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动物病理诊断技术

动物病理诊断技术

动物病理诊断技术
动物病理诊断技术

动物病理诊断技术

『学习目标』熟悉尸体剖检前的准备工作、尸体剖检的注意事项、动物死后尸体变化,了解尸体剖检记录、报告的编写格式和内容,了解各种病理材料的采取、包装、保存、运输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能正确进行常见动物的尸体剖检,能识别常见器官的病理变化,并能综合分析病变,对疾病作出初步诊断。能正确编写剖检记录和填写病理剖检报告。能对微生物检验材料、病理组织学检查材料和毒物检查材料进行正确采取、保存和送检。了解病理组织切片的制作过程,能基本识别常见的组织病理变化。

第一节动物尸体剖检技术

下一页

一、尸体剖检概述

动物尸体剖检是运用病理解剖知识,通过检查尸体的病理变化,来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剖检时,必须对病尸的病理变化做到全面观察,客观描述,详细记录,然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科学分析和推理判断,从中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病理解剖诊断。

(一)尸体剖检的意义

尸体剖检是运用兽医病理学知识检查尸体的病理变化,来诊断和研究疾病的一种方法。病理解剖学的研究主要依靠这种方法,在临床实践上则经常应用这种方法对病畜进行死后诊断。

尸体剖检的意义有以下三方面。

1.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质量。在临床实践中,通过尸体剖检,可以检验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及时总结经验,提高诊疗质量。

2.尸体剖检是最为客观、快速的畜禽疾病诊断方法之一。对于一些群发性疾病,如传染病、寄生虫病、中毒性疾病和营养缺乏症等,或对一些群养动物(尤其是中、小动物如猪和鸡)疾病,通过尸体剖检,观察器官特征病变,结合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调查等,可以及早做出诊断(死后诊断),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3.促进病理学教学和病理学研究。尸体剖检是病理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的实际操作技术,是研究疾病的必需手段,也是学生学习病理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条途径。随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和一些新畜种、新品种的引进,临床上常会出现一些新病,老病则可能发生新变化,给临床诊断造成一定的困难。对临床上出现的新问题,或新的病例进行尸体剖检,可以了解其发病情况,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应采取的防治措施。

尸体剖检,常按一定的目的进行。按剖检目的不同,尸体剖检分为诊断学剖检、科学研究剖检和法兽医学剖检3种。诊断学剖检的目的在于查明病畜发病和致死的原因、目前所处的阶段和应采取的措施。这就要求对待检动物的全身每个脏器和组织都要做细致的检查,并汇总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科学研究剖检以学术研究为目的,如人工造病以确定实验动物全身或某个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规律。多数情况下,目标集中在某个系统或某个组织,对其他的组织和器官只做一般检查。法兽医学剖检则以解决与兽医有关的法律问题为目的,是在法律的监控下所进行的剖检。三者各依其目的要求来考虑剖检方法和步骤。

(二)尸体的变化

动物死亡后,有机体变为尸体。因体内存在着的酶和细菌的作用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动物死亡后逐渐发生一系列的死后变化。在检查判定大体病变前,正确地辨认尸体变化,可以避免把某些死后变化误认为生前的病理变化。尸体的变化有多种,其中包括尸冷、尸僵、尸斑、尸体自溶、尸体腐败、血液凝固。

1.尸冷指动物死亡后,尸体温度逐渐降至外界环境温度水平的现象。尸冷之所以发生是由于机体死亡后,机体的新陈代谢停止,产热过程终止,而散热过程仍在继续进行。在死后的最初几小时,尸体温度下降的速度较快,以后逐渐变慢。通常在室温条件下,一般以1℃/h的速度下降,因此动物的死亡时间大约等于动物的体温与尸体温度之差。尸体温度下降的速度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如受季节的影响,冬季天气寒冷将加速尸冷的过程,而夏季炎热将延缓尸冷的过程。检查尸体的温度有助于确定死亡的时间。

2.尸僵动物死亡后,肢体由于肌肉收缩变硬,四肢各关节不能伸屈,使尸体固定于一定的形状,这种现象称为

尸僵。

动物死后最初由于神经系统麻痹,肌肉失去紧张力而变得松弛柔软。但经过很短时间后,肢体的肌肉即行收缩变为僵硬。尸僵开始的时间,因外界条件及机体状态不同而异。大、中动物一般在死后1.5~6h开始发生,10~24h最明显,24~48h开始缓解。尸僵从头部开始,然后是颈部、前肢、后躯和后肢的肌肉逐渐发生,此时各关节因肌肉僵硬而被固定,不能屈曲。解僵的过程也是从头、颈、躯干到四肢。除骨骼肌以外,心肌和平滑肌同样可以发生尸僵。在死后0.5h左右心肌即可发生尸僵,尸僵时心肌的收缩使心肌变硬,同时可将心脏内的血液驱出,肌层较厚的左心室表现得最明显,而右心往往残留少量血液。经24h,心肌尸僵消失,心肌松弛。如果心肌变性或心力衰竭,则尸僵可不出现或不完全,这时心脏质度柔软,心腔扩大,并充满血液。因此,发生败血症时,尸僵不完全。

富有平滑肌的器官,如血管、胃、肠、子宫和脾脏等,平滑肌僵硬收缩,可使腔状器官的内腔缩小,组织质度变硬。当平滑肌发生变性时,尸僵同样不明显,例如败血症的脾脏,由于平滑肌变性而使脾脏质度变软。

了解尸僵有助于在诊断过程中加以鉴别。尸僵出现的早晚,发展程度,以及持续时间的长短,与外界因素和自身状态有关。如周围气温较高,尸僵出现较早,解僵也较迅速,寒冷时则尸僵出现较晚,解僵也较迟。肌肉发达的动物,要比消瘦动物尸僵明显。死于破伤风或番木鳖碱中毒的动物,死前肌肉运动较剧烈,尸僵发生的快而且明显。死于败血症的动物,尸僵不显著或不出现。另外,如尸僵提前,说明动物急性死亡并有剧烈的运动或高热疾病,如破伤风;如尸僵时间延缓、拖后,尸僵不全或不发生尸僵,应考虑到生前有恶病质或烈性传染病,如炭疽等。

除了注意时间以外,还要注意关节不弯曲。发生慢性关节炎时关节也不弯曲。但如果是尸僵的话,四个关节均不能弯曲,而如果是慢性关节炎的话,不能弯曲的关节只有一个或两个。

3.尸斑动物死亡后,由于心脏和大动脉的临终收缩及尸僵的发生,血液被排挤到静脉系统内,并由于重力作用,血液流向尸体的低下部位,使该部血管充盈血液,呈青紫色,这种现象称为坠积性淤血。尸体倒卧侧组织器官的坠积性淤血现象称为尸斑。一般在死后1—1.5h即可能出现。尸斑坠积部的组织呈暗红色。初期,用指按压该部可使红色消退,并且这种暗红色的斑可随尸体位置的变更而改变。随着时间的延长,红细胞发生崩解,血红蛋白溶解在血浆内,并通过血管壁向周围组织浸润,结果使心内膜、血管内膜及血管周围组织染成紫红色,这种现象称为尸斑浸润,一般在死后24h左右开始出现。改变尸体的位置,尸斑浸润的变化也不会消失。

检查尸斑,对于死亡时间和死后尸体位置的判定有一定的意义。临床上应与淤血和炎性充血加以区别。淤血发生的部位和范围,一般不受重力作用的影响,如肺淤血或肾淤血时,两侧的表现是一致的,肺淤血时还伴有水肿和气肿。炎性充血可出现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局部还伴有肿胀或其他损伤。而尸斑则仅出现于尸体的低下部,除重力因素外没有其他原因,也不伴发其他变化。

4.尸体自溶和尸体腐败尸体自溶是指动物体内的溶酶体酶和消化酶如胃液、胰液中的蛋白解酶,在动物死亡后,发挥其作用而引起的自体消化过程。自溶过程中细胞组织发生溶解,表现最明显的是胃和胰腺,胃黏膜自溶时表现为黏膜肿胀、变软、透明,极易剥离或自行脱落和露出黏膜下层,严重时自溶可波及肌层和浆膜层,甚至可出现死后穿孔。尸体腐败是指尸体组织蛋白由于细菌作用而发生腐败分解的现象,主要是由于肠道内的厌氧菌的分解、消化作用,或血液内、肺脏内的细菌的作用,也有从外界进入体内的细菌的作用。在腐败过程中,体内复杂的化合物被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并产生大量气体,如氨、二氧化碳、甲烷、氮、硫化氢等。因此,腐败的尸体内含有多量的气体,并产生恶臭。尸体腐败的变化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死后臌气这是胃肠内细菌繁殖,胃肠内容物腐败发酵、产生大量气体的结果。这种现象在胃肠道表现明显,尤其是反刍兽的前胃和单蹄兽的大肠更明显。此时,气体可以充满整个胃肠道,使尸体的腹部膨胀,肛门突出且哆开,严重臌气时可发生腹壁或横膈破裂。死后臌气应与生前臌气相区别,生前臌气压迫横膈使其前伸造成胸内压升高,引起静脉血回流障碍呈现淤血,尤其是头、颈部,浆膜面还可见出血,而死后臌气则无上述变化。死后破裂口的边缘没有生前破裂口的出血性浸润和肿胀。在肠道破裂口处有少量肠内容物流出,但没有血凝块和出血,只见破裂口处的组织撕裂。

肝、肾、脾等内脏器官的腐败肝脏的腐败往往发生较早,变化也较明显。此时,肝脏体积增大,质度变软,污灰色,肝包膜下可见到小气泡,切面呈海绵状,从切面可挤出混有泡沫的血水,这种变化,称为泡沫肝。肾脏和脾脏发生腐败时也可见到类似肝脏腐败的变化。

尸绿动物死后尸体变为绿色,称为尸绿。由于组织分解产生的硫化氢与红细胞分解产生的血红蛋白和铁相结合,

形成硫化血红蛋白和硫化铁,致使腐败组织呈污绿色,这种变化在肠道表现得最明显。临床上可见到动物的腹部出现绿色,尤其是禽类,常见到腹底部的皮肤为绿色。

尸臭尸体腐败过程中产生大量带恶臭的气体,如硫化氢、己硫醇、甲硫醇,氨等,致使腐败的尸体具有特殊的恶臭气味。

通过尸体的自溶和腐败,可以使死亡的动物逐步分解、消失。但尸体腐败的快慢,受周围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及疾病性质的影响。适当的温度、湿度或死于败血症和有大面积化脓性炎症的动物,尸体腐败较快且明显。在寒冷、干燥的环境下或死于非传染性疾病的动物,尸体腐败缓慢且微弱。

尸体腐败可使生前的病理变化遭到破坏,这样会给剖检工作带来困难,因此,病畜死后应尽早进行尸体剖检,以免死后变化与生前的病变发生混淆。

5.血液凝固动物死后不久还会出现血液凝固,即心脏和大血管内的血液凝固成血凝块。在死后血液凝固较快时,血凝块呈一致的暗红色。在血液凝固缓慢时,血凝块分成明显的两层,上层为主要含血浆成分的淡黄色鸡脂样凝血块,下层为主要含红细胞的暗红色血凝块,这是由于血液凝固前红细胞沉降所致。

血凝块表面光滑、湿润,有光泽,质柔软,富有弹性,并与血管内膜分离。血凝块与血栓不同,应注意区别。动物生前如有血栓形成,血栓的表面粗糙,质脆而无弹性,并与血管壁有粘连,不易剥离,硬性剥离可损伤内膜。在静脉内的较大血栓,可同时见到粘着于血管壁上呈白色的头部(白色血栓)、红白相间的体部(混合血栓)和全为红色的游离的尾部(红色血栓即血凝块)。

血液凝固的快慢,与死亡的原因有关。由于败血症、窒息及一氧化碳中毒等死亡的动物,往往血液凝固不良。

(三)尸体剖检前的准备

进行尸体剖检,尤其是剖检传染病尸体时,剖检者既要注意防止病原扩散,又要预防自身感染。因此,必须做好如下工作:

1.剖检场地的选择尸体剖检,特别是剖检传染病尸体,一般应在病理剖检室进行,以便消毒和防止病原扩散。如果条件不许可而在室外剖检时,应选择地势较高、环境较干燥,远离水源、道路、房舍和畜舍的地点进行。剖检前挖深2m的深坑,剖检后将内脏、尸体连同被污染的土层投入坑内,再撤上石灰或喷洒10%的石灰水、3%~5%来苏儿或臭药水,然后用土掩埋。

2.尸体剖检常用的器械和药品根据死前症状或尸体特点准备解剖器械,一般应有解剖刀、剥皮刀、脏器刀、外科刀、脑刀、外科剪、肠剪、骨剪、骨钳、镊子、骨锯、双刃锯、斧头、骨凿、阔唇虎头钳、探针、量尺、量杯、注射器、针头、天平、磨刀棒或磨刀石等。如没有专用解剖器材,也可用其他合适的刀、剪代替。准备装检验样品的灭菌平皿、棉拭子和固定组织用的内盛10%福尔马林或95%酒精的广口瓶。常用消毒液,如3%一5%来苏儿、石炭酸、臭药水、0.2%高锰酸钾、70%酒精、3%~5%碘酒等。此外,还应准备凡士林、滑石粉、肥皂、棉花和纱布等。

3.剖检人员的防护剖检人员,特别是在剖检传染病尸体时,应穿工作服,外罩胶皮或塑料围裙,戴胶手套、线手套、工作帽,穿胶鞋。必要时还要戴上口罩和眼镜。如缺乏上述用品时,可在手上涂抹凡土林或其他油类,保护皮肤,以防感染。在剖检中不慎切破皮肤时应立即消毒和包扎。

在剖检过程中,应保持清洁,注意消毒。常用清水或消毒液洗去剖检人员手上和刀剪等器械上的血液、脓液和各种排出物。

剖检后,双手先用肥皂洗涤,再用消毒液冲洗。为了消除粪便和尸腐臭味,可先用0.2%高锰酸钾溶液浸洗,再用2%~3%草酸溶液洗涤,退去棕褐色后,再用清水冲洗。

(四)尸体剖检的注意事项

1.尸体剖检的时间尸体剖检应在病畜死后愈早愈好。尸体放久后,容易腐败分解,尤其是在夏天,尸体腐败分解过程更快,这会影响对原有病变的观察和诊断。剖检最好在白天进行,因为在灯光下,一些病变的颜色(如黄疸、变性等)不易辨认。供分离病毒的脑组织要在动物死后5h内采取。一般死后超过24h的尸体,就失去了剖检意义。此外,细菌和病毒分离培养的病料要先无菌采取,最后再取病料做组织病理学检查。如尸体己腐烂,可锯一块带骨髓的股骨送检。

2.了解病史尸体剖检前,应先了解病畜所在地区的疾病的流行情况、病畜生前病史,包括临床化验、检查和临床诊断等。此外,还应注意治疗、饲养管理和临死前的表现等方面的情况。

3.自我防护意识剖检前应在尸体体表喷洒消毒液;搬运尸体时,特别是搬运炭疽、开放性鼻疽等传染病尸体时,在用浸透消毒液的棉花团塞住天然孔,并用消毒液喷洒尸体后方可运送。

4.病变的切取未经检查的脏器切面,不可用水冲洗,以免改变其原来的颜色和性状。切脏器的刀、剪应锋利,切开脏器时,要由前向后,一刀切开,不要由上向下挤压或拉锯式的切开。切开未经固定的脑和脊髓时,应先使刀口浸湿,然后下刀,否则切面粗糙不平。

5.尸检后处理

(1)衣物和器材。剖检中所用衣物和器材最好直接放入煮锅或手提高压锅内,经灭菌后,方可清洗和处理;解剖器械也可直接放入消毒液内浸泡消毒后,再清洗处理。胶手套消毒后,用清水洗净,擦干,撒上滑石粉。金属器械消毒清洁后擦干,涂抹凡士林,以免生锈。

(2)尸体。为了不使尸体和解剖时的污染物成为传染源,剖检后的尸体最好是焚化或深埋。特殊情况如人兽共患病或烈性病尸体要先用消毒药处理然后再焚烧。野外剖检时,尸体要就地深埋,深埋之前在尸体上洒消毒液,尤其要选择具有强烈刺激异味的消毒药如甲醛等,以免尸体被意外挖出。

(3)场地。剖检场地要进行彻底消毒,以防污染周围环境。如遇特殊情况(如禽流感),检验工作在现场进行,当撤离检验工作点时,要做终末消毒,以保证继用者的安全。

(五)尸体剖检的步骤

为了全面系统地检查尸体所呈现的病理变化,尸体剖检必须按照一定的方法和顺序进行。但考虑到各种家畜解剖结构的特点,器官和系统之间的生理解剖学关系,疾病的性质以及术式的简便和效果等,各种动物的剖检方法和顺序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因此,剖检方法和顺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依具体条件和要求有一定的灵活性。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是为了高效率地检查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对于所有的动物而言,一般剖检先由体表开始,然后是体内,体内的剖检顺序,通常从腹腔开始,之后胸腔,再后则其他。通常采用的剖检顺序是:

1.外部检查在剥皮之前检查尸体的外表状态。外部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尸体概况。畜别、品种、性别、年龄、毛色、特征、体态等。

(2)营养状态。可根据肌肉发育情况及皮肤和被毛状况判断。

(3)皮肤。注意被毛的光泽度,皮肤的厚度、硬度及弹性,有无脱毛、褥疮、溃疡、脓肿、创伤、肿瘤、外寄生虫等,有无粪泥和其他病理产物的污染。此外,还要注意检查有无皮下水肿和气肿。

(4)天然孔(眼、鼻、口、肛门、外生殖器等)的检查。首先检查各天然孔的开闭状态,有无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性状、量、颜色、气味和浓度等;其次应注意可视黏膜的检查,着重检查黏膜色泽变化。

(5)尸体变化的检查。家畜死亡后,舌尖伸出于卧侧口角外,由此可以确定死亡时的位置。尸体变化的检查,有助于判定死亡发生的时间、位置,并与病理变化相区别(检查项目见尸体变化)。

2.致死动物发病系统不同、检验目的不同,致死动物的方法也不同,主要有下列五种。

(1)放血致死。大、中、小动物均适用。即用刀或剪切断动物的颈动脉、颈静脉、前腔动静脉等,使动物因失血过多而死亡。

(2)静脉注射药物致死。如静脉注射甲醛、来苏儿等。

(3)人造气栓致死。主要用于小动物。即从静脉中注人空气,使动物在短时间内死于空气性栓塞。

(4)断颈致死。用于小动物或禽类。即将第一颈椎与寰椎脱臼,致使脊髓及颈部血管断裂而死,临床上常用于鸡的致死。这种方法方便、快捷,多数情况下不需器具,但却可造成喉头和气管上部出血,故呼吸道疾病时要注意区别。

(5)断延髓。用于大家畜如牛的致死,这种方法要求有确实的把握,否则较危险。

3.内部检查内部检查包括剥皮、皮下检查、体腔的剖开及内脏的采出和检查等。

(1)剥皮和皮下检查。为了检查皮下病理变化并利用皮革的经济价值,在剖开体腔以前应先剥皮。在剥皮过程中,注意检查皮下有无充血、出血、水肿、脱水、炎症和脓肿等病变,并观察皮下脂肪组织的多少、颜色、性状及病理变化的性质等。剥皮后,应对肌肉和生殖器官作一大概的检查。

(2)暴露腹腔,视检腹腔脏器。按不同的切线将腹壁掀开,露出腹腔内的脏器,并立即进行视检。检查的内容包括:腹腔液的数量和性状,腹腔内有无异常内容物,腹膜的性状,腹腔脏器的位置和外形,横膈膜的紧张程度,有无破裂等。

(3)胸腔的剖开和胸腔脏器的视检。剖开胸腔,注意检查胸腔液的数量和性状,胸腔内有无异常内容物,胸膜的性状,肺脏,胸腺,心脏等。

(4)腹腔脏器的采出。腹腔脏器的采出与检查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先采出后检查。腹腔脏器的采出包括胃、肠、肝、脾、胰、肾和肾上腺等的采出。

(5)胸腔脏器的采出。为使咽、喉头、气管、食道和肺联系起来,以观察其病变的互相联系,可把口腔、颈部器官和肺脏一同采出。但在大家畜一般都采用口腔、颈部器官、胸腔器官分别采出。

(6)口腔和颈部器官的采出。先检查颈部动静脉、甲状腺、唾液腺及其导管,颌下和颈部淋巴结有无病变,然后采出口腔和颈部的器官。

(7)颈部、胸腔和腹腔器官的检查。脏器的检查最好在采出的当时进行,因为此时脏器还保持着原有的湿润度和色泽。如果采出过久,由于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脏器的湿润度和色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使检查发生困难。但是,应用边采出边检查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也常感不便,因为与病畜发病和致死原因有关的病变有时被忽略。通常,腹腔、胸腔和颈部各器官和病畜发病致死等问题的关系最密切,所以这三部分脏器采出之后就要进行检查。检查后,再按需要采出和检查其他各部分。至于这三部分器官的检查顺序应服从疾病的情况,即先取与发病和致死的原因最有关系的器官进行检查,与该病理过程发生发展有联系的器官可一并检查。或考虑到对环境的污染,应先检查口腔器官,再检查胸腔器官,之后再检查腹腔脏器中的脾和肝脏,最后检查胃肠道。总之,检查顺序服从于检查目的和现场的情况,不应墨守成规。既要细致搜索和观察重点的病变,又要照顾到全身一般性检查。脏器在检查前要注意保持其原有的湿润程度和色彩,尽量缩短其在外界环境中暴露的时间。

(8)骨盆腔脏器的采出和检查。在未采出骨盆腔脏器前,先检查各器官的位置和概貌。可在保持各器官的生理联系下一同采出。公畜先分离直肠并进行检查。然后检查包皮、龟头、尿道黏膜、膀胱、睾丸、附睾、输精管、精囊及尿道球腺等;母畜检查直肠、膀胱、尿道、阴道、子宫、输卵管和卵巢的状态。如剖检妊娠子宫,要注意检查胎儿、羊水、胎膜和脐带等。

(9)脑的采出和检查。剖开颅腔采出脑后,先观察脑膜有无充血、出血和淤血。再检查脑回和脑沟的状态(禽除外),然后切开大脑,检查脉络丛的性状和脑室有无积水。最后横切脑组织,检查有无出血及溶解性坏死等变化。

(10)鼻腔的剖开和检查。用骨锯(大、中动物)或骨剪(小动物和禽)纵行把头骨分成两半,其中的一半带有鼻中隔,或剪开鼻腔,检查鼻中隔、鼻道黏膜、额窦、鼻甲窦、眶下窦等。

(11)脊椎管的剖开、脊髓的采出和检查。剖开脊柱取出脊髓,检查软脊膜、脊髓液、脊髓表面和内部。

(12)肌肉、关节的检查。肌肉的检查通常只是对肉眼上有明显变化的部分进行,注意其色泽、硬度,有无出血、水肿、变性、坏死、炎症等病变;关节的检查通常只对有关节炎的关节进行,看关节部是否肿大,可以切开关节囊,检查关节液的含量、性质和关节软骨表面的状态。

(13)骨和骨髓的检查。主要对骨组织发生疾病的病例进行,先进行肉眼观察,检验其硬度及其断面的形象。骨髓的检查对于与造血系统有关的各种疾病极为重要。检查骨干和骨端的状态,红骨髓、黄骨髓的性质、分布等。

4.某些组织器官检查要点

(1)淋巴结。要特别注意颌下淋巴结、颈浅淋巴结、髂下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肺门淋巴结等的检查。注意检查其大小、颜色、硬度,与其周围组织的关系及横切面的变化。

(2)肺脏。首先注意其大小、色泽、重量、质度、弹性、有无病灶及表面附着物等。然后用剪刀将支气管剪开,注意检查支气管黏膜的色泽、表面附着物的数量、粘稠度。最后将整个肺脏纵横切割数刀,观察切面有无病变,切面流出物的数量、色泽变化等。

(3)心脏。先检查心脏纵沟、冠状沟的脂肪量和性状,有无出血。然后检查心脏的外形、大小、色泽及心外膜的性状。最后切开心脏检查心腔。沿左侧纵沟切开右心室及肺动脉,同样再切开左心室及主动脉。检查心腔内血液的性状,心内膜、心瓣膜是否光滑,有无变形、增厚,心肌的色泽、质度,心壁的厚薄等。

(4)脾脏。脾脏摘出后,注意其形态、大小、质度;然后纵行切开,检查脾小梁、脾髓的颜色,红、白髓的比例,脾髓是否容易刮脱。

(5)肝脏。先检查肝门部的动脉、静脉、胆管和淋巴结。然后检查肝脏的形态、大小、色泽、包膜性状、有无出血、结节、坏死等。最后切开肝组织,观察切面的色泽、质度和含血量等情况。注意切面是否隆突,肝小叶结构是否

清晰,有无脓肿、寄生虫性结节和坏死等。

(6)肾脏。先检查肾脏的形态、大小、色泽和质度,然后由肾的外侧面向肾门部将肾脏纵切为相等的两半(禽除外),检查包膜是否容易剥离,肾表面是否光滑,皮质和髓质的颜色、质度、比例、结构,肾盂黏膜及肾盂内有无结石等。

(7)胃的检查。检查胃的大小、质度,浆膜的色泽,有无粘连、胃壁有无破裂和穿孔等,然后沿胃大弯剖开胃,检查胃内容物的性状、黏膜的变化等。

反刍动物胃的检查,特别要注意网胃有无创伤,是否与膈相粘连。如果没有粘连,可将瘤胃、网胃、瓣胃、皱胃之间的联系分离,使四个胃展开。然后沿皱胃小弯与瓣胃、网胃之大弯剪开;瘤胃则沿背缘和腹缘剪开,检查胃内容物及黏膜的情况。

(8)肠管的检查。从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直肠分段进行检查。在检查时,先检查肠管浆膜面的情况。然后沿肠系膜附着处剪开肠腔,检查肠内容物及黏膜情况。

(9)骨盆腔器官的检查。公畜生殖系统的检查,从腹侧剪开膀胱、尿管、阴茎,检查输尿管开口及膀胱、尿道黏膜,尿道中有无结石,包皮、龟头有无异常分泌物;切开睾丸及副性腺检查有无异常。母畜生殖系统的检查,沿腹侧剪开膀胱,沿背侧剪开子宫及阴道,检查黏膜、内腔有无异常;检查卵巢形状,卵泡、黄体的发育情况,输卵管是否扩张等。

(六)尸体剖检记录的编写

剖检记录必须包括主诉、发病经过、主要症状及体征、临床诊断、治疗经过、各种化验室检查结果、死亡前的表现及临床死亡原因等。

剖检记录必须遵守系统、客观、准确的原则,对病变的形态、大小、重量、位置、色彩、硬度、性质、切面的结构变化等都要客观地描述和说明,应尽可能避免采用诊断术语或名词来代替。有的病变用文字难以表达时,可绘图补充说明,有的可以拍照或将整个器官保存下来。

表15-1 动物尸体剖检记录

剖检号

畜主畜种性别年龄特征

临床摘要及临床诊断

死亡日期年月日

剖检地点剖检时间年月日时

剖检所见

病理解剖学诊断

结论

剖检者

年月日时

第十五章动物病理诊断技术

第二节动物病料的采取、保存、包装和送检

在尸体剖检时,为了进一步做出确切诊断,往往需要采取病料送实验室进一步检查。送检时,应严格按病料的采取、保存和寄送方法进行,具体做法如下:

1.病理组织材料的采取和寄送采取的病理材料,要采样全面,而且具有代表性,保持主要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如肾脏应包括皮质、髓质和肾盂;胃肠应包括从黏膜到浆膜的完整组织等。采取的病料应选择病变明显的部位,而且应包括病变组织和周围正常组织。并应多取几块。切取组织块时,刀要锋利,应注意不要使组织受到挤压和损伤,切面要平整。要求组织块厚度5mm,面积1.5~3cm2左右;易变形的组织应平放在纸片上,一同放入固定液中。

病理组织材料用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固定液量为组织体积的5~10倍。容器底应垫脱脂棉,以防组织固定不良

或变形,固定时间为12~24h。已固定的组织,可用固定液浸湿的脱脂棉或纱布包裹,置于玻璃瓶封固或用不透水塑料袋包装于木匣内送检。送检的病理组织学材料要有编号、组织块名称、数量、送检说明书和填写送检单,供检验单位诊断时参考。

2.微生物检验材料的采取和寄送采取病料应于病畜死后立即进行,或于病畜临死前扑杀后采取,尽量避免外界污染,以无菌操作采取所需组织,采后放在予先消毒好的容器内。所采组织的种类,要根据诊断目的而定。如急性败血性疾病,可采取心血、脾、肝、肾、淋巴结等组织供检验;生前有神经症状的疾病,可采取脑、脊髓或脑脊液;局部性疾病,可采取病变部位的组织如坏死组织、脓肿病灶、局部淋巴结及渗出液等材料。在与外界接触过的脏器采病料时,可先用烧红的热金属片在器官表面烧烙,然后除去烧烙过的组织,从深部采病料,迅速放在消毒好的容器内封好;采集体腔液时可用注射器吸取;脓汁可用消毒棉球收集,放入消毒试管内;胃肠内容物可收集放入消毒广口瓶内或剪一段肠管两端扎好,直接送检;血液涂片固定后,两张涂片涂面向内,用火柴杆隔开扎好,用厚纸包好送检;小动物可整个尸体包在不漏水的塑料袋中送检;对疑似病毒性疾病的病料,应放入50%甘油生理盐水溶液中,置于灭菌的玻璃容器内密封、送检。

采取病料用的刀、剪、镊子等设备、器械,使用前、后均应严格消毒。送检微生物学检验材料要有编号、检验说明书和送检报告单。同时,应在冷藏条件下派专人送检。

3.中毒病料的采取与寄送应采取肝、胃等脏器的组织、血液和较多的胃肠内容物和食后剩余的饲草、饲料,分别装入清洁的容器内,并且注意切勿与任何化学药剂接触混合,密封后在冷藏的条件下(装于放有冰块的保温瓶)送出。

附:病理大体标本制作

一、标本选取

选作病理标本的器官,力求新鲜,病变要有代表性,既有病变部分,也有供对照的较为正常部分。标本厚度以2~5厘米左右为宜,过厚固定液难于渗透,较大器官切取部分组织固定,切面必须平整,因固定后不再重切,以保持原有状态。要保存膀胱或胃肠等官腔器官的原有形态,腔内可先填充脱脂棉后再行固定。如要展示腔面,应先剪开,以浆膜面贴于适当大小的硬纸板上后再行固定。制作标本的组织选取后,均应贴上标签,写明采取时间和主要病理特征。

二、标本固定

组织选取后,一般用10%福尔马林固定,固定液的量应为所采标本的5~10倍。标本在固定的容器内应平展,以免在固定过程中变形。较大标本在固定过程中要更换固定液1~2次。固定时间按标本大小而定,一般以一周左右为宜。对在固定液中易于漂浮的组织(如肺脏)可覆盖纱布或薄层脱脂棉。固定容器底部和周壁亦应铺以适当厚度的脱脂棉,使标本充分接触固定液。

三、标本保存

最常用的标本保存液为5%~10%的福尔马林液。先将病理标本在较大的容器内充分固定,然后取出用流水充分冲洗,作适当修整,装入与标本形态相似的标本缸(或瓶)内,标本缸(或瓶)有玻璃制的,也可按标本形态用有机玻璃制作。装有标本的缸(瓶)内要加上足量的10%福尔马林固定液,用封瓶剂封口,贴上标签,写明病变名称、固定液种类和标本采取与制作日期。

四、原色标本制作方法

在动物尸体解剖中,需保持病变组织及脏器新鲜时原有颜色(自然色彩)的大体标本。可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原色标本反应。原色标本是用特殊方法恢复并保持血红蛋白的红色,使标本的色泽与未固定时的新鲜标本颜色相似。因此制作过程中必须注意标本新鲜和防止溶血,固定前切勿用水冲洗。

1.Kaiserling原色法。

试剂配制:

(1)第一液甲醛 200毫升

硝酸钾 30克

醋酸钾(钠) 30克

蒸馏水加至 1000毫升

(2)第二液 95%乙醇用量以浸过标本为度

(3)第三液甘油 200毫升

醋酸钾 100克

麝香草酚 2.5克

蒸馏水 1000毫升

染色方法:

(1)标本取材后勿用水冲洗,直接浸入第一液固定3~7日(根据标本大小而定)

(2)标本固定至适宜程度后,经流动的自来水冲洗12~24小时。

(3)放入第二液内进行反应,一般为1~3小时。以标本颜色恢复到未固定前的原有色泽为宜。

(4)用干纱布吸去表面液体后,切忌用水洗,直接放入第三液中保存。

2.Kaiserling改良原色法。

试剂配制:

(1)第一液甲醛 100毫升

醋酸钾(钠) 50克

蒸馏水加至 1000毫升

(2)第二液 95%乙醇或甲醇液用量以浸过标本为度

(3)第三液氯化钠 300克

醋酸钾 100克

蒸馏水 1000毫升

溶解后的溶液,如有混浊多系醋酸盐溶液不纯所致。遇此情况可加适量活性炭,过滤后使用。

染色方法:

(1)新鲜标本取材后勿用水冲洗,直接用第一液固定3~7日。应根据标本的种类、大小、厚度和固定液的温度不同而异。

(2)标本固定至适宜程度后,用流水充分冲洗12~24小时,以除去残留的甲醛及标本的残渣碎屑。

(3)用第二液进行反应1~3小时,以标本颜色恢复到未固定前的原有色泽为宜。

(4)用干纱布吸去标本表面的乙醇,切忌用水冲洗,直接用第三液保存。

3.硫酸镁混合液原色法。

试剂配置:

(1)第一液甲醛 100毫升

醋酸钠 50克

蒸馏水 1000毫升

(2)第二液 95%乙醇用量以浸过标本为度

(3)第三液硫酸镁 100克

醋酸钠 60克

蒸馏水 1000毫升

麝香草酚 2.5克

以上试剂一次配成溶液,过滤使用。

染色方法:标本处理过程与前述法相同,效果可靠。

4.Pulvertaft原色法。

试剂配制:

(1)第一液:同kaiserling法。

(2)混合液:即显色兼保存液。甘油300毫升,醋酸钠溶于加温的蒸馏水内,再加入甘油和甲醛,最后用常温蒸馏水加至总量。如溶液混浊或含有杂质以滤纸过滤。如果滤液还不清晰透明,再往滤液内加入樟脑饱和乙醇溶液50毫升,并用滤纸过滤。在封固盛装标本的容器内,加入所用溶液总量的0.4%亚硫酸氢钠水溶液。

染色方法:

(1)取新鲜标本或经10%甲醛生理盐水溶液进行短期固定的标本,用第一液固定3~7日。

(2)固定好的标本经流水充分冲洗后,装入有盖容器内,先加入混合液,然后按加入总液量再加入0.4%亚硫酸氢钠液,立即密封。标本则逐渐显示出原有颜色并得以保存。

【制作原色标本的注意事项】

1.采取的新鲜标本避免用水冲洗,以防红细胞溶解。如果标本含血过多,可用纱布吸干后,浸入固定液中固定。 2.固定时间,应视标本大小及组织性质而定。固定时间过久,则使组织增加酸性,以后移入酒精中时,便不能转化为变性的血红蛋白,标本就难以恢复原色。

3.从固定液中取出的标本,要在流水中充分冲洗,至福尔马林气味消失为止;用布吸干后再放入酒精内回色。酒精可使由福尔马林所引起的酸性血红蛋白变为碱性血红蛋白,后者不但颜色鲜明,而且不易褪色。当标本投入酒精中以后,要时时注意观察,待标本恢复原色时即可取出。在酒精中放置过久,又可使恢复的色泽消退。回色通常约需2

小时左右。

4.恢复原色的标本放入固定液后,要加盖密封,防止阳光照射。

5.封瓶剂的配制法为:氧化锌300克,桐油100克,松香5克。先将桐油加热溶解松香(但忌加热过久),煮妥后装入瓶内密封久存。用时将氧化锌放在调制板上加入桐油,随加随搅,搅拌均匀制成粉团,置瓶内用水浸存。封瓶时取适量搓成条状,敷于标本缸口四周,以密封缸盖。

五、标本装封方法

任何固定的标本,为了保存备用,就必须装封。其装封有玻璃缸和有机玻璃装封法。

1.玻璃缸标本装封法。

经过固定后的标本需要装封时,首先用白布标记号码(用打字机字迹),浸渍溶化的石蜡,用透明线系在标本背面不显著的地方,再将标本用透明线系在玻璃缸内相等大小的玻璃棒上(经加工的),然后放入缸内。将浸存液灌注至近缸口,最后用蜂蜡松香粘接剂封固缸盖。或用白胶装封法。

2.有机玻璃标本缸装封法。

(1)规格和选择。无色透明有机玻璃为其原材料,按其厚度常采用2毫米、3毫米至6毫米等七种规格。根据标本的大小而选用不同规格有机玻璃,缸底的原材料应比缸壁厚些。缸底周边应根据标本的大小(高度)而留有合适,以便标本既放置平稳又装饰美观。

(2)裁锯和边。以标本大小尺寸,按一定比例计算量裁缸体的大小,计算要准确,以免过大、过小或形状不正,以至浪费原材料。计算尺寸时还必须注意留有裁锯、磨评时的损耗。然后将粘接处的余边磨平,要求放在平玻璃板上无丝毫缝隙。磨边的操作要两手用力均匀,不然则会出现两端高低不平,胶合不牢固,或有肉眼可见的缝隙,这样可造成注射后涌水现象。

(3)电热成形。经裁锯和磨平的缸体材料,还必须用电热丝加热软成形。在电热加时,应严格按裁量之划线对准,不可有任何偏离。然后开启电源,待电热丝发红后,缓慢地接触到材料划线上。待其软化后,关闭电源。将其移开电热丝,迅速用木条(可根据需要预先制好)按预定形状来压。持冷却不至变形后,移开木条,按同法继续加热烘压成形。将缸体成形后,其一边用氯仿胶合粘接。粘接时在其上端稍稍加压,等氯仿干燥粘和牢固后,锯去多余边条,锉平创光。

(4)盖、底板的胶合和钻孔。成形后的缸壳的上、下边口,要分别在2号、0号刚玉砂布上磨平。先按比例裁制底板,其四周边缘应锉成45℃倾斜角,然后放正位置与缸壳粘接。在一角靠边缘处,钻一直径3毫米的圆孔。以备灌注浸存液用。然后将缸内洗净,装置好标本,再取与缸体同样厚薄之材料胶合盖板,锯去多余边角,锉平创光。以上工序完成后,再灌注浸存液,并用胶纸粘好圆孔(口)。

(5)抛光一般可用纱布涂上牙膏进行洁擦或用抛光机抛光。抛光的主要部位为周边和操作时磨毛的部位。

动物病理学题库1

一、名词解释: 1.疾病 2.充血 3.水肿 4.黄疸 .局部贫血 6.坏死 二、选择题 1.血液弥漫浸润于组织间隙,使出血局部呈整片暗红色,多发生于淤血性水肿时,称为(C。 A 点状出血 B 斑状出血 C 出血性浸润 D 片状出血 2.热时,体温达到一定高度,即不再上升而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称为(B)期。 A 体温上升期 B 高热期 C 退热期 D 产热期 3.组织发生坏死后,受外界环境影响和腐败菌污染使坏死组织发生腐败称为(D)。 , A 凝固性坏死 B 液化性坏死 C 病理性死亡 D 坏疽

4.局部贫血病理变化特征(C。 A 发红 B 发热 C 发凉 D 发绀 5.因红细胞破坏过多而引起的贫血称为(A)。 A 溶血性贫血 B 失血性贫血 C 营养缺乏性贫血 D 再生障碍性贫血 6.充血主要指(A)。 A 动脉性充血 B 静脉性充血 C 动、静脉性都充血 D 血液回流增多 ; 7.血液积于组织间隙或体内叫(C)。 A 咯血 B 呕血 C 内出血 D 黑粪 8.组织发生坏死后,受外界环境影响和腐败菌污染使坏死组织发生腐败称为(D)。 A 凝固性坏死 B 液化性坏死 C 病理性死亡 D 坏疽 9.局部贫血病理变化特征(C A 发红 B 发热 C 发凉 D 发绀

10.因红细胞破坏过多而引起的贫血称为(A)。 A 溶血性贫血 B 失血性贫血 C 营养缺乏性贫血 D 再生障碍性贫血 11.充血主要指(A)。 , A 动脉性充血 B 静脉性充血 C 动、静脉性都充血 D 血液回流增多 12.血液积于组织间隙或体内叫(C)。 A 咯血 B 呕血 C 内出血 D 黑粪 13.漫浸润于组织间隙,使出血局部呈整片暗红色,多发生于淤血性水肿时,称为(C。 A 点状出血 B 斑状出血 C 出血性浸润 D 片状出血 14.发热时,体温达到一定高度,即不再上升而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称为(B)。 A 体温上升期 B 高热期 C 退热期 D 产热期。 15.因红细胞破坏过多而引起的贫血称为(A)。

病理学主治医师:肿瘤病理诊断基础知识学习.doc

病理学主治医师:肿瘤病理诊断基础知识学习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l 本题解析:癌前病变指某些具有癌变的潜在可能性的良性病变而非肿瘤,如选项D ;原位癌中基底膜完整,若发生在乳腺,癌细胞局限于扩张的导管内,故选项C 属于原位癌;浸润癌时基底膜下可有癌细胞浸润,如选项B ;介于良、恶性之间的肿瘤为交界性肿瘤,如选项E ;转移癌是通过转移形成的肿瘤,如选项A 。 4、单项选择题 腺瘤( )A.腺上皮起源的良性肿瘤 B.皮肤、黏膜表面发生的良性肿瘤 C.间叶组织发生的良性肿瘤 D.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 E.间叶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5、单项选择题 肿瘤恶性程度的高低取决于( )A.肿瘤发生的部位 B.肿瘤的大小 C.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 D.肿瘤的生长方式 E.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 本题答案:C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6、单项选择题 脑的恶性肿瘤常先转移至()A.肺 B.椎体 C.肝 D.中枢神经内 E.外周神经 本题答案:D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7、单项选择题 确定癌的主要依据是()A.癌细胞弥散分布 B.外生性生长 C.老年人发病 D.转移多见 E.癌细胞浸润性生长形成巢 本题答案:E 本题解析:肿瘤细胞浸润性生长形成癌细胞团--癌巢,是癌的基本形态特征,也是诊断癌的主要依据。 8、单项选择题 浸润癌()A.胸椎内鳞状细胞癌 B.胃溃疡癌变累及深肌层 C.乳腺导管内癌 D.家族性结肠腺瘤性息肉病 E.卵巢浆液性交界性囊腺瘤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癌前病变指某些具有癌变的潜在可能性的良性病变而非肿瘤,如选项D;原位癌中基底膜完整,若发生在乳腺,癌细胞局限于扩张的导管内,故选项C属于原位癌;浸润癌时基底膜下可有癌细胞浸润,如选项B;介于良、恶性之间的肿瘤为交界性肿瘤,如选项E;转移癌是通过转移形成的肿瘤,如选项A。 9、单项选择题 与病毒无关的肿瘤是()A.鼻咽癌

动物病理学复习题

动物病理----复习资料 槟榔肝:是指肝脏由于慢性淤血发生脂肪变性时,淤血处明显成暗红色,而变性处为黄色,肝脏表面和切面形成红黄相间的眼观类似槟榔切面的纹理,故称之为槟榔肝。 虎斑心:心脏发生脂肪变性时,在心外内膜下和心肌切面可见灰黄色条纹斑点,与正常红色的心肌相间,呈虎斑纹,故称为虎斑心 绒毛心:因心搏动而摩擦牵引,使沉积于心外膜的纤维素呈绒毛状,故称为绒毛心。 西米脾:局灶型的淀粉样变,淀粉样物质沉着于白髓部位的中央动脉壁与淋巴滤泡的网状纤维上,此时脾脏的切面出现半透明灰白色颗粒状病灶,外观如煮熟的西米,俗称西米脾。火腿脾:眼观脾脏切面出现不规则的灰白色区,与残留的固有暗红色脾髓互相交织呈火腿样花纹,故称火腿脾。 充血: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器官或组织动脉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分为生理性充血病理性充血(分为神经性充血、侧枝性充血和贫血性充血)】 淤血:指小静脉和静脉毛细血管扩张、血流缓慢,使局部组织含静脉血量增多的现象,又称为被动性充血,简称为淤血 【分为全身性淤血和局部性淤血】 全身性淤血:主要原因是心力衰竭和胸内压升高。常见于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气胸、胸水等。 局部性淤血:主要原因是局部静脉受压和静脉管腔阻塞 梗死:指由于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缺血而引起的坏死 贫血性梗死:梗死灶含血量少而呈灰白色,又称为白色梗死 出血性梗死:梗死灶含血量多而呈暗红色,又称为红色梗死 血栓形成:指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成份析出并凝集成固体物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固体物质称为血栓 【血栓形成的三个条:1、心血管内膜损伤2、血流状态的改变3、血液性质的改变】 【血栓形成的三个阶段及其形态1、血小板粘集和白色血栓形成(头部)2、血液旋涡和形成混合血栓(体部)3、血液凝固和形成红色血栓(尾部)】 栓塞:指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物质,随血液运行,并引起血管阻塞的过程。

山农成人教育 动物病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专升本

《动物病理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充血是指由于___________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中血量增多的现象。 2、在血栓形成过程中,由血小板析出,粘集而成的血栓称为___________。 3、梗死是指由于________________,局部组织因缺血而引起的坏死。 4、血液流出血管或心脏之外,称为。 5、慢性炎症病变是以为主。 6、肿瘤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与相同来源的正常组织的不同程度的差异称为。 7、肿瘤的生长速度主要与肿瘤的性质有关。一般良性肿瘤生长,恶性肿瘤生长迅速。 8、槟榔肝形成是由于肝脏发生了脂肪变性和________________。 9、红色血栓和白色血栓交替形成红白相间的血栓称为________________。 10、心脏功能不全引起的休克称为________________。 11、出血是指血液流出__________________之外的过程,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血液流入体内称内出血。 12、脑炎根据性质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非化脓性脑炎、嗜酸性粒细胞性脑炎和变态反应性脑炎。 13、渗出性炎症分为浆液性炎、________________、化脓性炎、出血性炎四类 14、根据病因肝炎可分为传染性肝炎和________________。 15、镜检坏死组织的细胞核主要表现为核浓缩、核碎裂和三方面的变化。 16、肺气肿分为肺泡性肺气肿和________________。 17、栓塞的类型主要有脂肪性栓塞、气体性栓塞、栓塞和其他栓塞。 18、缺氧的类型有四种,低张性缺氧、血源性缺氧、循环性缺氧血和 ______________。 19、酸碱平衡紊乱分为四种类型,即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酸中毒、。 20、各种原因引起的体液容量的明显减少称为脱水,脱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高渗性脱水、 ______________和低渗性脱水。 二、选择题 1、血肿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局部组织发生()

动物病理学习题集与答案

精心整理动物病理学试题集与答案 第一章疾病概论 一、名词解释 1 疾病 2 因果转化规律 1 、、 2 起。 3 。 三 1 A. 2 A. 1 1 1 2 1 有一定的选择性;有一定的特异性;有传染性和一定的持续性; 侵入机体内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机体反应性及抵抗力起着及重要作用 2 痊愈;脓毒败血症 3 化学性致病因素进入机体后常积蓄到一定量才引起发病;对组织器官选择性地毒害;在整 个中毒过程中都起作用。 三选择题 1 C 2 A、B、C、D 四、判断题 × 五、问答题

1 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规律是什么? 1、损伤与抗损伤贯穿于疾病发展的全过程 (1)一般情况下损伤对机体有害,抗损伤对机体有利,两者力量的对比决定着疾病发展的方向。 (2)损伤与抗损伤可以互相转化 例如:细菌性痢疾的初期,腹泻是一种保护性反应(抗损伤),继续腹泻引起脱水、酸中毒、休克。 2 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规律及主导环节 疾病过程中第一原因引起某一个结果,此结果变为另一原因又引起第二个结果,这种疾病过程中因和果交替出现的规律称为疾病过程的因果转化规律。 主导环节:因果转化链上不是所有的环节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起同样作用,而有一个 3 1 2 3 4 5 1 和。 1 A. 2 A. 3 A. 4 A. 局部静脉血液回流受阻 B. 心脏机能能障碍 C. 胸膜疾病 D. 小动脉扩张 5 属于渗出性出血的是()。 A. 点状出血 B. 斑状出血 C. 益血 D. 出血性浸润 四、问答题 1 渗出性出血的原因是什么? 2 血栓形成的过程是什么? 标准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动脉性充血:由于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流入血量显着增多,而静脉血回流量正常,使组织或器官内含血量增多,称为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 2 静脉性充血:静脉血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内静脉血量增多称为静脉性充血。 3 出血:由于小动脉血流受阻,流入局部组织器官的血量减少或完全断绝的现象。 4 血栓形成:在活体心脏或血管内血液成分中发生血小板粘集或血液凝固并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5 梗死:由于局部组织的动脉血流断绝因缺血而发生的坏死。 二、填空题 心血管内膜损伤、血流状态改变、血液性质改变 三、选择题 1 (1 (2 (3) (4) (5 2 1 2 3 代谢性酸中毒 4 呼吸性碱中毒 二、选择题 1 局部小动脉痉挛、受压迫或阻塞可引起局部缺血,进一步导致()。 A.代谢性酸中毒 B.呼吸性酸中毒 C.代谢性碱中毒 D.代谢性碱中毒 2 大面积烧伤时大量血浆丢失,引起()脱水。 A.高渗性 B.低渗性 C.等渗性 D.混合性 3 属于肝淤血的原因是()。 A.右心衰竭 B.左心衰竭 C.血浆渗透压降低 D.水、钠潴留

常见肿瘤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抗体选择

泌尿与男性生殖系统肿瘤 1.前列腺癌:CK、P63、34?E12、PSA、P504S(9AMAC)、AR 2.前列腺增生/腺瘤:CK、P63、34BE12、P504S 3.肾癌:CK、EMA、Inhibin、Melan-A、CK7、Vimentin、PAX2、CD10 4.肾母细胞瘤:WT-1、CK、P53、Ki-67 5.膀胱尿路上皮癌:CK7、CK20、P53、Ki-67、P63 6.精原细胞瘤:CK、PLAP、CD117、LCA、OCT3/4 淋巴造血系统肿瘤 7.胸腺肿瘤:CK、CD3、CD5、CD20、TdT、EBV* 8.霍奇金淋巴瘤:CD30、CD15、ALK-1、EMA、CD3、CD20、EBV*、PAX-5 9.非霍奇金淋巴瘤:CD3、CD20、CD45RO、CD79α、TdT、CD43 10.间变大细胞淋巴瘤:CD30、CD15、ALK-1、EMA、CD3、CD20、EBV* 11.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CD3、CD20、CD45RO、CD79α、CD43、CD30、Ki-67 12.小B细胞淋巴瘤:CD3、CD5、CD10、CD20、CD23、CD79α、CyclinD1、TdT 13.T细胞淋巴瘤:CD3、CD20、CD43、CD45RO、CD79α、TdT、TiA-1、Perforin 14.套细胞淋巴瘤:CD3、CD5、CD20、CD79α、CyclinD1、TdT、Bcl-2、Ki-67 15.T/NK细胞淋巴瘤:CD3、CD20、CD45RO、CD79α、CD56、TiA-1、Perforin、粒酶B 16.淋巴上皮病变/癌:CK、EMA、S-100、Ki-67、P53、EBV*、P63、CD30、CD20 17.Burkitt淋巴瘤:CD3、CD20、CD79α、CD10、Bcl-2、Bcl-6、Ki-67、EBV*、TdT 18滤泡性淋巴瘤:CD3、CD20、CD45RO、CD79α、CD10、Bcl-2、Bcl-6、Ki67 19.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CD2、CD3、CD7、CD20、CD43、Perforin、TiA-1、EBV* 20.浆细胞瘤:CD3、CD20、CD38、CD138、CD79α、EMA、κ*、λ* 21.坏死性淋巴结炎:CD3、CD20、CD45RO、CD79α、CD43、CD68、Mac387、CD163 22.粘膜相关淋巴瘤:CK、CD3、CD5、CD10、CD20、CD23、CD43、CD79a、CyclinD1 23.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瘤:CD3、CD20、CD45RO、CD43、CD79α 24.组织细胞肉瘤:S100、CD10、CD21、CD35、CD68、Lysozyme、MPO、CD33、CD34、CD11c、CD14、CD45R O 25.朗格罕氏细胞增生症/肉瘤:S100、CD1α、CD68、CD35、HMB45、CK、EMA、Ki67、CD45 26.指状突树突细胞肉瘤/肿瘤:S100、CD1α、CD68、CD21、CD35、CD3、CD20、CD30、CK、EMA、Ki67、C D45 27.滤泡树突细胞肉瘤/肿瘤:CD21、CD35、S100、CD1α、CD68、CD3、CD23、EMA、VIM、MPO、CD34、CD7 9α、CK、HMB45 28.肥大细胞肿瘤:CD117、CD45、CD33、CD68、CD15、CD3、CD20 消化系统肿瘤 29.胃癌:CK7、CK20、Villin、CEA、P53、Ki-67、CDX-2、GST-π、AB/PAS** 30.肠癌:CK7、CK20、Villin、CEA、P53、Ki-67、CDX-2、GST-π、AB/PAS** 31.肝细胞癌:AFP、CD34、CEA、CK8/18、CK19、Ki-67、P53、HbsAg、Hepatocyte 32.肝胆管细胞癌:CK7、CK20、Villin、AFP、CD34、CEA、CK8/18、CK19、Ki-67、Hepatocyte、HbsAg 33.食道癌:P53、Ki-67、CDX-2、GST-π、P63 34.胰腺癌:CEA、P53、Ki-67、CDX-2、GST-π、Villin、CK7、CK20、 35.胰岛细胞瘤:CD56、Syn、CgA、Ki-67、Insulin、CK8/18、CK19 39.肝炎病毒:HbsAg、HbcAg、HCV 涎腺肿瘤 37.涎腺粘液性囊腺癌:CK、P63、SMA、Vimentin、Myosin-heavy chain

动物病理学重点

病理学 动物病理学概论 一、疾病的概念 疾病是在一定条件下致病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在疾病过程中机体表现出各种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以及各种相应的症状、体征和行为异常。动物疾病包括以下基本特征: 1、疾病是在正常生命活动基础上产生的一个新过程,与健康有质的区别; 2、任何疾病都是完整统一机体的反应,呈现一定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这是疾病时产生各种症状和体征的内在基础。 3、任何疾病都包括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与转化。 二、疾病的经过具有一定的阶段性,通常分为潜伏期(隐蔽期)、前驱期(一般临床症状)、临床经过期(症状明显期)、转归期(终结期)四个基本阶段。三、疾病的转归是指疾病过程的发展趋向和结局。疾病的转归一般可分为完全康复(痊愈)、不完全康复和死亡三种形式。四、引起疾病的原因大致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 外因包括:生物性因素(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包括温度、光能、放射能、电流、机械性因素、大气压、噪音等)、营养性因素。 内因包括:防御功能及免疫功能降低、机体反应性改变、遗传因素、特异性免疫反应 组织与细胞损伤 一、变性变性是指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数量显著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一般而言,变性是可复性改变。变性可分为两大类:即细胞变性(常见的有细胞肿胀、脂肪变性及玻璃样变性等)和细胞间质变性(有黏液样变性、玻璃样变性、淀粉样变性及纤维素样变性等)。 1、细胞肿胀是指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增大,胞浆内出现微细颗粒或大小不等的水泡。细胞肿胀好发于心、肝、肾等实质器官的实质细胞,也可见于皮肤和黏膜的被覆上皮细胞。 2、细胞肿胀的病理变化:发生细胞肿胀的器官眼观体积增大,边缘变钝,被膜紧张,色泽变淡,混浊无光泽,质地脆软,切面隆起,切缘外翻。根据显微镜下病变特点不同,细胞肿胀可分为颗粒变性(其特征是变性细胞的体积肿大,胞浆内出现微细的淡红色颗粒)和空泡变性(也称为水泡变性、气球样变,其特征是变性细胞的胞浆内、胞核内出现大小不一的空泡,使细胞呈蜂窝状或网状。)。二、梗死:因动脉血流断绝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梗死可分为贫血性梗死(梗死灶颜色呈白色,故也称为白色梗死,常发生于心、脑、肾等。梗死灶的病变主要表现为病灶稍隆起,略干燥,硬固,黄白色,周围有充血、出血带。)、出血性梗死(梗死灶的颜色呈暗红色,又称为红色梗死,主要发生于肺、肠、脾等。梗死灶呈暗红色,肿大,硬固,切面湿润,与周边组织界限清晰。)、败血性梗死(多见于肺)。 三、休克:主要临床表现为血压下降,脉躁频弱,皮肤湿冷,可视粘膜苍白或发绀,反应迟钝,甚至昏迷。 1、根据休克发生原因的不同将休克分为如下类型:①感染性休克(败血性休克):是指因感染病原微生物而引起的休克。②过敏性休克:是由于某些变态原作用机体后产生的变态反应。见于药物、血清制剂或疫苗注射的过敏反应。发作极快,病情危重。动物表现为:呼吸困难、冷汗、可视黏膜苍白或青紫、脉细速、血压下降,甚至昏迷、抽搐等。③失血性休克或失液性休克④神经源性休克⑤心源性休克⑥烧伤性休克⑦创伤性休克等。 2、根据休克时微循环变化规律将休克分为三期:①微循环缺血期(休克早期)(微循环血管痉挛期):患畜表现烦躁不安、皮肤湿冷、可视黏膜苍白、心率加快,脉搏快而有力、尿量减少,血压稍升或无变化。②微循环淤血期(休克期、代偿不全期):临床表现皮温下降、

动物病理诊断习题

动物病理诊断习题

动物病理诊断 一、名词解释 1.尸冷死亡后由于体内产热过程停止,尸体 温度逐渐降至同于外界环境温度的水平。 2.尸僵动物死后几个小时(一般3~6个小时), 即从头部开始,各部位的肌肉痉挛性收缩而变为僵硬,各关节不能屈伸,尸体固定成一定的姿态,这种现象称为尸僵。 3.尸斑动物死亡后,由于心脏和大动脉管的 临终收缩及尸僵的发生,将血液排挤到静脉系统内,并由于重力作用,血液流向尸体的低下部位,使该部血管充盈血液,组织呈暗红色(死后1~1.5个小时出现)。初期,用指压该部可使红色消退,并且这种暗红色的斑可随尸体位置的变更而改变。后期, 由于发生溶血,使该部组织染成污红色(一般在死后24小时左右开始出现),此时指压或改变尸体位置时也不会消失。 4.尸体自溶是指体内组织受到酶 (细胞溶、 酶体的酶)的作用而引起自体消化的过程,表现最明显的是胃和胰腺。

5.尸体腐败是指尸体组织蛋白由于细菌的作 用而发生腐败分解的现象。 6.尸体剖检术式运用病理知识,对死亡动物进 行解剖检查的技术 7.尸体血液凝固猪死后不久,在心脏和大血 管内的血液即凝固成血凝块。死亡较慢者,血凝块往往分为两层,上层呈黄色鸡油样的是血浆,下层呈暗红色的为红细胞。 8.超薄切片术是透射电镜样品制备方法中最 基本的一种。由于电子束穿透能力的限制透射电镜观察的样品必须很薄,普通光镜切片厚度约3~5μm,而透射电镜切片厚度则要求在50~80nm左右。这种薄切片称为超薄切片。 超薄切片技术包括:取材、固定、脱水、浸透、包埋、切片及染色。 9.生物芯片技术是将大量具有生物识别功能 的分子或生物样品有序地点阵排列在支持物上并与标记的检体分子同时反应或杂交,通过放射自显影、荧光扫描、化学发光或酶标显示

病理学主治医师:肿瘤病理诊断基础考试卷及答案模拟考试练习.doc

病理学主治医师:肿瘤病理诊断基础考试卷及答案模 拟考试练习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单项选择题 原位癌( )A.胸椎内鳞状细胞癌 B.胃溃疡癌变累及深肌层 C.乳腺导管内癌 D.家族性结肠腺瘤性息肉病 E.卵巢浆液性交界性囊腺瘤 本题答案: 2、单项选择题 下列不属于肿瘤的是( )A.神经纤维瘤病 B.畸胎瘤 C.精原细胞瘤 D.肺炎性假瘤 E.白血病 本题答案: 3、单项选择题 下列肿瘤组织继发病变中,应除外( )A.钙化 B.黏液样变 C.坏死 D.恶性变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E.出血 本题答案: 4、单项选择题 良性肿瘤一般不导致()A.破坏器官结构 B.导致局部压迫或阻塞 C.发生浸润现象 D.引起恶病质 E.发生远处转移 本题答案: 5、单项选择题 直肠癌()A.多经血道转移 B.多经淋巴道转移 C.多由种植性转移 D.以上三者均可 E.不发生转移 本题答案: 6、单项选择题 可用于标记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的标记物是()A.CK B.CD34 C.AFP D.CEA E.K1-67 本题答案: 7、单项选择题 转移瘤的形态特点不包括()A.与原发瘤组织类型相同 B.多发性,散在分布 C.边界多不清楚 D.多位于器官表面 E.可形成癌脐 本题答案: 8、单项选择题

动物病理学-作业题参考标准答案

动物病理学-作业题参考答案

————————————————————————————————作者:————————————————————————————————日期:

动物病理生理学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第二章疾病概论 一、解释下列名词 ①疾病——疾病是动物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引起的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由于稳态调节 紊乱,从而引起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改变,临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和体 征:使机体与外环境的协调关系发生障碍,这种异常的生命活动过程,称为疾病。 简 ②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的不可逆性的永久性丧失,机体作为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 中 ③病因(致病因素)——疾病发生是有原因的,引起疾病的原因,简称病因,又称为致病 因素。简 ④病因学——研究疾病发生原因和条件的科学,称为病因学。简 ⑤诱因——能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称为诱因。中 ⑥分子病理学——是指从分子水平研究疾病时各种形态、功能、代谢变化及疾病发生的机 制,即分子病理学或称分子医学。中 ⑦疾病的转归——任何疾病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大多数疾病发生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终将结 束,这就是疾病的转归。中 ⑧发病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基本规律和机制的科学。简 二、填空题 1、躯体上、社会上 2、分子水平 3、抗损伤 4、经济价值 5、机体内部因素(即内因)、诱因 6、物理性、机械性 7、特异性、持续性、潜伏期、有毒代谢产物 8、细菌、病毒、真菌、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等; 原虫、蠕虫等 9、损伤与抗损伤、因果转化、局部与整体 10、康复、死亡 三、选择题 1、A; 2、A; 3、D; 4、B; 5、C; 6、C; 7、D; 8、C; 9、D;10、A。 四、简答题 1、生物性致病因素的特点有哪些? 答:生物性因素的致病作用特点:有一定选择性、有一定特异性、有一定持续性、有明显潜伏期、产

动物病理诊断

动物病理学(动物病理诊断) 第一节动物尸体剖检技术 一、尸体剖检概述 动物尸体剖检是运用病理解剖知识,通过检查尸体的病理变化,来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剖检时,必须对病尸的病理变化做到全面观察,客观描述,详细记录,然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科学分析和推理判断,从中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病理解剖诊断。 (一)尸体剖检的意义 尸体剖检是运用兽医病理学知识检查尸体的病理变化,来诊断和研究疾病的一种方法。病理解剖学的研究主要依靠这种方法,在临床实践上则经常应用这种方法对病畜进行死后诊断。 尸体剖检的意义有以下三方面。 1.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质量。在临床实践中,通过尸体剖检,可以检验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及时总结经验,提高诊疗质量。 2.尸体剖检是最为客观、快速的畜禽疾病诊断方法之一。对于一些群发性疾病,如传染病、寄生虫病、中毒性疾病和营养缺乏症等,或对一些群养动物(尤其是中、小动物如猪和鸡)疾病,通过尸体剖检,观察器官特征病变,结合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调查等,可以及早做出诊断(死后诊断),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3.促进病理学教学和病理学研究。尸体剖检是病理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的实际操作技术,是研究疾病的必需手段,也是学生学习病理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条途径。随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和一些新畜种、新品种的引进,临床上常会出现一些新病,老病则可能发生新变化,给临床诊断造成一定的困难。对临床上出现的新问题,或新的病例进行尸体剖检,可以了解其发病情况,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应采取的防治措施。

尸体剖检,常按一定的目的进行。按剖检目的不同,尸体剖检分为诊断学剖检、科学研究剖检和法兽医学剖检3种。诊断学剖检的目的在于查明病畜发病和致死的原因、目前所处的阶段和应采取的措施。这就要求对待检动物的全身每个脏器和组织都要做细致的检查,并汇总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科学研究剖检以学术研究为目的,如人工造病以确定实验动物全身或某个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规律。多数情况下,目标集中在某个系统或某个组织,对其他的组织和器官只做一般检查。法兽医学剖检则以解决与兽医有关的法律问题为目的,是在法律的监控下所进行的剖检。三者各依其目的要求来考虑剖检方法和步骤。 (二)尸体的变化 动物死亡后,有机体变为尸体。因体内存在着的酶和细菌的作用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动物死亡后逐渐发生一系列的死后变化。在检查判定大体病变前,正确地辨认尸体变化,可以避免把某些死后变化误认为生前的病理变化。尸体的变化有多种,其中包括尸冷、尸僵、尸斑、尸体自溶、尸体腐败、血液凝固。 1.尸冷指动物死亡后,尸体温度逐渐降至外界环境温度水平的现象。尸冷之所以发生是由于机体死亡后,机体的新陈代谢停止,产热过程终止,而散热过程仍在继续进行。在死后的最初几小时,尸体温度下降的速度较快,以后逐渐变慢。通常在室温条件下,一般以1℃/h的速度下降,因此动物的死亡时间大约等于动物的体温与尸体温度之差。尸体温度下降的速度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如受季节的影响,冬季天气寒冷将加速尸冷的过程,而夏季炎热将延缓尸冷的过程。检查尸体的温度有助于确定死亡的时间。 2.尸僵动物死亡后,肢体由于肌肉收缩变硬,四肢各关节不能伸屈,使尸体固定于一定的形状,这种现象称为尸僵。 动物死后最初由于神经系统麻痹,肌肉失去紧张力而变得松弛柔软。但经过很短时间后,肢体的肌肉即行收缩变为僵硬。尸僵开始的时间,因外界条件及机体状态不同而异。大、中动物一般在死后1.5~6h开始发生,10~24h最明显,24~48h开始缓解。尸僵从头部开始,然后是颈部、前肢、后躯和后肢的肌肉逐渐发生,此时各关节因肌肉僵硬而被固定,不能屈曲。解僵的过程也是从头、颈、躯干到四肢。除骨骼肌以外,心肌和

病理学主治医师:肿瘤病理诊断基础考点巩固.doc

病理学主治医师:肿瘤病理诊断基础考点巩固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单项选择题 容易转移到脊椎的癌是( )A.乳腺癌 B.肾癌 C.膀胱癌 D.前列腺癌 E.卵巢癌 本题答案: 2、单项选择题 下列为恶性肿瘤的是( )A.畸胎瘤 B.精原细胞瘤 C.纤维脂肪瘤 D.血管瘤 E.软骨母细胞瘤 本题答案: 3、单项选择题 下列肿瘤恶变后称之为癌的是( )A.淋巴管瘤 B.管状腺瘤 C.脑膜瘤 D.滑膜瘤 E.纤维瘤 本题答案: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4、单项选择题 癌前病变()A.乳腺导管内癌l本题答案: 7、单项选择题 与病毒无关的肿瘤是()A.鼻咽癌 B.肝癌 C.子宫颈癌 D.胃癌 E.Burkitt淋巴瘤 本题答案: 8、单项选择题 纤维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按命名原则应称为()A.恶性纤维瘤 B.成纤维细胞瘤 C.成纤维细胞瘤 D.恶性纤维肉瘤 E.纤维肉瘤 本题答案: 9、单项选择题 下列属于上皮组织来源的肿瘤是()A.膀胱乳头状瘤 B.胶质瘤 C.畸胎瘤 D.间皮瘤 E.淋巴瘤 本题答案: 10、单项选择题 良性肿瘤异型性主要表现在()A.组织结构紊乱 B.核的多形性 C.核分裂象增多 D.核仁明显 E.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 本题答案: 11、单项选择题

动物病理学重点

二简答 1淤血的病理变化 (1). 眼观淤血组织、器官呈暗红色或蓝紫色(发绀) 体积肿大,重量增加 温度降低(体表淤血)。 镜检可见淤血的器官、组织内小静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内充满大量红细胞。 2急性肺淤血病理变化 眼观:体积肿大; 呈暗红色或蓝紫色。 重量增加; 切面流出大量暗红色泡沫样液体。 镜检:肺小静脉和肺泡壁毛细血管高度扩张,屈曲,充满红细胞。 肺泡腔内可见少量浆液和数量不等的红细胞及脱落的肺泡壁上皮。 3出血病理变化 (1).破裂性出血 血肿:组织内较大量的局限性出血 (2.)渗出性出血 出血点或瘀点:针头大小(1mm) 出血斑或瘀斑:斑块状,圆形或不规则性 紫癜:皮肤、粘膜上的紫色瘀斑 新鲜出血灶呈鲜红色,陈旧的出血灶呈暗红色,以后随红细胞降解形成含铁血黄素而带棕黄色。 萎缩的病理变化 .1)全身各组织器官的变化规律 脂肪组织的萎缩发生得最早且最显著; 肌肉; 肝、肾、淋巴结、胃、肠等器官; 脑、心、肾上腺、垂体、甲状腺的萎缩发生较晚,也较轻微。 2.)眼观 ⑴脂肪组织消耗殆尽 皮下、腹膜下、肠系膜的脂肪完全消失;心脏冠状沟和肾脏周围脂肪组织呈灰白色或灰黄色、半透明胶冻样,即发生浆液性萎缩。 3. )镜检 实质细胞体积缩小和(或)数量减少,细胞质减少,致密浓染,细胞核皱缩,染色加深;间质结缔组织则相对增多。 5槟榔肝 眼观:由慢性淤血引起的肝脂肪变性,淤血成暗红色,脂变部位呈灰黄色,其表面和切面呈红黄相间的形似槟榔的花纹“槟榔肝” 镜检 肝细胞肿胀,胞浆内有脂滴,胞核被脂滴挤于一侧,形状改变。 中心脂肪化:淤血 周边脂肪化:中毒

脂肪肝:大部分肝小叶的肝细胞弥漫性脂肪变性 6虎斑心 眼观 变性心肌纤维肿胀,呈灰黄色的条纹或斑点 与正常的心肌纤维(暗红色)交叉分布呈红黄相间的虎皮状花纹,称为“虎斑心”;镜检 细小的脂肪空泡(脂滴)呈串珠状排列在肌原纤维之间,横纹消失。 7炎症的病理变化 变质渗出增生三种 8良性肿瘤恶性肿瘤特点 区别要点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组织分化程度 分化好,异型性小,与原组织形态相似 分化不好,异型性大,与原组织形态差异大 核分裂相 较少或无病理核分裂相 多见,病理核分裂相 生长方式 膨胀性或外生性生长,常有包膜形成 浸润性或外生性生长,无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生长速度 缓慢,很少坏死和出血 较快,常伴有坏死和出血

动物病理学题库

51、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贯穿于疾病发展的始终。( ) 52、结核病导致的干酪样坏死属于液化性坏死的一种类型。( ) 53、凡是使动脉血流中断、血管阻塞的因素都可造成梗死。( ) 54、增生是细胞体积增大,而肥大是细胞数量增多。( ) 55、发生炎性水肿时,有大量的白细胞渗出。( ) 56、良性肿瘤组织学特点,分化良好,无明显的异型性,可见核分裂相。() 57、体温升高就是发热。() 58、肺炎是指肺组织含量异常减少而致体积过度膨大。() 59、休克是生命重要器官循环灌流量危急性锐减,使机体发生严重的机能代谢障碍和细胞损害的病理过程。( ) 60、急性肾小球性肾炎通常以增生为主。眼观肾体积肿大,被膜紧张,易剥离。表面与切面光滑潮红,俗称“大红肾”。( ) 61、蜡样坏死是特指心肌的坏死。( ) 62、动脉性充血是指组织或器官因静脉回流受阻,血液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淤积,使局部组织血量增多。() 63、营养不良性钙化是指钙盐沉着在变性、坏死组织或病理性产物中的过程。() 64、脓细胞是从血液中渗出的中性粒细胞。() 65、肿瘤的实质就是肿瘤细胞,它决定肿瘤的性质。() 66、代谢性酸中毒是由于机体内固定酸生成过多或NaHCO3原发性减少,致血液pH值趋向低于正常。() 67、心脏在缺氧时出现的心率加快,心收缩力和输出量增加提高全身供氧量,对

急性缺氧有一定代偿意义。() 68、外周血液中血细胞数量增多的现象叫白细胞核左移现象。( ) 69、疣性心内膜炎时,其疣状物是由纤维素、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构成。() 70、慢性出血性贫血时间久了,可引起缺铁性贫血,血液中有核RBC和小RBC 增多。() 71、生物性致病因素的致病特点是有一定的潜伏期。() 72、栓塞仅指血栓随着血流运行堵塞血管的过程。() 73、转移性钙化是指钙盐沉着在变性、坏死组织或病理性产物中的过程。() 74、发热、白细胞增多、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机能亢进和细胞增生、实质器官的病变可见于炎症的全身反应。() 75、良性肿瘤生长方式多取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楚,常无包膜。() 76、由于外界环境温度过高或湿度过大,使机体散热障碍而导致的体温升高称为发热。() 77、当大量溶血所形成的未结合胆红素增多。胆红素定性试验为直接反应阳性。() 78、血液中白细胞从轴流进入边流,靠边的白细胞粘附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称为白细胞附壁。() 79、支气管肺炎时,肺组织眼观变化呈现多色彩景象。() 80、浮膜性纤维素性肠炎时,肠粘膜表面形成凝固的纤维素假膜,例如猪瘟。() 81、防御机能包括屏障机能、吞噬杀菌作用、解毒机能、排毒机能。() 82、血栓与血管壁黏着,死后血凝块易与血管壁分离() 83、增生是细胞体积增大,而肥大是细胞数量增多。( )

动物病理

动物病理学 Animal Pathology 绪论 一. 概述 二. 学习病理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三. 病理学研究基本方法 四. 病理学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绪论 一、概述 (一)病理学定义 (二)病理学的任务 (三)病理学的范畴 (四)病理学在兽医学中的地位 绪论 一、概述 (一)动物病理学(animal pathology)定义 兽医病理学(veterinary pathology) 是以生物化学.生理学.解剖学.组织学及微生物学等为基础,运用上述各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患病机体(动物)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从而探讨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即研究异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绪论 一、概述(二)病理学的任务 病理学的主要任务是应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研究和阐明: 1.病因学(etiology)即疾病发生的原因(cause),包括外因、内因及其相互关系; 2.发病学(pathogenesis)即在病因的作用下,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具体环节和过程; 3.病理变化或病变(pathological changes or lesions),即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有时还阐明由于这些变化引起的临床表现,称临床病理联系(clinicopathological correlation). 4 . 疾病的转归和结局(results)。 (significance(意义), effect(影响)gross appearance(眼观变化/大体变化), microscopic appearance(镜下变化) 绪 论 一、概述(三)病理学的范畴

病理学主治医师:肿瘤病理诊断基础考考试.doc

病理学主治医师:肿瘤病理诊断基础考考试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单项选择题 原位癌是指( )A.早期癌 B.原发癌 C.黏膜内癌 D.未发生转移的癌 E.未突破基底膜的癌 本题答案: 2、单项选择题 决定肿瘤性质的主要依据是( )A.肿瘤的生长方式 B.肿瘤的肉眼形态 C.患者的发病年龄 D.肿瘤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 E.患者的临床表现 本题答案: 3、单项选择题 肿瘤恶性程度的高低取决于( )A.肿瘤发生的部位 B.肿瘤的大小 C.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 D.肿瘤的生长方式 E.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 本题答案: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4、单项选择题 与艾滋病发生有关的是()A.EBV B.HPV C.HTLV-1 D.HBV E.HIV 本题答案: 5、单项选择题 下列为恶性肿瘤的是()A.畸胎瘤 B.精原细胞瘤 C.纤维脂肪瘤 D.血管瘤 E.软骨母细胞瘤 本题答案: 6、单项选择题 淋巴结转移性肿瘤最先出现于()A.淋巴结门 B.淋巴滤泡生发中心 C.被膜下 D.边缘窦 E.副皮质区 本题答案: 7、单项选择题 良恶性肿瘤的区别要点中,应除外()A.生长速度 B.生长方式 C.复发和转移 D.细胞异型性 E.局部压迫和阻塞的严重程度 本题答案: 8、单项选择题 下列不属于腺癌的是()A.印戒细胞癌 B.髓样癌

兽医病理学重要复习名词解释

家畜病理学 名词解释 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从而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基 本规律的一门学科。 疾病:病因与动物机体相互作用的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过程。 充血: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和器官中的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 淤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里,引起局部组织中的静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心力衰竭细胞:当左心衰竭引起慢性肺淤血时,肺泡腔中出现了吞噬有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的的巨噬细胞。 槟榔肝:由于淤血的肝组织伴发脂肪变性,故在肝切面形成暗红色淤血与土黄色脂变肝细胞区相间,眼观似槟榔状花纹,故称为“槟榔肝”。 血栓:在活体的血管或心脏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成分析出,黏集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物质称为血栓。 机化:肉芽组织取代各种病理产物的过程。 梗死:由于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而发生坏死,称为梗死。。 栓塞:血液循环中出现不溶性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并阻塞血管管腔的过程,称为栓塞。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出血:血液流出血管或心脏之外,称为出血。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血液流入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称内出血。 瘀点:漏出性出血时,在皮肤、粘膜、浆膜和实质器官呈点状出血,称为血点或瘀点。 瘀斑:严重时,呈斑块状出血,称为血斑或瘀斑。 休克: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有害因子作用时所发生的,伊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器官 微循环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为特征,并由此而导致的各种重要器官代谢障碍和结构损害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变性:在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过多的变化称为变性。 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病理性死亡,称为坏死。

《动物病理学》1模拟试题1-6套

《动物病理学》模拟试题(一) 一、看图描述病变(20分) 1、图一:肝脂肪变性 2、2、图二答:猪膀胱粘膜出血 3、3、图三答:脾含铁血黄素沉 着 4、4、图四答:法氏囊淋巴 滤泡萎缩5、 5、图五答:肝凝固性坏死灶 6、6图六答:心包炎、肝周炎(纤维素性渗出) 7、7、图七答:淋巴结核干酪样坏死 8、8、图八答:肺间质性水肿 9、9、图九答:血管套 10、10、图十答:急性渗出性肾小球肾炎 二、名词解释(20分 1、微血栓答:由红细胞凝集,溶解或血小板及纤维蛋白的沉积而形成的均质、红染无结构的物质,存在于微循环小血管内。

2、髓样化生答:当骨髓造血机能障碍时,由骨髓以外的脾、淋巴结或其他器官生成血细胞的过程。 3、白斑肾答:非化脓性间质性肾炎时肾表面有大小不一的灰白色油脂状的斑点或斑块间质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而后结缔组织大量增生。 4、趋化因子答:能诱导白细胞作定向游走的化学物质。 5、代谢性酸中毒答:[HCO3]原发生减少,导致血液PH 值趋向低于正常。 6、休克答:休克是由于各种病因的作用,微循环灌流量急剧降低,而引起机体重要器官血液供应不足使机体发生严重的机能代谢障碍和细胞损害的病理过程。 7、肉芽组织答:是指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构成的一种幼稚的结缔组织,并含有多少不等的炎性细胞。呈颗粒状、粉红色,质地脆软,类似肉芽。 8、机化答:坏死组织、病理性产物被肉芽组织形成的结缔组织取代的过程。 9、内源性致热原答:发热激活物激活体内产内生性致热原细胞,使其产生和释放引起机体发热物质称为内源性致热原。

10、槟榔肝答:慢性肝淤血的同时伴有脂肪变性,使肝脏的切面呈现槟榔状的花纹。 三、填空(10分) 1、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可分为1)潜伏期(2)前驱期(3)显明期和(4)转归期这四个时期。而机械性病因引起的疾病无(5)潜伏期(6)前驱期。 2、根据变性物质存在的部位,可将变性分为两大类,即(1)细胞变性和(2)间质变性(2)。其中前者包括(3)细胞肿胀(4)脂肪变性和(5)玻璃样变。后者包括(6)粘液样变(7)玻璃样变和(8)淀粉样变。 3、神经细胞对病理刺激的应答包括 3. (1)急性肿胀(2)染色 质溶解(3)空泡变性(4)液化 (5)慢性损伤(6)缺血性损伤、包涵体,包素等。 4、脑坏死包括(1)中毒性脑软化和(2)营养性脑软化两种。 5、败血脾见于(1)牛羊炭疽(2)猪丹毒等疾病。脾脏(3)显着肿大。镜下(4)多血、(5)炎性渗血、(6)变性,坏 死。 6、贫血时,红骨髓功能增强,出现(1)大量幼稚型RBC,见于(2)失血(3)溶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