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有教无类导学案

有教无类导学案

有教无类导学案
有教无类导学案

有教无类

第一单元第五课课型:新授课

设计人:韩笑审核人:马远焕时间:2012年7月

课时设计:一课时

一、目标揭示,学法指导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2、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

3、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教学重点: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教学难点: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二、学生自学,教师巡导

导入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家。孔子辞世后,一些封建君王给孔子屡加尊谥,如鲁哀公的'尼父',汉元帝的'褒成宣尼公',唐太宗的'先圣',宋真宗的'至圣文宣王'等.但最终固定下来并被普遍接受的,是明世宗的'至圣先师',旧时的学堂,大多悬挂孔子像,尊孔子为'万世师表'.孔子作为教育家的至尊地位,即使在其反对派那里,也无法动摇.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孔子之前就有了.但在孔子之前,文化教育是贵族的专利,即所谓'学在官府'.直到孔子创办私学,才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格局.

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既来自其首创私学之功,更在于其'有教无类'(《卫灵公》)主张的提出和实践.所谓'有教无类'。这四个字也是我们这节课的纲目,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的教学。

1. 字音熟记

语上()愠色()弑君()罔()不悱不发()一隅()殆()切磋()贫而无谄()

三、学生展示,教师精导

1. 通假字

学而不思则罔

于吾言无所不说

2. 古今异义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至于他邦,则曰:\'\' 犹吾大夫崔子也。\'\'

3. 词类活用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

礼后乎

4. 特殊句式(写出判断依据)

①判断句

回也非助我者也起予者商也

②省略句

赤也惑,敢也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③宾语前置句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

其斯之谓也何谓也

四、边练边清,巩固提升

参考译文

1、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2、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3、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4、子张问孔子说:“令尹子文几次做楚国宰相,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几次被免职,也没有显出怨恨的样了。(他每一次被免职)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诉给来接任的新宰相。你看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是忠了。”子张问:“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子张又问:)“崔杼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陈文子家有四十匹马,都舍弃不要了,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他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离开了。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又离开了。这个人你看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上清高了。”子张说:“可说是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

5、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6、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7、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8、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9、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10、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最本色的,就是最美丽的呀。?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有教无类教学案

课题:有教无类 【学习目标】 1、识记文章中的文言基础知识。 2、分析理解文中体现出的作者的观点并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3、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教学重、难点】 1、主要讲授第一则、第三则、第五则、第六则、第七则选文 2、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预习案】 【自主学习】 1.字音熟记 语上()愠色()弑君()罔()不悱不发() 一隅()殆()切磋()贫而无谄() 2.通假字 学而不思则罔通,理解为 于吾言无所不说通,理解为 3.古今异义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古义今义 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古义今义 4.词类活用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三已.之,无愠色 礼后.乎 5.特殊句式(写出判断依据) ①判断句 回也非助我者也判断依据 起予者商也判断依据 ②省略句 赤也惑,敢也判断依据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判断依据 ③宾语前置句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判断依据 其斯之谓也判断依据 何谓也判断依据 【文本研读】 本文共十则选文,现将十则选文归类分为四部分:通过本选文我们要明确两个问题,作为学生应该怎么学习,作为老师应该怎么教育学生。 第一部分:第1则(谈有教无类) 1、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教,教育;类,类别(名词)。 【译文】 第二部分:第2、3则(谈因材施教)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注释】中人,中等资质的人;语,名词作动词,告诉;上,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译文】 。 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注释】斯,就;行,做,实施;如之何,怎么能;其,加强反问语气;惑,迷惑,糊涂,不明白;敢,谦词,斗胆,冒昧;进之,使他前进,进,使动用法;兼,胜过、超过;退之,使他后退,退,使动用法。 【译文】 第三部分:第5、6、7、8则(谈学习态度) 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愤,郁结在此指问题想不明白;悱,想说话却不知道怎么说;反,类推;复,再。【译文】 6、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注释】尝,曾经;食,吃饭;以,目的连词来,用来。 【译文】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罔,迷惑无收获;殆,危险。 【译文】 8、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注释】说,悦,喜欢 【译文】 第四部分:第9、10则(谈联系延伸) 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注释】谄,指讨好、奉承被人;乐,以。。。。。。为乐,把求道当做快乐;与,介词,跟。【译文】 10、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启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倩,笑时两颊呈现酒窝好看的样子;盼,转动眼睛的样子;素,白色的丝绢;以为,以。。。。。。为白色的底子;素,用来作画的白色的底子;起,启发;言,讨论,讨论; 【译文】

高中语文有教无类教案

《有教无类》 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2、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教学难点: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教育家,后世尊他为“万世师表”。他关于教与学的思想及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今天还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解题:“无类”指什么? 明确: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二、翻译选文,掌握重点词语 1、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教,教育;类,类别;名词。 评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实施意义何在? 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义务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 “无类”是指:一、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二、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所谓有教无类,是指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教育而没有类的区别,即不因为贫富地、贵践、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孔子这类么说,也这么做。他以卓有成效的实践,改变了教育对象限于统治阶层的历史传统,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 第2则、【评析】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这句孔子的自白,让后人看到,这位万世师表的人物他也是有想法的,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教法。孔子重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所以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不聪明,自己又讲的太玄妙。学生会去想啊想,想不出来,就“殆”了,殆是什么意思?危险。学生理解能力足够,就讲授适合他们学的东西,这就是孔子。

学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讲座心得体会

学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讲座心得体会今天我们工作室很有幸能请来郑州师范学院的黄光老师给我们做培训,听过黄老师的讲座,引发了我许许多多的感触。众所周知,个性教育源远流长。在我国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我们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唯一的、重要的、发展的,具有巨大潜能的、鲜活的、独立的生命个体,教育必须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不同于别人的地方,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虽然因为客观条件的各种限制,我们不可能针对每个孩子制定一套特有的教学体系,但请不要随意将每个孩子都用同一套方式去评比。也许只是孩子某一次闪光,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就会让孩子发挥出最大的能量,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生活。 1 我们平时经常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从“培养什么人”到“如何培养人”。“育人为本”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根本要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为每个学生创造适合的教育是学校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首要问题。学校在教育教学中,不但要注重群体与整体的发展,更应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把孩子当成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给孩子相对自由的个性发展空间,做到“因人而异与因材施教”。基于以上思考,学校以个性教育研究与实践为依托,在深入分析教育现状的基础上,紧密联系学校教育实际和试图把握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力图使学校教育由“片面教书”向“全面育人”转变,力求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发展,对学校具体的育人目标、育人内容和育人途径进行研究和实践,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校育人质量、满足不同学生差异性发展需求、为学生创造适应其发展的教育。

《有教无类》教学设计

《有教无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2、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 3、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家。孔子辞世后,一些封建君王给孔子屡加尊谥,如鲁哀公的"尼父",汉元帝的"褒成宣尼公",唐太宗的"先圣",宋真宗的"至圣文宣王"等.但最终固定下来并被普遍接受的,是明世宗的"至圣先师".旧时的学堂,大多悬挂孔子像,尊孔子为"万世师表".孔子作为教育家的至尊地位,即使在其反对派那里,也无法动摇.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孔子之前就有了.但在孔子之前,文化教育是贵族的专利,即所谓"学在官府".直到孔子创办私学,才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格局. 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既来自其首创私学之功,更在于其"有教无类"(《卫灵公》)主张的提出和实践.所谓"有教无类"。这四个字也是我们这整课的纲目,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的教学。 二、思想理解。 我们怎么去理解这四个字呢?按照书上的解读就是“只有教育的普遍推行,没有类别的区分”,换句话说什么样的学生孔子都教。这个是有据可查的,《荀子·法行》记载,南郭惠子曾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以"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yǐnkuò,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回答,可从中看出孔子"有教无类"的实践。然而,细细体会,这句话还有更多的言下之意。 “有教无类”不仅仅是不分类别(身份地位、地域种族)地进行教育。易中天教授讲解过这一句,他认为要弄清楚什么叫“有教无类”,得先弄清楚“有A无B”这种句式。这种句式在汉语中有四种意思:一,只有A,没有B,比如有勇无谋、有名无实;二,有A,没有非A(B),比如有增无减、有过之无不及;三,既有A又没有A,比如有意无意、有一搭没一搭;四,如果有A,就没有B,比如有备无患、有恃无恐。“有教无类”属于哪一种呢?第一种不对。因为教与类不像勇与谋、名与实,是矛盾对立的两面。第二种也不对,理由同上。第三种更不对。能选择的,只有第四种,即“有A则无B”。比方说,有备则无患,有恃则无恐。同样,有教则无类。所谓“有教则无类”,就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这就叫“有教则无类”,简称“有教无类”。这可以算另一层意思,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通过教育来消除差别,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构想。 即对人无贫富贵贱愚智等差别一律给予教育,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弥合这些差别。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育平等思想。 孔子能够想到这四个字。首先来自他对人性和教育作用的认识。孔子虽自幼丧父,家境贫

教育公平问题浅谈

教育公平问题浅谈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思辨与内因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教育公平的内涵分析、我国教育不公平现象的主要表现以及和形成这些不公平现象的因素探讨我国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并说明这种不公平所造成的危害同时并尝试着总结归纳出实现教育我国教育公平策略。 【关键字】教育公平机会均等不公平现象因素策略 1、前言 党的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和我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都将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说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富。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今我国教育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成为其主要问题,而教育不公平是制约我国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瓶颈。温家宝总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全民教育高层会议开幕式上致词:“教育公平是全民教育的灵魂。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教育部新任部长袁贵仁在就任后第一次面对媒体与大众时强调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是当今我国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那么到底怎么来看待教育公平,当前我国教育不公平现象主要反应在那些方面,同时形成这种不公平现象的因素到底又有哪些,最后面对这些要实现教育公平我们又应该有着什么现实选择呢? 2、什么是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思想的提出最早成文提出是柏拉图,而后亚里士多德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我国教育家孔子提出过“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18世纪末,一些西方国家在法律上确定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新中国重视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教育公平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我们认为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1]。 教育公平的内涵反应在两个方面,受教育权利均等与受教育机会均等。其中前者主要是反应在新中国刚成立之初及前的一段长期时间,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每个公民具有享受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因此现在教育公平方面主要体现在受教育机会均等方面。具体的教育公平有着三层内容,分别是:入学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教育过程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教育公平是世界各国教育制度的道德基础和制定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我们要理性来看待教育公平,这就需要我们对教育公平的理念要在创新中联系实际。首先要认识到教育公平不等与教育平等以及平均主义,“公平”作为一个含有价值判断的“规范性概念”,比“平等”、“均等”更抽象、更具有道德意味、伦理性和历史性。而“公正”包含了公平和正义,但核心价值是正义[2]。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实现教育公平,并不是平均主义、均等主义,不是人人都一样,用一个模型来塑造人才。而是要为儿童提供平等的机会,但是内容不同的机会。其次教育公平是实现我国社会公平的基础。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国家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而共同富裕的前提就是公平,教育公平是整个社会公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实现公平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实现教育的公平。同时,实现教育公平也是和谐社会思想与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第三,要认识到教育公平是动态发展的公平[3],教育公平是一个动态发展的

高二选修《有教无类》优质教案

高二选修《有教无类》优质教案 导读: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2、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 3、学习和掌握的重要词汇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家。孔子辞世后,一些封建君王给孔子屡加尊谥,如鲁哀公的'尼父',汉元帝的'褒成宣尼公',唐太宗的'先圣',宋真宗的'至圣文宣王'等.但最终固定下来并被普遍接受的,是明世宗的'至圣先师',旧时的学堂,大多悬挂孔子像,尊孔子为'万世师表'.孔子作为教育家的至尊地位,即使在其反对派那里,也无法动摇.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孔子之前就有了.但在孔子之前,文化教育

是贵族的专利,即所谓'学在官府'.直到孔子创办私学,才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格局. 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既来自其首创私学之功,更在于其'有教无类'(《卫灵公》)主张的提出和实践.所谓'有教无类'。这四个字也是我们这整课的纲目,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的教学。 二、思想理解。 我们怎么去理解这四个字呢?按照书上的解读就是“只有教育的普遍推行,没有类别的区分”,换句话说什么样的学生孔子都教。这个是有据可查的,《荀子法行》记载,南郭惠子曾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以'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yǐnkuò,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回答,可从中看出孔子'有教无类'的实践。然而,细细体会,这句话还有更多的言下之意。 “有教无类”不仅仅是不分类别(身份地位、地域种族)地进行教育。易中天教授讲解过这一句,他认为要弄清楚什么叫“有教无类”,得先弄清楚“有A无B”这种句式。这种句式在汉语中有四种意思:一,只有A,没有B,比如有勇无谋、有名无实;二,有A,没有非A(B),比如有增无减、有过之无不及;三,既有A又没有A,比如有意无意、有一搭没一搭;四,如果有A,就没有B,比如有备无患、有恃无恐。“有教无类”属于哪一种呢?第一种不对。因为教与类不像勇与谋、名与实,是矛盾对立的两面。第二种也不对,理由同上。第三种更不对。能选择的,只有第四种,即“有A则无B”。比方说,有备则无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在教育思想上,以“仁”为基础,重视人的价值;在教育对象上,打破传统的封建等级制度,使大多数被剥夺受教育权利的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在人的个性差异基础上,因材施教,充分发掘人的潜能。“有教无类”充分体现了孔子以人为本的主张,对于当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丰富人才结构,发展大众化教育 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显著特征。“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充分证明孔子非常重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正是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向社会化的终身教育转变,从只能满足少数人的需要向满足多数学生的教育需要转变;正确处理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个体文化需求之间的关系;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满足不同层次的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孔子曾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因此,也可以把“有教无类”理解为孔子大众化教育的主张。 二、调整中等教育结构,普及中等教育 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思想,虽然不能上升到“普及教育”的高度,但已有了这种思想的萌芽。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中等教育的结构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普遍关注。我国的中等教育过早的职业化或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中的比例不合理,将很难满足高等教育的需求,最终将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对中等教育来说,职业技术教育要办,普通高中的比例要回升,甚至在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的基础上,有步骤分地区地普及高中教育也已成为必然,使中等教育逐步走向“职业教育普通化,普通教育职业化”的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教无类” 孔子的教育对象广泛,年龄不同,智力有别,性格、志向不同,但孔子却能较为深入、全面地了解、分析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优缺点,并对他们因材施教,人尽其才。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汲取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精华,对本是人格平等的学生施以同样的爱心,对个性特征存在差异的学生施以有差异的教育。充分认识和肯定学生的不同的性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发表时间:2017-03-24T10:07:57.03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7年3月总第223期作者:徐佳 [导读] 为培养合格的酒店人才,顺应中职教育的发展趋势,中职《客房服务》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职业技能。——针对“9+3”学生改进《客房服务》项目教学法 四川省成都市财贸职业高级中学校610072 摘要:项目教学法目前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针对藏区“9+3”学生的特点,《客房服务》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活动中对原有项目教学法进行了探索性的改进。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9+3”免费教育客房服务 一、引言 为培养合格的酒店人才,顺应中职教育的发展趋势,中职《客房服务》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职业技能。而项目教学法将《客房服务》工作流程划分为若干模块,进而细分为数个教学项目,获得了学生和教师的一致认可,并在酒店专业教学中广泛应用。 二、改进的必要性 1.“9+3”学生的特殊性。(1)专业知识匮乏,对行业不了解。在党的关怀和国家大力投入下,学校招收的“9+3”学生大多在初中学校接受的教育内容已经很大程度上和内地学生同步,但受教育条件的限制,以及学生普遍的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的不同,大多数学生基本没有酒店专业知识的基础。(2)基础参差不齐,能力相差较大。“9+3”学生从小生活的环境和教育水平存在差异,使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差甚远,口语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基础好的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与内地学生无差异甚至更加优异,基础差的学生不会书写汉字甚至不能听懂汉语。(3)自尊心极强,容易消极厌倦。“9+3”学生自尊心极强,在课堂上有疑问不愿及时提出问题,导致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对当堂课程的掌握情况,导致不能当堂吸收,极易造成丧失信心、学习兴趣下降、消极厌倦甚至抵触放弃的心理。 2.《客房服务》项目教学法的操作有一定难度。(1)项目教学法对于学生能力有所要求。笔者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根据酒店客房岗位工作的基本流程,以客房服务工作为主线,将客房工作流程划分成5大项目。客房的教学活动以项目展开,让学生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体会到成就感,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自身的接受能力、专业基础知识都有一定的要求,相对于零基础的“9+3”藏区学生实施具有相当的难度。(2)项目教学法对教师授课水平有所要求。项目教学法要求教师必须明确自己所担当的角色,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知识不是靠教师的灌输被动接受,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教师比传统教学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更加不可缺少。 三、调整方法 1.整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上,按照学以致用、强化技能的原则开展教学工作,在不违背教学原则的前提下,对《客房服务》课程原有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将部分理论性强的项目调整为易上手、易操作的项目目标,将大量操作技能知识融入项目教学中,并将考核重点放在对专业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上。 2.细化教学内容。将原有教学项目细化,增加实践操作课时,充分考虑由于文化语言上的差异,藏区学生在知识及技能要点的理解上存在的困难。笔者单独为“9+3”班级准备相关项目化教学资料,包括编写单独的课时教案、校本教材、项目教学任务书,将总项目细分为子项目,从而让学生建构系统、全面的知识框架。 3.优化教学方法。在妥善解决项目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和教材内容的系统性时,将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单向灌输式传授的教学方法改为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的互动式主动学习过程。因此,除了课堂常规教学外,积极安排“9+3”藏区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参观实习,使他们对本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情况有更直观的了解与认识,激发他们探索、求知的欲望。 4.改进教学评价。在《客房服务》课程的教学评价环节,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项目内容,教师进行评定及检验,提高了对完成质量、使用技能的考核标准。一方面巩固了学生的综合服务能力,另一方面也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技能掌握上存在的不足。 四、改革启示 1.注意学生特点是开展教学的基础。“9+3”学生来自民风淳朴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相对于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他们更喜欢亲自动手去尝试,在实践中获得真知。且藏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强,因此在项目子任务中,合理分配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一个教学项目,以最终检验的综合结果来评定个人成绩,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教师熟练的操作技能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示范与讲解是影响技能操作形成的主要因素,“9+3”藏区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使他们具备了较强的模仿能力,因此对教师的示范及教学过程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应在技能学习的初级阶段对影响操作技能形成的因素予以重视,而且要关注藏区学生完整的技能形成情况。 参考文献 [1]邓泽民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与教学模式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李帆针对“9+3”学生改进《车床加工技术》模块化教学[J].当代职业教育,2011,(11),28-30。 [3]郭群探索藏区“9+3”学生的语文课堂教学[J].当代职业教育,2012,(9),51-54。

孔子的有教无类与教育公平

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与教育公平 摘要:孔子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具有超越时空意义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便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该思想的提出有利于实现了教育的平民化,开教育公平之先河,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学习孔老夫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对当下的教育改革及发展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有教无类;教育公平;现实意义 一、什么是孔子的“有教无类” 有人认为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本意是指:“在教育对象上,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不分年长与年幼的限制,只要本人愿意,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1]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第39章)孔子所主张的“有教无类”的意思是说:无论是谁都是可以受教育的。孔子又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第7章)意思是说只要你带上一些薄礼来拜师,我从来没有不教的。孔子本着从人出发,讲究“人道”,提出了人与人之间“性相近,习相远”的理论,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否定了奴隶主贵族比平民高贵、优越的思想。在此基础上,他极力主张“有教无类”、扩大教育对象。 [2]在朱熹的《四书集注》中也提到“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意矣”。由此可见,孔子在招收学生时是不分学生品行的好坏的,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通过教育可以使那些品行不好的学生向善,来求学的人一律招收,认为都是可教的。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还体现了在接受教育对象时不分贫富贵贱,不分种族,实质上体现了教育平等的思想。正如《论语义疏》中所说的:“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人乃有贵贱种类,宜同资教,不可以其种类鄙庶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类,种类也。言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当代学者冯友兰先生言孔子“如此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凡缴学费者即受,一律教以种种功课,教读各种名贵典籍,此实一大解放也” [3]是的,孔子处在那个等级森严的奴隶主贵族时代,却能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可谓是古代教育史上的一大发展。 二、“有教无类”思想与教育公平的异同点 (一)不同点:教育公平可界定为:公民能够自由平等地分享当时、当地公共教育资源的状态,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教育质量公平。[4]教育公平的底线是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在传统意义上教育中是指确保所有学生都有接受足够教育的平等机会。建立免费的公立学校,就是实现教育入学机会均等的最好做法。[5]而孔子所提的“有教无类”的前提是:只要带着“束脩”来求学,谁都是可以接受教育的。可见求学是有一定条件的,再说当时的社会不是谁

谈谈“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谈谈“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江西省会昌中学文沐生 “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是春秋晚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其中两条教育思想。我想关于孔子提出的教育原则及方法的论述与著作可谓汗牛充栋。我虽为教育门中人,但以目前的阅历,着实想不出这里面还有什么新鲜花样。因此,我只能对此作一综述。既为综述,那么文章的很多观点当然已是先前学者、圣贤讲透了的。我在这里只是略微谈谈我的一些我的所见所闻罢了。文章先从孔子的身世及时代背景出发,谈了孔子的理想及教育成就,接着论述了“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的涵义与关系,最后再谈“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在当今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孔子的身世及时代背景 为何要谈“孔子的身世及时代背景”?因为任何正确言论(或真理)的提出都有与其提出人的阅历及时代背景相关。 孔子的先祖原是宋国的贵族,后因僻内乱,从他父亲开始,迁至鲁国定居。他的父亲叔梁纥,是当时有名的武士,曾经立过两次有名的战功。在其六十六岁时,娶颜征在为妻,即孔子的母亲。孔子诞生于鲁国境内尼丘山附近的一个小山村,取名为丘,字仲尼。然而,尼丘山并没有给孔子及家庭带来安宁的生活,孔子三岁时,(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就去世了。从此,由母亲颜征在携孔子在鲁国过着相依为命而清苦的生活。家道中落,生活贫贱,因此孔子在同龄孩子中显得有些早熟,同时也因此而无法享有贵族一般的受教育权利。尽管如此,孔子并没有形成冷酷、孤僻的性格,反而让他成为勤奋好学、关爱苍生,提倡仁爱及受后世景仰的至圣先师。孔子是好学的,他所拥有的知识与道理,几乎都是通过自学而来,同时也学无常师,只要看到、听到谁有他不知道的知识,都虚心向他请教,所以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因此,孔子通晓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在他三十岁时,已成为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即所谓“三十而立”! 孔子所处的时代已经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周朝天子地位衰落,已不再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先有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周幽王被杀,西周结束。接着,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春秋时期开始,从此,周王室衰微。从前是周天子统帅诸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现在这些权力都落到诸侯手里,“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于“陪臣执国命”。周朝奴隶制处于“礼坏乐崩”的境地。这便逐渐形成春秋诸侯争霸的战乱局面,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及楚庄王先后成伯。即使是周天子也派代表,甚至是亲自参加会盟,承认他们的霸主地位。 孔子的理想及教育成就 孔子的最大理想是希望在政治领域有所作为,希望成为“武王之周公”,次之亦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有教无类》教案

6 有教无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2、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 3、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疏通文字 第二课时:了讨论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及教与学的方法 第一课时(疏通文字) 导入语: 天下熙熙皆为名利。孔子也不脱俗,一生奔波,赢得生前身后名。 生前名:知师莫如生。学生把孔子比作日月不可逾,比作上天不可阶,认为探索他的学问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竭尽全力还是不能企及。学生的评价可谓高,如果评教,孔子的A得分率应该是百分之百。 身后名:历代君王都赐予孔子无比光荣的谥号。如鲁哀公的“尼父”,汉元帝的“褒成宣尼公”,唐太宗的“先”,宋真宗的“至圣文宣王”等。但最终固定下来并被普遍接受的,是明世宗的“至圣先师”。旧时的学堂,大多悬挂孔子像,尊孔子为“万世师表”。 好的老师是做出来的,是实践出来的。孔子作为万世师表的楷模,他有着怎样的教育思想,用什么样的教材,教什么样的学生,怎么教,我和你们一样充满着好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从《论语》的节录中寻找答案吧!(3分钟) 一丶研读文本 1.师范读正音,学生浏览文本,知大体。(文本共计10则,除3、4、9、10外,篇幅都

很短,要想研究就要先扫除文字障碍)(7分钟) 2.学生分小组,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字。(要求课下注释翻注在文本字里行间,做到能够站起来浏览文本就能串译文段)(20分钟) 3.请学生提出遇到的困难,教师帮助完成文字翻译。 学情设计:第9则“如切如磋”第10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第9则:子贡说:“修养的完善,如同玉器的加工:切了再磋,琢了再磨,对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说到过去,你就知道未来。” 这则故事,除了让我们看到孔子的教学方法在于启发之外,“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这一句中我们可以知道,孔子是在子贡弄明白前一个道理之后,才开始和他谈论《诗经》,这就是循序渐进。 第10则:“素以为绚”可以看做一个宾语前置,即“以素为绚”,翻译为“以本色为美”。这三句诗的意思是:笑容甜甜的,眼睛亮亮的,最本色的,就是最美丽的呀! 这个意思很清楚,子夏为什么还要问?显然,他是要“举一反三”。于是孔子回答“绘事后素”。绘事,就是画画;后素,就是“后于素”。也就是说,画画,要先有白底子,然后才能画花纹。这就已经是由此及彼,说开去了。谁知子夏竟大受启发,高兴地问:“礼后乎?”什么叫“礼后乎”?就是说,礼,也像绘画的花纹一样,要放在打底子的后面吧?孔子一听,喜出望外地说:启发我的人就是你呀(起予者商也优秀教案),我可以和你讨论诗了(始可与言诗已矣)!孔子为什么会这样说?因为在孔子看来,礼乐也是要先打底子的。拿什么打底子?仁。仁爱或者仁义,就是礼乐的底子。仁为礼乐之本,当然要先仁义而后礼乐。这就叫“礼后”,或者说“仁先礼后”。 不过这样一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句话的本意就变了,不再是“以本色为美”,而是“以本色为底”。所以课本的翻译,虽未必是诗的原意,却符合孔子的想法。曲解诗意的,不是课本,倒是孔夫子。那么,是孔子不懂诗吗?不是。他是故意曲解,也就是要借古人的话,说自己的事。原意不原意,曲解不曲解,严谨不严谨,他可不管。孔子的“曲解诗意”,其实是不怎么好批评的。环境不同,目的不同,想法也不同。孔子和子夏谈诗,并不是做研究,而是讲道理。子夏问,孔子答,目的都不在诗之中,而在诗之外。诗的本意,也就并不重要。只不过这个弯,也实在转得太大了一点,让我们看得一头雾水。《论语》当中孔子也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过总结。一方面是客观上的启发,另一方面是主观上的思考。 二丶作业。

师德与教育公平.pdf

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方》一书中,有一段关于医德的著名论述,题为“大医精诚”,在文中,孙思邈提出了医生的行为准则“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对于前来求治的病人要一视同仁,“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医生要把病人当作亲人一般,把病人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出诊时要不避路途的艰难险阻,不顾自身的饥渴劳累,“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难、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做功夫行迹之心。”做到了这些的医生,孙思邈认为“可为苍生大医”,若反其道而行之,则被孙思邈痛斥为“含灵巨贼”。 孙思邈将这篇《大医精诚》冠于中医巨著《备急千金要方》之首,提倡为医者必须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精”于专业、“诚”于品德,这样才是德才兼备的“大医”。我理解作为一个医生能成为“大医”者,首先是他的德行,也就是对病人的一视同仁,医者父母心,视患者为亲骨肉。由此联想到我们教师,作为“大师”的标准是什么?我认为,一个教师要成为“大师”,最大的师德应该是教育公平。人们对医生的期望值很高,因为这关系到人的生命,人的生命权是平等的;同样,人们对教师的期望值也很高,因为这关乎孩子的一生,人的受教育权也是平等的。两千多年前的孔老夫子创办私学,提出了“有教无类”,使教育及于平民;新中国的宪法更赋予了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然而,我们身边有些教师的所作所为使得教育丧失了公平。 第一,趋炎附势。对家长当官的学生另眼相看,倍加关爱。中国多年形成的“官本位”思想严重,有些教师非常关注学生的花名册,看学生家长是干什么的,以备不时之需。 第二,嫌贫爱富。“启发式教学”,暗示学生请客、送礼。如今是商品经济社会,过去是越穷越光荣,现在是谁受穷谁狗熊。现如今,哪个地方都有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父辈的钱财泽被子女,买来了老师对其孩子的特殊照顾。 第三,等价交换。遇事找学生觉得理直气壮。等价交换是商品经济通行的原则,在商品交换时很公平。但是,当它被泛化到师生关系中,你就会发现敢情这个原则很龌龊。师生关系应该是很圣洁的,道家都讲“施恩莫图报”,作为教师更不该借师生之谊拉关系、走后门。 第四,以貌取人。对看着顺眼的学生有事也没事,对看不上眼的没事找事。孔老夫子也承认“食色,性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教书先生不是道学先生,但是,如果以学生的相貌美不美作为自己施教的标准,那就不妥了。中学生语录里边不是有这一条嘛:“为什么男老师总好提问漂亮女生?”学生对此是有看法的。当然,极个别的“禽兽教师”不在我们讨论之列。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区别之一在于教育的公平与否。搞应试教育是面向少数人,过去高校招生少时,高中教学是以能否考得上大学为标准,为有希望考上大学的学生服务;现在,高校扩招了,但是,同样有三六九等,不是还有本一、本二、本三之分吗?仍然可以为少数人服务。只要观念不转变,还会穿新鞋走老路。而素质教育是什么?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对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进行了概括: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柳斌同志指出:“素质教育的三大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要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放在第一位的就是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颗公平之心。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放牛班的春天》是由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执导的一步关于音乐和教育的影片。影片主人公马修,曾是一位音乐教师,失业后,在一所儿童管教所担任老师一职。“儿童管教所”,乍一看来,这是一所问题少年堆积的学校,是让任何老师都头痛的地方。在马修来之前,这里是以监狱的风格进行教育的。孩子们一旦犯错,等待他们的必将是严厉的处罚。物极必反,在这样的管教下,孩子们就像不断被驯服的洪水猛兽,只有在被监视的情况下才能安静下来,否则一定会翻天。 马修入职伊始,孩子么会顽皮的在黑板上画他的形象漫画,大声喧哗,调皮,使出浑身解数来愚弄老师。马修并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惩罚他,而是一次又一次的包容他,原谅他们。由于晚上他和孩子们住在学校,有更多的时间了解他们,他发现孩子们很喜欢唱歌,也很会唱歌,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下,音乐好似能够给人们插上一双翅膀,让孩子们尽情的享受愉悦和自由。他曾今是一位音乐教师,也一直希望自己能够组建一直优秀的合唱队,所以他悉心的辨别出每个孩子的音域,分配不同的音乐的和声,唯一一个唱歌走调的孩子他也没有放弃——做了指挥!学生们在训练的过程中非常积极,有了乐趣和学习的方向,孩子们逐渐变乖了,和老师的关系愈发亲密了。 整个班级,由原来桀骜不驯的劣童,变成了懂礼貌的天使。我们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在这所管教所的老师换了一批又一批,而学生一直都没有变,然而最后他们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因为马修老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洞察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用运动来与教育比照是很贴切的。运动项目有好多种,就拿球类来说,有篮球、足球、乒乓球等等,但每一个运动员只需要掌握这一门运动,并将之做到极致就可以了,如果让擅长足球的运动员去打篮球,其结果可想而知。同样,把握住学生的优点和特长,我们教师就可以有的放矢,在其优势的一方面着重进行引导和挖掘,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完整版有教无类教案

《有教无类》教案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2、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教学难点: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教育家,后世尊他为“万世师表”。他关于教与学的思想及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今天还有很高的指导价值。解题:“无类”指什么? 明确: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二、翻译选文,掌握重点词语1、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教,教育;类,类别;名词。 【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评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实施意义何在?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义务教育。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 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评析】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 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 行之!” 【注释】斯,副词,就;诸,之乎;其,表反问。 【译文】子路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回答说:“有

浅析有教无类

浅析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 ×××姓名 (×××学院,学院所在地点,学院所在地邮编) 摘要: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思想,确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使教育及于平民,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随着时间的的流逝,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通过不断的发展,从单独的“政教”方面运用到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诸多形式的教育领域,其意义也不停的在扩展、延伸和变化。本文通过对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的浅显分析揭示其对现代社会教育发展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有教无类教育孔子 Abstract:The great educators'practice confucius'thought in ancient China put forward ideas, ” “ who wishes to learn you have determined your confucius'thought do private school education object, so that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at forthousand, in which the histo ry. As time goes by, ” “ who wishes to learn cenfucian, constant thought of development, from a separate terms of use of Church and State ” “ to include school education and family education, social studies and many other forms of education, its significance is also days'continuous in extensions, extension and change. This article on ” “ who wishes to learn cenfucian students'ideological simply analysis reveal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al education. Key words:make no social distinctions in teaching;Education; Confucius 一、前言 在两千五百年前,我国古代的一位大教育家——孔子,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从而打破了过去贵族垄断、学于官府的局面,开创了平民办学之风。他的“有教无类”思想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到今天为止,已经传播于全世界各个国家,深深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其中它所包含的意思和所用范围也已有了许多的扩展、延伸和变化,值得我们去窥视它的真理和发展。 二、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提出及含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