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等差数列通项、求和公式的几个变式及其应用

等差数列通项、求和公式的几个变式及其应用

等差数列通项、求和公式的几个变式及其应用
等差数列通项、求和公式的几个变式及其应用

等差数列通项、求和公式的几个变式及其应用

山东 孙道斌

我们知道,首项然而元素是等差数列的两个基本及公差,1d a 在实际问题中未必给出d a 或1,有时也根本不需要考虑d a 或1.此时,若还是从最原始的公式出发,就有可能遇到许多麻烦,做些无用功,甚至劳而无获;相反,若能灵活运用公式的变式,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因此,在熟练掌握原公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研讨公式的各种变形,不仅有利于加深对公式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下面给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及求和公式的几个变式及其应用.

1、变式一:n

m n S m S d n m a a d n m n m --=--=2或. :证明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和前n 项和公式可分别写成)(1d a nd a n -+=和)2

(21d a nd n S n -+=. )2

(2)(),(),(11d a dx y d a dx y n S n a n n n -+=-+=∴和分别在直线和点. ∴ 由直线的斜率公式可得: n

m n S m S d n m a a d n m n m --=--=2或. 例1一个等差数列的第3项是9,第9项是3,求它的第12项.

解:根据变式一,有3

123931239--=--a a a a 把0,3,91293===a a a 即得代入.

类似地,可以证明本题的推广:{}0,,===+q p q p n a p a q a a 则的设等差数列. 例2{}n a 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则它的前项和为前项和为m m m 3,1002,30( ).

130)(A 170)(B 210)(C 260)(D 解: 根据变式一,有

m

m m S m S m m m S m S m m m m --=--222323223 把210:120,3032===m m m S S S 代入可得,故选(C).

2、变式二:1

212-=-n S a n n . 证明:由)12()12(2

12112-=-+=--n a n a a S n n n ,即得结论. 例3{}n a 等差数列、{}n b 的前132,+=n n T S T S n n n n n 若和项和分别为,则n

n n b a ∞→lim =( ). (A)1 (B)

3

6 (C)32 (D)94 解: 根据变式二,有 2

6241)12(3)12(21

21212121212--=+--==--=----n n n n T S n T n S b a n n n n n n 32lim =∴∞→n

n n b a ,故选(C). 3、变式三:n m S S n m S n m n m --+=+)

(. 证明:)(1n m m m n m a a S S ++++++= =)()(1md a md a S n m +++++ =mnd S S n m ++ 把n

m n S m

S d n m --=2(变式一)代入并经整理即得变式三. 例4已知一个等差数列的前.),(,,q p q P n S q p p S q S S n +≠==求项和为 解: 根据变式三,有

q p S S q p S q

p q p --+=+)(q

p p q q p --+=)(=)(q p +-. 由以上可以看出,应用上述变式解决某些等差数列问题,不仅形之有效,而且

简捷易行,充分显示了上述变式的独特功效.这对加深公式的理解,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不无裨益.

等差数列求和及练习题(整理)

等差数列求和 引例:计算1+2+3+4+……+97+98+99+100 一、有关概念: 像1、2、3、4、5、6、7、8、9、……这样连起来的一串数称为数列;数列中每一个数叫这个数列的一项,排在第一个位置的叫首项,第二个叫第二项,第三个叫第三项,……,最后一项又叫末项;共有多少个数又叫项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一个固定的数,我们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固定的数就叫做“公差”。 二、有关公式: 和=(首项+末项)×项数÷2 末项=首项+公差×(项数-1) 公差=(末项-首项)÷(项数-1)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三、典型例题: 例1、聪明脑筋转转转: 判断下列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是的请打“√”,并把等差数列的首项,末项、公差及项数写出来,如果不是请打“×”。 判断首项末项公差项数 (1)1、2、4、8、16、32. ()()()()()(2)42、49、56、63、70、77. ()()()()()(3)5、1、4、1、3、1、2、1. ()()()()()(4)44、55、66、77、88、99、110()()()()() 例2、已知等差数列1,8,15,…,78.共12项,和是多少?(博易P27例2)

(看ppt,推出公式) 例3、计算1+3+5+7+……+35+37+39 练习2:计算下列各题 (1)6+10+14+18+22+26+30 (3)1+3+5+7+……+95+97+99 (2)3+15+27+39+51+63 (4)2+4+6+8+……+96+98+100 (3)已知一列数4,6,8,10,…,64,共有31个数,这个数列的和是多少? 例5、有一堆圆木堆成一堆,从上到下,上面一层有10根,每向下一层增加一根,共堆了10层。这堆圆木共有多少根?(博易P27例3)(看ppt) 练习3: 丹丹学英语单词,第一天学了6个单词,以后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学会一个,最后一天学会了26个。丹丹在这些天中共学会了多少个单词? 等差数列求和练习题 一、判断下列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是的请打“√”,并把等差数列的首项,末项 及公差写出来,如果不是请打“×”。 判断首项末项公差 1. 2、4、6、8、10、12、14、16.()()()() 2. 1、3、6、8、9、11、12、14. ()()()() 3. 5、10、15、20、25、30、35. ()()()() 4. 3、6、8、9、12、16、20、26.()()()() 二、请计算下列各题。 (1)3+6+9+12+15+18+21+24+27+30+33 (2)4+8+12+16+20+24+28+32+36+40 (3)求3、6、9、12、15、18、21、这个数列各项相加的和。 (4)2+4+6+8+……+198+200 ★(5)求出所有三位数的和。 (其他作业:练习册B 1题、4题、6题)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说课稿复习进程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 说课稿

说课稿: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研究如何应用倒序相加法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以及该求和公式的应用.是继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之后的又一重要概念,与前面学习的函数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也为以后推导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奠定了基础;同时等差数列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因此等差数列求和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基本性质,也对高斯算法有所了解,这都为倒序相加法的教学提供了基础;同时学生已有了函数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可适当渗透函数思想.高斯的算法与一般的等差数列求和还有一定的距离,如何从首尾配对法引出倒序相加法,这是学生学习的障碍.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能熟练的应用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求和; 能力目标:在知识发生、发展以及形成过程中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通过对公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剖析,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生动具体的现实问题,以及令人着迷的数学史,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学会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获得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思路 五、教学方法 利用计算机和实物投影辅助教学,采用启发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六、教学过程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设计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尽可能地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首先讲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泰姬陵的传说(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 绝,成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共有100层(见下图), 你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宝石吗?也就是计算1+2+3+ (100) 紧接着讲述高斯算法:高斯,德国著名数学家,被誉为“数学王子”。 200多年前,高斯的算术教师提出了下面的问题:1+2+3+…+100=? 据说,当其他同学忙于把100个数逐项相加时, 10岁的高斯却用下面的方法迅速算出了正确答案: (1+100)+(2+99)+……+(50+51)=101×50=5050 【设计说明】了解历史,激发兴趣,提出问题,紧扣核心。 (二)层层铺垫——发现方法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 问题1:著名数学家高斯10岁时,曾解过一道题:1+2+3+…+100=?你们知道怎么解吗? 问题2:1+2+3+…+n=? 在探求中有学生问:n是偶数还是奇数?教师反问:能否避免奇偶讨论呢?并引导学生从问题1感悟问题的实质:大小搭配,以求平衡 设=1+2+3+…+n ,又有= + + +…+1 = + + +…+ ,得= 问题3:等差数列= ? 学生容易从问题2中获得方法(倒序相加法)。但遇到= = =…=呢?利用等差数列的定义容易理解这层等量关系,进一步的推广可得重要结论:m+n=p+q 问题4:还有新的方法吗? (引导学生利用问题2的结论),经过讨论有学生有解法: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d,则= +()+()+…+[ ] = = (这里应用了问题2的结论) 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问题5:= = ? 学生容易从问题4中得到联想:= = 。显然,这又是一个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等差数列的求和对初学数列求和的离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较远,教师通过“弱化”的问题1和问题2将问题转化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由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不断变化的,学生解决了问题2,就说明学生的潜在的发展水平已经转化为其新的现有发展水平,在新的现有发展水平基础上教师提出了问题3,学生解决了问题3,他们潜在的发展水平已经转化为其新的现有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了问题4,这个案例的设计体现教师搭“脚手架”的作用不可低估,教师自始至终都应坚持“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礼记·学记》),诱导学生自己探究数学结论, 处理好“放”与“扶”的关系。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学习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四个层次

学习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四个层次 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163311)毕明黎 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d n n na n a a S n n 2 )1(2 )(11-+ =+= ,是数列部分最重要公式之一,学习 公式并灵活运用公式可分如下四个层次: 1.直接套用公式 从公式d n n na n a a n a a S m n m n n 2 )1(2 )(2 )(111-+ =+= += +-中,我们可以看到公式中出现了五 个量,包括,,,,,1n n S n a d a 这些量中已知三个就可以求另外两个了.从基本量的观点认识公式、理解公式、掌握公式这是最低层次要求. 例1 设等差数列{}n a 的公差为d,如果它的前n 项和2 n S n -=,那么( ).(1992年三南高考试 题) (A)2,12-=-=d n a n (B)2,12=-=d n a n (C)2,12-=+=-d n a n (D)2,12=+-=d n a n 解法1 由于2n S n -=且1--=n n n S S a 知,,12)1(2 2+-=-+-=n n n a n ],1)1(2[121+---+-=-=-n n a a d n n ,2-=d 选(C). 解法2 ,2 ) 1(2 1n d n n na S n -=-+ = 对照系数易知,2-=d 此时由2 1)1(n n n na -=--知,11-=a 故,12+-=n a n 选(C). 例2 设n S 是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已知33 1S 与 44 1S 的等比中项为 55 1S , 33 1S 与 44 1S 的等 差中项为1,求等差数列{}n a 的通项n a .(1997年全国高考文科) 解 设{}n a 的通项为,)1(1d n a a n -+=前n 项和为.2 )1(1d n n na S n -+= 由题意知?????=+=? 241 3 1)51(4131432 54 3S S S S S ,

三年级奥数等差数列求和习题及标准答案

三年级奥数等差数列求和习题及答案

————————————————————————————————作者:————————————————————————————————日期:

计算(三)等差数列求和 知识精讲 一、定义:一个数列的前n 项的和为这个数列的和。 二、表达方式:常用n S 来表示 。 三:求和公式:和=(首项+末项)?项数2÷,1()2n n s a a n =+?÷。 对于这个公式的得到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思路1)1239899100++++++L 11002993985051=++++++++L 1444444442444444443 共50个101 ()()()() 101505050=?= (思路2)这道题目,还可以这样理解: 2349899100 1009998973212101101101101101101101 +++++++=+++++++=+++++++L L L 和=1+和倍和 即,和 (1001)100 2 10150 5050=+?÷=?=。 四、中项定理:对于任意一个项数为奇数的等差数列,中间一项的值等于所有项的 平均数,也等于首项与末项和的一半;或者换句话说,各项和等于 中间项乘以项数。 譬如:① 48123236436922091800+++++=+?÷=?=L (), 题中的等差数列有9项,中间一项即第5项的值是20,而和恰等于209?; ② 65636153116533233331089++++++=+?÷=?=L (), 题中的等差数列有33项,中间一项即第17项的值是33,而和恰等 于3333?。 例题精讲: 例1:求和: (1)1+2+3+4+5+6 = (2)1+4+7+11+13= (3)1+4+7+11+13+ (85)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学 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等差数列前n项的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高中必修5,教材安排1课时。 数列是中职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与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而“等差数列前n项的和”一节,更是体现了数列在生产实际中的广泛应用, 如堆放物品总数的计算,分期付款、储蓄等有关计算都用到本节课的一些知识,因此,本节课对于学生能否树立“有用的数学”的思想,有着重要作用。本节课的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对数列知识的学习,也关系到学生对数学这一学科的兴趣, 因此设计好这节课的教学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这节课要让学生体会到:(1)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2)数学学习是为专业课学习服务的;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因此,本节课可谓本章教学的关键点之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的和的公式。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2、通过分组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练习题采取由学生讲解的方式完成,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运用,使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规律,初步形成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例题及习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 3、通过对解题步骤的严格要求,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的推导。

小学奥数《等差数列公式》及其练习

等差数列练习 知识点 1、数列定义:若干个数排成一列,像这样一串数,称为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称为一项,其中第一个数称为首项(我们将用 1a 来表示),第二个数叫做第二项ΛΛ以此类推,最后一个数叫做 这个数列的末项(我们将用 n a 来表示),数列中数的个数称为项数,我们将用 n 来表示。如:2, 4,6,8,Λ,100 2、等差数列:从第二项开始,后项与其相邻的前项之差都相等的数列称为等差数列。我们将这个差称为公差(我们用 d 来表示),即: 1122312----=-==-=-=n n n n a a a a a a a a d Λ 例如:等差数列:3、6、9……96,这是一个首项为3,末项为96,项数为32,公差为3的数列。(省略号表示什么) 练习1:试举出一个等差数列,并指出首项、末项、项数和公差。 3、 计算等差数列的相关公式: (1)通项公式:第几项=首项+(项数-1)×公差 即:d n a a n ?-+=)1(1 (2)项数公式: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即:1)(1+÷-=d a a n n (3)求和公式:总和=(首项+末项)×项数÷2 即:()21321÷?+=+++n a a a a a a n n Λ

在等差数列中,如果已知首项、末项、公差。求总和时,应先求出项数,然后再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求和。 例1:求等差数列3,5,7,Λ的第 10 项,第 100 项,并求出前 100 项的和。 【解析】我们观察这个等差数列,可以知道首项 1a =3,公差d=2,直接代入通项公式,即可求得 21293)110(110=?+=?-+=d a a ,2012993)1100(1100=?+=?-+=d a a . 同样的,我们知道了首项3,末项201以及项数100,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即可求和:3+5+7+Λ201=(3+201)?100÷2=10200. 解:由已知首项 1a =3,公差d=2, 所以由通项公式d n a a n ?-+=)1(1,得到21293)110(110=?+=?-+=d a a 2012993)1100(1100=?+=?-+=d a a 。 同理,由已知,1a =3,100a =201,项数n=100 代入求和公式得3+5+7+Λ201=(3+201)?100÷2=10200. 练习2:1、求出你已经写出的等差数列的各项和。 2、有一个数列,4、10、16、22……52,这个数列有多少项 3、一个等差数列,首项是3,公差是2,项数是10。它的末项是多少 4、求等差数列1、4、7、10……,这个等差数列的第30项是多少 例2:在211、2 12两数之间插入一个数,使其成为一个等差数列。 解:根据第几项=首项+(项数-1)×公差,

初二数学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初二数学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各科成绩的提高是同学们提高总体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大家一定要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断积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八年级数学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希望同学们牢牢掌握,不断取得进步! 公式 Sn=(a1+an)n/2 (首项+末项)X项数2 Sn=na1+n(n-1)d/2; (d为公差) Sn=An2+Bn; A=d/2,B=a1-(d/2) Sn=[2a1+(n-1)d] n/2 和为 Sn 首项 a1 末项 an 公差d 项数n 等差数列公式an=a1+(n-1)d 前n项和公式为:Sn=(a1+an)n/2=na1+n(n-1)d/2 假设m+n=p+q那么:存在am+an=ap+aq 假设m+n=2p那么:am+an=2ap 以上n均为正整数 文字翻译 第n项的值an=首项+(项数-1)公差

前n项的和Sn=首项+末项项数(项数-1)公差/2 公差d=(an-a1)(n-1)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数列为奇数项时,前n项的和=中间项项数 数列为偶数项,求首尾项相加,用它的和除以2 等差中项公式2an+1=an+an+2其中{an}是等差数列 通项 首项=2和项数-末项 末项=2和项数-首项 末项=首项+(项数-1)公差:a1+(n-1)d 项数=(末项-首项)/ 公差+1 :n=(an-a1)/d+1 公差= d=(an-a1)/(n-1) 如:1+3+5+7+99 公差就是3-1 将a1推广到am,那么为: d=(an-am)/(n-m) 性质: 假设 m、n、p、qN ①假设m+n=p+q,那么am+an=ap+aq ②假设m+n=2q,那么am+an=2aq(等差中项) 注意:上述公式中an表示等差数列的第n项。 本文就是查字典数学网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数学等差数列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前n 项的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高中必修5,教材安排 1 课时。 数列是中职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与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而“等差数列前n 项的和”一节,更是体现了数列在生产实际中的广泛应用, 如堆放物品总数的计算,分期付款、储蓄等有关计算都用到本节课的一些知识,因此,本节课对于学生能否树立“有用的数学”的思想,有着重要作用。本节课的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对数列知识的学习,也关系到学生对数学这一学科的兴趣, 因此设计好这节课的教学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这节课要让学生体会到:(1)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2)数学学习是为专业课学习服务的;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因此,本节课可谓本章教学的关键点之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等差数列前n 项的和的公式。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2、通过分组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练习题采取由学生讲解的方式完成,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价 值观: 1、通过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运用,使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规律,初步形成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例题及习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 3、通过对解题步骤的严格要求,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的公式及其应用。教学难点: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的公式的推导。学生对于公式的推导不容易接受,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弱化推 导,重在应用, 因此,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的公式的推导不做重点讲解,只让学生简单了解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案#(精选.)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理解公式的推导方法; (2)能较熟练应用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求和。 2.能力目标 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学会观察、归纳、反思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生动具体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树立学生求真的勇气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体验在学习中获得成功。 学生已学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对等差数列已有一定的认知。 教学重点、难点 1.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是重点。 2.获得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推导的思路是难点。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1.等差数列的定义;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新课引入: 问题一: 介绍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相传高斯在10岁那年他的算术老师给他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结果高斯很快就算出了答案,你知道高斯是怎么很快的算出结果的吗? 请同学起来回答,如何进行首尾配对求和: 123...100n S =++++=(1100)(299)...(5051)+++++=10011002 +?()=5050.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和数学家高斯一样聪明!这里高斯的配对法就是采用的“首尾配对法”。师:这里1,2,3,…,100这是一个什么数列?生:等差数列。师:这里123...100++++就是在求一个等差数列的和的问题。引出课题:7.2.2等差数列求和。 一、数列的前n 项和意义

一般地,设有数列123,,,,,n a a a a …,我们把123n a a a a ++++叫做数列{}n a 的 前n 项和,记作n S .即123n n S a a a a =++++. 问题二: (课件出示印度泰姬陵的图片),介绍传说中的泰姬陵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21层。你知道镶饰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宝石吗? 学生回答:即求2112321S =++++。师:怎么求? 生:仿照上面的方法,首尾配对(1+21)+(2+20)+…+(10+12)。师:这里一共配成了几对呢?生:10对,再加上中间一个数11,得到结果231。师:很好。我们用高斯的首尾配对法也能求出结果来。那么,有没有更简单一点的配对方法呢? 课件演示,在三角形红宝石图案旁添一个相同倒置三角形蓝宝石图案,将两个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则 原三角形红宝石图案:2112321S =++++, 后添的三角形蓝宝石图案:212120191S =++++, 平行四边形图案所有宝石数:212(121)21S =+?, 所以,21(121)212312 S +?==。 这种求和方法叫倒序相加法,与高斯的首尾相配法原理如出一辙。 师:上面我们求了10021,S S ,在这两个问题中,最后,这个和都可以写成首项与末项的和乘以项数的一半。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等差数列都有1()2n n a a n S += 这个求和公式呢?下面我们来证明这个公式。 二.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 设有等差数列{}n a :123,,, ,,n a a a a 公差为d ,前n 项和为n S ,则 1111()(2)[(1)]n S a a d a d a n d =+++++ ++-; ()(2)[(1)]n n n n n S a a d a d a n d =+-+-++--. 将两式分别相加,得:12()n n S n a a =+, 由此得到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的公式

高三一轮复习专题:数列通项公式与求和方法总结(新)

关键是找出各项与项数n 的关系.) 例1:根据数列的前4项,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 (1)9,99,999,9999,…(2) ,1716 4,1093 ,542,211(3) ,52,21,32 ,1(4) ,5 4 ,43,32,21-- 答案:(1)110-=n n a (2);1 22++=n n n a n (3);12+=n a n (4)1)1(1+? -=+n n a n n . 公式法1:特殊数列 例2: 已知数列{a n }是公差为d 的等差数列,数列{b n }是公比为q 的(q ∈R 且q ≠1)的等比数列,若函数f (x ) = (x -1)2,且a 1 = f (d -1),a 3 = f (d +1),b 1 = f (q +1),b 3 = f (q -1),(1)求数列{ a n }和{ b n }的通项公式; 答案:a n =a 1+(n -1)d = 2(n -1); b n =b ·q n -1=4·(-2)n - 1 例3. 等差数列{}n a 是递减数列,且432a a a ??=48,432a a a ++=12,则数列的通项公式是( ) (A) 122-=n a n (B) 42+=n a n (C) 122+-=n a n (D) 102+-=n a n (D) 例4. 已知等比数列{}n a 的首项11=a ,公比10<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案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一、教材分析: 数列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范围很广,而且是培养学生发现、认识、分析、综合等能力的重要题材,同时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必备的基础知识。 二、学生分析: 数列在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是难点,因为学生对于这部分仅有初中学的简单函数作为基础,所以新课的引入非常重要 三、教学目标: 1.与技能目标: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能较熟练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求和。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应用数学公式的能力及渗透函数、方程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又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是重点。 获得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的思路是难点。 课堂系统部分: 五、教学过程 1.问题呈现 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是十七世纪莫卧儿帝国皇帝沙杰罕为纪念其爱妃所建,她宏伟壮观,纯白大理石砌建而成的主体建筑叫人心醉神迷,成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陵寝以宝石镶饰,图案之细致令人叫绝。 传说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100层(见左图), 问题1:你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宝石吗? 问题2:图案中,第1层到第21层一共有多少颗宝石? 在知道了高斯算法之后,同学们很容易把本题与高斯 算法联系起来,也就是联想到“首尾配对”摆出几何图形,引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将图与高斯的逆序相加结合起来,让 他们借助几何图形,将两个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获得算法: 设计说明: ? 源于历史,富有人文气息. ? 图中算数,激发学习兴趣. 这一个问题旨在让学生初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这是在高中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借助图形理解逆序相加,也为后面公式的推导打下基础. 2.探究发现: 问题3: 由前面的例子,不难用逆序相加法推出 3.公式应用 例题1: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体育馆已初步建成,其中有一块地的方砖成扇形铺开,有人数了第一排的方砖个数为10个,最后一排的方砖个数为2008个,而且一共有36排,问这一块地的方砖有多少块? 本例提供了许多数据,学生可以从题目条件发现,只告知了首项、尾项和项数,于是从这一方向出发,可知使用公式1,达到学生熟悉公式的要素与结构的教学目的。 通过两种公式的比较,引导学生应该根据信息选择适当的公式,以便于计算。例题2: 2003年医护人员积极致力于研究人体内的非典病毒,已知一个患病初期的人人体内的病毒数排列成等差数列,且已知第一排的病毒数是2个,后面每一排比前一排多3个,一共有78排,问这个人体内的病毒数有多少个? 本例已知首项,公差和项数,引导学生使用公式2。 事实上,根据提供的条件再与公式对比, 便不难知道应选公式。 例题3: 甲从A地出发骑车去B地,前1分钟他骑了了400米,后来每一分钟都比前一分钟多骑5米,当他到达B地时的那一分钟内骑了500米,问A地和B地之间的距离?

数列通项公式与求和习题经典

数列通项公式与求和习题(经典) 数列通项与求和 一.求数列通项公式 1.定义法(①等差数列通项公式;②等比数列通项公式。) 例.等差数列{}n a 是递增数列,前n 项和为n S ,且931,,a a a 成等比数列, 2 55a S =.求数列 {}n a 的通项公式. 2.公式法:已知n S (即12()n a a a f n ++ +=)求n a ,用作差法: 11,(1),(2) n n n a n a S S n -=?=?-≥? 例.设正整数数列{}n a 前n 项和为n S ,满足21 (1)4 n n S a =+,求n a 3.累加法:若1()n n a a f n +-=求 n a : 11221()()()n n n n n a a a a a a a ---=-+-++-1a +(2)n ≥。 例.已知数列,且a 1=2,a n +1=a n +n ,求a n . 4.累乘法:已知 1 ()n n a f n a +=求n a ,用累乘法:12112 1 n n n n n a a a a a a a a ---=?? ??(2)n ≥ 例.已知数列{}n a 满足321=a ,n n a n n a 1 1+=+,求n a 。 5.已知递推关系求n a ,用构造法(构造等差.等比数列)。 例. 已知数列{}n a 中,11=a ,321+=+n n a a ,求n a . 二.数列求和 1. 公式法:①等差数列求和公式;②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特别声明:运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务必检查其公比与1的关系,必要时需分类讨论.;③常用公式:1123(1)2 n n n +++ +=+, 222112(1)(21)6n n n n ++ +=++,33332 (1)123[]2 n n n ++++ +=. 例1.已知3log 1 log 23-=x ,求???++???+++n x x x x 32的前n 项和. 2.分组求和法:在直接运用公式法求和有困难时,常将“和式”中“同类项”先合并在一起,再运用公式法求和. 例2. 求数列的前n 项和:231 ,,71,41,1112-+???+++-n a a a n , 3.倒序相加法:若和式中到首尾距离相等的两项和有其共性或数列的通项与组合数相关联,则常可考虑选用倒序相加法,发挥其共性的作用求和(这也是等差数列前n 和公式的推导方法). 例3.求 89sin 88sin 3sin 2sin 1sin 22222++???+++的值 4.错位相减法:如果数列的通项是由一个等差数列的通项与一个等比数列的通项相乘构成,那么常选用错位相减法(这也是等比数列前n 和公式的推导方法). 例4.求和: 132)12(7531--+???++++=n n x n x x x S ……………………… 5.裂项相消法:如果数列的通项可“分裂成两项差”的形式,且相邻项分裂后相关联,那么常选用裂项相消法求和.常用裂项形式有: ① 111(1)1n n n n =-++;②1111()()n n k k n n k =-++; ③22 11111 ()1211 k k k k <=---+,211111111(1)(1)1k k k k k k k k k -=<<=-++--;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d n n na n a a S n n 2 )1(2)(11-+=+=,是数列部分最重要公式之一,学习公式并灵活运用公式可分如下四个层次: 1.直接套用公式 从公式d n n na n a a n a a S m n m n n 2 )1(2)(2)(111-+=+=+=+-中,我们可以看到公式中出现了五个量,包括,,,,,1n n S n a d a 这些量中已知三个就可以求另外两个了.从基本量的观点认识公式、理解公式、掌握公式这是最低层次要求. 例1 设等差数列{}n a 的公差为d,如果它的前n 项和2n S n -=,那么( ). (A)2,12-=-=d n a n (B)2,12=-=d n a n (C)2,12-=+=-d n a n (D)2,12=+-=d n a n 解法1 由于2n S n -=且1--=n n n S S a 知,,12)1(22+-=-+-=n n n a n ],1)1(2[121+---+-=-=-n n a a d n n ,2-=d 选(C). 解法2 ,2 )1(21n d n n na S n -=-+=Θ对照系数易知,2-=d 此时由21)1(n n n na -=--知,11-=a 故,12+-=n a n 选(C). 例 2 设n S 是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已知331S 与441S 的等比中项为551S ,331S 与44 1S 的等差中项为1,求等差数列{}n a 的通项n a . 解 设{}n a 的通项为,)1(1d n a a n -+=前n 项和为.2 )1(1d n n na S n -+= 由题意知?????=+=? 2413 1)51(4131432543S S S S S , 即?????=?++?+?+=?+??+ 2)2344(41)2233(3 1)2455(251)2344(41)2233(31112111d a d a d a d a d a

(完整版)等差数列通项.求和公式(初三版)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我们能够期待,随着教育与娱乐的发展,将有更多的人欣赏音乐与绘画。 但是,能够真正欣赏数学的人数是很少的。——贝尔斯 【例1】如图是一组有规律的图案,第1个图案由4个基础图形组成,第2个图案由7个基础图形组成,…,第n(n是正整数)个图案中由个基础图形组成.(2010?衡阳) 【例2】.(本题10分)用黑白两种颜色的正六边形地砖按如下所示的规律拼成若干图案: (1)当黑砖n=1时,白砖有多少块?当黑砖n=2时,白砖有多少块?当黑砖n=3时,白砖有多少块? (2)当n=100的时候,白砖有多少块呢? (3)第n个图案中,白色地砖共有多少块. 变式训练*举一反三 1.用正三角形、正四边形和正六边形按如图所示的规律拼图案,即从第二个图案开始,每个图案中正三角形的个数都比上一个图案中正三角形的个数多4个,则第n个图案中正三角形的个数为 (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2010?吉林) 2.一串有黑有白,其排列有一定规律的珠子,被盒子遮住一部分(如上右图所示),则这串珠子被盒子遮住的部分有颗.(2010?本溪) 问题思考如何口算已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变式训练*深度拓展 课后训练*巩固复习 1.一个正整数数表如下(倍) (2012石景山) 第1行 1 第2行 3 5 第3行7 9 11 13 …… 则第4行中的最后一个数是,第n行中共有个数, 第n行的第n个数是. 2.一组按规律排列的数:2,0,4,0,6,0,…,其中第7个数是,第n个数是 .(用含字母n的代数式表示,n为正整数).(2011北京.怀柔) 3.如图,学校准备新建一个长度为L的读书长廊,并准备用若干块带有花纹和没有花纹的两种规格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地面砖搭配在一起,按图中所示的规律拼成图案铺满长廊,已知每个小正方形地面砖的边长均为0.3m. (1)按图示规律,第一图案的长度= ;第二个图案的长度= ; (2)请用代数式表示带有花纹的地面砖块数n与走廊的长度(m)之间的关系;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观察可能导致发现,观察将揭示某种规则、模式或定律。——波利亚 【例1】如图,观察下列图案,它们都是由边长为1cm的小正方形按一定规律拼接而成的,依此规律,则第16个图案中的小正方形有个.(2008?辽宁) 【例2】如图是棱长为a的小正方体,图2,图3由这样的小正方体摆放而成,按照这样的方法继续摆放,自上而下分别叫第一层,第二层,…第n层,第n层的小正方体的个数记为s,解答下列问题: n L 2 L 1 L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深圳市电子技术学校:黄静 课前系统部分: 大纲分析: 高中数列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等差、等比两个基本数列。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其简单应用。 教材分析: 数列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范围很广,而且是培养学生发现、认识、分析、综合等能力的重要题材,同时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的必备的基础知识。 学生分析: 数列在整个高中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因为学生对于这部分仅有初中学的简单函数作为基础,所以新课的引入非常重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能较熟练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求和。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应用数学公式的能力及渗透函数、方程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又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是重点。 获得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的思路是难点。

教学策略: 用游戏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用具: flash ,ppt 课堂系统部分: 整节课分为三个阶段: 问题呈现阶段 探究发现阶段 公式应用阶段 问题呈现1: 有10袋金币,在这10袋中有一袋金币是假的, 已知,真金币的重量是2两/个,而假币的重量是 1两/个。 问:只给一个电子秤,而且只能秤一次,找出 哪一袋金币是假的? 动画演示: 由刚刚的计算我们已经知道,从10袋里面拿 出的金币数共55个,如果这10袋都是真币,那么电子秤显示的数据应该是: 而实际显示的的数字是:102(两) 可见比全是真币时少了8两 128910?+++++=问题1:S 12910=++++S 10921=++++2S 11111111=++++2S 1110110=?=110S 552 ==552110() ?= 两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详细教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案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详细教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案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深圳市电子技术学校:黄静课前系统部分:大纲分析:高中数列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等差、等比两个基本数列。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其 简单应用。教材分析:数列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范围很广,而且是培养学生发现、认识、分析、综合等能力的重要题材,同时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学生分析:数列在整个高中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因为学生对于这部分仅有初中学的简单函数作为基础,所以新课的引入非常重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 能较熟练应用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求和。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应用数学公式的能力及渗透函数、方程的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又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与难点: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是重点。获得等差 数列前n 项和公式推导的思路是难点。教学策略:用游戏的 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用具:flash ,ppt课堂系统部分:整节课分为三个阶段:问题呈现阶段探究发现阶段公式应用阶段问题呈现1:有10袋金币,在这10袋中有一袋金币是假的,已知,真金币的重量是2两/个, 而假币的重量是1两/个。问:只给一个电子秤,而且只能秤一次,找出哪一袋金币是假的? S = 10 + 9 + + 2 + 12S =11+11+ +11+11问题1:1+2+ +8+9+10=? S =1+2+ +9+102S =11?10=110110S ==552动画演示:由刚刚的计算我们已经知道,从10袋里面拿出的金币数

三年级奥数等差数列求和习题及答案

计算(三)等差数列求和 知识精讲 一、定义:一个数列的前n 项的和为这个数列的和。 二、表达方式:常用n S 来表示 。 三:求和公式:和=(首项+末项)?项数2÷,1()2n n s a a n =+?÷。 对于这个公式的得到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思路1)1239899100++++++ 11002993985051=++++++++ 共50个101 ()()()() 101505050=?= (思路2)这道题目,还可以这样理解: 2349899100 1009998973212101101101101101101101 +++++++=+++++++=+++++++ 和=1+和倍和 即,和 (1001)1002 10150 5050=+?÷=?=。 四、中项定理:对于任意一个项数为奇数的等差数列,中间一项的值等于所有项的平均 数,也等于首项与末项和的一半;或者换句话说,各项和等于中间项乘以项数。 譬如:① 48123236436922091800+++++= +?÷=?= (), 题中的等差数列有9项,中间一项即第5项的值是20,而和恰等于209?; ② 65636153116533233331089++++++= +?÷=?= (), 题中的等差数列有33项,中间一项即第17项的值是33,而和恰等于3333?。 例题精讲: 例1:求和: (1)1+2+3+4+5+6 = (2)1+4+7+11+13= (3)1+4+7+11+13+ (85) 分析:弄清楚一个数列的首项,末项和公差,从而先根据项数公式求项数,再根据求和公式求和。 例如(3)式项数=(85-1)÷3+1=29 和=(1+85)×29÷2=1247 答案:(1)21 (2)36 (3)1247 例2:求下列各等差数列的和。 (1)1+2+3+4+…+199 (2)2+4+6+…+78 (3)3+7+11+15+…+207 分析:弄清楚一个数列的首项,末项和公差,从而先根据项数公式求项数,再根据求和公式求和。 例如(1)式=(1+199)×199÷2=19900

等差数列求和练习题

李阳教育三江分校 入门题: an=a1+(n-1)d (1)前n项和公式为:Sn=n*a1+n(n-1)d/2或Sn=n(a1+an)/2。注意:以 上n均属于正整数 Sn=a1+a2+a3+。。。+an① Sn=an+a(n-1)+a(n-2)+。。。+a1② ①+②得: 2Sn=[a1+an]+[a2+a(n-1)]+[a3+a(n-2)]+...+[a1+an](当n为偶数时) Sn={[a1+an]+[a2+a(n-1)]+[a3+a(n-2)]+...+[a1+an]}/2 Sn==n(A1+An)/2 (a1,an,可以用a1+(n-1)d这种形式表示可以发现括号里面的数都是一个定值,即A1+An) 1、有一个数列,4、10、16、22 …… 52,这个数列有多少项? 2、一个等差数列,首项是3,公差是2,项数是10。它的末项是多少? 3、求等差数列1、 4、7、10 ……,这个等差数列的第30项是多少? 4、6+7+8+9+……+74+75=() 5、2+6+10+14+……+122+126=()

6、已知数列2、5、8、11、14 ……,47应该是其中的第几项? 7、有一个数列:6、10、14、18、22 ……,这个数列前100项的和是多少? 练习题: 1、3个连续整数的和是120,求这3个数。 2、4个连续整数的和是94,求这4个数。 3、在6个连续偶数中,第一个数和最后一个数的和是78,求这6个连续偶数各是多少? 4、丽丽学英语单词,第一天学会了6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学会1个,最后一天学会了16个。丽丽在这些天中共学会了多少个单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