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产能过剩大背景下的中国钢管业发展

产能过剩大背景下的中国钢管业发展

产能过剩大背景下的中国钢管业发展
产能过剩大背景下的中国钢管业发展

产能过剩大背景下的中国钢管业发展

在中国经济发展起步阶段,市场上物资匮乏,产品需求档次也不高,在这种条件下,经济呈高速增长;一旦中低档产品在市场上趋于饱和,由短缺经济走向饱和经济,经济发展速度自然下降并转为中高速增长。这时候,原来适应高速增长的产能规模出现产能过剩,这便是产能周期性过剩;同时,由于低端产品过剩,而高端产品尚不足,又引发产品结构性过剩。当经济下行时,采用强刺激政策,使经济逆周期高增长,加剧了产能过剩。目前中国正处在经济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中国钢管业要进行结构调整,可以尝试走“瘦身”与“健身”并举的路线图。所谓“瘦身”,就是过剩产能企业的退出,包括落后产能和长期亏损的企业要淘汰出局,不过要打造好退出通道,妥善安置人员就业等问题,确保社会稳定;所谓“健身”,是指企业要提高自身在学习曲线上的位置,提高核心竞争力,实行联合重组。此前的联合重组之所以“联而不合”,主要原因是出发点以扩大规模为目的,此外还加剧了产能过剩。现在重提联合重组,则是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的。目前行业和企业发展遇到了体制机制障碍,所以要深化改革,例如发展“混合所有制”,规范国有企业治理,让市场压力能传导到国企身上,催动国企自身有动力愿意兼并重组。当前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制造业回流和兴起对实体经济复苏起到了关键作用。与此同时,劳动密集性产业向更低成本国家和地区(例如东南亚)加快转移。国际经济结构的调整态势,必将促进中国制造业的增长模式更多地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是依靠要素投入来拉动。国内外的市场形势要求中国钢管业要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基本完成结构调整。

近期中国钢管行业出现了一些钢管企业陆续倒闭、停产的消息,产能过剩警报再次拉响。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不能仅停留在“纸上谈兵”,何况“十三五”规划就要拟订,中国钢管业今后发展的路线图应如何设计,已经摆在行业和企业面前。下面谈一点浅见,以供参考。

1中国钢管产能为什么过剩

要处理好产能过剩,首先要搞清楚产能过剩的原因。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就是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增长,原来适应高增长的产能规模便出现了过剩,这称之为周期性过剩。那么,为什么高增长的速度会降下来呢?实现高增长,有两个条件:一是产品需求档次不高;二是物资匮乏,市场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当市场对中低档次产品需求趋于饱和,或者说中低档产品产能大于市场需求,即短缺经济变为饱和经济时,增长速度就自然降下来了。观察中国钢管行业60年来增长速度的演变,可以得到验证。

1.1对各发展阶段的解读

第一阶段:由于1949年建国之初,中国钢管产量几乎为零,所以这十年增幅最大,年均增长55.13%。第二阶段:由于1960年后为三年困难时期,1966年后为“文革”时期,所以中国钢管生产增幅下降较多。第三至第五阶段:改革开放后,中国钢管产量高速增长,由短缺经济趋向饱和经济。

第六阶段有两点值得注意:①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中国经济受逆周期的强刺激政策拉动,呈现强劲增长。2008-2012年期间,中国钢管新建机组数量达到历史高峰,其中2009年表现最为突出,无缝钢管新建机组28台(套),新增产能408万t。这五年间钢管新增产能中:以无缝钢管数量最多,约为1617万t;其次是螺旋埋弧焊管,新增产能约354万t;直缝埋弧焊管新增产能298万t,大直径(>?406mm)直缝高频焊管新增产能约217万t,以上新增钢管产能累计达2475万t。这就埋下了规模扩张、加剧产能过剩的隐患。当年产能扩张最大的是无缝钢管,其次是螺旋埋弧焊管,也就是目前关停较早、较多的钢管管型生产企业。②2008-2012年中国钢管产量还在增加,但增速呈放缓趋势,由2008年的12.85%下降到2012年的11.13%;钢管表观消费量增速由2008年的12.77%下降到至2012

年的11.68%,其中无缝钢管表观消费量增速由2008年的16.34%下降到2012年的8.84%;焊管表观消费量增速由2008年的18.3%下降到2012年的13.08%。2013年中国钢管产量达到7979万t,同比增长

7.67%,增速回落0.76个百分点;钢管表观消费量为7120.8万t,同比增长8.44%,增速回落0.23个百分点。

1.2 2014年中国钢管产量增速继续下降

2014年1-7月,中国钢管产量达到4992万t,同比增长5.21%,但与2013年同期增长13%相比,增速回落7.88个百分点;钢管表观消费增速比2013年同期增速回落8.23个百分点。其中,无缝钢管产量增速同比回落11.23个百分点,无缝钢管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速回落12.20个百分点;焊管产量增速同比回落5.8个百分点,焊管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速回落5.50个百分点。

1.3 中国钢管表观消费量持续下降意味着钢管产量可能在2014年后达到峰值平台

2014年中国钢管产量将突破8000万t,随着近年钢管表观消费量的不断下降,预示着钢管产量已经达到峰值平台。2014年后即使钢管产量仍保持微幅增长,但增长空间已相当有限。

2 中国钢管产能过剩的特征:结构性过剩

中国钢铁产能过剩,往往以粗钢产量与炼钢产能之比作为标杆,由此确定50t以下转炉和400m3以下高炉是要淘汰的落后产能。但如此实施下来效果并不明显,因为“粗钢”是中间产品,一般不直接在市场上流通(钢坯是例外),轧材产品才在市场上交易。所以,以粗钢产量来定性钢铁产能过剩,没有触及根本。中国钢铁产能过剩,从产品来看,并不是全面过剩,而是结构性过剩,主要是板(带)材过剩程度重于长材。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大中型板(带)材产品产能利用率仅为61%,螺纹钢产能利用率为87%。大中型板(带)材轧机与大高炉、大转炉相匹配,所以,淘汰小转炉、小高炉无助于缓解板(带)材产能过剩问题。

同样,中国钢管产能过剩也不是全面过剩,而是结构性过剩。钢管行业要吸取钢铁行业仅仅以设备大小来判断是否为落后产能的教训,例如:过去定?76mm无缝钢管机组为落后设备,多年生产实践和市场检验证明这一结论是不妥的。例如:江苏常熟钢管、上海天阳钢管等企业?76mm无缝钢管机组生产的汽车管等出口到海外市场。

钢管产能结构性过剩的典型例子有油井管,现在中国油井管生产企业有300多家,年产能达800万t

以上,而国内市场年需求量平均为400万t,即使出口200万t,产能还过剩200万t。最近有些无缝钢管企业停产,其主要产品便是油井管,而且生产装备水平比较高。螺旋埋弧焊管机组能生产管线管的产能约有400万t,但按一类地区可用螺旋焊管的输气管线需求量最高是200万t。大直径(≥?600mm)高频直缝焊管产能约400万t,市场需求量约200万t。最近有大直径螺旋埋弧焊管企业退出市场的事例,大直径高频焊管机组中也有企业订单不足问题。至于钢管行业中生产低档产品的小型机组,产能过剩比较常见,如无缝钢管企业生产的普通结构管,焊管企业生产的低压流体管等。中国制造业普遍存在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不足问题,钢管行业也不例外。中国钢铁行业和钢管业都存在既有低水平重复建设也有高水平重复建设的情况,也就是说,低档产能过剩与高档产能结构性过剩同时并存。

3 关于“结构调整阵痛期”的解读

我们通常说,中国正处在“经济增速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样一个“三期叠加”的阶段,至于“经济换档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问题这里就不在赘述,现在仅就“结构调整阵痛”问题进行解读。正是由于“经济增速换档”和“前期刺激政策”产生了钢铁和钢管行业产能呈结构性过剩,从而出现了结构调整的“阵痛”。

3.1 政府在结构调整中的表现

国家有关钢铁行业结构调整的宏观政策往往得不到落实。例如,2009年出台的政策要求,到2011年中国排名前五位的钢铁企业合计年产能占全国钢铁总产能的比重达45%以上;2010年出台的政策要求,到2015年国内排名前十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钢产量的比重从2009年的44%提高到60%以上;2011年出台的《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排名前十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钢产量的比重由48.6%提高到60%以上。上述宏观调控目标均未能实现。同样,《钢管行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关于钢管行业集中度的目标也未能实现。

政府有关部门面临企业破产倒闭与人员就业的两难选择。国内制造行业产能过剩具有行业面广、绝对过剩程度高、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并且产能过剩较重的行业中都不乏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的身影,如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行业中的一些骨干企业,而这些企业倒闭、破产可能会引发金融、税收、就业、GDP增速下滑以及社会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往往倾向于尽力挽救骨干企业不倒闭。

地方政府保GDP稳增长,引发债务负担增加。多数地方政府2014年GDP增长动力主要还是依靠投资,投资占GDP增长要素的很大比重。于是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继续举债,增加了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和财政风险。

3.2 企业在结构调整中的表现

钢铁(钢管)企业前些年为响应提高行业集中度的号召,以及企业自己规模扩张的惯性,以图达到产量(产能)排名居于行业前十位,热心兼并重组和建设新的生产线,一方面加剧了产能过剩,另一方面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资金链日渐紧张。

节能减排的压力传导到钢铁(钢管)企业,有三个方面使企业为难:一是钢铁(钢管)企业长期承担过重的经济增长压力或稳增长责任,在这种情况下,让钢铁(钢管)企业节能减排,这加重了企业责任;二是钢铁(钢管)行业2015年前后正处于产量峰值期,在产量峰值期间推行节能减排,难度相对较大;三是钢铁(钢管)企业效益不佳,要达到现有环保标准,企业吨钢环保平均投资需要220-250元,吨钢环保运营费用约140元;要达到国家新排放标准,吨钢运营成本要增加200元,企业将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

市场上低价竞争已经成为常态。2014年11月份,中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截至已连续33个月出现下降,已超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连续31个月负增长的记录,预计未来还将继续下跌一段时间。国内钢铁企业2014年前三季度财务结算价格同比下降9.06%,实现销售收入同比下降0.22%。2014年1-10月大中型钢铁企业累计实现利润226.56亿元,同比增长61.33%,但大部分企业仍然利润微薄,甚至一部分企业亏损严重,钢管企业也是如此。

4 中国不同经济区域对结构调整的影响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要从投资型转向内需型。但目前内需不强,外贸不振,经济增长的动力还主要依靠投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全国22个省市GDP增长要素中80%为投资,31个省市中除河南、湖南和青海外,其余地区经济增幅同比都在下降。中国三季度GDP同比增速下降到7.3%,经济下行压力仍然不减。为经济稳增长和环境保护,国家投资方向和力度随经济区域不同而有所区别。

中国东部(包括京津冀和环渤海、长三角地区)是大气污染的重灾区,在环保力度加大的情况下,东部地区加快了传统产业(包括钢管)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以及落后产能(主要是污染企业)关停的进程。例如北京市在2014年10月,已淘汰退出375家污染企业(目标值是300家),完成了116个环保技改项目,京津冀完善了环保整治协作机制,保障了北京“APEC蓝”,而今后将走向“常态蓝”。

另外,中国投资重点是铁路建设和棚户区改造。而全国铁路建设投资中,国家近80%将投向中西部地区,目前尚未改造的棚户区大多位于中西部地区,这使得中西部地区投资明显快于东部地区。为了应对当前经济较大的下行压力,国家发改委近期密集批复了多个基建项目,包括铁路和机场建设,而这轮批复的铁路项目大多位于中西部地区。

从投资的行业来看,棚户区改造是住房建设项目,需要消耗大量的焊管(燃气用管、输水用管、桩基用管、结构用管等);铁路车辆大量用高强度冷弯型钢、焊管等;机场航站大楼、火车站候车厅的钢结构建筑大量用焊管,这些重点基建项目为焊管业拓宽了市场需求。因此,无缝钢管业产能利用率低于焊管业,原因在于市场需求此消彼长。

5 中国钢管发展路线图——“瘦身”与“健身”并举

摆在中国钢管行业面前的发展问题,首先是处理产能过剩企业的退出,通俗的比喻就是行业要“瘦身”。

5.1 用市场规律和法治精神妥善处理产能过剩企业退出

从钢铁行业来看,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企业和产能自动退出了市场,主要原因是这部分产能本身落后,环保也不达标,没有效益只能关门,这是自我淘汰。目前,尚未出现装备较好的企业倒闭的情况。

钢管企业退出市场的序幕已经拉开,中国有一定规模的无缝钢管企业中已有约30家中小型企业倒闭;焊管企业中已有十余家中小型企业(合计年产能约100多万t)倒闭,其中既有螺旋埋弧焊管机组,也有直缝高频焊管机组。这些企业倒闭的主要原因除了亏损外,还包括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长期拿不到订单,生产陷于停顿,只能宣布停产,计划出售生产设备或企业;另一种是资金链断裂而关停。而资金链断裂又分为如下四种类型:企业盲目扩大产能规模,负债太多,资金枯竭;应收账款无法回笼,资金周转断档;跨行业投资失败,资金无法收回;连环担保,因为所担保的业亏损而被拖下水,一损俱损。

上述钢铁(钢管)企业倒闭,体现了市场竞争的规律,是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从政府层面来看,由于地方政府工作存在复杂性,对待破产企业存在两难选择。有地方政府考虑到GDP增长、社会稳定等因素,希望有大型企业能出手挽救某些濒临破产的企业,这是因为产能过剩企业,前期投入资本已沉没其中,完全退出,则损失巨大。如果让其继续生产,从企业层面来看,会造成继续亏损;从市场层面来看,产能过剩实质上是产品过剩,不让严重亏损企业产品退出市场,不可避免地将破坏价格形成机制、危及整个行业效益;从政策层面来看,使大量资金配置和固化在亏损的产能过剩企业中,效率低下;而新兴产业又缺乏资金投入,抑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所以,对已经关闭或已经陷入破产边缘的钢铁(钢管)企业,地方政府应该放手让市场规律淘汰其出局。不过要慎重妥善处理,打造好过剩产能的退出通道。

化解产能过剩,对退出市场的企业,政府需及早谋划,做好预警,平稳过渡,需要妥善解决的不仅有退出企业的职工安置问题,还有企业资产的处理、企业债务的清偿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处理,国内出台的宏观政策只着重提及妥善做好人员安置工作,但还缺少操作细节。中国立法机构可以参照国外相关的企业破产法,针对产能过剩企业退出问题出台相关法律,纳入法治化管理。

5.2 企业要“健身”,提高核心竞争力,联合重组是提高集中度必由之路

中国钢铁行业粗钢产能超过11亿t,粗钢产量8亿多吨,即使淘汰0.8亿t过剩产能,还有约2亿t过剩产能。中国钢管产能约1.07亿t,2014年钢管产量将突破0.8亿t,剩余产能约0.2亿t。就是说,当淘汰一部份产能过剩企业后,行业内依然存在过剩产能,且这些产能分布在未被淘汰的企业内。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钢铁企业有40%的产能依然处在“达产”阶段,意味着产能利用率不高,即存在过剩产能,这在大型企业(集团)中也存在,钢管企业同样如此。

5.2.1 大型钢铁和钢管企业(集团)既要“瘦身”又要“健身”

湖南华菱钢铁集团提出了大型钢铁集团企业的发展既要“瘦身”又要“健身”。所谓“瘦身”,就是要剥离不符合企业(集团)长期发展战略,没有成长潜力,或妨碍整体战略实施的产品生产线与相关的非钢资产,从而使企业(集团)资产获得更有效的配置,使资源集中到与企业(集团)发展战略相一致的经营重点上来,提高企业(集团)资产的质量和资本市场价值;所谓“瘦身”,就是要裁减冗员,压缩管理机构,实行扁平化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所谓“瘦身”就是要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在改革中循序渐进地解决好这个历史包袱,使企业轻装上阵参与市场公平竞争。

所谓“健身”,就是提高企业(集团)的内生能力,这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做好钢铁(钢管)主业的功课,推进生产精益化、产销研一体化、信息化支持下的客户服务三个平台建设。在关注成本的同时更加注重产品研发和品牌建设,努力在重点行业、细分市场与区域市场形成自身差异化竞争特色,实现产品服务对象由普通用户群向中高端用户群转变,提高产品的市场主导能力与盈利水平。二是通过市场化的杠杠实现企业盈利模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化,实现产业链、价值链的增值,同时为主业改革提供人员分流、效益支撑的空间。三是策划好产权层面、法人治理结构和三项制度三个层面的改革。

5.2.2 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契机,规范公司治理

国有钢铁(钢管)企业,因所有权的模糊性、管理层的任命制、治理结构的不完整性等弊端,目前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然而,在试行中究竟应如何实施,尚无可复制的现成经验。近来,中石化销售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下简称“混改”)引入25家投资者,引资1070.49亿元,于2014年11月中旬完成交割。这25家投资者只占30%股份,单个股东持有的股份最高占比不超过3%,最低者只有0.1%。因此,各界十分关注,争议也颇多。有质疑者认为“中石化…混改?只为赚钱,中石化根本不像是…混改?,并没有触及公司制度及治理层面,更像是一次财务融资”。对此,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国认为,“很难形成制约的力量,还是国有股说了算”;“改革必须有正确的顺序,应该是先打破垄断,再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

因此,有专家认为,“混改”达到“当国有股不再是一股独大、决策权受到制约、监督和追责,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在公司治理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公司才能走上真正的自负盈亏,简单粗放的扩张冲动才会从根本上得到抑制”。

5.2.3 钢铁(钢管)行业应继续坚持企业兼并重组、提高集中度的大方向

前一段时间,钢铁(钢管)行业对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提高集中度,大方向是正确的,但有两个目的没有达到,一个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一个是去产能化。如何解决中国钢企兼并重组出现整而不合,大而不强的问题,日本的经验可供借鉴。日本钢企兼并重组的目的很明确,首先为了做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真正意义上的并购,是市场的强大压力促成企业之间自愿并购。

二是并购之后,能够顺利推进去产能化和裁员,实现机构业务、人员的整合。例如川崎制铁和日本钢管于2002年合并成立JFE控股公司,JFE并购案提出的设想就是:要达到两家企业合并后能够优势互补和协同应对市场挑战,两家公司尽全力策划了实现均衡、双方平等的框架,合并后专门设置了整合办公室,对双方重叠部门及业务、人员进行了实质性调整,从而精简了机构,优化了产品结构,确定企业技术发展的新方向,从而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例如以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了环保投入的力度,在节能环保的工艺、技术和装备上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又如,对直缝埋弧焊管UOE焊管机组和螺旋埋弧焊管机组生产的钢管残余应力进行比较研究,由于螺旋埋弧焊管没有经过全管体机械扩径,残余应力很大,故在石油天然气管线管发展项目上,确定发展直缝埋弧焊管,选择管型为UOE焊管,从而促进高档管线钢板的发展;再如,确定高频直缝焊管?630机组生产高钢级厚壁管(最大壁厚25mm),因而在工艺上采用接触焊,设备上取消螺旋活套,使生产的高频直缝焊管可以替代同规格的无缝钢管和直缝埋弧焊管,同时促进了热轧宽带管线板卷的发展。直到现在,日本在焊管技术、板带技术及其产品方面仍居世界前列。

三是日本政府在政策上全力支持钢企并购。日本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出台了较完整的产业政策体系,如:产业保护政策、产业扶持及振兴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市场竞争秩序政策、海外市场开发资助政策、衰退产业合理化及调整政策、防止公害政策等。

上述日本钢企并购的三条经验值得我们深思。中国钢企前期的兼并重组目标定位于扩大规模,产量要达到行业排名前十名,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中国钢企在提高集中度、企业联合重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正如中钢协相关领导指出:“中国钢铁行业当前陷入的困境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和政府也没有更好发挥作用造成的。”“建议国家发改委、国资委、财政部、工信部成立深化国有钢铁企业改革顶层设计机构,研究国有钢铁企业体制机制改革和国有钢铁企业联合重组、提高集中度、增强控制力和市场影响力,解决只有中国存在的国有钢铁企业重复建设,同质化、盲目竞争的问题和政府规划在国有钢铁企业都得不到落实的问题”。

6“十三五”期间中国钢管行业要基本完成结构调整任务

如上文所述,结构调整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瘦身”——淘汰落后产能(以环保的标准)和即使不落后但长期亏损的企业;二是“健身”——联合重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从结构调整到转型升级有一个较长的过程,结合国外经验和中国钢管行业的实际情况,中国钢管行业应争取在“十三五”期间基本完成结构调整的任务。按2013年钢管实际产量,中国钢管产能利用率为72.5%,其中,无缝钢管产能

利用率为70.5%,焊管产能利用率为73.7%。2014年钢管产能利用率可能升至80%,但过剩产能的绝对值(约为2000万t)依然较大,化解产能过剩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2011年中国钢管行业“十二五”发展纲要中提高集中度的目标是:力争钢管产量排名前20名企业产量之和占钢管总产量的60%以上,无缝钢管排名前十名企业(含控股企业)产量之和达到无缝钢管总产量的70%,焊管排名前十名企业产量之和占焊管总产量的50%。当前,中国钢管业与钢铁行业有关提高集中度的目标一样,都都相距甚远。集中度始终提不高的原因:一是行业过于分散,二是中国大规模关闭企业的时期还没有到来,三是企业联合重组的方向要从扩张型重组为主导转向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即转型升级)为主导。

关于国有企业联合重组,前期的联合重组主要是在政府指导下进行的,不是在市场压力之下企业自愿进行兼并,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对重组发展的目的与诉求存在差异;市场化程度方面,缺少资本重组平台,国有、民营所有制差异大,市场倒逼机制不成熟,由市场的力量来推动国有企业兼并重组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在这一段时间内关键要解决国有企业体制和机制问题,才能将市场的力量传导到国有企业身上。

2015年将是全面改革“推进年”,国有企业体制机制改革的步伐必然会加快。2010年、2013年和2014年由国务院、工信部等12个部委等发布关于企业重组的政策密集出台,从政策面上将要解决阻碍深入改革的种种问题。这是因为,国际经济复苏进程加快,尤其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实体经济进一步强化,制造业对各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显著,“再工业化”战略取得积极进展,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兴起和加速回流,并通过大规模兼并重组巩固产业优势,2014年以来全球并购交易额已超过1万亿美元。在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和分工雏形初现的背景下,发达国家加快了在全球产业链的重新布局,尤其是加快了劳动密集产业向更低成本国家和地区转移的步伐,例如日本企业在东南亚的投资较2012年翻番,达到228亿美元。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态势必将促使中国制造业的增长模式更多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而不是依靠要素投入来拉动。

经济学家估计2014年中国GDP增长率约为7.3%,预计2015年GDP增速仅略高于7%,“十三五”初期GDP增速大体为7%,“十三五”后期可能将上升至8%左右。这预示着钢管下游行业需求增长的空间较为有限,因此钢管企业面临的市场形势将更加严峻。新环保要达标,对钢管企业是更为严格的要求。钢管企业要审视自身在学习曲线上所处的位置:如果不能达到设计产能,又不能达到新的环保标准,继续留在行业里,就没有什么竞争力;如果处在质量效益乃至品种效益的位置,应当积极参与联合重组,才能确保产业优势。

第三章 低碳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政策()

第三章?低碳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政策 第一节全球气候变暖与发展低碳经济 一、全球及中国气候变暖现状 地球的气候一直是呈波动式变化的,冷暖交替出现。近一万年来,地球上气温的波动幅度在摄氏2度到摄氏3度之间,期间一共经历了3次暖期,即全新世大暖期(距今8000年至3000年前),中世纪温暖期(10世纪至13世纪),以及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这次暖期。目前地球的气候系统正经历一次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着变化,这是近万年来地球上出现的第3次暖期。 在目前的这个暖期中,气候也是波动的,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40年代温度一直上升。上个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变冷,以后又上升,90年代是近百年最暖的时期。自20世纪初以来(1906—2005年),全球地表气温显着升高,全球平均表层温度已上升了0.74℃,海平面上升17em。在北半球过去1000年的任何世纪中,此次升温最为剧烈。21世纪高温、热浪、热带气旋(台风和飓风)及强降水频率增加明显。 百年来,中国气候也发生明显变化,20世纪中国年均气温升高了0.5~0.8℃;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区域降水量变化波动较大;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特别是西北变暖的强度高于全国平均值,长江以南地区变暖趋势不显着,有些地区如四川甚至出现变冷的情况。我国已连续出现了16个大范围的暖冬,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降水逐渐减少。2007年为中国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年平均气温10.1℃,为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据预测,21世纪中国地表气温将继续上升,降水也呈增加趋势。2040年以前,不同情景下中国地区变暖趋势差异不大,而2050年以后则可能出现明显的变暖程度的差异。低排放情景下,增温趋势缓慢,到21世纪末变暖不会超过1-3℃,高排放情景下,则将会增加3~6℃。(全球气温再上升2摄氏度,上海将被淹没)。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 1、欧盟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 气温升高造成的极端天气和水资源紧缺正袭扰欧洲:英国遭遇了60年不遇特大洪灾;强风暴降临法国;阿尔卑斯山冰川在过去150多年消退了近200米;西班牙遭遇40年未遇的大旱,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不得不紧急调派轮船从法国买水供应居民;沙漠化威胁着伊比利亚半岛,有报告说,西班牙的气候已经开始“非洲化”;热浪和干旱引发的森林火灾频仍,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国深受其害;气候变暖还影响到南欧一些地区的葡萄种植,农民不得不考虑毁掉葡萄园,到海拔更高的地区开辟新的种植区。 为应对气候变暖,欧盟准备在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力度,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计划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0%。到2020年把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例提高到20%,把用于交通

“中国式”产能过剩问题研究.doc

“中国式”产能过剩问题研究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发展一直存在“产能过剩痼疾”。自“十五”计划开始,我国政府将治理产能过剩列入了宏观经济调控工作的重点,不断出台各种整顿治理措施,但产能过剩不仅没有得到根源解决,反而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已陷入“越调控越扩张”的怪圈。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过后,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根源性转变,经济增长持续下行并转而进入“新常态”。 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工业领域的产能过剩问题也更加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的严重障碍,并正不断加剧宏观经济发展的系统风险。 2013年底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化解产能危机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指出:“产能危机过剩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诸多问题的根源”,“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化解,势必会加剧市场恶性竞争,造成行业亏损面扩大、企业职工失业、银行不良资产增加、能源资源瓶颈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直接危及产业康健发展,甚至影响到民生改善和社会安定大局”。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化解产能危机过剩矛盾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我国产能过剩的形成根源、寻找和制定行之有效的产能过剩化解方法显得意义巨大。本文对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进行研究,与现有文献例外的是,本文将立足于西方经济学及供给学派理论的相关原理,从供给端切入。该选题充分考虑了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的基本国情,对实际的产能过剩化解工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本文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及案例研究法等,力图将研究建立在严格的理论分析与坚实的经验研究基础上,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内容包括本文选题的背景、意义、“中国式”产能过剩的定义、研究方法、全文的结构安排和研究框架以及创新点与不够。第二部分是对“中国式”产能过剩的基本判断。对于产能过剩,学术界存在着一些争议,而对于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更是存在着诸多似是而非的认识和判断,甚至是在政策层面。 本章在吸收大量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产能过剩实际情况,对“中国式”产能过剩做了全面而详细的阐述,形成几个对“中国式”产能过剩的基本判断,详尽内容包括对产能过剩界定、测度、成因和化解对策四个方面的文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设

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中,资源短缺的问题成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各项建设中最主要的障碍,同时,我们国家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也被这种问题时刻束缚着。由于这种现象频繁出现,环保节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们国家指出了一条更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向。低碳经济,主要是指在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中,通过使用较为先进、合理的技术和设备最大程度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废弃物的排放量,从而解决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之间存在的矛盾,这对于促进我们国家和谐社会的建设和满足人们的需求是非常有利的。 一、低碳经济的内容和特征 低碳经济是当今社会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它主要包括低碳服务、低碳消费以及低碳生产三方面内容。低碳经济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减少污染物排放和降低能耗,即: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第二,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脱钩,不能同步增长,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减少废气排放,提高能源效率;第三,为发展低碳经济进行低碳技术的创新;第四,开发可再生的新型清洁的能源;第五,制定法律体系和相关制度以适应低碳技术的创新。 二、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还仍然处在发展中国家的阶段,各项制度还存在一些不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仍然需要得到更好的完善。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资源的使用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样就无法避免污染气体的排放,如果减少使用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相较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各项技术还是有待提高,因此,低碳经济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同时也反映出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行之有效的。 三、发展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的策略和建议 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发展低碳产业,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打造一条低碳产业链条;同等规模的经济和水平,不同的产业结构碳排放量就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合理地调整三大产业的比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降低对工业的依赖;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应该加大对中西部的投入,缩小差距。随着国外低碳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会把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项目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虽然在表面上看对中国有利,事实上中国仍然处在产业链条的低端,因此要不断提高高碳产业进入市场的要求。 第二,优化能源结构。中国的能源结构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只能大力发展水电、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以优化能源结构;中国排放的每吨二氧化碳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发达国家的1/5,因此要提高能源、资源使用率,从根本上减少碳排放;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开发并使用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埋存技术。 第三,发展低碳技术,加强低碳技术国际合作,建立低碳研究体系。低碳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低碳经济发展,但是中国的低碳技术落后于发达国家。虽然可以自主研发也可以引进国外技术,但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往往有所保留,所以在国际合作的同时更要加大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新能源技术、化石能源高效利用、温室气体控制和处理及节能等领域加强技术开发,建立多元化的低碳体系,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能源和技术支持;培养开发新能源及各种低碳技术领域的人才迫在眉睫。 第四,优化贸易结构。中国出口的很大一部分是初级产品,每增加一单位的贸易额,就会增加大约两单位的碳排放,中国为其他国家提供商品,却要独自承担碳排放。因此中国必须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生产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产品,进口高精尖技术及其产品,逐步改变现有的的出口贸易结构。 第五,完善法律、政策体系,鼓励地方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建立监督体系。中国目前与气候和节能、减排方面的税有资源税、燃油税、进口环节税收等几种,应该加快研究环境税并逐步推行,控制污染物排量及能源、资源的利用,完善税收制度;完善法律体系,为企业

大数据背景下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前沿》 课程论文 大数据背景下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 2016年1月7日 题目 学院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日期

大数据背景下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 摘要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的时代,同时又是一个大数据时代。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和计算机产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使得数据的处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如何高效地从大量包含有用数据的库获得有用信息已成为企业和科研工作重点关注的点,而这一工作涉及的关键技术就是数据挖掘技术。总得说,数据处理的需要既给数据挖掘技术带来了机遇,于此同时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本文分别从企业、图书管理和情报学领域三个方面阐述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同时对它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一些阐述,从而加深了对数据挖掘技术的理解,以便更好地了解数据挖掘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最后对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进行一个整体的总结。 【关键字】:大数据;数据挖掘;数据挖掘的应用

Application of data mining technology in the context of data Abstract Today is the age of information society,but it is also an age of big data.With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computer industry which include the Internet, the Internet of things, cloud computing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ata processing has become an urgent problem.Therefore,in the context of big data,how to get useful information from a large library of useful data have become focuses of enterprises and scientific and research work.The work involved is the key technology of data mining.In General spedking, data processing needs for data mining technology, and at the same time poses a series of challenges. The paper aims to account the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existing problems,and developmenttrend in the future based on companies,library management and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science development,so as to enhance understanding of the data mining technology ,to better understand data mining applications in various fields,and to draw an overall summary of the application of data mining technology. 【Key words】:Large amounts of data;Data mining;Application of data mining

大数据时代下可能出现的工作变化

大数据时代下可能出现的工作变化 在当今信息时代,以计算机类智能设备和互联网系统为典型代表的信息大爆炸和大数据经济一触即发,人与人,以及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互相关联。未来教育在互联网等技术的作用下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和终身化;未来学习越来越个性化;未来的教师由知识的二传手到质疑创新精神的引路人,相应的能力要求也需要与时俱进。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必然带来教育体系的变革。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从最初作为教育信息工具的使用到扩散整个教学系统成为变革的内动力,带来了教育的新期待,站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时代潮流尚,教师教育也要顺势而为,思考在教育变革的大浪潮中教师如何进行角色重塑和专业成长。 一、大数据时代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外动力 (一)教育系统变革的外动力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推动了教育教学所处的外部生态环境,使教学系统与整个社会大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了变化。一方面,社会历史变迁对教育教学提出了变革的新要求;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为教育教学的变革提供了新手段。这两个方面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推动教育教学变革的外部动力。 教育教学的变革主要反映在对人才的需求上和信息社会对个性化人才的需求之上。个性化、定制化、网络化生产的家庭工厂将取代庞大的规模化工厂。这种新型的数字化制造模式和发展模式,需要大量的适合信息时代的高素质人才。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教育迫切需要回归到“个性化”之路。未来教育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作用下变得越来越个性化,学习者对教育的选择多样化和定制化。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是教育变革的技术推动力量。“微学位”、数字化学校和数字化课程、反转式课堂、游戏化学习、互动式新型媒体技术等全新教育模式的出现预示着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将实现教育从教学内容到教育方式的全方位的转变。互联网推动整个教育教学的范式转变与流程再造,互联网时代教育的变革正源于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的共同作用。 (二)教育系统变革的内动力

对中国产能过剩的新解读

对中国产能过剩的新解读 2013-10-23 来源:期货日报 对部分高增长的行业来说,产能过剩的判断需要放在中国经济增长的环境中考虑;对品种分析来说,应该特别关注这些行业在去产能过程中的供应问题 今年月,工信部将年炼铁、炼钢、焦炭、铁合金、电石、电解铝、铜(含再生铜)冶炼、铅(含再生铅)冶炼、锌(含再生锌)冶炼、水泥(熟料及磨机)、平板玻璃、造纸、酒精、味精、柠檬酸、制革、印染、化纤、铅蓄电池(极板及组装)等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予以公告,要求有关方面力争在月底前关停列入公告名单内企业的落后产能,确保在年底前彻底拆除淘汰,不得向其他地区转移。 在这份名单中,除了水泥、造纸、酒精、味精、柠檬酸、制革这个行业和期货市场上市的品种相关性不大外,其他的个行业或者有上市的期货品种,或者和相关的上市品种密切相关,如印染和化纤。 产能过剩的界定 产能过剩是一个相对概念,在统计上一般采用“产能利用率”来衡量产能是否过剩和过剩的程度。产能利用率又叫“设备利用率”,业内通俗些的说法为“开工率”,通常被定义为实际产出与产能(潜在产出)之比。 实际产出也就是当期所生产的商品的供应量,潜在产能一般是指在既有的制度条件和生产要素的投入下所可能达到的最大产出量。判断产能利用水平的方法包括调查统计法和估计法。调查法主要通过自下而上的调查,统计出总体和不同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估计法主要包括定义法、峰值分析法、生产函数法等。其中定义法直接采取产量除以产能得出产能利用率,峰值法则是观测到的产出与潜在最大产出的比值,其中潜在最大产出假定在峰值年份产能得到充分利用,峰值年份的产能即为潜在最大产出;生产函数法估计实际产出与一定时间内在给定投入和技术水平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产出的比例,来分析生产能力的利用状况,应用较为宏观,对行业的产能利用率的估计效果一般,在国别报告中采用此方法评估各国的产能过剩情况。在我们的研究中,通过对产业链各种类型的企业样本的调研获得开工负荷情况并推导产能利用率较为常见,另外通过峰值测算加上峰值后期的产能投放情况综合进行估算也经常使用。 考虑到设备检修等因素,一般认为的产能利用率为工厂和设备的正常状況。当产能利用率超过以上,代表设备使用率接近全部,反之如果产能利用率较长时间在以下,表示设备利用不足。国内目前没有官方发布的产能利用率指标,许多研究机构或者学者估计中国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在—左右。 国内外产能利用率状况 发达国家的产能利用率比中国要稳定

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商丽09财政学2009020203016 一、引言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飞速发展,我国GDP每年都以较高的增速运行,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第三大出口国,工业化和城市化仍处在快速发展中,并且还将在今后的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持续这种快速的增长。30年的高速发展使我们不但从传统的“短缺经济”走向了真正意义的“买方市场”,而且基本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除了外汇储备世界第一,我们的钢铁产量、煤炭产量、水泥产量、发电量、玻璃产量均成为世界第一。 但是目前,无论是经济增长方式,还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布局和结构,都存在着过分依赖资源、资本、环境的投入,充分利用但又比较倚重低价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而自主创新技术和人力资本的作用不足等问题。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外向型、外源型的产业结构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也充满着不确定性和变化。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 我国对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导致增加对进口能源(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依存度。气候变化导致的水资源短缺、极端天气也使得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如果这种气候变化趋势得不到缓和,将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目前我国的“三高”企业较多,单位GDP能耗大排污多,严重的破坏生态平衡,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高。全国企业存在着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产业层次偏低、企业整体素质不高的特点。我国经济面临着一系列挑战,突出表现在: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面临着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挑战: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传统的低成本比较优势明显削弱,亟待形成新的优势。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倡导低消耗、低排放,它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要求,为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提供了一条新的更加有效的途径。 二、关于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理论文献综述

地产研究 中国房地产高库存、产能过剩问题深度解析V1.0

中国房地产高库存、产能过剩问题深度解析【图】 一、房地产市场的失衡是中国经济结构的主要痛点 在2016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结构调整和改革任务中,房地产去库存化处于一揽子解决结构问题的关节点上。这是因为,对于一个房地产因素作用过大的经济体系来说,中国现阶段经济问题的痛点主要在于房地产,房地产市场的非健康发展态势,是这些痛点问题的集中性的主要来源。主要体现在: 其一,房地产泡沫是中国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在中国商业银行的贷款结构中,对房地产业的直接间接贷款占据了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地位。如果不断推高的房地产价格泡沫发生猛烈的破裂,最终损失的还是银行的资产。例如,目前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向商业银行融资,抵押的主要是土地等实物资产的产权价值,因此推高土地价值取得更多的融资,就成为地方政府正常的理性行为。这一抵押贷款型的商业模式对政府项目来说,其最大的缺陷在于,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作为抵押物的土地等实物资产的价值就会大幅度下降,银行资金就会出现支付链的断裂,就可能会直接引发金融危机。我判断,如果中国不幸发生系统性、大面积危机,一定会是从房地产泡沫突然被刺破开始,以房价大幅度下跌和相应的地价下跌开始;一定是

由地方政府的各类投资平台的“债务地雷”所引爆;一定表现为商业银行的支付危机和债务链断裂! 其二,中国经济中普遍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与房地产库存过高后导致的投资增速下降过快、需求不足有直接的关系。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今年1-10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7880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创历史新低。而在201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基本保持在20%左右的速度,2014年房地产投资达到10万亿元。由于中国房地产投资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一直维持在50%左右,因此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的大幅回落,是影响GDP增长和产业需求的主要因素,从而导致许多与房地产相关的部门严重过剩,如中国的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直接与房地产投资相关的产业部门的产能利用率都只有70%左右,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2015年1-10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表

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库技术研究_张宇航

180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Electronic Technology & Software Engineering 数据库技术 ? Data Base Technique 【关键词】大数据 键值存储 Bigtable 云数据库 1 引言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数据一个定性的描述:是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当今“大数据”一词的重点其实已经不仅在于数据规模的定义,它更代表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代表着爆炸性的数据信息给传统的计算技术和信息技术带来的技术挑战,代表着大数据处理的新技术和方法,也代表着大数据分析和应用所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本文从大数据的背景出发,研究数据库的存储模型,数据模型,编程模型等问题以及讨论数据库技术的未来研究方向。 2 大数据概念 2.1 大数据的特性 学术界通常用4个V(即V olume 、Variety 、Value 、Velocity)[1]来概括大数据的特征。 (1)V olume 指数据体量巨大。截至目前,人类生产的所有印刷材料的数据量是200PB ,而历史上全人类说过的所有的话的数据量大约是5EB 。当前,典型个人计算机硬盘的容量为TB 量级,而一些大企业的数据量已经接近EB 量级。 (2)Variety 指数据类型繁多。类型的多样性也让数据被分为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相对于以往便于存储的以文本为主的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越来越多,包括网络日 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库技术研究 文/张宇航 志、音频、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这 些多类型的数据对数据的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3)Value 指价值密度低。价值密度的高低与数据总量的大小成反比。以视频为例,一部1小时的视频,在连续不间断的监控中,有用数据可能仅有一二秒。 (4)Velocity 指处理速度快。这是大数据区分于传统数据挖掘的最显著特征。根据IDC 的“数字宇宙”的报告,预计到2020年,全球数据使用量将达到35.2ZB 。在如此海量的数据面前,处理数据的效率就是企业的生命。2.2 大数据的影响 大数据决策成为一种新的决策方式。依 据大数据进行决策,从数据中获取价值,让数据主导决策,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决策方式,并正在推动着人类信息管理准则的重新定位。随着大数据分析和预测性分析对管理决策影响力的逐渐加大,依靠直觉做决定的状况将会被彻 底改变。 大数据开发推动新技术和新应用的不断涌现大数据的应用需求,是大数据新技术开发的源泉。借助这些创新型的大数据应用,数据的能量将会层层被放大。2.3 大数据典型应用案例2.3.1 梅西百货的实时定价机制 根据需求和库存的情况,该公司基于SAS 的系统对多达7300万种货品进行实时调价。 2.3.2 沃尔玛的搜索 这家零售业巨头为其网站https://www.wendangku.net/doc/d314208864.html, 自行设计了最新的搜索引擎Polaris ,根据沃尔玛的说法,语义搜索技术的运用使得在线购物的完成率提升了10%到15%。“对沃尔玛来说,这就意味着数十亿美元的金额。”Laney 说。2.3.3 PredPol Inc. PredPol 公司通过与洛杉矶和圣克鲁斯的警方以及一群研究人员合作,基于地震预测算法的变体和犯罪数据来预测犯罪发生的几率,可以精确到 500平方英尺的范围内。在洛杉矶运用该算法的地区,盗窃罪和暴力犯罪分布下降了33%和21%。 3 键值存储 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中的利用二维表数据模型存储格式化的数据结构,每个元组的字段组成相同,数据库会为每个元组分配所有的字段,这样便于表与表之间的操作,但是,它 也是关系型数据库性能瓶颈的一个因素。它难以满足如下的高要求: (1)对数据库高并发读写的需求;(2)对海量数据的高效率存储和访问的需求; (3)对数据库的高可扩展性和高可用性的需求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非关系型数据库(NoSQL 存储)应运而生,它以键值对存储,结构不固定,每一个元组可以有不同的字段,并且可以根据需要增加一些独有的键值对,它不局限于固定的结构,这样可以减少一些时间和空间的开销。键值对存储,简称KV 存储,是NoSQL 存储的一种方式。它的数据按照键值对的形式进行组织,索引和存储。KV 存储非常适合不涉及过多数据关系业务关系的业务数据,同时能有效减少读写磁盘的次数,比SQL 数据库存储拥有更好的读写性能。 G o o g l e 的B i g Ta b l e 、A m a z o n 的Dynamo 等都是是非常成功的NoSQL 实现。Membase ,MongoDB ,Cassandra ,BeansDB ,Redis 等开源的NoSQL 体系也得到了广泛认同。 键值存储机制采用键值对形式存储,值可以是任意不定长数据。如图1所示。 kv 存储采用0、1目录的方式管理历史数据和更新数据,假设当前的更新数据目录和历史数据目录都为0目录,在合并时,最新历史数据写到1目录,同时更新数据开始写在1目录。注意的是,需要对更新数据目录和历史数据目录的当前0、1目录进行维护。 通常情况下,更新数据使用Memtable 存储,历史数据使用SSTable 结构存储。这样快 <<下转181页 图1:kv 存储的合并 图2:BigTable 数据模型实例

中国产能过剩到底有多严重

中国钢铁产能过剩到底有多严重? 中国行业研究网2014-02-20 当淘汰落后产能进入第二阶段,仅仅靠淘汰已经淘汰不掉了,剩下的都是高手。国内钢铁产能过剩与淘汰落后产能一直如影随形,2012年底,国内钢铁实际综合产能约9.76亿吨,按统计粗钢产量7.31亿吨,产能利用率74.9%。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公布的数据,2006年~2012年累计淘汰的炼钢能力有1亿吨,炼铁能力1.6亿吨。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显示,以2006年~2012年为例,8年累计减少的粗钢产能为7600万吨,但这期间,国内累计新增的粗钢产量产能达到4.4亿吨。根据中钢协的调研,目前在建产能规模依然很高,今后三年分别新增1.1亿吨的炼铁产能和1.3亿吨的炼钢产能。新增加的粗钢产能是已淘汰掉产能的近六倍。 在越亏损越生产的怪圈下,中国钢铁产能不降反增,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 中国的钢铁产能过剩到底有多严重。 先看看中钢协最新调研的汇总数据:2012年底,国内钢铁实际综合产能约9. 76亿吨,到2012年,按统计粗钢产量7.31亿吨,产能利用率74.9%。其中,中钢协的会员单位去年炼钢产能是7.94亿吨,比2008年增54.8%,产能利用率76. 4%。 中钢协首席分析师迟京东表示,这些产能都是经各个省区市政府主管部门认可的钢铁企业产能,属于比较有效的产能范畴。 根据这份统计,2012年,国内炼铁炼钢轧钢工序完成投资共计4320亿元,按照新增产能折算,吨钢投资为3800元。"近五年,将投资加在一起同口径一共是1.71万亿元,新增产能对应的数据是3.96亿吨,平均吨钢投资是4318元。"迟京东说。 但总量激增,实际需求并未随着产能的增加而增加。 迟京东分析,根据国内外消费需求趋势和经验来判断,国内钢铁去年消费了6.7亿~6.8亿吨,预计峰值会在7.3亿~7.8亿吨,未来中国钢铁消费量也会在这一范围上下波动。"我们国内钢铁消费需求增长小于产能扩张,控制新增产能是化解长期产能过剩非常关键的一步。" 实际上,最近几年,钢铁产能过剩已经成为业内共识,按国家产业政策,淘汰产能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根据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公布的数据,2006年~20 12年累计淘汰的炼钢能力有1亿吨,炼铁能力1.6亿吨。 但如今,单靠片面的追求规模效益似乎行不通。当淘汰落后产能进入第二阶段,仅仅靠淘汰已经淘汰不掉了,剩下的都是高手。

(发展战略)第三章 低碳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状态及政策

第三章低碳经济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政策 第一节全球气候变暖与发展低碳经济 一、全球及中国气候变暖现状 地球的气候一直是呈波动式变化的,冷暖交替出现。近一万年来,地球上气温的波动幅度在摄氏2度到摄氏3度之间,期间一共经历了3次暖期,即全新世大暖期(距今8000年至3000年前),中世纪温暖期(10世纪至13世纪),以及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这次暖期。目前地球的气候系统正经历一次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这是近万年来地球上出现的第3次暖期。 在目前的这个暖期中,气候也是波动的,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40年代温度一直上升。上个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变冷,以后又上升,90年代是近百年最暖的时期。自20世纪初以来(1906—2005年),全球地表气温显著升高,全球平均表层温度已上升了0.74℃,海平面上升17em。在北半球过去1000年的任何世纪中,此次升温最为剧烈。21世纪高温、热浪、热带气旋(台风和飓风)及强降水频率增加明显。 百年来,中国气候也发生明显变化,20世纪中国年均气温升高了0.5~0.8℃;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区域降水量变化波动较大;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特别是西北变暖的强度高于全国平均值,长江以南地区变暖趋势不显著,有些地区如四川甚至出现变冷的情况。我国已连续出现了16个大范围的暖冬,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降水逐渐减少。2007年为中国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年平均气温10.1℃,为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据预测,21世纪中国地表气温将继续上升,降水也呈增加趋势。2040年以前,不同情景下中国地区变暖趋势差异不大,而2050年以后则可能出现明显的变暖程度的差异。低排放情景下,增温趋势缓慢,到21世纪末变暖不会超过1-3℃,高排放情景下,则将会增加3~6℃。(全球气温再上升2摄氏度,上海将被淹没)。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 1、欧盟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 气温升高造成的极端天气和水资源紧缺正袭扰欧洲:英国遭遇了60年不遇特大洪灾;强风暴降临法国;阿尔卑斯山冰川在过去150多年消退了近200米;西班牙遭遇40年未遇的大旱,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不得不紧急调派轮船从法国买水供应居民;沙漠化威胁着伊比利亚半岛,有报告说,西班牙的气候已经开始“非洲化”;热浪和干旱引发的森林火灾频仍,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国深受其害;气候变暖还影响到南欧一些地区的葡萄种植,农民不得不考虑毁掉葡萄园,到海拔更高的地区开辟新的种植区。

大数据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大数据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并且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经济迅速发展、信息化的当今社会,出现了能够形象、生动表现课程的“微课程”,这种课程容易变通、灵活性高且较为精简,这种新的课程教学是数字化不断发展的结晶,所以将这种“微课程”充分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中,有利于促进信息技术教学效果的优化。文章首先阐述了微课程的概念、特征、应用原则等基本理论知识,接着通过分析微课在高校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用大数据技术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一)大数据 迈耶一舍恩伯格教授曾经指出,所谓的“大数据”是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或深刻的洞见。这种巨大价值和深刻洞见是不同领域数据集之间数据的深度交叉关联,跨域关联是数据量的增加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是发挥大数据价值的基础。“大数据”从字面说是数据量大.但是数量上的庞大无法看出“大数据”与以往“海量数据”、“超大规模数据”之间的区别。 对于如何对大数据进行具体的定义,目前来看还没有定论,目前的定义方式多种多样,但是基本都是从大数据特征,通过对其阐述和归纳给出其定义。在众多的定义中,广为采用的是著名的3V定义,也就是大数据的3个特点:多样性(variety)、规模性(volume)和高速性(velocity)。另外比较流行的4V定义则是在3V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新的特性。目前,4V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一些著名的国际数据公司通过其自身研究提出大数据应该还具有第4个V特性,即Value特性。而IBM公司则认为真实性(veracity)也是大数据的一个重要特征。在维基百科上,人们通常可以查到的对于大数据的定义是:“大数据是指利用常用软件工具收集、管理和处理数据消耗的时间超过可容忍时间的数据集”。目前在大数据定义上很难达共识,不必固定于定义之中,即把握3V定义的基础上适当地考虑4V特性。笔者更倾向于的4V: 规模性(volume)、多样性(variety)、高速性(velocity)、价值性(value)。 (二)大数据的特点 通常所说的大数据,我们可以用前面定义中的4个V来表示,4个V分别是V olume,Variety,Value,Velocity,这四个方面可以用来概括大数据的特征。 首先,大数据的数据量是极其巨大的(V olume)。目前,人类产生的印刷材料的数据量是200PB (1PB=1000TB),而所有人类说过的话的数据量约为SEB (lEB=1000PB)。目前大多数数据存储容量为TB量级,而数据量较大的企业已

中国9大产能过剩行业震惊世界

中国9大产能过剩行业震惊世界 由于地方GDP主义的驱动,中国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产能过剩的经济周期。有分析称,产能过剩成中国经济"核威胁"。而近期房地产投资减速更让这个"核威胁"明显可见。 无论是属于高耗能的电解铝、钢铁制造,还是新兴产业的光伏太阳能和风电,以及造船和钢铁业中高端产品的硅钢,均被业界公认为“产能过剩”。 下面,九哥就带你来看,中国9大产能过剩行业究竟如何有多"过剩"? 1、钢铁业 据日经中文网报道,上海市郊外的钢材市场"松江钢材城"。一度被认为是云集了2000家钢铁贸易公司的上海最大的钢材市场,如今已经门可罗雀,关门大吉的公司也不在少数。然而,中国企业的增产意愿仍然旺盛。据中国钢铁相关网站"中联钢网"统计,2014年中国将有24座新增高炉投入运行。年设计产能为3500万吨。虽然与2013年新增加的7000万吨相比减少了约一半,但在行情低迷的情况下,产能仍将持续被增强。 据悉,钢铁制造行业产能过剩已持续好几年,在2007年前,粗钢产能利用率在83%以上,但2007年后产能利用率整体下了一个台阶,再也没有回到80%,即长期产能过剩的体现。

2、煤炭 2010年的"煤飞色舞"行情,至今被投资者津津乐道,不过彼时的人们,很难预见到:这竟然是煤炭股最后的绝唱,从2010年至今的整整四年里,煤炭股迎来的是惨烈杀跌,一跌再跌,持有煤炭股的投资者,则亏损累累深度套牢。 根据统计显示,煤炭行业亏损面已高达80%左右。 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7月24日,19家发布上半年业绩预告的煤企,有8家煤企净利润亏损,有14家煤企净利润同比下降。其中,煤气化预计上半年亏损3亿元-3.3亿元;神火股份预计上半年亏损3.4亿元-3.7亿元;而国投新集更是预计上半年亏损6.5亿元,同比下降594.50%。而对于亏损的原因,多家煤企都提到,是由于煤炭市场产能过剩,煤炭价格不断下跌造成的。 2002年,中国原煤产量仅为15亿吨。2011年时,中国原煤产量达到了35亿吨。2013年10月21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在2013国际煤炭峰会上表示,"十一五"以来的7年间,全国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5万亿元,累计新增煤炭产能约20多亿吨。截至2012年底,全国现有煤矿总产能约39.6亿吨,产能建设超前3亿吨左右。3、平板玻璃 平板玻璃是中国政府认定的五大严重产能过剩行业之一。据中国的证券公司国泰君安证券统计,中国全境已有290条平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20)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20) 未来十年有望削减二氧化碳排放4.7亿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5日发布《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2)》.报告作者之一、国 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朱跃中表示,如果中国严格实施节能减排,在未来十年内将单位gdp能耗强度下降30%,那么一次能源需求总量 将降低到51亿吨标准煤,可节省20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削减二氧化 碳排放4.7亿吨. 报告称,中国政府制定了绿色能源发展目标,要在2020年将非化 石能源利用量提高到7亿吨标准煤,这意味着非化石能源利用量将在2010年2.77亿吨标准煤的基础上至少增加4亿多吨标准煤的能源 供应,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国的能源急缺. 报告指出,近年来中国的能源需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态势.2010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达到32.5亿吨标准煤,比2000年增 长了1.2倍.朱跃中认为,从实际发展趋势看,未来十年中国gdp的年 均增速很可能达到8.5%左右,到2020年中国gdp总量将达到71万 亿元(2005年价格).如果中国严格实施节能减排,未来十年内将单 位gdp能耗强度下降30%,那么一次能源需求总量也将降低到51亿 吨标准煤,可节省20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削减二氧化碳4.7亿吨. 报告称,中国是石油资源总量较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由于能源需求大大超过供给,使中国从石油出口国变成石油进口国,原油对外依 存度已高达54.8%,成为除电力外各种一次能源均需进口的国家.报 告主编、名古屋大学教授薛进军教授表示,大量的石油进口造成了中 国能源的对外高度依赖,将会增加中国能源安全的危险度.(倪铭娅)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刘莎5000109092 新闻091 摘要:“低碳经济”这一最早见诸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低碳经济》的词汇,已经深深烙进了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2010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确定在5省8市开展低碳产业建设试点。“金砖四国”之一的中国,以当今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如何面对时下的低碳经济发展,今后又可能遇到怎样的经济挑战?有没有什么可行性策略?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中国家经济挑战可行性策略 一、低碳经济概念界定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知道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1】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除酸雨、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空洞等大气灾害之外,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成了不争的事实,当下已经显现的气候异常和预测可能出现的灾难,是人尽皆有的体验和担忧。摒弃20世纪以来经济的传统增长模式,迈向生态文明的新路子,是世界经济的出路,也是中国经济关注度重点。 二、世界走向低碳经济 近年来,世界正在酝酿着低碳的技术创新,低碳经济的突破可能成为经济危机后新一轮的主要带动力量,首先突破的国家可能成为新一轮世界经济增长的领跑者。 我们来看看世界各大国都在低碳经济这场经济“赛跑”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美国:将低碳产业作为重振经济的战略选择。主要的措施可以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锁定新能源为核心。 日本:将低碳社会作为发展方向。提倡物尽其用的节俭精神,通过更简单的生活方式达到更高质量的生活,从高消费社会向高质量社会转变。同时发展提高新能源利用技术,削减温室气体排放。 巴西:大力推动生物燃料发展。进一步完善乙醇、生物柴油等的提炼和利用技术,利用政府推出的一些列金融支持政策,发展农业种植,以满足生物柴油的原料需求。 韩国:将“低碳绿色增长作为国家战略。这一战略通过减少能源依赖、提升绿色技术、发展再生能源,促进就业和人民增收。 世界各国都根据自身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发展本国的低碳经济,以便在新一轮的经济赛跑中抢占先机。中国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三、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未来 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又面临着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比重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技术落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积重难返等问题,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节能减排上形势严峻。 基于这些原因,有人说,经济要发展,工业是先导,要发展工业就必然有排放。保持低碳状态,除非人们不开车,不烧煤,放弃重工业发展。这种说法显然是极端的。中国有些城市一开始对低碳经济、低碳城市很有热情,但后来却不愿意高调践行,就是英文害怕大型的化工、钢铁行业投资受到限制。任何社会都需要一些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来保障经济的运行和生活的质量,否则社会将无法运转。低碳经济不是要排斥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而应该想办法提高碳效率。在这一点上,科技的力量不可或缺。

中国产能过剩的真相,超深刻!

中国产能过剩的真相,超深刻! 作者:陈平 作为今年中国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之一,去产能正落实成为各地方竞相完成的具体指标。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陈平教授的此篇文章,重点讨论当前的产能过剩问题。 他撰写近万字长文,提出不少振聋发聩的观点。陈平教授认为,理想的美国市场,其过剩产能的周期变化很大。例如,美国钢铁设备的利用率在40-105%之间大幅振荡,从来没有实现什么稳定的均衡。振荡的平均周期在7年左右。 “目前‘僵尸企业’的提法是不科学的,我们必须搞清所谓的僵尸企业,究竟是技术上已经落后必须淘汰,还是市场波动引起的资金链的断裂?亏损企业的产品究竟是有实际需求的 民生产品,还是脱离或有害的商品必须销毁?” 他认为,化解办法必须要区别对待,不应重复美国倒牛奶的悲剧,而是要发挥中国现有体制中的社会主义优势。产能过剩成为本次两会的焦点问题。就在两会期间,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化解过剩产能。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的反应似乎和政策意图背道而驰,包括国内一线城市的房价和海外铁矿石的价格暴涨,以及实体经济继续低迷。

值得注意的是,两会期间代表和部长们的讨论,虽然纷纷献计如何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来化解过剩产能,但对如何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充满矛盾。 一个重要原因,是媒体宣传不懂得产能过剩正是市场机制失灵的结果,不可能只靠市场机制去解决。我们必须理清思路,看清现实,才能对症下药。否则只会理论脱离实际,误国误民。 理想和现实的四种“市场机制” 首先我们要指出的是,目前国内议论的“市场”概念,包含四种完全不同的含义,必须正本清源。 第一种是,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上的“理想市场”,主要标志是存在稳定的均衡价格,前提是存在保证供求均衡的有效调节机制,才能保证市场出清。 问题是,国内媒体几乎完全不明白均衡市场存在的条件。那就是需求曲线斜率向下,价高需少;以及供给曲线斜率向上,价高供多。供求曲线只有唯一的稳定交点,才会有自动稳定的完美市场。假如市场价格不能自动稳定,市场机制必然失灵。 新古典经济学研究过的市场失灵,包括外部性的污染,信息不对称的欺骗,委托-代理关系的道德风险等等。行为经济学、金融经济学和复杂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市场失灵的根源是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不再是直线,而是S形或Z形,造成不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