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闽南习俗 母舅坐大位

闽南习俗 母舅坐大位

闽南习俗 母舅坐大位
闽南习俗 母舅坐大位

闽南习俗母舅坐大位

古早与现今对母舅,是非常尊重的,在婚丧礼俗中,母舅是重要人物。民间俗谚《天顶有天公,地下母舅公》,这句俗谚语,而沿海乡村还一说,《天顶有天公,海底龙王公,人间人情母舅公》,意思是说天上最大的是天公祖(玉皇上帝),而人间则是母舅最大。古早与现今丧俗,倘若是母亲逝世,则外甥需报外家,也是母亲的娘家,这得等待舅舅来观察之后才可入殓。所以才有俗谚说《死查甫扛去埋,死查某等外家来》或是《死老爸扛去埋,死老母等母舅来》因为出嫁的姊妹,如果是被虐待而死,那就有好戏看了,母舅有权责骂或痛打外甥,或不允许盖棺下葬等事,让男家向母舅禀告详细后,母舅才会同意自己的姊妹来入殓,而封钉也需母舅来,此是有关母舅在白事的礼俗。母亲娘家的兄弟,也就母舅,不在了或因故无法前来,那就另当别论了,但母亲娘家的兄嫂、外甥、甥孙等,须通知他们,也须待他们来到之后才能进行,这俗称「押姑婆」,这是白事的母舅礼俗。而红事就是嫁娶了,有人问母舅帖,是给男方的母舅还是女方的母舅,答案是男方的母舅!!为何?也因外甥娶某,男方母舅为尊,外甥女嫁尪,母舅为卑,所母舅帖则是给男方母舅。嫁外甥女母舅添嫁粧的镜台和金饰,但结婚是男方的场,大位则是男方母舅。当母舅的自家姊妹娶媳妇,外甥娶老婆,

母舅也是一样是最大。传统外甥得呈上母舅帖去邀请母舅。母舅的囍帖是十二版,所谓十二版是一张红纸折成的十二版页,这是有最高的礼数。上头须书写有关邀请母舅的字句,早期都需自取红纸笔墨自行书写,或是托人代笔,现今则有印刷好的,只需自行添些空格的就可,这就不再叙述。外甥须在婚礼前一个月或是婚礼前一两个礼拜,与父母或母亲回娘家,通知母舅喜讯,通常外甥除了带母舅帖,还会准备礼品,其中会有汤圆料,来母舅家让亲戚们来搓汤圆煮汤圆吃汤圆,沾沾喜气,也宣布外甥要结婚的喜讯,外甥会用汤圆祭祀母舅家的祖先,这感恩母亲娘家的恩情,因先人代代传,传至母亲也才有他,这拜母亲娘家祖先称《拜圆》。早期结婚以男方母舅居上席,母舅未出席,则囍宴不开桌动筷,男方须询问是那裡怠慢让母舅不满意,甚至必须外甥去跪请母舅。现今近年来都市已无此礼,唯有乡村还是尊母舅,也一样请母舅来帮忙挂添灯(嫁娶用的灯笼),点囍烛和礼香,并给母舅红包致谢,疼外甥的则在回赠大红包给外甥,而外甥也需准备红春花给舅今(舅母)插配髮上表示尊重,并安排母舅上囍宴的大位,如母舅多则须设置《母舅桌(席)》,让多位母舅上桌,而年长的母舅则必须安排坐新娘桌的大位。母舅婚礼由来故事有关母舅在婚礼上的重要由来,笔者收集到老辈说的二则小故事。一古早福建泉州有位秀才,赴京赶考,三科都落榜,考不上,埋怨不已,因此在

家乡当教书的先生,也不再赴考。而这位教书先生,他有个外甥,从小父母双亡,是由他养大。外甥经过母舅的教育,他知书达礼,于是母舅建议外甥去赴考,但是那年外甥却没考上,母舅他再鼓励外甥三年后再去赴考,而母舅这次他向天公祖祈求,保庇外甥能高中状元,然而外甥果然高中状元回乡祭祖谢天地,但是母舅等不到这一刻,早在外甥回乡前就逝世,只留下一幅对联,请邻居保管,待外甥回来交给他,后来外甥结婚当天,就此这对联挂在大厅,并因从小父母亡又无其他亲戚,只有母舅所为了感谢母舅养育教育之恩,就在婚宴的尊位摆上筷子及碗给母舅,参加囍宴询问后,也将故事传出。从此就有了母舅联挂大厅,和母舅坐大位的礼俗。二另一则则是「姑嫂争大位」,相传很久以前,有户人家娶新娘,亲戚们都来祝贺。却在囍宴开桌时,却闹了姑嫂互争囍宴的位子,姑:「结婚的人,是我大兄的后生,内亲我较亲,我丈夫是姑丈所以该让他坐大位」。嫂:「结婚的是我子,我后头昔的兄弟是母舅,坐大位该是伊」。于是姑继续说「侄子是阮兄的种,我未出嫁时,则有帮助摇饲之恩,再说姑疼孙,同字姓亲戚中该尊是我最大」。嫂:「后生是我痛肚生的,没有我这老母,怎麽会有伊,养育之恩,归根结底该报答,是我后头昔,尊我兄弟为大」。一场囍宴的位子,让姑嫂俩争得面红耳赤的,都不无道理,闹得姑嫂俩谁都不让谁的,亲戚好友们也难于分解谁对。此时从人群中走出一

个孩子,大模有样的说:「种籽只是种籽,如没有田地种植,也还是种籽,怎会发芽呀?」众人听了,都觉得有道理,就把囍宴大位给母舅。之后婚丧便有这礼俗,母舅为大,再来才是姑丈,接著姨丈居三,其他则按辈份来,这也与挂母舅联和亲友的来按辈份挂一样。

走进传统节日》综合实践活动

《走进传统节日》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一、活动设计 (一)主题活动背景 传统节日文化是悠久民族历史的根,也是璀璨民族文化的核心。中国民间节日文化有着鲜明的特点和旺盛的生命力。但是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似乎对外国的节日兴趣浓厚。“愚人节、圣诞节”等外国的洋节日学生们说起来头头是道,可对于古老传统的中国节日并不是很了解,要不就是将传统节日与法定节日混为一谈,要不就是知道一些传统节日却不知其风俗,对节日的由来和蕴含的意义就更一所无知了。基于以上认识和了解,我班开展了《走进传统节日》的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能产生发自内心的对中国节日文化和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热爱,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正确认识和了解传统节日,增长知识和才干,完善自身,立足社会。 (二)主题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调查,采访让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有更深了解,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对每个传统节日的民俗风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通过活动,了解一些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了解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故事。 (3)通过活动初步学会调查探究的方法,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感。 2、能力目标 (1)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社会调查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2)学会调查、收集、整理资料、自制与节日相关的手抄报比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各种事实践活动获得丰富的经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更加热爱中华民族。 (2)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结精神,分享合作与交流的快乐。 (三)活动方案设计 1、总体设计 本次主题活动的参与人员有:回民小学四年(4)班的全体学生共51人;指导老师主要为该班的语文老师和班主任;整个活动的时间预计为四个星期,共计8个课时,其中课内2个课时,课外实践6个课时;课内活动安排综合实践课上进行,课外实践安排在校外课余时间进行。 2、活动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开题活动:用课堂两课时:“开题活动课”和“方案设计课” 开题活动课:通过观看庆祝节日的录像。让学生交流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再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课前调查来说说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以及说说喜欢哪个节日。从而引出活动主题,进行分组研究。 方案设计课:首先让学生认识活动方案表。再展开小组讨论,合作制定详细可行的活动方案。通过制定活动方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第二阶段:实践活动 方法指导课:教学生学会在实践活动中应怎样去搜集资料,在调查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规划

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规划 前言 一、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工作原则 二、建设范围和目标 三、建设内容 (一)队伍建设 (二)试点建设 (三)展示区建设 (四)传习中心建设 (五)环境修复建设 (六)资料信息中心建设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二)资金保障 (三)政策保障 (四)衔接落实 附: 1、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布图 2、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试点、展示区分布图 3、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传习中心分布图 4、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5、厦门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6、厦门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区)名录

前言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56个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目前,文化遗产保护受到高度重视,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2005年,在《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中明确提出“对文化遗产丰富且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的区域,要有计划地进行动态的整体性保护。”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计划“十一五”期间在中国建立10个文化生态保护区。2007年6月9日,文化部批准在福建省厦门、漳州、泉州3市设立了我国第一个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标志着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了重视保护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阶段。 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闽台两岸人民精神家园的纽带。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既是文化遗产保护体制机制的创新,也是保护中华文化的重要措施之一。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闽南民俗文化

闽南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系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 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其内涵十分广 泛,其中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命礼俗、信 仰习俗、文艺风俗、娱乐风俗、社会组织风俗等等, 而这些风俗中除与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中大同小异 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民间文学(民谣、 童谣);娱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骑竹 马”、舞龙、舞狮、“车鼓弄”、“赛龙舟”(端午节)、 “搏饼”(中秋节)在节庆日中尤为活跃。 1. 普渡与祭祖 闽南据史料载,历史上泉州于元代开始将所管辖范围划分为东、南、西三“隅”;明代沿元制。至清代增设城北隅,并在四隅下设三十六“铺”,每铺下又分若干“境”。这就是今日在泉州常常听到的“铺境”、“三十六铺”一语的初始。据一些后世的文字资料以及老人们的口头讲述,轮流普渡乃起自清朝,因为祭祀行为集中、祭品的需求也集中,七月半市场供求紧张。人们常为买东西打架。清乾隆年间,由地方乡绅出面呈请由抽签决定城厢三十六铺的轮流普渡日期,而七月半节依旧家家祭祀祖先。从那时起,鲤城区以及相关联的部分乡村都以铺境为单位轮流做普渡。而现在的泉州,在整个旧七月里,几乎每一天都会有几个角落轮到做普渡,但任何角落的住户在七月十五这天都不做普渡而要祭祖先无论哪个铺境、角落,普渡的基本结构主要有三部曲——竖旗?竖灯、普渡、重普,此外还有“结尾缘”。第一仪式从旧历六月开始。最终仪式则在旧历八月至十月之间。近水的铺境和住在水边的人们还要做“水普”。泉州郊区有个渔村,旧历七月十五“七月半”要去祖厝“敬公妈”,七月二十七“普祀?普渡”。普渡时在门口摆酒菜、点香、烧金、放鞭炮。菜肴类里注意不能有带锋利边缘贝壳的海鲜,有则要剥去贝壳再煮菜。摆好祭品后要卜问,卜问普渡公之后才可以烧金、放炮送普渡公走。渔村的各家则是普渡日上午去家庙烧香、供奉酒菜、“烧金”。下午在家门口供酒菜、烧金祭普渡公。 闽南城区旧式住房的普渡和乡村类似,都是在天井或靠大门的里面或大门外面摆桌子、放酒菜祭品、烧金。随着高层多户杂居式楼房的增加,产生了一个 普渡祭祀地点的问题。从个案看到的楼房住户的普渡方 式现有三种: ●在自家大门内面向楼道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在楼道内自家大门外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下到一楼露天处摆祭并烧金。 这是居民们在新的居住方式与传统祭祀行为之间调节的 结果。三种类型做法里,烧金行为都要在楼房外面做,这 不单单是出于安全或通风的考虑,而是人们对传统意识的 承袭。祭祀仪式一般在下午四五点开始。无论城区还是乡村,左邻右舍总要前后呼应式地开始做普渡仪式,理由是怕一家一户的酒、菜“供不应求”引得普渡公生气对自己家人不利。 祭祀后邀亲唤友来“吃普渡”也是泉州城乡共同的特点,祭祀仪式结束后的晚饭,除亲戚外还广邀朋友来喝酒,人们常常吃了这家又赶到那家去吃,这里刚吃着,那里的催促电话就打来了。不拘城乡,热闹的“吃普渡”成为泉州地区普渡全过程的一个高峰。有人说,各家各户请很多客人是为了显示自己,也有人说是怕普渡公吃完祭不走,叫来很多人壮胆,可以吓走普渡公。我想,后者的理由也许是比较原始的,前者则是派生出来的一种客观效果。事实上“吃普渡”表现出今日的普渡活动兼有很大的社交功能。由于轮流做普渡,使人们有更多互访机会以及参加“吃普渡”的自由度高,普渡时节的社交圈大于春节,这是普渡的

传统节日活动方案

---------------------------------------------------------------范文最新推荐------------------------------------------------------ 传统节日活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战略任务,按照省、市、县文明办关于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要求,不断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弘扬和谐文明社会风尚,推动形成团结互助、融洽相处的人际关系和平等友爱、温馨和谐的社会环境,结合我乡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传统节日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倡导文明、和谐、喜庆、节俭的理念,努力发展健康向上的节庆文化,使民族传统节日成为展示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成为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渠道。坚持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积极创新传统节日的形式和载体,不断增强节庆活动的群众性、广泛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始终保持传统节日旺盛的生机和活力。着力引导广大青少年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畅想主旋律,凝聚精气神,谱写新篇章。 二、工作安排 以中华传统节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 1 / 11

重阳等我国重要节日为切入点,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节日活动,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引导作用。在全县城乡、学校、机关、企业、社区、农村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经典诵读、节日民俗、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活动,推动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 (一)春节、元宵节 1、开展走访送祝福活动。开展对身边好人送祝福活动,对孤寡空巢老人、孤残、留守儿童开展多形式的送温暖主题活动,让他们在节日期间切实感受关爱和温暖。 2、开展春联、剪纸、小制作等作品展示。联合文化站组织居民创造的春联、剪纸、小制作等作品展示。在学校开展春节作品创作展示,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人们了解春节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建设美好家园的光荣感。 3、开展船灯龙灯下村拜年活动。组织相关人员成立一支文化队,深入各村组为居民送去浓浓的年味儿和祝福,让人民感受到传统春节文化活动魅力。 (二)清明节 1.开展祭奠革命先烈活动。充分利用张……墓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为革命先烈扫墓、敬献花圈、重温入党入队誓词,举行入团、入队、成人仪式、主题班队会等形式,引导学生牢记革命宗旨,立志报效祖国。 2、开展摒弃旧陋习、网上祭英烈文明祭祀活动。各单位要加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是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一、春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春节民间传统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要吃腊八饭,“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腊月除夕,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还要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新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后来还有河南的朱仙镇。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除夕晚上要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包饺子、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现在每年中央电视台办“春晚”,全世界华人都守岁。 天明过春节。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燃放爆竹,亦称“爆仗”、“炮仗”、“鞭炮”。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祭典祖先、祁求丰年。吃了早饭,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去到各家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

社会实践报告——闽南古厝调查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 报告 ——闽南古厝调查

目录 第一部分本次调查报告基本情况 (4) 1.1闽南古厝简介: (4) 第二部分选题依据 (4) 2.1选题背景: (4) 2.1.1文化积淀 (4) 2.1.2建筑遭受破坏 (6) 第三部分研究思路和方向 (7) 3.1闽南古厝的现状和不足 (7) 3.2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必要性和潜力 (7) 3.3数据分析 (8) 第四部分调查过程 (9) 4.2.1文献参考与问卷设计 (9) 4.2.2电话访谈与记录 (9) 4.2.3发布问卷与数据统计 (9) 4.2.4资料集成与整理 (10) 4.2.5完善调研报告 (10) 第五部分调查结果与分析 (10) 5.1访谈结果与分析 (10) 5.1.2采访背景 (10) 5.2采访记录和分析——政府方面 (10)

第六部分问卷调查结果和分析 (13) 第七部分研究结论 (18) 7.1闽南古厝的现状和不足 (18) 7.1.1闽南古厝的现状 (18) 7.1.2闽南古厝今后保护和开发的外部优势 (18) 7.1.3闽南古厝今后保护和开发的不足 (19) 7.2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必要性和潜力 (20) 7.2.1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必要性 (20) 7.2.2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潜力 (20) 7.3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措施 (20) 第八部分我们的建议 (21) 8.1保护是前提,保护比申遗重要 (21) 8.2传播闽南古厝文化很有必要性 (22) 8.3保护的同时开发闽南古厝 (22) 参考文献 (23)

第一部分本次调查报告基本情况 1.1闽南古厝简介: “厝”在闽南方言中是“房子”的意思,闽南古厝是厦漳泉闽南地区的古代建筑群,也是现今闽南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闽南古厝以“官式大厝”为主,又名“皇宫起”。由于古厝主要由红砖砌成,在不少地区也叫做“红砖厝”。它形式殿宇,富丽堂皇,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它的主要特征是,前埕后厝,做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 第二部分选题依据 2.1选题背景: 2.1.1文化积淀 闽南古厝产生于明清时期,它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缩影,有着深厚

闽南民俗文化

闽南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系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 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其内涵十分广 泛,其中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命礼俗、信 仰习俗、文艺风俗、娱乐风俗、社会组织风俗等等, 而这些风俗中除与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中大同小异 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民间文学(民谣、 童谣);娱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骑竹 马”、舞龙、舞狮、“车鼓弄”、“赛龙舟”(端午节)、 “搏饼”(中秋节)在节庆日中尤为活跃。 1. 普渡与祭祖 闽南据史料载,历史上泉州于元代开始将所管辖范围划分为东、南、西三“隅”;明代沿元制。至清代增设城北隅,并在四隅下设三十六“铺”,每铺下又分若干“境”。这就是今日在泉州常常听到的“铺境”、“三十六铺”一语的初始。据一些后世的文字资料以及老人们的口头讲述,轮流普渡乃起自清朝,因为祭祀行为集中、祭品的需求也集中,七月半市场供求紧张。人们常为买东西打架。清乾隆年间,由地方乡绅出面呈请由抽签决定城厢三十六铺的轮流普渡日期,而七月半节依旧家家祭祀祖先。从那时起,鲤城区以及相关联的部分乡村都以铺境为单位轮流做普渡。而现在的泉州,在整个旧七月里,几乎每一天都会有几个角落轮到做普渡,但任何角落的住户在七月十五这天都不做普渡而要祭祖先无论哪个铺境、角落,普渡的基本结构主要有三部曲——竖旗?竖灯、普渡、重普,此外还有“结尾缘”。第一仪式从旧历六月开始。最终仪式则在旧历八月至十月之间。近水的铺境和住在水边的人们还要做“水普”。泉州郊区有个渔村,旧历七月十五“七月半”要去祖厝“敬公妈”,七月二十七“普祀?普渡”。普渡时在门口摆酒菜、点香、烧金、放鞭炮。菜肴类里注意不能有带锋利边缘贝壳的海鲜,有则要剥去贝壳再煮菜。摆好祭品后要卜问,卜问普渡公之后才可以烧金、放炮送普渡公走。渔村的各家则是普渡日上午去家庙烧香、供奉酒菜、“烧金”。下午在家门口供酒菜、烧金祭普渡公。 闽南城区旧式住房的普渡和乡村类似,都是在天井或靠大门的里面或大门外面摆桌子、放酒菜祭品、烧金。随着高层多户杂居式楼房的增加,产生了一个 普渡祭祀地点的问题。从个案看到的楼房住户的普渡方 式现有三种: ●在自家大门内面向楼道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在楼道内自家大门外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下到一楼露天处摆祭并烧金。 这是居民们在新的居住方式与传统祭祀行为之间调节的 结果。三种类型做法里,烧金行为都要在楼房外面做,这 不单单是出于安全或通风的考虑,而是人们对传统意识的 承袭。祭祀仪式一般在下午四五点开始。无论城区还是乡村,左邻右舍总要前后呼应式地开始做普渡仪式,理由是怕一家一户的酒、菜“供不应求”引得普渡公生气对自己家人不利。 祭祀后邀亲唤友来“吃普渡”也是泉州城乡共同的特点,祭祀仪式结束后的晚饭,除亲戚外还广邀朋友来喝酒,人们常常吃了这家又赶到那家去吃,这里刚吃着,那里的催促电话就打来了。不拘城乡,热闹的“吃普渡”成为泉州地区普渡全过程的一个高峰。有人说,各家各户请很多客人是为了显示自己,也有人说是怕普渡公吃完祭不走,叫来很多人壮胆,可以吓走普渡公。我想,后者的理由也许是比较原始的,前者则是派生出来的一种客观效果。事实上“吃普渡”表现出今日的普渡活动兼有很大的社交功能。由于轮流做普渡,使人们有更多互访机会以及参加“吃普渡”的自由度高,普渡时节的社交圈大于春节,这是普渡的一大特点。

节日主题活动方案

节日主题活动方案 为了更好地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进一步推进社会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20XX年1月期间,我镇将认真组织开展“文明过新年?和谐构社会”主题系列活动,为使本月活动顺利有序开展,真正的走进群众生活中去,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活动主题 “文明过新年?和谐构社会” 二、指导思想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等等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三、活动时间 20XX年1月份 四、活动内容 1、组织“年文化”科普讲堂。抓住春节即将来临契机,在社区内组织开展“年文化”科普讲堂,邀请辖区内群众前来听讲,为辖区群众普及我国“年文化”的由来以及“年”对我国传统文化、文明传承的重要意义。

2、组织宣传消防教育活动。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每逢春节来临之际,群众大都选择燃放烟花爆竹来庆贺新春,这也成为春节期间发生火灾的重要隐患,为此,各村居可组织一次宣传消防教育活动,加大力度向社(村)区群众、店主宣传消防安全知识,教导群众合理、安全地燃放烟花爆竹,同时组织辖区内群众进行一次自我排查,消除安全隐患。 3、组织交通安全宣传活动。春节临近,常年在外的游子都回家乡过年,因此,交通情况较平时会更为拥堵,交通安全形势也更为严峻,社(村)居应组织辖区内广大志愿者在xx镇各大街道开展交通劝导活动,并在辖区内开展文明交通的宣传活动,把交通安全的常识传播到位。 4、组织新年志愿者招募活动。新的一年新的开始,志愿活动永远在路上,要不断创新志愿服务的形式方法,同时结合各项服务活动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志愿者招募工作,真正将志愿行动服务到家、服务到人、服务到心,以实际行动引导和感染辖区群众共同参与志愿活动,不断壮大志愿服务力量,争取实现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化。 五、工作要求 1、认真组织、积极引导。紧密联系实际,认真制定活动方案,以丰富的文化活动充实节日,活跃辖区群众节日文化生活,努力营造温暖、欢乐、文明的节日氛围,并引导群众通过安全、文明的庆祝方式来欢庆春节。

中国传统节日按时间先后的顺序

中国传统节日按时间先后的顺序 春节正月初一俗称过年,传统上从岁末除夕、新年正月初一持续到正月十五元 元宵节正月十五日吃元宵,庆团圆 清明节阳历四月五日左右祭祖、扫墓 端午节夏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主题: 吃粽子 七夕夏历七月初七又称中国爱情节、情侣节,神话传说中鹊桥相会之日中秋节夏历八月十五举家团圆节,主题: 赏月、吃月饼 重阳节夏历九月初九敬老节,并有其他多种主题 1月1日元旦节公历新年放假一天 3月8日国际妇女节妇女放假半天 3月12日植树节孙中山逝世纪念日,以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为纪念5月1日国际劳动节庆祝劳工运动为社会及经济等作出的贡献放假三天5月4日五四青年节纪念五四运动, 19年5月4日的反帝爱国学生运动6月1日国际儿童节庆祝儿童福利的促进儿童放假一天 7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立纪念日纪念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8月1日建军节纪念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纪念

1945年9月2日 9月10日教师节庆祝教师为社会做出的贡献, 1985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10月1日国庆节纪念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放假三天 按时间顺序排位依次是: 按夏历节(阴历)排序: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按阳历节排序: 元旦(1月1日)→妇女节(3月8日)→植树节(3月12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青年节(5月4日)→儿童节(6月1日)→建党节(7月1日)→建军节(8月1日)→抗日战争纪念日(9月3日)→教师节(9月10日)→国庆节(10月1日) 按阴阳节日结合排序: 元旦(1月1日)→春节→元宵节→妇女节(3月8日)→ 植树节(3月12日)→清明节→国际劳动节(5月1日)→青年节(5月4日)→儿童节(6月1日)→ 建党节(7月1日)→建军节(8月1日)→ 抗日战争纪念日(9月3日)→中秋节→ 重阳节(9月9日)→教师节(9月10日)→ 国庆节(10月1日)→除夕

社会实践报告闽南古厝调查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闽南古厝调查 目录 第一部分本次调查报告基本情况 (2) 1.1闽南古厝简介: (2) 第二部分选题依据 (3) 2.1选题背景: (3) (3) (3) 第三部分研究思路和方向 (4) 3.1闽南古厝的现状和不足 (4) 3.2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必要性和潜力 (4) 3.3数据分析 (4) 第四部分调查过程 (4) (4) (4) (4) (5) (5) 第五部分调查结果与分析 (5) 5.1访谈结果与分析 (5) (5)

5.2采访记录和分析——政府方面 (5) 第六部分问卷调查结果和分析 (6) 第七部分研究结论 (7) 7.1闽南古厝的现状和不足 (7) 7.1.1闽南古厝的现状 (7) 7.1.2闽南古厝今后保护和开发的外部优势 (7) 7.1.3闽南古厝今后保护和开发的不足 (8) 7.2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必要性和潜力 (8) 7.2.1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必要性 (8) 7.2.2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潜力 (8) 7.3闽南古厝保护和开发的措施 (8) 第八部分我们的建议 (8) 8.1保护是前提,保护比申遗重要 (9) 8.2传播闽南古厝文化很有必要性 (9) 8.3保护的同时开发闽南古厝 (9) 参考文献 (10) 第一部分本次调查报告基本情况 1.1闽南古厝简介: “厝”在闽南方言中是“房子”的意思,闽南古厝是厦漳泉闽南地区的古代建筑群,也是现今闽南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闽南古厝以“官式大厝”为主,又名“皇宫起”。由于古厝主要由红砖砌成,在不少地区也叫做“红砖厝”。它形式殿宇,富丽堂皇,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它的主要特征是,前埕后厝,做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

闽南入厝习俗

闽南习俗“入厝” 自从人类定居生活以来,房子在人的生活中就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辛辛苦苦一辈子,就是为了建一所漂亮的房屋,供自己和家人幸福美满地生活一辈子。所以,当建好房子、买了房子,自然要举行一个仪式纪念这个历史性的时刻。乔迁新居,就是搬入新家,用闽南话讲,叫“入厝”。闽南一带民间信仰比较盛行,古代的一些风俗习惯经过时代的更新和弥补,到现在依旧盛行。 “入厝”的准备:首先,要挑选一个良辰吉日。查看是否有生肖、宅向相冲,最好选择水日为佳,少用火日,时辰则阳日用阴时,阴日用阳时 (子寅辰午申戍为阳日,其他为阴日) 。家中有人刚参加过别人丧礼时不要搬家,否则会把“阴气”带到新居中。确定好日子后,再通知亲朋好友,邀请他们过来帮忙,过来一起热闹。 乔迁新居前,妻子娘家要“添灯”,就是送红灯笼悬挂在大厅,闽南话念即为“添丁”,寓意添丁进财,灯笼越多越好,母亲娘家,儿媳娘家如果比较注重礼节,也会过来添灯,灯下面要绑红包,红包里面放不放钱均可。现在也有少数人改用精美的吊灯。 通常主人的舅舅要送一副贺联,习称“母舅联”。“母舅联”一般长五六尺,宽一尺,连同果品等四式贺礼送去,挂于厅堂正中,直到陈旧破损才取下。过去贺喜的“母舅联”大都是用红布替代联纸,再贴上剪好的金色字。现在,“母舅联”大多用两个镜框镶挂,用白泡沫板刻字,立体感和装饰性俱强。也有一类是纯为玻璃工艺联,显得高档且有艺术欣赏价值。 亲友送礼,一般以烛炮为主,也有送衣服布匹、大镜、时钟、家具、电器等,有的直接送红包。各媳妇娘家要送菜刀、火夹等各种家庭用具来祝贺。入厝前要先

搬入一窝鸡母鸡仔,各房夫妇俱全者添置摇篮椅轿,以预兆人丁兴旺。各项物品可在入厝前先行搬入,重要、贵重的家俱最好在入厝当天再搬入。所有的生活用品,包括牙刷毛巾筷子碗,能用新的尽量用新的。每样家具都要贴上红纸,以求吉祥如意。在客厅内人们常会摆放发财树、万年青,用红纸贴在盆上。树叶上还要挂几个红包,红包里面放不放钱都可以。 乔迁时,新居张灯结彩、贴乔迁内容红对联。为了增加气氛,也有亲友会在报纸上、当地电视台登广告、点歌,庆祝某某某乔迁之喜。最常见的是租拱门气球,拱门和气球上面都会有恭贺乔迁之类的祝福语,还有赠送人的姓名或单位,这也反映了户主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拱门和气球一般都会放三天以上,比较富裕地方,甚至在通往新居的路口就开始放一排排的拱门,甚为壮观。 “入厝”仪式:如今,为了精简仪式,常把拜门神、拜地基主、拜土地公、谢土和敬天公(拜玉皇大帝)一并举行,直接在大厅口摆了天公坛、设天公神位,挂天公灯,备办三牲果合馔盘敬奉天公,设三牲筵碗敬土地公。 事先把所有东西准备好,良辰一到(一般都是在晚上12点),把房子里所有的灯都关闭。全家在房子外面依长幼排成一队,不会走路的孩子由大人抱着,队伍由一家最长辈的人带领(或请母舅参加),因为闽南俗语有言:“请母舅,甲会富”。但人数忌四、六、九(可以亲戚亲人凑数)。主人要带着家中的金银财宝(现在通常放在公文包里面),手捧斗灯(米斗装谷子,内竖一镜一剪,上点香烛,象征出丁)排在前面;母舅挑鼎(圆铁锅)、柴、米和自旧灶引火点燃的木炭及灶君香火,家庭主妇将金银首饰戴在身上,挑着桶箍(细篾条)等,要有一人带着火炉,象征兴旺发财。其余家人口袋里装着钱,都不得空手,各拿菜刀、拨火叉、锅铲、扫帚畚斗等用具随后,象征将财气带进新宅。队伍排好后,全家人高声大呼“进啰”,一边喊一

2019年传统节日主题活动说明报告

“我们的节日?春节”主题活动报告 为继承发扬中华传统节日优秀文化,我校围绕“我们的节日?春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现将我校组织的“我们的节日?春节”主题实践活动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 为确保此次活动顺利开展,我校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把节日活动与思想道德建设紧密的结合起来,全面推进我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二、精心策划,丰富内容 传统节日在各地呈现不同的特色。崔漳小学围绕春节.元宵节辞旧迎新.团圆平安.孝老爱亲等主题,结合实际,遵循简洁可行.就近方便.力所能及的原则,主要策划了以下工作: 1.利用寒假期间,让学生寻找关于传统文化的优秀历史典籍,围绕春节文化内涵,通过收集“春节的由来.春节风俗习惯.春联的起源和意义.增强对民族传统节日的喜爱,加深对本土文化的理解。 2.让学生认真记录自己的节日生活,结合寒假作业,引导学生学习节日文化.搜集节日资料.参加民俗活动,深入了解春节.元宵节的文化内涵。 本次主题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节日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和树立了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思想观念,增强了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崔漳学校

2019年2月21日“我们的节日?元宵节”主题活动报告 为营造元宵节喜庆、祥和、团圆、美好的节日气氛,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华民俗文化魅力,加强爱国、爱乡、爱家的思想教育和亲情教育,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了“我们的节日?元宵节”主题系列活动。 一、加强领导,广泛发动 1、根据上级要求,学校迅速制定了活动方案,并利用多种形式宣传开展本次寒假主题活动的重要意义。 2、利用学校微信群及班级微信管理平台告知学生家长利用传统节日,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传统美德和感恩励志的教育,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家长的支持力度,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寒假德育作业表”的填写。 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1、学生发展中心积极组织全校师生开展创编“节日手抄报”活动,学习节日文化,搜集节日资料,深入了解春节、元宵节的文化内涵,通过自编的“节日手抄报”,展示节日收获和感悟。 2、要求学生观元宵节文艺节目,增强对民族传统节日的喜爱,同时又结合学校特色,要求学生以书画形式表现节日的喜庆,加强 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3、鼓励学生积极收集春联且诵读,并在开学展示自己收集或是编写的春联,引导学生学习欣赏春联、创作春联、书写春联。 4、开展主题班会,深化活动。开学初,各班围绕“我们的节日”召开主题班会。让学生通过语言交流、才艺展示等方式汇报自己

中国的传统节日目前主要有八个

中国的传统节日目前主要有八个 ,下面按照日期次序,将每个传统节日的日期、相关习俗、相关诗歌名句摘录如下,供楼主参阅。 1.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公历2月2日)。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描写除夕的诗句有:《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公历2月3日)。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描写春节的诗句有:《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公历2月17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

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三(公历4月5日)。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公历6月6日)。这一天的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有:《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公历8月6日)。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 日前,经文化部同意实施,省政府印发《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规划实施的时间从2011年至2025年。这是文化部批准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将闽南文化的发祥地、核心区——泉州、漳州、厦门三市的行政区纳入保护范围。其中,泉州的重点保护区域为三地最多,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及对传承人的保护也做得比较好,在《规划》中占据特殊的位置。 泉州率先制定重点区域整体保护专项规划 《规划》选择53个区域作为进行闽南文化整体性保护的重点区域,其中泉州20个。今年,泉州在闽南三市中率先开始为这些重点区域制定整体性保护专项规划,并纳入市委市政府33个为民办实事项目。 20个整体保护重点区域具体名单如下: 历史文化街区1处:鲤城区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文化名镇(村)、古村落保护区域3处:泉港区后龙镇土坑村、晋江市金井镇福全村、永春县岵山镇; 民间信俗保护区域1处:洛江区仙公山及其周边社区; 民俗保护区域6处:南安市丰州镇九日山及其周边社区,石狮市蚶江镇,惠安县崇武镇大岞村、小岞镇,丰泽区寻埔社区,南安市石井镇,晋江市安海镇。 传统戏剧保护区域1处:晋江市五店市街区; 传统技艺保护区域4处:惠安县崇武镇、山霞镇和泉州台投区张坂镇,德化县浔中镇、龙浔镇,安溪县西坪镇松岩村,安溪县西坪镇尧阳村; 传统体育、游艺保护区域1处:永春县桃城镇、五里街镇; 传统音乐、曲艺、舞蹈保护区域2处:泉港区山腰街道、鲤城区浮桥街道; 闽南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区域、点1处:清源山及其周边社区、博物馆群保护展示区。

泉州15非遗项目 列入濒危名录 30个列入《规划》的主要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中,属于泉州的有15项。具体为:晋江深沪褒歌、德化山歌、泉州踢球舞、打城戏、永春纸织画、泉州妆糕人制作技艺、泉州江加走木偶头雕刻、泉州李尧宝刻纸、安溪蓝印花布、泉州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泉州十音铜锣锻制技艺、泉州传统竹编工艺、泉州金苍绣技艺、泉州锡雕技艺、泉州福船制造技艺。 29个列入《规划》的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项目中,属于泉州的有15项。具体为:惠安石雕、德化瓷、安溪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泉州传统建筑营造、安溪成珍桔红糕制作、春生堂酿酒、源和堂蜜饯制作、永春漆篮制作、永春顺德堂老醋酿制作、泉州漆线雕、安溪竹藤编、清源山茶制作、永春佛手茶制作、晋江灵源万应茶制作、泉州老范志神粬制作。 此外,首批扶持的125个传习中心中,泉州占70个。53项对台对外主要活动中,泉州有26项,包括闽南文化节、闽台(石狮)端午对渡文化节等。 设保护区建设专项资金 按照总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经费保障将由国家、省、市财政拨款和民间筹集方式解决。国家、省、市财政投入比例为1∶1∶1。经费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活动、传承人经费资助、传习中心活动、对台对外交流活动、数据库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等。 三市各建一个非遗综合展馆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泉州、漳州、厦门将各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性展示馆。此外,还将建设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影响较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专题展示馆,包括惠安雕艺(石雕、木雕)展示馆、德化瓷烧制技艺展示馆等。

闽南春节习俗 闽南过年有哪些习俗

闽南春节习俗闽南过年有哪些习俗 闽南,即指福建的南部。闽南地区信奉神明,所以过年风俗特别多。闽南春节习俗,下面一起来看看。 闽南春节习俗 闽南地区的春节习俗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中华民族过春节的传统,“敬天”“敬神”“拜祖先”是其中最为浓重的春节礼俗。过去,从闽南地区到海外的华人华侨光宗耀祖的三件大事是“娶妻”、“生子”和“建大厝”,而在传统春节,海内外的闽南人都无一例外地把“敬天”、“敬神”和“拜祖先”三大习俗给保留下来,并作为最隆重的三大礼俗,而正月初一拜天公便是其中最为隆重的礼俗之一。闽南春节习俗如下: 1、筅尘日 这是年终的大扫除。人们为了迎接新年,用嫩竹枝叶、榕树枝叶,或用稻草、甘蔗叶等扎成长长的掸子,用来清扫屋角梁上的灰尘蛛网,同时也用“桌布巾”来清洗各种农具、物品。“筅尘”的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清洁干净,以便能清清爽爽过个年,同时也是为了驱除病疫,扫除瘟物,祈求来年平安。扫完尘,扫把上的嫩竹枝叶、稻草、甘蔗叶等一般都不会丢弃,而是收藏起来,待到除夕夜时,再拿出来,用来作燃料,以便“跳火群”。

2、蒸碗糕 “筅尘”节之后,在闽南一带的很多地方,如泉州、晋江、石狮等沿海一带,为过好春节,还要蒸“碗糕”,这“碗糕”也称为“发糕”。在闽南语里,年糕是越“发”越好,因为“发”就是发财、发达的意思。蒸“碗糕”得先“发酵”,所以“碗糕”寓意着能够发达发财、发家致富。而且,米粉发酵好了,用旺火去蒸,糕的顶部就会裂开,寓意为“笑口常开”,象征全家幸福安康、欢欢喜喜。“碗糕”大都是放糖蒸的,是甜味的,寓意生活甜甜蜜蜜,吉祥如意。 3、祭先祖 每年的大年三十,家里无论男女老少都得忙起来。泉州的习俗认为“年兜”那天是祭祀祖先的重大节日。那天中午,家家户户都要备办丰盛菜肴敬奉祖先,即便是贫寒之家也要尽力而为。供桌上摆满各色糕果和鸡鸭鱼肉,中间高堆“过年饭”,以陶钵盛大米,上面再搁碗糕、柑橘、红鸡蛋、红米丸和米粉蒸制的金、银锭,中插春枝。以前很多农户过年时都要在存放大米的米缸和存放粮食的米囤上贴个“春”字,既寓意春节来临,更寓年年有余。 供桌前还要再置放一个火炉,象征家运亨通、红火。芋头也要上供桌。也许会有不少人产生疑问,如果你看过芋头刚挖出来是怎样的,你就会明白。刚挖出来的芋头是有许多小的芋艿附在一个大芋头上的,象征着多子多孙,坚信多子

闽南传统建筑

闽南传统建筑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闽南建筑—屋顶 这次将闽南传统建筑的屋顶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和设计方法的视角,对闽南传统建筑屋顶进行研究。就是对其形态、构造、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研究,分别对各个部分的形态、构造、施工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了分析。首先对闽南地区的人文和地理环境因素做介绍。 一、源远流长的闽南建筑文化 东汉时期,闽南地区还是一片荒凉之地,文化状态也处于最原始的状态。大量的民族人口迁移带来了新的中原汉文化。具有多元性的中原汉文化逐渐成为了闽南文化的主导。历史记载中汉民的多次迁移,还有闽南地区依山傍海的独特的地理特征,以及儒学、释、道家这三大文化的交流汇集,受这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最终形成了闽南文化。 南北朝时期的泉州已有不错的发展程度,而到了宋朝,泉州港成为了世界着名的贸易大港,名扬内外。这时的泉州凭借着海洋经济的繁荣发展,早期的闽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达到了顶峰。外来的西方宗教文化和建筑文化等都开始了融合的过程。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的华侨文化,更是对后期的闽南民居建筑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闽南民居建筑色彩中多以红砖为主旋律,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渊源。据专家推断:闽南地区开始出现红砖建筑是在宋元时期,随后开始日趋流行起来,红砖也成为了闽南地区所独有的一种建筑材料。所以说,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是在历史的积淀和闽南文化的熏陶下形成,并逐渐发展、成熟。 闽南民居建筑从建筑形式上看,并不是类型化千篇一律的,也不是张扬、个性的形式,它在屋顶的装饰和美化美学角度上,有着较为特殊精彩的表现。闽南民居建筑的屋顶装饰从审美的角度上体现了闽南地域的风格和特性,这就是所谓的闽南风格建筑。

主题活动1 中国传统节日

主题活动1 中国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多个渠道收集信息,并能针对具体任务需求筛选和评价信息。 (2)能够围绕给定主题,综合利用相关的工具和材料设计并制作简单的多媒体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展示和评价中认识作品,体会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价值。 (2)通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多方面深入的了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4.行为与创新 (1)能够主动积极的思考和尝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生活实际中的方法,并能尝试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性的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 (2)培养学生在活动中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信息的获取与识别、信息的存储和管理、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和交流。 教学难点:能够针对具体任务需求筛选信息,并能综合利用相关工具制作多媒体作品;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性的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并能总结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方法与手段】 运用任务驱动、启发式教学,通过自主学习、小组间的合作活动,促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提高信息素养。 【课时安排】 2课时,另外许多活动需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

【课前准备】 网络机房、多媒体课件、学件。【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这两节信息技术课是在学生已有的一定的网络搜索能力、下载保存资料的能力和一定的信息处理加工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性主题活动课。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搜索能力掌握的比较不错,第一节课教学也较为顺利。但学生对资料的加工,处理能力稍显不足,导致在操作过程中亮点不多。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过多的强调,学生操作时间也有些紧张。设计一堂信息技术课时,一定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在预设教学重难点时才能有针对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本操作性很强的课,但光有操作也不行,要赋予技术以文化蕴含,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使课堂生动、有活力。这节课我始终以传统节日贯穿课堂,无论是音乐、图片还是文字诗句都散发着浓浓的传统气息,让学生了解传统民俗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民族自豪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南京市银龙花园学校纪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