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依托科技创新竞赛培养应用型人才_杜侦

依托科技创新竞赛培养应用型人才_杜侦

依托科技创新竞赛培养应用型人才_杜侦
依托科技创新竞赛培养应用型人才_杜侦

2013年第9期(总第404期)

No.9,2013

General,No.

404 EDUCATIONAL RESEARCH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了“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一系列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旨在通过竞赛的形式推动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平台。江西省教育行政部门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竞赛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了新平台,开拓了新空间。

一、科技创新竞赛成为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江西省把组织科技竞赛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活动,希望通过竞赛的形式调动当代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大学生培养成应用型人才。

(一)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方式

江西省教育部门和高校认识到,我国的经济建设在转型,从传统经济转向知识经济,产业空间成倍拓展,需要大批能够实现产业升级换代的应用型人才,迫切要求高等教育转型,从培养理论型、学术型人才转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此外,进入大众化阶段后,我国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培养目标不应仅限于进入政府机关、科研院所的理论型人才、研究型人才,还应是进入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江西省高校以更新人才观、教育观为先导,不再以知识掌握的数量和准确度作为唯一标准,而是将教育教学的重心从知识总量、准确度转向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树立了通过实践教学、竞赛活动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新理念。在实践

依托科技创新竞赛培养应用型人才*

杜侦曹慧丽魏琳华李聪

[摘要]江西省教育行政部门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方式,拓展竞赛项目、丰富竞赛类型,提升竞赛“含金量”、扩大参赛规模,完善赛事组织管理、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积

极组织学生科技创新竞赛,调动了大学生情境学习的积极性,构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

平台,完善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条件,锻炼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高校应通

过更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观念,加强竞赛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增加财政经费对竞赛的投

入,扩大竞赛的受益面,建立新型学业评价制度,构建多元支持体系,研制综合信息管理系

统等措施,完善以竞赛为依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拓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关键词]科技创新竞赛;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人才培养平台

[作者简介]杜侦,中共江西省委教育工委研究室副主任,江西省教育厅政策法规处副处长、研究员(南昌330031)

——————————

*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2008)重点课题“大学生创新竞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批准号:JY0804)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中,把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从主要依靠课堂,转向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训、科技竞赛并举的教育新方式。

(二)拓展竞赛项目,丰富竞赛类型

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是调动当代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大学生情境学习、主动学习、体验学习,提高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践应用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活动。江西省积极组织高校学生参加的竞赛由1990年的一个工科项目,经过多年的发展增加到30多个,涉及理、工、农、医、经、法、管、教、文、史、哲、艺12个大类,顺应了各个专业借助竞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江西省高校学生参加的竞赛包括学科竞赛、课外科技活动、职业技能竞赛等(统称科技创新竞赛,简称竞赛),参赛选手以本、专科生为主。丰富的竞赛类型顺应了各个层次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顺应了不同层次、各个专业、各个年级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的内在要求。(见下表)

竞赛项目

江西省大学生科技创新职业技能竞赛

“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竞赛(教育部、团中央等主办)

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竞赛

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

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与模拟经营竞赛

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广播影视类专业大学生创作作品大赛

全国大学生“E路通”网络商务创新竞赛

“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

“CCTV杯”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竞赛

“赣江杯”全省高校学生英语口语竞赛

江西省写作大赛

南昌大学科技学院学生DV大赛

江西农业大学“大学生软件创新设计大赛”

“新赣商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说明

始于1990年的“全省学生电子电脑科技竞赛活动”,由省教育厅主办,团省委、省科协、省电子学会协办

举办得最早的全国性竞赛,由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倡导,教育部高教司、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1994年开始主办

主办单位(国家十几个部委)最多的竞赛

含科技作品(逢单年)、创业计划(逢双年),国家主席题写杯名

主要面向文科生,是参赛规模发展最快、参赛学生最多的全国性竞赛

第一届赛事在江西省举办的全国性竞赛

以赛促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做得最好的赛事之一

教育部高等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举办

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广播影视类专业指导委员会主办

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竞赛项目以企业的真实任务为导向,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承办、赞助

中国机器人学会主办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赞助

江西省写作学会举办

南昌大学科技学院主办

江西农业大学主办

江西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主办

江西省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部分项目明细表

(三)提升竞赛“含金量”,扩大参赛规模

竞赛从要求学生展示知识掌握的广度、深度以及简单的动手技能,走向要求学生展现当代大学生适应产业升级、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前沿知识与复杂技能,如全省大学生科技创新职业技能竞赛,就从组装简单的收音机,过渡到电子设计、网络工程设计;从带有知识复制导向、记忆导向、应试导向的电脑知识赛,过渡到包括知识应用、知识创新导向的电脑作品赛。竞赛的目标不仅是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而且试图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如电子设计竞赛从要求学生做电子元器件的焊接、安装,发展到要求参赛选手利用计算机软件开发新产品,进行系统测试,写出符合学术规范的科技创新论文。这样,通过竞赛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就具有一定的复合性。进入20世纪以来,各类竞赛的参赛人数、队数、校数都在不断增加。始于1990年的全省学生电子电脑科技活动,最初仅有6所学校、40位学生参加,到2011年则有72所高校、7300多人次参加,即全省近80%的高校、平均每百名在校生就有1人参加该赛

事。再以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竞赛为例,在第一届竞赛中,江西赛区有36所院校6000人参赛;在第四届赛事中,江西的参赛院校达57所,参赛学生超过15000人。

(四)完善赛事组织管理,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在竞赛过程中,江西省教育主管部门为各项赛事制定了竞赛规程,做到规则公开、程序公正。如委托省外专家出题,实行省际交叉评卷。为了避免“为竞赛而竞赛”,除了在初始阶段设置启动仪式和工作会议之外,一些赛事会在赛前对指导教师进行培训,赛中各高校教师进行教学和学术交流,赛后进行总结表彰。如在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与模拟经营竞赛江西赛区的竞赛中,学生在参加竞赛时,指导教师参加物流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研讨会,请行业协会的权威、企业界的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介绍业界发展态势、技术前沿和遇到的“瓶颈”,请学术界的专家介绍最新的物流理论和研究课题;在竞赛的评审阶段中,采用了“回避制”和“仲裁制”。竞赛结束之后,竞赛组织机构分析竞赛情况,明确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和努力的目标,最后以竞赛的回顾、总结与展望的方式向主管部门上交竞赛工作报告,由教育行政部门连同获奖名单一起印发给各高校,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新的切入点和参考依据,提高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政府对竞赛给予人力支持、财力支持和政策支持。江西省教育厅把组织高校参加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主办的竞赛列入工作计划,作为“规定动作”,每年发出专门文件;对重大赛事,年初有安排,赛中有指导,年底有表彰;有专人负责,有专门的财政经费支持且安排的专项经费逐年增加。从2004年开始,江西省教育厅以政策文件的形式规定,在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主办的全国性大学生学科竞赛中,凡是参赛学生获得等级奖,其指导教师

可享受省级教学成果奖待遇;2007年,江西省教育主管部门与江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联手,为在全省高职高专学生科技创新和职业技能竞赛中获一等奖的选手,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实施了“以赛代考(证书)”的制度创新。2012年,江西省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高校职称评审条件中规定:对于在全国性竞赛中获奖的参赛队,其指导教师可以把学生参赛成绩作为职称晋升的条件。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效益显著

(一)调动了大学生情境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与具体情境相关,在解决与现实世界相联系的问题过程中,习得的知识将更丰富、更有效和易于迁移。[1]江西省组织学生参加的,以培养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的“任务式”、“项目式”学科竞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风格,调动了学生进行情境学习、成为应用型人才的学习积极性。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的提高,招生数量持续增加,生源的文化基础发生变化,一些并不擅长背记知识、高考考分比较低但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进入大学学习,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但对操作、实践的兴趣十分浓厚。科技创新竞赛为这些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力展示和成才成功的机会,并且带动更多的“知识接受型”学生成为知识应用型人才。

(二)构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平台

从传统培养过程来看,应用型人才所体现出来的知识应用能力是通过见习、实习、社会调查、课程设计、工程训练、毕业设计等形式来实现的。[2]借鉴组织选手参加国际体育比赛来提高我国的体育竞技水平的成功范例,我国高校设计开展的大学生科技竞赛为各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的绝大多数项目都贯彻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理论要求,体现体验式学

习、参与式学习、任务式学习、项目型学习、发现式学习、创新性学习的国际趋势,突破了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拓展了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空间。比如,参加全国大学生“E路通”网络商务创新竞赛的学生,以拓展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制造网、南昌意大利餐厅等企业的电子商务为着眼点,开展实地调查,以网络技术为手段,设计营销方案并参赛。竞赛搭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新平台。

(三)完善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条件

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建设和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条件。组织竞赛加快了高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步伐。通过比赛,高校的教学仪器设备得到扩充和更新,如参加广告设计竞赛的高校增加了摄像机、非线性编辑机,参加物流竞赛的高校添置了物流专业的设备,参加电子商务竞赛的高校更新了网络商务实训室。竞赛还提升了专业建设的内涵,完善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软件”。参加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与模拟经营竞赛的高校更新了物流专业的课程体系,开设了先进的工具课、方法课;数学建模竞赛助力《数学实验》课程和《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教材在江西高校的诞生。

(四)锻炼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

在精英型高等教育中,高校教师精于理论、限于教材,“在黑板上种水稻、在墙上开拖拉机”,工程能力、实践能力比较薄弱。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为了达到把大批学生培养成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亟待打造一支能够承担起应用型人才培养任务的师资。竞赛顺应了这一历史要求,锻炼、提高了教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促使专业课教师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在指导学生参赛之前、之中、之后,指导教师与参赛学生同艰苦、共体验。比赛内容反映产业、产品的现状和趋势,教师便“会在指导过程中及时发现和分析教学上的不足,调整和补充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设计能力”[3]。此外,指导教师在了解企业的同时,也了解学生的心理期待和实际需求,一种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新型师生关系由此形成,“教学相长”的理念在这里得到体现和实现。通过指导竞赛,教师对企业用人规律、人才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支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较高的工程能力的师资队伍,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三、完善以科技创新竞赛

为依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更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观念

优秀人才不是知识接受型的人,更不是读死书的书呆子,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不能只体现在期末考试成绩上。高校要更新人才观、质量观、教育观、课程观、评价观,树立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相适应的一系列新观念。要进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制度创新,把科技创新竞赛制度视为与高等教育的学位制度、学历制度并列的制度,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当中,成为常规性、制度化的工作。学位制度侧重于知识的传播和探究,竞赛制度侧重于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要建立多元智能理论的质量观,树立实践课程、“活动课程”与理论课程同等重要的课程观,积极探索“以赛促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用、以赛促创”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加强竞赛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不管是理论教学教师,还是实践教学教师,都要增加工程背景或实践经验,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否则难以指导学生参加那些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教学活动。可以通过校级教师培训计划,提高师资的实战能力,使之转化成为竞赛指导能力。江西理工大学和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启动了政策措施,派出专任教师驻厂锻炼。此外,还可以通过省

级“教师发展计划”中的“双师培训”项目,每年组织一批教师到企业挂职、驻厂锻炼,由省财政安排经费。

(三)增加财政经费对竞赛的投入

随着经济状况的好转,高等教育经费可望大幅度增加,政府应该对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作调整,加大对学生参赛工作的经费支持。各高校应该在政府财政拨款有较大增加的情况下,在学校总运行费中专门划出一定比例并逐步增加,支持竞赛指导教师参加赛事培训,资助大学生参赛,改善参赛设施。

(四)扩大竞赛的受益面

扩大竞赛受益面既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要求,也是竞赛的群众性特征和造就大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竞赛已经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但仍需研究如何进一步扩大受益面,如将比赛内容列入教学内容作为教学案例,扩大赛事对后续学生学习的延伸效益;把竞赛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4]此外,要扩大竞赛项目的专业受益面。有的国家级比赛项目以工科生为主,专业覆盖面不宽。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有10个赛项,而文科生能参加的仅英语口语一项。文科类高职院校占全国高职院校总数的40%。文科类专业也有必要通过竞赛、获提升其地位与影响力,促进专业的改革和建设。[5]

(五)建立新型学业评价制度

评价是“指挥棒”。以往,高校根据学生学到多少知识来判断学生的质量,如今要对学生的学业评价进行改革、重构,即鼓励大学生参加高层次竞赛,提高其学术性和创新能力。对积极参赛、自主学习、愿意动手、善于合作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平时分,对获奖的选手给予期末考试加分或者直接评定为“优秀”,改革期末考试成绩“一榜定终身”的做法。南昌航空大学经管学院要求学院下设的7个专业都确定一个与专业相对应的竞赛项目,规定每项比赛都可以计入学分。从培养更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来看,还应该对全国、全省一等奖的选手予以激励:本科生免试直升专业硕士研究生,专科生直接升入应用型本科高校学习,或者在这两类升学考试中给优秀选手加分。

(六)构建多元支持体系

采用国际上最新的公共治理理论,调动社会资源,构建起由政府机构、行业协会、群众性学术组织、高等院校共同组织学生参赛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全新支持体系。如,政府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和职业竞赛训练中心”;开展多元机构间的合作,在组织竞赛的工作中,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制发文件,确定竞赛规程和评审程序;行业协会参与,共同主办赛事;由企业提供案例;由江西省高等学校各个专业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协办,高校承办。这种制度设计,既能促进竞赛的组织发动,又能调动社会资源,促进产学研结合。

(七)研制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要积极研制竞赛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时掌握各项赛事的参赛情况,了解参赛选手在参赛过程的情况、感受、要求、评价,跟踪他们参赛之后的学习、成才、成功、就业、创业以及毕业后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情况,向全社会展示高校通过科技创新竞赛培养应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创业型人才的进展和成果。————————

参考文献:

[1]韦化,等.构建“3—4—5”新模式全面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以广西大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2,(7).

[2]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l).

[3]杨春蓉.论“以赛促教”的三个层面——以新余学院计算机专业为例[A].江西省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年鉴[C].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1.

[4]“2010‘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颁奖仪式”在广东举行[J].中国大学教学,2010,(12).

[5]若尘.技能竞赛能否给文科生机会[N].中国青年报,2012-1-30.

(下转第159页)

的管理职能的观点,有学者认为这三种理解都不全面。作为一种大学管理思想,教授治学的落实需要对整个大学管理体制进行再设计和再建构,应根据教授治学的要求,建构多元共享治理的大学管理新体制。落实教授治学,应当改革大学管理体制,使教授成为大学管理的重要力量,在大学各级各类管理组织机构中,建立健全教授参与制度,为在大学管理中充分发挥教授的学术修养和专业智慧的作用创造条件。应当在实践中发现和总结行之有效的教授治学的组织体制机制,以提高大学管理水平,促进大学科学发展。

有学者认为,教授治学的实现,无论是确保教授安心治学、追求学术卓越,还是保障学术权力的顺畅运行、推动学术发展,均需要一定的保障条件。这些条件就是制度基础,包括法律基础、人事制度与组织保障、经费及条件支撑等。还有学者从国内相关法规制定和大学治理改革动态两个维度出发,强调了影响教授治学与大学治理的外部制度和学术生态因素,认为对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的关联度和敏感度最高的,不是学校的领导者或管理者,而是第一线的学科专业人员。因此,在重大的学术管理决策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

教授治学与大学治理存在“理想与现实”上的分殊。现代大学极为复杂,既需要学术权力,也需要行政权力,两者相辅相成,应在互相尊重和相互补充中运用和发展。

(作者系湛江师范学院院长、研究员、教育学博士)

Training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Based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ontest

Du Zhen,Cao Huili,Wei Linhua&Li Cong

Abstract: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in Jiangxi Province has established a new platform for the training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hrough updating educational philosophy,transforming educational method,expanding contest events,enriching contest forms,improving contest quality,enlarging contest scale,perfecting contest organization,which has accelerated the college students'enthusiasm for situated learning,perfected the teaching conditions of training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and improved the teaching staff of training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We should also update the idea of talent-training,enh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st instructing teachers,increase the financial expenditure to contest,enlarge the benefit individuals,establish a new stype of academic evaluation system,construct a multi-support system,develop a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etc.,so that the new mode of training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based on contest can be perfected,and the approaches of training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can be broadened.

Key words: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ontest,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innovating entrepreneurial ability,talent-training platform

Author:Du Zhen,Deputy Dean of Research Office of Education Working Committee,Jiangxi Provincial Party Committee,&Deputy Director and senior researcher of Policy Making Division,Educational Department,Jiangxi Province(Nanchang330031)

[责任编辑:杨雅文](上接第157页)

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

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 针对《基础会计》课程的特点,结合在教学中的经验,从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组织案例教学、会计教师队伍建设、基础会计考核方法和校企合作五个方面着手,浅谈如何提高《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 标签:基础会计;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校企合作 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首先应聘的是会计工作,从事基础的会计账务处理。校企之间面临的关键问题就是应届毕业生与企业衔接不上,毕业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差。《基础会计》是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后期相关会计课程的基础,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以后一系列专业课程的学习。另外,《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相关课程里操作性较强的一门课,是会计专业学生掌握做账基本技能的重要学科,掌握好基础会计里做账的基本技能,对学生毕业后顺利与企业衔接有很大的帮助。 1培养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可见,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浓厚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与教师形成良性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学生开始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是对会计知识的“首次触电”,因此,培养学生对初学会计的兴趣至关重要。 1.1树立学生课堂主人的地位 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必须转变过去传统模式的教学方式,从过去教师单方面的输送知识转变为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引导、辅助的教学模式,形成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知识传播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需要像导演一样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在整学期的基础会计的学习过程中,树立学生的学习主角定位,每一位学生都是企业的一名会计人员,如提问相关问题的时候,笔者会以这样的语句“企业买了一辆车,你作为一名会计人员最关心的是什么?价格?车型?品牌?还是油耗等?”答案当然是价格,以此引出货币计量的会计核算前提;“你作为这个企业的会计,你会怎么办?这样的一笔业务你会怎么去处理做账?”“你开办一个企业,你会想什么方式来筹集你需要的资金?”以此引出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定义,推导出会计恒等式,在启发学生思考的同时,树立学生课堂主人的地位,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及思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1.2小案例密切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教师应针对学生现状,采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进行教学,将教材中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小例子引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

_五位一体_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_贺庆芝

“五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东中部经验本文为2013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生物技术专业“五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编号:230)成果“五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贺庆芝曾怀才彭翠英 (南华大学药学与生命科学院 湖南衡阳 421001) 【摘要】要培养“品格、素质、知识、技能、思想”相结合的“五位一体”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就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囊括教学、提升能力和思想培养等活动相结合的全新教育模式,研究建立完整的创新教学体系。 【关键词】五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五位一体的内涵 1、在品格标准方面 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品德和人格,具有艰苦创业、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甘于奉献、敢于创造的创业精神; 2、在素质涵养方面 应用型人才应具备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在内的较高综合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和敬业精神。 3、就知识结构而言 具备扎实、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基本知识,具备与专业性质相适应的社会、人文、自然科学知识,具备科技开发的理论与方法。 4、就能力要求而言 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设计、制作、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经营管理、组织交往、应急应变能力,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技术思想表达和技术应用能力;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实验、计算机、外语等专业技能和基本工艺操作技能[1]。 5、就应具备的思想而言 能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具体的实验设计、工作流程,并转移到生产、流通、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根据“五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结合本科应用型人才特点,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适合于同时兼顾应用型和创新性的本科人才的模式: 1、打造囊括教学、提升能力和思想培养等活动相结合的全新教育模式 从某些方面看,规模较小的大学无论是在学生数目和学校配套设施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劣势。如果我们花时间用心去解析每个学生性格、取长补短、科学安排、充分配足资源,教学效果肯定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这篇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出打造囊括教学、提升能力和新思想活动相结合的全新教育模式的思路[2]。 (1)培养教学模式中的学生的个人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性的能力。科学发展观的思路提醒我们,自我发展才是所有的散发式发展的活水源头。“以人为本”的思想要在学校的教学体系当中从上到下尽善尽美的呈现出来,要以科学的视角以人为本充分开发学生的思维,要把培养学生的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作为教学中的重点,培养学生们自主的发展的能力[3]。①创新教育方式。在教学模式中我们的目的是要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还应该同时把创造性思维方式融会贯通,充分理解,变成自己的理论。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学生们需要掌握的信息量太大,虽然在学习知识和得到经验方面有提升,尤其是逻辑思维方面的能力也会得到很大幅度的提高,只不过学生所能掌握的知识面毕竟有限,各学科之间也缺少一个合理的整合和融会贯通,缺乏一个总体的全面性的思维[4],在创新设计课题方面会由于以上缺点,时常会带来难以独立解决等副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改变以上的缺陷,我们必选摒弃过时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教学传统方式,开启全新的创新教育模式时代,由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学老师进行科学合理的选题,采用做任务的方式,把学生自身的兴趣,自由组合创新队伍,让学生在创新设计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自己构思方案和进行设计,整个过程贯彻创新的原则,形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机制,达到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的。②营造创新教育环境。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加大力度孕育学生的创新思想和能力,采取越早越好的方式,即从新生一入学就组织丰富多彩的相关课外活动,不但可以达到学生对专业的了解,而且还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对专业的热爱和兴趣。与此同时专设实验室和配备一部分仪器设备,在专职教师的指导下,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充分提高精湛技能和必须的创新能力,凝结资源开拓包括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相结合的育人院校。 (2)以实践教学为切入点和重点,充分培养学生各具特色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在打造应用型人才和开拓育人为纲领的教学模式,需要有侧重点,一是加强实践教学,充分培养学生各具特色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教学是老师和同学之间的精彩互动,假若专职教师的在课堂上的教学方式非常具有创造性和引导性,那么学生耳濡目染,长期以往,必将形成独到的创新能力思维,因此我们得出结论,专职教师的具有创造性和引导性的教课方式,将会很大程度上带动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研究建立一套完整的可用的创新教学体系 开创新的教学体系,需要积极不断的探索,大胆的走出课堂,以科学合理的选题方式,由专职教师研究教学项目的设计理念,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人能力的情况和不同的爱好兴趣,完全随机的组合创新成员。在以创新为原则的基础上,整个过程中我们要落实让学生在创新设计训练中全方位多角度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具有自己创新的构思方案和设计;指定的专职教师会参与进来共同解决训练项目中出现的问题,以此达到创新课题通过具体的创新对象,实现对创新课题组更加精确和仔细的指导,而且可以一对一地,进行全面的创造性思维的教育;教育强调工程基础,采取独立学习、项目团队、技术讨论等教学方式,形成集教学、训练和创新活动为一体的新的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的,从而逐渐形成一整套完备的教学体系[5]。 三、“五位一体"培养模式构建的可行性分析 1、建设“五位一体”培养模式的基础 近年以来,南华大学学生“双向导师制”实施、重要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值得肯定,在校史记上可以留下光辉的一笔。在2009-2012年之间,有一大批重要的“双向导师制”单位对于本校各个专业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咨询和服务等方面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其中还包括一些长期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多年以来在与本校各年级各专业教师开展过多种项目和课题的科技合作,都很成功。来自于这些单位的精英人士,有的成为了学生的讲座专家,还有的成为了兼职教师。开设一定课时、举办讲座、指导论文,下一步要与这些单位在青年教师的实(下转第53页)

新时期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

Vol.33No.4 Apr.2012 第33卷第4期2012年4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阶段。再加上自1999年扩招以来,各个高校培养的人才逐步趋同,脱离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成为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新时期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及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是一个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与外延和特定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教育目标、教育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世界教育分 类标准,将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分为学术型和工程型两大类,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视为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里的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所习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相应的社会实践的一类专业人才,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从这个分类中不难看出,应用型人才就是能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践的专业性人才。我国学者潘懋元认为,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1]。该定义认为 应用型人才不仅应能将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践,还应能进行相应领域的研究和创新。 基于以上两种定义,本文认为应用型人才是指能适应社会需要,将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研究和生产并创造出社会价值的人才。 (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基于新时期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和社会发展需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界定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适应社会是对所有人才的基本要求。对于应用型人才而言,在适应社会规则的基础上,还应加强对所学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研究和实践能力,以更好的适应和促进国家及社会在该领域的发展。其次,夯实知识和技能基础,培养实践应用能力。各个高校,无论是教学型还是科研型,加强知识和技能的教学都是一项基础性的任务。因为仅当学生打牢了知识和技能基础后,才会具备各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基础。但对于应用型人才而言,这只是基础或起步,关键在于将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生产实践和研究。再次,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应用型人才始终站在某领域实践的前沿,能更直接地认识到社会发展和进步对该领域的需求。因此,培养出对该领域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更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 新时期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 钱 锐 (安徽科技学院 党委办公室,安徽凤阳 233100) 摘要:当前我国已进入了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时期,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也由精英教育阶段步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成为高等院校必须承担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专业设置的优化和课程体系的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体系的建设、大学生实践途径的探索是构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高等院校;教学;实践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4-0207-03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一般项目课题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野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机制研究”(2010sk372) 207--

(创新管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创新管理)创新型人才的 培养

工商管理09-5班 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背景:乔布斯去了,苹果来了。当大家均于热议“谁是下壹个乔布斯”时,宁波市新近出台了壹份关于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培养的《意见》。宁波市认为,乔布斯天赋异禀,他的成功或许难以复制,但能够于环境和制度上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从今年开始,宁波市将以5年为壹个培养周期,于3个层次培养1400名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目前,首批各层次培养人选的选拔已经开始。5年内,宁波将培养1400名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这壹数字到2020年计划达到2800名。于《意见》中,宁波市加大了对入选人才的资助力度,据初步估计壹个周期(5年内)培养经费超过5000万元。 我们不禁心中疑问:这样就能培养出中国的“乔布斯”吗?我们怎样才能培养出中国的创新型人才呢? 二十壹世纪什么最重要?是人才。人才是壹个国家立足根基、不断发展的持续动力。而创新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创新”成为壹个关键词。培养和造就壹大批能够引领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参和国际竞争的创新型人才,是当前人才工作、教育工作的重大主题和历史使命,这是由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

代特点所决定的。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劳动为核心价值的。我们正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壹体制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重要特征的。同时,我们置身于壹个全球化的环境,我们不仅要建立国际视野,积极地利用世界人才资源;而且要确立教育国际化的目标和战略,培养能够参和国际竞争、能够于世界舞台上发挥聪明才智的创新型人才。美国有乔布斯,中国也应有自己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构建和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开放性”是壹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我国现行教育体系的突出弊端,就是于计划体制和应试教育的模式中,教育和生活、学校和社会、理论和实践、研究和生产、开发等相互脱离,学校教育缺乏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广泛参和,缺乏国际化的视野。于这种环境下,要想培养出乔布斯式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对现有的培养体制做出改变,而不是仅仅投入金钱,人才的培养需要特定的环境。 中国的人才培养,应立足于教育机制的改革,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的文化氛围,国家的政策及资金支持。构建开放式教育体系有俩种主要的途径。 壹是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对于科技人才培养而言,这主要是进壹步促进产学研合作,建立政府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促进高校和企业、产业的结合,促进科学研究和知识转化、技术应用的结合,且结合重大科研项目形成研究基地和创新团队,实行“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等等。这壹过程,不仅

工商管理如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论文

工商管理如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企业规模和数量的扩大,社会对高校工商管理人才的重视度不断提升。但是从职业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情况看,对人才的创新能力不足,与社会的需求不符,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在教育中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导致教学手段单一。本文就工商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 人才工商管理专业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输送更多合格的工商管理型人才,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更高,导致我国职业院校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落后,所以需要加强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的完善,使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 一、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首先,促进教学活动顺利地开展,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输送更加优秀的管理人才,通过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构建,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通过与学生工作岗位的联系,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学习,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活动的有效进行;其次,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需要保证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并构架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加强对教学方式的创新,通过将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1]。 二、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的理念不足。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保证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实践性,毕业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相应的工商管理实践技能,进而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培养出能够胜任工商管理工作的高素质、高能力水平的人才,但是由于

浅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浅谈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教育工作是培养祖国接班人的一项崇高的职业,决定着祖国未来的命运的,所以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能够高瞻远瞩,能够知晓祖国未来的形式,世界的发展趋势,根据未来的需求培养一批与世界接轨的新型人才。而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为了迎接未来的挑战,对于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我有以下见解: 一、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首先要有自己的认识,到底怎样的人是创新型人才。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能够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从广义上看,创新型人才是专指那些思维敏捷、思想解放、思路超前的人和那些敢想敢闯、敢作敢为、敢试敢冒的人。也就是那些具有经验、知识、信息,并将其融合运用到实际中,能够对行动目标有效地进行整理、判断、创新的人。创新型人才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观念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不受传统认知或书本老师的认知观点所限制,不受学科限制,有自己的独特想法。 2、思维具有灵活性。创新型人才可以轻易摆脱惯性,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根据不同的信息修正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3、认识具有新颖性。创新型人才思想活跃,能够经常提出不同寻常且又可以被人们所接受、认可的观点。 4、人格特征鲜明。创新型人才具有较强的个性和独立性,敢于质疑,敢于探究,敢于从想象中探求食物的本质,对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清醒的认识。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创造性思维、敏锐的问题意识、创造性想象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几方面;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应坚持的基本理念 首先需要我们革新教育思想,要清楚的认识我们的教育目的,我们要培养怎样的人才,该怎么培养。其次就是评价体系的创新,明确怎样的学生是优秀的学生,怎样的正确的衡量一个学生。为此,必须

应用型人才培养大讨论心得体会

给理论安装飞翔的翅膀 ----“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 1. 引言 当黑暗的中世纪在蔓延的时候,西方人接受并完全接受了宗教结论和经院哲学,他们匍匐在神灵与“圣人”的面前,彻底相信知识已经完全被发现和创造。在自然哲学和世界观上,有绝对正确的亚里斯多德;在医学上有神圣的格林。人们认为,一切知识都由上帝和前人准备好了,只要去学习就行了。但是,1214年一个叛逆的异教徒罗吉尔〃培根在严谨肃穆的英国出生了。就是这个人,几乎付出了一生的监禁生涯,但是,他把那黑色的、愚蠢而又专权的大幕撕开了一道裂口,让科学的光芒,那不屈的真理照了进来。罗吉尔〃培根就是那位被认为是西方实证主义的鼻祖的人[1]。 作为一种具有明确规定的哲学思潮,实证主义开始于19世纪法国哲学家孔德的“实证哲学”。但作为一种哲学传统,实证主义却根臵于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之中。根据当代波兰哲学史家科拉可夫斯基(Leszek Kolakowski)的分析,古希腊斯多亚学派的怀疑论提出的一种现象主义观点应当被看作实证主义的雏形,这种观点认为,经验能够使我们确定给定的对象是否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外表,但我们却无法由此推断对象事实上的确正如它的外表所呈现的一样,因而我们必须区分经验材料的真实内容与我们由此推断的事物自身具有的性质。中世纪晚期的罗杰尔〃培根和奥康的思想,同样表达了一种关于人类认识范围和有效性的实证主义观点,他们在与目的论神学的论战中强调了人类技术对自然的控制作用:如罗杰尔〃培根就明确指出,知识的价值只能用使用的效果加以衡量,而获得知识的唯一合理手段就是实验和几何推演;奥康以“极端唯名论”的方式提出的“奥康剃刀”清除了一切被认为是不必要的实体,严格区分了尘世的知识和宗教的信仰,认为后者是无法证明的,也是无需证明的[2]。 尤为重要的是实证主义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实证论者认为,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实证主义的

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

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 【摘要】大规模的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培养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首先要深入认识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特征和核心能力,同时要从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等四方面科学合理地构建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本科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一、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条件 (一)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是国际高等教育的共同主题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国民素质和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富有科学技术竞争力和高文化素质的人才的竞争。大力培养各个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实现经济科技发展和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走向全球:美国创新的新发展报告》中说:“没有人去创造、应用和开拓新思想,就不会有创新过程。创新事业不仅需要科学家和工程师来推进,而且需要有文化和思想敏锐的人才来经营和管理。获得智慧型人才是全球化主要推动力。” 近年来,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在本科阶段非常注重创新教育。在美国,各级各类学校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对教育进行全面改革,注重开发个性、原创精神和创新能力。英国的大学认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既要重视研究方法论的教育,又要发展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能力,提高文献检索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日本一直倡导“启发式”和“实践性”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德国更是提出大学是创新运动的缔造者。

正是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才使得美国、德国、日本和英国等国家率先成为创新型国家,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综合创新指标明显高于其它国家,其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通常在70%以上,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强。 (二)本科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保证 在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要推进和加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型人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取得了巨大发展,同时也需要大批能把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据统计,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为3200万人,居世界首位,其中工程技术人员总量1000万人,研发人员105万人,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研究和发展总经费也居世界第六位,但创新综合指数则排名28,属中等偏下的水平。同时,人均产值很低,每百万元产值所需的人数,约为美国的16倍、德国的13倍。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绝对值已经上升到世界第五位,但很大一部分是依赖国外直接投资,关键技术掌握在投资商的手中。2002年,在国际竞争力排名中,一些与人才有关的指标(如合格工程师、信息技术人员),我国在49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最后,与科技人员数量排名第一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因此,我国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匮乏、特别是本科层次的匮乏,严重阻碍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就大学而言,不仅要认识到自己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战略选择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更要重新审视自己本科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办学思路,改变培养模式,更好地担负起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使命。

应用型人才培养浅谈

应用型人才培养浅谈 ---以郑州科技学院为例 摘要:本文以郑州科技学院为例,探索与实践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围绕社会需求,以提高人才质量为培养目的,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强化能力培养,走特色办学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是与理论型人才相比较而言的人才类型。在知识方面,要求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在能力方面,不仅要有较强的应用实践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学生作为学校生产出的产品,学到的知识和能力不仅能够实用而且还要有发展后劲。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是大学生素质养成、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如何通过实践环节的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院自建院伊始,便确立着力培养富于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因此,几年来,我们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育为重点,注重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使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为了所培养的学生能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我们制定了较完善的实践教学培养计划,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并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努力创建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新型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如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对各专业人才的真实要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建构一个新型的课程体系,一直是我们努力探索、积极实践的核心。我校将课程体系的基本取向定位为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此,我们借鉴国内外名校和兄弟院校课程体系的优点,优化设计学院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兼顾了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其特点在于:第一,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突出了非专业课程的比重,专业口径被拓宽,学院的整个专业结构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与此同时,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摘要:当前面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逐渐形成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相结合的价值取向等新形势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转向职业化,培养个性发展的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实现这个目标的策略包括在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实践教育体系和教学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及建设应用型师资队伍。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需要目标更新 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分为法定、部定和校定三个层面。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从专业的角度来确定,虽然也包含素质,但主要强调的是专业素质,应用型本科院校也不例外。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反映,人才培养目标还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国家、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仅强调专业素质显然难以充分表达对这类人才新的要求,已不合时宜,需要实时进行调整。 一、根据国际上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便开始向着职业化和大众性的方向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以职业为导向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可是有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尚未将培养目标转向职业化,仍然固守精英教育时期的培养模式,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深度,重理论轻实践。虽然有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认识并确定了职业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但在其人才培养实践中并未真正体现出应用性。 (一)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提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中央在2005年初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十七大报告里又再次作了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研究型高校凭借优越的教育资源和雄厚的科研实力纷纷将培养创新人才作为己任。而应用型本科院校虽然培养的人才在国家经济产业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实创新态度和创新能力是一种素质,它要求人们具有一种批判精神,时刻

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人才培养制度 为更好地建立健全人才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更好地落实额敏县司法行政系统的发展,建立健全面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大力营造自主创新的优良环境,提升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为额敏县司法行政系统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特制定本办法: 一、稳定、培养现有人才的激励办法 1、建立创新人才工作保障机制。各科室主要负责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在推进本系统跨越式发展中的骨干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要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形成党政统一领导。我局将把人才工作作为各科室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提拔、奖励的重要依据。对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成绩突出的领导班子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创新科技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在本系统专业人员的使用上引入竞争机制,加大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和选聘力度,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对我局评选出来的人才重点培养,压担子、挑大梁,条件成熟时适时选用,使他们在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有效地发挥典型示范作

用,在全矿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为专业人才成长提供发展舞台,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3、建立专业学科人才交流制度。按照个人自愿、我局需要、组织调配、因才施用的原则,根据企业发展方向,依托重点项目,针对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方向,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向生产一线锻炼,不断加强专业人才的合理交流,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 4、完善发展职业教育的保障机制。完善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分类制定在职人员定期培训办法,倡导干中学、学中干。按照统筹规划、学以致用、鼓励上进、合约管理的原则,鼓励在岗员工参加紧缺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成人教育,全面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5、人才长效激励机制。本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重业绩、重贡献的分配原则。对特殊人才采取特殊的分配办法。对关键岗位的技术骨干、承担重点工程和研究项目的专业技术带头人、科技创新人才及经营管理人才,实行“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实践中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凡创新求变、勤奋拼搏,做出骄人业绩,给企业创造巨大收益的可给予重奖。 6、关心人才,改善条件。从工作环境、学习环境以及家庭生活等方面给予人才全方位的关心和爱护,积极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和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加大投入,改善办公条件,抓好文体设施建设,优化员工生活环境,关注技术人员身心健康,

教师素质提升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

教师素质提升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 摘要:结合土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从教师教育观念、教师工程素养提升、教材建设三个方面论述了教师素质提升对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作用,提出了工程教育改革形势下专业教师再教育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观念;工程素养;教材建设 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是指利用科学原理、工程理论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将工程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实践领域,创造价值、推动社会进步。其人才培养基本特征是:价值取向体现行业性,培养目标体现应用性,课程设置体现复合性,培养过程体现实践性[1]。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实践教学的改革、教师素质的提升、教师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教师素质提升与教师评价体系构建是工程教育改革的龙头,也是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难点之一。面对我国规模空前的建设市场及其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日益多样化要求,土木工程作为传统的应用型专业,如何借鉴德国、美国等后工业化国家工程教育改革的经验,更好地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一直是近年来教育界、工程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广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经过近20年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广东省重点实验室2个,广东省重点学科4个。2007年,本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形成了学科建设带动、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撑、专业建设稳步推进的良性互动新局面。 近几年来,围绕国家特色专业的建设,根据工程建设对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结合我校具体情况,我们对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2]。本文拟就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素质提升的带动作用,即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专业教师工程素养的提升、知行融合教材的编写这三个方面作一比较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师教育观念既是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先导,也是教学改革的瓶颈。长期在精英教育环境下学习、成长起来的教师,又身处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高校现实环境中,教育观念往往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一致。因此,要办好创新性应用型本科专业,首先要更新一些传统高等教育的办学观念,主要集中在

浅谈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浅谈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2010年11月16日在《求是》杂志上有一篇文章:创新型人才匮乏制约中国国际竞争力。其中谈到,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4200万人,但高层次创新人才仅1万人左右,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中国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万分之三,具有自主品牌出口不到1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90%来自外资企业。可见,我国正处于一个创新型人才极度匮乏的时期,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也将因此受到严重制约。 人类经历了5000多年的农业经济,又经历了大约300年的工业经济,现在正进入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新的时代里,科技研究与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信息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第三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经济的支柱,而人力资源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故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我国具有现实的紧迫性,是我国综合国力得以发展的保证,也是保持我国国际竞争力的筹码。 中国科技管理研究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所执行副所长、研究员张玉臣认为:人才培养,至少有5个环节非常重要。第一是个人天赋,第二是家庭教育,第三是学校教育,第四是社会使用,第五是社会文化。除天赋外,其他四个方面和培养模式密切相关。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往往不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使得孩子从小不爱自己去学会解决问题,父母对孩子的想法往往批判多过鼓励。其次是中国的应试教育模式,往往是基于功利,忽视兴趣,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重考试而忽略实践和启发式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在人才的应用上,我们现在缺乏人尽其用的应用机制,其根源在于缺乏公平的竞争机制。而对于中国,社会文化主要受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文化的影响,对人才培养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应。近年来日益增长的国家公务员报考人数充分表明了大家认为的“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好”,而为官者也多不唯实,学术行政化是导致创新型人才培养无法完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学术标签化,学术功利化也是我们需要重视的影响人才培养的社会文化背景。 “想别人没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说过的话”,这是钱学森曾对创造性人才的定义。新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特征要求包括:可贵的创新品质,坚韧的创新意志,超前的创新思维,敏锐的创新观察,丰富的创新思维,科学的创新实践。要做到这些,结合现今创新型人才匮乏的原因分析,我们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从个人意识、学校教育模式、社会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几个方面着手。淡化功用心态,强调人文环境建设,使得“追求科学,崇尚真理”的观念深入人心;构筑有利于创造的知识结构,在基础教育阶段,抛弃为考试而教的积弊,由关注不同科目在升学考试中所占的分值转向关注这些科目的教育价值,在高等教育阶段,增强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汇通,构筑起有利于创造性人才培养的知识基础;企业应当规范奖惩制度,鼓励创新,保证竞争的公平性。 创新型人才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在长期的实践与探索中不断去改进与完善。

浅谈《仪器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

浅谈《仪器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 仪器分析是化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以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现代化分析方法。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医药、化工、生物工程、食品保健等产业的飞速发展,精密测量与分析仪器的使用和普及,正进入一个新的高潮期。特别是近来我国环境日益恶化,食品质量事故频发等,仪器分析监测地位不可替代。仪器分析方法所包括的分析方法很多,目前有数十种之多.本人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初步探讨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用社会需要,适应分析监测岗位,熟练仪器操作技巧,正确对仪器进行日常维护。 1 《仪器分析》课程的特点及现状 1.1 起点高 仪器分析课程是一门综合能力很强的化学专业必修课程。它涉及到的化学学科知识,理论性强、内容广泛,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化学学科专业及与各专业相关的新领域和边缘学科。因此,仪器分析课程起点较高。 1.2 多学科交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知识结构也在不断更新。知识爆炸正是源于各学科知识间的相互渗透、交叉发展和横向延伸.仪器分析涉猎了光学、电学、磁学和计算机等技术,且交织着数学、物理、生物、医学、电子技术和化学等学科基础知识.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原理和技术上均采用当今最先进最前沿的科技,可以说仪器分析是一门灵活性很强,理论水平较高的统筹性交叉学科。 1.3 发展速度快,应用范围广 分析仪器在20世纪经历了50年代仪器化、60年代电子化、80年代智能化和90年代信息化等发展过程。近年来则朝着微型化智能化和全能化方向飞速发展。可以说任何一种理论或技术的进步,都会对分析仪器产生不小的促动同时,各行各业引人注目的前景和突破性成果都离不开强有力的分析测试手段!仪器分析已融入众多的前沿性的交叉学科信息,直接决定着社会生产和科技领域的成果。 1.4 内容抽象,难以理解 仪器结构复杂,理论抽象,所需仪器又十分昂贵,大多数院校很难完全拥有,实

应用型人才培养浅谈

应用型人才培养浅谈 令狐采学 ---以郑州科技学院为例 摘要:本文以郑州科技学院为例,探索与实践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围绕社会需求,以提高人才质量为培养目的,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强化能力培养,走特色办学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是与理论型人才相比较而言的人才类型。在知识方面,要求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在能力方面,不仅要有较强的应用实践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学生作为学校生产出的产品,学到的知识和能力不仅能够实用而且还要有发展后劲。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是大学生素质养成、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如何通过实践环节的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院自建院伊始,便确立着力培养富于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因此,几年来,我们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育为重点,注重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使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为了所培养的学生能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我们制定了较完善的实践教学培养计划,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并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努力创建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新型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如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对各专业人才的真实要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建构一个新型的课程体系,一直是我们努力探索、积极实践的核心。我校将课程体系的基本取向定位为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此,我们借鉴国内外名校和兄弟院校课程体系的优点,优化设计学院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兼顾了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其特点在于:第一,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突出了非专业课程的比重,专业口径被拓宽,学院的整个专业结构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与此同时,为了使学生能依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获得更大的课程选择空间,获得更多身心健康自由发展的机会,大幅度增加选修课。第二,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使人才培养更具社会适应性。为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训练,在课程体系中大大提高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在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为确保上述课程体系的有效、有序实施,我们还加大相关基础建设的力度。第一,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建立起完整、科学的课程数据库。该课程数据库贮藏着多门课程的详细档案资料,包括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历次开课记录、学生对主讲教师的教学测评,以及主讲教师对该课程内容与教学进度安排的意见和建议等。第二,加大实验室、实习场所的建设力度,积极搭设院内实践教学的良好平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序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革新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高校突破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讲授结论性知识的教学形式,更加注重教学的互动性、启发性、针对性,使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有更强的观察力、表达力、思辩力、创新力和外语、计算机技能,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目标定位 张培明马乐群王春林 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的重要内容。而要争创一流,提升教育质量,人才培养模式是首要问题。潍坊科技学院作为地方重点建设的高校,一直以来从未放弃过对人才培养的深入研究,面向珠三角地区的实际,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科学、客观地将人才培养的主体目标定位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即以应用为主,兼顾创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人才,基础教育和政府与社会基层组织的业务骨干、管理骨干以及中小企业的创业人才等等。 一、创新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与基本理念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等学校已经从昔日的“象牙塔”走进社会的中心。分类型培养本科人才已成为高等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的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以潍坊科技学院来看,它地处坐落于著名的“中国蔬菜之乡”“中国海盐之都”——山东寿光,是寿光市人民政府兴办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国家职业教育创新试验区试点院校,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区域内需要大量土建、机械等工科人才,

艺术设计与动漫人才,金融、贸易等应用经济类人才和会计、物流等工商管理类人才。每年高考,学生志愿大都集中在这些专业。无论是招生数量,还是人才培养质量,山东地区高校都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加之地方高校设置的专业绝大部分为应用型专业,传统的基础性文理专业不多,专业教师与地方有较密切的联系,相对于基础研究而言,更擅长教学、应用研究与开发,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潜在的优势;地方高校本科生规模大且绝大多数(一般90%以上)要直接面向就业。因此,地方高校亟需转变观念,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 地方重点建设高校发展定位也与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密不可分。近10年来,受益于地方政府的强力扶持,一些地方重点建设高校通过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科研实力和学科建设水平大幅度攀升,学术研究的基础大大增强,有的已经成为教学研究型大学,有的正在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过渡。地方重点建设高校的校长和学术带头人并不满足于一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而且,创新也并非研究型大学拔尖人才的“专利”,它内涵丰富,主要有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创新、集成创新、管理创新等。地方重点建设高校也可以为培养创新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有鉴于此,有必要对地方重点建设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进行重新定位,重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的定位科学准确,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也充分证明: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潍坊科技学院这样一类地方重点建设高校的重要使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