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史必修1课后习题答案

历史必修1课后习题答案

历史必修1课后习题答案
历史必修1课后习题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1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1.根据上述材料,试归纳出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并简要说明这些特点的成因。

①基本特点。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条件下,西周社会结构中,各个阶层的关系既是家族隶属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一方面表现为“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一庶人”的宗法等级,另一方面表现为“周王一公、侯一大夫一士一皂役”的行政等级,二者紧密结合。

②形成原因。为了对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同时受到上古时期部落联盟体制遗存的影响,西周实行分封制。为了巩固分封制形成的政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与分封制相关联、把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宗法制。

2.说出分封制与宗法制的主要内容、特点和作用。

提示:①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特点和作用。西周的天子分封同姓宗族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封地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诸侯对下属再进行分封,形成“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加强了对广大地区的有效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

②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世代均由嫡长子传宗继统,称为大宗,平位继承土地、财产和权力;嫡长子以外的子弟为小宗,降位继承。周天子以嫡长子继统,众庶子封为诸侯。诸侯亦以嫡长子继位,众庶子封为大夫。大夫也以嫡长子继位,为大宗;众庶子为士,即小宗。

③作用:巩固分封制度,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从而防止贵族间对于权位和财产的争夺。

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3.分封制的益处:燕、齐、楚等地距秦朝统治中心关中地区遥远,分封皇子镇守,便于控制。

分封制的弊端:①分封诸侯,随着时间流逝,血缘关系疏远,诸侯混战,周天子不能控制,分封失去原有的巩固统治的作用。

②诸侯容易起异心,一旦条件成熟,便可威胁中央皇权的统治,造成天下大乱。

郡县制的益处:实行郡县,官吏从朝廷领取丰厚的俸禄,便于控制。

郡县制的弊端:①不分封皇子功臣做辅佐,缺乏稳固的统治基础。

②没有成功的先例可以遵循,不易成功。

4、秦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基本内容?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秦朝的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以皇权至上、中央集权为基本特征;中央政府以三公九卿为主组成,地方政权分为郡、县两级;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和法律体系。

影响:

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③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2.科举选官制度与监察谏议制度在中国官僚制度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提示:监察、谏议制度虽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低效,但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1

2.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有何异同?

相同之处:①目的上,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专制;

②内容上,都曾经用分权的办法来削弱相权,都用较平和的方式解决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不同之处:汉武帝用“推恩令”和酎金夺爵措施解除了王国对中央集权的威胁,同时用划分州郡和设置刺史的方法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督。与宋太祖相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带来的负面影响略小。宋太祖严格控制军权,解决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但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使宋朝官僚机构空前庞大,造成了“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

3.根据本课的内容,简要概括秦至清前期中枢权力机构演变的特点。

提示:皇权和相权的长期斗争,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自秦至清,皇权始终是至高无上的。但是,自秦统一到隋唐以前,宰相的权力很大,也比较集中,对皇权形成了一定的威胁。隋唐至宋朝,以不同的方式分散宰相权力,相权削弱,皇权加强。明清时期废除宰相,皇权专制登峰造极。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1.古希腊城邦有什么主要特点?城邦殖民运动的后果是什么?

提示:古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殖民运动的最初起因是本邦的条件无法满足生存需要而被迫移民,后来则是为了掠夺财富和奴隶。殖民扩张促进了古希腊城邦的发展,形成了多中心的希腊世界。

2.古希腊城邦政体有哪几种形式?它们各具什么特点?又有何共同点?

提示:主要有贵族制和民主制,还有君主制、’寡头制和僭主制。贵族制由元老院或贵族会议掌握着最高权力。民主制下公民大会拥有国家最高统治权力。寡头制是少数贵族集体的统治。君主制与僭主制都是个人专制,但后者是通过非法手段夺取政权的。共同点:都是小国寡民;公民大会是古希腊城邦政体组成的要素之一,都有公民大会的机构。但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政体下,公民大会的地位是不同的。

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1.雅典民主政体是怎样产生的?其基本特点是什么?

提示:雅典民主是雅典志士仁人在平民支持下,经历200多年颠簸曲折、不断创新的产物。其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2.雅典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证民主制正常运作?这些措施是否有效?

提示:实行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在法治的基础上实行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有一定成效,但在体制上,雅典民主政治留有“漏洞”,那就是将军职位始终保持选举制,连选连任,并不给薪俸,这就决定了贫穷公民很难当选将军。民主政治的领导权仍掌握在上层奴隶主手中。

3.雅典民主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启示?

提示:①雅典民主不是某个天才的瞬间发明,而是雅典志士仁人在平民支持下经历长期曲折、不断创新的产物。

②雅典民主实现了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的设想,对地中海沿岸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西方国家所借鉴。

③雅典民主与现代民主不同,前者是公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小国寡民”的产物。后者则采取代议制,是“大国众民”的产物。

④雅典民主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促成雅典政治、经济、文化臻于极盛,另一方面又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

⑤雅典民主实质上是奴隶主阶级专政的一种手段,是狭隘的民主。

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1.罗马贵族共和制采取哪些措施防止个人专权,协调贵族与平民的利益?

提示:罗马贵族共和制为了防止个人专权,设执政官两名,选举产生,权力相等,一切政令必须经两人同意方可执行。元老院实行政事共商,少数服从多数。公民大会负责选举公职人员和通过元老院的提案。设保民官监督政府行为,协调贵族和平民的利益。

2.《十二铜表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有什么历史意义?

提示:《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上是过去未成文的习惯法的汇编。它明确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的既得利益。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平民的胜利。因为有了成文法就得按律判决和量刑,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这项法律是罗马法的渊源,虽经多次修订,但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3.《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由哪四部法典组成?为什么说它集罗马法之大成?如何评价它的历史地位?

提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由《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和《查士丁尼新敕》四部法典组成。

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它保留了古罗马在法学方面的创造性成果,对人的行为作出详细的法律规范,为调解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罗马法的总结,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休的建立

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

1.结合《权利法案》和责任内阁制,简析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 以责任制内阁为核心。

(2) 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 是礼仪性的国家元首, 首相是最高行政首脑, 即政府首脑。

(3) 内阁对议会负责, 由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建内阁及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

(4) 以代议制为基础, 议会掌握国家主权。

(5) 实行分权原则。

2.请结合第4课所学知识思考:18世纪英国的内阁制与中国明朝时期的内阁制有什么区别?

提示:18世纪英国的内阁承担行政职责,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内阁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内阁制建立在代议制民主的基础上。中国明朝时期的内阁对皇帝负责,品秩较低,仅备皇帝顾问和帮助皇帝起草对奏章的批复,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对军国大事没有决策权。

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请思考:丘吉尔的一席话反映了美国政体的哪些特征?从这句话中,你能分析一下英美政体有哪些不同之处吗?

提示:美国是总统共和制,宪法规定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政府(内阁)要听命于总统。同时,美国政治的分权制衡原则使得总统的权力受到国会的制约。英国是责任内阁制,国王是“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掌握实际的行政权力。首相是内阁中的最高行政首长,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所以英国首相必须与内阁成员密切配合。一旦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所以,一般来说,议会对内阁的牵制作用非常有限。

1.美国开国元勋们在什么情况下创立了联邦制?

提示:在邦联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时。

2.如何理解联邦宪法中的分权和制衡原则?

提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3.美国总统和英国国王(或女王)的职权有何异同?

提示:美国总统有行政权、部分立法否决权,而且有全国最高军事指挥权。英国国王(或女王)是“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

第10课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

想一想,德意志帝国的皇帝掌握了哪些权力?

提示:在行政权方面,皇帝有权任命首相及其他行政官员,也可免除他们的职务;在立法权方面,皇帝有召集立法机构开会和宣布延期结束的权力,法律由皇帝签署并颁布;军事方面,皇帝为陆海军最高统帅,有权统率全国军队并任命高级军官;在外交方面,皇帝代表帝国,拥有宣战、媾和等权力。总之,皇帝成为德意志帝国最高权力掌握者。

分析法国1875年宪法是怎样体现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的。

提示: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

①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众议院和参议院共同行使倡议并制定法律的权力,财政法案先在众议院提出再转交参议院表决通过。

②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共和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任

期七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公布两院通过的法律,监督并保证其施行。总统还拥有特赦权、缔约权、统率武装权及任命全体文武官员、接受外国公使递交的国书的权力,总统有权在征得参议院同意后提前解散众议院。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同时总统的权力也受到一定的限制,非先经两院同意,总统不得宣战;总统所缔结的条约只有在两院通过之后才能生效。

根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比较德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提示:德意志帝国为君主立宪制;1875年的法国为总统共和制。

(1)相同点:两国议会实行两院制,都行使立法权;国家元首拥有行政权,都是本国军事最高统帅。

(2)不同点:①德国议会权力受制于皇帝和首相,法国议会立法独立。

②德意志帝国元首(皇帝)不须对议会负责,法国国家元首(总统)要向议会负责;德意志帝国皇帝拥有绝对的行政权,法国总统任命内阁但其行政权又受内阁制约。

③德意志帝国虽然是实行资本主义性质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议会实行两院制,但皇帝拥有绝对的实权,包括官职任免权、立法权、军权等,并能召集、延期或结束议会,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2课鸦片战争

1.列强通过《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取得了哪些主要权益?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灾难?

提示:《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五口通商,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使中国东南沿海的门户大开;取得协定关税的特权,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便利了列强对华商品倾销。

《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天津成为外国经济势力在中国北方的重要活动基地,并威胁北京的安全;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使英国在香港地区的侵略势力扩大;准许华工出国,使列强得以掠卖中国人口,获取利益;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白银,进一步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2.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变化?

提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楠京条绷。中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发生了变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并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

阅读材料结合课文分析,它们分别反映了太平天国的什么理想?太平天国能否实现这种理想?为什么?

提示:第一段材料表明太平天国要实现拜上帝会教义中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

第二段材料表明太平天国要建立以平均分配生产资料的个体生产为基础的农民土地所有制和生产产品与生活资料平均分配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第三段材料表明太平天国要建立一个绝对平均分配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理想社会。

太平天国不能实现这种理想。因为它不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不可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

1.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和历史局限性是什么?

提示:①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太平天国不可能取得革命的成功,这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太平天国的内部矛盾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此外,太平天国内部的腐败和重大战略决策的失误也是相关的因素。

②局限性:太平天国运动试图建立一个人人均等的“地上天国”,最终却归于失败,这表明了它单纯依靠农民阶级来完成争取独立、富强等历史任务的局限性。近代中国社会需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争取民族独立、建设现代化国家,必须要先进的阶级来完成这样的历史使命。

2.太平天国运动有何历史意义?

提示:太平天国运动坚持斗争14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它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它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成为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智慧结晶。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1.近代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提示: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从此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8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和1860年签订的《北京条约》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再一次遭到破坏,侵略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外国资本的输入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赔款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只得大借外债;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巨额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总之,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华民族陷入了极其深重的民族危机。

2.联系史实,说说帝国主义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原因。

提示:帝国主义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固然有帝国主义列强内部矛盾重重等原因,但是更主要、更直接的原因则是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反抗侵略者的斗争,如1900年八国联军从天津进犯北京,遭到义和团的顽强阻击,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强大力量。

第15课辛亥革命

1.“临时约法”是如何规定行政、立法与司法权的?它体现了什么原则?

“临时约法”中对行政、立法与司法权是这样规定的: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司法权在法院。它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2.与欧美政体比较,它们的本质是否一致?为什么?

提示:与欧美政体比较,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规定了主权在民、权力的制约平衡、依法治国的原则,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1.简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性质和伟大意义。

提示:原因: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决心推翻清

王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性质及意义: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

2.列出1894--1912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的重要革命活动。;

提示:①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此后通过在海内外宣传革命思想和在国内多次组织小规模的革命起义而扩大革命党人的影响;

②1905年成立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并创办《民报》,于1905年至1907年间与康、梁等保皇派展开了一场思想大论战,为辛亥革命的到来做好了舆论准备;

③同盟会领导了多次国内武装起义,如1907年5月到1908年4月间在华南地区连续发动了6次武装起义,1911年4月黄兴等人在广州发动的黄花岗起义影响最大;

④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革命浪潮席卷全国;⑤1912年1月,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第16 课五四爱国运动

1.五四运动中的“三罢”斗争有哪些人参加?有什么特点?

提示:参加者有学生、工人和商人。特点:一是突破了知识分子的范围,发展成为青年学生、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爱国运动;

二是工人阶级表现出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坚决性和彻底性,在斗争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2.想一想,中国为什么能够拒签和约?

第一,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收回被德国强占的一切权益是合理的正义的要求;

第二,中国人民各阶层联合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给北京政府造成巨大的压力;

第三,在巴黎的中国留学生和华工的斗争;

第四,中国代表团成员顾维钧、王正廷等人有强烈的爱国心。

1.试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提示: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对中国加紧侵略、北洋政府对内镇压对外妥协,造成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社会力量的成长,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及十月革命的影响。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五四运动有何历史意义?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提示: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追求民主、科学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运动中青年学生为先锋,工人阶级为运动的主力,陈独秀和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五四运动作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掀开了中国争取民族解放和民族振兴的伟大斗争的序幕。

五四运动作为一场爱国政治运动,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体现出鲜明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向更深层次的

方向发展,广大知识分子热烈讨论如何改造中国、改造社会的问题,具有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简析《共产党宣言》发表的重大意义。

提示:《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战斗纲领。

2.简析巴黎公社的性质及其留下的深刻启示。

提示:性质:从巴黎公社委员的产生和罢免来看,公社是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政权;从巴黎公社委员的组成成分看,一半是工人;从巴黎公社所采取的措施看,都是真正代表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的。因此,它是无产阶级的政权。

启示:①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彻底消灭资产阶级的残余势力,防止资产阶级反扑;无产阶级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机器,拥有捍卫主权的力量;无产阶级不能孤军奋战,必须建立广泛的同盟;

②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尚处于上升时期,不具备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并取得成*的客观条件;无产阶级本身作为一个阶级,在政治上还不成熟;缺乏一个统一的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③巴黎无产阶级的革命首创精神、彻底的革命精神和崇

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巴黎公社全面、彻底的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措施,勇于请人民监督、敢于对人民负责的行政理念,值得发扬;公社战士为人类解放事业而献身的可贵精神,感人至深。

第19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课中思考题]

二月革命后,俄国的革命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列宁在《四月提纲》中及时提出要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提示:二月革命后,沙皇专制制度被推翻,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即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工兵代表苏维埃得到掌握革命武装的人民的支持,是武装起义的领导机关。临时政府是主要的、真正的、掌握全部政权机关的资产阶级政府,但没有掌握武装。由于临时政府代表大资产阶级大地主的利益,因此它极力维护旧制度和旧秩序,拒绝满足人民对于土地、面包、和平的要求,拒不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广大俄国人民依然深受各种痛苦。在这种形势下,列宁果断地在《四月提纲》中提出要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阅读与思考]

列宁所说的“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指的是什么?你怎样理解列宁阐述的十月革命的

意义?

提示:马克思关于社会演进的理论指出,在生产关系还能够容纳生产力发展的时候,这种生产关系会继续存在。20世纪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入垄断即帝国主义阶段,垄断本身就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种调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这一时期的生产关系还能够容纳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所谓的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指的是俄国实质上比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要落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前提并不十分具备,它不是由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从而迫使生产关系进行自然而然的调整,

而是通过武装起义的形式用暴力手段来迅速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正如列宁所说,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我们“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追上别国的人民”。

十月革命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它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客观经济前提尚不成熟的特殊情况下,面临经济落后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俄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以推进文明进一步发展而进行的一次尝试。列宁认为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就在于它通过在俄国这块土地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

[自我测评]

1.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去探究原因。客观方面:俄国当时已经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具备了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基础;同时,俄国又是众多帝国主义国家中最落后的一个,“一战”的爆发,使得俄国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课中思考题]

1.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五条件投降,中国人民进行的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在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中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它也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由于抗战的胜利,中国收回了被日本占据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宝岛台湾;在战后建立的联合国中,中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从而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阅读与思考]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以及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

提示:这场战争打败了法西斯,教育了各国人民,争取和平进步的思想日益深人人心。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的持久抗战,抗击和牵制了日本的主要兵力,支援了太平洋战场盟军的作战。中国人民与日本法西斯进行了殊死的搏斗,对其覆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自我测评]

1.说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提示: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有了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改变了自辛亥革命以来资产阶级政党林立却无一能真正担负起领导人民革命的状况。②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从理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使中国的民主革命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③中国共产

党成立后,放手发动工农群众,为中国革命找到了真正的力量源泉。④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把中国革命引向社会主义方向,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时期。

2.试析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提示:原因:①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成为全民族抗战坚强的领导核心。

②中国军民的浴血奋战。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迅速灭亡中国的企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斗争,也沉重打击了侵华日军。两个战场相互配合,对夺取抗战的胜利都起了重要作用。③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各国间的相互配合与支援,对抗战的胜利也起了积极作用。

意义:①持续八年之久的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彻底胜利而告结束。②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在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中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洗血了中国的百年耻辱。③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有着地位和作用,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④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伟大意义。

提示:标志着中国100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的结束,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的结束;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从而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人民摆脱了殖民主义的统治,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从而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使中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成为中华民族走向新生的历史转折点。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课中思考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如何?

提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全国人民意志和利益的表达机关,是全国最高权力机关,也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直接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解析与探究]

结合所学知识,对比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思考一下,为什么只有在民主制度下,人民才能普遍享有这些权利?

提示:在君主专制制度下,国家的主权属于专制君主,人民只是君主的臣民,臣民不能违背君主的意志,法律只是君主意志的体现。在民主制度下,国家的主权属于全体人民,法律体现人民的意志,赋予公民各种民主权利。

[自我测评]

1.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能是什么?提示:立法权、对政府两院的监督权人事选举任命权以及重大事项的决定权。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提示: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4.概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

提示: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制度;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22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中思考题]你怎样认识“文革”的危害?

“文革”的严重后果:第一,大批干部和群众遭受残酷迫害,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第二,国家经济遭到巨大破坏和损失,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第三,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被严重摧残,优秀的民族传统和文化遗产被毁弃,国民素质下降;第四,在思想上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和严重的后果。由于“文革”动乱,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了。

阅读与思考指导:

阅读上述材料并思考:我国行政诉讼案件的增多说明了什么?

我国行政诉讼案件的增多一方面说明由于《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的颁布,规范了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平等的原则,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公民的法律意识增强,公民可依照法律对由于政府部门的怠惰、错误造成公民个人损失起诉政府相关部门。这一切表明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解析与探究:

比较一下,1975年宪法、1982年宪法与1999年宪法有何共同点?你怎样看待修宪问题?1954年以来我国多次修宪说明了什么?

①1979年宪法与1978年宪法都受当时社会中极左思潮影响,存在着一些“左”倾错误的内容;1982年宪法与1999年的宪法都是中国共产党及中国人民实事求是的产物,都正确反映当时社会现实。

②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的修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及中国人民实事求是的思想,尤其是1978年、1982年、1999年宪法的修订。

③宪法是当时国情的反映,多次修宪也是这一状况的反映。

自我测评解答

1、搜集资料举出"文革"对民主法制践踏的事例,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

20世纪60年代中期,党内指导思想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毛泽东对形势作了错误的估计,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文化大革命”期间,造反派无视国家法律,肆意冲击和破坏民主法制,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造成了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的民主权利被肆意践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巨大挫折。

因此,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将党和国家的决策纳入正确的法制轨道,做到“依法行政”。公民的行为必须遵守法律的各项规定,做到“有法必依”。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证,才能真正保障人民的正常生活和行使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

2、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举措是什么?

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是平反冤假错案;党和政府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逐步建成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的颁布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大进步;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3月,“依法治国”被正式写进宪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

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1.“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是什么?提出这一构想的目的何在?

内涵:“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一个国家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目的:解决台湾、香港、澳门相关问题,实现祖国统一。

2.你怎样认识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提示:台湾统一意味着我国最终完成统一大业,可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挫败外来势力阻挠中国统一的阴谋;台湾统一还将改变我国与日、美等国的关系,提高我国的国际声望。

台湾问题悬而未决,不仅不利于祖国大陆的发展,对台湾的前途也是没有好处的。由于“台独”势力在台湾日益发展,外国势力也插手台湾问题,这将加大解决台湾问题的难度。所以,解决台湾问题刻不容缓。

[自我测评]

概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及其历史影响。

提示:关于理论,可参见本课第一个子目下的有关内容。其实践和历史影响主要是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顺利地实现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国两制”也会对台湾问

题的解决产生重大影响。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4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课中思考题]

你认为应该把意识形态作为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吗?

提示:不应该。各个国家由于历史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地理环境等因素不同,都有权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政治制度,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不但应该,而且可以和平共处。应该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不干涉别国的内政。

[解析与探究]

2.概括出美苏战时合作关系破裂的原因。

提示:①战后斯大林对外政策的目标是想通过建立帝国来维护安全,因此他极力在东欧扩张苏联的势力范围与影响,这种对自身安全的过分追求导致了东西方关系的日益紧张。

②“二战”结束前夕,美国企图依靠其在战争中膨胀起来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推行全球性进攻战略,试图把整个世界纳入到它所希望的发展轨道中,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新秩序。

③凯南认为苏联将在战后采取扩张政策,将尽可能多的欧洲地区置于苏联的控制下,这势必会破

坏西方乃至美国的“自由”制度,夸大了苏联对于美国的威胁。

④争夺世界霸权是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目标,但诺维科夫也片面夸大了美国对于苏联的威胁,认为美国正准备与苏联进行战争。战后双方缺乏合作的基础以及双方的互不信任,片面夸大对方给予自身的威胁,导致了“冷战”的爆发。

[自我测评]

1.美国和苏联分别采取了哪些对抗措施使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提示:美国:①在战后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②1947年3月12日,以遏制“共产主义威胁”为核心的“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冷战”的开始;③实施援助西欧复兴经济的马歇尔计划;④将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并实行货币改革,导致“柏林危机”;

⑤为遏制苏联,于1949年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军事同盟。

苏联:①在战后以确保自身安全为外交政策核心,在东欧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与影响;②针对美国的马歇尔计划,苏联实行了“莫洛托夫计划”,后来又成立了以苏联为首的经互会;③针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于1955年成立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的全面对峙,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2.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冷战”从1947年开始直至1991年苏联解体结束,前后持续40多年,对战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①美苏“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②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③两个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大规模的世界大战;④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大打代理人战争,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破坏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宁。

第25课世界多极化趋势

2.在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由于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中国得以冲破美国设置的种种障碍,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件事情说明了什么?

提示:“二战”后初期的联合国实际上为美国所把持,成为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工具,但随着亚非拉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的诞生,这种局面逐渐被打破。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方面表明第三世界力量的强大,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自我测评]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世界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而是有美国、西欧、苏联、中国、日本等“五极”。尼克松的话反映了“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为什么会出现这一趋势?

提示:“二战”刚结束时,是典型的两极格局,美苏两国的抗衡决定着世界的形势。70年代以后,多极化的趋势日渐显露,形成了一些新的力量中心,冲击着旧的两极格局。

第26课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阅读与思考]

联系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屈辱外交,想一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在当时有何意义?

提示:旧中国奉行的是屈辱外交。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

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上面临三大问题:如何建立自己的外

交关系,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为此,毛泽东根据

中国特殊的历史、现实及当时的国际环境,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另起炉灶”,就是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不承认旧中国同其他

国家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就是要在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残余势力之后,再请客人进来,以免敌对者“钻进来”捣乱;“一边倒”,即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团结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作坚决斗争。这是建国初期我国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也是新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最明确的表示。

新中国的三大外交政策宣告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史的终结,从此我国彻底告别了半殖民地半封建

时代的屈辱外交。

[自我测评]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政府在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过程

中形成的,在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亚非国际会议上进行了实践。尤其是万隆会议,中国代表团坚持“求

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达成了万隆十项原则,使会议取得了极大的

成功,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不仅

是中国处理与其他国家关系的指导性原则,也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国与国之间处理相互关系的

基本准则。

2.简述新中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提示:在建国第一年,新中国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指引下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从而粉碎了美国企图孤立中国的阴谋。50年代中期,外交方面的新成就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不仅为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的指导性原则,也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二是我国参加日内瓦、万隆两次

国际会议所起的积极作用。日内瓦会议是中国代表

团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万隆会议上,中

国代表团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使会议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3.简析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原因及影响。

提示:总的来说,中美关系正常化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来,中美双方利益共同需要的结果。

从美国一方来讲,它实行了20多年“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但是到了60年代末,美国不得不承

认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巨大作用;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使美国被迫考虑改善中美关系,以牵制苏联。从中国一方来讲,也面临着新的战略抉择。当时,苏联陈兵于中国北方边境,构成对中

国安全的重大威胁。而美国在亚洲战略上收缩和保守的倾向很明显,已不构成对中国的直接威胁。在

此形势下,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来自于苏联的威胁有利,对解决台湾问题、

实现祖国统一也有重要作用。因此,中国对美国改善中美关系的表示做出了积极的反应。

4.请举出至少三个实例,说明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加强与世界各国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

提示: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2002年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2001年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积极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也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27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阅读与思考]

这段话反映了布什政府的什么外交方针?

提示:反映了布什政府“单边主义”的外交方针,是当今美国霸权思想的具体体现。“9·11”事件后,布什政府以反对恐怖主义为名,继续宣扬自己的“单边主义”外交思想,企图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格局,在世界各地插手别国事务,不断挑起局部战争和地区争端,如2003年未经联合国授权就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外交方针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局势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成为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重大障碍。

[解析与探究]

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

提示:如果同意多极化趋势论,可以通过列举多极化趋势对世界的积极影响加以论证,在多极化格局中更容易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有利于实施中国的多元化外交战略。如果同意霸权稳定论,可以分析霸权对全局的稳定性能够起到一定作用。对于此问题,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不必拘泥于某一种观点,但教师应适当引导,如提示学生站在中国的立场上,看哪种观点更有利于我们自身的发展。

[自我测评]

1.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形势的特点及成因各是什么?

提示: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是:出现缓和与动荡并存的特点,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但多极化趋势已明显增强。

2.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提示:本题的答案可参照教材最后一段:①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②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实现国际关系的民主化;③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019届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模拟题精选:6.3罗马人的法典

1.英国历史学家梅因说:“无论是为了罗马的利益或是为了罗马的安全,都不允许把外国人完全剥夺法律的保护……况且,在罗马史中从来未有一个时期忽略过对外贸易”。他在这里论述的是() A.《十二铜表法》制定的意义 B.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转变的原因 C.罗马万民法出现的原因 D.罗马“人生而平等”的自然法思想 2.《十二铜表法》第七表第一款规定:“建筑物的周围应留二尺半宽的查地,以便通行。”第二款规定:“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筑围墙的应留空地一尺;挖沟的应留和沟深相同的空地;掘井的应留空地六尺;栽种橄榄树和无花果树的,应留空地九尺;其他树木留五尺。”这些条款体现的理念是() 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注重维护公共利益 C.公共权力至高无上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所谓“要式买卖”……是罗马法移转所有权最古老的方式。采用“要式买卖”时,当事人(主要是罗马市民)必须亲自到场,并由已达婚龄的市民五人出场作证,另由一已达婚龄的市民为司秤人。买卖时,由司秤人持秤,买受人一手持标的物或其象征物,一手持铜块说:“依照罗马法律,此物应归我所有,我是以此铜块和秤买来的。”说毕,以铜块击秤,随即交给出卖人,买卖就告成立,买受人立即取得所有权。材料表明,罗马法的特征是() A.保护私有财产 B.注重形式规则 C.最早的成文法 D.保护贵族利益 4.罗马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它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转变从根本上说是适应了() A.维系帝国的需要 B.巩固贵族统治的需要 C.外来移民的需要 D.维护平民利益的需要 5.罗马帝国时期是古代西方文明的成熟时期,而同时期的中华文明也取得了重大发展,这里的“成熟”和“重大发展”分别指的是() A.罗马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 B.罗马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世袭制度被彻底废除 C.罗马开始颁行成文法,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 D.罗马开始颁行《十二铜表法》,世袭制度被彻底废除 6.2010年央视大型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认为:“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明确所有权归属,这些正是自由交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也许正基于此,很多学者才把发明公司的荣耀归于罗马人。……但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还要在人被进一步解放之后。”对此理解最确切的是()A.罗马法维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B.罗马法影响公司组织的诞生

高中历史必修一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纽带? A .财产C.信仰B.地域D.血缘 2.西周时期,一诸侯王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再娶 了一个妾,为他生了大儿子;后来妻子又为他生了二儿子,妾为 他生了三儿子。当该诸侯王死后,继承他的王位的是 A .女儿B.大儿子C.二儿子 D. 三儿子 3.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了汗马功劳 D.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4.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 A. 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地方推荐D. 皇帝任命 5、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 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 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 6.北宋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从反面说明了 A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 B .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保证C.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D .兵赿多,战斗力赿弱 7.“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 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 参加科举考试C. 投笔从戎戍边 B.等待朝廷察举D.投做官吏幕僚 8.科举制的作用不包括 A. 扩大了官吏来源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有利于世家大族垄断仕途D.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9.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A. 尚书-中书-门下 B. 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 门下-中书-尚书 10.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突出作用 A .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有效地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 C.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 D.皇权暴政极易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 11.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 要把葫芦仔细看。”是清代一位 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 与皇帝“共治国事” C. “事无不总”,负 责执行政令B. 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D.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12.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他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A .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试题1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试题 第1卷 (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正确的。 l。周朝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禅让制 C.宗法制 D.内服与外服制度 2.《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该材 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 A.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 B.同姓亲族的封地处在战略要地 C.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D。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3。在我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开始形成于 A。商朝 B。周朝 C.秦朝 D.唐朝 4.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都是 A。中央集权的产物 B.为巩固统治而实行 C.皇权的产物 D。仅分封同姓诸侯王 5。隋唐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义是 A。中央机构设置的增加 B。地方权力进一步削弱 C,政府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D。三省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6.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这一政治制度的演变开始于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7.“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 写。”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适用西北用兵之军事需要 c。巩固皇权 D。剥夺朝中大将兵权 8.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 A.终身制 B.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 C.集体领导的任期制 D.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9.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不包括

A.有利于希腊民主制度的发展 B.有利于希腊航海业的发展 C.有利于文化交流 D.有利于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发展 lO.古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 A.多为番属关系 B.小国寡民,各邦独立自治 C.众多城邦组成独立国家 D.形成中央集权国家 11.古希腊城邦中最为流行的政体形式是 A.贵族制和民主制 B;贵族制和君主制 C.民主制和寡头制 D.君主制和僭主制 12.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最终建立的法律是 A.《人权宣言》 B.1791年宪法 C。《拿破伦法典》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3。统一后的德国实际是一个 A.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B.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C.资产阶级军事专政国家 D。带有浓厚封建残余的国家 14.德意志统一的基本方式是 A.革命 B.改革 c.王朝战争 D.独立战争 15.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是 A.罗伯特·沃波尔 B.威廉 c.汉诺威 D.约翰·弥尔顿 16.根据德意志宪法,国会是 A.政府行政机构 B.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 C.人民的代表机构 D.对政府有监督权的行政机构 17.美国国会通过宪法第14条修正案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 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这肯定了 A.联邦法律的多样性 B.国家的统一 C.法律的公正性 D.联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国家的统一 18。右图昭示世人:中华民族曾经遭受列强侵略的劫难。这场侵华战争是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通史概要: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它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西方列强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形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还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进行了顽强不屈的反侵略斗争。在列强一次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浴血奋战;从三元里抗英到义和团运动,广大人民群众也肩负起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使命;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鸦片战争的经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八国联军入侵概况、《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运用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归纳外国列强侵华的共同特点,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概括列强侵华程度不断升级情况,促使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研读史料,提炼观点;问题探究;历史事件的比较;课堂讨论,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东西方发展的差异,带来西方列强疯狂的对华侵略,中国不仅失去了独立发展的环境,反而逐步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说明落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试题

第四单元 一、单选题 1.(2018·广东汕头一模·28)1846年,耆英等人在奏折中称:“各国运往内地通商货物每岁只有此数,赴广州者十之六七,赴上海者十之三四……彼有所丰则此有所歉,实为事理之必然。”这反映出当时() A.通商口岸数量已不能满足需要 B.统治阶层对世界大势缺乏认知 C.不平等条约并未得到全面落实 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解体2.(2018·广东湛江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题·12)1856年常住上海的外国人总数为200多人,但当年就有仅英国领事处理刑事案件就有503起,共有630名英国人涉案。此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A.英国人的法律意识十分淡薄 B.领事裁判权使其为所欲为 C.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高涨 D.上海的社会治安状况混乱3.(2018·江苏扬州学业水平模拟测试卷一·6)徐继畬曾说:“逆夷以商贩为生,以利为命,并无攻城掠地割据疆土之意,所欲得者,中国著名之马(码)头,以便售卖其货物耳。”他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 A.掠夺工业原料 B.割占中国领土 C.进行资本输出 D.抢占商品市场4.(2018·江苏无锡学业水平第二次模拟考试·6)“(东印度)公司觉得,总是从中国买茶叶,而自己的商品却在中国打不开销路,长期下去与中国人做贸易就挺亏,而且由于硬通货不足,英国商人每每需要从墨西哥或南美等地运来鹰洋、白银才能跟中国人做生意,这样做太费事了。于是,他们希望用一种新的替代物来打破这种贸易结构的不平衡。”这种“替代物”是() A.鸦片 B.棉纱 C.枪炮 D.蒸汽机5.(2018·江苏宿迁高二学业水平第一学期期末考试·7)江苏镇江近日挖掘出一门大炮,新闻报道称“炮体印有清晰的王冠标志和英文字母”,大炮“在沉入江底100多年后重见天日”。该大炮沉入江底是在() A.鸦片战争期间 B.甲午战争期间 C.辛亥革命期间 D.渡江战役期间6.(2018·江苏南京师大附中学业水平期末测试·5)近代以来,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以下是前江苏巡抚梁章钜在看到某条约的内容后给友人写的信件:“江南(指江苏)、浙江、广东每省只准设一码头,而福建一省独必添一码头以媚之,此又何说以处之。”该条约是指()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7.(2017·山西学业水平·4)有西方学者在分析某次战争爆发的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这次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2018·江苏徐州学业水平模拟测试卷二·7)近代美国传教士罗孝全说:“上帝的旨意真是奇妙!前次(中国)与外国开战的结果,是出人意外的使中国得以开放。如今,倘这次革命能推翻偶像崇拜而开放,将使基督教的福音传遍中国,其结果岂非同样的奇妙!” 罗孝全评论的“这次革命”() A.借助了西方宗教来发动民众 B.维护了西方列强的在华利益 C.提高了全体国民的民族意识 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9.(2018·江苏无锡学业水平第二次模拟考试·7)“(1864年)7月19日,湘军掘地道轰塌太平门城垣20余丈,蜂拥抢入……至21日,城内守军将士万余人,全部壮烈牺牲,无一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试题

高二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过关试题 1.(2013?湖北名校模拟)《左传?桓公二年》云:“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与材料中政治制度相关的人生理念是 A.“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C.“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D.“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 2.(2012·湖北重点中学联考)宋代有学者说,“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子法坏,则人不自知来处,以至流转四方,往往亲未绝,不相识一”。他们的主张是基于 A.宗法制能够维系社会安定 B.宋朝时期人们的宗法观念淡薄 C.宋朝人具有迁徙的特点 D.宗法观念有利于理学的传播 3.(2013·惠州调研)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尊旧礼,“五日一朝太公(刘邦父亲),如家人父子礼。”后来其父以尊礼待刘邦,口中还念念有词,“帝,人主也, 奈何以我乱天下法。”这里的“天下法”是指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皇位世袭制 4. (2013?湖北稳派测试)《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 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平民得姓一 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 A.郡县制度的发展B.以“孝道”治天下 C.赋役制度的变化D.皇帝制度的形成 5.(2013·宜昌模拟)有学者在论及中国古代史时说:“民众的贫穷、愚昧既是 统治者造成的,又成为它得以长存的最好的社会条件。”这一论断A.强调了唐宋以来科举制的利弊B.揭示了分封制的实质 C.揭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双重影响D.阐明了郡县制的弊端6.(2013·广东六校联考)“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据此分析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A.重用亲信B.频换丞相C.分化事权D.废除宰相

历史必修一综合测试题(附答案)

麻城二中高二三月月考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三大题(3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61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40分,每小题2分。下面各题均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西周推行“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宗法制,其根本目的是() A. 划分血缘关系的亲疏 B.维护和巩固政治联系 C.调节贵族之间的矛盾 D.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度 2.“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3、《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 ) A.皇权的独尊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等级制度的森严 D.文化专制的扩展 4.宋代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5.唐朝中央政府的运转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6.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7.陈旭麓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 A.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 C. 领土和主权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道路被迫中断 D. 冲击了传统的“夷夏”观念,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8.周恩来曾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发言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她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注意。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你认为这次会议应该是() A.第26届联大 B.中苏建交谈判 C.日内瓦会议 D.万隆会议 9.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极大的历史灾难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最重要的补偿是() A.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B.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 C.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 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0、柳亚子在《题太平天国战史》诗中说:“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漫天红,煮豆燃箕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诗中的“煮豆燃箕”是指() A.金田起义 B.永安建制 C.定都天京 D.天京事变 11、孙中山说:“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的血液。”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B.以“党内合作”方式同共产党合作 C.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D.建立黄埔军校培养新式军事干部 1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于()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13、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同步试卷D卷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同步试卷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21题;共42分) 1. (2分) (2018高三上·黑龙江月考) 有学者认为,自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先后出现了“方国联盟”等三种政治统治模式。据此,与下图匹配的正确选项是() A . 郡县制度、封邦建国 B . 行省制度、封邦建国 C . 行省制度、郡县制度 D . 封邦建国、郡县制度 【考点】 2. (2分)西周时期为巩固政权采取的政治制度是 A . 禅让制 B . 王位世袭制 C . 中央集权制度 D . 分封制 【考点】 3. (2分) (2016高一上·太原月考) 春秋初期,郑庄公一度独揽王室大权。周郑双方互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后来双方反目,郑军打败周军,周桓王中箭负伤,史称“射王中肩”。这段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A . 春秋争霸战争 B . 宗法分封制被破坏 C . 郑国变法效果显著 D . 统一条件已成熟 【考点】

4. (2分) (2019高二下·福清期中) 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 . 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 B . 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频繁 C . 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 D . 农耕经济成为各朝根本 【考点】 5. (2分) (2017高二上·黄陵期中)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逝,其诸子为争夺爵位而兵戎相见。按照当时的规定,最有资格继承齐桓公国君位置的是() A . 大儿子,齐桓公最宠爱的妾所生 B . 二儿子,齐桓公正妻所生 C . 三儿子,与大哥同母,手握兵权 D . 四儿子,为齐桓公最喜爱 【考点】 6. (2分) (2016高一上·遵义期中) 山东省被称为“齐鲁之邦”,起源于() A . 内外服制度 B . 古代地名 C . 西周分封 D . 汉初封国 【考点】 7. (2分) (2018高一上·齐齐哈尔期末)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 .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C .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2017─2018学年历史必修一 综合试题 一、选择题部分,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在判定文明出现的标志时,有学者将其主要物化为两点:(一)金属器具被比较广泛地使用;(二)已能记载语言的成熟的文字的应用。按照此标准,中国文明社会形成的时间最迟不晚于()A.一万年前B.黄帝时期C.商周时期D.秦汉时期 2.我国山东省被称为“齐鲁之邦”,其来源于西周的分封制,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鲁国的历史要比齐国历史长B.孔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C.与宗法制的正统观念有密切的关系D.取决于分封制形成的等级体系3.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以下相关评述正确的是() A.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与制衡 B.作者对“后世”官制持否定态度 C.作者对“原理”长期不变感到不满 D.秦朝的中央官制体现出了此“原理” 4.明朝初期,鉴于南方士子在科举竞争中的领先地位,明仁宗决定对南北士子分榜录取:“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到明宣宗、英宗时,又分为南卷、北卷、中卷,各区分卷录取。对以上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基于原来科举录取在南北方的差异 B. 分卷录取体现出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C. 从维护统治秩序的角度平衡地区录取名额 D. 体现出科举选才既保证公平又适当照顾5.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此材料说明军机处() ①防止了大臣专权②强化了君主专制③取代了内阁权力④扩大了统治基础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6.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 ……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 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 C.慈禧太后的责难和阻挠 D.户部的刁难和战略的失误 7.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内容分为四类:一是适当惩办策动排外和暴乱的分子及其参与者;二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此类事件重演;三是对各国及其人民在暴乱中遭遇的损失予以赔偿;四是普遍改善与中国政府及中国的关系。这表明,当时列强的主要目的是() A.扶植清政府以抵制革命的潮流B.实现瓜分中国的迷梦与阴谋 C.恢复和强化不平等条约关系D.恢复形象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8.1937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电,提出停止内战、实行民主自由、召开国民大会、迅速准备抗日、改善人民生活五项要求,同时做出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权、工农革命政府改为特区政府和红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四项保证。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 党内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暂时占据领导地位 B. 为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愿意放弃军队和根据地 C. 为实现全民族抗战策略性地做出了某些调整 D. 为实现全民族抗战暂时放弃民主革命的目标9.有学者认为: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国和中国人民就已经“站起来了”,下列组合中,能支持该学者观点的是() ①抗战胜利洗雪了以往反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耻辱,振奋了民族精神②抗战胜利后,中国国际地位有很大提高,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五常”之一③中国收回了部分被侵占的国家权益,民族独立自主性有所增强④抗战胜利后,共产党势力空前壮大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0.太平天国举行科举考试,要求白话写作,题目选自《圣经》、基督教论著和太平天国诏书,如“耶稣舍命待何为”;考生来自三教九流,包括算命人和巫师等;科试录取率也很高,如湖北一次科试,1000名考生有800人中榜。此科举考试() A.弥补了传统科举制的不足B.推动了白话写作成为主流 C.使基督教取代了儒家地位D.无法真正起到举才选能的作用 11.1912年至1916年6月的袁世凯统治时期,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了激烈斗争,先后有八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年政治的缩影。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民主政治建设进程艰难B.立宪与共和斗争激烈 C.国民政治参与热情高涨D.民主形式已荡然无存 12.毛泽东在汉口八七会议上将国共两党的合作比喻为共同建造了一座房子。我们虽然“像新娘子上花轿一样,扭扭捏捏、勉勉强强搬进房子里,但始终没有当房子主人的决心”。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全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全套 第一单元单元分层突破 [自我校对] A.分封制 B.皇帝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E.郡国并行制 F.行省制 G.军机处 主题全面分析和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核心整合] 1.含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是指中央决策方式,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率权,地方听命于中央。 2.主要矛盾 (1)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取消。 (2)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

断削弱。 3.发展历程 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朝,强化并渐趋衰落于明清。 4.演变趋势 (1)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5.特点 (1)皇权至上。 (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 (4)宣扬“君权神授”。 (5)文化专制。 (6)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6.影响 (1)在封建社会前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局面起了重要作用。 (2)但到明清时期,随着封建制度日趋衰落,专制主义空前强化,其消极作用占主导地位,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即时演练] 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 【解析】唐朝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执行。从题干中可以看出给事中可以驳回诏书,反映了门下省的职能,故选A 项。宋朝枢密院主管军政,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没有驳回皇帝诏令的权力,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题

2014-2015学年度???学校8月月考卷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宋史》中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 A.枢密院把持国家军事决策权B.中央权力机构发生重大变化 C.通过分散相权扩大统治基础D.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得到解决 2.周代文献中,“中国”一词有各种不同含义。《史记·齐太公世家》载:“是时周室微,唯齐、楚、秦、晋为强。晋初与会,献公死,国内乱。秦穆公辟远,不与中国会盟。楚 成王初收荆蛮有之,夷狄自置。唯独齐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诸候宾会。”材料 中“中国”指的是 A.内陆地区 B.周天子的直辖区 C.中原地区 D.华夏族的诸侯国 3.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认为“礼”是“国之干”,坚持以“礼”作为对历史人物的评判依据。这里的“礼”主要是指 A.风俗 B.贡赋 C.秩序D.礼仪 4.下列历代措施中,不能起到加强中央集权作用的有 A.秦朝全面实行郡县制 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C.宋朝用分权办法加强地方控制D.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 5.两位唐朝学者发表对“秦国统一天下,但享国十五年即亡”的看法。萧瑀认为“秦并六国后,罢诸侯置太守,故二世而亡”;柳宗元认为秦之亡是“失在于政,不在于制”。对萧、柳两人的看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人的看法相同,都认为秦代因过于暴虐无道而导致速亡 B.两人的看法相同,都认为秦代因废除封建体制而导致速亡 C.两人的看法不同,萧否定秦行分封,柳则肯定秦实行分封 D.两人的看法不同,萧否定秦行郡县,而柳未否定秦行郡县 6.(2011广东梅州模拟)为加强君主专制,自秦汉直至明清,都采取集权于上而分权于下的方式,以内侍、贵戚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取消或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并逐渐架空之。以下机构的设置体现这种方式的是() A.御史府内阁军机处B.中朝内阁军机处 C.中朝中书门下军机处D.尚书台都察院内阁 7.我国古代人才选拔的标准从注重门第出身向注重真才实学的转变是古代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实现这一转变的标志是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综合测试卷(附答案)

一、选择题部分,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在判定文明出现的标志时,有学者将其主要物化为两点:(一)金属器具被比较广泛地使用;(二)已能记载语言的成熟的文字的应用。按照此标准,中国文明社会形成的时间最迟不晚于() A.一万年前B.黄帝时期C.商周时期D.秦汉时期2.我国山东省被称为“齐鲁之邦”,其来源于西周的分封制,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鲁国的历史要比齐国历史长B.孔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C.与宗法制的正统观念有密切的关系D.取决于分封制形成的等级体系 3.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以下相关评述正确的是() A.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与制衡 B.作者对“后世”官制持否定态度 C.作者对“原理”长期不变感到不满 D.秦朝的中央官制体现出了此“原理” 4.明朝初期,鉴于南方士子在科举竞争中的领先地位,明仁宗决定对南北士子分榜录取:“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到明宣宗、英宗时,又分为南

卷、北卷、中卷,各区分卷录取。对以上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A. 基于原来科举录取在南北方的差异 B. 分卷录取体现出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C. 从维护统治秩序的角度平衡地区录取名额 D. 体现出科举选才既保证公平又适当照顾 5.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此材料说明军机处() ①防止了大臣专权②强化了君主专制③取代了内阁权力④扩大了统治基础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6.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 ……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 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 C.慈禧太后的责难和阻挠 D.户部的刁难和战略的失误 7.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内容分为四类:一是适当惩办策动排外和暴乱的分子及其参与者;二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此类事件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中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得分_______ 第I卷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0小题。) 1.我国在西周时期正式确立的王位继承制的方式是() A.禅让制 B.兄终弟及制 C.长子继承制 D. 嫡长子继承制 2.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④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3.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程序是 ( )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4.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其 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各地交通的发展 B.边疆地域的拓展 C.经济文化的交流 D.中央集权的加强 5.梭伦改革为打击氏族制度残余,划分了社会等级,划分依据是() A.身份地位 B.战功大小 C.财产多寡 D.控制奴隶数目 6.最终在雅典确立民主政治制度的是( ) A.提秀斯 B.梭伦 C.克里斯提尼 D.伯利克里 7.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最高的权力机构是() A.十将军委员会 B.陪审法庭 C.公民大会 D.五百人会议 8.《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专横行为,是因为该法() A.是习惯法的汇编 B.实质是维护贵族奴隶主的私有财产 C.订成明确条文,量刑定罪以此为准 D.平民达到了公布法律的目的

9.罗马帝国时代重视法律制定的根本原因是() A.维系和稳定帝国的统治 B.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C.满足公民政治的需求 D.重视发展罗马文化 10.公民法适应于( ) A.全帝国公民 B.罗马公民 C.外邦自由民 D.全体罗马人 11.推动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的主要动力是() A.平民的斗争 B.帝国皇帝的重视 C.罗马的不断扩张 D.法学家的努力 12.西方法律大都继承了罗马法的( ) ①陪审制度②律师制度③诉讼原则④某些政治制度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在英国确立的经济前提是() A.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 B.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 C.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 D.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14.《权利法案》最重要的意义是() A.限制王权 B.选举自由 C.建立政府 D.国王统而不治 15.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核心是() A.总统 B.总理或首相 C.大法官 D.议会 16.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带有种族歧视的烙印 B.巩固了国家政权 C.确立了共和政体 D.废除了奴隶制度 17.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政治选举是两党激烈争夺的战场,但是并未引起 政局不稳,这主要是因为( ) A.两党根本利益一致 B.两党互相制约 C.美国法律健全 D.美国国民素质很高

高一历史必修一全册集体备课教案(人教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全册集体备课教案(人教版) m 高一历史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教学对象:时间: 课题 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1.1、知识与能力: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 2.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3.2、过程与方法: 4.采取学、思、论、导四步教学法。即自学,深思,讨论,点评诱导。 5.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的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力,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源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方法比较法、资料收集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学案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集体教案个性化教案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先填后背——写出从夏至清的朝代顺序名称。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辽、、西夏、、清 【教学过程】 A.各组合作按照学案提纲完成本课基本内容。(10分钟) 一、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政治制度特点 ①第一个国家政权 ②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③王位继承传子制度 二、商朝(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政治制度特点 ①商王具有支配内服外服的实际权力 ②商王对外服控制力是有限的 ③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三、西周政治制度 1、分封制 (1)对象:同姓亲族(分封主体)、功臣、姻亲、附属国、

殷商降族 (2)内容:核心是分封土地、人民 受封诸侯有政治、经济、军事义务 (3)影响:①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②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度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性质: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4)内容:大宗(嫡长子传宗继统)小宗(嫡长子同母弟或庶母兄弟) 大小宗关系是相对的 (5)影响:①宗法制通过血缘的亲疏,确起其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联系起来,同时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3、礼乐制度 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

12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检测试题

必修1历史第四单元试题 1.(2011年湖南期末)毛泽东曾经总结道:“自1840年起,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侵略过我们,每一次战争几乎都以中国战败、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其根本原因是( ) A.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 B.中国政府的软弱可欺 C.中国近代化尚未起步 D.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 2.美国一位历史学家写道:“想象一下,哥伦比亚某可卡因(毒品)集团成功发动一起对美国的军事袭击,迫使美国允许可卡因(毒品)合法化,还须向哥伦比亚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这幅场景当然荒谬绝伦,但类似的事件在19世纪中期的中国确曾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是指……( ) A.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2011年银川期中)如图为“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网站首页,页面设置了三项链接。如果再添加一个新的网页链接,最合适的是( ) A.鸦片战争 B.天国兴衰 C.洪秀全 D.《天朝田亩制度》 4.下列关于太平天国的事件中,能够与当时世界历史潮流同步的是( ) A.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B.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C.严惩外国侵略者 D.反对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 5.梁启超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梁启超所述“割台湾、偿二百兆”出自(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6.(2011年徐州模拟)“对欧洲人的仇恨如同烈火一般蔓延到全中国……一场针对外国势力的仇恨和恶作剧,以一种古老的形式爆发出来。”(H·G·韦尔斯《世界史纲》)这段材料描述的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天京变乱 D.黄海海战 8.(2011年山东师大附中期中)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下图所示的文件,下列有关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 B.标志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13课 课时作业 Word版含解析

第四单元第十三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晚清政府推行的自救运动“新政”和“预备立宪”,虽没有挽救清朝走向灭亡的命运,但是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直接促使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B.加强了清政府的综合实力 C.阻挡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D.为酝酿民主革命创造条件 [解析]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故答案为D项。其他选项说法皆不符合史实。 2.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的“先驱”活动体现在(D) A.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最早进行了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C.最早领导推翻了封建制度 D.最早建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解析]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是洪仁玕,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最早进行反侵略、反封建斗争,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封建制度仍然根深蒂固,故C 项错误;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故D项正确。 3.(2018·浙江学业水平模拟)同盟会纲领是对兴中会革命纲领的继承和发展,同盟会纲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C)

A.提出了民族主义B.提出了民权主义 C.提出了民生主义D.提出了民主主义 [解析]兴中会革命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具有民族、民权的含义。同盟会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纲领,相比较兴中会纲领,同盟会纲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民生主义,故选C项。 4.(2018·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是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D) 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B.是推翻清王朝并导致民国建立的起义 C.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 D.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 [解析]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之前进行了不只一次的武装起义,所以A项错误。宣统皇帝是在袁世凯逼迫之下退位的,所以B项不正确。C项表述错误。故选D项。 5.(2018·河南学业水平测试)右图是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誓词,他宣誓就职这一事件发生于(D) A.1911年北京B.1911年南京 C.1912年北京D.1912年南京 [解析]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故选D项。 6.(2018·洛阳高一联考)1912年2月12日颁布的《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C) A.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 C.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