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五章 行为主义地理学

第五章 行为主义地理学

第五章行为主义地理学

20世纪60年代,欧美人文地理学发生着显著变化,空间分析学派弱点逐渐在实践应用中暴露出来,在对空间分析方法进行修正的过程中,行为主义学派开始逐步形成,成为欧美该时期人文地理学的重要流派之一(林初升,1996)。我国地理学者从80年代开始在地理学界引入欧美行为主义的理论研究成果,但对人文地理学界的影响不大,缺乏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研究。

一、行为主义地理学的渊源

行为主义地理学派和人文主义地理学派构成了行为地理学的两大重要流派。行为地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在本世纪20年代以后逐步提出,其渊源大部分源于包含大量以经验为依据的社会科学,特别是心理学和社会学。

20世纪20 年代,行为科学产生于美国,它利用社会学、心理学等来研究人们的社会行为,产生行为的原因以及如何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并开始对地理现象进行人类行为的研究,将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感应和行为概念引入到地理学,使地理学研究的人地关系触及到了人与环境的关系。

行为主义地理学的先驱是怀特,其《人类对水灾的调节》开展了人们对环境灾害反应的的地理行为研究(White, G. F.,1945)。接着,怀特及其助手通过对其它灾害反应的研究进展发展了行为主义。沃尔波特所著的《空间关系中的决策》一书中,预示了行为地理学的发展被确定下来,沃尔波特的研究主要揭示了移民模式下的决策过程(Wolpert, J.,1964);戈利吉和布朗开展了空间和习惯行为模式的研究(Golledge, R. G. and Brown, L. A.,1967 );另外,考克斯开展了对影响决策制定的信息流的研究(Cox, K. R.,1969 ),凯茨对行为主义的研究进展作了综合分析;所有这些工作为行为主义地理学派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行为地理学是在避免空间分析学派的机械性和将人地关系物化的基础上产生的(许学强、朱剑如,1988)。空间分析学派的观点在20 世纪60年代中期,特别是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得到普遍接受,但在与之紧密相邻的北大西洋周边的许多国家的学术界却与之毫无联系,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以前人文地理流派的方法论和哲学基础的抵制。空间分析学派追求对空间组织模式的描述和追求距离对人类行为影响的结果的解释,过分偏重客观和数量化,操作中的技术要求较高,其系统的方法引起的注意较少。几乎是在同一时代,空间分析学派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受到了攻击,反对者认为实证主义方法论不仅割裂了“新”和“老”的人文地理学的内在联系,而且还在空间分析中对各种各样模式理解的失败,这些攻击者部分来源于没有接受和从事实证主义空间分析的研究者,另一部分来源于对该学派成就不满,期待寻找新的理论和方法的学者,该两派之间的争论将人文地理学引向了不同流派,最初对空间分析学派的方法和理论进行修正与批判,但没有形成新的方法论和哲学基础的那一派走向了行为主义地理学(Johnston,R.J.,1991 )。

行为主义地理学早期是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即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必须剔除掉一切外在的、虚假的成分,使事物呈现其固有的本性。反映到地理研究上,就是从正面探索人地关系中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即人的行为是非理性的,行为选择并不一定是最合理的,但应是最满意的,个人的心理价值和感应都是可以影响空间形式的,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行

为学派对空间分析作了有益的补充和批判。但是,行为主义的观点往往还是忽略了社会现实的限制,显得过于理想化。研究者仍然保持客观的立场,并动用了大量统计分析的手段寻找非理性中有规律性的东西(许学强、朱剑如,1988)。

行为主义的产生在于其对实证主义的空间分析学派的批判和继承,在方法论上并没有根本性的变革。实证主义阵营觉醒的主要背景在于他们逐渐认识到其建立的模式经过验正后并没有对现实进行很好的描述,致使面向发展地理学理论的进展相当缓慢。比如,就中心地理论来说,通过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分析,考虑人们的行为选择,进行推理来建立公理体系,但这种推理只是在反映居住聚落外部形态上有价值,而在如何理解社会的空间组织上却苍白无力。空间分析学派过分强调对世界的形态描述和环境推理,只是说明了世界看起来象什么或应当看起来象什么,并没有理解人们行为的原因以及如何构建其空间组织(Johnston,R.J.,1991 )。布鲁克菲尔德指出,人文地理学考虑的东西不仅仅是实证主义者工作的基本目标——归纳和理论的建立,更重要的是达到目标的过程。批评主要集中在空间分析学派建立的那些模式上,以及他们以精确信息为基础和行为较为经济合理基础上建立的公理体系。批判者认为需要建立更好的模式,应比以前的研究更重于推理,模式的建立更多是在对行为进行调查推理的基础上,而不是以行为的假设为依据,同时需要提供更加广泛适用的模式。

行为学方法在地理学中的引入是为了追求更大的现实性。针对空间分析学派的不足,在地理学研究中引入环境心理学、人类学和组织行为理论来构建模式。人们或社团在对客观环境和主观环境认识上的差别,导致了宏观研究转向了微观(个人或社团行为)研究,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过程上,而不是形式上(顾朝林,1997 )。考克斯和戈利吉认为行为主义地理学的目标是基于“经济人”的基础之上,注重理解空间上的行为是什么,为什么产生这样的行为,而不仅仅在于在空间上建立什么样的模式,他们认为个体应该是积极的决策制定者,而不是消极不变的反应者(Cox, K. R. and Golledge, R. D.,1981 )。行为主义地理学在形成过程中,在理论建构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上进行多学科交叉集成研究,提高了决策过程的科学性和行为结果的正确性。行为主义学派和空间分析学派的一个重要不同在于它强调对行为的过程性研究远胜于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结构解释和形态描述(Johnston,R.J.,1991 )。

行为地理学代表一种新的人地关系的思想观念和人文地理的研究方法,在实践中引入了大量的认知和行为理论,于本世纪60年代在欧美逐渐兴起。行为地理学在其产生过程中,由于所持方法论的不同,强调从具体出发来研究人类行为,以人为中心的那一派发展成为人文主义学派,而强调从抽象出发来研究人类的空间行为则发展成为行为主义学派(张文奎,1993)。

二、行为主义地理学的发展阶段

行为主义地理学发展到目前为止主要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其一般理论研究有所淡化,而对行为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在逐步增长。

(一)第一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为行为主义地理学的产生到其成熟时期,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20世纪60年代,一些学者对空间科学方法不断进行修正,行为主义学派开始逐步形成。考克斯和戈利吉在1981年出版的《地理学的行为问题(Behavioural problems in geogrophy revisited)》一书最终标志其走向成熟(Cox, K. R. and Golledge, R. D.,1981 )。这一时期,行为主义学派主要对人类空间活动和现象进行解释,其主要研究课题是关于资源管理、环境

感知、决策制定和空间扩散等方面,通过对这些抽象的行为过程的研究,使行为主义地理学逐渐走向成熟。

(二)第二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为行为主义地理学的发展时期,从80年代一直到90年代。在该时期,行为主义地理学在理论研究上并没有重大突破,许多理论注重阐述和解释空间行为和行为所在的空间中的人与环境的动态关系,同时,在对个人行为和微观结构等问题的研究上提出了一些较为棘手的问题(Densham, P.,1991 )。戈利吉及其同事对行为主义地理学的应用研究的进展提供了杰出的综述资料,其他学者相继探讨了行为主义地理学与环境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和城市生态学、灾害研究、规划研究等之间的关系。沃姆斯利的《城市生活》一书是将环境研究感知研究与城市研究有力结合在一起的最有意义的研究著作。近年来,北美感知和行为地理学主要集中在四个主题进行研究:(1)空间认知和人类行为;(2)人与环境关系的生态研究;(3)景观感知和经验研究;(4)包括多样的社会和文化群体在空间中的比较研究(Aitken, S. C., Cutter, S. L., Foote, K. E. and Sell, J. L., 1989 )。目前,感知和行为理论在一些实践领域中获得了广泛应用,包括景观建筑和城市设计、环境保护和管理、可持续发展和资源规划、区域分析和预测、交通规划和制图等(Aitken, S. C. and Gerard Rushton,1993 )。

行为主义地理学研究并没有引起脱离空间科学模式的革命,反过来却成了它的附庸(Johnston, R. J.,1991)。行为主义地理学研究的问题之一是要对其所研究的行为得出有效的结论就必须对大量个体的决策和大量样本的测量作研究分析,但资料的有限性又制约了只能对整体行为结果的少部分或有限部分作研究,因此,使用行为序列法只能在牵涉决策者较少的人文地理学分支研究中才能取得一定的成功(林初升,1996 )。行为主义地理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批判。马克思主义等学派对行为主义的批评主要是不满意它的方法论,认为行为主义对实证主义的批判不够彻底(Anderson,J.,1973 )。行为主义学派的行为科学的研究方法没有脱离历来的空间科学的范畴,并没有进行方法论和哲学基础的根本革新。

行为主义的行为学方法过分重视个人的行为而不是团体的行为,因此,原有的对认识与环境过分简单化的观点很快成为攻击的目标。新韦伯主义学派和新马克思主义学派都批评它过分重视个人的选择,过分强调“社会结构的影响”上。这些批评启发了行为主义学者重新思考,加强了革新扩散、居民流等方面的行为假定,个人行为与广泛的社会约束模型间的联系也得到重视,并逐步衍生出人文主义的方法(顾朝林,1997 )。

思里福特认为,对行为主义的批评主要来源于:个体决策者并不比对刺激进行自动反映的决策好多少,它忽视了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的重要性,而单方面强调个体行为的调查。然而,行为主义地理学的研究也提供了一个较为有用的方法论,使人文地理学者能从广泛的地理单元中选出有效的单元来进行研究(Thrift, N. J.,1981 )。目前,从事行为主义理论研究的学者在减少,而且有越来越脱离地理学的趋势,较少有人从事行为主义的方法论研究。行为主义对实证主义的强调远胜于常规调查,同空间分析学派的传统仍保持很强的联系,强调把人作为刺激的反映者来研究,而人文主义者则把人当作是在与周围环境不断相互作用而且其自身在不断变化的个体来研究,两者研究方法完全是对立的。人文主义者认为行为主义和空间科学对整体现象,如对贸易流的研究方法是有效的,行为主义者认为他们的方法论与情感和景观的研究是不相干的,人文主义与行为主义存在较少的共同点,而且在不断竞争人文地理学的哲学基础地位(Johnston,R.J.,1985 )。

三、行为主义地理学主要研究内容

行为主义地理学所研究的行为是以环境印象为基础的,包括人的内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其研究的内容已广泛涉及到人与环境的关系等多个领域。行为主义地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也不断得到应用和推广,比如在城市与区域规划、环境设计中的理论指导,等等。目前,行为主义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行为空间与空间行为、空间分析与决策、心智图与认知地图、行为矩阵、行为主义的方法论等。

(一)行为空间和空间行为

行为空间和空间行为研究是行为主义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人类行为空间就是人类活动的地区界限,它包括人类直接活动的空间,也包括交流认识活动的间接空间,前者为活动空间,后者为因为进行交流而超越活动空间的空间。

活动空间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居住地的地理构成的场所与通路。它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同地理环境之间间接的接触范围。人的活动空间通常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在居住小区或附近的移动,第二是活动地点间的规则的往返移动(通学、通勤、交际、购物等),第三是向这些活动地点的周边移动。这些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即可明确活动空间。地理学家主要研究人种、民族、社会经济集团、居住环境等的差别对活动空间的影响。

行为主义地理学者开始就对不同时间内人们空间活动的行为空间进行了研究。卡尔斯泰因认为:时间和空间被描述为限制活动中的资源,任何涉及到个人的行为同时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上。他使用了一个时空坐标系来对人类活动的时空关系加以研究(Carlstein,T.,1980 )。哈盖斯坦德认为,时空运动受三种方式的制约:首先是受一天中8小时睡觉的生理需要制约,行为空间中的运动受交通方式的制约;第二是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内处于特定的空间中,限制了个人在自由时间内的活动范围;第三是要求个人在特定时间内到某固定场所的限制(Hagerstand,T.,1975)。其他学者还讨论了通勤、购物、交际等的行为空间研究。

空间行为通常是人们在认知基础之上进行判断选择而采取的自觉或不自觉的行动。对于个人的空间行为可能是随机的,但就一定集团而言,将表现一定的规律性,对此可以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行为主义学派最初都是开展对不同环境背景中的个人行为进行研究,加以分析,从而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和各种选择方案。

人文地理学家研究人类行为旨在探讨人类的空间行为规律,研究人类为什么采用这样的行为而不采用那样的行为,也研究人类对环境作用的行为,以及社会、文化、政治等行为的空间问题,为政策的制定和各行业的决策提供依据。7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用行为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建立了相应的人地关系模型,以弥补传统的研究方法和数量方法对这些问题解释的偏颇。欧美等国学者为此建立的主要模型有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模型、城市生活行为模型、消费者行为模型、区位决策行为模型、空间位移行为模型等(金其铭等,1997 )。

空间分析学派注重对结果的描述,仅在于建立模型,无论其多么高深,也不能解释其作品的产生过程,带有较强的机械性(Johnston,R.J.,1991 ),而行为主义将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注重行为空间研究和空间中人的行为研究,更注重逻辑推理和实践运用,近年来在规划实践、企业经理区位选择、消费者行为研究等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空间分析与决策

人类的各种空间活动很少是随意作出的,通常都是遵循某种规则和思路进行的有组织的空间行动。行为主义地理学最初就是针对人们对水灾的反映来进行空间分析,是在研究人们如何进行决策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沃尔波特在1964年发表在《美国地理学家协会年刊(AAAG)》上的一篇论文“The decision progress in spatial context”将许多人文地理学家引入到非常规方法的行为主义的选择上,在对空间模式的选择中,假设了一个合理的经济决策制定者,对农民的土地利用决策进行了空间分析和研究(Wolpert,J.,1964 )。随后,沃尔波特继续该主题开展了对移民的研究,瞄准了空间分析者存在移民模式下的决策制定模式研究,对个体的场所利用和行为空间作了分析,引入了社会学和心理学机制,此后,还进行了一系列与决策相关的专题研究。凯茨在对水灾地的管理研究中发现:就象对资源进行管理一样,决策在人们看待风险和不确定环境的机遇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凯茨的研究在于理解为什么人们选择在易发水灾的地方居住,他认为正确的决策必须基于四个假设基础之上:(1)人们作出的决策可能是被迫的,但应是合理的;(2)人们要有选择性,即在多个选择之中作出决择;(3)选择要以丰富的结构化的知识为基础;(4)依据事先制定的标准来评价信息。怀特等人关于决策的研究对美国政策的制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区域合作提供了大量的咨询和帮助(Burton, I.,Kates, R. W. and White, G. F.,1978 )。布朗和莫尔在对内城区人口和商业外迁的研究中拓宽了沃尔波特的场所利用和行为空间的概念。所有这些研究都对社会公共政策制定、国家政策制定中个人的作用等,加强了行为主义地理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行为主义地理学在对区位选择和决策制定的研究中,借助于空间科学和区位理论的指导,获得了较大发展。决策的科学性要求建立相关的决策支持系统(SDSS),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由多学科交叉集成,主要来自于决策理论、运筹学、管理科学等,规划和行为主义地理学正在尝试着将地理信息系统和常规行为模式以计算机为基础加以集成,获得于客观现实相符合的科学决策(Amstong, M. P.,1990 )。空间决策支持系统将为行为模式在决策中的应用提供有力支持。比如,城市规划师常使用行为模式来反映城市内城区人口流动情况。,由于GIS等技术的发展,在模拟交通流和实测交通流之间建立了相关关系,并将其落实到图上成为可能,使规划者能利用这样的关键信息预测将来的交通情况并进行科学决策(Aitken, S. C. and Gerard Rushton,1993 )。在后来的研究工作中,空间行为研究与空间决策仍然是行为主义地理学者研究的主题之一,它将与其它社会学科相结合,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科学的决策手段。提默曼斯和戈利吉对空间决策理论提供了很好的综述,他们认为空间行为选择理论和决策研究是行为主义者最可能在实践中作出贡献的领域(Timmermans, H. and Golledge, R. G.,1990 )。

(三)心智图和认知地图

心智图(MENTAL MAP)是广大人文地理学家进行行为分析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是以个人地理物象为基础,把人们物象环境中的地物重现在空间图式上(于洪兵,1997 )。英国地理学家伍尔德里吉最早提出心智图的设想,用以研究空间行为结构(Wooldridge,S.W.,1956 )。戈尔德和怀特对此加以了创新,基于了解人们任何评价他们周围环境的好奇心,他们对不同国家和不同等级区域中的人的行为作了测量,然后对其等级结构作了分析,明确了它们的基本组成单位——群体心智图(Gould,P.R. and White,R.,1974;1986)。该心智图在空间分析和社会投资规划等领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紧随戈尔德之后,许多人领导开展了对空间

分析和决策方面的方法论研究(Pocock, D. C. D. and Hudson, R.,1978 ),在方法论研究上也有较大进步,但对行为地理理论的发展并没有作出较大的贡献。唐斯确认两个主要的研究环境物象方法是:(1)结构的方法。要求对储存在人们头脑中和人们每天生活中使用的空间信息的性质进行调查研究;(2)评价的方法。即找出什么样的因素是人们所处环境中最重要的,以及如何来评价这些因素在决策中的重要性程度(Densham,P.,1991 )。地理学家将评价的方法广泛应用到认知图(CONGTIVE MAPPING)领域,包括人们对其所处环境的信息进行获取、编码、回忆和修正的所有认知过程,同心理学结合在一起,顺应了学科交叉发展的市场需求。

基特卿认为:人类的一个基本需求是人们对其周边环境的了解,这种需求导致了人们空间行为的产生和对地方的感觉(Kitchin,R.M.,1997 )。认知图研究集中于理解人们如何感觉周边的环境,如何利用知识去进行空间决策和选择,它关心的是人们有意识、或是从潜意识去获取、学习、开发、思考和存储的数据与其每天生活的地理环境的关系(Downs, R. M. and Stea, D.,1973 )。基特卿阐述了大量理论在解释知识如何被学习、存储和结构化方面的进展。认知图研究空间关系中的知识任何被构建和如何学习了解新的环境,它是行为主义及相关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Kitchin, R. M.,1997 )。

林奇认为:心智图主要由五个方面构成:(1)路线(PATHES)。是区域和城市的道路网络系统;(2)边缘(EDGES)。指城市和区域的线状边缘;(3)结节点(NODES)。主要的交接点和事物的交换点;(4)分区(DISTRICKS)。指城市内部的功能分区;(5)地方标志(LANDMARKS)。是规模比市中心小的一些功能点(Lynch,K.,1960 )。这五个要素间强度和丰度的不同将构成城市和区域的框架结构,具体反映到头脑中就形成一个特定区域的心智图。地理物象的心智图是人类日常活动和人类移动地理选择的依据。不同等级的空间位置和距离影响行为活动的选择,心智图的形成来源于人们直接或间接获得的各种信息,能够反映和决定人的空间行为,对指导和研究人的空间行为选择具有重要作用,在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四)行为主义方法论和研究方法

行为主义地理学的进展主要是通过对过程的归纳得出普遍的结论,其研究方法主要借助于推理。行为主义地理学方法论许多源于空间分析学派,普雷德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行为研究的方向,其《行为与区位(Behaviour and Location)》一书在基于“经济人”概念基础上,进行了替代性的理论建构,对现有区位理论进行了批评,他认为由知识结构不合理的决策者进行区位决策和土地利用,其得到的空间模式注定会与事实不相符(Pred, A.,1967 )。

针对传统空间分析学派理论建构模式的不足,普雷德提出了行为矩阵的概念,纵轴代表有效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横轴代表使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完美信息的理性决策者位于矩阵的右下角。矩阵中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位置其决策将发生变化,在同一位置因人不同其决策也将不同,每一个人将不会始终停留在矩阵中的同样位置,普雷德通过调整个人在矩阵中的移动引入了动态部分,决策将因个人处于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发生变化。行为矩阵的研究是行为主义地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领域,用作对创新的扩散、投票、空间调查等的研究方法,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也具有较大影响。

当然,行为矩阵方法后来也受到哈维等人的批评。他们认为:行为矩阵模式定义模糊,过于自负,不可操作,对行为复杂性的理解过于简单化,并对其使用潜力感到质疑(Harvey,D.,1969b )。

行为主义地理学研究方法往往是通过大量个体行为数据的收集来对过程进行研究,其成功之处很多是在涉及到范围较小的一些领域获得成功。在行为科学的研究方法中,表现出非常重视空间科学的倾向。戈利吉认为,行为科学的研究方法第一个目的是说明某项行为为什么能够发生,第二个目的是设问“人类在空间中创造出什么样的模型”。戈利吉不单只是把行为看作“物理的社会,经济的结构”,同时把它看作“行为的单位或行为单位构成的系统”,把“城市一般的认知结构”作为问题提出,他提出的锚点理论(ANCHOR POINT THEORY)将空间行为与时间变化相结合,把空间关系与时间过程相结合,是行为科学研究方法的一个重要进步。此后,许多学者对戈利吉的这种研究方法加以深入,发展了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

在行为主义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中,80年代的一个主要倾向是对过程的分析变得越来越复杂,很多工作是对空间科学方法和其总体的实证主义倾向的行为分析模式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数学方法的模拟和统计分析,根据大量独立变量的变化来解释行为方面的变化,这一时期对行为过程的研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方法的革新,里格利对各种研究方法进行了综述(Wrigley,N.,1985 )。目前,人们认知和熟悉其活动空间的测量设备有了很大改进,反映这些认知量化的技术过程有了很大提高,增强了行为主义研究方法的实效性(Golledge, R.

G. and Timmermans, H.,1988 )。

行为主义地理学者通过归纳推理来解释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空间模式,然后再通过环境规划来修正人类空间行为。戈尔德认为该方法建立在四个假设基础之上:(1)个人行为环境是他们自己感知的,而且很可能不同于现实世界;(2)人与环境进行相互作用,不断反映环境和塑造环境;(3)研究集中于个人,而不是群体;(4)行为主义地理学是多学科交叉的。在这个总体框架内,虽然研究方法在不断变化,但其总体方向是不变的(Gold,J.R.,1980 )。

行为主义地理学的大量研究工作被用到对行为模式的确认上,而对支持行为的智能结构缺乏深入分析,因此,对人们行为选择的研究并没有很大的进步,在很多情况下,认知地理学并没有解释社会空间组织的行为意图,更多是解释个人空间行为上去了。目前,人工智能(AI)被作为对认知行为过程研究的一种新手段提出来,企图使用计算机模拟决策来代替人脑的决策(林初升, 1996 )。在行为研究中,知道人怎样行动或为什么这样行动是关键的,人工智能能产生前者,但对后者却帮助不大,所以人工智能、GIS 技术不能代替人类决策,但可以为人口迁移研究、区位决策、市场研究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行为主义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处理方法的科学性将大大提高,其方法论也将在常规科学轮廓模式的背景下获得持续进步,但至今行为主义在方法论上仍没有根本性的突破。

四、结语

行为科学在地理学中的应用是地理学的革命性突破。行为地理学从心理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吸收了许多有益的成果,行为主义地理学是在批判空间分析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从空间科学的观点出发,将其扩充成为行为科学的研究方法,以此来研究人类的行为空间和空间行为。然而,人们的行为空间在不断变化,近年来,信息空间(CYBERSPACE)的提出是对传统的地理空间的巨大冲击。信息空间被认为是跨国公司利用虚拟空间、电子空间中的信息进行贸易的数据空间或网络空间,他将导致城市——区域重建、办公自动化、幕后办公、贸易全球化、网络化服务、管理和就业重构等重大变化(Kitchin, R. M.,1998 )。信息空间将怎样影响人类的空间行为和城市社会的方方面面呢?如何看待购物模式、交通模式、娱乐、教育等的空间变化呢?然而,信息空间并不能取代地理空间,也不能毁坏空间和时间,他将作为一个虚拟空间叠加在地理空间上,对人们的空间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行为主义地理学者将认识到这种变化,在理论和方法研究上,变行为论、心理学、社会学等在人文地理学中的简单引入为多学科集成研究,吸收相关的科学技术来发展其

理论,更新传统的方法论,才能为信息时代人们复杂的空间行为决策研究作出贡献。目前,西方也对行为的研究借助于归纳统计学的发展和人工智能及GIS技术等的支持,抽样调查的可靠性和处理繁杂数据的能力大大提高,增强了空间决策能力。在我国,从80年代开始,城市研究的行为学派开始得到发展,城市社会空间的研究、城市发展与城市决策者关系的研究、规划决策行为与公众行为的研究等成为城市研究的热点。近年来,有些学者开始广泛采用抽样调查、问卷设计等方法对城市社会空间中的各种现象进行调查分析,另外,还开展了旅游者出游行为研究和空间分析,大草地公共活动空间市民的游憩、购物行为研究等。对西方行为主义学派的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引入,在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加以推广,将对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起重大的促进作用。

推荐阅读参考资料

1.Aitken, S. C. and Gerard Rushton, 1993,Perceptual and behavioural theory in

practice: progress in human in geography 17,378—388.

2.Amstong, M. P., 1990:A knowledge—based approach for supporting locational

decision—making.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17,341—64.

3.Carlstein, T., 1980, Timing space and spacing time. London: Edward Arnold.

4.Cox, K. R. and Golledge, R. D., 1981, Preface. Behavioural problems in geography

revisited, London: Methuen,xiii—xxix.

5.Desbarats, J.,1983, spatial choice and constraints on behaviour.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73,340—57.

6.Densham, P., 1991, spati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ons. London: Longman, 403—12.

7.Downs, R. M., 1970, Georaphic space perception: Past approaches and future

prospects. Progress in geography 2.London: Eduard Arnold, 108—65.

8.Downs, R. M. and Stea, D., 1973, congnitive maps and spatial behavior: process

and products. Image and environment. Chicago, IL: Aidine, 26—8.

9.Gold, J. R., 1980, 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ural geograph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0.Golledge, R. G. and timmermans, H., 1988, Behavioural Modelling in Geography

and Planning. London: Croom Helm.

11.Gould, P. R. and White, R. 1986, Mental maps. London: George Allen & Uniwin.

12.Kitchin, R. M., 1998,Towards geographies of cyberspace.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2,406-385.

13.Lynch, K. 1960, The image of the city. Cambridges Mass: MIT press.

14.White, G. F., 1945, Human adjustment to flood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Research paper 29.

15.Wrigley, N., 1985, Categorical data analysis for geographer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tists. London: Longman.

思考题

1、行为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2、行为主义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3、概述行为主义地理学发展分期。

4、名词解释:心智图、认知地图、锚点理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