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清饮与调饮_中国两大饮茶方式的时空嬗变_在日本京都演讲提纲_余悦

清饮与调饮_中国两大饮茶方式的时空嬗变_在日本京都演讲提纲_余悦

清饮与调饮_中国两大饮茶方式的时空嬗变_在日本京都演讲提纲_余悦
清饮与调饮_中国两大饮茶方式的时空嬗变_在日本京都演讲提纲_余悦

清饮与调饮:中国两大饮茶方式的时空嬗变

———在日本京都演讲提纲

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 余 悦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这是中国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怨王孙》的上片。李清照以写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名句,写出萧瑟秋风、衰飒凄清画面、寂寞愁苦情怀而著称。但在她的笔下,深秋依然有美好的情景:广阔的湖面,秋风徐来,水波万顷,浩渺无边。虽然时近晚秋,红稀香少,但那潋滟的水光和空蒙的山色都显得十分妩媚可爱,仿佛与人们都很亲近,正在等待游人的到来。此情此景确实令人神往,于是词人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说不尽,无穷好。”

而我的乡贤,江西人氏欧阳修,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宋代文坛的领袖,有一篇著名的散文《秋声赋》。这篇作品,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作者抓住烟云、天日、寒气、山川等景物,分别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秋天四幅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有人只看到欧阳修笔下秋声的“凄凄切切”,却忽略了其“呼号奋发”,实在是未能全面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深意。

我之所以发表了对描绘秋色诗文的一点感慨,原因是我们现在来到日本,正是深秋时节。京都作为日本的故都,著名的文化、游览、手工艺中心,虽然四时景物大有不同,却都有不同的令人陶醉的美,也令人想起“秋宵月色胜春宵”(戎昱),“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这些吟秋的格调昂扬的名句。京都的深秋之美,还在于她的历史维度与文化空间,在这里,我们可以自由地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谈,与文化交流,与各位新朋旧友一起探讨问题,抒发性灵。这是只有历史的沉淀,文化的内涵,并与城市融为一体的故都才有的内力。

谢谢各位再次来到京都,使我们初次见面的有缘相识,多次交往的有幸重逢。每次交流,我总喜欢谈点新的心得,这次也不例外。不过,每次梳理讲课提纲都是思考的过程,也是一次愉快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与各位交流的题目是:《清饮与调饮:中国两大饮茶方式的时空嬗变》。为什么讲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先从学术史出发。

一、饮茶方式:值得关注的学术问题

在世界饮茶史的大格局中,其饮用方式可以说林林总总,美不胜收。但是,从整体上考察,应该能够概括成两大类型:清饮法和调饮法。所谓“清饮法”,是指在茶汤中不添加其他任何物品,直接享受茶的原汁原味。所谓“调饮法”,是指在茶中或茶汤中添加其他东西,饮用的是包括茶在内的混合饮品。中国是茶的原产地,是茶文化的故乡,这一点已经得到公认。据此而言,世界的两大类型饮茶法其源头在中国,我们才能有充分的理由声称:“目前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产茶,饮茶之风遍及全球,它们引种的茶种,以及茶树栽培的方法,茶叶加工的工艺,人们饮茶的习俗,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1)因为饮茶方式属于“饮茶的习俗”之一部分,并且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只有饮茶方式也是“中国创造”,才能使这种说法形成完整的逻辑链条。

但是,对于世界上的两种饮茶方法,其源头到底何在,目前所见研究成果尚无明确的说法。虽然对中国饮茶史的研究,其实已经能够有鲜明的意见,却未能“一语道破”。而且,在已有文章中,有的语焉不详,模糊不

的茶名、读音和饮茶方式,都始自中国。全球性文化交流,使茶文化传播世界,同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以至宗教意识相融合,呈现出五彩缤纷的世界各民族饮茶习俗。”这种概括,自然是正确的。但是,在具体介绍时,就给人们另外一种印象。文章将饮茶方式归纳为两种,第一种是“加味调饮”,“其特征是在茶汤中添加调味品,营养品,调和共饮之”。文章列举了蒙古,俄罗斯的中亚细亚等地区,北非的摩洛哥、毛里塔尼亚等11个国家及西撒哈拉等地,中西亚的阿富汗,中东阿拉伯国家,西亚地区的土耳其,西欧、东欧、北美、大洋洲和南亚等地大部分国家,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前苏联、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采用调饮法。然而,却没有提到中国。第二种是“纯茶清饮”,“茶叶用沸水冲泡的,不添加任何调味品,而清饮茶汤,品尝茶叶的真香本味,有的浓饮———如小壶乌龙茶;有的淡饮———如大壶或茶杯冲泡。清饮法的源流在中国,在海外,推崇此种饮用的,多系所谓华夏文化圈的地区,以及旅居世界各地的侨胞、华裔家庭和中餐馆”。文章最后归结到:“总之,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的饮茶风习,`百法齐陈',`百俗争妍',都因本民族的传统、地域民情、劳作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有所异,然而`客来敬茶'都是古今中外共同的礼俗。”(2)在这篇文章中,明确指出“清饮法的源流在中国”,而涉及调饮法时却对中国未置一词,也许虽为无意,但看者容易“一头雾水”。正因为如此,厘清中国古代和当代的饮茶方法,的确很有必要。

再者,在当代茶艺研究中,还存在一种观点,认为只有清饮法才有茶艺,而调饮法的茶艺则得不到认同,或以“茶饮”或以“茶俗”来归结之。这种状况的改变,也只有把两种饮茶方式的体系说清楚,才能够得出科学、合理、明晰并且为大家所认同的结论。

其实,饮茶方式并非仅仅局限于日常生活的层面,研究这一问题还有更重要的学术价值。饮茶方式属于社会生活史的范畴。对于社会生活史,学术界有高度的评判:

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以中国历史流程中带有宽泛约定意义的社会生活运作事象作为研究系列,透过其千姿百态的经穿纬插网络,可给人们以察古鉴今的启迪,其烛精剖微的方法论和多棱凸显的视角,又每每与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人类学、人口学、民族学、民俗学、文字学、考古学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构成一门具有多学科结合性质的专门史,一门缤纷流华的专门史。(3)

作为社会生活史的支脉,饮茶方式研究也涉及多学科。而且,由于饮茶方式“均非截然划一的平面相,在同一历史阶段的场景中,同域或异域间不同层面的社会生活个性或不平衡性都是俨然存在的,举凡集约人口差异、邑聚差异、等级差异、经济类型差异、宗教信仰差异、习俗尚好差异等等,在有可能的条件下,应重视其历史横向比较的力度”。(4)只有这样的研究,才能在深度、广度、容量、层次、意境、视野上对作为社会生活史的饮茶方式有较全面系统的认识。这也是我们研究饮茶方式时应有的追求与态度。

不过,由于文章篇幅的限制,本文仅能从历史流变的角度,对中国饮茶方式的两大体系进行鸟瞰式的考察,并得出结论:调饮法和清饮法都是中国的“国粹”,源自于中国,进而传播与影响到世界。

二、调饮与清饮:中国饮茶起始的两极

茶的发现和利用,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故有“神农说”、“商周说”、“秦汉说”等。(5)一般认为:春秋以前,最初茶叶作为药用而受到关注。可以说是“茶之为饮”的前奏。然后,经过了食用阶段,即以茶当菜,煮作羹饮,茶叶煮熟后,与饭菜调和一起食用。在此基础上,把茶叶置陶罐中加水煮熟,连汤带叶服用,使茶真正成为饮料。

从上面简单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饮茶起始的时代,调饮法是最早的也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因为,在药用与饮用两个时期的过渡阶段,茶的食用就为调饮法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所以,《尔雅》中“苦荼”一词,晋郭璞注释为:“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所谓“羹”,通常是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食物。而“羹饮”,则是糊状的饮食。从情理上推测,茶煮成的“羹饮”,应该是有其他物品加入其中的。不过由于语焉不详,细节我们就不得而知。三国时魏国的张揖撰写的《广雅》,对于调饮法记得很清楚:

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生炙全赤色,捣未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

这则记载的意思是:湖北、四川之间采叶子作成茶饼,叶子较老的就和米膏搅和在一起成型。如果要煮茶来喝,先把茶饼烧烤到颜色变红,然后舂捣成粉末,放在瓷器里面,用热汤从上淋浇淹浸,也可以加葱、姜、橘子同煮。喝了可以醒酒,又可令人不睡觉。“用葱、姜、橘子之”,可见是调饮法。其步骤包括:炙茶、舂捣、浇覆、调味。

魏晋南北朝时的这种调饮法,郭义恭《广志》也载:“茶丛生,其煮饮为茗茶。茱萸、檄子之属,膏煎之,或以茱萸煮脯胃汁,谓之曰茶。有赤色者,亦米和膏煎,曰无酒茶。”对于这种做法,后人也有追记,晚唐日休《茶中杂咏》序说:“自周以降及于国朝茶事,竟陵子陆季疵言之详矣。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者无异也。”所谓“浑而烹之,与夫瀹蔬而啜者无异”,就是煮成羹汤而饮。当时,还没有专门的煮茶、饮茶器具,多是在鼎、釜中煮茶,用食器、酒器饮茶。当时,还出现了把茶叶捣碎与食物相煮的“茶粥”和与面粉相煮的“面茶”。由于这些茶饮用普遍,城市中出现经营茶粥的店铺或茶摊。晋傅咸《司隶教》中记载:“闻南京有蜀姬作茶粥卖,为廉事打破其器具。后又卖饼于市。而禁茶粥以困蜀姥,何哉?”这种茶粥经营反映饮茶在社会各阶层的普及,也被视为茶馆的滥觞。

中国饮茶起始时调饮法的出现,除了茶事自然发展的规律外,还与属中国“三教”的道家与道教首先对饮茶产生影响有关。“道家或道教最早与`茶道'二字发生关联,加于其上的影响也最深。”(7)对此,从饮茶方式的角度来看,关剑平博士的论述很值得注意:“道教对于饮茶风俗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一作用是通过医药学和养生服食,从技术到意识形态,从科学合理性和宗教神秘性等方面施加的,这正是饮茶习俗在魏晋南北朝这个特定的时代里,迅速形成并在中原普及的最主要的原因。”而远远早于道教,战国时期的道家与方士,就在神仙思想的旗号下宣传服食习俗并付之于行动。“在长期而且广泛的服用中,一些草本类药饵被日常化、嗜好化。”“养生服食的最高目标是羽化登仙,只有上品药饵才能使人进入这种境界。从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意识的研究中可以看出,茶就是作为羽化登仙的药饵而被赞誉、饮用的,这是刚刚完成由药用向饮料转化的茶遗留下来的原始痕迹。”(8)服食中的药饵,包括金石类与草木类。而茶作为草木,其制作与加工受到草本类药饵的影响,是自然而然的。

在中国茶饮起始期是否有清饮法,虽然没有明确的说法,但从几条人们经常引用的典籍资料,我们也可以进行一些必要的分析。一条见之于《世说世语》:“晋司徒长史王氵蒙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这个故事,一方面说明饮茶风气刚在东南盛行,士大夫中很多人不习惯饮茶,另一方面也说明作为高级官员的王氵蒙嗜茶成性,客来敬茶,必求尽兴。虽然这则记载并没详说饮茶法,但从“水厄”二字的调笑,还是可以看出与“水”相近而非其他。另一条见之于《三国志·韦曜传》:吴国末代皇帝孙皓穷奢极欲,宫廷宴会每人至少得喝七升酒,不然就要受到惩罚。当时,有位叫韦曜的大臣酒量不大,只能喝三升。孙

皓见他力不胜酒,常“密赐荼以当酒”。虽然没有更多的文字说明密赐的荼是如何制作的,但既然是代酒者,当与此相近。三是北魏《洛阳伽蓝记》卷三所载:北魏时,南方齐朝的官员投降北魏朝廷,刚来不习惯北方饮食,“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吃饭时常以“鲫鱼羹”为菜,“渴饮茗汁”,并且“一饮一斗”。北魏首都洛阳的士大夫觉得新鲜,把王肃称为“漏卮”就是永远装不满的容器。几年后,王肃却“食羊肉、酪浆甚多”。皇帝惊奇地问:“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酩浆?”王肃不无奉承地说:“羊者,陆产之最;鱼者,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码珍。以味言之,是有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惟茗不中,与酪作奴。”这个典故,起码透露了三点信息:茗汁是用于解渴的,当与饮用水相同。茗汁是可以“一饮一斗”的,从量观之也应与充饥的饮食有区别。茗叶熬的汁不中喝,只好给酪浆作奴仆,则表明茗汁与酪浆是不同的。这几条资料,虽然并非说明就是茶的清饮,但也与此相去不远。

而我们耳熟能详的西晋杜育的《赋》,关于饮茶法的描写,虽然是文学的语言,却同样有许多使人与清饮法产生联想的内容。例如,择水为:“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择取岷江中的清水;选器为:“器择陶简,出自东阳”,茶具运用产自东阳(今浙江)的陶瓷;茶的风采为:“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煎好的茶汤,汤华浮泛,像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灿烂;取用茶汤的方式:“酌之以匏,取式公刘”。用匏瓢酌分茶汤。所谓“匏”,

面表明,当时并非不存在清饮法,或者说直接将茶煮饮而不添加其他物品的方式。

三、唐宋:调饮法占据主导地位的时期

唐代是中国茶艺的完善期,宋代是茶艺的发展期,这是学术界的共识。而在这一时期中,调饮法占据着当时饮茶方式的主导地位。这方面,有大量的文献佐证。

作为饮茶的全盛时期,唐代“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9)。当时,陆羽写《茶经》,“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并且,“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曰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10)唐代,除陆羽《茶经》外,还有论煎茶用水的《煎茶水记》,论说茶汤的《十六汤品》,关于茶酒文化比较的《茶酒记》,还有数量较多的茶诗,也都从不同方面反映出当时的饮茶盛况和饮茶方式。

陆羽《茶经》中主要讲煮茶法,包括炙茶、碾茶、择火、择水、水温、调味、置茶、煮茶、分茶、赏茶、饮用等步骤。但是,陆羽时代又存在着不同的饮茶方式,所以《茶经》记载了四种不同的饮茶方式,即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并有相应的加工方法。所谓“斫”,是指粗茶用刀切碎,放在釜中煮饮。所谓“熬”,是把采摘的散茶直接放在釜中煮汁而饮。所谓“炀”,是把茶叶烘炒碾成末后煮饮,和明以来的茶叶加工方法相似。所谓“舂”,则是把茶叶蒸压成饼后,炙干捣碎成末煮饮。而陆羽所提倡的煎茶,饮用的饼茶加工精细,饮法考究,要克服“九难”。

宋代茶类大体与唐代相似,有团茶、饼茶,也有散茶(称草茶)。不过宋朝饼茶的制茶工艺和唐朝不一样,饮茶方法也就不一样。宋代占主导的是点茶法,所用的茶饼和散茶都有。然而,蔡襄《茶录》、赵佶《大观茶记》、审安老人《茶具图赞》都是论述饼茶点茶法。而散茶点茶法目前未见专论,只在某些茶诗中一语带过。饼茶点茶法的程式,包括碾茶、罗茶、候汤、盏,点茶。当时盛行的,还有分茶和斗茶。分茶即“茶百戏”(11),“为使汤纹水脉成物像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斗茶则通过竞赛论茶叶品质高下,基本方法是通过“斗色斗浮”来品鉴胜负。(12)

唐宋时期,茶中夹杂他物煮饮的调饮法相当流行。虽然陆羽将“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的茶水贬斥为“沟渠间弃水”,并对这种“习俗不已”,极为感慨。但同时,他对于将茶“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茶”者,也归入“沟渠间弃水”。(13)唐宋时代在讲究饮茶艺术的品饮法中,佐料是被排除在外的,其调味多是加盐。但从整体上看,唐宋时期调饮法依然大行其道。饮茶时所出现的种种伴饮的佐料,大致有三种,即辛辣型、花香型、食物型。辛辣型佐料,大都是有强烈辛辣味的药性植物;花香型佐料,主要是以各种植物花朵的香气来增加茶的清香;食物型佐料则很杂。(14)

饮茶时的辛辣型佐料,常见的是葱、姜、茱萸、苏桂、花椒、薄荷等。这些佐料都有医药功能,是和把茶作为药物相关连的。而且,这也和地域性特殊的风物分不开的。唐代樊绰《蛮书》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煎之。”银生城系今西双版纳一带,其所以将茶与其他药用植物煮饮,是由于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状态,也表明了地域和民族的差异性。唐德宗李适好煎茶,喜在茶汤放上“苏椒之类”,常有颗粒状的苏椒漂浮在茶汤面上。所以,大臣李泌做诗时有“添苏散出琉璃眼”之句。即使是倡导以品为主的陆羽,他煎茶时也用盐,并在《茶经》中有具体介绍。可见,当时把盐和姜作为煎茶必备的两种佐料。所以,唐代诗人薛能《蜀州郑使君寄鸟嘴茶》有句:“盐损添常戒,姜宜著更夸。”宋代,这一风习依然得以延续。苏轼《次韵周禾童惠石铫》一诗就写道:“姜新盐少茶初熟,水渍云蒸藓未干。”意思是:姜要新鲜,盐要少放,水初沸即可。而苏辙《和子瞻煎茶》则云:“君不见,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老。又不见,北方茗饮无不有,盐酪椒姜夸满口。”意思是:北方烹水煮茶时,还要放入咸盐、奶酪、花椒、生姜等佐料,认为其味尤佳值得夸赞。当然,诗中所写,并非诗人都赞同。苏轼就曾说过:“茶之中等者用姜煎,信可也,盐则不可。”但南宋陈鹄《耆旧续闻》就认为:苏轼“不知今日吴门、陵、京口,煎点茶用盐由来已久,却不曾有用姜者”,这是“风土嗜好,各有

破坏茶味。宋代林洪在《山林清事》则说饮茶“入盐及茶果,殊失正味,不知葱去昏,梅去倦,如不昏不倦,亦何必用”。意思是:葱使人清醒,梅使人兴奋,而不糊涂和疲倦的时候,何必用这些起提神作用的茶果呢?

除了历史的因循和风土相异,有些调饮法也体现出个人的风尚与嗜好。陆游《午坐戏书》开头就写道:“贮药葫芦二寸黄,煎茶橄榄一瓯香”,把茶与橄榄放在一起煎。诗人独喜这种吃茶法,因他还另有诗句“寒泉自换菖蒲水,活火闲烹橄榄茶”得以佐证。不过,唐宋时虽然调饮法占主导,却鲜见茶与花香型佐料的匹配。而把食物放到茶汤伴饮,宋代常见的是核桃、松子、芝麻等。其后,元代倪云林住无锡惠山时,以惠山清泉煮茶,并将核桃、松子取肉捣烂,和上粉面,做成白色块状,与茶煮饮,谓“清泉白石茶”,成为一种雅俗。

唐宋时期调饮法占主导,而清饮法也受到关注,并且处于一个过渡时期。陆羽倡导单煮茶叶而又放盐,正体现出过渡阶段的痕迹。“所以,唐代占主导地位的茶艺是煎煮法,间有冲点、冲泡法。由于社会生活尤其是习俗的发展变化往往是很错综复杂的,很多习俗之间并不存在时间上的前后衔接的连续性,更多的场合,它们在时间上的存在是交错的,而在空间上的存在则是并列的,茶叶的煎泡技艺便是如此。”(15)宋代的煎茶法是唐代煎煮饮茶法的遗风,是对前代饮茶方式的继承。南宋中后期出现的泡茶法,是将散条形的茶叶直接瀹泡。这是宋代茶艺初期趋繁后期趋简的表征,并为明代以后中国饮茶的主导方式变化发挥了先导作用。

四、明清:清饮法成为主流的时代

明清时期是一个大的历史跨度。明代清饮法成为中国茶饮主流,而清代则是更为普及和发展。这种趋势,使茶的真香、真味、真趣更好地与社会生活契合,使唐代陆羽以来所追求的茶饮的精神层面享受更深入人心。

明代之所以出现朱权说的“开千古茗饮之宗”的状况,首先是当时的物质条件和文化空间发生了变化。从国家层面来看,明代采取茶叶专卖榷茶制度和茶马政策,有利于巩固国家财政税收和国防安全,反过来又刺激了茶业的进一步发展。从物质层面来看,朱元璋废除团形饼茶入贡,代之而起的是散茶地位的确立,而炒青茶工艺法使茶叶又得以贮藏良好。从生活层面来看,瀹泡法的随时冲泡茶叶的便利性,有利于大众的饮茶生活简约与普及。从文化层面来看,随着散茶冲泡的风行,茶具也不断追求创新,陶瓷壶和紫砂壶成为明代茶具的两大主流,并被赋予更多更深的文化意味。从品茗群体来看,明代文人嗜茶的狂热持续不断,终身事茶,深有寄托者更多。从文学层面来看,以茶入诗,以茶入文,特别是以茶事描绘故事情节的小说,不断出现,美不胜收。从艺术层面来看,以茶入画成为茶文化艺术表现的最佳题材,茶事也进入戏剧的场景融为有机的组成部分。从学术层面来看,明代文人在品茗之余专注于茶书撰写,60多部茶书面世成为历代茶书撰写的最高记录。当然,这些层面并非都是明代的首创,却在这一时期得以继承和弘扬,并以超越前人的雄姿而突起。例如:叶茶和炒青在唐代茶饮中就已曾使用,(16)宋末元初时浙江杭州龙井一带茶叶就开始直接瀹泡,饮用时“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群岫”。(17)只是到了明代,这些才进入品茗主流。

在饮茶方式中,明代最有创意和发展,并且影响后世的是清饮法中的泡茶茶艺。泡茶茶艺虽然萌芽于唐代却流传不广,五代至宋兴起的点茶法虽属泡茶法却是粉茶冲泡。比较而言,泡茶法是直接用沸水冲点,而点茶法则要调膏、击拂。泡茶法在明代主要有两种形态:一是将细茗置茶瓯用沸水冲泡的方法。又称“撮泡”,意思是撮茶入瓯而泡。有关记载在公元16世纪中叶田艺蘅《煮泉小品》,据传是浙江杭州一带人的发明,开启后世用杯盏冲泡茶的先河。一是用茶壶冲泡散茶的方法,可能是苏吴一带人的发明。其形成在明朝正德至万历年间(16世纪),与宜兴紫砂壶的兴起同步。根据明代张源《茶录》和许次纾《茶疏》对壶泡法的介绍,归纳起来大致有备器、择水、取火、候汤、泡茶、酌茶、啜饮等程序,才能得真香、真味。备器指选用茶具,泡茶法的主要器具有茶炉、茶铫、茶壶、茶盏等,崇尚景德镇白瓷茶盏。择水是选择最佳的泡茶用水,明代以来自地泉的水为第一选择,故有第一泉、第二泉等称谓。候汤的要求颇高,“待炉火通红,茶铫始上。扇起要轻疾,待水有声稍稍重疾,不能停手。水一入铫,便须急煮”。“汤有三大辨十五小辨。三大辨为形辨、声辨、气辨。形为内辨,如虾眼、蟹眼、鱼眼、连珠,直到腾波鼓浪方是纯熟;声为外辨,如初声、始声、振声、骤声、直至无声方是纯熟;气为捷

纯熟便取起,先注少许入壶中祛荡冷气,然后倾出。最后投茶,有上中下三种投法。先汤后茶谓上投,先茶后汤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谓中投。茶壶以小为贵,小则香气氤氲,大则易于散漫。若独自斟,壶愈小愈佳。酌茶时,一壶常配四只左右的茶杯,一壶之茶,一般只能分酾两次。杯、盏以雪白为上,蓝白次之。啜饮时,酾不宜早,饮不宜迟,旋注旋饮。对于泡茶的最好时机,张源认为“早则茶神未发,迟则妙香复生清”(19)。许次纾则强调:“蟹眼之后,水有微涛,是为当时。”(20)清代,源于福建武夷山的青茶(乌龙茶)逐渐发展,在明代壶泡法的基础上又产生了用小壶小杯冲泡品饮的功夫茶艺,“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21)。冲泡时,“第一铫小熟,注空壶中荡之泼去;第二铫水已熟,预用器置茗叶,分两若干立于壶中,注水,复以盖,置壶铜盘内;第三铫水又熟,从壶预灌之周四面,则茶香发矣”(22)。品饮时,“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23)在明代初期,点茶法依然存在。朱权《茶谱》称“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他所倡导的饮茶法仍然是点茶法。不过,朱权的点茶法也有创新,一是改宋代直接在茶盏点泡为在大茶瓯点茶,再分到小茶瓯中品啜,有时还在小茶瓯中加入花苞以助香。二是弃团茶不用,茶粉用散茶直接碾磨罗而成。三是创制了适于野外烧水用的茶灶。这些改进,终于难敌不用碾磨罗,更为简单方便的泡茶法。

无论泡茶法还是点茶法,明代文人所追求和倡导的,是品茗时讲究情境幽远,借品茗表达心中淡泊名利,与大自然为伍的旷达胸襟。在明代的饮茶过程中,有意识地追求自然美和环境美,松间竹下,俭朴茶寮,山溪幽涧,苍松芳兰,清风逸兴,情境之美,沿袭至今。同时,明代还希冀佳客的和谐之美,故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之说。当然,这些对沏泡技巧和艺术韵味的追求,是士大夫和文人的雅趣。明清时期,一般百姓大多为解渴而泡茶,将茶叶放进壶里和杯中,冲入开水浸出茶味即可饮用,是最简单的泡茶法,也是泡茶法简单易得和得以传承的基础。

其实,明清时期也有调饮法,但主要是花茶的出现和持续发展,是区域茶饮和民族茶俗的并行不悖。如“擂茶:将芽茶汤浸软,同炒熟芝麻擂细,入川松子仁、胡桃仁。”(24)“熬茶用大叶茶,同牛乳煮至百沸,用长杓搅汤,活之以盐,名曰两利由茶。”(25)这种风尚,一直沿袭至今。

五、当代:清饮的风行与调饮的不衰

自从明清以来,清饮法占据着主流地位。即使品茗被视为封建生活方式,喝“大碗茶”成为大多数人生活选择的时候,清饮法也仍然是不变的潮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改善,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弘扬和传统茶艺的回归,清饮法更是进入到新的天地。

近30年来,清饮法的风行又呈现出新的特色:一是品茗艺术进入大众视野与生活。虽然明清就确立了清饮法的地位,但当时真正有条件享受清饮法的品茗艺术的,还是少数文人与官吏富贵之家,一般人士只能说是简单的泡茶。如今,有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品茗艺术的芬芳,使茶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得以朝生活艺术层面提升。二是传统的品茗艺术受到重视,作为民族优秀文化得以传承。特别是陆羽《茶经》、蔡襄《茶录》、赵佶《大观茶论》、朱权《茶谱》、张源《茶录》、许次纾《茶疏》等所说的各个历史时期的茶艺,得到更多的青睐。三是地域性的品茗方式,在更大的范围与区域内得以传播。尤其是以龙井茶冲泡为代表的玻璃杯冲泡法,以乌龙茶类冲泡为代表的紫砂壶冲泡法,都突破了传统固有的流传地区,在全国范围内传播。一些原有的习惯用调饮法的紧压茶,也有尝试采用清饮法的品茗艺术。四是清饮法中不同流派的冲泡法,得以相互交流和促进。紫砂壶冲泡乌龙茶,原来是潮汕功夫茶最有影响,现在,各种类型的功夫茶艺,如武夷茶艺,安溪茶艺,香港茶艺,台湾茶艺等,也都各擅其长,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甚至根据当地人员品茗需要,编创出“海派功夫茶艺”。五是清饮法所需要的各种茶具,新的品种和品牌不断涌现。功夫茶具中,增加了公道杯、闻香杯,改进了便捷的随手泡。如今,一贯受到欢迎的“景瓷宜陶”茶具有了更多新的花色品种。六是清饮法茶艺在实用的基础上,有了大量表演性的茶艺。清饮法本来是饮茶方式之一,是生活化、实用型的。近10多年来,由于弘扬茶文化的需要,走向表演的茶艺越来越多,其中不少是属于清饮法的艺术表演化。如《龙井问茶》、《九曲红梅》都是有代表性的作品。七是茶艺馆大多以清饮法取胜,享受茶的真香、真味成为上茶艺馆消费人群的重要选择。

大多仍以清饮法为主要方式。八是茶艺师作为新兴职业,清饮法的冲泡是其“基本功”。茶艺师需要掌握全面的茶文化知识,需要了解和掌握有代表性的地域性、海内外主要的茶艺技能。但“万变不离其宗”,清饮法的冲泡是高中初级茶艺师、茶艺技师和高级技师都必须掌握的。而且,只有具有这项“基本功”才能再去学习和掌握其他技能。这些情况,大家都较为熟悉,就不一一列举了。

在当代清饮法风靡时,调饮法并未销声匿迹,同样在努力拓宽自身的“领地”。当代的调饮法,大多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地域性的风俗茶饮。我在《事茶淳俗》一书中,就辟有专章“地域茶俗”。其中介绍的南北茶俗、乡村茶俗、都市茶俗、闽台茶俗、粤港澳茶俗,大多是调饮法,或是与茶点相得益彰。(26)在《问俗》一书中,也介绍了不少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的调饮法。(27)

二是在健康保健的使用上。茶疗为了达到更佳的疗效,往往需要其他药物或物品的配制,成为调饮的方剂。特别是如今保健受到重视,美容成为时尚,利用茶叶与其他物品结合的饮用剂,又增加了调饮法新的内容。(28)另外,如今的罐装茶饮料,大多添加了其他物品,也是一种调饮方式。

三是各民族的特色茶饮。前面我们已经谈到,各民族在历史上就有自身的饮品,茶也是他们须臾不可离开的,并且创制了自身最为需要和喜爱的各种茶饮,其中调饮法是最重要的方式。这点,我们再做点具体分析。

近10多年来,由于各民族茶文化交流交往的紧密,让人们对少数民族茶饮有更多的了解,特别是云南省各民族至今仍保留着最古老的“食茶”、“以茶当药”、“以茶当菜”及现代“以茶待客”的民族饮茶礼仪。其中有德昂族、景颇族的“腌茶”,基诺族的“凉拌茶”,布朗族的“酸茶”和“青竹茶”,哈尼族的“煎茶”,彝族的“隔年陈茶”,纳西族的“龙虎斗”,拉祜族的“烧茶”、“烤茶”和“糟茶”,佤族的“烧茶”、“擂茶”,怒族的“盐巴茶”,傈僳族的“油盐茶”,普米族的“打油茶”,回族的“罐罐茶”,傣族的“竹筒茶”,阿昌族的“青竹茶”,白族的“三道茶”,苗族的“菜包茶”等。杨江帆先生将各少数民族的茶饮一一列出,这是迄今为止最为详细的资料,虽然较长,也照原样录取。(29)

1.阿昌族

阿昌族喝的是:青竹茶、罐烤茶、糖蜜茶等。

2.白族

白族喝的是:三道茶、烤茶、雷响茶、彩礼茶、闹栅茶、沱茶等。

3.保安族

保安族喝的是:清茶、三香碗子茶、控麻茶、麦茶等。

4.布朗族

布朗族喝的是:青竹茶、酸茶、竹筒茶、百抖茶等。

5.布依族

布依族喝的是:青茶、打油茶等。

6.朝鲜族

朝鲜族喝的是:人参茶、三珍茶、枸杞茶、柚子茶等。

7.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喝的是:奶茶、荞麦粥茶等。

8.傣族

傣族喝的是:竹筒香茶、煨茶、烧茶、普洱酒茶、糯米香茶等。

9.德昂族

德昂族喝的是:砂罐茶、腌茶、水茶等。

10.东乡族

11.侗族

侗族喝的是:豆茶、青茶、打油茶、坐夜打油茶、细茶、豆茶、盘陈茶、三杯茶等。

12.独龙族

独龙族喝的是:煨茶、竹筒打油茶、独龙茶等。

13.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喝的是:奶茶、红茶等。

14.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喝的是:黄芪茶、五味子茶、白桦茶等。

15.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喝的是:牛奶茶、面茶、肉茶等。

16.高山族

高山族喝的是:午时茶、柚子茶、酸柑茶等。

17.哈尼族

哈尼族喝的是:煨酽茶、煎茶、土锅茶、竹筒茶、青竹茶、煎茶、蒸茶、苦丁茶等。

18.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喝的是:酥油茶、柳花茶、清茶、米砖奶茶等。

19.赫哲族

赫哲族喝的是:小米茶、青茶等。

20.回族

回族喝的是:盖碗茶、三香碗子茶、糌粑茶、三炮台茶、茯砖茶、端果碟茶、坑茶、烟熏茶、罐罐茶、清茶、油茶、冰糖桂圆茶、擂茶等。

21.基诺族

基诺族喝的是:菜包茶、凉拌茶、煮茶、普洱烤茶等。

22.京族

京族喝的是:青茶、槟榔茶等。

23.景颇族

景颇族喝的是:竹筒茶、腌茶、水茶、煮茶等。

24.柯尔克孜族

柯外汇券我孜族喝的是:茯茶、奶茶、热茶等。

25.拉祜族

拉祜族喝的是:竹筒香茶、烧茶、糟茶、烤茶、蜂蜜芝麻茶等。

26.黎族

黎族喝的是:五指山茶、黎茶、芎茶等。

27.傈僳族

傈僳族喝的是:油盐茶、雷响茶、龙虎斗、红糖油茶、盐巴茶、一把伞茶、核桃仁茶、麻籽茶等。

28.珞巴族

珞巴族喝的是:酥油茶、进门三瓢酒等。

29.满族

满族喝的是:红茶、盖碗茶、土茶、奶茶、酸茶、大麦茶、清宫代茶饮等。

30.毛南族

毛南族喝的是:青茶、煨茶、打油茶等。

门巴族喝的是:酥油茶、青茶等。

32.蒙古族

蒙古族喝的是:奶茶、砖茶、素茶、捣茶、咸茶、面茶等。

33.苗族

苗族喝的是:米虫茶、青茶、油茶、茶粥、万花茶、百抖茶、菜包茶等。

34.仫佬族

仫佬族喝的是:打油茶、青茶等。

35.纳西族

纳西族喝的是:酥油茶、盐巴茶、龙虎斗、糖茶、雪茶等。

36.怒族

怒族喝的是:酥油茶、盐巴茶、漆油茶等。

37.普米族

普米族喝的是:青茶、酥油茶、打油茶、雪茶、盐巴茶等。

38.羌族

羌族喝的是:酥油茶、罐罐茶、砖茶、炒油茶等。

39.撒拉族

撒拉族喝的是:麦茶、茯茶、奶茶、三香碗子茶、蚂蚁草茶、核桃仁茶等。

40.畲族

畲族喝的是:三碗茶、烘青茶、糖茶、新娘茶、宝塔茶等。

41.水族

水族喝的是:罐罐茶、打油茶等。

42.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喝的是:奶茶、清茶等。

43.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喝的是:奶茶、茯砖茶等。

44.土家族

土家族喝的是:擂茶、打油茶、太婆油茶、鸡蛋茶、容美茶、罐儿茶、长阳茶、古丈毛尖、保靖茶、辣茶等。

45.土族

土族喝的是:酥油奶茶、茯茶、麦茶、油面茶、舍施茶、年茶等。

46.佤族

佤族喝的是:苦茶、煨茶、擂茶、铁板烧茶、竹筒茶、烧茶等。

47.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喝的是:奶茶、奶皮茶、清茶、香茶、甜茶、炒面茶、茯砖茶、红茶等。

48.乌兹别克族

乌兹别克族喝的是:奶茶、清茶、红茶等。

49.锡伯族

锡伯族喝的是:奶茶、茯砖茶等。

50.瑶族

瑶族喝的是:打油茶、滚郎茶、甜茶、白牛茶、绞股蓝茶等。

51.彝族

彝族喝的是:烤茶、陈茶、罐罐茶、核桃米花茶、青竹茶、盐巴茶、三七茶、铜壶茶等。

仡佬族喝的是:甜茶、煨茶、打油茶、大叶茶等。

53.裕固族

裕固族喝的是:炒面茶、甩头茶、锁阳奶茶、酥油茶、茯砖茶、清茶等。

54.藏族

藏族喝的是:酥油茶、甜茶、奶茶、油茶羹、婚礼茶、松潘茶、清茶、糌粑茶、碱茶、茶会茶、珠峰绿茶、青稞茶等。

55.壮族

壮族喝的是:打油茶、槟榔代茶、龙脊茶等。

各少数民族的茶饮,绝大多数是采用调饮法。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大多生活在边陲地区,食用的大多是牛羊肉,从事的是农业与畜牧业及打猎。这里,艰苦的自然条件,生理与生活的需要,成为采用何种饮茶法最直接的原动力。而且,正是由于以调味法为主,又形成少数民族特有的茶饮文化、茶食文化,以及婚俗茶文化、祭祀茶文化,还有岁时茶文化、故事茶文化和歌舞茶文化。

总之,我们依循历史的轨迹,对于中国饮茶方式的两大体系,进行了跨越千年的追踪,可以得出几点认识:一,调饮法与清饮法是贯穿中国饮茶史的全过程的,并且总是相伴相随,或是此消彼长式的发展。不论何种饮茶法占主导或主流地位,另一种方式同样会存在,这种和谐共生的状况,是中国茶文化和谐精神和“中和观念”的一种体现。二,调饮法与清饮法的出现和发展,都是沿袭符合自身规律的自然走向。这些,与茶叶的发展、茶业的发展、茶具的发展都是有密切关系的。物质基础,总是被作为生活文化的饮茶方式嬗变的最原始动因。三,调饮法与清饮法,都有独特的茶艺。我们不能以单一的眼光,线性的思维来看待和理解茶艺。只要是讲究科学,讲究技艺的饮茶方式,都是一种茶艺。我们不能说陆羽的调饮法是茶艺,而民间千百年存在于生活中的活态的饮茶方法就不是茶艺,只不过这种茶艺更为生活化和实用化。四,调饮法与清饮法的嬗变,这是历史,也是现实,还是未来。饮茶方式总是在变化之中的,很难有一成不变的模式。而且,饮茶方式的变化,是会和时尚与流行联系在一起的,甚至成为时尚与流行的“风向标”。如唐代的“茶道大行”,就是在时尚的推动下流行起来的。五,调饮法与清饮法的兴盛与否,都是由人来实现的。人的追求,人的向往,人的嗜好,人的作为,都会推动着、影响着、变化着饮茶方式。随着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对生态道德的追寻,最符合生态要求的饮茶方式,将会进一步地成为主流和主导。六,正是由于清饮法和调饮法都是首先出现在中国,所以,世界上的饮茶方式也是源自于中国才是合情合理的解说。当然,具体是如何传播和接受的,还需要运用史料来证明,这是涉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重要问题,也是我们需要写的另一篇论文。

饮茶方式的研究,是一个学术的命题,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到本源,回到起始,回到生活的问答:你喝茶了吗?你喝了什么茶?你喝到了好茶吗?你喝到了泡得好的茶吗?还是已故的赵朴初先生富有哲理的诗写得好:

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我曾经说过一句有点调侃意味的话:学术研究,就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今天我们谈论调饮法与清饮法,却正应了这句貌似“不恭”的话。因为,把纷繁复杂的饮茶方式概括成两大体系,即清饮法和调饮法,自然是简单化。而把这简单的两种方式,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进行考察,又不免复杂化。在今天,我们所能涉及的,依然是这个问题的某一触角,某一侧面。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我们还可以作切片式的扫描和显微镜式的观察。中国学术泰斗、已故的北京大学教授王力先生主张“龙虫并雕”,实在是有见地的学术眼光。中国饮茶方式问题,也需要把鸟瞰式的高屋建瓴与微雕式的毫发毕现结合起来。我历来主张“快乐学术”,沉浸在学术探讨之中,我总是觉得灵感的闸门永远有“活水源头”,心里得到的那份喜悦感动无比。现在,我就有这种情感和冲动。

又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了。“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用“秋水共长天一色”,描绘出江西秋

受不够的优美风光。欢迎每一位朋友选择闲暇的时间到江西游览,不论何时都会给你以惊喜和难忘。

记得去年,中国北京成功地举办了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当时,气象万千、气势雄浑的开幕式演出给人以震惊,而那小小的折扇又成为人们极好的纪念品。这倒给我以启发。上次到日本时,棚桥先生笑谈:每次赠送诗歌书法作品,而且越来越大,他家都快摆不下了。而小小的折扇,却不占什么地方,是再好也不过了。中国还有一句俗话:“扇子扇凉风,时时在手中。”扇子还有很好的实用功能。当然,现在不需要“扇凉风”,可以留待天气炎热时用。更何况,手握折扇还能增添儒雅之气,也是与棚桥先生最般配的了。自然,折扇又请书法家黎传绪题了我口占的一首诗,我们也要借这个机会向诗人棚桥先生问一声:“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是:京城秋色入情怀,

都市赏阅登高台。

论古道今辨两极,

茶香共醉胜蓬莱。

又是一首藏头诗,每句首字连成:“京都论茶”。另外,我还带来了著名的宁红茶,供大家学习用,也借此表达:祝同学们学习红火,祝棚桥先生事业红火,祝茶文化兴旺发达红火!谢谢各位!

注释:

(1)姚国坤,王存礼,程启坤编著:《中国茶文化》,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1年,第1页。

(2)见茶人之家编:《茶与文化》,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122—130页。

(3)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2005年10月第2次印刷,第1页。

(4)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2005年10月第2次印刷,第10页。

(5)余悦:《茶路历程·中国茶文化流变简史》,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第6—8页。

(6)《广雅》系三国时魏国张揖撰,成于3世纪上叶。该书以《尔雅》取材不够完备,故按《尔雅》旧目,增入《三仓》、《说文》、《方言》等书有关内容,兼及汉儒诸经笺注,增益《尔雅》,汇为一书。本文所引该条,系由陆羽《茶经》转引,不见于今本《广雅》。此外,宋初所编《太平御览》亦有此条,是源于陆羽《茶经》,还是另有所本,值得考证。而陆羽所引这段文字较长,和现有《广雅》全书体例不一,疑为唐以前人注释《广雅》文字窜入正文,为陆羽所误引。但不论何种情况,此条为陆羽以前的时代的文献当是确切无疑的。

(7)余悦:《中国茶韵》,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11—312页。

(8)关剑平:《茶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2—94页。关剑平着重研究的是饮料茶在中国文化中发生、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与技术基础,认为茶文化的发展是脱仙药化的过程。而东君(滕军博士的笔名)的《从茶到茶道———茶文化思想的背景及相关问题研究》(株式会社市井社平成十年六月出版),则注重茶的“高度的精神文化”特征,认为茶文化的发展是仙药化的过程。“金丹说与茶的这种互相利用、互相依存的关系,以及它们成熟的过程,正是茶作为精神文化而成立的过程。”(该书176页)其实,两人的研究正好是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道家与道教和中国茶文化的关系。

(9)(唐)陆羽《茶经》。

(10)(唐)封演《封氏闻见录》卷六“饮茶”。

(11)(宋)陶谷《清异录》“茗门”。

(12)(宋)梅尧臣《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全宋诗》卷二五九。

(13)(唐)陆羽《茶经》卷下“六之煮”。

(14)刘昭瑞:《中国古代饮茶艺术》,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49页。

(15)沈冬梅:《宋代茶文化》,台湾:台湾学海出版社,1999年,第45页。

(16)唐代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写道:“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新芽连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顷馀。”所谓“斯须炒成满室香,”就是炒青制茶。不过,虽是叶茶茶饮,却是使用煎煮法饮用。

(17)(元)虞集《次韵邓善之游山中》,见《道园遗稿》卷一。

(18)(明)张源《茶录》“泡法”。

(19)(明)张源《茶录》“泡法”。

出劳动都是用茶葫芦和茶竹筒带茶的。家乡许多人家用葫芦盛茶,除葫芦为天然器物,盛茶滋味醇和,不易馊,外出携带轻而方便外,其实还有其药用的考虑,即茶葫芦可用于治疗“大肚子”(水肿)病。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亲眼见到我村有一位50多岁的妇女患了肚子膨大的病,当时农村缺医少药,这位妇女吃了一些药,不见好转,后来想到了家里盛茶的葫芦,就将其敲碎,分几天煎水当茶吃了,大肚子就消了,并未见复发。听我祖母、妈妈说,当地人得了“大肚子”常用茶葫芦当药煎水吃,治疗效果非常好。

有关葫芦的药用功效,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就有“此等皆利水道……”的记载;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载“中医学以果壳入药,性平、味甘,功能利水消肿,主治水肿腹胀等症”;《中国传统饮食宜忌全书》载能“清热、解暑、止渴、除烦、利水”;《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新华字典》等专著与工具书中对葫芦的药用也都有类似的记叙。

有关茶的药用功效,陈椽在《茶药学》中介绍了吴普、陈藏器、李时珍等历代医药学家,以茶治病的经验,记述了“茶为万病之药”,有“利小便”,“利尿明目”,“解毒止渴”,“下气消食”等作用。

民间用多年盛茶的葫芦来治疗水肿,其功效那么好,我们想是葫芦盛茶后,吸取了茶的多种化学成分,葫芦与茶中的某些特异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

作者介绍茶葫芦,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希望今后有人研究茶葫芦,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葫芦,使这一资源更好地造福人类。

(上接65页)

(21)(清)袁枚《随园食单》“武夷茶”。

(22)(清)寄泉《蝶阶外史》“工夫茶”。

(23)(清)袁枚《随园食单》“武夷茶”。

(24)(明)朱权《月瞿仙神隐书》。

(25)(清)李心衡《金川琐记》。

(26)余悦:《事茶淳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31—278页。

(27)余悦:《问俗》,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6年。

(28)可参阅余悦主编:《中国茶与茶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29)杨江帆等:《入乡随俗茶先知———中国少数民族及客家茶文化》,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13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讲稿

《中国近代史纲要》(2013年修订版) 修订说明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教育部社科司和中宣部理论局的相关要求,《中国近代史纲要》教材编写课题组于2013年1月启动2013年教材修订工作。期间,3月6日,教材编写课题组同志在广州听取了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意见,随后3天即对所有意见、建议进行梳理并在全组范围逐条研究。9日,中宣部理论局对教材修订提出4条指导意见。10日,教材编写组向中宣部理论局和教育部社科司报送修订意见,同时开始具体修订工作。4月10日,教材修订初稿完成并开始在全组征求意见;16日,教材编写课题组在京召开全组会议,审议全部修订稿;17-20日,对修订稿(送审稿)作进一步修改。4月下旬,完成并上报(送审稿)。 5月-7月,进行送审期间的10余次修改和完善,7月28日,修订工作全部完成。8月中旬,教材正式出版。 现将具体修订内容汇报如下。 一、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实际,着重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1.强调: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90多年来,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

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开篇的话) 2.增写:李大钊指出:社会主义的理想,“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新制度(共性是普遍者,特性是随时随地不同者),故中国将来发生之时,必与英、德、俄……有异”。(中编第四章第二节) 增写:毛泽东修改中共中央向党的八大提交的政治报告时明确指出:我国是一个东方国家,又是一个大国。因此,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带有自己的许多特点,而且在将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还会继续存在自己的许多特点”。(下编第九章第一节) 3.增写: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任务的开始。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开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一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这是新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下编综述)4.增写:新中国最大的历史成就,就是探索、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结果。 按照十八大的概括,指出: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

中国梦演讲稿:中国梦 复兴梦

中国梦演讲稿:中国梦复兴梦 中国梦演讲稿:中国梦复兴梦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梦,每个人都有梦想,每一个人都在怀揣梦想赶路。梦想是什么? 在鲁迅先生的眼里,梦想就是开启亿万中国人的心智和灵魂,在卖火柴小女孩的眼里,梦想是飘香的烤鹅、是奶奶温暖的双臂。在运动员眼里,梦想是坚持不懈、永不服输的信念,只要你敢拼搏、肯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眼里,梦想是“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梦想是不停地突破和探索,是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创新,是责任、道义、博大的宽容和爱心。在“千手观音”邰丽华的眼里,梦想是让聋人可以“听”得到、盲人可以“看”得到、肢残朋友可以“行走”,梦想是从不言弃、努力拼搏的精神支柱;是对人性、正义、公平的礼赞和对生命的高度敬畏。拥有梦想是美丽的,它是心底最美的期望,所以“美梦成真”也就成了我们崇高的信仰。拥有梦想是阳光的,它使人们由浮躁走向坚实、由彷徨走向坚定、由卑微走向自信自尊自强;并走向成功。

拥有梦想是有力量的,它是人生前行的无限动力;高远的梦想可以激发一个人生命中所有的潜能。上帝虽然没有给我们翅膀,却赐给了我们一颗会飞的心、一个会梦想的大脑、一双“隐形的翅膀”。人生因梦想而激情倍增,人性因梦想而魅力四射。无论是人或人类;无论是国家和民族都有梦想。人类的梦想就是世界的梦;而每一个人梦想的组合就是国家和民族的梦。一个人拥有了梦想,生命就有无形的宽度与高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了梦想、这个国家和民族就能走向强盛、杰出与辉煌。一个有梦想的人是幸福的,一个有梦想的民族是充满希望和无穷力量的;让我们为自己的梦想而高歌前行,让我们为国家和民族的梦想而艰苦奋斗、矢志努力。 中国梦,我们的梦! 中国梦!全世界炎黄子孙千百年来的梦! 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 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富强。 愿:我们伟大的民族富足、和谐、安康。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近现代史新颖的演讲主题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近现代史新颖的演讲主题 篇一:近现代史课上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岁月如梭,光阴如箭,难忘的20XX年即将过去,崭新的20XX年正向我们走来。在历史的岁月长河中,中华民族克服了一切艰难险阻,开创了伟大复兴的新局面,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共同创造了富强、民族、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和学术转型的产物。在几代学者探索、争鸣的基础上,确立了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大约110年的中国历史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研究对象。运用现代化理论研究近代中国的历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近代中国的时代基调是革命,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变迁,以及中外关系的处理,区域发展,少数民族问题,阶级斗争的状况,无不或多或少与革命的进程相联系。在“革命史范式”主导下,采用现代化视角,更多关注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及其对于革命进程的作用,使近代史研究臻于完善,这是我们今天需要努力的。 20世纪对于中国近代史研究来说,是开端的世纪,是转型的世纪,是创新的世纪,也是收获的世纪。20世纪中国历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从传统中国历史学中分离出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产生,新中国建立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近代史研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结合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主要考察近代以来发生的历史巨变,把1840年至1949年所经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中国的近代史,是符合中国历史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的。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开始了独立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历程。 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 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同学们,处在21世纪富强的新中国,我们不会忘记,

中国古代饮茶文化的变迁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源远流长。 中国是最早采制和饮用茶的国家。古巴蜀国地区是最早种植茶树和饮用茶叶的地方。茶树的原产地是滇西南,至今在我国云、贵、川一带,仍然生长着许多参天的野生大茶树,树龄最高的达2700多年,人工栽培的大茶树也有800多年树龄的。《神农本草经》中曾记述了牛首人身的炎帝“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萘解之”的传说(萘即茶)。中国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巴志》中有记载说,3000年前的古巴蜀国已有种植茶树,并进贡天子周武王。 最初茶叶是作为蔬菜来食用的,后来人们发现茶叶具有解渴、提神和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于是将茶叶单独煮成菜羹,以后又将其熬煮成茶水作为饮料。商周时期,这种饮食茶叶的习惯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茶叶的苦中有甜,苦后回甘,令人回味,广泛受到普通人和王公贵族的喜爱。此时,巴蜀地区茶叶生产已有一定规模,并有优良品种进贡中央朝廷。春秋战国时期,茶叶传至黄河中下游地区。到战国末期,黄河流域饮茶之风开始流行。 茶名称的由来:在中国古代的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如荼、诧、苦茶、茗、皋卢、茶等。用的最多的是荼字,自唐以后才,茶字成为通用名称。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南方饮茶成风 汉代,茶的保健作用已日益受到重视,已经有专门的茶市,茶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所需的商品。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之风流传到长江中下游,茶叶已成为日常饮料,宴会、待客、祭祀都会用茶。文人雅士多喜喝茶,并有诗文反映茶事。更有晋代文人杜育专门歌颂茶叶的《荈赋》,涉及茶之性灵、生长情况及采摘、取水、择器、观汤色等各个方面,可以看出饮茶已不仅仅是解渴、提神、保健的需要,还具有一定的文化色彩。因此,魏晋南北朝是我国饮茶史上又一个重要阶段,也可以说是茶文化的逐步形成时期。 古代饮茶文化 唐代时饮茶风气传播全国 经过几个世纪的积累,到了唐代中期,饮茶风气已普及全国。唐朝南方已有43个州、郡产茶,遍及今天南方13个产茶省区,因此,我国产茶地区的格局在唐代已基本确立。 唐代茶叶生产发达,出现很多名茶,各地制茶技术也日益提高,精益求精。中国的茶叶和饮茶方式也是在唐代才大量向国外传播,特别是对日本和朝鲜的影响很大。因此,唐代是中国饮茶史上和茶文化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阶段,是中国茶文化的成熟时期,是茶文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唐朝饮茶盛行的另一个原因是佛教盛行。和尚坐禅,通夜不寐,只靠喝茶提神。佛门茶事盛行带动了善男信女争相饮茶。由于饮茶与禅宗关系密切,文人雅士又在品茶过程中追求禅的意境,因此有所谓“茶禅一味”之说。 唐代集茶文化之大成者是陆羽和他的名著《茶经》。《茶经》对唐代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茶经》把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是世界上第一部最完备的综合性茶学著作,对中国茶叶生产和饮用风气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陆羽首倡品饮艺术,他融儒、道、佛三教精神与饮茶活动为一体,开中国茶道之先河,为后世茶文化发展提供了典范。陆羽也因此被后人称为茶圣、茶神。 唐代是诗的朝代,许多著名诗人都与茶有缘。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多首茶诗。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之名句。李白、杜牧、刘禹锡都有佳作流传。尤以卢仝的七碗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名闻遐迩,诗中传神地描述了饮茶时的身心体验,成为历代传唱不衰的诗词佳作。全诗由得到贡茶阳羡茶的惊喜、饮茶过程及体验和感慨苍生三部分组成。另外与白居易世称“元白”的元稹,所

近代史演讲稿

上海大学 2014-2015 学年 冬季学期 课程名称:中国近代史纲要A 课程号:16584135 授课教师:艾萍 演讲题目:土地改革 演讲时间:2015.01.15 周四7-9 相关章节:第七章 小组成员:沈莉莉 14124285 王萌 14124380

土地改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是指土地所有权的再分配,即把一部分人占有的土地转移给另一部分人所有。 广义:土地改革不仅包括土地所有权的转移,而且包括土地租赁契约的改变。 政治学家亨廷顿曾经指出,土地改革的发生取决于两点: 一是农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 二是土地占有的不平等程度 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这两个要素都得到了满足。 土地改革对中国的必要性 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是一个传统农业国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农民占国家人口多数,并发展出灿烂的农业文明,有着较高的农业生产率。但由于季风气候等地理因素的影响,中国农业亦有着高风险、低回报的特点,十分脆弱。当中国即将面对现代化的时候,自然资源则相对短缺,尤其是土地资源,在清朝已经基本拓荒完毕了,因此人口和土地比例日益失调,土地兼并问题也日益恶化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农村社会的贫富差距增大,劳动者生存状况恶化,流民不断增多。 由此可见 旧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地主、富农残酷地剥削农民,贫农、雇农和中农终年辛勤劳动,却不得温饱。因此,土地改革迫在眉睫。 1947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西柏坡村军行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于同年十月十日由中共中央公布。 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全国解放后的新情况,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47 时期: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路线:在土地改革中,中共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意义:这种土地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了保卫胜利果实,农民们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中国饮茶法发展史

中国饮茶法发展史 集美大学轮机工程学院轮机工程专业0912班 摘要:中国的饮茶法共有二大类四小类,二大类是煮茶法和泡茶法。中国茶叶冲瀹技法经历了由粗到精、由精入微、又复归于自然的一个过程。因为茶文化的种子还在,因为茶道的精神还在,因为真正的煎茶法还在——在浩瀚的茶文化历史典籍里,在历代茶人淡泊宁静的心里,在这块饱受蹂躏而又生生不息的土地上,只要我们能静下心来,用心去倾听、体悟、感受、总结、实践,中国茶文化、中国茶道及饮茶法就能归复。 关键词:煎茶法,煮茶法,点茶法,泡茶法 前言:因为很多人对中国茶道、茶文化不太了解,现代的年轻人更是对碳酸饮料情有独钟,中国的茶风和茶道艺术逐渐湮没。种种现状令人担忧,我希望通过对《中国饮茶法发展史》这一专题的综述可以让更多人了解中国饮茶法发展史,给中国茶文化、中国茶道及饮茶法的归复带来一点点希望。 1.1 唐以前都属于粗放式煮饮法,即煮茶法。唐皮日休《茶中杂咏》序说:“自周以降及于国朝茶事,竟陵子陆季疵言之详矣。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者无异也。”茗粥即是用茶树生叶煮成羹汤。汉魏六朝的饮茶法,诚如皮日休所言,“浑而烹之”,煮成浓厚的羹汤而饮。那时还没有专门的煮茶、饮茶器具,往往是在鼎、釜中煮茶,用食碗饮茶。汉魏六朝时期的饮茶是煮茶法,以茶入鼎、釜而煮,盛到碗内饮用。 1.2 隋唐时期饮茶法中国饮茶至中唐始普及。隋朝短暂,茶事记载很少。唐朝茶以团饼为主,也有少量粗茶、散茶和米茶。隋唐时期的饮茶除沿续汉魏南北朝的煮茶法外,又有阉茶法和煎茶法。 1. 2.1 阉茶法陆羽在《茶经》里总结说:“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阉茶。”《茶经·七之事》引:“《广雅》云‘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这。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佐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这段文字是说:在川东鄂西交界一带地方,采叶制成饼茶,叶老的,则要用米汤处理方能做成茶饼。想饮茶时,先烤茶饼至赤色,再捣末设入瓷器中,用葱、姜、桔子作佐料,加入沸水浇泡。喝了可以醒酒,使人不想睡觉。如前所考,这种以沸水冲泡茶的泡茶法起始不会早于隋代,约在隋唐间。《茶经·六之饮》又载:“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乃斫、乃熬、乃炀、乃春、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活焉,谓之阉茶。”这段文字是说,所饮茶有粗、散、末、饼四类。粗茶要切碎,散茶,末茶入釜炒熬、烤干,饼茶春捣成茶末。无论饮哪种茶,都是将茶投入瓶子和缶(一种细口大腹的瓦器)之中,灌入沸水浸泡,此称为“阉茶”。1.2.2 煎茶法在汉语中,煎、煮义近,往往通用。本文所称的“煎茶法”特指陆羽所创的一种煮茶法,为了区别于汉魏南北朝的煮茶法故名“煎茶法”。其与煮茶法的主要区别有二,其一煎茶法入汤之茶一般是茶末,而煮茶法用散、末皆可;其二煎茶法汤于一沸投茶,并加以环搅,三沸则止,而煮茶法茶投冷、热水皆可,须经较长时间的煮熬。据《茶经》,煎茶法的程序有:备器、炙茶、碾罗、择水、取水、

中国古代饮茶方式变迁

中国古代饮茶方式变迁 中国古代的饮茶历史大致可划分为四个时期,即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宋和元明清。各个时期饮茶方式、方法各有特点。 汉魏六朝时期——煮茶法 汉魏两晋南北朝所饮何茶?如何饮茶?古籍虽有零星记录,但是却语焉不详。 《僮约》称“烹茶尽具”,《桐君录》记:“巴东别有真香茗,煎饮令人不眠”。晋郭璞《尔雅》注说:“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 唐朝皮日休在《茶中杂咏》序中说道:“自周以降及于国朝茶事,竟陵子陆季疵言之详矣。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者无异也。”茗粥即是用茶树生叶煮成羹汤。

汉魏六朝的饮茶法,诚如皮日休所言,“浑而烹之”,煮成浓厚的羹汤而饮。那时还没有专门的煮茶、饮茶器具,往往是在鼎、釜中煮茶,用食碗饮茶。 东晋杜育作《荈赋》,其中写道:“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泽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涉及择水、选器、酌茶。茶煮好之时,茶沫沉下,汤华浮上,亮如冬天的积雪,鲜似春日的百花。 既“酌之以匏”,以匏瓢舀茶汤,当在鼎、釜中煮茶。用匏瓢舀到“出自东隅”(今浙江一带)的瓯或碗中饮用。 总之,汉魏六朝时期的饮茶是煮茶法,以茶入鼎、釜而煮,盛到碗内饮用。

隋唐时期 隋唐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帝国。饮茶至中唐开始普及,形成“比星之饮”,“始自中地,流于塞外”。隋朝短暂,茶事记载很少。唐朝茶以团饼为主,也有少量粗茶、散茶和米茶。隋唐时期的饮茶除沿续汉魏南北朝的煮茶法外,又有泡(淹)茶法和煎茶法。 一、泡(淹)茶法 《茶经·七之事》引:“《广雅》云‘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这。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这段引文涉及制茶法、饮茶法,其意思是说:在川东鄂西交界一带地方,采叶制成饼茶,叶老的,则要用米汤处理方能做成茶饼。想饮茶时,先烤茶饼至赤色,再捣末设入瓷器中,用葱、姜、桔子作佐料,加入沸水浇泡。喝了可以醒酒,使人不想睡觉。这种以沸水冲泡茶的泡(淹)茶法起始约在隋唐间。 《茶经·六之饮》又载:“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乃斫、乃熬、乃炀、乃春、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活焉,谓之阉茶。”这段文字是说,所饮茶有粗、散、末、饼四类。粗茶要切碎,散茶、末茶入釜炒熬、烤干,饼茶春捣成茶末。无论饮哪种茶,都是将茶投入瓶子和缶(一种细口大腹的瓦器)之中,灌入

关于我的中国梦演讲稿最新版

关于我的中国梦演讲稿最新版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关于我的中国梦演讲稿范文篇 1 展翅高飞,是鸟儿的梦;自由奔放,是骏马的梦:百花盛开,是春日的梦;教书育人,是我的梦。 梦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梦是美丽的,是我们每个心中最真实的写照;梦是我们每个人前行的动力。中国梦,我的梦--教师梦。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射着我的时候,我迎来了崭新的一天,在这一天中,我和我的学生们一起经历吃饭、睡觉、学习。日复一日,不知不觉我已和他们一起走过了365个日日夜夜。在这期间,我抱怨、埋怨过,试图想要放弃、逃脱过;可就在我真正想要放弃的那一霎那,我才发现我不能,不能这样做。在心底的一个声音告诉我:要坚持,为了梦想,再坚持一天、一个星期、一个月。渐渐地,我意识到了我已经放不下了,我深深的爱上了他们,爱上了这个职业。 我所带的班级就是一个剧组,我就是导演。我想要导出充满时代气息的连续剧: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是它的主调;理解、友爱、开拓、创新是它的主色,爱这个集体和被爱这个集体是它的主要故事。作为导演,我精心设计着生动的情节、典型的角色,动人的故事奉献给63位演员。 想到自己培育的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我怎么能够放弃,应该引以为豪。想到自己要把知识的种子传播给孩子们,让他们学习到知识,长大后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想到将是用自己的知识灌溉祖国的未来;将是用自己的心血去呵护明天的希望,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心中不免泛起幸福的涟漪。 老师就是奉献的代名词。作了老师的我才深深体会到了奉献的快乐。看到孩子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脸,听到家长们满意的答案,我顿时感到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任重而道远。为了祖国的未来,为了民族的希望,也为了下一代的中国梦,我将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脚踏实地地编织自己的梦。 初初茅庐的我,讲课水平也不高,讲课内容也没有激情,也没有把学生管理的服服帖帖,但在我的心中怀有一份信仰,一份激情,一份奋斗,这些处处弥漫着中国梦的味道。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的演讲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的演讲美术学院摄影一班100606014 黄佩洁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内容是关于辛亥革命的.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纪念日。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革命,在中国历史舞台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我去回顾它、铭记它,并必将把它给我们传递的一种精神和历史使命延续到以后的无止尽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去。 当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失败之后,当转瞬即逝的戊戌变法落幕之时。资产阶级一场救国图强的立宪运动在当时外寇横行、内政腐朽的历史背景下有条不紊的开展起来。废帝制促共和为民族民权民生担起天者大任;兴同盟倡博爱号联俄联共联心创生国之新元。一大批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满怀着一腔热血,用生命谱写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那一腔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热忱,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敬畏. 1911年的10月10日这一天,古城武昌城头的枪声震撼了全中国,全世界。它敲响了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覆灭的丧钟,引发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伟大变革。这枪炮声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光荣与骄傲,也不仅仅是丰厚的物质文化财富,更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的卓越贡献和光辉的业绩,这场革命所产生的伟大而深远的影响,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它所留下来的宝贵的历史经验教训,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它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意义,它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永载史册,彪炳千秋。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古人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我们,这些生活在安乐世界里的当代大学生,怎该忘记这段历史?如今的我们要做的已不是追寻梦境中童话般的天真,而是在现实世界里脚踏实地的去践行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要将孙中山先生“博爱”的思想发扬光大,即使道路崎岖、布满荆棘,也该微笑着握紧拳头,因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中国茶道文化的发展历史

中国茶道文化的发展历史 秦汉以前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 顾炎武曾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认为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开始传播开来,肯定了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 最初是在巴蜀发展起来的。这一说法,已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认同。巴蜀产茶,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或更早,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关于巴蜀茶业在中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 西汉成帝时王褒的《童约》,才始见诸记载,内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 且出现了专门用具﹔从后一句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 如“武阳”一类的 茶叶市场。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中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不 仅仅是在秦之前,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仍是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 重要中心。 三国两晋长江中游成为茶业发展壮大 秦汉时期,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而传播。首先向东部、南部传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是一个佐证。茶陵是西汉时设的一 个县,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邻近江西、广东边界,表明西汉时期 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三国、西晋阶段,随荆 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 件和较好的经济文化水平,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 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三国时,孙吴据有东 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中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茶的饮用,也 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西晋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还可从西晋 时期《荆州土记》得到佐证。其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

一等奖中国梦演讲稿范文

一等奖中国梦演讲稿范文 友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小学的时候,爷爷曾对我说:一个人可以什么都没有,但就是不能没有梦想。 这句话,我一直记到现在。是的,正是因为有了梦想,人才能够经历坎坷磨难而依旧前行;正是因为有梦想,伟大的人物才能够历经沧桑却信心不改。人尚如此,国亦然。 五千年的斗转星移;五千年的潮起潮落;五千年的沧桑变化;五千年的滚滚黄河水;孕育着一个伟大民族的复兴之梦。 透过历史的眼眸,站在岁月的肩膀上,回望过去。 我看到盘古开天辟地,迸发出生命的光芒;我看到四大发明,使古老的中国异彩纷呈。我看到孔子,举起圣火照亮了几千年的文明;我看到丝绸、瓷器远涉重洋。 我也看到:圆明园内的冲天大火,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南京城里的烧杀抢掠。勇敢的炎黄子孙擦掉眼泪,擦干血迹,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抗争与探索:孙中山在黑夜里规划治国方略,在贫瘠的土地上运筹帷幄;远瞩,指引多灾多难的祖国从世纪的风雨中神奇地走过!许多中华儿女就执着于这个强国之梦,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上下求索。 而今,在实现这个梦想的新的历史征程上,总书记深情阐述中国梦,他引用了三句诗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熔铸于百余年中国沧桑巨变的历史图景,展现于几代人为民族复兴奋斗的艰辛历程。 2011年,姚明在退役发布会上感言:感谢这个伟大进步的时代,使我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国家,国家,先有国后有家。

今天,我们每个人未必像姚明那样尽情绽放了梦想,但我们都有自己的梦,也都或多或少地实现着自己的梦。每个人梦想的成长,都有中国梦的成长相伴。有了中国梦的强壮,我们自己的梦才能自由的飞行! 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已经落在我们的肩膀上。 新世纪的中国人,来吧,让我们携起手来,自强不息,唱响时代的音,圆梦中国!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感谢大家! 篇二 友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梦想,周而复始。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传承着一个长长梦,几经辗转,几经沉浮。 时至今日,汇聚成了一个梦,中国梦。 在这个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在父母双亲投注无限希望目光注视下。 我,一个普通的高中生,我的梦很简单,我的梦同样是我家人的梦——考上重点大学。我不是官二代,我也不是富二代,我仅仅爸妈普通的下一代,有人说:“你现在不努力学习,不在高考中折桂,你斗得赢富二代,赢得了官二代吗?”是的,这话我信了。所以,我的梦很简单,就是努力学习,考取重点大学,让父母过上好日子,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我坚信通过自己努力,这将不仅仅是一个梦,这个梦会我的手中慢慢成为现实。

(完整版)茶具发展简史

《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即为茶。这就是说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就开始利用茶了。中国茶文化渊源流长,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伴随着品茶的诞生,茶具也在文明的演进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部分。茶的盛行,最有功绩的当属陆羽,这位茶圣及其著作《茶经》将茶的地位提高到了修身养性的高度,而其中茶具文化又是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郎分。茶具一词最早见于西汉王褒的《僮约》赋中“烹茶尽具”一词,即指烹茶极讲究及其用具。纵观茶具的发展历史,对于茶具的讲究并非一开始就有之,它是随着茶文化的发展和饮茶习惯的改变而逐渐形成的。 茶的利用经历了从药用到食用到饮用,从煮食(战国)到煮饮(唐)再到泡饮(明代)的演变。人们饮茶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秦汉时期,饮茶之风逐渐传播开来。在唐代则成为举国之饮,成为茶在历史上的最盛时期,也是在这个时期,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陆羽的《茶经》问世。宋代,饮茶更是发展成为一种风气,一种时尚,一种典雅的艺术。 “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茶具,古文献中称为茶器。通常是指人们饮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器具。茶具是在“茶之为饮”以后出现的,并随着饮茶的发生而发生,随着饮茶的发展而发展。茶具的发生和发展,如同酒具和食具一样,历经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共用到专一、从粗糙到精致的过程。一般认为,中国最早饮茶的茶具,是与酒具、食具共用的。这种器具是一种小口大肚、陶制的缶。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黑陶器,便是当时食具兼作饮具的代表作品。 纵观茶具发展的脉络,不同时代的饮茶方式也有不同。如唐代以饮用煎茶、饼茶为主,饮茶方式多为煎茶法。时至宋代,人们尚饮饼茶,改为点茶法,并出现了斗茶和分茶,并以茶汤“面色鲜白”、乳花“著盏无水痕”为判定标准,改唐碗为宋盏。明代后促进了散茶的改进,受清饮之风的影响,唐宋用于炙茶、碾茶、煮茶等的茶具不再需要,而转为注重通过冲泡体现茶叶新绿本色的茶具,多为白色或淡色。 一、最早的饮茶器具(汉代) 很难说清楚,饮茶的器具与酒距、食具共用,有人说商代前后就有了茶具陶——口小、肚大。大多数专家认为我国最早的烧及饮茶器具的是西汉,王褒《亿约》(公元前59年“武阳买茶,享荼尽具”这个具可能是茶具或食具。二、专用茶具的出现茶学界公认最早的有关茶具的文学记载是西晉(公元265-316年) 左思(約公元250-約305年)的《娇女诗》,其中有“心为荼荈剧,吹噓对鼎砺。”這“鼎”當属茶具。二、完备的唐代茶具: 1茶具的形成期:汉代→→隋唐以前。从汉代到唐代,人们饮茶通常加葱、姜、橘子等物一起煮与煮汤(蔬菜)无差别,或用来解渴,或用于菜食,可能与食具共用。最早我国古人多用鼎和镬(huo)煮水 2专用茶具的确立(陆羽)唐代饮茶之风盛行,饮茶由粗放煮茶进入,精工煎茶阶段,于是茶具的艺术价值开始受到重视。为此,陆羽在总结前人饮茶使用的各种器具后,开列出28种茶具的名称,并描绘其式样,阐述其结构,指出其用途(见《茶经?四之器》)。这是中国茶具发展史上,对茶具的最明确、最系统、最完善的记录。从中可清晰地看到,唐代时中国茶具不但配套齐全,而且已是形制完备。如果说,陆羽在《茶经》中提及的只是民间的饮茶器具,那么,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成套饮茶器具,则为人们提供了大唐宫廷饮茶器具的物证。 三、兴盛的宋代茶具 宋代饮茶器具进人宋代,虽然饮茶方法有所改变,但无论是宋代初期的煮茶法和饮茶法并存,还是进人宋代中期以后,点茶法大行其道之时,其法都出自唐代。而且饮的茶与唐朝一样,仍然是以紧压茶为主,茶的加工方法也无多大变化,只是饼茶的花式品种有所改变罢了。所以,宋代的饮茶器具与唐代相比,在种类和数量上,并无多大变化。宋代民间饮茶多用茶盏,宋代建安(今福建建瓯)制造的一种稍带红色的黑茶盏,被时人看作是佳品,但宋人饮茶,更讲究烹瀹技艺,特别是盛行的斗茶,不但讲究点茶的技和艺,而且对斗茶用的茶和水,以及用于斗茶的器具,都要求精益求精,以达到斗茶的最佳效果。华丽的点茶法的流行、金银具的盛行、黑釉建盏的不可一世,子民们郁郁不得志之余,一门心思置身于“斗茶”的游戏之中,这对茶具如醉如痴、魂系梦牵,及宋人对茶艺精益求精的追求,也深深影响了近邻日本,逐渐日本茶道追名于世。

共筑中国梦演讲稿范文

共筑中国梦演讲稿范文 每个人都有梦想,自己小小的梦想。而且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小小的梦想能够实现,我们的祖国也有梦想,那个梦想是全国人民的梦想那就是中国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 共筑中国梦演讲稿范文,供你参考,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共筑中国梦演讲稿范文篇一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每个人都会做梦,都有自己的梦想。懒羊羊的梦想是把羊世界的零食都吃光;光头 强的梦想是砍光森林里的大树,换取大把大把的钞票;即将大学毕业的姐姐梦想有个好 工作。 我曾经的梦想是拥有喜羊羊的聪明智慧,芭比娃娃那样的隐形翅膀。当我说飞的 时候翅膀就会张开,把我带上蓝天,像小鸟一样自由地飞翔。现在我的梦想是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 今天老师告诉我们:每个人不只是要有自己的梦想,还要有更远大的梦想——中 国梦。我问妈妈,什么是中国梦? 妈妈说,中国梦应该是国力强盛,人民富足安定,没有腐败,没有污染,没有执法,也没有地沟油,没有劣质的假冒商品……,在同一片蓝天下,小朋友能健康成长,快乐读书! 我说,我知道了,一个梦,两个梦,三个梦,十三亿个梦,组合起来就会成为一 个伟大的中国梦。 共筑中国梦演讲稿范文篇二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中国梦,是你的,我的,他的,是大家共同的梦想,它是大家心底最美的期望和 信仰,它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搭建而成。它又怎么会是梦呢? 天空中下着蒙蒙细雨,我坐在窗前望着刷刷落下的雨点儿,心想:它们用自己的 生命换来了一片生机,滋润了干枯的植物,冲走了路上的灰尘……雨点的梦想是多么 无私!可我的梦想又是什么呢? 1997年,10岁的刘伟因触电意外失去了双臂。可刘伟不放弃,他开始用脚来学 习练钢琴,可想而知这需要要多大的付出,要知道正常人用手练了很多年都不一定会 有起色。刘伟每天练琴时间超过七小时。他是三点一线的生活练琴、学音乐,回家。

最新中国梦演讲稿3到5分钟

梦是一个很美的字,人们常说祝你美梦成真,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美梦成真,但我们要问自己你奋斗了吗?你为自己的梦想播种耕耘了吗? 生活中无论你我,有梦谁都了不起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人都应该有梦。国家没有梦,这个民族就是可悲的,可哀的;一个人没有梦就是行尸走肉。和你们一样,我也有一个梦——和亲人一起过平淡而幸福的生活。我的梦很普通,我的梦很平凡。但我认为它很美,很温馨。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记得在没踏入小学时,我一直过着和父母团聚的日子,很快乐,很幸福。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我就和年幼的弟弟跟着奶奶爷爷生活在一起。尽管奶奶爷爷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可父母的爱是爷爷奶奶所给予不了的,是一种难以表达的爱。每每看到别人在爸妈面前撒娇,在父母面前玩乐,我是多么的羡慕,多么的渴望,同时也多么的心痛。特别是过年时,别人家一家团圆,而我却是躺在床上仰望天空,我已经记不清和爸妈一块过年时啥滋味了。我曾经不止一次的流泪,也不止一次的幻想,不止一次的问自己,为什么别人的父母可以陪孩子,而我的父母却不能。我曾经还有过恨父母的想法,我开始对自己没信心,我变得害怕、自卑,难道父母不要我们了。渐渐的我懂了,我知道父母为什么一年都不回来几次,甚至一年就回来一次,有时只是他们其中的一员回来。天下没有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他们这样做是想给孩子一个更蓝的天空,让孩子飞的更远,让孩子的孩子不在像他们的孩子一样承受这种痛苦。 所以,在我很小时,内心就埋下了一颗种子,它现在正悄悄发芽,成长。它就是和亲人一起过平淡而幸福的生活,我不需要高重的权位,[莲~山课件 ]不需要过多的金钱。我认为钱权固然重要,但亲情更无价。“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语句,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人?我的梦想就是陪父母安度晚年、和爱人共织生活、陪孩子快乐成长。我认为它很美好,但它确实也很艰难。有人会说当今就业压力大,为了生活不得不在外奔波。但我们想想我们真的是没时间,还是在找理由。工作之余,我们可以抽出时间陪我们爱的人,父母需要儿子,妻子需要丈夫,孩子需要父亲,你可以看看他们那期盼的眼神、渴望的目光,你真的会心痛。 现在我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我一定努力学习自己的文化知识,积极锻炼自己的能力。尽管这个社会充满诱惑,我也不会堕落,也不会随波逐流。因为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自己的童年经历,不会忘记父母的辛勤的付出,不会忘记自己的梦。我感谢我的父母让我找得自我的梦、自我的人生目标。我一定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这个对于我来说平凡而伟大的梦——和家人一起过平淡而幸福的生活。我不会让我的子女走我的童年之路,我有信心,我也有责任,我更有奋斗不止的动力...... 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的梦,是和家人一起幸福的生活。一个人之所以受人尊重是因为他有梦、他有灵魂。我相信,我的梦一定会在汗水

中国梦演讲稿800字三篇

中国梦演讲稿800字三篇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我叫xxx,今天我演讲的内容是: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梦想,是一个常被提及的话题,它包含着人们对未来的向往 和无限的斗志。中国梦,是无数中华儿女为之奋斗的动力。 在古代,为了使国家经济发展,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 为后世繁盛建立了基础。辛亥革命的第一声枪响,拉开了中华民 族复兴之幕。在现代,为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人更不少。鲁迅, 把精湛犀利的语言编织成利剑,毫不留情的刺向敌人的心窝,用 一腔热血写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让我们世代传颂;雷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用他那颗火热的 心无私的帮助身边的人,人们将他歌颂;张海迪,身残志坚,用 不屈的脊梁,为我们社会主义文明,建树了一块耀眼的丰碑。 这些人,有的平凡,有的伟大,但他们都具有相同的精神, 也就是中国梦的本质: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的无私精神,在困难 面前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毅力激励我们前进!而他们的这种精 神不正值得我们学习吗? 成功的花,人们惊羡她现实的明艳!然而当初的芽儿,浸透 了奋斗的泪泉,洒遍牺牲的血雨。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学生,爱读书,并深深的被书征服,我的 梦想也很平凡,就是从现在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踏踏实实,严

以律己,戒骄戒躁。写好每一篇文章,争取当一名作家。我要书 写祖国的大好河山,让人们通过文字饱览祖国壮丽美观,就像身 临其境,陶冶情操。我要书写《青春励志录》,鼓励人们健康上进,拥有一个乐观的心态;我要书写那可歌可泣、英勇为国牺牲的革 命烈士,让人们在敬佩学习他们的同时,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我要用自己手中的笔表达对祖国的祝福和赞颂! 在成长的路上面临困难挫折,也是在考验我的意志。为了实 现中国梦,我要做一颗在高山上的苍松,把根深深扎进泥土,不 怕暴风雨。我要做一颗越卷越紧的饱满大白菜。中国梦,它不是 一句空喊的口号!要有一双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大脑,用行动去 实现中国梦! 少年强则国强,努力学习,为国争光!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篇二尊敬的各位领导、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 在发言前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就是:你们有梦吗?假如有 梦的同学请大声的回答我。很好!我想你们的梦一定是绚烂的、 美丽的、丰富的、美好的。生命因责任而美丽,人生因梦想而精彩。假如还在犹豫自己真正的的梦是什么?请认真听我们中国所 共同的梦——中国梦。 人生如梦,梦想是帆,每个人都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梦,但 我们同属一个国家,所以每个人的梦又与国家的兴衰荣辱紧密相

中国梦演讲稿3到5分钟

中国梦演讲稿3到5分钟 中国梦,我的梦演讲稿敬爱的老师,心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xx班的x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国梦,我的梦》。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14亿中华儿女满怀怡悦和豪情,共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华诞,共享宏伟祖国荣光!时间是宏伟的书写者,记录走过的足迹,写下历史的华章。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大地沧海桑田,我们宏伟祖国的面貌、宏伟人民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化。 2019年10月5日,京张高铁联调工作正式启动,这是一条从北京到张家口的新道路,全程不到一个小时。 这条高铁即将竣工,我不禁想起了100多年前由詹天佑组织修建的京张铁路,当时的中国,满目疮痍,被人看不起,外国人曾轻蔑地说,没有中国人能修建好这条铁路。如今,当我们再次修建这条铁路的时候,中国的高铁技术已经是世界第一。 经过70年的努力,中国综合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经济总量持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中国人民生活极大改善,人均寿命从35岁达到了77岁;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共同发展作出了严重贡献。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宏伟的梦想,很多人都在努力,只为实现这个梦想。 为了修筑川藏公路,筑路部队和工人靠着简易的工具,劈山凿石,仅用4年多,硬是修好了长达2000多公里的天路。但这条通向世界屋脊的路上,却长眠着数千名筑路烈士。 为了向祖国献石油,大庆石油工人立下了“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铮铮誓言。铁人王进喜带领钻井队的工人兄弟们,在极端艰辛的条件下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奇迹。 为了中国5G技术的研发,学霸少年申怡飞得知中国半导体行业远远落伍于世界优秀水平后,加入了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门研究5G技术。21岁的申怡飞,成为中国5G最年青的开创者。

中国近代史演讲文本

中国近代史 ——浅谈太平天国 简述: 1850年末至1851年初,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组成的领导集团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对满清朝廷的武力对抗,后建国号“太平天囯”,并于1853年攻下金陵,号称天京(今南京),定都于此。1864年,太平天囯首都天京被湘军攻陷,洪秀全之子兼继承人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虏。1872年,最后一支打着“太平天囯”旗号作战的太平军部队,翼王石达开余部李文彩,在贵州败亡。 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就此结束... 这便是我们一般人所了解的太平天国。然而,真实中的太平天国具体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走回时光的隧道,走进更为真实的“太平天国”。 “天国百姓必须“人无私财”,诸王居所犹如“神仙洞窟” 洪秀全起事后,曾宣称,“天父上帝人人共”“普天之下皆兄弟”。范文澜等人据此判断,认为太平天国在体制上实现了“政治平等”。而事实上,天国之等级森严,较之清廷,犹有过之。 天国定都南京后,从天王到两司马(领兵25人的小头目),划为16级,对袍服靴帽的材料、颜色,乃至头巾的尺寸,都做了严格规定。士兵和百姓不仅只能穿短衣衫,且要“女子去裙男去帽”。

与政治地位不平等相匹配的,是经济待遇上的天差地别。天国起事之初,萧朝贵就借“天兄下凡”说:“有银钱须要看得破, 不可分尔我。”随即规定禁止私藏金银,违者斩首。然而“人无私财”的“平等”仅限于士兵、百姓。 天国诸王一面收缴百姓家中金银,一面用来大建府邸。天王府在原两江总督府的基础上扩建,“周围十余里,墙高数丈”;东王府“穷极工巧,以耀同俦”;李鸿章曾惊叹忠王府“真如神仙洞窟”。王府中“碗筷皆以金,筷长近尺,沐盆亦以金”、“净桶夜壶具以金造”,圣库成为诸王的“小金库”。 诸王锦衣玉食尚不满足,还不遗余力聚敛财富。太平军领袖受贿对受贿习以为常,“伪王、伪尊官有喜庆事, 群下醵金争献礼物。”李秀成占领苏州后,“将现款一百五十万元及无量数之宝物尽入私囊”。 人人想要特权,洪秀全大封2700多个“王” 封王既能获得如此多的利益,当然人人都想过一回“王爷瘾”。天京事变后,洪秀全一度宣称“永不封王”。但在将族弟洪仁玕封为“干王”后,洪秀全也只好将陈玉成等有功大将一一封王。为了平衡内外权力,洪秀全又陆续加封了一批兄弟、子侄、女婿为王。依规定,凡授王者,“无不建府,皆并数家大宅而营造

中国梦演讲稿优秀范文【精选】

“一个人的梦......两个人的梦......十三亿人的梦......无数个人的梦,这些梦编织成了强大的——中国梦!”梦想是什么?“一个人有梦想便能振兴中华,梦想是必要的条件。”原来梦想可以振兴中华。 我的中国梦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的中国梦》。当有人问,你的梦想是什么时?我会大声的说:我的梦想是我要成为一个科学家。尽管我没有过人的才智,没有严密的思维,也没有特别准确的判断力,但是我仍不会放弃努力。尽管这个梦想距我很遥远,但我仍不会停止追求。尽管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挫折和无数的磨难,但我仍不会灰心丧气。因为我相信,只有经历困难和挫折,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以前,每当我看到科学家们令人瞩目的成就时,总会感到羡慕和敬佩。是他们,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是他们,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更是他们,为祖国的发展赢来了一个崭新的明天。因此,我想成为一个科学家,成为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每当我看到浪费时间的人时,我会为他们感到惋惜;每当我看到灰心丧气的人时,会为他们感到悲哀;每当我看到不务正业的人时,我会感到愤恨。因为他们没有看到自己的价值,没有属于自己的梦想。这样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而我,至少有一个梦想,一个目标。有了这个梦想,我就会一直努力下去,永不放弃。有了这个梦想,就等于把握了自己的人生航向,不会再迷失方向。有了这个梦想,就好象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一直通往胜利的顶峰。 雄关漫道真如铁,是对梦想的追求;而今迈步从头越,是对梦想的执着!我有梦,中国也有梦,我的梦就是国的梦。来吧,让我们携起手来,响应时代的号召,为了美好的明天,为了光荣的未来,前进!我的梦,中国梦! 我的中国梦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国梦,我的梦》,什么是梦?什么是中国梦?历史的点点滴滴如散落在偌大沙滩上的沙石贝壳,我悄悄走过,贪婪地看着这些晶莹宝贵的财富,时而拾起一两颗打动心灵的贝壳,寄出一份梦想,蹲下投放。中国梦,流淌在岁月。 沙滩上有一颗饱经沧桑的贝壳,那是中国遥遥五千年的故事。从黄帝开创历史到如今的我们诵读历史,我看到太多太多的事迹,每个中国人都拥有着同样的中国梦。富强!富强!中国梦的口号在继续。中国梦流淌过每个日日夜夜、每个中国人的内心。不管有多大的困难,地震、泥石流、洪灾,还是会有饱经沧桑后成功的微笑。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收藏岁月流淌过的每一个中国梦,战于世,立一生之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