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古代文学史——春秋战国

中国古代文学史——春秋战国

中国古代文学史——春秋战国
中国古代文学史——春秋战国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部分)

上古神话

一,原始口头文学

包括原始诗歌和神话传说,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最早出现的是原始诗歌,又称原始劳动歌谣,是原始人类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原始歌谣起源于劳动:首先,在长期劳动过程中,锻炼了原始生民的大脑和双手,使其能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所以说,劳动人类自身,这就产生了文学作品中的主体。其次,在劳动过程中人的大脑思维随之发达起来,逐渐产生了思维和语言,语言的产生使文学有了表现形式,推动了口头文学的开始进展。再次,生产劳动的实际需要,在集体劳动中为了协调劳动节奏,激发劳动热情,由开始的呼喊,进而发展为有表意的歌谣,原始诗歌便产生了。

原始诗歌在内容上、艺术上都有明显的特点。在内容上有两个特点:1,以劳动为主题,对原始生民的劳动生活进行描绘和歌颂,带有鲜明的功利目的。 2,原始生民幻想用自己的意志去支配自然,带有一定程度的宗教意识。在艺术上综合新的艺术形式,是原始诗歌的显著特点,原始诗歌与原始音乐、舞蹈在劳动中同时出现,三者融为一体。在形式上原始诗歌篇幅短小,多是几字或几十字的短歌,形式简短,语言整齐,以二言、三言为主,节奏鲜明,语词古朴,出现叶韵(压韵)。所以说已经具有了诗歌的特点。

二,上古神话

神话传说是随同原始诗歌的产生、发展而出现的另一种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神话是原始人类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描述和解释。传说是以一定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为基础,通过幻想加工、充实的口头故事,带有历史的影子。神话和传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产生的时间看,神话早传说晚;从作品塑造的对象看,神话塑造的是神,传说塑造的是人;从塑造的手段上看,神话纯属虚构,传说则有一定的古史作为依据。神话和传说在发展流传过程中,互相渗透和影响,二者的界限较难区别。

神话产生的条件:

1,原始社会落后的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水平极为低下,是产生神话的特定历史条件。

2,神灵的产生,是孕育神话的胚胎。

3,解释自然、战胜自然的功利目的和审美意识。

4,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特别是想像的发展,使原始人类能不自觉的运用原始的形象思维创造神话。

神话的思想内容:

1,反映先民对天体和人类起源奥秘的探索,如《女娲补天》

2,反映原始社会人类的生活与斗争,如《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卫填海》

3,反映原始部落间的斗争,如《共工怒触不周山》《皇帝战蚩尤》

神话的价值

神话是原始时期人类社会意识的最初记录,也是人类历史文明的第一页。

它对于我们认识童年时期的基础状况,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历史都是不可缺少的资料,有着重要价值:首先,它的变革现实的创造气魄和改革命运的强烈愿望,它的敢于向大自然作斗争的精神,以及由此所表现出来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对后世作家进步世界观的形成起着积极的影响。其次,神话从内容到形式,都浸透着浪漫主义精神,对我国后世积极浪漫主义优秀传统的形成与发展,起了重大的影响。

我国古代保留神话最多的典籍有《山海经》《淮南子》《楚辞》等。

诗经

一,《诗经》的基本知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代称“诗”“诗三百”。西汉初年奉之为经典,立于官学,尊为《诗三百》。《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余年的诗歌作品,共305篇,另有笙歌六篇,有目无辞,未计算在内。诗产生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和江、汉、泸水流域,大至包括现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

《诗经》的编辑历史众说纷纭,有“采诗说”“献诗说”及“删诗说”三种说法。“采诗说”认为西周王朝依古制每年春秋两季派出采诗官员到各地去采集民歌以了解民情,还有“观风俗、知得失”之说。“献诗说”认为是天子为“听政”和“考其俗尚之美恶”而命诸侯百官献诗。“删诗说”是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提出来的,“古有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仪”,此说今人认为不可信。

《诗经》依音乐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即为十五国风,也就是15个诸侯国和地区的土风歌谣,工160篇。雅,多指朝廷正乐,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即宗庙祭祀的乐曲,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31篇,这些作品多为歌功颂德之作,其价值不如风雅。

汉初,传习《诗经》的计有鲁、齐、韩、毛四家,被称为四家诗。鲁、齐、韩三家诗用汉代隶书书写,称今文诗。毛诗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称“古文诗”。今本《诗经》为“毛诗”,即又毛亨、毛苌所录。

《诗经》就其写法而言,有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诗经六义”。

二,《诗经》的思想内容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它以极丰富的社会内容,较深刻地反映了从西周到东周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历史时代和社会风貌,揭示了社会本质。按照题材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一下六个方面:

1,反映劳动和生产的诗篇。这类诗有的描写欢快轻松的劳动情景,洋溢着乐观精神。有的描写农奴终年的农事劳动。更多的是反映劳动大众在重压之下的艰苦劳动。

2,反映压迫和剥削的诗篇。这类作品多反映被压迫者受奴役的悲惨命运及其反抗斗争,揭示另外奴隶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暴露了统治阶级的残酷,同时更多地反映了奴隶的觉醒,反映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反映征战、徭役和离乱之苦的诗篇。有的反映征战与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灾难,有的叙写人民对正义战争的积极支持,表现了爱国思想。这类诗成为

我国爱国主义文学的先声。

4,反映爱情和婚姻的诗篇。这类诗在《诗经》中占有相当的数量,题材丰富、形式多样,表现的感情细腻而充沛。或写幽期密约,或写仲春欢会,或写爱情烦恼,感情真挚而情意缠绵。

5,反映社会黑暗腐朽的政治讽刺诗。

6,古老的祭歌与颂扬祖先创业功绩的史诗。大部分雅诗和颂诗都是属于这类作品,这类诗大多是为统治阶级“美盛德之形容”而作,但有些是颂扬周民族祖先创业功绩的史诗。

三,《诗经》的艺术成就

《诗经》是一部具有不朽价值的光辉诗集,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综其要者有三:

1,现实主义传统的开创。《诗经》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使《诗经》以前的现实主义精神成为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它首先确立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原则和方法,成为我国现实主义长河的源头,对后世影响很大。《诗经》中绝大部分作品,是奴隶社会的写照,直接抒发了作者的切身感受,“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是而深刻地反映出阶级对立,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情景,表达出人民的思想、爱憎、愿望和理想,揭示出奴隶社会的本质矛盾。

2,赋、比、兴表现手法的创始和普遍使用,为后世诗人在创作上提供了艺术借鉴。对赋、比、兴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但多数人同意朱熹的解释:“赋者,敷成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即今天所说的铺陈直叙的方法,不借助更多的形象化的修辞手法,而是直截了当地铺陈叙述,把要表达的内容有层次地叙述出来,给人以明确完整的印象。“比者,以彼物比此物”,即今天所说的比喻和比拟,它是用形象的事物来打比方,使被比喻的事物形象生动,给人以真实感、形象感,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是在说正意之前,先借某一事物作引子,然后再转到所咏之物上来,故兴句多用于首句,起兴发端。它通过象征、联想、感染、铺垫,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息的起韵的作用,还可以协调音律。

3,复迭的章法和四言为主的句式。复迭又叫重章叠句。复迭章法的作用,在于加深读者的印象,渲染气氛,演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以淋漓尽致的抒发。《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亦有杂言,整齐中显出参差错落之美。

4,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诗经》的语汇丰富,韵律和谐,语言富于形象性和表现力,双声叠韵字的大量使用,使诗歌铿锵有力,表意准确而形象。

四,《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开创了我国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它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原则,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密切关注现实、关注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这样就为中国文学中的诗歌创作始终与中华民族的斗争成长休戚相关,启开先导,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为后世诗人的创作提供了艺术借鉴。赋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方法,多表现为作品的总体构筑,并且它为叙事诗的发展,直接提供了借鉴。另外,赋这种方法,还直接发展称为赋体文学。必、兴是一种思维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来比喻烘托事物,富于联想,已经深远,蕴含丰富。诗人通过这种

生动具体的必兴形象来寄托诗人情志,这不仅使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而且能形成意境深远,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

3,《诗经》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它为后世诗人学习民间文学开辟了道路。

楚辞

一,楚辞的基本知识

《诗经》后的几百年散文有了巨大的发展,但诗歌却处于低谷状态,一直到战国初期屈原健步登上诗坛,引喉高歌犹如报春的春雷,中国文学史上继《诗经》之后的第二个春天,既是楚辞。

何为楚辞?含义有二:1,战国时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屈原就是楚辞的代表作家,这种新诗体的特点有:篇中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传统,它突破《诗经》的四言句式,以六字句和五字句为基本句式,采用楚方言,诗句中有大量楚地“兮”字,对于变换节奏,舒缓语气,渲染抒情,咏叹气息,增其音韵美,形式自由,参差错落,灵活变幻,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2,诗集名。楚辞这一名字早在汉武帝前出现。《汉书·朱买臣传》:“会邑子严助贵幸荐买臣,召见说春秋,言楚辞,帝甚说之”。到西汉末年,刘向把屈原、宋玉(《九辩》)及汉代仿效屈原辞赋的作家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等人的作品和自己写的《九叹》汇成一集,称为楚辞,这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本楚辞专集,所以楚辞这一名称又是一群以屈原为首的作家的诗歌总集的名称。现刘向本已丢失,今所存为王逸《楚辞章句》及宋代洪兴祖对其所作《补注》。

二,楚辞产生的原因

1,外来因素。即是爱中原文化的影响,吸收和借鉴《诗经》及诸子散文的文学成就,是中原文化和楚国文化的交流融合,为楚辞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楚国民歌是直接孕育楚辞产生的胚胎。楚民歌是楚辞形成的基础,楚辞与楚地民歌在地方色彩、语言、句式、体格、情调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传承关系。 3,楚地巫风盛行,传统的祭祀巫歌在音乐方面直接哺育了楚辞。

三,《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是中国文学不朽的诗篇,也是一首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是火焰映照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对中国古代文学做出了深远的影响。

1,主题:诗人以火焰般的热情,宏伟壮丽的幻想,情彩飞扬的语言叙述了屈原欲使国家富强而提出的“选贤授能”“修明法度”的崇高政治理想和追求光明,坚持正义而献身的高贵品质;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恋故土的深厚感情,因此可以说屈原为理想而斗争,为祖国人民献身的精神就是长诗《离骚》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

2,内容结构:全诗分为三个部分和一个尾声。第一部分写诗人的身世、抱负、

政治遭遇中的痛苦心情和坚持理想的斗争决心。第二部分写诗人驰骋幻想,探索现实美政的道路。第三部分是展示诗人去国远游与眷恋故国的矛盾,最后五句是乱辞(尾声),是全文的总结和尾声,它是直呈本意,以明己志,高度概括全诗的精髓,表达了诗人美政不能实现的悲痛和炽热的爱国情怀。

3,艺术成就

1),运用丰富离奇的神话以驰骋想象,把现实与神话境界,神话人物融为一体,构成变幻多彩的情节和诡奇的意境,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2),诗人还发展了《诗经》比兴手法,运用众多的比喻构成一连串的艺术形象,创造出一种寄托悠远,耐人寻味的意味,开拓了我国诗歌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境界。

3),在诗体形式上,诗人突破了《诗经》四言重叠的格式,创造了一种以六言、五言为主,长短相间,灵活多变的新诗体。

4),语言精美、准确、文采绚烂,深具地方民族色彩。

四,屈原的其他作品

《九歌》:是楚国南部流传已久的一套民间祭神的乐歌,经屈原加工改写而成为具有独特体制的诗歌。《九歌》名为“九”,实际是11篇,所祭祀的神分为三类:天神、地神、人鬼。除《礼魂》一篇是颂神之曲,为各篇所通用外,其余各篇主祀一神。通过对神的歌颂,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和想像,其中有些恋歌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如《湘夫人》《山鬼》。《九歌》充满浪漫气息,想像优美而丰富,和民歌有血缘关系,写景抒情紧密结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九章》:是屈原九篇作品的总集名,总题是后人加的,各篇的创作年代大致可以排列为《橘颂》《惜诵》《抽思》《哀郢》《怀沙》《惜往日》《悲回风》,《思美人》时间不能确定。《涉江》则是他第二次被流放渡过长江后写的。《九章》是诗人片段的生活记录,在内容上各篇没有联系,构不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但这些篇章还是以类相从的,它们的表现形式与语言风格大体相近,内容与身世有关,更侧重于现实的描写。《九章》则是一组政治色彩隆重,感情充沛的抒情诗,它的大部分篇章是屈原斗争经历的纪实,包含有不少屈原的传记材料,这些诗篇的表现手法多直抒怀抱,实写多于幻想,通过对内心世界的细微刻画,反映诗人的爱国情思和高尚情操。语言生动华美,诗情激烈奔放,情节跌宕起伏,情景交融,是一组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五,屈原的地位

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崇高的地位。他是一位具有国际水平的文学巨匠,他对中国文学影响极大,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爱国诗人及浪漫诗人,他的爱国思想及高尚品质一直是中国人民学习的典范。

在文学上的影响:无论在诗体的发展,语言的表现技巧及创作和思想等诸多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1),其作品有着奇特的构思,丰富的想像,高度的夸张及大量神话传说的运用,极大的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力,成为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开端。 2),屈原对《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有创造性的发展,他把“物我揉合”、情景交融,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形成了以“香草美人”为寄托的新的艺术手法。这种手法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艺术构思,他们

学习“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有的寄情言志,有的托物以讽,形成传统的表现手法。

先秦散文

一,先秦散文发展的轮廓

先秦时期是我国散文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从殷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文章由简而繁,由质而文,有简单记事到长篇大论,由官府独占到百家争鸣,这是一次飞跃的发展。

二,先秦散文形成、兴盛的原因

1),由于生产的发展,社会的急剧变动,人们需要散文这种形式总结历史和生产实践经验。

2),百家争鸣的社会环境为散文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社会条件。

3),私学的兴盛,“士”阶层的出现和兴起,养“士”“游说”风盛行都促进了散文发展。

4),任何一个文学样式的成熟除了社会原因外,都有自身发展的原因,散文也不例外,先秦散文也经历了萌芽、发展、成熟几个阶段,也就经历了由不成熟到成熟的阶段发展过程。

三,先秦散文的特点及影响

特点:

1,文史哲三位一体。

2,这一时期的散文反映出深刻的思想性,各有个性,又自成体系。

3,用现实主义体系,从各个不同侧面多层次地反映了先秦的社会面貌。

4,感情激越,论辩性强,文章宏丽,语言朴实,结构严谨,多用寓言和比喻。

影响:先秦散文在文体、文风、表现方法等方面对后世散文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与《诗经》“楚辞”一起成为中国文学的基石,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影响。

四,分类

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寓言也属于先秦散文的一种特殊样式。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一,历史散文的出现

中国古代散文的出现始于文字记事,随着奴隶制时代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发展进步而出现的。到今天为止我们发现最古老的记事资料是商代人刻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刻字。这些记事文字称为甲骨卜辞,这是书面文学出现的标志,这些甲骨卜辞的内容主要是关于祭祀、畋猎、畜牧、农业、战争等占卜记录,文字简朴,记事简单,多位片言只语,长者百余字,短者几个字,句式直书,可看做记叙散文的雏形,还处于萌芽状态。与甲骨卜辞同时期或稍晚的铜器铭文也属于散文的萌芽状态。继甲骨卜辞铜器铭文之后可看做上古散文的开端的《易经》的卦

辞、爻辞已具备了更多的文学因素,也能用了记叙、议论、比喻、象征、起兴等手法,从表达上看比甲骨卜辞成熟,文学情趣亦较其浓厚,在篇章结构上看有些卦辞、爻辞的内容已有了一定的中心和层次,文句较生动,感情的表达较细腻,比起甲骨卜辞有显著的提高,但它仍是散文的过渡形态,而真正定性的散文则是《尚书》。《尚书》出自于史官之手,多记人事,文辞简约,语言质朴,记事、议论兼呈,初步形成了篇章,有比较完整的结构,每篇都有一个中心思想或记叙一个完整的事件,标志着先秦散文的进一步发展。在《尚书》之后,用散文写历史的是《春秋》。

二,《春秋》

是我国第一步编年体的提纲,它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14年(前480年)共242年间的各国大事。从文学上看,《春秋》的文体和语言都比《尚书》更成熟,《尚书》多是政事记实或口头宣讲,不成体系,《春秋》则是一部自成体系的书,它按时间顺序记叙,条理清晰,结构完整,是用散文形似写成的一部体系完整的历史著作。它使用的是比较规范的书面语言,在修辞技巧方面的功力很深,遣词造句十分审慎,注重“初秋笔法”(在叙事中寓褒贬)。其史实编排和文字的表达技巧比《尚书》有显著的进步,为后世的散文提供了借鉴。从甲骨卜辞到《春秋》展示了历史在各个阶段的发展轨迹,《春秋》之后以散文形式写事,相继出现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著作,标志着散文走向成熟阶段。

三,《左传》

原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继承《春秋》后第二部编年体史书,还是一部具有高文学价值的历史著作。《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27年(前468年),比《春秋》多13年,是一部比较全面的反映从奴隶制到封建社会转变过程中各诸侯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俗等方面情况的著作。《左传》的思想倾向主要是儒家思想:抗暴扶弱、揭露凶残,有较浓厚的“民本”思想。

艺术成就:1,《左传》最大的艺术成就就是善于叙事,精于剪裁和安排,使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又扣人心弦的情节。 2,善于描写战争。《左传》善于写复杂的、重大的历史事件,尤其是善于写大规模的战争,围绕战争的起因和性质来选择材料,写得真实生动,调理清楚,层次瑾然,而且情节跌宕起伏,张弛有度,事件环环相扣,结构谨严,中心突出。 3,善于在叙事中描写人物。《左传》描写人物的方法好似多种多样的,最多的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丰富人物的形象。 4,《左传》的语言简练而丰润,含蓄而畅达,富有表现力。《左传》的叙事语言委婉含蓄,简练生动。

四,《国语》

《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全书21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是各个国家史料的汇编。记载了上起周穆王征犬戎(约前976年),下至韩、赵、魏灭智伯(约前453年)间的事,成书约在战国初年。

思想倾向:1,《国语》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西周以来的敬天保民

思想在书中得到了继承。虽然《国语》许多地方都强调天命,遇事求神问卦,但在神与人的关系上,已是人神并重,由对天命的崇拜转向对人事的重视,因而重视人民的地位和作用,以民心的向背为施政的依据。

2,《国语》所记载的多为政治谏辞,所涉及的史诗比《左传》长200多年,有些史实是《左传》没有的,可以补《左传》的遗缺。《国语》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情况,对统治者的暴虐无道和骄奢淫逸有所揭露和批判。例如《周语·召公谏厉王弭耳》,记叙了西周末年周厉王的暴虐、昏庸、不听召公劝告,结果被人流放的事,揭露了周厉王的专制残暴,说明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表现出比较先进的政治见解。

《国语》文学价值的体现

《国语》文学价值虽不及《左传》,但也取得了一定成就,有些片段相当精彩。

1),《国语》以记言为主,所记多为朝聘、飨宴、讽刺、辩诘、应对之辞。《国语》记言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而富于形象性。

2),《国语》虽记言多于记事,但它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记录,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中,因此表现出记事技巧和情节构思上的特点,有时也能写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3),由于国别史的特点,《国语》有时在记叙某一国事件时,集中在一定篇幅写某个人的言行。

五,《战国策》

简介:《战国策》凡33卷,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燕、宋、卫、中山诸国军政大事。时代上接春秋,下启秦并六国。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但记事不记年,不是系统的史书。

思想倾向:

1),与《春秋》、《左传》、《国语》主要反映儒家思想不同,《战国策》突出表现了纵横家思想,反映了纵横家的人生观。在政治上他们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肯定举贤任能,在人生观上则是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不过,《战国策》的思想内容又比较复杂,所记人物也反映出不同的价值取向。《战国策》的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

2),《战国策》内容驳杂,主要记载了大量战国策士的活动和奇策异谋,多为纵横家之言。通过这些记载,可以看到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之间那种纵横捭阖的复杂斗争,各国统治者之间的权谋、狡诈、角逐、残杀的活动叙述中暴露了剥削阶级的腐败和残忍,在各国频繁的征伐中,苛赋重税、徭役及草菅人命的叙事中反映了社会下层人民的苦难。书中还记载了许多政治开明、坚持正义、反抗强暴、济怜弱者的君主、卿相、诗人、下吏的事迹,反映了战国时代民本思想的发展。

文学价值及体现:

1),从文学角度看,《战国策》成就超过《左传》和《国语》,兼有《左传》、《国语》的叙事、记言之长,同时,“其辞敷张而扬厉,变其本而加其恢”,也就是章学诚所说的“叙事能委折而入情,微婉而善讽”,是先秦时代,历史散文发展的

高峰,它直接孕育了汉代文学。

2),《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1,《战国策》还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描写人物。 2,在写人上,它一方面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意人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文章中,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 3,能以人物性格发展为中心,组织情节,安排结构,写出人物的系列、完整、生动的形象。或以事件为中心,穿插人物,发展情节,在完整的事件发展叙述中,写出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3),《战国策》的“文辞之胜”,在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就,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其中,策士游说诸侯之辞,臣讽君主之辞,以及不同意见的辩难,都反映出初秋时期从容不迫的行人辞令已演化为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其文章艺术风格,前人概括为“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可以说是《战国策》的主要特色。

4),战国时代,君德浅薄,多庸主暴君,游士为说服君相,说辞大都不以直接方式,往往引类譬喻,借动物、植物或人们生活中习见的其他事物为喻,循序渐进地达到辩说的目的。它还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轶闻典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寓言的巧妙运用,成为《战国策》文章的一大特点。

5),《战国策》的铺张扬厉,气势充沛,还与行文的夸张铺陈,运用大量对偶排比有关。与其他游说之辞一样,《战国策》的叙述语言,也长于铺张渲染。

诸子散文

一,概述

诸子散文又叫政治哲理散文,也就是所说的议论文。他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阐述自己对自然、社会的观点和主张的哲理性著作。它的产生和发展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紧密的关系,它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时代的反映。

二,发展

诸子散文产生的原因和先秦散文兴盛的原因相同。诸子散文是由私学而来,它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春秋后期到战国初期为第一阶段,此为议论文的初创时期,其特点为论点集中,少论述,多结语(结论性的语言),文体多为语录体或为简明议论的短章,代表作品为《论语》《墨子》。战国中期为第二阶段,此为议论的发展阶段,其特点是论点集中,论述充分,而且方式多样,文章形式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的论辩文与专题论文,代表作为《庄子》《孟子》。战国后期为第三阶段,为议论的成熟阶段,其特点为立论明确,论述有力,结构完整,文章形式都是鸿篇巨制的专题议论,已完善论说文的体制,代表作品是《荀子》《韩非子》。

三,时代特征

1),在思想内容上,诸子散文思想活跃,畅所欲言,不存偶像,各自代表了不同阶级和政治集体的利益及要求,对现实的认识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

2),在文风上,诸子散文各自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3),在语言上,诸子散文都十分讲究文采和修辞。

4),在文体发展上,诸子散文由语录体到对话体终于发展到形式完备,据题抒

论,逻辑严密的论说文,确立了议论文的体制。

四,《论语》

《论语》成书于战国初年,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篇幅较小,所记多口语,文辞简朴,多格言警句,有些篇章在记言记事方面生动逼真,富于形象性,富有文学情趣:1,《论语》所记的片言只语能反映出说话人的思想性格和风貌。2,《论语》的语言精炼简约,言简意赅,朴素生动,富有哲理和感情色彩,形成一种平易、雅正、隽永、含蓄的语言风格。

《论语》中的名言警句成为后世人们生活、学习、立身、处世的座右铭。

例文:《长沮桀溺偶而耕章》(《论语·微子》)

着重阐述了“入世”与“出世”两种思想的交锋。文章分为三段。第一段交代时间、背景、人物。开头一句写故事一方的人物,有形象及动作描写。“孔子过之”交代另一方人物。“问津”一句引出双方交锋、冲突。第二段,写子路“问津”没有得到回答,凡被嘲弄,写出隐士的鄙视态度。孔子使子路“问津”,长沮对孔子加以讽刺,说他周游列国,熟知道路。桀溺劝子路离开孔子,与自己偕隐。长沮、桀溺是从事耕作的隐士,不是真正的农民,他们自己对现实不满,退隐田园,也反对孔子参加变革现实的态度及行为。最后一段写孔子的反映,表相出心情很沉重的样子,但是一点也不灰心,用“鸟兽不可与同群”否定了隐士生活,表示出自己不愿隐居避世,并说明自己之所以积极入世的原因,要继续减持自己的政治主张,以改变天下无道的局面。

特点:1,以对照的手法表现出两种人的不同的处世态度。长沮、桀溺对现实不满采取消极的态度退隐田园,对现实不闻不问。孔子与其门徒也对现实不满,采取的是周游列国,宣传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来改造天下的无道,这事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要比消极避世好得多。 2,通过对话来刻画人物,在记言中穿插必要的叙述和交代,文章正式采用这种手法,把两种人的不同处世态度写得清楚、明白。如“是知津也”就把长沮的嘲讽态度表现得很清楚。桀溺正面回答后,又写他们“优而不辍”写出了他对孔子的冷漠轻视,也反映出“不同道者无以言”的态度。

五,《孟子》

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著作,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人的著作,为长篇对话式的辩论说理文,书中倡导“王道”和“仁政”,并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在哲学思想上提出“性善说”(性本善)。

例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开头提出论点,具体阐明了战争胜负取决于人心向背。“得人心”的前提在于“得道”,“得道”则是实行“仁政”。

特点:1,观点鲜明,论证严密,文章开门见山的提出论点,统帅全文。将天时、地利、人和三者比较中,由轻到重加以排列,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接着就近选取攻战的事例分层论述,先阐明“天时”、“地利”,论证“地利”的重要,其次阐明“地利”不如“人和”,论证“人和”的重要,然后再进一层论证“人和”的实质,从反面提出“域民”“固国”“威天下”的可靠办法是“人和”,由此推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最后有结论进一步生发,将多助和寡助的不同结果做对比,反复强调得道的重要,把“人和”和“得道”有机统一起来,至此中心论点得道严密完整的论证。 2,采用排比的对比的

修辞手法,一百余字的短文,其范围、性质相同,结构以相似的句子组成的对偶或排比的句式占了一半以上,唯一相反者又构成对比,使得文句整齐而富于节奏感,形成了充沛的气势,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六,《庄子》

是庄子和他的后学者的哲理性著作。庄子对混乱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赞美与禽兽杂居的远古时代,无情的嘲讽、尖锐的揭露统治阶级,表现了愤世嫉俗、蔑视礼法、权贵的思想。在哲学思想上,其核心是顺应自然,反对人为,他提出“齐万物,一生死”的主张,认为一齐事物的长短、大小、善恶、美丑都是相对的,没有客观标准,他主张“弃知而去”、“舍是与非”,认为“物不胜天”“处世若梦”,陷入悲观厌世的虚无主义。

《庄子》在诸子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具有独特风格:

1),善于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情节性很强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深邃的哲理,于文学、哲学为一体,读来充满情趣,易于理解。

2),《庄子》散文想像丰富、构思奇特、大胆夸张、意境雄阔,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3),《庄子》语言生动准确,丰富新奇,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4),形象恢诡的论辩。

例文:《逍遥游》

《庄子》散文风格为“汪泽辟阖,仪态万方”

1),善于通过“野马”“尘埃”“朝菌”“惠蛄”等众多的比喻及大鹏乘风徙南冥,小雀翱翔于蓬蒿之间的寓言故事,阐明“无所待”这样一种抽象深奥,带有神秘色彩的思想,把文学和哲学融为一体,是深邃的哲理显得形象、具体、充满情趣。2),本文以幻想和夸张的描写,构画了一幅“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鹏展翅图,构想极为新奇,展现了一个广阔壮丽的意境,显示出庄子奇特丰富的想象力,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3),本文交叉运用的寓言、卮言、重言的不同体裁和笔法,或叙事或引证,或譬喻,或议论,断续开合,无不意到笔随,笔法抑扬辟合,变化万千。

4),善于用生动、准确的语汇,如“逍遥”“扶摇”“野鸭”“莽苍”等词汇都出自于庄子首创,而成为今天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语言。

七,《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他是战国后期唯一一位唯物主义家。主要思想是儒家思想。《荀子》绝大部分是荀子自己所作,内容丰富,涉及哲学、政治、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点等方面。其中大部分是长篇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体系完整,论点明确,结构严密,说理透彻,每能层层剖析,向纵深发展。词汇丰富,句式整齐而又错综多变,善于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段,风格活泼而纯厚质朴。荀子字文学形式方面也有创造,他曾写了赋体作品五篇(《礼》《知》《云》《蚕》《》),是后来盛极一时的汉赋的渊源之一。他吸收民间歌谣的形式写了《成相》,是由三三七四句式写成的韵文作品,是当时一种通俗的说唱文学形式,在诸子中有通俗文学创作的,荀子是唯一一个。

八,《韩非子》

韩非,为人口吃而善著书,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是发家的集

大成者,吸收了荀子等人的思想,建立了以法制为主,法、术、权三者相结合的一套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他强调维护君主集权要“严刑峻法”,而且提出有法还要有术,即君主要有控制下属群臣的手段和方法,与之同时,还必须把政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他的主张符合秦始皇的心意,得到赏识。

《韩非子》文章特点

韩非是先秦四大散文家(孟、庄、荀、韩)之一,他的散文特点有:

1),风格严刻峭拔,分析深刻细致,语言锋芒犀利,切中要害。

2),善于运用寓言故事,有的用于说理,有的用于讽刺,有力而形象。韩非子书中收集和整理的众多的历史传说和寓言故事往往前后都有他的评价和议论,是为阐扬他的观点和学说服务的,但这些故事本身都有完整的结构,可以独立成篇,因此这些故事对后世的影响也往往超出韩非的本来意图。

古代文学史(二)重点整理精品

【关键字】历史、政治、情况、道路、方法、条件、成就、传统、认识、矛盾、体制、大力、密切、充分、整体、和谐、透明、健康、合作、配合、提升、统一、发展、建设、提出、发现、研究、规律、特点、突出、情绪、理想、思想、力量、成果、地位、精神、要素、基础、环境、体系、制度、特色、标准、结构、主体、秩序、反映、力度、关系、分析、提倡、包容、倡导、形成、丰富、坚持、创新、提高、转变、深化、规范、多方面、规范化 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建安七子:曹丕《典论·论文》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为“七子”。 竹林七贤: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建安风骨:建安文学基本上继承了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直抒胸臆、言情务尽的传统,但许多诗中又采用了比兴手法,是诗歌形象鲜明又耐人寻味,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因为建安文学有这些特点,在整体上呈现出了一种刚健悲凉、清峻通脱的格调,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正始之音:指魏晋玄谈风气。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士风流,盛于雒下。世称正始之音。正始之音是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 永明体:魏晋以来,中国音韵学有了新的发展,在南朝永明年间,周颙发现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同时对音韵很有研究的学者沈约用四声叠韵的原理来研究诗歌中的音韵配合,指出八种声病必须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整理

填空: 1.诗经是西周至春秋的诗歌总集。 2.现今所见《诗经》共305篇 3.诗经的流传:(三家诗)汉代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生所传的《齐诗》和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古文学派毛亨传的《毛诗》,流传至今的为《毛诗》。 4.《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5.西周前期的作品最值得重视的是五篇歌咏周族始祖和先公先王的诗:《大雅》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6.《国语》以记言为主。 7.《孟子》为语录体散文。其文学成分表现在叙事和抒情两个方面。 8.《赋篇》的作者是荀子. 宋玉有《九辩》一篇 9.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 10.九歌的篇目和祭祀的对象:《东皇太一》(天神)、《云中君》(云神)、《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东君》(日神)、《大司命》(掌管寿命的神)、《少司命》(掌握子嗣的神)、《河伯》(河神)、《山鬼》(山中之鬼)、《国殇》(阵亡将士之魂)和《礼魂》(送神总曲)。 11.五四运动以后的研究者常称这些西周以前的诗为周族的史诗. 12.《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统称“春秋三传” 13.汉代文学领域得到了大规模拓展,最引人注目的是赋。赋分为抒情小赋和体物大赋两类 14.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15.汉代文学在诗歌上的进展最重要的是五言诗的兴起和叙事诗的产生、发展 16.现存汉代最早的抒情赋是贾谊的《吊屈原赋》 17.汉武帝的《秋风辞》是第一篇中国文学史上抒写人生的本然情绪 18.枚乘《七发》大赋的开始 19.西汉中期的体物大赋作家除了司马相如外,最值得注意的是王褒。他的《洞箫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专写音乐的作品 20.贾谊最著名的是《过秦论》和《论治安策》 21.晁乘的政论文《论贵粟疏》 2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到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总共一百三十篇。本纪是全书的大纲。指导思想是黄老思想《史记》的写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题库 第一章上古文学 一、名词解释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论述题 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做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四为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如《周易。屯·六二》。五是战争歌谣,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同人》,由其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看到了上古战争的礼仪、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的欢欣。 2、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 参考答案: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一是它的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二是它再现生活的直接性。三是句式简单、语言简朴、节奏流畅。四是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 3、神话产生的原因何在? 参考答案:神话的产生,首先与远古时代生产力和认识水平低下有关。先民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世界和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及变化,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只能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其次,与上古先民解释自然、抗争自然和提高自身能力的强烈渴望有关。这种渴望,促使先民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种种现象及问题进行思考,并力图对它们做出自己的解释与描述。再次,与先民们的原始宇宙观和原始思维有关。原始先民相信万物有灵,其思维也以此为核心内容,以人与自然互渗为原则,以直观感性、充满情感和富于想象力为特点。因而在神话中,一切自然现象和某些社会存在都被看成是有生命的,赋予以人的特点和超自然的能力。 4、我国神话保存的情况如何?

中国古代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 文学史期末考试参考答案整理 总版

请尊重原版,答案仅供参考,勿依赖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文学史期末考试答案整理(总版)1.建安诗歌的特征。 建安文学是指从汉末建安元年起始到曹魏前期,指曹氏三祖时期的文学,其中诗歌的成就最高,乐府诗向文人诗转化,五言诗达到了成熟,开启了文人诗的时代,并建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美典范。建安诗歌的主要特点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 1.政治理想的高扬是当世文人的写作特点之一;东汉末年的动乱,使当时的文人饱受乱离之苦,也激起了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当时文人的共同追求。 2.其次一个建安诗歌的主题是人生苦短的哀叹。其造成的主要原因同为社会的动乱及造成的生灵涂炭的结果; 3.建安诗歌的特征还包含了强烈的个性表现,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不肯效法前贤或同辈,多为另辟蹊径,努力展现自己的风格。如曹操诗的古直悲凉,气韵雄沉,曹丕诗的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的“骨气奇高,辞藻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等等。 4.其次建安诗歌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其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又由于建安诗人处于时代和个人的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都敢于正视苦难的社会与人生,勉励自己及他人惜时如金,及早建功立业,赢得不朽声名的积极向上的特征。

2.建安诗歌与正始诗歌的异同。 建安七子时期,处于曹魏政权创立之期,同样也是鼎盛之期,文士也是政权的把握者,此时的诗风是把咏叹世事哀坚和建功立业的渴望结合在一起,一三曹为中心形成了慷慨悲壮的“建安风骨”。而曹魏后期,政局混乱,曹芳、曹髦等皇帝既荒淫无度又昏庸无能,司马懿父子掌握了政权,废曹芳,弑曹髦,大肆诛杀异己。此时文人的处境和命运与建安时期大不相同。许多文人被司马氏杀害,或者逃避司马的统治却也大部分不得善终。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此时诗歌的风格也就与建安时期迥异了,反应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从诗人构成来看,建安时期的写作生力军为三曹和建安七子,而正始时期是由竹林七贤构成主体。三曹及七子是曹魏时的政权中心,同时也构成了当时政治与文化的中心;而竹林七贤是处于一个和司马氏背离的对立位,七贤基本上处于政治的边缘地域。这是两个时代诗人不同的本质所在,也造成了两个时期诗风的风格变化。建安的诗风慷慨悲凉,却不是对政权的不满,而是一种积极向上,昂扬慷慨的建功立业之心;除此之外还有对于人生苦短的哀叹,还有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的主题。而正始颇多感慨之词,抒发个人忧愤。 而从历史文化背景来看,建安时期的文学走向自觉的时代,也是诗人创作个性高扬的时代,还有从两汉时期儒家一统刚刚走过的思想解放;正始玄学与魏晋风度是与司马氏标榜的“名教”抗衡的产物。在建安时期,由于思想解放,写作风格颇为“通脱”,像曹操《短歌行》采用了乐府古题写时,为曹操的代表作之一。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是其政治感慨的记录。这些诗抒发感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先秦文学 上古传说文学 神话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与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与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神话系统 (一)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二)自然灾害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 (三)战争神话皇帝大战蚩尤 神话主要特征: 1、无论就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就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围绕着人都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与英雄气概。 3、不论就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 《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1、婚恋诗 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 3、政治讽喻诗 4、史诗及其她

《诗经》的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四言诗的典范 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与语言特色(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连绵词与叠字的大量运用) 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就是《尚书》,它以记言为主。 《左传》的叙事艺术: 它就是春秋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 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左传》的写人艺术: 叙写历史时注重刻画人物,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1、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营造 《左传》的辞令艺术“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约前1000年到前440年 《战国策》铺排纵姿的文学特色: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2_期末复习重点

1建安风骨:是人们对建安大时期美学风格的概括。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指作品内在的“雅好慷慨”的品格,和语言表达上简练刚健的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艺术风貌。代表人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2建安七子: 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其中以王粲陈旧最高 3宫体诗: 盛行于南朝梁陈时期的诗体,宫体之称始于梁简文帝萧纲时,作为永明新体诗的“新变”,内容,内容上不独以“止乎衽席之间”“恩极闺房之内”为主。形式上也有“清辞巧制”“雕琢蔓藻”代表人物萧氏父子,庾信等 4初唐四杰:初唐时期诗坛上出现的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四位杰出诗人,他们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又称“王杨卢骆”。他们在诗歌创作上,大大扩大了诗歌创作领域与题材,并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从京都引向边塞荒漠。在艺术上有博大之象。对唐诗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他们有着相同的审美追求,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他们的诗文各有特点,王杨擅于五言律诗,卢骆长于七言歌行 5竹林七贤:识见于世说新语。任诞。魏晋之际的文学七个代表作家,常集于竹林之下,故名竹林七贤。以阮籍嵇康文学成就最高,七人分别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6大历十才子:十才子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的极玄集。其中包括十才子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其主要创作诗风相像,他们或寄情山水景物或写羁旅之情。 7元和体:是指元、白在元和年间写的次韵相酬的,穷极声韵的长篇排律,以及杯酒光景间感叹自身遭遇的小碎篇章,再加之艳体诗在内统称为元和体。形成诗到元和体是体裁变新的局面。 8象外之象: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提出的文论诗主张。诗歌创作具有象外之象。其中第一象是诗歌中具体,鲜明所感可言的形象画面。第二象指形象画面中所蕴含的无穷韵味,是无象之象。 9玄言诗:东晋时期出现的一种诗风,代表人物有孙卓,许洵等。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 10骈文:齐梁时期,骈文是文章的代表。骈偶平整,声韵谐美,用典繁复,辞藻华美,四六句型是其最基本的文体要素。骈文在两汉时期孕育而出。在齐梁时期确立体势,并进入鼎盛期。 11永明体: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发现诗歌韵律,以晋宋以来诗歌中对偶形式相结合出现的新诗体,注重对偶,讲求音律,守护四声八病之说,对篇短小,是我国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过渡诗体,反映了诗歌创作由较为自由发展到讲求格律的必然趋势,代表人物有沈约,谢朓,王融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识记:一、神话的概念::所谓神话,就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马克思语)。 二、上古神话的保存:《山海经》,《诗经》,《楚辞》,《淮南子》 理解:一、上古神话的分类:(P35-39) ◆创世神话——盘古的故事 ◆始祖神话——女娲的故事 ◆洪水神话——鲧禹父子《山海经?海内经》 ◆战争神话——黄帝和炎帝《史记?五帝本纪》 ◆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 除了以上这些类型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二、中国神话的民族特色:(与西方神话比较)(P40-41) (一)深重的忧患意识(如: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的享乐精神更为明显。 (二)厚生爱民(如: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不重视普通民众,体现鲜明的天神(或英雄)情结。 (三)为公为群(如:尧杀子让位等神话) 西方神话突出个人英雄行为,张扬自我。 (四)主张顽强抗争(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争神等神话) 西方神话宣扬命定。 总的来看:1.中国神话重点突出人本身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西方神话重点突出命运的主宰力量和人的自然本性。 2.中国神话的实质是将人神化,着眼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中心是“人”;西方神话将神人化,着重表现神的故事,中心是“神”。 第二章《诗经》 识记:一、《诗经》概况:包括数量、编订、分类、采集、传播等(P51-53)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 编订——1.采诗说——派官员到民间收集民歌; 2.献诗说——很大部分由卿大夫所献; 3.删诗说——《诗经》经孔子删定。 分类——1.风,国风,各地的民歌; 2.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符合礼仪规范的乐曲; 3.颂,祭祀所以的音乐,歌颂祖先的功德。 用诗——政治参考书,社交工具书,国学教科书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

一、传统神话对我们民族共同心理的作用与思维特征 (一)、共同心理作用 1、深沉的忧患意识 2、厚生爱民意识 3、先民的反抗精神 (二)、思维特征:象征性、隐喻性 1、以己观物,以己感物 2、具体而形象 3、浓厚的情感体验 二、采诗的目的 “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三、赋诗言志 “赋诗言志”是春秋外交仪式上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当时真正的职业性外交专家是行人,在传统上是由史官充任的,并有采集诗歌的职责。行人采集诗歌的目的是用于朝廷或其他正式场合的礼仪中。诗歌为巫史行人的职业性修养,“赋诗言志”正反映了这一文化背景。诗歌可用于仪式和谣占,被认为具有神秘启示性,所以,可以通过赋诗来观察个人的意志或命运。 四、断章取义 只截取《诗经》中的某一篇章的诗句来表带自己的意见,而不顾及所引诗篇的原意,或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后来比喻征引别人的文章,言论时,只取与自己意见相合的部分。 五、流传:四家诗 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六、变风变雅 诗经学名词。原出自《诗·大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盖指《风》、《雅》中周政衰乱时期的作品,以与“正风”、“正雅”相对。“正”、“变”的划分,不是以时间为界,而是以“政教得失”来分的。凡讥刺时政者皆属“变风”、“变雅”。 七、《诗经》的艺术成就 1、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2、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3、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 4、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

八、春秋笔法 《春秋》语言之凝练含蓄,历来为人叹赏。所谓“一字见义”的语言特点,其叙事之“微显瘅幽,婉而成章”(《史通·叙事》)也主要得力于此。较之《尚书》,《春秋》已明显地由“佶屈聱牙”一变而为简明含蓄,意味着历史散文的发展和进步。“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的语言特点,后世誉之为“《春秋》笔法”。 九、《左传》的文学成就 (1)善于写矛盾冲突,文章有不少富于故事性、戏剧性的情节。 (2)《左传》最突出的成就是长于叙事。其叙事虽尚简,但“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 《左传》记事精妙优美,达到了微而显、婉而辩、简而奥的辩证统一。刘熙所指出:“《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艺概·文概》)。 (3)善于写战事。《左传》之写战争,结构完整,情节精采,运笔灵活,并不局限于正面的战斗场面描写,而能着眼于战争的前后左右;重在描述战争的来龙去脉和胜败的内外因素,以历史家的卓越识见,揭示其前因后果、经验教训,因而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并且还以简练形象之笔,描写战争中的人物和事件,绘声绘色。 (4)、善于写人。古之史官,有所谓记言、记事之分。其实往往言中见事,事中有言,机械区分很难,而记言记事皆必记人。《左传》虽以年为经,以事为纬,并非自觉描写人物,但毕竟涉及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 (5)工于记言,尤长于出色的外交辞令。如《烛之武退秦师》、《齐伐楚鉴于召陵》(末段)、《齐晋鞍之战》等。 十、《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1、善于选取典型而生动的故事情节,开始有意识地刻画人物,从而使其中的许多篇章具有颇为浓厚的小说色彩。 2、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 3、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 (1)敷张扬厉,善用铺陈,长于夸张渲染,在散体中包容着大量的骈辞俪句,具有“辩丽姿肆”,纵横驰骋,沉而快,雄而隽;气势充沛,如江河直下;词锋逼人,似高屋建瓴的特点。这也是战国时期一代文风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4复习笔记资料

明代文学 一:复杂的社会环境 二:文人思想的禁锢(程朱理学,八股文,文字狱) 三:明代文学的发展: 前期:衰微冷落,短期繁荣 诗歌: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台阁体(三杨:杨浦,杨士奇,杨荣)茶陵派:李东阳 散文:明初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 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章回体小说) 戏曲:宫廷派杂剧,朱权《卓文君私奔相如》,曲纶《太和正音谱》 朱有燉的喜庆剧,神仙剧,苍义道德剧 传奇:邱睿《五伦金备记》邵璨《香囊记》 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中期:沉寂,肃杀,小说空白,诗歌粉绝现实,戏曲宣扬礼教 诗文:吴中四大才子,(唐寅,祝允明,文微明,周文宾) 唐宋派: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 杂剧:王九思、康海的《中山狼》——东郭先生和狼 三大传奇:《宝剑记》(李开先),《浣纱记》(梁辰鱼)《鸣凤记》(王世贞) 后期:高度繁荣 诗文:李贽童心说,公安派(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 竟陵派:钟惺,谭元春 小品文的兴盛,张岱《西游七月半》 小说:长篇《西游记》、《金瓶梅》 白话短篇“三言,二拍”:冯梦龙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和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三言"内容广泛,从各个角度,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作者编辑"三言"的目的,在于劝谕、警诫、唤醒世人,有明确的社会功能。“三言”所收录的作品,无论是宋元旧篇,还是明代新作和冯梦龙拟作,都程度不同地经过冯梦龙增删和润饰。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有对封建官僚丑恶的谴责和对正直官吏德行的赞扬,有对友谊、爱情的歌颂和对背信弃义、负心行为的斥责。更值得注意的,有不少作品描写了市井百姓的生活。 戏剧;杂剧徐渭的“四声猿”:《渔阳三弄》、《翠乡梦》、《雌木兰》,《女状元》。 沈汤之争:明万历朝,戏曲界同时出现了汤显祖和沈璟两位大家。他们之间,在戏曲创作及其有关理论问题上,存在着尖锐的分歧,甚至达到针锋相对的地步。后人称之为“汤沈之争”。因为汤显祖籍属临川,沈璟乃吴江人氏,各自拥有一批遵奉者,所以戏曲史上又名之为临川派与吴江派的论争。 四、明代文学的特点: 1文人世俗化,手工业和城市商业的繁荣。 2作品内容的市民化,文学作品塑造商人新形象。 3艺术审美趋向,世俗之趣。 4文学创作商业化,文人以谋生而写作;书肆为牟利而刊行。 5“心学‘的兴起,自我意识的觉醒;离经叛道,张扬个性。 6集团林立,流派纷呈,标新立异,争流不息明代小说。 一、明代前期的文言短篇小说:瞿佑《剪灯新话》

中国古代文学史3考试重点

1、杨维帧:牛鬼蛇神。鉄崖体,诗文标新立异,义象大,用语奇,题材有所开拓。风格秾丽瑰奇,纵横豪气而又沉沦妖治之气。《题苏武牧羊图》“牦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 2、《琵琶记》艺术成就:形象塑造以情动人;情节双线;文辞有神韵、语言个性化、心理描写;格律独创吻合剧情;扶植人伦,注重教化作用。 3、《窦娥冤》:悲剧审美;戏剧结构单纯明快;人物形象生动,窦娥性格发展;语言自然本色。 《西厢记》:体制创新,五本二十一折适应复杂剧情;结构起伏,悬念;人物刻画;语言本色中又见典雅富丽,点染名句,诗化,叠字排比等修辞。 4、关汉卿豪放派,叠字衬字,情感细腻,玩世态度,倔强性格。马致远清丽派,寓情于景,意境深幽。句式灵活多变伸缩自如;以俗为尚,口语化散文化;审美取向明快显豁,自然酣畅。 5、茶陵派李东阳,追求典雅流丽,师法先秦古文,诗宗杜甫。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唐宋派文擅韩欧,唐宋古文。归有光,感情真挚动人者深;讲究剪裁布局,其文简明扼要。后七子王世贞李攀龙,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具无足观。文学结派斗争,拟古恶流。 6、公安派袁宏道,反对贵古贱今剽窃,主张通变;独抒性灵(作家个性,发展观点反抄袭);推崇民歌小说通俗文学。局限,琐事,缺深厚社会内容;过于率直浅俗。竟陵派钟惺谭元春,通变标新立异;深幽孤峭的诗歌风格。 7、沈汤之争吴江派,合律依腔;语言本色通俗质朴。沈璟吕天成王骥德。临川派,至情论;意趣说;不妨折拗了天下人的嗓子。 8、《三国》主题:拥刘反曹(对比名义;执政思想;内部关系。正统观,底层人民愿望。)忠义,诸葛亮关羽。艺术:七实三虚(移花接木、添枝加叶、凭空造影)人物塑造(对比,夸张渲染,类型)结构(纵式,主线,横面设计,重要场面人物)语言通俗,人物刻画简略 9、《西游》成书:三藏取经;民间流传与创作(历史与传统融合;宗教色彩淡化,神话世俗色彩加重;个人集大成)。思想内容:隐喻现实(三国度);三教观念;人性多重组合;悟空反抗;思想矛盾。艺术:奇人事境,人物神物人性;幽默讽刺手法;线性结构,小故事,主线 10、《金瓶梅》西门庆:金钱权势色欲。典型意义:真实立体的人性,时代人物(官商霸,好货食利的市民社会,纵欲主义的时代潮流)艺术:文人创作长篇小说;现实主义小说(新题材,开两大流派);网状结构,辐射;类型化向典型化。 11、“三言”主旨:爱情,统治黑暗,友谊,市民生活。艺术:市民文学与文人文学的融合。情节奇;语言口语化;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人情世态描绘,心理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整理 1、神话的基本特征: 2、简述我国古代神话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3、试论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4、《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5、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6、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7、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特色。(即《大雅》五篇史诗的主要内容) 8、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9、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10、简述《老子》的文学价值。 11、简述《论语》的文学特色。 12、简述《墨子》的文章特点。 13、简述《荀子》说理文特色。 14、简述《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极其寓言的特点。 15、试述《左传》的文学特色。 16、试述《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17、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18、试论《庄子》寓言特色。(即《庄子》的文学特色) 19、简述《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 20、简述《招魂》的艺术特色。 21、试叙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

22、试论楚辞的文体特点。 23、试论《离骚》的思想内容。 24、试论《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 25、试论《九辩》的艺术特色极其与《离骚》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26、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27、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8、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9、论述《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30、简述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31、简述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32、简述《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 33、论述杨雄大赋的创作特点。 34、论述王褒《洞箫赋》在咏物赋发展中的地位。 35、论述班固《两都赋》。 36、论述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37、试叙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38、试叙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39、试叙《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40、试叙《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41、简述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创作成就。 42、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 43、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重点大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重点大题 简答题 1、简述欧阳修文章风格方面的特点。P31 2、简述柳永词中的女性形象特点。P54 3、简述柳永对慢词发展的贡献。P55 4、简述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P62

5、简述苏轼诗歌以理趣见长的特点。P67 6、简述黄庭坚的诗歌理论主张。P78 7、简述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色。P80 8、简述周邦彦词集大成的艺术特色。P90 9、简述李清照对婉约词风的发展。/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P99 10、简述诚斋体的艺术特色。P112

11、简述陆游诗的思想内容。P123 12、简述辛弃疾词排遣苦闷的方式。P137 13、简述辛弃疾对词风的开拓。P139 14、简述元杂剧衰落的原因。P193 15、简述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P205

16、简述《西厢记》戏剧矛盾设置的特点。P212 17、简述《梧桐雨》的思想倾向。P216 18、简述马致远杂剧的艺术风格特征。P220 19、简述元杂剧中历史剧前后期的不同思想倾向。P227 20、简述元散曲的艺术表现力。P234

21、简述《琵琶记》戏剧结构的艺术特征。P248 22、宋元话本小说中爱情小说的思想艺术成就。P270 23、简述《三国演义》三虚七实的艺术特点。P17 24、简述《水浒传》的主要思想倾向。P25 25、简述《水浒传》在情结结构上的艺术特征。P33 26、简述宋濂散文艺术成就。P36

27、徐渭《四声猿》的艺术特色。P54 28、简述汤显祖的戏曲思想。P67 29、简述《金瓶梅》在小说发展史上的意义。P89 30、简述归有光散文的艺术特色。P108 31、简述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及意义。P110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神魔(怪)小说:出现于明代后期的白话章回小说。它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的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风格上尚“奇”贵“幻”。它是在“三教合一”思想主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传奇、宋元话本的影响和道教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产生的。代表作品有《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历史演义: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战争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这种独特的文字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明代“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几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而《三国志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 前七子:也叫弘正七子。它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这是前七子文学复古的实质所在。

临川派:以临川剧作家汤显祖为首的戏曲流派,又叫“玉茗堂派”。此派创作主才情,不拘音律,常以男女至情反对封建礼教,以奇幻情节承载浪漫风格,以绮词丽语体体现优美文采。成员有吴炳、阮大铖、孟称舜等人。 清初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三人。魏禧以观点卓越、析理透辟见长,汪琬写人状物笔墨生动,侯方域的影响最大,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流畅恣肆,委屈详尽。 “四声猿”:“四声猿”语出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是一组杂剧,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1折)《玉禅师翠乡一梦》(2折)《雌木兰替父从军》(2折)《女状元辞凰得凤》(5折)四本短戏。创作活泼畅快、汪洋恣肆,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价值的世俗观念和相对进步的市民精神,带有甚为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徐渭欲借此剧,呼喊久积于胸的牢骚,张扬狂放不羁的个性,表现愤世嫉俗的精神。 公安派:中国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文学主张主要有以下3点:①反对剿袭,主张通变。他们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的倾向,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应冲破一切束缚文学创作的藩篱。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他们认为“出自性灵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

宋初三种诗体: 西昆体(主流体),学习李商隐。 代表作家:刘筠、杨亿、钱惟演。 晚唐体学习贾岛、姚合。 代表作家:九僧、寇准 白体(香山体)学习白居易。 代表作家:李昉、徐铉 元杂剧四大悲剧: 关汉卿的《窦娥冤》 马致远的《汉宫秋》 白朴的《梧桐雨》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中国四大喜剧: 关汉卿的《拜月亭》 王实甫的《西厢记》 白朴的《墙关马上》 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名词解释 词:一种合乐而歌的新诗体,唐五代时期通常称“曲子”或“曲子词”。词又名诗余、乐府、长经句。 南唐词人:五代稍晚于西蜀词在南唐地区出现的一个词人群体。重视以词言志,偏重抒写情怀,拓宽了词的内容和意境。词风清丽淡雅、擅长白描。代表词人有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宰相冯延巳。 辛派词人:这是南宋受辛弃疾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词派。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他们在辛弃疾的影响下,用词来抒发爱国情感,豪放慷慨如辛弃疾,但题材不如辛词广,风格不如辛词多样。多以议论为词,以文为词,过于直率,不如辛词蕴藉。 易安体: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种词风,因她号易安而得名。其具体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情感真实动人。真实地袒露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大胆而又真切。第二,语言浅显自然,却又韵味无穷。第三,情感表现形象具体而富有美感。 西昆体:是北宋初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其特点是专从形式上模拟李商隐的近体律诗,追求词藻,堆砌典故。代表作者有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因他们曾相互唱和《西昆酬唱集》,故名。欧阳修《六一诗话》

谓:“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 中兴四大诗人:是南宋前期诗坛上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四位诗人,他们成就大,名望高,称人们誉为“中兴四大诗人”或“南渡四大家”。四位诗人中,陆的成就最为卓著,他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讲诗人,此外范诗亦很有特色,杨诗更为独创性,只尤诗传下来的极少。 22、山谷体:是对黄庭坚诗总体风格的一种概括。黄庭坚倾毕生精力于诗歌创作,工于炼字和用典,并整故为新,讲究语意老重和规模宏远,笔势奇纵,句法尤高,于苏诗之外独树一帜,自成一家,为宋诗创作的一大变局,后世称为“山谷林”。 唐五代词 名词解释: 花间词派 1.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 2.得名于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共十八家词共五百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 3.产生与西蜀,多用华丽的字面和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他们的离愁别恨. 试论温庭筠《菩萨蛮》二首的艺术风格。 一.温庭筠是“词为艳科”的始作俑者,领导了五代词的发展趋向。他的两首有名的〈菩萨蛮〉词,写美女的体态装饰及其闺阁情思。 二.不作明白的叙述,而以物象的错综排比和音声的抑扬长短,增加直觉印象的美感,引人产生一种深美的联想,成功地把形象鲜明的物语、景语与难以琢磨的情语融合在一起,使所要表现的难以言状的心绪,转化成可感的优美物象。“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通过将美女起床、梳洗的懒散的动作,把一种本来难以琢磨的闺阁情思,表现的可感知。 三.温庭筠的词常以静态的描绘代替抒情,尤着力于细部的重彩描绘,富有装饰性,而且善于用暗示的手法,造成了含蓄的效果。如“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美人的情思是希望和他心爱的人成双成对,作者用一种含蓄的手法表现出来。 试论李煜前期词与后期词的不同。 李煜是南唐的最后一个皇帝,世称李后主。 一.他的早期作品以反映沉溺声色、纵情逸乐的宫中生活为主要内容。描写精细、生动、且富有情趣。如专咏美人口的〈一斛珠〉。他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古代文学史(唐~清整理) 一·<唐> 诗歌诗词:诗 初唐(618~713): 两大诗派1、以上官仪和杜审言、宋之问等宫廷文人为代表。他们总结了齐梁以来在诗歌声调、韵调、对仗方面积累的经验,明确了古近体的界限,对律诗的定型及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2、以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为代表。他们的入主诗坛,标志着中下层文人打破了宫廷文人的一统天下。批判六朝文学,主张言志抒怀,咏叹人生。诗风:绮丽婉转,不脱六朝;刚建清新,启迪盛唐。 两大乐府诗名篇:刘希寿《代悲白头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盛唐(713~765): 两大诗派1、王、孟山水田园诗(清丽的疏淡的笔墨,描绘题咏山水田园。抒情寄趣,多用五言古体和律体) 2、高、岑边塞军旅诗 3、其他特色诗歌(王翰、王昌龄、李颀、崔颢、祖咏等其他个性特色诗歌) ▲两大诗人:1、李白(以澎湃雄放的气势、奇特瑰丽的想象、清新自然的语言、飘逸不群的风格,抒写拯物济世的怀抱,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反应民生的苦难,藐视权贵,反抗礼教,成为反映盛唐时代精神风貌的一面镜子) 2、杜甫(忧国伤时,谴责战乱,哀恤民瘼,善于把时代的灾难、民生的涂炭和个人的不幸结合起来,用典型事例反映现实,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情) 中唐(766~859): 与盛唐相比的变化:其一,内容上现实主义倾向有所加强,题材有所拓宽,如揭露商贾渔利,反映南国风情,描写男女爱情,总结历史教训的题材增多。其二,形式上流派众多,风格各异。其三,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如以文为诗,以议论为传,以律调入歌行,用传奇的手法叙事写人等。 两大诗派1、元白新乐府运动及轻俗平易诗风(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等主张发挥诗歌的美刺作用,干预现实。以俗为美,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审美心理,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流派) 2、韩(愈)、孟(郊)、李贺等奇崛险怪诗风 3、其他特色诗歌:大历诗风(大历十才子;刘长卿、韦应物等)刘禹锡、柳宗元 晚唐(860~907):唐代诗歌衰微时期 两大诗人(小李杜):1、杜牧(评记史诗,针砭时政的怀古咏史诗,《泊秦淮》)2、李商隐(深于寄托,巧于比兴;用典精工巧妙;语言精炼,注意锤炼实词,选择虚词,运用叠词) 两大倾向:1:重艺术的司空图、韩偓、韦庄等2:多讽喻的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自考知识点汇总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目录 第五编宋代文学 第一章北宋初期文学 1.柳开、穆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 2.宋初诗歌的白体、昆体、晚唐体 3.“白体” 4.王禹偁的诗文创作及其对宋初文风变革的贡献 5.《西昆酬唱集》 6.杨亿的生平 7.杨亿、钱惟演、刘筠最能代表西昆体风格 8.西昆体 9.晚唐体 10.西昆体诗歌的一般特色 11.林逋诗歌的特点 12.晏殊的生平 13.《珠玉词》 14.晏殊词的创作特色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15.欧阳修的生平 16.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领袖地位 17.《秋声赋》的艺术特点 18.欧阳修散文的艺术特点 19.欧阳修诗歌的艺术特点及其开拓性 20.欧阳修词的艺术特点 21.欧阳修的文学成就和贡献 22.梅尧臣的生平 23.苏舜钦的生平 24.梅尧臣、苏舜钦是开创宋诗风格的重要作家 25.梅尧臣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26.苏舜钦诗歌的风格特征 27.王安石的生平 28.王安石词《桂枝香》[金陵怀古] 对词境的开拓 29.王令诗歌的特点 30.王安石散文的特点 31.王安石诗歌的创作成就 32.王安石的文学创作成就 33.“三苏” 34.曾巩散文的艺术风格 35.苏洵散文的特点 36.苏辙散文的特点 第三章苏轼的文学成就 37.苏轼的生平 38.苏轼议论文的写作特点 39.苏轼记叙文的艺术特点 40.苏轼散文的总体特色 41.“东坡体” 42.苏轼诗歌的题材类别 43.苏轼诗歌分前、后期 44.苏轼诗歌的主要内容 45.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46.苏词的超旷高远襟怀 47.苏轼的“以诗为词”对词体革新 的贡献 48.苏词对题材的拓展及其意义 49.苏词的创作风格 50.苏轼对词体发展的贡献 第四章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51.黄庭坚的生平 52.“山谷体” 53.黄庭坚诗歌的题材内容 54.黄庭坚的诗歌创作主张及其艺术 特色 55.黄庭坚词作的艺术特点 56.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57.“后山体” 58.“简斋体” 59.陈与义诗分前、后期 60.陈师道“后山体”的艺术特征 61.陈与义前期诗歌的艺术特点 62.陈与义后期诗歌的艺术风格 63.“简斋体”的艺术独特性 第五章柳永与北宋词坛 64.北宋词分为三个发展时期及各期 代表词人 65.柳永的生平 66.柳永词的题材内容及其对词境的 开拓 67.柳永对词体的开拓 68.柳永词的艺术特点 69.柳永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70.秦观的生平 71.晏几道的生平 72.贺铸的生平 73.秦观词作的艺术特点及其在宋词 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74.晏几道词作的艺术特点 75.贺铸词作的艺术特点 76.周邦彦的生平 77.周邦彦词的集大成 78.周邦彦词作的艺术成就 79.“易安体” 80.“樵歌体” 81.李清照的生平 82.朱敦儒的生平 83.李清照词分前、后期 84.李清照词论的主要内容 85.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色 86.朱敦儒词作的艺术特点 第六章辛弃疾与辛派词人 87.辛弃疾的生平 88.“稼轩体” 89.辛词题材内容的主体及其多样性 90.辛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词史地位 91.张元幹的生平 92.张孝祥的生平 93.陈亮的生平 94.张元幹词的特点 95.张孝祥词的特点 96.陈亮词的特点 97.刘过词的特点 第七章陆游与南宋中期诗文 98.“中兴四大诗人” 99.陆游的生平 100.陆游散文的特点 101.陆游诗歌创作的三个时期及各期 的主要特点 102.陆游诗歌对江西诗派的扬弃 103.陆游词作的特色 104.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其多样风 格 105.“诚斋体” 106.杨万里的生平 107.范成大的生平 108.杨万里的“活法”诗 109.“诚斋体”的艺术特色 110.范成大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111.朱熹的生平 112.朱熹诗歌的特点 113.朱熹散文的特点 114.南宋中叶散文之两派 115.南宋各体散文的一般特征 116.南宋“小品文”概况 第八章姜夔与南宋清雅词派

中国古代文学史1复习资料

三、先秦三古七段 上古:先秦两汉1先秦2秦汉 中古:魏晋至唐中叶 3魏晋-明中叶4唐中叶至南宋5元初至明中叶 近古:明中叶-“五四6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7鸦片战争至“五四” 先秦文学的特点: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 掌握三首诗歌《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神话产生与内容:1、自然神话2创世神话3英雄神话 神话的演变1、历史化2、宗教化3、文学化扩充下如何历史化等等 《诗经》又称《诗三百》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等六篇“笙诗”,有目而无辞, 故实有305篇。 《诗经》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采诗、献诗、删诗孔子 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60篇。 雅:小雅、大雅,共105篇 颂:周颂31,鲁颂4,商颂5,共40篇。 《毛公鼎》,长四百九十七字, “抵得一篇尚书”。 《尚书》的概念: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尚书》原称《书》,“尚”通“上”,指“上古之书”;又称《书经》。《尚书》的内容:《虞书》2篇,《夏书》2篇, 《商书》5篇, 《周书》19篇。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7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 《春秋》笔法:“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教材在扩充) 春秋三传:《左传》与《春秋公羊传》(公羊高)、《春秋榖梁传》(谷梁赤)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的叙事特征 1、以叙事体现道德评价。2、叙事手法的多样化:倒叙、预叙、插叙、补叙等。3、注重完整叙述事件的过程与因果关系,且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4、富有戏剧性。5、善于写人,个性鲜明,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6、善于写战争。7、擅长细节描写。 《国语》的成书与体制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