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的分子病毒学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的分子病毒学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的分子病毒学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的分子病毒学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的分子病毒学

摘要:世界范围的高感染率,治疗手段和疫苗的缺乏使HCV成为研究的热点。高效体外复制系统的缺乏,高突变率带来的株系间的不一致,为HCV的研究带来了困难。这个病毒的分离鉴定直接依赖于分子生物学手段。同样是使用分子生物学的手段,研究者对这个病毒的结构和各组分的功能进行了研究。本文从分子角度对这个病毒各组分的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进行了综述,并讨论了HCV诱导疾病、免疫逃避的分子机理。

导言

HCV是一个由脂膜包裹的正链RNA病毒。来源于宿主细胞膜的病毒包膜上整合有病毒编码的包膜蛋白E1和E2。被这层膜包裹的是结合有HCV核心蛋白的RNA基因组。这个看似简单的病毒如今已是人类健康的大敌。

HCV是慢性肝炎的主要致病因子。在美国慢性肝病患者中,40~60%感染了HCV。(Williams,1999)。全世界约有一亿七千万人感染了HCV,这个数字高于感染了HIV的人口(Cohen,1999)。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约20%慢性肝炎患者要发展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在这些肝硬化病人当中,20%要发展为肝癌(Seeff,1999)。对丙型肝炎病人的治疗目前还很不成功,在一家美国医院中,研究HCV病人用药结果显示:使用干扰素能清除部分病人体内的HCV,但产生效果的病人不到20%;组合使用干扰素和ribavirin效果稍好一点,但也只对少于40%的病人有效。所调查的样本为感染了不同基因型HCV病人的集合。如果注意到这些治疗方法对于最广泛分布的HCV基因型1效果很差,并且这些药物的昂贵和毒性也不容忽视(McHutchison et al,1998),我们不免感受到来自HCV的有力挑战。为了防止HCV 的传播,人们在疫苗的研究上投入了很大精力。缺乏有效的体内、外HCV扩增系统,缺乏可信的保护性抗体分析系统以及HCV自身的高突变特性使得疫苗的开发困难重重。尽管目前市场上还没有一个HCV疫苗,蛋白免疫(Choo,et al.,1994),DNA免疫(Fournillier, et al, 1999; Gordon, et al., 2000),重组活疫苗免疫(Makimura, et al., 1996)以及这些疫苗的组合使用(Pancholi et al, 2000; Song et al, 2000)在实验动物中引起了一些鼓舞人心的体液免疫反应和细胞免疫反应。

同样由于没有有效的HCV繁殖系统,从分子水平研究HCV很不容易。目前我们对HCV

的认识绝大部分建立在重组技术的基础之上。

基因组:一个ORF和两个UTR

组织培养,显微镜观察和繁复的血清学分析都没有能发现HCV。这个机警的病毒是被分子生物学手段所发现的 (Choo, et al., 1989)。研究者从大体积的高HCV滴度的猩猩血浆中抽提出核酸,制备cDNA并插入噬菌体基因组中。利用HCV病人血清对几百万个噬菌体克隆进行了筛选,只有一个阳性克隆被检测到。一年之后,这个非甲非乙肝炎病毒基因组的顺序被测定。此病毒则被命名为丙型肝炎病毒。由于相类似的基因组组织形式,HCV和黄病毒

以及瘟病毒被归类至同一个病毒科-黄病毒科。正链单链的HCV RNA基因组长约9500nt。其5‘和3‘端都含有非翻译区(UTR),UTR之间是一个大的多蛋白开放阅读框架(ORF)。该ORF编码了一个长约3000氨基酸的多蛋白。研究表明这个多蛋白的切割加工由宿主编码的信号肽酶(结构蛋白)以及HCV编码的蛋白酶(非结构蛋白)共同完成。图1为HCV基因组结构示意图,宿主信号肽酶和病毒蛋白酶的对多蛋白的切割位点标注在示意图上。

图1.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组结构示意图

箭头所示为蛋白酶切割位点;

为宿主信号肽酶切割位点;

为NS3丝氨酸蛋白酶切割位点;

为NS2-3金属蛋白酶切割位点。

在HCV基因组的复制过程中,依赖RNA的RNA聚合酶随机地引入很多错误,结果HCV

以非常异质(heterogenerous)的形态而出现,所有HCV株系间的同源性约为70%。HCV

基因组的不同区段保守性不同,编码重要功能(聚合酶,核心蛋白,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RES,等)的区域高度保守,其他区域则含有较多的突变,尤其是膜蛋白的几个高变区。对于HCV的分型,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是分为6种基因型,它们之间的核酸差异可达30%。在基因型内部又分为很多的亚型。世界范围内最广泛流行的HCV是基因型1,尤其是1b,该亚型是亚洲,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主要流行的基因型(Davis,1999)。从同一个病人的血液中分离到的HCV基因组也有很多差异,它们被称为不同的准种。

5'UTR: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RES)

5'UTR包含HCV基因组5'端的341个核苷酸。它是HCV基因组中最保守的部分。以单链和双链RNA特异的RNA酶做的酶学分析和计算机比较分析表明5'UTR含有典型的IRES二级结构(Brown, et al., 1992)。研究者因此推测HCV多蛋白的翻译是不依赖于5'帽子结构的,且不从第一个AUG起始,而是从内部的AUG起始。5'UTR的IRES功能为后来很多工作所证实(Tsukiyama-Kohara,et al., 1992; Wang, et al., 1993; Fukushi, et al., 1994; Rijnbrand, et al., 1995)。比如,Tsukiyama-Kohara,et al. (1992)在体外翻译系统中发现,含大部分5'UTR的mRNA从第四个AUG开始翻译,且5'帽子结构不影响其翻译效率;而当大部分5'UTR序列被缺失以后,5'帽子能大大提高HCV mRNA的翻译效率。几乎全长的5'UTR为核糖体内部起始所必需(Fukushi, et al., 1994; Rijnbrand, et al., 1995)。不改变读码框的插入、缺失和无义突变等实验表明,编码HCV核心蛋白N末端的序列也是IRES的组成部分(Honda, et al., 1996; Reynolds, et al., 1995, Zhao, et al., 1999),

然而有人发现纯化的核糖体40S亚基能特异结合不含有HCV核心蛋白编码序列的HCV IRES (Pestova, et al., 1998),这样编码核心蛋白的序列可能只是有利于IRES二级结构的形成。

核心蛋白:重要的结构蛋白,且具有很多重要的非结构功能

将HCV多蛋白的疏水性轮廓和黄病毒及瘟病毒进行比较,结合体外表达研究,人们将多蛋白N末端191个氨基酸定名为核心蛋白(Hijikata, et al., 1991a; Grakoui, et al., 1993a)。一般认为宿主信号肽酶将其从多蛋白上切割下来。核心蛋白的N末端富含碱性氨基酸且高度保守,这和它的重要功能是相一致的。核心蛋白的这一部分负责结合RNA,此功能被定位于氨基酸1-75(Santolini, et al., 1994)。和核心蛋白的功能相符合,HCV核心蛋白能够形成自聚体,使用类似的方法对该功能的定位得出不同的结果:酵母双杂交系统和缺失分析将此功能定位于aa36-91(Matsumoto, et al., 1996);电泳、酵母双杂交系统、质谱和凝胶过滤色谱分析表明负责核心蛋白自结合的结构域位于蛋白羧端(Yan et al., 1998)。

多年来的研究发现,HCV核心蛋白的成熟形式并非终止在以前认定的aa191。在两种体外哺乳动物表达系统,即痘苗病毒系统和CHO稳定表达株表达系统中均发现HCV核心蛋白的两种形式:一种终止在aa191(p23, 23kD),另一种终止在aa174和aa191之间(p21, 21kD)。分析从HCV病人血清中分离得到的HCV核心蛋白,表明p21是天然病毒颗粒的组成部分(Yasui, et al., 1998)。

核心蛋白同时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p23的C末端疏水区是包膜蛋白E1转位至ER的信号肽。去除此疏水区使核心蛋白进入细胞核成为可能。核定位信号位于核心蛋白的N末端(Chang, et al., 1994)。已发现HCV核心蛋白调控很多基因的转录,如p53等肿瘤相关基因(Ray, et al., 1995; Ray et al., 1997),一些细胞周期相关基因(Ray et al., 1998a)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Shrivastava et al., 1998; You, et al., 1999)。核心蛋白对转录的调控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模式。定位于N末端的转录抑制因子结构域用于直接模式(Ray, et al., 1999)。HCV核心蛋白对I-κB降解的调控、对JNK (c-Jun N-terminal kinase)活性的调控则间接地抑制了很多重要基因的转录(Shrivastava et al., 1998; You, et al., 1999)。还发现核心蛋白和转录调节因子hnRNP K (heterogeneous nuclear ribonucleoprotein K)之间有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结合hnRNP K的位点定位于aa25-91(Hsieh, et al., 1998)。

核心蛋白对转录的调控可能与HCV致病机理有关(如肝癌)。通过对一些重要基因进行转录调控,HCV核心蛋白能抑制fas-和TNF-α介导的细胞凋亡(Ray, et al., 1998b; Marusawa, et al., 1999)。细胞凋亡是机体抗病毒感染的重要手段(Thompson, 1995; Nagava, 1997),阻断细胞凋亡可能有利于病毒在细胞中建立持久感染,因而可能是丙型肝炎慢性化的机制之一。已发现很多病毒蛋白能抑制细胞凋亡(Wang, et al., 1995; O'Brien, 1998;

Shisler and Gooding, 1998)。有研究表明HCV核心蛋白能转化原代大鼠胚胎成纤维母细胞(Ray et al., 1996),表达HCV核心蛋白的小鼠细胞株BALB/3T3 A31-I-1的生长失去接触抑制(Tsuchihara, et al., 1999)。更在HCV核心蛋白基因转基因鼠中观察到肝癌的发生(Moriya, et al., 1998)。核心蛋白的致癌能力使人们对它用于疫苗的研究产生怀疑,尽管核心蛋白含有很多体液免疫表位和CTL表位。有关核心蛋白的另一发现加强了这一怀疑:用多种结构的重组HCV-痘苗病毒感染小鼠发现,HCV核心蛋白具有免疫抑制作用(Large, et al., 1999)。

此外,这个多功能的蛋白还被发现参与抑制宿主细胞中mRNA的翻译(Mamiya, et al., 1999)。

E1

HCV多蛋白上氨基酸192到383编码HCV第一个包膜蛋白E1。信号序列aa174到191

引导E1共翻译地转膜至内质网中(Hijikata, et al, 1991a)。基因工程表达的E1都定位于内质网膜上。和大部分定位于内质网膜的蛋白不同,此蛋白不含有KDEL或KKXX定位信号,其糖链也未经高尔基酶修饰,因而其滞留于内质网膜的机理与众不同,不是使用从顺式高尔基体拯救的机制,而是静态滞留于内质网。静态滞留信号位于E1的穿膜结构域aa311到383(Cocquerel, et al., 1999; Flint, et al., 1999)。E1是一个高度N-糖基化的蛋白,预测的N-糖基化图式位于aa196, 209, 234, 305和325,但突变分析表明第五个糖基化位点并不发生糖基化(Meunier, et al., 1999)。E1的穿膜结构域(TMD)具膜活化的特性,能改变E.coli的细胞膜透性,引起细胞的快速裂解(Ciccaglione, et al., 1998)。这可能是用E.coli表达E1的困难所在,缺失TMD后表达E1获得了成功(Yan, et al., 1994)。

普遍认为在天然状态下E1和包膜蛋白2(E2)形成非共价的聚合物。E1的N末端负责和E2的N末端结合(Yi, et al., 1997)。又发现抗核心蛋白的抗体能将E1和核心蛋白共沉淀,利用缺失作图的方法发现它们相互作用的位置均在蛋白的C末端(Lo, et al., 1996),作者同时发现E2不能和核心蛋白共沉淀,可能核心蛋白和E2之间不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

E1的C末端同时还是包膜蛋白2(E2)的信号序列,引导E2转膜至内质网。

E2和p7

E2有两种形式,两者起始于aa384,终止于aa746或aa809,后者被认为是在aa746/aa747位点加工不完全的产物(Lin, et al., 1994a; Mizushima, et al., 1994b)。p7就是

aa747-aa809,目前还没有发现其有何功能。两种形式的E2都是高度糖化的蛋白,糖链约占E2分子量的一半。HCV膜蛋白在真核表达系统中的高效表达加工需要共表达上游的核心蛋白和下游的非结构蛋白NS2(Matsuura, et al., 1994)。在Sf9昆虫细胞中表达E2羧末端缺失的结构C-E1-E2p(1-660),结果得到很多分子量各异的,加工不完全的膜蛋白产物,它们反应了E1/E2和C/E1位点低效率的切割(Wang, et al., 1997)。人们观测到的基因工

程表达的E2分子量相差很大,从58kD到75kD,原因包括:不同的表达系统翻译后加工不同,如酵母和哺乳动物的糖基化的差异;人们使用的不同的HCV基因型可能产生的影响;人们用于检测表达的抗体所识别的表位不同,与不同的膜蛋白形式的反应性不同。

在所有HCV蛋白中,E2的保守性最弱。在E2的N末端有两个高变区(HVR),分别是HVR1(aa390-410)和HVR2(aa474-480)(Hijikata, et al., 1991b; Weiner, et al., 1991)。有证据表明E2蛋白是免疫反应的主要目标。当HCV病人接受干扰素治疗时,E2的突变增加,对于E1没有此现象发生(Zonaro, er al, 1994);在慢性感染过程中,观察到HVR1序列在不断改变,针对HVR1序列的特异抗体也相应地不断改变(Shimuzu, et al., 1994);E2

含有两个以上中和抗体表位(Lechner, et al., 1998),其中一个位于HVR1(Zibert, et al., 1995)。哺乳动物系统表达的E2还被观察到和人细胞有特异的结合(Rosa, et al., 1996)。因此E2成了HCV疫苗开发的主要目标。

和E1类似,位于E2羧端的TMD负责E2在内质网的静态滞留(Duvet, et al., 1998; Cocquerel, et al., 1998)。共表达的E1和E2形成非共价的异二聚体,在结合E1时起主要作用的序列位于aa415-500,两个HVR对于结合E1没有贡献(Yi, et al., 1997)。

有了这些背景,当人们发现E2和细胞表面分子CD81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并且,含保护性抗体的血清能阻断E2和CD81的相互作用时(Pileri et al., 1998),很多人便相信CD81是HCV受体分子,尽管没有证据表明HCV和CD81的结合导致病毒进入细胞。反而是有证据表明,HCV和其他黄病毒家族成员结合并通过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进入细胞(Agnello, et al., 1999; Monazahian et al., 1999):自由LDL能竞争性地阻断HCV

和细胞的结合;原来不结合HCV的细胞在表达LDL受体后能结合HCV;提高LDL受体活性后观察到HCV等病毒的内吞也相应提高;并在体外实验中对多种细胞使用抗LDL受体抗体完全阻断了HCV的内吞。但是,用抗LDL受体抗体处理LDL受体缺陷的成纤维母细胞后,仍有少量HCV能进入细胞。看来抗LDL受体是介导HCV入胞的主要受体,但不是唯一受体。

利用多种凝集素亲和柱对从病人血清中分离到的不同基因型的天然病毒粒子进行分析,发现所有基因型的病毒粒子表面的糖基都是N-连接的复杂糖型的糖链,这是在高尔基体被

修饰的结果(Sato, et al., 1993)。这似乎和E2静态滞留于内质网膜有矛盾。Bartenschlager 等提出的HCV复制模型(图2)将静态滞留于内质网膜的E2和病毒颗粒上经高尔基体修饰

的E2联系了起来(Bartenschlager, et al., 2000)。我们的实验结果支持该模型提出的HCV向内质网出芽而非向细胞膜出芽。在痘苗病毒表达系统中单独表达包膜蛋白只能得到糖化较少的E2蛋白,共表达核心蛋白则能得到75kD的高度糖化的蛋白。构建了多个缺失突变克隆,发现高度糖化E2的表达依赖于全长的核心蛋白序列,而E1的共表达则不是必需的(Zhu, et al., 2000)。其原因可能是共表达的核心蛋白能和内质网膜上的E2蛋白结合,形成假病毒颗粒,从而才能脱离静态滞留内质网膜信号的束缚,进入高尔基体得到进一步的糖化。

图2:HCV复制周期的假说模型。

感染宿主细胞(大方框)后,正链RNA基因组被释放至细胞质,以之为模板进行翻译。继而所得的多蛋白被加工,病毒蛋白与内质网膜紧密联系。表达产物中的复制酶NS3-5合成负链RNA并以之为模板合成大量的正链RNA。正链RNA然后和核心蛋白相接触并被包裹为核心颗粒。此颗粒向内质网出芽形成病毒颗粒。病毒颗粒经高尔基体由分泌途径出胞。

看来E2蛋白也不仅仅是一个结构蛋白,它可能是HCV对干扰素的抗性的原因之一 (图3):E2被发现与INF诱导的蛋白激酶PKR(double-RNA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有结合。后者催化转录起始因子eIF2-alpha的磷酸化,从而下降调节蛋白合成。在表达E2蛋白的细胞中,PKR被抑制,使得在INF存在时翻译照常进行(Taylor et al., 1999)。

图3,HCV蛋白对干扰素治疗的拮抗作用

非结构蛋白2(NS2)

NS2是一个23kD的疏水膜蛋白(Santolini, et al., 1995),包含了多蛋白上的氨基酸序列aa810-1026,是蛋白酶NS2-3的组成部分。宿主信号肽酶催化p7/NS2之间的切割(Mizushima, et al., 1994a),而NS2羧端的切割由NS2自身和非结构蛋白3(NS3)丝

氨酸蛋白酶结构域的一部分共同催化,缺失作图将此催化活性定位于氨基酸827和1207之间(Grakoui, et al., 1993b)。NS2-3的这个自催化活性是依赖于锌元素的(Hijikata, et al., 1993)。NS2-3蛋白酶和NS3丝氨酸蛋白酶之间的活性是相互独立的,因为NS2上单个氨基酸突变可以使NS2-3蛋白酶失活,却不影响NS3丝氨酸蛋白酶的活性;另一方面,NS3丝氨酸蛋白酶的突变也不影响NS2/3之间的切割加工(Grakoui, et al., 1993b; Hijikata, et al., 1993)。

NS3和非结构蛋白4A(NS4A)

NS3对应HCV多蛋白aa1027到1657。根据NS3的保守序列花式,它应含有NS2-3蛋白酶活性,丝氨酸蛋白酶活性,解旋酶活性和NTPase活性。

作图分析结果表明,丝氨酸蛋白酶活性位于NS3的N末端1/3处,相应于HCV多蛋白aa1027至1207,突变研究表明它催化了NS3/4A,4A/4B,4B/5A和5A/5B的切割(Bartenschlager, et al., 1993; Bartenschlager, et al., 1994; Lin et al., 1994b)。用两种重组痘苗病毒感染细胞,其中一病毒编码NS3蛋白酶失活的NS3-5,另一病毒编码活性的NS3蛋白,发现NS4A/4B,NS4B/NS5A和NS5A/5B能被反式切割,而NS3/4A则不能。稀释不影响NS3/4A的加工证实了NS3/4A的切割是一个分子内的反应。在非结构蛋白的加工动力学研究中没有观察到含NS3的前体,提示在NS2/3和NS3/4A处的加工很迅速,而很多NS4A-NS5B的加工中间物显示其切割加工效率很低。三个高度保守的氨基酸His1083,

Asp1107和Ser1165被认为组成了丝氨酸蛋白酶家族典型的催化三联体(Miller, et al., 1990; Bazan, et al., 1988)。

NS4A对应于HCV多蛋白的aa1658至aa1711,由一个非常疏水的N末端和亲水的C末端组成。它是NS3丝氨酸蛋白酶的辅助因子,和NS3一起催化HCV非结构蛋白的酶解加工。NS4A 的疏水特性对NS3/NS4A蛋白酶在膜上的定位及其稳定性可能有贡献。NS4A对于NS3/4A和4B/5A之间的切割是必需的,它对于NS4A/4B和5A/5B位点的切割则有促进作用(Failla, et al., 1994)。X-光结晶图像分析显示,结合NS4A显著改变了NS3的构象(Kim, et al., 1996)。作图分析表明NS3的N末端22个氨基酸对于NS3-NS4A的结合很重要(Satoh, et al., 1995),相应地NS4A上负责它们结合的区域位于第21至34位氨基酸(Shimizu, et al., 1996)。由于它们在HCV多蛋白加工中的重要功能,这两个蛋白成了发展抗病毒药物的目标。

NS3的羧端带有RNA解旋酶活性以及NTPase活性(Kim, et al., 1995)。病毒需要解旋酶的原因可能包括:1,在病毒复制及转录时解开双链RNA;2,在病毒蛋白的翻译过程中梳理核糖体前的二级结构。和其他解旋酶一样,NS3解旋酶具有内在的NTPase活性,通过水解NTP为解旋酶提供能量。有证据显示,NS3和NS4A都能分别和NS5B形成复合物,支持它们都是HCV复制复合物的组成部分(Ishido, et al., 1998)。

研究发现这个HCV解旋酶还具有DNA解旋酶活性(Tai, et al., 1996),此活性可能影响宿主细胞活性并在丙型肝炎病理上起作用。在NIH3T3细胞表达NS3时观察到细胞被转

化,并在裸鼠里长出了肿瘤。作图分析将此转化活性定位于NS3的N末端,包括丝氨酸蛋白酶结构域和部分的解旋酶/NTPase结构域(Sakamuro, et al., 1995)。

非结构蛋白4B(NS4B)

NS4B,跨HCV多蛋白aa1712-aa1972(27kD), 是一个非常疏水的蛋白。目前所知的NS4B 的功能只有一个。它和NS3以及NS4A一起,为非结构蛋白NS5A的高度磷酸化所必需;NS5A 要从p56形式转变为高度磷酸化的p58形式,要求NS3,NS4A,NS4B和NS5A被编码在一个多蛋白上(Neddermann, et al., 1999; Koch, et al., 1999)。

NS5A

通过和其他病毒的比较,NS5A(aa1973-aa2420, p58)以及NS4B被预测为复制酶的重要组成成分。NS5A被发现和一个膜结合蛋白hVAP-33( human vesicle-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associated protein of 33 kDa)有特异的结合,同时hVAP-33还和HCV的RdRp (NS5B)相结合。NS5A和NS5B分别和hVAP-33的羧端和氨端结合(Tu, et a., 1999)。此结合进一步提示NS5A是复制酶的组成部分并提示了复制酶在膜上定位的机制。

NS5A的两种形式p56和p58均为磷酸化蛋白,尤其后者为高度磷酸化蛋白。磷酸化暗示了此蛋白具有重要功能,比如在信号传导、转录调控、细胞凋亡等行为中起作用。

NS5A具有多个脯氨酸富集区域,能和细胞信号分子的SH-3结构花式相结合,免疫印迹的方法显示NS5A和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2(Grb2)有特异的结合,Grb2上SH-3的点突变能去除Grb2结合NS5A的能力。同样利用突变方法,证实了和SH-3结合的区域是NS5A的脯氨酸富集区域(Tan, et al., 1999)。NS5A可能通过此途径干扰细胞信号传导(如对ERK1/2磷酸化的抑制,ERK:受细胞外信号调控的激酶),这可能是HCV的致病机制之一。

有研究表明NS5A可能抑制p21WAF1的转录(Ghosh, et al., 1999), p21WAF1是细胞周期调控因子。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发现NS5A和细胞转录因子SRCAP的羧端有特异结合,此结合为哺乳动物双杂交分析、免疫共沉淀等实验所证实(Ghosh, et al., 2000a)。因此NS5A可能通过SRCAP间接进行转录调控。

NS5A调控细胞凋亡的证据是它能抑制TNF-α引起的细胞凋亡。NS5A被发现能阻断caspase-3的激活,并抑制死亡底物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的酶解(Ghosh, et al., 2000b)。

在研究基因型对治疗的影响时发现,NS5A在HCV对α干扰素的抗性中起作用,此抗性位于HCV多蛋白aa2209-aa2248 (Enomoto, et al., 1995; Enomoto, et al., 1996)。病人携带的HCV序列在此区段属1b基因型时,对干扰素治疗几乎无反应。此抗性的分子机制还不清楚。但有证据表明NS5A是PKR的有效的抑制因子(Gale, et al., 1997),而PKR

是干扰素诱导的蛋白激酶,它催化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的α亚单位的磷酸化,造成蛋白合成的终止以及被感染细胞的死亡(图3)。

非结构蛋白5B(NS5B)

根据和其他病毒的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dRp)顺序的同源性比较,HCV多蛋白

aa2421-3011被指定为HCV的RdRp,即复制酶复合物最重要的成份,在真核体外表达系统表达产物大小为68kD,即p68(Choo, et al., 1989)。缺失突变分析表明NS5B的N末端负责结合RNA(Ishii, et al., 1999)。杆状病毒表达的NS5B在体外系统中显示了RdRp活性,证实了上述的推测(Behrens, et al., 1996)。进一步的生化和酶动力学分析表明(Lohmann, et al., 1998):1,NS5B受KCl或高浓度的NaCl抑制;2,NS5B的活性依赖于Mg离子,Mg离子也可被Mn离子所代替;3,NS5B持续性地合成RNA,在22°C的延长速率为150-200nt/min;4,以HCV基因组最后319nt为模板,NS5B对四种核苷酸底物的动力学常数Km值为UTP(约1.0μM), GTP(约0.5μM), ATP(约10μM), 和 CTP(约0.3μM)。

单链RNA的复制过程要求RdRp具有引物酶活性或者在复制起始时它能利用某个特异的引物。in vitro 实验表明NS5B能使用模板的3'末端羟基作为引物;而如果模板3'末端被封闭或者模板是一个单调的多聚核苷酸,NS5B起始复制时需要特定的寡聚核苷酸引物。这表明NS5B没有内在的引物酶活性(Behrens, et al., 1996; Lohmann et al., 1997)。

3'UTR

3'UTR的5'端约30nt的片段是一个基因型特异的多变区,不同基因型之间有核苷酸序列的差异。紧接着是一个多聚U区域,不同基因型的HCV的多聚U有不同的长度。然后是一个多聚嘧啶C(U)区域,最后是一段高度保守的98碱基的区域(Kolykhalov, et al., 1996; Tanaka, et al., 1996),被称为X区域。高度保守的3'末端暗示了3'UTR的重要功能。通过和其他RNA病毒相比较,推测这个高度保守的98碱基序列可能和病毒基因组的包装有关系,也可能参与RNA合成起始,或对两者都很重要。从具有感染力的cDNA克隆及其3'UTR 的缺失突变株制备RNA转录本,用猩猩来测试感染性,发现多聚U、多聚C(U)或X区域的部分或全部缺失都使RNA转录本丧失了感染性;而破坏了5'端多变区2个茎环结构的缺失却对RNA的感染性没有影响(Ynangi, et al., 1999)。

3'端多聚A能增强真核mRNA的翻译。HCV的RNA没有多聚A尾巴,但它的3'端X区域被发现具有类似的作用。X-区域具高度保守的茎环结构,能结合一种多聚嘧啶结合蛋白(PTB)。PTB恰能与5'UTR的IRES相结合。缺失突变分析表明,含有X区域的RNA的翻译水平比没有X区域的RNA要高2到4倍,使X区域丧失结合PTB能力的突变降低但没有完全丧失X区域对RNA翻译的增强。X区域对翻译的增强被发现为顺式作用,且能增强另一依赖IRES的翻译,即脑心肌炎病毒RNA的翻译,而对5'加帽的mRNA的翻译没有增强(Ito, et al., 1998)。

结语

HCV的RNA基因组编码了一个ORF和两个具重要功能的UTR。5'UTR编码IRES,3'UTR 可能含有RNA包装或/和复制所需的重要序列。ORF翻译产生的一个多蛋白被蛋白酶切割为十个蛋白质。N末端是三个结构蛋白:核心蛋白和包膜蛋白E1,E2,由宿主编码的信号肽酶从多蛋白上切下。现已知随后的非结构蛋白区编码了四种酶活性:1,自切割蛋白酶NS2-3和NS3氨端丝氨酸蛋白酶,后者切割3/4A,4A/4B,4B/5A和5A/5B位点。NS4A是NS3重要的辅助因子。2,NS3的RNA解旋酶。3,NS3的NTP酶。4,NS5B编码的RdRp。目前在开发抗病毒药物是都是以这些重要的功能蛋白以及UTR的保守序列为目标。在HCV的生长周期中,p7、NS4B和NS5A的功能尚不明确,其它蛋白的功能也需在HCV复制系统中得到进一步证实。

HCV感染是慢性肝炎的最主要的致病因子,并且引起肝硬化和肝癌。一般认为HCV的核心蛋白能转化细胞引起癌症,其致病机理可能和核心蛋白调控转录的能力有关。NS3也被发现有转化能力,此转化能力可能来源于NS3的DNA解旋酶活性。磷酸化蛋白NS5A对信号传导的干扰、对基因转录、细胞凋亡的调控也可能对HCV的致病性有贡献。阐明它们转化细胞、影响细胞生命活动的机制将有助于抗HCV药物的开发,并增进我们对生命现象中信号传导、转录调控、细胞分化和发育的认识。

有证据显示HCV编码的核心蛋白、E2和NS5A能抑制宿主的免疫反应。可能免疫抑制和HCV的高突变率都是HCV慢性化以及HCV免疫逃避的重要原因。感染HCV的病人大约有25%能自动清除体内病毒(Paliago, et al., 1999)。有证据表明这是机体产生了较强的体液或细胞免疫反应所致(Choo, et al., 1994; Cooper, et al., 1999)。因此,在疫苗开发和抗病毒药物开发的同时,研究HCV对宿主免疫抑制的机理,以期采取措施避免宿主免疫系统被抑制,激活、提高宿主本身对HCV的抵抗力,也许能为HCV的治疗和预防开辟一条新路。

文献

1.Agnello V, Abel G, Elfahal M, Knight GB, Zhang QX, 1999, Hepatitis C virus

and other flaviviridae viruses enter cells via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96:12766-71

2.Bartenschlager R, Ahlborn-Laake L, Mous J, Jacobsen H, 1993, Nonstructural

protein 3 of the hepatitis C virus encodes a serine-type proteinase required for cleavage at the NS3/4 and NS4/5 junctions, J Virol., 67: 3835-44

3.Bartenschlager R, Ahlborn-Laake L, Mous J, Jacobsen H, 1994, Kinetic and

structural analyses of hepatitis C virus polyprotein processing, J Virol., 68: 5045-55

4.Bartenschlager R and Lohmann V, 2000, Replication of hepatitis C virus, J

Gen Virol., 81:1631-48

5.Bazan JF, Fletterick RJ, 1988, Viral cysteine proteases are homologous to

the trypsin-like family of serine proteases: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implication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5:7872-6

6.Behrens SE, Tomei L, De Francesco R, 1996, Identifi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the RNA-dependant RNA polymerase of hepatitis C virus, EMBO J., 15: 12-22 7.Brown EA, Zhang H, Ping LH, Lemon SM, 1992, Secondary structure of the 5'

nontranslated regions of hepatitis C virus and pestivirus genomic RNAs, Nucleic Acids Res., 20: 5041-45

8.Chang SC, Yen JH, Kang HY, Jang MH, Chang MF, 1994, 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s in the core protein of hepatitis C virus,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5: 1284-90

9.Choo QL, Kuo G, Weiner AJ, Overby LR, Bradley DW, Houghton M, 1989, Isolation

of cDNA clone derived from a blood-borne non-A, non-B viral hepatitis genome, Science, 244: 359-62

10.Choo QL, Kuo G, Ralston R, Weiner A, Chien D, Van Nest G, Han J, Berger K,

Thudium K, Kuo C, Kansopon J, McFarland J, Tabrizi A, Ching K, Moss B, Cummins LB, Houghton M, Muchmore E, 1994, Vaccination of chimpanzees against

infection by the hepatitis C virus, PNAS USA, 91: 1294-8

11.Ciccaglione AR, Marcantonio C, Costantino A, Equestre M, Geraci A, Rapicetta

M, 1998, Hepatitis C virus E1 protein induces modification of membrane permeability in E. coli cells, Virology, 10: 1-8

12.Cocquerel L, Meunier JC, Pillez A, Wychowski C, Dubuisson J, 1998, A retention

signal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for endoplasmic reticulum localization maps to the transmembrane domain of hepatitis C virus glycoprotein E2, J Virol., 72: 2183-91

13.Cocquerel L, Duvet S, Meunier JC, Pillez A, Cacan R, Wychowski C, Dubuisson

J, 1999, The transmembrane domain of hepatitis C virus glycoprotein E1 is

a signal for static retention in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J Virol., 73:

2641-9

14.Cohen, J., 1999, The scientific challenge of hepatitis C, Science, 285: 26-30

15.Cooper S, Erickson AL, Adams EJ, Kansopon J, Weiner AJ, Chien DY, Houghton

M, Parham P, Walker CM, 1999, Analysis of a successful immune response against hepatitis C virus, Immunity, 10:439-49.

16.Davis GL, 1999, Hepatitis C virus genotypes and quasispecies, Am J Med.,

107(6B): 21-26

17.Duvet S, Cocquerel L, Pillez A, Cacan R, Verbert A, Moradpour D, Wychowski

C, Dubuisson J, 1998, Hepatitis C virus glycoprotein complex localization

in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involves a determinant for retention and not retrieval, J Biol Chem., 273: 32088-95.

18.Enomoto N, Sakuma I, Asahina Y, Kurosaki M, Murakami T, Yamamoto C, Izumi

N, Marumo F, Sato C, 1995, Comparison of full-length sequences of

interferon-sensitive and resistant hepatitis C virus 1b. Sensitivity to interferon is conferred by amino acid substitutions in the NS5A region, J Clin Invest., 96: 224-30

19.Enomoto N, Sakuma I, Asahina Y, Kurosaki M, Murakami T, Yamamoto C, Ogura

Y, Izumi N, Marumo F, Sato C, 1996, Mutations in the nonstructural protein 5A gene and response to interfer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 virus 1b infection, N Engl J Med., 334: 77-81

20.Failla C, Tomei L, De Francesco R, 1994, Both NS3 and NS4A are required for

proteolytic processing of hepatitis C virus nonstructural proteins, J Virol., 68: 3753-60

21.Flint M, McKeating JA, 1999, The C-terminal reagion of the hepatitis C virus

E1 glycoprotein confers localization within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J Gen Virol., 80: 1943-7

22.Fournillier A, Depla E, Karayiannis P, Vidalin O, Maertens G, Trepo C,

Inchauspe G, 1999, Expression of noncovalent hepatitis C virus envelope E1-E2 complexes is not required for the induction of antibodies with neutralizing properties following DNA immunization, J Virol, 73:7497-504

23.Fukushi S, Katayama K, Kurihara C, Ishiyama N, Hoshino FB, Ando T, Oya A,

proteinase activities in HCV polypeptide expressed in insect cells using, 1994, Complete 5' noncoding region is necessary for the efficient internal initiation of hepatitis C virus RNA,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1992:425-432.

24.Gale MJ Jr; Korth MJ, Tang NM, Tan SL, Hopkins DA, Dever TE, Polyak SJ, Gretch

DR, Katze MG, 1997, Evidance that hepatitis C virus resistance to interferon is mediated through repression of the PKR protein kinase by the nonstructural 5A protein, Virology, 230: 217-27

25.Ghosh AK, Steele R, Meyer K, Ray R, Ray RB, 1999, Hepatitis C virus NS5A

protein modulates cell cycle regulatory genes and promotes cell growth, J Gen Virol., 80: 1179-83

26.Ghosh AK, Majumder M, Steele R, Yaciuk P, Chrivia J, Ray R, Ray RB, 2000a,

Hepatitis C virus NS5A protein modulates transcription through a novel cellular transcription factor SRCAP, J Biol Chem., 275: 7184-8

27.Ghosh AK, Majumder M, Steele R, Meyer K, Ray R, Ray RB, 2000b, Hepatitis C

virus NS5A protein protects against TNF-alpha mediated apoptotic cell death, Virus Res., 67: 173-8

28.Gordon EJ, Bhat R, Liu Q, Wang YF, Tackney C, Prince AM, 2000, Immune responses

to hepatitis C virus structural and nonstructural proteins induced by plasmid DNA immunization, 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181: 42-50.

29.Grakoui A, Wychowski C, Lin C, Feistone S M and Rice C M, 1993a, Express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hepatitis C virus polyprotein cleavage products, J Virol., 67:1385-95

30.Grakoui, A., McCourt, D. W., Wychowski, C., Feinstone, S. M. & Rice,C. M.,

1993b, A second hepatitis C virus-encoded proteinase, PNAS USA., 90: 10583-7 31.Hijikata M, Kato N, Ootsuyama Y, Nakagawa M, Shimotohno K, 1991a, Gene mapping

of the putative structural region of the hepatitis C virus genome by in vitro processing analysis, PNAS USA., 88: 5547-51.

32.Hijikata M, Kato N, Ootsuyama Y, Nakagawa M, Ohkoshi S, Shimotohno K, 1991b ,

Hypervariable regions in the putative glycoprotein of hepatitis C virus,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175: 220-8

33.Hijikata M, Mizushima H, Akagi T, Mori S, Kakiuchi N, Kato N, Tanaka T, Kimura

K, Shimotohno K, 1993, Two distinct proteinase activities required for the processing of a putative nonstructural precursor protein of hepatitis C virus, J Virol., 67: 4665-75

34.Honda M, Ping LH, Rijnbrand RC, Amphlett E, Clarke B, Rowlands D, Lemon SM,

1996, Structural requirements for initiation of translation by internal ribosome entry within genome-length hepatitis C virus RNA, Virology, 222: 31-42

35.Hsieh TY, Matsumoto M, Chou HC, Schneider R, Hwang SB, Lee AS, Lai MM, 1998,

Hepatitis C virus core protein interacts with heterogeneous nuclear

ribonucleoprotein K, J Biol Chem., 273: 17651-9.

36.Ishido S, Fujita T, Hotta H, 1998, Complex formation of NS5B with NS3 and

NS4A proteins of hepatitis C virus,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44: 35-40 37.Ishii K, Tanaka Y, Yap CC, Aizaki H, Matsuura Y, Miyamura T, 1999, Expression

of hepatitis C virus NS5B protein: characterization of its RNA polymerase activity and RNA binding, Hepatology, 29: 1227-35

38.Ito T, Tahara SM, Lai MM, 1998, The 3'-untranslated region of hepatitis C

virus RNA enhances translation from an internal ribosomal entry site, J Virol., 72: 8789-96

39.Kim DW, Gwack Y, Han JH, Choe J, 1995, C-terminal domain of the hepatitis

C virus NS3 protein contains an RNA helicase activity,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15: 160-6

40.Kim JL, Morgenstern KA, Lin C, Fox T, Dwyer MD, Landro JA, Chambers SP,

Markland W, Lepre CA, O'Malley ET, Harbeson SL, Rice CM, Murcko MA, Caron PR, Thomson JA, 1996,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hepatitis C virus NS3 protease domain complexed with a synthetic NS4A cofactor peptide, Cell, 87: 343-55 41.Koch JO, Bartenschlager R, 1999, Modulation of hepatitis C virus NS5A

hyperphosphorylation by nonstructural proteins NS3, NS4A and NS4B, J Virol., 73: 7138-46

42.Kolykhalov AA, Feinstone SM, Rice CM, 1996, Identification of a highly

conserved sequence element at the 3'terminus of hepatitis C virus genome RNA, J Virol., 70: 3363-71.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212294065.html,rge MK, Kittlesen DJ, Hahn YS, 1999, Suppression of host immune response

by the core protein of hepatitis C virus: possible implications for hepatitis

C virus persistence, J. Immunol., 162: 931-8.

44.Lechner S, Rispeter K, Meisel H, Kraas W, Jung G, Roggendorf M, Zibert A,

1998, Antibodies directed to envelope proteins of hepatitis C virus outside of hypervariable region 1, Virology, 243: 313-21

45.Lin C, Lindenbach BD, Pragai BM, McCourt DW, Rice CM, 1994a, Processing in

the hepatitis C virus E2-NS2 region: identification of p7 and two distinct E2-specific products with different C termini, J Virol, 68: 5063-73

46.Lin C, Pragai BM, Grakoui A, Xu J, Rice CM, 1994b, Hepatitis C virus NS3 serine

proteinase: trans-cleavage requirements and processing kinetics, J Virol., 68: 8147-57

47.Lo SY, Selby MJ, Ou JH, 1996, Interaction between hepatitis C virus core

protein and E1 envelop protein, J Virol., 70: 5177-82

48.Lohmann V, Korner F, Herian U, Bartenschlager R, 1997, Biochemical properties

of hepatitis C virus NS5B RNA-dependant RNA polymerase and identification of amino acid sequence motifs essential for enzymatic activity, J Virol., 71: 8416-28

49.Lohmann V, Roos A, Korner F, Koch JO, Bartenschlager R, 1998, Biochemical

and kinetic analyses of NS5B 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of the hepatitis

C virus, Virology, 249:108-18

50.Makimura M, Miyake S, Akino N, Takamori K, Matsuura Y, Miyamura T, Saito I,

1996, Induction of antibodies against structural proteins of hepatitis C virus in mice using recombinant adenovirus, Vaccine, 14: 28-34.

51.Mamiya N, Worman HJ, 1999, Hepatitis C virus core protein binds to a DEAD

box RNA helicase, J Biol Chem., 274: 15751-6

52.Marusawa H, Hijikata M, Chiba T, Shimotohno K, 1999, Hepatitis C virus core

protein inhibits fas-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mediated apoptosis via NF-kB acti-vation, J Virol., 73: 4713–4720.

53.Matsumoto M, Hwang SB, Jeng KS, Zhu N, Lai MM, 1996, Homotypic interaction

and multimerization of hepatitis C virus core protein, Virology, 218: 43-51.

54.Matsuura Y, Suzuki T, Suzuki R, Sato M, Aizaki H, Saito I, Miyamura T, 1994,

Processing of E1 and E2 glycoprotein of hepatitis C virus expressed in mammalian and insect cells, Virology, 205: 141-50

55.McHutchison JG, Gordon SC, Schiff ER, Shiffman ML, Lee WM, Rustgi VK, Goodman

ZD, Ling MH, Cort S, Albrecht JK, 1998, Inteferon alfa-2b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ribavirin as initial treatment for chronic hepatitis C,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39: 1485-92

56.Meunier JC, Fournillier A, Choukhi A, Cahour A, Cocquerel L, Dubuisson J,

Wychowski C, 1999, Analysis of the glycosylation sites of hepatitis C virus (HCV) glycoprotein E1 and the influence of E1 glycans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HCV glycoprotein complex, J Gen Virol., 80: 887-96

https://www.wendangku.net/doc/d212294065.html,ler RH, Purcell RH, 1990, Hepatitis C virus shares amino acid sequence

similarity with pestiviruses and flaviviruses as well as members of two plant virus supergroups, PNAS USA., 87: 2057-61.

58.Mizushima H, Hijikata M, Tanji Y, Kimura K, Shimotohno K, 1994a, Analysis

of N-terminal processing of hepatitis C virus, nonstructural protein 2, J Virol., 68: 2731-4

59.Mizushima H, Hijikata M, Asabe S, Hirota M, Kimura K, Shimotohno K, 1994b,

Two hapatitis C virus glycoprotein E2 products with different C termini, J Virol, 68: 6215-22

60.Monazahian M, Bohme I, Bonk S, Koch A, Scholz C, Grethe S, Thomssen R, 1999,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as a candidate receptor for hepatitis C virus, J Med Virol., 57:223-9.

61.Moriya K, Fujie H, Shintani Y, Yotsuyanagi H, Tsutsumi T, Ishibashi K,

Matsuura Y, Kimura S, Miyamura T, Koike K, 1998, The core protein of hepatitis

C virus induce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transgenic mice, Nat Med., 4:

1065-7

62.Nagata S, 1997, Apoptosis by death factor, Cell, 88: 355–365.

63.Neddermann P, Clementi A, De Francesco R, 1999, Hyperphosphorylation of the

hepatitis C virus NS5A protein requires an active NS3 protease, NS4A, NS4B and NS5A encoded on the same polyprotein, J Virol., 73: 9984-91

64.O'Brien V, 1998, Viruses and apoptosis, J Gen Virol., 79: 1833–1845.

65.Paliago L, Peri V, Linea C, Camma C, Giunta M, Magrin S, 1999, Natural history

of chronic hepatitis C, Ital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31:28-44

66.Pancholi P, Liu Q, Tricoche N, Zhang P, Perkus ME, Prince AM, 2000, DNA

prime-canarypox boost with polycistronic hepatitis C virus (HCV) genes generates potent immune responses to HCV structural and nonstructural proteins, J Infect Dis, 182:18-27

67.Pestova TV, Shatsky IN, Fletcher SP, Jackson RJ, Hellen CU, 1998, A

prokaryotic-like mode of cytoplasmic eukaryotic ribosome binding to the initiation codon during internal translation initiation of hepatitis C and 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RNAs, Genes-Dev., 12: 67-83

68.Pileri P, Uematsu Y, Campagnoli S, Galli G, Falugi F, Petracca R, Weiner AJ,

Houghton M, Rosa D, Grandi G, Abrignani S, 1998, Binding of hepatitis C virus to CD81, Science 282:938-941

69.Ray RB, Lagging LM, Meyer K, Steele R, Ray R, 1995,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cellular and viral promoters by the hepatitis C core protein, Virus Res., 37: 209-20.

70.Ray RB, Lagging LM, Meyer K, Ray R, 1996, Hepatitis C virus core protein

cooperates with ras and transforms primary rat embryo fibroblasts to

tumorigenic phenotype, J Virol., 70: 4438-43

71.Ray RB, Steele R, Meyer K, Ray R, 1997, Transcriptional repression of p53

promoter by hepatitis C virus core protein, J Biol Chem., 272: 10983-6.

72.Ray RB, Steele R, Meyer K, Ray R, 1998a, Hepatitis C virus core protein

represses p21WAF1/Cip1/Sid1 promoter activity, Gene, 208: 331-6

73.Ray RB, Meyer K, Steele R, Shrivastava A, Aggarwal BB, Ray R, 1998b,

Inhibition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a) mediated apoptosis by hepatitis

C virus core protein, J Biol Chem., 273: 2256–2259

74.Ray RB, Ghosh AK, Meyer K, Ray R, 1999, Functional analysis of a

transrepressor domain in the hepatitis C virus core protein, Virus Res., 59: 211-7

75.Reynolds JE, Kaminski A, Kettinen HJ, Grace K, Clarke BE, Carroll AR, Rowlands

DJ, Jackson RJ, 1995, Unique features of internal initiation of hepatitis

C virus RNA translation, EMBO-J, 14: 6010-20.

76.Rijnbrand R, Bredenbeek P, van der Straaten T, Whetter L, Inchauspe G, Lemon

S, Spaan W, 1995, Almost the entire 5' nontranslated region of hepatitis C virus is required for cap independent translation, FEBS Lett., 365: 115-9.

77.Rosa D, Campagnoli S, Moretto C, Guenzi E, Cousens L, Chin M, Dong C, Weiner

AJ, Lau JY, Choo Q-L, Chien D, Pileri P, Houghton M, Abrignani S, 1996, A

quantitative test to estimate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to the hepatitis C virus: Cytofluorimetric assessment of envelope glycoprotein 2 binding to target cell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93:1759-1763

78.Sakamuro D, Furukawa T, Takegami T, 1995, hepatitis C virus nonstructural

protein NS3 transforms NIH 3T3 cells, J Virol., 69: 3893-6

79.Santolini E, Migliaccio G, LaMonica N, 1994, Biosynthesis and bi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hepatitis C virus core protein, J Virol., 68: 3631-41 80.Santolini E, Pacini L, Fipaldini C, Migliaccio G, Monica N, 1995, The NS2

protein of hepatitis C virus is a transmembrane polypeptide, J Virol., 69: 7461-71

81.Sato K, Okamoto H, Aihara S, Hoshi Y, Tanaka T, Mishiro S, 1993, Demonstration

of sugar moiety on the surface of HCV recovered from the circulation of infected humans, Virology, 196, 354-7

82.Satoh S, Tanji Y, Hijikata M, Kimura K, Shimotohno K, 1995, The N-terminal

region of hepatitis C virus nonstructural protein 3 (NS3) is essential for stable complex formation with NS4A, J. Virol., 69: 4255-60

83.Seeff, L.B., 1999, Natural history of Hepatitis C,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Vol107(6B): 10-15

84.Shimizu YK, Hijikata M, Iwamoto A, Alter HJ, Purcell RH, Yoshikura H, 1994,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against hepatitis C virus and the emergence of neutralization escape mutant viruses, J Virol., 68: 1494-500

85.Shimizu Y, Yamaji K, Masuho Y, Yokota T, Inoue H, Sudo K, Satoh S, Shimotohno

K, 1996, Identification of the sequence on NS4A required for enhanced cleavage of the NS5A/5B site by hepatitis C virus NS3 protease, J-Virol, 70: 127-32

86.Shisler JL, Gooding LR, 1998, Adenoviral inhibitors of the apoptotic cascade,

Trends Microbiol., 6: 337–339.

87.Shrivastava A, Manna SK, Ray R, Aggarwal BB, 1998, Ectopic expression of

hepatitis C virus core protein differentially regulates 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s, J Virol., Vol 72: 9722-8.

88.Song MK, Lee SW, Suh YS, Lee KJ, Sung YC, 2000, Enhancement of immunoglobulin

G2a and cytotoxic T-lymphocyte responses by a booster immunization with recombinant hepatitis C virus E2 protein in E2 DNA-primed mice, J Virol 74:2920-2925.

89.Tai CL, Chi WK, Chen DS, Hwang LH, 1996, The helicase activity associated

with hepatitis C virus nonstructural protein 3(NS3), J Virol., 70: 8477-84 90.Tan SL, Nakao H, He Y, Vijaysri S, Neddermann P, Jacobs BL, Mayer BJ, Katze

MG, 1999, NS5A, a nonstructural protein of hepatitis C virus, binds growth

factor receptor-bound protein 2 adaptor protein in a Src homology 3

domain/ligand-dependent manner and perturbs mitogenic signaling, PNAS USA, 96: 5533-8

91.Tanaka T, Kato N, Cho MJ, Sugiyama K, Shimotohno K, 1996, Structure of the

3' terminus of the hepatitis C virus genome, J Virol., 70: 3307-12

92.Taylor DR, Shi ST, Romano PR, Barber GN, Lai MC, 1999, Inhibition of the

interferon-inducible protein kinase PKR by HCV E2 protein, Science 285: 107-110

93.Thompson CB, 1995, Apoptosis in the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

Science, 267: 1456–1462.

94.Tsuchihara K, Hijikata M, Fukuda K, Kuroki T, Yamamoto N, Shimotohno K, 1999,

Hepatitis C virus core protein regulates cell growth and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 transmitting growth stimuli, Virology, 258: 100-7

95.Tsukiyama-Kohara K, Iizuka N, Kohara M, Nomoto A, 1992, Internal ribosome

entry site within hepatitis C virus RNA, J Virol., 66: 1476-83.

96.Tu H, Gao L, Shi ST, Taylor DR, Yang T, Mircheff AK, Wen Y, Gorbalenya AE,

Hwang SB, Lai MM, 1999, Hepatitis C virus RNA polymerase and NS5A complex with a SNARE-like protein, Virology, 263: 30-41

97.Wang C, Sarnow P, Siddiqui A, 1993, Translation of human hepatitis C virus

RNA in cultured cells is mediated by an internal ribosome-binding mechanism, J Virol., 67: 3338-44.

98.Wang XW, Gibson MK, Vermculen W, Yeh H, Forrester K, Sturzbecher HW,

Hoeijmakers JH, Harris CC, 1995, Abrogation of p53-induced apoptosis by the hepatitis B virus X gene, Cancer Res., 55: 6012–6016.

99.Wang YH, Trowbridge R, Gowans EJ, 1997, Expression and interaction of the

hepatitis C virus structural proteins and the 5' untranslated region in baculovirus infected cells, Arch Virol., 142: 2211-23

100.Weiner AJ, Brauer MJ, Rosenblatt J, Richman KH, Tung J, Crawford K, Bonino F, Saracco G, Choo QL, Houghton M, Han JH, 1991, Variable and hypervariable domains are found in the regions of HCV corresponding to the flavivirus envelop and NS1 proteins and the pestivirus envelop glycoproteins, Virology, 180: 842-8

101.Williams, I., 1999, Epidemiology of Hepatitis C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Vol107(6B): 2-9.

102.Yan BS, Liao LY, Leou K, Chang YC, Syu WJ, 1994, Truncating the putative membrane association region circumvents the difficulty of expressing

hepatitis C virus protein E1 in Escherichia coli, J Virol Methods, 49: 343-51

103.Yan BS, Tam MH, Syu WJ, 1998, Self-association of the C-terminal domain of the hepatitis C virus core protein, Eur J Biochem., 258: 100-6.

104.Yanagi M, St Claire M, Emerson SU, Purcell RH, Bukh J, 1999, In vivo analysis of the 3' untranslated region of the hepatitis C virus after in vitro mutagenesis of an infectious cDNA clone, PNAS USA., 96: 2291-5

105.Yasui K, Wakita T, Tsukiyama KK, Funahashi SI; Ichikawa M; Kajita T, Moradpour D, Wands JR, Kohara M, 1998, The native form and maturation process of hepatitis C virus core protein, J Virol., 72: 6048-55.

106.Yi M, Nakamoto Y, Kaneko S, Yamashita, T, Murakami S, 1997, Delineation of regions important for heteromeric association of hepatitis C virus E1 and E2, Virology, 231: 119-29

107.You LR, Chen CM, Lee YHW, 1999, Hepatitis C virus core protein enhances NF-kappaB signal pathway triggering by lymphotoxin-beta receptor ligand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J Virol., 73: 1672-81

108.Zhao WD, Wimmer E, Lahser FC, 1999, Poliovirus/Hepatitis C virus (internal ribosomal entry site-core) chimeric viruses: improved growth properties through modification of a proteolytic cleavage site and requirement for core RNA sequences but not for core-related polypeptides, J Virol., 73: 1546-54 109.Zhu L, Liu J, Li Y, Kong Y, Staib C, Sutter G, Wang Y, Li G, 2000, Processing and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of hepatitis C virus structural proteins is modulated by the length of encoding gene sequences, to be submitted. 110.Zibert A, Schreier E, Roggendorf M, 1995, Antibodies in human sera specific to hypervariable region 1 of hepatitis C virus can block viral attachment, Virology, 208: 653-61

111.Zonaro A, Ravaggi A, Puoti M, Kremsdorf D, Albertini A, Cariani E, 1994, Differential pattern of sequence heterogeneity in the hepatitis C virus E1 and E2/NS1 proteins, J Hepatol., 21: 858-65

丙型肝炎病毒

5’ 丙型肝炎病毒(HCV )调查报告 丙型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HCV )感染所致,主要由血液/体液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 估计,全球有1.7亿人感染HCV 。在我国健康人群抗 HCV 阳性率为0.7%~3.1%,约3800 万人。由于病毒生物学特点和宿主免疫功能等多方面因素, 机体免疫往往难以有效清除病毒, 致使约50%~80%HCV 感染者发展为慢性肝炎, 其中20%~30%将发展成肝硬化。肝硬化患 者中每年有1%~4%发展成为肝细胞癌症。 一、基因组特征: 丙型肝炎病毒呈球形颗粒,直径约为 50nm ,有一脂质包膜。基因组为单链正链 RNA , 链长月9.5kb 。整个基因组只有一个 ORF ,编码一条由3010~3033个氨基酸组成的聚蛋白 前体,该蛋白前体在病毒蛋白酶和宿主信号肽酶作用下, 裂解为病毒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 白。(如图所示) 苷酸组成,形成4个二级结构域,为病毒复制和翻译所必需。此区是整个基因组中最保守 的区域,所以常常选择该区域的基因序列作为基因扩增的靶序列, 这样可以检测出目前已知 的所有HCV 基因型。3端UTR 包括3个结构域:靠近5'端为基因型特异的多变区 (不同基 因型之 间的核苷酸序列差异较大; 相同基因型之间核苷酸序列比较保守) ;居中部分为一个 多聚U 区域(poly U ),含有50~62个核苷酸,对病毒 RNA 复制至关重要,但不同基因型 的HCV 的多聚U 区域长度不等;3端尾部为高度保守的发夹样结构,称为 X-tail 。通过定 点突变破坏这一结构会导致 RNA 病毒复制的显著降低,说明该区域对 RNA 病毒有效复制 同样重要。5端和3端UTR 之间是一个 ORF 并且分成9个区域:核心区宀E1区宀NS1/E2 区T NS2区T NS3区T NS4a 区宀NS4b 区宀NS5a 区宀NS5b 区。其中 NS5b 区域在不同 型HCV 中同源性较低,可作为 HCV 分型依据。 I □泵闵组图进 Map of HCV genome- :| NG C El EV MSI NS2 NS3 NS4 N55 NC 2522 657? Q3 tJ-iOl - ^-116 poly( A)? 聞 1 L92 3H-I I --------- 托构IX- —I ----------- 非结构区 --------------- nr 在HCV 基因组中,5'端有一个长度和序列非常稳定的非编码区( UTR ),由341个核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检测的临床价值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检测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中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CV-cAg)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CV-cAg;采用化学发光方法检测HCV-Ab;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CV-RNA。结果137例HCV-Ab阳性标本中HCV-RNA与HCV-cAg检测两种方法通过Kappa检验得出的结论一致性较好(P <0.001,Kappa=0.893);HCV-RNA和HCV-cAg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0.15%和37.96%,采用配对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1,P>0.05)。55例HCV-RNA阳性标本中HCV-RNA拷贝数对数值与HCV-cAgOD均值之间有良好的正相关性(r=0.882,P<0.05)。结论HCV-cAg检测操作简便,能够缩短诊断丙肝病毒感染的时间,其水平一定程度上能反应丙型肝炎患者体内HCV复制程度,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标签: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丙型肝炎病毒-RNA;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主要经血液传播,是目前引起输血后肝炎最常见和最严重的病原体。丙型肝炎能引起急性和慢性肝炎,其感染慢性化占75%~85%,且慢性丙型肝炎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关系密切[1]。我国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报告病例数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健康。由于目前尚无针对HCV的有效疫苗可供临床使用,因此对于丙肝感染的及早检出并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阻断其在易感人群间的传播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陆续出现了一些关于HCV核心抗原(HCV-cAg)可以缩短丙肝感染检测窗口期,提高感染检出率的报道[2-3]。本文通过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Ab)阳性患者血清中HCV-cAg、HCV-RNA来探讨HCV-cAg检测在临床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37例HCV-Ab阳性血清标本来自我院2014年1月~2015年5月门诊和住院患者,其中男性76例,女性61例,年龄16~68岁,平均39.7岁。所有标本均空腹抽取静脉血离心分离血清,经HCV-Ab检测阳性,选取S/CO>3.0标本,于-20℃冰箱保存备测。 1.2 仪器与试剂HCV-cAg酶免试剂盒购自湖南康润药物有限公司,仪器为意大利亚特斯全自动酶免分析仪;HCV-RNA试剂购自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仪器为厦门安普利公司荧光定量PCR检测仪;HCV-Ab试剂为雅培公司原装试剂,仪器为雅培i2000化学发光仪。 1.3检测方法HCV-cAg采用ELISA方法;HCV-RNA采用實时荧光定量PCR 方法;HCV-Ab采用化学发光方法检测。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采用配对χ2检验;采用Pearson进行相关分析。P<0.05为差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诊断试剂盒(胶体金法)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诊断试剂盒(胶体金法) 【检验目的】 定性测定人血清(浆)中的HCV抗体,用于临床术前的初筛查检测。 【实验原理】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诊断试剂(胶体金法)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玻璃纤维素膜上预包被金标鼠抗人IgG抗体(anti-IgG Ab),在硝酸纤维素膜上检测线和对照线处分别包被丙肝混合抗原(Core、NS3、NS4、NS5)和人IgG抗体。检测阳性样本时,血清样本中HCV-Ab与胶体金标记鼠抗人IgG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由于层析作用复合物沿纸条向前移动,经过检测线时与预包被的抗原结合形成“Atenti-IgG Ab-HCV Ab-HCV Ag”夹心物而凝聚显色游离金标鼠抗人IgG 抗体则在对照线处与人IgG抗体结合而富集显色。阴性标本则仅在对照线处显色,15分钟内观察结果即可。 【样本要求】 1、采集静脉血样本必须在无菌条件下操作,并避免样品溶血。 2、如果血清和血浆样品收集后 7天内检测,样品须放在0-4C保存;大于7天必须-20C—下冷冻保存。 3、常规抗凝剂不影响实验结果。 4、溶血、粘稠及高指标本不适于本试剂。含特殊物质的标本可能会导致检测结果不稳定, 在检测前须清除。 5、在标本中加0.1%NaN3不影响实验结果。 【试验方法】 测试条: 1、将待测标本从储存条件下取出,平衡至室温并编号。 2、将胶体金试纸条从包装盒中取出,打开铝箔包装袋,平置于台面上。 3、用塑料滴管加1滴(10卩)样本血清或血浆,加到试纸条指示箭头下端的加样处。 4、随即滴加2滴样本稀释液(约100^)1。 5、加样后,阳性标本可在1~15分钟内检出,建议15分钟后在最终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测试卡: 1、将待测标本从储存条件下取出,平衡至室温并编号。 2、将胶体金测试卡从包装盒中取出,打开铝箔包装袋,平置于台面上。 3、用塑料滴管加1滴样本血清或血浆,加到测试卡上的 S孔。 4、随即滴加2滴(约100 ^)1样本稀释液到测试卡上的 D孔。 5、加样后,阳性标本可在1~15分钟内检出,建议15分钟后在最终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结果判断】 阳性:试纸条/试卡在检测区和对照区位置出现两条紫红色条带。 阴性:试纸条/试卡只在对照线位置出现一条紫红色条带。 失效:对照区(C)未出现紫红色条带,表明不正确的操作过程或试剂盒已变质 损坏。在此情况下,应再次仔细阅读说明书,并用新的试纸条/试卡重新测试。

丙肝没有“病毒携带者”一说

丙肝没有“病毒携带者”一说 乙肝有病毒携带者的说法,但丙肝并没有。 丙肝病毒一旦感染,成人的慢性化率可以高达50%到80%,而成人感染乙肝慢性化率只有5%。针对丙肝的治疗,一旦抗体是阳性,接下来丙肝病毒核酸检测也是阳性的话,无论转氨酶高低,这个病人就一定要接受治疗。这个和乙肝治疗是有本质不同的。乙肝病毒核酸检测是阳性,但如果转氨酶正常,就有可能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可以不治疗。 丙肝诊断有三个指标 做丙肝诊断有三个指标。第一个是丙肝抗体,如果抗体是阳性,就要检查第二个指标,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如果核酸是阴性,也不必治疗了。这里有个现实问题,基层医院没有检测核酸的条件,只能检测一个抗体,这就涉及第三个指标——转氨酶水平。如果一个病人丙肝抗体是阳性,没有条件检测核酸,在排除其他肝炎的情况下,转氨酶显示异常,也建议治疗。 不论处于哪个病程,都要积极治疗 丙型肝炎有一个“三部曲”,就是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因为丙肝更为沉默,一旦表现出来可能就到肝硬化、肝癌了。不论处于哪个

病程,丙型肝炎即便是在代偿期的肝硬化病人,采用目前治疗指南推荐的药物并适当延长疗程,疗效也会很好。 尽可能早发现早治疗,目前新型直接抗病毒仿制药已被国际认可,有效性和安全性也已得到证实,患者通过正规渠道获得这些最新药物,且疗程明显缩短,只需要12到24周,就可以治愈丙肝。 小贴士 生活中如何保护肝脏? 1、饮酒适量:喝酒伤肝,酒精引起的肝脏疾病(包括脂肪肝、肝硬化、肝炎等)发病率达4.36%。 2、均衡膳食:营养过剩者、营养不良者、缺少运动,都容易得脂肪肝。 3、不滥用药物:日常生活中遇到头痛脑热,大家都喜欢自己备用一些消炎药或是“败火”药。但几乎所有药物都有正反两方面作用,包括中药,绝大多数药物都要经过肝脏代谢。 4、正常作息,适度运动:每天要保证7小时睡眠时间,建议10点以前入睡为宜。高强度的工作是以人体高负荷运转为代价。所以,工作时“节奏不要太快,压力不要太重,责任不要太大”。 5、保持好心情:“怒伤肝”,心情不好,首先伤到的就是你的肝脏。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说明书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试剂(胶体金法) 说明书 【产品名称】 通用名称: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试剂(胶体金法) 【包装规格】 条型单人份:50人份/盒;板型单人份:40人份/盒。 【预期用途】 本产品用于定性检测人血清.血浆样本中的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 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很小的.具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是主要引起非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据文献报道,90%以上非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NANBH)和25%以上急性散发性肝炎均为HCV感染所致,且35-50%的非甲非乙型肝炎发展为慢性肝炎,与肝癌的发生相关。HCV主要传播通过血源传播,此外还可以其他方式如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家庭日常接触和性传播等。 【检验原理】 本试剂采用高度特异性的抗体抗原反应原理及胶体金标记免疫层析分析技术,试剂含有被预先固定于膜上检测区(T)的包被用HCV重组抗原。 检测时,样本滴入试剂加样处于预包被的胶体金颗粒结合的标记用HCV重组抗原反应。然后,混合物再毛细效应下向上层析。如是阳性,标记用HCV重组抗原金标粒子在层析过程中先于样本中的HCV重组抗体结合,随后结合物会被固定在膜上的包被用HCV重组抗原结合,在检测区内(T)会出现一条紫红色条带。这条带是包被用HCV重组抗原-HCV抗体-标记用HCV重组抗原金标粒子的复合物在膜上结合形成的。如是阴性,则检测区内(T)将没有紫红色条带。无论HCV抗体是否存在于样本血样中,一条紫红色条带都会出现在质控区内(C).质控区内(C)所显现的紫红色条带是判定是否有足够样本,层析过程是否正常的标准,同时也作为试剂内控标准。 【主要组成成分】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试剂:包被用HCV重组抗原,标记用HCV重组抗原。羊抗鼠IgG,硝酸纤维素膜,玻璃纤维; 缓冲液:成份为氯化钠,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 25ul吸管 检测记录表 各组份的包装数量如下: 说明:不同批号试剂中各组份不能够互换使用,以免产生错误结果。

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所致,主要由血液/体液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亿人感染HCV。在我国健康人群抗HCV阳性率为%~%,约3800万人。由于病毒生物学特点和宿主免疫功能等多方面因素,机体免疫往往难以有效清除病毒,致使约 50%~80%HCV感染者发展为慢性肝炎,其中20%~30%将发展成肝硬化。肝硬化患者中每年有1%~4%发展成为肝细胞癌症。 一、基因组特征: 丙型肝炎病毒呈球形颗粒,直径约为50nm,有一脂质包膜。基因组为单链正链RNA,链长月。整个基因组只有一个ORF,编码一条由3010~3033个氨基酸组成的聚蛋白前体,该蛋白前体在病毒蛋白酶和宿主信号肽酶作用下,裂解为病毒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如图所示) 在HCV基因组中,5’端有一个长度和序列非常稳定的非编码区(UTR),由341个核苷酸组成,形成4个二级结构域,为病毒复制和翻译所必需。此区是整个基因组中最保守的区域,所以常常选择该区域的基因序列作为基因扩增的靶序列,这样可以检测出目前已知的所有HCV基因型。3’端UTR包括3个结构域:靠近5’端为基因型特异的多变区(不同基因型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差异较大;相同基因型之间核苷酸序列比较保守);居中部分为一个多聚U区域(poly U),含有50~62个核苷酸,对病毒RNA复制至关重要,但不同基因型的HCV的多聚U区域长度不等;3’端尾部为高度保守的发夹样结构,称为X-tail。通过定点突变破坏这一结构会导致RNA病毒复制的显著降低,说明该区域对RNA病毒有效复制同样重要。5’端和3’端UTR之间是一个ORF并且分成9个区域:核心区→E1区→NS1/E2区→NS2区→NS3区→NS4a区→NS4b区→NS5a区→NS5b区。其中NS5b区域在不同型HCV中同源性较低,可作为HCV分型依据。 二、分类 急性丙型肝炎——成人急性丙型肝炎病情相对较轻,多数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ALT升高为主,少数为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为轻度或中度升高。可出现恶心,食欲下降,全身无力,尿黄眼黄等表现。单纯丙肝病毒感染极少引起肝功能衰竭。在自然状态下,其中仅有15%的患者能够自发清除HCV达到痊愈,在不进行抗病毒治疗干预的情况下,85%的患者则发

丙肝抗病毒DAA介绍

丙肝抗病毒DAA介绍 中国丙肝病毒基因分型:GT1b(56.8%),GT2(24.1%),GT3(9.1%),GT6(6.3%),未见4型和5型,海南省以GT6a 和GT3为主。1b和2a基因型在我国较为常见。 DAA 一、奥比帕利(商品名:维健乐) 奥比帕利是艾伯维公司研发的,是奥比他韦(Ombitasir)、帕利瑞韦(Paritaprevir)、利托那韦3种药物组成的抗丙肝病毒复方制剂,治疗基因1型。奥比他韦是一种NS5A抑制剂,通过抑制NS5A聚合酶抑制丙肝病毒组装和释放,其作用机制与达拉他韦相似。帕利瑞韦属于第二代蛋白酶抑制剂,通过抑制NS3/4A蛋白酶活性,起到抑制丙肝病毒多聚蛋白处理和加工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与西美普韦(Simeprevir)相似。利托那韦(Ritonavir)没有抗丙肝病毒作用,它是一种肝脏药物代谢酶(CYP3A)的抑制剂,在处方中的作用是延缓帕利瑞韦在肝脏中的代谢,增加药物的血浆浓度和谷浓度。奥比帕利的药物组成:奥比他韦12.5mg,帕利瑞韦75mg,利托那韦50mg。 二、达塞布韦(Dasabuvir)商品名:易奇瑞 达塞布韦是艾伯维公司研发的,属于非核苷类聚合酶抑制剂,通过抑制丙肝病毒NS5B聚合酶的作用来抑制丙肝病毒RNA的复制,治疗基因1型。奥比帕利和达塞布韦两药

联合,三面出击,从3个不同的途径抑制丙肝病毒的复制,再加上利托那韦的增效作用,对基因1型丙肝病毒感染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因此被国外专家称为基因1型丙肝的“3D”治疗。维克派克套装由奥比帕利和达塞布韦组成,是妊娠期间安全性程度B级药物,建议在治疗期间采用有效的避孕措施,但不要使用含有炔雌醇的药物避孕,雌激素类药物可能增加ALT升高的危险,有潜在的肝毒性,因此不建议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的B级和C级)使用。奥比帕利和达塞布韦中的药物大都要经过肝脏代谢,不经过肾脏代谢,有肾损害的患者无需调整药物剂量。 奥比帕利和达塞布韦服药时间有讲究:两药需要与食物同服,因为食物可增加这些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及血药浓度,但对食物的种类、热卡和脂肪含量无特殊要求。奥比帕利每次2片,每日1次,与早餐同服。达塞布韦每次250mg(1片),每日2次,早餐和晚餐时各服1次。整片吞服药物,不应咀嚼、掰碎或溶解药片后服用。 如果一餐漏服了药物,可以按照下面的处理: 奥比帕利:如果某次漏服,可在漏服剂量排定时间的12小时之内服用该处方剂量。如果从奥比帕利常规服药时间起已超过12小时,则不应补充漏服的剂量,患者应按排定的给药时间服用下一剂量。 达塞布韦:如果某次漏服,可在漏服剂量排定时间的6

丙型肝炎病毒(HCV)相关性肾炎

丙型肝炎病毒(HOV)相关性肾炎 北京大学肾脏病研究所暨北大医院肾内科(100034) 章友康 一、HCV及其流行病学 HCV属黄(热病)病毒科(F1avirideavirus),有包膜,为单链RNA病毒,由9400核苷酸组成,编码3011"~3033氨基酸。全球HCV感染者约为1.7亿,我国约有0.4亿HCV感染者。 :、HCV与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和HCV相关性肾炎 HCV外膜B2蛋白可通过具有细胞表面受体分子CD81与细胞相结合。C081在B’淋巴细胞和肝细胞等细胞表面表达,故而ItCV通过配体与受体相结合可感染肝细胞可诱发丙型肝炎,感染B细胞则町刺激B细胞活化产生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少数病人(6%)甚至可导致非何金氏B淋巴细胞瘤。近年的研究显示有80~90%的混合性“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中有HCV病毒:反之,ttCV病人冷球蛋自症的发生率46~54%,远远高于HBV病人冷球蛋白血瘟的发生率(约5415%),提示HCV和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密切相关。目前多数肾脏病学者认为,HCV相关性。肾炎并非HcV其本身直接的肾脏的损害所致,丽是由于冷球蛋白血症所致,实验性动物模型也支持该观点。’ 血HCV抗体阳性提示过去或现在有HCV感染,该抗体并非保护性抗体,也不代表患者具有针对HCV的免疫力。和血循环HCV-RNA一样.80%HCV抗体阳性患者体内存在HCV感染。 三、HCV相关性肾炎的症理特征 HCV相关性肾炎的重要病理类型有膜增殖型肾小球肾炎(MP6N)、膜性肾病、纤维样肾小球病、免疫触须样肾病等,最为常见的为膜增殖型肾小球肾炎。HCV(冷球蛋白)相关性肝GN与特发性MPGN病理一k的鉴别,见表。免疫荧光显示IgM、IgG及c3沿肾小球基底膜(GBM)和系膜区及肾小管腔内沉积物呈颗粒样或团块样沉积。电镜显示GBM内皮细胞侧不定型、纤维丝样或鼎格样沉积物。 四、HCV及其相关性肾炎的治疗 (一)抗HCV治疗: 1.IFN—a:300万Ux3次/周(皮下),疗程6~12月。 2.IFN—a+利巴韦林(Ribavirin):IFNa300万UX3次/周(皮下)+利巴韦林1000mg/d口服、分次,疗程6—12月。 3.长效干扰素(pegylatedIFN)+利巴韦林:PegylatedIFN—a一2a(派罗欣)180ugOW(皮F)+利巴韦林1000mg/d口服、分次,疗程12个月。 (二)Hcv伴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有严重肾脏受累和血管炎患者的治疗 IFN-o:单独IFN—a或加利巴韦林,同前述。 激素:甲基强的松龙0.75~lg/d×3天(v),其后口服强的松0.5mg/kg数周后逐步减3.环磷酰胺:2mg/kg×3、6月,特别是表现为严重肾脏受累及系统性血管炎的症状时。

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13-2008)

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13-2008)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报告。 2缩略语 HCV: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 抗-HCV:抗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抗体 HCV RNA: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核糖核酸 RT-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EI.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IA:酶免疫检测 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B超:腹部超声显像 CT:计算机断层扫描 MRI:磁共振成像 3诊断依据 3.1流行病学史

3.1.1曾接受过血液、血液制品或其他人体组织、细胞成分治疗,或器官移植。 3.1.2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或其他消毒不严格的有创检查、治疗史,有静脉注射毒品史。 3.1.3职业供血者,特别是接受过成分血单采回输者。 3.1.4与HCV感染者有性接触史,或HCV感染者(母亲)所生的婴儿。 3.2临床表现 3.2.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3.2.1.1病程在6个月以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3.2.1.2可有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伴低热或出现黄疽。 3.2.1.3部分患者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 3.2.1.4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3.2.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3.2.2.1病程超过6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3.2.2.2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轻度肝、脾肿大。 3.2.2.3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3.2.3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3.2.3.1可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3.2.3.2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腹壁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3.2.3.3失代偿期患者可有腹水、肝性脑病及消化道出血史。 3.3实验室检查 3.3.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ALT、AST升高,部分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部分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亦可有ALT、AST升高。 3.3.2血清抗-HCV阳性。 3.3.3血清HCV RNA阳性。 3.4组织病理学检查 3.4.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可有小叶内及汇管区炎症等多种病变,其组织学特征包括:a)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病变,即单个核细胞浸润于肝窦中,形成串珠状; b)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 c)胆管损伤伴汇管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甚至有淋巴滤泡形成; d)常见界面性炎症。

丙肝 试题

丙肝试题 科室: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0题,计50分。) 1、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不包括 A、粪-口途径 B、血液传播 C、接触传播 D、呼吸道传播 E、垂直传播 2、关于丙型肝炎病毒和丁型肝炎病毒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均为RNA型病毒 B、均需要依赖乙型肝炎病毒完成其病毒复制 C、均主要为经输血注射途径传播 D、均可有慢性携带者 E、均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 3、能通过输血和血制品传播的是 A、HBV B、HCV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否 4、下列哪一项不是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A、输血或血制品途径 B、粪口途径 C、注射途径 D、母婴传播 E、日常生活密切接触途径 5、对急性重型肝炎诊断价值最小的是: A、谷丙转氨酶>10OOU/L B、肝性脑病 C、深度黄疸 D、肝脏迅速缩小 E、腹水、鼓肠 6、检测抗HCV最常用的检测方法是: 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B、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C、重组免疫印迹试验 D、放射免疫试验 E、间接血凝免疫试验 7、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病程一般超过: A、2周 B、1个月 C、2个月 D、4个月 E、6个月 8、有关丙型肝炎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HCV只能通过输血传播 B、血清抗HCV是有保护性抗体 C、丙型肝炎临床表现与乙型肝炎相似,但黄疽发生率较乙型肝炎高 D、慢性丙型肝炎的发生率很高 E、急性丙型肝炎时不应使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

9、男,23岁,畏寒发热、全身乏力、食欲减退1周人院。体查:皮肤、巩膜黄染,肝右肋下1cm,脾未扪及,血象:白细胞5.2×109/L,中性粒细胞0.48,淋巴细胞0.52,血色素130g/L,血清总胆红素124.8μmol/L,1min胆红素70.4μmol/L,ALT 420U/L,AKP 6.4U/L,诊断应考虑: A、溶血性黄疸 B、急性黄疸型肝炎 C、淤胆型肝炎 D、急性重型肝炎 E、慢性肝炎 10、男,42岁,17年前发现HBsAg阳性,近20余天来觉乏力,食欲减退,近1周出现皮肤 黄染。体查:重病容,精神委靡,皮肤、巩膜深度黄染,无肝掌、蜘蛛痣,有腹胀,肝脾末扪及,腹水征阳性,ALT 8OU/L,白蛋白30g/L,球蛋白35g/L,总胆红素600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24%,诊断应考虑: A、急性重型肝炎 B、亚急性重型肝炎 C、慢性重型肝炎 D、急性黄疸型肝炎 E、慢性肝炎重度 二、判断题:(每小题5分,共10题,计50分。) 1、只要HCV-Ab阳性就需要抗病毒治疗。() 2、ALT正常时,尽管HCV-RNA阳性也不需要治疗。() 3、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是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绝对禁忌症。() 4、EVR是指治疗12周时HCV-RNA阴转或降低>2log。() 5、SVR是指治疗结束至少随访24周检测HCV-RNA阴性或低于检测下限。() 6、RVR是指治疗4周时HCV-RNA阴转。() 7、丙型肝炎的标准治疗方案是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 8、只要HCV-Ab阳性就可以诊断丙型肝炎。() 9、HCV急性感染后的慢性化率明显高于HBV感染。() 10、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疗程主要依据基因型的不同。()

丙型肝炎病毒

电化学检测丙型肝炎病毒,基于特定的脱氧核糖核酸裂解的核酸内切酶酶切位点 刘淑娜,胡耀娟,金娟,张辉,蔡成鑫 2009年1月13号在英国剑桥被收录, 于2009年2月12日被接受,2009年3月2号在网络上作为一个先进的文章被首次出版 DOI: 10.1039/b900690g 基于特定的脱氧核糖核酸裂解的核酸内切酶酶切位点, 我们已经开发出一种新的电化学方法定性和定量检测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一个单链核糖核酸病毒,含有约10的10000个碱基,被认为是慢性肝炎的一个主要病原体和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进一步肝纤维化。监测血清或血浆中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用于诊断或确认感染和评估病人对治疗的反应. 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兴趣发展可靠和简单的方法检测和量化丙型肝炎病毒,这些方法已经参与各种核酸扩增方法,电化学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一个压电基因传感器和一个基于荧光检测的传感器和电化学检测等(用过氧化物酶标记的DNA探针和在过氧化氢存在下靠过氧化氢酶减少碘的电化学检测)。不管怎样,所有这些方法被认为是费时费力的,并且需要复杂和昂贵的仪器。 蛋白核酸反应在生命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比如DNA复制,转录,重组,损伤,修复。限制性内切酶是一个被研究的很好的DNA结合蛋白分类,并且在发展现代分子生物中成为一个重要工具。然而,就我们最好的知识而言,没有关于裂解内切酶的DNA分析报告,我们已经开发出一种新的方法定性和定量检测丙型肝炎病毒,基于特定的脱氧核糖核酸裂解的核酸内切酶酶切位点。这个发达的方法表现出缓和优势性能,良好的特异性和选择性,并有能力进行实时监测。 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使用合成寡核苷酸如图1所示。硫堇标记探针的DNA在金电极表面上自组装并且与目标CDNA杂化,, 这是一个与丙型肝炎病毒有关的21-mer寡核苷酸。这个检测是基于在变化的硫堇伏安信号前,消化后的BamHI核酸内切酶,它是一个特殊的分子量约为22千道尔顿的核酸内切酶。17 BamHI位识别全双对称序列50-GGATCC-30和催化裂解双链之间鸟嘌呤的Mg2 +存在。在BamHI被消化后,DNA混合在一个特定的点被裂开并且硫堇的电化学信号减少或消失,减少的范围与在不断变化中的目的基因的浓度有关,形成了目的基因的定量检测。 21个碱基序列的HCV RNA(基地位置:8245-8265)逆转录成互补DNA(基因)。碱基序列的合成寡核苷酸是如下:硫堇标记的探针(S1):50-SH-TGG CGT ATG GGA TCC ATA CCC-硫堇-30,目标基因 (S2)50GGGTAT CAT ACG的GGA TCCCCA-30,和两碱基错配的cDNA(S3):50GGGTAT CAT ACG CGT TCC CCA-30。固定的S1被浸渍清洗的金电极浸泡(2毫米的直径,CH仪器)在20ml的S1溶液(1毫摩尔)在41C(步骤a,图1),并孵育48小时。然后用Tris-HCl修饰电极彻底漂洗缓冲液(pH7.6)和水依次除去弱吸附S1。杂化在371C的S1-固定化的金电极浸渍在2毫升的Tris-HC缓冲液(pH值7.6)中含有的cDNA(S2)中,或两碱基错配的cDNA(S3为2小时(步骤b中,图1)中被管理。BamHI切割位点被孵育DNA杂交在改进的TrisHCl(pH值7.6)金电极中进行修饰的金电极含有 20 BamHI, 10mM氯化镁,和50mM NaCl,在 37 度中放置3小时(步骤c中,图。 1),治疗后,电极被清洗并转移入醋酸缓冲液中((0.1M,pH值为5)去记录电化学响应。 虽然单扫描方波伏安法(SWV)和差示脉冲伏安法(DPV)通常是两种方法用于记录响应的DNA生物传感器的循环伏安法在这项工作中,使用由于这相互作用的探针分子与模式DNA可以得到的循环伏安法分析峰电位和电流。阳极和阴极峰也可以通过使用循环伏安法同时进行研究。S1-改性的金电极上的循环伏

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HCV)调查报告 丙型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所致,主要由血液/体液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1.7亿人感染HCV。在我国健康人群抗HCV阳性率为 0.7%~3.1%,约3800万人。由于病毒生物学特点和宿主免疫功能等多方面因素,机体免疫往往难以有效清除病毒,致使约50%~80%HCV感染者发展为慢性肝炎,其中20%~30%将发展成肝硬化。肝硬化患者中每年有1%~4%发展成为肝细胞癌症。 一、基因组特征: 丙型肝炎病毒呈球形颗粒,直径约为50nm,有一脂质包膜。基因组为单链正链RNA,链长月9.5kb。整个基因组只有一个ORF,编码一条由3010~3033个氨基酸组成的聚蛋白前体,该蛋白前体在病毒蛋白酶和宿主信号肽酶作用下,裂解为病毒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如图所示) 在HCV基因组中,5’端有一个长度和序列非常稳定的非编码区(UTR),由341个核苷酸组成,形成4个二级结构域,为病毒复制和翻译所必需。此区是整个基因组中最保守的区域,所以常常选择该区域的基因序列作为基因扩增的靶序列,这样可以检测出目前已知的所有HCV基因型。3’端UTR包括3个结构域:靠近5’端为基因型特异的多变区(不同基因型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差异较大;相同基因型之间核苷酸序列比较保守);居中部分为一个多聚U区域(poly U),含有50~62个核苷酸,对病毒RNA复制至关重要,但不同基因型的HCV的多聚U 区域长度不等;3’端尾部为高度保守的发夹样结构,称为X-tail。通过定点突变破坏这一结构会导致RNA病毒复制的显著降低,说明该区域对RNA病毒有效复制同样重要。5’端和3’端UTR之间是一个ORF并且分成9个区域:核心区→E1区→NS1/E2区→NS2区→NS3区→NS4a区→NS4b区→NS5a区→NS5b区。其中NS5b 区域在不同型HCV中同源性较低,可作为HCV分型依据。

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与致病丙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为急性临床型和无症状的亚临床病人,慢性病人和病毒携带者。一般病人发病前12 天,其血液即有感染性,并可带毒12 年以上。HCV 主要血源传播,国外30-90% 输血后肝炎为丙型肝炎,我国输血后肝炎中丙型肝炎占1/3 。此外还可通过其他方式如母婴垂直传播,家庭日常接触和性传播等。输入含HCV 或HCV-RNA的血浆或血液制品,一般经 6-7 周潜伏期例急性发病,临床表现全身无力,胃纳差,肝区不适,1/3 病人有黄疸,ALT升 高,抗HCV 抗体阳性。临床丙型肝炎病人50%可发展为慢性肝炎,甚至部分病人会导致肝硬及肝细胞癌。其余约半数病人为自限性,可自动康复。丙型肝炎发病机理仍未十分清楚,当HCV 在肝细胞内复制引起肝细胞结构和功能改变或干扰肝细胞蛋白合成,可造成肝细胞变性坏死,表明HCV 直接损害肝脏,导致发病起一定作用。但多数学者认为细胞免疫病理反应可能起重要作用,发现丙型肝炎与乙型肝炎一样,其组织浸润细胞以 CD3+为主,细胞 毒T 细胞(TC)特异攻击HCV 感染的靶细胞,可引起肝细胞损伤。临床观察资料表明,人感染HCV 后所产生的保护性免疫力很差,能再感染不同,甚至部分病人会导致肝硬化及肝 细胞癌。其余约半数病人为自限性,可自动康复。 结核杆菌通常指结核分枝杆菌和牛分枝杆菌,其中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是引起人类结核病的主要病原体。 结核分枝杆菌的主要传染途径是经呼吸道传播,由排菌的肺结核病人在咳嗽、喷嚏或大声说话时随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到空气中,或排菌的肺结核病人随地吐痰通过再生气溶胶(尘埃),携带结核杆菌,飞扬在空气中,被健康的人吸入后发生感染和发病,因此排菌的肺结核患者(尤其是痰涂片阳性未经治疗者)是结核病的主要传染源。一般结核病患者痰中结核杆菌越多,传播的危险性越大。患者排出的飞沫在1-10 微米者,在空气中漂浮时间长,传染性越大。患者病变和症状越严重,传染性也越大。周围人群与患者接触越密切者,受感染的机会越多。与患者同处于空气不流通的室内的密切接触者,受感染的可能性增大。未受结核感染的人是结核病易感人群,由于结核病是人畜共患病,哺乳类动物如牛、鹿、猴、猪、猫、狗等也都可以患结核病。感染结核杆菌后,终身都有可能发病,发病时间因人而异,一般2 个月~20 年才发病。典型肺结核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有低热、倦怠、食欲不振、咳嗽及少量咯血。但多数患者病 灶轻微,无显著症状。(1)症状①全身症状表现为午后低热、乏力、食欲不振、消瘦、盗汗等。②呼吸系统症状通常为干咳或带少量黏液痰;继发感染时,痰呈粘液脓性。约1/3 患者有不同程度咯血,咯血后常有低热。大咯血时可发生失血性休克,偶因血块阻塞大气道引起窒息。病灶炎症累及壁层胸膜时,相应胸壁有刺痛,一般多不剧烈,随呼吸及咳嗽而加重。若并发气胸或大量胸腔积液,呼吸困难症状尤为严重。(2)体征早期病灶小或位 于肺组织深部,多无异常体征。若病变范围较大,患侧肺部呼吸运动减弱,叩诊呈浊音,听诊时呼吸音减低,或为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因肺结核好发于肺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故锁骨上下、肩胛区叩诊略浊,咳嗽后偶可闻及湿啰音,对诊断有参考意义。肺部病变发生广泛纤维化或胸膜粘连增厚时,患侧胸廓常呈下陷、肋间隙变窄、气管移位与叩浊,对侧可有代偿性肺气肿征。 二、结核杆菌的生物学特性从分类学上看结核杆菌属于裂殖菌纲、放线菌目、分枝杆菌科、分枝杆菌属。结核分枝杆菌正常典型的形态是直或稍弯曲、两端钝圆的杆菌,菌体长1-4 纳米,宽0.3-0.6 纳米,无芽胞、无荚膜、无鞭毛,生长发育期间有分枝生长倾向。镜下常呈单个散在或呈“人、 V、T、Y”形排列,菌体多时细菌扭集一起呈绳索状、束状或丛状。此外结核杆菌菌体还具有多形态特征,受不良生长条件的影响可分别表现为杆菌型(基本形态)、滤过型、颗粒型 和球菌型(L型)4 种不同的类型。 分枝杆菌生长缓慢,在人工培养基内繁殖一代约需15-20 小时,一般需2-4 周或更长时间始见菌落生长,甚至有极少数生长极为缓慢者需8 周以上才开始有菌落生长。它为专性需氧菌,生长的温度范围是35-40℃,

丙型肝炎病毒NS5A蛋白功能的研究进展

丙型肝炎病毒NS5A蛋白功能的研究进展 丙型肝炎病毒NS5A蛋白功能的研究进展 首席医学网2009年08月21日14:11:04 Friday 作者:周友乾,尹凤鸣* 综述; 冯经华审校作者单位:解放军第一六九医院感染内科,湖南衡阳421002 加入收藏夹【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NS5A 蛋白 丙型肝炎病毒(HCV)可引起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一系列肝脏疾病,且慢性化几率较高。目前全世界HCV感染人数仍呈增加趋势,因此科学家对HCV的研究高度重视。HCV 有一个大的开放阅读框编码约三千多个氨基酸的多聚蛋白,经蛋白酶裂解为十个多肽片段;氨基末端为结构蛋白包括有核心蛋白、包膜蛋白E1和E2、P7蛋白;羧基末端为非结构蛋白包括有NS2、NS3、NS4A、NS4B、NS5A和NS5B蛋白。基中NS5A蛋白位于HCV多聚蛋白前体的1973-2419氨基酸区域,由447个氨基酸组成,氨基末端为双亲性α螺旋可与内质网膜结合。NS5A还包含有3个同样的

ProXaaXaaPro基序,这些基序存在于许多信号蛋白中形成伸展的α螺旋,并与Src同源3(SH3)功能区结合。根据NS5A 上丝氨酸残基磷酸化程度的不同有p56和p58两种成熟形式。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推测NS5A蛋白可能在HCV干扰宿主细 胞内信号和免疫逃避方面有一定的作用,发表了不少论文。本文就NS5A蛋白功能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与病毒复制的关系 Lohmann等[1]最早运用亚基因组复制子系统研究提出NS5A与RNA复制有关。随后研究进一步发现NS5A的双 亲性膜靶标螺旋的变异与复制子有关,导入三个螺旋分裂的突变可完全终止复制子建立G418耐药的克隆,意味着NS5A 的膜结合是HCVRNA复制不可缺少的一步[2]。体外临时转染细胞研究显示NS5A和NS5B结合是由NS5A的105-162和277-334残基[3]与NS5B上的四个不连续的区域[4]相结合。奇怪的是当他们的比例为0.1或更低时,NS5A可适度 刺激NS5B的聚合酶活性,而更高的比例时NS5A抑制 NS5B的聚合酶活性。具体机制目前还不清楚,分析认为有可能是体外纯化的NS5A和NS5B融合蛋白的作用结果并不能准确地反映他们在体内的情况。Shimakami等[5]删除 NS5A中与NS5B结合的部分导致亚基因组复制子无功能,而如果删除部分不影响NS5A与NS5B结合则复制子仍能复制,因此推测NS5A与NS5B之间的相互作用是HCV RNA

丙型肝炎简介

丙型肝炎(HC)简介 1974年,人们发现输血后肝炎并非由HAV和HBV感染所致,因此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但直到1989年美国Chiron公司Choo等率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成功地将HCV cDNA克隆成功,才使HC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HCV是第一个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的病毒。 一、HCV病毒分子结构 HCV为一单股、正链RNA病毒,其链长度为10000个核苷酸。该链可分为正5`末端、3`末端及位于两个末端之间的病毒编码开读框架(open reading frame, ORF)三部分。 链的5`末端,约有324到241核苷酸组成的区域,有时可形成小的末端发夹样的次级结构,含一个短的直接重复顺序。目前推测其在病毒复制过程中有重要的负调节作用。 3`末端由27-55个核苷酸组成,(不同的分离株,该区的核苷酸长度不一)。 在5`末端与3`末端之间,由9400年核苷酸组成一个大而连续的开读框架。编码3010或3011个氨基酸组成的一个大病毒多肽。从病毒编码框架的上游(5`端)到(3`端),编码不同蛋白质的基因依次为:核衣壳蛋的基因,包膜蛋的基因及非结构蛋的1~5基因。 5`末端里有高度的保守性,其在病毒的复制和保持病毒的性状方面起重要作用。3`末端在病毒的复制过程中可能也起一定的调节作用。单一的ORF称病毒多蛋白前体(Precursor polyprotein)这一大的病毒蛋白前体,但宿主基因和病毒基因编码的蛋白酸的一系列酶切修饰,形成不同大小和功能不一的病毒蛋白。这些病毒蛋白目前主要分两大类:(1)结构蛋白,位于5`末端,包括核心蛋白(C)、包膜蛋白(E1、E2/NS1),是参与组成病毒颗粒的蛋白质;(2)非结构蛋白,又称功能蛋白,包括NS2-NS5,是参与病毒复制和具有其他功能的蛋白质。HCV基因存在显著的变异,这一变异导致HCV不同的分离株间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以此将HCV分为若干个亚型。 应用HCV各型特异性CDNA探针,作印迹杂交分析,发现HCV基因型各地区不同。在美国主要为原型(即PT型Prot-otypt)占70%,而K1与K2型较少(10%),在日本K1型占77.7%,K2a占16.5%、K2b占5%,而PT型则甚少见。我国HCV基因型初步分析结果与日本相似,K1型占40.3%,K2a占20.9%,而K2bH占13.43%,K1型较多见,

2019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答案丙肝抗病毒治疗进展及临床应用考试

丙肝抗病毒治疗进展及临床应用考试 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 中国HCV感染具有多种基因型,其中哪种基因型的患者所占比例最多?? A.GT1b型 ? B.GT2a型 ? C.GT3型 ? D.GT6型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2 . 针对NS5B的核苷酸类抑制剂的代表药物是: ? A.达塞布韦 ? B.索磷布韦 ? C.达拉他韦 ? D.格卡瑞韦 我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3 . 针对下列哪个靶点的DAA药物需要关注基线耐药(RAS)情况 ? A.核苷酸类NS5B抑制剂 ? B.非核苷酸类NS5B抑制剂 ? C.NS5A抑制剂 ? D.NS3/4A蛋白酶抑制剂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4 . 含有下列哪个靶点的DAA药物禁用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 ? A.核苷酸类NS5B抑制剂 ? B.非核苷酸类NS5B抑制剂 ? C.NS5A抑制剂 ? D.NS3/4A蛋白酶抑制剂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5 . 针对核苷酸类NS5B抑制剂索磷布韦的描述,下面哪项是不正确的 ? A.对不同基因型的丙肝病毒都有抗病毒活性 ? B.耐药屏障高,不易产生耐药 ? C.不经过细胞色素P450代谢,药物相互作用少 ? D.索磷布韦在体内的无活性代谢产物主要经粪便排泄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6 . 下面哪项不是理想的第二代NS3/4A蛋白酶抑制剂的特点 ? A.PK稳定,每日一次 ? B.联合利托那韦提高疗效 ? C.全基因型 ? D.安全性好,药物相互作用少 我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7 . 含有NS3/4A蛋白酶抑制剂的DAA药物需警惕的不良反应,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ALT/AST升高 ? B.间接胆红素升高 ? C.直接胆红素升高 ? D.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8 . 含有索磷布韦的DAA药物在治疗方案选择中中需重点关注以下哪项 ? A.ALT/AST ? B.肾小球滤过率 ? C.直接胆红素 ? D.间接胆红素 我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9 . 全口服DAA时代,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治愈率提升到()以上? ? A.70% ? B.80% ? C.90% ? D.95%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是什么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是什么 在生活中有很多疾病对我们身体的危害很大,特别是肝炎,肝炎对人们的危害特别大,如果肝炎不好好治疗,那么肝硬化的几率就大了,而肝硬化恶化成为肝癌的几率就更大了,所以面对这个肝炎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及时做治疗,肝炎的类型有很多种,有种肝炎叫做丙型肝炎,那么这个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是什么很多人不知道,下面我们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丙肝病毒抗体呈现阳性的话,说明感染了丙肝病毒。丙肝病毒抗体呈阴性,那证明是健康的。所以做丙肝病毒抗体的检查是相当重要的,能够正确的判断出是否有丙肝病症的出现。 丙肝抗体是由于人体免疫细胞对丙肝病毒感染所做出的反 应而产生的,抗体在血液中循环而且可以检测到存在。丙肝抗体检验就是通过检验丙肝抗体的存在,来确定丙肝病毒的存在,而不是检验病毒本身 能否及时有效的检查出丙肝抗体的存在,是关乎到患者能否好转的关键,因此患者在做检查时,一定要选择准确率高的检查技术,可以一次性准确的检查出患者的体内是否有丙肝病毒的存

在,极大的增加了丙肝患者好转的几率。 一旦查出丙肝抗体阳性,只能说明曾经感染过,但是现在体内是否还有病毒,则需要进行 HCV-RNA的测试。HCV-RNA是探测血液中丙肝病毒的实际存在情况。这是一个很灵敏的测试,可以在感染两星期内检测到病毒。因此患者一定要定期的到医院做检查,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可以间隔3个月或者半年检查一次,如果病情严重就需哟经常的检查。 HCV-RNA是表示体内感染HCV的直接指标,因其较丙型肝炎抗体出现早,故是丙型肝炎病原学诊断和判断传染性的一项有用的指标,一旦HCV-RNA呈阳性状况就一定是丙肝病毒感染了。 对于丙肝病毒抗体有了初步的认识了,最后肝病专家提醒,如果被诊断出丙肝,就要积极的配合医生的治疗,不要对此病忽视了。因为丙肝不积极的及时的治疗,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因为在丙肝的患者中百分之20的人会转化为肝硬化,所以对于丙肝的治疗是相当重要的。 如果体内有这个肝炎的抗体,那么我们就不容易患上这样的疾病,抗体对人们来说是很好的,虽然说有抗体,但是要检查抗体是阳性还是阴性,这个也代表不同的抗体,对人们的保护力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