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GPS工程控制网的布设与数据处理-论文

GPS工程控制网的布设与数据处理-论文

GPS工程控制网的布设与数据处理-论文
GPS工程控制网的布设与数据处理-论文

题目:GPS工程控制网的布设与数据处理

2006年12月26日

目录

摘要 (3)

前言 (4)

1 概述 (4)

1.1 GPS系统的特点: (4)

1.2 GPS的应用 (5)

2 GPS控制网相关概念 (6)

2.1 GPS基线向量网的等级 (6)

2.2 GPS基线向量网的布网形式 (7)

2.3 布设GPS基线向量网时的设计指标 (8)

2.4 GPS网的设计准则 (9)

3 布设控制网的工作步骤 (11)

3.1 GPS控制网的设计 (11)

3.2 GPS外业观测 (12)

3.3 GPS控制网布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4)

4 GPS控制网数据处理 (15)

4.1 基线解算分类 (15)

4.2 基线解算的质量控制 (16)

4.3 GPS基线向量网平差 (18)

4.4 GPS数据处理过程 (20)

4.5 高精度GPS数据处理软件介绍 (21)

5 结论 (22)

致谢 (23)

参考文献: (23)

附录A:GPS测量记录手簿 (24)

摘要

随着GPS技术的发展,GPS工程控制网已渐渐取代了传统的工程控制网。本文主要介绍了有关GPS工程控制网方面的理论,包括GPS工程控制网的布设步骤、项目设计准则,以及在实际作业工作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重点介绍了GPS工程控制网的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与原则。

关键字:GPS;GPS工程控制网;项目设计;数据处理

前言

GPS(全球定位系统)是由美国国防部开发的,可被用户用于地面或近地空间中获取位置、速度和时间信息。GPS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已成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它的应用领域已扩展到各行各业,而在测量中GPS具有的独特的优势。

GPS工程控制网的布设与数据处理

1 概述

1.1 GPS系统的特点:

1)定位精度高

实践证明,GPS相对定位精度在50km以内可达10-6,100-500km可达10-7,1000km可达10-9。在300-1500m工程精密定位中,1小时以上观测的解其平面其平面位置误差小于1mm。

2)观测时间短

目前,20KM以内快速静态相对定位,仅需15-20分钟;RTK测量时,当每个流动站与参考站相距在15KM以内时,流动站观测时间只需1-2分钟。3)测站间无须通视

GPS测量不要求测站之间互相通视,只需测站上空开阔即可,使选点工作甚为灵活,也可省去经典大地网中的传算点、过渡点的测量工作。

4)可提供三维坐标

传统的大地测量将平面与高程采用不同方法分别施测。可GPS同时精确测定测站点的三维坐标(平面+大地高)。目前通过局部大地水准面精化,GPS 水准可满足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

5)操作简便

随着GPS 接收机不断改进,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有的已达“傻瓜化”的程度,接收机的体积越来越小,重量越来越轻,极大地减轻测量工作者的工作紧张程度和劳动强度。

6) 全天候作业

目前GPS 观测可在一天24小时内的任何时间进行,不受阴天黑夜、起雾刮风、下雨下雪等气候的影响。

7) 功能多、应用广

GPS 系统不仅可用于测量、导航,精密工程的变形监测,还可用于测速、测时。测速的精度可达0.1m/s ,测时的精度优于0.2ns ,其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大。

1.2 GPS 的应用

1) GPS 应用于导航

主要是为船舶,汽车,飞机等运动物体进行定位导航。 2) GPS 应用于授时校频 每个GPS 卫星上都装有銫原子钟作星载钟; GPS 全部卫星与地面测控站构成一个闭环的自动修正系统(见图1);采用协调世界时UTC (USNO/MC )为参考基准。为了得到精密的GPS 时间,一般使它的准确度达到 <100ns[相对于UTC (USNO/MC )],

对特殊用途可以提供授时

服务。

3) GPS 应用于高精度测量 各种等级的大地测量,控制测量;道路和各种线路放样;水下地形测量;地壳形变测量,大坝和大型建筑物变形监测;GIS 数据动态更新;工程机械(轮胎吊,推土机等)控制等多领域高精度测量。

图1 GPS 时间系统建立的示意图

2 GPS 控制网相关概念

2.1 GPS 基线向量网的等级

根据我国1992年所颁布的全球定位系统测量规范,GPS 基线向量网被分成了A 、B 、C 、D 、E 五个级别。下面是我国全球定位系统测量规范中有关GPS 网等级的有关内容。

GPS 网的精度指标,通常是以网中相邻点之间的距离误差来表示的,其具体形式为:

其中,

σ:网中相邻点间的距离中误差(mm); a :固定误差(mm); b :比例误差(ppm); D :相邻点间的距离(km)。

网或地方框架网;C 级网为地方控制网和工程控制网;D 级网为工程控制网;E 级网为测图网。

美国联邦大地测量分管委员会(Federal Geodetic Control Subcommittee-FGCS )在1988年公布的GPS 相对定位的精度标准中有一个AA 级的等级,此等级的网一般为全球性的坐标框架。

2

2)(D b a ?+=σ

2.2 GPS基线向量网的布网形式

GPS网常用的布网形式有以下几种:

跟踪站式、会战式、多基准站式(枢纽点式)、同步图形扩展式、单基准站式。

1) 跟踪站式

(1)布网形式

若干台接收机长期固定安放在测站上,进行常年、不间断的观测,即一年观测365天,一天观测24小时,这种观测方式很象是跟踪站,因此,这种布网形式被称为跟踪站式。

(2)特点

接收机在各个测站上进行了不间断的连续观测,观测时间长、数据量大,而且在处理采用这种方式所采集的数据时,一般采用精密星历,因此,采用此种形式布设的GPS网具有很高的精度和框架基准特性。

2) 会战式

(1)布网形式

在布设GPS网时,一次组织多台GPS接收机,集中在一段不太长的时间内,共同作业。在作业时,所有接收机在若干天的时间里分别在同一批点上进行多天、长时段的同步观测,在完成一批点的测量后,所有接收机又都迁移到另外一批点上进行相同方式的观测,直至所有的点观测完毕,这就是所谓的会战式的布网。

(2)特点

所布设的GPS网,因为各基线均进行过较长时间、多时段的观测,因而具有特高的尺度精度。此种布网方式一般用于布设A、B级网。

3) 多基准站式

(1)布网形式

若干台接收机在一段时间里长期固定在某几个点上进行长时间的观测,这些测站称为基准站,在基准站进行观测的同时,另外一些接收机则在这些基准站周围相互之间进行同步观测。

(2)特点

所布设的GPS网,由于在各个基准站之间进行了长时间的观测,因此,可以获得较高精度的定位结果,这些高精度的基线向量可以作为整个GPS网的骨架,具较强的图形结构。

4) 同步图形扩展式

(1)布网形式

多台接收机在不同测站上进行同步观测,在完成一个时段的同步观测

后,又迁移到其它的测站上进行同步观测,每次同步观测都可以形成一个同步图形,在测量过程中,不同的同步图形间一般有若干个公共点相连,整个GPS 网由这些同步图形构成。

(2)特点

具有扩展速度快,图形强度较高,且作业方法简单的优点。同步图形扩展式是布设GPS 网时最常用的一种布网形式。 5) 单基准站式 (1)布网形式

又称作星形网方式,它是以一台接收机作为基准站,在某个测站上连续开机观测,其余的接收机在此基准站观测期间,在其周围流动,每到一点就进行观测,流动的接收机之间一般不要求同步。

(2)特点

单基准站式的布网方式的效率很高,但是由于各流动站一般只与基准站之间有同步观测基线,故图形强度很弱,为提高图形强度,一般需要每个测站至少进行两次观测。

2.3 布设GPS 基线向量网时的设计指标

在布设GPS 网时,我们除了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外,还需要一些定量的指标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在我们进行GPS 网的设计时经常需要采用效率指标、可靠性指标和精度指标等。 1) 效率指标

在布设一个GPS 网时,在点数、接收机数和平均重复设站次数确定后,则完成该网测设所需的理论最少观测期数(同步观测的时段数)就可以确定。当按照某个具体的布网方式和观测作业方式进行作业时,要按要求完成整网的测设,所需的观测期数与理论上的最少观测期数会有所差异,理论最少观测期数与设计的观测期数的比值,称之为效率指标(e ),即 d

s s e min

=

其中:min s 为理论最少观测期数;理论最少观测期数)INT(

min

m

n

R s ?= R 为平均重复设站次数;m 为接收机数;n 为GPS 网的点数; INT( )为凑整函数,x x ≥)INT(。

d s 为设计观测期数。

该指标可用来衡量GPS 网设计的效率。 2) 可靠性指标

GPS 网可靠性,可以分为内可靠性和外可靠性。所谓GPS 网的内可靠性就是指所布设的GPS 网发现粗差的能力,即可发现的最小粗差的大小;所谓GPS 网的外可靠性就是指GPS 网抵御粗差的能力,即未剔除的粗差对GPS 网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的大小。由于内、外可靠性指标在计算上过于烦琐,因此,在实际的GPS 网的设计中采用一个计算较为简单的反映GPS 网可靠性的数量指标,该指标就是整网的多余独立基线数与总的独立基线数的比值,称为整网的平均可靠性指标(η),即:t

r

l l =

η 其中:r l 为多余的独立基线数; n t r l l l -=,n l 为必要的独立基线数,1-=n l n

t l 为总的独立基线数,)1(-?=m s l t ,s 为观测期数,m 为同步观测接收机的台数。 3) 精度指标

当GPS 网布网方式和观测作业方式确定后,GPS 网的网形就确定了,根据已确定的GPS 网的网形,可以得到GPS 网的设计矩阵B ,从而可以得到GPS 网的协因数阵)(PB B Q T =,在GPS 网的设计阶段可以采用)(Q tr 作为衡量GPS 网精度的指标。

2.4 GPS 网的设计准则

GPS 网设计的出发点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效率,努力降低成本。因此,在进行GPS 的设计和测量时,既不能脱离实际的应用需求,盲目地追求不必要的高精度和高可靠性;也不能为追求高效率和低成本,而放弃对质量的要求。 1) 选点要求

(1)为保证对卫星的连续跟踪观测和卫星信号的质量,要求测站上空应尽可能的开阔,在10?~15?高度角以上不能有成片的障碍物。

(2)为减少各种电磁波对GPS 卫星信号的干扰,在测站周围约200m 的范围内不能有强电磁波干扰源,如大功率无线电发射设施、高压输电线等。 (3)为避免或减少多路径效应的发生,测站应远离对电磁波信号反射强烈的地形、地物,如高层建筑、成片水域等。

(4)为便于观测作业和今后的应用,测站应选在交通便利,上点方便的地方。

(5)测站应选择在易于保存的地方。

2) 保证GPS网可靠性

(1)增加观测期数(增加独立基线数)。

在布设GPS网时,适当增加观测期数(时段数)对于提高GPS网的可靠性非常有效。因为,随着观测期数的增加,所测得的独立基线数就会增加,而独立基线数的增加,对网的可靠性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2)保证一定的重复设站次数。

保证一定的重复设站次数,可确保GPS网的可靠性。一方面,通过在同一测站上的多次观测,可有效地发现设站、对中、整平、量测天线高等人为错误;另一方面,重复设站次数的增加,也意味着观测期数的增加。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当同一台接收机在同一测站上连续进行多个时段的观测时,各个时段间必须重新安置仪器,以更好地消除各种人为操作误差和错误。(3)保证每个测站至少与三条以上的独立基线相连,使得测站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在布设GPS网时,各个点的可靠性与点位无直接关系,而与该点上所连接的基线数有关,点上所连接的基线数越多,点的可靠性则越高。

(4)在布网时要使网中所有最小异步环的边数不大于6条。

在布设GPS网时,检查GPS观测值(基线向量)质量的最佳方法是异步环闭合差,而随着组成异步环的基线向量数的增加,其检验质量的能力将逐渐下降。

3)提高GPS网精度

(1)为保证GPS网中各相邻点具有较高的相对精度,对网中距离较近的点一定要进行同步观测,以获得它们间的直接观测基线。

(2)为提高整个GPS网的精度,可以在全面网之上布设框架网,以框架网作为整个GPS网的骨架。

(3)在布网时要使网中所有最小异步环的边数不大于6条。

(4)在布设GPS网时,引入高精度激光测距边,作为观测值与GPS观测值(基线向量)一同进行联合平差,或将它们作为起算边长。

(5)若要采用高程拟合的方法,测定网中各点的正常高/正高,则需在布网时,选定一定数量的水准点,水准点的数量应尽可能的多,且应在网中均匀分布,还要保证有部分点分布在网中的四周,将整个网包含在其中。

(6)为提高GPS网的尺度精度,可采用如下方法:增设长时间、多时段的基线向量。

4)布设GPS网时起算点的选取与分布

若要求所布设的GPS网的成果与旧成果吻合最好,则起算点数量越多越好,若不要求所布设的GPS网的成果完全与旧成果吻合,则一般可选3-5个

起算点,这样既可以保证新老坐标成果的一致性,也可以保持GPS网的原有精度。

为保证整网的点位精度均匀,起算点一般应均匀地分布在GPS网的周围。要避免所有的起算点分布在网中一侧的情况。

5)布设GPS网时起算边长的选取与分布

在布设GPS网时,可以采用高精度激光测距边作为起算边长,激光测距边的数量可在3-5条左右,可设置在GPS网中的任意位置。但激光测距边两端点的高差不应过分悬殊。

6)GPS网时起算方位的选取与分布

在布设GPS网时,可以引入起算方位,但起算方位不宜太多,起算方位可布设在GPS网中的任意位置。

3 布设控制网的工作步骤

3.1 GPS控制网的设计

GPS控制网观测前要进行一个完整的技术设计,主要应包含如下内容:

1) 项目来源

介绍项目的来源、性质。即项目由何单位、部门下达、发包,属于何种性质的项目等。

2) 测区概况

介绍测区的地理位置、气候、人文、经济发展状况、交通条件、通讯条件等。这可为今后工程施测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信息。如在施测时作业时间、交通工具的安排,电力设备使用,通讯设备的使用等。

3) 工程概况

介绍工程的目的、作用、要求、GPS网等级(精度)、完成时间、有无特殊要求等在进行技术设计、实际作业和数据处理中所必须要了解的信息。4) 技术依据

介绍工程所依据的测量规范、工程规范、行业标准及相关的技术要求等。

5) 现有测绘成果

介绍测区内及与测区相关地区的现有测绘成果的情况。如已知点、测区地形图等。

6) 施测方案

介绍测量采用的仪器设备的种类、采取的布网方法等。

7) 作业要求

规定选点埋石要求、外业观测时的具体操作规程、技术要求等,包括仪器参数的设置(如采样率、截止高度角等)、对中精度、整平精度、天线高的量测方法及精度要求等。

8) 观测质量控制

介绍外业观测的质量要求,包括质量控制方法及各项限差要求等。如数据删除率、RMS值、RATIO值、同步环闭合差、异步环闭合差、相邻点相对中误差、点位中误差等。

9) 数据处理方案

详细的数据处理方案,包括基线解算和网平差处理所采用的软件和处理方法等内容。

对于基线解算的数据处理方案,应包含如下内容:基线解算软件、参与解算的观测值、解算时所使用的卫星星历类型等。

对于网平差的数据处理方案,应包含如下内容:网平差处理软件、网平差类型、网平差时的坐标系、基准及投影、起算数据的选取等。

10)提交成果要求

规定提交成果的类型及形式;若国家技术质量监督总局或行业发布新的技术设计规定,应据之编写。

3.2 GPS外业观测

3.2.1 确定GPS外业观测的作业方式

同步图形扩展式的作业方式具有作业效率高,图形强度好的特点,是目前在GPS测量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布网形式,在此主要介绍该布网方式的作业方式。

采用同步图形扩展式布设GPS基线向量网时的观测作业方式主要以下几种式:点连式,边连式,网连式,混连式。

1)点连式

(1)观测作业方式

在观测作业时,相邻的同步图形间只通过一个公共点相连。这样,当有m台仪器共同作业时,每观测一个时段,就可以测得1

m个新点,当这些

-

仪器观测观测了s个时段后,就可以测得)1

s个点。

+m

(

1-

?

(2)特点

作业效率高,图形扩展迅速;它的缺点是图形强度低,如果连接点发生问题,将影响到后面的同步图形。

2)边连式

(1)观测作业方式

在观测作业时,相邻的同步图形间有一条边(即两个公共点)相连。这样,当有m台仪器共同同作业时,每观测一个时段,就可以测得2

m个新

-

点,当这些仪器观测观测了s个时段后,就可以测得)2

?

s个点。

+m

(

2-

(2)特点

具有较好的图形强度和较高的作

业效率。

(1)观测作业方式Array在作业时,相邻的同步图形间有3

个(含3个)以上的公共点相连。这样,

当有m台仪器共同作业时,每观测一

个时段,就可以测得k

m-个新点,当

这些仪器观测了s个时段后,就可以测

得)

?

+个点。

s

(k

m

k-

(2)特点

所测设的GPS网具有很强的图形强度,但网连式观测作业方式的作业效率很低。

3)混连式

(1)观测作业方式

在实际的GPS作业中,一般并不是单独采用上面所介绍的某一种观测作

业模式,而是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地灵活采用这几种方式作业,这样一种种观测作业方式就是所谓的混连式。

(2)特点

实际作业中最常用的作业方式,它实际上是点连式、边连式和网连式的一个结合体。

3.2.2 外业GPS调度与观测记录及要求

1)调度计划

为保证GPS外业观测作业的顺利进行,保障精度,提高效率,在进行GPS 外业观测之前,就编制好调度计划。

2)外业调度

按照技术设计与实地踏勘所得结果,对需测GPS点分布的情况,交通路线等因素加以综合考虑,顾及星历预报,制定合理的外业调度计划。

根据测量规范,确定观测段数及每时段观测时间,在保证结果精度的基础上,尽量提高作业效率。

3)观测作业及要求

目前接收机的自动化程度较高,操作人员只需作好以下工作即可:(1)各测站的观测员应按计划规定的时间作业,确保同步观测。

(2)确保接收机存储器(目前常用CF卡)有足够存储空间。

(3)开始观测后,正确输入高度角,天线高及天线高量取方式。

(4)观测过程中应注意查看测站信息、接收到的卫星数量、卫星号、各通道信噪比、相位测量残差、实时定位的结果及其变化和存储介质记录等情况。一般来讲,主要注意DOP值的变化,如DOP值偏高(GDOP一般不应高于6),应及时与其他测站观测员取得联系,适当延长观测时间。

(5)同一观测时段中,接收机不得关闭或重启;将每测段信息如实记录在GPS测量手簿上。

(6)进行长距离高等级GPS测量时,要将气象元素,空气湿度等如实记录,每隔一小时或两小时记录一次。

附录A:GPS外业观测记录手簿

3.3 GPS控制网布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网布设中点位的选择

(1) 较大测区工程控制网布设时,不可能一次完全选点,而是采用逐步

推进的方法,若不考虑图形结构,最后整个控制网易产生扭曲。

(2) 可为三角形异步边闭合差的检验提供条件。

(3) 由于许多工程完成后需要进行常规测量,因此布点时根据需要确定点位的位置,并考虑其图形结构。

2)已知点分布和基线长度对控制点精度的影响

在GPS 控制网的布设中,一个工程网的已知点应选3~4 个高等级控制点,高等级控制点应布设在控制网的周围,尽可能形成等边三角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控制网点精度的统一。已知点的选择应避免成直线状,其点间距离应大于工程网点与点间的最大距离。

3)坐标系统转换

在工程测量中,为了和原有的资料一致,常常要求给出当地坐标系统。用GPS 测量布设工程控制网时,获得的是WGS284 坐标系统,这就需要将GPS 测量的WGS284 坐标转换成地方坐标,因此布网时,一些网点需要与部分具有地方坐标的点位重合。一般来讲,重合点最少要有3 个。如需要正常高,还应与若干水准点重合,或对GPS 点进行水准联测。坐标系统转换的方法一般根据测区范围的大小和精度要求而定。

4 GPS控制网数据处理

4.1 基线解算分类

1)单基线解算

(1)定义

当有m台GPS接收机进行了一个时段的同步观测后,每两台接收机之间就可以形成一条基线向量,共有)1

(

m条同步观测基线,其中可以选

?m

2

1-

出相互独立的1

-

m条独立基线如何选取,只-

m条同步观测基线,至于这1

要保证所选的1

m条独立基线不构成闭合环就可以了。这也是说,凡是构成

-

了闭合环的同步基线是函数相关的,同步观测所获得的独立基线虽然不具有函数相关的特性,但它们却是误差相关的,实际上所有的同步观测基线间都是误差相关的。所谓单基线解算,就是在基线解算时不顾及同步观测基线间的误差相关性,对每条基线单独进行解算。

(2)特点

单基线解算的算法简单,但由于其解算结果无法反映同步基线间的误差相关的特性,不利于后面的网平差处理,一般只用在较低级别GPS网的测量

中。

2) 多基线解算 (1)定义

与单基线解算不同的是,多基线解算顾及了同步观测基线间的误差相关性,在基线解算时对所有同步观测的独立基线一并解算。

(2)特点

多基线解由于在基线解算时顾及了同步观测基线间的误差相关特性,因此,在理论上是严密的。

4.2 基线解算的质量控制

4.2.1 质量控制指标

1)单位权方差因子0?σ (1) 定义

f

PV

V T =0?σ

其中:

V 为观测值的残差; P 为观测值的权; n 为观测值的总数。 (2) 实质

单位权方差因子又称为参考因子。 2) 数据删除率 (1) 定义

在基线解算时,如果观测值的改正数大于某一个阈值时,则认为该观测值含有粗差,则需要将其删除。被删除观测值的数量与观测值的总数的比值,就是所谓的数据删除率。

(2) 实质

数据删除率从某一方面反映出了GPS 原始观测值的质量。数据删除率越高,说明观测值的质量越差。

3) RATIO 值

(1) 定义

RATIO RMS RMS =次最小最小 显然,0.1≥RATIO

(2) 实质

RATIO

反映了所确定出的整周未知数参数的可靠性,这一指标取决于多种因素,既与观测值的质量有关,也与观测条件的好坏有关。

4) RDOP (1)定义

RDOP 值指的是在基线解算时待定参数的协因数阵的迹()(Q tr )的平方根,即21))((Q tr RDOP =RDOP 值的大小与基线位置和卫星在空间中的几何分布及运行轨迹(即观测条件)有关,当基线位置确定后,RDOP 值就只与观测条件有关了,而观测条件又是时间的函数,因此,实际上对与某条基线向量来讲, 其RDOP 值的大小与观测时间段有关。

(2)实质

RDOP 表明了GPS 卫星的状态对相对定位的影响,即取决于观测条件的好坏,它不受观测值质量好坏的影响。

5) RMS (1) 定义

RMS 即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即:

1

-=

n V

V RMS T 其中:

V 为观测值的残差; P 为观测值的权; n 为观测值的总数。 (2) 实质

RMS 表明了观测值的质量,观测值质量越好,RMS 越小,反之,观测值质量越差,则RMS 越大,它不受观测条件(观测期间卫星分布图形)的好坏的影响。

依照数理统计的理论观测值误差落在 1.96倍RMS 的范围内的概率是95%。

6) 同步环闭合差

同步环闭合差是由同步观测基线所组成的闭合环的闭合差。由于同

步观测基线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得同步环闭合差在理论上应总是为0的,如果同步环闭合差超限,则说明组成同步环的基线中至少存在一条基线向量是错误的,但反过来,如果同步环闭合差没有超限,还不能说明组成同步环的所有基线在质量上均合格。

7)异步环闭合差

不是完全由同步观测基线所组成的闭合环称为异步环,异步环的闭合差称为异步环闭合差。

当异步环闭合差满足限差要求时,则表明组成异步环的基线向量的质量是合格的;当异步环闭合差不满足限差要求时,则表明组成异步环的基线向量中至少有一条基线向量的质量不合格,要确定出哪些基线向量的质量不合格,可以通过多个相邻的异步环或重复基线来进行。

8)重复基线较差

不同观测时段,对同一条基线的观测结果,就是所谓重复基线。这些观测结果之间的差异,就是重复基线较差。

总结

RATIO、RDOP和RMS这几个质量指标只具有某种相对意义,它们数值的高低不能绝对的说明基线质量的高低。若RMS偏大,则说明观测值质量较差,若RDOP值较大,则说明观测条件较差。

4.3 GPS基线向量网平差

4.3.1网平差的分类

GPS网平差的类型有多种,根据平差所进行的坐标空间,可将GPS网平差分为三维平差和二维平差,根据平差时所采用的观测值和起算数据的数量和类型,可将平差分为无约束平差、约束平差和联合平差等。

1)三维平差与二维平差

三维平差:平差在三维空间坐标系中进行,观测值为三维空间中的观测值,解算出的结果为点的三维空间坐标。GPS网的三维平差,一般在三维空间直角坐标系或三维空间大地坐标系下进行。

二维平差:平差在二维平面坐标系下进行,观测值为二维观测值,解算出的结果为点的二维平面坐标。二维平差一般适合于小范围GPS网的平差。

2)无约束平差、约束平差和联合平差

无约束平差:在平差时不引入会造成GPS网产生由非观测量所引起的变形的外部起算数据。常见的GPS网的无约束平差,一般是在平差时没有起算数据或没有多余的起算数据。

约束平差:平差时所采用的观测值完全是GPS观测值(即GPS基线向量),

而且,在平差时引入了使得GPS网产生由非观测量所引起的变形的外部起算数据。

联合平差:平差时所采用的观测值除了GPS观测值以外,还采用了地面常规观测值,这些地面常规观测值包括边长、方向、角度等观测值等。

4.3.1平差过程

1)取基线向量,构建GPS基线向量网

要进行GPS网平差,首先必须提取基线向量,构建GPS基线向量网。提取基线向量时需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必须选取相互独立的基线,若选取了不相互独立的基线,则平差结果会与真实的情况不相符合;

(2)所选取的基线应构成闭合的几何图形;

(3)选取质量好的基线向量,基线质量的好坏,可以依据RMS、RDOP、RATIO、同步环闭和差、异步环闭和差和重复基线较差来判定;

(4)选取能构成边数较少的异步环的基线向量;

(5)选取边长较短的基线向量。

2)三维无约束平差

在构成了GPS基线向量网后,需要进行GPS网的三维无约束平差,通过无约束平差主要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1)根据无约束平差的结果,判别在所构成的GPS网中是否有粗差基线,如发现含有粗差的基线,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必须使得最后用于构网的所有基线向量均满足质量要求。

(2)调整各基线向量观测值的权,使得它们相互匹配。

3)约束平差/联合平差

在进行完三维无约束平差后,需要进行约束平差或联合平差,平差可根据需要在三维空间进行或二维空间中进行。

约束平差的具体步骤是:

(1)指定进行平差的基准和坐标系统。

(2)指定起算数据。

(3)检验约束条件的质量。

(4)进行平差解算。

4.3.3质量分析与控制

进行GPS网质量的评定,在评定时可以采用下面的指标:

基线向量的改正数。根据基线向量的改正数的大小,可以判断出基线向量中是否含有粗差。

若在进行质量评定时,发现有质量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如果发现构成GPS网的基线中含有粗差,则需要采用删除含有粗差的基线、重新对含有粗差的基线进行解算或重测含有粗差的基线等方法加以解决;如果发现个别起算数据有质量问题,则应该放弃有质量问题的起算数据。

4.4 GPS数据处理过程

每一个厂商所生产的接收机都会配备相应的数据处理软件,它们在使用方法都会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是,无论是那种软件,它们在使用步骤上却是大体相同的。

GPS基线解算的过程是:

1.原始观测数据的读入

在进行基线解算时,首先需要读取原始的GPS观测值数据。一般说来,各接收机厂商随接收机一起提供的数据处理软件都可以直接处理从接收机中传输出来的GPS原始观测值数据,而由第三方所开发的数据处理软件则不一定能对各接收机的原始观测数据进行处理,要处理这些数据,首先需要进行格式转换。目前,最常用的格式是RINEX格式,对于按此种格式存储的数据,大部分的数据处理软件都能直接处理。

2.外业输入数据的检查与修改

在读入了GPS观测值数据后,就需要对观测数据进行必要的检查,检查的项目包括:测站名、点号、测站坐标、天线高等。对这些项目进行检查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外业操作时的误操作。

3.基线解算的控制参数

基线解算的控制参数用以确定数据处理软件采用何种处理方法来进行基线解算,设定基线解算的控制参数是基线解算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控制参数的设定,可以实现基线的精化处理。

4.基线解算

基线解算的过程一般是自动进行的,无需过多的人工干预。

5.基线质量的检验

基线解算完毕后,基线结果并不能马上用于后续的处理,还必须对基线的质量进行检验,只有质量合格的基线才能用于后续的数据处理,如果不合格,则需要对基线进行重新解算或重新测量。基线的质量检验需要通过RATIO、RDOP、RMS、同步环闭和差、异步环闭和差和重复基线较差来进行。

6.平差

进行精度评定,得到各测站平差后坐标。

7.成果转化

根据实际生产需要,转化为当地坐标,一般商用软件均有该功能。

8.提供成果资料

施工控制网的布设

海南省红岭灌区工程东干渠土建施工第Ⅰ标段 施工控制网布设 批准: 审核: 编制: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红岭灌区工程东干I标施工项目部 2016年2月28日 一、工程概况 东灌区系统的控灌面积为131.84万亩,其中新增灌溉面积78.96万亩,保灌面积 40.57 万亩,改善灌溉面积 12.31 万亩。渠首由总干渠分水闸分水,设计流量为 40.0m3/s,加大流量 46 m3/s,灌溉定安、琼海、文昌和海口等 4 个市县的24 个镇与 8 个农场区域内的耕地。渠首设计水位为 125.537m,加大水位为125.778m,渠道底高程为 122.025m。 东干渠设 3 条分干渠、20 条支渠、2 条水库补水渠、1 个水库补水口及 15条干斗等 42 个分(补)水口,分别设置相应的分水闸控制流量,干渠全长145.93km。 本工程第1标段为桩号 0+000~27+551 段是连接 1#渡槽首端至 16#渡槽渐变段首端的渠段,全长 27.551km,设计流量为 40m3/s,加大流量 46.0m3/s。本段渠系共布置有渡槽14座、倒虹吸1座、暗涵1座、隧洞1座、节制泄水闸3座、分水闸 2 座等渠系建筑物。 二、控制网布设原则 2.1平面控制网原则 2.1.1各级GPS网一般逐级布设,在保证精度、密度等技术要求时可跨级布设。 2.1.2各级GPS网的布设应根据其布设目的、精度要求、卫星状况、接收机类型和数量、测区已有的资料、测区地形和交通状况以及作业效率等因素综合考虑,按照优化设计原则进行。 2.1.3各级GPS网最简异步观测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数应不大于表1的规定。 表1 2.1.4各级GPS网点位应均匀分布,相邻点间距离最大不宜超过该网平均点间距的2倍。 2.1.5各级GPS网按观测方法可采用基于A级点、区域卫星连续运行基准站网、临时连续运行基准站网等的点观测模式,或以多个同步观测环为基本组成的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形式

场地平整就是将天然地面改造成工程上所要求的设计平面,由于场地平整时全场地兼有挖和填,而挖和填的体形常常不规则,所以一般采用方格网方法分块计算解决,平整场地前应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如清除场地内所有地上、地下障碍物;排除地面积水;铺筑临时道路等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形式,应根据建筑总平面图、建筑场地的大小和地形、施工方案等因素来确定。 对于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或丘陵地区,常用三角网或三边网; 对于地形平坦而通视较困难的地区或建筑物布置不很规则时,可采用导线网; 对于地势平坦的、建筑物众多且布置比较规则和密集的工业场地或住宅小区,一般采用建筑方格网; 对于地面平坦的小型施工场地,常布置一条或几条建筑基线,组成简单的图形。 平面控制网,应根据等级控制点进行定位、定向和起算,其等级和精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建筑场地面积大于或重要工业区,宜建立相当于一级导线精度的平面控制网; ②建筑场地小于或一般性建筑区,可根据需要建立相当于二、三级导线精度的平面控制网; ③当原有控制网作为场区控制网时,应进行复测检查。 高程控制网应布设成闭合水准路线、附合水准路线或结点水准网形。高程测量的精度,一般不宜低于三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 8.2建筑基线 8.2.1 建筑基线的布设方法 在面积不大、地势较平坦的建筑场地上,根据建筑物的分布、场地地形等因素,布设一条或几条轴线,以作为施工控制测量的基准线,简称建筑基线。 建筑基线的布设形式有三点“一”字形、三点“L”字形,四点“T”字形及五点“十”字形等形式。布设时要求做到: 建筑基线应平行或垂直于主要建筑物的轴线,以便用直角坐标法进行测设; 建筑基线相邻点间应互相通视,且点位不受施工影响; 为了能长期保存,各点位要埋设永久性的混凝土桩; 基线点应不少于三个,以便检测建筑基线点有无变动。 8.2.2 建筑基线的测设方法 根据建筑红线测设 在城市建设区,建筑用地的边界线(建筑红线)是由城市规划部门选定并由测绘部门现场测设的,可作为建筑基线放样的依据。 一般情况下,建筑基线与建筑红线平行或垂直,故可根据建筑红线用平行线推移法测设建筑基线。 如图,AB、AC是建筑红线,从A点沿AB方向量取d2定Ⅰ′点,沿AC方向量取d1定Ⅰ″点。 2.根据建筑控制点测设 对于新建筑区,在建筑场地上没有建筑红线作为依据时,可根据建筑基线点的设计坐标和附近已有控制点的关系,按前所述测设方法算出放样数据,然后放样。 如图所示,Ⅰ、Ⅱ、Ⅲ为设计选定的建筑基线点,A、B为其附近的已知控制点。首先根据已知控制点和待测设基线点的坐标关系反算出测设数据,然后用极坐标法测设Ⅰ、Ⅱ、Ⅲ点。由于存在测量误差,测设的基线点往往不在同一直线上,因而,精确地检测出∠Ⅰ′Ⅱ′Ⅲ′。若此角值与180o之差超过限差±10″,则应对点位进行调整。调整值δ按下列公式计算: 3建筑方格网 在建筑物比较密集或大型、高层建筑的施工场地上,由正方形或矩形格网组成的施工控制网,

工程建筑方格网的布设

工程施工控制网的建立 摘要:大型工业厂房的建设及成套机械设备的安装都需要精确的轴线定位,高精度的建筑方格网在这方面得到了广泛运用.本文简略介绍了新钢长才工程建筑施工方格网的建立和应用. 关键词:方格网、布设、观测、应用 一、工程概况 新钢长材工程是拆除原三型厂房,在原址上新建高速厂房。是13年重点技改工程。长489米,宽46.5米.总投资2亿多,是新钢公司的重大技改工程.该施工区域复杂、北面高差大,存在大量待拆除的障碍物,给控制网的布设带来一定难度.本控制网作业量如下: 1、复测检查二个已知一级导线点. 2、测设一级方格网,共计12个点。. 3、四等水准点1个。(现场水池角) 二、施测主要依据 1、平面和高程控制的依据:根据该地区原来已有的一级导线点1#(X=5411.021,Y=12010.700)和2#(X=5422.281,Y=12148.896)为依据.高程点3#(H=50.998) 2、图纸资料依据:根据工程主厂方柱基平面布置图和主厂房定位图. 3、技术规范依据: 国标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三、施工控制网布设 本施工控制网布设成形矩形方格网,共计12个坐标点。 (施工控制网布置图见后) 四、标桩的埋设 标桩的埋设采用现浇砼标桩,周围砌砖围护,标桩上面埋设150*150mm的不锈钢埋件,并埋设一根ф20mm的钢筋,平面点为不锈钢埋件上的冲眼,以红油漆圈定,高程点以钢筋头顶为准. 五、施工控制网的施测 1、施工控制网的施测 施工控制网采用轴线法进行测设,先以厂区一级导线点1#、2#为起算点,测设K1L6和K2L6两点。用轴线法测设直线K1和K2. 2、高程测量 高程测量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进行施测. 3、使用仪器:TOPCON 332全站仪、S3水准仪. 六、施工控制网的检测及精度评定 1、施工控制网的检测 水平角观测:采用测回法观测两测回或全圆观测法两测回测定;边长观测:采用往返各两测回测定。 2、根据各水平角的检测结果与设计角(90o)比较,最大不 超过5秒,边长比较误差最大不超过±2毫米,相对误差最大为1/30000,按闭合环角度闭合差计算的测角中误差为±1.8秒,水准测量按水准线路闭合环闭合差计算的每公里中误差

控制测量学工程水平控制网的布设原则和方案

工程水平控制网的布设原则和方案 布设原则 如§1.1所述,工测控制网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各项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阶段,为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和房地产管理测量而建立的控制网,叫做测图控制网;另一种是为工程建筑物的施工放样或变形观测等专门用途而建立的控制网,我们称其为专用控制网。建立这两种控制网时亦应遵守下列布网原则。 1.分级布网、逐级控制 对于工测控制网,通常先布设精度要求最高的首级控制网,随后根据测图需要,测区面积的大小再加密若干级较低精度的控制网。用于工程建筑物放样的专用控制网,往往分二级布设。第一级作总体控制,第二级直接为建筑物放样而布设;用于变形观测或其他专门用途的控制网,通常无须分级。 2.要有足够的精度 以工测控制网为例,一般要求最低一级控制网(四等网)的点位中误差能满足大比例尺1:500的测图要求。按图上0.lmm的绘制精度计算,这相当于地面上的点位精度为0.1×500=5(cm)。对于国家控制网而言,尽管观测精度很高,但由于边长比工测控制网长得多,待定点与起始点相距较远,因而点位中误差远大于工测控制网。 3.要有足够的密度 不论是工测控制网或专用控制网,都要求在测区内有足够多的控制点。如前所述,控制点的密度通常是用边长来表示的。《城市测量规范》中对于城市三角网平均边长的规定列于表2-3中。 4.要有统一的规格 为了使不同的工测部门施测的控制网能够互相利用、互相协调,也应制定统一的规范,如现行的《城市测量规范》和《工程测量规范》。 表2-3 三角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布设方案 现以《城市测量规范》为例,将其中三角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列于表2-3,电磁波测 1

距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列于表2-4。从这些表中可以看出,工测三角网具有如下的特点:①各等级三角网平均边长较相应等级的国家网边长显著地缩短;②三角网的等级较多; ③各等级控制网均可作为测区的首级控制。这是因为工程测量服务对象非常广泛,测区面积大的可达几千平方公里(例如大城市的控制网),小的只有几公顷(例如工厂的建厂测量),根据测区面积的大小,各个等级控制网均可作为测区的首级控制;④三、四等三角网起算边相对中误差,按首级网和加密网分别对待。对独立的首级三角网而言,起算边由电磁波测距求得,因此起算边的精度以电磁波测距所能达到的精度来考虑。对加密网而言,则要求上一级网最弱边的精度应能作为下一级网的起算边,这样有利于分级布网、逐级控制,而且也有利于采用测区内已有的国家网或其他单位已建成的控制网作为起算数据。以上这些特点主要是考虑到工测控制网应满足最大比例尺1:500测图的要求而提出的。 表2-4 电磁波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 此外,在我国目前测距仪使用较普遍的情况下,电磁波测距导线已上升为比较重要的地位。表2-4中电磁波测距导线共分5个等级,其中的三、四等导线与三、四等三角网属于同一个等级。这5个等级的导线均可作为某个测区的首级控制。 专用控制网的布设特点 专用控制网是为工程建筑物的施工放样或变形观测等专门用途而建立的。由于专用控制网的用途非常明确,因此建网时应根据特定的要求进行控制网的技术设计。例如:桥梁三角网对于桥轴线方向的精度要求应高于其他方向的精度,以利于提高桥墩放样的精度;隧道三角网则对垂直于直线隧道轴线方向的横向精度的要求高于其他方向的精度,以利于提高隧道贯通的精度;用于建设环形粒子加速器的专用控制网,其径向精度应高于其他方向的精度,以利于精确安装位于环形轨道上的磁块。以上这些问题将在工程测量中进一步介绍。 2

隧道施工方案45919

隧道工程施工工艺 一、总体方案 (一)施工原则 采用大型施工机械配套施工,开挖出渣机械配套作业线、初期支护砼机械配套作业线与二次衬砌砼施工作业线相配合一条龙作业。软弱围岩坚持“短进尺、弱(不)爆破、快封闭、强支护、紧衬砌”的原则,开挖后仰拱及时跟上封闭成环。施工中进行超前地质预报,采用先进的量测探测技术对围岩提前做出判断,拟定相应的施工方案。 (二)施工布置 隧道根据施工现场场面状况,采用单向掘进,隧道进口布置一个隧道专业机械化施工队。洞内施工开挖、出渣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模筑砼平行作业。隧道路面待贯通后从洞口反向施工。根据地形地貌及工期要求,本隧道不设施工支洞。 (三)总体方案 根据磐南隧道围岩情况、及断面设计,结合本承包人现有技术装备力量和多年的隧道施工经验,确定Ⅲ类围岩采用正台阶开挖法施工,Ⅳ类采用全断面开挖法施工。隧道出渣采用侧翻装载机装车,自卸汽车运输。初期支护施作及时可靠,衬砌砼采用机械化作业,二次衬砌采用砼输送车、输送泵和全断面液压衬砌台车相配合的方案。施工过程中加强监测,及时处理分析数据,高速支护参数。开挖前做好超前地质预报、探测工作,根据围岩情况采取相应的施工方案。 二、隧道施工测量控制 为保证隧道贯通精度,拟定如下测量控制方案: 1、地表平面控制 (1)为保证洞口投点的相对精度,平面控制网根据设计提供的控制点和实地地形情况布设精密控制网,并保证洞口附近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精密控制网点。 (2)地表控制网经过多次复测,复测无误后方可引线进洞的测量工作。 2、洞口联系测量 为保证地面控制测量精度很好地传递到洞内,采用如下洞口控制测量方案: (1)在洞口仰坡完成及洞口施工至设计标高后,在洞口埋设二个稳固的导线控制点。 (2)洞口附近在基础稳定处埋设2~4个水准点,与地表水准控制网级网观测及平差计算,以便于隧道进洞水准测量。 3、测量方法及措施 (1)地表平面控制测量选用全站仪施测,建立四等导线控制网,并把隧道中线和横向轴线纳入控制网内以保证放样精度。 (2)高程控制按四等网施测,用自动按平水准仪施测,精度至毫米。 (3)洞内控制测量与地表控制测量按同等精度建网,施工中线测量使用全站仪。 (4)具体要点:

国家水平控制网的布设原则和方案

§2.1 国家水平控制网的布设原则和方案 2.1.1 布设原则 我国幅员辽阔,在大部分领域(约9 600 OOOkm 2)上布设国家天文大地网,是一项规模巨大的工程。 为完成这一基本工程建设,在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国家专门抽调了一批人力、物力、财力,从1951年即开始野外工作,一直延续到1971年才基本结束。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显然事先必须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制定一些基本原则,用以指导建网工作。这些原则是:分级布网,逐级控制;应有足够的精度;应有足够的密度;应有统一的规格。现进一步论述如下。 1.分级布网、逐级控制 由于我国领土辽阔,地形复杂,不可能用最高精度和较大密度的控制网一次布满全国。为了适时地保障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用图的需要,根据主次缓急而采用分级布网、逐级控制的原则是十分必要的。即先以精度高而稀疏的一等三角锁尽可能沿经纬线方向纵横交叉地迅速布满全国,形成统一的骨干大地控制网,然后在一等锁环内逐级(或同时)布设二、三、四等控制网。 2.应有足够的精度 控制网的精度应根据需要和可能来确定。作为国家大地控制网骨干的一等控制网,应力求精度更高些才有利于为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 为了保证国家控制网的精度,必须对起算数据和观测元素的精度、网中图形角度的大小等,提出适当的要求和规定。这些要求和规定均列于《国家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以下简称国家规范)中。 3.应有足够的密度 控制点的密度,主要根据测图方法及测图比例尺的大小而定。比如,用航测方法成图时,密度要求的经验数值见表2-1,表中的数据主要是根据经验得出的。 表2-1 各种比例尺航测成图时对平面控制点的密度要求 由于控制网的边长与点的密度有关,所以在布设控制网时,对点的密度要求是通过规定控制网的边长而体现出来的。对于三角网而言边长s 与点的密度(每个点的控制面积)Q 之间的近似关系为Q s 07.1=。将表2-1中的数据代入此式得出 )(1315007.1km s ≈= )(85007.1km s ≈= )(52007.1km s ≈= 因此国家规范中规定,国家二、三等三角网的平均边长分别为13km 和8km 。 4.应有统一的规格 由于我国三角锁网的规模巨大,必须有大量的测量单位和作业人员分区同时进行作业,为此,必须由国家制定统一的大地测量法式和作业规范,作为建立全国统一技术规格的控制网的依据。

调研隧道实施施工控制网布设

1前言 隧道是修建在地下或水下并铺设铁路供机车动车辆通行的建筑物。为缩短距离和避免大坡道而从山岭或丘陵下穿越的称为山岭隧道;为穿越河流或海峡而从河下或海底通过的称为水下隧道;为适应铁路通过大城市的需要而在城市地下穿越的称为城市隧道,这三类隧道中修建最多的是山岭隧道。中国于1887~1889年在台湾省台北至基隆窄轨铁路上修建的狮球岭隧道,是中国的第一座铁路隧道,长261米。此后,又在京汉、中东、正太等铁路修建了一些隧道。京张铁路关沟段修建的4座隧道,是用中国自己技术力量修建的第一批铁路隧道。隧道施工测量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对向开挖的隧道能按照规定的精度贯通并使各建筑物按照设计的位置修建;放样过程中仪器所标出的方向距离都是依据控制网和图纸上设计的建筑物计算出来的,因而在施工放样之前需建立具有必要精度的施工控制网。 2隧道概述 2.1简介隧道 隧道是指修建在地层中的地下工程建筑物。它被广泛用于公路、铁路、矿山、水利、市政和国防等方面。在高等公路建设中,为了满足技术标准,克服地形和高程上的障碍,改善公路的平面线形、提高车速、减少对植被的破坏、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山区公路的各种病害(如落石、坍方、雪崩、泥石流等),常常需修建隧道。修建隧道既能保证线路平顺,行车安全,提高舒适性和节省运费,又能增加隐蔽性,提高防护能力和不受气候影响。 2.2隧道分类 铁路隧道:500m以下为短隧道,500~3000m中隧道,3000~10000m长隧道,10000m 特长隧道 公路隧道:500m以下为短隧道,500~1000m为中隧道,1000~3000m为长隧道,3000m 以上为特长隧道 3介绍施工控制网 3.1施工控制网的特点 工程施工中的测量工作与其他的一般测量工作不同,它要求与施工进度配合及时,满足施工的需要。我们原有的测图控制网在布点和施测精度方面主要考虑满足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的需要,不可能考虑将来建筑物的分布及施工放样对点位的布设要求。因此,在施工期间,这些测量控制点大部分会遭受破坏,即使被保留下来的,也往往不能通视,无法满足施工测量的需要。而施工控制网是为工程建筑物的施工放样提供控制,其点位,密度以及精度取决于建筑物的性质。施工控制网与国家或城市控制网相比较,其最大的不同是:

施工测量控制网技术设计方案

技术资料 附件2 向家坝水电站 引水发电系统土建及金属结构安装工程 (合同编号:XJB/0184) 测量控制网技术方案 水电七局向家坝项目部 二零零六年五月九日

向家坝水电站引水发电系统控制网技术方案 一、工程概述 1、1向家坝水电站引水发电系统工程简介 向家坝水电站是金沙江梯级开发中的最后一个梯级,位于四川省 与云南省交界处的金沙江下游河段,坝址左岸下距四川省宜宾县的安边镇4km 宜宾市33km右岸下距云南省的水富县城1.5km。工程开发任务以发电为主,同时改善航运条件,兼顾防洪、灌溉,并具有拦沙和对溪洛渡水电站进行反调节等综合作用。工程枢纽建筑物主要由混凝土重力挡水坝、左岸坝后厂房、右岸地下引水发电系统及左岸河中垂直升船机等组成。 本标的主要内容为右岸引水发电系统工程、右岸EL288.00m?384.00m坝基开挖与支护工程、排沙洞工程、施工支洞工程、右岸310m 混凝土生产系统工程的设计、建设与运行等。 本合同工程计划于2006年4月1日开工,要求2012年6月30 日全部完工。本合同主要工程量:土石方明挖4645075帛,土石方填筑230997用,石方洞挖1639190帛,混凝土970531^钢筋制安62030.06t.喷混凝土44867斥。 二、控制网的设计依据 2、1设计依据 2、1、1、2003年1月9日发布的《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测量规范》 (DL/T5173-2003)。

2、1、2、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向家坝工程建设部颁发 的《向家坝工程施工测量管理细则》。 2、1、 3、XJB/0184标段有关施工设计图。 2、1、4、施工组织设计 2、1、5、《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 2、1、6、国家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有关测量规范 三、施工控制网的布设和控制点的埋设 3、1施工控制网的布设 向家坝水电站引水发电系统测量控制网拟在三峡总公司向家坝工程建设部测量中心提供的首级控制网和加密控制网的基础上布设适合于本标段施工的三等加密控制网。共布设:三条附合导线,一条闭合导线,排沙洞附合导线。平面控制按照三等级布设,高程按四等水准测量布设;困难条件下也可以按四等级光电三角高程测距布设。其余工作面可以从此五条主干导线上引支导线进行施工放样,但尽可 能附合在主干导线上。 目前本标段的地面施工测量控制网点密度已经基本满足前期施工的需要。考虑到工程质量和以后施工放样的方便,对于引水系统工程中的进水口隧洞部分和厂房系统部分,要在业主提供三角基准网点和水准基准网点的基础上进行加密,加密的控制网的工作基点(永久工作基点)应在进水口和出水口各布设一个单三角,中间用导线连接。采用三等精度,以边角网观测方法进行加密,每个点应进行三维坐标的观测。高程工作基点在进水口和出水口各布设一

控制网布设及控制方案

测量控制方案 一、控制网的布设 ⑴制网的布设原则和布设方案 A平面控制网的布设,遵循下列原则: 首级控制网的布设,因地适宜,且适当考虑发展,与国家 坐标系统联测时,同时考虑联测方案。 首级控制网的等级,应根据工程规模、控制网的用途和精度要求合理确定。 B平面控制网的建立,可采用卫星定位测量、导线测量、三角形网测量等方法。平面控制网精度等级的划分,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依次为二、三、四等和一、二级,导线及导线网依次为三、四等和一、二、三级,三角形网依次为二、三、四等和一、二级。平面控制网的坐标系统,应在满足测区内投影长度变形不大于2.5cm/km的要求下,做下列选择: 小测区或有特殊精度要求的控制网,可采用独立坐标系统 在已有平面控制网的地区,可沿用原有的坐标系统 C平控制网形式:根据桥梁跨越宽度、地形条件,可布设如下 形 式:

选择控制点要求: 尽可能使桥轴线作为三角网的一个边,提高桥轴线精度。 或将桥轴线的两个端点纳入网内,间接求算桥轴线长度。 交会角不致太大或太小(图形刚强),地质条件稳定,视野开阔, 便于交会墩位。 控制点要埋设标石,刻有“十”字的金属中心标志。 当兼作高程控制点使用时,中心顶部应为半球状。 控制网基线精度:高于桥轴线精度2~3倍 根据已知条件以及经济因素,采用导线布置控制网,等级为四级。 精密导线的布置形状 平面控制测量中精度导线的布置形状一般为:直伸形,曲折形, 闭合环形和主副导线环形等。 三角大地四边双大地四边三角

⑵控制网布设应考虑的因素 布设控制网时,可利用桥址地形图,拟定布网方案,并仔细研究桥梁设计图及施工组织设计图及施工组织计划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情况进行踏勘选点。点位布设满足以下要求: ①图形应简单 ②控制网的边长一般在0.5~1.5倍河宽的范围内变动。 ③使桥轴线与控制网紧密联系。 ④所有控制点不应位于淹没地区和土壤松软地区,尽量避开施工区、堆料区及受交通干扰区。便于观测和保存 二、现场测量控制 现场放线时候要注意复测,放完线通过拉距离及换人测量等避免出错,而且还要通过下面所述的控制现场测量成果精度。 现场用全站仪测量放线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事项 ①测距前应先检查电池电压是否符合要求,在气温较低的条件下作业时,应有一定的预热时间。

施工控制网的布设

海南省红岭灌区工程东干渠土建施工第I标段 施工控制网布设 中国电建 POWERCHINA 批准: 审核: 编制: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红岭灌区工程东干I标施工项目部

2016年2月28日 亠、工程概况 东灌区系统的控灌面积为131.84万亩,其中新增灌溉面积78.96万亩,保灌面积40.5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2.31万亩。渠首由总干渠分水闸分水,设计流量为 40.0m3/s,加大流量46 m3/s,灌溉定安、琼海、文昌和海口等4个市县的24个镇与8个农场区域内的耕地。渠首设计水位为125.537m,加大水位为125.778m,渠道底高程为122.025m。 东干渠设3条分干渠、20条支渠、2条水库补水渠、1个水库补水口及15 条干斗等42个分(补)水口,分别设置相应的分水闸控制流量,干渠全长145.93km。 本工程第1标段为桩号0+000~27+551段是连接1#渡槽首端至16#渡槽渐变段首端的渠段,全长27.551km,设计流量为40m3/s,加大流量46.0m3/s。本段渠系共布置有渡槽14座、倒虹吸1座、暗涵1座、隧洞1座、节制泄水闸3座、分水闸2座等渠系建筑物。 1、控制网布设原则 2.1平面控制网原则 2.1.1各级GPS网一般逐级布设,在保证精度、密度等技术要求时可跨级布设。 2.1.2各级GPS网的布设应根据其布设目的、精度要求、卫星状况、接收机类型和数量、测区已有的资料、测区地形和交通状况以及作业效率等因素综合考虑,按照优化设计原则进行。 2.1.3各级GPS网最简异步观测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数应不大于表1的规定。 表1 2.1.4各级GPS网点位应均匀分布,相邻点间距离最大不宜超过该网平均点间距的2倍。 2.1.5各级GPS网按观测方法可采用基于A级点、区域卫星连续运行基准站网、临时连续运行基准站网等的点观测模式,或以多个同步观测环为基本组成的网观测模式。网观测模式中的同步环之间,应以边连接或点连接的方式进行网 的构建

隧道洞内施工控制测量之交叉导线网法

隧道洞内施工控制测量之交叉导线网法

隧道洞内施工控制测量之交叉导线网法 1 隧道洞内控制导线网测量的网形设计 洞内控制导线网应从隧道洞外GPS 平面控制测量确定的洞外联系边引入,洞内、外平面控制网宜以边连接进行联系测量。洞内控制导线网应采用下图1-1所示的交叉导线网,以提高洞内平面控制测量的可靠性和精度。 GPS29 GPS32321 311322 312 323 313 32431430113021302230123023 30133014北 图1-1 隧道洞内控制导线网测量网形示意图 2导线网的外业数据采集 1)洞内控制导线网测量的精度要求 根据《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中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表1-2所示的隧道施工实际情况,为保证隧道的横向贯通精度,隧道洞内控制导线网测量的精度等级及主要技术要求,应满足表1-2的要求。

表1-2 洞内导线网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附合长度(k m) 边 长 ( m) 测 距 中 误 差 (m m) 测 角 中 误 差 (″ ) 相邻 点位 坐标 中误 差 (m m) 导线 全长 相对 闭合 差限 差 方位 角闭 合差 限差 (″) 对应 导线 等级 测 回 数 0. 5 ″ 级 1 ″ 级 L≤2300 ~ 600 3 1.8 7.5 1/55 000 ±3.6 n 三等4 6 2<L≤7300 ~ 600 3 1.8 7.5 1/55 000 ±3.6 n 三等 4 6 L>7 300 ~ 600 3 1.3 5 1/10 000 ±2.6 n 隧道 二等 4 6 注:导线网独立闭合环的边数以4~6条边为宜。 导线点宜充分利用洞内施工平面控制桩,单独布点时应布设在施工干扰小、安全稳固、方便设站、便于保存的地方,点间视线应距洞内设施0.2m以上。 导线网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并符合下表1-3的要求。 等级仪器等级半测回归零差 (″) 一测回内2c 互差(″) 同一方向值各测 回互差(″) 隧道导线0.5″级仪器 4 8 4 1″级仪器 6 9 6 导线网边长测量应符合下表1-4的要求。 等级使用测距 仪精度等 级 每边测回数 一测回读 数较差限 值(mm) 测回间较 差限值 往返观测 平距较差 限值往测返测(mm) 隧道导线Ⅰ 4 4 2 3 2m D 2)外业测量要求 1、采用徕卡或天宝高精度测量机器人进行导线网施测。外业测

控制网布设原则

咱们平时说的控制网主要有首级网和加密网,首级网就是设计院做的控制网,一般设计院提供的控制点并不能满足施工放样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根据设计院提供的控制网来加密,以满足施工放样的要求。这样就存在一个加密网了,加密网的成果是有施工单位自己选点,埋点,以及测量,报监理单位复核、批准方能使用。 控制网又分为平面网和高程网,设计院要先提供一部分控制点给施工单位,设计交桩点有CP0,CPI,CPII,JY点,还有SM水准点,其中CP0,CPI,CPII是坐标点,JY点和SM点是高程点,是高程基准。当然为使用方便CP0,CPI,CPII也可以带高程,作为高程点使用,这些设计单位提供的点位和成果就是咱们后续施工的加密网测设的依据。 加密网是又咱们自己施测,所以咱们主要就是要做好加密网: 1、选点:点位选择要沿线路两侧布设,点位置不能离线路太远也不能离线路太近,太远了施工放样时不方便,太近了,在施工过程当中容易被破坏。平面和高程网要在施工范围外50-100米为宜。当然,客专上要求做沉降观测,我们根据实际情况沉降观测的基准网也就是高程都是沿线路红线附近埋设。特别是路基段,高差太大,沿着红线附近埋设为了方便沉降观测时不用转站太多,在300米左右一个点,桥上和隧道里面可能更长一点。平面网要看有什么仪器测量,使用GPS测,还是直接用全站仪测。用GPS测量时要保证相邻的一对点能通视,还有视野要开阔,周围不能有遮挡,附近不能有大面积水域。用全站仪测量时要保证前后两个点都要通视的原则。相邻两个点位之

间要保证300米左右为宜,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 2、埋点:埋点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考虑埋设深度,像咱们这边冻土层较深,埋的点位深度要达到1米8,方能保证冬天施工时控制点的稳定。 3、测设:高程用电子水准仪测量,测量数据仪器自动记录,每一测站自动提示超限与否,最后要注意往返程不超限方可。平面用GPS 测量比较简单,但要注意,测量过程当中不能随意开关机。开关机时间要听从带队人安排,要正确记录测量点号,测量时间,以及仪器高。全站仪测量时要注意,记录数据,角度和距离以及点号。记录要规范。相互之间要配合好,对观测人员测量素质要求比较高。 4、计算、平差:监理单位要求测量平差都要用严密平差,要求用相应的软件进行平差。 5、成果报审:报批之前要将原始数据,成果报告,电子文档发过去,复核,报审完了以后的资料就要作为正式文档,归档。

隧道施工质量控制

施工质量控制 施工质量控制要以设计为依据、以施工技术指南为规范、以验收标准为目标,将质量控制贯穿于施工全过程。 施工阶段是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 施工过程中,工序质量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 质量控制程序: 1.制定质量控制计划 2.选择质量控制点 3.确定控制点的质量要求 4.对控制点进行检测 5.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 质量控制的一般做法: 每道工序完成后,施工单位先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报请监理工程师检查,经监理工程师检查确认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 一、洞口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一)质量控制目标 隧道洞口边、仰坡土石方开挖及防护工程施工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环境保护、水利保持有关规定。 (二)施工控制要点: 1.边、仰坡应自上往下分层开挖,不得采用洞室爆破,开挖后要及 时进行防护。 2.边、仰坡地质条件不良时开挖前要采取稳定加固措施。 3.边、仰坡周围的排水沟、截水沟应在边、仰坡开挖前修建完成。 4.洞口施工前,应先检查边、仰坡以后的山坡稳定情况,清除悬石、 处理危石。施工期间实施不间断监测和防护。 5.隧道洞门及洞口段衬砌应尽早施工以保证洞口边、仰坡稳定。 6.隧道洞门和缓冲结构的基础必须置于稳固的地基上。 7.隧道洞门两侧的混凝土浇筑与背后回填应对称进行,不得对拱、 墙衬砌产生偏压。 二、洞身开挖质量控制 (一)质量控制目标 不欠挖,少超挖,表面平顺,无明显凹凸现象。 允许超挖值(mm):

隧道开挖应严格控制欠挖,当围岩完整、石质坚硬时,允许岩石个别突出部分侵入衬砌。 (二)超欠挖控制要点 1.开挖方法的选择 2.开挖轮廓线的定位 3.钻爆设计及优化 4.钻爆作业 5.光面爆破效果控制 钻爆设计: 1)合理确定炮眼(掏槽眼、辅助眼、周边眼)的间距、深度、 斜率和数目,钻爆器材、装药量和装药结构,起爆方法和爆破顺 序,钻眼机具和钻眼要求。 2)有效的控制超、欠挖,应从钻孔精度、爆破参数的选择 及对地质变化的适应性、爆破器材和装药结构的选择等方面不断 改进,采取一炮一分析制度,根据爆破效果,不断优化钻爆设计, 把钻爆设计与地址变化有机结合在一起。 钻爆作业控制: 1)钻爆作业必须按照钻爆设计进行钻眼、装药、网路接线 和起爆。 2)炮眼的深度和斜率应符合钻爆设计: 掏槽眼眼口间距误差不大于3cm,眼底深度误差不得大于5cm; 辅助眼眼口排距、行距误差均不得大于5cm;周边眼眼口误差不得 大于3cm,眼底不得超出开挖断面轮廓线3~5cm。 当采用凿岩机钻眼时,掏槽眼眼口间距误差和眼底深度误差不得大于5cm;辅助眼眼口排距、行距误差均不得大于10cm;周边眼 眼口位置误差不得大于5cm,眼底不得超出开挖断面轮廓线15cm。 3)周边炮眼与辅助炮眼的眼底应在同一垂直面上,掏槽炮 眼应加深10~20cm,以保证掏槽效果和掌子面的平整。 4)每次开挖后均要用激光限界检测仪对开挖面尺寸进行 检测,及时检查出欠挖面并进行处理,保证隧道开挖断面不侵限。 光爆效果控制: 1)要合理确定周边眼间距与抵抗线的相对距离,通过减小 周边眼间距和抵抗线,提高光面爆破效果。 2)控制周边眼装药集中度和装药结构,集中度太大易造成 超挖,太小会造成欠挖;炮孔装药应均匀分布,眼底适当加强。 3)严格控制开挖轮廓线和炮眼布设精度。 (三)塌方产生的原因及控制措施 1.塌方主要原因: 1)地质条件的复杂多变,原有支护措施不当。

隧道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一.隧道初期开挖及支护 (一)隧道开挖施工 1)开挖中线贯通允许偏差为:平面位置+30mm,高程+20mm。拱部不允许欠 挖,硬岩断面允许超挖值平均100mm,最大不超过200mm;中硬岩断面允许超挖值平均150mm,最大不超过250mm;软岩断面允许超挖值平均150mm,最大不超过250mm;土质断面允许超挖值平均100mm,最大不超过150mm。边墙不允许欠挖,允许超挖值平均100mm,最大不超过150mm。 2)炮眼的深度:应按设计交底的要求布置,周边眼与辅助眼的眼底应在同 一垂直面上,掏槽眼加深10-20cm。炮眼的角度:掏槽眼应采用楔形眼,周边眼应沿开挖轮廓线布置,外斜率不应大于孔深3%~5%,眼底不应超过开挖轮廓线100mm,内圈炮眼深度超过时,内圈炮眼与周边眼宜采用相同的斜率。 3)钻孔的孔深:允许偏差+50mm;孔位:允许偏差+150mm;角度:打设角度 15°~20°,施工中可根据岩层的倾角进行调整,钻孔与钻杆预定方向的允许偏差为1°~3°。 4)对围岩的破坏程度:爆破后围岩上无粉碎岩石和明显裂缝,并不得有浮 石(岩性不好时无大浮石),炮眼利用率大于90%。光面爆破:残留炮孔痕迹,在开挖轮廓面上均匀分布。炮孔痕迹的保留率:硬岩不少于90%,中硬岩不少于80%,软岩不少于60%。相邻两孔之间的岩面平整,孔壁没有明显的爆破裂隙。 (二)隧道支护施工 1、喷射混凝土 1)喷锚前清理混凝土接茬面,清除虚渣、杂物,并及时清理作业面积水。 布设控制混凝土厚度标志,在喷射岩面埋设φ8钢筋头,用预埋钢筋来检查喷射厚度并检查喷层是否平顺。 2)工作风压严格控制在至范围内,从拱部到边墙脚,风压由高变低。开机 后起始风压达到方能开始操作,并根据喷嘴出料情况调整风压:边墙,

工程水平控制网的布设原则和方案

§2.2 工程水平控制网的布设原则和方案 2.2.1 布设原则 如§1.1所述,工测控制网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各项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阶段,为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和房地产管理测量而建立的控制网,叫做测图控制网;另一种是为工程建筑物的施工放样或变形观测等专门用途而建立的控制网,我们称其为专用控制网。建立这两种控制网时亦应遵守下列布网原则。 1.分级布网、逐级控制 对于工测控制网,通常先布设精度要求最高的首级控制网,随后根据测图需要,测区面积的大小再加密若干级较低精度的控制网。用于工程建筑物放样的专用控制网,往往分二级布设。第一级作总体控制,第二级直接为建筑物放样而布设;用于变形观测或其他专门用途的控制网,通常无须分级。 2.要有足够的精度 以工测控制网为例,一般要求最低一级控制网(四等网)的点位中误差能满足大比例尺1:500的测图要求。按图上0.lmm的绘制精度计算,这相当于地面上的点位精度为0.1×500=5(cm)。对于国家控制网而言,尽管观测精度很高,但由于边长比工测控制网长得多,待定点与起始点相距较远,因而点位中误差远大于工测控制网。 3.要有足够的密度 不论是工测控制网或专用控制网,都要求在测区内有足够多的控制点。如前所述,控制点的密度通常是用边长来表示的。《城市测量规范》中对于城市三角网平均边长的规定列于表2-3中。 4.要有统一的规格 为了使不同的工测部门施测的控制网能够互相利用、互相协调,也应制定统一的规范,如现行的《城市测量规范》和《工程测量规范》。 表2-3 三角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2.2.2 布设方案 现以《城市测量规范》为例,将其中三角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列于表2-3,电磁波测

隧道施工控制点布网及测量方案模板

隧道施工控制点布网及测量方案

***隧道施工控制点布网及测量方案 一、测量依据 1、《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 2、设计院提供的平面控制网点及水准网点的内业资料; 3、对设计院提供的平面控制网点及水准网点的现场踏勘; 4、 ***隧道设计图纸。 二、工程概况 **客运专线**隧道位于****, 为双线铁路隧道。隧道穿越**市北中低山区, 线路起讫里程DK49+659.21~ DK52+167.77, 全长2508.56m, 其中里程DK49+659.21~ DK49+679、DK52+167.77~ DK52+155.77段为明衬段。洞身最大埋深约157m, 最小埋深约13m。纵坡为-15.7‰。隧道施工测量进洞导线为四等导线, 高程为4等水准测量。 三、施工工序流程 1、主要测量工作及仪器配置 ①平面控制测量 ②高程控制测量 ③放样洞内开挖断面、钢支撑定位 ④放样衬砌断面 ⑤贯通测量 复测及控制测量使用测量仪器表

2、测量人员配备及分工 作业队工程部设测量班, 架子队设测量组, 综合素质能达到独立胜任隧道工程的控制测量和隧道放样的水平。 作业队测量班设测量班长1人, 由具有专业资质的测量人员担任, 普通测量人员5人, 由经过培训的测量人员担任。架子队测量组设组长1人, 有具有专业资质的测量人员担任, 普通测量人员2人, 由经过培训的测量人员担任。见下表: 作业队测量班和架子队测量组实行班( 组) 长负责, 测量班负责对隧道施工测量工作进行指导, 测量组为隧道施工及时提供定位和服务。 平面测量和导线点的布控由作业队测量班完成, 并按开挖进度情况进行复检, 作业队测量班长负责测量组测量过程的监督和测量成果的复核, 随时做到监控测量, 测量组在测量时加强自检自核。 四、主要测量工作及内容

水平控制网的布设程序的设计书

水平控制网的布设程序设 计书 §1 水平控制网的布设程序 建立水平控制网的程序 一、设计 1.了解任务 弄清用途(涉及精度,密度)、围(涉及首级等级、分级多少)、然后确定布设规格、等级、精度。 2.收集资料 ①测区已有的控制网成果资料。 ②测区小比例尺地形图。了解地形地貌、图上设计之用。 ③有关气象和地质方面的资料,用以考虑作业时间,觇标结构,埋石深度等。 3.测区踏勘 ①落实原有控制点的现状,决定是否仍可利用。 ②了解测区行政划分、居民、风土人文,以便测绘队进驻后能顺利开展工作。 ③了解测区交通、水源等情况,以便确定水准路线,配置交通工具、施工设备物资等。 4.图上设计 ①展绘已知点、网。 ②图上选点、组成网形。 一般应顾及: 图形结构良好;便于扩展和加密;顾及旁折光的影响;便于保存;避免造高标;避免在旧点附近另埋标石;离开高压线、公路、铁路一定距离。 ③精度估算(另讲) ④拟定水准联测路线,以便控制通过三角高程测量推算三角点高程中的误差积累。 5.实地选点(另讲) 6.编制技术设计书 技术设计书包括: ①任务委托书。包括委托单位、作业目的、围、工期等。 ②测区概况。包括自然地理条件、行政区划、人文等。 ③已有测量成果及其来源、精度分析、可用性论证。 ④坐标系统的选择及处理的论证,起始数据的配置和处理。 ⑤水平控制网布设方案。包括首级网的等级和布网方式;加密网的设计;精度估算过程及结果;精度统计表。

⑥高程网布设方案。包括水准网等级,路线长度,精度估算简要过程及结果;三角高程网形,精度估算过程及结果等。 ⑦技术依据及作业方法。包括执行何种规,仪器的选择及检验项目;观测方法及各项限差;概算容和平差方法等。 ⑧各种设计图表。包括水平、高程控制网略图;标石、觇标构造,规格,埋设方法示意图;工作量综合计算及工作进程计划表;装备,仪器,材料及经费预算表。 ⑨作业完成后应上交的资料清单。 ⑩领导部门的指示及审核意见。 二、施工 1.造标,埋石 在实地用觇标和标石标出控制点。 2.观测 测角,量边,测高差。 三、数据处理 1.概算 将以水准面为基准的观测成果归算到参考椭球上,再投影到高斯平面上。 2.平差及精度评定 平差:消除几何矛盾,提高精度,得到控制点坐标的最或然值。 精度评定:确定控制网及网中各推算元素的精度指标。 练习及作业: 阅读:p49,第二章,§2.7 §2 水平控制网的精度估算 一、精度估算的意义和方法 1.精度估算的意义 精度估算即是在控制网的设计阶段,预计控制网推算元素可能达到的精度,以便确定合理的布网方案及作业方法。使即将建立的控制网,既能达到使用所要求的精度,又避免盲目追求精度造成浪费。 2.精度估算的方法 电算法 根据间接平差原理,有误差方程: l x B V -=? (《平差基础》式5-1-7) 式中:V ——观测值的改正数 B ——系数阵 x ?——参数的最或然估计值,坐标平差中的坐标平差值 l —常量 由误差方程组成法方程: 0?=-Pl B x PB B T T (《平差基础》式5-1-10) 即 0?=-W x N 解法方程得到平差值:

隧道独立控制网布设技术设计方案

新建铁路 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 MHTJ-29标段 (DK1596+550~DK1658+293.5) 隧道独立控制网技术设计方案 中铁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蒙华铁路项目部 二〇一六年五月

目录 一、任务概况.................................................................... - 1 - 二、既有资料.................................................................... - 2 - 三、技术依据.................................................................... - 2 - 四、坐标及高程系统.............................................................. - 2 - 4.1、平面坐标系统........................................................... - 2 - 4.2、高程系统............................................................... - 3 - 五、隧道分布情况................................................................ - 3 - 六、人员及仪器配臵.............................................................. - 4 - 6.1、人员配臵情况........................................................... - 4 - 6.2、设备配臵情况........................................................... - 4 - 七、控制网点选埋要求............................................................ - 4 - 7.1、控制点的选点、埋设要求................................................. - 4 - 7.2、控制点的编号........................................................... - 5 - 八、控制网测量方法及精度指标.................................................... - 6 - 8.1、平面控制网测量方法及精度指标 ........................................... - 6 - 8.1.1、洞外平面控制网测量方法及精度指标 ..................................... - 6 - 8.1.2、洞内平面控制网测量方法及精度指标 ..................................... - 6 - 8.2、高程控制网测量方法及精度指标 ........................................... - 6 - 九、验前贯通误差估算............................................................ - 7 - 9.1、隧道贯通误差要求....................................................... - 7 - 9.2、平面验前贯通误差估算................................................... - 7 - 9.2.1、洞外GPS平面验前贯通误差估算 ......................................... - 7 - 9.2.1.1、小于4km的隧道洞外GPS平面验前贯通误差估算 ......................... - 7 - 9.2.1.2、大于4km的隧道洞外GPS平面验前贯通误差估算 ......................... - 8 - 9.2.2、洞内导线平面验前贯通误差估算 ......................................... - 8 - 9.2.2.1、小于4km的隧道洞内导线平面验前贯通误差估算 ......................... - 8 - 9.2.2.2、大于4km的隧道洞内导线平面验前贯通误差估算 ......................... - 9 - 9.3、高程验前贯通误差估算................................................... - 9 - 9.3.1、洞外高程验前贯通误差估算 ............................................ - 10 - 9.3.1.1、小于4km的隧道洞外高程验前贯通误差估算 ............................ - 10 - 9.3.1.2、大于4km的隧道洞外高程验前贯通误差估算 ............................ - 10 - 9.3.2、洞内高程验前贯通误差估算 ............................................ - 10 - 9.3.2.1、小于4km的隧道洞内高程验前贯通误差估算 ............................ - 10 - 9.3.2.2、大于4km的隧道洞内高程验前贯通误差估算 ............................ - 10 - 十、独立控制网的具体实施....................................................... - 11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