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政策科学(陈振明)

政策科学(陈振明)

政策科学(陈振明)
政策科学(陈振明)

政策科学

陈振明主编

绪论政策科学的“研究纲领”

第一节政策科学的兴起

一、政策研究的起源(略)

二、政策科学的沿革

三、政策科学产生的背景

第二节政策科学的“范式”

一、拉斯韦尔——德洛尔的政策科学传统

二、中国政策科学的“范式”

1、政策科学的研究对象

可以一般地将政策科学定义为一个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它的目的是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改善公共政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2、政策科学的学科性质

(1)政策科学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的新研究领域

(2)政策科学是一门以行动取向的学科,体现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政策科学不仅是描述性学科,而且是一门规范式学科。

(4)政策科学是软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3.政策科学的研究范围

三、政策科学的划界

第三节政策科学构想

一、政策科学的研究途径

1.系统途径

2.过程途径

3.团体途径

4.精英途径

5.制度途径

二、政策科学的研究任务

1.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政策和策略理论

2.大胆借鉴古今中外的政策理论和政策经验

3.认真研究我国及当代世界出现的实际政策问题

三、政策科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1.科学理论体系构造的一般方法

2.政策科学理论体系的构造方法

3.政策科学的理论体系

第三节为什么要研究政策科学

一、中国政策科学研究的现状

二、政策科学的理论意义

三、政策科学的实践意义

第一章政策内容与实质

第一节什么是政策

一、政策的概念

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规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方法、办法、条例等的总称。

正确把握“政策”的内涵

第一,政策主体。

第二,政策的目标取向

第三,政策是主体服务于特定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是于谋略、措施、办法、规定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政治行为。

第四,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二、政策的特征

1、利益倾向

2、目标取向

3、权威性

4、功能多样性

5、价值相关性

6、过程及阶段性

三、政策与理论

1、理论是政策的基础并影响政策的制定

2、政策是理论物化过程的中介

3、正确的政策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四、政策与法律

1、政策指导法律,法律体现政策

2、政策与法律的差别

3、政策向法律的转化

第二节政策的产生与本质

一、政策的产生

考察政策产生过程,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个基本结论:

第一,政策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由经济基础决定,并服务于一定经济基础。

第二,与“准政策”不同,政策所代表和体现的不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和意志,而只是在政治上、经济上居统治地位的那个阶级的利益和意志。

第三,政策的执行带有强制性。

第四,在政策产生初期,政策与法律并无明显界线。

二、政策的发展

1、从消极政策到积极政策的转变

2、从经验政策到规范政策的变化

3、从单一型政策到综合型政策的变化

三、政策的本质

1、政策是阶级意志、利益的集中体现与表达

2、政策是统治阶级管理国家、进行统治的工具

3、政策服务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第三节政策功能

一、制约性功能

二、导向性功能政策的导向功能所包含的一项内容就是规定目标、确定方向。其另一项重

要内容,就是用所确立的目标、方向来教育群众,统一人们的思想,协调人们的行为。

三、管理性功能

1、计划

2、控制

3、协调

四、象征性功能

第四节政策分类

一、政策分类方法

二、政策的基本类型

1、政治政策

2、经济政策

3、社会政策

4、科技政策

5、文教政策

三、政策结构

1、政策的纵向结构

2、政策的横向结构

3、政策配套

第二章政策系统

第一节政策的主体与客体

一、“主体”、“客体”概念

二、政策主体

政策主体可以一般地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1、立法机关

2、行政机关

3、政党

4、利益团体

5、公民(选民)

三、政策客体政策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

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1、社会问题

2、目标团体

第二节现代政策研究组织

一、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形成、特征和类型

1、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形成

2、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特征

第一,以改进政策制定为目标。

第二,研究人员构成的多学科性。

第三,从事政策研究和咨询的相对独立性。

第四,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先进技术手段。

4.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类型

(1)官方思想库

(2)半官方思想库

(3)民间思想库

(4)跨国思想库

二、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体制、地位与功能

1、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体制

2、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地位

3、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功能

(1)提供政策建议,充当咨询参政机构。

(2)提供学术思想,充当认识机构。

(3)提供政策结果信息,充当评估机构。

(4)想政府输送官员和专家,充当人才交流、储备机构。

(5)制造舆论、传播观点,充当宣传机构。

三、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思想库在研究方法上特别注意强调如下几个方面:

(1)促使研究人员熟悉“反向学科”的思维方式或核心思想,所谓“反向学科”就是在基本规律和对现实世界的看法等方面与其所学主专业完全不同的学科。

(2)鼓励研究人员从整个社会的宏观角度出发,理解政策制定过程,把自己的专题研究同全面形式结合起来。

(3)经常对实践运用中行之有效的方法论加以总结并加以推广。

(4)鼓励创新,不断构建新的方法论。

(5)仍然肯定经验和推理的作用,重视人的因素,

四、中国政策研究租子后的现状与改革

1、中国政策研究组织的类型

2、中国政策研究组织的现状评价

第一,研究方法相对落后。

第二,受制于决策者,行政干扰大。

第三,各级研究组织自成体系,缺乏总体设计和协调。

第四,信息网不全,信息失真,造成政研工作失效。

第五,文化参次和知识结构不合理,存在上高下低现象。

4.中国政策研究组织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1)大力发展民间政研组织,充分发挥其参谋咨询作用。

(2)创造条件,确保政研工作的相对独立性。

(3)加强政研机构总体设计和协调。

(4)大胆借鉴国外先进研究方法和手段,提高政策研究人员的素质。

(5)正确处理决策者与政策研究组织的关系,做到多“谋”善“断”

第二节政策环境

一、政策环境及其构成

所谓的政策环境就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二、社会经济状况

1、社会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政策制定的基本出发点。

2、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基本物质条件。

3、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

三、体制或制度条件

四、政治文化

五、国际环境

第三节政策系统的运行

一、政策主体、客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1、政策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2、政策主体与政策环境的关系

3、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的关系

二、政策系统的划分

1、信息子系统

2、咨询子系统

3、决断子系统

4、执行子系统

5、监控子系统

三、政策系统运行的各个环节

第三章公共决策体制

第一节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

一、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因素

二、公共决策体制的结构

三、决策权力

四、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

1、首长制和委员制

2、集权制和分权制

第二节中外公共决策体制比较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民主集中制

二、议会制1、总统—议会制2、内阁—议会制3、委员会—议会制

三、独裁制宗教领袖型君主亲政型军人独裁型

第三节现代公共决策方式

一、全体一致规则

二、过半数规则

三、循环现象

四、过半数规则的变异形式

五、现代决策方式的改进

第四章政策制定

第一节政策议程

一、政策议程的种类政策议程是指将政策问题提上政府议事日程,纳入决策领域的过程。

1、系统议程

2、政府议程

3、两种议程的区别

三、建立政策议程的途径

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主要途径有如下几种:

1、政治领导人

2、研究人员、专家学者

3、行政人员

4、政治组织

5、代议制

6、利益集团

7、大众传播媒介

8、人民群众

9、危机或突发事件

四、确定议程的策略

1、社会中部分团体或者个体主动,政府只是有限介入

2、政府主动介入发现和解决问题,社会中的团体和个人知识有限介入

3、政府及社会团体与个人都主动介入

4、政府与私人、团体都不主动介入

第二节方案规划

一、方案规划的涵义

所谓的方案规划,指的是对政策问题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或方案的活动过程,它包括问题界定、目标确立、方案设计、后果预测、方案抉择五个环节

二、方案规划的原则

1、信息完备原则

2、系统协调原则

3、科学预测原则

4、现实可行原则

5、民主参与原则

6、稳定可调原则

三方案规划的程序

1、问题界定

2、目标确定

3、方案设计

4、后果预测

5、方案抉择

第四节政策合法化

一、政策合法化概念与作用

1、什么是政策合法化所谓的政策合法化是指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

据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政策的行为过程。

2、政策合法化的地位与作用

(1)政策合法化是政策制定过程的重要阶段,又是政策执行的前提。

(2)政策合法化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的具体体现。

(3)政策合法化是依法治国的需要。

二、政策合法化的主体及其权限

1、政策合法化主体的基本特征

2、政策合法化主体的权限

三、政策合法化的程序或过程

1、政策合法化程序的相对性

2、行政机关的政策合法化过程

3、立法机关或权利机关的政策合法化过程

(1)提出议案

(2)审议议案

(3)表决和通过议案

(4)公布政策

四、政策法律化

1、政策法律化的主体

2、政策法律化的条件

3、政策法律化是政策合法化的一种重要而又特殊的形式

第四节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制定的经验

一、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

二、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的根本宗旨

三、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四、坚持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

五、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基本方法

六、循序渐进、“摸着石子过河”的政策制定模式

第五章政策执行

第一节政策执行概述

一、政策执行研究的缘起

二、政策执行的涵义

我们可以把政策执行界定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他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大呢感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践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

三、政策执行在政策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1、实现政策目标的基本途径

2、检验政策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3、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

第二节政策执行过程与手段

一、政策执行过程的诸环节

1、政策宣传

2、政策分解

3、物质准备

4、组织准备

5、政策实验

6、全面实施

7、协调与监控

二、政策执行的手段

1`、行政手段

2、法律手段

3、经济手段

4、思想诱导手段

第四节政策执行的原则性与灵活性关系的问题

一、原则性与灵活性想统一的要求

所谓政策执行中的原则性,是指执行政策必须遵循政策的精神实质,保证政策的统一性、严肃性和权威性,严格按照政策规定的要求去做,全面地、不折不扣地实现政策目标。

所谓灵活性原则,是指在不违背政策原则精神和保持政策方向的前提下,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因是因地制宜,使政策目标得到真正实现。灵活性的核心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政策的时效性决定了执行政策的灵活性。

2、执行政策需要有灵活性

3、任何政策都需要逐步完善。

二、政策变通

1、政策变通的涵义

政策变通是因人因时因事因地制宜地执行政策的方法,是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关系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2、政策变通的形式

3、如何做到正确、合理的政策变通

(1)了解上情

(2)摸清下情

(3)上下情有机结合

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剖析

1、“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主要表现:

(1)替换性执行

(2)选择性执行

(3)象征性执行

(4)附加性执行

2、“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主要原因

(1)中央利益与地方利益见的矛盾

(2)政策本身的缺陷

(3)政策执行主体的本位主义和地方利益的驱使

(4)政策执行的监控不力

3、“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利弊

4、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治理

第四节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

一、政策执行的若干理论模式

1、过程摸模式

2互动理论模式

3、博弈模式

4、循环摸似乎

5、系统模式

6、综合模式

二、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诸因素

1、政策问题的特性

2、政策本身的因素

3、政策以外的因素

第五节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执行的基本经验

一、主义政策宣传

二、重视政策实验

三、强制执行与说服教育相统一的执行手段

四、抓中心工作、以点带面的领导方法

第六章政策评估

第一节政策评估概述

一、政策评估概念

将政策评估界定为: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二、政策评估的类型

1、正式和非正式评估

2、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

3、事前评估、执行评估和事后评估

三、政策评估的意义

1、检验政策的效果、效益和效率的基本途径

2、决定政策修正、调整、继续或中止的重要依据

3、有效配制资源的基础

4、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政策效果与政策评估的标准

一、政策效果

1、直接效果

2、附带效果

3、意外效果

4、潜在效果

5、象征性效果

二、政策评估的标准

1、生产力标准

2、效益标准

3、效率标准

第三节政策评估的过程和方法

一、政策评估的过程及步骤

1、准备阶段

(1)确立评估对象

(2)制订评估方案

(3)挑选和培训人员

2、实施阶段

3、结束阶段

4、政策失败原因的探索

第一,政策投入不够

第二,政策对象不配合

第三,政策在目标、内容、管理上彼此冲突

第四,解决某些问题的代价大于利益

第五,有些问题纷繁复杂,解决难度大。

第六,外在因素的干扰。

第七,政策超前

二、政策评估的方法

1、前后对比法

2、对象评定法

3、专家判断法

4、自评法

第三节推进中国政策评估事业的若干思考

一、政策评估面临的问题

1、政策评估的不确定性

2、政策效果的多样性和影响的广泛性

3、政策行动与环境改变之因果关系不易确定

4、有关人员抵制

5、政策信息系统不完备,获取数据困难。

6、政策评估的经费不易取得。

二、中国政策评估的现状

(1)以研究取代服务

(2)以好恶取代科学

(3)以评估为沽名钓誉的手段

(4)以形式取代实质

(5)人才、经费的缺乏

三、推进中国政策评估的途径

1、提高对评估工作及其意义的认识

2、政策评估制度化

3、建立独立的评估组织

4、明确政策目标、精选评估对象

5、建立政策评估信息系统

第七章政策监控

第一节政策监控概述

政策监控是政策过程的一个特殊环节,是整个政策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政策过程各个环节的监控,既有助于实现政策的合法化,也有助于政策的贯彻实施几评估,是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有力保障。

一、政策监控的涵义

二、政策监控机制的构成

1、立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

2、司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

3、行政机关对政策的监控

4、政党系统对政策的监控

5、利益集团对政策的监控

6、公众对政策的监控

三、政策监控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证政策的合法化

2、保证政策的贯彻实施

3、实现政策的调整与完善

4、促使政策终结

第二节政策监控的功能活动

一、政策监督

所谓的政策监督,指的是政策监控的主体从一定的制度、法规的依据出发对政策系统的运行包括政策的制定、执行与评估及终结活动进行监视和督促的行为。

政策监督活动贯穿于整个政策过程之中,它的内容包括对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及终结的监督等。

1、对政策制定活动进行监督

2、对政策的执行活动进行监督

3、对政策评估活动进行监督

二、政策控制

政策控制则是指政策监控主体在政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中,为了保证政策的权威性、合法性和政策的有效执行,达成特定的政策目标而对政策过程尤其是执行过程的偏差的发现与纠正的行为。

1、政策控制的程序

2、控制的循环

3、政策控制的方法

三、政策调整

所谓的政策调整,也就是在政策监督和控制所获得的有关政策系统运行(尤其是政策执行的效果)的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对政策方案、方案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不断的修正、补充和发展,以便达成预期政策效果的一中政策行为。

第三节中外政策监控机制的比较

一、西方政策监控机制的若干特点

1、政策监控的基本依据——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2、社会舆论在政策监控中起着显著作用

3、司法审查对公共政策的有效监控

4、中央政府权力的扩张与政策监控手段的更新

二、我国的政策监控机制

1、人民代表大会的政策监控

2、政府机关的政策监控

3、司法机关的政策监控

4、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监控

5、民主党派对政策的监控

6、人民群众及人民团体的政策监控

三、完善我国政策监控机制的若干思考

为了解决我国政策监控机制的功能弱化现象,必须采取如下的对策措施:

(1)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2)制定可行的制度程序与具体的事实细则

(3)提高监控者的素质

(4)完善政策监控的辅助手段

(5)增加舆论的透明度

第八章政策终结与周期

第一节政策终结的涵义与作用

一、政策终结

政策终结是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尽心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

政策终结的内容可分为四类:

(1)功能的终结

(2)机构的终结

(3)政策本身的终结

(4)计划的终结

政策终结的方式区分为如下;

(1)政策替代

(2)政策合并

(3)政策分解

(4)政策缩减

二、政策终结的作用

1、政策终结有利于节省政策资源

2、政策终结有利于提高政策绩效

3、政策终结可以避免政策僵化

4、政策终结可以促进政策优化

第二节政策终结的障碍与策略

一、政策终结的障碍

1、心理上的抵触

2、机构的持续性

3、行政机关的联盟

4、利益集团的影响

5、法律上的障碍

6、公共舆论的压力

7、政策终结的代价

二、政策终结的策略

1、重视说理工作,消除人们的抵触情绪

2、公开政策评估结果,积极争取支持力量

3、旧政策终结与新政策出台并举,缓和政策终结的压力

4、有选择地传播试探性信息,减轻公共舆论政策终结造成的影响

5、正确处理政策终结与政策稳定、政策发展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政策周期

一、政策周期的内涵

内涵是指:政策经过制定——执行——评估——监控——终结这及格阶段后形成了一个周期。

二、研究政策周期的意义

1、政策周期研究是政策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2、政策周期研究有助于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3、政策周期研究有助于巩固和发展现行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4、政策周期研究有助于推动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三、政策周期与经济发展的周期

2014—陈振明政策科学(第二版)—考研精编笔记

政策科学(第二版)—陈振明 (考研精编笔记) 政策评估 第一节政策评估概述 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秩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坐临幸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按不同标准划分,可分为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事前评估、执行评估和事后评估。 政策评估标准:巴尔达奇的四种制约因素:技术、政治、经济、财政可行性及行政可操作性。邓恩将评估标准分为六类:效果、效率、充足性、公平性、回应性和适宜性。 本书认为有五个标准:生产力标准、效益、效率、公正标准和政策回应度。 政策评估的意义:1、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的效果、效益和效率的基本途径2、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去向的重要依据。政策走向有三种情况:政策继续,政策调整,政策终结:目标已实现,完成政策周期,自然终结;政策环境或问题本身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既有政策已明显不能解决问题,甚至恶化。3、政策评估是合理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通过政策评估,确认每项政策的价值,并决定投入各项政策的资源的优先顺序和比例,以寻求最佳的整体效果;对照以往的资源分配情况,经验教训。4、政策评估是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政策评估的过程和模式: 政策评估过程的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1)确定评估对象,实质是解决评估什么的问题。政策具有相关性,某一结果的产生往往是 多项政策共同作用的产物,要清楚划出一项政策作用范围的边界并不容易。并不是任何政策都有必要评估, 官方网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d314284080.html,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少干、强军

《政策科学》陈振明-名词解释

政策分析:一个应用性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它采用各种研究或论证方法,产生和转变与公共政策相关的信息,以便帮助决策者或当事人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 政策系统: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公共政策: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政策网络:一群相互依赖的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为政策问题的解决与方案的执行而建立的稳定的关系形态 政策主体: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到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政策客体: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政策环境: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公共政策起更直接重要的影响、制约甚至决定的作用) 政策制定:指从发现问题都政策出台的一系列功能活动环节所组成的政策形成过程,包括政策议程、方案规划、政策合法化三个基本环节或阶段 政策议程:将政策问题提上政府议事日程、纳入决策领域的过程 方案规划:对政策问题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或方案的活动过程,包括问题界定、目标确立、方案设计、结果预测、方案抉择等基本环节 政策合法化: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与颁布政策的行为过程 政策法律化:政策向法律的转化,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按照立法权限和程序,将成熟、稳定而有立法必要的政策转化为法律 政策执行:将政策意图转变为政策结果的行动过程。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监控等各种活动,将政策意图转化为实际效果,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 政策工具:达成政策目标的手段 政策评估: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政策变化、改进、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政策监控:是为了实现政策的合法化和保证政策的贯彻实施而对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终结等活动进行监督与控制的过程,目的在于保证政策系统顺利运行、提高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质量、促进既定政策目标实现和提高政策效率 政策终结:政策决策者在对政策进行审慎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结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 政策周期:政策救过制定、执行、评估、监控、终结等阶段后形成一个周期;新政策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常常是原有政策的延续,是为适应新情况对原政策加以调整,从而形成政策的一个新周期,实现新老政策的交替循环。 政策——经济周期:周期性的政策变化使经济发展呈现出经济扩张期和经济紧缩期的交替变化中,使经济发展随周期性的政策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发展周期

政策科学(陈振明)

政策科学 陈振明主编 绪论政策科学的“研究纲领” 第一节政策科学的兴起 一、政策研究的起源(略) 二、政策科学的沿革 三、政策科学产生的背景 第二节政策科学的“范式” 一、拉斯韦尔——德洛尔的政策科学传统 二、中国政策科学的“范式” 1、政策科学的研究对象 可以一般地将政策科学定义为一个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它的目的是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改善公共政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2、政策科学的学科性质 (1)政策科学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的新研究领域 (2)政策科学是一门以行动取向的学科,体现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政策科学不仅是描述性学科,而且是一门规范式学科。 (4)政策科学是软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3.政策科学的研究范围 三、政策科学的划界 第三节政策科学构想 一、政策科学的研究途径 1.系统途径 2.过程途径 3.团体途径 4.精英途径 5.制度途径 二、政策科学的研究任务 1.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政策和策略理论 2.大胆借鉴古今中外的政策理论和政策经验 3.认真研究我国及当代世界出现的实际政策问题 三、政策科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1.科学理论体系构造的一般方法 2.政策科学理论体系的构造方法 3.政策科学的理论体系 第三节为什么要研究政策科学 一、中国政策科学研究的现状 二、政策科学的理论意义 三、政策科学的实践意义 第一章政策内容与实质 第一节什么是政策 一、政策的概念 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

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规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方法、办法、条例等的总称。 正确把握“政策”的内涵 第一,政策主体。 第二,政策的目标取向 第三,政策是主体服务于特定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是于谋略、措施、办法、规定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政治行为。 第四,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二、政策的特征 1、利益倾向 2、目标取向 3、权威性 4、功能多样性 5、价值相关性 6、过程及阶段性 三、政策与理论 1、理论是政策的基础并影响政策的制定 2、政策是理论物化过程的中介 3、正确的政策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四、政策与法律 1、政策指导法律,法律体现政策 2、政策与法律的差别 3、政策向法律的转化 第二节政策的产生与本质 一、政策的产生 考察政策产生过程,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个基本结论: 第一,政策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由经济基础决定,并服务于一定经济基础。 第二,与“准政策”不同,政策所代表和体现的不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和意志,而只是在政治上、经济上居统治地位的那个阶级的利益和意志。 第三,政策的执行带有强制性。 第四,在政策产生初期,政策与法律并无明显界线。 二、政策的发展 1、从消极政策到积极政策的转变 2、从经验政策到规范政策的变化 3、从单一型政策到综合型政策的变化 三、政策的本质 1、政策是阶级意志、利益的集中体现与表达 2、政策是统治阶级管理国家、进行统治的工具 3、政策服务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第三节政策功能 一、制约性功能 二、导向性功能政策的导向功能所包含的一项内容就是规定目标、确定方向。其另一项重要内 容,就是用所确立的目标、方向来教育群众,统一人们的思想,协调人们的行为。 三、管理性功能

中央党校行政管理考研陈振明《政策科学》终极笔记

2-8月份是专业课复习黄金时间,因为在复习过程遇到不懂的难题可以尽早地寻求帮助得到解决。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早准备才能在最后时刻不会因为时间不够而手忙脚乱。对于跨专业来说,时间安排上更是应当尽早。复习的尺度上,主要是将参考书精读2-3遍,速度不宜太快,否则会有遗漏,一般每天弄懂2-3个问题为宜。由于这段时间很关键,大家完全可以而且应当把专业问题都吃透。事实上,并非所有的知识点都能够作为考试内容,但是重点则会不厌其烦地在不同年份的真题中变换着面孔出现。所以,大家在精读的时候就需要把这些能够成为考察点的东西挖掘出来,整理成问答的形式。限于篇幅,不再赘述,以上仅供大家参考,不当之处,敬请指正,更多备考方法、策略、规划请到我们的官网查询,必能满足你的期待。 政策科学陈振明 第十章政策终结与周期 政策终结是政策过程的最后一环,但也是承上启下的一环。政策周期理论则把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监控和政策终结的过程视为一个政策周期,而政治(政策)--经济周期理论则力求说明政策周期与经济周期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第一节政策终结 考夫曼组织生命周期模型。认为,组织并不象有机体一样经历“年轻、成熟、变老、最后死亡”的生命过程,组织在现实中生成和壮大,但是很少死亡,而公共组织比私营组织更难以在现实中终结。这是因为组织在发展中不断壮大,组织自身抵抗终结的能力不断增强,这正

是组织难以终结的根本原因。只有在组织保持活动的能量和其他必要的资源流失以至于组织不再适应环境时,组织才会死亡。 狄龙提出关于政策终结障碍的理论框架,包括6种障碍:心理上的障碍、机构的持久性、组织和机构对环境的适应性、反终结的联盟、法律秩序上的障碍、终结的高成本。 概念:政策终结是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中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或项目的一种政治(或政策)行为。终结不仅是对五项原则政策的了结,而且意味着修正或调整。特征:强制性、更替性(新老政策更替,是政策连续性的反映)、灵活性(复杂而又困难,必须灵活处理各种动因和关系) 政策终结的实际意义:1)节省资源2)提高绩效(意味着新政策、机构和人员的更新与发展,有利于解决问题,促进政策绩效)3)避免僵化:一项长期存在,没有及时终结的政策,在发展变化了的环境下,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成为解决问题的阻力与阻碍,带来不良后果。4)优化政策:一是政策人员的优化;二是政策组织的优化政策终结在我国意义重大:我国处于转型期,许多不适宜新体制的旧政策应予终结;机构改革和政企分开的过程中,一些不适应改革需要的机构需要终结;深化政治体制和政企分开的过程中,政府的机构、功能、政策需裁撤或更新。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一站式办公推行等。终结过时的、失效的政策可以节省有限资源,促进政策更新。

陈振明 政策科学 考研笔记 背诵版

育明教育 【温馨提示】 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育明教育咨询部建议考生一定要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目前,众多小机构经常会非常不负责任的给考生推荐北大、清华、北外等名校,希望广大考生在选择院校和专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最好是咨询有丰富经验的考研咨询师! 政策科学(第二版)—陈振明—考研精编笔记 第一章政策科学的“研究纲领” 第一节政策科学的兴起 拉斯韦尔-----德洛尔政策范式 政策分析途径或方法上的分野:纯粹的全面模式和反全面模式。纯粹的全面模式:认同系统分析作为元理论,以统计经验主义作为方法化和以价值的最大化作决策标准;反全面模式:以认同多元主义和渐进主义作为元理论,以脉络背景和案例分析作为方法论以社会合理性(利益的整合)作为决策标准。 政策科学的历史演变:第一,政策源远流长,在当代政策科学出现以前,政策科学经历了漫长的孕育时期。第二,从历史上看,政策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或信息,以使他们做出决策。因此,从一开始,政策科学就具有明确的实践方向。第三,政策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在历史上发生过明显的改变。随着近代经验研究的成长,政策科学才变成由自己特殊程序所指导的活动,在20世纪,定量分析方法不断成长,五六十年代之后,政策科学的重心向政策分析倾斜,则反映了这一研究领域的范

式转变。第四,政策政策分析的进化是伴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迁而发生的,古代和中世纪政策研究角色的分化和专门化与城市文明的产生、发展及复杂化有关;近代政策科学研究程序的改变则与工业革命、启蒙运动和实验自然科学的产生密切相关;当代政策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则特别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所面临的复杂问题及政府组织的迅速成长。 第二节什么是政策科学 政策科学的研究途径:在西方政策科学的发展中,形成了几种较有影响的学科途径,即政治学途径、经济学途径和社会心理学途径。其次,可以从某些社会科学的理论、假设或模型出发来研究公共政策及其过程,由此形成的研究途径多种多样。 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托马斯。戴伊在《理解公共政策》中概括了公共政策研究的八种模型或途径,即制度模型、过程模型、集团模型、激进模型、对策模型、系统模型和理性模型。安德森(1)系统途径:从系统论的角度研究公共政策问题,将公共政策看作对周围环境所提出需求和支持的反应。将公共政策看作政治系统的输出。系统途径注重环境与政治系统的相互作用和社会反映。政治系统的政策输出可能改变环境,改变环境提出的要求,以及改变政治系统的自身特点。政策输出可能会产生新的要求,而这种新要求将进一步导致政策输出。在这种循环反复中,公共政策源源不断地产生。从系统论观点来看,政策系统的运行表现为一个系统的不断输入、转换、输出的过程。首先,政策环境把种种要求和支持传导给政策主体,从而输入政策系统。这里所谓要求,是指个人和团体为满足自己的利益而向政策系统提出采取行动的主张;所谓支持,是指团体和个人遵守选举结果、交纳税收、服从法律以及接受权威性的政策系统为满足要求而做出的决定或采取的行动。这些要求和支持通过政策系统内部转换,变成政策方案输出,作用于环境,引起环境变化,产生新的要求;而这种新的要求气馁到政治系统,进一步导致政策输出。在这种循环往复中,政策便源源不断地产生,政策系统的运行得以持续进行。 (2)过程途径:将政策看作一种政治行为或政治行动,通过政治与政策的关系对政策的政治行为进行阶段性或程序化研究,这显然是行为主义政治学观点在公共政策研究上的反映。二战后,行为主义政治学对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5-8章)【

第五章政策工具 1.简述政策工具的兴起及其原因。 答:(1)政策工具的兴起 ①政策工具是人们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或达成一定的政策目标而采用的具体手段和方式。 ②对政策工具的研究有着很长的历史,可以说政策研究一开始就伴随着对政策工具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对政策工具的重视源于政府对自身行动及其影响的关注。对政策工具的兴趣的增加使得政策制定者们开始根据目标和手段之间的联系来思考,这种转变被看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府治理的最为重要的进步之一。 (2)政策工具兴起的原因 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政策工具的兴起 大学学者与政策工具领域的实践者(实际操作者)保持密切的联系,比如说高校法律学者同时也参与实际生活中法律的制定、执行、评估以及终结等过程。这种学术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刺激了更多的学者投身于解决实际社会问题,因此,推动了对政策工具的研究。 ②政策工具的兴起是政策执行的现实需要 近代以来,政策执行难度和复杂性程度的大大提高以及政府职能的扩张,导致对政府管理相关知识的需求增大,这就要求对政策问题做更多的科学与实证分析和研究。由于政策工具研究致力于如何把一个简单但却难以回答的社会问题解决好,因此,根据政策目标和途径来进行思考使政策工具研究为公共管理做出了实际贡献。 ③工具研究途径的倡导者长期以来得到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支持 对福利国家的某些政府部门的不满使人们对政策失败的分析予以更多的关注。解决政策

失败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和发展一门政策工具理论并将它付诸实践。 2.政策工具研究有哪些基本途径? 答:政策工具的研究主要有四种基本途径 (1)工具主义 ①这种途径又称古典途径。它认为,人们知道一种特殊的工具,了解其内在的作用机制;这种工具的效果已被证明或具有十分的现实性;人们在大部分可预测的环境中可以期待其产生效果;并且,恰当的工具可以将政策失败转变为政策成功。因此,政策工具研究应弄清工具的属性与特点,以便辨别、提炼少数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工具,扩大其应用范围。 ②工具主义认为工具的属性本身就构造了政策过程,即工具使用及其效果的好坏是由政策工具的特性预先决定了的,政策失败是由于所选择的政策工具存在着缺陷,这是一种工具至上主义。 (2)过程主义 这种途径的支持者并不承认存在着超出特殊具体问题之外的工具。他们认为,各种工具之间有着重要的差别,没有哪一种或哪一类的工具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恰当的工具并不是抽象计算的产物,而仅仅是一种在动态适应过程中的试探性解决办法;工具的恰当与否是因具体情况而定的。因此,过程主义者所强调的是工具发展的重复性过程,而不是工具的特性。 (3)权变主义 这种途径又称政策工具的背景研究途径。它所持的是传统的社会计划观点,认为工具选择的根据是:工具的绩效特征是如何满足某种特殊问题背景的需要的。一旦政策的目标或目的明晰化了,那么,直截了当的事情就是要去工具箱中找出最适应的工具。因此,工具的研究既要注意弄清解决问题的特定要求,又要注意选出最适合这种要求的工具。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一章 绪论:政策科学的“研究纲领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 第一章绪论:政策科学的“研究纲领” 1.什么是政策科学?如何看待它的学科性质? 答:(1)政策科学 一般地将政策科学定义为“一个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它的目的是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2)政策科学的学科性质 政策科学有如下四个基本特征: ①政策科学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的新研究领域 政策科学不是现有的某一学科的更新,而是一个全新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具有综合、交叉的特点。与此同时,政策科学并不是由这些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的拼凑堆积而成的,而是在新的学术框架中将种种知识和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②政策科学是一门以行动为取向的学科,体现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政策科学是一门行动取向的学科,它是适应人类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去改进政策制定系统,提高政策质量的需要而产生的。政策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政策实践或实际的政策过程,它的目的和功能是提供政策相关知识,为政策实践服务。政策科学既在实践中产生,又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发展。 ③政策科学不仅是一门描述性学科,而且是一门规范性学科 说它是描述的,是因为它同样追求有关公共政策的性质、原因和结果的知识;说它是规

范的,是因为它重视价值取向和价值评价,它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创造和批评有关的公共政策价值的知识主张,或推荐应该采取的行动过程。 ④政策科学是软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软科学是指那些以阐明现代社会复杂的课题为目的,应用各种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包括人和社会在内的广泛对象进行跨学科研究的知识领域。政策科学已成为软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甚至可以说是当代软科学的核心。 2.如何评价公共政策研究的两种基本范式? 答:公共政策研究的包括两种范式: (1)政策科学范式 ①政策科学的特征 在拉斯韦尔看来,政策科学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a.政策科学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学问,它涉及个人的选择,必须以民主体制作为前提; b.政策科学的目标是追求政策的“合理性”,它必须使用数学公式和实证数据建立起可检验的经验理论; c.政策科学是一门对于时间和空间都非常敏感的学问,即它所选择的政策分析模型必须在时问和空间上加以明确的记录; d.政策科学具有跨学科的特性,它要依靠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来确立自己崭新的学术体系; e.政策科学是一门需要学者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后者的实践经验对于政策科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f.政策科学必须具有“发展建构”的概念,它以社会的变化为研究对象,所以必须建

2015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行政管理考研陈振明《政策科学》复习大纲

育明教育 2014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辅导再创佳绩2014年,育明教育共有6名学员成功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包括贾yue学员(二本),朱lilin学员(二本)等等 北大人大教授+阅卷名师+精准的押题 2015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行管考研全程班(基础+强化+冲刺)优惠价2500元! 赠送阅卷人指导一对一指导! 重难点解析 《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第二版陈振明 第一章绪论:政策科学的“研究纲领” 重点:1、政策科学运动 2、政策科学的概念和政策科学的研究范围 3、政策科学的研究途径 考点:1、拉斯韦尔和德洛尔的主要思想 第二章政策与政策系统 重点:1、政策的概念和政策的本质 2、政策的基本功能和分类 3、政策系统的构成(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 4、政策主体. 客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5、政策子系统的划分 第三章政策活动者 重点:1、官方的政策活动者(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司法机关) 2、非官方的政策活动者(利益团体、公民选民、大众传播媒介) 3、现代政策研究组织 考点: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地位与功能 第四章公共决策体制 重点:1、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和决策权力的含义 2、公共决策体制的分类(议会制、独裁制、人民代表大会制)

3、现代公共决策方式和决策方式的改进 考点:1、阿罗悖论 第五章政策工具 重点:1、政策工具的内涵与分类 2、政策工具研究的途径 3、基本的政策工具(市场化工具、工商管理技术、社会化手段)第六章政策制定 重点:1、政策议程的涵义 2、政策议程的种类 3、建立政策议程的途径、策略和模型 4、方案规划的含义和程序 5、政策合法化的含义和程序 考点:1、政策议程的涵义、途径、策略和模型 第七章政策执行 重点:1、政策执行的含义 2、政策执行的过程与手段 3、政策变通的含义 4、“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现象剖析 5、政策执行的若干理论模式 6、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诸因素 考点:1、政策变通的含义 2、“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现象剖析 3、政策执行的若干理论模式 第八章政策评估 重点:1、政策评估的概念和标准 2、政策评估的意义 3、政策评估过程的三个阶段 4、政策评估的八种模式 5、政策失败的一般原因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九章 政策监控 【圣才出品】

第九章政策监控 1.什么是政策监控?政策监控的作用何在? 答:(1)政策监控 是指政策监督与政策控制的合称,是为了实现政策的合法化与保证政策的贯彻实施而对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终结等活动进行监督与控制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保证政策系统的顺利运行,提高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质量,促进既定政策目标的实现和提高政策效率。 (2)政策监控的作用 ①保证政策的合法化 通过政策监控实现政策合法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实现政策的形式合法化与内容合法化。实现形式合法化就是使政策的制定活动严格遵守法定的程序与规则;实现内容合法化就是使政策的目标、方案等不违背宪法和有关法规以及不违背执政党的纲领和章程。 ②保证政策的贯彻实施 政策监控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政策的执行活动进行检查、监督,以保证政策达到预期目标,或者发现预期目标与实现效果之间的反差,并找出其中的原因。 ③实现政策的调整与完善 政策必须随着外部世界的变化和人的认识的深化而做出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政策目标、实施步骤、执行手段等与现实相符合,从而产生良好的绩效。政策监控的作用就在于敏锐地捕捉外部世界的发展、认识的深化和政策之间的差距,以便帮助及时做出调整,使之臻于完善。 ④促使政策终结 政策监控的作用不在于具体实施政策的终结,而是通过本身的工作发现那些错误的、多

余的或无效的政策,及时向有关方面提出报告或提交合理建议,促使政策终结的实现。这是提高政策绩效,更新政策的一个关键环节。 2.政策监控机制由哪些基本因素构成? 答:政策监控机制是政策监控子系统的运行机制,其中最重要的是监控主体的构成及其发生作用的内容与方式。政策监控的主体与政策的制定及执行的主体在许多时候是一致的,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政党系统、利益集团、大众传播媒介以及社会舆论等。 (1)立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 ①依靠法律监控公共政策; ②听取和审议预算、决策、立项等,对公共政策的内容、规模、方向等加以监控; ③通过对政府的人事任免权、不信任投票来控制公共政策; ④以质询和诘问等方式对公共政策加以监控。质询即是由议员或代表在立法机关中就与公共政策的实施有关的事件向政府有关机关及主要有关负责人发问并要求予以作答的方法; ⑤通过视察、检查和组成针对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而对政府各部门的政策及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此外,在两院制国家中,两院之间对公共政策相互进行监控。 (2)司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 ①裁定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与原则是否合法; ②依法裁定公共政策的内容是否合法; ③依法监督政策的执行是否合法。 (3)行政机关对政策的监控 ①一般行政监控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第5章_政策系统:政策工具

幻灯片1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公共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 陈振明主编 幻灯片2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公共政策分析 第5章政策系统: 政策工具 幻灯片3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公共政策分析 5.1 政策工具概述 政策工具是政府治理的手段和途径,是政策目标与结果之间的桥梁。在执行政策时,选用何种政策工具以及用哪一种标准来评价该政策工具的效果,对政府能否达成既定政策目标具有决定性影响。 幻灯片4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公共政策分析 5.1 政策工具概述 5.1.1 政策工具研究的兴起 工具研究的盛行的原因: 首先,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学术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刺激了更多的学者投身于解决实际社会问题,因此,推动了对政策工具的研究。 其次,这是政策执行的现实需要。由于政策工具研究致力于如何把一个简单但却难以回答的社会问题解决好,因此,根据政策目标和途径来进行思考使政策工具研究为公共管理做出了实际贡献。 最后,解决政策失败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和发展一门政策工具理论并将它付诸实践,因此工具研究途径的倡导者长期以来得到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支持。 幻灯片5 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公共政策分析 5.1 政策工具概述 5.1.2 政策工具的内涵与分类 1.政策工具的内涵 政策工具是指:人们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或达成一定的政策目标而采用的具体手段和方式。 2.政策工具的分类 我们将政策工具分为三大类,即市场化工具、工商管理技术和社会化手段。 市场化工具指的是,政府利用市场这一资源有效配置的机制,来达到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目的的具体方式,民营化、用者付费、管制与放松管制、合同外包、内部市场等都可以用来帮助政府达成政策目标。 工商管理技术是把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借鉴到公共部门中来,吸取有效经验达成政府的政策目标,它包括战略管理技术、绩效管理技术、顾客导向技术、目标管理技术、全面质量管理技术、标杆管理技术和企业流程再造技术等。 社会化手段是指政府更多地利用社会资源,在一种互动的基础上来实现政策目标,如社区治理、个人与家庭、志愿者组织、公私伙伴关系等。 幻灯片6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