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17课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案

第17课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案

第17课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条件、目的、概况、影响;开发南洋;倭寇;戚继光抗倭。

①引导学生识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①通过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张骞出使西域,培养学生比较、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引导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使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使学生初步学会多角度、多方位、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

④采用课堂讨论、想象等方式,探究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及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②引导学生收集关于郑和、戚继光的资料,作为小故事的素材,提高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的语言表达能力。

③鼓励学生向地理教师请教,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及到达国家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等,以增强各学科知识的联系,拓宽知识面。

④要求学生讲述戚继光抗倭的故事,使之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人民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精神。

②学习戚继光抗倭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③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时期,我国对外交往既有友好合作的一面,也有反侵略的一面,从而全面认识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特征。

重点和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

难点:如何全面地辩证地评价郑和下西洋

教学过程

要求学生预习,并收集郑和、戚继光的有关资料。

课前引导:明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对内不断强国化皇权,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随着明朝政权的巩固以及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外交上,也展开了一系列重大活动,这些活动既有友好交往的一面,也有反抗侵略的斗争。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事件。

导入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

1、条件和目的

2、概况

3、意义和影响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及其危害

2、戚继光抗倭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16课 郑和下西洋 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主备:肖丽 课时计划:2课时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中外的交往与冲突——郑和下西洋,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郑和下西洋的条件、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其核心是郑和下西洋的条件。通过明成祖时期郑和下西洋的壮举,阐述了明朝前期的政治统一、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的特点。理解它关键就是要充分利用文献资料、《郑和下西洋路线》的图片,明确地讲解出“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历史范围。教学的重点是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目的、特点,理解重点的关键是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阅读指导法、讲述法、图表展示法、自主探究法、分组讨论法,呈现。 二、目标及解析 1、目标定位: (1)学会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原因。 (2)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 (3)探究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2、目标解析: (1)学会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原因。也就是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其原因。 (2)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也就是要掌握郑和下西洋时间、目的、路线、意义。 (3)探究郑和下西洋的特点。也就是通过与欧洲航海家的航海的对比,从时间、规模、次数、范围等方面归纳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三、问题诊断与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是难以记住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和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的原因。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

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样,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要解决这一问题,主要是将《郑和下西洋路线》等制成课件,将航行路线动态地显示出来,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对于下西洋的原因,主要通过大量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将使用多媒体,这样便于学生形象、直观的理清本课的学习线索。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008年,中国有两件我们要铭记的事:一个是汶川地震;一个是背景奥运会。在奥运会的开幕式中,有这样的一个画面(展示奥运会开幕式中郑和下西洋的场景照片),这是为了纪念明朝时期中外交往的伟大壮举——郑和下西洋。在你了解的中国古代历史知识中,明朝以前中外友好往来的史实有哪些?(让学生把它写出来)。 授新课: 问题一、“西洋”指什么地方?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有哪些?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知道论丛史出。 问题1、西洋指什么地方? 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明确地讲解“西洋”的历史范围——明代的西洋,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问题2、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有哪些? 【探究活动1】阅读材料 材料一:史书记载:明,洪武末年时,“粮仓充实,国家安定”。明,建文帝时期,“人民富足,路无拾遗”。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极盛。 材料二:明朝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罗盘针的发明,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欧美主要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第17课法国大革命课后练习

第17课法国大革命 1.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D ) A.革命前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活跃 B.革命前存在着严重的等级制度 C.三级会议上国王没有满足第三等级的要求 D.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法国大革命被认为是一场真正的政治大革命。这场革命爆发的标志是( A ) A.攻占巴士底狱 B.三级会议的召开 C.拿破仑发动政变 D.颁布《人权宣言》 3.“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法国大革命宣示的重要原则。这一原则出自1789年颁布的( C )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共产党宣言》 4.学习世界史时,刘新同学发现1804—1814年间欧洲国界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D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法国大革命 C.美国独立战争 D.拿破仑战争 5.下列关于拿破仑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B ) A.1799年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 B.1804年称帝,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C.颁布法典,巩固了资产阶级政权 D.1812年远征俄罗斯失败,1814年下台 6.下列发生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C ) ①通过《人权宣言》②攻占巴士底狱③建立共和国④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A.①③④②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7.19世纪初,拿破仑对外战争的积极意义是( B ) A.拓展了法国的疆域 B.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 C.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 D.确立了欧洲各国资产阶级统治 8.有人说他是疯子,也有人说他是英雄,但谁也无法否认他对欧洲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他因战争起家,也因战争而倒台,更因一部法典而名扬欧洲。这位名震一时的枭雄是( A ) A.拿破仑 B.查理一世 C.华盛顿 D.亚历山大 9.《大国崛起》中提到:拿破仑战争是大革命的继续,拿破仑帝国是法国革命的最后阶段。它不仅敲响了几个世纪以来在欧洲居于支配地位的“王朝秩序”的丧钟,而且使欧洲大陆各国面临罗马帝国崩溃以来最为严重的霸权威胁。这段材料说明拿破仑战争( A ) ①是法国大革命的组成部分②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③侵害了被侵略国家的利益④被欧洲反法联军打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1815年敲响拿破仑帝国丧钟的事件是( D )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7课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第2课时)教案 岳麓版

第17课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课标内容] ①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②讲述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条件、目的、概况、影响;开发南洋;倭寇;戚继光抗倭。 ①引导学生识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②通过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张骞出使西域,培养学生比较、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引导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使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使学生初步学会多角度、多方位、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 ④采用课堂讨论、想象等方式,探究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及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②引导学生收集关于郑和、戚继光的资料,作为小故事的素材,提高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的语言表达能力。 ③鼓励学生向地理教师请教,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及到达国家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等,以增强各学科知识的联系,拓宽知识面。 ④要求学生讲述戚继光抗倭的故事,使之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人民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精神。 ②学习戚继光抗倭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③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时期,我国对外交往既有友好合作的一面,也有反侵略的一面,从而全面认识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特征。 [重点和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 难点:如何全面地辩证地评价郑和下西洋 [教学方法] 1

五年级下册第17课《梦想的力量》教案

五年级下册第17课《梦想的力量》教案《梦想的力量》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文中6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快速阅读。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含义。 4、了解瑞恩的梦想和他为实现梦想而做出的努力,体会瑞恩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 教学重、难点: 明白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瑞恩怎样做,这样做的意义何在,我们从瑞恩身上应该学到什么。 教学准备:关于非洲孩子生活状况的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 1、教师板书“梦想”。 2、请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梦想”? 3、“梦想”是我们心中最深切的最美好的渴望。人世间的很多奇迹都是源于梦想,并经过不懈的努力使梦想成真。人都应有梦想并为自己的梦想实现做出努力。同学们现在请你告诉大家:你的梦想是什么? 4、同学们的梦想都非常美好,希望你们时刻记住自己的梦想,并使梦想转化成前进的动力。(板书完课题)

5、现在就请你来阅读一个真实的故事,去感受梦想的力量。 【用梦想的概念及学生最美好的梦想,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想像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水到渠成地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并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流畅,圈出关键的词。 【通过整体感知,让学生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三、感受梦想,感动爱心 1、读文1、2自然段 ①说说瑞恩产生梦想的原因是什么? ②生概括,并指名读“在非洲……成千上万的孩子因为喝了受污染的水死去了。” ③出示非洲孩子生活的状况资料 ④齐读这段文字 教师:所以,瑞恩才有这样的一个梦想,(齐读)“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 瑞恩的梦想仅仅是为了挖一口井,让非洲的孩子喝上干净的水吗? 3、自由读课文3——13自然段。小组讨论。 4、学生自学,小组讨论。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17课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条件、目的、概况、影响;开发南洋;倭寇;戚继光抗倭。 1、引导学生识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2、通过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张骞出使西域,培养学生比较、理解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使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使学生初步学会多角度、多方位、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 4、采用课堂讨论、想象等方式,探究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及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2、引导学生收集关于郑和、戚继光的资料,作为小故事的素材,提高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的语言表达能力。 3、鼓励学生向地理教师请教,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及到达国家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等,以增强各学科知识的联系,拓宽知识面。 4、要求学生讲述戚继光抗倭的故事,使之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人民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精神。

②学习戚继光抗倭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③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时期,我国对外交往既有友好合作的一面,也有反侵略的一面,从而全面认识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特征。 [重点和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 难点:如何全面地辩证地评价郑和下西洋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图表法等。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明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对内不断强国化皇权,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随着明朝政权的巩固以及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外交上,也展开了一系列重大活动,这些活动既有友好交往的一面,也有反抗侵略的斗争。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事件。 一、郑和下西洋 1、条件和目的 A、郑和是什么人?(祥见课文P81小字) B、西洋指的是哪些地区?(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印度洋及沿海一带) C、郑和能够下西洋的历史条件是什么?(1、国力雄厚,武力强大,库藏充足----提供物质条件。2、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提高,指南者广泛应用,天文地理知识的积累-----科技技术。3、郑和本人的航海经验,勇敢,有才能。4、开放在政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加强与外界联系。 D、郑和下西洋的目的?(1说:寻找建文帝的下路。2说:炫耀国威,显示明朝的富强。主要是政治目的: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与外界的联系。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梦想的力量》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梦想的力量》教 案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读读记记“放弃、下旬、募捐、水泵、颠簸、节奏、簇拥、迫不及待、辛辛苦苦、一声不吭”等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从字里行间感受瑞恩心灵的美好,并懂得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3.领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教学重点: 体会瑞恩的梦想是怎么变成现实的,感受瑞恩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瑞恩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体会“梦想的力量”所蕴含的深意。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教师板书“梦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梦想”。 过渡语:“梦想”可能是我们心中最深切的、最美好的渴望。人世间的很多奇迹都源于梦想,并经过不懈的努力使梦想成真。人应该有梦想,并为自己梦想的实现作出努力。 2.同学们,现在请你告诉大家:你的梦想是什么? 小结:同学们的梦想都非常美好!希望你们能够时刻记住自己的 梦想,并使梦想转化成前进的动力。因为梦想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让你创造出无法想象的奇迹。(板书,完成课题)

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3.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一位主人公就叫瑞恩。他因为自己的一个梦想而改变了非洲一部分孩子的命运。正是这位小男孩用一颗金子般的心帮助了那些急需帮助的人们,让我们深深感动。现在就请同学们来阅读这个真实的故事,去感受梦想的力量吧。 二、整体感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检查预习情况,抽查读学生生字。(课件出示生字)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 (课文通过记叙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修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经过。) 3.尝试理解“课中的小男孩有怎样的梦想?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课件出示)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读第一、二自然段: ⑴瑞恩产生梦想的原因是什么? ⑵指名学生说并指名读“在非洲……成千上万的孩子因为喝了受污染的水死去了。” ⑶课件出示文字资料:非洲缺水资料。 (二)小组探究:学习3~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3~13自然段。思考:瑞恩的梦想是怎样变成现实的? 2.学生自学。 3.反馈:(“梦想”怎样实现的) 四、设身处地,升华情感

五年级下册第17课梦想的力量教案

五年级下册第17 课《梦想的力量》教 案 《梦想的力量》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文中6 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快速阅读。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含义。 4、了解瑞恩的梦想和他为实现梦想而做出的努力,体会瑞恩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 教学重、难点:明白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瑞恩怎样做,这样做的意义何在,我们从瑞恩身上应该学到什么。 教学准备:关于非洲孩子生活状况的资料教学时间:1 课时 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 1、教师板书“梦想”。 2、请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梦想”? 3、“梦想”是我们心中最深切的最美好的渴望。人世间的很多奇迹都是源于梦想,并经过不懈的努力使梦想成真。人都应有梦想并为自己的梦想实现做出努力。同学们现在请你告诉大家:你的梦想是什么? 4、同学们的梦想都非常美好,希望你们时刻记住自己的梦想,并使梦想转化成前进的动力。(板书完课题) 5、现在就请你来阅读一个真实的故事,去感受梦想的力量。

【用梦想的概念及学生最美好的梦想,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想像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水到渠成地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并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流畅,圈出关键的词。 【通过整体感知,让学生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三、感受梦想,感动爱心 1、读文1、2 自然段 ①说说瑞恩产生梦想的原因是什么? ②生概括,并指名读“在非洲... 成千上万的孩子因为 喝了受污染的水死去了。” ③出示非洲孩子生活的状况资料 ④齐读这段文字 教师:所以,瑞恩才有这样的一个梦想,(齐读)“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 瑞恩的梦想仅仅是为了挖一口井,让非洲的孩子喝上干净的水吗? 3、自由读课文3——13 自然段。小组讨论。 4、学生自学,小组讨论。 5、反馈 ①教师出示表格,小组讨论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历史史实。 2.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3.通过分析郑和下西洋成功原因、戚继光抗倭成功原因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学习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郑和下西洋。 2.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 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郑和下西洋》歌曲和纪念邮票导入。 二、课中学习 1.帆之荣——郑和下西洋 (1)展示《郑和下西洋》视频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视频和课本完

成有关问题并集体核实。 (2)结合材料分析: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的条件有哪些? (3)展示材料:苏禄国王访问中国和南洋开发。结合两则史料引导学生深入认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4)设想郑和远航运载的货物及有可能遇到的危险,引导学生感受郑和及其船队的优秀品质。 (5)通过“航海日”的设立和世界各地对郑和远航的评价,感知郑和远航对世界的影响。 2.帆之危——戚继光抗倭 (1)展示《戚继光》视频材料,结合课本引导学生完成自学的`有关问题。 (2)展示戚继光抗倭形势图,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戚继光抗倭的过程。 (3)展示戚继光的名言,引导学生分析戚继光身上体现的精神,及时对学生进 行爱国主义教育。 (4)分析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帆之辱——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学生自学课本,找出有关问题。 (2)补充澳门回归的有关史料: ①1987年4月13日中葡两国签订《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教案新人教版(1)

第17课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等基本史实。 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过程与方法 观察比较: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和盛况(邮票),比较中外远洋航行的不同作用。 综合分析:根据所学内容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 评价人物: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归纳综合,使学生认识到戚继光是我国古代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爱国主义:使学生通过了解郑和下西洋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以及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难点: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 教学方法 启发与探究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 易错易漏易混点 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 教学过程 课前检测 为何明成祖朱棣的陵墓那么宏伟?(他是第一位葬在北京的明朝皇帝,那时明朝经济发达,国力强盛。) 导入新课 这就为当时进行远洋航行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出现了杰出的航海家郑和。 检查预习 介绍一下郑和 讲授新课 郑和下西洋 学生阅读84-87页“导入框”以及本目课文、插图、地图、资料等,在教师启发下,作读书标注并思考回答: 1.这里说的“西洋”指哪些地方?(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同桌学生合作,一个翻到新学案63页,另一个翻到课本85页,对照回答: 2.郑和下西洋从哪里出发?(刘家港) 3.他们沿途经过的国家或地区,今天各叫什么名称?(占城——越南;爪哇等——印度尼西亚;满剌加——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榜葛拉——孟加拉印度;古里——印度;天方——沙特阿拉伯;木骨都束) 4.完成88页“练一练”: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5.学生观察彩图23《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结合课本86页插图和资料,回答:郑和下西洋有什么历史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在航海事业的发展史上居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 戚继光抗倭

《民族英雄戚继光》教学设计之六

《民族英雄戚继光》教学设计之六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记叙了我国明朝将领戚继光为解除东南沿海的倭患,组建军队,英勇抗击倭寇的故事。 【学情分析】 文章故事情节集中,内容简单,没有艰涩难懂的词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时抓住重点句,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掌握本课内容。【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积累词句。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戚继光的英勇,有智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搜集、交流有关戚继光的故事。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戚继光被称为民族英雄的原因。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启发点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的哪些民族英雄?我国明朝,就有一位抗日的民族英雄(生:戚继光)。[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边读边把不会读的字、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并结合

上下文或查字典解决。自己思考或查字典后,仍不理解的词句意思,课文内容,用笔画标注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指名认读生字(词),交流认字的方法。(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指名读课文,教师及时指导,尽量做到:不读错音,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不读破句。 2.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什么。 (四)自读探究,交流学习所得 1.默读思考。 戚继光为什么要组建、训练“戚家军”?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戚继光作战英勇,很有智谋?为什么说戚继光是一位民族英雄? 2.小组交流、讨论,体会戚继光的爱国、英勇、智慧。 3.师作归纳小结。 (五)、感情朗读,情感升华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搜集有关抗击倭寇的历史故事,进一步增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抄写、积累本课的好词。 板书设计:作战勇敢 28*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击倭寇 很有智谋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案

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等基本史实识记要求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观察比较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和盛况(邮票),比较中外远洋航行的不同作用能力训练综合分析根据所学内容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 过程方法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归纳综合,使学生认识到戚继光评价人物 是我国古代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 情感态度xx情操 价值观爱国主义使学生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使学生通过了解郑和下西洋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以及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郑和下xx、xx抗倭 教学难点: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通过我们前面所学有关明朝的一些情况,我们可以了解到明朝前期继续延续了宋元以来的发展轨迹,甚至有些方面还超过了前代,那时明朝经济发达,国力强盛。在此基础上我们今天来了解一下有关明朝的一节新的内容:明朝的对外关系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郑和下xx 简单介绍郑和其人 (学生阅读本目课文、插图、地图、资料以及多媒体图片等,在教师启发下,作读书标注并思考回答: 1、“西洋”是指哪些地方?(展示相关地图) 2、郑和下西洋的盛况(由学生阅书归纳,教师补充,并展示相关邮票) 3、分组讨论: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目的有那些? 4、向学生展示《郑和与哥伦布远洋航行对照表》 5、分组讨论:郑和下xx有什么影响? 二、xx抗倭 简单介绍xx其人 (展示《倭寇图》,请学生阅书后回答) 1、什么叫倭寇?为什么要抗倭? 2、戚家军和岳家军有哪些共同点?又存在哪些不同之处? 3、思考与讨论: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尽管都名垂千古,但不能被称为民族英雄,戚继光却被称为民族英雄,这是为什么? 4、“动脑筋”:戚继光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三、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 (学生阅读本目课文、插图,然后回答) !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的原由? 2其基本情况如何?

第17课《梦想的力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

第17课《梦想的力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 第17课《梦想的力量》教学设计板书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读读记记“放弃、下旬、募捐、水泵、颠簸、节奏、簇拥、迫不及待、辛辛苦苦、一声不吭”等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从字里行间感受瑞恩心灵的美好,并懂得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能简要地复述故事,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教学重点:体会瑞恩的梦想是怎么变成现实的,感受瑞恩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 1. 1. 2. 1 “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 (三)学习3~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3~13自然段。思考:瑞恩的梦想是怎样变成现实的,实现这个梦想具体分几个步骤? 2.学生自学。 3.反馈:(“梦想”怎样实现的) (1)筹集70块钱(板书) 瑞恩为攒够这70块钱,做了很多额外的家务活。 a.在课文中找出瑞恩做家务活的句段朗读。 b.感受70元的来之不易

(2)筹集2000块钱(板书) 当他得知70元钱只能买一个水泵,而挖一口井需要2000元时,他只是兴奋地说:“那我就多干些活挣更多的钱吧!”他的执着感动了好心人。妈妈的一位朋友把瑞恩的事写成了文章,刊登在当地的报纸上。短短2个月,就筹集到了可以打一口井的钱。 (3)筹集买钻井机的钱(板书) 同年9月,当他听工程师说人工凿井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20个人干10天才可以完成时,他——读:一声不吭的瑞恩突然说:“那我来攒钱买钻井机吧。”他的声音很小,但很坚定,“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这一个梦想看是简单,其实要耗费多少心血啊!从70元钱的一个水泵到2000元“洁净的水”募捐项目到再增加钻井机。这对一位六岁的孩子来说谈何容易。假使仅仅靠瑞恩一个人的力量这个梦想永远无法实现。除了瑞恩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外,还靠什么使瑞恩的梦想成真? 4 2 3.感 (1 (2 4 1. 2. 话。参考题目:《执着的瑞恩》、《瑞恩的梦想》、《瑞恩的井》……也可以自己命题。 板书:17*梦想的力量 筹集70元 为非洲的孩子挖井筹集2000元 筹集买钻井机的钱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练习题 川教版

第17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一、选择题 1.1789年7月14日,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日记中写下“今日无事”,他认为无事的这一天却成为法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日子。因为这一天 A. 三级会议的召开 B. 资产阶级颁布《人权宣言》 C. 拿破仑颁布《法典》 D. 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2.“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材料反映的理念是 A. 宗教自由,“君权神授” B. 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 C. 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由开明的君主执政 D. 工人们享有普选权,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3.《大国崛起》一书认为:“拿破仑战争是大革命的继续,拿破仑帝国是法国革命的最后阶段。”充分肯定了拿破仑 A. 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B. 占领了欧洲大片领土 C. 击退了反法联盟多次进攻 D. 扫荡了欧洲封建势力 4.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 A. 处死国王路易十六 B. 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监狱 C. 三级会议的召开 D.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5.对于如何读历史,毛泽东认为:“西洋史应特别留心法国大革命。”这主要因为法国大革命A. 彻底摧毁封建制度,广泛传播民主共和思想 B. 取得了民族独立,同时走上民主政治道路C. 是工人阶级夺取政权的尝试 D. 是一场“欧洲范围的革命” 6.“1793年3月,反法同盟组成,陆续有7个国家参加。它们从四面八方向法国攻来。”“反法同盟”的此举,是为了 A. 推翻罗马教廷统治 B. 干涉法国大革命 C. 颁布《人权宣言》 D. 参加凡尔登战役7.史学家评论道:“拿破仑致力于扫除旧秩序。贵族和教士失掉了他们的特权,拿破仑大军开到哪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宗教宽容的原则就传播到哪里。大革命思想的传播成为许多欧洲国家自由传统发展的重要一环。”该史学家认为拿破仑战争 A. 对全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甚微 B. 完全摧毁欧洲各国封建君主制度 C. 打击封建势力,推动了社会发展 D. 推动启蒙运动在法国发展到高潮 8.《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中指出“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7课梦想的力量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组17《梦想的力 量》教学设计 17* 梦想的力量 一、教材简析: 1、课文通过记叙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修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经过,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著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梦想的力量在课文中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小瑞恩的梦想不仅鼓动着他本人前进的风帆,激励着他克服重重困难,坚定执著地为达到梦想的彼岸而奋斗;同时也感动并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其中,最终使梦想成为现实;这个梦想的实现也使安格鲁的村民们对瑞恩以及加拿大人民感激不尽,从而增进了加非人民的友谊。 2、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和事情发展顺序,叙述了瑞恩梦想的实现大体经历了以下步骤:一是筹集70块钱,二是筹集2 000块钱,三是筹集买钻井机的钱,四是打出第一口井,之后打出了30口水井。作者是如何将这三次筹款写清楚、写具体的,这正是学生需要向作者学习的表达方法。 二、设计理念: 1、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教育学生做人要善良、富有同情心、懂得关爱他人,做事要有明确的目标、执著的态度并要坚持不懈地奋斗;二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本课的教学设计从质疑课题入手,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然后通过读、思、议、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梦想的力量”(也是爱的力量),引导学生全程参与,使他们读懂并理解课文,在阅读有趣的故事中受到启发与教育,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 三、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放弃、下旬、募捐、水泵、颠簸、节奏、簇拥、迫不及待、辛辛苦苦、一声不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快速阅读。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从字里行间感受瑞恩心灵的美好,并懂得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4.领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瑞恩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教学难点:体会“梦想的力量”所蕴含的深意。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教师板书“梦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梦想,你有什么梦想。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第17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培优练习川教版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培优练习 1.拿破仑对俄国的入侵曾让俄国诗人普希金非常憎恨,拿破仑去世后,普希金却将他视为对抗专制的救世主。普希金态度的转变,是因为他认识到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A.稳定了法国政局 B.在客观上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 C.促进商业发展 D.扩大了法国疆域 2.法国《人权宣言》第十一条主张:“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在开篇提出:“国民议会在上帝面前并在他的庇护之下确认并宣布下述的人与公民的权利。”这说明《人权宣言》的核心之一是() A.反对言论受限 B.主张信仰上帝 C.强调天赋人权 D.强调法治 3.“当宣布登基的时候,他宣誓效忠于1789年的革命原则,也就是尊重人权、自由、平等,他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通过这个民法,确立法国大革命的原则。”这里的“他”是指()A.克伦威尔 B.华盛顿 C.拿破仑 D.罗伯斯庇尔 4.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写道:“.…“粉碎了封建制度的基础,割去了长在这个基础上的封建头脑……而他在法国境外则到处根据需要清除各种封建的形式,为的是要给法国资产阶级社会在欧洲大陆上创造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适当环境。”可见,拿破仑() A.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 B.推动了法国经济的发展 C.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 D.推动了世界民主法制 5.请根据下面三幅图片反应的历史场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逻辑关系合理清晰,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图一:法国等级制度图二:攻占巴士底狱图三:处死路易十六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普希金却将他视为对抗专制的救世主”,结合课本所学,1804集拿破仑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在位期间,多次打败反法同盟,控制欧洲大片地区,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具有革命和侵略扩张的双重性,既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维护了法国资产阶级利益,又巩固了大革命的成果,又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由此可知普希金态度的转变,是因为他认识到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客观上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B项符合题意;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发动政变,夺取了国家政权,稳定了法国政局,A项不合题意;打破了的对外战争,没有促进商业的发展。C项不合题意;拿破仑的对外战争确实扩大了对外战争,但是对俄国无益不是普希金转变的原因,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2.【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反映的是人有言论自由;“国民议会在上帝面前并在他的庇护之下确认并宣布下述的人与公民的权利。”反映的是国会赋予人与公民的权利。结合课本所学,《人权宣言》,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第15课_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1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郑和船队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一说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一说寻找建文帝,《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一说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有史料称郑和下西洋使“贫民致富”“国用充足”;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等说法。面对这么多的说法,我们该取哪一种观点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明朝的对外关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郑和下西洋 1.人物介绍 郑和,本姓马,小名三保,云南人,回族。由于他在朱棣夺取皇位的斗争中多次立功,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他被赐名郑和。人称“三宝太监”,是我国明朝著名的航海家,曾率船队七下西洋。 2.阅读教材《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3.教师提问:西洋是指什么地方? 提示: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 4.教师提问:郑和的船队会遇到哪些困难? 提示: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缺少淡水、食物等海上物资;在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对力量的攻击(海盗等)。 5.思考讨论:郑和为什么能够下西洋? 提示:(1)明朝国家强盛统一,政治清明,有雄厚的经济基础。(2)明朝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及航海图的利用,为航海创造了条件。(3)郑和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精神及出众的个人能力。(4)统治者的支持。

郑和大号宝船长151.8米,宽61.6米,其甲板面积大约相当于4个篮球场的面积,或一个标准足球场。 8.课外探究:课后收集资料,将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作比较,感受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9.教师明确:郑和下西洋——(1)时间早、规模大、范围广。(2)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10.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提示:(1)郑和的远航,连接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2)郑和的远航,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3)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目标导学二:戚继光抗倭 1.阅读教材“戚继光抗倭”一目,了解倭寇的含义。 提示: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2.史料解读 材料一:鸳鸯阵 材料二: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猷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飚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戚继光用兵,威名震寰宇。然当张居正、谭纶任国事则成,厥后张鼎思、张希皋等居言路则废。任将之道,亦可知矣。 3.根据材料和教材,分组讨论戚继光平息倭寇的情况。 提示: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4.学生分组讨论对戚继光的正确评价。 提示: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5.拓展延伸:结合材料二,分组讨论戚继光取得胜利的原因。 提示:(1)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3)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民族向心力。(4)戚继光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目标导学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葡萄牙侵略澳门的概况。 提示: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三、课堂总结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频繁,属于友好往来。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后者表现为冲突与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17梦想的力量

梦想的力量 【教材内容】 《梦想的力量》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课文第十册第四单元第十七课(需1课时)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读来令人心灵震撼和感动不已的课文。一个加拿大年仅六岁的小朋友,要为遥远的非洲的小朋友们挖一口井。课文充溢了浓浓的人性美,小瑞恩的善良,富有同情心令我们倍受感动。 【学情分析】 课文篇幅较长,初读课文时刻让同学借助“阅读提示”独立阅读课文,指导同学深入细致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有关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快速阅读,并能简要地复故事。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 4、领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能运用到自身的习作中去。 【教学理念】 教育同学做人要善良,富有同情心,懂得关爱他人,做事要有明确的目标,执着的态度,并要坚持不懈地奋斗,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同学体会瑞恩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体会“梦想的力量”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梦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梦想”。 过渡语:“梦想”可能是我们心中最深切的、最美好的渴望。 人世间的很多奇迹都源于梦想,并经过不懈的努力使梦想成真。人应该有梦想,并为自身梦想的实现作出努力。 2、同学们,现在请你告诉大家:你的梦想是什么? 小结:同学们的梦想都非常美好!希望你们能够时刻记住自 身的梦想,并使梦想转化成前进的动力。 因为梦想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让你发明出无法想象的奇 迹。(板书,完成课题) 3、现在就请同学们来阅读一个真实的故事,去感受梦想的力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把自身认为不好理解的段落认真读一读。 3、接读课文,纠正字音。 4、重点理解以下词语: 筹齐:筹集齐全。本课是指瑞恩筹集到了可以打一口井的钱。 募捐:广泛征集捐款或物品。 颠簸:上下震荡。 羞涩:难为情,态度不自然。 簇拥:(许多人)紧紧围着。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2019年精选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七单元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17课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

2019年精选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七单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17课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岳麓版知识点练习-含答案解析四十六 第1题【单选题】 2009年1月6日,中国海军舰艇编队抵达亚丁湾海域,执行护航和反海盗国际使命,在他们的军歌《奔赴索马里》中提到中国最负盛名的水手—郑和,那么,历史上郑和能够七下西洋的最根本条件是( ) A、海上交通发达 B、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C、指南针用于航海 D、造船技术高超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是因为( ) A、郑和是伟大的航海家 B、规模大、航程远、次数多 C、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D、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关于这一壮举的历史意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种民间经济文化友好交流 B、使明朝获得良好经济效益 C、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 D、促进了明朝手工业的发展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中国海军为和谐海洋亮剑/中华勇士/铁血儿男/无畏征程/早有郑和六百年/英雄水兵/勇往直前”,在这首为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壮行的《奔赴索马里》中,借六百多年前的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来激励将士们勇往直前。那么,历史上郑和的足迹最远到达了( ) A、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B、地中海沿岸和非洲西海岸 C、印度洋沿岸和好望角 D、大西洋沿岸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郑和远航被誉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到达最远的地方是( ) A、西域 B、爪哇 C、苏门答腊 D、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历史人物总是与历史事件相连,下列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搭配不正确的是( ) A、唐中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B、戚继光——抗击倭寇 C、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 D、雍正帝——设置驻藏大臣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左图右史”形象地说明了历史地图、图表、图示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性。下图反映的历史史实是( )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教案汇编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17 课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条件、目的、概况、影响;开发南洋;倭寇;戚继光抗倭。 1、引导学生识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2、通过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张骞出使西域,培养学生比较、理解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使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使学生初步学会多角度、多方位、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 4、采用课堂讨论、想象等方式,探究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及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2、引导学生收集关于郑和、戚继光的资料,作为小故事的素材,提高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的语言表达能力。 3、鼓励学生向地理教师请教,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及到达国家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等,以增强各学科知识的联系,拓宽知识面。 4、要求学生讲述戚继光抗倭的故事,使之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人民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精神。 ②学习戚继光抗倭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③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时期,我国对外交往既有友好合作的一面,也有反侵略的一面,从而全面认识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特征。[ 重点和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难点:如何全面地辩证地评价郑和下西洋 [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图表法等。 [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明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对内不断强国化皇权,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随着明朝政权的巩固以及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外交上,也展开了一系列重大活动,这些活动既有友好交往的一面,也有反抗侵略的斗争。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事件。 一、郑和下西洋 1、条件和目的 A、郑和是什么人?(祥见课文P81 小字) B、西洋指的是哪些地区?(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印度洋及沿 海一带) C、郑和能够下西洋的历史条件是什么?(1、国力雄厚,武 强大,库藏充足--- 提供物质条件。2、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提高, 指南者广泛应用,天文地理知识的积累科技技术。3、郑和本人的航海经验,勇敢,有才能。4、开放在政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加强与外界联系。 D、郑和下西洋的目的?(1 说:寻找建文帝的下路。2说:炫耀国威,显示明朝的富强。主要是政治目的: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与外界的联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