的成员。可见,组织的知识只能来源于其所拥有的员工,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正是建立在人力资本这一无形资源上的。因此,提高组织的人力资本水平,可以提高个人学习能力和员工之间的互动能力,从而提高组织学习的能力,丰富组织学习的成果。

其次,组织学习对服务业企业的国际化有正向影响。传统的国际化理论都或明确或隐含地体现出一类观点,即企业的国际化过程就是企业不断学习国际市场相关知识的过程。知识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影响着企业国际化的各个方面,从企业对国际市场的认知,到是否进行国际化的决定;从以什么形式进行国际化(包括产品设计、销售、进入模式、生产、服务等),到国际化的效果。组织学习是组织吸收和创造新知识的过程,能从以往经验中有效学习的企业能够更快地进行国际化扩张和少犯错误。因此,组织学习能够帮助组织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促进组织在动态环境中高效运营。随着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从一个市场延伸到另一个市场,并逐步积累相关经验与知识,而国际化进程就是企业不断探索和利用国际市场知识的学习过程。

最后,组织学习构成了人力资本和国际化影响关系之间的中介变量。由于服

务业所提供的服务依赖于员工所拥有的隐性知识,而不同员工在所拥有的隐性知识方面差异巨大,企业必须尽力地消除这种差异才能够保证所提供服务的质量的稳定性;企业必须努力进行企业内部知识的转移和扩散,将企业内部出现的最佳组织实践知识进行传递和分享。组织学习能力体现为组织内部知识分享和扩散的能力,组织学习可以使得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本产生协同效应,使得原本分散而独立的知识单元可以进行彼此之间的知识融合,从而有助于企业将从某一个海外市场获得的知识成功转移并运用于另一个市场,有利于企业的国际新市场开拓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从而,我们得出以下命题:

命题2:人力资本通过组织学习产生协同效应,进而促进服务业企业的国际化成长。

3、组织学习对服务业企业国际化的影响:组织创新的中介作用

企业进行国际市场的开拓是一项风险极高的行为,由于各个国家市场在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习俗和交易惯例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当一个企业进入新的市场时必然会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企业内部的组织学习行为有助于企业在其内部进行已有知识的转移和扩散,有助于企业将在一国市场中所获得和形成的知识转移和运用到新的市场,但是,这些知识只是有助于解决企业曾经面临过的共性问题,对于新市场所带来的新问题,比如新的顾客需求,这些知识就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当面对新的问题,需要新的知识时,组织学习提供了内部不同类型知识之间相互融合的机会,有利于创造出新的知识以解决新的问题,从而通过组织创新促进服务业企业的国际化成长。

首先,组织学习对组织创新有正向影响。知识是创新的基础,组织创新离不

开大量知识及信息的支持。从这一观点来看,组织学习是组织维持创新的最重要因素,而组织创新则是组织学习后表现的成果(吴隆增等,2008)。组织中若存在着学习的文化或支持组织成员进行学习的倾向,将有助于帮助组织成员解释和运用内外部的信息,提升组织成员的创造性。组织学习可以提升组织整体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活动的效果,并且能协助组织有效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这种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反思式学习对组织根本性创新模式的促进作用,这实质上是一个“学习如何学习”的过程,通过对组织视野、组织学习方法以及学习中的不足进行反思,组织得以迅速把握技术和市场机会,从而能够不断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为自己赢得生存空间;二是双向式学习对组织渐进性创新模式的推动作用,通过这种学习,组织能够不断地调整和修正组织视野和现有规范,从而进一步发挥组织资本的催化功能(周晓、何明升,2007)。

其次,组织创新对服务业企业的国际化有正向影响。国际化通常包含开辟一项新业务,进入一个新市场或成立一家新公司,而这些往往意味着组织必须进行某种形式的变革或创新。在新的市场中,母国的生产方式、产品特点、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等需要与东道国的政治法律、经济制度、社会文化、技术水平等环境,特别是人们的消费和劳动习惯相适应,因此,组织必须推行变革去掌握新的生产方式、开发新的产品、实施新的管理方法或发展新的企业文化,才能顺利地走上国际化道路,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中更好地生存与成长。也只有通过在产品开发、管理制度和组织形式等各个环节的创新,服务业企业才能够适应东道国的环境,掌握产业的前沿技术,把握行业的发展趋势,从而实现企业的国际化扩张。学术界已经开始关注组织创新与国际化的密切关系,有研究发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往往比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能力更强,创新密度更高,而且创新型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有着更高的雇员和销售增长率,以及较高的国际化程度(Kam&Singh,2004)。也就是说,企业的组织创新能力不断推动着企业的国

际化进程。

最后,组织创新构成了组织学习和国际化影响关系之间的中介变量。当服务业企业进入新的国际市场,提高其国际化程度时,组织学习一方面提供了转移最佳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组织学习有助于创造新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并形成新的竞争优势。Castellani&Zanfei(2007)对意大利企业的国际化、创新和生产率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企业的国际化程度是和创新、生产率紧密相关的,较高的创新努力程度、较高的创新倾向与企业国际化运作承诺的不断增加相联系,而且企业有意投资于R&D部门和组织创新以不断增加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因此,可以得出以下命题:

命题3:组织学习会影响到组织创新,进而促进服务业企业的国际化成长。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商学院)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及主要特征

第二章经济活动全球化 的发展进程及主要特征 现代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时代背景 制度环境与经济地理学研究 1)经济学关于制度之于经济发展作用的讨论 2)当代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3)分工不断深化和开放环境下交易制度的日趋完善深刻改变着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客观规律 现代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时代背景 影响经济活动空间布局的新的主要因素 1)经济全球化及其对经济活动空间布局的影响 2)知识经济深入发展及其影响 有关全球化的分析实质上是宏观尺度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点,而知识经济的发展则对中观和微观经济地理问题的分析同样十分重要。 本章内容提要 2.1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2.2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 2.3 当前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主要特征 2.4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经济效应 2.1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1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及其发展阶段 2 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及其发展 3 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4 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2.1.1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和各类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大规模、高速度流动,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联系与依存,相互渗透与扩张、相互竞争和制约的程度日益加深,并不断向纵深发展的态势、进程和趋势。 2.1.1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关键词的解析: 从商品流动到生产要素的流动 经济联系与全球生产网络 经济联系与制度联系 态势、进程和趋势 2.1.1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以货物贸易为主体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阶段:19世纪后半期——20世纪初,世界市场真正形成,直接投资开始出现 第三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20世纪70年代末,贸易自由化推动制成品贸易迅速发展,国际直接投资规模增大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蓬勃发展,跨国公司最为活跃,全球经济形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2.1.2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及其发展 内涵: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较邻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为维护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通过签定某种政府间条约或协定,制定共同的政策措施,实施共同的

浅析我国服务业企业国际化模式

浅析我国服务业企业国际化模式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姜冀恺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渐加快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流,我国服务业也在不断发展并寻找着国际化的正确模式,本文在分析了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和国际化动因后,提出我国服务业在选择国际化模式,以期能使中国的服务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 服务业;国际化模式;竞争 一.我国服务业发展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服务业发展迅速并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增长。2006年上半年,国际收支口径下不含政府服务的服务贸易出口400.4亿美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17%,进口457.3亿美元,增长19%。伴随着如此快速的增长速度,我国服务业的现状却并不是那么乐观,主要是由于起步较晚,基础差,服务贸易缺乏国内的产业支撑,具体表现在: 1.服务业发展整体水平差:我国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偏低,不仅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国家,而且长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2004年中国服务业领域的就业人数只占全社会就业总人数的29%,在世界中下等收入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一。 2.服务业垄断经营,在国际市场上不具竞争力: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服务业呈现“滞胀”的现象。一方面在发展速度上落后于其他经济领域,另一方面,许多服务行业的价格却急剧上升。在这个高利润的行业中,我国主要是垄断经营,管理非常不规范,服务质量得不到保证,在国际市场很难与国外企业竞争的。 3.内部结构不合理: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我国服务业结构层次较低现象相当突

出,传统服务业占较大份额,而高端新兴服务业所占的份额相对较小,其所占比例甚至从1997年的40.7%下降到2002年的34.7%. 4.服务市场环境不佳、消费有效需求不足:服务业领域的法律规范建设滞后,既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又排挤打压了一些品牌服务企业的发展壮大。同时,消费率低,居民可支配收入少,直接限制了社会有效服务消费需求,城市化率低也是影响服务消费的重要条件。 二.我国服务业企业国际化动因 随着WTO进一步开放我国服务市场,我国服务业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各种外界压力和追求利益的驱动下,服务业倾向于走国际化道路,具体动因如下: 1.加入世贸组织带来机遇:“入世”将有助于我国克服国际服务贸易壁垒,消除我国服务业在国际市场上遇到的歧视性待遇,促进我国具有优势的服务贸易出口和我国服务业的海外直接投资。另外国民待遇原则意味着我国服务企业能够在海外设立更多的服务机构,从而促进我国的服务贸易出口。透明度原则有利于我国服务出口战略和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制定,扩大服务贸易出口规模和海外经营规模。 2.生产性服务与消费型服务的拉动:许多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总是希望与一个服务商建立长久持续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服务业企业为了更有力地占领市场,获得更多的客户,就建立全球性的组织为其顾客提供全球的、一致性的服务。同时,顾客对服务业最终需求的不断增长对我国服务业企业国家化的拉动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我国许多服务企业正是抓住了这一商机,建立跨国组织以迎合市场需求。 3.赢得信赖以及全球学习:声誉在服务业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服务企业尽力去建立自己的声誉,比竞争对手提供更好的服务。服务型跨国公司在全球扩张的同时,也是服务企业全球学习的过程。在服务型企业中知识的价值尤为重要,在

基于成长性需求的高校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研究

基于成长性需求的高校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研究 摘要:满足成长性需求是人实现自我超越的必由之路,高校青年教师的成长性需求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影响高校青年教师成长性需求的因素有社会因素、学校管理机制的缺陷和教师的个体因素。基于成长性需求的高校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的建立,一要建立“共同愿景”,二要合理设置目标,三要优化薪酬管理,四要实施情感激励。 关键词:青年教师;成长性需求;激励机制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高校的师资队伍大量扩充,大量青年教师在没有完全实现专业化的情况下站在了教学、科研的第一线,因而在为高校的改革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直接影响到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与结构的优化,影响到高校的长远发展。因此,必须特别重视和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把握青年教师成长的规律,紧紧抓住青年教师成长性需求这个问题,不断完善青年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 一、高校青年教师成长性需求内涵的界定 (一)满足成长性需求是人实现自我超越的必由之路 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个人由于缺乏某种东西因而在生理上或心理上产生的一种不平衡状态。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内在动力,具有驱动性、周期性和发展性等特点。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54年在其《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提出了他的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这是最早发展起来的激励理论之一。马斯洛的动机理论立足于人的基本需要及其阶段性的发展的特点,在研究方法上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为指导。他把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行了考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的各种需要的不同性质及其关系,但这仍不足以说明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与其他各级需要之间的根本差别。鉴于此,晚年的马斯洛对其需要层次的观点进行了重大的修正,将需要区分为匮乏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 匮乏性需要“在本质上是有机体身上的赤字所形成的需要”,它只限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等。对匮乏性需要的满足是一种消极避害的过程,它带来的是贫乏的、低层的、宽慰的幸福感。成长性需要则是被人的自我实现的趋向所激发的需要,对它的满足是使人实现自我超越的必由之路。成长性需要认可冲动,而且认为这种冲动是令人满意、愉快和受欢迎的。因此,对成长性需要的满足是积极的,趋利的,它带来的是丰富的、高层次的且有更大稳定性和持久性的幸福感。 (二)高校青年教师的成长性需求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高校青年教师的成长性需求是一种自我实现或自我超越的需求,这种需求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说,它包括认知的需求、美的需求和创造的需求。

中国企业家成长机制研究

中国企业家成长机制研究 企业家是生产经营过程中诸多要素的核心,是市场经济的主角。企业家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市场经济发达程度的主要指标。今天,在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发展完善,人力资本走向经济生活前台,创新行为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日益显著,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企业家对企业经营发展的关键作用,认识到社会财富的增值离不开企业家阶层,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我国已加入WTO,经济的发展将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中,当今我国经济的发展,有赖于中国企业家的崛起。 企业家做为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是十分稀缺的,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稀缺程度更高。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一项跨世纪的重大系统工程,企业家队伍的成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本文以中国加入WTO的特定时代为背景、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企业家成长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中国为什么缺乏企业家,企业家成长的历史条件又是什么,进而结合国有企业改革,重点研究企业家成长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制度支撑体系,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政策与措施。本文采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创新与求实相结合、个案调查与问卷调查相结合、比较与分析相结合等方法,系统论证企业家成长的制度环境。 论文由八章组成。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本文选题的原因和背景:国企改革的根本性突破,或曰“革命性变革”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家制度又是现代企业制度的灵魂。建立新的企业家制度可以说是中国企业制度最深层、最根本的变革。 中国加入WTO,国家和企业都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而我国的企业家在质量和数量上都严重短缺,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私营企业和国外企业在中国迅猛发展的同时,国有企业的改革一直未取得根本突破,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壮大国有资本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实现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成为重要的历史任务,所以本<WP=4>文以国有企业企业家的成长机制为研究对象。如何研究和把握我国国有企业企业家的特殊性质,从一个新的视角考察。西方经济学研究企业家理论主要局限在企业家角色和企业家行为职能方面,没有从企业家成长的全过程研究企业家理论,更缺乏在制度变迁背景下对企业家成长的研究。 国内学术界对企业家成长机制的研究,也多局限于借鉴西方的理论体系。而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关键词............................................. 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 错误!未定义书签。Key words..........................................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引言 (1) 二、全球化与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1) (一)全球化的内涵与特征 (1) 1、全球化的内涵 (1) 2、全球化的特征 (2) (二) 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3) 1、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3)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4) 3、西方文化的特点 (4) 三、全球化对中国文化影响的二重性 (4) (一)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积极作用 (4) 1、全球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 (4) 2、全球化促进了西方民主法制思想的传播 (5) 3、全球化促进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改造 (5) (二)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消极作用 (6) 1、全球化促使了文化的大众化 (6) 2、全球化深刻影响青年的文化消费 (6) 四、在全球化进程中传承、弘扬、发展中国文化 (7) (一)寻找不同文化的相同之处 (7) (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8) (三)创新传统文化 (8) 五、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10)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摘要:20世纪末,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建立与国际潮流密切相连的市场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将使中国与外部世界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要经历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最终还要实现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事实和必然发展趋势,不仅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变化,而且极大影响并冲击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文化习俗及社会心理等。全球化对我国的文化有重要的影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当代中国的大学生要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全球化,学习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大力发扬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文化;影响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on Chinese culture Abstract: 20th century,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globalization, China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trend to establish a market economy, globalization process will enable China and the outside world in the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cial aspects of life become more closely linked. Globalization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development of human history, it is not only experiencing a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political globalization, cultural globalization will eventually be realized. Cultural globalization as an objective fact and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development, not only brought profound changes to ou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greatly influence and impact on people's lifestyle, thought patterns, cultural practices and social psychology. Globalization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our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教师专业成长制度

教师专业成长制度 教师专业成长制度 近几年来,我校一直以培养、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教研能力为目标,将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有机结合,构建以校本培训为基础,以校本教研手段,以课堂教学为依托的“教、研、训”一体化培养模式。为深入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努力提升专任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与科研能力,培养、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学习型、科研型教师队伍,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目标 (一)专业知识 1. 掌握学生发展和成长阶段方面的知识以及与学生交往、互动的知识。 2. 具备课程内容和资源、课程组织和类型、课程目标和评价方面的知识。 3. 积极开展学科素养提升行动,以学科为单位制订实施行动的方案,组织全体教师参与。 (二)专业技能 1. 信息运用能力:娴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高效获取信息,达到利用最新信息实现自我更新的目的。

2. 教育科研能力:运用课题带动教学的策略,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作为课题,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 3. 教学变革能力:构建以“学案导学”为载体的“学导课堂”,注重从学生个性差异出发,发挥学生的特长和优势,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寻找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并不断总结经验。 4. 创新反思能力:反思目标的适切性;反思过程的周密性;反思问题的针对性;反思行为的可行性;反思结果的成效性。 (三)专业精神 1. 热爱教育事业,敬业爱岗,积极参加校本培训,主动承担教科研任务。 2. 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学习观、价值观,增强文化底蕴,塑造人格魅力。 3. 用发展的眼光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教师自身学科素养的提升,积极进取,与时俱进。 二、培训方式 1. 读书自悟。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好读书笔记,对照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2. 集中学习。学校集中教师学习,采取讲座、观看课程改革音像资料、骨干教师讲座等方式,有计划地按照研课、听课、说课、评课、反思跟课等环节,组织教师全员参与,

优秀辅导员成长规律与培育机制研究

优秀辅导员成长规律与培育机制研究 本文通过对学校管理者、一般老师、对辅导员和同学们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优秀辅导员的特征,研究优秀辅导员的成长过程及培育机制,为辅导员自身的成长提供理论指导,为高校领导及用人单位在选拔、培育辅导员及制定相关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标签:辅导员;培育机制;成长规律 一、优秀辅导员的特征 通过抽样,抽取了学校管理者10名、一般教师40名及学生500名进行发放《贵州省高校辅导员调查问卷》和访谈,以及抽取5名优秀辅导员平时的《工作日志》《辅导员手册》、个人总结及研究成果进行作品分析,总结出优秀辅导员具备以下特征: (一)树立正确人生观和责任感 目前我国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而这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 高校辅导员作为在人才培养的第一线,我们要充分利用优势,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及其相关领域基础性问题和研究,帮助学生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做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好伙伴,这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二)心理健康与危机敏感性强 我们要协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工作中学生心理问题组建心理健康小组对班级进行初步排查和疏导,培育学生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 在当代校园安全每况愈下,我们优秀辅导员不仅仅能组织开展基本安全教育,还需要对不安全事件处理具备一定的能力,为危险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 (三)注重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为学生提供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以及相关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强

“文化全球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全球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全球化”概念的界定 随着全球化一词的提出,文化全球化一词也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对这一概念需从对文化全球化的理解,文化全球化的含义等几个方面来界定。另外,英语作为应用极为广泛的语种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其存在状态与走向也应予以关注。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全球化文化/英语一、众说纷纭“全球化”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80 年代在西方报纸上出现的。90年代以后,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宣布“世界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全球化”一词被广泛地引用到各个领域,与此相关的概念如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等概念也随之而来。对全球化的理解也是众说纷纭,一般有以下几种理解:第一,全球化主要指世界经济一体化,各个国家经济相互交织,相互融合,以至形成了全球经济整体。第二,全球化不单指经济生活全球化,而且包括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全球化。第三,全球化至今尚未有统一的界定。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和文化学家都从各自的领域作出解释。文化学家多指商业文化、大众文化以及消费主义占领文化市场的世界现象。第四,应当从更深层次上理解全球化的概念。全球化描述的是一种全球范围的深刻变化,这样的变化并不是新现象。从西欧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开始,国际分工与世界经济的形成,各种知识体系的形成,意识形态和宗教的世界范围的影响,到今天货物、服务、技术、资本、信息、人员的跨国流动与资源配置,都是全球化的表现(注: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学术动态课题组,《世界经济全球化研究现状》,载《人民日报》,1998年8月22日。)。不过把全球化的概念理解到这一层面是不够的。全球化可进一步理解为行为主体的发展并建立起全球网络这样的过程。全球化含义的不同,对其理解也就不同了。有人提出:(1 )全球化是带有全局性、超国界、全球性的力量在行动。(2 )一体化带有制度趋同的意思,实际上不可能出现一个单质世界,所以可提全球化,不可提全球一体化。(3)不加定语的全球化是不准确的,因为只有经济和科技全球化是一种现实趋势。其他如文化、宗教、政治制度、生活方式等虽有相互影响和吸收,但不可能实现全球化(注:张宝珍《经济全球化要研究的十大问题》,载《世界经济》,1998年9期,第25页。)。二、文化全球

经济全球化研究观点综述(一)

经济全球化研究观点综述(一) 【内容提要】文章从以下四个方面综合归纳了学术界有关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观点。一、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概念。目前学术界的提法并不统一,各种观点都有一定根据和道理,但多为对全球化不同方面或特征的强调。就其本质讲,不同观点的差异并不是很大。二、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性质。学术界普遍认为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是一把双刃剑,但对其反映出的一些深层问题,如是否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等,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分歧。三、关于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经济全球化具有“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被压缩”等特征。四、关于经济全球化的产生。有“该现象早已有之”、“是现代的新事物”和“历史上的经济全球化与当代的经济全球化”三种不同观点。 【摘要题】全球化论坛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学术观点/综述 【正文】 一、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一般认为经济全球化(EconomicGlobalization)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奥多尔·拉维特1986年在他题为《市场全球化》的文章中提出的。他是用这个词形容前20年间国际经济的巨大变化,即商品、服务和技术在世界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扩散。目前,与经济全球化有关的提法五花八门,不尽相同。既有经济全球化、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西方经济全球化、东方经济全球化,又有西方强国的经济全球化、第三世界的经济全球化、经济国际化等。与经济全球化意义相接近或相关联的,还有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全球主义、市场全球化、竞争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技术全球化、法律全球化、生活方式全球化、消费行为与文化生活的全球化等等。有的作者在使用其中一些概念时,常常作为同一概念相互替代。根据上述众多概念的性质和内涵,并认真分析不同作者,在不同场合使用上述概念的具体情形,对其可以梳理出以下的一些类型并由此发现它们各自不同的含义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1)包含经济全球化的较高一级概念。如全球化。(2)经济全球化的部分内容或某一方面。如市场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技术全球化、消费行为全球化等。(3)与经济全球化平行的概念。如法律全球化、生活方式全球化、文化生活全球化等。(4)对经济全球化体现的利益关系,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提出的观点。如西方强国的经济全球化、东方经济全球化、第三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等。提出这些不同的概念,并不是说世界上存在着并行的两个经济全球化,而是反映了不同的作者对经济全球化所体现出的国家利益的性质的评判,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选择,甚至还有对第三世界国家如何对待经济全球化的一种主张。(5)与经济全球化有一定联系,但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如经济一体化。(6)与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基本一致,仅是表述方式上的不同,如经济国际化。但对这两个概念学者之间的认识有分歧,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在经济生活国际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有些著述中对上述概念之间的差异未加区分,造成一定程度理解上的困难。 此外,仅就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本身来说,尚未有一个权威性的界定,在国内外学术界至今仍是众说纷纭。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观点:一是要素优化配置论和相互依赖关系论。二是资本主义化和美国化。三是无国界论和国家管理取消论。四是概念混淆论和概念质疑论。(注:邱嘉锋:《经济全球化与相关概念辨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1年第3期。)也有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提法感情色彩过于浓厚,且过于空泛。类似的看法还有“全球化更多的是一种主观感受。”(注:张世鹏:《什么是全球化》,《欧洲》2001年第1期。)上述观点都有一定根据和道理,但多为对全球化不同方面或特征的强调。就其本质讲,不同观点的差异并不是很大。比较多的学者认为,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是指由于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迅猛发展,导致运输和通讯成本的大幅度降低,从而直接推动了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和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广泛传播,使整个世界经济空前紧密地联系在

全球化的定义

全球化是指全球聯繫不斷擴張,人類生活在全球規模的基礎上發展及全球意識的崛起。國與國之間在政治、經濟貿易上緊密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釋為世界的壓縮和視全球為一個整體。 全球化指資訊科技發展迅速,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國與國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儘管在遠方的事,也覺與自己息息相關,因為現在的資訊太健全了,而且速度比以前快很,現在打開電腦就擁有無窮無盡的資訊,所以全球化之下都與自己關係。 不但是,以上的資料與我們息息相關外,還有時間和空間的拉近,「全球化」意思是指在一個時間和空間極度壓縮的世界,地球某一角落發生的事,迅即可以對遠方的人做成意義深遠的影響。舉個例子:不論我們身在何方都可以吸萬寶路香煙、吃壽司、用微軟公司的軟件、接受針炙治療、看某本雜誌和買外賣薄餅。 在全球化之下對影響本地與經濟的文化,香港本土文化經濟活動一向很活躍。惟自八十年代起香港過分倚重地產、金融業,近年商業零售業務又趨壟斷性擴充,以及政府城市規劃和小商小販管理等政策,都令本土文化經濟活動的生存空間日漸收窄。 香港本土文化經濟的特色是多元化的,既具有本土特色,又能維繫及發展社區資本的小本經濟活動。這些小本經濟活動也是多元化的,包括小商和小販的經營,經營者會因應其本身的專長、財力等

因素,創建自己的業務,例如街頭擺賣傳統工藝、傳統小食,以及賣唱、占卜等等,百花齊放。 以本土文化為特色的小本經濟活動,不失為本港失業者其中一條出路,因為只需少量資金,就可以創業和維持經營。小本經濟本身就別具本土特色,若再與本土文化旅遊、風物觀光等緊密結合起來突顯本土特色,就能提供大量低增值、但可容納很多人手的就業職位,同時亦可為本港旅遊業帶來新的面貌。 拋開技術進步因素,眾多的支持者而言,全球化是一種基於世界大同理想的意識形態。支持全球化就是尊重「市場規律」,順應歷史潮流。對眾多的反對者而言,反全球化是一種基於平等世界理想的意識形態。反全球化就是反對擴大貧富差距,反對霸權。意識形態傾向是人類的天性,也是人類進步的重要動力。然而,筆者在這裡不想談論意識形態,只想就事論事。 全球化由主要由跨國企業所推動,其目的當然是為了以最少的投資獲得最高的回報。縱然有些人會奢望,只要全球經濟增長,窮人也能分得一杯羹,然而,過去的經濟發展,反而令貧富差距愈來愈嚴重世界貿易組織、七大工業國組織等皆為少數富有國家所主導,目的當然是為了該國的經濟目的 經濟活動的全球化,是最受廣泛討論的。傳統上經濟活動都是以

全球化的定义

全球化的定义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 经济全球化 经济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它是人类从彼此分隔的多中心时代逐步走向全球性社会的历史变迁过程。经济全球化带来了资本的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国际化,企业的全球化,经济信息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 对我国来说,经济全球化促使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了改革开放,随后又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使得中国综合国力得到了明显增强。但与此同时呢也给中国经济安全和国家主权带来了巨大挑战。目前,经济全球化已远远超出经济领域,正在对国际政治、安全、社会和文化等领域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现在世界上真正的大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正是经济全球化使发展问题上升为全球问题。一般来说,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货币、资本在全球大量流动,使各国经济紧密联系,日益互相依赖的经济现象。其根本原因是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与推动。 中国也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员。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可以肯定,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建设和发展必将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 (一)促进发展模式创新 全球化促进生产、资源、人员、贸易、投资和金融等生产要素全球优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跨国公司已发展到在全球布设研发、生产、销售链条的全球公司阶段。经验显示,一国经济开放度提高与其人均GDP增长之间成正比。无论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如何调整变化,不考虑全球化因素,不利用全球化机遇,就不可能探索出先进的发展模式。 (二)促进国际利益融合 利益融合既表现在经济领域,又表现在其他领域;既表现在双边领域又表现在多边领域。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逐步深化,俱荣俱损局面开始形成。全球经济链条越拧越紧,一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经济发展的依赖增强。除国家利益外,共同地区利益和全球利益明显增多。利益融合有利于国家关系改善,国家间协调合作增多,出于不同利益而形成的不同“志愿者联盟”不断出现。谋霸权、搞对抗,坚持集团政治和冷战思维越来越不得人心。 (三)促进安全内涵扩展 安全已从传统安全领域扩展到非传统安全领域。恐怖主义、经济安全、环境恶化、气候变暖、疫病蔓延、移民浪潮和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威胁增大,涉及到经济、民生、社会和自然等广泛领域。非传统安全主要由人类发展的不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自然的不协调引起,其实质是发展问题。非传统安全问题模糊了安全与发展的界限,增大了国际安全合作的紧迫性,挑战着传统安全的主导地位,缓和了国家间的军事对抗关系。如恐怖主义和气候变化不是任何单一国家能够解决得了的,美国在反恐中不得不多方借重国际社会。又如,美俄在导弹防御问题上矛盾尖锐,但在非传统安全领域总的来说合作顺利。 (四)推进国际体系转型 现行国际体系的主要特征是:由西方特别是美国主导、国家间名义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

企业国际化:六大行业国际化战略评述

六大行业国际化战略评述 2006-12-26 来源:中国经济报告 一、石油企业:加快了资源导向型的国际化道路 近几年,中国石油企业加快了资源导向型的国际化道路,发展模式也趋于多元化。未来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收购的数量和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但受国内石油企业综合能力不高、国内市场化程度低、国际经验缺乏等约束,国际化道路充满了风险。 1. 中国石油业与世界石油市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2004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二大原油加工国、第三大原油进口国、第六大产油国、第十二大原油探明储量国。中国石油业正在向竞争性市场发展,与世界石油市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评价中国石油行业的国际地位,有三个特点比较突出: (1)相对于需求的资源短缺。1993年中国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后,原油的对外依存度一路攀升,从1997年的8.9%上升到2004年的40.4%; (2)国内原油产量平稳增长,消费需求快速增长。自1990年代以来,国内原油产量占世界份额稳定在 4.3%~4.4%之间,而国内原油消费需求从1994年的4.61%上升到2004年的8.28%; (3)国内炼油能力和加工量的全球份额越来越高。2004年,中国炼油能力和原油加工量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炼油能力从1995年的5.2%上升到2004年的6.9%,原油加工量从4.3%上升到7.4%。 在《福布斯》2005年2000强企业排名中,中国石油股份公司、中石化股份公司和中海油有限公司在石油天然气领域分别排第8、第11和第41位。但与国际重要石油公司相比,中国石油企业仍存在着较大的系统性差距,主要表现在经营总量和效益差距大、上下游一体化协调性不强、经营效率有待提高、企业国际化程度低(国际石油公司大多是全产业链国际化,中国石油企业主要是上游国际化,在海外的原油产量比重、海外原油加工量比重和海外成品油销售比重等三个指标都非常低,甚至为零)。 2.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主要有六种模式 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路径可以分为“请进来”(1988年,宁波镇海石化成为中国第一个为海外客商承接国外原油来料加工业务的企业)和“走出去”两个阶段,其中走出去阶段,又可以分为多途径走出去(1993年中石油中标秘鲁塔拉拉六、七区块项目,中国石油企业开始了走出去的国际化发展道路)、油气资源收购(2002年,中海油以5.85亿美元收购了印尼五个区块油气

思政教师自我成长机制构建

培养优秀思政教师队伍关键在于 构建自我约束、自我革新、自我提升的体制机制 山西药科职业学院思政部主任李英平 尊敬的主持人师处长、赵老师、各位领导、专家与同仁: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大会给我这次论坛发言的机会,就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体制与机制谈一点认识与思考。由于本人经验认识的局限,所谈观点定有不妥之处,望批评指正。 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培养优秀思政教师队伍关键在于构建自我约束、自我革新的、自我提升的体制机制对于这样一个题目,我想大家不应该有什么样的疑义。因为在何时何地,做好任何事情,人是最为关键的。 对于我们思政教育教学工作而言,我们不仅要思考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更重要的要关注培养什么样的教师和怎样培养教师。因为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 那么围绕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接班人的这一人才培养目标,要解决好思政教师队伍培养什么样的教师和怎么培养这两个根本性问题,我以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切实解决好标准定位,问题针断和体制机制构建三个问题。 一、明确优秀思政教师的标准定位 标准定位是引导教师成长进步的航标,也是把脉教师队

伍,建立教师自我发展体制机制的基础。因此,在推进教师成长进步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对优秀教师标准有一个科学定位。这种定位应从三个层面去把握: 从时代层面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做好老师的四条标准。即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 从学者层面来看,基于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课程改革理念,专家学者已经把好教师的标准由过去讲的好不好转变为教师教学活动组织的好不好,成效大不大,学生喜欢不喜欢,热爱不热爱。 从实践层面来看,对于优秀思政教师的培养与引导,应把评价标准从知识的传授转向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转向于追求学生观念的更新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具体评价观察点应以王承亮教授所提出的四率标准。即出勤率、抬头率、点头率、发言率。还有张二芳教授所提出的思政教师的教学活动能达到解学生心里之渴,提学生精气神之功能。 综合三个层面的认识,如果用更接地气的话来理解,我把它概括为四个你。即学生上课时喜欢你,下课后想约你,遇事想找你,毕业后永远感谢你。 二、找准教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直接影响思政课实效性的关

“文化全球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全球化”概念的界定 【内容提要】随着全球化一词的提出,文化全球化一词也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对这一概念需从对文化全球化的理解,文化全球化的含义等几个方面来界定。另外,英语作为应用极为广泛的语种在文化全球化过 程中其存在状态与走向也应予以关注。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全球化文化/英语 【正文】 一、众说纷纭“全球化” “全球化”一词,是80 年代在西方报纸上出现的。90年代以后,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宣布“世界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全球化”一词被广泛地引用到各个领域,与此相关的概念如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等概念也随之而来。对全球化的理解也是众说纷纭,一般有以下几种理解: 第一,全球化主要指世界经济一体化,各个国家经济相互交织,相互融合,以至形成

了全球经济整体。 第二,全球化不单指经济生活全球化,而且包括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全球化。 第三,全球化至今尚未有统一的界定。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和文化学家都从各自的领域作出解释。文化学家多指商业文化、大众文化以及消费主义占领文化市场的世界现象。 第四,应当从更深层次上理解全球化的概念。全球化描述的是一种全球范围的深刻变化,这样的变化并不是新现象。从西欧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开始,国际分工与世界经济的形成,各种知识体系的形成,意识形态和宗教的世界范围的影响,到今天货物、服务、技术、资本、信息、人员的跨国流动与资源配置,都是全球化的表现。 不过把全球化的概念理解到这一层面是不够的。全球化可进一步理解为行为主体的发展并建立起全球网络这样的过程。 全球化含义的不同,对其理解也就不同了。有人提出:全球化是带有全局性、超国界、全球性的力量在行动。一体化带有制度趋同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第八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第一节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其影响 第一框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教学,掌握经济全球化的定义和特征。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材料,以讨论、问答的方式,培养学生对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认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对于中国的利与弊,了解中 国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教学重点: 经济全球化的定义和特征 三、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对于中国的利与弊,了解中国发展的关键所在。 四、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举例、启发、讨论等教学方法。 五、教学环节。 经济全球化三大特征 1 国际间的商品流、资本流、技术流在数量上以空前的速度增长。 2 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全球经济合作走向新的起点。 3 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材料介绍】(一)全球化对我国民主政治的挑战 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看来,全球化不仅仅是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相适应的经济关系全球化,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所谓的“民主政治”全球化。随着“冷战”的结束,西方国家里凭借全球化趋势和西方国家经济文化的强势地位,认为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等等是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美国国务院1999年人权报告导言》鼓吹,在全球化过程中至少存在三种世界性语言:金钱、因特网以及民主和人权。美国等西方国家大肆宣扬“人权高

于主权”,将所谓“人权”、“民主”等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扯在一起,借人权之名,行霸权之实。 (二)全球化对爱国主义的挑战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热爱祖国的河山、文化、民族优良传统,维护祖国独立与尊严的一种深厚感情。伴随全球化而来的是西方国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形成的爱国主义的非难与责备。毋庸置疑,经济全球化顺利进行的秩序保障是民族国家主权的部分让渡,然而,这种主权的让渡从一开始便产生了异化的倾向,即少数发达国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主权的分割、攫取。在这场主要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订立规则的游戏中,广大发展中国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必须和国际惯例“接轨”,与国际规则、国际运行机制协调甚至于妥协和让步。西方的战略家们把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不屈服于西方的压力、维护自身独立和主权的正义行为诬蔑为“极端民族主义”。 【板书】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有利因素 1、可以充分地利用外资 2、资本的进入带来了实用技术、管理经验和企业创新精神 3、资本的进入有利于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外资进入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5、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的完善, 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化和金融深化 (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弊端 1、大量外资的进入容易造成债务负担,可能引发国际债务危机。 2、外资进入对民族资本和民族工业冲击较大 3、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 4、跨国资本的进入增大了金融市场的投机性和风险度,容易给短期投机资本冲击较虚弱的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造成可乘之机 5、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充满了动荡和起伏 6、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7、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 【育人价值实践】学生对全球化的认识大都停留在全球化的发展机遇方面。要引导他们认识到无论对于国家、企业还是个人而言,全球化都是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这一点必须有清醒地认识。 可以结合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全球化发展对于个人发展的影响趋势。这部分内容以后可以考虑加入。

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模式

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模式 3.4.1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目标 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已经逐渐过度到符合一体化的战略形式,其经营活动无一不体现出整体的立足长远的战略的特征。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企业的经营的已经进入战略竞争时代,那些在思路和实践方面超前于一般企业的企业将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那些在战略管理方面滞后的企业将被淘汰出局。因此,中国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首先必须有清晰明确的战略目标。这样才能使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成功有切实的保证。 战略目标的确定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是建立在对企业所处的外在经济环境和形势的把握以及对自身比较优势的深入了解基础上,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全面而理性的规划。 首先,要把握大的经济环境,即: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生产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并在世界经济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次,要深入了解企业自身的比较优势。总的说来就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还处于初始阶段,但是发展势头很好,我国企业在近20年的国际化经营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某些行业方面具备了一定的比较优势,如在一些传统的制造业如纺织业、钢铁业以及家用电器制造业等。在技术上,正在或即将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与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工业国家相比都具有明显比较优势,当然在企业规模上,与大型跨国公司相比,我国的企业还相差较远。 战略目标的确定也是动态的,应该根据总的经济环境的变动和企业自身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然而,就现阶段来说,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目标应该确定为: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尽可能地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和后优势,参与到跨国公司的一体化生产体系中去,成为跨国公司价值链的环节,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努力学习——学习跨国公司的先进的生产、技术、销售、管理经验等,发展、壮大我国企业的实力,并逐步形成和建立我们自己的跨国公司,最终增强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 3.4.2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模式 世界跨国公司的经营模式有以日本为代表,以综合商社为主体的东方跨国公司的经营模式;以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代表,以工业生产型跨国公司为主体的西方跨国公司经营模式。东方跨国公司经营模式以综合商社为龙头,代表经营进出口贸易,逐步发展成为集贸易、实业、金融、信息于一体的多元化经营。西方跨国公司经营模式以实业性生产工业生产为龙头,发挥其生产、科研、资金的优势,直接到世界市场获得廉价原料和劳动力,并进行产品销售,在公司内部具备信息、贸易、技术等转让和共享的功能。 比照世界东方跨国公司经营模式和西方跨国公司经营模式,我国跨国公司经营模式大致可分为贸易型、金融型和工业型三种类型,以下就前两种类型着重分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