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胆囊胆固醇息肉与胆固醇结石的胆汁成分比较

胆囊胆固醇息肉与胆固醇结石的胆汁成分比较

胆囊胆固醇息肉与胆固醇结石的胆汁成分比较
胆囊胆固醇息肉与胆固醇结石的胆汁成分比较

?实验研究?胆囊胆固醇息肉与胆固醇结石的胆汁成分比较

张慧力 张同琳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普外科,北京 100191)

【摘要】 目的 分析胆囊胆固醇结石与胆固醇息肉病人的胆囊胆汁成分,探讨胆固醇结石和胆固醇息肉形成中各种成分的差异。 方法 测定20例胆囊胆固醇息肉(息肉组)、20例胆囊胆固醇结石(结石组)和10例非肝胆疾病(对照组)的胆囊胆汁成分。采用H I T ACH I270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总胆汁酸(T BA)、磷脂(P L)和总胆固醇(TC);氨基己糖比色法测定糖蛋白;OR I O N2720A型数字离子酸度计测定游离Ca2+浓度及pH值;Agilent21100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仪测定8种结合胆汁酸的含量。 结果 息肉组和结石组TC[(14.0±0.5)mmol/L,(18.6±1.2)mmol/L]、CSI(1.217±0.039,1.565±0.087)、三羟/二羟胆汁酸比值(0.702±0.084,0.763±0.06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 C(9.1±0.8)mmol/L、CSI(0.812±0.075)、三羟/二羟胆汁酸比值(0.585±0.067)(P<0.05),而且上述指标结石组显著高于息肉组(P<0.05)。2组T BA含量分别为(110.7±14.8)mmol/L、(105.8±16.5)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137.6±33.1)mmol/L(P<0.05)。结石组糖蛋白(1.8±0.2) mmol/L、游离Ca2+(2.2±0.3)mmol/L及pH值(7.9±0.3)显著高于息肉组和对照组糖蛋白(0.6±0.1)mmol/L,(0.7±011) mmol/L、游离Ca2+(1.2±0.2)mmol/L,(1.1±0.1)mmol/L、pH值(7.0±0.1),(6.9±0.2)(P<0.05)。结石组甘氨胆酸(G)/牛磺胆酸(T)比值(2.777±0.217)显著低于息肉组(3.624±0.465)和对照组(3.960±0.377)(P<0.05);结石组和息肉组P L/T BA(0.311±0.044,01292±01036)显著高于对照组(0.241±0.082)(P<0.05)。 结论 胆囊胆汁中总胆汁酸含量的降低和总胆固醇浓度的升高,是形成胆固醇结石和胆固醇息肉的共同因素。结合胆汁酸构成比例、pH值、糖蛋白及游离钙离子浓度在胆囊胆固醇息肉及结石的胆汁中存在差别。

【关键词】 胆固醇息肉; 胆固醇结石; 胆汁成分

中图分类号:R657.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6604(2008)08-0745-04

Co m par ison of B ili a ry Co m positi on between Cholesterol Polyps and Cholesterol Ga llstones Pa ti en ts Zhang Huili,Zhang Tonglin.D epart m ent of General Surgery,Peking U niversity Third Hospital,B eijing100191,China

【Abstract】 O bjecti ve T 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 in biliary compositi on bet w een cholester ol polyp s and cholester ol gallst ones patients. M ethods T otally20patients with cholester ol polyp s(CP gr oup),20cases of cholester ol gallst ones(CG gr oup),and10adults without hepat obiliary diseases(contr ol)were enr olled in this study.H I T ACH I-7060aut omatic bi oche m istry analyzer was e mp l oyed t o deter m ine the concentrati on of t otal bile acid(T BA),phos pholi p id(P L),and t otal cholester ol(TC)of the patients.Glycop r otein was detected by col ori m etric method.Free Ca2+and pH value were anlyzed using OR I O N-720A i onic acidi m eter.And the contents of8conjugated bile acids in gallbladder bile were deter m ined by using Agilent-1100high perf or mance liquid chr omat ography. Results The conentrati on of TC,cholester ol saturati on index(CSI),and the rati o of(T CA+GC A)/ (T CDC A+GC DC A+G DC A+T DCA)of the CP and CG gr oup 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 ol[T C:(14.0±0.5) mmol/L and(18.6±1.2)mmol/L vs(9.1±0.8)mmol/L,P<0.05;CSI:1.217±0.039and1.565±0.087vs0.812±01075, P<0.05;rati o of(TC A+GC A)/(T CDC A+GC DCA+G DC A+T DCA):0.702±0.084and0.763±0.060vs0.585±0.067,P< 0.05].Moreover,the data of the CG gr 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P gr oup(P<0.05).The level of T BA in the CG and CP gr oup s was significantly l 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 ol[(110.7±14.8)mmol/L and(105.8±16.5)mmol/L vs (137.6±33.1)mmol/L,P<0.05].W hereas,the concentrati on of glycop r otein and free Ca2+,and pH value of the CG gr 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other t w o gr oup s[glycop r otein:(1.8±0.2)mmol/L vs(0.6±0.1)mmol/L and(0.7±0.1) mmol/L;free Ca2+:(2.2±0.3)mmol/L vs(1.2±0.2)mmol/L and(1.1±0.1)mmol/L;pH:7.9±0.3vs7.0±0.1and 6.9±0.2;all P<0.05].The rati o of G/T in the CG gr oup was significanlty l o wer than that in the CP and contr ol gr oups(2.777±01217 vs3.624±0.465and3.960±0.377;P<0.05),however,the rati o of P L/T BA in CP and CG gr oup 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 ol(0.311±0.044and01292±01036vs0.241±0.082,P<0.05). Conclusi on s Both decreased T BA and increased TC p lay a r ole in the f or mati on of cholester ol polyp s and cholester ol gallst ones.The content of conjugated bile acids, glycop r otein,free Ca2+,and pH value in patients with cholester ol polyp s are different fr om those in cholester ol gallst ones cases.

【Key W ords】 Cholester ol polyp s; Cholester ol gallst ones; B ile ingredients

近年来,随着B超诊断技术的提高,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人逐年增多。胆囊结石中主要以胆固醇结石为主,而胆囊息肉样病变也以胆固醇息肉最多见,且超声拟诊胆固醇性息肉的病理符合率可达91.3%[1],使胆囊胆固醇性息肉成为常见的胆囊疾病之一。同时,临床实践中还观察到,某些病人经B超检查诊断为胆囊胆固醇息肉,在以后的复查中部分病例又发现胆囊结石,一部分病人原有的胆囊胆固醇息肉已经不复存在。这意味着在胆囊中同样是胆固醇成分却发生了两种不同的变化,分别形成胆固醇息肉或胆固醇结石,这可能说明胆囊胆固醇息肉与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发生之间存在某种相互关系。本文旨在对比分析胆囊胆固醇息肉与胆囊胆固醇结石胆汁成分上的异同,探讨两者成因上的差别。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胆囊胆固醇息肉20例(息肉组),以术后病理及肉眼所见为诊断依据(体积小,常多发,一般在015~1.0c m,外观为黄色,桑椹状,乳头状或分叶状,常有细小蒂,黏附在胆囊黏膜表层,质软、脆,极易与黏膜分离,光镜下观察到胞浆淡染的泡沫细胞),其中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54.3岁。

胆囊胆固醇结石20例(结石组),以术后化学定性分类法[2]为诊断依据,其中男8例,女12例,平均年龄58.1岁。

对照组10例,为腹部外伤而行开腹探查的病人(均无肝硬化和胆道疾病,无胆系损伤),其中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49.8岁。所有病例均由航天731医院提供。

病例的选择均符合以下条件:近1个月内无包括胆系感染在内的急性炎症病史,无迷走神经切断手术史,近期无服用胆酸、非甾体抗炎药和降低胆固醇药物,术前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正常。

1.2 胆汁采集

术中在其他操作开始前用细针穿刺胆囊抽取胆汁(白胆汁病例不列入研究范围),抽取胆汁时尽量抽空胆囊以避免因胆汁分层造成的误差。所得胆汁置于无菌试管中,-20℃冰箱保存,所有标本在3个月内进行检测。

1.3 实验方法、仪器和标准品

采用H I T ACH I270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总胆汁酸(T BA)、磷脂(P L)和总胆固醇(T C)[3]。依据测量成分不同,以不同比例稀释,13000r/m in离心15m in,上清液过0.45μm微孔滤膜去除胆汁中颗粒成分,4℃下20W日光灯照射12h,降解胆汁中的胆色素成分。然后对以上3种成分进行分别测定。

重复回收实验:平均回收率分别为:T BA (98.5±6.1)%,P L(102.2±8.4)%,TC(100.6±919)%。变异系数CV分别为:T BA5.5%,P L 711%,T C8.4%。线性范围分别为:T BA(5~900 mmol/L),P L(2~100mmol/L),T C(5~100 mmol/L)。

标准试剂盒由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OR I O N2720A型数字离子酸度计测定游离钙离子及pH值。氨基己糖比色法测定糖蛋白[2]。Agilent21100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仪测定结合胆汁酸含量。色谱柱型号为Cat#99501Platisil ODS5u150 mm×4.6mm,由D I K MA公司提供,流动相由pH= 2.5甲醇/水(70/30)占85%和乙腈占15%组成。甲醇、乙腈为色谱纯级。流速1.0m l/m in,紫外检测波长210nm,柱温37℃。牛磺胆酸(T CA)、甘氨胆酸(GCA)、牛磺鹅脱氧胆酸(T CDCA)、甘氨鹅脱氧胆酸(GCDCA)、甘氨脱氧胆酸(G DCA)、牛磺脱氧胆酸(T DCA)、牛磺石胆酸(T LCA)甘氨石胆酸(G LCA)标准品均是美国Sig ma公司生产。

重复回收实验:平均回收率分别为:T CA (96.4±5.1)%,GCA(100.99±4.3)%,T CDCA (100.95±5.4)%,GCDCA(101.8±4.2)%,G DCA (98.7±3.0)%,T DCA(99.5±4.7)%,T LC A (100.0±5.6)%,G LC A(95.96±4.1)%。变异系数C V分别为:T C A5.3%,G C A3.5%,T CDCA412%, G C DC A3.6%,G DC A3.0%,T DC A3.9%,T LC A 418%,G LC A4.5%。线性范围在50~500μg/m l。

2 结果

结石组胆囊胆汁中TC浓度显著高于息肉组和对照组(P<0.05);按Carey胆固醇饱和溶解度表[4]计算胆固醇饱和指数(CSI),结石组显著高于息肉组和对照组(P<0.05)。息肉组T C浓度和CSI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息肉组和结石组CSI>1。结石组胆囊胆汁中糖蛋白含量、游离钙离子浓度及pH值显著高于息肉组和对照组(P< 0.05);息肉组和结石组T BA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石组、息肉组胆囊胆汁中P L/T B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结石组胆囊胆汁中T CA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息肉组(P<0.05);息肉组和结石组胆囊胆汁中G DCA、GCDCA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组胆囊胆汁中GCA、T DCA浓度差异无显著性(P> 0105);结石组胆囊胆汁G(GCA+GCDCA+ G DCA)/T(T CA+T CDCA+T DCA)比值显著低于息肉组和对照组(P<0.05),说明结石组甘氨结合胆酸相对降低而牛磺结合胆酸相对增高;息肉组和结石组胆囊胆汁中三羟胆酸(TCA+GCA)/二羟胆酸(TCDCA+GCDCA+G DCA+T DCA)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石组胆囊胆汁中三羟胆酸/二羟胆酸比值显著高于息肉组(P<0.05),表明从对照

表1 3组胆囊胆汁成分比较( x±s)

组别

P L

(mmol/L)

TC

(mmol/L)

CSI

游离Ca2+

(mmol/L)

糖蛋白

(mmol/L)

pH值

T BA

(mmol/L)

P L/T BA

息肉组(n=20)①31.9±0.914.0±0.51.217±0.0391.2±0.20.6±0.17.0±0.1110.7±14.80.292±0.036结石组(n=20)②32.2±1.318.6±1.21.565±0.0872.2±0.31.8±0.27.9±0.3105.8±16.50.311±0.044对照组(n=10)③30.5±2.59.1±0.80.812±0.0751.1±0.10.7±0.16.9±0.2137.6±33.10.241±0.082 F,P值4.56,0.016388.66,0.000409.63,0.000118.23,0.000370.58,0.000109.39,0.0008.73,0.0006.34,0.004

q,P值q2-3=4.178,

P<0.05q2-3=38.645,

P<0.05

q2-3=39.887,

P<0.05

q2-3=17.210,

P<0.05

q2-3=27.002,

P<0.05

q2-3=16.652,

P<0.05

q2-3=5.746,

P<0.05

q2-3=5.018,

P<0.05

q2-1=0.903, P>0.05q2-1=22.918,

P<0.05

q2-1=22.577,

P<0.05

q2-1=19.162,

P<0.05

q2-1=36.077,

P<0.05

q2-1=18.355,

P<0.05

q2-1=1.0854,

P>0.05

q2-1=1.668,

P>0.05

q1-3=3.441, P<0.05q1-3=19.933,

P<0.05

q1-3=21.543,

P<0.05

q1-3=1.565,

P>0.05

q1-3=2.455,

P>0.05

q1-3=1.665,

P>0.05

q1-3=4.860,

P<0.05

q1-3=3.656,

P<0.05

组,息肉组到结石组三羟基胆汁酸在胆汁中的比例逐渐上升,而二羟基胆汁酸的比例逐渐下降。三者之间三羟/二羟胆酸比值呈阶梯性变化。牛磺石胆酸(T LCA)、甘氨石胆酸(G LC A)未测出,见表2。

表2 胆囊胆汁中结合胆汁酸含量( x±s)

组别

GCA

(mmol/L)

G DCA

(mmol/L)

GCDCA

(mmol/L)

TCA

(mmol/L)

T DCA

(mmol/L)

TCDCA

(mmol/L)

G/T

三羟胆酸/

二羟胆酸

息肉组(n=20)①33.43±2.8126.31±2.7727.87±3.2912.53±2.023.15±0.288.73±1.273.624±0.4650.702±0.084结石组(n=20)②31.96±2.3625.10±2.0126.70±2.8317.25±1.283.19±0.309.81±1.352.777±0.2170.763±0.060对照组(n=10)③32.13±2.5731.75±3.7334.51±3.7013.14±1.363.21±0.338.58±1.563.960±0.3770.585±0.067 F,P值1.80,0.17620.74,0.00021.07,0.00046.38,0.0000.16,0.8514.17,0.02244.10,0.00020.44,0.000

q,P值q2-3=8.927,

P<0.05q2-3=8.914,

P<0.05

q2-3=9.191,

P<0.05

q2-3=3.298,

P>0.05

q2-3=11.815,

P<0.05

q2-3=9.042,

P<0.05

q2-1=1.989, P>0.05q2-1=1.636,

P>0.05

q2-1=12.928,

P<0.05

q2-1=10.361,

P<0.05

q2-1=3.795,

P<0.05

q1-3=7.303, P<0.05q1-3=7.579,

P<0.05

q1-3=1.364,

P>0.05

q1-3=3.356,

P<0.05

q1-3=5.943,

P<0.05

3 讨论

传统方法测定胆汁中T C、P L、T BA耗时费力,

本实验采用全自动生化测定仪检测,简便易行。但

胆囊胆汁中胆红素浓度超过血液数百倍,将对各种

酶比色反应造成明显的干扰,有效去除胆汁中胆红

素成分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成功与否的关键。根据胆红素易光解的特性结合以往的文献[5,6]我们

采用光照的方法降解胆红素,有效地解决了这一关

键问题。实验中对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TC、P L、T BA这一方法做了重复回收实验,标准回收率均达(100±10)%,变异系数CV<9%,表明此法可用于胆汁标本中T BA、T C和P L的测定,并具有简单、快

捷的优点。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胆汁酸具有分离效

能高、分析速度快、流动相可选择范围宽、灵敏度高

及仪器化程度高等优点,变异系数CV<5%,方法稳

定可靠,为大量快速测定胆汁中主要结合胆汁酸创

造了条件。

目前认为胆囊胆固醇息肉是在体内胆固醇代谢

发生障碍时,胆固醇结晶沉积于胆囊黏膜的嵴部,并

延及黏膜的间隙,被巨噬细胞吞入后变成泡沫细胞,

积聚于间质。待泡沫细胞积聚甚多时,即形成胆固

醇息肉。患者胆汁中胆固醇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7]。胆固醇结石的形成与胆汁中胆固醇代谢紊乱,胆固醇含量增高也有着直接的联系[8,9]。这与本实验息肉组和结石组胆囊胆汁中T C、CSI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的结果相一致。Conter[10]报道胆囊结石形成早期P L/T BA升高,促进黏膜水电解质吸收,胆汁浓缩,产生直接促核作用。本实验结果显示,息肉组和结石组胆囊胆汁中T BA较对照组降低(P< 0.05),P L/T BA比值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息肉组、结石组胆囊胆汁中总胆固醇浓度、CSI逐渐升高,说明胆囊胆汁中总胆汁酸含量的降低、胆固醇过饱和是胆固醇息肉和结石形成的共同病理基础。而形成结石时上述指标较形成息肉时升高更加显著,能否就此推论胆囊胆固醇息肉是胆固醇结石形成早期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胆汁中的胆汁酸绝大部分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

合形成结合性胆汁酸。一旦胆汁酸代谢改变,胆汁

内胆固醇不能维持微胶粒状态而析出结晶。三羟胆

汁酸具有三个羟基,排列在环戊烷多氢菲的一侧,具有更强的界面活性,能显著影响微泡的膜稳定性,增

大微泡的附加压力,导致胆固醇结晶的析出。本实验结果表明息肉组胆汁中三羟/二羟胆酸显著高于

对照组(P<0.05),这意味着息肉组较对照组胆汁

中更易析出胆固醇结晶,从而为胆固醇息肉的形成提供条件。结石组较息肉组三羟/二羟胆酸升高更

加明显(P<0.05),使胆固醇结石较胆固醇息肉病

人胆汁中析出更多胆固醇结晶刺激胆囊黏膜分泌过

量的糖蛋白,而糖蛋白有助于胆固醇结晶的堆积、浓缩和成核。

胆汁中含有多种胆汁酸,其结构不同,与钙离子的结合力也各不相同[11]。甘氨结合胆酸的钙结合

力也明显高于牛磺结合胆酸。结石组胆囊胆汁中G/T比值较息肉组和对照组的显著降低(P<

0105),使胆酸与游离Ca2+的总体结合力下降,胆汁中游离Ca2+浓度增高,而Ca2+在多个环节上参与胆石形成[12]。由于息肉组G/T较对照组降低程度不明显(P>0.05),结合钙尚未大量游离(息肉组与对照组Ca2+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且胆汁pH<7.1明显有利于钙盐溶解[13]。另外,息肉组胆囊胆汁中糖蛋白浓度明显低于结石组,这些可能是

胆固醇不易成核及形成结石而保持为胆固醇息肉状态的原因。陈东风等[14]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胆汁中糖蛋白含量,结果表明胆石组较对照组明显增高,这与本实验结果完全吻合。对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胆汁体外模拟试验表明,糖蛋白浓度从2.5mg/m l增加到20mg/m l时,糖蛋白和钙离子结合率很少增加;当糖蛋白浓度超过此临界点时与钙离子结合率呈线性急剧增加[15]。由此可推测在胆固醇息肉基础上如果胆囊胆汁中三羟/二羟胆酸进一步升高到某种程度,使得胆汁中析出更多胆固醇结晶,胆固醇结晶刺激胆囊黏膜分泌过量的糖蛋白,使糖蛋白浓度升高到某个临界值以上;同时G/T比值进一步降低达到一定程度时,使胆酸与游离钙的总体亲和力下降,胆汁中游离Ca2+浓度增高,使糖蛋白和Ca2+更易发生联结、键合、结聚等一系列变化的同时包裹胆固醇结晶,进而形成胆固醇结石。

胆囊胆固醇息肉与胆固醇结石患者都存在胆固

醇代谢障碍,而胆汁成分的变化是胆固醇结晶析出

(下转第751页)

4 Tez M,Keskek M,Ozkan O,et al.External metallic circle in m icr osurgical anast omosis of common bile duct.Am J Surg,2001, 182(2):130-133.

5 Park S M,Choi J W,Ki m ST,et al.Supp ressi on of p r oliferative cholangitis in a rat model by l ocal delivery of paclitaxel.J Hepat obiliary Pancreat Surg,2003,10(2):176-182.

6 Jordan MA,W ils on L.M icr otubules and actin fila ments:dynam ic targets f or cancer che motherapy.Curr Op in Cell B i ol,1998,10(1): 123-130.

7 Salah2Eldin AE,I noue S,Tsukamot o S,et al.An ass ociati on of Bcl22 phos phorylati on and Bax l ocalizati on with their functi ons after hyperther m ia and paclitaxel treat m ent.I nt J Cancer,2003,103(1): 53-60.

8 Longuet M,Serduc R,R iva C.I m p licati on of bax in apop t osis depends on m icr otubule net w ork mobility.I nt J Oncol,2004,25(2): 309-317.

9 Stumm S,Meyer A,L indner M,et al.Paclitaxel treat m ent of breast cancer cell lines modulates Fas/Fas ligand exp ressi on and induces apop t osis which can be inhibited thr ough the CD40recep t or.

Oncol ogy,2004,66(2):101-111.

10 Robins on G,Gray T.Electr on m icr oscopy2tissue p reparati on, secti oning and staining.I n:Bancr oft JD,Stevens A,eds.Theory and p ractice of hist ol ogical techniques.3rd ed.London:Churchill L ivingst one,1990.525-562.

11 Bun SS,Giacometti S,Fanciullino R,et al.Effect of several compounds on biliary excreti on of paclitaxel and its metabolites in guinea2p igs.Anticancer D rugs,2005,16(6):675-682.

12 Cresteil T,Monsarrat B,A lvinerie P,et al.Taxol metabolis m by human liver m icr os omes:identificati on of cyt ochr ome P450is ozy mes involved in its bi otransf or mati on.Cancer Res,1994,54(2):386-392.13 Cresteil T,Monsarrat B,Dubois J,et al.Regi oselective metabolis m of taxoids by human CYP3A4and2C8:structure2activity relati onshi p.

D rug Metab D is pos,2002,30(4):438-445.

14 Bun SS,Ciccolini J,Bun H,et al.D rug interacti ons of paclitaxel metabolis m in human liver m icr os omes.J Che mother,2003,15(3): 266-274.

15 Gr oschel B,Bushman F.Cell cycle arrest in G2/M p r omotes early step s of infecti on by human i m munodeficiency virus.J V ir ol,2005, 79(9):5695-5704.

16 Heldman AW,Cheng L,Jenkins G M,et al.Paclitaxel stent coating inhibits neointi m al hyper p lasia at4weeks in a porcine model of cor onary restenosis.Circulati on,2001,103(18):2289-2295.

17 Da wkins K D,Grube E,Guaglium i G,et al.T AXUS V I investigat ors clinical efficacy of poly mer2based paclitaxel2eluting stents in the treat m ent of comp lex,l ong cor onary artery lesi ons fr om a multicenter,random ized trial:support f or the use of drug2eluting stents in contemporary clinical p ractice.Circulati on,2005,112

(21):3306-3313.

18 Lee DK,Ki m HS,Ki m KS,et al.The effect on porcine bile duct of a metallic stent covered with a paclitaxel2incor porated membrane.

Gastr ointest Endosc,2005,61(2):296-301.

19 李永林.瘢痕挛缩机理的研究和生物学治疗进展.国外医学?创伤与外科基本问题分册,1989,10(5):7-9.

20 Des moulière A,Redard M,Darby I,et al.Apop t osis mediates the decrease in cellularity during the transiti on bet w een granulati on tissue and scar.Am J Pathol,1995,146(1):56-66.

21 Rowinsky EK,Donehower RC.Paclitaxel(taxol).N Engl J Med, 1995,332(15):1004-1014.(收稿日期:2008-03-04)

(修回日期:2008-04-30)

(责任编辑:李贺琼)

(上接第747页)

的主要原因。既往的研究中,很少有对二者胆汁成分进行对比分析。本实验通过对胆囊胆固醇息肉与胆囊胆固醇结石胆汁成分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胆囊胆固醇息肉和胆固醇结石患者的胆囊胆汁中胆固醇浓度过饱和、总胆汁酸减少,说明胆囊胆汁中总胆汁酸含量的降低和总胆固醇浓度的升高,是形成胆固醇结石和胆固醇息肉的共同因素。同时,在胆囊胆固醇结石病人的胆汁中pH值、糖蛋白、游离钙离子浓度及三羟/二羟胆酸比值高于胆固醇息肉病人的胆汁中这些物质的含量,而G/T比值则较胆固醇息肉病人的胆汁中减低。进一步研究胆囊胆固醇息肉与胆固醇结石患者胆汁成分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转化联系,对早期积极治疗胆固醇性息肉对减少致石性胆汁的生成,控制胆固醇结石的发生将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孟庆成,张同琳,傅贤波.超声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与病理对照的研究.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8,8(1):39-41.

2 施维锦,主编.胆道外科学.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63-370.

3 安 新,王利民,李 琳,等.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人胆汁脂质成分.检验医学,2007,22(4):422-423.

4 Carey MC.Critical tables and cholester ol saturati on of bile.J L i p id Res,1978,19:945-955.5 O str ow JD,B ranham V.Phot odecompositi on of bilirubin and biliverdin in vitr o.Gastr ornter ol ogy,1970,58(1):15-25.

6 Berk P D,Berlin N I,eds.Che m istry and physi ol ogy of bile p ig ments.Philadel phia:F.A.Davis Company,1977.81-92.

7 石景森,王炳煌,主编.胆道外科基础与临床.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6-90.

8 赵纪春,舒 晔,程南生,等.胆囊结石中胆固醇代谢变化的实验研究.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0,9:124.

9 韩天权,蒋兆彦,张圣道.胆结石成因研究进展.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123.

10 Conter RL.Gallbladder abs or p ti on increases during early cholester ol gallst one f or mati on.Am J Surg,1986,151(1):184.

11 Glees on D,Mur phy G M,Dowling RH.Calcium binding by bile acids:in vitr o studies using a calcium i on electr ode.J L i p id Res, 1990,31:781-791.

12 Kibe A,DudleyMA,Hal pern Z,et al.Fact ors affecting cholester ol monohydrate crystal nucleati on ti m e in model syste m s of supersaturated bile.J L i p id Res,1985,26:1102-1111.

13 Shiff man ML,Suger man HJ,Moore E W.Human gallbladder mucosal functi on:Effect of concentrati on and acidificati on of bile on cholester ol and calcium s olubility1.Gastr oenter ol ogy,1990,99

(5):1452-1459.

14 陈东风,郑 伟,易 平.黏蛋白在结石性胆囊炎中的变化和意义.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24(2):197-199.

15 Kuver R,Lee SP.Calcium binding t o biliary mucins is dependent on s odium i on concentrati on:relevance t o cystic fibr osis.B i oche m

B i ophys Research Commun,2004,314(2):330-334.

(收稿日期:2008-04-29)

(修回日期:2008-06-23)

(责任编辑:李贺琼)

胆结石是如何分类的

胆结石是如何分类的? 1.按胆石内所合成分可分 (1)胆固醇结石由于胆汁中所含的胆固酵过多,溶解不掉而逐渐沉积。单发者居多,质地坚硬、呈圆形或椭圆形,结石内约含胆固醇98%,外观呈淡黄色或灰黄色,表面光滑,光彩很好看,切面有放射状线纹。也有多发结石呈多面或粒状,x线平片不显影。 (2)胆色素结石是我国最多见的一种结石。形状不定,质软易碎,剖面无核心或分层,称“东方型结石”。结石由胆色素、钙盐、细菌、虫卵等组成。结石的大小不等,小的像泥沙,大的有黄豆大小,外表为黑色或棕红色,数目较多,体积较小,常常随胆汁的排放流动,成为胆总管结石。 (3)混合性结石不论是胆色素结石或胆固酵结石,在结石形成后,又可以在原来的结石外面,再有胆固酵或胆色素、钙盐的沉积,从而形成胆色意胆固醇混合性胆石。由于所合成分比例不同,可表现各种颜色和形状,一殷多见的为球形或多面形,颜色有灰白色、黄色、 棕色、黄绿色、黑色,副面为层状,各层色调不一,x线平片常可显影。 2.按结石所在部位分 (1)胆囊结石多为胆固醇和混合性结石。胆石在胆囊内,一般不引起黄疽,也不产生绞痛(除非卡住了胆囊管)。思者平时偶有中上瞪或右上腹的饱问感,有时有暖气、醛酸、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在吃油腻食物后,症状可以加重。也有部分病人可以终身没有症状。 (2)总胆管结石多见于胆红素结石。胆石可以原发于总胆管,也可以来自胆囊或肝内胆管。当胆石在总胆管内卡住时,病人出现疼痛,常有黄疽、寒战、发热,大便呈灰色,小便颜色加深如浓茶一样。如此时又有总胆管炎症时,就能导致高热、昏迷等严重征象。当胆石移 动位置成从胆道口排到十二指肠内,病人的黄疽及炎症症状都可趋向消退。 (3)肝内胆管结石多为胆红素结石。肝内服管结石占胆石症的15%左右。由于胆石较小,呈泥沙祥,容易往下流动,因此多数同时有总胆管结石。病人常从幼年时就有反复发作的腹痛、发冷、发热、黄疽等病史。这是由于胆石阻塞了胆汁的流通,胆汁被阻塞不能徘出, 就转而进入血液中,这时病人的眼睛、皮肤就会发黄。这种现象叫作“梗阻性黄疽”。也因为胆道被阻塞,时间一长,细菌就乘机在胆道 中繁殖产生毒素,引起胆道炎。还能进一步侵入全身,引起中毒、休克、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神志淡漠、白细胞超过20.0X109/L,体温达39辽以上,这种现象叫“重症胆管炎”。其他还能上行感染引起肝内化脓性胆管炎、肝脓肿等。 形成原因 胆结石是胆管树内(包括胆囊)形成的凝结物,是临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作性腹痛、急性炎症,如果结石进入胆总管后可出现下列并发症:黄疸、胆管炎和胰腺炎等;但大部分患者可无任何症状。 依据结石发生部位不同,分为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从我国80年代初全国调查结果看,胆囊结石发生率约为52.8%,肝内胆管结石为36.2%,胆总管结石为11%。依据结石化学成分不同,结石通常包括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或二者的混合物(混合型结石)。 胆道是胆汁生成、储存、排送入肠的通道,胆道是人体解剖结构最复杂的区域之一,不仅胆道本身,而且与之邻近的血管也均有众多的变异。 1、胆囊工作机理: 胆囊是含有平滑肌及弹力纤维的囊性器官,它具有储存胆汁,分泌、吸收胆汁成分及通过收缩运动向肠内驱送胆汁的作用。胆囊形似梨状,宽约3~5cm,长约7~10cm,容量约为30~60ml,胆囊内部压力可达4kpa。 胆囊的收缩有三种形式:节律性收缩,每分钟出现2~6次;张力性收缩,由进食或其它排胆刺激引起;蠕动性收缩,发生于胆囊颈部及胆囊管,犹如括约肌样运动。三种形式交替作用,使胆囊内的胆汁间歇地排出。 胆囊可将肝胆汁浓缩5~10倍,浓缩时,90%的水及部分电解质被重吸收。 胆汁由肝脏及胆管持续生成。胆汁是机体的一种极重要的体液,每日的生理分泌量约800~1000ml,也即每小时约30~40 ml的生成量。胆汁不仅参与脂质和脂溶性维生素的消化吸收,而且还是体内许多代谢产物的内外源性有害物资的排泄途径。通常肝胆汁色浅、稀薄、偏碱;胆囊胆汁色深、粘稠、相对偏酸。胆汁的主要成分为水,其主要溶质除了与血浆成分相似的电解质、蛋白质外,还有大量经肝脏生物转化等处理后的经胆排泄物,其中有些是被扬弃的代谢尾产物或有害物质。胆汁成分甚为复杂,临床上受到重视的溶质有胆汁酸盐、胆色素、胆固醇、磷脂、脂肪酸以及胆汁中的各种电解质和酶(如碱性磷酸酶、亮氨酸氨基转肽酶、乳酸脱氢酶、-谷氨酰转肽酶等)。 胆汁的流动取决于胆汁分泌率、胆囊和胆道括约肌以及十二指肠第二段的舒缩状态,其流向依存于管腔各处的压力梯度,其流速则与驱动压成正比,与阻力成反比。胆汁的分泌率受生活习性及肝脏功能状态影响,依不同的种属而异,如食草动物一般高于杂食动物。 2、胆结石医理上的形成原因及过程: 作为结石形成的一般规律,它们具有胆汁成分的析出、沉淀、成核及积聚增长等基本过程。其发病机理包括几种要素,首先,胆汁中的胆固醇或钙必须过饱和;其次,溶质必须从溶液中成核并呈固体结晶状而沉淀;第三,结晶体必须聚集和融合以形成结石,结晶物在遍布于胆囊壁的粘液,凝胶里增长和集结,胆囊排空受损害有利于胆结石形成。 (1)胆固醇结石----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基础为胆汁中胆固醇、胆汁酸以及卵磷脂等成分的比例失调,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而发生成晶、析出、结聚、成石。大部分胆汁中的胆固醇来源于肝细胞的生物合成,而不是饮食

【保护肝脏】第四章 胆囊结石的成因及预防

一、病因 胆囊结石主要为胆固醇性结石或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胆囊结石主要见于成年人,女性常见,尤以经产妇和服用避孕药者常见。 胆囊结石的成因十分复杂,是综合性因素所致。目前认为其基本因素是胆汁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发生了改变,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易于沉淀析出和结晶而形成结石。另外,胆囊结石病人的胆汁中可能存在一种促成核因子,可分泌大量的粘液糖蛋白促使成核和结石形成。此外,胆囊收缩能力减低,胆囊内胆汁淤滞也有利于结石形成。 二、临床表现 胆囊结石cholelithiasis cholecystolithiasis的症状取决于结石的大小和部位,以及有无阻塞和炎症等。约有50%的胆囊结石病人终身无症状,即所谓隐性结石。较大的胆囊结石可引起中上腹或右上腹闷胀不适,嗳气和厌食油腻食物等消化不良症状。较小的结石每于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或夜间平卧后结石阻塞胆囊管而引起胆绞痛和急性胆囊炎。由于胆囊的收缩,较小的结石有可能通过胆囊管进入胆总管而发生梗阻性黄疸,然后部分结石又可由胆道排入十二指肠,部分结石则停留在胆管内成为继发性胆管结石。结石亦可长期梗阻胆囊管而不发生感染,仅形成胆囊积水,此时便可触及无明显压痛的肿大胆囊。胆囊结石在无感染时,一般无特殊体征或仅有右上腹轻度压痛。但当有急性感染时,可出现中上腹及右上腹压痛、肌紧张,有时还可扪及肿大而压痛明显的胆囊。莫菲征常阳性。 三、诊断鉴别 有急性发作史的胆囊结石,一般根据临床表现不难作出诊断。但如无急性发作史,诊断则主要依靠辅助检查如B超检查可显示胆囊内光团及其后方的声影,诊断正确率可达95%以上。 四、治疗预防 (一)手术治疗 近来研究报道是肝脏的成石性胆汁形成了胆囊结石(如胆固醇过饱和),所以从2007年开始,国内开展了微创保胆取石手术,主要是应用胆道镜在术中彻底取出胆囊内的结石。 胆囊切除术适用于萎缩性胆囊和胆囊癌变者。由于有同时存在继发性胆管结石的可能,因此有下列指征时应在术中探查胆总管。绝对探查指征:①胆总管内扪及结石;②手术时有胆管炎和黄疸表现。③术中胆管造影显示有胆管结石;胆总管扩张,直径超过12mm,但有少见病人胆管有扩张而无结石存在。此点在胆总管探查时的阳性率仅35%左右。此外,还有一些相对探查指征:①过去有黄疸病史;②胆囊内为小结石;③胆囊呈慢性萎缩性改变;④有慢性复发性胰腺炎病史。 胆囊结石微创技术 目前,胆囊切除有两种方法,传统胆囊切除手术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LC)。普外科在治疗胆囊结石时,采用胆囊结石微创治疗。胆囊结石微创治疗是普外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胆囊结石微创技术特点 1、创伤小,此手术仅需在腹部开0.5-1.0cm小切口3个,即能完成手术,创口无须缝合,用创口贴粘贴创口即可。而传统手术需在右上腹开一个长约15cm左右的长切口。 2、出血少,一般仅为5-10ml。传统手术出血在100-200ml左右。 3、对腹腔脏器干扰少,有利于术后恢复。 4、恢复快,一般病人早晨手术,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无须人辅助,可进半流饮食。 5、疼痛轻,一般患者术后已无明显疼痛。 6、住院周期短,平均住院时间为3-5天。 7、对年轻人来说,外形美观、创口小、难发现。

胆囊结石的分型及诊疗

胆囊结石的分型及诊疗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凌晓锋 一、胆囊结石的概况 胆囊结石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疾病,成分是糖蛋白基质将大量的胆固醇结晶微粒和很少量的胆红素钙微粒团聚在一起组成的高聚物。 (一)胆囊结石的成因: 人体内有成石因素和防石因素,成石因素包括胆汁中胆固醇超饱和、胆红素钙微粒以及糖蛋白;防石因素是胆汁酸盐和磷脂,当成石和防石因素发生了失衡时,即成石的因素多余防石因素时,就会形成胆囊结石。此外前列腺素直接参与胆囊结石的形成,因为它可促使糖蛋白的合成增加,故临床上可利用阿司匹林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防石。 (二)病理生理 多数胆囊结石致病是通过胆囊管梗阻,如胆囊结石在胆囊收缩时或者病人在夜间平卧位时移行到胆囊管,造成胆囊管的梗阻,胆囊内部的压力升高,进一步形成了胆囊的扩张和水肿。胆囊的扩张和水肿可造成胆囊壁的静脉和淋巴回流的障碍,加上炎症细胞的浸润,就形成了胆囊炎。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胆囊壁的张力进一步增高,可促使动脉闭塞,从而导致胆囊壁的缺血、坏死,甚至是穿孔。若在梗阻的基础上发生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或者肠球菌,或者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则会进一步加重炎症的产生。此外,胰液返流入胆囊,或者是胃液或者是浓缩的胆汁都可刺激引起胆囊炎。

(三)病理 胆囊炎有单纯性的胆囊炎、化脓性胆囊炎和坏疽性的胆囊炎三种。若炎症波及到胆囊周围,则形成胆囊周围炎,如Mirizzi综合症,它是由于结石梗阻在胆囊管,进一步压迫肝总管形成梗阻性黄疸或者胆管炎。胆囊的结石通过胆囊管掉至胆总管里可引起胆管炎、急性胆管炎和梗阻性黄疸。化脓的胆囊穿孔破溃到附近的肝组织则形成肝脓肿。此外,它还可以造成对消化道的侵蚀,形成胃窦、十二指肠和结肠的内瘘。胆囊的结石移行到胆总管后若进一步移行到胆道下段,则可引起胆源性胰腺炎。有的胆囊结石长期存在,尤其是结石>2cm 的胆囊炎容易诱发胆囊癌。 在临床上如果病人同时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或者是心肺疾病,如心衰、糖尿病、心梗等,则这些病人处理起来相对比较困难。 (四)胆囊结石的治疗对策 胆囊结石主要是以手术治疗为主,非手术治疗是手术治疗的术前准备,如禁食、禁食、使用抗生素、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解痉止痛药物等对症处理。对于部分无症状的胆囊结石,可试用溶石治疗或严密观察病情。 二、急性结石性胆囊炎(Acute Calculous Cholecystitis) (一)种类 有急性单纯性胆囊炎、化脓性胆囊炎和坏疽性的胆囊炎三种。急性单纯性胆囊炎局限于粘膜的充血水肿和淋巴细胞及急性炎症细胞的浸润,其他各层结构完好。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胆囊的各层都是蜂窝组织炎,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胆囊的各层都是蜂窝组织炎,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 (二)临床表现 女性病人多见,患者既往多有发作史,诱因是饱餐或者是进食油腻食物以后,多为夜间发作。腹痛的特点是突发的右上腹阵发性的疼痛,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疼痛可放射到右肩、背部和肩胛,继而疼痛由由阵发性疼痛转变成持续性疼痛伴阵发性加剧,此时要高度怀疑病人有穿孔的可能性。

超声医学科主治医师相关专业知识(胆道、胰腺和胃肠)-试卷1

超声医学科主治医师相关专业知识(胆道、胰腺和胃肠)-试卷 1 (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3,分数:26.00) 1.以下关于胃贲门区的超声解剖,不正确的是 (分数:2.00) A.贲门位于肝脏左外侧叶后下方 B.贲门长轴图像呈上小下大的喇叭状结构 C.“鸟嘴征”是贲门及其周围结构的长轴图像,鸟嘴尖端指向胃底√ D.短轴图像上贲门的食管端呈靶环样结构 E.贲门食管端的超声图像由内向外依次呈“强一弱一强"回声 解析:解析:“鸟嘴征”是贲门及其周围结构的长轴图像,鸟嘴尖端指向部位为横膈食管裂孔处。 2.关于直肠的解剖,不正确的是 (分数:2.00) A.直肠各壁均有腹膜覆盖√ B.男性形成直肠膀胱陷凹,女性形成直肠子宫陷凹 C.男性直肠前方与膀胱底、输尿管、精囊腺及前列腺邻近 D.女性直肠前方与阴道后壁相贴 E.直肠上段一般较膨大,下段则保持收缩空虚状态 解析:解析:直肠下约三分之一没有腹膜覆盖,其余均正确。 3.除以下哪一项外,均是胃肠超声检查前需做的准备工作 (分数:2.00) A.将胃肠超声安排在X线钡剂造影前进行 B.胃肠超声最好在上午进行 C.检查前一日晚餐进流食,其后禁食 D.经腹壁乙状结肠检查者应使膀胱排空√ E.儿童和不能合作者可于检查前适当应用镇静剂 解析:解析:经腹壁乙状结肠检查者应使膀胱良好充盈以利用其作为透声窗。 4.检查直肠腔内超声的探头应该选择 (分数:2.00) A.凸阵7.5~20.0MHz B.凸阵3.5~4.0MHz C.凸阵5.0~10.0MHz √ D.线阵5.0~12.0MHz E.凸阵5.0MHz 解析: 5.以下描述不正确的是 (分数:2.00) A.胃恶性淋巴瘤比胃癌的胃壁增厚明显 B.弥漫浸润型胃癌可见“火山口”征√ C.胃癌时可见胃壁增厚,空腹呈“假肾”征 D.女性胃癌可转移至双侧卵巢 E.胃癌可致胃蠕动波减弱或消失 解析:解析:“火山口”征为溃疡型胃癌的声像图特征。

胆囊结石

胆囊结石 一、摘要 胆囊结石(胆石症)是胆道系统中最常见的病变,根据其所在部位不同,可有胆囊结石,原发性或继发性胆总管结石,肝外胆管或肝内胆管结石之分,但临床实际上,单一部位的结石是可能的但并非常见,往往几种部位的结石在同一患者中同时存在,欧美各国的胆石症患者其胆石多发生在胆囊内,仅少数病例(10%~25%)是原发于胆管中。 二、病因介绍 胆囊结石的成因十分复杂,是综合性因素所致。目前认为其基本因素是胆汁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发生了改变,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易于沉淀析出和结晶而形成结石。另外,胆囊结石病人的胆汁中可能存在一种促成核因子,可分泌大量的粘液糖蛋白促使成核和结石形成。此外,胆囊收缩能力减低,胆囊内胆汁淤滞也有利于结石形成。 不可逆因素 发病年龄: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如果在儿童期发病,多与溶血或先天性胆道疾病有关。发病的高峰年龄都在40~50岁。 发病性别差异:超声诊断研究结果男女发病之比约为1∶2,女性胆囊结石以胆固醇结石多发,女性胆固醇结石高发可能与雌激素可以增加胆汁中胆固醇分泌、降低总胆汁酸量和活性,以及黄体酮影响胆囊收缩、致使胆汁淤滞有关。 发病与基因、家族史胆囊结石发病在种族之间的差异明显,提示遗传因素是胆石病的发病机制之一。

可逆因素 发病与妊娠的关系:妊娠可促进胆囊结石的形成,并且妊娠次数与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呈正相关。由于孕期的雌激素增加使胆汁成分发生变化,可增加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度;而妊娠期的胆囊排空缓慢;孕期和产后的体重变化及饮食结构也影响胆汁成分,改变了胆汁酸的肠肝循环,促进了胆固醇结晶的形成。 发病与肥胖的关系: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肥胖是胆囊胆固醇结石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肥胖人发病率为正常体重人群的3倍。 三|、临床症状 胆囊结石的症状取决于结石的大小和部位,以及有无阻塞和炎症等。约有50%的胆囊结石病人终身无症状,即所谓隐性结石。较大的胆囊结石可引起中上腹或右上腹闷胀不适,嗳气和厌食油腻食物等消化不良症状。较小的结石每于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或夜间平卧后结石阻塞胆囊管而引起胆绞痛和急性胆囊炎。由于胆囊的收缩,较小的结石有可能通过胆囊管进入胆总管而发生梗阻性黄疸,然后部分结石又可由胆道排入十二指肠,部分结石则停留在胆管内成为继发性胆管结石。结石亦可长期梗阻胆囊管而不发生感染,仅形成胆囊积水,此时便可触及无明显压痛的肿大胆囊。胆囊结石在无感染时,一般无特殊体征或仅有右上腹轻度压痛。但当有急性感染时,可出现中上腹及右上腹压痛、肌紧张,有时还可扪及肿大而压痛明显的胆囊。 四、并发症 一旦结石造成胆道的梗阻,就会引起急性或慢性的并发症,促使病人就诊,急性梗阻性并发症很常见,慢性梗阻性并发症罕见。 1.急性并发症 什么是胆绞痛?胆绞痛多发生在胆结石,只有在胆结石并发胆绞痛时,才可以来去匆匆。因当结石在胆囊和胆管内漂浮不定时,常无特殊症状,有的病人结石达到2-3厘米时,都未发生过胆绞痛,但有的结石不大,却经常发生胆绞痛,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结石因某种原因移动,引起了胆管或胆囊颈梗阻,疼痛便突然发作,且非常剧烈。 当进高脂肪饮食后,胆囊就会收缩,并将胆囊内结石推移到胆囊颈部和胆管,而引起了结石嵌顿。这时胆汁的流通出现障碍,胆囊内压力就会升高。高压使胆囊膨胀或胆管扩张,胆囊肌肉又不断收缩,力图挤走卡住的结石,使胆囊、胆管压力更高,故患者就会感到剧烈疼痛,这种胆绞痛在夜间容易发生,因为人躺卧睡眠时,结石会借势滑入胆囊管内。 胆绞痛的诊断与治疗 胆绞痛是胆石移动过程中引起胆囊,胆管发生痉挛性收缩,或因胆结石突然阻塞了胆囊管或胆总管,造成胆囊或胆管的扩张或腔内压力升高,当胆道的肌纤维细胞强烈收缩试图移动结石而引起。往往在吃了油腻食物或饱食后,多在夜间发生,因为平卧时胆囊底朝天,结石因重力作用向下移动至胆囊管口,阻塞胆囊管。有时当腹部受到震动如骑马或在崎岖山路上骑车颠簸等也会引起胆绞痛发作。胆绞痛发作时,病人会突然感到中上腹或右上腹疼痛,随即转变为右季肋部绞痛,有时疼痛还放射到右肩部,严重时剧痛难忍,坐卧来安,捧腹弯腰,倒地翻滚,放声喊叫,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或伴有恶心呕吐,甚至发生休克等。疼痛常反复发作,间隔时间为数分钟到数小时不等。一般持续10公钟至1小时至2小时,以后逐渐减轻至消失,如持续绞痛5小时至6小时,则应考虑胆结石合并症的发生。当结石退入胆囊或进入十二指肠或因胆

胆囊炎和胆石症患者的饮食健康指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511405697.html, 胆囊炎和胆石症患者的饮食健康指导 作者:周良秋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8年第03期 摘要:目的探讨胆囊炎与胆石症华患者合理的饮食方案,为患者提供科学的饮食指导。 舒适护理在妊娠期高血压孕妇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4月在我院诊治的70例胆囊炎和胆石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对照组进行常规饮食,观察组进行饮食指导,调查两组患者的各项营养物质缺乏情况。结果患者缺乏较为严重的营养素为蛋白质(54.3%)、膳食纤维(65.7%)、铁(60.0%)。观察组患者蛋白质、膳食纖维、钙、铁、锌与能量不足的人数显著下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结果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 < 0. 05)。结论指导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饮食、平衡膳食、注意营养,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对疾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胆囊炎;胆石症;饮食指导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3-0112-02 胆囊炎和胆石症是消化系统中十分常见的疾病,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饮食结构的改变,使胆囊炎与胆石症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常伴有腹部的剧烈疼痛、发热、恶心、呕吐、厌食等症状,多见于中年患者[1]。该类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安全,一般采取手术的方式给 予治疗,为患者做好营养护理与饮食指导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胆囊炎和胆石症患者的饮食选择进行了总结,为其合理膳食指导提供科学依据。选择我院于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70例胆囊炎和胆石症患者进行了饮食相关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70例胆囊炎和胆石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年龄为30-62岁,平均年龄为(48.6±4.2)岁,其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对照组年龄为28-63岁,平均年龄为(49.7±5.1)岁,其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下一步分析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饮食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饮食护理,具体内容如下[2]:

CDFI彩超上岗证:消化系统考试卷及答案模拟考试卷.doc

CDFI 彩超上岗证:消化系统考试卷及答案模拟考试 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单项选择题 小网膜囊位于A.胃与胰腺之间 B.位于胃与腹壁之间 C.胰腺与下腔浆膜之间 D.胃及脾之间 E.位于肝肾之间 本题答案: 2、单项选择题 下列哪一项不是黄疸发生的原因A.肝外胆管肿瘤 B.肝细胞病变 C.红细胞破坏 D.白细胞破坏 E.先天性胆道闭锁 本题答案: 3、单项选择题 胆囊大,胆总管扩张时,梗阻部位多在A.肝总管远端 B.胆囊管 C.胆总管 D.左肝管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E.左右肝管交汇处 本题答案: 4、单项选择题 肝血管瘤的回声强,弱与大小的关系多是A.瘤体越小,回声越低 B.瘤体越小,回声越强 C.瘤体的大小与回声强弱无关 D.4C.m以上的血管瘤多呈强回声 E.2C.m以下的血管瘤多呈混合回声 本题答案: 5、单项选择题 肝十二指肠韧带横切面显示米老鼠征的结构是A.肝总动脉,门静脉,胆囊管,肝动脉 B.肝固有动脉,门静脉右支,胆总管 C.肝固有动脉,门静脉,胆总管 D.肝总动脉,右肝管,门静脉 E.肝固有动脉,门静脉,左肝管 本题答案: 6、单项选择题 一男性患者,25岁,长期上腹痛,伴轻度黄疸,体重下降,超声见胰头区有一边缘模糊,内有主胰管穿入的略低回声肿块,可能是A.胰头癌 B.无功能胰岛细胞瘤 C.淋巴瘤 D.局限性胰腺炎 E.胰周围脓肿 本题答案: 7、单项选择题 脾韧带内有被膜包绕及与脾相通血管的组织小块是A.淋巴结 B.胰尾部 C.左肾上腺 D.副脾 E.游走的胰腺

胆囊炎和胆石症的营养治疗

胆囊炎和胆石症是最常见的胆道疾病,两者常同时存在,互为因果。尽管病因复杂,但其发生和发展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本期介绍1例因长期不规律饮食而导致胆囊炎急性发作的病例。该患者奉行“过午不食”,中餐与第2日早餐相距近20小时,这导致患者胆汁过度浓缩,并淤积于胆囊,进而诱发胆结石和胆囊炎的发生。 病历摘要 一般情况患者男性,77岁,大学教授,因“阵发性右上腹痛2天,伴发热、恶心呕吐”入我院治疗。腹部B超示:胆囊结石,胆囊增大。临床诊断: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患者自起病以来,精神可,胃纳较差,大便数日未解,少尿,体重未见明显下降。入院后临床予禁食、抗感染、制酸、解痉、补液支持等治疗,治疗后症状好转,逐渐恢复常规饮食。临床医生请营养科会诊,以制定患者营养治疗方案。 既往史否认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否认手术及外伤史。

查体及身体成分测量身高182 cm,体重90 kg,体质指数(BMI) 27.2 kg/m2,腰围104 cm、体脂肪含量28.6%。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22.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92.3%;γ谷氨酰转移酶(G GT) 177 U/L;其余肝肾功、血脂、血糖等均正常。 膳食调查调查发现,患者膳食结构不合理,遵循“过午不食”,长期不吃晚餐,有喝荤汤习惯,喜食肉皮汤、牛筋汤、鱼汤等。每日主食进食量约300 g,肉类食物约150~200 g,蔬菜摄入量不大,平日饮食偏油腻。 其他无规律性运动。睡眠质量较好。 营养治疗患者向心性肥胖,应控制总热量在1540~1925 kcal/d,争取达到理想体重。采取低脂低胆固醇、高蛋白(增加植物蛋白摄入量)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和膳食纤维摄入量,戒烟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如何预防胆结石的生成? 一项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BMJ)的研究表明,胆囊炎一级预防为防止胆结石生成,并给出了营养指导建议,具体包括: 1. 适当体力活动可降低胆结石发生风险; 2. 增加高膳食纤维食物摄入量有助于降低胆石症发生率; 3. 对于肥胖患者,减肥治疗时须避免快速减肥,每周体重降低幅度不超过1.5 kg; 4. 对于有/无症状的胆结石携带者,熊去氧胆酸可减少疼痛和急性胆囊炎等并发症; 5. 建议低脂高纤维饮食,多选择水果、蔬菜、全麦食品;限制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多食用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 胆囊炎和胆石症患者,应该怎么吃? 合理控制总热量,保持理想体重 向心性肥胖及胰岛素抵抗是胆石症危险因素。肥胖人群肝脏合成胆固醇较多,易使胆汁内胆固醇过饱和、继而导致胆固醇结晶析出,诱发胆结石。但肥胖者不易快速减肥,否则增加胆结石发生风险。 低脂低胆固醇饮食,预防胆结石形成

胆囊结石个案护理

护理典型案例 胆囊结石的成因十分复杂,是综合性因素所致。目前认为其基本因素是胆汁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发生了改变,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易于沉淀析出和结晶而形成结石。另外,胆囊结石病人的胆汁中可能存在一种促成核因子,可分泌大量的粘液糖蛋白促使成核和结石形成。此外,胆囊收缩能力减低,胆囊内胆汁淤滞也有利于结石形成,我院2012年6月收治1例胆囊结石,现将护理报道如下。 病例介绍 主诉:反复右上腹痛三年余,再发加重15小时现病史:患者,女,已婚,于3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上腹疼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重未想他处放射,无心慌气闷,无恶心,呕吐,无返酸,嗳气。到地医院就诊,诊断为“胆囊结石”予以抗炎等治疗后症状好转,此后症状反复发作,性质同前,15小时前,患者症状明显加重,右上腹疼痛剧烈,难以忍受。门诊B超提示:“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为求进一步诊治,门诊拟““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收入住院,2012年6月10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胆囊切除术,住院治疗1周后,康复出院。 护理 术前知道病人清洁腹部皮肤,修剪指甲,避免抓伤皮肤,常规备皮更衣,并以精活松节油擦洗脐部至干部无污垢; 2.向病人宣教切口感染的临床表(红、肿、热、痛、渗血、渗液);.向病人介绍引流管的目的及重要性,并正确护理腹部引流管,(妥善固定,防止扭曲,脱出;按时挤压引流管,并观察引流液的量、色、质,引流袋不宜超过腹平面); 术前护理:1.测定T.P.R.BP观察腹部体征及有无寒战高热 2.进清淡、易化的饮食,忌肥肉、油煎、油炸等高脂食物和辛辣、刺激行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3.配合术前准备.。 术后护理: 1. 术后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麻醉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后取半卧位。 2. 胃肠减压管和腹腔引流管术后2-3天胃肠功能恢复后可以拔出胃管。腹腔引流液小于10ml,无腹膜刺

胆囊炎、胆石症

患者王秀云,女,64岁,因“右上腹胀痛不适1天。”于2016-04-07 15:12:09由门诊拟“胆石症”收入我科。 患者1天前于进食油腻食物后出现右上腹疼痛,为持续性隐痛,胀痛,不剧,并伴有恶心,无呕吐,无肩胛部放射痛,伴畏寒,发热,睡眠不佳。病程中未曾有明显皮肤、巩膜黄染,食纳尚可,二便正常睡眠及精神尚可,体重未见明显降低。既往体质健康,否认高血压病,否认糖尿病、否认冠心病、否认消化道疾病等慢性疾病病史。否认乙肝、否认伤寒、否认结核病等传染病病史,否认外伤史,否认手术史,否认输血史,否认药物过敏史,否认食物过敏史。。出生芜湖市(原籍芜湖市),出生安徽省芜湖市,无外地久居史,无疫区疫水接触史,否认放射线及毒物接触史,无嗜烟,无嗜酒。 T:36.8℃ P:80次/分 R:20次/分 BP:140/90mmHg 神志清晰,精神尚可,形体适中,发育正常,营养良好,安静面容,自主体位,查体合作。皮肤无出血点,无蜘蛛痣,皮肤粘膜色泽正常。头颅形状正常,无肿块,头发正常,眼睑无水肿,无下垂,颜面无浮肿,双侧瞳孔大小正常,对光反射灵敏,双侧外耳道无分泌物,双侧乳突无压痛,双侧听力正常,口腔黏膜无溃疡,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颈部无抵抗感,双侧颈静脉无怒张,气管居中,双侧甲状腺无肿大。胸廓正常,双侧呼吸运动对称,双侧语颤对称,双侧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正常,心率80次/分,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坦,腹壁静脉无曲张,腹软,右上腹压痛(+),反跳痛(-),Muphy征(+),腹部无触及包块,肝脾胁下无触及,墨菲氏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双侧肾区无叩痛,双侧输尿管点无压痛。四肢无浮肿,脊柱无压痛,脊柱无叩击痛,四肢无畸形,四肢无杵状指、趾。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亢进。外阴及肛门未查。舌质红,苔黄腻,脉弦。 辅助检查: 肝胆胰脾彩超(外院):胆囊炎,胆囊颈部结石嵌顿。 中医辨病辩证依据: 本病是由于饮食不节,食滞中焦,酿生湿热,熏蒸肝胆所致。湿热熏蒸肝胆,肝失疏泄,肝气郁结,胆失和降,故不通则痛。湿热蕴滞中焦,胃失和降,故恶心、想吐。湿热熏蒸,正邪相搏,故发热、畏寒。舌红,苔黄腻,脉弦。主肝胆湿热之象。 中医鉴别诊断: 本病当于胃脘痛相鉴别,可在右上腹或胃脘部,但伴有明显肩胛部放射痛,B超可发现胆囊改变及胆囊结石。后者疼痛在胃脘,可伴有纳差、嘈杂、反酸、嗳气,无放射痛,B超无胆囊改变。 西医诊断依据: 1.患者女,64岁,因“右上腹胀痛不适1天。”入院。既往体质健康,否认高血压病,否认糖尿病、否认冠心病、否认消化道疾病等慢性疾病病史。否认乙肝、否认伤

胆囊结石成因研究进展

胆囊结石成因研究进展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8-07-21 10:26:00 ] 作者:洪智贤何小东编辑:studa20 胆囊结石已成为一种严重困扰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从全世界范围来看,70%~80%的胆囊结石为胆固醇结石[1]。对胆囊结石,尤其是胆固醇结石成因的研究一度成为胆道外科的热点。经过40多年的探索,这一研究已经从最初的对胆石、胆汁理化性质的分析,深入到了分子生物学、基因学等领域。最近的研究集中在胆固醇代谢、“致石基因” 的确认等方面。本文对近年来研究取得的进展作如下综述。 1 “环境致病”与“基因致病”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发病率在不同人种之间存在很大差别[2]。Nakeeb 等[1]对一组无关个体进行了联合研究,发现一级亲属胆囊切除术阳性家族史是胆囊胆固醇结石发病的显著危险因素。最近,Katsika等[3]对出生于1900-1958年的43 141对瑞典双胞胎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单卵性双胎发生症状性胆囊结石的一致性和相关性显著高于双卵性双胎,而且没有性别差异。他们统计得出在症状性胆囊结石的发病因素中,基因作用占25%,单独的环境因素占62%。这些研究表明,胆囊结石是多种未确定基因同环境因素相互复杂作用所导致的。 致石基因的存在在动物实验中得到证实。各种天然株系的鼠类具有不同的血胆固醇水平和胆石易患性。为了找到决定这种先天差别的基因定位于染色体的位置,Paigen等[4]通过将胆石易感小鼠C57L/J和抗胆石症小鼠AKR两个不同株系的杂交,采用数量性状定位(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方法,在染色体上找到了决定这种差别的基因所在区域,称为lith 1基因。迄今已经有23种lith基因被确认[5],其中lith 1和lith 2的重要性已肯定。Henkel等[6]研究发现,编码胆汁酸盐输出泵(bile salt export pump,BSEP)或ABCB11的基因被认为是lith 1最有可能的候选基因。 致石基因产物使肝脏过度分泌胆固醇进入胆汁,最终导致胆石的形成。研究表明,致石基因的候选基因存在于调控胆固醇代谢各个环节中。因此,对胆固醇代谢的研究已经成为目前胆石成因研究中的焦点。但是,大部分的研究还限于动物试验。 2 胆固醇代谢中的候选“致石基因” 近年来,一系列在胆固醇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蛋白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编码这些蛋白的基因成了致石基因最可能的候选基因,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2.1 ABCA1 转运胆固醇的转运蛋白被确定属于ATP结合盒转运家族[7],包括ABCA1、 ABCG5/ABCG8。这些转运蛋白可以将胆固醇从小肠细胞内重新泵回肠腔,从而限制了食物胆固醇的吸收[8]。两种核受体作为转录因子调节了ABCA1在小肠细胞的表达,分别为肝X受体(liver X receptor,LXR)与金合欢花醇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Repa等[8]

胆囊结石健康宣教

健康宣教 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是常见病、多发病,两者常同时存在。饮食控制是发作期治疗措施之一,也是平时保持胆汁排泄通畅,减少急性发作的重要手段。 低脂肪低胆固醇,一方面可防治因胆汁的大量分泌和胆囊的急剧收缩,而引起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同时亦可预防胆固醇的过高,并在慢性胆囊炎的基础上导致胆固醇性结石的形成。适量蛋白和高维生素,是为了增强体质,促进修复,并可预防胆色素结石的形成。胆囊炎、胆囊结石患者饮食予以合理的饮食,如低脂肪、低胆固醇、适量蛋白和高维生素饮食,以胆囊结石的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术前注意事项: 1、术前一天正常进食,食物以清淡为主,忌食辛辣、高油脂、高胆固醇食 品,如火锅、肥肉、蛋黄、动物内脏等,术前10小时停止进食,6小时 停止饮水,如在等待手术过程中感到头昏、饥饿难忍,请告诉医生,可 酌情输入液体,以减轻症状。 2、术前晚尽量不离开病房,护士要为您测量体温,血压高者要监测血压, 需服用降压药者请询问医生后再服用,注意保暖,避免感冒。 3、请准备便盆或便壶一个(可在护士站购买或找清洁工租用),毛巾,面 盆,纸巾,塑料袋,以备术后使用。 4、练习床上排便,以免术后不适应而引起排便困难。 术后注意事项: 1、全麻术后可能引起呕吐、误吸,术后6小时请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 保持清醒,如发生呕吐,请用塑料袋接住呕吐物,如果床单被套被污染,请及时通知护士更换。 2、术后6小时如未排尿或自感排尿困难,可先用毛巾热敷和按摩肚脐以下 部位,如果仍然排尿不出,可由家属搀扶下床解便,解出后请通知护士。 3、术后伤口疼痛是正常现象,请勿太过紧张,如果疼痛难忍,可告知医生 注射止痛剂,不要刻意忍受。 4、全麻术中因咽喉部插管,术后可感疼痛不适,痰多咳嗽,引起伤口疼痛, 可行雾化治疗,以减轻症状。 5、术后当天禁食水,口唇干裂,可予温开水湿润,术后第二天早上即可进 食少量温开水,如无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现象,即可进食流质软食,如稀饭、各种汤类,忌辛辣、油腻、干硬饮食和牛奶、糖类等产气食物。 6、术后第二天可下床活动,以切口不疼痛、不觉劳累为宜。 7、术后抗炎补液治疗,如无特殊,三至四天后即可出院。 出院指导: 1、饮食原则: (1)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如蛋黄、鱼子、动物肝、脑肠等。胆汁中胆固醇增高,易于形成胆固醇结石。植物油既可降低胆固醇,又可促使胆固醇转变成胆汁酸防止胆石形成,故宜以植物油为主。油炸、油煎食品最好不吃,以免诱发胆绞痛。烹调上尽量清淡、少油,家蒸、煮,忌煎、炸。 (2)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品,如胡萝卜、番茄等黄红色的水果蔬菜。因维生素A能保持胆囊内壁上皮的健全,也可减少胆固醇结石的形成。萝卜、水果汁、荠菜、山楂等有利胆疏肝的作用,可常吃。

胆结石成分

依据结石化学成分不同,结石通常包括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或二者的混合物(混合型结石)。 胆结石的分类 胆结石是胆管树内(包括胆囊)形成的凝结物,是临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作性腹痛、急性炎症,如果结石进入胆总管后可出现下列并发症:黄疸、胆管炎和胰腺炎等;但大部分患者可无任何症状。 依据结石发生部位不同,分为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从我国80年代初全国调查结果看,胆囊结石发生率约为52.8%,肝内胆管结石为36.2%,胆总管结石为11%。 胆道是胆汁生成、储存、排送入肠的通道,胆道是人体解剖结构最复杂的区域之

一,不仅胆道本身,而且与之邻近的血管也均有众多的变异。 胆囊是含有平滑肌及弹力纤维的囊性器官,它具有储存胆汁,分泌、吸收胆汁成分及通过收缩运动向肠内驱送胆汁的作用。胆囊形似梨状,宽约3~5cm,长约7~10cm,容量约为30~60ml,胆囊内部压力可达4kpa。 胆囊的收缩有三种形式:节律性收缩,每分钟出现2~6次;张力性收缩,由进食或其它排胆刺激引起;蠕动性收缩,发生于胆囊颈部及胆囊管,犹如括约肌样运动。三种形式交替作用,使胆囊内的胆汁间歇地排出。 胆囊可将肝胆汁浓缩5~10倍,浓缩时,90%的水及部分电解质被重吸收。 胆汁由肝脏及胆管持续生成。胆汁是机体的一种极重要的体液,每日的生理分泌量

约800~1000ml,也即每小时约30~40 ml 的生成量。胆汁不仅参与脂质和脂溶性维生素的消化吸收,而且还是体内许多代谢产物的内外源性有害物资的排泄途径。通常肝胆汁色浅、稀薄、偏碱;胆囊胆汁色深、粘稠、相对偏酸。胆汁的主要成分为水,其主要溶质除了与血浆成分相似的电解质、蛋白质外,还有大量经肝脏生物转化等处理后的经胆排泄物,其中有些是被扬弃的代谢尾产物或有害物质。胆汁成分甚为复杂,临床上受到重视的溶质有胆汁酸盐、胆色素、胆固醇、磷脂、脂肪酸以及胆汁中的各种电解质和酶(如碱性磷酸酶、亮氨酸氨基转肽酶、乳酸脱氢酶、-谷氨酰转肽酶等)。 胆汁的流动取决于胆汁分泌率、胆囊和胆道括约肌以及十二指肠第二段的舒缩状态,其流向依存于管腔各处的压力梯度,其流速则与驱动压成正比,与阻力成反比。胆汁的分泌率受生活习性及肝脏功能状态影响,依不同的种属而异,如食草动物一般高于杂食动物。

胆结石形成因素的研究进展

胆结石形成因素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3-03-01T15:35:05.60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7期供稿作者:程龙 [导读] 本文将对近年胆结石成因影响因素的作用及其机制做一综述。 程龙(内蒙古包头市包头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 014010) 【摘要】近几十年来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但对胆固醇结石的成因仍不十分明了,本文将对近年胆结石成因影响因素的作用及其机制做一综述。 【关键词】胆囊结石胆固醇激素细菌基因 胆囊结石是临床常见病,据统计西方国家成人发病率随着发病率达15%—20%,我国成年人达7%—10%,而70%—80%的胆囊结石为胆固醇结石[1]。国内一项对18079例胆石症患者的临床分析显示,胆囊结石的比例高达81.77%,发病率的高峰年龄为40-69岁,占总数的76.8%[2],且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深入研究胆囊结石的形成机理以获得有效地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胆石症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是肝胆病学科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尽管目前对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机制仍不十分明了,但近年来胆石成因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现综述如下。 1 基因与遗传 探寻胆石病相关基因是胆石病研究的深入,是人类攻克自身疾病的追求,也反映了当今分子生物学发展以及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的科研方向。上世纪末的里程碑研究是,Paigen和Garey小组发现小鼠胆石模型至少有2个基因组与胆石病连锁,其中之一位于2号染色体的D2Mit11和D2Mit66之间命名为Lith1基因[3]。迄今已经有23种Lith基因被确认[4]。 纵观小鼠模型的Lith基因,存在以下特点:(1)除了3号和l2号染色体外,其他染色体上几乎都有Lith基因分布;(2)部分Lith基因只在单一种系小鼠出现,而有的则共存于多个种系小鼠;(3)2、5、6和16号染色体上的Lith基因存在簇聚现象。除了这23个Lith基因外,还有多个虽然发现与胆石病高度连锁,但尚未命名的位点,如6号染色体上在Lith1O与Lith6/Lith16之间的位点.其候选基因Fabp1.编码肝脏特异的脂肪酸结合蛋白Eg[15]。更多的小鼠Lith基因将随着研究的继续和深入而被发现。 1.1Henkel等研究发现,编码胆汁酸盐输出泵或ABCB11的基因被认为是 Lithd—1最有可能的候选基因[5]。ABCB11属于编码ATP结合盒(ATP binding cassette,ABC)转运体基因组,其失活会导致胆汁盐分泌下降,磷脂胆固醇分泌增加,结果胆汁胆固醇饱和度明显升高,导致胆石症发病率升高[6]。 近几年来基因的多态性在胆固醇结石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对研究发现基因性所致参与肝细胞胆固醇代谢,转运及胆囊收缩的重要分子功能的异常,将引起胆汁胆固醇的过饱和及胆囊动力的下降,因此是参与胆固醇结石发生的重要原因,其中1.胆固醇转运体ABCG5/ABCG8这对基因在胆固醇和植物固醇的吸收以及胆汁分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动物实验发现,ABCG5/ABCG8参与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是小鼠致石基因Lith9的候选基因[7];2. 肝脏X受体OL(LXR~)表达增加,:LXRot是核受体之一,转录调控ABCG5/G8基因的表达;3.肝脏高密度脂蛋白受体——B1型清道夫受体(SRB1)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增加,SRBI则是胆固醇逆转运的重要载体,摄取血液胆固醇入肝细胞[14]。 1.2黏蛋白是机体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种蛋白质,生理状态下其对黏膜具有保护作用,但异常增高或减少常伴发相关疾病的发生。胡海等采用RT-PCR方法对21例行单纯胆囊切除术的结石病人的胆汁成分的测定,发现,胆石病人黏蛋白基因表达增加,尤其是MUC5AC和MUC5B基因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可能作为一种促成核因素,促进结石的前体——胆固醇结晶形成和并作为结石生长的基础[16]。 1.3有研究发现部分胆石病家系中存在明显的母系遗传倾向,而母系遗传是线粒体DNA(mtDNA)的独特遗传方式。费键等通过对病例的家族史进行回顾性研究,证实了母系传递胆石病的作用要明显大于父系,并揭示了部分胆石病家系具有明显的线粒体遗传特征[8]。但迄今为止,关于线粒体DNA(mtDNA)异常与胆石病发病的关系报道不多,对于线粒体遗传的相关研究可为进一步阐明胆石病的发病机制,开发胆石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法提供重要的遗传学研究基础。 2 细菌感染 健康人的胆囊内一般是没有细菌生长的,因为Oddi括约肌与胆汁流有效的抑制了细菌的侵袭与繁殖。而当机体免疫下降或正常的防御功能受损时,一些机体正常菌群转变为条件致病菌,通过胆总管逆行感染或通过血液或淋巴循环进入胆囊,引发急性或慢性胆囊炎并成为胆囊结石形成的使动因子[9]。叶国良等应用胆汁细菌培养方法发现阳性者依次为大肠埃希菌,克雷伯杆菌,肠杆菌,变形杆菌,葡萄球

胆囊炎

胆囊炎 一、定义 胆囊炎(cholecystitis)系感染、胆汁刺激、胰液向胆道反流,以及胆红素与类脂质代谢失调等所引起得胆囊炎性疾病。胆囊炎又可分为急性胆囊炎与慢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得典型表现为急性发作得右上腹持续或阵发性绞痛,可向右角放射,胆囊区压痛或反跳痛,肌紧张,发热,恶心呕吐,或有黄疸及血白细胞增高;而慢性胆囊炎表现为反复发作且轻重不一得腹胀,右上腹及上腹不适或疼痛,常放射至右肩背,伴嗳气泛酸等消化不良症状,进油腻食物症状加剧。就是胆道系统感染性炎症得一种。本病多见于35~55岁得中年人,女性发病较男性为多,尤多见于肥胖且多次妊娠得妇女。 二、常见病因 1.免疫力低下造成胆道感染:胆道感染可引起胆囊发炎。 2.情绪失调:可导致胆汁得排泄受阻引发胆囊炎。[1] 3.饮食:日常饮食要有节制,切忌暴饮暴食。少吃高脂肪与富含胆固醇得食物,并注意饮食卫生。 4.肠道寄生虫病:比如蛔虫钻入胆道可引起胆道发炎。其残体与卵可成为结石得“核心”。 三、分类 1、急性胆囊炎 胆囊急性胆囊炎得症状,主要有右上腹疼、恶心、呕吐与发热等。急性胆囊炎会引起右上腹疼痛,一开始疼痛与胆绞痛非常相似,但急性胆囊炎引起得腹痛其持续得时间往往较长,作呼吸与改变体位常常能使疼痛加重,因此病人多喜欢向右侧静卧,以减轻腹疼。有些病人会有恶心与呕吐,但呕吐一般并不剧烈。大多数病人还伴有发热,体温通常在38、0℃~38、5℃之间,高热与寒战并不多见。少数病人还有眼白与皮肤轻度发黄。当医生检查病人得腹部时,可以发现右上腹部有压痛,并有腹肌紧张,大约在1/3得病人中还能摸到肿大得胆囊。化验病人得血液,会发现多数人血中得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白细胞增多。B超检查可发现胆囊肿大、囊壁增厚,并可见结石堵在胆囊得颈部。根据以上得症状、体格检查与各种辅助检查,医生一般能及时作出急性胆囊炎得诊断。[2] 2、慢性胆囊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