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原发性肝癌及肝外转移瘤的125_I粒子植入治疗

原发性肝癌及肝外转移瘤的125_I粒子植入治疗

原发性肝癌及肝外转移瘤的125_I粒子植入治疗
原发性肝癌及肝外转移瘤的125_I粒子植入治疗

2007年第34卷第23期

125

IRadioactiveSeedImplantationforPatientswithPrimary

HepaticCarcinomawithExtrahepaticMetastases

LiKuiZhangFujunWuPeihongetal

StateKeyLaboratoryofOncologyinSouthChina,GuangzhouDepartmentofImagingand

InterventionalRadiology,CancerCenter,SunYat-SenUniversity,Guangzhou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effectofCT-guided125Iradioactiveseedimplantationonprimaryhepaticcarcinomaandextrahepaticmetastases.Methods:Datafrom31patientswith65totallesions(meandiameterof3.5cm)werecollected.Therewere20lesionsintheliver,25metastaticle-sionsinthelung,15lymphnodemetastasesand5osseousmetastases.Thediagnosisofeachofthe31caseswasverifiedbyCT,MRIorbiopsy.125Iseedsof0.8mCiwereimplantedintothe65lesionsatanintervalof0.5-1.0cmaccordingtotreatmentplansystem(TPS).Matchingperimeterdosage(MPD)was100-150Gy.Results:After2months,CTexaminationshowedcompleteremission(CR)in4patients,partialremission(PR)in18patients,nochange(NC)in3patients,andprogressivedisease(PD)in6pa-tients.Theresponseratewas71.1%(22/31)andtherateofpainameliorationwas72.7%(8/11).Amongthe65lesions,weobservedCRin18,PRin35,NCin8,andPDin4.Thelocalcontrolratewas81.5%(53/65).Twopatientsdiedofmetastasisand3patientsdiedofliverfailure.Twomonthsaftertheoperation,8seedshadmigratedintotheliver,and5seedshadmigratedintothelung.Pneumothoraxwasseenin2cases,andthelungwascompressedtolessthan30%ofitsnormalsize.WBCcountde-creasedslightlyin2casesaftertheoperation,butthecountwasstillover3.0×109/L.Complicationslikeradiationpneumonia,hemorrhoea,biliaryfistulaandpancreaticfistulawerenotobserved.Conclu-

①现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放射科工作

通讯作者:张福君drzfj@263.net

原发性肝癌及肝外转移瘤的125I粒子植入治疗

奎①

张福君

吴沛宏

黄金华

范卫君

卢鸣剑

吴月霞焦德超

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影像及介入中心(广州市

510060)

摘要目的:评价CT导向下

125

I粒子植入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及肝外转移瘤的临床价值及疗效。方法:本组病例

31例,病灶总数为65个,平均直径为3.5cm,其中肝内病灶20个,肺转移瘤25个,淋巴结转移15个,骨转移瘤5

个。全部病例经CT、MRI检查或病理穿刺活检证实。术前采用治疗计划系统(TPS)计算布源,术中将活度为0.8mCi的

125

I粒子在CT导向下植入肿瘤内。粒子按照0.5~1.0cm平面插植。肿瘤周边匹配剂量(MPD)100~150Gy。结果:2

个月后CT复查,完全缓解(CR)4例;部分缓解(PR)18例;无变化(NC)3例;进展(PD)6例,总有效率71.1%(22/

31),疼痛缓解率72.7%(8/11)。65个病灶中完全缓解(CR)18个;部分缓解(PR)35个;无变化(NC)8个;进展(PD)4

个,局部控制率81.5%(53/65)。2例患者死于远处转移,3例死于肝功能衰竭。2个月随访过程中发现8颗粒子在肝脏内游走,5颗粒子迁徙至肺内;2例出现气胸,肺压缩在30%以下,术后2例患者出现轻度白细胞下降,白细胞计数≥3.0×109/L,经保守治疗后均恢复正常。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未见放射性肺炎、大出血、胆汁瘘、胰瘘等严重并发症。结论: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及肝外转移瘤疗效确切,创伤小,并发症少。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转移瘤

近距离组织间放疗

放射性粒子

评价研究

中国肿瘤临床

1351??

中国肿瘤临床

2007年第34卷第23期

我国是世界上肝癌的高发区之一,肝癌占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二位,肝癌的理想治疗方法是肿瘤根治性切除术,但临床上肝癌经发现时多已中晚期,能手术切除者仅占10%~15%[1,2]。肝动脉化疗栓塞

(transcatheter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

TACE)治疗肝癌近期缓解率高,被认为是非手术疗

法的首选,但远期疗效不够理想,而放射疗法由于受肝癌对放射线不敏感和正常肝组织放射耐受性差等因素的影响,一直未被广泛应用[3]。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恶性肿瘤是近年新兴的恶性肿瘤治疗手段,具有疗效确切,创伤小,并发症少的特点,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我们于2004年9月~2006年6月对31例中晚期肝癌进行了CT引导下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就其使用方法、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面进行评价,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

本组病例31例,男27例,女4例;年龄33~74岁,中位年龄为43岁。全部病例经CT、MRI检查或病理穿刺活检证实,无再次外科手术指征,并且所有病灶直径≤5cm。31例患者病灶总数为65个,病灶平均直径为3.5cm。粒子植入术前,AFP升高者20例。

1.2方法

1.2.1仪器设备使用以色列Elscint生产的Pick-erCT-TwinFlash扫描,扫描条件为120kV,扫描层厚均为5mm。计算机治疗计划系统(TPS系统)为珠海和佳HGGR-3000型放射性粒子治疗计划系统。粒子植入器械:采用18G粒子植入针和转盘式植入枪;125I放射性粒子由上海欣科公司生产,型号为[国药准字H20041350]6711/BT-125I。

1.2.2治疗方法治疗前先行CT扫描获得肿瘤情况,相关数据输入计算机立体TPS系统,勾画出肿

瘤轮廓进行治疗计划设计。根据肿瘤靶体积的大小,采用TPS计算出粒子数目及剂量,在实际手术操作中,按间距0.5~1.0cm布源(125I粒子在1.7cm内具有杀灭肿瘤的作用);对残留厚度≤1.0cm肿瘤平面植入;为防止手术并发症术前常规检查项目有: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凝血功能。术前2h患者需禁食、水,术前给予镇静剂和局部麻醉,术中还应监测生命体征。手术时在CT导向下确定进针点位置及数目后,将粒子按TPS计划植入肿瘤体内。操

作完成后拔出植入针,包扎、

压迫。术后3天常规使用抗生素及止血药物预防术后感染、出血。术后一个月内行CT扫描在TPS上行术后剂量验证,不足时补充粒子治疗。

1.2.3疗效评价客观疗效的评价参考WHO实体

肿瘤评价标准进行影像学评价。把治疗前后影像学上两个相互垂直的肿瘤最大直径的乘积进行比较。疗效评价标准为:1)完全缓解(CR):肿瘤完全消失,影像学检查不能显示肿瘤或仅有聚集的金属粒子影。2)部分缓解(PR):肿瘤缩小,乘积比治疗前减小≥50%。3)无变化(NC):乘积比治疗前减小<50%或增大<25%。4)进展(PD):乘积比治疗前增大≥25%或出现新病灶。每月复查AFP、肝功能作为预后判断及术后随访指标。

症状缓解的评价以疼痛变化作为评价指标。疗效评价标准[4]为:1)完全缓解(CR):治疗后完全无痛。2)部分缓解(PR):疼痛较治疗前明显缓解,睡眠不受干扰,能正常生活。3)轻度缓解(MR):疼痛较治疗前缓解,但仍感明显疼痛,睡眠仍受干扰。4)无效(NR):疼痛较治疗前无明显缓解。

2结果

2.1

粒子植入情况

31例患者共植入粒子858颗,37人次的粒子植

入手术有34人次手术一次植入成功,达到TPS要求,有3人次经验证未达到TPS要求补种粒子。每个患者植入粒子10~100颗不等,平均植入27.7颗/人,粒子分布满意率为93%。2.2临床疗效

客观疗效:全部病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2个月,31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4例;部分缓解(PR)18例;无变化(NC)3例;进展(PD)6例,总有效率71.1%(22/31),65个病灶中完全缓解(CR)18个;部分缓解(PR)35个;无变化(NC)8个;进展(PD)4个,局部控制率81.5%(53/

65)。2个月后复查AFP,20例AFP升高的患者中,术后AFP下降者为10例,平均每例患者下降25ng/ml。

症状缓解:伴有明显疼痛的11例患者,粒子植入后2~3周完全缓解(CR)5例,部分缓解(PR)3

例,疼痛缓解率72.7%(8/11),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所有患者中2例死于远处转移,3例死于肝功能衰竭,其余病例仍生存,在随访中。

sion:CT-guided125

Iradioactiveseedimplantationhasgoodclinicaleffectswithminimaldamageand

fewcomplicationsfortreatingprimaryhepaticcarcinomaandmetastatichepaticcarcinoma.

KeywordsPrimaryhepaticcarcinomaMetastatictumorBrachytherapy

Radioactiveparticle

1352??

2007年第34卷第23期原发性肝癌及肝外转移瘤的125I粒子植入治疗

2.3并发症

3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肺转移瘤在手术穿刺过程中肺内产生少量渗出,有2例出现气胸,肺体积压缩在30%以内,因症状轻微,未行特殊治疗自愈。手术中3例出现少量渗血,未影响手术操作,术后给予抗炎、止血等保守治疗好转。术后2周2例患者出现轻度白细胞下降,白细胞计数≥3×109/L。术后2个月的影像学检查发现8颗粒子在肝脏内游走,5颗粒子迁移至肺内。所有患者心、肝、肾功能术后均未见明显改变,未出现放射性肺炎、大出血、胆汁瘘、胰瘘等严重并发症。

3讨论

3.1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原理

放射性核素125I的物理半衰期为59.6天,当125I粒子永久植入到肿瘤病灶时,微型粒子发射出持续低能量的X线和γ射线,在125I半衰期内,局部组织吸收剂量可达160~180Gy,从而杀灭肿瘤[5]。125I粒子杀伤范围为1.7cm,因半径平方反比定律,剂量随距离的增加迅速衰减,因此正常组织器官吸收剂量很少,约为肿瘤受量的25%以下。这就达到了治疗肿瘤,同时保护正常组织的目的[6,7]。

3.2125I粒子植入治疗肝癌的优点

肝癌对化放疗均不敏感,近年来各种综合治疗手段的采用对肝癌的治疗有效率有一定的提高,但总的来说效果并不理想,同时增加了治疗的副反应。练祖平等[8]采用吉西他滨加顺铂化疗联合中草药治疗肝癌有效率40.1%(11/27)低于本研究,同时伴有常见的化疗副作用。王文玲等[9]采用肝动脉栓塞化疗、三维适形放疗及联合斯普林治疗中晚期肝癌取得了71.4%的有效率,有效率与本研究相似,但伴有明显的胃肠道反应、发热及肝功能的损害。本研究共31例患者接受125I粒子植入治疗,通过影像学检查及临床症状进行随访,肝癌及其转移瘤的治疗有效率为71.1%(22/31),局部控制率为81.5%(53/65),疼痛缓解率为72.7%(8/11),效果令人满意。传统肝癌治疗方法难以控制的晚期肝癌肝外转移灶及肝内播散灶,125I粒子局部植入也有很好的疗效,同时无放射性肺炎、肝功能损害、骨髓抑制等常见的放化疗并发症。对于顽固的门脉癌栓也有一定的疗效,同时还具有很好的止痛效果,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3.3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本研究在CT导向下,肿瘤周围危险血管、器官显示清楚,有效保证了植入针的深度、位置,避开了肠道、重要血管及胆管,手术过程中并未出现大出血、肠瘘、胆汁瘘、胰瘘等严重并发症。手术中少量出血者3例,均为肺内少量渗血。分析原因为肝癌终末期患者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功能下降,患者往往合并有凝血功能异常所致。因此手术之前应常规行凝血功能检测。为了避免放射性损伤,对于重要脏器如肠管、重要大血管等,粒子植入间距最好大于1cm。当合并黄疸时,宜先行PTCD术,缓解黄疸症状,改善肝功能,减轻瘤周水肿,再考虑行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在行肺转移瘤粒子植入时,为了减少气胸的发生,在CT扫描下定位及选择进针路径时应尽量选择经过肺组织最少的入路进针[9~11]。另外患者手术后,最好留院观察3~5天,术后预防使用凝血酶、抗生素可以有效的降低术后出血、感染的发生率。

总之,CT导向下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癌及其转移瘤,可直观地了解粒子植入针的位置,保证粒子的正确植入,具有安全、微创、高效、治疗时间短和可重复治疗等优点,因而可被认为是一种较好的局部治疗方法。但是,肝癌为全身性疾病如何将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相结合以进一步提高治疗疗效,也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廖凯兵,韩琼,梁惠民.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现状及评价[J].放射学实践,2005,20(6):555 ̄557

2王恺,王刚,黄明文,等.大肝癌规则性肝段切除与不规则肝切除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2007,34(6):330 ̄333

3张可领,孟幼华,肖作平,等.放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癌的研究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2005,13(5):717 ̄719

4万德森,主编.临床肿瘤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10 ̄130

5WilliamsonJF,CourseyBM,DeWerdLA,eta1.GuidancetousersofNycomedAmershamandNorthAmericanScientific,Inc,I-125interstitialsources:dosimetryandcalibrationchanges:rec-ommendationsoftheAmericanAssociationofPhysicistsinMedicineRadiationTherapyCommitteeAdHocSubcommitteeonLow-EnergySeedDosimetry[J].MedPhys,1999,26(4):570 ̄573

6LeeW,DalyBD,DiPetrilloTA,etal.Limitedresectionfornon-smallcelllungcancer:observedlocalcontrolwithimplantationofI-125brachytherapyseeds[J].AnnThoracSurg,2003,75(1):237 ̄243

7张福君,吴沛宏,赵明,等.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4):223 ̄227

8练祖平,陆运鑫,侯恩存,等.吉西他滨加顺铂化疗配合中药治疗晚期肝癌疗效观察[J].现代肿瘤医学,2006,14(6):725 ̄726

9王文玲,文小平,杨晓峰,等.肝动脉栓塞化疗、三维适形放疗与斯普林联合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探索[J].肿瘤,2006,26(5):480 ̄483

10张福君,吴沛宏,顾仰葵,等.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肺转移瘤[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9):906 ̄907

11金普乐,王敏,郭丽娟.气道内置入125I粒子治疗癌性肺不张[J].中国肿瘤临床,2006,33(12):696 ̄698

(2007-05-18收稿)(2007-08-06修回)

(王展宏校对)

1353

??

肝癌项目学习答案

项目学习:普外科肝癌总共4套题答案的选A 第一套题 1、在肝癌的TNM分期中,T代表的是(c ) A、肿瘤大小 B、远处转移 C、原发灶 D、区域淋巴结 2、下列哪项不属于原发性肝癌(a ) A、肝脏继发性肿瘤 B、肝细胞癌 C、肝内胆管细胞癌 D、肝细胞-胆管细胞混合型癌 3、肝细胞癌的特点不包括(a ) A、进展缓慢 B、起病隐匿 C、治疗困难 D、预后很差 4、若肝癌病变位于左肝,一般疼痛部位是(c) A、右腰部 B、右肋区 C、剑突下 D、右背部 5、肝癌诊断的金标准是(b) A、慢性肝病背景 B、病理学诊断 C、影像学检查结果 D、血清甲胎蛋白水平 6、肝细胞癌多见,占到肝癌的(d)以上 A、60% B、70% C、80% D、90% 7、肝性脑病常发生在肝病(d ) A、早期 B、中期 C、晚期 D、终末期 8、在我国引起肝细胞癌的因素主要是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b ) A、甲肝 B、乙肝 C、丙肝 D、戊肝 9、下列哪项是肝硬化门脉高压引起的肝癌并发症(a) A、消化道出血

B、肝肾综合征 C、肝性脑病 D、肝癌破裂出血 10、(b)是肝细胞癌的重要症状,常为间歇性或者持续性 A、持续低热 B、肝区疼痛 C、食欲减退 D、消瘦乏力 第二套题 1、2.Okuda分期的不足不包括(d ) A、对肿瘤累及范围的确定过大 B、血清胆红素的界值定义过高 C、未纳入早期肝癌预后因素 D、唯一未加干预措施评估生存期 2、下列哪项是碱性磷酸酶的主要分布位置(b ) A、脾脏 B、肾脏 C、胰腺 D、心脏 3、在肝癌的TNM分期中,T3代表的是(a) A、肿瘤多发,最大径>5cm;侵及门脉或肝静脉主要属支 B、肿瘤单发,有血管浸润;多发,最大径≤5cm C、肿瘤单发,无血管浸润 D、无原发肿瘤证据 4、在BCLC分期中,早期患者可行根治性治疗措施指的是(a )期 A、A B、B C、C D、D 5、CLIP分期是1998年(b )肝癌研究组提出的 A、奥地利 B、意大利 C、加拿大 D、美国 6、(d )是良好的肝脏储备功能评价指标 A、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B、碱性磷酸酶 C、3.白蛋白 D、前白蛋白 7、Kampala分期是(a)年乌干达首都坎帕拉举行的国际肝癌讨论会上制定 A、1971 B、1981 C、1991 D、2001

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 (总分:27.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1题型(总题数:13,分数:13.00) 1.下列因素中,可能成为原发性肝癌促进因素的是______ (分数:1.00) A.油腻食物 B.乙型肝炎病毒√ C.亚硝胺类化学物质 D.酒精肝 E.吸烟 解析: 2.原发性肝癌的病因不包括______ (分数:1.00) A.病毒性肝炎 B.肝硬化 C.黄曲霉素 D.亚硝胺类致癌物 E.肝脓肿√ 解析: 3.原发性肝癌肝外血行转移最多见于______ (分数:1.00) A..骨 B..脑 C..肺√ D..胃 E.胰腺 解析: 4.原发性肝癌肝区疼痛的特点是______ (分数:1.00) A.间歇性隐痛 B.持续性胀痛√ C.阵发性绞痛 D.压榨样疼痛 E.烧灼样疼痛 解析: 5.原发性肝癌最常见的症状是______ (分数:1.00) A.腹水和黄疸 B.贫血 C.上消化道出血 D.肝区疼痛√ E.干燥进行性肿大 解析: 6.对原发性肝癌确诊率高而又简便的检查是______ (分数:1.00) A.甲胎蛋白测定√ B.乙肝五项

D.肝功能 E.磁共振 解析: 7.对直径<1cm的小肝癌的定位诊断,以下哪种检查方法最好______ (分数:1.00) A.B超 B.肝穿刺针吸细胞学检查 C.CT √ D.X线 E.选择性腹腔动脉和肝动脉造影 解析: 8.早期原发性肝癌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______ (分数:1.00) A.肝叶切除术√ B.肝移植术 C.肝动脉栓塞化疗 D.免疫治疗 E.基因治疗 解析: 9.肝癌患者术前准备措施,为改善凝血功能,肌肉注射______ (分数:1.00) A.维生素B1 B.维生素B12 C.维生素K1 √ D.维生素C E.维生素D 解析: 10.肝叶切除患者的术后护理措施不正确的是______ (分数:1.00) A.吸氧3~4天 B.半卧位 C.鼓励早期下床活动√ D.早期禁食、胃肠减压 E.给予静脉补充营养 解析: 11.肝叶切除术后患者不宜早期下床活动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分数:1.00) A.防止肝断面出血√ B.防止肝性脑病 C.有利于患者恢复体力 D.有利于患者伤口愈合 E.防止伤口裂开 解析: 12.原发性肝癌患者突然主诉腹痛并伴腹膜刺激征,最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是______ (分数:1.00) A.癌肿破裂出血√ B.上消化道出血 C.急性腹膜炎

首 次 病 程 记 录(原发性肝癌)

年月日时分首次病程记录 病例特点: 1、既往慢性病毒性(HBV HCV)肝硬化、酗酒、口服避孕药、寄生虫、黄曲霉素毒素食物污染。 2、临床经过:肝区疼痛、纳差、消瘦、乏力以及不明原因的发热、腹胀、腹泻、黄疸。 3、体征:肝病面容,巩膜黄染,肝掌,蜘蛛痣,锁骨上淋巴肿大,胸廓不对称,叩诊实音,腹围增宽,肝大右肋缘下cm,剑突下cm,边界不清,质硬,肝区闻及摩擦音。移动性浊音(+)。 4、辅助检查:AF P≥400μg/L;超声: 初步诊断:原发性肝癌。 诊断依据: 1、易患因素:酗酒、病毒肝炎、感染、饮食习惯、寄生虫感染、黄曲霉素食物感染等。 2、消化道症状:肝区痛伴纳差、腹胀、黄疸。 3、超声提示:AFP≥400μg/L持续时间 鉴别诊断: 1、继发性肝癌原发于胃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乳房等处的癌灶常转移至肝。病情发展较缓慢,症状较轻,AFP一般为阴性,少数继发性肝癌很难与原发者鉴别,确诊的关键在于病理检查和找到肝外原发癌的证据。 2、原发性肝癌多发生在肝硬化的基础上,二者的鉴别常有困难。若肝硬化病例有明显的肝大、质硬的大结节,或肝萎缩变形而影像检查又发现占位性病变,则肝癌的可能性很大,反复检测AFP 或AFP异质体,密切随访病情,最终能作出正确诊断。 3、活动性肝病(急性肝炎、慢性肝炎) 肝病活动时血清AFP往往呈短期升高,提示肝癌的可能性,定期多次随访测定血清AFP和ALT或者联合检查AFP异质体及其他肝癌标志物并进行分析,如:①ALT持续增高至正常的数倍,AFP和ALT动态曲线平行或同步升高则活动性肝病的可能性大;

②二者曲线分离,AFP升高而ALT正常或由高降低,则应多考虑原发性肝癌。 4、肝脓肿一般有明显炎症的临床表现,如发热。肿大的肝表面平滑无结节,触痛明显。邻近脓肿的胸膜壁常有水肿,右上腹肌紧张。白细胞计数升高。超声检查可探得肝内液性暗区。未形成液性暗区时,诊断颇为困难,应反复做超声检查,必要时在超声引导下作诊断性穿刺,亦可用抗感染药物行试验性治疗。 5、邻近肝区的肝外肿瘤腹膜后的软组织肿瘤,来自肾、肾上腺、胰腺、结肠等处的肿瘤也可在上腹部呈现腹块,造成混淆。超声检查有助于区别肿块的部位和性质,AFP检测应为阴性,鉴别困难时,需剖腹探查方能确诊。 6、肝非癌性占位性病变肝血管瘤、多囊肝、包虫病等局灶性结节增生,炎性假瘤等肝良性占位性病变等可用CT 、MRI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帮助诊断,有时需剖腹探查才能确定。 7、胆管细胞癌与肝细胞肝癌不同,胆管细胞癌常常发生于正常肝脏,没有乙肝、丙肝及肝硬化的病史。临床可以黄疸、肝脏肿物以及肝内胆管扩张为主。肿瘤标志物检查方面,甲胎蛋白(AFP)常处于正常范围,而CA19.9等常常升高。诊断性影像检查,以超声、CT、MRI为主要手段,而该病的PET-CT的病期评估价值高于肝细胞肝癌。该病的治疗,早期以手术切除为主。对于失去根治性手术机会的患者,保肝、减黄对症治疗。 诊疗计划: 1、完善相关检查,目前已对症治疗:镇痛,营养支持等。 2、介绍介入治疗方案,手术切除治疗、术中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 住院医师:孙拥军/贾璐2012月23日8时30分孙拥军主治医师、科主任查房记录 2

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 授课老师:胡团敏 授课时间:2011-10-16 一、定义 原发性肝癌(primarycarcinomaoftheliver,以下简称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上个世纪90年代统计,我国肝癌的年死亡率为20.37/10万,在恶性肿瘤死亡顺位中占第2位,在城市中仅次于肺癌;农村中仅次于胃癌。由于血清甲胎蛋白(AFP)的临床应用和各种影像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AFP和超声显像用于肝癌高危人群的监测,使肝癌能够在无症状和体征的亚临床期作出诊断,加之外科手术技术的成熟,以及各种局部治疗等非手术治疗方法的发展,使肝癌的预后较过去有了明显提高。 二、临床表现 (一)亚临床肝癌或小肝癌 肝癌起病常隐匿,不少肝癌是在体检或普查中发现,这些肝癌病人既无症状也无体征,只表现为甲胎蛋白升高和影像学上的肿块,称之为亚临床肝癌。在这些亚临床肝癌中,相当一部分肝癌体积小于5cm,称之为“小肝癌”。故多数小肝癌为亚临床肝癌,有时肝癌体积虽小,但位于肝包膜下可有明显的疼痛,或位于肝门部引起阻塞性黄疸,因此小肝癌也可有症状和体征。也有不少肿瘤直径大于5cm,但没有症状和体征,故亚临床肝癌也包括了一部分直径大于5cm的肝癌。 (二)肝癌的症状 肝痛、乏力、纳差、消瘦是最具有特征的临床症状。一旦出现症状而来就诊者则大多已处于中晚期。不同阶段的肝癌,其临床表现有明显的差别。 1.肝区疼痛最常见,间歇或持续性,钝痛或胀痛,由癌肿迅速生长使包膜绷紧所致。肿瘤侵犯膈肌,疼痛可放射至右肩或右背。向右后下方生长的肿瘤可致右腰疼痛。突然发生的剧烈的肝区疼痛或腹痛提示有癌结节的破裂出血,如有腹水、腹膜刺激征和休克的体征则提示向腹腔破溃。 2.消化道症状胃纳减退、蝮腔、恶心、呕吐,因缺乏特异性而易被忽视。腹水或门静脉癌栓可导致腹胀、腹泻等症状。 3.乏力、消瘦、全身衰弱晚期少数病人可呈恶病质状态。 4.发热一般为低热,偶达39℃以上,呈持续性或午后低热或弛张型高热。发热与癌肿坏死产物吸收有关。有时癌肿压迫或侵犯胆管可并发胆道感染而引起发热。 临床工作中易将肝癌引起的右肩放射性疼痛误诊为肩关节炎,右上腹疼痛误诊为胆囊炎发作,左叶肝癌所致的上腹疼痛误诊为溃疡病、胃炎等,腹泻误诊为慢性肠炎,或因发热而以“发热待查”而延误诊治。故对有肝病背景的患者出现上述表现应警惕肝癌的可能。 5.转移灶症状肿瘤转移之处可有相应的症状,有时成为肝癌的首发症状。如转移至肺可引起咳嗽咯血,胸膜转移可引起胸痛和血性胸水。癌栓栓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可引起肺栓塞,可突然发生严重的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和胸痛。癌栓阻塞下腔静脉,可出现下肢严重水肿,甚至血压下降;阻塞肝静脉可出现Budd-Chiari综合征,亦可出现下肢水肿。转移至骨可引起局部疼痛,或病理性骨折。转移至脊往或压迫脊髓神经可引起局部疼痛和截瘫。颅内转移可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颅内高压亦可导致脑疝而突然死亡。 6.其他全身症状癌肿本身代谢异常或癌组织对机体发生各种影响引起的内分泌或代谢方面的综合征称之为伴癌综合征,有时可先于肝癌本身的症状,提示肝癌的诊断,应予重视。常见的有: (1)自发性低血糖:10%~30%的患者可出现此症,系因肝癌细胞的异位分泌胰岛素或

原发性肝癌肝移植随访表格

随访登记表 姓名:性别:年龄:住院病历号: 移植日期:年月日 通信地址: 邮政编码:联系电话: 主管医师:随访医生: 我们的联系地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中心 邮政编码:100044 电话:-3500,3503 传真号:68318386 首先祝贺您在经历了漫长的住院时间后,终于能顺利地出院了,从此以后一个健康的肝脏将陪伴您度过美好的时光,肝脏具有很多的功能,您要小心爱护,除了与普通肝移植患者相同的治疗方案以外,您还应该特别注意,就是切除的肿瘤有可能潜伏一段时间后会再次出现,这恐怕是威胁您健康的最大敌人,肝移植术后化疗的目的在于能够控制可能存在的微小转移灶的生长,杀灭血液中散在的肿瘤细胞,提高治愈率,延长无瘤生存时间,所以您一定要严格按照此表所建议的内容复诊和接受化疗等辅助治疗,安然度过肿瘤复发的危险期,成为抗肿瘤的明星,与您的家人共同分享天伦之乐。 一般您在住院期间常常要接受第1次化疗,开始时间根据您术后恢复情况而定,您的主管医师会告诉您接受化疗药物的剂量和用法,请您记录清楚。

常用化疗方案(化疗药物及剂量) 表阿霉素mg 健择mg 顺铂mg 草酸铂mg 5-氟尿嘧啶mg 其他化疗药物 辅助治疗药物 化疗副作用 其他 开始时间年月日 结束时间年月日 化疗期间可能出现的副作用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有白细胞减少,肝、肾功能异常,胃肠道反应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还可能出现发热、全身无力、脱发、心律失常等,不过一般不会严重影响您的健康。在您出院以后,请您一定记住下次就诊的时间,记住定期化验,定期化疗,与您的主管医师和随访医师保持联系,让我们共同维护您的健康。 一、术后第2周的检查项目 术后第2周,您一般还在住院,检查项目包括抽血化验:血常规、生化20项、电解质、凝血全项、甲胎球蛋白(AFP)、CEA、CA19-9等,还有影像学检查:胸部X光片、腹部B超、腹部CT等,您的主管医师会根据您的病情酌情增减。

转移性肝癌治疗方法的研究

转移性肝癌治疗方法的研究 原发肿瘤的恶性程度、部位、有无肝外部位转移灶、肝受累范围和患者全身情况是决定转移性肝癌预后的因素。通常情况下,肝癌转移后,患者多在1年内死亡,针对结直肠肿瘤的转移病例,预后相对理想。对晚期肿瘤已发生肝转移的病例,在对原发灶尽可能切除的情况下,应用手术为主的综合方案干预,才可使病情最大程度的缓解,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保障生存质量,手术切除是转移性肝癌唯一有可能治愈的治疗措施。 标签:转移性肝癌;外科;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近年来,受环境污染程度加重、公众不良生活方式增多、遗传等多因素影响,恶性肿瘤发病率明显上升,晚期易继发转移,而肝脏是转移性癌常见的器官,仅次于淋巴系统居第二位。转移性肝癌常为诱导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死因,使原发肿瘤治疗更为棘手,在肝脏外科技术和肿瘤诊断治疗技术取得显著成就的今天,对治疗转移性肝癌的方法展开探讨,依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应对方案,是延长患者生存期,保障生存质量的关键。本文就相关内容展开综述,现分析如下。 1转移性肝癌病发途径与手术治疗的关系 身体各部位恶性肿瘤向肝脏转移途径包括直接蔓延、经门静脉转移、经淋巴转移及经肝动脉转移等,转移性肝癌以多发病灶最为多见,但也有单发病灶的情况存在,盆腔部位及消化道部位恶性肿瘤向肝脏转移的途径多为门静脉,在转移性肝癌中约占30%~50%[1],依据转移途径,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对挽救患者生命意义重大。直接蔓延和区域性转移的肿瘤,如从胆囊、胃、结肠肝曲、肾上腺等的肿瘤直接侵袭肝脏和经区域淋巴结向肝转移的胆囊癌,可行原发病变和转移癌整块扩大根治切除;经门静脉转移者预后较好,如消化道肿瘤特别是结直肠癌肝转移瘤,手术治疗效果较好,应尽可能施行根治性的切肝方案;经肝动脉转移的肿瘤是全身扩散的表现,手术治疗效果很差。 2手术治疗转移性肝癌概括 2.1适应症掌握转移性肝癌应用手术切除方案治疗,是可能延长患者生命的有效方案,多数研究者认为完成手术切除所需具备的条件包括:患者肾脏、心脏、肝脏、肺功能等需基本正常,机体一般情况良好;原发灶已切除或可切除;为单发转移病灶,或虽为多发病灶类型,但仅在半肝发生;虽为双侧病灶但可切除;无肝外转移或肝外转移可获得有效治疗[2]。有研究显示[3],目前肝癌总切除率在国内大型肝胆外科中心可达30%~40%,且由手术诱导的死亡率较低,可控制在5%以下。总结肝癌切除术实施后的5年生存率,据欧美报道[4],为25%~49%。縱观所有治疗方案,手术切除为效果最为理想的手段,但术后转移或复发的病例占70%~80%,在对再次复发病例处理时,与手术条件符合,仍可行再次手术切除。有研究显示积极手术切除残肝复发癌,效果可与肝初次切除相近。再次肝切除与初次手术比较,出血量可能增多、手术时间延长,但在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

原发性肝细胞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原发性肝细胞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原发性肝癌为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肝细胞癌(HCC)为原发性肝癌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高发区HCC可占90%以上。发病率男多于女,发病高峰年龄40~49岁。现将近年笔者运用CT诊断肝细胞癌的经验经验总结如下。 1 检查技术和设备 1.1 采用西门子欢悦螺旋CT进行螺旋扫描。 1.2 扫描前准备扫描前5 min患者空腹口服300~500 ml 1.5%~2%泛影葡胺或500 ml饮用水。 1.3 平扫应列为常规扫描,患者仰卧位,首先扫定位像,然后根据定位像横断扫描从膈下至腰1~2椎体间,层距10 mm,层厚10 mm,必要时可减薄层距层厚及扩大扫描范围。 1.4 增强扫描对于肝细胞癌一般应进行增强扫描,其目的:①更好地显示肝肿瘤;②显示平扫不能显示的等密度病灶;③根据病灶的增强特性鉴别病灶的性质。原发性肝细胞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而正常肝实质主要由门静脉供血,造影剂经血流进入肿瘤内和肝实质内的时间、程度、及清晰度均不同,病变更具有增强特性,有助于病灶的检出与鉴别。 2 病理分型 ①巨块型:无论单发或多发,肿块直径大于5 cm;②结节型:单结节、融合结节及多结节,肿块直径小于5 cm;③弥漫型:癌块细小,全肝分布;④小肝癌:为结节型的一个特殊类型,是指单个癌结节最大直径≤3 cm,多个癌结节最多不超过2个,其最大径总和≤3 cm。小肝癌的提出标志着肝癌诊断水平的提高。 3 肝细胞癌的CT平扫及动态扫描表现 3.1 平扫CT表现。平扫很少能显示1 cm以内的病灶。三种类型的肿瘤大多为低密度表现;少数可呈等密度,若无边缘轮廓的局限性突出,很难发现病灶;极少数可显示为高密度,密度差异不但取决于肿瘤本身的分化和成分,还取决于周围的肝脏密度。①结节型一般呈类圆形,周围肝组织界限清楚,部分周围可见假包膜,肿瘤内可缺血坏死形成更低密度区;②巨块型肝癌形成巨大肿块,可占据肝脏一叶或一叶的大部分,浸润性生长,边缘不锐利,多见坏死灶呈更低密度区,周围有子灶;③弥漫型肝癌为弥漫性小结节,平扫难以显示,多伴有肝大、肝硬化及门静脉内瘤栓形成。 3.2 增强扫描CT表现。肝细胞癌血供丰富,90%~99%由肝动脉供血。动态

卫生部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 一、概述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以下简称肝癌) 是常见恶性肿瘤。由于起病隐匿,早期没有症状或症状不明显,进展迅速,确诊时大多数患者已经达到局部晚期或发生远处转移,治疗困难,预后很差,如果仅采取支持对症治疗,自然生存时间很短,严重地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和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混合型等不同病理类型,在其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组织学形态、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不同;由于其中HCC占到90%以上,故本文所指的“肝癌”主要是指HCC。 二、诊断技术和应用 (一)高危人群的监测筛查。 我国肝癌的病因因素,主要有肝炎病毒感染、食物黄曲霉毒素污染、长期酗酒以及农村饮水蓝绿藻类毒素污染等,其他肝脏代谢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隐原性肝病或隐原性肝硬化。由于肝癌的早期诊断对于有效治疗和长期生存至关重要,因此,十分强调肝癌的早期筛查和早期监测。

常规监测筛查指标主要包括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和肝脏超声检查(US)。对于≥40岁的男性或≥50岁女性,具有HBV和/或HCV感染,嗜酒、合并糖尿病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的高危人群,一般是每隔6个月进行一次检查。一般认为,AFP是HCC相对特异的肿瘤标志物,AFP持续升高是发生HCC的危险因素。新近,有些欧美学者认为AFP的敏感性和特异度不高,2010版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指南已不再将AFP作为筛查指标,但是我国的HCC大多与HBV感染相关,与西方国家HCC致病因素不同(多为HCV、酒精和代谢性因素),结合国内随机研究(RCT) 结果和实际情况,对HCC的常规监测筛查指标中继续保留AFP。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肝癌的亚临床前期是指从病变开始至诊断亚临床肝癌之前,患者没有临床症状与体征,临床上难以发现,通常大约10个月时间。在肝癌亚临床期(早期),瘤体约3-5cm,大多数患者仍无典型症状,诊断仍较困难,多为血清AFP 普查发现,平均8个月左右,期间少数患者可以有上腹闷胀、腹痛、乏力和食欲不振等慢性基础肝病的相关症状。因此,对于具备高危因素,发生上述情况者,应该警惕肝癌的可能性。一旦出现典型症状,往往已达中、晚期肝癌,此时,病情

转移性肝癌

转移性肝癌 转移性肝癌系由全身各脏器的癌肿转移至肝脏形成。由于肝脏接受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血供,血流量异常丰富,全身各脏器的恶性肿瘤大都可转移至肝脏。在原发性肝癌发病率低的区域,如北美和西北欧等地,继发性肝癌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为原发性肝癌的13~64 倍,中国二者较为接近。继发性肝癌有时与原发性肝癌不易区别,当原发癌灶比较隐匿时亚临床期继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较为困难。近年来的资料表明,继发性肝癌如能早期发现并治疗,采取外科手术切除可获得痊愈或延长生命的明显疗效,故对继发性肝癌的诊断、治疗应持积极态度。 症状体征 继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与原发性肝癌相似,但因无肝硬化,常较后者发展缓慢,症状也较轻。早期主要为原发灶的症状,肝脏本身的症状并不明显,大多在原发癌术前检查、术后随访或剖腹探查时发现。随着病情发展,肿瘤增大,肝脏的症状才逐渐表现出来,如肝区痛、闷胀不适、乏力、消瘦、发热、食欲不振及上腹肿块等。晚期则出现黄疸、腹水、恶病质。也有少数患者(主要是来源于胃肠、胰腺等)肝转移癌症状明显,而原发病灶隐匿不显。 病因 恶性肿瘤可以向周围组织直接浸润,或侵入淋巴管、血管及体腔,之后癌细胞随淋巴液、血液及各种腔道转移至远处。癌细胞的浸润及转移主要取决于其本身的恶性生物学特性及机体免疫状态。癌细胞具有阿米巴样活动能力,能自主地向周围组织浸润和运动;癌细胞之间黏着力下降使其具有易脱落倾向,增加了转移的机会;癌细胞高表达某些整合素可能赋予癌细胞迁移的动力,使其易于穿透基底膜;机体某些黏附分子(adhesive molecule)有助于癌细胞在转移脏器中的滞留;癌细胞表面蛋白水解酶活力的增高也有利于其浸润和转移。由于荷瘤宿主大多存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不能有效识别和杀伤转移的癌细胞,一旦癌细胞在远处脏器停留,可释放多种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使癌细胞自主性无限制生长。癌细胞的这种恶性生物学特性与其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如DNA 倍体或干系水平有一定关系,异倍体的癌细胞较二倍体的癌细胞更易发生转移。肝脏由于本身解剖及血供的特点,可能更易给多种癌细胞提供

转移性肝癌的途径

转移性肝癌的途径 *导读:转移性肝癌是指全身各个器官的原发性癌细胞转移到肝脏的病症。在中国,原发性的肝癌与转移性肝癌的症状比较接近,而且发病率也相当,所以比较难以区别。如果原发性的癌细胞比较隐匿,在早期比较难以诊断。大多数病例是在原发癌症的术前检查时候发现的。…… 转移性肝癌是指全身各个器官的原发性癌细胞转移到肝脏 的病症。在中国,原发性的肝癌与转移性肝癌的症状比较接近,而且发病率也相当,所以比较难以区别。如果原发性的癌细胞比较隐匿,在早期比较难以诊断。大多数病例是在原发癌症的术前检查时候发现的。几乎全身各个器官的癌细胞都有可能向肝脏转移,主要通过的途径有四种,分别是门静脉转移,肝动脉转移,淋巴路转移以及直接浸润。 *门静脉转移 门静脉转移是原发性癌细胞散播到肝脏的重要途径。凡是血流入门静脉系统的器官,像胃、小肠、结直肠、胰腺等如果发生原发性癌症,都有可以进过门静脉转移到肝脏。也有可能原发性癌细胞有体静脉传至肺部,然后再通过肺扩散到肝部。 *肝动脉转移 任何能够通过血液运行传播的癌细胞,都能够通过肝动脉将原发性的癌细胞转移到肝脏,像如果肺、肾、乳腺、睾丸、卵巢

等部位发生恶性肿瘤,肿瘤细胞就容易经由肝动脉散播到肝脏。而且肝脏是比较容易感染癌细胞的器官。 *淋巴路转移 容易通过淋巴路转移的是盆腔或腹腔的癌症,会经淋巴管流至主动脉胖的腹膜后淋巴结,在倒流至肝脏。此外,消化道癌细胞也可以颈肝门淋巴结转移到肝脏。乳腺癌或肺癌也可以通过淋巴路转移,不过在临床上比较少见。在临床上,最常见的是胆囊癌严重胆囊的淋巴管,将原发性的癌细胞转移到肝脏。 *直接浸润 如果肝脏附近的器官或组织发生癌变,如胃癌,横结肠癌,胆囊癌,胰腺癌等,癌细胞都可能通过与肝脏粘连直接浸润蔓延到肝脏。另外有责肾脏以及肾上腺癌症是可以直接侵犯肝脏,发生转移性肝癌的。

2006-原发性肝癌肝移植治疗_我们的共识

本刊特稿 文章编号:1005-2208(2006)07-0481-02 原发性肝癌肝移植治疗 ———我们的共识 通讯作者:杨广顺,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上海 200438 E 2mail:gs_yang00@yahoo .com 中图分类号:R6 文献标识码:A 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是我国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严重危害人民健康。自从1967年开展首例肝癌肝移植后,经过对适应证的不断探讨和技术改进,目前肝移植已成为治疗肝癌的重要手段之一。 1996年M ilan 标准发表后,国际上开展了广泛的肝癌 肝移植治疗和研究,有关肝癌肝移植适应证的范围仍在讨论中,不少研究认为,可以在M ilan 标准的基础上适当扩大肝癌肝移植适应证。我国是世界上肝癌发病集中的国家,发病人数约占全球肝癌病人的45%,但是对于肝癌肝移植适应证尚无统一标准。经过近年大量肝癌肝移植实践,国内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也存在着适应证掌握不严等问题。为进一步规范肝癌肝移植的治疗,我们在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循证医学原则,充分讨 论,制订了《原发性肝癌肝移植治疗———我们的共识》(以下简称《共识》 )。本《共识》旨在帮助医生对肝癌肝移植治疗做出决策,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肝癌肝移植治疗中的所有问题。临床医生在针对某一具体病人时,应充分了解肝癌肝移植的最佳临床适应证和现有医疗资源,并在全面考虑病人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确定是否有肝移植适应证,并制定合理的肝移植治疗方案。鉴于肝癌的肝移植治疗发展迅速,本《共识》将根据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1 肝癌肝移植适应证 根据目前国内外各主要移植中心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可适当扩大经典的M ilan 标准,以挽救更多病人的生命,也便于继续总结肝癌肝移植的经验。建议采取以下肝癌肝移植适应证及禁忌证标准。 1.1 原发性肝癌肝移植适应证 (1)单发肿瘤直径≤9c m;(2)多发性肿瘤数目≤3个,最大直径≤5c m,所有肿 瘤直径总和≤9cm;(3)肝脏无大血管癌栓,包括门静脉主干或主要分支癌栓、肝静脉主干癌栓、下腔静脉癌栓;(4) 肝脏无肝外肿瘤转移证据(包括肝门部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其他系统肿瘤)。 1.2 原发性肝癌肝移植禁忌证 (1)大血管受侵犯,包括 门静脉主干或主要分支癌栓、肝静脉主干癌栓、下腔静脉癌栓;(2)有肝外肿瘤转移证据;(3)全身情况和重要脏器功能障碍不能耐受手术者;(4)有明确全身感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者;(5)无法维持术后继续治疗者。 2 肝癌肝移植术前检查 2.1 实验室检查 (1)血、尿、大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 电解质、凝血酶原时间(PT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纤维蛋白原、血气分析;(2)自身抗体、T 淋巴细胞亚群、巨细胞病毒(C MV )、E B 病毒(E BV )、单纯疱疹病毒(HS V )、柯萨奇病毒、弓形虫抗体、抗核抗体、C 反应蛋白;(3)甲、乙、丙、丁、戊肝炎标志物及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酶(HBV 2DNA )、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 2RNA, HCV 抗体阳性者)、梅毒抗体、抗H I V 抗体;(4)肿瘤标记 物,如甲胎蛋白(AFP )、癌胚抗原(CE A )、C A1929等。 2.2 辅助检查 (1)B 超(肝胆脾胰肾);(2)多普勒超声(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血流测定);(3)心脏多普勒超声(心功能);(4)心电图;(5)肺功能;(6)胸片;(7)胃镜;(8) 肝脏、头颅、肺、腹部CT 或磁共振成像(MR I )加肝血管重建;(9)同位素全身骨扫描(ECT )。 2.3 其他 (1)口腔科常规会诊,了解有无龋齿、牙龈及 牙周感染等隐匿感染性病灶;(2)皮肤科检查,了解有无手癣、脚癣的皮肤感染情况;(3)耳鼻咽喉科会诊,排除局部慢性炎症;(4)根据病人所患相关其他非肝胆外科疾病做相应检查。 3 术前等待供肝期间的处理 3.1 鉴于供肝来源缺乏或受体特殊血型等原因,有时须较 长时间等待供肝 对估计等待时间超过1个月者,为控制肿瘤病情发展,可选择以下治疗:(1)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T ACE ) 常为肝癌病人非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2)经皮 瘤内无水酒精注射(PE I T ) 适合于肿瘤直径≤3c m,肿瘤数目≤3个的病人;(3)射频消融术(RF A ) 适合于肿瘤直径≤5c m 的病人;(4)氩氦刀治疗 适合于肿瘤直径≤5 c m 的病人。

转移性肝癌治疗方法有哪些

转移性肝癌治疗方法有哪些 *导读:转移性肝癌较为常见,早期无明显症状。较常见的症状是肝区疼痛,但一般出现较晚。其它晚期表现有肝大、黄疸、腹水、体重减轻和恶液质等。根据转移性肝癌与原发癌临床表现之间的时间关系,把本病分为早发型、同步型和迟发型。转移性肝癌治疗方法有哪些?…… 转移性肝癌较为常见,早期无明显症状。较常见的症状是肝区疼痛,但一般出现较晚。其它晚期表现有肝大、黄疸、腹水、体重减轻和恶液质等。根据转移性肝癌与原发癌临床表现之间的时间关系,把本病分为早发型、同步型和迟发型。转移性肝癌治疗方法有哪些? 手术切除是使患者有可能获得治愈的唯一方法。手术切除的适应症,除患者全身情况良好外,还应具有如下条件:1)原发癌能够切除或根治;2)无肝外转移;3)肝内转移癌的单发,或即使为多发,但转移癌结节局限在肝的一叶或半肝之内,有可能施行肝叶或半肝切除。 经手术治疗后,患者生存时间差异很大。影响术后生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1)切除原发肿瘤与切除转移性肝癌的时间间隔。转移癌出现距离切除原发癌的时间愈近,预后愈差。2)肝转移的数量与浸润范围。局限性肝转移者1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100%

和53%,非局限性肝转移者1年生存率仅为45%。3)手术类型。直肠癌肝转移行肝叶切除,手术死亡率为11%,5年生存率仅为13%;肝段切除无手术死亡,5年生存率为21%;肝切除手术死亡率为3%,5年生存率为24%。4)原发癌类型。转移性肝癌,原发癌为直肠癌、胃癌、胆囊癌、胆管癌,其中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最好,肝切除术后2年生存率为80%,而胃癌肝转移者预后较差,术后无生存2年者。 转移性肝癌治疗方法有哪些?转移性肝癌治疗方法并不多,如果大家还有相关疑问,欢迎咨询专业医院的医生,医生会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为病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祝早日治愈疾病,恢复健康。

内科护理学-原发性肝癌

一、概述 原发性肝癌(primary carcinoma of the liver,简称肝癌)是指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我国为高发区,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死亡率中位居第三位,排位于胃癌和食管癌之后。本病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以40-49岁为最多见,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大约为2:1-5:1。(一)病因 本病病因尚未完全肯定。 1.病毒性肝炎原发性肝癌病人中约有1/3有慢性肝炎史。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肝癌高发区人群的HBsAg 阳性率高于低发区,而肝癌病人血清HBsAg及其他乙型肝炎标志的阳性率也高达90%,提示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高发有明显关系。研究提示丙型病毒性肝炎与肝癌的发病也密切有关。 2.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者占50%-90%,主要是在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基础上发生,而在欧美国家肝癌则常发生在酒精性肝硬化的基础上。 3.黄曲霉素黄曲霉素中的代谢产物黄曲霉素B1有强烈的致癌作用,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在粮油、食物受黄曲霉素污染严重的地区,肝癌发病率也较高。 4.其他因素肝癌的发生还与遗传、水源污染、有机氯类农药、亚硝胺类、华支睾吸虫感染等有关。 (二)分型 肝癌按大体形态分为巨块型、结节型、弥漫型和小癌型,按细胞分为肝细胞型、胆管细胞型和 混合型。 (三)转移方式 肝癌的转移方式有血行转移、淋巴转移、种植转移三种。肝内血行转移发生最早、也最常见,很容易侵犯门静脉分支形成癌栓,脱落后引起肝内多发性转移灶;肝外血行转移以肺多见,其次为肾上腺、骨、主动脉旁淋巴结等。淋巴转移以转移至肝门淋巴结最多。 二、护理评估 (一)症状与体征 原发性肝癌病人起病较隐匿,早期多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一般是经AFP普查检查出的早期肝癌,又称亚临床肝癌。中晚期病人主要表现有: 1.肝区疼痛为常见的首发症状,约占31%-74%。多呈肝区持续性刺痛或钝痛。当肝表面的癌节结破裂,坏死的癌组织及血液流入腹腔时,出现腹部剧痛和急腹症的表现,如出血量大,还会引起晕厥或休克。 2.胃肠道症状主要为食欲减退和腹胀,也可有恶心、呕吐及腹泻等。 3.全身症状可有乏力、进行性消瘦、发热、营养不良和恶病质等。 4.转移灶症状如咳嗽、咯血、气短,头痛、呕吐和神经定位体征等。 5.最常见的体征是肝脏呈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有大小不等节结或巨块,边缘不规则,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压痛。黄疸常在病程晚期出现。伴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者可有脾大、腹腔积液、静脉侧支循环形成等表现。 (二)并发症 1.肝性脑病是肝癌晚期的严重并发症,大约的肝癌病人因此死亡。 2.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约占肝癌死亡原因的,常因合并食管、胃底静脉 曲张,破裂时发生呕血和(或)黑便。晚期还可因胃肠道黏膜糜烂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而有广泛出血。 3.肝癌结节破裂出血当癌结节破裂局限于肝包膜下,可形成压痛性包块,破裂进入腹腔可引起急性腹痛及腹膜刺激征。

肝癌常转移的部位及临床表现

原发性肝癌首发骨痛误诊的教训 肝癌极易侵袭包膜和血管,导致局部扩散和远处转移。肝内转移是肝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尸检发现,肝外癌转移率达40%~71.6%。 肝癌常转移的部位及临床表现 肺转移原发性肝癌在远处转移中肺转移发生率最高,约占90%。由于血管内小癌栓进入血液循环后滞留肺脏,形成肺内癌转移结节,临床可出现干咳、胸痛、咯血痰或咯血等症状,有时可以是首发症状。也有不少病人无特殊症状,直至晚期才有咳嗽、咯血出现。 骨转移骨转移在原发性肝癌中亦较常见,约占3%~11.2%,常见部位有脊椎骨、髂骨、髋骨、肋骨,偶见胸骨、锁骨、颅骨,其中以胸、腰椎最多见。局部疼痛或放射痛和压痛是骨转移的主要临床表现。胸腰椎骨受累,常常引起四肢麻木,病理性骨折,最终造成截瘫。 颅内转移肝癌可经血道转移至脑,从而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及四肢活动不良等神经定位症状和体征。 淋巴结转移约30%的肝癌细胞经淋巴道转移,多数首先转移至肝门淋巴,少数也可以转移到胰周、腹主动脉旁、腹膜后、纵隔及锁骨上淋巴结。 播散转移位于肝脏表面的癌灶,易破坏肝包膜种植于腹膜、盆腔等部位。 原发性肝癌首发骨痛误诊的教训 凡有顽固性、进行性腰腿痛,并有神经压迫症状,尤其有夜间痛或休息痛,一般止痛药不能缓解,牵引、推拿等治疗反使病情加重者,应想到原发性肝癌、肺癌、前列腺癌等骨转移的可能。 若病史中有肝炎(乙肝或丙肝(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且出现腰痛及腰胀痛者,应想到有肝癌及骨转移的可能。 若同时发现肝、肺及多处骨骼有转移癌病变的可能,但其原发病灶难以确定时,应争取做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PET/CT),有助于确定是原发还是继发的病灶。 261医院专家提示:一旦确诊为原发性肝癌发生多脏器转移,应视为肝癌的晚期,多预期后果不良。但仍倡导对肝癌原发灶进行积极干预,如手术切除、介入治疗、局部放疗、射频消融及转移灶联合治疗等,可取得一定效果。切忌盲目手术或牵引、按摩、滥用草药而加重病情,甚至导致病理性骨折或出现截瘫的危险。

八年制内科学 原发性肝癌

八年制内科学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primary carcinoma of liver)是指发生在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的癌肿,其中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占原发性肝癌中的绝大多数,胆管细胞癌(cholangiocarcinoma)不足5%。本病恶性程度高,浸润和转移性强,远期疗效取决于能否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和影像学检查相结合是早期诊断的主要辅助手段。 【流行病学】 近年来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增加趋势,居恶性肿瘤的第5位,死亡率位居恶性肿瘤的第3位。我国是肝癌的高发国家,肝癌病例约占全球的55%,死亡率仅次于肺癌,位居第二。 肝癌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域间具有明显差异。东亚的发病率最高,其次为非洲撒哈拉地区、东南亚和南欧,而北欧及美洲的发病率最低。国内沿海高于内地,东南和东北高于西北、华北和西南,其中江苏启东、福建同安、广东顺德、广西扶绥是高发区。男:女比例为2.7:1。 【病因和发病机制】 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多认为与以下易患因素有关。 (一)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原发性肝癌诸多致病因素中的最主要因素,其中以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最为常见。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域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不同,故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炎病毒的检出率不同。我国肝癌患者中HBV的检出率髙达90%,而在欧美及日本等HCV感染的高发国家及地区,肝癌患者的HCV检出率高。 HBV的致癌机制复杂,目前多认为是由于HBVDNA与宿主DNA的整合、HBV游离复制型缺陷病毒的存在以及HBV的某些基因产物使宿主基因组丧失稳定性,激活或抑制包括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在内的细胞生长调控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肝细胞癌变。HCV的致癌机制不同于HBV,其可能是通过表达基因产物间接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而诱发肝细胞恶变。基因1型HCV感染者较其他基因型感染者更易发生肝癌;HBV/HCV重叠感染或合并HIV感染者发生肝癌的风险性明显增加;血清肝炎病毒检测值长期处于高水平者更易发展为肝癌。 (二)肝硬化 存在不同原因所致肝硬化是大多数肝细胞癌的共同特征,约70%的原发性肝癌发生在肝硬化的基础上,且多数是慢性乙型和慢性丙型肝炎发展而成的结节型肝硬化。有调查表明平均每年约有3%?6%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和1%?7%的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展为肝癌。抗病毒治疗有助于阻止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进展为肝硬化,不过一旦形成肝硬化,即使采用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其仍有进展为肝癌的风险。 酒精性肝硬化合并HBV、HCV感染者发生肝癌的风险性更大。 (三)黄曲霉毒素污染 黄曲霉毒素至少有13种亚型,其中黄曲霉毒素B1(AFB1)的毒性最强。流行病学资料表明食物中AFB1的含量与肝癌的发生率呈正相关。非洲、亚洲中部及东南部既是HBV的高流行区,又是粮油及食品受AFB1污染较重的地区,两个危险因素在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与发展中发挥协同作用,故上述地域的肝癌发生率较高。 AFB1是一种前致癌物质,其在肝脏先经微粒体中CYP450酶系代谢,然后再经谷胱甘肽转移酶和其他n相酶类降解而完成生物转化过程。谷胱甘肽转移酶Ml(GSTM1)基因在遗传上的多态性导致不同个体对摄入AFB1生物转化能力的差异。生活在AFB1高污染地区并存在GSTM1纯合子缺失者发生肝癌的危险性增加。 (四)家族史及遗传因素

原发性肝癌研究进展(最终版本)

原发性肝癌西医研究进展 原发性肝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很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新增病例超过100万人,尤其以亚太地区居多,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5位,死亡率位居第3位[1]。我国肝癌发病人数约占全球的55%,在肿瘤相关死亡原因中位居第二[2]。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病毒学及遗传学的进展, 普遍认为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包括外环境致癌因素( 病毒、寄生虫、饮水污染、烟酒、黄曲霉毒素的摄入、)和自身遗传因素相关。现将近年来有关原发性肝癌西医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分子靶向治疗 分子靶向治疗具有较好的分子选择性,能高效并选择性地杀伤肿瘤细胞,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分子靶向药物的选择性高,不易发生耐药,同时安全性优于细胞毒性化疗药物,是目前肿瘤治疗领域发展的新方向。分子靶向治疗是以肿瘤细胞过度表达的某些标志性分子为靶点,选择针对性的阻断剂,有效地干预受该标志性分子调控和密切相关的信号传导通路,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进展及转移的效果[3]。索拉非尼(sorafenib)是一种口服的有活性的多激酶抑制剂,具有对抗酪氨酸激酶和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4]。因而,这种药物可以靶向两个主要通道,通过阻止血管生成和通过阻止Ras/MAPK激活细胞增殖来阻止肝癌形成。临床前研究显示在HCC异种移植模型中其表现出抗肿瘤活性[5]。137例晚期HCC患者的n期临床试验显示索拉非尼可使35%患者的病情稳定持续达4个月,所有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9.7个月,部分应答率低于10%。有趣的是,有Ras/MAPKK 途径激活的患者可存活178d,未激活者仅存活46d%。 2.射频、介入治疗 RFA 系统由射频发生器、电极针、中性电极板及患者一起构成的闭合循环环路,在影像技术导引下将射频电极插入PHC组织,通过电流方向的改变引起局部组织中离子振动,摩擦产热,局部温度增高使肿瘤组织迅速发生凝固性坏死,直接原位杀死肿瘤细胞。①直径≤3cm的小肝癌,RFA可以取代手术切除成为首选治疗。Livragh进行的[6]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比较了小肝癌经皮RFA与手术肝切除的1、3、5年生存率和肿瘤复发率,发现手术切除并不优于RFA,而RFA 治疗的创伤、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费用均显著优于手术切除者,认为小肝癌应优先选择RFA。TACE是晚期原发性肝癌常用的非手术治疗方法,但组织学发现仅有20%-50%的病例在TACE术后肿瘤呈完全坏死,绝大部分在肿瘤周边、肿瘤包膜下及包膜内显微镜下可见存活的肝癌细胞。而且TACE对大部分门静脉

肝癌肝移植术后随访与术后肿瘤复发的防治

肝癌肝移植术后随访与术后肿瘤复发的防治 郭闻渊 / 上海长征医院器官移植科 一、肝癌肝移植概况 原发性肝癌包括为肝细胞性肝癌、胆管细胞癌和两者的混合细胞癌。我国原发性肝癌发病率达80/100万,因就诊时大多属中晚期,且80%以上的病人合并肝硬化,实际手术切除率<30%,术后复发率>70%。 肝移植术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为治疗各种肝病终末期唯一有效的手段。肝移植作为治疗肝癌的较为有效的手段,具有彻底根治肿瘤的同时又治愈肝硬化的特点,在肝癌外科治疗上有着传统肝切除无可比拟的优势。然而,术后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又影响着肝移植术治疗肝癌的疗效,制约着肝移植术在治疗肝癌领域的发展。因此,如何选择合理的病例,降低肝癌移植术后肿瘤的复发成为我国肝移植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胆管细胞癌肝移植的效果差,术后复发率高,目前不推荐行肝移植术。 对于肝细胞性肝癌肝移植适应症的选择,Milan标准(单个肿瘤直径<5cm;或不超过三个肿瘤,每个肿瘤直径<3cm;无血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现已被大多数移植中心采用,其术后五年生存率超过70%。1998年,美国国家器官协作网(UNOS)正式将其定为肝癌肝移植患者的选择标准。但是,由于其过于严格,导致众多肝细胞肝癌患者失去了移植机会。因此,不断有新的标准问世。 二、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预防 1. 术前预防 选择合适的适应证是预防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的最主要因素。对于已经列入移植等待名单的肝癌患者,如果等待供肝时间过长,可能会因为肿瘤生长而增加移植后肿瘤复发的机会。因而,对估计等待时间超过一个月的患者,为控制肿瘤发展,可选择以下治疗: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为肝癌患者非手术治疗的常规首选方法;无水酒精注射(PEI)适合于肿瘤≤3cm、肿瘤数目≤3个的患者;射频消融(RFA)适合于肿瘤≤5cm的患者;氩氦刀治疗适合于肿瘤≤5cm的患者。2. 术中预防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