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八年级科学(上)知识点

八年级科学(上)知识点

八年级科学(上)知识点
八年级科学(上)知识点

继往开来教育2010年底期末测试

科目:八年级科学(上)命题人:佚名学生姓名: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存在大气压强的一项是( )

A.堵上茶壶盖上的小孔,茶壶里的水不易流出来

B.用抽气机抽出灯泡中的空气

C. 医生提起针管里的活塞,使药液通过针头进入针管

D.吸盘挂衣钩紧贴在光滑的玻璃砖上可用来挂衣服

2. 下列各种情况中,可能会引起水污染的是()

①过多使用农药②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③过多使用化肥④未经处理的化工厂排出的废水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下列现象不可以用来判断风向参照的是()

A、沙尘扬起的方向

B、旗帜飘扬的方向

C、水波移动的方向

D、石头滚落的方向

4.普通冰箱冷藏室的冷凝管应装在冰箱的( )

A.上部B.下部 C.中间 D. 随便哪里都可以

5.有时,我们看到天空云很多,但却不形成降水,可能是()

A.空气温度低 B.气温太高C.云层上升速度太快 D.云中凝结的水珠还不够大6.皮肤对保持人的体温恒定有重要作用,夏天天热时()

A、大多数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

B、大多数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减少

C、大多数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增加

D、大多数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加7.将燕麦幼苗分别种在两盆受单侧光照射的暗箱盆中。甲幼苗尖端套上不透明的帽,结果直立生长;乙幼苗不套小帽,结果弯向光源生长。此实验是为了证明( )

A.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光性B.尖端是感光部位

C. 向光性与尖端无关

D. 尖端是产生生长素的部位

8.下列选项中,属于人类特有行为的一项是( )

A.强光刺激,立即闭目B.听到铃声,走进屋内

B.食物人口,分泌唾液D.听到悲惨故事情节,催人泪下

9.下列有关分泌唾液行为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A.吃酸梅流唾液是后天性行为B.看“酸梅”两字流唾液是先天性行为C.听“酸梅”流唾液是后天性行为D.流唾液不是一种本能,需要经过训练10.有些同学撒谎被揭穿后往往表现为脸红、心跳,这主要由于人体中什么激素瞬间分泌量大增引起? ()

A.胰岛素B.甲状腺激素C.肾上腺激素D.性激素

11.做膝跳反射试验中,若试前告诉受试者,在其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膝跳反射可能表现得会弱一些,原因是( )

A.反射弧发生变化B.传出神经受阻

C.感受器受到抑制D.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调节作用

12.如图四个电路图中,与实物图对应的是( )

13.在下图所示的电路图中,能用电压表正确测出灯Ll两端电压的是( )

14.两支相同的试管内,装有质量相等的不同液体,a管竖直放置,b管倾斜放置,此时两管内液面处于同一水平位置,如图2所示,则管

底受到液体的压强是( )

A.一样大B.a管底大

C.b管底大D.无法判断

15.如图所示,“豪客号”与“奥林匹克”号相撞的原因是()

A、甲处流速比乙、丙处小,压强比乙、丙处大

B、甲处流速比乙、丙处小,压强比乙、丙处小

C、甲处流速比乙、丙处大,压强比乙、丙处大

D、甲处流速比乙、丙处大,压强比乙、丙处小

16.用压力锅烧饭与烧开水,比用普通锅烧( )

A.饭易熟,而水不易开B.饭不易熟,而水易开

C.饭易熟,水也易开D.饭不易熟,水也不易开

17.如图三条溶解度曲线,当它们的溶液接近饱和时,分别采用升高温度、

蒸发溶剂、增加溶质的方法,均可使它变为饱和溶液的是()

A.a溶液

B.b、c溶液

C.c溶液

D.a、b溶液

18.鸡蛋碰石头,结果鸡蛋破碎,则鸡蛋对石头的压力(F1)、压强(P1)和石

头对鸡蛋的压力(F2)、压强(P2)的大小关系是( )

A.F l=F2,P1=P2 B.F1

C.F1=F2,P1

19.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不变,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从左向右滑动过程中,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变化情况应是( )

A. 电压表、电流表示数都变大

B. 电压表示数变大,电流表示数变小

C. 电压表示数变小,电流表示数变大

D. 电压表、电流表示数都变小20.下列各条件下,氢氧化钙质量分数最小的一项是( )

A.100C时的饱和溶液B.20℃时的饱和溶液

C.50℃时的不饱和溶液D.50℃时的饱和溶液

21.如图5表示阻值不同的两个电阻的电流强度随电压变化的I—U图线,

从图中可知( )

A.R1>R2

B.R1、R2串联后的总电阻的I一U图线在区域Ⅱ

C.R1、R2并联后的总电阻的I一U图线在区域Ⅲ

D.R l、R2并联后的总电阻的I一U图线在区域I

22.如图6将一个盆栽植物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可能出现的现

象为( )

A.茎和根的水平方向向上生长

B.茎向上弯曲生长,根向下弯曲生长

C.茎向下弯曲生长,根向上弯曲生长

D.茎向下弯曲生长,根也向下弯曲生长

23.一个空心的塑料球,在水下恰能悬浮,如图所示,现在沿

图中虚线位置将其分割成两部分,则( )

A.小部分上浮,大部分下沉B、小部分下沉,大部分上浮

C.大、小部分都保持悬浮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24.如图所示的电路中,要使电阻R1和R2串联,甲、乙、丙三只电表应依次是

( )

A.电流表、电流表、电压表

B.电压表、电流表、电压表,

C.电压表、电流表、电流表

D.电流表、电压表、电流表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8分):

25.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_________,写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一个标准大气压=________cm汞柱=________帕。

27、臭氧主要分布在________层中,它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对人类

有保护作用。

28、如右图所示,此时的锋是__________,它是a________空气(冷或暖)

向b处移动的锋,甲地锋面过后,气温将明显_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

三、实验题(每空1分,共27分):

29.右图为精制粗盐的示意图,回答:

(1)写出仪器名称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

(2)蒸发滤液时,玻璃棒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图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

(3)漏斗中的液面应__________(填“高”或“低”)于滤纸边缘。

(4)粗盐提纯时正确顺序是()

A.溶解、蒸发、过滤

B. 过滤、蒸发

C. 溶解、过滤、冷却

D. 溶解、过滤、蒸发

30.实验室欲配制5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操作步骤为(最简要叙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瓶、贴标签、保存。

(2)如图所示的A、B操作都有错误,其对实验的影响是:A操作导致所配溶

液的质量分数________;B操作导致所配溶液的质量分数_______ (填“偏

大”,“偏小”或“不变”)

31.如图所示是“研究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示教板,a为

锰铜线,b、c、d为三根镍铬合金线。它们的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分别

为:l a=l b=l c>l d,S a=S b

16 应选择________(选填字母代号);若选择a 、b ,可研究导体的电阻与_________的关系;在其他物理问题的学习中我们也常用到上述类似的研究方法,请你也举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如图所示是“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的实验电路图。当某同学按电路图连接好实物开始实习,电压表和电流表出现如图所示情形,则你认为故障的原因可能是 :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是排除故障后进行实验时的数据记录:

实验次序

1 2 3 电压U(伏)

3.2

4.8 6.4 电流I(安) 0.5 0.75 1.00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右图是一个电解水的装置,它们体积之比为A ∶B =2∶1,其中A 中产生是 气,证明B 中气体的方法是 。该实验证明水是由 和 组成的。该实验属于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水电解的反应可以这样表示:

34.用伏安法测定一只电阻的阻值,现给你一块电压表、一块电流表、一个电池组、滑动变阻器和开关各一个,未知阻值的电阻一只、导线若干。

(1)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右边的方框内画出实验电路图(标出电表的“+”、“--”接线柱)。

(3)在实验中电流表用0~0.6A 量程、电压表用0~15V 量程。根据你画

的电路图,以笔画线代替导线,将下面图16中所给的实验器材连接起来(导

线不要交叉)

(4)在这次实验中,

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指示位置如图17所示,那么未知电

阻Rx 中的电流是______A ,Rx 两端的电压是__________V ,Rx 的阻值是___________Ω。

四、计算题(2小题,共17分)

35(8分).某物体在空气中用弹簧秤称得读数为98牛,全部浸入水中弹簧秤称得读数为49牛,全部浸入某液体中弹簧秤称得读数为58.8牛,那么(g=9.8牛/千克)

(1)该物体在水中所受的浮力多少?

(2)物体的体积多大?

(3)该物体的密度多少?

(4)求液体密度?

36(9分).在图113所示的电路中,电阻R1的阻值是5

欧姆,干路中的电流强度I是0.5安培,电阻R2两端的电

压是2伏特。求:

(1)通过R1的电流强度;

(2)通过R2的电流强度;

(3)R2的电阻值。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所有知识点

浙教版科学八上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一节水在哪里 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5.水的循环:小循环 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 ⑤下渗(地下径流)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二节水的组成 1.水的电解 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 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 原子构成) 2.、水的重要性质 颜色无色沸点100℃ 气味无味凝固点0℃ 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 ρ = m / v(公式变形: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m3或cm3)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m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kg/m3或g/cm3, (2)两者的关系:1g/cm3=1000kg/m31kg/m3=1×103-g/cm3 (3)水的密度:1×103kg/m3或1g/cm3 1毫升= 1cm3= 1×106-m31吨=1000千克=1×106克(4)单位转化 : 1毫升= 1×103-升1升=103-m3 4.密度的测量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 5.密度知识的应用: (1)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2)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浙教版八上科学复习知识点总结大全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1节水在哪里 1、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陆地淡水中含量最多的是冰川水。 2、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平均约需水2.5L,主要供水途径是食物和饮水。 生物体中含水量最多的是水母,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3、地球上的水循环按照发生的空间大致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3种。其中能补 给陆地水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地表径流e、地下径流f、下渗 4、形成水循环的外在动力是太阳光的照射和地球引力。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物理性质,即水的 三态会随温度而变化。 第2节水的组成 1、水电解实验中,正极得到的气体是氧气,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得 到的气体是氢气,正极和负极所得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纯净的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水在4℃时密度 最大。水结成冰时密度变小,质量不变,体积变大,所以冰能浮在水面。 第3节水的密度 1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公式变形: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千克/米3或克/厘米3) m表示质量(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米3或厘米3) 3、一般情况下水的密度为1.0×103千克/米3,合1.0克/厘米3,它的意义是每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103 千克。水、海水、酒精之间的密度大小关系为海水>水>酒精。 第4节水的压强 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挤压而产生的。压力作用在受力物体表面上, 。物体水平放置时,压力大小等于重力。 2压强来表示压力产生的效果;即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 3、公式:压强=压力/受受力面积 P=F/S,(公式变形:F= PS S= F/P) P表示压强(帕pa),F表示压力(牛N),S表示受力面积(米2 m2) 练习1:一个质量为50千克的人,每只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200厘米2。则当他站立在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力为,对地面的压强为;当他走路时对地面的压力为,对地面的压 强为。 练习2:用100N的力把重力为40N的物体压在竖直的墙壁上,物体与墙壁的接触面积为200cm2,则物体对墙壁的压强多大? 4、2帕=2牛/米2,2帕的意义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2牛。 对折的报纸对桌面的压强为1帕,人站立对地面的压强是15000帕。 5、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6、研究水内部压强特点时,用到的仪器叫压强计,它的工作原理是当橡皮膜受到的压强越大,U型管两边 的高度差越大。 7、液体压强的特点有:对容器侧壁和底部都有压强,且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 知识点汇总(2013版)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 第1节地球上的水 1、海洋水(咸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还有0.94%是陆地咸水。 2、地球上的淡水(包括陆地淡水和大气水)仅占水总量的2.53%,陆地包括冰川水、地下水、湖泊淡水、土壤水、河水等,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小循环 4、水的循环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蒸腾、升华)②水汽输送, ③降水,④下渗,⑤地表或地下径流。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① 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② 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 再生。 环节:蒸发(蒸腾升华)-水汽输送-降水-下渗-沿地表 (地下)径流 原 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 因 内因:水的三态变化 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途径 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海陆间循环(海洋--大气--陆地) 6、径流=降水量-蒸发量 7、水资源的定义:狭义的水资源是指可供人类直接利用,能不断更新的天然淡水,主要指陆地上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往往东南部的地区,水资源越丰富。 8、我国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不均衡。 9、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据测量,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是水分。 10、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5、 水 循 环

第2节水的组成 1、水的电解 电极产生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 正极 (阳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 木条复燃 正极产生的气 体是氧气 负极 (阴极)气体体积是正极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 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负极产生的气 体是氢气 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 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分子式:H2O)。2、水的重要性质 颜色无色 气味无味 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 沸点100℃(1标准大气压下) 凝固点0℃(1标准大气压下) 水的异常现象反膨胀现象:4℃以下时热缩冷胀, 4℃以上时热胀冷缩。 (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

八年级上 科学(浙教版) 第二章 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2.1大气层 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2、大气层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A、没有天气变化;B、没有声音;C、易受陨石侵袭; D、温差很大。 3、大气的分层:物质组成,可以把大气分为5层---对流 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4、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重点记忆: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 *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C、对流层的厚度不均匀,表现在两极厚度小(0-8Km),赤道厚度大(0-17Km) 5、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内有臭氧层,能吸收紫外 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 2.2气温 1、天气是什么?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描述天气和气候最主要区别在于: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指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2、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等。 3、气温---即空气的温度 A: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B: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 C: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0C D:气温总在不断变化着,在气象观测中,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观察。 原因:(1)百叶箱里气温比箱外低;(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1)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 (2)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0C 炎热;35℃寒冷:0℃ 2.3大气的压强 1.大气压强的存在 A、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具体事例:(1)* 用纸片将盛满水的杯子严密该盖住,可倒置提在空中,水不会流出来, * 滴管中的液体为什么不滴落下来?* 挂钩为什么会吸在墙上? 原因:都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存在的原理,外界大气压强> 内部大气压强,导致大气…………(答题模式) (2)自来水笔吸墨水;吸管吸饮料,吸尘器除尘 原因:利用大气压强存在的原理,通过减少局部的压强,使物质不断地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 B、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且大气压强是很大的。 2.大气压强的大小: A(在海平面的大气压)即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汇总(八年级上)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汇总(八年级上)

————————————————————————————————作者:————————————————————————————————日期:

浙教版科学八上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一节水在哪里 1. 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 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儿童身上4/5是水分 5.水的循环: 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l)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 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 d地表径流 e下渗 (地下径流) (2)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b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二节水的组成 1. 水的电解 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 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 1/2气体能是带火星的 木条复燃 正极产生的气体是 氧气 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 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 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负极产生的气体是 氢气 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 氢气+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水的重要性质 颜色无色沸点100℃ 气味无味凝固点0℃ 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 浮在水面上 第三节.水的密度 1、密度定义: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l)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2)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 m =ρ/ v(公式变形: 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 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米3或厘米3)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米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米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 或克/厘米 3 , (2)两者的关系:1克/厘米3 =1000千克/米 3 1kg/m 3 =1×10 -3 g/cm 3 (3)水的密度:1×103 千克/米 3 或1克/厘米 3 (4)单位转化::1毫升 = 1cm 3 = 1×10 -6m3 1吨=1000千克=1×10 6 克 1毫升= 1×10-3 升 1升=10 -3 m 3 4、密度的测量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

(完整版)华师大八上科学知识点大全

华师大八上科学知识点大全 一、机械运动与力 1.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参照物,选取的参照物不同,所得的目标物运动状态也不同。 2.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就是速度。 3.速度的计算公式:t s v =,路程的计算公式vt s =,时间的计算公式v s t =。 4.速度的换算公式:1m/s=3.6 km/h 。 5.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是一个定值,速度的大小与路程、时间的选择无关。不能认为速度与路程成正比,速度与时间值成反比。 6.路程-时间图像(s-t 图像):它表示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是一条直线。 7.速度-时间图像(v-t 图像):它表示物体的速度跟时间的关系。由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不随时间而改变,它的图像是平行于时间轴的一条直线。 8.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三要素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9.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10.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公式mg G =(g 一般取9.8N/kg)。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11.弹力必须在物体接触且发生形变之后才会发生。弹力的方向是物体恢复原来形状的方向,大小与物体的劲度系数和物体的形变程度有关,公式kx F =。 12.摩擦力是一种阻碍相对运动.... 的力,切记不是阻碍运动的力。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成正比,与面积没有关系。 13.增大摩擦力的方法:(1)增大压力;(2)使接触面变粗糙;(3)变滑动为滚动。 14.减小摩擦力的方法:(1)减小压力;(2)使接触面变光滑;(3)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滚动轴承);(4)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15.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不受外力条件下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16.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任何物体都有惯性,惯性只跟质量有关,与其他任何因素都没有关系。 17.惯性是物体的属性,不是力。因此在提到惯性时,只能说“物体具有惯性”,或“由于惯性”,而不能说“受到惯性作用”或“惯性力”等。 18.当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一条直线上时,两个力才能平衡。 19.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异同。 二、压力和压强 20.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当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并且发生挤压作用时就有压力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第一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一节水在哪里 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生物中含水量最高的是:水母 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5.水的循环:小循环 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地球的各种水体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以太阳辐射为能量,通过各个环节,如蒸发、输送、降水、径流等,周而复始地连续运动、相互转化,这个过程就是水循环。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⑤回到蒸发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水的密度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ρ = m / v(公式变形: 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 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m3或cm3)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m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kg/m3或g/cm3, (2)两者的关系:1g/cm3=1000kg/m3 1kg/m3=1×10-3g/cm3 (3)水的密度:1×103kg/m3或1g/cm3 (4)单位转化:1毫升 = 1cm3= 1×10-6m3 1吨=1000千克=1×106克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复习提纲第一节水在哪里 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 96、53% 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 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5、水的循环: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⑤下渗 (地下径流)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 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 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二节水的组成 1、水的电解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

蓝色火焰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 (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2、、水的重要性质颜色无色沸点100℃气味无味凝固点0℃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第三节水的密度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ρ = m / v(公式变形: m=ρv v=m / ρ)ρ表示密度, 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m或cm)水银的密度为 13、610千克/m,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的水银的质量是 13、610千克。 3、密度的单位:(1)密度的单位:kg/m 或 g/cm,(2)两者的关系:1g/cm=1000kg/m1kg/m=1g/cm(3)水的密度:110kg/m 或1g/cm(4)单位转化:1毫升 =1cm =1 m1吨=1000千克=1克1毫升 =1升1升= m 4、密度的测量(1)测量原理:ρ=m/v(2)测量步骤: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最新版)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 第1节地球上的水 1、地球上占总量最多的是海洋水(咸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淡水 3、水的循环:小循环: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4、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蒸腾、升华)、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下渗、⑤地表或地下径流。 5、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 系;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原因: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内因:水的三态变化 6、我国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 7、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据测量,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是水分。 8、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2节水的组成 水的电解 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 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1个 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分子式:H2O。 第3节水的浮力 1、液体(气体)对浸入(包括完全浸没和部分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大小:浮在水面上,F浮=G; 方向:垂直向上;作用点:物体重心。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浮=G排液=p液gV排液注意(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 (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 (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 (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p液取kg/m3, V排取m3) 3、物体的浮沉条件: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浮<G下沉(完全浸没时的F浮) ②F浮〉G上浮(完全浸没时的F浮) ③F浮=G悬浮此时V排=2物 ④F浮=G漂浮此时V排< V物 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 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②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 状态,F浮=G (沉到水底时:F浮+ F支持力=G)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 科学知识点归纳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电与磁 一、磁现象: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 1、磁性:能够吸引、磁体:具有磁性的物质(磁铁:铁质的磁体)2、磁极:定义: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3 种类:如果磁体能自由转动,指南的磁极叫南极(S),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 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磁化:①定义: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得到磁性的过程。 磁铁吸引铁钉的原因是因为铁钉被磁化后,铁钉与磁铁的接触部分间形成异名磁极,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结果。 ②钢和软铁的磁化:软铁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材料。钢被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持,称为硬磁性材料。所以制造永磁体使用钢,制造电磁铁的铁芯使用软铁。 二、磁场: 1、定义:磁体周围存在着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 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根据它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这里使用的是转换法。 2、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3、方向规定: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4、磁感线:在磁场中一些带箭头的曲线。 ①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②说明:A、磁感线是为了直观、形象地描述磁场而引入的曲线,不是客观存在的。 B、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方法叫模型法。 C、磁感线是封闭的曲线。 D、磁感线立体的分布在磁体周围,而不是平面的。 E、磁感线不相交。 F、磁感线的疏密程度表示磁场的强弱。 ③熟练掌握条形磁铁磁感线的画法。

三、地磁场: ①定义:在地球产生的磁场,磁针指南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②磁极: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③磁偏角:首先由我国宋代的沈括发现,地磁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不重合。 四、电生磁: 1.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称为电流的磁效应。直线电流周围的磁感线是环绕导线的同心圆,距离直线电流越近,磁场越强。 2.通电螺线管的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很相似。其两端的极性跟电流方向有关。 安培定则:右手握螺线管,四指弯向螺线管的电流方向,大拇指所指的一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影响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的因素: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有无铁芯。 3、电磁铁 A、定义:带铁芯的通电螺线管。 B、优点:磁性有无由通断电来控制,磁性强弱由电流大小来调节,磁场方向由电流方向来控制, C、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通过线圈的电流越大,磁性越强;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 电磁继电器:由电磁铁控制的开关。用低电压弱电流控制高电压强电流,进行远距离操作和自动控制。分为控制电路和工作电路。 电话:话筒把声音信号转化成强弱变化的电流(发电机),电流沿着导线流入对方听筒,听筒又把变化的电流通过电磁铁转化成声音信号(电动机)。 五、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如果改变其中一个量,则受力方向将改变;如果两个量同时改变,则受力方向将不变。 2、应用——直流电动机 ①构造:线圈(转子)、磁铁(定子)、换向器、电刷; ②工作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 ③能量转换: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④平衡位置:线圈处于平衡位置(线圈面与磁感线垂直)时受平衡力作用。 ⑤换向器作用:当线圈转过平衡位置时,通过换向器改变电流方向,从而改变线圈的受力方向,保证线圈持续转动。 六、电磁感应(磁生电): 1、物理学史:该现象1831年被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新)

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2.1大气层 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2、大气层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A、没有天气变化;B、没有声音;C、易受陨石侵袭;D、温差很大。 3、大气的分层5层---对流层、平流层、中 间层、暖层、外层。 4、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重点记忆: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 *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C、对流层的厚度不均匀,表现在两极厚度小(0-8Km),赤道厚度大(0-17Km) 5、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内有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对人类起保 护作用。 2.2气温 1、天气是什么?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描述天气和气候最主要区别在于: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指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2、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等。 3、气温---即空气的温度 A: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B: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 C: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0C D:气温总在不断变化着,在气象观测中,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观察。 原因:(1)百叶箱里气温比箱外低;(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1)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 (2)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0C 炎热;35℃寒冷:0℃ 2.3大气的压强 1.大气压强的存在 A、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具体事例:(1)* 用纸片将盛满水的杯子严密该盖住,可倒置提在空中,水不会流出来, * 滴管中的液体为什么不滴落下来?* 挂钩为什么会吸在墙上? 原因:都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存在的原理,外界大气压强> 内部大气压强,导致大气…………(答题模式)(2)自来水笔吸墨水;吸管吸饮料,吸尘器除尘 原因:利用大气压强存在的原理,通过减少局部的压强,使物质不断地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 B、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且大气压强是很大的。 2.大气压强的大小: A、(在海平面的大气压)即 B、大气压的大小常用空盒气压计或水银气压计进行测量 C、大气压的大小跟大气的密度直接相关,所以,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气压就越小; D、人体内也有压强,它抗衡着体外的大气压。 3.流速与压强的关系 具体事例:(1)当火车高速行驶时,人不能离铁轨太近,为什么? 原因:流速大,压强小,离铁轨较远处大气压强大于铁轨附近大气压强,会被大气压向铁轨处,非常危险。(2)两船平行行驶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3)把乒乓球放在漏斗里,对者漏斗吹气,乒乓球不会掉下来;(4)飞机飞行时,其机翼上侧的气流速度比下侧快,,所以机翼上侧的气压比下侧小,就会有个向上的升力

初二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电路探秘 第一节电路图 1、电路的组成: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叫做电路。 2、通路:接通的电路 (闭合开关) 开路:断开的电路(断开开关) 短路:电路中没用电器,直接用导线将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路叫短路。 发生短路时,电路中会有很大的电流,轻则损坏电源,重则发生事故。 通路、开路、短路三种状态下的电流的比较: 持续电流存在的条件是:除电路中有电源外,电路还必须是通路,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3.常用的电路元件符号: 4、画电路图应注意的问题 (1)元件位置安排要适当,分布要均匀;(2)元件不要画在拐角处; (3)整个电路图最好呈矩形;(4)图要完整美观,横平竖直,简洁、工整。 5、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法----串联和并联。 串联电路----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出,经过用电器流到负极,流过的路径只有一条. 并联电路----电路中有分支,电流流过的路径有两条或两条以上. 第二节电流的测量 1、电流 (1)电流形成: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流的方向: 正电荷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金属导体中,电子从电源的负极流向正极,所以,电流方向与电子的运动方向相反,外电路中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向电源的负极; (3)电流的符号: I (4)电流的单位: 安培(A), 毫安(mA), 微安(μA)。1A=1000mA,1mA=1000μA 2、电流的测量工具----电流表 (1)量程: 电流表通常有两个量程:0~0.6A和0~3A

当使用0~0.6A量程时,每大格表示0.2A 每小格表示0.02A 当使用0~3A量程时,每大格表示1A 每小格表示0.1A 读数时应“先看量程后读数”。 (2)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①必须把电流表串联在待测电路中。 ②必须使电流从“+”接线柱流入电流表,从“-”接线柱流出电流表。 ③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3)电路接完后,接通电源前必须先选较大的量程试触,同时观看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情况: ①指针不偏转:可能电路有断开的地方。 ②指针偏转过激,超过满刻度又被弹回,说明量程选小了。 ③指针偏转很小,说明量程选大了。 ④指针反向偏转,接线柱接反了。 第三节物质的导电性 1、检测物质的导电能力 接通电路等等 2、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导体 有金属、石墨、人体、大地和食盐水。 不容易导电的物质叫绝缘体 橡胶、玻璃、瓷、塑料、干木头、油和干燥的空气是绝缘体。 Ps.纯净的水、蒸馏水是不导电的,但普通水中往往溶有大量杂质,能够导电。 3、物质的导电能力不是绝对的 有些绝缘体在条件改变时会变成导体(如金属被腐蚀,烧红的玻璃能够导电) 4、半导体 导电能力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常见的半导体材料: 锗,硅.应用于电子技术和无线电工程上5、金属导电的微观解释 导体内有大量能自由移动的电子, 一般非金属中几乎没有自由电子,因此它们几乎不能导电。 6、电阻 (1)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强,电阻就越大。 (2)电阻越大,导体的导电能力越弱。

浙教版八上科学复习知识点

八上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 一、水的存在与组成 1、水的循环(★本节重点) ⑴水循环的过程(能够看图进行描述) ⑵水循环的途径: 发生在海洋-陆地-大气之间的水体运动:水陆间水循环(大循环) 发生在海洋-大气之间的水体运动:海上内循环(小循环) 发生在陆地-大气之间的水体运动:陆上内循环(小循环) 2、水的电解实验: ①装置(认识)②现象: 在两个玻璃管中都产生了气泡,并且负极(阴极)一管产生的气体体积是正极(阳极)一管的两倍,V负:V正= 2:1 ③气体的鉴定:电源正极的一端→产生氧气,鉴定方法: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电源负极的一端→产生氢气,鉴定方法:点燃产生淡蓝色火焰 二、密度 1、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2、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 3、单位:克/厘米3,千克/米3;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或=103千克/米3) *密度单位的物理意义:如: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 4、对于同一种物质而言,它的密度和物体的质量、体积的大小无关(为什么?)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 5、密度的计算与应用 应用一:物质的鉴定与鉴别(利用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应用二:证明物体是空心还是实心 6、不规则形状固体和液体密度的测量(实验) ⑴固体质量的测量:天平 ⑵固体体积的测量:尺子测量(规则几何体),用量筒通过排水法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 ⑶液体质量的测量――天平 ⑷液体体积的测量――量筒 三、压强 ㈠压力 1、概念:物体之间由于互相挤压而产生的力。 2、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⑴意义不同(即它们的定义) ⑵力的作用方向不同: 压力――垂直于接触面重力――竖直向下 ⑶力的作用点不同(重力在物体的重心,而压力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 3、压力的作用效果(探究实验) 探究活动――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压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建立假设:⑴可能与与所受的压力大小有关;⑵可能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设计实验:针对第⑴种假设,可以在同样的受力面积下施与不同的压力; 针对第⑵种假设,可以在同样的压力下提供不同的受力面积。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结

初二科学(下)期末基础知识复习 第1章符号与粒子 三、计算题 1.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设化学式为 AxBy A元素:B元素=A原子个数(x)×A的相对原子质量:B原子个数(y)×B的相对原子质量 2. % 100 * % 100 * * 物质的总质量 某元素的质量 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某元素原子个数 元素的质量分数= = 3. % 100 * % 100 * 的质量分数 根据化学式求得该元素 分数 实际测得某元素的质量 混合物的总质量 纯物质的质量 物质的质量分数= = (也是计算该物质的纯度或百分含量) 4.元素的质量=物质的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 四: 1. 分子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微粒 2. 核电荷数=质子数(带正电)=核外电子数(带负电), 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 中子数 3. 第一个提出原子概念的人是道尔顿;第一个发现电子的人是汤姆森 4. H2O有那些意义 (1)、表示为水这种物质(物质);(2)、表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元素); (3)、表示一个水分子(分子); (4)、表示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原子):(5)、表示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 (相对质量)。

5. 把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 单质 ,如 氧气O2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 化合物 ,如 水 H2O ; 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 氧化物 ,如 氧化钙CaO 。 6. “2”的含义:2Ca 2+ 前2:2个钙离子 ,后2:每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2 2H 2O 前2:2个水分子 ,后2:每个水分子中有2个氢原子 CaO (Ca 上方的+2) :氧化钙中钙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 7. 地壳中元素含量:氧 > 硅 > 铝 > 铁 。 8. 在元素周期表中“行”称为 周期 ,“列”称为 族 ; 从左到右,元素原子的质子数逐渐 增大 。在同一族,各元素的 化学性质 都很相似。 第2章 空气与生命 1.按体积计算:空气中氮气约占 78% ;氧气约占 21% ;二氧化碳约占 0.03% 。 2.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略大,通常用排水集气 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方法来收集。 3.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能溶于水的气体,不支持燃烧,能和水反应生成 碳酸(H2CO3,遇到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通常用向上排空气法方法来收集。通入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方程式为 Ca (OH )2 + CO2 =CaCO3 ↓+H 2O )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会造成 温室效应 效应。 4.填写下面氧气与其他物质反应的表格:(条件:点燃或加热) 5.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方法有:分解 H 2O 2 和加热分解 KMnO 4 或 KClO 3 ,化学方程式为 (1) H 2O 2 ====== H 2O + O 2↑ (2) 2KMnO 4 ====== K 2MnO 4+ MnO 2 + O 2↑ (3) 2KCl O 3 ======= 2KCl + 3 O 2↑ 工业上用 分离空气 制取氧气。利用两种气体的 沸点 不同,属 物理 变化。 6.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中,用二氧化锰作为 催化剂 ,它的作用是 改变反应速度 ,本身的 质量 和 化学性质 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 7.我们把物质和 氧气 发生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我们把 发光 、 发热 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 燃烧 ,如果这种反应以极快的速率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就会引起爆炸 。 而自燃是 缓慢氧化 引起的。 8.可燃物自燃的2个条件是 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有充足的氧气并与之接触 。 9.质量守恒定律从宏观上看,就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从微观上看,就是反应前后 元素种类 、 原子个数 和 质量总和 既没有改变也没有增加,所以可知在化学反应中最小的微粒是 原子。化学反应的本质就是反应物 原子 重新组合成生成新物质的过程 10.人体的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 肺 ,呼吸道包括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 11.人体的呼吸运动包括 吸气 和 呼气 2个过程,是靠 膈肌 和 肋间肌 的活动而产生的。 12.光合作用就是绿色植物在 光 的作用下,利用 二氧化碳(CO 2) 和 水(H 2O ) 等物质制造 有机物 ,并释放 氧气(O 2) 的过程,其发生的场所是 叶绿体 。 MnO2 △ △ MnO2

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生活中的水 第2节水的组成 1、水电解实验中,正极得到的气体是氧气,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 负极得到的气体是氢气, 正极和负极所得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说明水是 (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纯净的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 水在4℃时密度最大。水结成冰时密度变小,质量不变,体积变大,所以冰能浮在水面。 第3节水的密度 1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公式变形: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千克/米3或克/厘米3) m表示质量(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米3或厘米3)3、一般情况下水的密度为1.0×103千克/米3,合1.0克/厘米3,它的意义是每立方米水 的质量为1.0×103千克。水、海水、酒精之间的密度大小关系为海水>水>酒精。 第4节水的压强 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挤压而产生的。压力作用在受 力物体表面上,。物体水平放置时,压力大小等于重力。 2、在科学上用压强来表示压力产生的 效果;即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 3、公式:压强=压力/受受力面积 P=F/S,(公式变形:F= PS S= F/P) P表示压强(帕pa),F表示压力(牛N),S表示受力面积(米2 m2) 4、2帕=2牛/米2,2帕的意义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2牛。 对折的报纸对桌面的压强为1帕,人站立对地面的压强是15000帕。 5、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6、研究水内部压强特点时,用到的仪器叫压强计,它的工作原理是当橡皮膜受到的压强 越大,U型管两边的高度差越大。 7、液体压强的特点有:对容器侧壁和底部都有压强,且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液体内部 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并在同种液体的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不同液体深度相同处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第5节水的浮力 1、液体(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竖直向上的浮力。 2、液体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浮力的原因是液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 3: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最新版-超实用)

第1 章水和水的溶液 第1节地球上的水 1、地球上占总量最多的是海洋水(咸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淡水 3、水的循环:小循环:陆上内循环:陆地-- 大气、海上内循环:海洋-- 大气大循环: 海陆间水循环:海洋 -- 陆地-- 大气 4、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蒸腾、升华)、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下渗、⑤地表或地下径流。 5、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 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 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原因: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内因:水的三态变化 6、我国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 7、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据测量,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是水分。 8、每年的3月22日为“ 世界水日” 第2节水的组成水的电解 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1个 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水的分子式:H2O)。 第3节水的浮力 1、液体(气体)对浸入(包括完全浸没和部分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大小:浮在水面 上,F 浮=G;方向:垂直向上;作用点:物体重心。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公式: F 浮= G 排液=ρ液gV排液注意(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 (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 (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 (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 液取kg/m3,V 排取m3) 3、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 浮的大小。 ①F浮<G 下沉(完全浸没时的F浮) ②F浮>G 上浮(完全浸没时的F浮) ③F浮=G 悬浮此时V排=V物 ④F浮=G 漂浮此时V 排< V 物 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②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F浮=G (沉到水底时:F浮+F支持力=G) 4、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