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不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

不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

第七讲 不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

(2003年9月3日)

最近经济学界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是人民币汇率,今天我想从汇率的形成过程来说明供给、需求和均衡的概念,进而介绍不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理论。

汇率的形成

汇率是不同国家之间货币的比价,而货币是用来购买商品的,所以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汇率是不同货币的购买力之比。这是一种流行的谬误。货币可以购买的商品有很多,两种货币买某一商品有一个购买力的比,买另一种商品又有另外一个购买力之比。正因为两种货币对不同商品的购买力之比各不相同,才会有国际贸易。如果笼统地说汇率是购买力之比,则两国之间将会产生千差万别的不同汇率,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汇率是货币的边际购买力之比。

当给定一个汇率的时候,两国的厂商会根据它来决定对外贸易。例如中国有成千上万种商品,我们可以对某种商品进行核算:如果把它出口到美国,出售所得的美元按照当前汇率能否换回足够多的人民币,以弥补商品的全部出口成本。若是,显然存在赚钱的机会,我将出口该产品,否则我就不会做这笔生意。

可见商品出口是受汇率影响的。外汇价格越高(本币贬值),用外币换得的本币较多,哪怕出口商品的成本较高,也还是有利可图,所以可供出口的商品越多;反之,如果汇价越低(本币升值),值得出口的商品就越少。

出口商通过出口商品换回外汇,并随时卖掉外汇,他是外汇市场的供应者。又因为商品出口量跟外汇价格是正相关,外汇价格愈高(或本币价格愈低)出口就愈多,所以外汇供应和外汇价格也是正相关。反映在坐标图上,是一条向右上方爬升的曲线,我们称之为外汇的供应曲线。

道理类似,情况相反:对进口商来说,外汇价格越低(本币升值),用本币换得的外币越多,用本币衡量的外国货越便宜,值得进口的商品就越多;而汇价越高(本币贬值),他愿意进口的商品就越少。进口商需要购买外汇去进口商品,他是外汇市场上的需求方。又因为商品进口跟外汇价格是负相关,所以外汇需求和外汇价格也是负相关。反映在坐标图上,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我们称之为外汇的需求曲线(如下图)。

外汇的供求除了贸易还有投资,它引起的外汇供求变化与贸易相似。例如,当美元价格升高(本币贬值)时,同样多的美元可以换成更多的人民币,完成一个投资项目所用的美元变少,就会鼓励外国人更多地来华投资,这

将促使外汇供应增多。外汇的需求也是类似的道理。总的来说,外汇的供求是两条斜相交曲线。


在外汇可以自由买卖的市场上,汇率总是趋于供求曲线的交点。举例说,当汇价偏高(本币贬值)时,出口商生意好做,赚汇较多,他们要将较多的外汇换成人民币,这时,外汇的供应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汇价偏高,进口商的生意不好做,对外汇的需求减少。这两方面因素都会促使汇价下降。当汇价降低到供求曲线的交点时,出口商的换汇成本(为赚取一元外币所需出口的商品的本币价格)跟进口商的用汇效益(每花一元外币进口来的商品的本币价格)相等,外汇市场的价格和供求才会稳定下来。此时均衡汇率就等于某一特定的进、出口商品在两国的价格比,所以说汇率是边际购买力之比。也可以说,汇率是该特定出口品的换汇成本;也是该特定进口品的用汇效益。

当外汇市场达到均衡时,能保证国际交易利益的最大化。如下图,在某个市场价格下,出口商卖出一定量的外汇。这些外汇是通过出口商品换来的,但它们的换汇成本各不相同。有的商品不太赚钱,它所换回的外汇的成本就高,有的商品很赚钱,它所换回的外汇的成本就低。也就是说,出口商每卖出一块他们所赚的外汇,都要赚一份利润,但每一块外汇赚取的利润不同,它等于市场外汇价格减去各自的换汇成本,而总利润就是这些差的和。反映在图上,就是竖线构成的上半个阴影三角形。


类似的道理,进口商要购买外汇,进口商品,销售商品,收回本币。他买进每一块外汇都能赚一份利润,这利润等于他的用汇效益减去外汇的市场价格,利润总和就是图上的竖线构成的下半阴影三角形。两个三角形合起来,就是全部交易利益。

市场均衡价格是最优价格,因为一旦外汇价格偏离均衡点,外贸利益总和将受到损失。下图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假设官方人为规定一个偏高的外汇价格,市场上外汇的购买量将因价格上升而减少,即进口商的用汇减少,因而进口的量也相应减少。如前所述,进口商的利润等于用汇效益减去规定的外汇价格,即图中需求线下粗竖线的阴影三角形。出口商的利润等于规定汇价减去换汇成本,如果出口商所赚的外汇只用于供给进口商用,就必须限制出口量到左边垂直线的地方。此时出口商所赚取的利润就减少为图中供应线上细竖线构成的阴影梯形。与均衡状态相比,此时外贸交易量萎缩,外贸利益总和也减少,减少的外贸利益为图中斜线阴影三角形。但在一个自由的市场上出口商将会增加出口,一直到右边垂直线的地方。


由于市场上的外汇供过于求,需要中央银行用发行本币的方法,按规定汇价收购盈余的外汇(这就形成了外汇储备),否则这种价格将无法维持。也正是由于官方的干预,外汇价格偏高(或本币价格偏低),致使出口大于进口,出现贸易顺差。如果本币价格定得太高,则发生相反的情况,就是贸易出现逆差,外汇供给不足,此时创汇成为头等任务。

我国从本币定价过高变到定价过低,两种情况都经历过。不过现在早已外汇供给过剩,但是由于惯性,仍然在鼓励创汇。不愿意取消出口退税及各种优惠出口的政策,表扬出口创汇,将创汇额作为竞赛指标,老是担心外贸出现逆差。

市场均衡的特点

外汇市场是整个市场的缩影。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市场会达到一般均衡状态,此时,资源配置和社会福利将达到最优。但实际上,由于垄断、外部性、公共产品等因素的存在,很难实现完全竞争和一般均衡。一般均衡是一种理想状态,在现实中不存在,但作为经济分析的基础,这个假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就像刚体力学假定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变形为零,这个假定根本不成立,但并不影响力学分析的正确应用;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证明中要假定一个封闭系统和外界没有热量交换,这也完全不符合事实,宇宙中一切物体都有和外界的热交换。但有了这个假定定律才能够证明。

完全竞争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在已经达到市场均衡的状态下,一切获利的机会都会被利用。一切额外的收益都是有成本的,而且收益的价值等于获益的成本。

拿节能来说,很多人认为节能一定能有所收益。其实这个想法不对,节能都是有成本的。在一般均衡状态下节能的收益已经被所支付的成本所抵消,否则就还没有达到均衡。有人说,随手关灯总不需要成本吧?不对。要所有人都自觉随手关灯,我们必须耗费一定的宣传教育成本。如果宣传成本低于节能收益,说明这种宣传教育还没有做到家,或者说我们所处的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环境。一旦我们处在一个完全竞争的环境,一切的获利机会都会被利用到,你为了获益付出的成本刚好跟你的收益抵消,这就是市场均衡。

类似地,一个人如果嫌银行的利率太低,想把存款从银行里提出来,改买股票或基金,他能否赚到更多的钱呢?按照市场均衡理论,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如果买股票必定赚更多的钱,银行里的存款早就流到了股市里。也就是说,目前的银行利率和股市指数已经包含了两种投资方式的收益状况的信息。如果你能够在股市里赚到钱,那一定是你对股市有特别的研究,或者

愿意承担额外风险。股票市场为什么没有人保险?除了失败的概率难以确定,更因为如果有人保险,则额外收益只能由保险公司所得。另外还有基金,那是专家通过专门研究为客户挑选出来的股票组合,盈利的可能很高,但这种盈利必定被专家的服务费用所抵消,它不可能让你赚到更多的钱。

有没有某种方法可以通过精确预测股票价格赚到钱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如果有这样的方法,大家都能预测股票将涨到什么价位,价格就会立刻涨到这一点,结果谁也赚不到钱。换句话讲,任何时候的股票价格已经包含了所有可以预测的信息。这解释了1953年英国统计学家Kendall的发现。当时电子计算机刚刚问世,他试图借助这项新发明追寻出股票价格波动的模式。结果他发现,股市价格没有任何模式可循,它就像一个醉汉走步一样,遵循一种随机行走规律(Random Walk)。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买卖股票的人已经将他们对行情的全部信息用来决定现在的买卖行为,并由此决定了现在的价格。而未来的价格变化则完全由现在无从知晓的因素所左右,从而表现为一系列的随机事件。这是均衡市场理论的又一个应用。

还有一个例子是企业金融学中的一个重要定律,叫MM定理(以Modigliani和Miller两位经济学家命名)。这个定理研究在企业的金融资产结构中,自有资金、股票和债券的比例应该如何决定,可以使企业的市场价值为极大?研究的结果表明,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假设没有税收、没有交易费用,不存在信息不对称,并且扣除风险成本之后,任何比例的金融资产结构的市场价值是都相等的。但在分别引入税收、交易费用、风险等干扰因素后,企业的最优资产结构将发生变化。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优惠政策将破坏一个均衡市场(除非原来的市场本来就不均衡),破坏均衡的结果是资源配置效率降低。而且优惠的另一面是歧视,有优惠必定有歧视。优惠了外资,就是歧视内资,优惠了开发区,就是歧视非开发区。所以税收应该遵循中性原则,对征收对象一视同仁,避免发生市场失衡和资源配置扭曲。我们经常听到“利用税收杠杆调节经济”这样的话,这其实是违反市场均衡最优原理的,应该尽量避免。

在完全竞争市场里,所有的获益机都会被利用到,没有任何空子可钻——这就是它最重要的特点。当然这只是静态的说法。从动态的角度看,因为人口、技术、资源等因素的变化,市场总会产生新的盈利机会。

自然垄断

自然垄断是妨碍完全竞争和市场均衡的一个重大因素。

所谓自然垄断,是由于规模经济

,使得某一行业只有在一个企业生产的时候才是最有效率的。这主要是因为边际成本递减和由此造成的平均成本递减。我们知道,对一般企业来说,随着产量的增加,产品的生产成本往往是先下降后上升。但自然垄断行业的特点是产品的平均成本持续下降,生产越多,平均成本越低。所以一旦有一个企业进入市场,别的企业就不可能再进来,因为原来的企业产量大、成本低,后来的企业肯定竞争不过它。这样就形成了垄断。例如电话、铁路、供水、天然气等。

自然垄断的行业特点跟庞大的固定投资和网络效应有关。例如电话业务,需要投入大量的先期成本,建造基础设施,然后才能提供通讯服务。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使用的人数越多,不但平均成本降低,而且每个人得到的效用就越大,因为他可以和更多的人通话。只有一个人的电话网是不会有用户的。由于这种情况,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与其让多家企业竞争,不如把全部生产都交给一家企业。这样可以避免每家都生产一点、但每家都吃不饱(从而平均成本居高不下),造成资源浪费。所以理论上讲,对自然垄断的行业要保护他的垄断性,不让别的企业进入竞争。不过正如上述,事实上不会有企业跟他竞争。

当然,也有人指出,自然垄断的本质是一个市场容量问题。当市场容量不够的时候,可容纳的企业就少。但一旦市场容量扩大,一个产品服务系统可能无法满足全部市场需求,新的竞争机会就出现了。例如,一个城市的人口是100万,用一个供水系统就足够了,但如果城市人口增加到200万,就可能需要建造新的供水系统,这时就可以引入新的竞争企业。

无论如何,对于自然垄断企业来说,存在一个产品定价的两难处境。根据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只有当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时才能保证资源配置最优。但如果垄断企业遵循这一原则,因为其边际成本递减,收入不能弥补成本,将导致企业亏损和破产。另一方面,如果让企业自由定价,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定价会远远高于边际成本,这将造成资源配置扭曲,损害消费者利益,同时阻碍生产效率的提高。

价格应该等于边际成本,因为此价格反映的是生产产品所耗费的社会资源,消费者根据这个信息作出选择,将会使社会资源流向效率最高和效用最大的地方。事实上,只要存在充分的竞争,价格总是等于边际成本的。但在垄断定价下,价格高于边际成本,使得消费者减少了应有的消费,消费量降低到最优水平之下,从而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在缺乏竞争的情况下,垄断者可以轻而易举地攫取

超额利润,他就不会有积极性去降低成本、改进技术,从而阻碍了生产效率的提高。

此外,在政府开办的垄断企业中,也会出现定价低于边际成本的情况。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某些必要消费品上。为了照顾低收入群体等原因,对某些企业,政府拿出补贴,让他们向社会提供价格低于成本的产品。例如北京的电价就是补贴价,政府为此提供的价格补贴每年高达几百亿元。有人认为这只是把居民税收转化成了社会福利。其实不然,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电价低于边际成本,居民的用电超出合理水平,从而导致了社会资源的浪费。而正确的做法是:提高电价,让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同时单独对低收入居民给予专门的电价补贴,这样既能兼顾社会公平,又能保证社会资源配置最优。

下面有一个例子来说明垄断定价和社会资源配置的微妙关系。

我们知道,一辆汽车在普通公路行驶跟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有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情况下,从整个社会减少资源损耗、提高运输效率的角度来说,汽车应该走高速公路,而不应该走普通公路。但是,高速公路有一个收费的问题:如果驾驶者认为收费偏高,他就不会选择高速公路,此时,要让汽车上高速公路,收费就必须降低。但如果收费降低,高速公路的投资回本又成了问题。现在要问:是优化社会资源配置要紧,还是投资还本要紧?

这个问题我想过很长时间,其实这里面有两个不同的资源配置问题:立项之前是该不该投资的问题,资源配置的问题是这些钢筋水泥该不该用在这条高速路上;公路建成之后资源配置问题变了,是汽车应该走哪条路的问题,因为钢筋水泥已经沉没在高速公路的修建中,再也不能换作它用了,能够变的是汽车应该走哪条路。在高速公路建造之前,我们要作经济可行性分析,看看它的运营前景如何。如果预计这条公路不能赚钱,那么这个项目就不应该上马。但一旦公路建成,面临的问题就变了。不管这条公路能不能赚钱,它的投资成本已经无法转移用途。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确实无法吸引足够的车流量,就应该降低收费。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出发,汽车应该走高速公路,所以,在能够弥补运营维护成本的前提下,我们应该降低收费,吸引更多的车流量。至于无法收回全部投资,是当初的错误决策所致,已经无法挽回,降低收费是对目前的资源状况作出的最佳选择。

汽车该走高速而走了普通公路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普通公路不收费。其实,普通公路也是有成本的,不收费就会使司机做出错误决策。所以要解决汽车合理用路的问题,应该让普通公路同

样收费。所收的费应该等于汽车在上面行驶所发生的边际成本。

其他垄断问题

关于垄断的形成,前面说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边际成本降低,就是说用户越多、产量越大、成本越低。电网就有这样的特点。你建好了一个电网,每增加一个用户,它的平均成本越低。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这种垄断可能被打破。以往的电力传输之所以依赖于大电网,就是因为它的规模经济,大电厂的发电成本低。但现在出现了很多先进的小型发电技术(例如小燃气轮机发电),它的发电成本低、损耗少,使用灵活方便,这样一来,原来的大发电厂的垄断优势就被逐渐地削弱了。

技术专利也可能造成垄断。大家知道,现在我们用的键盘叫Qwert键盘(由左上方的字母键命名),它的按键排列是不合理的,这是因为早期的键盘是机械式的,为了避免因打字员击键过快而造成机械故障,键盘的设计者故意把字母进行了不合理的排列,以减缓打字员的击键速度。到了现在,键盘已经不存在机械故障的问题,按理说速度应该是越快越好,但原先的字母排列却一直没有改变。这是因为原先的键盘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主流地位,人们已经完全适应了它,要从头开始推广新的键盘,难度非常之大。这就是所谓的路径依赖。也就是说,在技术或者制度的演进中人们一旦选择了某种技术发展和演进的道路,就很可能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而不容易跳转到另一条道路上去。换一个说法,凡是在多步骤的选择中,每一步都可以“洗牌重来”的游戏就没有路径依赖,而如果这一次的选择依赖于上一次选择的结果,就发生路径依赖。拿微软的Windows软件来说,因为它最先占据了个人电脑操作系统的主流市场,以后就很难换成别的软件。作为应用软件的开发商,不得不和它兼容。而作为用户,过去使用了微软,为了使用更多的应用软件,也就不得不继续依赖于它。如此相互影响,到最后,它的统治地位几乎不可能被其他厂商动摇。这就是因为路径依赖导致的垄断。

垄断企业应该如何定价?前面说过,优化资源配置理想的定价方法是按边际成本定价,也就是把价格定为和你最后增加的用户的成本相等。但如果按这个方法企业显然要吃亏,因为企业的边际成本是下降的,当前增加的用户成本比先前的低,按当前的用户成本定价,以前的用户成本就无法收回了。作为国有垄断企业,有人认为可以亏损经营,然后由政府用税收予以补贴,但这个问题有很多争论。作为私有的垄断企业,为了不亏损,只能按政府核准的平均成本来定价。但这么做又有好多问题。我们知道,

“成本”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很难界定,如果采取“成本+利润”的定价模式,企业势必把很多不合理的开支列入成本,这样就侵害了消费者和其他竞争企业的利益。而什么样的利润才是合理的利润,也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所以,垄断企业的定价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对于市场竞争的企业,边际成本定价是最佳的方法,但对垄断企业的定价,找不到一个万全之策,各种方法各有利弊,只能在其中寻求调和。

对垄断产品的定价原则,上面说了应该是平均成本。这个平均成本应该包括资本在其他地方投资应该能够得到的边际回报,也就是银行的利率。道理虽然简单,实施起来一点也不容易,因为什么是成本是非常含糊的。许多国家都用政府核准的方法给垄断企业定价。一般认为政府大公无私,能够照顾各方面的利益。然而且不说政府有政府自己的问题,比如贪污腐化、官僚低效,而且一旦政府定了价,企业可以服从,也可以暗中抵制。美国加州的电力危机就是电力行业不满政府定价,故意停建电厂,造成电力严重短缺。所以德国对垄断行业定价另有一套理论,就是由企业自己定价,但要透明化,接受公众的监督。

财政补贴也会造成垄断。比如中国很多地方的政府补贴居民用电,造成电价过低。不少人买了电采暖装置,利用补贴电价以得到好处,由此造成了很大程度的资源浪费。能源补贴还会造成环境破坏。我们知道,一般而言能源使用会对环境会产生负面影响,作为社会来说,是一种福利损失,但这种损失却无法体现到企业的生产成本里去,这种情况叫做外部性。外部性需要政府予以纠正,纠正的方法是把社会损失作为成本摊加到企业的产品价格中,否则,企业生产的能源产品和对环境的损害将偏离最优的均衡水平。所以,为了优化资源配置和减少环境污染,政府不但应该取消对能源的价格补贴,还要想法设法将企业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也就是要对能源使用征环境税。需要指出的是,除了负面的外部性,也有正的外部性,例如养蜜蜂、办教育等,这是值得肯定和需要促进的外部性。政府同样可以通过奖励具有正面外部性的企业来增进社会福利。

垄断产品有很多特殊的形态。比如说,某一种书,它是唯一的,很多旅游景点(例如故宫、金字塔),它也是不可替代的,这都是垄断产品。垄断产品是不可替代的,同时它的需求曲线也是向下倾斜的,所以,为了最大限度地赚取利润,垄断者会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例如书商,他会把一种新书的价格定高,首先卖给那些收入较高的读者,在这些收入较高的读者购买书

籍之后,产品势必滞销,此时书商可以降价,把书籍卖给下一批消费者。如此反复,书价逐渐下降,到最后,书商以很低的边际成本把书卖给最后一批消费者。这样,书商能够沿着需求线定价,把消费者剩余都转变成利润。不过,因为图书往往面临类似产品的竞争,且很多图书的效用会随时间逐渐降低,所以实施这种方法也不一定有效。

最后我想谈谈非政府组织的问题。非政府组织的特点是不能营利但是又为社会所需要,所以它的管理比较困难。我们知道,在市场中,参与者都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这么做的结果是使社会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但有一些物品,对社会的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些物品本身却不能拿到市场上去出售,这就需要以某种特定的方式来组织提供。这里最明显的例子是慈善事业。慈善事业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非常有益的,但“慈善”却不能直接通过市场来组织生产,这就需要慈善机构作为中介来对它进行经营。还有博物馆、图书馆、免费公园、某些科研艺术机构,等等,都是社会需要却不能依靠市场存活的。对于企业,只要保证充分的竞争,可以交由市场决定其命运;对于垄断性企业,可以通过政府监管、舆论监督等方式进行控制;但对非营利性组织的设立和运行,既不能依靠市场,又不能完全依靠政府,这就产生了如何管理、如何监督的问题。

非营利机构的产品和服务不能直接通过出售,它的生存要靠社会各方的资助和捐赠,这就产生了如何衡量其投入和产出的问题。对于企业,它的成本就是投入,它的收入就是产出,它的目标是追求盈利,它的亏损就意味着破产,这都是显而易见的。而这些标准在非营利机构身上就变得模糊起来,它的所谓“社会效益”根本无法准确衡量。于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非营利组织?我们需要多少非营利组织?什么是好的和差的非营利组织?就成了具有现实意义的疑难问题。

在国外,越来越多的个人选择把遗产捐赠给社会,其中不乏财产雄厚的富人,这使得非营利机构的资金来源越来越多,于是,如何有效合理地的运用这些数目巨大的资本财富就成为了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因为非营利机构拥有的资金量越来越大,如果使用不当,对社会财富增殖将产生不利影响。为此,美国出现了专门针对非营利机构的效益评价方法,它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步骤来衡量非营利机构的运作效率,促使资金向效率最高的机构流动,以保证社会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

随着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中国的非营利组织也发展起来,相信今后中国的非营利事业会更

加兴旺发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