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三课百日维新

第三课百日维新

第三课百日维新
第三课百日维新

2010-2013学年上学期高二历史学案第 周 第3课 百日维新(第3课时) 编写人:李艳辉 审定人: 情境导入

1897年底,德国、俄国强占胶州湾一级旅顺和大连,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迫在眉睫的民族危亡,激发起中国知识分子高涨的爱国热情。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酝酿数年的维新运动正式拉开帷幕,进入了政治实践的阶段。 一、【课程标准】

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百日维新的进步意义 二、【重点难点】

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基本内容。 难点:对百日维新的评价。 三、【知识结构】

四、【知识梳理】

(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

1、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1897年,德国强占,俄国强占,第二年,法国强租广州湾,英国强租“新界”和。

2、维新运动转入政治实践。

①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上清帝第六书》。②又通过总理衙门向光绪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等书籍,帮助光绪帝进一步坚定开展维新变法的决心。③1898年春,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④1898年,在推动下,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二)百日维新

1、维新变法的开始。

(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1.“百日维新”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2.为什么说“百日维新”基本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与要求?

六、【问题点睛】

1、有的史学家认为在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期,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经历了“睁眼看世界”、“走出国门看世界”和“仿洋改制看世界”三个历程。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①简要分析中国人民探索所经过的每个历程的主要原因;②简要评述三个历程的实践结果。

①“睁眼看世界”。受鸦片战争失败的强烈刺激,一批有识之士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历史、地理,总结失败的教训,寻找御敌的方法。“走出国门看世界”。在太平天国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重打击下,清政府统治集团为挽救统治,进行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仿洋改制看世界”。甲午战争失败后,马关之辱和瓜分狂潮,使中国人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和耻辱感。先进的中国人把认识世界与变法维新结合起来。

②“走出国门看世界”使得清政府陆续派官吏常驻外国,并派遣留学生。客观上也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仿洋改制看世界”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政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2、想一想,康有为在“百日维新”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起到了何种作用?

解题关键:顾问和策划者,推动作用。

思路引领:光绪帝对康有为建议的采纳情况;康有为在“百日维新”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提示:康有为在“百日维新”中充当了光绪帝的顾问,是维新变法运动的策划者。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不仅承担了传统意义上的“治国平天下”的责任,而且还是新知识、新思想的传播者,更是破坏旧秩序的身体力行者。他们的相当一部分主张被光绪帝采纳,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七、【智慧火花】

八、【随堂测评】

1、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正式开始维新变法。当时中国面临的形势是()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C.帝国主义结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D.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2、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主要是为了()

A.反对封建专制 B.反对外国侵略 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加强自身地位3、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关键是()

A.发展民族工商业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B.拥有广大群众的支持

C.把维新变法同救亡图存结合在一起 D.得到光绪皇帝的支持

4、促成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5、戊戌变法运动的阶级基础是()

A、爱国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

B、光绪皇帝和部分清政府的官员

C、开明地主阶级和爱国知识分子

D、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阶级

6、保国会的宗旨是“保国家政权土地,保人民种类之自立,保圣教之不失,”

表明保国会①反对君主专制,要求民主政治②主张土地变革③以挽救民族危亡为政治目标④保护中国的传统思想()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③④

D、③④

7、百日维新措施中,直接触及顽固派利益的是()

A、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B、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C、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工商业

D、精简机构,裁减冗员

8、戊戌变法的内容没有涉及的问题是()

A、变革政体

B、撤并机构

C、改革财政

D、改革军队

9、某学堂因废八股、设西学而受到当地官员的传讯。他们抗辩道:“此乃当今

皇上旨意,何罪之有?”这个“皇上”指的是()

A、道光帝

B、咸丰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10、戊戌变法在教育方面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开办京师大学堂

B、废除八股

C、设立译书局

D、废除科举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第3课《百日维新》教案

第3课百日维新教案 ★课标要求 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康有为两次上书,进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组织保国会,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掌握百日维新的开始的标志和基本内容。 2、理解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分析百日维新的进步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探究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列表归纳和问题探究维新变法的内容,进行材料收集和讨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己任,要求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巨大进步。 2、维新变法运动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产物,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器物递进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深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基本内容。 难点:对百日维新的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趋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派走到历史前台,在中国资产阶级远未成熟的时候,发动了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维新运动进入政治实践阶段。 【讲述内容】 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 维新派做了大量的准备,特别是思想舆论准备,目的是为了把其政治主张付诸于社会实践,实现社会改良。19世纪末,推动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是什么?表现在哪里? 1、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 (1)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加深 【合作探究】1: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背景有哪些? (1)外因:十九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增大资本输出,加剧了殖民掠夺。(根本原因) (2)内因: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和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助长了列强的侵华野心。(直接原因) ①1897年德国军队强占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 ③法国租借广州湾; ④英国租借后来称之为“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是中日两国在面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情况下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他们的异同点你知道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欢迎大家阅读。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 相同点:(1)背景相同,改革前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2)性质相同,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 (4)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 1)社会背景不同: 其一、日本明治维新前夕,农民的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越来越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的不满增强,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其二、中国戊戌变法前夕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不同: 其一、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

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清扫敌对旧势力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其二、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守旧势力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3)政策措施不同: 其一、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其二、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4)国际环境不同: 其一、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中期,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开始。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其二、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区别一,改革的国情不同 从1185年直到1868年明治维新前的德川幕府时代,日本的实际统治权都被各种不同的征夷大所掌握,日本的天皇只是一个名义上

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为何昙花一现 1898年是中国农历纪年的戊戌年,光绪皇帝在这年夏天宣布维新变法。在短短的103天时间里,光绪颁布了300多道变法谕旨,240多件最高指示,内容涉及各个领域。变法的决心之强,规模之大,震动了整个东方世界。但是在103天之后,变法突然中止。光绪皇帝被终身软禁,变法六君子血溅菜市口,旗手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轰轰烈烈的百日维新,就此落下苍凉的帷幕。戊戌变法经历的这103天,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诡异的时间段。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是近代以来中国首次有意识地进行制度变革、适应现代化挑战的尝试。但这次措施并不过激的改良运动,却以流血的悲剧结束,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严重受挫。对于变法的失败,当然有诸多复杂深刻的原因。下面我以仅了解到的知识,从主客观、内外因,以及主要人物的错误等方面加以分析。 最不能忽略的是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其中,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政治上不敢否定封建君主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思想上提倡学习西学,却仍打着孔子旗号。其次,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他们虽然疾呼救亡图存,却乞求西方列强的支持,结果都落了空。再次,惧怕人们群众。他们不但脱离人们群众,而急切惧怕甚至仇视人们群众。他们没有认识到“回天之力”掌握在人们群众手中。 从客观方面来看,变法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维新势力与保守势力的力量对比。当时,力量对比的天平明显地倾斜于保守派。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十分微弱,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维新派代表势力弱小,很多人自身还保留着封建士大夫的痕迹。他们既没有严密的组织,也不掌握实权和军队,而是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一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只能依靠上谕来推行变法新政,但百日维新中所下的上谕真正得到执行的其实很少。从严格意义上讲,维新派始终没有成为真正的改革实践者。另外,作为中国近代社会新生力量的民族资本家群体中,很少有人直接参与或支持维新变法。而仅仅由一些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来鼓动变法,这样变法失败的命运就不可避免了。 从主观上看,戊戌维新的领导人基本上是一批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的书生,他们大多饱读诗书,忧国忧民,学问渊博,具有政治热情抱负,却缺少谋略和政治经验及才干。没有政治斗争经验的维新派,奢望变法立刻产生奇效,迅速扭转中国长期形成的积贫积弱局面,其实是欲速则不达。维新派举止失当,过于激进,加速了失败的步伐。首先,维新派在舆论宣传上采用了过激的言辞和一意孤行、感情用事的做法。更有甚者,提出:“杀几个一二品的红顶子,改革就成功了。”这种不理智的策略,只能减少维新派的同情者和支持者。其次,维新派没有建立广泛而又坚强的同盟。对改革者来说,最大限度地争取温和派的支持,最大限度地扩大同盟军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否则,只能四面楚歌,陷于被动之中。尽管翁同龢提出了“调和两宫”的主张,让慈禧而不是光绪充当维新变法的领袖,但都被康有为等人拒绝了。最终,慈禧认定维新派只忠于光绪而仇视她,进而怀疑维新派的变法

比较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共同点: 第一,从外部环境看,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在本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全面侵略、社会面临着殖民地化或半殖民地化严重危机时所发生的政治运动。 第二,从运动的社会性质看,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在本质上都是以带有某种半殖民地化色彩的封建社会为母体,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变革。 第三,从改革的内容上看,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包括着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等诸方面变革,两个运动所涉及、所要解决的,都不是枝节性的而是社会体制、社会制度问题。第四,从运动的实行方式上看,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由围绕着皇帝的一个政治集团酝酿、引发、组织、施行,自上而下地采取颁布政令、法令等方式进行的。 区别: 第一,维新派没有军政实权,也没有广大人民作后盾,只有一个连自己地位也朝夕难保的傀儡皇帝。在明治维新前夕,以长州蕃为首的革新派即以“开港倒幕”、“强蕃割据”为口号,展开反封建的倒幕运动。长州、萨摩、土佐、肥前诸蕃,不仅有“船中八策”、“王政复古”、“辞官纳地”的方案、纲领,还有事实上的“王政造成的以天皇为核心的政治权威”,它恰恰是改革的领导者和推行者。第二,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另一个重要区别点是,它们历史文化背景有很大的不同。日本民族具有开放性 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传统。中国的情况比较复杂。思想文化上的闭关自守则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落后的重要原因。正是在这样封闭的历史氛围中,戊戌志士们悲壮而激越的呼号,才显得特别的孤独。第三,中国是一个大国,而日本,则是一个相对狭小的岛国,这种空间背景的差异,也给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成败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第四,从革新派所运用的策略来比较,以明治天皇为首的维新派显得较为条理、有序,而戊戌变法在操作上则显得紊乱和操之过急。

高中历史 第3课 百日维新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1(1)

第3课百日维新 1.“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为实现上述思想,百日维新中维新派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 ①允许官民上书言事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③设立京师大学堂④改革科举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材料主要体现了戊戌变法教育改革的相关信息,故①与题干要求不符。 答案:B 2.在百日维新期间,山东烟台牟平的学子张子昭得知变法的消息后痛哭流涕,当即手写血书,痛骂康、梁。在维新的措施中,最令他反感的应是( ) A.设立京师大学堂 B.废除八股文 C.派留学生出国留学 D.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材料中的“学子”。当时的读书人,读的是四书五经,期望通过八股取士取得功名,以光宗耀祖。戊戌变法的法令中,明确规定废除八股,这就断了其当官之路。 答案:B 3.“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 A.统治者的决策有了大量的依据 B.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的强烈愿望 C.君主专制统治已不得人心 D.戊戌变法得到全国各阶层的热烈欢迎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的能力。百日维新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鼓舞欢蹈”是他们备受鼓舞的体现。

答案:B 4.下列措施中在百日维新中被维新派搁置起来的是( ) A.设立议院 B.发展工商业 C.改革科举制度 D.改革政府机构 解析:此题考查百日维新的内容,B、C、D三项在改革措施中都有体现。 答案:A 5.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评价,错误的是( ) A.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没有反映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C.有利于科学文化的传播 D.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解析:本题考查对百日维新的评价。戊戌变法基本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故B 项表述错误。 答案:B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源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井上毅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请回答:

第9单元 第3课《百日维新》(含详解)

第3课百日维新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基础达标(36分) 1.最早掀起强占中国租借地的国家是( )。 A.美国B.法国C.英国D.德国 答案 D 2.维新变法期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其主要目的是( )。 A.宣传维新思想B.维护封建制度 C.学习西方先进技术D.挽救民族危亡 答案 B 3.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达到高潮的事件是( )。 A.公车上书B.成立保国会 C.百日维新D.进呈《上清帝第六书》 答案 C 4.下列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中,光绪帝在百日维新中没有采纳的是( )。 A.撤并政府机构B.实行君主立宪 C.改革科举制度D.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答案 B 5.“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统治者的决策有了大量的依据 B.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的强烈愿望 C.君主专制统治已不得人心 D.戊戌变法得到全国各阶层的热烈欢迎 答案 B 6.戊戌变法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 A.开办京师大学堂B.废除八股 C.设立译书局D.废除科举考试 答案 D 7.观察右图,戊戌变法期间,肃亲王请外国军官训练 他的儿子们,这表明戊戌变法( )。 A.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B.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C.实现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 D.增强了中国的军事实力 解析 作为亲王,亲自雇外国军官训练自己的儿子,这是受戊戌变法军事改革 措施的影响,这说明戊戌变法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答案 B 8.在光绪帝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中,没有涉及的是( )。 A.废除旗人的特权B.改革科举制度 C.鼓励发展农工商业D.改变中国的政体 解析 在变法中,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先前提出的“行宪法, 大开国会”等主张,因此,中国的政体没有改变。 答案 D 9.戊戌变法法令中哪一措施使“举国守旧迂谬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 )。

历史ⅰ人教新资料第九单元第3课百日维新教案

历史ⅰ人教新资料第九单元第3课百日维新教案 第三节百日维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学习《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了解西方列强侵略方式的变化及影响。 ⑵、学习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理解经济、政治危机之间的关系。 ⑶、理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与戊戌变法出现之间的关系。 ⑷、比较分析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戊戌变法运动出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问题探究、比较分析、情境再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艰难的探索,来挽救民族危亡,从而激发学生高尚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其基本内容。 难点:对百日维新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采用谈话导入法: 拿破仑关于中国有一句名言,“中国是头睡狮,就让它永远睡下去吧!”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确实像一头睡狮,但鸦片战争的炮火使这头睡狮逐步醒来。鸦片战争导致新思想的萌发,甲午中日战争导致更多的中国人醒来。 随着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维新运动由理论宣传进入政治实践阶段。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异想天开地想要依靠光绪皇帝的支持来进行一场旨在改变中国危局的维新变法运动。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二)出示目标 (三)精讲点拨,合作探究 (一)戊戌变法背景: 第一步知识分析: 〔1〕甲午战争后,列强瓜分中国, 这样,中华民族真正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 〔2〕维新运动由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 〔1〕康有为改变维新变局的两次上书: ⊙《上清帝第五书》〔1897年〕: ⊙《上清帝第六书》〔即《应诏统筹全局折》,1898年〕: 〔2〕康有为向光绪帝进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坚定光绪帝维新变法的决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 一.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历史背景的异同 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日本迅速走上了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的戊戌变法失败了,中国迅速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决定两国不同发展命运的原因很多,我来简析中日两国历史背承的异同。 在商品经济和贤本主义因素的发展方面,两国有近似的背景。日本在19世纪中叶,商品经济已经渗入到农村,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受到破坏。以丝织业和棉织业为代表的手工工场迅速发展,商业资本的崛起促进了国内境一市场的逐渐形成。中国自明清以来,资本主义萌芽就在理慢发展。鸦片战争后,尤其是江南和东南沿海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也不亚于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在沿海地区也比较发达。但是相对来说,中国是个大国,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内地与沿海差距很大,所以国内统一市场、商品经济及贤本主义因素的发展等方面,从总体上说又落后于日本。在改革发生前,两国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都是封建落后的国家。但是.中日两国的封建制又存在着较大差异。从经济基础看,中国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与日本的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虽然都是封建制的基础.但中国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就缓解了很多矛盾,使得商人和高利贷者可以通过购买土地而转化为地主.从而形成了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在经济上的结合,地主土地所有制越来越巩固。而日本的领主土地所有制禁止土地买卖。新兴地主所获得的土地是非法的。这种僵化的土地私有制经不起商品经济的冲击,建立在它之上的幕藩领主阶级的统治自然也容易发生动摇。 从制度方面来看,中日两国的封建政治制度也有很大差异。中国自秦汉以来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而在日本幕藩体制中,藩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地方大名在自己的藩内拥有军事、行政、税收等大权,这就为反对幕府提供了条件。地方拥有威胁中央的这些权力在中国自宋代以来就被禁止,明清时期在制度上更加完善。所以维新派根本没有条件像日本那样进行一场倒幕运动。日本的天皇与中国的皇帝也完全不同。幕府时代的天皇只是形式上的君主.实权在将军手中。而倒幕派恰恰利用了天皇的名义为自己的夺权活动披上了合法的外衣,以天皇的名义动员和团结各种反对势力,井建立以天皇为首的政权推行改革。在中国,皇帝是拥有绝对统治权力的,是全国唯一的最高政治权威。在中国不存在可以对皇帝的统治地位进行公开挑战的其他权威。中国皇帝不仅集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于一身,而且还有君权神投的光环,其统治地位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戊戌变法时期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又是一个冥顽不化、凶狠异常的专制主义者,中国维新派比日本革新势力面临的阻力要大的多。 另外,中国的科举制对巩固封建统治也起到一定作用。科举制不计门第,可以把各地区、各阶层的优秀分子吸引到统治阶级的队伍中来.这就不断扩大了政权的阶级基础,也不断调整着官僚队伍,使其增强活力。而日本的将军、大名、武士都是世袭的。门第较低而富有才干的中下级武士根本没有获得较高职务的机会,因此他们中的那些具有新思想的人成为反幕府的中坚力量。 除以上所述内部原因外,中日两固当时所处的外部历史条件也有同有异。相同的是两国都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都已签订了内容相似的不平等条约,都有沦为殖民地的民族危机。但是,中国市场、资源的吸引力远非日本能够相比。列强对中国侵略和争夺,以及中国的反侵略斗争大大牵制了西方列强在东方的殖民势力。尤其是英国,它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中国,连续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又同清政府勾结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这样才把打开日本大门的机会“让”给了美国。这种状态在客观上减轻了列强对日本的懂略和干涉.给了日本一个极其必要的喘息机舍,使它得以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如果把辛亥革命和倒幕运动相比较的话,两者在推翻旧的封建专制主义政权这个根本点上是一致的,但两者所面临的敌人却有所不同。日本的倒幕派只面对幕府一个对手,而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除了清政府一个敌人外,还有帝国主义的干涉。 二.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比较表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比较简表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百日维新的异同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百日维新的异同 相同点: 第一 从外部环境看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在本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全面侵略、社会面临着殖民地化或半殖民地化严重危机时所发生的政治运动。这种侵略 与危机,在中国,是鸦片战争的失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的 失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订立,主权的逐步丧失,大量的赔款、割地和全国被 几个列强瓜分为若干个势力范围,中国面临亡国的危险。 在日本,则是1853年以后的被迫开关,是《日美亲善条约》、《安政五国条约》、《日 美友好通商条约》之类的极端不平等条约的订立,是黄金的大量外流,是经济的 日趋恶化,是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是被迫让外国在本土建立军事基地,是国 内政治危机的加剧,是国家存在着被肢解的危险。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分别是 在这样的环境中爆发的,它们都背负着救亡的历史任务。 第二 从运动的社会性质看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在本质上都是以带有某种半殖民地化色彩的封建社会为母体,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变革。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 可以上溯到北宋。而在较完整的意义上说,明代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了较 可观的发展,然而,直到鸦片战争前,还是封建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其中, 虽经洋务运动的推动,资本主义经济成份有所增长,但在社会经济中,始终未占 主导地位。而鸦片战争后强加给中国社会的,则除了一部分外来资本以外,更多 的是半殖民地化的因素。 日本在18世纪从自然经济中孕育出资本主义的因素。特别是在江户幕府建立之初, 由于政局稳定,全国统一,商品经济获得较大的发展。雇佣劳动与资本,以手工 业工场为载体,已缓慢地开辟着自己的航程。然而,就整个日本社会而言,它也 不居主导地位。1853年以后的开关,又给仍蹒跚在中世纪长廊末端的日本社会打 上了半殖民地的烙印。因此,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以带有半殖民地色彩的 封建社会为出发点,旨在经过变革而走向近代文明的政治运动。 第三 从改革的内容上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包括着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等诸方面变革,两个运动所涉及、所要解决的,都不是枝节性的而是社会体制、 社会制度问题。戊戌变法诚然是个失败的运动,运动中的主干人物所提出的一系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

浅谈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成败的比较笔者在从事初中历史教学中,一直对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成败比较进行探究,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笔者认为: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在改革前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两者都是最高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戊戌变法依靠一个毫无实权的皇帝,以失败而告终,中国仍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而明治维新获得成功,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并成为亚洲强国。为什么中国的戊戌变法以失败而告终,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是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呢?对此笔者做了以下几个分析。 一、内容条件和社会背景上的原因:首先,日本实现近代化的条件比中国优越。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国封建社会内部都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在19世纪中叶,这两个国家都还不具备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充分的社会经济前提。只是由于遭到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中日两国才被迫将“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任务提上自己的历史议事日程。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有利一些。其次,日本幕府统治与清朝统治虽然同样面临着危机,但情况有所不同。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其主要危机体现在:一是日本存在着猛烈而持续的农民起义和城市暴动,它有力地冲击着幕府的统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二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和分化也日益激烈。旧的统治阶级——武士等级,不仅在其上层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日益贫困化的广大下级武士对上层的不满情绪也发展到“恨主如仇”的严重地步,一部分武士甚至向资产阶级转化,这就使幕府陷入极端孤立的地位。此外,张藩的离心倾向也越来越大。1864、1865年幕府两次发动兵力讨伐长洲藩,标志着日本政府与张藩的矛盾已公开化,而日本封建制度因其僵化的土地所有制和封闭式的社会结构,不但无法调节这些矛盾,本身也陷入瓦解。而中国戊戌变法时却没有出现这样的形势。自从1864年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失败后,捻军、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起义也相继被镇压,农民起义转入低潮。下层群众斗争方式主要把矛头对准外部的洋教斗争,这种斗争有时候还受到清政府的欺骗理用。在统治阶级内部掌握清政府大权的满洲贵族,对外向外国势

高中历史选修1课时作业4:第3课 百日维新

第3课百日维新 基础巩固 1.推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中国人民展开了反侵略、反瓜分的斗争 D.光绪帝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 『答案』A 『解析』维新变法运动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挽救民族危亡,当时严峻的民族危机形势决定了维新运动由理论转入实践阶段,A项为最佳『答案』。 2.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上清帝第六书》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 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 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 D.明确提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惟一出路 『答案』A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是要理解“施政纲领”的含义,它是指一个政党或组织的长远目标和实现这种目标的具体做法。其次是对《上清帝第六书》具体内容的全面掌握,在此奏折中,康有为向光绪帝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变法主张。 3.面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下列关于康有为变法活动的表述,错误的是() A.著有《劝学篇》,全面维护封建纲常名教 B.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变革 C.进呈《日本变政考》,帮助光绪帝坚定变法决心 D.成立保国会等团体,促使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答案』A 『解析』张之洞著有《劝学篇》,他不属于维新派。准确识记史实是解题的关键,同时注

意分析相关选项。本题既可根据基本史实直接选出,也可通过分析选项得出『答案』。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基本政治主张是实行君主立宪,不可能维护封建纲常名教。 4.观察右图,图中的文件() A.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B.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开端 C.由维新派颁布并实施 D.宣布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答案』B 『解析』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定国是诏》,戊戌变法由此开始。5.1889年夏,光绪帝召集军机处大臣,表示变法决心,认为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遂颁布此诏。“百日维新”从此开始。下列事件不可能出现在诏书上的是() A.设立京师大学堂B.设立译书局 C.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D.废除科举制度 『答案』D 『解析』“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方法”才是百日维新的内容,故D项说法有误。6.在光绪帝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中,没有涉及的是() A.废除旗人的特权B.改革科举制度 C.鼓励发展农工商业D.改变中国的政体 『答案』D 『解析』在变法中,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之前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等主张,因此,中国的政体没有改变。 能力提升 7.在百日维新期间,山东烟台牟平的学子张子昭得知变法的消息后痛哭流涕,当即手写血书,痛骂康、梁。在维新的措施中,最令他反感的应是() A.设立京师大学堂B.废除八股 C.派学生出国留学D.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 『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材料中的“学子”。当时的读书人,读的是四书五经,期望通过八股取士取得功名,以光宗耀祖。戊戌变法的法令中,明确规定废除八股,这就断了其科举当官之路。 8.在戊戌变法的诏令中,致使“举国守旧迂廖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

百日维新名词解释

百日维新 事件概述 百日维新是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进行的一次变法运动。 这次变法自1898年6月11日(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维新变法,至同年9月21日(八月初六)慈禧太后重新“训政”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这年是戊戌年,所以历史上又称这次运动为“戊戌变法”或“戊戌维新运动”。 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加深。以康有为为首的维 新派组织学会、创办报刊,以“变法维新”为号召,掀起 了维新变法运动。康有为还连续给光绪皇帝上书,力图推 动光绪帝变法。面对外患、内患日亟、“国且不国”的局 面,“不欲为亡国之主”(费行简:《慈禧传信录》)的光绪 皇帝在听取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士变法维新的建议后,毅 然于1898年6月11日下“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维新。 此后,他“政厉雷霆”、“令如流水”地发布了一百多道“除 旧”、“布新”的新政谕旨,主要内容有: 一、选拔维新人才。百日维新伊始,光绪帝接连谕 令朝廷大臣举贤任能,令各省督抚向朝廷保荐 品学端正、通达时务的优秀人才参与变法新政。 6月13日侍读学士徐致靖上折保荐康有为、黄 遵宪、谭嗣同、张元济、梁启超。此后,湖南光绪帝与康有为、梁启超在一起巡抚陈宝箴、詹事府少詹事王锡蕃又分别保荐杨锐、刘光第、严复、林旭等人,均为光绪帝所采用。康有为任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梁启超被委为六品衔办理大学堂译书局事务。9月4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挠礼部主事王照上书的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騤、侍郎堃岫、徐会沣、浦頲、曾广汉等六人全部革职,并赞许王照“不畏强御,勇猛可嘉”,“赏给三品顶戴,以四品京堂候补”。9月5日决定礼部六堂官人选为“礼部尚书著裕禄、李端棻署理,礼部左侍郎著寿耆、王锡蕃署理、礼部右侍郎著萨廉、徐致靖署理。”但在正式任命中,慈禧太后对寿耆、王锡蕃、徐致靖不认可。9月5日光绪帝授杨锐、刘光第、林旭、谭嗣同为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预行政事宜”。可惜礼部堂官的撤换和军机四卿的任用,离戊戌政变仅半个月,实际未起多大作用。 二、文化教育改革。首先,废除八股取士制度。百日维新开始以前,康有为等维新人士已多次上折痛陈八股取士制度的严重危害,6月17日御史宋伯鲁上奏由康有为代拟的《请改八股为策论折》,要求各级科举考试,一律废止八股文体,改试策论。光绪帝接受此建议,经慈禧太后准许后,于6月23日颁布上谕,宣布自下科起,“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即八股文)者,一律改试策论”。6月30日、7月19日、8月19日连下三次谕旨,令各省生童岁科考试即行改为策论,不必等候至下届;同时对考试的场次和考试内容作了具体规定,并宣布废除朝考制度。至此,维新派废除八股取士的努力,取得了重大成果。但是这次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取消科举制度,只是改革了考试的内容和文体。在考试内容上保留“四书”、“五经”的同时,增加了中国历史和西方自然科学及政治法律知识。其次,创办学堂,提倡西学。废除八股取士之诏颁行后,康有为等维新人士又屡上奏折,主张在全国创办近代化学堂,改旧式书院为新式学堂,兼习中学、西学,得到光绪帝的支持。1898年6月11日发布的《明定国是诏》明令首先举办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7月3日京师大学堂正式开办。7月10日又谕令各省府、厅、州、县之大小书院及民间的祠庙“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省会改设高等学校,郡改设中学,州县改设小学。以后又陆续颁发谕旨,令各省筹办矿务、海军、农务、编译、医学、茶务等专门学堂;设立译书机构,翻译外国新书;提倡出国游历、游学等。但各省督抚对光绪帝的谕令延宕不办,举动寥寥。 三、经济改革。光绪帝接受康有为等人的主张,屡颁经济改革谕令,包括如下内容: 1.保护及奖励农、工、商业,在北京设立农工商总局、铁路矿务总局,提倡实业,鼓励私人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3课 百日维新》优质课教案_23

第3课百日维新 ★教学目标: (一)夯实基础: 1、理解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 2、掌握百日维新的开始的标志和基本内容,分析百日维新的进步意义。 (二)培养素养: 1、通过分析百日维新的出现,让学生认识到它的出现是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产物,以使学生掌握和运用唯物史观;掌握百日维新的开始的标志和基本内容,加强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列表归纳和问题探究维新变法的内容,进行材料收集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注重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培养。 2、通过百日维新和改革开放的对比,凸显中华儿女为了国家民族的发展不断进行探索,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体现了对核心素养家国情怀的注重与培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基本内容、评价 难点:百日维新的内容、特点 ★教材分析: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派走到历史前台,在中国资产阶级远未成熟的时候,发动了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教材从两个方面介绍了这次变法的有关情况: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百日维新。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2018年3月3日,中国再度进入“两会时间”。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全体中国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一场承载着全民期待的举国盛事。每年的两会都关注中国重大事件,产生一批“热词”。2018年全国两会的热词有这些:“改革创新”、“国家账本”、“一带一路”等。其中排在第一位的热词是“改革创新”。从这我们就可以看出改革创新的重要性。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从古至今,我们中国经历了多次的改革和变法,不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前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声势浩大的改革变法运动-----戊戌变法运动。 推进新课 师:“甲午中日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维新运动由理论宣传进入政治实践阶段。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进行了一场旨在挽救中国危局的维新变法运动。”(观看视频) 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 设问:为何在19世纪维新运动会由理论转入实践?原因: (1)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戊戌年间,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又一个狂潮。早在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德国就借口两名传教士被杀,突然出兵占领胶州湾,并无理要求租借胶州湾。愚蠢的清廷竟然邀请俄国舰队来到胶州湾,希望以此遏制德国,结果引狼入室,俄军趁机强占了大连、旅顺两港。1898年农历二月十一日,俄国向清廷要求租借两港二十五年,清廷被迫答应。接着,法国要求租借广州湾九十九年,并把魔爪伸向粤桂;英国则要求继续九龙半岛的九十九年借约,更无理强行租借日本撤离后的威海卫;日本则向清廷声明:不得割让与台湾相近的福建省(伺机窥视福建);俄国更贪婪地祸及满、蒙、新疆。这样,中华民族真正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 (2)维新派的大力宣传和光绪帝的支持。 ①康有为改变维新变局的两次上书: ⊙《上清帝第五书》(1897年):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分析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分析比较 徐立章 081132209 19世纪中叶,发生在日本的“黑船事件”,打破了日本的国门。西方列强的 侵略,给日本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的同时,也是日本人被迫面向世界。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实现国家的民主独立!日本支持维新变法的有志之士决定推翻腐朽的德川幕府的独裁统治统治,建立新的新的政府,实行明治维新变法。他们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发展工业,建立现代化国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日本摆脱了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命运,从而迅速崛起为东方强国。 19世纪末,日本挑起甲午战争,打败了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东亚文明主导的中国,,日本从此确立了亚洲强国的地位。,被迫清政府签定了《马关条约》。使得中国割地赔款,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面临着民族的生死存亡,开始进行深刻反思,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象日本那样学习西方,变法维新、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实现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亡,然而中国的维新变法却没有改变现实! 两国都是在本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全面侵略、社会面临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族危机;从运动性质看,在本质上都是从半殖民地化的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变革;从改革的内容上看,都包括着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等诸方面变革,两个运动所涉及、解决的,都是社会体制、社会制度问题;从运动的方式上看,都是由围绕着皇帝的一个政治集团酝酿、引发、组织、施行,自上而下地采取颁布政令、法令等方式进行的。从影响来看,都促使社会风貌发生了重大变化,促进了文化和教育事业的近代化。但是是什么原因使得两国都实行变法改变民族的命运,却又不同的结果呢? 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的封建势力比日本的封建势力强大的多。 虽然日本和中国都是封建专制国家,但两国历史差别很大,维新前夕的政局也截然不同。在日本全国分为大大小小200多个藩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革新势力的活动。由于幕府统治不具备绝对的权威性,因此天皇一旦号召,便能聚集许许多多愿意为天皇效力的人。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虽然腐朽,但持久而顽固,将全国的统治牢牢抓住不放。晚清时期的地方实力派,但关键时刻都无一例外的效忠慈禧。清廷实权,一直牢牢掌握在慈禧手中。 第二,群众基础和改革的推动力量不同。 第 1 页共2 页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启示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启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二班田育洋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新政从此日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一场救亡运动。从这个性质可以看出,他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只是在具体实施时需要依靠封建政权——在这里封建政权可以说是其实现自己目标的一个工具,而为了实现目标他就必须一定程度的保护这个工具。但是与其说是戊戌变法有它的局限性,还不如说清朝的统治阶级目光的短浅性,最终导致了清王朝的覆灭。变法被扼杀了,按满清权贵的逻辑他们的江山应该不可动摇了,皇位可以千世万世地传下去。可爱新觉罗家族的江山保住了吗? 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 ⑴敌强我弱。维新运动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虽有初步发展,但还极其微弱。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严峻的民族危机,迫使他们仓促上阵,其经济实力、理论体系、思想酝酿、政治主张等都准备不足。比如,在理论指导上,维新派的领袖人物康有为打出“孔圣人”的招牌进行变法维新,这虽有减少改革阻力的策略意义,但也暴露了自身的软弱无力。而维新派所面对的封建顽固势力却十分强大。 ⑵脱离民众。维新派没有掌握政权,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发号施令,希望通过和平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来实现他们的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原本维新派应该与会党民众的斗争相结合,以造成强大的声势,迫使当权者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但维新派却采取了脱离人民群众的方针,甚至害怕和敌视民众,他们之所以要倡导变法,其理由之一就是为了抵制“揭竿斩木”之“忧危”。这使维新运动得不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其活动范围仅局限于地主阶级开明派和知识分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资料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 的异同

精品资料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 一.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历史背景的异同 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日本迅速走上了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的戊戌变法失败了,中国迅速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决定两国不同发展命运的原因很多,我来简析中日两国历史背承的异同。 在商品经济和贤本主义因素的发展方面,两国有近似的背景。日本在19世纪中叶,商品经济已经渗入到农村,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受到破坏。以丝织业和棉织业为代表的手工工场迅速发展,商业资本的崛起促进了国内境一市场的逐渐形成。中国自明清以来,资本主义萌芽就在理慢发展。鸦片战争后,尤其是江南和东南沿海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也不亚于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在沿海地区也比较发达。但是相对来说,中国是个大国,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内地与沿海差距很大,所以国内统一市场、商品经济及贤本主义因素的发展等方面,从总体上说又落后于日本。在改革发生前,两国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都是封建落后的国家。但是.中日两国的封建制又存在着较大差异。从经济基础看,中国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与日本的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虽然都是封建制的基础.但中国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就缓解了很多矛盾,使得商人和高利贷者可以通过购买土地而转化为地主.从而形成了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在经济上的结合,地主土地所有制越来越巩固。而日本的领主土地所有制禁止土地买卖。新兴地主所获得的土地是非法的。这种僵化的土地私有制经不起商品经济的冲击,建立在它之上的幕藩领主阶级的统治自然也容易发生动摇。 从制度方面来看,中日两国的封建政治制度也有很大差异。中国自秦汉以来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而在日本幕藩体制中,藩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地方大名在自己的藩内拥有军事、行政、税收等大权,这就为反对幕府提供了条件。地方拥有威胁中央的这些权力在中国自宋代以来就被禁止,明清时期在制度上更加完善。所以维新派根本没有条件像日本那样进行一场倒幕运动。日本的天皇与中国的皇帝也完全不同。幕府时代的天皇只是形式上的君主.实权在将军手中。而倒幕派恰恰利用了天皇的名义为自己的夺权活动披上了合法的外衣,以天皇的名义动员和团结各种反对势力,井建立以天皇为首的政权推行改革。在中国,皇帝是拥有绝对统治权力的,是全国唯一的最高政治权威。在中国不存在可以对皇帝的统治地位进行公开挑战的其他权威。中国皇帝不仅集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于一身,而且还有君权神投的光环,其统治地位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戊戌变法时期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又是一个冥顽不化、凶狠异常的专制主义者,中国维新派比日本革新势力面临的阻力要大的多。 另外,中国的科举制对巩固封建统治也起到一定作用。科举制不计门第,可以把各地区、各阶层的优秀分子吸引到统治阶级的队伍中来.这就不断扩大了政权的阶级基础,也不断调整着官僚队伍,使其增强活力。而日本的将军、大名、武士都是世袭的。门第较低而富有才干的中下级武士根本没有获得较高职务的机会,因此他们中的那些具有新思想的人成为反幕府的中坚力量。 除以上所述内部原因外,中日两固当时所处的外部历史条件也有同有异。相同的是两国都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都已签订了内容相似的不平等条约,都有沦为殖民地的民族危机。但是,中国市场、资源的吸引力远非日本能够相比。列强对中国侵略和争夺,以及中国的反侵略斗争大大牵制了西方列强在东方的殖民势力。尤其是英国,它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中国,连续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又同清政府勾结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这样才把打开日本大门的机会“让”给了美国。这种状态在客观上减轻了列强对日本的懂略和干涉.给了日本一个极其必要的喘息机舍,使它得以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如果把辛亥革命和倒幕运动相比较的话,两者在推翻旧的封建专制主义政权这个根本点上是一致的,但两者所面临的敌人却有所不同。日本的倒幕派只面对幕府一个对手,而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除了清政府一个敌人外,还有帝国主义的干涉。 二.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比较表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比较简表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百日维新》试题1

百日维新 优化训练 基础巩固 1.1897年德国强占 A.广州湾 B.胶州湾 C.新界 D.大连 2.保国会成立后,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因为它 A.以救亡图存为号召,符合时代要求 B.在全国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扩大了影响 C.促使光绪帝下决心实行变法,大快人心 D.力图扶植清朝统治,得到上下广泛支持 3.《劝学篇》的作者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张之洞 D.光绪帝 4.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 A.制定宪法 B.召开国会 C.开制度局 D.废除科举 5.下列不属于维新变法法令措施的是 A.鼓励私人办学 B.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 C.精简机构,裁汰冗员 D.行宪法,大开国会 6.光绪帝支持、参与变法的目的是 A.答谢康有为救驾 B.挽救民族危亡 C.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与权力 D.做一个有为之君 强化提高 7.戊戌变法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主要表现在 ①不敢明确提出反封建的口号②依赖于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变法 ③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④在变法中没有提出自己的核心主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8.下列对于百日维新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全面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B.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D.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9.维新变法期间,促使光绪帝支持变法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B.封建统治面临全面危机 C.维新派的影响 D.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10.戊戌变法期间,一位西方外交官来到中国,此时,他能够 ①到北京拜访中国外务部②在上海看到外国商人租赁土地开设工厂 ③在南京去外国传教士建立的教堂祈祷④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发现有外国军队驻守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课外延伸 11.阅读下列材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