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药源性血液系统疾病

药源性血液系统疾病

药源性血液系统疾病

一、药源性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Drug-induced Leukocytopenia and

Agranulocytosis)

当白细胞计数低于4 ? 109/L(4000/mm3),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正常或稍减少时,称为白细胞减少症。白细胞减少大多数是中性粒细胞的减少。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 ? 109/L(1500/mm3)则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低于2 ? 109/L(2000/mm3),中性粒细胞极度缺乏,其百分数大多低于10%—20%,有时仅占1%—2%,甚至完全消失,称为粒细胞缺乏症。这时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多已降至0.5 ? 109/L(500/mm3)以下。

1、临床特点

药物引起的粒细胞减少较常见,如为轻度减少停药后即可恢复。少数患者无症状,仅在血液检查时才发现,多数患者有头晕、疲乏、多梦等症状,有的患者反复感染,如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痈、疖,以及泌尿道与胆道感染。药物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少见,患者可出现败血症,发生致死性感染,预后欠佳。

2、发病机制

2.1 药物对骨髓细胞的直接抑制作用,即药物毒性介导的粒细胞减少。

2.2 自身免疫作用:中性粒细胞免疫介导的杀伤作用。

3、可能引起粒细胞减少的药物

卡托普利、普鲁卡因胺、奎尼丁、苯托英、氯丙嗪、硫利达嗪、氯氮平、丙米嗪、卡马西平、青霉素、头孢菌素、磺胺类、氯霉素、乙胺嘧啶、金、青霉胺、柳氮磺吡啶、保泰松和非甾体类药物。

二、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Drug-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当外周血小板计数低于100 ? 109/L时,可确定为血小板减少症。

1、临床特点

临床上有用药史,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发生在用药后数小时到数日。皮肤粘膜出血,如紫癜和瘀斑;胃肠道和泌尿道出血;脑出血是引起死亡的原因。血小板显著减少,血小板计数低于20 ? 109/L(20000/mm3),自发性出血的可能性极大。

2、发病机制

2.1 骨髓抑制:通常在高危药物使用后7-10天血小板计数出现下降。

2.2 免疫机制:自身免疫抗体使血液循环中的血小板寿命缩短,致使血小板数量减少。用药后产生的血小板抗体亦可抑制巨核细胞的生成。

3、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药物

3.1 磺胺类抗菌药物:复方新诺明、甲氧苄胺嘧啶、磺胺二甲基异噁唑等。

3.2 抗生素类:氯霉素引起骨髓抑制。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偶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青霉素:羟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头孢噻肟、头孢唑肟。此外,庆大霉素、链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等。

3.3解热消炎镇痛药:保泰松、羟基保泰松和消炎痛最常见,其他还有阿司匹林、布洛芬、水杨酸钠、扑热息痛、可待因等。

3.4 抗癫痫药:三甲双酮、苯琥胺、卡马西平、美芬妥因、丙戊酸钠等。

3.5 抗抑郁药和安定药:去甲丙咪嗪、阿密替林、丙咪嗪及安定等。

3.6 抗结核药:利福平、利福定、对氨基水杨酸、雷米封和吡嗪酰胺等。

3.7 抗寄生虫药物:奎宁、氯奎、乙胺嘧啶等。

3.8 利尿药:速尿、氢氯噻嗪较常见,安体舒通、乙酰唑胺亦有报道。

3.9 抗糖尿病药物:氯磺丙脲最常见,其次甲苯磺丁脲、氯磺丁脲,胰岛素、达美康也有少量报道。

3.10 降血压药:甲基多巴、利血平。

3.11 强心药:洋地黄毒甙、地高辛。

3.12 中草药:黄连素、草鱼胆、狼毒花、狗抓豆、六神丸和牛黄解毒片等。

3.13 其它:甲氰咪胍、雷尼替丁、青霉胺、己烯雌酚、扑尔敏、维拉帕米、谷维素。

三、药源性贫血(Drug-induced Anemia)

贫血是指外周血液中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值的下限,成人男性低于120g/L (12g/dl),女性低于110g/L(11g/dl)。药源性贫血可分为药物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药物性巨幼红细胞贫血和药物性溶血性贫血。

1、药源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药物引起的再障比粒细胞缺乏和血小板减少症复生率低。其特点是:症状的发生时间推迟,常难以确定所引起的药物。同一药物的多次使用易发生,而且可能在药物停用数月后发生。

1)特点:发病可以是急性的,但更多是慢性的。急性者常出现严重的出血并伴感染,而隐匿发病者的症状为虚弱、疲劳和面色苍白,渐加重。血液常规检查:外周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减少。

2)机制和常见的致病药物见表1。

2、药物性巨幼红细胞贫血

药物引起巨幼红细胞贫血是通过抑制DNA的合成,或降低维生素B12和叶酸的水平所致。其特点为:红细胞平均体积高及造血细胞成熟紊乱。

1)临床特点:进行性贫血,严重者出现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也可出现神经症状。

2)发病机制和常见的致病药物见表1。

3、药物性溶血性贫血

药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是药物增加红细胞的破坏速率,如果红细胞生成速率比破坏速率快,则可代偿而不发生贫血。

1)临床特点:药物使用后患者出现急性症状,如黄疸、血红蛋白尿(酱油色尿)及肾脏损害症状。

2)发病机制和常见的致病药物见表1。

四、药源性白血病(Drug-induced Leukemia)

由于药物治疗原发病而诱发的白血病,称为药源性白血病,或治疗相关性白血病。

1、临床特点

临床初期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的血液学异常,出现难治性贫血,持续、明显、难以解释的全血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大多数患者有染色体异常,进而演变为白血病。药源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同原发性急性白血病,主要有贫血、出血及感染症状,预后差

2、发病机制

1)药物引起染色体畸变,典型药物有烷化剂、乙双吗啉等。

2)对机体免疫机能损伤所致。

3)药物导致骨髓增生不良而引起继发性白血病。

4)药物可使人体产生带有遗传物质的细胞。

5)机制不清,如甲氰咪胍、保泰松等所致的白血病。

3、可能引起白血病的药物

1)抗肿瘤药物:烷化剂最常见,其中以萘氮芥、苯丙酸氮芥(马法兰)、白消安(马利兰)、苯丁酸氮芥(瘤可宁)、环磷酰胺引起者较多,其次是噻替哌、甲基苄肼、阿霉素、卡氮芥(BCNU)、环己亚硝脲(CCNU)、顺铂、柔红霉素、长春新碱、博来霉素、氨甲蝶呤、阿糖胞苷、羟基脲等。

2)抗菌药物:氯霉素是最早被发现引起白血病的药物,亦有报道复方新诺明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然后转化为急性白血病。

3)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扑热息痛、保泰松、消炎痛等。

4)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

5)其它:乙双吗啉、氯氮平、甲氰咪胍、锂盐等。

6种重性精神疾病

6种重性精神疾病 精神分裂症 “分裂”是什么?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和环境之间的不协调为特征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起病多隐袭(少数患者急性发作),病程多迁延;常有特殊的思维、知觉、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可伴有认知功能损害,一般无意识障碍。 症状演变趋势,病程: 分型:偏执型(妄想型)━━疑(幻觉妄想为主,患病人数最多,预后较好) 青春型━━乱(思维破裂,行为幼稚,愚蠢) 紧张型━━僵(木僵与兴奋交替) 单纯型━━懒(起病缓慢,阴性症状为主,预后最差,容易衰退) 未分型(又称其它型) 精神分裂症的I型和II型分类 诊断 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2项,并非继发于意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单纯型分裂症另规定:(1)反复出现的言语性幻听;(2)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贫乏或思维内容贫乏;(3)思想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 (4)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5)原发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其他荒谬的妄想;(6)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语词新作;(7)情感倒错,或明显的情感淡漠;(8)紧张综合征、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9)明显的意志减退或缺乏。 【严重标准】自知力障碍,并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 【病程标准】(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1个月,单纯型另有规定。(2)若同时符合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症状标准,当情感症状减轻到不能满足情感性精神障碍症状标准时,分裂症状需继续满足分裂症的症状标准至少2周以上,方可诊断为分裂症。 【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尚未缓解

药源性疾病汇总

药源性疾病 一、概念 药源性疾病又称为药物诱发性疾病或药物性疾病,是一类由于药物在用于诊断或治疗疾病时又成为致病因子,引起人体功能的异常或组织结构的损害并且有相应临床经过的疾病。它一般不包括药物过量导致的急性中毒。药源性疾病是医源性疾病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事实上,药源性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后果。 二、药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 (一)药源性疾病的危害 人类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危害早已有所认识,但对药源性疾病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直到19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才有关于可疑药物不良反应的正式调查报告。1880年英国医学杂志报告了用氯仿麻醉可以导致人突然死亡。1922年英国医学研究会报告了用胂剂治疗梅毒引起黄疸。1935年前后,欧美等地约有一百万人使用减肥药二硝基酚,结果造成很多人患白内障,又有一万人因此而失明。30年代磺胺类药物的出现和随后的广泛应用,引发变态反应性多形态药物性皮炎。40年代后,以青霉素为代表的多种抗生素的研制成功与广泛应用,引起了多次过敏性休克、第八对脑神经损害、肾损害和骨骼抑制等不良反应。1954年,法国由于制售一种用于治疗疮疖的药物二碘二乙基锡,结果造成270人中毒,其中110人死亡。自60年代开始,肾上腺皮质激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欧洲、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孕妇因服用沙利度胺治疗妊娠反应,结果造成了10000 多例海报肢畸形婴儿的悲惨药害灾难,即“反应停事件”,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震撼和对药源性疾病的重视。于是各国的卫生管理部门纷纷建立了自己的药物安全机构,1970年国际药物监察制度开始实施。我国卫生部于1989年也建立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制定和推行药物不良反应监察报告制度。 (二)影响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因素 导致影响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因素很多,不合理用药和机体易感性是其最主要原因。临床上不合理用药包括药物的滥用、选药不当、违反用药禁忌症、用法不合理、无用和配伍错误。在正常用药情况下尚可发生不良反应,不合理用药更导致对机体的损害。机体易感性则包括种族和遗产多样性、性别因素、年龄因素等。

血液系统疾病用药练习题

血液系统疾病用药练习题 一、最佳选择题 1、维生素K为 A、抗贫血药 B、抗凝血药 C、促凝血药 D、抗血小板药 E、血容量扩充药 2、拮抗双香豆素类过量引起出血的适宜解毒药物是 A、维生素K B、氨甲环酸 C、氨甲苯酸 D、鱼精蛋白 E、链激酶 3、手术后出血和血友病辅助治疗宜选用 A、维生素K B、鱼精蛋白 C、氨甲环酸 D、硫酸亚铁 E、右旋糖酐铁 4、下列关于蛇毒血凝酶的描述,错误的是 A、妊娠期妇女出血时,应避免使用维生素K1和蛇毒血凝酶 B、易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C、用于新生儿出血时,宜在补充维生素K后再用本品 D、在完整无损的血管内无促进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E、用药期间应监测患者的出血、凝血时间 5、有关维生素K的描述,错误的是 A、天然维生素K为脂溶性 B、参与凝血因子的合成 C、对于应用链激酶所致出血有特效 D、静脉注射宜缓慢 E、较大剂量维生素K1可致新生儿溶血 6、新生儿出血宜选用 A、维生素B12 B、肝素 C、香豆素类 D、维生素K1 E、阿司匹林

7、关于氨基己酸的描述,错误的是 A、对慢性渗血效果较差 B、高剂量直接抑制纤溶酶的蛋白溶解酶活性 C、低剂量抑制纤维酶原的活化作用 D、口服或静脉给药起效较快 E、口服生物利用率较高 8、有关华法林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体内有抗凝血活性 B、作用强且稳定可靠 C、能拮抗维生素K的作用 D、起效缓慢 E、过量中毒时可用鱼精蛋白对抗 9、与肝素相比,华法林的作用特点不包括 A、口服有效,应用方便 B、价格便宜 C、起效快 D、作用持久 E、在体外无抗凝血作用 10、应用最广泛的口服抗凝血药是 A、维生素K B、华法林 C、肝素 D、达比加群酯 E、利伐沙班 11、肝素抗凝血治疗引起的自发性出血,宜用的抢救药物是 A、氨甲环酸 B、维生素K C、鱼精蛋白 D、氨甲苯酸 E、硫酸亚铁 12、不属于肝素的适应症 A、肺栓塞 B、防治血栓形 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蛇咬伤所致DIC E、血液透析 13、下列关于肝素类药物的抗凝血作用描述正确的是 A、仅在体内有效

神经精神疾病常见综合征

神经精神疾病常见综合征 common syndrome 《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某些疾病的症状并不是完全孤立的,其中某些症状可以综合征的形式而合并出现。综合征或一组症状和体征,可能在疾病的某一阶段突出地表现出来,它是某些疾病整个临床相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神经系统中某种病理生理过程中的集中反应。有的疾病可以有它所特有的综合征,但是同一综合征也可能出现于不同的疾病中。综合征所包含症状并非无规律的结合,而是具有一定的内部联系或某种意义上的关连性。这些特征性的意义对确定诊断都是很重要的。 第一节精神病综合征psychiatric syndrome 精神疾病的症状并不是完全孤立的,其中有不少是由某些症状组成为综合征的形式而合并出现。精神病临床上存在许多不同的综合征,有的精神疾病可以有它特有的综合征,但是同一综合征也可能出现于不同的疾病。例如,情感性精神病具有躁狂状态和抑郁状态,但是这两种综合征在其他精神疾病中也并不少见。组成综合征的症状之间往往具有一定的内部联系或某种意义上的关连性,例如情感性精神病的躁狂相,其情感高涨、思维奔逸和活动增强,可理解为愉快的心境所致。其次,它们还可以同时或先后地出现和消失。精神疾病中的综合征,有的是以其组成综合征的症状而命名的,有的是以提出某一综合征的人名而命名的,有的这两种形式同时应用,有的还以其他情况来命名的综合征。熟悉精神疾病的综合征,对于临床上诊断具有很大的帮助,现将精神疾病临床中常见的综合征总结如下。 一、幻觉症(hallucinosis) 【临床表现】以在无明显的意识障碍的情况下出现大量持久的幻觉为其主要特点。幻听和幻视较多见,但也可伴有其他幻觉,主要是言语性幻听。言语性幻觉常伴发与其关联的妄想以及恐惧或焦虑的情绪反应。 【鉴别诊断】 (一)嗜酒所致的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s caused by alcohol)多发生于长期饮酒的人或突然停止饮酒后数日。临床特点:意识清醒,定向力完整,以幻听为主,幻视较少见。幻听多对患者不利,如责骂志和威胁声,为此患者惊恐万状,焦虑不安。此症状缓慢发展,可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停止饮酒可逐渐减轻而恢复。 (二)铅中毒所致的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s caused by lend intoxication)急性铅中毒时患者可出现鲜明恐怖的幻觉,如看到各种奇怪的野兽,鬼怪和多头的人。由此表现恐惧、不安、兴奋,也可能出现片断的被害妄想。 (三)反应性精神障碍(reactive mental disorders)患者在强烈的精神因素作用下,可出现幻视和幻听,内容均与精神因素有关,患者为此表现恐惧,焦虑不安,当精神因素消除后,症状很快消失。 (四)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精神分裂症患者除联想、情感障碍、意志减退外,半数以上的患者存在幻觉,最常见的是幻听,主要是言语性幻听。患者听到邻居、亲人、同事或陌生人说话,内容往往使患者不愉快,具有特征性的是听见两个或几个声音谈论患者,彼此争吵,或以第三人称评论患者。有的语声常威胁命令患者。如不让患者吃饭,让患者去死等,或谈论患者的思想,评论患者的行为,患者的行为可受幻听的影响。 二、幻觉妄想综合征(hallucinatory-paranoid syndrome) 【临床表现】以幻觉为主,多为幻听、幻嗅等。在幻觉的基础上产生妄想,如被害妄想,影响妄想等。妄想一般无系统化倾向。主要特征在于幻觉和妄想密切结合,而相互依丛,互相影响。 【鉴别诊断】 (一)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患者可表现思维散漫,情感淡漠,意志减退,思维中断,思维贫乏,行为异常及幻觉、妄想。幻觉多为言语性幻听,在幻觉的基础上出现被害妄想,物理影响妄想,认为有人想害他,有人知道了他人思想,有人用某种仪器控制他,监视他,由此患者可出现异常的动作和行为,如伤人破坏行为等。 (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organic mental disorders)在急性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中患者可出现视物显小症,视物显大症,以及对形状和位置的歪曲感知,有时可出现错觉和幻觉,其中以原始性幻视更有特征性意义。同时可有关系妄想和被害妄想等。患者有记忆障碍、意识障碍、情感障碍及行为障碍。通过脑超声波描记术、放射性同位素扫描术、CT、脑电图可以加以诊断,并可与其他病相鉴别。 三、精神自动症综合征(psychic automatism syndrome) 【临床表现】包括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等多种精神病理现象。临床特点是在意识清晰状态下产生的一组症状。其中包括假性幻觉、强制性思维、被控制感、被揭露感,以及系统性的被害妄想、影响妄想等相互联系的综合征。 【鉴别诊断】 (一)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精神自动症在精神分裂症偏执型中多见,急性起病者不久即出现被控制感,强制性思维,

第六单元血液系统疾病用药

第六单元血液系统疾病用药 第一节促凝血药(止血药)一、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 (一)作用特点 1.促凝血因子合成药——维生素K1 ——促进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合成。 用于维生素K1缺乏引起的出血,如:①梗阻性黄疸、胆瘘、慢性腹泻等所致出血。②香豆素类、水杨酸类等所致的低凝血酶原血症。③新生儿出血。④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所致的体内维生素K1缺乏 2.促凝血因子活性药——酚磺乙胺 增强血小板聚集性和黏附性,促进血小板释放凝血活性物质,使血管收缩,出血和凝血时间缩短—止血。 3.抗纤维蛋白溶解药——氨甲环酸、氨基己酸抑制纤维蛋白与纤溶酶结合,从而抑制纤维蛋白凝块的裂解——止血。用于:纤维蛋白溶解亢进引起的各种出血,对慢性渗血效果显著。 4.影响血管通透性药——卡巴克络增强毛细血管对损伤的抵抗力,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促进受损的毛细血管回缩——促进凝血。 5.蛇毒血凝酶具有类凝血酶样作用,能促进血管破损部位的血小板聚集,并释放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因子Ⅲ,使凝血因子Ⅰ降解生成纤维蛋白Ⅰ单体,进而交联聚合成难溶性纤维蛋白,促使出血部位的血栓形成和止血。在完整无损的血管内无促进血小板聚集作用。 6.鱼精蛋白——特异性拮抗肝素的抗凝作用。用于肝素过量引起的出血和心脏手术后出血。 (二)典型不良反应 1.促凝血因子合成药 (甲萘氢醌、维生素K1甲萘醌亚硫酸氢钠) ①早产儿、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胆红素脑病、黄疸和溶血性贫血。 ②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急性溶血性贫血、肝损害。 ③静滴过快----面部潮红、出汗、支气管痉挛、心动过速、低血压或致死。 2.促凝血因子活性药(酚磺乙胺)——血栓形成。 3.抗纤维蛋白溶解药(氨基己酸、氨甲苯酸、氨甲环酸) 快速静滴----低血压、心律失常、肌痛、软弱、疲劳、肌红蛋白尿,甚至肾衰竭。 4.影响血管通透性药(卡巴克络) 头晕、耳鸣、视力减退、出汗、面色苍白、精神紊乱;对癫痫患者可引起异常脑电活动。 5.蛇毒血凝酶——偶见过敏反应。 6.鱼精蛋白——心动过缓、面部潮红、血压降低、肺动脉高压或高血压。 (三)禁忌证(1)血栓病史者、有血栓形成倾向者。(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高凝期、血液病所致出血者。(四)药物相互作用1.两种促凝血药合用,应警惕血栓形成。 2.口服避孕药、雌激素、凝血酶原复合物与氨基己酸、氨甲环酸合用,增加血栓形成的危险。 二、用药监护(一)注意监测血栓形成(二)监测血凝酶的合理应用 (1)妊娠期妇女出血时,避免使用维生素K1和蛇毒血凝酶(前后对比TANG:新生儿用维生素K1)。 (2)血凝酶应用过量,止血作用会降低。 第二节抗凝血药 降低血液凝固性——防止血栓形成和扩大。用于:血栓性疾病、高凝状态的患者先肝素,后华法林。第一亚类肝素与低分子肝素 一、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一)作用特点 防止急性血栓形成——对抗血栓的首选。①起效迅速;②体内外均有抗凝作用。③对凝血的各个环节均有作用——包括:◆抑制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抑制凝血酶活性;◆阻碍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防止血小板凝集和破坏。 45

(完整版)内科学血液系统疾病总结重点笔记

血液系统疾病 概述 一、基础知识; (一)、血液的理化特性: (1)颜色: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是红色 动脉血:鲜红色。HbO2 静脉血:暗红色。Hb 空腹血浆:清澈透明 餐后血浆:较混浊 (3)粘滞性 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的阻滞特性。血液内部分子或颗粒之间的摩擦。 (4)渗透压 概念:溶液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特性或能力。 血浆渗透压包括血浆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约为300毫渗克分子/升(mOsm/L)其中血浆晶体渗透压为主要组成部分。 晶体渗透压:由晶体物质形成。可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及血细胞的正常形态。 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形成。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平衡。 (5)酸碱度: 血浆PH 7.35~7.45。大于7.45为碱中毒,小于7.35为酸中毒。体内有酸碱对。保持其平衡。 (二)、血量:正常血量占体重的7~8%,失血程度与后果:轻度失血:成人一次失血<500ml或< 全身血量的10%,可代偿,病人无症状;中等程度失血:成人一次失血>1000ml或>全身血量的10%, 不能代偿,病人有症状;严重失血:失血量达总血量的30%以上时,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三)血液的组成及功能: 红细胞 血细胞白细胞 血小板 血液水 血浆 血浆蛋白,糖,维生素,激素,代谢产物及无机盐等 1、红细胞(RBC) (1)形态:胞体双凹圆盘状,成熟红细胞无核,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Hb) (2)数量: 正常值 RBC 男性 4.05.5×1012/l 女性 3.5-5.0×1012/l Hb 男性 120 ~ 150 g/l 女性 110~140g/l (3)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①:.悬浮稳定性 它的定义是RBC能较稳定地分散悬浮于血浆的特性。其原理是血液流动;RBC与血浆之间的摩擦使下沉速度减慢;表面积与体积比较大,不易下沉;表面带负电荷,互相排斥。测定方法:血沉(ESR)。血沉是指单位时间内RBC在血浆中下沉的速度。 1小时末,男性:0~15mm;女性:0~20mm。 ②: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它的定义是红细胞膜对低渗NaCl溶液抵抗力的大小。这表明RBC对低渗溶液抵抗能力的大小:当脆性大时,抵抗力小,易溶血;当脆性小时,抵抗力大,不易溶血。 它分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 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如0.9%NaCl溶液、1.9%尿素溶液等。 等张溶液:能保持RBC正常大小和形态的溶液,如 0.9%NaCl溶液。 (4)功能:结合,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5):红细胞的生成: ①:生成的部位:出生后,红骨髓是制造红细胞的唯一场所, ②: 原料铁和蛋白质 铁的缺少使得人体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的原因是: (a)、摄入不足或需要量增多,如哺乳期婴儿、生长发育期儿童、孕妇、乳母等。 (b)、失血过多,如妇女月经过多、溃疡病、钩虫病或创伤等。 (c)、铁的吸收利用障碍,如慢性腹泻、萎缩性胃炎等。 VitB12、叶酸的缺少使得出现巨幼红细胞贫血。 ③:过程:骨髓造血干细胞→红系祖细胞→原红细胞→早、中、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6):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①促红细胞生成素 (a)产生肾脏在组织缺氧或氧耗量增多的刺激下产生 (b)作用:促进红系祖细胞分化与增殖;促进网织红细胞的成熟和释放;促进血红蛋白的合成. ②雄激素类固醇激素 (a)直接作用: 刺激骨髓,促进DNA和血红蛋白的合成,使有核红细胞分裂增快,红细胞生成增多。 (b)间接作用;刺激肾脏,使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Rbc 男>女 2、白细胞(WBC): 白细胞的数量是健康正常成年人(4.0~10.0)×109

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药物治疗应用

第九章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 本章学习目标 一、掌握 1.高血压病的治疗目标,主要降压药物的种类、适应证及代表药物 2.高脂血症的治疗目标,他汀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二、熟悉 1.高血压治疗的个体化原则; 2.心衰的治疗药物原则 二、了解 1.降压药物的选择 2.心力衰竭的治疗药物种类 本章主要介绍三个内容: 一、高血压病的药物治疗 二、高脂血症的药物治疗 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本章重点掌握: 第一节高血压病的药物治疗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高血压是导致脑卒中、导致伴有心肌梗死和冠心病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一。 随着人口老龄化,如不有效地对血压进行预防性监测,高血压患者的数量将会进一步增加。Framingham心脏研究提出,在55岁血压正常的人群中,有90%的可能性发展为高血压。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事件危险性之间的关系连续一致,持续存在,并独立于其它的危险因素。

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肥胖、缺乏体力活动、血脂紊乱、糖尿病、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 (一)药物治疗目标 抗高血压治疗的最终目标是减少心脑血管和肾脏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多数高血压患者,特别是50岁以上者,收缩压(SBP)达标时,舒张压(DBP)也会达标,治疗重点应放在SBP达标上。血压达到<140/90 mm Hg能减少心血管疾病(CVD)并发症。有糖尿病或肾病的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是<130/80 mm Hg。 (二)生活方式调整 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高血压非常重要,是治疗高血压必不可少的部分。降低血压的主要生活方式调整包括:超重和肥胖者应减轻体重;采用终止高血压膳食疗法,即提倡富含钾和钙的饮食方法;减少钠的摄入;增加体力活动;限制饮酒。调整生活方式能降低血压,提高降压药物的疗效,降低心血管危险。 (三)药物治疗 目前常用的降压药物可分为五大类,即利尿剂,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1.利尿剂 (1)分类:包括①噻嗪类:氢氯噻嗪、甲氯噻嗪、多噻嗪、吲达帕胺;②袢利尿药:呋塞米、托尔塞米和布美他尼;③保钾利尿药:螺内酯、氨苯蝶啶和阿米洛利。 (2)适应证: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对盐敏感高血压,合并肥胖或糖尿病,更年期妇女和老年人高血压有较强的降压效应。袢利尿剂主要用于肾功能不全时。利尿剂能增强其它降压药的疗效。 (3)不良反应:一般利尿剂的不良反应是低血钾症和影响血脂、血糖和血尿酸代谢,往往发生在大剂量时。其它不良反应主要是乏力及尿量增多。 (4)禁忌证:痛风者禁用。保钾利尿剂可引起高血钾。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2.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 (1)分类:包括: ①α受体阻滞剂:哌唑嗪、多沙唑嗪、特拉唑嗪、酚妥拉明、妥拉唑林和乌拉地尔;

第三章 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及精神疾病的中西药物相互作用

第三章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及精神疾病的中西药物相互作用 第一节概述 癫痫是一组由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所引起的短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的慢性脑部疾病,具有突然发生、反复发作的特点。由于异常放电神经元所在部位(病灶)和扩散范围不同,临床就表现为不同的运动、感觉、意识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根据临床和脑电图特点可将癫痫发作分为部分性发作、全身性发作、未能分型的癫痫发作三大类。各类型癫痫的具体选药如下: 1.部分性发作(各种单纯或复杂的部分性发作):卡马西平(酰胺咪嗪,首选)、苯妥英钠、苯巴比妥、扑米酮、丙戊酸钠 2.全身性发作:(1)大发作(强直—阵挛发作):苯巴比妥、苯妥英钠、扑米酮、卡马西 平、丙戊酸钠 (2)癫痫大发作持续状态:地西泮(安定)、异戊巴比妥钠、副醛、 水合氯醛、氟烷、硫喷妥钠、乙醚、利多卡因 (3)小发作(失神发作):乙琥胺或丙戊酸钠(首选)、氯硝西泮(氯 硝安定)、乙酰唑胺、三甲双酮 (4)其它各种形式的小发作:丙戊酸钠等 3.未能分型的发作:(1)婴儿痉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泼尼松、地西泮类 (2)其它形式的抽搐性疾病(婴儿抽搐及发热性惊厥):苯巴比妥用药物治疗癫痫的目的在于控制发作。药物的选择应根据发作及以往用药的剂量、疗效和毒副反应来决定。治疗开始时,最好只用一种药物,因为病人常常只需一种药物就能控制发作。如果用一种基本药物未能完全控制发作,则可将原用药物的剂量减小到无毒、副反应的水平,加上另一药物。新加药物的剂量应逐渐增加至治疗水平。如果癫痫发作很严重,确需使用多种药物时,也可同时用多种药物。常用的是苯妥英钠和苯巴比妥。二者小剂量联用,可避免毒副反应。临床证明,中西药物合用治疗癫痫,不仅疗效提高,且能减少不良反应。如苯妥英钠与中药石菖蒲合用治疗癫痫大发作,疗效优于单用苯妥英钠。外伤性局限性癫痫,目前多无特效疗法,只沿用非外伤性癫痫的一般疗法,且效果欠佳,复发率较高;尤其是儿童,经常发作严重地影响智力发育、甚至造成终生残废。用中药干地龙与小剂量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地西泮等)治疗,疗效满意,并能避免苯妥英钠久服引起齿龈增生(多见小儿)。苯巴比妥与中药癫痫宁合用治疗顽固性癫痫可协同增效,且副反应小。 抗癫痫药物苯巴比妥不宜与中药杏仁、桃仁等并用,以免出现呼吸中枢抑制。溴化物(溴化铵、溴化钾、溴化钙、溴化钠、三溴片、三溴合剂、溴咖啡因合剂、溴安缬合剂等)与含朱砂的中成药(如朱砂安神丸)同服,可产生肠道毒副反应,如医源性肠炎。 偏头痛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倾向于认为与环境、精神及内

血液系统疾病概述

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 一、血液和造血系统结构与功能特点 二、血液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 三、血液系统疾病的的范围及分类 四、血液病的实验室检查 五、血液病的防治 六、环境因素对造血系统的影响 重点掌握:贫血、白血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概念。 一、血液和造血系统结构与功能特点 1.造血组织与造血功能 2.各种造血组织的主要结构与功能 3.血细胞的生成及发育 血液的成分 血型 1.造血组织与造血功能 是指生成血细胞的组织,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肝脏、脾脏、胚胎及胎儿的造血组织。各种血细胞均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人出生后,血细胞几乎都在骨髓内形成。 造血组织 2.各种造血组织的主要结构与功能 骨髓为人体的主要造血器官。 骨髓 红髓(造血组织) 黄髓(脂肪组织) 新鲜骨的构造 3.血细胞的生成及发育 血细胞的生成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增殖、分化、成熟、释放 血细胞发生 粒细胞、红细胞、单核细胞、和血小板 多能造血干细胞 定向多能造血干细胞 祖细胞 成熟非增殖血细胞 造血细胞等级结构模式 淋巴器官 淋巴细胞的分化经历3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在骨髓 多能干细胞 第二阶段迁延 淋巴系干细胞 胸腺 T细胞 骨髓B细胞 第三阶段在外周分化发挥其免疫功能 脾脏具有贮存血液、阻留衰老的红细胞、产生抗体、以及参与血细胞生成与调节等作用。

二、血液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 1.血液病的特点 ①血液病的症状和体征常无特异性 ②继发性血液学异常比较常见 ③实验室检查对血液病的确诊很重要 2.血液病常见的症状与体征 ①贫血病理基础即血液携氧能力降低,组织缺氧。临床表现为皮肤粘膜苍白,头痛、眩晕、眼花、耳鸣、食欲减退、四肢乏力、记忆力下降等;严重者伴心慌、气短。 ②出血倾向 a.周身出血; b.出血程度与创伤程度不成比例; c.自发性出血 ③发热由于白细胞的数量和质量异常易合并感染。 ④黄疸如溶血性黄疸,常伴酱油色血红蛋白尿。 ⑤骨痛特别是胸骨、脊柱骨、盆骨、四肢骨的疼痛,常与血液病有关。 ⑥脾大见于异常细胞的浸润、恶性增生,髓外化生,脾功能亢进等。 ⑦淋巴结肿大如白血病、淋巴瘤等。应注意与急慢性感染引起的淋巴结炎、淋巴结结核、淋巴结转移癌等相鉴别。 ⑧皮肤表现注意皮肤的颜色、皮下结节等。 三、血液系统疾病的范围及分类 1.血液病及其范围 血液系统疾病指原发(如白血病)或主要累及(如缺铁性贫血)血液和造血组织及器官的疾病。 血液病范围包括各类贫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异常,各种良、恶性白细胞疾病,各类出、凝血性疾病,以及血浆中各种成分发生异常所致的疾病。 2.血液系统疾病的分类 ①红细胞疾病如各种贫血、红细胞增多症 ②白细胞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 ③出凝血性疾病分为血小板异常、凝血功能障碍及血管壁异常 ④血栓性疾病如动脉、静脉和微循环血栓形成、血栓栓塞病如肺、脑、脾、肾等器官的栓塞。 贫血(anemia) 定义:是指外周血单位体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Hb)量、红细胞(RBC)计数及血细胞比容(Hct)低于可比人群正常值的下限。 国内诊断贫血的标准 几种贫血的含义

心血管系统常见病试题

心血管系统常见病试题 一、最佳选择题 1、高血压的并发症通常主要受累的脏器包括 A、心脏、脑、肾脏、肺与血管 B、心脏、肺、胰脏、眼与动脉 C、肾脏、脑、心脏、眼与胰脏 D、肾脏、眼、胃肠、脑与心脏 E、心脏、脑、肾脏、眼与血管 2、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表现中错误的是 A、初期即有明显症状 B、诊断临界值是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C、绝大多数原发性高血压属于缓进型 D、可出现靶器官损害的临床表现 E、约半数人测量血压后才偶然发现血压升高 3、下列症状不是高血压临床表现的是 A、头痛 B、头晕 C、口干 D、心悸 E、耳鸣 4、关于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正确的是 A、收缩压≥140舒张压<90 B、收缩压>140舒张压<90 C、收缩压>130舒张压<100 D、收缩压>130舒张压<90 E、收缩压≥130舒张压<90 5、抗高血压治疗的目标因人群而异,合并慢性肾病的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应严格控制在 A、<120/70mmHg B、<125/70mmHg C、<140/90mmHg D、<135/80mmHg E、<135/85mmHg 6、男,68岁双侧肾动脉狭窄,有哮喘史,气短、心悸就诊,体征和实验结果为血压172/96mmHg血尿酸516mmol/L(正常180-440 mmol/L),血钾110mmol/L(正常25-100mmol/L)应该选哪个抗高血压药 A、氢氯噻嗪 B、替米沙坦 C、卡托普利 D、利血平

E、拉西地平 7、高血压治疗的目标叙述正确的是 A、血压降低至120/80mmHg以下 B、控制患者血压不再持续升高 C、迅速降低患者血压,以规避并发症带来的风险 D、将血压控制在120/80mmHg以下,最大限度地消除危险因素,保护重要脏器的正常功能不受影响 E、降压治疗方案除了必须有效控制血压,还应兼顾对糖代谢、脂代谢、尿酸代谢等多重危险因素的控制 8、以下抗高血压药物中,属于利尿药的是 A、缬沙坦 B、氨氯地平 C、维拉帕米 D、氨苯蝶啶 E、依那普利 9、以下有关高血压的药物治疗方案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用药 B、药物治疗高血压时要考虑患者的合并症 C、采用最小有效剂量,使不良反应减至最小 D、首先选用血管扩张剂和中枢性抗高血压药 E、最好选用1天1次给药持续24小时降压的药品 10、长期应用哪类降压药物可能会引起男性乳房发育 A、氨氯地平 B、螺内酯 C、卡维地洛 D、依那普利 E、利血平 11、高血压合并消化性溃疡者宜不用 A、甲基多巴 B、利血平 C、硝苯地平 D、酚妥拉明 E、依那普利 12、以下降压药,属于中枢α-受体激动剂的是 A、利血平 B、可乐定 C、拉贝洛尔 D、卡托普利 E、特拉唑嗪

第6章血液系统疾病用药

第6章血液系统疾病用药 6.1贫血及其药物治疗 (2) 6.2 白细胞减少症及其药物治疗 (10) 6.3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其药物治疗 (14) 6.4 止血与凝血异常性疾病及其药物治疗 (15) 6.5 白血病及其用药 (22)

6.1贫血及其药物治疗 硫酸亚铁Ferrous Sulfate 【适应证】用于各种原因(如慢性失血、营养不良、妊娠、儿童发育期等)引起的缺铁性贫血的治疗及预防。 【注意事项】⑴过敏体质者慎用。⑵一般使用口服铁剂,仅在少数完全不能耐受口服铁剂或不能吸收时才采用注射给药。⑶应用铁剂治疗期间,大便颜色发黑, 大便潜血试验阳性,应注意与上消化道出血相鉴别。⑷治疗剂量不得长期使用,应在医师确诊为缺铁性贫血后使用,且治疗期间应定期检查血象和血清铁水平。⑸酒精中毒、肝炎、急性感染、肠道炎症、胰腺炎等患者慎用;胃与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肠炎患者慎用。⑹本品不应与浓茶同服;宜在餐后或餐时服用,以减轻胃部刺激。 【禁忌证】⑴对本品过敏者禁用。⑵肝肾功能严重损害,尤其是伴有未经治疗的尿路感染者禁用。 ⑶铁负荷过高、血色病或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患者禁用。(4)非缺铁性贫血(如地中海贫血)患者禁用。【不良反应】⑴可见胃肠道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上腹疼痛、便秘。⑵本品可减少肠蠕动,引起便秘,并排黑便。 【用法和用量】口服:硫酸亚铁片 (1)成人①预防量为一次0.3g,一日1次,餐后服用。②治疗量,一次0.3g,一日3次。(2)儿童①预防量,一日5mg/kg;②治疗量,1岁以下,一次60mg,一日3次;1~5岁,一次120mg,一日3次;6~12岁,一次0.3g,一日2次。 2.5%硫酸亚铁糖浆儿童一日0.6~1.2ml/kg 。 硫酸亚铁缓释片一次0.45g, 一日1次。 【制剂与规格】硫酸亚铁片:0.3g(元素铁60mg)。2.5%硫酸亚铁糖浆。硫酸亚铁缓释片:0.45g。 富马酸亚铁Ferrous Fumarate 【用法和用量】口服:(1)成人,(1)预防量,为0.2g,一日1次。(2)治疗量,一次0.2~0.4g,一日3次。(2)儿童常用量,1岁以下,一次35mg,一日3次;1~5岁,一次70mg,一日3次;6~12岁,一次140mg,一日3次。 【制剂与规格】富马酸亚铁片:0.2g(元素铁66mg)。富马酸亚铁咀嚼片:(1)50mg;(2)200mg。富马酸亚铁胶囊:0.2g。 葡萄糖酸亚铁Ferrous Gluconate 【用法和用量】成人 (1)治疗量,一次0.3~0.6g,一日3次。(2)预防量,一次0.3g,一日1

药源性心血管疾病发病原因探析

药源性心血管疾病发病原因探析 药源性疾病是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如预防、诊断或治疗中,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所诱 发的生理生化过程的紊乱或结构变化,是药物不良反应的结果。近半个世纪以来,药物的研 究和生产迅速发展,许多新开发的药物投入使用,尤其是化学药物品种的日益增多,为疾病 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也使得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中毒事件屡屡发生。 1. 药源性性疾病 药源性疾病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由于药物产生的副作用或剂量过大或药物相互作用而引 发的疾病。这一类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其危险性较低。第二类为过敏反应或变态反应或特异 反应。这类疾病较难预防,其发生率较低但危害性很大,常可危机病人生命。药源性疾病的 发生一方面与病人本身状况有关,如年龄、营养状况、精神状态、生理周期、病理状况等有关。另一方面与医药人员的用药过程有关,如过量长期用药、不恰当选择使用药品、多种药 品的混用等。近年来由于应用化学药物比较广泛,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住院的病人占总住院病 人的3-5%,在住院病人中有10-20%的发生有药源性疾病。加上目前医疗市场的经济化, 过度治疗日趋严重,临床上大剂量用药、长期用药,多药治疗的情况愈来愈多,故药源性疾 病有明显增多的趋势。据我国卫生部药物不良反应检查中心推算,我国每年至少有250万人 因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的疾病而入院,其中死亡达19.2万人。由此可见,药物在带给人们希 望的同时其不良反应也社会和人民造成了严重的危害。[1] 2. 药源性心血管疾病 药源性疾病可引起全身各系统的病理变化。在应用药物的过程中,由药物或药物相互作用而 引起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良反应,致使心脏及血管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导致相应临床 过程的疾病,则称为药源性心血管疾病(drug-induced cardiovasula-disease)。药源性心血管 疾病是药源性疾病中最常见的表现之一,已经引起临床的重视,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和研究 工作中有其较为重要的地位。 3.药源性心血管疾病发病因素 随着大剂量用药、联合用药及临床用药品种的不断增加,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呈逐渐上升趋势。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医院在医疗技术和医疗条件上的差异,以及调查方法的不同,其报 道药源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及其流行病学特点也有较大差别。复习文献发现:药源性心血 管疾病的发病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药物方面的原因,也有机体方面的原因,但往往是药物 与机体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由于受遗传、免疫及不同社会、经济、医疗条件的影响,在不同年龄、性别、种族、职业、文化程度及经济状况的人群中,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及其表 现往往有所不同。[2][3] 3.1药物方面的因素 临床常用的各类药物尤其是循环系统药物对心血管都有一定影响,可造成心脏和血管不同程 度的损害。无论药物作用的确切机制如何,通常量效之间存在着相关性。药物作用强度随着 药物对数剂量和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此外,由于正常剂量情况下尚可引 起不良反应,故不合理用药更易导致对机体的损害。常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3.1.1.不了解患者的用药史,如药物过敏史,既往用药史等,随意给患者用药。 3.1.2.对老年患者、体弱患者及幼儿未作恰当的剂量调整,引起药物过量或中毒。 3.1.3.不注意患者基础疾病及重要脏器的病理变化,加重了重要脏器的损害,加剧原有疾病 的恶化。

第三代抗精神病药物(译文)

第三代抗精神病药物:部分激动还是受体功能选择性? Richard B. Mailman ;Vishakantha Murthy 摘要 描述药物通过单个受体引起显著不同的信号传递被称为功能选择性(例如完全激动剂作用于一条通路,而拮抗剂作用于第二条通路)。最近已经得到普遍认识,这一现象影响到对某些药物作用机制的解释,并且与开发药物有关。这一机制具有特别重要的临床领域之一是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是根据临床作用方式和作用机制进行分类的。起初的抗精神病药物例如氯丙嗪和氟哌啶醇被称为典型或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它们具有抗精神病作用和引起许多副作用(锥体外系和内分泌的),由于其对多巴胺D2 的高度亲和力。后来开发的药物例如氯氮平、奥氮平、利培酮及其它药物避免了神经学副作用,被称为非典型或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这些化合物从作用机制上被分为D2 与 5-HT2A 高度亲和力拮抗剂;D2 、5-HT2A 和其他神经递质中度亲和力拮抗剂。目前已经得到批准的第三代抗精神病药物-阿立哌唑,被认为其有选择性D2 部分激动作用或D2 功能选择性。虽然部分激动作用是得到广泛接受的机制,但是现有的资料与这一机制不相一致。相反,D2 功能选择性的假说能够解释阿立哌唑所有当前的资料,而且对于发现非完全性D2拮抗作用的化合物有作用。 关键词:功能选择性,抗精神病药物,精神分裂症,受体机制,G 蛋白偶联受体,多巴胺受体,5-羟色按受体,药物作用 A.第一或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 偶然观察到氯丙嗪的抗精神病作用最终导致发现这些药物的抗精神病作用是由于抗多巴胺作用。随后,开发了许多抗精神病药物,像氯丙嗪一样,主要作用为多巴胺D2 受体拮抗剂。这一类型的药物(最初称做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现在叫做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包括各种不同的化学结构。根据每日平均剂量,可以将这些典型药物分类为高效价、中效价或低效价药物,其临床效能通常与D2 受体的亲和力高度相关。因此,

(完整word版)心血管系统疾病病理习题道

心血管系统疾病病理习题 A型题 1.疣状赘生物是指 A.心内膜增生物 B.心内膜上的新生物 C.心瓣膜纤维化 D.心瓣膜上的附壁血栓 E.心瓣膜钙化 2.下列符合恶性高血压特征性病理变化的是 A.肾入球小动脉玻璃样变性 B.肾细动脉壁纤维素样坏死 C.肾动脉粥瘤 D.肾小球毛细血管内透明血栓 E.肾小球纤维化 3.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描述,哪项是正确的 A.主动脉脂纹仅见于中年以上人群 B.粥瘤内泡沫细胞均来自单核细胞 C.脂纹以主动脉前壁多见 D.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L)具

有细胞毒性 E.粥瘤内胶原由纤维母细胞产生 4.下述哪项符合限制性心肌病 A.心内膜及心内膜下心肌纤维化 B.心肌间质纤维化 C.心肌细胞呈旋涡状排列 D.心肌细胞变性坏死 E.心肌间质内淋巴细胞浸润 5.慢性风湿性瓣膜病常见的联合瓣膜损害是 A.二尖瓣和三尖瓣 B.二尖瓣与主动脉瓣 C.主动脉瓣与肺动脉瓣 D.主动脉瓣与三尖瓣 E.二尖瓣与肺动脉瓣 6.动脉粥样硬化最好发的部位是 A.主动脉 B.冠状动脉 C.肾动脉 D.脑动脉 E.四肢动脉 7.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最好发的部位是

A.左总干 B.左前降支 C.左旋支 D.右总支 E.右回旋支 8.高血压病时,大动脉的病变常表现为 A.纤维蛋白样坏死 B.内膜弹力纤维增生 C.内膜粥样斑块形成 D.管壁玻璃样变 E.外膜滋养小血管炎 9.原发性良性高血压的基本病变是 A.细、小动脉痉挛 B.细、小动脉玻璃样变 C.细、小动脉纤维素样坏死 D.细、小动脉洋葱皮样改变 E.以上都不是 10.动脉粥样硬化最易合并动脉瘤形成的部位是 A.下肢动脉 B.肾动脉 C.腹主动脉

13可引起药源性精神异常疾病的药物

可引起药源性精神异常疾病的药物: 1、可引起药源性精神分裂症症状加重的药物: 苯丙胺、吗啡。苯丙胺、吗啡可使原有的精神分裂症的原有症状加重。临床上在应用苯丙胺或吗啡的过程中,药物造成了原有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原有精神分裂症症状的加重(原因不明)。如:患者原有联想过程缺乏联贯性和逻辑性的联想障碍的患者在应用苯丙胺或吗啡的过程中可使之加重;如:患者原有情感反应与思维内容及周围环境不协调的情感淡漠患者,在应用苯丙胺或吗啡的过程中,可使原有对悲哀、痛苦反应平淡的患者,丧失对周围环境情感的联系加重;如:患者在应用苯丙胺或吗啡的过程中,可使患者活动减少、缺乏主动性、行为孤僻、被动、退缩、意志活动减退、对生活学习劳动要求减低、生活懒散、终日无所事事、呆坐或卧床的意志活动减退或缺乏加重;如:患者在应用苯丙胺或吗啡的过程中,可加重患者认为别人陷害他,与他无关的事与现象与他有关,自己的一切都受到外界某种力量的支配操纵,配偶对自己不忠,无犯罪事实行为的认为自己犯了不可宽恕的罪恶,普通人却坚信自己有很高的权力、地位等没有事实根据的与病人文化知识和处境不相符合,不能摆事实讲道理说服纠正患者的妄想;如:患者在应用苯丙胺或吗啡的过程中,可加重患者听到为议论、咒骂、表扬、命令等性质的听幻觉,加重患者闻到讨厌气味的味幻觉,加重患者嚐到特殊味道的味幻觉,患者未开口讲话却感到自己的口、舌头在活动、说话等等幻觉;总之临床上患者在应用苯丙胺或吗啡的过程中,苯丙胺或吗啡可引起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原有的思维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行为障碍、动作障碍、幻觉、妄想、木僵、蜡样屈曲、缄默症、违拗症、刻板言行、模仿语言、冲动行为、自杀、自伤等精神运动性抑制的加重,飲食障碍等加重临床表现的药源性精神分裂症症状加重。 2、可引起药源性精神失常的药物: ?、磺胺甲氧哒嗪、磺胺嘧啶、磺胺二甲嘧啶、磺胺异噁唑(S I Z)、磺胺甲噁唑、磺胺苯吡唑、水杨酸偶氧磺胺吡啶、甲氧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柳氮磺胺吡啶、甲氧苄啶、磺胺多辛。磺胺甲氧哒嗪、磺胺嘧啶、磺胺二甲嘧啶、磺胺异噁唑(S I Z)、磺胺甲噁唑、磺胺苯吡唑、水杨酸偶氧磺胺吡啶、甲氧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柳氮磺胺吡啶、甲氧苄啶、磺胺多辛等等磺胺类药物偶可引起精神活动障碍。临床上在应用磺胺甲氧哒嗪、磺胺嘧啶、磺胺二甲嘧啶、磺胺异噁唑(S I Z)、磺胺甲噁唑、磺胺苯吡唑、水杨酸偶氧磺胺吡啶、甲氧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柳氮磺胺吡啶、甲氧苄啶、磺胺多辛等等某一药物的过程中,磺胺类某一药物偶然引起了精神活动的障碍,从而引起了偶然发生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妄想、情感、意志、动作行为、飲食、睡眠障碍等临床表现的药源性精神失常。 ?、氯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氯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可致语言、情感、睡眠等紊乱。临床上在应用氯霉素或普鲁卡因青霉素某一药物的过程中,药物造成了患者的语言、情感、睡眠等紊乱,引起了临床表现为胡言乱语、情感高涨、幻听幻视、猜疑、失眠等的药源性精神失常。

心血管系统疾病习题集及标准答案

上篇第一章心血管系统疾病一、选择题 【A1型题】 1.风湿病侵犯的组织最确切的是在 A.心内膜 B.关节滑膜 C.血管 D.皮肤 E.全身结缔组织 2.在风湿病侵犯的器官中,病变最多见且严重的是 A.心脏 B.关节 C.血管 D.皮肤 E.脑 3.风湿病最具特征的病理变化是 A.粘液样变性 B.纤维蛋白样坏死 C.风湿小体 D.心瓣膜纤维组织增生 E.心外膜纤维蛋白渗出 4.风湿性心外膜炎病变是 A.变质性炎 B.化脓性炎 C.浆液纤维蛋白性炎 D.出血性炎 E.卡他性炎 5.风湿性心肌炎的特征病变是 A.心肌细胞变性、坏死 B.心肌间质水肿 C.间质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 D.间质多灶性中性粒细胞浸润 E.间质中出现风湿小体 6.风湿性心外膜炎常出现绒毛心,其原因是 A.纤维蛋白性炎 B.间皮细胞绒毛状增生 C.白色血栓 D.风湿小体 E.心外膜瘢痕形成 7.浆膜风湿病的病变特征是 A.粘液样变性 B.纤维蛋白样坏死 C.风湿小体 D.浆液渗出 E.浆液渗出及纤维蛋白形成 8.风湿性心内膜炎最常侵犯下述何处内膜组织 A.心瓣膜 B.腱索 C.左房心 D.右心房 E.左心室 9.风湿性心内膜炎除最常侵犯二尖瓣外,其次受累的内膜组织是 A.主动脉瓣 B.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同时受累 C.腱索 D.左心房壁 E.左心室壁 10.早期风湿性心内膜炎最特征性的病变是在瓣膜上形成 A.溃疡 B.水肿 C.穿孔 D.串珠状疣状赘生物 E.巨大赘生物 11.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之联合瓣膜损害,主要是 A.二尖瓣及三尖瓣 B.二尖瓣及主动脉瓣 C.主动脉瓣及肺动脉瓣 D.主动脉瓣及三尖瓣 E.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及肺动脉瓣 12.急性风湿性心内膜炎导致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的关键是 A.病变广泛 B.病变持续时间长 C.病变贯穿瓣膜 D.两瓣叶之间出现病变 E.病变反复发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