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抑制对内隐刻板印象的影响研究

抑制对内隐刻板印象的影响研究

抑制对内隐刻板印象的影响研究
抑制对内隐刻板印象的影响研究

抑制对内隐刻板印象的影响研究

连淑芳 1 杨治良2

(1上海政法学院社会科学系,上海,201701)(2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上海,200062)

摘 要 通过抑制组和控制组之间性别刻板印象的IAT 的结果对比进行实验。研究表明:抑制策略的干预效果相当的明显,刻板印象的内隐效应在明显地减弱;在性别刻板印象上存在内隐效应,而且没有性别差异;内隐刻板印象是根深蒂固的,在内隐的和无意识的水平上抑制无法完全消除刻板印象;我们设计的性别刻板印象的IAT 是可行的;要彻底消除刻板印象,改变社会本身、改变文化环境也许是一个最艰苦和最好的办法。关键词:内隐刻板印象 抑制 IA T 纸笔测验

1 引言

我们前期的研究表明社会调节和想象等策略对内隐刻板印象都存在一定的影响。也就是说内隐刻板印象具有一定的可控性,知觉者采取的一些策略对它能够起一定的控制作用。为了更加全面地进行研究,本实验试图探索另外一个重要的策略 抑制策略对内隐刻板印象的影响。在探索对刻板印象有意识的抑制上,国外以往的一些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即当抑制作为一个控制策略时,个体试图积极地从意识中消除刻板印象,在某些实验情况下抑制能减少刻板印象的可及性和影响,在另外一些实验情况下它不但不能减少内隐刻板印象,事实上却反

而使其扩大了。如Gollw itzer 等(1998)报道说[2]

,如果在测试的过程中伴有明确的意图,抑制刻板印象的目标就会实现。他们的研究先是引导被试用公正的和没有偏见的方式去判断别人,形成明确的意图,如 任何时候见到Ina,我都会忽视了她的性别!。随后在一个系列启动Stroop 任务中,通过观察被试对启动词 Ina !和 Bea !的反应来测试他们的自动性别刻板印象,结果那些形成了实现意图的被试在对特定人(如Ina)的反应中产生了较少的自动性别刻板印象。又如Kaw akami 等[3]也论证了一定类型的抑制对于缓和内隐刻板印象是成功的。一些被试被训练对刻板印象事件说 不!,对非刻板印象事件说 是!。另一些被试没有受到这方面的训练,或者是在训练中强调刻板印象,结果前者比后者产生较低水平的内隐刻板印象。另外这种 刻板印象否定!的训练在减弱对留平头的不良少年的内隐刻板印象和在减弱自动种族刻板印象两方面是成功的。这样的结果在一项启动Stroop 任务和一项系列启动任务中都能观察到,并且这样的效果能坚持超过24小时。

当然这个策略需要被试们参加广泛的练习才能取得效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Macrae(1994)发现[1]抑制导致人与人之间疏远的行为,那些被指示要抑制刻板印象的主体与没有接到这类指示的主体相比,更有可能避免与刻板印象的目标发生相互作用(表现为坐得远离一个刻板印象目标)。

上述不同的实验条件下抑制导致不同的结果,那么在抑制策略的干预下,内隐刻板印象到底会有什么样的改变?我们拟以目前较为稳定的内隐联想测验(IAT )作为测量工具,来获得刻板印象的内隐效应。通过比较抑制组和控制组的内隐效应来探讨抑制策略的效果。

2 实验方法

2.1 被试

上海大学一年级大学生80人,来自知识产权学院、机械与自动化学院、外语学院和计算机学院等4个学院。随机分组,每人可获得课外科研活动学分。剔除有百分之二十以上错误率的被试2人,有效被试为男生36人,女生42人。2.2 设计

采用2?2?2混合实验设计,自变量为:被试性别(男性/女性);抑制条件(抑制/控制);IAT 阶段(相容/不相容)。因变量为:正确的分类个数。两个不同阶段的次序,被试对分类项目做记号的旁边先后次序,阶段刺激项目的次序和被试性别都完全做到被试间平衡设计。2.3 材料

本研究使用性别刻板印象的内隐联想测验(IAT)来获得内隐刻板印象效应。靶子词是男性姓名和女性姓名,联想属性词是表示强者属性和弱者属性的词语。它们来自小组座谈和预测验。

通讯作者:连淑芳,女。E mail:si silian2002@https://www.wendangku.net/doc/dd11155152.html,

844 心理科学 Ps ychologi cal S cience 2007,30(4):844-846

男性姓名:袁智飞张俊方云锋田伟顾志标韩威陆晓刚沈亮杨豪谈毅女性姓名:吴小婕王莉陈婷婷李蓉倪蔚玲叶珊丁秀美柳静刘红谢婉秋

强者属性:大胆勇敢坚强强健非凡权力能力有力顽强可靠

弱者属性:优雅善良美好温柔胆小敏感纤弱耐心同情贤淑

一个IAT包括五个基本部分,具体程序是这样的:第一部分要求对靶子词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尽快地进行辨别归类并在该词的左边或右边做最顺手的记号,即把属于男性姓名!的刺激归为一类并在相同的一边做记号,把属于女性姓名!的刺激归为一类并在相同的另一边做记号;第二部分要求对联想属性词的例子尽快地进行辨别归类即把属于强者属性!的刺激归为一类并在相同的一边做记号,把属于弱者属性!的刺激归为一类并在相同的另一边做记号;接下来的第三步中,要对前两步中所出现的所有刺激词,进行联合辨别,即把属于男性姓名!和强者属性!的刺激归为一类并在相同的一边做记号,把属于女性姓名!和弱者属性!的刺激归为一类并在相同的一边做记号,第四步是第二步的反转,要求把属于弱者属性!的刺激归为一类并在相同的一边做记号,把属于强者属性!的刺激归为一类并在相同的另一边做记号;第五步是第三步的反转,即把属于男性姓名!和弱者属性!的刺激归为一类并在相同的一边做记号,把属于女性姓名!和强者属性!的刺激归为一类并在相同的一边做记号。

正式实验中相容的和不相容的部分各重复一次,在各部分之前出现,作为各部分的练习,故共有七部分。其中一、二、三、五、六部分均为练习部分,练习部分出错时,给出反馈。其中三、六部分进行20秒的模拟测验并继续练习完毕,四、七部分分别为相容和不相容的部分。在每个部分中,一系列上下排列的单个姓名和词语作为判断项目呈现,判断就是在系列中项目的左边或右边做出最顺手的记号。任务要求被试尽可能快速和准确地对交替出现的姓名和词语做出分类。在几个系列练习试验之后,用在两个不同阶段(各用20秒)即四、七部分的正确分类的数目的差异来评定内隐刻板印象。

2.4 程序

我们使用IAT的纸笔测验版本来测量自动化认知联想,在实施之前明确告诉被试程序。被试以小团体方式完成任务(2-6人),随机分配到不同实验条件。其中抑制组先进行IAT测验的练习部分,然后加入抑制组的指导语,再让被试进行IAT测验的正式部分。被试居于一安静、明亮、整洁的实验室,主试按照标准程序施测,在主试的指导语的引导下被试完成所有测试,相关的相容和不相容部分结果均另行核算。

抑制组的指导语是:男强女弱刻板印象会在人际交往中产生不良的影响,你要尽可能做到没有男强女弱的刻板印象!。

3 实验结果

内隐刻板印象效应的分数指的是被试在相容联想和不相容联想阶段,在严格限制的时间(每部分20秒)内做出判断的数目的差额。

将各组正确的分类个数用SPSS整理于表1,并对内隐效应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

表1 抑制组和控制组的相容与不相容判断的统计结果

抑制组IAT1(N=32)控制组IAT2(N=46)

相容不相容相容不相容M24.5919.5631.0721.63

SD6.815.636.264.92

从中不难看出,当把男性姓名与强者属性、女性姓名与弱者属性进行相容的归类时,被试反应快,分类个数就多;但是当把男性姓名与弱者属性、女性姓名与强者属性进行不相容的归类时,被试反应相对慢,分类个数就少。分别对抑制组和控制组的IAT 的相容和不相容的归类的正确个数进行配对的t检验,结果显示:对于抑制组,内隐刻板印象效应非常显著(t=4.82,df=31,p=0.000);对于控制组,内隐刻板印象效应也非常显著(t=9.64,df=45,p= 0.000)。这表明,被试都倾向于把男性姓名与强者属性、女性姓名与弱者属性归为一类,被试的刻板印象中,男性姓名与强者属性、女性姓名与弱者属性联系更为紧密。

表2 实验结果的方差分析

变异源df M S F p

性别1 1.77 0.04 0.836

组别1376.149.140.003**

交互作用114.170.340.559

从中可以看出,被试性别因素主效应不显著,F (1,74)=0.04,p>0.05;组别因素主效应非常显著,F(1,74)=9.14,p<0.01;两因素交互作用不显著,F(1,74)=0.34,p>0.05。

4 分析与讨论

4.1 关于抑制策略的效果

从结果分析,被试性别因素主效应不显著;两因素交互作用不显著;抑制组和控制组的组别因素主效应非常的显著。这些表明内隐刻板印象不受性别

连淑芳等:抑制对内隐刻板印象的影响研究845

的影响,无论在正常情况下还是受到抑制策略的干预,男女被试均表现出同等的情形。而且抑制策略的干预效果相当的明显,刻板印象的内隐效应在明显地减弱。

这些说明,抑制激活了外显的个人意识的操作系统,使得人们明显地控制了内隐刻板印象。因为在男女趋于平等的社会现实面前,在外显的个人意识中我们多数人赞成妇女能顶半边天!、巾帼不让须眉!,正如Monteith(1993)所言[4],当人们感觉到违反了自己的个人原则时,他们能够相当成功地监控自己的反应。在M onteith的实验中,无偏见的主体具有强烈的意愿不产生关于他人是同性恋的刻板印象,并因此而更成功地通过努力抑制住了刻板印象的反应。这种个体不进行刻板印象的意愿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此看来个人原则可能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决定了抑制何时会成功或失败。如果使人们与他们的刻板印象意愿关联起来,就会导致人们在他们的判断中较少地依赖刻板印象。

由此看来,抑制的确是一个减少刻板印象的可及性和避免偏见的吸引人的策略,它抑制任何涉及刻板印象的因素,并积极拒绝它们进入意识。

4.2 关于性别刻板印象的内隐联想测验

姓名与许多社会信息相联系,诸如种族和人种、性别、年龄、社会阶层等,但尤其与性别,姓名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刺激。因为它能呈现性别的类别,不用明显的方式就能调查出性别的效果。另外,广为人知的性别差异刻板印象,不管其是否真实,主要体现在性别强弱特征上,包括身体上和性格上。如成就,男性在许多领域如政治,运动和科学等,更多地与成就相连。我们设计的由男性姓名、女性姓名、强者属性与弱者属性所组成的IAT就是根据这些原理,实验证明是可行的。

配对的t检验表明,被试都倾向于把男性姓名与强者属性、女性姓名与弱者属性归为一类。被试的刻板印象中,男性姓名与强者属性、女性姓名与弱者属性联系更为紧密。即使在抑制策略的干预下,被试仍然表现出强烈的内隐效应。可见内隐刻板印象是多么的根深蒂固,即使在内隐的和无意识的水平上,抑制也无法完全消除刻板印象。

性别差异论认为,由于男女不同的生理机制导致性别差异是固有的,男性应该是强壮的而女性应该是软弱的。但是现代社会许许多多女性走出家庭,投入激烈的社会竞争,已经用事实说明了这一理论的严重缺陷。社会学习理论则认为由于社会角色的划分,男女儿童受到不同方式的教养,从而逐渐导致心理上的性别差异。由此形成遗憾,许多女性不以软弱为羞,反而以健壮为羞,正如女权主义所言,思想的禁锢直接导致了女性的体质衰弱,体质衰弱不是性别差异本身,而是性别歧视的后果之一。我们的实验所论证的女性与男性持有的相同的内隐刻板印象,更进一步说明了甚至在无意识的水平上女性也认同男强女弱的刻板印象,也佐证了刻板印象的自动激活是长期面对特定联想的产物。

进入我们意识的观念大多数来自于围绕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社会大声疾呼男女平等和平等主义,并且大多数人在逐渐接受这些价值观。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平等作为一种理想,必须要先进入意识,再进入无意识中才能实现。在儿童有认知能力或经验形成自己的观念之前,他们没有选择地接受了一些关于黑人、妇女和其他社会群体的刻板印象,学校的教材、同伴的压力、媒体的引导、社会中权力的平衡都促进了刻板印象。Monteith(1993)指出在实验室取得的结果在现实世界可能无法保留,人们必须在较少理想化的条件下力争保持他们与平等的一致性。

由此看来,改变社会本身、改变文化环境也许是一个最艰苦和最好的办法,即抛弃刻板印象的方法是需要通过它的根源,通过他们最早来自的地方。文化的研究总有一天会告诉我们刻板印象和偏见的起源,而现在无意识的研究仅能告诉我们它们播种得有多深。

5 结论

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自行设计的性别刻板印象的IAT纸笔测验版本为实验材料和测量工具,通过抑制组和控制组之间的对比进行实验。研究表明:抑制策略的干预效果相当的明显,刻板印象的内隐效应在明显地减弱;在性别刻板印象上存在内隐效应,而且没有性别差异,无论在正常情况下还是受到抑制策略的干预,男女被试均表现出同等的情形,说明内隐刻板印象是多么的根深蒂固,在内隐的和无意识的水平上抑制无法完全消除刻板印象;实验证明我们设计的性别刻板印象的IAT纸笔测验版本是可行的;要彻底消除刻板印象,改变社会本身、改变文化环境也许是一个最艰苦和最好的办法。

6 参考文献

1M acrae, C.N.,Bodenhausen,G.V.,M ilne, A. B.,& Jetten,J.Out of mind but back in sight:Stereotypes on the rebound.Journal of Personality&Social Psy chology,

1994,67:808-817(下转第829页)

846

心 理 科 学

6Schmitt K L,A nderson D R.T elevision and r eality:T od dlers #use of visual information from v ideo to guide behav ior.M edia Psycho logy,2002,4:51-76

7DeLoache,J.S.Rapid change in the sy mbolic funct ioning of very young children.Science,1987,238:1556-15578

M andler J M.A co nfusion between understanding and un derstanding symbols.Developmental Science,2005,8(4):315-316

9

Flavell J H,F lavell E,Green F L ,Kor fmacher J E.Do young childr en think of telev ision images as pictures or r eal objects?Jour nal of Broadcasting and Electr onic M edia,

1990,34:399-419

10T omasello M ,Striano T ,Rochat P.Do young children use

objects as sy mbols?British Journal of Dev elopmental Psy chology ,1999,17:563-584

11L iben L S.Developing an understanding of external spatial

repr esentations.I n:I. E.Sigel (Ed.).Development of mental r epresentation:T heories and applicat ions.Mah wah,N J:Er lbaum,1999:297-321

12Bar r R,Hayne H.Dev elopmental changes in imitation

from telev ision during infancy.Child Development,1999,70:1067-1081

13M eltzoff A.Imitation of televised models by infants.Child

Development ,1988,59:1221-122914Sharon T ,DeLoache J S.T he r ole of perseveration in chil

dren #s symbolic understanding and skill.Developmental Science,2003,6(3):289-296

15Suddendo rf T .Early repr esentat ional insight:T wenty -four -month-o lds can use a photo to find an object in the wo rld.Child Development,2003,74(3):896-904

2to 3 year old Children #s Understanding of Video Images

Guo L ip ing ,Qian Qiong

(College of Preschool Education and Special Education,East C hi na Normal University,S hanghai,200062)

Abstract T o ddler s ability to use a v ideo display in order to guide their object retrieval in a r eal setting was examined.2 , 2.5 ,3 year olds w atched a toy being hidden in an adjacent room before they w er e asked to look for it.T here w er e thr ee watching conditions:t hrough a w indow,on a video scr een,and wit h scale models.T he results showed that for 2to 2.5 year olds,their performance was w orse if they saw the event on the video screen t han throug h a w indow.Fo r 3 year olds,performance on the video screen was as g ood as through a window.T oddler s performance using video infor matio n to guide their object retrieval was better than using scale models.T he study indicates that up to the ag e of t hree,children w ill hav e finished t he transformation from using v ideo imag es as real to using v ideo images as repr esentational info rmat ion.Dual representations are not the preco nditions for a toddler s r epresentational understand ing of video imag es.

Key words:T oddler,video image,representation (上接第846页)2

Gollwitzer,P.M .,&Schaal, B.M etacognition in ac tion :T he importance of 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Per 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 y Rev iew,1998,2:124-1363

Kaw akami,K.,Dov idio,J. F.,Moll,J.,Hermsen,S.,&Russin, A.Just say no (to ster eoty ping ):Effect of training in the negation of stereotypic associations on stereo type act iva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 gy,2000,78:871-888

4

M onteith,M.J.Self-regulation of prejudiced responses:I mplications for prog ress in prejudice -reduction efforts.Journal of Personality &Social Psycho logy,1993,65:469-485

A Stu dy of the Influence of Inhibition on Implicit Stereotype

L ian Shuf ang 1,Yang Zhiliang 2

(1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 hanghai Institute of Politics and Law ,Shanghai,201701)

(2Department of Psychology,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 ty,S hanghai,200062)

Abstract T he study compares the IAT results of sex stereot ype betw een the inhibit 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It sho ws that the interference effect of the inhibit ion str ateg y is quite notable and the implicit effect of stereotype has been weakened remar kably;that sex occupation ster eotype contains an implicit effect,but no sexual difference;that implicit stereotype is so deep rooted that inhibition cannot fully eliminate stereotype at the implicit and unconscious level;that the IA T of sex stereotype we designed is feasible;and that t he har dest but best way to thoroug hly eliminate stereotype may be to change the society itself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Key words:implicit stereotype,suppressio n,IAT paper pencil test

郭力平等:2~3岁儿童对视频信息的理解829

刻板印象的历史案例

刻板印象的历史案例 《三国演义》中曾与诸葛亮齐名的庞统去拜见孙权,“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庞统又见刘备,“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不悦”。孙权和刘备都认为庞统这样面貌丑陋之人不会有什么才能,因而产生不悦情绪,这实际上也是刻板效应的负面影响在发生作用。 比如,人们一般认为工人豪爽,农民质朴,军人雷厉风行,知识分子文质彬彬,商人较为精明,诸如此类都是类化的看法,都是人脑中形成的刻板、固定印象。此外,性别、年龄等因素,亦可成为刻板效应对人分类的标准。例如,按年龄归类,认为年轻人上进心强,敢说敢干,而老年人则墨守成规,缺乏进取心;按性别归类,认为男人总是独立性强,竞争心强,自信和有抱负,而女性则是依赖性强,起居洁净,讲究容貌,细心软弱。由于刻板效应的作用,人们在认知某人时,会先将他的一些特别的特征归属为某类成员,又把属于这类成员所具有的典型特征归属到他的身上,再以此为依据去认知他。 造成这种偏见存在于人们的头脑里,有其认识方面的根源。因为人的思维总是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如果在没有充分掌握某一类人全面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就作出概括,往往会形成不符合这一类人的实际特征的印象。而依据这种印象去评价与判断人时,又不考虑个人的具体生活经验,自然就会产生“刻板印象”偏见了。刻板效应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由于刻板印象建立在对某类成员个性品质抽象概括认识的基础上,反映了这类成员的共性,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信度,所以它可以简化人们的认知过程,有助于对人迅速作出判断,增强人们在沟通中的适应性。但它也容易阻碍人们对于某类成员新特性的认识,使人认识僵化、保守,一旦形成不正确的刻板印象,用这种定型去衡量一切,就会造成认知上的偏差,如同戴上有色眼镜去看人。 7相关事件编辑曾经在某一网站看到这样一个笑话:如果你的前面是一位发怒的重庆女孩,后面是万丈深渊,那么,奉劝你还是往后跳吧!这个笑话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重庆女孩的泼辣,可以说是“盛名远播”,因此,一提到重庆女孩,首先浮上脑海的就是“泼辣”二字,丝毫不顾其中是否有被冤枉的“例外”,这就是所谓“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我们经常听人说的“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实际上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因此,我们只能“由成分推知全部”,由我们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体”。 刻板印象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考虑到刻板印象的影响,例如,市场调查公司在招聘入户调查的访员时,一般都应该选择女性,而不应该选择男性,因为在人们心目中,女性一般来说比较善良、较少攻击性、力量也比较单薄,因而入户访问对主人的威胁较小;而男性,尤其是身强力壮的男性如果要求登门访问,则很容易被拒绝,因为他们更容易使人联想到一系列与暴力、攻击有关的事物,使人们增强防卫心理。

内隐联想测验综述

内隐联想测验综述 1.内隐联想测验的由来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Greenwald等于1998年提出的一种通过测量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评价性联系从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的新方法,其采用的是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对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评估进而来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进行间接测量。 众所周知,内隐社会认知是在无意识情况下发生的一种自动化的过程。正是由于其无意识、自动化的特征,很难通过传统的自陈式的测外显态度的方法来进行直接测量,而只能通过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传统的常用的用于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较的间接测量方法如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反应时法、情景测验法、内隐记忆研究中常用的某些方法等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情景测验法等存在难以定量分析、主观性太强、对实验者本身素质要求太高、说服力不够强等问题;也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则存在只能涉及社会认知的知觉层面而难以深入的问题。 我们认为在社会认知研究中,由于所呈现的刺激多具有复杂的社会意义,其必然引起被试心理的复杂反应,这些刺激可能与内在需要或内隐态度相一致,也可能与之相矛盾,刺激所暗含的社会意义不同,被试的加工过程的复杂程度就会不同,从而反应时的长短就会不同。在快速反应条件下,被试对刺激的反应形式是很难有意识控制的,在这种条件下所获得的社会认知结果通常认为是内隐的。并且,此前反应时法已经在内隐社会认知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Greenwald 等在既有的反应时范式的基础之上,对传统的反应时方法加以改进和发展,于1998年提出了一种新的间接测量方法——内隐联想测验。 2.内隐联想测验的实验范式 2.1 实验原理与基本思想 内隐联想测验在生理上是以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的。该模型认为信息被储存在一系列按照语义关系分层组织起来的神经联系的结点上,因而可以通过测量两概念在此类神经联系上的距离来测量这两者的联系。在认知上,内隐联想测验以

综述报告范本

计算机物理层的研究 (计算机学院xxxx班xxxxxxxxxx) 1前言 众所周知,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计算机通信,而物理层则是计算机网络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数据传输通信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物理层是OSI的第一层,

它虽然处于最底层,却是整个开放系统的基础。物理层为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提供传输媒体及互连设备,为数据传输提供可靠的环境。 2 物理层的接口类型与特征 网络节点物理层控制网络节点与物理通信通道之间的物理连接。物理层上的协议有时也称为接口。物理层协议规定与建立、维持及断开有关特性,这些特性包括机械的、电气的、功能性的和规程性的四个方面。这些特性保证物理层能通过物理信道在相邻网络节点之间正确地收、发比特流信息,即保证比特流能送上物理信道,并且能在一端取下它。物理层仅单纯关心比特流信息的传输,而不涉及比特流中各比特之间的关系,对传输差错也不作任何控制,这就象装御工只管装或御货物,但并不关心货物为何物和作一样。 ISO对OSI模型的物理层所作定义为:在物理信道实体之间合理地通过中间系统,为比特传输所需的物理连接的激活、保持和去除提供机械、电气的、功能性和规程性的手段。比特流传输可以采用异步传输,也可以采用同步传输完成。另外,CCITT在X.21建议第一级(物理级)中也作了类似定义:利用物理的、电气的、功能和规程特性在DTE和DCE之间实现对物理信道的建立、保持和拆除功能。 DTE(Data Terminal Equipment)指的是数据终端设备,是对属于用户所有的连网设备或工作站的通称,它们是数据的源或目的或既是源又是目的,例如数据输入/输出设备、通信处理机或计算机。DTE具有根据协议控制数据通信的功能。DCE(Data Circuit-Terminating Equipment或Data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指的是数据电路终接设备或数据通信设备,前者为CCITT所用,后者为EIA所用。 物理层图2.1 物理层 DCE是对网络设备的通称,该设备为用户设备提供入网的连接点。自动呼叫应答设备、调制解调器及其它一些中间装置均属DCE。图2.1是DTE/DCE的接口框图,由图中可见,物理层接口协议实际上是DTE和DCE或其它通信设备之间的一组约定,主要解决网络节点物理信道如何连接的问题。物理层协议规定了标准接口的机械连接特性、电气信号特性、信号的功能特性以及交换电路的规程特性,这样做的基本目的就是便于不同的设备和制造厂家能够根据公认的标准各自独立地制造设备,使各个不同厂家的产品都能相互兼容。物理层图2.2

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综述

2012年第03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3,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79期) Total No .279 收稿日期:2011—11—12 作者简介:毛文娟(1985—),女,四川自贡人。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高淳海(1987—),男,吉林延吉人。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郭成(1963—),男,四川达县人。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 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综述 毛文娟,高淳海,郭 成 (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400715) 摘要:刻板印象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的研究热点,刻板印象是存在的,而刻板印象中比较集中的焦点是关于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不同研究者对性别刻板印象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因此,本文在借鉴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从性别刻板印象的主要测量方法、 四个研究内容对已有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指出未来努力的方向。关键词:性别;刻板印象;综述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3—0102—02 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认知图式,刻板印象是有关某一群体成员特征及其原因的比较固定的信念或 想法。[1] 刻板印象往往不以客观经验为依据,而是 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一些固定看法和观念,是与性别角色有关的刻板化认知。它是社会生活中为人们 广泛接受的对男性和女性的固定看法。这种固定看法会影响人们看待男性或女性的观点,并由此而产生偏见。 一、性别刻板印象的测量方法 目前对刻板印象的测量主要还是从直接和间接两个角度来考察。直接测验的方法诸如自由反应法、 Gadener 法、Bighham 法等。间接测验的方法有词汇决定测验、认知干涉测验、内隐联想测验等。目前应用最多的主要是内隐联想测验和刻板解释偏差测量这两种方法。 (一)内隐联想测验(IAT ) Greenwald 等提出了内隐联想测验。[2]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一种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以反应时为 指标, 通过评估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来间接地测量被试的内隐态度。由于IAT 效度较高、 容易重复测量、容易施测、设计巧妙,越来越受到内隐社会认知领域的青睐。 (二)刻板解释偏差测量(SEB ) 刻板解释偏差测量是内隐社会认知研究中新的测量方法。SEB 是个体内隐态度的指标,把归因作为切入点来研究人的内隐态度。SEB 是刻板印象对人的信息加工过程内隐地发生作用、施加影响的结果。SEB 作为反映人的态度的指标,其实验在操作 上引进了很多实际生活中的场景。贴近现实、自然激发个体的内隐态度等特点,弥补了目前IAT 同类 测量方法的缺憾。 二、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内容 (一)性别刻板印象的角色行为维度 角色行为维度在研究中常常出现, 对于男性和女性不同角色的行为,人们会出现对其性别的偏见,男性常常认为是一家之主,女性则往往和贤妻良母联系。Broverman 和Rosenkrantz 等人对性别偏见的研究中定义了男女性相联系的特质,男性比女性更 具有的特质如能力和理性;相反,女性则是热情和善于表达情感。 [3] (二)性别刻板印象的职业维度 性别刻板印象的职业维度考察普遍的结论是人们都存在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并且男性的刻板化程 度显著高于女性。[4] Harris 和Satter 的研究证明了这 种现象。[5] 而Riley 用自由反应式的方法测量, 也得到了一致的结果。男孩与女孩对不同职业的选择有 显著的不同。[6] 不同的性别特征对职业的期望也不 2 01

内隐态度研究方法综述

内隐态度研究方法综述 黄霞妮 摘要在过去二十多年里,许多学者对内隐态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测量内隐态度的研究方法上也取得了不少进展。常用测量内隐态度的方法有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 T)、ST-IA T、SC-IA T、AST、EAST以及Go/No-go联想测验(GNAT),最近几年发展出来的新方法有简式内隐联想测验(Brief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BIA T)和SA-IA T。文章对以上研究方法的原理、操作和发展进行了探讨,虽然各方法都存在一些问题,但对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字内隐态度内隐联想测验Go/No-go联想测验简式内隐联想测验 1前言 态度是指个体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稳定性的内部心理倾向.它是社会心理学中研究的重要内容,反应了一个人内部的心理特征,对行为有很好的预测作用。根据态度是否受到意识的控制,研究者把内隐态度分为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美国心理学家Greenwald(1998)等人在分析了大量研究材料的基础提出了内隐社会认知,即过去经验痕迹虽不能被个体意识到或自我报告,但对个体当前的某些行为仍然会产生潜在的影响,进而提出了内隐态度概念,即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痕迹潜在的影响个体对社会客体对象的情感倾向、认识和行为反应[1]。在此基础上,Wilson和Lindsey 等人提出了双重态度模型[2]。随着内隐记忆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间接测量的方法被借鉴到社会认知领域,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Greenwald等人于1998年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在其之后,很多学者对其又进行了发展,产生了很多变式,如GNAT、ST-IAT、SC-IAT、SA-IA T以及BIAT。这些变式继承了内隐联想测验的一些优点,克服了内隐联想测验的部分缺点,为内隐态度某些内隐成分的测量隐提供了更多更有效的测量方法。同时,这些变式也存在着某些问题。 2内隐联想测验 Greenwald所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可能是目前最为重要的测量方法。我们以Greenwald关于内隐联结测试的文章中所提出的“Flower一InsectIAT”为例,对其程序做简要介绍。该实验设计呈现出内隐联结测试的典型特征,此后的研究大都遵循该程序。实验中通过计算机分别呈现花的名字(Rose,Tulip,Marigold)、昆虫的名字(Bee,Wasp,Horsefiy)、积极词汇(Peaee,Freedom,love)和消极词汇(Rotten,Filth,Siekness),研究者要求被试对这些刺激进行分类,并按照实验要求按键做出反应。实验中主要考察被试在两个联合任务中的反应。在联合任务1中,被试对花的名字和积极词汇共同做出反应

不同地域文化中的刻板印象复习课程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不同地域文化中的刻板印象 在人类悠久的文化历史当中,各个国家由于地域、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他们之间的文化存在极大的差异,大部分人们对于其他国家文化的了解多是从过报纸、电影、电视、广告等传播途径,这难免会让人们对于已过文化形成一种“定型化效应”,称之为刻板印象。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在社会生活中,没有人有时间和精力去对每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了解,而只能与其中的部分成员交往,因此,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用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部,这便是刻板印象的形成。 由于刻板印象往往不是以直接经验为依据,也不是以事实材料为基础,只凭一时偏见或道听途说而形成的。因此,绝大多数刻板印象是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关于刻板印象的特征,有学者将其归纳为:1、它是对社会人群的一种过于简单化的分类方式;2、在同一社会文化或同一群体中,刻板印象具有相当的一致性;3、它多与事实不符,甚至有的是错误的。 从电影当中就能找到很多刻板印象的例子。在很多中国人的印象当中,美国人的生活富裕、精彩,由此而产生一种对其生活的羡慕,认为那里是人间天堂,满地黄金,很多人趋之若鹜,鸡婆脑袋也要去外国留学,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刻板印象。此外在影视传播中对中国人起到很大影响还有韩国、日本,我们在生活当中也最常看他们的电影电视剧动画片。在得到乐趣的同时,更多的是受到他们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想成一种对他们的固定化印象。韩国人都是俊男美女,生活有趣,感情丰富,日本人刚硬、干脆、有侵略性,这都是刻板印象的形成。刻板印象的形成会影响到各国人们的人际交往,甚至国家间的理解和交流。同时,外国人也对中国人有着一种印象,他们对于中国人的认知更加单一,来源也少,比如在美国人的理解中,中国人是呆板不知变通,身材瘦小但却个个都是功夫大师。大部分从电影当中形成的印象都很片面,很狭窄,我们在对别国幸福美好的印象形成的同时就有着各种拼命努力出国生活的形象,大部分的中国学者,研究生要经过六年中学和四年本科的英语教育,十年的寒窗苦读,体验GRE,TOEFL 的摧残,踏着同胞们在英语考场上的尸体,才能够幸运地拿到funding,获得坐在美国大学的某个教室里与来自英语世界的人们对话的资格。而这种对话,往往是以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无语”与“失语”为前奏的。那纸终生期盼的录取书里,除了金钱与梦想的诱惑,还有一张无形的,不平等的文化契约。 广告作为大众传媒的一部分,也是形成、强化刻板印象的重要方面。为了切合国人“崇洋媚外”心理以提高品牌美誉度,抑或为了品牌的国际化道路等多种原因,广告表现中频繁使用外国人形象,塑造外国人的“积极”的刻板印象,却误导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改变国人的审美意识。铺天盖地的电器产品、医药产品、化妆品、IT产品等广告中大量出现以白种人为主的外国人形象,他们充当医生、教授、顾问、科研人员等权威先进人物。广告中的这些外国人身穿白色大褂,手拿试管或使用显微镜,研发新产品,同时配有旁白:“采用XX国科技”、“XX 国XX研发中心发现”。即使广告中出现面包师、调酒师等服务性的人物角色,广告消费者也会认为他们烤制的面包、调出的酒比中国的好。此种广告表现模式不断强化外国人是高科技含量产品的制造者的刻板印象。高档产品和服务类电视广告中不乏外国人的身影,使用着优质的产品,享受着舒适优越的服务,描述外国人享受高档产品带来的自我价值实现,激发消费者对优越生活的向往。地产、红酒、时装等高档产品以及航空公司等服务类广告外国人的出现频率最高,

记忆研究综述报告

记忆研究综述 摘要 记忆是大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家对大脑的记忆的机理进行大量地研究,取得很多成就,但仍然存在很多未知。海马是形成记忆的必不可少的组织,海马的不同部位在记忆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作用,海马的损害会导致记忆障碍。记忆形成的过程包括编码、储存、提取三个阶段。根据记忆的时间长短和记忆阶段,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期记忆。长期记忆的表现形式有外显式和内隐式。提出一些模型来解释,但并不完善。遗忘是记忆的一个特征,大脑某些结构损伤后,会产生遗忘症。 1.记忆的生理结构基础 1.1神经细胞 大脑是由神经细胞构成的,神经细胞分为树突、细胞体和轴突三部分。轴突于树突之间的相接处叫突触,突触是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突触就会生长、增加,使之与相邻的神经细胞联结、沟通。接受同样的刺激次数越多,其联结就越紧密而形成了定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记忆。 1.2海马[1] 海马区是大脑皮质的一个内褶区,在侧脑室底部绕脉络膜裂形成一弓形隆起,它由两个扇形部分所组成。 早期科学家发现,因癫痫而行双侧颞叶包括海马结构切除的病人记忆发生障碍,表现为不能记住刚看过的文字内容,他们认为他对新知识经验的保持只能持续5秒钟,但切除以前已经保持的记忆没受影响。神经科学家们开始相信,不同的脑部结构在记忆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内侧颞叶系统是由海马及相邻有关皮层组成,包括内嗅皮层、外嗅皮层和海马旁回。海马是内侧颞叶记忆系统中与学习记忆最密切相关的结构。临床上也陆续发现,海马及边缘系统其他部位的一过性缺血,可导致一过性的遗忘症。海马及周围结构的很小损害,都可引起明显的记忆障碍。此外对动物的海马也进行了积极研究。 海马是正常记忆必不可少的结构基础。海马的损害会导致记忆的障碍,而且似乎主要是近记忆的障碍。海马区在脑中为发作阈值低的部位。因为几乎所有癫痫患者的发作皆由海马区所起始,像这类以海马区为主的发作,有许多的情形是很难以药物治疗的。而且,海马区中有一部分,尤其是内嗅皮质,为阿尔兹海默氏症最先产生病变的地方,海马区也显示出容易因贫血、缺氧状态而受伤害。 1.3杏仁核 1

刻板印象的理论与研究方法综述

杨亚平1,王沛2 1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 2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200234) E-mail:yaping.ya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dd11155152.html, 摘要:刻板印象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普遍认为它与某些特征和行为相联系。自刻板印象这一概念提出以来,就引起了社会心理学界广泛而持久的研究兴趣,作为用以解释社会知觉与印象形成过程的重要操作性构念,刻板印象一直以来都是社会认知领域的核心研究课题。本文对刻板印象研究的理论进展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总结,以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的依据。 关键词:刻板印象,理论模型,研究方法 1.引言 刻板印象这一术语是1922年Lippman在其著作《公众舆论》中提出的,它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普遍认为它与某些特征和行为相联系;从认知理论的角度出发,刻板印象可以定义为“一种涉及知觉者的关于某个人类群体的知识、观念与预期的认知结构”[1]。自刻板印象这一概念提出以来,就引起了社会心理学界广泛而持久的研究兴趣。作为用以解释社会知觉与印象形成过程的重要的操作性构念,刻板印象一直是社会认知领域的研究热点。早期的刻板印象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刻板印象概念的界定,以及对不同群体刻板印象内容的评估。然而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受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刻板印象的研究开始从内容向加工转移,这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作为一种认知结构的刻板印象是如何发生的,它又是如何影响后继的信息加工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知觉和行为的;研究视角也开始逐渐从意识代码的角度演变到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2.刻板印象的主要理论模型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刻板印象的理论模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刻板印象的理论解释,刻板印象的表征模型以及刻板印象的功效模型,下面从各模型理论进展的做一概述。 2.1 刻板印象的理论解释 刻板印象的理论解释,其研究进展的趋势是由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到社会环境影响理论。关于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不同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解释,较具代表性的有社会认同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近年来又有人对以上两种理论加以整合,提出了社会环境影响理论。 2.1.1 社会认同理论 这一理论是由Tajfel和Turner(1979年)提出的,它包括三个中心观点:分类(categorization)、认同(identity)和比较(comparison)(因此又被称为CIC理论)。 首先是分类,分类不仅帮助我们将众多的人简单化,而且也界定了某类人是怎样的。如果知道了某人属于某个类别,然后就可以推论出许多关于他的信息。同样,通过了解自己所属类别可以更好地发现与自己有关的信息。可见刻板印象是社会分类的直接结果。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

1985年Graf 和Schater 利用记忆测验,以能否有意识回忆为标准,正式提出“内隐记忆”一词。而1924年心理学家William M cDougall 在“Outline of psychology ”中最早使用“内隐的”(implicit )和“外显的”(explicit )这对术语来描述不同记忆形 式。只是在当时并未引起记忆研究者们的足够重视,也未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1]。1968年,英国神经心理学研究人员Warrington 和Weiskrantz 在对遗忘症患者启动效应的研究中就发现了“内隐记忆”的现象:他们用Korsakoff 综合症和额叶切除后的患者作为健忘症被试,以无脑损伤病人作为对照组,发现健忘组被试不能有意识地提取已学过的单词,但仍然保存着关于这些单词的记忆痕迹,这些单词的痕迹可用补笔等测验间接测出。这就激发了人们对正 常被试无意识的,无察觉的记忆现象的研究兴趣,并找到了理解人类记忆本质的全新途径。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 )是指人们不能回忆其本身但能在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Roediger,1993)。其操作定义是,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的或外显的回忆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获得的信息的无意识提取(Graf,Schacter,1985 )[2]。 1.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 1.1任务分离范式 任务分离范式是由心理学家Tulving (1983年)提出来。他是指在内隐记忆研究中,通过改变测验 指导语,造成两种记忆任务(间接测验与直接测验),再通过考察两种记忆测验成绩间的关系来确定是否出现加工过程的分离。 在研究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实验性分离有可能只是任务外部形式上或内部心理操作上的分离,而不是深层加工过程的分离(M erikle,P.M .,1991)。针对这一问题,研究者对此范式进行了一些改进。M erikle 和Keingold (1991)将匹配比较法运用于内隐记忆研究中,将间接测验表现出的比相应直接测 验更高的感受性作为内隐记忆存在的判定标准。杨治良等(1994)也使用匹配比较法对汉字内隐记忆 进行了研究。匹配比较法就是将直接测量任务和间接测量任务在形式上和心理操作上匹配起来,使他们只存在指导语上的差别。这时若出现实验分离,就有可能是深层加工过程的不同,而不是任务差异所引起。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 彭莉 作者简介:彭莉,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心理咨询中心,长沙,410205。 摘 要:近年来,内隐记忆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本文概述了内隐记忆研究中两种主要的实验研究 范式:任务分离范式和加工分离范式。同时,归纳与评价了四种主要的内隐记忆模型:阈限说、激活扩散理论、多重记忆系统理论和迁移恰当加工理论最后提出了四点内隐记忆研究对于教学的启发。 关键词:内隐记忆 任务分离 加工分离 内隐记忆 启发 社会心理科学第24卷总第101期2009年第1期总第003页 ·理论研究·

大众传媒与刻板印象

传播媒介与刻板印象 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广泛引导并制约着日常生活。传播媒介的概念和对社会认知的影响。 “刻板印象”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是关于特定群体的特征、属性和行为的一组观念或者说是对与一个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相联系的特征或属性的认知表征。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在社会生活中,没有人有时间和精力去对每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了解,而只能与其中的部分成员交往,因此,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用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部。可是,定型化一经形成,就很难打破,并且会对人的认知过程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各种媒体异常发达的今天,大众传媒既是个体了解外在世界的窗口,也是刻板印象形成的重要途径。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并且很难随着现实的变化而变化。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责无旁贷的承担了这一行程公众“共识”的任务。因此,大众传媒对于刻板印象对于人们造成的影响起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比如弱势群体在国内媒介传播中刻板印象的形成与定势。弱势群体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化解社会问题造成的压力,导致其陷入困境、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或阶层。例如农民与农民工、部分妇女老人儿童、残障伤残儿等。我们所构建的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和谐相处、安定团结、公平正义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各群体之间应和睦、融合,拥有

平等的话语权与平等的社会形象,如果只是片面的将某一群体的负面形象扩大化、定型化,将难免产生偏见,进而形成对该群体的歧视,传媒正义在弱势群体的实践报道中也就会有所缺失。 农民工是我国目前较大的弱势群体之一,他们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社会保障、权益维护、竞争能力等各方面都处于劣势,在越来越多报道与信息传播中,农民工的形象几乎都是负面的,他们不但不吸引人,看不到挥洒汗水,为国家和社会奉献的一面,甚至经常是邋遢、低素质、没有诚信、破坏社会安全稳定的形象。同时,由于该群体特殊性,在这样一种强烈的媒介形成的刻板印象偏向下,他们却只能选择沉默,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声音,无法更好的去利用媒体来纠正自己的形象,而只能被加赋于身上各种不利的标签与符号。面对拥有强势力量的大众媒介,农民工自然也成了“弱势群体”中的一员。我们可以在大量的电视与电影中看到,农民工的形象大都都是愚昧无知、没有素质等底层生活的反应,各种新闻报道也将农民工“自然”的归入到负面形象代言人的行列中,如在各种农民工讨要工资以跳楼相要挟的电视报道中,许多动态报道中的镜头更多给予了农民工要跳楼的画面,哭喊连天的妻儿,渲染的是更为突出的场面感,对于深层次农民工的权益保护,社会保障在他们身上的缺乏以其事件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追查反倒成了镜头里的次要品。如此大批量的媒介宣传与信息铺陈,农民工这个在经济与社会保障中本就为弱势的群体,在媒介的信息报道中也成了“弱势”,引起了人们对农民工心理的偏见,进而更形成了行为上的歧视。

工作记忆的训练研究综述

责任编辑:曹娜 刘翠珍(1968-),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钟建军(1974-),内蒙古赤峰人,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处处长,教授。研究方向:工作记忆。 一、工作记忆训练对象 在工作记忆训练的文献中,如果按照训练对象划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特殊群体为治疗而设计的训练研究;一类是针对健康群体为研究行为而进行的训练研究。 (一)特殊群体中的工作记忆训练:干预研究 工作记忆训练最早出现在Klingberg等人(2002)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治疗研究中。该研究选用了14名被诊断为多动症的儿童,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各7名,控制组未接受训练,实验组接受工作记忆训练任务:视空工作记忆任务(visuo-spatial WM task)、数字广度任务(backwards digit-span)、词语广度任务(letter-span task)和选择反应时任务(choice reaction time task)。并且进行了前后测,包括视空工作记忆任务、Corsi积木模板任务、Stroop色词干扰任务、选择反应时任务和瑞文推理测验。训练持续至少5周,每周4-6天,每天至少20分钟。研究结果表明:训练显著提高了个体的工作记忆能力,并有相对的症状减轻记录。 Klingberg等人(2005)扩展了中一研究,采用了大样本(53人),训练后测出与上一研究相同的结论。Loomes等人研究提高酒精谱系障碍儿童的言语工作记忆能力时进行了工作记忆策略训练,研究中实验组儿童接受了工作记忆复述策略的训练,结果发现相对于控制组,实验组儿童显著提高了言语工作记忆广度。这些例证都是为特殊儿童的治疗而进行的干预训练。 也有对其他特殊群体的工作记忆训练的研究例证。有一项研究将Cogmed作为中风患者康复的一个工具(Westerberg 等人2007),研究中9名患者完成5周在家中进行的适应性广度训练,每周由一名合格的心理学家电话反馈。研究中设有控制组(9名患者)不进行训练或5周内部反馈。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在数字的快速求和 (Gronwall,1977)和各种干扰下找出数字2和7(Ruff 等人1992)上比控制组患者有显著的提高。Westerberg将这解释为提高注意力的证据,但是这样的解释因为stroop任务的训练效果不足而被驳斥。这一研究被认为训练的预期效果不是很清晰,除此而外中风有关的客观症状也没有直接讨论。Vogt等人(2009),Holmes等人(2010)分别对多发性硬化——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退化疾病,脑中风患者进行了工作记忆训练研究,结果表明训练后患者的记忆能力有所改 善,并且延缓了不良情绪发展,减轻了疾病症状。 (二)健康人群中的工作记忆训练:行为研究和生理研究针对健康人群的工作记忆容量适当广度训练以伴随训练的行为探索和心理改变为目标。这类研究分为工作记忆容量训练和以适应-记忆-更新为基础的训练。它们在技术和思想上有很多不同,所以需分别讨论。 Chein和Morrison(2010)使用严格的适当复杂广度对健康被试进行了训练,训练过程中有两个任务,一个是言语工作记忆任务要求被试记住一系列字母,在字母呈现时,要求被试进行字母串是否组成单词的判断。研究中设置无处理控制组,被训练被试在“瞬间记忆”分数上显示出明显提高。另一项研究是Shavelson等人(2008)进行的,随机挑选了37名中学生(平均年龄13.5岁)完成25节适当Cogmed训练任务或不适当的控制任务(计算机化的科学课程),结果显示出实验组在简单广度任务(数字广度和广度板)上明显高于控制组,但这些效果没有扩展到复杂任务广度或瑞文推理测验上。 Thorell等人(2009)在健康的学前儿童中进行了研究,被试是从四个学校中选取的,训练五周,一个实验组进行适当广度训练,另一个实验组进行适当反应-抑制训练,控制组玩一些录像游戏。包含抑制训练组使得研究者能够探索工作记忆容量之外的认知机制possible pliability。这个训练组进行了三个特别设计的训练任务,包括:go/no go任务(如,只对特殊刺激做出反应,限制其他反应);信号停止任务(如,抑制正在进行的反应,Logan&Cowan,1984);还有flanker任务(如,对5个刺激的正中间刺激做出反应,而忽视其他刺激,Eriksen1974)。在抑制训练组,这项研究的结果是很明晰的,相对于控制组,适当-抑制组没有显示出在其他任务上迁移踪迹,但适当广度训练组显示出在其他任务上的迁移效果。 近年来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借助脑电和脑成像技术对工作记忆训练研究,这为工作记忆训练提供了认知神经方面的评价标准。有几项研究通过fMRI技术检测了适当-广度训练后于工作记忆相关的脑活动的变化。Olsen等人(2004)和Westerberg&Klingberg(2007)的研究中被试在两次扫描之间进行了数周适当的Cogmed任务训练。当完成一个工作记忆任务后发现训练组被试的额叶和枕叶皮层的激活增加。McNab等人(2009)利用fMRI和x射线层析照相术 工作记忆的训练研究综述 刘翠珍 钟建军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摘要]工作记忆训练是针对低工作记忆容量个体而进行的言语和视空任务或执行功能成分训练以 提高其工作记忆能力的干预措施,特别是用于特殊儿童和智力低下儿童的工作记忆容量。但是,训练 并不仅仅限于上述儿童群体。为了研究工作记忆训练效果及其迁移程度,工作记忆训练被应用于更广泛的人群。例如用于多发性硬化(Vogt,2009)或脑中风(Holmes,2010)后的成年人康复训练就包含有工作记忆训练部分。还有以行为研究为目标而进行的健康人群的工作记忆训练。以下从工作记忆训练的对象、方法以及训练效果等进行综述。 [关键词]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训练 策略训练 核心训练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219-02

大学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内隐研究_胡志海

大学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内隐研究 胡志海 (黄山学院教育系,黄山,245041) 摘 要 本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 )和刻板解释偏差(SEB )两种方法对大学生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进行了内隐研究。发现被试整体在两次实验中均表现出极为显著的内隐刻板印象,女大学生头脑中的刻板印象对其行为归因已形成显著影响。研究结果表明,SEB 是一种测量内隐刻板印象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内隐刻板印象 内隐联想测验 刻板解释偏差 内隐社会认知 1 引言 近年来,内隐社会认知研究领域的迅猛进展,研 究方法的不断创新与完善使得人们能以新的视角对刻板印象进行考察。人们日益认识到:个体对社会信息的加工不仅体现在外显过程上,而且还表现在内隐的无意识的加工过程中。刻板印象同样也有一个内隐成分,有时个体并未意识到自身存在着这样的刻板印象,但相应的社会类别联想却已被自动激活。如Trope (1991)认为,刻板印象影响着社会推理过程中的认同加工,它导致人们对同样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假设和结论,而且这种推理是自动进行的[1]。Devine (1989)发现:只要一遇到刻板印象,群体成员就会自动激活相应的刻板化加工[2]。因此认为存在着内隐刻板印象———“内隐刻板印象是指调节某一社会类别成员的属性的不能内省辨别(或不能准确辨别)的过去经验的痕迹。”(Greenw ald &Banaji , 1995)[3] 。 内隐研究所关注的焦点是:个体的无意识成分是否参与了有意识的社会认知加工过程。前人相关研究表明:刻板印象影响了个体对相应群体成员的各种判断,如对模糊行为的解释、成败归因、与职业 有关的决定等[4-6] 。本研究主要针对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人们常将性别与多种个人属性联系起来(如个性特征、角色、职业等),如将男性与强壮、自信、竞争 等相联,将女性与温柔、依赖、顺从等相联[7] 。这种刻板印象常与职业定位、社会角色联系在一起,如近年来大学生在求职时常遭遇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女大学生就业难一时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本研究则试图从大学生自身角度进行分析,探究大学生在观念上是否也存在性别偏见,尤其是女大学生们是否存在着自我设置的主观障碍。这对客观认识大学生就业问题,寻求科学有效的解决问题途径很有现 实意义。具体研究主要围绕大学生的职业性别刻板 印象展开,即他们是否对男女两性存在不同的职业定位,在进行社会认知时是否会在无意识上受到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所左右,有无刻板化加工的现象。 在各类内隐研究方法中,内隐联想测验(IAT )由于其良好的心理计量学特征,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用于对刻板印象的研究之中。但内隐联想测验也存在着一定局限性:一方面,由于目前国内可见的IAT 研究多采用个别施测方式,完成一次实验不仅耗时较长而且易受一些无关因素干扰;另一方面,IAT 的实验情景过于单纯,其结果与被试的社会认知未必都有密切的关联。而以刻板解释偏差(SEB )为指标的内隐态度测量方法则可为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选择。它是基于Hastie (1984)提出的观点:个体在面对与自己期望值不一致的情境时,会做出更多的解释行为(归因行为),以使不一致得到合理化解释。之所以会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刻板印象对人的信息加工过程发生内隐作用[8]。在实际研究中根据被试对问题的不同归因来计算SEB 值。SEB 的问卷编制较为复杂,但施测却较方便,所得结果的社会内 涵也较IAT 丰富[9] 。目前国内有关SEB 的实验还极为少见,本研究同时采用IA T 与SEB ,试图探讨SEB 能否有效揭示内隐刻板印象的存在,它与IAT 的研究结果可否相互验证。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一 内隐联想测验(IAT )2.1.1 被试 随机抽取黄山学院一年级本科生54人,其中男女各半,年龄在17~19周岁之间。2.1.2 仪器 奔腾四系列微机2.1.3 材料 本研究使用内隐联想测验来获得内隐效应。 通讯作者:胡志海。E -mail :hz hls @h s u .edu .cn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5sk226)。1122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5,28(5):1122-1125

内隐自尊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内隐自尊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1.内隐自尊研究应用的重要性 内隐自尊的概念一经Greenwald等人提出,便受到国内外心理学者的共同关注,成为了社会认知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热点。内隐自尊是人们在对与自我相关或无关的客体进行评价时表现出的一种无法通过内隐察觉的态度。它的研究拓宽了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视野,对于揭示无意识成分在自我心理中的作用,揭示人类心理活动的规律是一个重大的启示。所以,加强内隐自尊研究成果的应用性研究,使其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当中,是内隐自尊研究之所以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原因。 2.内隐自尊在主要领域中的应用 目前,国内外关于内隐自尊的理论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内隐自尊的稳定性、内隐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内隐自尊与人格特质的关系以及内隐自尊的ERP 研究等。而内隐自尊的应用性研究刚刚开展,但已显示出潜在的研究空间与价值。主要是内隐自尊形成过程的研究、内隐自尊对个体影响的研究、内隐自尊与社会交往、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现对内隐自尊的应用性研究做简要的回顾。 2.1内隐自尊的形成过程研究 由于内隐自尊是在大量经验累积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潜意识的自动化的整体性自我评价, 因而是难以改变的, 只有通过新经验的累积而发生渐变〔‘2 ] 。一项跨文化实证研究〔’3 ] 发现, 集体主义文化背景的个体移居到个人主义的文化区域时, 其外显自尊随着其接受当地的文化规范就已改变, 并与当地居民一样有偏高现象。而内隐自尊在短期内却难以改变。这表明, 内隐自尊就长期来说是比外显自尊更为稳定的建构。原因可能是外显自尊的形成来自于个体对环境的认知, 人们会按照外在的文化规范建构出新的自我评价, 因而外显自尊较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而改变。而内隐自尊似乎是较为长期稳定的个人特质。双重态度(d u al a ttitu d e )模式[ ‘4 ] 认为, 当新的态度形成时, 旧的态度并未消失, 而是被新态度压制在内隐层次里。当个体认知资源不足或因某些原因无法提取外显态度时, 原本熟悉的内隐态度会再度主宰个体的评价反应。因此当个体到一个新的文化区域时, 虽然产生了新的自我评价(外显自尊) ,但原有的自我评价仍会留在内隐层次而难以消失(内隐自尊)在最近的一个研究〔‘5 1里, 研究者操纵外显自尊的测验速度或认知负荷量, 结果发现, 在高时间压力下或高认知负荷量下的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二者呈现出高度显著的正相关。这个结果支持了内隐自尊是自动化的对自我的整体性评价的假设。总之, 内隐自尊是一个存在的建构, 它和外显自薄一起构成了个体对自我的整体评价或态度。区别在于, 外显自尊更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表现出不稳定性或脆弱性; 内隐自尊是根据过去长久的生活经验形成的, 是通过潜意识的、自动化的过程而对自己所做的评价, 是难以改变的。 2.2内隐自尊对个体影响的研究 对外显自尊的研究显示, 外显自尊与各种反馈条件会产生交互作用, 影响个体的正向自尊需要的表现和应对策略。低外显自尊者在受到负向评价或失败的威胁与挑战时, 偏向于在低难度任务上进行自我设限(过一场n 山。pplng ) , 以免在简单任务都做不好的情况下受到更差的评价, 其目的是为了自我保护(义任一pr o tecti on ); 而高外显自尊者偏向于在高难度任务上进行自我设限, 这是为了保留万一任务失败后自我提升(义挂‘enh an ce m 面t )的可能或提高其侥幸成功的价值,其目的是为了超越自我评价, 向更高的标准迈进。另外, 低自尊者偏好选择受到过负反馈的任务, 这可能是由于低自尊者试图弥补在负反馈任务中曾经经历过 的失败, 以自我保护; 而高自尊者偏好选择受到过正反馈的任务, 这可能是由于高自尊者试

错误记忆的研究综述(整理版)

错误记忆的研究综述 【学号:H20814014 姓名:张政】 摘要 在记忆研究的历史中,一个最引人注目的发现就是,人们会错误地回忆出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件或者回忆出来的事件与其经历过的真实情况完全不同。大量研究的结果表明,人类的记忆并非想象中那样可靠,不仅容易逝去,还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信息的误导,甚至更会自发地发生改变,记忆中的错误无时无处不在,它提醒我们记忆并非是对经历过的事件的精确复制。 关键词:记忆错误记忆记忆扭曲 DRM范式 绪论 人们会错误地回忆出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件或者回忆出来的事件与其经历过的真实情况完全不同。任何经历过的事件都不是完全按照其最初的面貌进入人们头脑的,而是与个人的知觉、思想、态度、行为甚至想象等混合在一起。我们无法将过去经历过的事件像录像机一样完整而毫无偏差的记录在头脑中,而只能根据个人的标准来保持着对事件的编码。可以说,记忆与经历过的事实有关,却又不是它的孪生物。这一方面标明了记忆本身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预示了记忆研究的独特魅力。为何我们无法对经历过的事实进行正确的复制?这是一个需要经过长期无数的实证研究的验证才能解答的问题,也正是记忆研究最吸引人的方面。 正文 一.错误记忆的早期研究 追溯错误记忆研究的历史,最早对错误记忆现象进行实证研究的那个人就非Bartlett莫属了。F.C.Bartlett(1932)通过其系列实验研究的考察指出,记忆并不仅仅是痕迹的重新兴奋过程,而是可想象的重构或建构。这样,他第一次强调了记忆过程中的主动性作用,使得人们对记忆中存在的基本错误类型的认识从单纯的遗忘扩展到另一种—替代性错误,而替代性错误的表现即是,人们会错误地记住没有发生过的事件,或者对它们的记忆与真实情况不同。继Bartlett之后,Loftus等(1974)的研究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干扰性信息所导致的记忆重构。 Bartlett(1932)的系列研究中最著名的是“幽灵的战争”实验。在实验中,他向被试阅读一个印第安民间故事—“幽灵的战争”,然后让被试在不同时间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