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德育课程理论探讨

德育课程理论探讨

德育课程理论探讨
德育课程理论探讨

德育课程理论探讨

对德育课程进行广泛而深刻的研究始于1960年代的西方国家,到80年代,德育课程已成为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中国,对德育课程的研究起步较晚,一些早期的德育著作和教材都没有对德育课程进行专题研究。例如,影响比较大的德育原理教材,像胡守主编的《德育原理》、华中师大等六院校编写的《德育学》、鲁洁与王逢贤主编的《德育新论》、胡厚福的《德育学原理》、黄向阳的《德育原理》等,都没有对德育课程进行探讨。到了20世纪90年代,德育课程才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进入学者的研究视域,一些德育著作开始列专章论述此问题,如魏贤超著的《现代德育原理》、戚万学等著的《现代德育论》、班华主编的《现代德育论》、檀传宝著的《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朱小蔓主编的《中小学德育专题》等都有德育课程的专章内容。而同时代,有关德育课程的专门著作和理论研究文章日益增多,探讨范围之广、理论研究之深都是史无前例的。认真总结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总结经验,谋求发展,找出不足,予以弥补,对丰富和发展我国德育课程理论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德育课程的地位与特点

关于德育课程的地位问题,势必关系到德育能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开设的问题。对此问题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1]

一是肯定开设德育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持该观点的人认为,任何社会或文化都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一套道德价值规范体系,作为文化传递工具的教育,其主要职责就是向年轻一代传授这些道德财富。同时,儿童的心灵如同一块“白板”,其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完全取决于家长、教师和社会对他们施加的影响。所以,通过德育课程能够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品格的目的。

二是与之对立的观点,德育论文反对德育课程的开设。他们认为德育作为一门课程开设,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不道德的。这是因为根本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价值和道德标准,更无人人必须遵循的道德戒律。任何道德价值都是经验的产物,因而是个人的,是相对的。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任何人都不应该把某种价值观念强加给别人。19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哈桑和梅等人对11000多名8~16岁青少年进行为期5年的研究,研究表明,传统的德育课程所进行的道德规范教授与儿童的实际行为几乎无关。[2]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正是道德教学把孩子教坏了”。[3]

三是折衷的观点。认为德育课程的教学与尊重儿童的自主权利和培养道德判断能力并不矛盾。理想的德育课程既要传授道德知识,又要培养道德推理的技能、发展道德选择能力。这是因为德育同其他学科一样,有自己独特的范畴、过程和方法,“在我们这个多元的社会里,尽管这种直接的灌输方法是无效的,然而,任何道德上放任的企图也没有取得更好的结果”,“道德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要寻找一条中间路线。它既不强迫年轻人接受一套道德规则,也不给他们这样一种印象,即做出决定完全是一件个人的主张或想入非非的事情”。[4]“我们必须反对价值教育中纯粹的‘过程’或‘技能’的方法。为了成功地对价值进行反省,学生必须通过与他人的反省对话获得在一定意义上是合理的价值观点。”“学校必须既教技能又教内容。”[5]同时,通过德育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道德观念,这对学生提高道德规则的理解力有很大帮助作用,也有利于学生自主道德的发展。最后,德育课程的教学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能力。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德育课程也有自身的特点。严仲连认为,德育课程的特殊性主要有:课程目的一元与多元的统一;课程内容生活与理想的结合;课程实施间接与直接的融合;课程评价复杂与不确定并存。[6]佘双好将现代德育课程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德育课程是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理论性和活动性的辩证统一、直接德育课程与间接

德育课程的辩证统一、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的统一、课程学习与学生德行培养的统一。[7]

我们认为现代德育课程的主要特点是:

1.主体性。在一般的知识或技能的学习方面也许一定的强制或压力会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德育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方面,如果没有对学习主体的了解与尊重,就不可能取得应有的效果。这是德育课程最基本的特点之一。

2.育德性。这是德育课程的根本特性。育德并非只是让学生记住抽象、教条的道德规范,而是在融合道德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生活经验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内化规范、体验规范并且践行规范,从而实现人的精神变革,完善人格。

3.理解性。道德知识不同于科学知识,它是价值之知,它体现为一定的关系性、情境性和情感性,它的把握不能靠学习知识所采用的一系列认知操作方式,如分析、对比、归纳、记忆、练习等方式来实现。描叙、理解才是道德学习最好的方式。这里的理解不仅包含着认识,而且更是包含情感的一种体验和领悟。它所追求的不是以精确、客观的知识去丰富、扩展认知结构,而是对道德知识所包含的人的精神存在、人生的价值、人与人之间的意义关联的感受和体悟,从中发现新的启示,建构新的意义,提升自己的德性。理解包括对他人、对自我的情感、需要、价值的理解,包括对人与人间关系的理解,包括对不同情境意义的理解。德育课程正是通过师生、生生、自我间的对话、交流达成理解,促进精神成长。[8]

二、德育课程的分类关于德育课程的分类问题,由于学者们使用的标准不同,也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而产生出各种德育课程名称。综合各家观点,我们大体上可以把德育课程分为五类:

(一)认识性德育课程[9]

认识性德育课程,是学校于正式课程之中规定的德育课程,是系统传授和学习有关道德的、思想政治的知识、观念、理论,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认识、观念、理想乃至道德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的课程。

认识性德育课程具有教学活动独立性和教学内容系统性的特征。在认识性德育课程中,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系统掌握有关思想、政治和道德的知识,培养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认识性德育课程的主要特点是教育性。德育课和各科教学一样,也要涉及大量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要向学生传授比较系统的道德知识,要解决知与不知、正确与错误的矛盾,即具有科学性。然而,由于德育课程与各科教学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不同,德育课程的根本任务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其着眼点应始终放在进行道德教育,促进学生知、情、意、信、行等品德要素的协调发展。因此,教育性是德育课程的本质特征。

认识性德育课程的主要功能在于传授道德知识,发展道德认识能力。它重理智、尚系统,注重道德行为中智慧之启迪,诉诸学生的理解,养成学生正确的道德判断力,使他们对有关道德的知识、观念有系统的把握。凭着良知,我们才能判断善当行、恶当避,才能有持久、平衡的意志与情感准备。更重要的是,我们才能自觉地服从、遵守道德规范,促进个体道德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二)活动性(或实践性)德育课程关于活动性(或实践性)德育课程的含义一些学者作了界定。例如活动性(或实践性)德育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直接经验获得为主要内容的一种课程形式,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受综合知识或经验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组合方式”。[10]“活动性德育课程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通过学校组织或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旨在增进学生的道德认识和

实践能力,改善其道德生活而实施的德育课程。”[11]

就认识性德育课程和活动性德育论文德育课程的关系而言,认识性课程是德育的基础课程,活动性课程则是德育的主导课程。活动性德育课程的主要功能在于可以弥补知而不行之弊,它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和谐的发展,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和行为习惯为主要任务。把活动课纳入课程计划,并作为道德教育课程的主要部分,也正是在于活动在个性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是活动性德育课程的重要形式。活动课程的实施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活动课程应当贯彻主体性原则;活动课程应当与其他课程相配合;活动课程应当与社会生活相统一。[12]

(三)学科德育课程学科德育课程是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制的课程。学科德育课程是我国惟一的有专门的教材、教师、固定的时空环境的一种课程类型,它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基础和主要的课程类型。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正规的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系统地把握、内化基本的道德知识、价值规范,提高道德认知能力,激发丰富道德情感体验,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科德育课程主要有两类:一是专门的德育学科课程;二是以学科课程方式存在的其他学科课程中包含的道德内容。所谓专门的道德教育学科课程就是指以专门介绍道德价值、规则的原理与知识体系,提高学生道德认知与判断能力等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中国一直采取的是学科课程的形式。从世界现当代德育发展的趋势来说,学科德育课程越来越得到肯定。[13]各科教学的德育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是提高学生理性能力的重要途径,这可为道德教育提供必要的工具性的前提。第二,各科教学本身包含着许多重要的价值或道德教育的因素。[14]

(四)隐性德育课程关于隐性德育课程,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论。我们认为隐性德育课程是指广泛地存在于课内外、校内外教育活动中间接的、内隐的,通过社会角色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德育影响因素。简单说就是学校通过(或创设)一定的教育环境,对学生进行一种间接的教育性经验的传递与渗透。

关于隐性德育课程的构成要素,不同学者提出不同的建议。例如,叶明非等认为隐性德育课程有六大因素构成,即认识性德育课程的隐性德育因素、非德育认识性课程的隐性德育因素、活动性德育课程的隐性德育因素、非德育活动的隐性德育因素、体制的隐性德育因素和气氛的隐性德育因素。[15]季诚钧认为隐性德育课程可分为四类:显性德育课程背后隐含的隐性德育课程,物质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制度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精神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16]冀学锋从静态层面,将隐性德育课程领域划分为三德育论文个方面:学校物质层面隐性德育课程,学校组织和制度层面的隐性德育课程,学校精神和文化层面的隐性德育课程。[17]

冀学锋从内容因素、学生的因素、方式因素三大基点对隐性德育课程的设计进行了探讨。

[18]佘双好对隐性德育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隐性德育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方法,如公正团体建设法、校园文化建设法、环境优化法等。[19] (五)校本德育课程校本课程亦称“学校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即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具体地说,校本课程就是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目前,我国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模式,要求学校从实际出发,参与本社区学校课程具体实施方案的编制,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可见,校本德育课程的研究开发和实施是现代课程发展方向之一。

三、德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当前,德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概括起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德育课程在目标上存在的问题。当今社会要求公民的素质应该是综合化、多维度、具有开放性的,能推动自我实现和人类发展,它应包含心理、道德、政治、审美等多个维度的素质,使个体形成健全、和谐、立体、动态的人格,而我国的德育目标却没有跟上这一趋势。虽然新的课程标准在这方面做了一些调整,但总的来说,与国外相比,我国德育课程目标在这一点上还有待改进。另外,我国德育课程目标过多服从于政治需要,而对个体个性发展的需要以及个人生活幸福不够重视,该目标指导下的教育活动势必很难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的个体在人格上也是不完善的。此外,不管是德育的一般性目标还是具体目标,基本上都是以国家决定和颁布的方式确定的,没有德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实际参与,这将会降低德育目标的功能。

2.德育课程内容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德育课程的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果我们仔细翻阅德育教材,就会发现教材过于注重思想内容而忽视给学生提供可以产生真实感受和体验的材料。此外,相对而言,目前的德育教材对知识体系与情意教育因素的重视程度高于对能力因素的重视,学生解决道德问题的能力被忽视。

其次,德育课程的内容(或教材)频繁变动。以中学“思想政治课”为例,1949~1990年间,北京市中学政治课的变动次数总计为32次,其中1976年以来大小变动共10余次。

[20]过多的变动是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课程效果较差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目前我国德育课程教材的现状,檀传宝提出过“思想政治课教材双轨制”的设想,[21]即对目前德育课程教材内容进行清理,将教材中相对稳定的内容依据学生道德发展的实际编写成为一套“硬教材”,争取若干年相对不变;为了照顾到联系实际的需要,将目前教材中稳定性较差的时事、政策性内容按年级编写成为常变常新的“软教材”(可采取活页形式)。这样既可以保证教材的科学性和稳定性,也可以保证学校德育理论联系实际目标的实现。

3.德育课程的设计问题。德育课程的设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螺旋式课程问题;第二是综合课程问题。

“螺旋式”是课程设计的一种方法。采用这一方式可以使学科内容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学生可以逐步深入地接触学科内容的不同方面。螺旋式课程安排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基本相同的内容在不同学段反复安排,只不过后期内容程度上有所加深;二是采用螺旋式方法安排不同的课题内容,只是课程在其发展中应该回顾那些以它们为基础的基本概念,直到学生全面掌握了课程内容为止。我国德育课程基本上采用的是螺旋式结构。这一结构有利于学生对一些抽象的伦理、哲学概念的掌握。其缺陷就是德育课程的内容重复严重,既浪费教学时间也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近年我国德育课程设计已经注意了这一弊端,但是这个问题还远未完全解决。

综合课程也叫广域课程,是学科课程的一种,其方法是把有关学科合并起来编订的课程。综合课程的出现,主要目的是防止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弊端。但是综合课程设计也有缺点,就是由于它的综合特点,不利于一些学科内容系统而深入的教学。所以综合课程主要应当放在低年级应用。高年级还是应采取分科课程为主的课程形式。[22]

4.德育课程在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在课堂讲授中不够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批判能力的培养,在课堂组织上单向的灌输过多,缺乏应有的讨论,即使有讨论,也是为了得出既定的道德结论,而不是求得道德认知、道德反省能力的提高。

缺乏实践的机会。德育是一种与生活联系密切、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实践既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源泉,也是道德教育过程的基础。我国的学校德育无法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实践机会,即使有所谓的“实践”活动,其结果也是导致道德实践活动走向形式主义,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5.德育课程在考核上存在的问题。虽然近来的课程标准规定从识记、理解、应用

三个不同水平级别去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但并未制定出考核的具体操作程序和方法,因而教师在实践中还是不知道如何操作,所以思想品德课程依然是识记和理解水平级的考核,没有兼顾应用水平级,而从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上看,应用恰恰是检测学习效果极其重要的方面。

四、德育课程的发展趋势

在德育课程的发展问题上,学者们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例如古良琴认为,德育课程的发展趋势主要有:德育课程在目标基点上强调“人文化”;在内容上凸现“生活化”;在方法上强调“实践性”;在课程选编上体现“现代化”;在评价上强调“多元化”。[23]鲁洁、高得胜认为,新课程改革在德育课程方面做了许多创新,具体表现为:品德培养回归生活;以生活事件为素材组织教材,体现生活的逻辑;体现新的教育目的观;课程文化是儿童文化,教材是能够与儿童对话的文本。[24]此外,乔建中、俞国良等也对德育课程发展趋势做了描述。综合各家观点,我们认为现代德育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德育课程从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转变。以往的学校德育课程,在内容上大多游离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局限于知识性的理论说教和抽象推导,常常因为缺乏社会生活的依托和确证而流于虚空、无效,也常常因为难以帮助学生解释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或困惑而被视为“假、大、空”。因此,为了真正实现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目标,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就是由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回归。

2.德育课程要从有利于教向有利于学转变。尽管有利于教和学是课程建设的一贯要求,但是以往学校德育教材的编写更多地强调知识载体性和传授性,对如何有利于教师的教考虑较多,而对如何有利于学生的学考虑较少,以致德育教学难以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切实体现师生的互动关系。要克服这一弊端,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德育教材在编写上要强调教学的对话性,即教材应当成为与学生对话的文本和平台,应当促成一种既有平等沟通又有自我表达,既有相互合作又有个人探索的教学互动关系。

3.德育课程要从重理轻情向知情交融转变。尽管以往的学校德育课程也一直强调道德教育既要“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但在情理关系的具体研究和实践中,往往重理轻情。其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普遍把道德认识视为道德发展的主要引导因素,而把道德情感置于道德认识的从属地位,以致简单地以为只要“晓之以理”就能“动之以情”;二是更多地关注道德认识对道德情感的影响,而较少关注道德情感对道德认识的影响。其结果是,以往的学校道德教育带有明显的唯理性倾向,重理性知识传授,轻感性体验内化;重外在理智控制,轻内在情感调节。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十分重视情感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知情交融已成为课程建构的普遍要求。

4.德育课程要从侧重甄别向侧重发展转变。以往的学校德育课程评价,由于受有限的教育资源和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注重结果,侧重甄别和评优,其积极作用只能体现在少数学生身上,而其消极作用则由大多数学生承受,难以实现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目的。新课改特别强化“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新理念,学校德育课程的改革,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道德发展为本,德育的改革重心转向了人的个性,终于把人的价值、人的个性摆在应有的位置。[25]

5.德育课程要体现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体发展需要的有机结合。我国德育课程的传统是重视道德的规范性而忽视人的主体性。把传授本民族、国家的核心价值和美德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但是发展学生的个性、能力,尊重人的自由和选择也是德育理念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因此,德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是越来越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独立思考能力,自我教育能力,道德认知、判断、反思能力的培养。在教育内容的编排方面,课程力求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中心,根据学生发展的阶段和水平选取能为学生所理解、接受的内容,关注学生的思维特点

和兴趣,使学生觉得这门课程有助于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能得到启发。[26] 6.德育课程在内容上凸现“生活化”。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是教学的源泉,也是学生学习道德、领悟道理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我国德育课程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目前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并在努力地改善。这一趋势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表现为选取儿童有可能获得和理解的各种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和事例,教材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周围环境,鼓励采用现实生活和环境中的事实材料,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这一趋势还表现为在内容上选取当前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人们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如环境、资源、人口、生态、多元文化、性别平等、全球关系等,使社会现实及其变化在德育课程中及时得到反映。德育课程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贴近在课程内容的编排方面表现为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逻辑主线,而不是以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在课程的教育活动方面,这一趋势表现为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接近真实生活的情境,减少直接讲授的分量,更多地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接受教育,或者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图片等呈现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对真实情境的想象和体验。

7.德育课程在呈现方式上更加生动、丰富。我国德育教材在可读性、趣味性方面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国外德育教材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图文并茂、语言活泼、深入浅出等特点,这些特点是我国德育课程所缺乏的,虽然近年来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仍需得到进一步的重视。按照新课程标准编制的德育教材在这方面已做出很大努力。

8.德育课程的综合化。德育课程的综合化是1980年代以来学校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我们知道,知识与知识之间是互相联系的,真理观与价值观是具有统一性的,品德中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因素的发展是无法分割的,这是课程综合化的依据。由于生活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诸因素密切联系的整体,而品德形成问题相比语文、数学等具体学科而言,又是如此贴近现实生活,因此以社会生活中面临的各类主题统摄各个领域的知识,使学生在涉及道德的知识、技能、态度、情感方面得到均衡和全面的发展,已成为德育课程发展的共同趋势。[27]

德育课程工作总结

钟山区月照中心校学校德育课程管理工作总结 2017-2018学年 本学期,根据政教处的工作计划,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抓手,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和礼仪常规教育,坚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地开展德育工作,围绕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努力培养举止文明、日常礼仪、品德优良、心理健康且富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主要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一、改进德育工作方法,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学校坚持德育为首的工作思路,积极研究德育工作内容,针对新时期德育新问题,提出学校德育工作新思路,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搞好学校的德育工作,离不开一支经验丰富、方法独到的德育工作者队伍。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使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师表风范。爱生乐教,勤奋工作,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全面关心、爱护暂时落后的学生,杜绝体罚与变相体罚现象。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2、抓好班主任队伍管理 适时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与班主任老师一起探讨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布置每月的工作重点和主题教育活动,及时反馈、处理班级中发现的问题。并不断完善班主任岗位职责,工作条例、考核、奖励制度,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月查,加强班主任工作的过程化管理,并把班主任工作的实绩作为晋升、评优、发津贴的重要依据。 3、构建社会、家庭、学校同步教育网络 德育工作离不开社会、家庭的配合,为此学校积极构建社区、家庭、学校德育工作网络。《三中周报》,每两周出版一期,及时传达学校中心工作,各项主要活动,教育教学成果,指导家教工作等等。为广大学生、家长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努力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能默契配合。 4、加强后进生管理 做好品德差生的帮教转化工作。本学期,各班都能结合本班实际,做好品德差生的帮教转化工作,建立帮教档案,并制定了具体的帮教措施,记载好帮教情况,努力做到用爱心去关怀他们,用耐心去感化他们,尽量把一些苗头性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之中。德育处做了大量的工作,对重点的问题学生“一对一”个别谈心,对本校的后进生、单亲家庭子女进行排队摸底,落实结对帮教教师和措施,增强教育转化的责任感。 5、开足德育教材课程 从学校层面的开足课程,要求老师有教案,有图片。学校教务处组织老师听课和评课,并要求老师上好每一节德育课。 二、强化行为规范训练,改变学生精神面貌 本学期的行为规范教育继续加强。 1、加强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开展诚信从身边做起活动。对学生的学习习惯、遵章守纪习惯、文明礼仪习惯、劳动卫生习惯进行训练和教育。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文件为依据,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充分利用本地的教育资源,大胆实践,精心组织,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开设好学校校本课程,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开发研究背景 1、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教育部提倡大力推进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构建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课程体系,提出农村中小学课程要为当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明确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而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就是由学校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自行决定校本课程。作为课改实验区的学校,理应积极参与课改,使学校的课改工作迅速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2、学生现状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而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生长起来的独生子女,更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一方面,长辈的溺爱,导致了他们的冷漠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或不懂行与周围的人交往。而那些经济比较困难的家庭,由于家长整日忙于谋生,四处奔波,放任孩子自由生长,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使之染上不良恶习,野蛮霸气,缺泛教养。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我国在引进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带进了一些自由散漫的消极思想,人们讲究个人自由,忽视了文明礼仪的教育问题,而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文明礼仪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因此,在学生中开展德育活动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3、我校校情的需要

我校地处环境复杂的城乡结合部——沙坨子。一方面,里面各类闲散、外来人员多,难免对学生的精神风貌起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我校生源相当部分学生来自当地农民子弟,他们家庭经济条件好而文化底蕴不足,又忙于生意上的事务无暇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正确引导,在学校,有的同学任性散漫,唯我独尊,学生在怀教师交往时缺乏良好的礼仪规范;在社会或家庭中,怎么尊者爱糼,怎么与熟人或陌生人打交道,怎么着装,怎么待客做客,怎么遵守社会公德,怎么讲文明,讲礼貌等等显得比较薄弱。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开设德育课程是我校校情的需要。 4、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心理学家调查表明:学生的第一需要是学会交往,其次才是学会学习,只有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进一步发展个性。再加上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小学阶段开设“德育”课程,使他们从小系统地受到良好礼仪规范的熏陶教育,从而养成其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其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 5、我校育人目标的需要 我校首要的目标,就是要教育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己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教师们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了更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较连续性、完整性的教育训练,也为了落实我校的育人目标,拓展更加广阔的教育空间,我们拟将“德育”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开场戏”,以此促进我校的为学思想更好的形成,更好地养成文明的校园风貌。 6、丰富的课程资源 我国早已颁布了《小学生守则》和《小学日常行为规范》。我校各班还制订有学生《文明公约》。去年我国公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一书。社会上服务性行业,如“宾馆酒店”……“市场超市”等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准则与礼仪规范。再加上我校图书馆的丰富的藏书以及宽带网、校园网的建成更方便人们网上资源的利

教师个人说明德育工作情况总结

教师个人德育工作总结 一个学期以来,我能按照自己制定的德育工作计划进行工作,注意自己的师德形象,重视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1、认真学习师德规范,结合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十不准为标准,在家长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2、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把思想道德建设落实到实处,在学习中提升教师的道德标准,深入贯彻《纲要》精神,模范履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不断提高教师的全面道德修养。 3、认真学习新课改,提高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教育理念,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自己能更加适应日益发展的教育势。 4、继续学习报刊上有关的评论员文章及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的事迹,以加深自己对人生观的进一步理解。 5、学习报刊上有关国内外形势教育的文章。通过学习,及时了解和关注当前国内外形势及我国各项改革的进展情况。为灾区群众积极捐款捐物,明确任务、增强信心、努力奋斗、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6、继续认真学习有关的教育法律法规,着重学习《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通过学习统一思想,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义务和法律责任,不断提高对自己肩负特殊使命的认识。 7、制定了班级德育教学计划,利用各种机会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使班级内每个学生在个性心理和道德品质方面得到较大发展和提高。 另外,我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团结同事,作为班组长,努力协调好班级的各项工作。在工作中敬业爱岗,热爱学生,为人师表,责任心强,在教育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平和的环境,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里学习。尊重学生,不体罚,使他们身心得到愉快的发展。在家校联系方面,我除了通过家长会和家校联系手册向家长介绍班级的德育工作计划、内容和实施方法外,还通过家访或个别交谈的形式,共同分析学生的情况,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取得家校教育的一致性。

德育校本课程计划

德育校本课程计划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的德育工作如何进一步增强实效、呈现新意?学校又如何结合自身的特色传统和文化资源落实德育工作,使学生健康发展?在我校“全纳教育”这一特色内涵发展目标的总领下,我们选择搭建一个校本德育课程的平台,将富有学校自身特色、常规的德育实践活动进行梳理、改造、开发,从课程设计的高度,整体规划学校的德育实践活动,为学生的道德发展提供更适切、充分、有效的辅导,整体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三月:文明礼仪教育 课程建议: 要在学雷锋活动月中行动起来,积极学习雷锋精神,开展各种学雷锋活动。全体同学严格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争取向粗鲁告别,向陋习告别;力争把礼貌带进校园,把微笑带给同学,把孝敬带给家长,把谦让带给他人。 课程目标: 1、通过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介绍雷锋的生平及真实故事,使学生知道雷锋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朋而激发学生自觉的向雷锋叔叔学习。 2、利用各种表现形式,使学生知道雷锋精神已在班集体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通过活动,希望更多的“小雷锋”出现在我们生活中。 课程实施: 1、将爱心献给社会。 (1)开展爱心连接你我他,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在校内外开展“文明举止”、“文明仪表”、“文明用语”等活动,引导学生与家长养成文明习惯,共建文明家庭。 2、将爱心献给学校。 (1)通过开展给老师一封信、老师我和你说、今天我当小老师等活动,尊敬师长活动。 (2)在学校开展实践活动如:捡垃圾,做好班级及学校卫生区。激发学生爱校情感,培养学生尊师、爱校、守纪的道德品质。 3、将爱心献给妈妈 以“三八妇女节”为契机,为妈妈写一封信、做一张贺卡或干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申庄小学德育课程开展情况小结

申庄小学德育课程开展情况小结 惠济区申庄小学继续坚持“优先,全面发展”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基础道德建设,规范德育管理,紧紧围绕的中心工作,更新教育观念,强化规范管理,完善工作体系,加强队伍建设,整合德育资源,将“、节日活动、经典诵读、技术、思品课堂”纳入德育课程,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到课程组织,再到课程,我们一步步探索,从方方面面渗透,使德育课程系列化,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礼仪等的情感,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从而向真、向善、向美。 一、加强德育课程队伍建设,为德育课程建设坚守保障 德育课程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陈艳芳() 副组长:李捧(教导主任)程康利(大队) 成员:刘朝娟薛喜文胡锟锟马璐萍王辉(各科教师、辅导员) 1.德育课程管理是一个整体系统,我校继续建立和完善德育课程管理网络,实行校长总负责,教导处具体负责,少先大队操作执行,学校其他科室和年级能同力协作的德育管理机制,根据德育工作目标、内容,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

2.调整、辅导员例会内容,引领班主任、辅导员老师认真的工作方法,鼓励大家多学习、多吸取好的经验和做法,并融入自己的工作中,促使班主任注重实践、注重思考、注重质量,互相启发,深入研究,确立更先进的育人理念,掌握更科学的育人方法,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工作中研究,不断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水平。 二、深化德育课程管理,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纳入德育课程 1.学校日常德育管理坚持抓实抓细,重视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着力落实《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主题》《一日常规量化考核制度》等常规管理制度,通过板报比赛、学生作品、主题班会等展现各班创建特色,以学生教育学生,更贴近学生的和学习生活实际,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2.、礼仪先进等评优评先项目,激发了学生管理班级的热情,推动了班风、、校风的优化。 3.加强法制教育。通过开展系列宣传教育活动,请专业法律工作人员为学生做法律,营造浓厚的法制教育氛围,增强学校领导、全体师生的法制观念和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 三、紧抓活动育人,丰富德育活动课程 活动育人作为德育课程的重要内容,继续受到重视,本学年我们开展了很多德育活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活动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德育课程设置方案

王伙小学德育校本课程设计(方案) 一、开发背景: 1、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国家大计、教育为本,国家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国家教育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明确规定:“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成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2、整体规划有序落实 学校德育千头万绪,从课堂教学到校园活动,从校内教育到校外延伸,从学生引导到家庭、社会共育……内容、形式、方法等都十分丰富。每学年,上级部门有明确的推进重点,而学校在贯彻落实的同时,又必须根据校情、学情,从实际出发,才能取得实效。因而,学校德育须从目标、内容、实施等入手,进行整体规划,既有相对稳定,又有即时生成,确保德育工作有序、有效地开展。 3、课程引领提高实效 二期课改实施以来,课程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以课程为引领,开发校本,推进德育,不失为统筹思考、扎实开展的有效策略。校本德育课程是以学生现实的环境和条件为背景,以学生现实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构建的课程,利用校本课程实施德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既有基础型课程中学科教学内容的拓展,又使既定拓展与即时拓展相结合,并延伸开展相应的探究活动。同时,在科目设计中涵盖了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层层深入,有效提升德育效果。 4、强化意识提升师能 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亦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强化了教师的课程意识,引导教师不仅关注实施操作,更能从课程构建的层面思考,不仅知道怎么做,更清楚地知道为什么做,怎样做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更能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培养,较为全面地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因此,校本课程建设十分有利于督促教师不断学习、研究,建立课程意识,更新知识结构,改变教学方式,开发课程资源。 二、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 方案 1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篇一:“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文件为依据,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充分利用本地的教育资源,大胆实践,精心组织,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开设好学校校本课程,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开发研究背景 1、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教育部提倡大力推进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构建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课程体系,提出农村中小学课程要为当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明确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而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就是由学校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自行决定校本课程。作为课改实验区的学校,理应积极参与课改,使学校的课改工作迅速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2、学生现状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而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生长起来的独生子女,更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一方面,长辈的溺爱,导致了她们的冷漠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或不懂行与周围的人交往。而那些经济比较困难的家庭,由于家长整日忙于谋生,四处奔波,放任孩子自由生长,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使之染上不良恶习,野蛮霸气,缺泛教养。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中国在引进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带进了一些自由散漫的消极思想,人们讲究个人自由,忽视了文明礼仪的教育问题,而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文明礼仪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因此,在学生中开展德育活动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3、我校校情的需要 我校地处环境复杂的城乡结合部——沙坨子。一方面,里面各类闲散、外来人员多,难免对学生的精神风貌起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我校生源相当部分学生来自当地农民子弟,她们家庭经济条件好而文化底蕴不足,又忙于生意上的事务无暇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正确引导,在学校,有的同学任性散漫,唯我独尊,学生在怀教师交往时缺乏良好的礼仪规范;在社会或家庭中,怎么尊者爱糼,怎么与熟人或陌生人打交道,怎么着装,怎么待客做客,怎么遵守社会公德,怎么

美德在我心中白坡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纲要

《美德在我心中》德育校本课程纲要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工程。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搞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应努力更新观念,积极创新内容、形式和手段,充分发挥各种校园活动的作用。在道德体验活动中,一方面应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感悟,在感悟中不断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提升自我;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把多元的教育意图巧妙地融入其中。 一、课程目标 1、注重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在活动中“形成”德育。为学生提供可以发展自我、表达自我的舞台; 2、落实各项常规教育,在自我管理中提高学生的能力。丰富少先队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习得。 3、在课堂中引入活动课程意识与思想,力求突出教学空间的开放性,同时实施弹性课程制和选用丰富的校本课程,为孩子们的自主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4、成立各种活动小组,为学生搭建展现他们风采的舞台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验教育,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高尚人格的发展。 5、加强育人队伍建设,促进德育工作科学有效地开展。优

化组织管理,进一步凸显校园特色。 6、挖掘在教育教学中蕴藏着的德育资源“宝藏”,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网络,形成德育工作“新的生长点”。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1)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2)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养正确的理想和信念。(3)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 小学生要养成良好的文明、勤学、卫生、守纪、锻炼、创新意识等习惯,以“爱心”为核心,以小见大,从爱父母、爱同学、爱老师……开始,胸怀祖国,逐步提升为爱人民、爱祖国。使学校、家庭、社会明确,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使学校、家庭、社区都树立“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思想。 三、课程实施网络 1、家校联系网络。如学校家长管理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家校互访、家校联系卡包括电话、网络联系等。 2、学校内部网络。学校完善德育的三条主线。即以“校长

德育课教学工作总结报告

德育课教学工作总结报告 德育课教学工作总结报告1 作为一名德育导师,要把爱撒向特殊家庭的子女的心里。他们或是不愿意理解纪律的约束;或是缺少修养;或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或是不爱学习,成绩较差。他们经常受到歧视,挨批评,压抑,自卑,逆反心理重。尽管有些特殊家庭的学生妄自尊大,旁若无人,为所欲为,但内心是空虚的。这正需要教师用真执、炽热的爱去弥补和温暖。师爱是师德的核心。 一、尊重信任学生 王育琨的自尊心强,我在处理他的事件时,异常重视维护他的自尊,取得效果较好。在教学中,尊重、信任他。我允许他给教师的工作提出意见。从不当众批评指责他,用个别谈心的方法。和颜悦色,不要粉刺、挖苦,没有凌驾于他之上。平等待人更是尊重、信任的要点。 二、用真挚的情感温暖他,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爱 多年来的教育教育告诉我,以情感人,与王育琨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我对他的理解,以情感人。我常常以平等的心态对待他,用真挚的情感温暖他,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爱。我始终“紧跟”他。课下与他们谈心,与他们同欢乐、同忧愁,让他感到教师并不是可怕、令人生畏的,而是和蔼可亲的。 对他做到关系备至。成绩不好的不断的给予了鼓励;家庭经济困难

了,帮他们买些学习用品;学习本事弱了,绝不要歧视,对他照顾的更周到了。我相信这样做,必须给他的心灵带来了安慰和温暖。 三、爱中有严,严中体现着爱 王育琨自制本事不强,不善于控制自我的情绪,往往有意无意的犯一些小错误。所以,我用严格的纪律来约束他,要求他,使他言行规范。 四、搭建好学校、家庭的桥梁 一般我都是经过电话了解家长了解学生的,可是必要的时候去学生家里家访,了解更真切的学生在家表现。要想王育琨发生转化,离不开家长的支持、配合,所以首先是和家长取得联系,经过电话联系、家访、来校等方式,每周与家长联系定期交流学生在校情景,指出优点、缺点。同时也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生活等状况这样做到互通信息,全方位的了解学生,这是帮忙学生转化的基础。 以上是我个人本学期德育导师工作的总结,没有轰轰烈烈,仅有点点滴滴!今后我将在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继续努力。 德育课教学工作总结报告2 时光飞逝,回顾近几年班导师工作的酸甜苦辣,心中充满感激。我要感激我的学生,是你们让我进一步感受到这一份工作的欢乐,进一步了解班导师所需担负的职责,进一步巩固了担任一个好班导的信心,也是你们让我进一步确认了作为教师进行专业发展的支撑点——基于实践的学习与反思,你们给予了我很多关于教育、关于人生、关

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实施计划

陈路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工作,探索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实现学校、社会、家庭的协同教育。做到认识全面,分工合作,密切配合;达成目标一致,功能互补,方法灵活的教育合力,努力争取最佳的教育效果。 一、课程目标 1、注重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在活动中“形成”德育。为学生提供可以发展自我、表达自我的舞台; 2、落实各项常规教育,在自我管理中提高学生的能力。丰富少先队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习得。 3、在课堂中引入活动课程意识与思想,力求突出教学空间的开放性,同时实施弹性课程制和选用丰富的校本课程,为孩子们的自主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4、成立各种活动小组,为学生搭建展现他们风采的舞台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验教育,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高尚人格的发展。 5、加强育人队伍建设,促进德育工作科学有效地开展。优化组织管理,进一步凸显校园特色。 6、挖掘在教育教学中蕴藏着的德育资源“宝藏”,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网络。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1)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2)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养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3)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 小学生要养成良好的文明、勤学、卫生、守纪、锻炼、创新意识等习惯,以“爱心”为核心,以小见大,从爱父母、爱同学、爱老师……开始,胸怀祖国,逐步提升为爱人民、爱祖国。使学校、家庭、社会明确,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使学校、家庭、都树立“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思想。 三、课程实施网络 1、社会网络。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建单位德育基地、校外辅导员等。 2、家校联系网络。如学校家长管理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家校互访、家校联系卡包括电话、网络联系等。 3、学校内部网络。学校完善德育的三条主线。即以“教导处——备课组——学科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渠道主线,把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活动之中;以“校委会——大队部——班主任“为主体的常规教育主线。 四、本学期具体德育课程安排 总体思路: 分段构建,根据学生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和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确立年级

德育课程落实情况总结

刘家寨小学德育课程落实情况小结 美国当代教育家托马斯.里考纳认为,各学科对德育来说是一个“沉睡的巨人”,潜力极大。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重视提高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意识和现代德育意识。学科德育渗透,关键是领导,基础是教师。要使教师能按《小学德育纲要》的精神和全日制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必须提高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技术手段、环境的意识。为此,我校就德育课程的落实在开学阶段做了以下工作: 一、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各学科教学大纲等。通过学习和讨论,使他们从培养跨世纪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高度,学科教学是德育工作最有效、最经常的地位,来认识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认识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优化育人环境,对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作用,统一认识,自觉地、有计划、有目标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更好地教书育人。 二、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照国家课程设置标准,开足开齐上好各类课程,落实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课程及环保课,保证授课时间不挤占。 三、提高学科德育渗透功能。

课堂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种全员性策略,教师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诸方面渗透德育教育来优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各学科要继续上好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的教研课,要继续认真上好思想品德、晨会、班队活动课.继续开展学科德育渗透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各学科自身的特点,做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学生思想修养相统一,灵活随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识别真善美的能力,逐步形成理想与信念,进而转化为发愤学习,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

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总结

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总结-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总结 我校为了适应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要求,坚决贯彻县乡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精神,在学校的统筹安排下,并结合我校的校本、校情及教育教学资源,对我校的校本课程进行了调研、探索及开发。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安排。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分别明确任务,下达目标,经过调查研究,查询资料、探索研究,深入开发,已初步取得成绩。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校采用总——分——总的原则。即德育教研室对课程开发下达总体任务、总体目标、任务分解到老师手中,通过调查,研究,探索实践能力,老师整理上报、最后综合形成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内容。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校又坚持实践性、地域性、综合性原则。在校本课程安排及培训会上,通过对老师宣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实施途径、评价标准等,让老师首先了解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即结合校情、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对学生有益于生活的一门课程,要真正服务于学生的生活;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老师仍然是组织者,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是这一任务的实施者,起主体作用,发动广大学生,调查了解、查询资料、收集、了解信息,开阔视野,一方面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有所收获;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培养了学生了解社会的意识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社会交际能力和收集信息能力;第三方面让学生知道社会调查,实践是获得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校本课程开

发过程中,我校充分发挥学校、老师、学生集体智慧,从学生到教师,并教师到学校,自下而上,并通过学生、老师的共同努力,通过调查、研究、探索、对比、综合终于完成了适合本校校本课程资料。 以学校历史文化为载体,通过调查了解、查询资料等手段,并结合学生学习的情况和能力水平,并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探索、研究开发校本课程《校园礼仪》、《法律讲堂》。 为了搞好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任务,学校坚持贯彻校本课程开发精神,高度重视此项任务,专门组织了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对教师进行了专门培训,让他们了解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实施步骤、目标任务、评价等,让他们从思想上先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并能高度重视此项任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我校共分了以下几个阶段。 1、校本课程开发,了解、认识、研讨阶段。 通过校本课程培训,了解、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并且通过相互之间互相谈认识、谈看法,互相研讨,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开发意义,提出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明确课程开发任务及近期、远期目标。 2、提出方案,下达任务,调查研究阶段。 学校组织老师召开了校本课程开发安排会议,提出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明确、分解校本课程开发任务、收集资料。 3、补充、完善、分析、综合阶段。

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陈湾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需求分析 1、背景分析 德育课程的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还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我校为农村小学,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学校硬件建设、管理和教育教学等方面与兄弟学校有一定的差距。如何迅速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这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2、我校校情的需要 在学校,有的同学任性散漫,唯我独尊;在社会或家庭中,怎样尊老爱幼,怎样与熟人或陌生人打交道,怎样遵守社会公德,怎样讲文明、讲礼貌等等显得比较薄弱。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开设道德教育课程是我校校情的需要。 3、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心理学家调查表明:学生的第一需要是学会交往,其次才是学会学习,只有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进一步发展个性。再加上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小学阶段开设道德课程,使他们从小系统地受到基本道德规范的熏陶教育,从而养成其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其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 4、我校育人目标的需要 我们首要的目标,就是要教育学生做一个能时刻为他人着想的人。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教师们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了更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较连续性、完整性的教育训练,也为了落实我校的育人目标,拓展更加广阔的教育空间,我们拟将“心中有他人,言行想他人”作为我校德育课程开发的“开场戏”,以此促进我校的为学思想更好的形成,更好地养成文明的校园风貌,促进校园文化的内涵发展。 二、总体目标 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德育课程,使学校形成办学特色。

德育课工作总结

德育课工作总结 本页是精品最新发布的《德育课工作总结》的详细文章,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篇一:德育课教学工作总结 德育课教学工作小结 本学期本人担任财会专业的德育课教学,一学期来,我始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能够认真制定教学计划,研究教学理论,有针对性地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下面就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首先,根据任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备课。过去在备课时往往只是单纯地考虑自己怎么上这堂课,而很少把自己当成学生来想象。没有认识到每年的课本知识还是那些,但是每一年的学生却是都在换,如果教师年年只是单纯的备书本上的知识,而没有考虑到所面对的学生已经有所不同,这就会使自己每一年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都在走原来的老路子,而不能适应已经发生的变化的学生的要求。这必然使自己在上课时总是沿着自己的教学思路去“引导”学生而忽视了学生自己去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从而时常出现那种“满堂灌”的现象,而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使得教学效果大大降低,更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格格不入。认识到的这一点之后,我在平时有意识

的注意与学生都接触,走入学生当中,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情感世界需求。在教学中注意帮助他们找到优、缺点,明确学习的方向感。并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厚爱每一个学生,范文写作真诚的接受他们,信任中差生鼓励他们大胆讨论发言。由于我的理解与真诚,使得他们这一学期来在学习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与发展。 其次、我认真制定教学计划,注重研究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多方面搜集资料。为提高每一节的教学质量,我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德育课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此外,我积极参加科组教研活动,并能经常听各位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同时我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 方面、多角度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高尚人格。 再者、我注重更新教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导学式教学模式,通过抓课前预习、讨论交流、启发指导、巩固训练四个阶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精品营造良好的课堂后气氛,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实效性。同时在作业的按排上,我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并做到适量以达到进一步对知识的巩固和消化,又不增加学生作

德育校本课程纲要

德育校本课程纲要 张作民 2010年3月8日15:34 浏览数:523 | 评论数:0 日照经济开发区中学 - 德育校本课程纲要 一、德育校本课程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中学德育大大纲》、素质教育等有关要求为依据,全面落实课程标准。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从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分层次确定德育工作的目标和内容。在保证对学生进行基本思想政治观点、基本道德、基础文明行为教育、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基础上,努力构建具有开发区中学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力求在德育校本课程认识上有所突破,在德育工作实践上有所创新,在德育工作实效上有所提高,全面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系列化、人本化、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为我校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创建目标奠定基础。 二、德育校本课程总体目标 ) 学校德育工作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主线,制订如下目标: 1、德育校本课程管理目标:系列化、人本化、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1)德育工作系列化。力求把学校德育工作具体分解到年级,具体到学期与月,每月根据主题安排活动,形成系列,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受到教育。 2)德育管理人本化。逐步建立以学生成长导师制为基本模式的亲情化、互动式、人本化的校园人际关系。试行并全面推广“学生成长导师制”,继续使用好《学生成长记录册》。力争使学生对“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满意率达100%,《学生成长记录册》使用合格率达100%。

3)德育队伍专业化。使年轻班主任教师100%的接受学校及上级有关部门培训,积极争取德育专职人员和思想政治课教师参加上级举办的专业培训;力争配备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教师;通过培训在全校培养一批德育工作带头人。 : 4)德育评价科学化。建立和完善德育工作的“双线”评价机制,即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教师德育工作评价,把教师德育工作评价结果纳入教师工作考核。 5)德育资源最优化。利用好校内德育阵地(一报、一刊、一台、一站、两室、板报宣传栏、校园文化长廊),充分发挥其主阵地作用;积极开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发挥德育基地的互补作用。 6)德育效果最优化。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牢固树立“知荣明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使学生的思想品德评定合格率在98%以上,有效控制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 2、德育校本课程育人目标: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审美。 将学生培养成具备以下素质的青少年: ' 1)、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 2)、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和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志向。 3)、遵守社会公德,遵纪守法,行为习惯文明,团结友爱,孝亲敬老,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4)、具有现代公民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和竞争意识;有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观念;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5)、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有强烈的进取心和责任感。 ! 6)、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初步了解党的基本知识,为将来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 三、德育校本课程的理念: 1、坚持德育为首理念: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确保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首要位置。坚持德育为首、成才先成人。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2016-2017学年背崩乡中心小学第一学期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从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分层次确定德育工作的目标和内容。在保证对学生进行基本思想政治观点、基本道德、基础文明行为教育、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基础上,努力构建具有背 崩乡小学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力求在德育校本课程认识上有所突破,在德育工作实践上有所创新,在德育工作实效上有所提高,全 面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序列化、系列化、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二、德育校本课程总体目标 1、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实施目标:德育教育序列化、系列化、专业化、科学化、最优化。 1)德育体系序列化:探索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德育工作的序列化体系。 2)德育工作系列化:力求把学校德育工作具体分解到学段、年级, 具体到学期与月,根据主题安排活动,形成系列,使学生在具体的 活动中受到教育。 3)德育队伍专业化:在探索实践中增强教师把握德育契机的敏锐性,为教师开展班级德育工作积累经验,提升班级组教师的合作分工意识。 4)德育评价科学化:建立和完善德育工作的“双线”评价机制,即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教师德育工作评价,把教师德育工作评价结果 纳入教师工作考核。 5)德育效果最优化: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牢固树立“知荣明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有效控制学生的违纪 违法行为。 2、德育校本课程育人目标: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 审美、学会生活。将学生培养成具备以下素质的青少年:

1)、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 正确的政治方向。 2)、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远大的理想抱负 和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志向。 3)、遵守社会公德,遵纪守法,行为习惯文明,团结友爱,孝亲 敬老,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维方法。4)、具有现代公民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和竞争意识;有创新 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观念;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5)、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有强烈的进取心和责任感。 6)、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初步了解党的基本知识,为将来成为坚定 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 三、德育校本课程的理念: 1、坚持德育为首理念: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确保德育在学校 工作中的首要位置。坚持德育为首、成才先成人。 2、坚持全员管理理念: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有全员管理观念。 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格局,形成人人育人、处处育人、事事育人的合力,特别要加强德、智、体、美、劳的整合互动。 3、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学生是德育主体的 观念,帮助学生确立自主发展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坚持内化提高理念:德育工作应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其最高境界是学生心灵的内化。这一过程首先是严格制度管理,其 次是在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亲身的学习、实践、体验,并经过多 次反复,逐步内化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德育校本课程类型: 1、学习课程:专题讲座,班团会,理论学习等; 2、环境课程:校园、班级环境布置,校园、班级文化建设; 3、活动课程:如艺术节、体育节、主题活动、升旗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重大节日庆祝活动等; 4、社会实践:社会考察与调查,军训等。

大型德育活动总结

---------------------------------------------------------------范文最新推荐------------------------------------------------------ 大型德育活动总结 本学期以来,我校政教处在学校党支部的正确领导下,在老师们的关心和帮助下,制定了德育活动的计划与内容,按照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从班级的自身特点出发,以团结为动力,认真落实县教育局的工作要求,积极举行多次大型德育集体活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此将本学期我校德育活动的情况作以下汇报和总结: 一、10年9月10日,用最真诚的祝福为老师庆祝教师节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做人上,都能给我们最有价值的教导。为了感谢老师们在过去一年里的教导,各班同学在校园里为老师分举行了一次教师节庆祝活动。包括给老师写感恩信,写关于老师教育自己的作文,办教师节黑板报,为老师做一件小事等。活动中,游戏环节里,学生和老师的相互配合,相互交流把活动带到高潮。这次活动的举行更有利地拉近了同学跟老师之间的距离,双方的关系更加亲密。 二、10年10月30日,“爱我绿林,共建新家园” 友谊篮球赛 为构建一个和谐、友爱的校园,九年级两个班班进行了一次小型的友谊篮球赛。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积极,配合得很好,场上同学激烈比赛,场下的同学就在旁打气加油,气氛融洽。这场篮球赛,把两班同学由陌生带到了熟悉,突出了本次活动主题——友谊。 1 / 12

三、10年11月20日,文明生活健康成长 为引导同学走上文明、健康的道路,各班在室内举行了一次有关文明、健康知识活动。主题内容由所有班干部一起讨论,最后达到共识。本次活动在积极向上,娱乐大家之余,还让同学们对文明和健康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行动起来,做个标准的文明中学生。 四、10年12月3日,感恩母亲感恩社会 一首让人感动的《感恩的心》把活动拉开了序幕,大家怀着感恩的心观看了老师为我们提供的英文片《粉红狍》,片子多偏与社会,也具有娱乐性,但最后,老师的一个感人故事,让每个人对相隔数里的家有了想念,想起母亲的唠叨,想起父亲严厉的嘱咐。学会感恩,学会做人,带着感恩的心走到任何地方。 五、09年3月12日植树节环保小卫士表彰 学校开展植树节“我为家乡添一片绿”宣传及废旧电池回收总结表彰,动员每位学生回家栽两棵树,并表彰了3名在废旧电池回收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杨霞、杨涛、陈可淼。提高了全校学生的环保意识。六、09年5月12日,防震、防火演习珍爱生命教育活动 为在全体同学中普及消防知识,强化消防安全意识,增强同学们在突发事件中的应急能力,各班级在一周内分别举行了防震、防火演习和珍爱生命教育活动,全校同学踊跃参与了此次活动。受到了安全教育。 本期学校德育工作以抓好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为已任,继续围绕创建”节约型校园”为工作切入点,从传统教育活动中

德育校本课程设计

高家岭中心学校德育校本课程设计(方案) 一、开发背景: 1、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国家大计、教育为本,国家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国家教育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明确规定:“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成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2、整体规划有序落实 学校德育千头万绪,从课堂教学到校园活动,从校内教育到校外延伸,从学生引导到家庭、社会共育……内容、形式、方法等都十分丰富。每学年,上级部门有明确的推进重点,而学校在贯彻落实的同时,又必须根据校情、学情,从实际出发,才能取得实效。因而,学校德育须从目标、内容、实施等入手,进行整体规划,既有相对稳定,又有即时生成,确保德育工作有序、有效地开展。 3、课程引领提高实效 新课改实施以来,课程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以课程为引领,开发校本,推进德育,不失为统筹思考、扎实开展的有效策略。校本德育课程是以学生现实的环境和条件为背景,以学生现实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构建的课程,利用校本课程实施德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既有基础型课程中学科教学内容的拓展,又使既定拓展与即时拓展相结合,并延伸开展相应的探究活动。同时,在科目设计中涵盖了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层层深入,有效提升了德育效果。 4、强化意识提升师能 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亦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强化了教师的课程意识,引导教师不仅关注实施操作,更能从课程构建的层面思考,不仅知道怎么做,更清楚地知道为什么做,怎样做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更能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培养,较为全面地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因此,校本课程建设十分有利于督促教师不断学习、研究,建立课程意识,更新知识结构,改变教学方式,开发课程资源。 二、课程目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