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项羽悲剧之所在

论项羽悲剧之所在

论项羽悲剧之所在
论项羽悲剧之所在

论项羽悲剧之所在

周霞09级历史班09020137 内容摘要:项羽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起义军领袖和杰出的军事将领,在他的身上,有在战场上所向无敌的千秋霸气;也有和虞姬诀别时的凄婉缠绵;还有自刎前宝马赠亭长,头颅送故人的豪爽。项羽更是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历史人物,本文认为,项羽在战争中所犯的错误,包括政治、军事上的及其性格上的弱点,造就了其悲剧的命运。这是项羽的悲剧,也是历史的悲剧。

关键词项羽悲剧

公元前232年,项羽出生于一个楚国贵族家庭,24岁时成为会稽郡起义军副统帅,其后仅用了三年时间(前209~前206),就成为分封十八位诸侯王的“西楚霸王”,掌握着秦亡汉兴之际的国家命运。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里,项羽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反秦将领,一跃成为西楚霸王,然后又自刎于乌江,项羽的一生,可谓经历了大喜与大悲。学术界普遍认为项羽的悲剧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他的刚愎自用、失人失察,使他一步一步的败退出历史的舞台。本文认为,项羽在战争中所犯的错误,包括政治、感情、思想上的及其性格上的弱点,造就了其悲剧的命运。项羽在反秦、灭秦斗争中所建立的功勋,是我们应该给予肯定的。而这位身经七十余战却毫无败绩的军事英雄,为什么最后会落得个乌江自刎的悲剧收场呢?他的历史悲剧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一、政治上的幼稚与无知

项羽政治上的幼稚与无知,可以说是项羽政治、军事上失败的根源,也是他悲剧的根源。据《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项羽不能信人,非其所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这是在

说项羽在用人方面,只能信任两类人,一是项氏的宗族,而是妻子的兄弟。项羽对其叔父项伯可谓是深信不疑,然项伯虽为项羽叔父,但其利用项羽叔父之名总共做过四件对不起项羽的事情,鸿门宴前后,如果不是项伯,刘邦之命休矣。夜见张良、泄露军情;剑护刘邦,使项庄不得杀之;为刘邦求封汉中,关中左有殽、函的险要,右有陇、蜀的大山区,土地肥美的平原,广阔千里,加上南面有巴蜀的富饶农产,北边有牛马牧畜的大草原。这些都为刘邦集团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第四件就是救刘邦的父亲与妻儿。较之对项伯的深信不疑,项羽对其他谋士和将领则实施猜测,疑心重重。项羽对部下的猜忌和疑虑,导致他一意孤行、刚愎自用。由此可知刚愎自用,失察失人,是项羽政治上幼稚的第一个表现。

鸿门宴上项羽的表现也十足的显示出他政治上的无知与幼稚。在鸿门宴上,项羽杀掉刘邦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但是最后刘邦却能全身而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出自项羽本身,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在鸿门宴上,刘邦说了一段很经典的说辞,“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刘邦之所以要说这段话,就是洞察了项羽的软肋之所在,刘邦首先就是叙旧,述说当年二人合力灭秦的往事,而念旧又是项羽性格中的一大弱点,这就使项羽不忍心杀掉自己曾经亲密的战友,而此时的项羽也完全看不出秦灭亡后即将出现的楚汉之争的新局面,更不知秦朝灭亡后谁将是他真正的对手,就更加不会相信这个与自己表面和解的刘邦是自己未来最大的敌人。刘邦其次做的就是逢迎项羽,“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就意指天下只有或只能是项羽先入关破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项羽的自尊心,项羽本身就是一个自信之人,确切的说是一个自傲之人,刘邦的这一逢迎,就使项羽彻底的打消了要杀刘邦的念头。但这些都只能说明刘邦老谋深算,项羽有情有义罢了,而项羽的无知,则主要体现在《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的他的答话中,“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

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头一句话就把情报人员给供出来了,可谓真是完完全全的被刘邦的这一些花言巧语给蒙骗了,而且说这话时还满怀愧疚之意,充满忏悔之情。这足见其政治上幼稚与无知。鸿门宴是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而个中的玄机就只有项羽没看明白。这此宴会中,共有六个人物,项羽、刘邦、范曾、项伯、张良和项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除项羽外,其余五人都是心知肚明的。《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举所配珏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其中的“珏”暗喻“决”,是要让项羽赶快下决定杀刘邦,但项羽的回应却是“默然不应”,所以说,鸿门宴上的斩首行动,在项羽那是根本不存在的。当刘邦逃回军中后,项羽那一句“沛公安在”真是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糊涂已经到了如此程度,这也就是说项羽到鸿门宴结束,都还没弄清楚鸿门宴中所暗藏的杀机,但他却是这次鸿门宴中的主角。就这样项羽失去一个铲除刘邦集团的最好时机。这也让项羽后来备尝了其政治无知所踉成的苦酒。这是项羽的第一个悲剧之所在。

二、感情上的泛滥而不知节制

项羽在政治上的无知与毫无城府,也恰好说明项羽是一个性情中人,重情重义。重亲情,表现在他任人唯亲,多重用项氏宗族,就连多次背叛他的叔叔项伯也深信不疑;重友情,就连刘邦这样的未来竞争对手都不忍杀害,足见项羽的重义;而他的重情,在爱情上表现的最为明显,霸王别姬的凄美,一直为后人所传颂,但我所说项羽感情上的泛滥是项羽的一个悲剧,并不是说项羽跟古代因女色亡国的君主一样,沉迷于酒色,而是项羽的感情泛滥恰恰发生在一个最不该发生的时候,虞姬对于项羽来说,并不是女色亡国,她与霸王的形影相随,恰恰是体现了她对项羽的真感情,垓下之围,项羽兵十万,而与之交战的刘邦却拥兵近六十万,军事实力的悬殊是项羽垓下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在这场战争的最后,项羽的选择是什么呢? 带领八百战士逃跑,而在逃跑前夕,他做的又是什么呢?没有召开军事会议,

没有既定的突围计划,也没有突围后的善后安排,而是置十万楚兵性命于不顾,上演一场催人泪下的霸王别姬。“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西楚霸王项羽在自身性命能否自保都是个未知数的情况下,还在担心着该对虞姬怎么办才好,足见项羽对虞姬的用情之深。《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项羽身经七十余战,受伤无数,却也没掉半滴眼泪,但在告别虞姬时却是“泣数行下”,这时侯的项羽感情泛滥而不知节制,他在最后感情的脆弱,也就意味着他最终的失败。这是项羽的第二个悲剧之所在。

三、思想上“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忏悔意识

项羽的忏悔意识是其最终乌江自刎的一个重要原因。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曾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这时的项羽就意识到天下动荡不安,皆因他与刘邦二人而起,希望和刘邦来个一对一得对决,使天下能够早日安定。项羽的这些话语都是很幼稚的,但是可以初步感受到项羽的这种忏悔意识,而最明显的表现项羽的忏悔意识的就是他那句“无颜见江东父老”。话说项羽逃至乌江边上时,乌江亭亭长为其准备了一条小船,也就是说项羽在那时是有生还的机会的,为什么他最后还是会选择乌江自刎呢?《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乌江亭长说了一段让项羽很是愧疚的话语,“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就是在听完这话,项羽毅然决定自刎于乌江,“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由此可见项羽的忏悔意识已经达到了一个极致。项羽率八百士兵逃跑是想活,但在即将登上救命船只时,却选择了死,不得不说是他的自责与愧疚要了他的命。唐朝诗人杜牧有诗《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也就是在表达胜败乃兵家常事,是男儿就应该经得起挫折与失败,更何况江东子弟多才俊,与刘邦再较量,鹿死谁手也是未可知的。但是项羽却在那时被他的忏悔意识给冲昏了头脑,也就导致了他乌江自刎英雄末路的悲壮。这是项羽的第三个悲剧。

四、项羽的悲剧之美

项羽成为西楚霸王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籍长八尺有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在古代,一尺相当于23.1厘米,也就是说项羽身高一米八多,力大无穷,这些都有利于项羽驰骋于争霸的战场,前面也有说项羽生于楚国贵族家庭,项氏世代为楚国的将领,这就为他的崛起起了造势的作用,使他一旦揭竿而起,就会有许多义士响应。这些优势都使项羽争霸于天下有一个较高的起点。虽说项羽在楚汉之争中,最终以失败收场,但他最起码被普遍认为是一个英雄,仅使是一个悲剧英雄,失败的英雄。也许,就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凡是在历史中出现的,都要在历史上消亡。历史就是历史,容不得我们假设与幻想,假如项羽在政治上不是那么的无知与幼稚,假如他是一个像刘邦一样老谋深算,工于心计的人;“乌江不是无船渡”假如项羽登上了乌江亭亭长的那艘小船,渡过了乌江,那么历史是不是又是另一番景象呢?如果这些假如都成立的话,那么那个我们所熟悉的历史上的“生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项羽也就不复存在了,中国历史上就会少一位充满缺点但却光彩照人的悲剧英雄,只是在那庞大的政客队伍里多了一个半路出家但并不显眼的政治家而已。

项羽就是项羽,他是在争霸战争中一个最真实的存在,没有心计,没有城府,自信甚至是自傲,只要一上战马奔向战场,在他的世界里,他就是无敌。这份英雄气概,这份人格魅力,一直吸引着无数的人去研究和分析,项羽是一个悲剧英雄,因为他定错了自己位置,他不是一个政客家,却盘旋于权利的战场,他不是一个用人之人,却占据了用人之位,项羽不争帝图王,他只求建他的霸业,这是他在属

于他的那个时代里的一个幼稚的决定,但这也是他真性情的体现,他桀骜不驯,恣意妄为,在一个混乱的历史阶段勇于做他自己,仅使被当时的历史所摒弃,但是不管他成功与否,都是要在历史上消亡的,尽管他的悲剧,在后人看来会充满着遗憾,但是这些就是历史的选择,我们无法改变,但是历史也同样成就了项羽的不朽。“至今思项羽,不敢过江东。”

参考文献

[ 1 ] 司马迁:《史记》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

[ 2 ] 司马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 3 ] 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第一章《霸王出世—壮哉少年》.重庆出版社.2010年7月;

[ 4 ] 朱亚非:《从个性看项羽之成败》.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 5 ] 刘明华:《假如项羽过江东》.领导文萃.2010年第2期。

对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的认识和评价

对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的认识和评价 姓名:陈岑 学号:201203140202 班级:2012级2班 摘要:正如很多人所说的及很多人云亦云的人所认为的:“叔本华所持的是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是最悲观的哲学家”。叔本华的哲学似乎注定被扣上悲观的帽子。但是,一般说来被扣上的帽子都不为人真正地认可和属实。他的人生观在悲观之处体现着通达,让人对自己目前的生活得一种恍然大悟。在孤独之处透着智慧的光芒。而他的哲学也似乎总处于一种尴尬的被边缘化的地位。但真如他本人怀着的“流传久远和发迹迟晚成正比”的自信一样,他的思想的深刻性并不体现在他的哲学地位上。那么到底什么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为什么他的哲学处于这样一种尴尬的地位,我们又应当怎样认识和对待叔本华所持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态度。从这些方面的探索中,能否找到一条符合现代人需求的人生观?这还有待分析斟酌推敲。 关键字: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通达孤独被边缘化深刻思想

一、我所了解的叔本华 “我很庆幸我认识的第一位哲学家不是黑格尔之流,而是叔本华”,记不清这是出自谁人之口,但难免让我也不得不那样认为,虽然我对黑格尔了解甚少,这样说并不代表我了解叔本华多少。对叔本华是一种超越阶级超越情感的共鸣。奇怪的是我并不像他那么有钱,也没有像他一样从小周游列国,从一开始接受的不是纯书本上的知识,更没有和母亲相处不愉快,也没有像他对女人一样深恶痛绝地对男人深恶痛绝,更没有像他一样拥有与生俱来的超群的智慧。但他跟我不一样的一点是于他十八岁时父亲自杀,于我20岁时父亲意外身亡。如此看来,他似乎比我更加不幸。但我实际上是比他不幸的。“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不幸哪能比较?一个人的思想观点与他的人生经历相关密切。不同的人生经历造就不同的观点,相似的人生经历中和不同已达到共鸣。我想能与叔本华有所共鸣,有所分歧的原因也在这里。 二、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 初见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人生就是痛苦”。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生存意志,就是生存欲望,为了生存不得不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产生欺诈残暴,产生一切痛苦。人的欲望与生俱来,没完没了,当一定的欲求得到满足后,新的欲望又随之产生。即使欲望得到了暂时的满足,那么可

《远大前程》匹普与《了不起的盖茨比》盖茨比悲剧命运成因之比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荒诞与抵抗——《局外人》中莫尔索的荒诞表现之原因分析 2 通往真正的人性之路:《紫色》中西丽的转变 3 功能对等视角下汉语广告的英译策略 4 浅析中西文化数字含义的差异与原因 5 称呼语的语用分析—个案分析:以《傲慢与偏见》中的称呼语为例 6 Social Features and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7 浅析中英恭维语 8 What to Love and Hate ----o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9 “It be Adj of sb to do sth”中形容词语义的构式语法研究 10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175 567 12 48 11 浅析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征 12 浅谈《鲁滨逊漂流记》中现实主义元素 13 从会话含义角度解读《老友记》的言语幽默效果 14 目的论视角下公益广告的翻译 15 情感因素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16 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人生选择 17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艺术 18 论《牧师的黑面纱》中的宗教讽刺 19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大一学生阅读策略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20 《织工马南》中马南的性格 21 红色,英汉词汇差异的文化理据 22 从主角与配角之间关系的角度探讨《老人与海》中的生存主题 23 论《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写作手法 24 Lex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British Engl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25 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解读《红字》中的清教主义 26 从电影《功夫熊猫》看中国英语的发展 27 中学英语口语互动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8 A Popular Form of Subtitles Translation by Fansub Group on the Internet 29 《嘉莉妹妹》的自然主义解读 30 中西社交礼仪差异的历史文化原因探析 31 《远大前程》中皮普的性格发展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32 霍桑的罪恶观在《红字》中的体现 33 《白鲸》主人公亚哈的悲剧性格分析 34 广告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 35 庞德诗歌《在地铁站里》的意象分析 36 Roberta’s Role in An American Tragedy 37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优衣库创意营销策略 38 澳大利亚英语词汇和澳大利亚文化(开题报告+论) 39 英汉味觉词“酸甜苦辣”的比较分析 4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41 怎样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口语 42 浅析中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数

杜甫的一生(201703)

“诗圣”杜甫的一生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大诗人,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号称“诗圣”,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杜甫的一生是悲催的,但可能正是这悲催的人生造就了这个伟大的“诗圣”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儿童期(小时家庭富足,聪明顽皮) 杜甫出身于北方的大士族。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读书与漫游期(730-746年,35岁前还不错呦,到处玩) 开元十九年杜甫19岁时,出游山东,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7] 32岁时,杜甫在洛阳遇见李白,两人相约同游梁、宋,过了4年,又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回到长安。

翠的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于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我的心灵,睁大眼睛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山林,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瞰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 线不太认同。

《史记中项羽性格悲剧研究》文献综述

《<史记>中项羽性格悲剧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述了项羽戎马一生最后却惨遭失败的悲剧命运,两千多年来人们依旧谈论着这个悲剧英雄,众多学者认为,项羽的失败多归于他的悲剧性格。其性格中的凶狠残暴、有勇无谋、刚愎自用令他在与刘邦的抗争中处于劣势,最终灭亡。拟总众多学者的观点,力求将《史记》中项羽的悲剧性格研究系统化地呈现出来,对进一步深化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字:史记;项羽;性格悲剧;凶狠残暴;有勇无谋;刚愎自用 项羽是秦末反秦起义中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他领导起义军摧毁了秦军主力,为彻底推翻秦王朝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然而,他最终归于失败。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进行了详细的记载:项羽破釜沉舟,“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设鸿门宴、“项王军壁垓下”、“自刎而死”【1】。两千年以来众多读者无不为项羽的失败惋惜,认为这样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却因为其凶狠残暴、有勇无谋、刚愎自用的悲剧性格,而导致了他最后失败的悲剧结局。本文着重从历代以来学者的研究成果入手,对《史记》中项羽性格悲剧研究进行简要回顾及综述,力求在综述的过程中加深对项羽性格悲剧的了解,希望为今后深化这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依据。 一、凶狠残暴 对于项羽的凶狠残暴,最直观的要数《史记》中项羽周身之人对其的评价。如《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韩信评价项羽“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1】同时,司马迁亦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直面揭露了项羽的凶残:“烧夷齐城廓宫室,皆田荣降卒……询齐至北海,多所残灭”【1】二人皆认为项羽每到一处地方,就活埋投降的士兵,焚烧房屋,抢夺妇孺,所到之处,皆成了民不聊生的地狱,怨声载道。 明代杨维桢把项羽比作夏商两代暴君桀纣,痛斥其残暴行径,认为“迹其慓悍滑贼之性,嗜杀和嗜食”,“此真天下之桀也”。杨维桢在《史记评林》中说道:“《孟子》云:‘为天下驱民者,桀与纣也’。籍亦为汉驱者耳,其能与汉争天下哉?迹其慓悍滑贼之性,嗜杀和嗜食……残灭襄城,杀秦降王子婴,斩韩王成,王陵母,甚至于杀义帝,此真天下之桀也。”【2】在《史记评林》中,凌稚隆也提出“项王非特暴虐不得人心”,认为项羽凶残暴虐,让人恐惧厌恶而不得人心。 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的卷一中也曾提出“项羽之暴也,沛公之明”,认为项羽以凶狠残暴让人服从,凶名在外;而刘邦却擅攻心计,以德服人,是谓开明,而得人心。【3】清朝郑板桥也曾有这样一首诗来评价项羽的“夜坑秦卒”的残暴之举“新安何苦坑秦卒,霸上焉能杀汉王。”【4】 在现今,很多学者在认同项羽的英雄形象的同时,指出了其性格的残暴之处。沈薇在《项羽兵败的性格原因》中说道:“项羽失败的原因都绕不开他性格暴戾、烧杀掳掠以致失去民心的这一面。”【5】认为项羽是打着诛暴秦的旗帜起兵的,结果却是他自己在重蹈秦始皇的覆辙,用一种暴行代替另一种暴行,大量的屠杀行为使他大失民心与军心。【5】张桂英在《太史公笔下的项羽》中指出“项羽似乎是为了应验“无毒不丈夫”这句话,在整个反秦斗争中,他表现得极为残暴。”【6】并列举了三个事件作为证据:一是活埋襄城守城军民;二是汗水之战后,在新安城南活埋了二十多万秦军投降的士兵;三是在平叛田荣叛乱时,把田荣手下投降的

杜甫,我读懂了你

杜甫,我读懂了你 八一班:陈友欢 夜阑人静,忙碌一天的人们都已经入梦乡,唯有我精力冲沛,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于是拿本《杜甫全集》细细品味,竟也读出了一丝韵味,我似乎有种感觉,我读懂了杜甫。 杜甫,一个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旷世奇才,被誉为“诗圣”。他,有着非凡人所不能及的才华横溢,但铸成他人生悲剧的根源也许正是他的非凡才华! 他青年时代就胸怀凌云壮志,满怀鸿鹄之志,“会当凌绝顶,一缆众山小”便是最好的明证。他日夜期盼着有朝一日能够得到天子的赏识,实现他那年少轻狂的理想,实现他的“政君尧舜上,再使风淳朴”的幻想。困守在京城长安整整十年,他终究没遇上伯乐,理想变成了幻想,“骑马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莫随肥马沉”的委曲求全,便是最好的见证。最终也只是“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罢了,内心也因此变得异常苦闷压抑。他想得到别人的同情与垂怜,想“救世主”帮他一把,但这样的可能性又有多少呢?靠天靠地靠朋友,还不如靠自己。 杜甫的人生是个悲剧,但他的人生悲剧也正是这个时代的悲剧!“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他赴奉化县的途中亲眼看到的情境,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他的生活变得更加艰苦,却始终怀着忧国忧民的理想,《三吏》《三别》《月夜》皆是表达杜甫爱国之情的传世之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更是成为后人思念故国的凭借,杜甫将其人生与整个唐王朝紧密相连,在叛军攻下洛阳后,抱着匡扶社稷振兴王朝的愿望北上,但终于愿违,这便是中年壮志难酬的杜甫。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也许是杜甫晚年生活最真实的写照。“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更是将杜甫晚年的流离失所的生活体现的淋漓尽致,一个被称为“诗圣”的大诗人,晚年竟是这般的凄苦悲惨,但却仍作下了“安的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传世之作,在这样窘迫的环境下,杜甫也仍然是为了自己的国家而忧患着,这也许是后来人敬仰他的原因之一吧! 我记得儒学有一句“穷则独善其生,达则兼善天下”的名句,而杜甫无论是穷达与否都在兼善天下。“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杜甫在他客死湘江的小舟上所发出的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哀声。 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里,杜甫的命运是悲剧,但有他如此遭遇的人又何止他一人呢?大诗人李白不也正是如此吗?他们只不过都是这个时代的牺牲品罢了。今天,我终于读懂了杜甫,他满怀壮志,想要施展为官一世,造福一方的宏伟蓝图,却终因没能遇上真正的伯乐而了却了短暂的五十八个春秋。生活的贫困不是痛苦,这种有劲无处使才是对他真正的折磨。这不仅是他自己的遭遇,更是唐王朝的损失。即使是这样,在他的诗作中,我们评为最多的也还是他的爱国情感,这也是他人生真正博大的东西。

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有感

以前很少看哲学书,主要是那些哲学咱看不懂。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贴近俺们的实际,前几个月看了他的几本书,有点感觉。这里简单记录一下读他的《人生的智慧》(韦启昌译)的一点感受: 1. 对待健康:叔本华认为人的幸福来自于“健康的身体加上健康的心灵”。保持健康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人的健康远远压倒了一切外在的好处……,一个健康、良好的体魄和由此带来的宁静和愉快的脾性,以及活跃、清晰、深刻、能够正确无误地把握事物的理解力,还有温和、节制有度的意欲及由此产生的清白良心——所有这些好处都是财富和地位所不能替代大”。 那么看看哲学家给出的健康方法:避免一切纵欲放荡行为、烦心和剧烈的情绪动荡、长时间的精神紧张;每天至少2个小时的户外活动;勤洗冷水澡;节制饮食等。看来跟门口乘凉的大叔大妈给出的建议一样啊,果不然贴近咱老百姓。 大叔的生活确实极有规律:早上7点到8点起床,洗完冷水澡后喝上一杯咖啡。然后埋头写作一直到中午,这段时间禁止任何人打扰。之后吹笛半个小时娱乐,午饭后阅读到4点,然后不管天阴下雨,铁定出门快速散步,身后跟着他的卷毛狗“小叔本华”。晚上准时去图书馆,之后去剧院或音乐会。晚上9到10点回家,躺在床上看古印度的《吠陀》几页后睡觉。当然他活了72岁,也不算很长寿。 即使哲学家们不说,我们也知道健康的重要,但真正坚持下来的人并不多。所以需要时时提醒注意健康,建议爱坛也开设“健康养生”栏目,督促大家保健。 2. 对待物质财富:物质财富除了能满足人的真正、自然的需求外,对于我们真正的幸福没有多大影响。相反,它还会打扰我们悠闲自由的生活。 大叔说:“我们看到很多人像蚂蚁似的辛勤劳作,从早到晚盘算着如何增加他们的财富。一旦脱离了那狭窄的挣钱领域,他们就一无所知。他们的精神空白一片,对挣钱以外的一切事情毫无感知”。 3. 对待别人的看法:不要太过于看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否则它会导致虚荣和奢侈。我们的忧心、烦恼、操劳、愤怒和恐惧也与此相关。 “几乎所以的人毕生不息地奋斗,历经千难万险,最终的目标就是让别人对自己刮目相看”。为什么不用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是由于“人们头脑里面的见解和认识,绝大部分往往是黑白颠倒和虚假荒唐的,这些见解不值得我们重视”。只要抛弃对名誉的最求,我们的生活才会宁静,就像隐居的人一样,他们不用生活在别人的视线里。 4. 对待生活:大叔认为生活是痛苦的而非幸福的。“快乐只不过是一场幻梦,但痛苦却是真实存在的”,他认为幸福是带有否定意义的、暂时的,而只有痛苦才是肯定的、永恒的。 “我们不要把目光盯着追求生活的快感和乐趣上,而是尽可能地注意逃避生活中数不胜数的祸害”,“这个世界所能给予我们的最好东西,不外乎就是一种没有痛苦的、宁静和可以让我们勉强活下来;我们必须限制对这个世界的期望和要求,这样,我们才能更有把握实现它们

杜甫生平简介及诗歌创作

杜甫生平简介及诗歌创作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自称少陵野老,在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他的生活从20岁后可分为四个时期。 漫游时期 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 。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带。(735)回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次年在齐一带开始了第二次漫游,他在这两次漫游里,看到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的文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写下如《望岳》等诗。 《望岳》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共有三首,故又称“望岳三首”,分别为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第一首《望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第二首《望岳》为咏华山之作,流露出作者官场失意之情。第三首《望岳》则咏衡山,流露作者的爱国忠君之情。天宝三载(744),在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访道寻友,谈诗论文,有时也议论时事,结下深厚的友谊。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此后没有再会面,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念白的感人诗篇。 春日忆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①,俊逸鲍参军②。 渭北春天树③,江东日暮云④。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⑤。 作品注释 ①庾开府:指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②鲍参军:指鲍照。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③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④江东:指今省南部和省北部一带,当时白在此地。⑤论文:即论诗。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论项羽的性格悲剧

论项羽的性格悲剧 听了老师的精彩的讲解和自己对项羽的性格的大概了解,情不自禁对项羽的英雄陌路感慨万分: 1有勇而无谋史 书记载项羽“身长八尺,力能扛鼎”,也正是由于这一点,使它在追随叔父项梁的反秦斗争中屡建奇功。项羽正是靠着他所向披靡的勇力在秦末农民起义中节节取胜,夺得了西楚霸王的统治地位,最终登上了权力的顶峰。可是后来他却抱着,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蛮力而一意孤行,他虽有拔山盖世的勇力,也只能唱着:时不利兮骓不逝的悲歌仓皇出逃。 2优柔寡断。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开始他接受范增的建议要击破沛公军”,可是听了项伯的三言两语就打消了这个念头,还同意刘邦前来谢罪。堂堂一军统帅,做事却,风吹墙头草,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这不能说不是项羽的个人悲哀。而项庄舞剑项伯以身翼蔽沛公时,项羽却一味地姑息纵容,范增的计划因此再度落空,后来樊哙闯了进来,将项羽大骂了一通,不料项羽非但没有发怒,反而称其为壮士,对他赐酒赐肉,礼待有加,使得后来刘邦有可能在樊哙等人的保护下金蝉脱壳、逃之夭夭。放过了一个绝妙的机会. 3孤性多疑 亚父范增以高龄跟随项羽运筹帷幄,出谋划策,可谓是尽心竭力,忠心耿耿了,而刘邦的谋士陈平略施反间小计,就挑拨了项羽和范增之间的关系。项羽由此开始怀疑和疏远范增,并拒绝采纳其正确建议,范增因此愤而出走,对比刘邦手下谋士如云,而项羽身边只有一个范增尚且不能用。可见孤性多疑所导致的用人不善,也是他失败的一个根本原因. 4残暴成性 项羽入关以后,不但杀掉了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而且还在咸阳城内大肆烧杀虏掠,使“秦民大失望”。项羽对人民犯下了这样强盗的行径,人民反过来又惩罚了他,在垓下之围出逃后阴陵迷路时,向一位老农问路却为老农所骗,误入绝路而被汉军赶上。可悲的是他至死也未能醒悟,自刎之前还是认为:“此乃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哎到死了都不认输!

(0066)《杜甫诗歌选讲与研究》复习答案

(0066)《杜甫诗歌选讲与研究》复习思考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18分,每小题6分) 1、三吏三别: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2、社会良知三要素: 忧患意识、批判意识、重建意识 3、盛唐之音: 林庚先生用诗一般的语言说:“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这就是‘盛唐气象’与‘盛唐之音’的本质。”“一种青春的旋律,无限的展望,就是盛唐诗歌普遍的特征。”盛唐之音具体表现有三:一是崇尚风骨,在作品中表现高昂明朗的感情基调,雄浑壮大的气势大量。二是追求兴象,向往一种兴象玲珑的完美的诗歌境界。三是追求自然的美。 4、杜甫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人类对自然灾害社会危机和人生命运的焦心忧虑的思想意识。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机时,这种意识往往表现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杜甫的忧患意识,突出地表现为政治忧患(忧世)和生命忧患(忧生)。在杜甫的忧患意识中,最为可贵地表现出他对大厦将倾的唐朝政治的预见性,而壮志难酬的遭遇使得诗人心灵时时蒙上时不我待的阴影,其忧生之嗟便带上了迥异于其他忧生诗人的紧迫感。 5、民胞物与: “民胞物与”出自宋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即人民(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万物都是我的朋友。 6、社会良知: 人类的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公平等)的维护者。他们一面根据这些基本价值来批判社会上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另一方面则努力推动这些价值的充分实现。他们除了献身于专业工作之外,同时还必须深切地关怀着国家、社会以至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而且这种关怀又必须是超越于个人(包括个人所属的小团体)的私利之上的。 7、文章憎命达: (好)文章不喜欢命运通达的人。(意即生活的磨难和坎坷会产生思想深刻的文章) 8、反诛求: 诛求,责求,需索,一般指过分的索取。政府对百姓的索取。杜甫在批判战争带给人民的苦

盖茨比悲剧的必然性分析

盖茨比悲剧的必然性分析 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美国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小说描写了盖茨比追求梦想最终破灭,并被陷害死亡的故事,本文结合20世纪20年代的时代背景,分析美国梦的虚无和盖茨比悲剧的必然性。 关键词:盖茨比;悲剧;美国梦 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1896—1940)是上世纪最杰出的美国作家之一。《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他的代表作,这部小说被公认为20世纪美国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小说生动的向读者讲述了主人公盖茨比为梦想而努力奋斗却被所有的人抛弃,最终被陷害至死的悲剧命运,揭示了爵士时代美国梦的幻灭,表现了盖茨比必然的悲剧结局。 一、盖茨比的追求与美国梦 盖茨比出自贫困家庭,在部队服役时认识并爱上了年轻美貌的富家小姐黛西,黛西也爱上了盖茨比,但是由于两人社会地位悬殊,她最后抛弃了盖茨比,嫁给了有金钱、有地位的富家子弟汤姆·布坎南,夫妻两人过着富有但空虚的生活。盖茨比认识到只要他有足够的金钱,他就能把黛西夺回来。为了获得金钱,夺回往日的恋人,盖茨比投靠百老汇的赌棍沃尔夫山姆,通过非法手段,贩卖私酒,大发横财,有了钱的盖茨比在黛西家对面买下了豪宅,挥金如土,每晚设宴款待四面八方的宾客,来吸引黛西的注意,希望有一天黛西会出现在他的晚会上。可是黛西却一直没有出现。夜晚,他望着海湾对面黛西家门前的一盏遥远的绿色的灯光,伸出手臂,试图拥抱那遥远的灯光。盖茨比如此执著于自己的梦想,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在世世代代的美国人身上的那种对美国梦的执著精神。 美国梦作为一种精神伴随着美国这个国家的产生、发展和强大。在西进运动中,美国人正是依赖这种精神,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奋斗获得了想得到的一切,这一切给了美国人乐观、积极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美国梦的精神。美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富兰克林、林肯等更是将这种乐观的精神深深的植根于美国人民心中,那就是只要诚实,肯努力,有信心,人人都可以成功。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一代的美国人为梦想而奋斗,促使美国从独立逐渐走向强大,最终发展成为强大的工业国家,拥有了极大的物质财富。 二、盖茨比的悲剧命运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小说的叙述者尼克就住在盖茨比的豪宅旁边,他也是黛西的远房表兄。在迟迟等不到黛西出现后,盖茨比请求尼克安排他和黛西见一面,在见到自己梦中的情人时,盖茨比异常紧张,失去了常态,他不敢相信这个事实,不敢相信黛西真的会出现在他面前,因为黛西是他的梦想,只存在于他的想象中,这多年的梦想已经真实到超过了黛西本人。在他给黛西展示他各种各样的衬衣时,他无比骄傲。黛西似乎被他的金钱打动了,对盖茨比充满了爱慕之情,但是汤

悲剧人物——项羽

悲剧英雄——项羽 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伟大历史巨著《史记》堪称我国传记文学之典范,它集历史、文学于一体,既是文学的历史,又是历史的文学,而其中最具文学价值的就是人物传记。 《史记》作为我国写人艺术的开创者,向人们展示了一道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画廊,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最撼人心魄的是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项羽便是司马迁着力最多的一位英雄人物,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集中全力塑造了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形象。其实“本纪”是《史记》中记载帝王的,项羽并未称帝,司马迁却用《本纪》来记述项羽这一段人生轨迹,并且篇目顺序还放在《高祖本纪》之上,从中足可看出司马迁对于项羽这位悲剧英雄人物深厚的情感。 项羽是一位具有对立且矛盾性格的历史人物。性格决定着命运,项羽虽然走到了人生的至高点,但最后也没有摆脱失败的结局,以悲剧的命运谢幕,这与他的性格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和刘邦一样,项羽少年时也不是个听话守规矩的乖孩子。有一次,秦始皇游会稽山时,项梁带了项羽去看热闹。谁知项羽一看,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吓得项梁连忙捂住他的嘴巴。刘邦因为替政府办差,去过咸阳,看到秦始皇的排场,也曾喟然太息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不过,如果我们把二个人的话放在一起比较一下,还是能品出不同的味道来。项羽的话充满英雄气概,说得干脆利落:“彼可取而代也!”那口气,就像囊中取物一样。在项羽眼里,那位统一了全中国的“始皇帝”也没什么了不起,甚至只配称作“彼”,而且随随便便就可取而代之。这是自信,也是自大。自信使他成功,自大使他失败。不难看出,项羽说这话时,是不动脑筋的,也是不计后果的。他想到的只是要去取代和可以取代,这正是项羽的可爱处,也正是他的可悲处。相反,刘邦的话就没有那么气派了,有的只是一个流氓无赖对大富大贵的垂涎三尺。“大丈夫当如此也!”换句话说就是有能耐的人要过就过这样的日子,这当然一点也不英雄,然而却也实在。正是因为这份实在,刘邦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步一个脚印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从审美的角度讲,我们当然更欣赏项羽,但从现实的角度讲,我们又不能不承认刘邦是成功者。

杜甫悲剧命运及其启示

4、试论杜甫的悲剧命运及其启示。 答:杜甫的悲剧命运体现在人格上的矛盾,在仕途上的挫折,以及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都是困扰他终身的重要问题。作为一位伟大诗人,他的思想、情操、文学才华,都是通过他的诗歌展示出来的。在文学史上,杜甫具有崇高的地位,但在生活上产生了诸多困惑,构成了他丰富的人生,也酿成了杜甫的悲剧命运。 第一、人格:独立与依附之间。在封建时代,所有知识分子的人格都面临一个考验,即怎样在做官入仕的同时保持人格的尊严和完整。杜甫同样是以做官为政为人生的最高理想,他认为“文章一小技,于道未为尊”(《贻华阳柳少府》)始终把从政佐君视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人格的依附性和书生的依附地位在求官时充分表现出来。杜甫周旋于王侯之间,时时感到羞愧难忍。所以,当他最终谋得一糊口之职时,便终于自省自审,写出了“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大彻大悟的诗句。杜甫的可贵之处在于,当他做出“独耻事干谒”的反思时,他就战胜了困惑,在独立与依附之间做出了选择,同时,也超越了时辈。 第二、仕途:致君与制于君。做官的目的是要“致君”,而做官后却不得不“制于君”。这是包括杜甫在内的所有士人面临的又一困惑。为了做官,杜甫经历了人格上的痛苦选择,而真正做官以后,却又深感失望。但他“致君”的积极性越高,“制于君”的风险也就越大。杜甫经历挫折后,意识到自己是无法排解这个困惑了,因而把希望寄托在朋友身上。他只是善良地希望这只是自己独特的遭遇,而没有想到这是当时一切富有责任感的士大夫都难以逃脱的悲剧命运。 第三、文学:独立苍茫自咏诗。杜甫的种种困惑,都是通过他那神来之笔得以表现的。他在文学上的抱负也是超越古今的,其理想是“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实质上,杜甫是向自己挑战,同时也向诗坛提出了挑战,超前的困惑由此而生。或许杜甫早就预料到自己生前的落寞和身后的热闹,因此他才能坦然处之,在寂寞中跋涉,登上了中国诗坛的最高峰。 第四、命运:应然与已然。杜甫经历了许多困惑,却最终没有被困惑压倒,而是战胜困惑,走自己的路,完成自己的人格,充实自己的人生,执著于自己的追求,最终成为伟大诗人和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名人。但杜甫的命运确实悲剧性的。他生前身后的遭遇,构成了应然和已然的矛盾,让我们感到的是历史的困惑。在根本利益上,他与统治阶级的思想并不矛

叔本华虚无主义解读——取消其哲学的悲观主义意味

叔本华虚无主义解读——取消其哲学的悲 观主义意味 文化纵横谈 叔本华虚无主义解读 —— 取消其哲学的悲观主义意味 ■张>---7~ "这个时代再没有荣誉的桂冠可以送人了,它的赞美是猥 滥的,它的责备也没有什么意思." 叔本华说,"人生没有任何价值,只是由'需求'和'迷幻' 所支使活动.这种活动一旦停止,生存绝对荒芜和空虚便表现 出来."在这梦幻般的现实中,我们,阿童尼一般"没有死,也 没有睡,他不过是从生之迷梦中苏醒",活人迷于恶梦,像尸身 一 样在腐蚀着.我们没有所悲正如我们没有所喜,这一切,归 结至此,而或它还将延伸,也不过是一场虚无. 那么叔本华如何被合理的推崇为悲观主义的代表人物之 一 呢? 一 ,关于意志的论述 在继"世界是我的表象"之后叔本华指出了"世界的本质 是意志",而意志实际上就是意欲,是一种生存意志,生命意 志,在第四篇中叔本华做出了其间必要的转换:"意志既然是 自在之物,是这世界内在的涵蕴和本质的东西;而生命,这可 见的世界,现象,又都只是反映意志的镜子;那么现象就会不

可分离地伴随着意志,如影不离形;并且!t~JL有意志,!I~JL就会有生命,有世界.所以就生命意志来说,它确是拿稳了生命的;"作为处于主客体形式之外的意志,它不服从于必然的根据律,而正是这同一个意志,它又在不停地分裂,"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意志便是欲求,欲求 就是痛苦."一切追求挣扎都是由于缺陷,由于对自己状况的不满而产生的,一天得不到满足,就要痛苦一天,况且没有一次满足是持久的,每一次满足反而只是又一新的追求的起点…… 追求挣扎没有最后的目标,所以痛苦也是无法衡量的,没 有终止的."如果相反,人因为他易于获得的满足随即消除了他的可欲之物而缺少了欲求的对象,那么,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就会袭击他.我们在叔本华的着作里,丝毫看不到半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只能感到人生的痛苦,无休止的烦恼,生存空虚, 以及没有任何希望的未来. 这是因为一切欲求皆出于需要,所以也就是处于缺乏,所 以也就是处于痛苦. 正如叔本华所讲,"归根结底,这都是由于意志必须以自身饱自己的馋吻而产生的,因为除意志之外,再没有什么存在的东西了",而它呢,却是一个饥饿的意志.人世的追逐,焦虑和苦 难都是从这里来的这意志便决定了苦痛的人生. 二,人生哲学 现在我们都已认识到自己的现象的本质就是自己的意 志,我们的现象既是由于我们的行为,又是由于这行为的不变底本,意志虽不是行为的原因,然而意志却决定着行为,于是, 我们也不得不同叔本华一样认为:人生本质上是痛苦的.这是因为,生存意志本身就意味着欲求和渴望,"但是一切欲求的基地却是需要,缺陷,也就是痛苦".要追求一种欲望并得到满足,就会遭遇种种烦恼和痛苦.一种愿望与欲求得到实现与满12

论盖茨比悲剧的必然性

On Inevitability of Gatsby’s Tragedy I. Introduction Scott. Fitzgerald is a prominent novelist in the American literature, owned the title of the spokesman of the Jazz Age and the laurel of poet. From the contents and thoughts, the creative traits, his book the Great Gatsby is a real masterpiece of Fitzgerald, which made him get success in writing. As soon as it was published publicly in 1925, the Great Gatsby gained many critics’ affirmation and praise, becoming as one of the most excelle nt works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famous poet and critic Aerate said that the Great Gatsby took a great progress in American novels since Henry James.”(Donaldson, 1984: 283) In this novel, with a brief and serious style, the author vividly described a tragedy caused by American Dream, and successfully molded a suffered figure Gatsby. He was the author’s favorite character, in that they had many things in common such as many experiences and spiritual virtues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the comprehension and chase to American life of common people. Gatsby owned marvelous genius, incomparable resolute romantic volition to his dream as well as his loyalty to his ideal, which won high praise of the author. The essay, on one hand, gives deep sympathy to Gatsby about his tragedy, on the other hand, it indicates that it is vain and dangerous to seek American Dream at that time. The paper is analyzing the inevitability of the hero Gatsby’s tragedy by examining the essence of Gatsby’s dream, the potential destructiveness in Gatsby’s characters and social-backgrounds that lead to Gatsby’s destruction. II. Description of Gatsby’s Dream 2.1 Origin of Gatsby’s Dream Gatsby’s dream originated from the American dream, and the so-called “American Dream”, in Am erican society, especially in the period of exploiting the New Continent, formed and developed a rather commonly attracting ideal. It has long history dating from the period of European emigrants exploiting the New Continent, and this dream owns tremendous enough connotations of American desire and hope to spirits and materials. Consequently, many people defined it as the synthesis of Wealthy Dream, Transcendent Dream and Love Dream.

从杜甫的诗歌特色看杜甫的人生[1]

从杜甫的诗歌特色看杜甫的人生摘要: 杜甫和他的诗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世界的东方。在古今中外的诗坛上,杜甫的诗篇别具一格,独占鳌头。无论是在艺术手法上还是在思想内涵上,都可谓前无对于杜甫诗歌的认识,纵观其生活及社会背景,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意气奋发、浪漫张狂的年轻漫游时期。古人后启来者。 对于杜甫诗歌的认识,纵观其生活及社会背景,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意气奋发、浪漫张狂的年轻漫游时期。 二、"屡试不第、正视现实的困居长安时期。 三、万方多难、忧国忧民的乱世流亡时期。 四、"田园草堂、颠沛流离的漂泊西南时期。在不同的创作阶段,他的诗歌特色各有千秋 讲到杜甫的诗歌,必定要讲到大唐的盛衰,他的一生和他的诗歌揉合在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的时代。那个动荡而苦难的时期是杜甫诗歌灵感的发源地。杜甫的诗歌是根植于当时的动荡社会,与日渐黑暗的政治生活糅合在一起的。 在诗歌中既能洞察体现出当时的历史现状,有能反映杜甫的人生观,忧国忧民的情怀及愤慨。曾经杜甫也有伟大的抱负,壮志凌云,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仕途的渺茫,使杜甫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弊端,人民的疾苦,促使他写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真实而悲壮,慷慨又悲凉。杜甫的诗歌跌宕起伏在他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中。具体说来,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意气奋发、浪漫张狂的年轻漫游时期 年轻的杜甫少年气盛,虽然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但当时他对社会和人世的阅历都还不深,所以这次落第并没有使他受到多大打击,他对自己的前途还是很有信心,抱有美妙的幻想。在落第的第二年(736年),他照旧开始了又一次壮游。“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忤下考

项羽会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项羽会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项羽个人评价范文1 项羽性格的缺陷是他致命的弱点,有的时候,遇到事情不能当机立断,犹犹豫豫,最终错失良机。但有的时候,他又不能冷静分析局势变化,比较偏执,对自己手下的将领缺乏关心和爱护,赏罚不分明,经常会在无意之间伤了将士的心,降低士气。 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一事,本来刘邦是必死无疑,但是,项羽不想让刘邦死,但他的谋士范增则认为刘邦必须死,于是让项庄舞剑,意在杀了沛公,丫的项伯也舞剑让刘邦活下来了,结果,项羽只能放虎归山最终留下了后患,事实证明确实如此。除此之外,之后,占明显优势的项羽并没有一鼓作气乘胜追击杀死刘邦,而是以河为界,给刘邦充足的时间休整军队,招兵买马增强兵力。从项羽的这个决定上可以看出,项羽并不适合带兵打仗,没有长远观念和忧患意识,缺少一个国家领导者必备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敏锐性。 他在被刘邦围困战败的时候,满脑子里全是自己心爱的战马和他的妻子,却丝毫没有重新来过的打算,这不得不让人怀疑,他之所以没有过江等待再次起兵的时机,而是选择自杀的原因,恐怕就是因为虞姬的死对他的打击太大了。

宋朝的李清照曾经写过一首关于项羽的诗: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读了这首诗,我对项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从省图书馆借来了一本《项羽大传》,想了解一下这个英雄人物的传奇一生。 项羽名籍,字羽,他是我国古代杰出军事家及著名政治人物。这本书讲的是他在公元前207年的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后来在楚汉相争中为汉王刘邦所败,在乌江自刎而死①。 这就是项羽,他时而仁义善良,时而残暴屠城。他有时候当机立断,有时候优柔寡断。② 他是一个不完美的角色,他有着不完美的悲剧结局,但是他身上的人格魅力,却让无数人为之倾倒。无数人赞扬他的英雄气概,也有无数人笑他迂腐不堪。但是无论如何,项羽在我的心目中,永远是一个英雄!

浅论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

浅论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 ——沉郁顿挫 一、杜甫的身世及其坎坷的人生境遇 唐王朝历史上一个空前繁荣昌盛的朝代,在经历过几百年风光华丽后,终于在风雨飘摇中,渐趋步入沉堙没落的局面,也许时势会呼唤和造就英才,在那么一个特殊的环境下,便涌现出了一个心怀祖国,关心民生疾苦,有着远大理想抱负而又命运坎坷的伟大诗人——杜甫。杜甫用他那敏锐的眼光,从特定的视觉角度关注国家命运、人民命运和社会命运,用他那无限的热情和悲悯的情怀以及饱含深情的细腻笔触描写出一幅幅壮阔而又深沉的社会生活画卷。终其一生,杜甫能紧扣生活急速变化的时代脉搏,以其坎坷的人生阅历,高度精湛的诗艺技巧,系满腔热情于国于民,从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诗歌思想内容,凝重深沉的感情境界,百转千回的表达方式,谨严铿锵的格律音韵于一炉的“沉郁顿挫”的鲜明艺术风格,既而登上了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颠峰,并成为世人尊崇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从小出身于儒学世家,有着深厚的儒学正统教养,少时他便接受了儒家“修齐治平”的传统思想,在他那幼小的心灵上早早地就萌生出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念想,但现实与理想往往差距很大,残酷的社会现实,最终无情地揉碎了他的人生梦想。天宝六载的考试,在奸相李林甫的全权操纵下,最终以“野无遗贤”为名拉上了可耻的帷幕。时代埋没了一个从小便致力于为国为民服务的圣贤君子,致使满怀远大抱负的杜甫蒙羞受辱,落拓于长安,并从此过上了极其困顿的潦倒生活。可正所谓祸不单行吧!几年后“安史之乱”爆发,诗人颠沛流离,饱经乱离之苦,险贼长安,亲眼目睹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亡国景象,深深地体味到了沧海桑田的巨变给人民心灵带来了难以弥补的创伤,从此,诗人转徒流宕,漂泊西南,终于穷愁客死于他乡。 杜甫虽是一介布衣,但却能站在时代的高度和社会的最前沿,去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关注人民的生存状态,并满含血泪地去歌吟社会、颂唱人生。从他那流淌的文字,我们可以感知到一个时代的苦难,也能触摸到一个本应儒弱者的良知和勇气。 二、沉郁顿挫这一风格的基本确立及其特征 “沉郁顿挫”是杜甫对自己创作主导风格的一种描述,其《进雕贼表中》说:“臣之述作,虽不是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杨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也!”尔后,当他经历了战争离乱,饱尝了人民生活的艰辛,在诗中流露出难以抑制的悲沧情怀。于是,他的诗歌创作日趋成熟,至此,杜甫

悲剧理论在西方的发展概况

悲剧理论在西方的发展概况 西方悲剧从古希腊悲剧发展至今已由两千五百多年历史了。伴随着悲剧辉煌的发展历程,出现了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莱辛、席勒、黑格尔等许多著名的悲剧理论家。他们的悲剧理论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不断成熟和完善。 一、古希腊时期 希腊悲剧起源于酒神祭祀,题材大都取自神话。古希腊最有名的悲剧诗人有三位: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希腊悲剧的主题常涉及命运,“诗人们往往以命运来解释他们无法理解和解决的矛盾和困难”。古希腊的悲剧理论也有着丰富的遗产。古希腊战乱频繁,客观上推动了不同地区文明的融合,促进了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的发展。宗教观念、哲学思想对于当时的文艺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柏拉图从政治家的角度出发,贬低“模仿的诗”。他认为它们亵渎神明、贬低英雄、败坏人心,培养人们的‘感伤癖’和‘哀怜癖’。”这种癖好一旦养成,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时就不能用理性去克服,因此他把诗人逐出了理想国。 第一个为悲剧下定义的人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写道,“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他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二、古罗马时期 古罗马时期的悲剧创作虽不如古希腊的悲剧那样繁荣,也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和成就。古罗马时期战争频繁,政治混乱,集体主义精神消逝,文学主要反映个人情怀和日常生活。这时的文论家针对时弊,提倡文治统一和崇高的文风。这一时期成就较高的文艺理论家当属贺拉斯。他的《诗艺》是继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后古代欧洲出现的一部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 三、文艺复兴时期: 十四世纪中叶的文艺复兴运动起源于意大利,继尔席卷全欧洲。这时的人文主义者们提倡“人道”、反对“神道”;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莎士比亚。他的悲剧宣扬人文主义的“自由”、“博爱”的思想,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反映当时英国的现实生活。莎士比亚的悲剧突破了“三一律”原则,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新古典主义时期: 十七世纪初,新古典主义思潮首先在法国兴起,这一时期的悲剧理论特征是: 一、崇尚理性,主张理性战胜情感。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创始人和代表作家高乃依在他的理论中强调:悲剧英雄的性格在于公民的义务战胜个人情感;悲剧情节可以虚构,但必须具有可能性;悲剧的唯一目的是给观众以快感,而教化则寓于快感之中;观众欣赏完作品后应是清醒的,而不是迷狂的。 二、艺术上崇尚和谐、典雅。高乃依认为悲剧的题材需要崇高的、不平凡的、严肃的事件。他还认为悲剧主人公不一定都是帝王将相。 三、悲剧创作严格遵守“三一律”。古典主义时期,大多数悲剧理论家把“三一律”当作永恒的真理,严格地遵守。布瓦洛将其写入《诗的艺术》,使它更具有了权威性。英国古典主义后期代表作家约翰逊没有简单地接受“三一律”,而是仔细分析,对其中的时间整一、地点整一给予了无情的批判。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