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四节《黄鹤楼》作者述论

第四节《黄鹤楼》作者述论

第四节《黄鹤楼》作者述论
第四节《黄鹤楼》作者述论

唐诗经典MOOC课程第二讲

崔颢《黄鹤楼》

主讲教师:胡可先

第四节《黄鹤楼》作者述论

崔颢,汴州人,开元十一年进士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司勋员外郎。史书称他有俊才,无士行,好赌博饮酒,不拘小节。他向往游侠的豪放生活,希望能从军出塞,建立功业,因此当时以边塞诗人著称。然而他虽有志向,但一生怀才不遇,这应该与两件事有关,《唐才子传》卷一记载:“然行履稍劣,好蒱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四。初,李邕闻其才名,虚舍邀之。颢即献诗,首章曰‘十五嫁王昌’,邕叱曰:‘小子无礼!’不与接而入。”1(王昌是魏晋时人,风神俊美,但是著名的“薄情郎”)说明崔颢确有不拘小节的习气,在个人的生活和家庭问题上不为时人所认可,故而为官也并不得志。

崔颢当时被视为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如《送单于裴都护赴西河》:“征马云翩翩,城秋月正圆。单于莫近塞,都护欲临边。汉驿通烟火,胡沙泛井泉。功成须献捷,未必去经年。”虽然谈不上是一流的佳作,但也表现了诗人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崔颢的边塞诗后世并没有他的《黄鹤楼》和乐府小诗等著名。乐府小诗的代表作品有《长干行二首》:“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崔颢在文学创作上,堪称全材,诗歌之外,还擅长作文。然其文大多散佚,《全唐文》卷三三仅收《荐樊衡书》、《荐齐秀才书》两篇,而新出土文献则所见有《唐故太子洗马荥阳郑府君(齐望)墓志铭并序》,题署:“朝散郎、试太子司议郎、摄监察御史崔颢撰。”2墓主天

1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第一册,第203-204页。

2赵君平:《邙洛碑志三百种》,第213页。

宝九载十一月廿有四日葬。《唐故居士钱府君夫人舒氏墓志铭并序》,题署:“左威卫胄曹参军广平程休撰序,许州扶沟县尉博陵崔颢撰铭。……博陵崔颢,文章之特,托以为铭。”3墓主以景龙三年九月十六日卒,以开元廿四年正月壬寅葬。

3《河洛文化论丛》第三辑,第31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1

黄鹤楼送别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25黄鹤楼送别 2、首先我想请同学把时间、人物、和事情放到题目中去,把题目更具体化。(指名说) 3、在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出示诗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交流 二、精读课文

过渡: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力集中,老师相信大家能在课文中寻找到答案。 1、听课文录音,思考刚才提出的疑问? 2、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遍课文,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学生动手圈画) 3、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 4、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1)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 (2)“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板书:景 你从哪里知道的? (幻灯出示画面及第2段内容) 景色美不美?你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吗? (3)“下”是什么意思? (4)自己把诗意说一下。 5、在美丽的春景中,老朋友要分离了,也许以后再也见不着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如何呢? 6、指名回答板书:依依惜别 随机出示第2节 7、自己试着读一读,看看谁能把他们当时这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出来。 指名读,学生评价,齐读

最新2019年部编本新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最新2019年部编本新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一、教案编写思路: 1.注重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养成高尚道德情操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本册教科书通过寓言故事、古典诗词、童话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传递热爱祖国,实事求是,勤劳勇敢等正能量. 2.注重夯实基础. 重视识字写字,重视阅读,重视习作,重视口语交际,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在课堂上享受学语文的过程而不是学课文的过程. 3.注意以生为本. 中年级学段的语文学习呈现一种过渡性,本册教科书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方向,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享受学语文的乐趣. 4.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在打好基础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多种多样的活动为平台,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进一步将自己的学习收获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 5.关注大量阅读.

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仅设计了资料袋供学生参考,还专门设计了“快乐读书吧”作为读书专题活动,学生既能将习得的学习方法运用到阅读中,又能从阅读中获得新知识. 6.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积累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学习过程中,变被动接受为主自动获取. 二、教案主要内容: 部编本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按照专题编排内容,安排了八个学习主题,分别是“感受多彩春天”、“品味经典寓言”、“体会传统文化”、“关注精彩发现”、“发挥无限想象”、“追忆幸福童年”、“探索自然奥秘”、“遨游童话王国”.一共选编了28篇课文,其中22篇为精读课文,6篇为略读课文.课文语言规范,符合三年级学生认知特点.体裁多种多样,内容生动,趣味性强,既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也弘扬了中华优良传统,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口语交际,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口语交际中的情境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语文园地,围绕本单元进行整理复习,每个语文园地包括以下版块:交流平台——回顾本单元知识,加以强化.词句段运用——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书写提示——重视汉字书写,强调写好汉字.日积月累——安排经典名句,集中学习传统文化.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

《诗三首》(《登金陵凤凰台》)简案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通过写景、怀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运用比较、想像、联想、品味关键词语等方法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诗歌进行鉴赏。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登金陵凤凰台》 二、检查学生平时积累 三、介绍诗人李白及本诗写作背景 四、诵读感悟 五、分析鉴赏诗歌 1、翻译诗歌 2、介绍传说 3、提问讨论 4、板书 5、小结 六、比较阅读 崔颢《黄鹤楼》 七、拓展阅读 八、布置作业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路漫漫在屈原脚下求索,诗悠悠在汨罗江畔飘零,秋雨是杜甫笔下的残梦,月亮是李白头顶的乡愁.我们通过诗歌了解诗人,通过诗人更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今天让我们走进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世界. 二、检查积累(李白诗中的名句) 三、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及其写作背景 四、朗读诗歌(反复读) 五、翻译诗歌 六、分析鉴赏:师以“诗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好的诗歌能做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语导入 1 介绍传说 2 提问:A/“凤去台空江自流”的“自”是什么意思? 是独自孤独的意思。慨叹时间的流逝,六朝繁华一去不返,只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 B/“吴官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吴王宫苑的花草如今被荒径埋没,东晋的名门贵族留下的只是荒冢,威风不再,烜赫难久,诗人在感慨时间的无情,叹息人世的无常。 C/“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写远景,所

写景色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若隐若现(半隐半现)、气象万千、雄伟壮美。意在揭示人世无常,江山永恒的主题。 D/“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长安不见”暗点诗中的哪个字?尽管奸臣当道君王昏庸,诗人仍然翘首长安,这说明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1)比喻:“浮云能蔽日”,比喻奸臣遮拦贤臣,或喻皇帝被奸臣包围。 借代: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2)“长安不见”暗点诗题中的“登”字。触景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3)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围,而且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可见他内心的赤诚。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旨意深远, 意境阔大,使是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3小结: 意境是古代诗歌特有的一个美学范畴,它主要由诗中的“景”和所要抒发的“情”所构成。一首优美的诗,其外是美丽动人的景,其内是深邃感人的情。只有“景”和“情”很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才能构成摄人心魄的意境。 4分析景情关系: 情景结构特点无外乎以下几种形式:1/先景后情; 2/先情后景; 3/纯景含情; 4/先事后景 5分析诗中景与情存在怎样的关系? 小结并板书:(1)景与情的关系:景中含情,为抒情张本(2)景情结构特点:先景后情 七、比较阅读:崔颢《黄鹤楼》 1、检查预习: 2、写作背景介绍: 。。。。。。 3、朗读: 。。。。。。 4、拓展:你们知道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名作吗?

五年级语文:25 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

小学语文标准教材 五年级语文:25 黄鹤楼送别 (教学实录)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五年级语文:25 黄鹤楼送别(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习本课的9个生字及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在感悟全文后,拓展古人的送别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从人物的对话中感悟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从李白的神情中感悟朋友间的情深意重;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中感悟朋友间的情深意重。

三、教法学法设计: 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因为这段话中有“友人”和“伫立”,而这两词语正是可做文章之处,可以引导学生从“友人”发问,从“伫立”想开去,从而突破全文,诵读第三节与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深。 四、学情分析: 文章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且人物的情感细腻,这是五年级的孩子很难体会的,我经过多次对文本的分析研究后,发现文本的第四节内容是课文的眼,抓住这段话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做到能读正确字音,认清字形; 2、能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二)重难点分析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设计理念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通过“组词”──“组句”──“组段”的组块教学,为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这一“内核”这一教学目标服务。 2.以读为主,以诗为主,诗文对照,适当拓展。 3.按照“找──划──读──想──说”的线条指导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认识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自由读文章2──3遍,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教师准备:教师应对诗歌的写作背景,李白和孟浩然的诗歌成就,学生对李、孟诗的认知程度有所了解。 (三)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题有送别诗的明信片 四、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引出课文题目。 1.全班同学一起背诵两首古诗《静夜思》、《春晓》。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师评:这是一千多年前的唐诗,至今还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了解它们的作者吗? 3.板书李白,孟浩然,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相关知识。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2)孟浩然,唐代诗人,湖北襄阳人,他和王维友谊深厚,史称“王孟”。他洁身自好,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是晋代陶渊明后的山水田园诗的最高峰。 (3)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

小学语文(苏教版)黄鹤楼送别教案 (1)

小学语文(苏教版)《黄鹤楼送别》教案 一、检查预习,回忆诗文。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有关的一篇文章《黄鹤楼送别》。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师: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我们先来看看几个词语,你能读对吗? 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依依惜别杨柳依依沙鸥点点脍炙人口飞檐凌空永世不绝按捺不住誉满天下 师:咱们来看看第一行的词语: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暮春三月,对照一下古诗,再读读这三个词,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三个词正好说出了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季节,还可以解释古诗中烟花三月的意思。 师:说得不错,借助词语来理解古诗的意思,你很会学习。 师:词语读对了,咱们找几位同学来读一读文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生:李白为孟浩然在黄鹤楼践行,并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二、初步感知,交流惜别之情。 师:这篇文章讲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故事,课前预习时大家搜集了资料,你对李白与孟浩然的关系有哪些了解?(板书:李白----孟浩然)生:李白与孟浩然是忘年之交,孟浩然长李白12岁,此时的孟浩然已诗名满天下,李白对孟浩然十分敬仰。 师:刚才同学们读过文章了,那从这篇文章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的情感?(板书:依依惜别) 生:我感受到一种依依惜别之情。 师: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 生: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师:在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二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呢? 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语句,待会儿我们来交流。 生读:“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我从这体会到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送别之时正值春意正浓,送别之地,又是天下名胜黄鹤楼,两位诗人真的被暮春三月的美景迷住了? 生:面对分离,两人心中都有依依不舍的感情,所以二人都不愿开口。 师:原来他们有心事,还有其他地方也体现了这种感情吗?。 生:李白说:“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生: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三、“听其言,观其行。”读出离愁别绪。 师:同学们找的很好,不知你发现了没有,我们刚才找的这些内容都是描写人物的行为和语言的。其实我们在读文章时,要想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就要“听其言,观其行”(板书:听其言,观其行。)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来体会人物的情感。 (一)读语言 师:那么,咱们就先来读一读人物的语言。 出示:第三自然段 师:自己默读二者的对话,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吗? 生:我从李白的对话中体会到他把孟浩然看做自己的兄长和老师,十分敬仰。 师:你该怎样读?他特别不舍得孟浩然走。 师: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学生读,但读得感情很弱。 师:好,我听出了你语气中的景仰。可我感觉不到不舍,同学们自己练一练,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矿山路小学王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1、诗文对照, 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 2.、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学生背诵课前搜集到的送别诗。 谈话: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预习课文并搜集几首送别诗,都完成了吗?这样的学习习惯真棒。利用课前这段时间我们来交流交流咱们搜集到的送别诗。谁起头带领大家背几首。 二、古诗导入 学生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黄鹤楼送别》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三、读文感悟 (一)、检查预习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CAI:词语 烟雨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依依惜别按捺不住浩浩荡荡永世不绝 (1)、生不同形式感情读词语。 过渡:词语学的怎样呢?谁来读一读?自己读一读,感受一下每个词中的感情。带着你感受到的读一读,谁来? (2)、感情朗读变红词语。(配乐读) 提高点难度,将变红的部分带着感觉读一读。 (二)、读文悟情 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浓浓的情谊共同走进当时离别的时刻。 1、美读第一自然段。(CAI:第一自然段) 引读,“暮春三月……” 过渡: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雨迷蒙,繁花似锦。多么美的景色啊!再看看课本上的插图,你还能想到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生谈) 过渡:多美的词,多美的景,让我们把这种美读出来。暮春三月,引读 2、悟读第二自然段。(CAI:第二自然段) 过渡:面对这样的美景,两个即将分别的朋友怎能有心欣赏,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指生读第二自然段)板书:依依惜别

最新部编本新版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新版教材)

最新部编本新版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新版教材) 审定改版最新教案 1.古诗二则《村居》教学设计 课前播放《春天在哪里》 一(3)班的孩子们,咱们开始上课好吗?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春天是一首婉转动听的歌儿,春天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儿,春天还是一首精妙绝伦的诗呢! 师:孩子们,来一起欣赏一幅春景画.画中有哪些景物?(从右往左慢慢看过去).(板书)(杨柳、风筝、莺、小草、儿童、春烟等) 生1:有柳树. 生2:有两个风筝.(真棒!还会用量词,教师重点突出两个) 生3:有两只小鸟.(是的.小鸟正在唱着春天的歌呢). 生4:有小草. 生5:有蓝天,白云. 师:还有……? 生5:还有三个小孩在放风筝.(你更了不起!不但会用量词还能说出他们在干什么?) 师:咱们把它们连起来说一遍怎么样? 春景画中有 ,有 ,有 ,还有和 . 师:其实“柳树”又叫“杨柳”,“风筝”在古代叫“纸鸢”,它是三千年前,我们的木匠之祖鲁班发明的. 师:在这幅画里徐老师最喜欢杨柳,杨柳低垂着长长的,碧绿的柳枝,在春风的吹拂下,跳起优美的舞蹈.让我想起了一句诗:“碧玉装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真的好柔美,好迷人啊! 师:你们喜欢什么?也像徐老师一样夸夸它. 生1:小草在快乐地长大.(你真懂小草的心) 生2:小草在和春姑娘说话.(真是个会想象的小天使) 生3:黄莺在飞翔.(黄莺在自由自在地飞翔) 生2:黄莺在歌唱.(黄莺一定最想对你歌唱) 师:孩子们,还有一种景物你们没有发现,仔细看,我把春景画放远一点再远一点,你发现春景图变得怎么啦? 生:好像被什么东西蒙住了. 师:是什么呀? 生:…… 师:这烟雾叫“春烟”. 师: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 生: …… 师:是不是春烟的出现,让明媚的春光变得朦胧了,神秘了? 师:是啊!早春二月,我们仿佛来到了仙境一样,万物开始复苏,小草悄悄地生长,黄莺自由地飞翔,在千里莺啼中,春风吹拂着岸边的杨柳,杨柳轻抚着周围的堤岸,在薄薄的、淡淡的春烟中陶醉了.乡间的孩子放学回家,一路沐浴金色的霞光,他们三五成群,迎着春风,互相追逐,放飞风筝. 师:孩子们这幅春景画美吗?(生:美)一百多年前,有位清代诗人高鼎居住在乡村,也看到了像这幅画一样美的春景,就忍不住写下了一首诗,叫《村居》

《送别》教学设计

《送别》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送别》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的一首送别诗,诗人抓住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杨柳,通过描写、渲染,抒发离愁别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2.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像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中一年的学习,逐渐变的稳重成熟起来。一方面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和理性思维的重要阶段,这是积极的一面。另一方面不愿意发表个人意见。教师一定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的主动性。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收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 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 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隋朝去,再次体验一下离别的愁绪。 师:板书课题.(《送别》)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生: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生:诗人抓住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杨柳,通过描写、渲染,抒发离愁别绪。 2.抓字眼,明诗意。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5.黄鹤楼送别(冒慧嵘)-(1)

25、黄鹤楼送别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诗句,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诗句,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烟花三月》。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黄鹤楼送别》。 生:齐读课题。 师:白为孟浩然送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一起读一读。生:齐读。 师:我们在读诗时候注意诗的节奏,读出来会很有味道。 生:个别读。 师:有点意思了,再注意一下韵脚就更好了。 生:个别读。 师:这样读出来,才有诗歌的味道。我们一起试一试。 生:齐读。 【设计意图】每一次朗读都设立明确的目标,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明白自己的需要。多层次的朗读,为课文的理解打下基础。 二、读课文,明诗意。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这首诗,你读懂了哪些词句的意思?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我读懂了送别的时间,(烟花三月)地点,(黄鹤楼)。孟浩然要去往。 生:从诗中能感受到白对孟浩然的无限不舍。

生:我知道“故人”指的是孟浩然。 师:同学们真棒!这些句子的意思隐约都能在课文中找到,让我们走进课文。 出示要求: 师: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学习成果吧!先来说说一、二两行吧!愿意第一个发言的人举手。(出示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 生:第一小节: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生:第三小节: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 师:你能根据诗句将这两句话调整一下位置吗? 生:年轻的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孟浩然就要顺江东下,前往。 师:火眼金睛,找得准,语句调整得好,读得好。 师:后两句呢?(出示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生: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的尽头。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远方。 师:诗的意思真明白了吗?我来提问,你来回答。 师:(之、广陵、故人、西辞、烟花、下、孤帆、尽、唯) 生:随机回答。 师:看来是真正明白了诗意,我们再读一读这首诗。 生:个别读。 【设计意图】诗意的猜想仅仅是想象的第一步,猜想与实际的结合,不断印证自己理解的正确性,收获理解的喜悦,为更高层次的想象打下基础,让诗歌的理解变得立体,感性。三、读课文,悟别情。 师:从大家的朗读里可以感受到一股浓浓的惜别之情。板书:依依惜别 课文是怎样表达白和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的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找寻、领悟。出示要求: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陵》。 2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收集孟浩然的资料,搜集一两首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到送别,总是一个令人伤感的话题。正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尤其是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今日一别,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相见了。因此,许多文人墨客在分别之时,往往都情难自已,把满腔离情别绪,都化作了一首首动人的诗篇。昨天,我们就学习了其中的一首—— 呈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生齐读古诗。 2、这节课,我们将再一次来到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长江边,再一次走进课文《黄鹤楼送别》。(齐读课题) 二、学文悟情 朋友分离,心中不免依恋、伤感,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最能形容李白、孟浩然此时心情的词语。 (一)你觉得文中的哪个词最能形容李白、孟浩然此时的心情?你理解这个词吗?依依惜别 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呢?读读课文,找出重点句子、词语,甚至是标点符号,再把你找到的词句细细品一品,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二)生自读感悟,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名交流,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话别前,什么场面打动了你?(出示这一句)为什么打动了你? 抓住“藏”字来理解。他们是怎么“藏”的? 一会儿……一会儿…… (2)江边的景色如何呢?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最新部编本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共5套试卷)

最新部编本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一 (共5套) 一、你能读准拼音,正确写出词语吗?(10分) ch?ng gōng zhùfúshùn lìraliajiàzhí ()()()()()yǐn r?n zhùmùjiāo ào yǔzh?u tūrán ()()()()二、你能正确区分下面的字吗,给它组个词吧。(4分) 棒()扑()刮()陶() 捧()朴()乱()淘() 三、本学期你一定积累了不少成语和名句吧,来填一填吧。(10分) 1.()不转()()餐()宿 如()()偿沉默()() ()()兼程黑()相() 2.(),眼见为实。 3.独在异乡为异客,()。 4. 人之初,( ),(),习相远。 5. 山重水复疑无路,()。 四、你能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吗?(6分) 龙爪.(zhǎo zhuǎ)着.急(zháo zhe)给.予(jǐgěi) 传播.(bōpō)白桦.(huáhuà)栎.树(lìla) 五、你会选择正确的字填空吗(6分) 1. 评苹坪 ()果()价草( ) 2、燥操躁 干()做()急() 六、字典是学习语文的好帮手,你用得怎么样?来填一填吧。(6分)“刻”字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首();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在字典中有4种解释:①用刀子挖②时间③不厚道④用功 “顷刻”应取第()种意思;“刻记号”应取第()种意思;“刻苦”应取第()种意思;“苛刻”应取第()种意思。 七、你能区分开下面的词语吗,选择合适的填到句子中去。(5分) 果然仍然突然 1、夜已经深了,周总理()在灯下批阅文件。

2、刚才还是晴空万里,现在()下起雨来。 3、我按照科学老师说的办法试了试,实验()成功了。 发明发现 4、我在草地上()了春天。 5、我国的“四大()”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我会根据意思选择合适的词语。(5分) 千里迢迢各种各样举世闻名应有尽有奔流不息 1.水流很急,停不下来。() 2.应该有的都有,形容很齐备。() 3.全世界都知道。() 4.形容种类和样式很多。() 5.形容路途遥远。()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练习:(8分) 香港还是一个旅游胜地。小朋友们最爱去的就是举世闻名的海洋公园。公园里的海豚和海狮表演最为出色。在清澈的池水里,它们一会儿钻圈,一会儿顶球。有时趁你不注意,会突然跃出水面,向你点头,有时还会喷你一身水呢。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来。 钻.圈(zuān zuàn )钻圈.(quān juàn) 趁.机( can chan ) 旅.游( lǔlǚ) 2.在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一般——混沌——恨—— 3.在下列正确说法后面的括号里画“√”。 (1)在香港,小朋友们最爱去的地方是海洋公园。( ) (2)海洋公园里的海豚和海豹表演最为出色。( ) (3)海豚和海豹表演钻圈、顶球最拿手。( ) (4)“香港还是一个旅游胜地。”这句话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 (5)请你认真读读古诗,把对应的诗句与作者连在一起。相信你能行! 遥知不是雪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苏轼 不论平地与山尖为有暗香来王安石 春色满园关不住映日荷花别样红高适 接天莲叶无穷碧无限风光尽被占杨万里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叙述了当年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华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事情。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内容,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预习提纲: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回答并根据预习提纲独立自学。 【独立自学】 一、谈话导入 1、课件展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吟诵古诗 二、出示预习提纲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互动交流】

学生活动:朗读课文,感受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一、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一)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 1、出示“黄鹤楼春景图”。 2、品读与欣赏。 (二)在这么优美的环境下,作者选择什么样的方式与友人饯行呢? 二、感受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深厚情谊。 (一)体会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之情。 1、课件出示饮酒话别语段,并分角色朗读。 2、从这段文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从哪些句子看出来? 4、齐读出话语中流露出来的惜别之情。 5、孟浩然说了几句话?观察这两句话都和什么有关? 6、分析这两个句子的用法。 7、指导朗读。 (二)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1、从这段文字中,你还读懂了什么? 2、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3、找出重点字词,深入体会。 三、体会作者情感的升华 1、课件出示两个段落进行对比学习。

2、找出段落中三个意思相近的词?并说明意思。 3、他们为什么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呢? 4、“凝视”、“伫立”说明了什么? 5、引读最后一段。 【总结回顾,感受诗意】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意思或找出文章中和古诗意思相对应的句子。 【拓展延伸】 1、激发学习唐诗的兴趣。 2、搜集送别诗。

(完整版)部编教材人教版新教材古诗(打印版)

1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3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6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7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8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9秋词(其一)/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0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2潼关/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13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4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5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6逢入京使\岑参

25黄鹤楼送别

25黄鹤楼送别 一、字音 伫()立饯()行按捺()脍炙人口 2、多音字 蒙藏当似饮 3、注意部首的字“暮”部首()“暂”部首() 二、词语 1、我会写mù chūn manɡ hào rán yù mǎn tiān xià yì yǐn ?r jìn zàn shíɡū fān ()()()()()() yǒu yì w?i jiàn yān wù mí m?nɡ yī yī xī bi? yǒnɡ shì bù ju?àn nà bú zhù ()()()()()() kuài zhì r?n kǒu fán huā sì jǐn jiàn xíng fēi yàn líng kōng yóng liǔ yī yī zhù lì() ( ) ( ) ( ) ( ) ( ) 2、根据课文我会填,并解释所填的字。 ()花似锦:()()惜别: 飞檐()空:()立: 俯():远():结(): 3、我会选 脍炙人口浩浩荡荡依依惜别 告别饯别送别 《黄鹤楼送别》中对于李白来说是(),对于孟浩然来说是(),他们一边喝酒一边交流惜别之情是() 4、我会连。 仰望从空中向下看 远眺抬头向上看 凝视向四周看 俯视站在高处向远处看 环视聚精会神地看 鸟瞰从上往下看 5、我会积累 浩浩荡荡(aabb): 形容气势宏大雄伟的成语: 三、填空。 1、李白,()朝()诗人,字,号。与杜甫并称“李杜”他的好朋友()是著名的田园()诗人。与王维并称“”李白送的就是他。课文通过叙述年轻的()在()上为好友()饯行的事,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感情。 2、王勃,()朝初期诗人,是初唐四杰之一。他的诗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

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实用文本)

小学语文标准教材 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別》教学设计(实用文本)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別》教学设计(实 用文本)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二)重难点分析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

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设计理念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通过“组词”──“组句”──“组段”的组块教学,为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这一“内核”这一教学目标服务。 2.以读为主,以诗为主,诗文对照,适当拓展。 3.按照“找──划──读──想──说”的线条指导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认识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自由读文章2──3遍,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小学五年级语文 25、《黄鹤楼送别》

25、《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组织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目标: 1、我要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我能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任务: 任务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任务二: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导入课题 上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乐曲(播放歌曲《烟花三月》)。谁牵着谁的手,相别在黄鹤楼?(生交流)老师介绍关于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当时话别的场面非常感人,想不想看看。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别》,师板书课题。(边写边指导“鹤”字要写紧凑,写字态度要认真)生齐读课题。

(二)明确目标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1、我要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我能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弄明白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三)效果预期 孩子们有信心学好吗?老师相信大家一定会学得很棒!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 (一)任务呈现(课件出示任务一)。 (二)自主学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展示交流 1、课件出示易读错的词: 饯行伫立暂时友谊 按捺不住脍炙人口 (1)学生练读。(2)指名读,师生评价。 (3)理解“饯行”、“伫立” (4)齐读。 2、课件出示第二组词语: 远眺仰望凝视

(1)指名读 (2)让学生说说这组词有什么特点?然后说说还知道那些表示看的词语。 (学生交流) 3、课件出示第三组词语: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誉满天下永世不绝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1)学生试读。 (2)指名读,学生评价,再指名读。 (3)引导学生不仅要读好,还要读出我们的理解,生齐读。 师小结:同学们的词读得意犹未尽,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吧! 任务二: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任务呈现(课件出示任务二)。 (二)自主学习 学生默读课文,给足时间,老师巡视学情。 (三)展示交流 1、谁愿意读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理解“暮春”,将“暮”与它的几个好朋友做比较,区分记忆。(生交流) (3)师引读:暮春三月,长江边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生交流找到的词语,配图理解。)

三下古诗两首语文黄鹤楼送别教学提纲

三下古诗两首语文黄 鹤楼送别

3 黄鹤楼送别 教学目标要求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 正确认读本课9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10个生字。 3. 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要求 1.正确认读本课9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10个生字。 2.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 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初识古诗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说说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2.师:同学们,相聚是美好的,而分别总是令人伤感的。在我国古代,许多诗人都用古诗来抒发这离别之情。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黄鹤楼送别》就是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属于“文包诗”的形式。板书课题,读题。 3.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 (1)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是为谁而写的?为什么而写?它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简介:黄鹤楼和广陵的资料: (3)介绍李白和孟浩然的相关背景资料。 过渡:知道李白创作这首诗的情景吗?就让我们认真学一学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新词

1.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自读提示:字字入目,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 几遍。 2.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词语:暮春三月孟浩然满饮此杯暂时友谊唯一 (2)指名分段读文,指导读通长句。 (3)再读课文,理解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读了这篇课文,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大意。) 2.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_______(时间) _____ (谁) ___________ (在什么地方) 为___________(谁)送行,写下了的著名的诗篇_____________。 3.讨论并归纳小标题(赏景图、话别图、目送图)。 四、欣赏课文录音。 1.听课文录音。 过渡:我刚才边读文边想象画面,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便如放电影似的在脑海中不停转换,于是就能入情入境地把课文读好了。同学们,你能按照刚才的方法读读课文吗? 2.生自由读文。 3.回想当年,李白与孟浩然在黄鹤楼一别,这浓浓情,深深意,李白全借助这首诗表 达了出来(生再次齐读这首诗)。 作业布置 1.描红生字,每字仿写两遍后报听写。 2.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要求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渲染气氛。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谁来读一读黑板上的词语? 课件出示词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