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一章 特殊儿童教育

第一章 特殊儿童教育

第一章特殊儿童教育

定义:

1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和加拉斯)

强调:特殊儿童在生理、心理和行为方面有偏离常态特征。

2台湾:特殊教育专家郭为藩:

主张:从教育的角度来界定特殊儿童,生理缺陷不能构成特殊儿童充分条件。

中国大陆特殊教育专家朴永馨

广义:把正常发展的普通儿童之外的各类儿童

狭义:专指生理或心理发展上有缺陷的残疾儿童

我们采用北师大教育学院韦小满定义;

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明显的偏离普通儿童的发展水平,有特别的学习和

讨论

问题:有明显差异就是特殊儿童吗?比如矮小、肥胖?

如何获得最大限度发展?

你如何判断哪些是特殊儿童,哪些是普通儿童?

第二章

与普通儿童的共性和差异

共性远大于差异,这是国内外学者的共识。

(1)共性

1遵循生理发育的自然规律。同样经历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等

2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2)差异

1大部分特殊儿童有生理和心理缺陷,这些缺陷妨碍了他们以正常的方式或速度学习与发展。(例如盲童、弱智儿童)

2特殊儿童的个体间差异和个体内差异明显大于普通儿童。

个体间——天才儿童与弱智儿童有巨大差异,盲童接受外界信息的方式明显不同于聋哑儿童。即使同一类型的弱智,造成异常的原因不同。

启发:在实施教育教学之前,对他们要进行鉴别和分类。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群体间的差异性

由于特殊儿童独特的身心特点,造成其与普通儿童群体间的巨大差异,群体间的差异在广度上表现在认知、情感、意志与个性心理倾向与特征等各个方面,在深度上表现为其某一或某

些心理或生理属性处于正态分布的两个极端(残障或资优儿童)。

特殊儿童在心理和学习能力上的发展差异

感知机能上的发展差异

感知机能是“感觉、知觉及肌肉动作的能力”,儿童透过协调控制机体活动去接收、组织及阐释外界的信息,以便学习。

大机能机能→感知感知→机能感知感知概念概念

认知上的发展差异

认知上的发展差异:儿童在认知发展上出现问题时会有智能障碍、学习障碍、阅读困难、注意力不足及记忆力不足等多方面的现象

注意力:是指儿童的集中专注能力。据研究显示,人的神经系统中具有一些短暂而临时的记忆以储存来自各方面的刺激,经选取分析后,才能成为有用的讯息,而其他没用的讯息很快便被洗去。

3特殊儿童难以接受常规教学,需要特殊教育。

内容对天才儿童过易,对特殊儿童过难

方法口头讲述不适合聋童,普通课本不适合盲童。

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显然会导致学习和适应问题。需要个别教学计划。

作业:你如何看待特殊儿童的共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

特殊儿童的分类

一、关于特殊儿童分类的争论

为了便于医疗和教育,18世纪人们就对特殊儿童进行分类安置。

早期粗糙的分法:分类有助于实际工作,但负面效应是贴标签,于是就有了争论

划分原因:为了便于医疗、看护和教育。

最早分类

时间:18世纪,根据其特点进行安置。

安置地:医院和救济院(缺陷严重)、学校(缺陷较轻)监狱(违法乱纪)

关于分类不分类的争议

支持:有利于对特殊儿童进行安置、治疗、因材施教。

有利于政府对特殊儿童的福利政策和相关法律的制定。

有利于特殊儿童研究的发展

反对:乱贴标签

儿童潜能发展受阻

易使教育对学生产生刻板印象

作业;

你赞成分类还是不赞成,为什么

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焦点:根据当前的表现以及所需要的教育和服务进行分类:

例如1972年伊斯科与佩恩提出,从以下三个方面九个维度进行分类

美国:1975年,美国第94届国会通过了第142号法令,即《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将特殊儿童分为学习障碍、言语和语言障碍、弱智、重听、聋、视觉障碍、情感障碍、肢体残疾、其他健康损害、聋盲、多种残疾共11种。

1978年,把注意力缺陷多动和天才归为特殊儿童。

1990年,将重听和聋合为一类,增加了孤独症和脑外伤两类。合计共14类。

日本:

在日本,特殊儿童是指身心有障碍的儿童,共分为7类。

视觉障碍听觉障碍精神薄弱肢残病弱、身体虚弱言语障碍情绪障碍

我国对特殊儿童的分类:

1997年台湾地区在《特殊教育法》中规定特殊教育对象包括身心障碍和资赋优异等两类人群,其中身心障碍包括智能障碍、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语言障碍、肢体障碍、身体病弱、严重情绪障碍、学习障碍、多重障碍、自闭症、发展迟缓以及其他显著障碍等12类资赋优异分为智能、学术性向、艺术才能、创造力、领导才能及其他才能。

我国大陆相关文件涉及: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盲、聋和弱智

1986年国务院《关于发展特殊儿童的意见》盲、聋和弱智、肢体残疾、学习障碍、语言障碍、情绪障碍7类

1990年底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规定:“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及其他残疾的人。

概括:(1)我们对残疾人(包括残疾儿童)的认识和规定是逐步完善的

(2)以上列举的均是狭义的特殊教育对象,即残疾儿童:

(3)最新的规定中有8类,已经与各发达国家的相似。

作业:对特殊儿童你赞成分类还是不赞成,为什么。

教养方式对幼儿个性特征的的影响

多媒体对幼儿注意力的影响

手势语与儿童早期语言发展

幼儿园中男孩和女孩智力差异研究

一、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专门研究如何运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搜集、整理和分析心理科学研究中获得的随机性数据资料,并根据这些数据资料传递的信息,进行科学推论找出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按照一定的原理和方法,处理数据、发现信息、找出规律。

具体步骤:1按照理论作出假设2 调查,实验,测量,获取数据 3 按统计学原理和步骤对数据进行:整理、计算、绘制图表、分析、判断和推理。 4 验证并得出结论第二章特殊儿童的教育诊断评估

难点:1如何理解特殊儿童评估涵义

2举例说明常模参照评估和标准参照评估的不同

3操作:设计一张转介表

第一节:教育诊断评估的涵义和类型

一、教育诊断评估的涵义

(一)诊断,是指分析研判会影响特殊需要儿童学习成果的任何生理因素、心理过程或行为表现及原因,以便为进一步的教学策略计划的制定及辅导治疗提供依据。(二)评估是指使用测验和其他测量手段测量儿童成就和行为,以便做出教育性决定的过殊需要儿童需求的技术和程序。

理解:诊断需要在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同时评估又包含诊断涵义,二者之间有重叠,难以严格区分。

对“评估”理解:

1“评估”搜集资料的过程

2收集方法有很多

3有目的的过程

在特殊教育领域,根据评估结果所做的教育决策包括:筛查、转介、鉴别,制定教育计划和教育评价。

(1)筛查:指用一些简单易行的测试工具对儿童进行大范围、快速的测查,从而把有潜在学习、行为或心理问题的个体从儿童群体中区别出来。(学前儿童50项智能筛查量表)

(2)转介:把怀疑有生理、心理、行为或学习问题的儿童介绍到专业机构那里,请有关专家做更细致更严格的评估。

(3)鉴别:根据法定标准对儿童进行区分和归类。

(4)制定个别教学计划

(5)教育评价:是指在系统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教育教学有关的资料的基础上,对教育的价值作出判断。

分为三大类型

自学部分

三特殊儿童的评估取向和范围

1、心理计量评估取向

2、生态和行为评估取向

3、质性发展的评估取向

4、评估范围

第二节教育诊断评估的内容

一、教育诊断评估的内容

(一)生理状态————身体检查与医学检查

1、一般性的健康检查(身高、体重、呼吸、感觉、神经系统的检查)

2、病史询问(1询问儿童母亲的妊娠期2询问儿童的出生史3儿童父母的亲缘关系及家族史4儿童的生长发育史)

3、针对性的特殊检查(血液检查、尿味检查、染色体检查、X线检查、CT检查、脑脊液检查)

(二)心理表现————心理测验(心理表现包括智力发展、人格发展、情绪行为困扰状况、性向)

(三)教育资料————学绩考察与教师问卷(教育资料包括学业成绩、学习常规执行状况、是非判断能力、与老师同伴相处的情况、集体活动、情绪与日常行为、学习能力、兴趣与态度。)

(四)社会适应————社会调查与家长问卷(重要生活事件、亲子关系、求学经历、家长期望与教养态度、方式)

第三节教育诊断评估的实施程序

一、准备阶段

二、测评阶段

三、综合评定阶段

四、评估结果的应用

一、准备阶段

(一)明确评估的目的和了解评估对象

(二)设计评估方案

(1)确定评估的指标体系(或评估项目)

(2)选择收集资料的方法、途径和工具,并设计收集资料的程序(即收集资料的时间表)(3)评估人员的选择和训练

(4)组织好诊断评估小组(5—9)

(5)与儿童家长联系,争取儿童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6)物质准备和活动场所的安排

二、实施评估阶段

三、综合评定阶段

评估报告中应该包含的项目

(1)基本资料

(2)评估目的

(3)标准化测验所得资料

(4)非标准化测验所得到的资料

(5)结果解释

(6)建议

第四节教育评估注意事项

一、明确评估目的

二、广泛收集评估资料(家长参与评估的意义何在)

三、灵活运用评估资料的收集方法

四、多种评估方法相结合;(动态评估静态评估)

五、评估与教育、康复训练相结合

六、遵守职业道德(1、对自己所做的结论负责2、认识个人能力和学科的局限性3、注意评估资料的隐秘性4、坚持评估的专业标准5、注意测验的安全性)

第五节特殊儿童教育诊断评估的意义

一、落实特殊教育有关法律法规的需要

二、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1)使教育安置及课程设置更符合特殊儿童的发展需要;

(2)使教学更能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三、有助于提高特殊教育的管理水平

作业:1、常模参照评估和标准参照评估有何不同

2 、评估方案中,需要确立那些评估的指标体系

3、你认为对特殊儿童评估应由那些人员来参与

4、家长参与评估的意义何在?

5、你认为评估结果可应用于哪些方面?

第三章

重点:早期干预的概念

特殊儿童早期干预发展趋势

第一节特殊儿童早期干预概述

(一)发展历史

16世纪中期西班牙有关聋童的教育

庞塞波内特

1784年霍维在巴黎建立一所盲校

法国智力障碍儿童的干预

19世纪初伊泰————维克多《野孩子》

20世纪蒙台梭利

(三)我国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几个问题

1早期教育对象急剧扩大

2家长责任要到位

3政府的责任要到位

4 提倡预防第一的原则

(四)早期干预的概念

是指为学龄前儿童中具有发展缺陷或有发展缺陷可能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各项专业服务:即早期鉴别、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并针对其特殊需要提供医疗、保健、康复、教育、社会服务及家庭育儿指导等综合性服务。希望通过及早而持续的医疗、康复和教育等措施,协助相关问题的解决,使儿童在身体、认知、行为、情绪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发展得以提高。(四)早期干预的对象

(1)促进特殊儿童的健康发展

1、能够治疗、补偿或矫正已存在的缺陷

2、进行二度障碍的预防,即预防继发性缺陷

聋——————助听器————哑

3使发展滞后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程度

4、消除或减少高危儿童的风险因素,促使其发展。

医学、护理、心理、教育

(2)服务特殊儿童的家庭

1、树立正确的育儿态度(既不溺爱也不放任)

2、提供科学的育儿指导

3、减少家庭的负担和压力

4、促进社会文明(发展权)

(3)为回归主流社会做准备

(六)早期干预的发展趋势

1、突出早的倾向

2、融合教育(建议)

3、家长参与

4、各部门合作

5、医教结合

6、多重干预

作业:1、早期教育的概念

2、什么是融合教育?历史与现状(促进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融合方面,对幼儿教师有哪些建议。提供有感染力的物品,鼓励儿童自己选择活动物品;在活动中安排一定角色,引导与普通儿童融合;了解儿童偏好)

3、早期教育有哪些发展趋势?

第二节早期干预的理论

干预模式早期:医学康复现代:医学——心理——社会

作业:

1简述关键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及其对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意义

2如何理解心理发展理论与特殊儿童早期干预之间的关系

3举例说明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和操作条件反射学说在特殊儿童早期干预中的应用。

4查资料,了解特殊儿童早期教育的政策法规(全国与地方十二五规划)

5评价特殊儿童早期干预模式的特点

第三节特殊儿童干预的内容、模式和效果评估

一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内容

第四章智力障碍儿童的评估与早期干预

第一节智力障碍儿童概述

第二节智力障碍儿童评估

第三节智力障碍儿童早期干预内容与方法

第一节智力障碍儿童概述

作业:1什么是智力障碍,我国智力障碍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2智力障碍儿童评估的流程是怎样的,有哪些评估项目和内容

3智力障碍儿童早期干预的主要领域有哪些;如何进行认知方面的训练

一概念界定

智障儿童早期干预内容与方法

第五章听觉障碍儿童评估与干预

本章作业

1 什么是听觉障碍?我国听觉障碍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2 听觉障碍儿童评估的流程是怎样的?有哪些评估项目和内容?要注意哪些问题?

3 听觉障碍儿童早期干预的主要领域有哪些?

4 根据案例,制定一个早期干预方案。

第一节听觉障碍儿童概述

一听觉障碍定义

听觉障碍,也称听力残疾、听觉损伤或听觉缺陷。国内外对其定义不尽相同,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不同的界定,医学专业人员和教育者对其界定的测量点各不相同。

美国:听觉障碍;指损伤足够严重,对儿童的教育成就产生不良影响。医学上,根据听觉损伤程度从轻度到严重进行分类。

听觉障碍:台湾是指由先天或后天原因,导致听觉器官的构造缺损,或机能发生部分或全部的障碍,导致对声音的听取或辨识有困难者。

我国的定义

1987年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提出的定义: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听力丧失或听力减退,以致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的声音,难于他人进行正常的言语交往活动。听力残疾包括聋和重听两类。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提出的定义为:听力残疾,是指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永久性听力障碍,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声及言语声,以致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

二临床特征

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

森林小学里有一些很特别的孩子,就像其他学校老师会遇到的孩子那样,他们可能有「注意力缺失过动症」、「妥瑞症」、「亚斯伯格症」…,或者,他们就是经常做出某些大人们不太能了解的行为。森林小学的老师,面对这些可能整天动来动去、突然在身旁尖叫狂吼、情绪超级高昂,或者永远写不完功课的孩子,他们有什么法宝? 刚开始遇到特殊的小孩…… 佳玉:五、六年前,森小出现第一个过动的孩子,她很跳动,很容易情绪激动,也好像经常处在一种比较混乱的状态中,明显和其他的孩子不太一样。那时注意力缺失过动症的医疗资源还不是很普遍,相关书籍更少,老师也不是很清楚这个孩子确实的问题。 一开始我们采用的方法,就是每个老师使出各家本领,就像我们平常遇到孩子的特殊状况那样,先猜想,然后尝试。 起初我们以为,孩子的状况可能和父母对待的方式,或者种种环境影响有关。老师们有一个猜想,因为森小是一个自由度比较大、秩序感不那么高的环境,本身比较容易感到混乱的孩子,在这种环境下会不会让他的状况更不利?当时采取的方法,是请他的家长带他回体制内的学校,试试看状况会不会比较好。 后来陆陆续续遇到类似状况的孩子变多了,我们所能接触的资源也更加丰富,才了解孩子的过动状况,是出于生理的因素,并非原来猜想的环境因素。我们也慢慢觉得,不见得体制内学校的方法就适合这些孩子,因为特殊的孩子需要更细致的对待方式,和是不是受到比较多的规范不一定有绝对关系。 我记得那一阵子,校务会议就经常讨论如何带这些特殊的孩子,老师也会看书找方法,比方《分心不是我的错》(注一)那本书,就提供很多具体的方法;后来,在森林小学定期的老师进修时,也曾邀请专业医师来帮我们上课。 现在森林小学已经发展出许多不错的方法来协助这些小孩。 让孩子知道,你想要帮他 佳桦:许多有类似特殊症状的孩子,在课堂上让人比较困扰的是他们容易情绪很高昂、讲话停不下来。这时候,如果你站在教室的最前面说:「你为什么这么吵,你可不可以不要讲话?你可不可以坐好!」,他们通常就是说:「要你管」,「我就是要吵,怎么样,我就是不让你上课!」 遇到这种状况,我会走到他旁边,趁其他同学在做别的事情的空档,一分钟就好,用轻微小声的语气跟他说:「我猜你现在不想上课喔。」他不会说:「对,我就是不爽。」这类话语,他通常会很无奈的说:「对啊」,我就再接着问:「我很想帮你,可是我不知道怎么帮你,你有没有办法?」 在《分心不是我的错》这本书里有说,「注意力缺失」(ADD)儿童的直觉很强,只要你主动询问,他们可以告诉你,在什么状况下他的学习状况最好?他们往往不好意思主动告诉你,

关于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诊断的文献综述

关于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诊断的文献综述 摘要:笔者在阅读了两篇关于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诊断的文献后,认为现在在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诊断方面需要改善五件事情:增加更多基金、课题项目研究;增加各种特殊需要儿童评估模式的研究;增加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增加多重评估模式;增加实践性研究 正文 增加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在1997年至2006年期间,我国公开发表的关于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诊断评估的文献只有33篇。其中实践性的研究有5篇,综述性的研究的有6篇,介绍性的文献有6篇,其他理论性的文献研究有13篇。从这里可以看出我国教育、心理学界关于特殊需要儿童诊断评估的研究缺乏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研究内容缺乏实质性、针对性。 增加实践性研究 从已经有的关于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诊断评估研究公开发表的文献来分析,其中理论性的研究的比例占到百分之八十,实践性的研究的比例只有大约百分之二十。 增加多重评估模式 从已有的关于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诊断评估的研究成果中可以发现设计单一平谷模式或方法研究的文献占到了百分之七十一,而涉及研究多重或综合评估模式的文献只占到了百分之二十一。 增加各种特殊需要儿童评估模式的研究 从已经有的关于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诊断评估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涉及到各种具体的诊断评估方法的文献共有15篇;而涉及各类特殊需要儿童评估模式研究的文献仅有4篇。从量上来看,特殊需要儿童各种具体的诊断评估方法研究相对较多,而关于他们的诊断评估模式的研究则偏少。若从评估模式的含义来分析,它应同时包含评估的范围、内容、方法、程序等。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目前我国还没有一篇规范的关于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诊断评估模式的研究文献,换句话说,这应该成为我们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增加更多基金、课题项目研究 从已有关于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诊断评估研究公开发表的文献进行分析,其中“十五”课题及各类基金赞助研究成果仅有7篇,仅占总数的21.2%;而学者们自发研究却有26篇,占总数的78.8%。这一数据说明:在我国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诊断评估的研究中,个体自发研究相对较多,而各类课题或基金立项研究偏少;同时也说明,政府或一些学者还没有认识到对特殊需要儿童的诊断评估进行研究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我国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诊断评估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2007 影响我国特殊儿童公平教育诊断评估的因素分析及对策2008

肢体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方案

肢体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方 案运动 石岗小学-----丁太平 1、头部控制 抬头和头部控制能力是正常儿童发育过程中最需要掌握的技能之一,如果患儿不会抬头和控制头部,便很难学会其他活动。 (1)卧位时的训练仰卧位时,克通过使用色彩且能发出声音的玩具吸引患儿抬头。如果患儿不能抬头,则可按(图8b0的方式让患儿俯卧,按从颈至腰骶部的方向用手指用力的按压脊柱两侧的背部肌肉,帮助他抬头。如果患儿是应背部肌肉力量较差而不能抬头,可在其前胸垫上厚毛巾或毯子来帮助他抬头,或将其面对面抱在胸前,与其谈话或做游戏。在这一体位下,患儿抬头所需的力量要小的多。仰卧位时,双手抓住患儿的双侧上臂,轻轻地将其拉起来,直至其头稍后仰,再将其放下,如此多次反复,注意如果在拉起的过程中,患儿的头完

全后仰或是双下肢出现僵硬的伸直时,则应停止这种训练活动。 (2)坐位时的训练当患儿在被拉起时不能控制头部的情况下,可将其坐于大人腿上,轻轻地使其稍后仰,并鼓励患儿保持抬头的姿势,随着其头部控制能力的增强,后仰的幅度可增大并可使其左右倾斜的练习或做一些游戏。

2、翻身活动训练 这是在患儿获得较好的头部控制后,应立即开始的训练活动。首先,让患儿俯卧使用拨浪鼓或能发出声响的玩具,在其面前吸引他的注意力。慢慢将玩具移至侧方,鼓励患儿侧向伸手拿玩具,此时,再慢慢将玩具高度太高,吸引患儿转身至侧卧甚至仰卧。如果患儿翻不过来,则可通过以手抬患儿的腿来帮助他。同样,也要做从仰卧位翻身至侧卧位的练习,可用玩具达到这一点。 3、坐位平衡训练 如果患儿在坐位时不能保持平衡。首先可训练他的上肢保护性反应能力。方法是:让患儿仰卧在圆桶状物体或球上,缓慢的侧向滚动圆桶,鼓励患儿伸手保护自己,也可让患儿仰卧于训练者的腿上,做此练习。 当患儿获得了较好的保护性反应能力后,可让其坐起,双手在髋以上扶着患儿,使之想两侧和前后摇晃,训练他的平衡能力。此外,还应训练患儿在坐位时伸手拿物体等和抗外力干扰平衡的能力。

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方法

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方法 一、应用行为分析法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 UCLA)的Ivar Lovaas医生是应用行为分析法(ABA)创立的先驱者。1981年,洛瓦斯写了《发展障碍儿童教育》一书,该书是采用应用行为分析法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教育的主要参考书。1993年,莫莉思按照这个方法训练两个孤独症的孩子,取得了巨大成功,从此以后,应用行为分析法在美国越来越广泛地受到重视。 应用行为分析法的理论基础是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简单地说,就是所有生物都可以通过有目的的行动来获取他所需要的东西,得到的东西就是对他行为的奖赏,并会强化、巩固他的这个行为;如果没有一定的奖赏物,那种固定的行为也会逐渐消失。应用行为分析法的主要目的是为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个体提供专门的强化行为干预。 1.应用行为分析的设想 所有的行为均被认为是适用于ABA的学习。在恰当治疗方式下,有利于个人和环境形成互动。如果在学生与环境之间取得恰当平衡,就会产生持久的行为改变。ABA鼓励通过新行为的建立来发展新的技能,通过教导新的替代行为来减少不恰当的行为。 2.应用行为分析的特点 一对一教学;早期训练,最好在3岁以前进行;在确定患儿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设计特殊的恰当的教学内容;需要一定强度的训练,给予频繁的学习机会,每周30--- 40小时,每次训练2~3小时(包括休息),每个项目5分钟,结束后休息1~2分钟;训练计划需要包括家长在内的治疗组来进行,一个治疗组每周工作合计达30~40小时。 3.ABA的主要治疗目标

(1)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包括进食、穿衣、个人卫生、上卫生间、适当做家务以及建立安全意识和行为。 (2)注意能力:主要是要让孩子能安静坐下来,认真做功课,能听从指令,与其他人共同注意同一个目标或内容。 (3)语言交流能力:训练孩子模仿发声,听从指令,提出要求,命名及进行有效交谈。 (4)模仿能力:练习模仿动作、发声模仿以及进行各种其他的复杂模仿。 (5)运动能力:包括大运动、精细动作及口肌训练。 (6)游戏能力:训练孩子能够做社交游戏,假想游戏,桌面游戏,互动游戏,团体游戏,练习音乐和歌唱等。 (7)学习能力:训练孩子能够分类、排序、配对,认识数字和字母,知道数量,进行数学训练以及阅读训练。 4.教学方式 分解式操作教学是由指令、反应和结果三个环节构成的,主要是要将训练的目标行为分解成多个小目标,分成很多小的步骤,逐步练习。在训练过程注意反复强化,并使用强化物和强化手段,以巩固训练效果。训练中,可以适当使用提示帮助孩子建立正常的行为反应。 二、心智解读 心智解读是建立在孤独症病因学假说“心理理论( theory of mind)”基础上、促进社交沟通及情绪管理的基础技能训练。 什么是心理理论呢?就是懂得自己的以及他人的心理状态(包括思维、情感、感知觉、愿望和意向等),以预测别人的行为,然后调节自己的行为。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孩子缺乏这种理解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导致他们出现明显社交

小学特殊儿童案例

篇一:《特殊儿童案例分析》 学前阶段课程实施教学策略整合表 篇二:《特殊学生教育个案》 特殊学生教育个案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个案基本情况(略)朱胜祥,男,1987年7月出生。调节生,独生子。 二、问题行为概述 1,不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但见到老师还能热情的打招呼。 2、作业不拖拉,但上课不喜欢听讲,喜欢按自己的那一套来,成绩上不去。 3、上课态度不端正,有时看杂志有时就趴桌子。4,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身上的小毛病很多。 三、个案背景材料 1、独生子,深受父母宠爱,个性很强,自我为中心,任何事都是别人的错。 2、性格直爽外露,脾气急躁,爱为同学出头出面,愿意帮助人 四、个案疏导事例 任教几周后很快就注意到刘迪同学。其个性特点比较张扬外露,似乎在后排的同学当中 还有些号召力。在课堂上时发现她总是自顾自地和旁桌说话或看杂志,每当被我指出并制止 时,他便用一种极度厌恶的眼神投向我,言下之意是我干什么你管不着!你这人很令人讨厌! 这使我很反感转而想认真治治他。幸好我没有被他的行为气昏而直接喝令她站起来或大声训 斥厉数他的不是。

我通过侧面了解到他的家庭背景以及同学们对他的评价,发觉他本质不坏,甚至在同学 中间还有很强的号召力,只是因为被宠惯了,觉得所有的人都应看重他,在高中一下子受到 冷落,心理落差太大。 接下来的阶段,我对该同学展开了心理辅导。在一次下午课后,我与他进行了一次谈话。 话题是先从的他的优点谈起,当中我笑言他急公好义替人鸣不平快成了班上的"大哥大",他 听了好然有些脸红,但心里挺是高兴的,接着我又询问他上地理课的感觉怎么样,他承认自已读初中时就没对它感兴趣过,我作了点分析,然后我最后转到课堂纪律上,对他以纪律委员的身分提出要求后排一些同学的不守纪律的现象请他多照看照看。在以后的课堂表现上,他果然变得不那么轻松了,我有意请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他明显感觉到我在期待他的改变,而且每一点进步我都毫不保留地加以表扬鼓励,经常在下课后在他桌边停留片刻问问他这堂课感受如何,虽然只是片言只字,但已能让他感到自已受到了老师的重视。于是,我渐渐地看到了一个转移一种变化在进行着,可眼前的他与实际的他是一个样的吗?学校的他与家里的他是一个样的吗?我知道,这个问题还需要费心思深讨下去。 五、个案疏导策略分析 通过该同学心理转化一事,我强烈感受到每一个同学心中都为自已保留了一份洁净的天空,在他们的愿望里,无不希望自已能向着美好积极,向着真与善的方向发展,他们也曾把自已想象成受同学欢迎受老师喜爱受家长珍视的好孩子,也曾充满信心动力十足的对待学习热爱生活,可是生活的变数环境的复杂外部的干扰时时刻刻不停地在考验他们,当他们遭遇挫折感到迷茫需要寻求支援时,"上帝之手"并未出现,而不该有的责骂、轻视终使他们很快地滑向了理想天平的另一端。对很多问题学生而言,他们缺少的是真正的理解和关爱。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学生的一切。"把这句话落到了实处,并且做好了,那我们一定会成为学生喜爱的老师。在对学生教育时,有的老师靠的是语言说服力和处理事情的技巧,而我采用的方法是通过与学生真情实意的交流交往,增进师生感情。 在做学生思想工作中,班主任能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就张忆晨同学,沈老师也一定下了很大功夫。任课老师则应积极与班主任取得联系,交流对学生的感触,共同目的只有一个如何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为一名健康向上的学生。 反思教育学生不但要让他们有健全的人格,还要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获得学习上的进步,获得成就感。 王艳飞 04,10 篇三:《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教育目的及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的建立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了解,并结合特殊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针对我国特殊儿童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对策,以提高社会对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视。 关键词:特殊儿童;教育;对策方法 一、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现状特殊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既体现了对特殊儿童的关爱,也体现教育的公平,是社会和谐和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中提到“我国0-14岁的残疾儿童人数为387万人,占全国残疾人口的4.66%;其中农村残疾人口为6225万人,占75.04%。”近年来,我国在特殊儿童教育方面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由于我国特殊教育起步比较晚、机制不健全,特殊儿童数量庞大,特殊儿童的教育还存在着问题。我国现有0-18岁残疾儿童约1289万,6-14岁义务教育学龄阶段的残疾儿童约750万,其中视力残疾儿童15.1万,语言听力残疾儿童96.6万,智力残疾儿童513.6万,肢体残疾儿童57.8万,精神残疾儿童65.9万。据统计,2010年,全国共有特殊儿童教育学校1706所,在校生42.56万人。由此可见,特殊学校数量极其有限,不能满足大多数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目前,我国特殊儿童受教育方式有三种形式: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等机构附设的特教班和普通学校的普通班随班就读。现在,大多数特殊儿童是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随班就读。 二、我国特殊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资源匮乏,教育质量低。我国高等学校特殊教育专业设置的较少,对特殊教师进行培训的机构也较少,社会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政府对特殊教育的扶持力度低,从而特殊教师的就业面比较窄,很多特殊教育的教师找不到适合的岗位,造成人才的流失,导致大量非专业人士的介入,造成特殊教育质量的下降。 (二)特殊教育机构少,经费不足。从当前特殊儿童的义务教育看, 大陆地区接受特殊教育的在校生为340621人, 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率为4. 53%, 这与国务院批准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中"视力、听力言语和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分别达到80%左右"的目标和我国大陆普通儿童98. 7% 的入学率相比尚有一段距离。由于特殊儿童康复所需的器材和对特殊儿童的服务所成本很高,政府对各地的拨款不能满足需求,而社会力量办的福利机构又经常缺乏持续性的资金来源难以持续。 (三)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保障。中国建国以来虽通过宪法, 义务教育法, 残疾人保障法等对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权力和特殊教育的实施作了规定, 但由于这些法律都不是专门的特殊教育法规, 对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和特殊教育实施的细则都规定得不够具体, 因此执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使特殊教育实施既缺乏明确的指导, 又缺乏应用的法律保障。此外,我国普通学校中特殊教育的专业化组织体系和专门化管理制度尚不健全,从组织制度和人力, 物力上难以保证特殊教育的顺利进行。 (四)家庭、社会观念落后。目前,在社会和绝大多数家庭中存在这样一种观念:特殊儿童不同于正常儿童,他们达不到正常儿童的水平,接受普通的教育存在着极大的难度,接受特别教育难以找到相应的学校和教师,并且费用高昂,即使接受教育之后,他们也不能达到正常水平,所以,有一部分群体认为特殊儿童接受教育是不必要的。 三、我国特殊儿童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普及特殊儿童的相关知识,提高人们对特殊儿童的认识。导致特殊儿童教育工作难以长期持续大范围进行的原因之一就是人们缺乏对其了解。所以,社会应积极地普及特殊儿童的相关知识。如特殊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1﹒智力障碍儿童:由于智力障碍他们大脑受到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1)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第一章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概论 识记:1学前特殊儿童:指学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换言之,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发展特别需要的0~6岁儿童。 2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儿童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 3个别差异:是在儿童发展的群体中彼此间存在着的某一身心特质上的差异状况。 4补偿性发展:是给各种有不同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特别的支持性教育环境,是成人负责而认真的对儿童的各种特殊需要和行为做出的反应。 5支持性教育环境:在学前特殊教育环境中,若特殊需要儿童和家长,教师构成了良好的互动模式,就会对儿童未来发展形成良性的影响,促使儿童的发展朝着比较理想的方向迈进。6早期干预:针对6岁以下的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及其特殊发展需要,设计对他们进行早期教育的环境条件和方式。 7回归主流:从传统的将特殊教育隔离于普通教育之外,到将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结合;从摒弃漠视救济残疾儿童,到尊重残疾儿童的权利,改变对特殊儿童的态度;从单纯的肯定盲聋哑残疾儿童为特殊教育对象,到将服务范围扩大至各类需要在教育上给予特别扶助的轻度障碍儿童。 8全纳性教育:全纳性教育用特殊需要儿童的概念,来替代过去常用的“残疾儿童”和“特殊儿童”的概念。 领会:1学前特殊儿童的类别与分类角度? 答:(1)认知发展障碍儿童,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障碍,主要表现在智力落后和学习困难两方面(2)生理发展障碍儿童,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障碍包括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感官动作和身体健康的问题。(3)语言发展障碍儿童,指儿童在早期语言获得过程中出现了发展性的异常现象。(4)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是行为与社会要求相违背,从而妨碍了个人适应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一类儿童。(5)超常儿童,把智力发展突出优异或具有某方面的特殊才能儿童成为超常儿童。 2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对特殊需要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答:(1)直接效益—对特殊儿童成长的意义。积极帮助学前特殊儿童建立全面发展的基础。充分促进学前特殊儿童潜能的发展。有效预防学前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出现。(2)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家庭的意义。学前特殊教育有助于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特殊需要并且积极参与教育过程去帮助自己的孩子。学前特殊教育有助于家长减轻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负担,为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家庭条件。(3)社会效益—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为社会发展增加了建设力量。面向障碍儿童的学前特殊教育将有效的减少社会承担的特殊教育和残疾福利费用。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对特殊儿童发展的作用? 答:早期干预方案在学前机构和特殊需要儿童家庭之间建立起亲密的联系,把家庭感情氛围与学校对儿童的教育结合起来,创造成功的学习环境,使特殊需要儿童在家长参与的有利环境中日益长进。 简单应用:1分析学前特殊儿童概念的变化? 答:过去讨论特殊儿童的概念,往往是从简单的“不正常”或者“异常”的角度去考察。从医学的角度评价,出现某些疾病的症状便成为异常,因为这样的人有别于一般正常和健康的人;从心理学的角度评价,原理常标

残疾儿童康复项目定点机构检查评价.docx

项目 基 本 条 件 5 分 康复业训练务 职 能 家长15 培训分 宣传 普及 康复 1.贫困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定点康复训练机构评估标准 评估内容及计分标准分值得分评估方法 经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审批登记,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或有上级主管部门1分 1.查看独立法人证书开展儿童康复教育业务1分 2.查看从业执照日收训能力不少于 20名1分 3.查看合格证书 4.现场查看 符合国家消防、卫生等相关规定和要求1分注:其中任何一项不教职员工有健康合格证1分达标者不予评估 小计5分 合计5分 进行康复评估,制定并实施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没有此项者不予评估)2分 1.查阅档案资料 开展智力残疾儿童运动、感知认知、言语、生活自理、社会适应等领域的康复训练2分 2.观摩主题课 有机构康复向社区、家庭康复延伸的措施1分 3.座谈、访谈 根据受助智力残疾儿童的特点和需求,采用小步子、情境和观察学习等多种方法开展康复训练1分 4.个案抽查 开展智力残疾儿童转介和跟踪服务1分 小计7分 向家长提供智力残疾康复咨询服务1分 1.查阅档案资料 向家长提供智力残疾康复训练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1分 2.座谈、访谈 小计2分 利用“全国助残日”、“世界唐氏综合征日”和各种助残公益活动以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智 2分查阅档案资料 力残疾儿童康复知识宣传普及活动,每年至少两次 小计2分

知识 按照项目要求建立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档案,完整填写档案内容,提供反映儿童训练前、后康复状况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2分档案有教师授课教案、参考课程、教材和家长培训相关记录等资料1分管理有康复档案管理制度和执行记录(归档、保管、借阅)1分 小计4分 合计15分康复机构设置在安全区域内1分室内外康复训练场所符合国家相关安全规定,固定且自成一体;安全、易于疏散,通风透气、采光好1分色彩设计、装饰适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无障碍要求1分场有专供儿童使用的卫生间1分 场所基本训练场所使用面积至少150㎡,其中:集体训练室(组别训练室)至少2间,每间至少 15㎡1分设个别训练室至少 3间,每间至少 5㎡1分 所 置专用训练室(运动训练室/ 感统训练室)至少 1间,每间至少 50㎡1分设 多功能训练室(家长咨询室/ 家长培训室 / 儿童评估室 / 教师培训室 / 资料室)至少 1间,每间至少 15㎡1分置 有可利用的户外活动场地1分与 小计9分设 集体训练室(组别训练室):配备儿童课桌椅、大小白(黑)板、多媒体教学设备、适合儿童特点的教学挂图、卡片及相关教具1分施 个别训练室:配备个别化训练课程评量表、个训用桌椅、玩教具1分15 场专用训练室:运动训练室/ 感统训练室:配备 PT 软垫、木条台、滑板车、大滑板、吊筒、钻滚筒、羊角球、大龙 分 1.5分所球、布袋跳、触觉球、按摩地垫、按摩大龙球、平衡木及平衡踩踏车、万象组合包、精细运动训练用玩具等 设多功能训练室(家长咨询室/ 家长培训室 / 儿童评估室 / 教师培训室 / 资料室):配备接待用桌椅、档案柜、电脑、 1.5分 施电脑桌椅等;配备基本的康复与教学评估设备;配备供家长学习、借用的康复普及读物和玩教具等 有可利用的户外活动场地:配备滑梯、秋千等大型玩具1分 小计6分 合计15分查阅档案资料现场查看 现场查看

小学特殊儿童教育保障制度

******小学特殊儿童教育保障制度 一、指导思想 特殊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宪法规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残疾人保障法》和其他法规,对于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也作了明文规定。认真贯彻执行这些规定,切实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是国家、社会和残疾人家长的共同责任。发展特殊教育,对残疾人进行教育、训练和补偿,是提高残疾人素质的根本途径。学校要认真落实特殊教育工作,它不仅能够帮助残疾人自强自立,获得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而且还可培养他们成为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成为国家建设的推动力量。 二、主要措施: 1.在招生范围内的适龄儿童及“三残”儿童统一登记,保证他们全部入学。 2.我校对轻度智残儿童采取随班就读的形式。 3.班主任要对智障儿童给予更多的爱心和照顾同时要让全班同学不歧视他,多关心和帮助他,让觉得自己和其他同学一样,是班级的主人。 4.根据“三残”儿童的家庭实际情况,特别困难的学校适

当减免其部分费用。 5.学校对“三残”儿童每年进行一次统计,中途有转进或转出要做详细记载,保证他们不辍学。 6.学校每一学年要对“三残”儿童受教育有所监控,要有计划和总结。 7.安排有爱心、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并对其进行一定时间的专业培训。 8.校长要经常关心和过问随班就读工作,并明确教导主任具体负责此项工作。 9.对学校服务区内的各类残疾学龄儿童登记造册,为每一个随班就读学生建立完整的个别教育档案。 10.考虑到随班就读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建立科学的有利于随班就读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将定量和定性、单项和多项、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使综合评价和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相互促进,发挥评价在促进随班就读学生素质发展和改进随班就读教学中的导向作用。 ******市******区******小学 ***年9月1日

特殊儿童教育总结

特殊儿童教育总结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特殊儿童教育工作总结 马秀 一、班级情况 本班共有学生74人,其中留守儿童2人。 二: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情况看,特殊儿童的心理问题是多方面的。从学习动机说,很多留守儿童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没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他们要么是为父母学,要么是为了走出家乡,这影响到学习的后劲和成绩。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督,留守儿童学习习惯较差,自制力弱,在学习困难时,不能承受过大的压力,造成学习兴趣的失去,有的甚至产生学校恐怖症、厌学等问题。 从情绪方面说,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隔代抚养或者托付在亲戚家,不能同长辈进行有效沟通,在情感上缺乏关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有的儿童性格内向孤僻、敏感多疑、不合群、他们不愿与别人交往,生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有的则脾气暴躁、冲动易怒、逆反情绪,不听任何教导,或者过分淘气;有的儿童则有焦虑心理,抑郁症状。从社会适应方面看,很多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差,容易受不良言行的影响,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 三:采取措施 针对问题,学校应该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提供一些对策。 一是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心理档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二是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家长回家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三是加强对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各科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因此教师必须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也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学

特殊儿童教育

1学前特殊儿童是指在生理上,心理上,及智能上异于普通儿童,具有特殊的教育需要的儿童. 2肢体障碍占该儿童是指因四肢残缺或四肢躯干麻痹畸形,导致人体运动系统不同程度的功能丧失或功能障碍的儿童3智力落后儿童是指儿童在发展期内智力状况明显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的发展水平,并伴随有明显的语言与行为障碍。智力障碍儿童按其智力受限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四级。 4早期干预是指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丰富环境的教育训练活动,它适用于发展偏离(或落后)正常或可能偏离(落后)正常的五六岁以前(主要是3岁以前)的儿童身上,通过这种教育的实施,可望使这部分儿童的智力和能力有所提高,获得一定的生活能力和技巧,待他们成长到学龄阶段,可以更好的接受特殊教育或正常儿童的教育。早期干预的主要理论是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美国斯金纳创立的郑重理论的基础是操演性的条件反射 5情绪行为异常是指儿童长期存在的,能影响自己发展或他人的情绪行为过度,不足或不恰当的状态 6超常儿童不只是智力和才能的高度发展,而是优异智力创造力及良好的非智力个性特征和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体,故称其超常儿童超常儿童在幼儿园的教育主要涉及学习内容技能和学习环境 1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发展阶段 1)启蒙阶段16世纪末到19世纪初 2)依附阶段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中期 3)独立阶段20世纪中后期至今 2学前特殊儿童发展的几种明显趋势 1)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的趋向2)一体化融合教育趋向3)整合教育的趋向 3早期干预的途径1)家庭干预2)托幼机构干预3)社区干预 4学前生理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主要指视觉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听觉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身体疾病儿童的教育三类 5盲人心理状况表现孤独感自卑感内疚感和怨恨感依赖感和发覆无常性片面性和猜疑性 6儿童听力障碍带来语言的差异主要有发音异常构音异常语音发音异常 7病弱儿童的心理特征 大部分病弱儿童在智力发展上是正常的,但是由于他们长期患有疾病,体力虚弱会因治疗或体力不支而耽误学业,从而影响其生活和学习的情绪,也降低了学习效果,容易产生注意力不集中,持久性差,精力不支等问题。可能在认知发展上略受影响,在个性方面,由于身患疾病,家长过分保护和迁就,会使儿童过于依赖,缺乏自信,容易形成孤僻,退缩等不良人格特征 8随班就读的优点:1)智力落后儿童回归教育主流,不被另眼看待2)适合边远地区这些地区人口居住分散,智力落后儿童也不集中,无法开办随班就读,就可以给每个智力轻度或中度落后的儿童上学读书的机会 9早期干预的行为领域有哪几个方面 1)大运动指姿势或全身的活动,比如坐站走跑爬行等 2)精细动作指手和手指的动作 3)语言指属于形体语言的面部表情发音懂话说话写字作文等书面语言等 4)认知能力(或适应性行为)即感知,摆弄物体,手眼协调,使用简单工具解决简单问题等对物体的反应能力 5)个人——社会行为指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社会行为的一个部分)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10游戏治疗的主要流派 1)精神分析游戏治疗佛洛伊德 2)儿童中心游戏治疗罗杰斯 3)认知行为游戏治疗 4)格式塔游戏治疗皮杰斯 11行为矫正运用的原则1)防止滥用误用2)注意不要损害儿童的身心健康,不应只注意到不良行为的消失还应考虑到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3)遵循道德准则 12行为矫正的基本方法正强化惩罚负强化消退间歇强化塑造渐隐链锁厌恶治疗系统脱敏法认知行为疗法模仿疗法 13正强化 正强化是指当一种操作性行为在某种情境或刺激下出现后及时得到一种强化物,如果这种强化物能够满足行为的需要,

最新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方案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方案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一项重点工程。为了康复训练工作科学、规范的开展,有效的改善残疾人功能状况,特定此方案。本方案服务对象为高密市有康复需求的9岁(含)以下智力残疾儿童,针对其运动、感知、认知、精神、言语、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领域的康复治疗。 一、服务要求 (一)每名儿童在医院内训练时间至少6个月,每日至少2个小时,每周至少一次对家长进行家庭康复指导,对智力残疾儿童进行科目的讲解培训与康复的认知程度的提高,每月至少一次集中家长培训和社会融合活动,提高患儿家长对康复训练的认知。 (二)康复训练内容包括运动、感知、认知、言语、精神、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领域的能力训练,并通过创立主题、音乐游戏、体感活动、多屏互动等活动方式组织展开训练。 (三)康复训练形式包括个别教学、小组教学、集体教学与训练和家庭社区融合活动等。 ①个别教学与训练:要求康复人员与儿童1:1或1:2,进行针对性训练。 ②小组教学与训练:要求一名康复人员,3-6名儿童,儿童融入小组。 注:如果是外出小组课或是能力低下/小年龄段儿童则需2名康复人员,主辅分工。 ③集体教学与训练:要求两名康复人员,主辅分工,6-12名儿童。 ④家庭社区融合活动:根据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提供社区和家庭康复指导和跟踪随访,帮助家长完成在家庭和社区的康复目标。 以上个别教学、小组教学、集体教学与训练活动和家庭社区融合活动均要求对儿童的能力分析准确,目标制定适当,康复方案规范,有互动评价表,康复教学与训练组织实施顺畅,方法手段多样,每名儿童康复训练目标实现75%以上。 (四)智力残疾儿童初入院评定及制定详细康复训练计划。 (五)训练每个月时进行阶段性功能评估(包括儿童的运动、感知、认知、精神、言语、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等领域),总结康复效果和现状,对比前测做出阶段性康复效果报告,提出进一步干预意见和建议,并制定下个月康复治疗计划。 (6)儿童结束治疗时进行总结性评估(包括儿童的智力和适应行为评估、功能评估),对比前测,分析现状,总结结果。 二、服务内容 (一)康复咨询与评估,包括入院咨询和入院康复评定。 针对新入院智力残疾儿童进行全面、细致康复评定工作,并针对评定结果科室讨论,制订最合理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案。 (二)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的制定,包括汇集儿童基本信息、诊断报告、康复需求评估和相关资料、召开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分析会,制订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 (三)康复计划的实施,包括安排康复教育课程表(一日活动安排),制定康复教学计划,设计康复教学与训练活动、实施康复教学与训练活动。 (四)训练记录的建立 建立康复记录,由康复人员将训练内容、训练次数、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情况进行记录,填写“训练记录表”。

孤独症康复教育学习心得

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校本培训 学习心得 李垌 2017.04

通过一系列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的培训学习,我们知道孤独症儿童的核心症状表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交流、社交、行为。由于孤独症是一个广泛发育性障碍,没有一个自闭症孩子的症状表现是一样的。因此,作为特教老师的我们对于孤独症儿童的这些特殊表现,比如重复对方说过的话或者重复电视里看到的广告语等,要接纳,要尊重他们。 尊重孤独症儿童要求我们善于发现儿童的“敏感期”和他们的内心世界。例如:有些孤独症儿童总喜欢看抽水马桶,一次又一次按开关、不停的开关门、喜欢在手里抖动一张新的纸。我们通常认为这是孤独症的典型特征、刻板行为、怪异行为。而正确的做法则是需要我们能够看到行为背后掩藏着的欢悦思维。如:他想弄明白按钮和水漩涡的关系,想知道按钮和声音、水和声音的关系……帮助他们了解各种事物及彼此之间的关系,了解事物呈现的多样性。很多孤独症儿童在某一时期表现出对文字、画画、电脑、音乐感兴趣,我们应注意加以引导,使兴趣发展成技能。教育应该是对儿童生命的正常扩充与积极的帮助,而不是去损害,也不是去窒息他们的身体和心灵。 尊重孤独症儿童要求我们以敏锐的目光去察觉孩子的困难所在。如:一个不能用语言表达的孩子,哭、发脾气、不服从指令出现抵抗行为……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渴?饿?累?不舒服?有需求?更为准确的做法应是,细心捕捉从孩子身体各方面表现出的不同动作,判断

他的问题,给予适时、恰当的帮助,也就是说真正理解孤独症儿童的困难并把他们的最大利益放在自己心上。允许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给与一定的自由空间做自己喜欢的事,少批评指责,不惩罚。 另外要学习和掌握DTT训练方法,通过一对一的行为训练模式,改善孤独症儿童的障碍症状。 只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真正的走入他们的世界,进而改变他们的行为问题,使得他们能有一个明朗的未来!

浅谈特殊儿童的教育

浅谈特殊儿童的教育 【摘要】特殊教育面对的这个特殊群体,要从生理、思想、心理、学习等方面分析原因,并实施相应的关爱教育:教师要能够善于走进学生的生活、勇于做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操练、乐于和学生一起学习。 【关键词】亲情式关爱教育,心理操练,各种形式的活动,挫折教育 特殊儿童大多有被嫌弃的痛苦经历,这给他们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创伤。因此,这些儿童普遍存在严重的人格问题,如胆怯、自卑、不善言谈、不善交际、封闭、攻击性行为等。我们学校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塑造他们的健康人格。 1、亲情式的抚育方式; 关爱是特殊教育的前提,是特殊教育的基础。对于生长在特殊教育学校中的这些儿童来说,关爱是他们生存的希望,是他们理想的火花,是他们成才的阶梯。特殊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相对来说他们更缺失亲情的耐心呵护,致使他们大多数有人格障碍。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使生活在虎山学校的孩子健康发展,我们学校实行定向“妈妈”服务,让孩子能感觉拥有自己的亲人,所以我们老师实行分组,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责任到人,开展帮教服务。每组的负责人对自己负责的对象总是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孩子们的喜怒哀乐,同时也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

辅导孩子的学习,教育孩子的品行,细致入微地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在宁乡虎山学校,要求我们每一个工作人员像家长一样关心孩子的生活,24小时全方位的对孩子进行照顾和帮助,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馨,使这些儿童有归属感和安全感,享受到家庭的温馨,从而使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总之,对于特殊教育来说,关爱学生是学校教育的生命,也是挽救学生生命之花的重要手段。 2、让孩子在艺术中逐渐完善人格,有意识地对特殊学生进行“心理操练”。 就当今社会来看,只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要让他们有一个健康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是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而特殊学校的这些孩子心理多多少少存在些问题。孤僻和自卑就是他们心理的典型特征。所以必须通过一定时间的操练来促进其健康。老师要勇于做学生行为和思想上的引导者,这些儿童,由于残疾或智障等原因,思想迷茫而消沉,找不到目标与方向,经常有人独自在校园的某个角落发呆,踌躇不前,这时教师要及时深入到学生中间,与他们谈心,解开他们思想上的疙瘩。捕捉学生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特长,及时进行鼓励。因而我们每一位特殊教育工作者,要敢于善于做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为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我们编排一系列的“心理操练”活动。比如,在学校运动会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在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进行“生活自立能力比赛”等;生活适用课上,老师带领学生一起烙鸡蛋面饼、做蛋糕、烤冷面等;手工课、绘画课中,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

儿童康复中心孤独症儿童训练方案

孤独症儿童个别化教育和感觉统合训练方案 一、孤独症发病机制: 是一种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交流障碍和重复局限的兴趣行为为主要特征的脑发育性障碍。起病于三岁前,三岁后表现明显,绝大多数需长期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支持。流行病学研究已筛查出很多可能致孤独症的危险因素,但没一种是致孤独症发生的直接因素。较公认的原因是基因变异与不良环境的交互作用,特别是新生突变(de novo mutation)可能是孤独症发病的主因,但具体致病因素和机制不明。研究显示如高龄父母、孕期感染、孕早期不良用药或接触化学物质等因素有可能增加患孤独症的风险。 二、不能在孩子出生时诊断出孤独症的主要原因: (1)在儿童1岁以前,可以展现的行为范围有限,对其行为类型和发育状况进行决定性的诊断依据不足,也没有有效的仪器测查。(2)孤独症儿童中,有很大一部分智力也有问题,许多家长因为对智力障碍的担心而将孤独症忽略了。(3)孤独症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语言发展的问题,而语言发展问题不到3岁是不能完全判明的。(4)一部分孤独症儿童开始时的发育呈现与正常孩子相同的状况,直到2—3岁时孤独症症状才显现出来。(5)一部分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缺乏知识,一开始是忽视,后来是不相信,想观望一段时间,结果使诊断时机推迟。(6)目前许多医院医生对孤独症诊断知识欠缺,缺乏足够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对轻微的小年龄的孤独症症状确认困难,因而把孤独症看成是暂时性疾患的情况很多。 三、综合国内外专家的建议,总结了七个重要的早期征兆:(1)六个月时:没有灿烂的笑容或者是高兴的表情; (2)九个月时:没有和周围人互动的声音、笑容或者是面部表情;(3)十二个月时:对于别人叫自己的名字缺乏反应; (4)十二个月时:没有婴儿语; (5)十二个月时:没有和周围人姿势上的互动,如:指东西、让别人看一个东西、伸手去拿东西或者是招手; (6)十六个月时:没有语言; (7)一周岁时:无有意义的两字短语(模仿别人或重复别人说话的不算); 四、孤独症主要表现方面:

中国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

中国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 1.我国特殊儿童的数量 1987年4月1日,我国第一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残疾人口5164万,其中0-18岁的残疾儿童数量为1074万,0-14岁的残疾儿童有817.5万,6-14岁义务教育学龄阶段的残疾儿童约625万。当时中国大陆人口总数约为十亿,如果1998年按有人口十二亿来计算的话,我国大陆现有残疾人约6200万,0-18岁残疾儿童约1289万,6-14岁义务教育学龄阶段的残疾儿童约750万,其中视力残疾儿童15.1万,听力语言残疾儿童96.6万,智力残疾儿童513.6万,肢体残疾儿童57.8万,精神残疾儿童1.4万,综合残疾儿童65.9万。 2.我国特殊教育的形式 随着1951年周恩来总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的签署,特殊教育即已成为新中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建国初一直到八十年代中期,特殊教育学校一直是我国大陆实施特殊教育的主要形式。随着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颁行, 特殊教育期刊 特别是1990年《残疾人保障法》和1994年《残疾人教育条例》的实施,推广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的任务迫在眉睫,根据中国残疾儿童数量多、80%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特殊教育学校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并且都集中在大中城市、建特殊教育学校一次性投资太大等国情,1989年在总结了1988年全国第一次特殊教育工作会议经验的基础之上,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教委等八部委《关于发展特殊教育若干意见》,在确立了发展特殊教育的基本方针(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的原则,着重抓好初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开展学前教育,逐步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同时,提出了在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残疾儿童在普通班级随班就读的新形式。目前国家"九五"期间特殊教育发展的格局是"以大量的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以教育部门为主,民政部门、卫生部门、残联部门和社会力量作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渠道,正在形成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残疾人教育体系。 3.当前特殊儿童的早期教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0-6、7岁是个体神经系统结构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生理发展、知觉发展、动作发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个体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较大、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如果在这一期间内对残疾的个体及时施以恰当的教育,会有利于个体生理机能的重新组合、有利于身体各种功能的的代谢、有利于损伤器官的矫正和康复,也就是说对残疾儿童进行早期教育,有利于残疾儿童缺陷的最大程度补偿、有利于残疾儿童潜力的最大程度发挥、有利于其身心的最大限度发展。中国大陆对残疾儿童的早期教育机构最早见于八十年代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的聋儿语言训练康复中心,到1997年底,我国大陆有各级聋儿康复机构1800多个,"八五"期间已对5.8万名聋儿进行了听力语言训练,"九五"期间国家拟对6万名聋儿进行训练、新建200个语训部、在30个省市聋儿康复中心开展聋儿早期干预工作。视力残疾儿童的早期教育不容乐观,大陆目前为 文艺演出 止仍没有一所视力残疾儿童幼儿园,附设在上海市盲童学校的一个每年招收3-5人盲童学前班是大陆地区仅有的盲童早期教育机构,这就意味着1998年大陆的约6.6万0-6岁视力残疾幼儿教育几乎仍处于空白状态。据了解,北京市就只有一所专门招收智力残疾儿童的幼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