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16课 抗日战争

第16课 抗日战争

第16课  抗日战争
第16课  抗日战争

第16课抗日战争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本节课共三个子目,其中第一子目“全民族的抗战”是本课的中心问题。中国的抗战是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础上的全民族的抗战,这是抗战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从社会主要矛盾看,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政治局面看,这一时期的特征是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完成了历史使命。从战争态势看,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并存,国内战场和国外战场并存是其显著的特点。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对日作战中是相互配合的,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的关系贯穿整个抗战时期,它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是在政治上保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致破裂,在军事上保证了抗日战争成为一场全民族抗击日寇的持久战。第二子目“日军的滔天罪行”,记录了日军在华犯下的滔天罪行。深入学习此目,用史实揭露日军侵华时期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有力回击当今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史实的态度,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复活,努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捍卫世界和平。第三子目“抗战的胜利”,介绍了百团大战和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的内容,通过学习明确日本发动战争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这种战争必然以失败告终。抗战胜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思路设计

教学准备

教师:①搜集与抗战相关的图片、资料、影视信息等,制作多媒体课件。

②布置学生进行适当预习,题目:你对抗日战争了解多少?你最想了解抗日战争中的哪些知识?

学生:①课前预习《抗日战争》,按照教师的要求有目的地进行。

②有条件的同学利用网络搜集与抗战相关的材料。

教学方法

①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②运用情景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通过探究学习、启发引导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

重点难点

重点:日军的滔天罪行,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难点: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下列基本史实: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日军侵华的滔天罪行;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史实。

(2)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比较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抗战;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尤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抗战胜利的重要历史意义。(3)知识的运用:结合时事客观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考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在抗日战争中,包括日军侵华和中国军民的抗日这两方面。学习这段历史,教师要设法将学生置身于抗日战争这一特定背景中,去探究日军侵华和中国军民抗日这两方面的问题。在探究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宏观和微观的关系,积极去发现并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再次严重践踏了中国的主权,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中华民族又一次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通过学习激发民族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

(2)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民族抗战”,以此培育和发扬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贡献。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从两幅抗日战争图片入手,图1是《日本天皇宣读投降诏书》,图2是《中国战区受降仪式》。

图1 图2

结合相关史实,让学生知道图片反映了日本从疯狂侵略到无条件投降,中国从浴血抗战到最终胜利的历史事实,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伟大胜利。抚今追昔,我们不禁壮怀激烈,从1840年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的105年间,几乎所有的大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而我们唯一赢的就是60多年前的那场胜利,那是100多年来积贫积弱的中国第一次在一场生死存亡的民族战争中取得胜利,这场胜利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唤醒了沉睡了几个世纪的中国,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转折。

推进新课

问题情境1:“小”日本进攻“大”中国

下面我们来看《日本历年侵占中国领土略图》。展示多媒体课件,按时间顺序演示日本的侵略进程(1874-1937年)。

我们祖国的大好山河被日本的铁蹄肆意践踏,正是“一寸山河一寸血”。日本想要灭亡中国的野心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灭亡中国是日本的既定国策(“大陆政策”的核心内容)。日本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它的侵略计划,特别是1929年,当时世界上爆发了经济危机,在这次大危机的刺激下,利用蒋介石全力“围剿”红军的可乘之机,日本加快了对中国侵略扩张的步伐: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东三省;华北事变,平津危急、华北危急、全中国危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

看下列两幅图,我们不禁要问:日本何时一跪谢罪?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西德总理跪倒在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

日本的残酷侵略是中华民族永世不能忘记的,有人说中日两国的关系是一衣带水,其实在近代史我更想说中日两国关系是一衣带血。丧心病狂的日本侵略者,在侵华战争期间杀人、放

火、抢劫、强奸,罪行数不胜数,罄竹难书。限于篇幅,教材只列举了其中三件: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教师可以链接到抗日战争相关的网站(如中国抗日战争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等),充分利用相关的资源给学生以丰富的感性认识,对日本暴行的记忆就像被感染的伤口一样,依然在流血。

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铁证如山,从大屠杀到活人试验,日本的狂暴行径仍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记忆中。韩国梨花大学的历史学教授李培容(音译)说:“所有殖民国家都非常残酷,但唯有日本企图消灭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然而,日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表现出冷漠的态度。战后的国际关系中,让西方政治家和民众最难以理解的莫过于中日关系。一方面,中国以“以德报怨”的博大胸襟,将大批侵略者遣返日本,罕见并严格地区分了发动战争的军国主义分子和普通民众,放弃了巨额的政府赔款;而另一方面,令人气愤的是,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不断制造麻烦,弄出了许多让中国难以接受和理解的言行。

有没有同学来总结一下今年日本右翼势力制造了什么麻烦?(课前教师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各组同学可以自由回答。

多媒体显示:

谈到中日关系,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词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面对日本政府和右翼势力对那一场战争灾难的消极态度,我们国人能想到点什么?

日本的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是极其野蛮而残酷的。它们对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是不可饶恕的。对今天日本的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有死灰复燃,重新抬头的危险,我们应该保持高度的警惕。2005年,《南方周末》的三名记者赴日,近距离观察,在他们眼中,今天的日本,这个民族的内核并没有大的改变,一边是自负,一边是对现代中国的轻视,如今再加上对今天飞速发展的中国的恐惧,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日本人功利性的解读,以往在处理中日关系中,存在于日本身上那种心照不宣的负罪感已经渐渐消失。这或许是中日关系陷入恶性循环的因素。铭记民族灾难,并非煽动复仇。忘却仇恨,才是忍辱为患。为什么“大”中国被“小”日本侵略?牢记历史,不该只是间或从我们口中蹦出的一句“该死的日本右翼”,不该只是购物时义愤填膺的拒绝日货;更不该是将烈士墓前的花篮顺手牵羊,或是微笑着任小孩攀爬刻着烈士姓名的纪念碑。

我们需要一个刺激的声音时刻提醒:我们会被第二次屠杀吗?

我们需要一个深邃的声音时刻提醒:忘记就意味着背叛,应该让那段真实的历史代代相传!问题情境2:举国一致,共赴国难

面对侵略,不愿做亡国奴的东方雄狮发出了一声怒吼:(多媒体显示一段《国歌》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多媒体显示图片)

中国奋起抗战

“中国的革命,自1927年开始,就由国共两党的情况起着决定的作用。”在1939年,毛泽东作出了这样的评论。结合抗战的史实,我们就能理解这句评论的正确性。

两大政治力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政治信仰不同,代表的阶级利益也不同,但都是炎黄子孙,在巨大的民族危机面前,国共两党本着“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精神,摒弃前嫌,一致对敌,国共两党于1937年9月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领导抗日战争,为战胜日寇凝聚起了强大的力量。

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中国人民同凶恶的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气壮山河的斗争。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燃起抗日的烽火。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抗日战争出现了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的特殊局面。

结合《抗日战争示意图》,让学生分成两组分别代表两个战场,主动掌握两个战场的抗战,并请代表作简要介绍,教师作分析和归纳。

多媒体显示:

(1)两个战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国内战场和国外战场。

正面战场以国民党军队为主。

敌后战场以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为主。

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国共军事合作的典范就是抗战初期的太原会战。

(2)两条路线:全面抗战路线和片面抗战路线。

全面抗战路线即动员全民族的一切力量,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

片面抗战路线即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作战的路线。

两条抗战路线的区别是由国共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导致的。

(3)两个战场都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4)三个阶段: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战略反攻阶段。

(5)重大战役:四大会战、平型关战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引导学生从中国共产党依靠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自己的模范行动指引广大军民英勇抗战,支撑起全民族长期抗战胜利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去分析。

(统一战线、抗战路线、抗战道路、抗日根据地、敌后战场)

多媒体显示:

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华北、华中及华南等19个省区建立了抗日根据地,面积达100余万平方千米,人口约1.2亿。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发展到近132万人,民兵发展到260余万人。敌后抗日军民共作战 12.5万余次,歼灭日军52.7万人、伪军118.7万人。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敌后战场的

开辟,抗日根据地的扩大,人民抗战力量的不断发展,形成了独当一面的战略格局,这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全面、彻底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也要肯定国民党的抗战。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问题情境3:伟大的胜利

有人曾这样写道,“战事初起,国际人士一般认为,中国决不能抵抗日本的武力,抗战简直是发疯”。国际人士为何有这种看法?这种看法对吗?

抗战前的中日状况:七七事变时,中日两国国力对比悬殊。日本是帝国主义的五大强国之一,轻重工业相当发达,陆海军在质量与装备上占绝对优势。而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工业落后,生产力薄弱,军事装备差。

但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国人民奋起抗战,经过艰苦卓绝的长期抗战,中国人民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进而发展到战略反攻,终于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走向胜利的进程中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日本侵略者从最初的疯狂到最后的低头。

战争是残酷的,抗战是艰辛的,胜利是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彻底胜利载入了史册!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创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奇迹,成为中华民族抵御侵略战争史上的不朽篇章!

让学生思考:我们为什么能够取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

胜利原因:

(1)全民族的抗战。

(2)得道多助、并肩战斗。

(3)正义必胜。

(4)中国是大国,地大、人多、物多。

(5)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抗战胜利是我们民族命运的转折点,我们饱经沧桑的民族,迎来了走向复兴的美好时光。中国得到了联合国创始国的荣誉和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以并非强国的身份加入大国俱乐部,中国一举名列“四大国”。

让学生思考:如何评价抗战的历史意义?

(引导学生从国内、国际两方面来分析)

国内:

(1)民族空前觉醒,民族自尊心大大增强。

抗日战争使中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焕发出巨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抗日战争既是一场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的较量,更是一场意志和精神的较量。

对中国人来说,抗日战争是中国一百多年来在对外国列强的战争中,第一次能够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战争,抗战的胜利是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2)人民力量的壮大。

经过八年抗战,到抗战结束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发展到100万正规军、260万民兵,占据着华北和华中的大片根据地,成为中国当时第二大政治势力,极大地影响着中国的政治前途和发展方向。正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国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为欧洲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贡献,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三位二战中的三巨头,都曾有过高度的评价。

多媒体显示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的评价。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主要兵力,歼灭日军150多万,对日本侵略者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战略上策应和支持了盟国作战,配合了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行动,制约和打乱了日本法西斯和德意法西斯战略配合的企图。中国作为亚太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一个以弱胜强的光辉范例,鼓舞了被压迫、遭侵略的民族进行解放战争的信心和勇气。中国人民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反动势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课堂小结

抗日战争结束60多年了,“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在这里重温那段历史,决不仅仅是为了了解过去,而是为了记住教训。今天,我们透过历史的硝烟,应反思一个大国为何会为了抵御一个小国的侵略而付出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代价。战后60多年,是中国赢得了战争却依旧感到悲痛的60多年,是成为战胜国却依旧值得不断反思的60多年,更是要从抗战精神中不断汲取力量、坚定地走向未来的60多年。

板书设计

活动设计

回顾历史,往事如昨,历历在目。伟大的抗日战争留给我们许多的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我们一定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大力继承和发扬。请谈谈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胜利给我们的历史启示。

答案提示: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利益最坚定的维护者。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人民战争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

强大的国防是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的可靠保障。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习题解答

本课测评

思路引领:注意时间,具体与概括相结合,注意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注意国际背景

答案提示:

在侵华战争期间杀人、放火、抢劫、强奸,罪行数不胜数,罄竹难书。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法西斯在中国所犯滔天罪行之一。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后,

屠杀30万人以上。

1941年1月,日军包围冀东丰润县潘家峪村,集中屠杀和烧杀1340多名村民。

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日军在敌后抗日根据地造成了无数的惨案,给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损失。

细菌战、化学战问题和七三一部队。日本的七三一部队,1940-1945年间,至少用3000多个中国人作活体解剖试验。

中国劳工问题和慰安妇问题。据统计,1931-1945年,日本共强制役使中国劳工2000多万人。中国是日军慰安妇制度的最大受害国。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投降,在长达14年的时间里,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中国军民伤亡总数3500万人以上,中国官方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中国兴起了抗日救亡运动,到卢沟桥事变和八一三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中国人民同凶恶的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气壮山河的斗争。

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中共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辟敌后战场,创造出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等游击战术与日寇周旋,在抗战后期,敌后战场成为对日作战的主战场。中国共产党依靠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自己的模范行动指引广大军民英勇抗战,支撑起全民族长期抗战胜利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与支援是日本战败的重要因素。

学习延伸(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优质教案

第16课伟大的抗日战争 【新课导入】 以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栏目组在纪录片《中国远征军》录制过程中关于“你听说过中国远征军吗?”的街头随机采访导入新课:当年数十万远征军将士为保家卫国而埋骨异域,可他们大多数人至今无法魂归故里。抗战的烽火硝烟过去不及百年,我们的脑海里却已无丝毫关于他们的记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新课教学】 一.走进历史之日军罪行 1946年5月到1948年11月,由美苏中等11国法官组成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对日本甲级战犯进行审理,国际检察局向法庭提交了对日本战犯的起诉书。 设问:你认为国际检察局会起诉日本战犯在二战尤其全面侵华战争时期触犯哪些罪名? (学生自主学习P74-P75页并简单归纳侵华日军的罪行) 1.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北平制造_______,也称_______,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也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开端,抗战进入战略防御阶段。 2.1937年8月13日,制造_______,进攻上海。 3.1937年12月,攻陷南京后,对_____和平居民进行_____。 4.1941年河北省丰润县_______惨案。 5.在中国东北成立研究细菌战的部队,即_______,用活人进行实验。 教师: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从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又制造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从而威逼南京。这幅图反映的是八一三事变后,遭到日机轰炸后的上海南站的情景,图中一个幼儿孤独的坐在废墟中哭泣,他的亲人在轰炸中应该不幸离他远去。而这幅图则是日本国内媒体《东京日日新闻》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道。这些铁一般的事实正是当年国际检察局起诉日本战犯的三大罪名(破坏和平罪、杀人罪、普通战争罪及反人道罪)共55项罪行之一部分(见下图)。

第16课抗日战争

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案 班级:姓名: 一、知识点拨 (一)知识网络 (二)重难导析 1、抗日战争有哪些特点? 第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局面。第二,战争有双重性质,既是反法西斯战争,也是民族解放斗争。第三,始终存在以国共两党为代表的两个战场和两条不同抗战路线。第四,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第五,中国抗日战争以弱克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第六,随着二战中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中国抗战开始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联成一体。 例:抗日战争较以前反侵略战争最突出的特点是( A ) A.实行的是全民族的抗战 B.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的并存 C.中国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D.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解析: A是B的决定因素,D也不确切,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所以民主革命阶段中国人民的抗争都一定程度上带有反侵略和民族解放的双重性,这是共性,而非最突出的特点。C中共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不能反映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这一最突出的特点,也不符合题意。 2、抗日战争具有怎样的国际地位? (1).是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1931年日本侵略东北,形成了二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1935年日本扩大侵略。1937年全面侵华。在相对孤立的环境下,中国成为最早的反法西斯战场。 (2).中国抗战一直牵制了日本主力,使其深陷中国战场,不能自拔,直至最后投降。 配合了欧洲战场:日军主力被中国牵制,进攻苏联的?北进战略?破产,使苏联得以集中精力投入欧洲战场。配合了亚太战场:由于中国战场的牵制,日本?南进战略?的太平洋战争被推迟,并且因力量不足致使?亚太闪击战?的成果十分脆弱。中国远征军的两次出击,配合了南亚抗日和英美盟军作战。事实上阻止了德日法西斯会师中东的战略配合,成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先欧后亚?策略胜利的根本保障,为二战的最终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3).成为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以弱胜强?的光辉榜样。 例:美国总统罗斯福1942年春对儿子说:?假如没有中国,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打下澳洲、印度,打俄国等。? (1)请你联系上述材料,指出1940-1941年前后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态度,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2)请从中国两个战场(各举两例)以及太平洋地区的形势,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答案:(1)以前美国制造远东慕尼黑阴谋,此时,美国感到中国的抗战是对日本有力的牵制,因此对中国抗战进行援助。(2)中国的两上战场沉重打击日军:①正面战场:太原会战、淞沪会战等;②敌后战场: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太平洋地区形势:日本的进攻直接影响英美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已对日宣战。 隐性知识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点拨:(1)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2)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凝聚力。(3)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建立,到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从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都突出体现了中共在抗战中的关键作用。(4)两大战场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5)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力量的相互配合:苏美对日作战是对中国抗战的有力配合。 例: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本军队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桃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罗斯福设想的那种结局没有出现的原因有①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②国民党蒋介石坚持抗战最终没向日本投降③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④中国人多地广,日本人少地小( D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 解析:解答的第一步要分析材料,确定罗斯福设想的那种结局的含义。从材料中的?中国屈服?,日本军队?会占领澳大利亚……?上看罗斯福设想的那种结局是指日本灭亡中国并且将占领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与德军会合。之所以没有出现那种结局关键在于中国战场的抗战有力地牵制了日军力量,并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推动中国抗战走向胜利的因素包含了①②③,④的表述与题意相反不能选。那么从题目所给的几个选项看,正确答案为D。 易错混知识 ●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敌后抗日根据地

第16课 抗日战争公开课教学

第16课抗日战争 一、教学设计 以学生发展为本,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抗日战争》是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的第7课。本课共三个子目:“全民族的抗战”是本课的中心问题;“日军的滔天罪行”;“抗战的胜利”。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抗日战争史内容非常丰富,初中用三课时“难忘九一八”、“宁做战死鬼,不做亡国奴”、“血肉筑长城”来讲叙,历来高中历史教科书都以不少于四课时的篇幅来讲叙,新课程标准安排只用一课时来讲叙。 因此,抓住核心问题是有效处理教材的关键,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 三、学生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一的学生,从对历史掌握的情况看,通过初中学习,已初步掌握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同时透过各种媒体,也接收到大量信息。但大都停留在感性认识,高中的学习应上升为理性的、更高层次的分析。 从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看,高中生认知结构的完整体系基本形成,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了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高中生情感丰富、意志力增强,兴趣更广泛和稳定,自主参与的愿望和学习动机更强烈。这一切都为课堂开展参与式、探究式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四、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试题:第16课 抗日战争 Word版含解析

第16课抗日战争 编者选题表 1 (2017·天津滨海期末)《新中华报》发文称“蒋氏的谈话,指出了团结的深切意义,承认了共产党人在全国的合法地位”。这一文章出现的背景是( ) A 国民党“一大”召开 B 国民大革命开始 C 抗战的全面爆发 D 国共间十年对峙 解析:C 国民党“一大”召开时及国民大革命开始时蒋介石并非国民党的最高领导人,故A、B两项错误;抗战全面爆发需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合作,团结抗日,故C项正确;国共十年对峙期间,国民党多次“围剿”共产党的根据地,并不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故D项错误。 2 (2017·浙江湖州期末)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蒋介石在亲自审定的《第三战区作战指导计划》中指出:“该战区以扫荡□□敌军根据地,并粉碎在沿江沿海登陆取包围行动之敌,以达成巩固首都及经济策源地,为作战指导之基本原则。”句中□□处应填入( ) A 南京 B 上海 C 太原 D 武汉 解析:B 根据材料“粉碎在沿江沿海登陆取包围行动之敌,以达成巩固首都及经济策源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为对淞沪会战的指导,其中心为上海,B项正确。 3 (2017·云南昭通期中)1937年太原会战期间,八路军一二九师奇袭了日军的阳明堡机场,有力地支援了正在忻口前线阻击日军的国民党中央军。这说明( ) A 八路军成为抗战的主力 B 国民党抗战完全依赖八路军

C 太原会战成为国共合作的典范 D 国共之间已经没有任何矛盾 解析:C 题干体现了国共合作抗战,八路军配合正面战场的抗战,故选C。A、B、D 与材料和史实不符,故排除。 4 (2017·河南洛阳期末)聂荣臻曾经夸赞某次大规模战役:“是一个主动的进攻战役,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井陉煤矿被彻底破坏,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正’‘以战养战’等阴谋计划。”此次大规模战役指的是( ) A 台儿庄战役 B 淞沪会战 C 平型关大捷 D 百团大战 解析:D 通过材料中“华北”“主动”等信息可以判断这是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两千多千米的战线上,拔掉敌人据点近三千个。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D 项正确。 5 (2017·贵州贵阳月考)1942年初,中国军队开辟国外战场,进入缅甸作战。中国军队开辟国外战场的直接目的是( ) A 营救被困英军 B 对日军形成包围 C 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 D 配合英美军队反攻日军 解析:C 注意题干中“直接目的”这一限定,为了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中国军队入缅作战,故选C。 6 日本华北派遣军司令部在当年的综合战果报道中指出:“敌大半为中共军,与蒋军相反,在本年交战1 5万次中,和中共的作战占七成五。在交战的200万敌军中,半数以上也都是中共军。在我方所收容的19 9万具敌遗体中,中共军也占半数。”这表明( ) A 国民党正面战场连续溃败 B 国民党放弃了抗战 C 日本灭亡中国计划被粉碎 D 敌后战场作用重大 解析:D 日军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作战占了七成五,“半数以上也都是中共军”说明敌后战场的存在,消耗了日军大部分精力,其作用非常巨大,D项正确。

第16课 抗日战争教学设计【最新】

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2014年12月23日授课班级:高一(1)班 课时:1课时类型:新授课 一、课程标准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二、教材分析 《抗日战争》是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的第七课。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人民取得的近代以来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是凝聚了中华民族力量的一场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本课的内容贯穿了两条主线,一是日本的侵华事变史实以及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二是中国军民组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本课的教学将紧紧围绕这两条主线,注重分析日军侵华原因以及抗战胜利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高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水平都有了相当的发展,且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理性思考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但他们还缺乏对知识的系统掌握能力,分析问题缺乏深度、广度、高度。 所带的班级学生对学习历史有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自主探究能力比较强。 高一学生在初中对抗日战争这段历史的学习比较充分,学生对抗日战争的主要史实比较熟悉,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接收到大量的与抗日战争相关的史实,但是他们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缺乏更深层次的理性认识,缺乏对知识的全局的、系统的把握。 所以在本课教学中要采用启发式分析法,在充分回顾初中所学内容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和老师适当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更加深层次的思考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地位以及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七七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日军侵华的滔天罪行、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史实。 (2)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比较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抗战;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尤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3)运用:结合当前时事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考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以及怎样理性的看待当前两国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播放有关录像、音乐、历史图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抗日战争的特定背景中,去探究日军侵华和中国军民抗战这两方面的问题;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和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学习本课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知识点总结

第16课抗日战争 日本侵华大事记(20世纪30年代前) 19世纪60年代侵略台湾 1894—1895年发动侵华甲午战争 1897年参与瓜分中国,将福建作为势力范围 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 1904—1905年日俄战争,将侵略势力扩张到我国东北 一战期间日本对德宣战,侵略山东, 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一、日本侵华原因 1.日本: (1)经济危机使日本资本主义发展陷入困境,法西斯政权希望通过对外战争摆脱困境(2)“大陆政策”(蓄谋已久)[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df11316331.html,] 2.中国:国共对峙,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奉行不抵抗政策,正在忙于剿共,对日本蓄谋已久的战争未做好准备(有机可乘) 3.国际: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国际环境宽松) 二、20世纪30年代日本制造主要的侵华事件? 1.局部侵华: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一?二八事变袭击上海 在中国东北扶植伪满洲国 华北事变威逼平津(标志: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2.全面侵华:1937.7.7卢沟桥事变 [来源:学|科|网Z|X|X|K] 三、全民族抗战

1.开始标志:卢沟桥事变标志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原因 (1)决定因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推动因素:抗日救亡运动运动不断高涨的推动[来源:学.科.网] (3)主导作用:中国共产党倡议、主导和积极促成 3.全民族抗战的史实 (3)国外战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①目的: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 ②战果:中国远征军救出被围英军七千多人; 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四、日本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 1937.12 2.潘家峪惨案 1941 3.七三一部队

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日军侵华的滔天罪行、百团大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及抗战的胜利。 (2)比较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及特点成因; (3)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尤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作用及其形成的原因、过程; (4)分析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及地位和抗战胜利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作用; (5)结合时事客观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考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情景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通过探究学习,启发引导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 (2)开展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结合课件资料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国难当头之时,中华民族的儿女团结在抗日民族战统一线的旗帜下,为维护民族独立进行卓绝的斗争。 (2)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民族抗战”。 (3)通过本课学习,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民族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人文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全民族的抗战 难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三、教材分析: “抗日战争”原旧人教分四课时,现人教则浓缩为一课时。与旧人教相比, 新课程: (1)对日军的暴行除原有的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外,还增加了“潘家峪惨案”; (2)中国的抗日还增加了“中国远征军”赴缅抗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还增加了“武汉会战”; (3)略去了中共根据地建设和中共“七大”相关内容。 四、主干知识认识和学习点睛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中国抗日战争(1937-1945)的情况,主要围绕三个内容 展开:日军不断扩大对华侵略并在中国制造灭绝人性的屠杀、中华民族在国共合作抗日民族战线统一的推动下开展全民族的抗日救亡活动和抗战胜利。。全方位

人教版必修一 第16课 抗日战争 教案

16、抗日战争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识记: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等。百团大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的意义。 理解: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比较分析抗战三个战场的作用及相互关系。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运用:结合时事客观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考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分析目前中日关系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与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培养学生史料研读、概括、分析能力; 2、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和课前分组搜集日军侵华材料探究日军侵华的真相,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通过把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行联系,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学会历史运用、论从史出等方法。 4、比较日中两国政府以及犹太人和少数中国人对待历史的态度引导学生得出启示并结合时事鼓励学生发愤图强,努力学习,振兴中华,警惕日本法西斯的死灰复燃,但是要理性爱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活动揭露日军侵华期间的滔天罪行,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的灾难。进一步树立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意识; 2、通过中国人民斗争、国共两党共赴国难的史实,进一步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以及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3、通过了解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4、通过学习抗战历史,联系当今日本右翼否认史实的态度,引导学生反思历史追求真理的态度,提高全面分析历史问题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学情分析 十四年抗战,烽火连天的年代,日军的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烧杀掳掠无所不为,通过了解那段心酸的历史,学生能深刻认识到我们如今的生活是多么地来之不易。最终抗日战争取得了自鸦片战争开始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同时,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也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因此这一课是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很重要的一课。本课以学生发展为本,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本课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讲述史实,探究问题,发表见解。本课内容与二战有密切关系,指导学生把中外历史相联系。 3重点难点

第16课 抗日战争教案

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 【课程标准】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教材分析】 《抗日战争》是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的第7课。本课共三个子目:“全民族的抗战”是本课的中心问题;“日军的滔天罪行”;“抗战的胜利”。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抗日战争史内容非常丰富,初中用三课时“难忘九一八”、“宁做战死鬼,不做亡国奴”、“血肉筑长城”来讲叙,历来高中历史教科书都以不少于四课时的篇幅来讲叙,新课程标准安排只用一课时来讲叙。 因此,抓住核心问题是有效处理教材的关键,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从对历史掌握的情况看,通过初中学习,已初步掌握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同时透过各种媒体,也接收到大量信息。但大都停留在感性认识,高中的学习应上升为理性的、更高层次的分析。 从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看,高中生认知结构的完整体系基本形成,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了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高中生情感丰富、意志力增强,兴趣更广泛和稳定,自主参与的愿望和学习动机更强烈。这一切都为课堂开展参与式、探究式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军侵华期间的滔天罪行;全民族抗战对于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作用;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策略】多媒体教学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外国侵略。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等,中国屡战屡败,结果几乎都是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

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战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地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史实。 理解: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及历史地位。 知识的运用:结合时事客观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及学生角色扮演,锻炼其合作精神,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创造性。通过自主学习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史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介绍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高尚情操。通过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这一伟大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强国之志。通过模拟法庭,加深学生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精神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地位。 难点: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 ★学情分析 《抗日战争》这节课同学都很熟悉,而且很多同学对这部分知识比较感兴趣,加上抗日战争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经过一段时间的高中历史学习,学生已经对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也已经学会在阅读中提取有效信息。打算采取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与教师适当引导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创设问题情景,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让学生在互动学习中获得规律性认识,并加强合作精神的培养。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抗日战争 教案1(人教版必修1)

第16课抗日战争 【三维目标】 1.知识:卢沟桥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国民党正面战场四次会战、中共全面抗战路线、日军的侵略罪行、抗战的胜利 2.能力:对片面和全面抗战路线本质及结果的认识,培养学生用阶级的观点和比较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思想:认识抗日战争是在统战旗帜下,全民族的抗战,民族利益高于党派、阶级利益。【教材分析】 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难点:国共两党实行不同的抗战路线的原因。抗抗战胜利的原因及地位 【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教学法(2)合作教学法 【导入新课】 教师:今天是星期一,同学们刚刚参加完升旗仪式回来,现在我来考考大家:升国旗唱的国歌原名叫什么? 学生:《义勇军进行曲》 教师:我们一起来唱一段国歌吧!(文娱委员领唱,学生齐唱国歌) 教师: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今天的一百多年里,民族危机意识始终笼罩在国民心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便是这种意识的集中反映。这首歌创作于1935年,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从这首歌创作的历史背景看,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指的是什么?当时中华民族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学生:华北事变或日本侵华;抗日救国或救亡图存。 教师:这一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请大家翻开课文第30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著名战争──抗日战争。 【讲授新课】 一、全民族抗战

1.日本侵华的原因 为了全面掌握战争爆发的原因,可以适当地补充资料,从世界史的角度介绍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地位。 ⑴历史背景: 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和摆脱困境的对策;历史原因:从大陆政策到“国策基准”的既定国策; 现实原因:新一轮经济危机的冲击加剧了侵略的野心,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有利条件:中国的国内局势为国共对峙,国民政府尚未作好充分的准备,国际社会绥靖之风盛行。 2.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进攻中国的开始,卢沟桥中国军队的抗战,是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国人民共同抗战。统一战线的建立是由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符合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利益。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外敌当前,国共两党捐弃前嫌,组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了两个战场。 3、中共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 4、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抗战,组织四次会战 中国广大军民同仇敌忾,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日军曾扬言:三个月灭亡中国。结果,仅仅一个上海,日军就打了三个多月。日军恼羞成怒,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他们已经不是一支军队,而是一群野兽! 二、日军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 2、潘家峪惨案 3、七三一部队 (播放纪录片、幻灯:南京大屠杀片段及照片、影片《屠城血证》片断、潘家峪惨案、七三

第16课抗日战争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沈同衡作于1938年《“武运”岂能长久》的漫画反映了( ) ①日本统治者企图以武力征服世界②日本民众存在厌战心理③日本侵略面临失败境地④日本法西斯是中日人民的共同敌人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注意1938年的时间限制。日本在1937年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1945年失败。 答案:D 2.抗战期间,国共两党亲密合作共赴国难,其主要原因是( ) A.阶级利益取得一致B.中日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C.红军长征胜利结束D.百团大战显示中共力量 解析:国共两党的阶级利益有本质的不同,不会因为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两党的阶级利益发生变化,因此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中日民族矛盾在抗战期间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正是这一主要矛盾的存在,决定了在抗战期间国共两党的合作能够得以维持,因此B项符合题意。C项和D项都不是国共合作的原因。 答案:B 3.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其主要内容是( ) A.政府与军队共同努力作战B.在一切日军占领区都进行抵抗 C.海外华侨也要参加抗战D.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进行人民战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全面理解能力。全面抗战突出了不仅要依靠政府军队,更要发动群众。 答案:D 4.美国《时代》1938年1月3日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这段话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卢沟桥抗战B.淞沪会战 C.太原会战D.台儿庄战役 解析:1937年日本侵华的“时间表”是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而这一计划在上海即遭“粉碎”,这指的是国民政府组织的淞沪会战。 答案:B 5.要了解侵华日军的罪行,可以从下列哪些事件中得到答案( ) ①南京大屠杀②潘家峪惨案③“七三一部队”细菌战 ④虎门销烟 A.①②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根据题意,虎门销烟不属于抗日战争期间的史实。 答案:B 6. 对右面的漫画所反映的历史观最有力的驳斥证据是( ) A.日本曾经遭到原子弹轰炸B.日本解放了亚洲各国人民 C.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D.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漫画的识读分析能力。从漫画内容可知,日本否认战争罪行,认为自己是亚洲被侵略地区的恩人。A项和D项不符合题意;B项不符合史实,符合漫画中的观点;只有C项说明了日本的罪行,能批驳漫画中的观点。 答案:C 7.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次正式播音。当天可能播出的新闻是( )

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

新课导入: [展示视频:东京审判] 教师讲述:同学们,在视频中我们看到了日本的首要战犯在法庭上都认为自己无罪,就让我们以抗日战争的史实为依据看看他们到底有罪还是无罪! 【第一幕:血雨腥风】 (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ppt展示:罪行一:军事侵略,侵占领土] 问题1:同学们能不能列举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制造的一系列侵华事件? 教师归纳并过渡:1937年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侵华战争,日本通过一系列侵华事件,侵占了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的大片领土,更为可恨的是,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犯下了的第二大罪行。[ppt展示:罪行二:烧杀淫掠,无恶不作] 问题2:教材中哪些史实可以体现这一罪行? [ppt展示部分图片:南京大屠杀、潘家裕惨案、七三一部队] 展示材料一: 当时驻南京的希特勒法西斯德国代表在向其政府的报告中写道:“他们(日军)是兽类的集团。屠杀、劫掠、纵火、奸杀……甚至以杀人竞赛的方式对南京城血洗。他们是一架正在开动的兽性机器。” 展示材料二: 一位历史学家曾估算,如果让所有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手牵着手,长度可以从南京到达杭州,延展距离约两百英里长。他们身上的血共重达一千两百吨。尸体可装满两千五百节火车车厢。如果把这些人一个个叠起来,将达到七十四层高。 ─张纯如《被遗忘的大屠杀──1937年南京浩劫 展示材料三 3000人-------731部队用活人做实验人数。 3000公斤-------731部队每年可以生产出3000公斤的纯细菌。 27万-------日军实施细菌战致死中国民众27万多人。 问题3:看完这些图片和材料,同学们能不能用简短的话语来谈谈你们此刻的心情? 教师归纳并过渡:……我无意用更多血腥的材料刺激你们纯净的眼睛,我只是想让你们体会日本侵略者对待中国人的丧心病狂,但是你们又何曾能够想象他们也有家人,有儿女、妻子,和家人其乐融融的。 问题4:那么到底是什么使日本侵略者从人性变为了反人类的兽性? 学生活动1:讨论并回答问题。 展示材料四: 破坏和平罪:就是计划、准备、发动侵略战争或从事违反条约或保证的战争,或参与这些罪行的共同计划或阴谋。 战争罪即违反战争法规或惯例。此种违反包括谋杀、为奴役或为其他目的而虐待或放逐占领地平民、谋杀或虐待战俘或海上人员、杀害人质、掠夺公私财产、毁灭城镇或乡村…… 违反人道罪:又译为“反人类罪”,2002年定名为危害人类罪。就是指那些针对人性尊严及其严重的侵犯与凌辱的众多行为构成的事实……或是实施了一系列被政府允许的暴行。如针对民众实施的谋杀,种族灭绝,酷刑,强奸,政治性的、种族性的或宗教性的迫害,以及其他非人道的行为”。 教师归纳并过渡:日本所犯的滔天罪行我们还能列举很多很多,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最后宣布他们所犯的是包括破坏和平罪、战争罪、违法人道罪世界三大罪行当中的55条罪状。由此我们可以明白,正是因为日本侵略者的罪无可恕,罪大恶极,让中国人民忍无可忍,最终选

统编人教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历史《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 要点一两次鸦片战争 材料:争取自由贸易的战斗在英国国内已获胜利,而广州仍在实行限制。这个城市仍拒外商于城墙之外,使外商受该城官员的辖制。一出广州城,就是四亿人口的中国国内大市场。曼彻斯特的制造商们互相议论说,只要想到这件事:如果每个中国人的衬衣下摆长一英寸,我们的工厂就得忙上数十年!只要能够打开这个壁垒就好了。只要英国能找到一个安全港口,能夺得一个岛屿并将它变成一个受英国保护的弊绝风清的货物集散地,那就好了。驻广州的英国散商1830年12月在呈递下院的请愿书中辩解说,对华贸易是世界上潜力最大的贸易。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英国为了实现对华贸易而引发了什么历史事件?发生这一事件的根本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 历史事件: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工业革命使英国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加剧,急需打开中国市场。 (一)鸦片战争的背景: 1、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2、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积极对外扩张,掠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原料和商品市场。 ●主要原因:受自然经济的抵制,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二)两次鸦片战争 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1)战争进程:1840年,英军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开进广州海口,发动侵略;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战争结束; (2)战争结果:失败,签订近代历史上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的危害: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加重清政府和中国人民的负担;破坏中国的关税自主权;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等。 ●领事裁判权: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一些半殖民地国家攫取的非法特权之一。即帝国主义国家的侨民在居留国犯罪或成为民事诉讼的被告时,居留国法庭无权审判,只能由该国的领事裁判。又称为“治外法权”,1943年抗日战争期间废除。 ●片面最惠国待遇:指的是缔约国双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相互给予的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特权或豁免待遇。此种待遇称为“最惠国待遇”。而“片面最惠国待遇”则为中国给予英国优惠待遇,英国不给予中国。其主要特点为“一体

第16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

第16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目标】 收集资料讨论抗战胜利的原因,了解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中共七大的召开 2. 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难点: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直接讲本课导语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巩固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 (因本目教材为阅读内容,教师不宜过多展开讲解,所以采用问题导读法进行。即用小黑板显示或口头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自己解决,对个别地方作适当补充。)抗日根据地何时出现了怎样的困难?出现困难的原因有哪些?中国共产党为战胜困难、巩固抗日根据地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起了什么作用? (过渡)抗日根据地军民局部反攻的胜利,就为抗日战争大反攻准备了条件。怎样争取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中国共产党不失时机地召开了七大。(板书标题及本目要点提示)二、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背景、目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回答,教师根据答问情况,对部分内容进行补充和重点分析) 会议召开的背景:1945年春,第二次世界大战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在欧洲战场,攻克柏林的战役已经打响,法西斯德国的灭亡指日可待,在亚太战场,日军节节败退,美军进逼日本本土,中国军民也展开了局部反攻,日本法西斯加速走向灭亡。中共七大就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前夕召开的。 关于《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提问学生:抗日战争胜利后,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两个前途是什么?毛泽东为我们指明了什么方向?必须怎样去实现?(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回答后,教师指出)毛泽东的报告就抓住了抗战胜利后要建立新中国的关键。 关于党的政治路线:突出四个要点“领导”、“依靠”、“任务”、“目标”,引导学生分析出它是我党为争取实现光明前途而制定的行动纲领。 关于新党章规定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要明确指出毛泽东思想不是毛泽东一人的思想,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广大革命群众对它的形成和发展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因而它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正是七大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关于七大召开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从召开的背景和中国革命所处的历史转折关头以及会议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过渡)抗日战争是如何取得最后胜利的?(板书标题)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描写日本无条件投降过程的文字内容和相关插图或播放有关二战胜利阶段的影视教学资料片。让学生了解美国、苏联和中国抗日军民对加速日本法西斯走向灭亡的作用,然后板书知识要点,并强调抗日战争胜利和结束的时间不同。) ㈠胜利的过程 1945,8,15 日本宣布投降,抗日战争胜利 1945,9,2日本签投降书,抗日战争结束 (设问)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何意义?(引导学生回忆1840年以来外国列强发动的几次大的侵华战争及其结果,结合老师的补充讲解,自己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然后教师予以评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6课 抗日战争教案(4)

教学设计 第16课抗日战争 案例背景 教材分析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所进行的一次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民族自卫战争,也是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保卫战,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本课的“内容标准”是: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本课从三个方面描述了中国人民八年抗战的艰苦历程。第一目“全民族的抗战”阐述了日本帝国主义逐步扩大侵华的过程,以及由此引起中国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然后进一步阐明了国共两党领导的两个抗日战场的情况;第二目“日军的滔天罪行”则通过三个事例揭露了日军在中国烧杀淫掠的强盗暴行;第三目“抗战的胜利”,先以百团大战和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同日军作战为例,描述了中国军队在国内外战场英勇抗日的情景,紧接着概述了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及胜利意义。 历来高中历史教科书都以不少于四课时的篇幅来讲述抗日战争,新课程标准安排只用一课时来讲述。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抓住核心问题是有效处理教材的关键,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学生分析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看,教学对象为高一的学生,通过初中历史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同时通过各种媒体,也接收到大量信息,但大多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高中的学习应上升为理性的、更高层次的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征看,高中生认知结构的完整体系基本形成,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据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高中生情感丰富、意志力增强,兴趣更广泛和稳定,自主参与的愿望和学习动机更强烈。这一切都为课堂开展参与式、探究式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目标分析 课标要求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学习目标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6课 抗日战争

第16课抗日战争 【复习检测】 1.“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条“相反的道路”的实践始于() A.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B.南昌起义 C.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D.八七会议 【教学目标】 1.了解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了解南京大屠杀和日军进行细菌战的罪行 2.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史实 3.探讨抗战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自主学习1】 一、全民族的抗战 1.历史背景 (1)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 (2),日本全面侵华开始。 2.共赴国难

(1)国共合作:两党组成,开始全民族抗战。 (2)敌后战场:1937年,中共制定路线。八路军、新四军开展敌后,建立。 (3)正面战场:国民政府组织了、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淞沪会战中,姚子青、谢晋元等爱国官兵英勇抗击日军。 (4)结果:①虽取得、台儿庄等战役的胜利,但中国大片领土失陷。②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巩固练习1】 1.“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这首童谣的出现是由于发生了() A.一·二八事变B.九一八事变C.七七事变D.八一三事变 2.《大刀进行曲》如此唱道:“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促使“全国武装,抗战的一天来到了”的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B.卢沟桥事变 C.华北事变D.八一三事变 3.电视剧《特殊使命》中有这样一个镜头:驻渭城八路军办事处从戎将军忽然失踪,驻渭城的国民党军将领边国烈命令其下属赶快寻找: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边国烈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当时形成了

第16课 抗日战争教学反思

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全民抗战为重点,重在探讨抗战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历史地位。人教版教材从三个方面描述了中国人民八年抗战的艰苦历程,由于教材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所以我在设计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注意选择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正确态度,以及掌握科学而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授课过程中,将本课分为三个主题进行探究。 主题一通过大陆政策说明日本为什么挑起战争及犯下的滔天罪行,并以罪行为切入点,通过大量血腥图片的再现,突显日军的“残忍”和中国人的“恨”,然后由“恨”转到全民反抗。 主题二是本课的重点,主要采取以材料为依托,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培养学生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与辨析历史材料的能力,并归纳解题方法,学以致用;培养论从史出,以史实为依据的历史学习习惯,而不是仅把结论呈现在学生面前。其中,小活动的设计,重点是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也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 主题三主要以讨论的形式,重在以史为鉴,不忘国耻。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谈谈针对日本右翼势力的行径,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应该怎么办? 在授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 (1)时间线索还不够明确,可以再细化一些。比如可把战争具体分成三个阶段:防御阶段(1937.7.7-1938.10)、相持阶段(1938.10-1943.12)和反攻阶段(1944.1-1945.8)。 (2)在全民抗战这一知识点上,可以再深化一些,特别是对国共两党在抗战中所做贡献的分析,初期和后期的表现不同,那么形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国共两党两个战场主要区别和联系可用表格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以加强学生的理解与消化。 (3)授课过程的节奏显得略快,可以给学生多一些发散思维的空间,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改善,掌握较好的课堂节奏。 (4)在学习过程中,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冷静地剖析历史、正视历史,树立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避免在学生中出现盲目的民族复仇情绪。 总之,经历这次赛课,我在反思中重新认识了自己,看到了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诸多不足。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美中难免有不足,正是这种遗憾美让我们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成长。我希望通过认真反思能够使自己在教学水平上有一个更大的突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