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

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

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
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

那首先,从这本书的整体上来看,怀特海在第一章首先提出了他所认为的教育应该是什么,之后,从人的身心发展的角度给出了教育应当遵循的三个节奏,之后,解释了文学课程、科学课程和技术课程这三种主要的教育形式之间的关系。最后,介绍了数学课程以及大学的作用。

可以说,数学课程这一章正是从具体的应用的层面,讲了学校的数学课程到底应该教会学生什么,要安排怎样的教学内容,是怀特海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

这一章总的来说是围绕着这样三个问题展开的。

1.为什么要进行教育改革?

2.怎样进行教育改革?(也就是数学课到底应该涵盖哪些内容)

3.实施教育改革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

接下来,我们就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看看怀特海认为的数学课程是怎样的。

一、为什么要进行教育改革

首先,怀特海反思了他当时所处的教育背景,他认为:

就这门科目的教育用途来说,我们必须承认,到目前为止,在普通的受教育人群中,数学水平还是处于一个令人悲哀的低水准上。

正是由于他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有了希望实施教育改革的想法,希望提出自己所理想中的数学课程。

至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形,怀特海也给出了自己的想法:

让这门学科对于学生而言,成为一种快乐的真正理由,也就是阻碍它作为一种有用的教育工具的原因,即,来自一般原理的互相影响的大量推论,它们的错综复杂性,它们与作为论点的概念之间明显的距离,各种各样的方法,它们纯粹的抽象性质,这种抽象性质作为数学的礼物,带来永恒的真理。

举个例子,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实际上也就是从最开始的很简单的公理出发的,非常简单一目了然的,但是由它们出发却推出来了四百多个命题,如果我们再看一看所得到的这一系列推论,就很难想象它和最原始的概念到底有怎样的联系了。也就是说“它们与作为论点的概念之间有明显的距离”。不仅如此,就拿数字来说,它也是数学家用很长的时间通过一步步抽象得到的最终的纯粹的符号表达,一旦数学进入了高度抽象的阶段,它就脱离了原有的实际背景,也就显得相当地深奥。

二、如何进行教育改革

第二点,也是这一章的核心内容。如何进行教育改革。

1.对象

首先,我们要明确怀特海说的理想状态下的数学课程的实施对象。他考虑的是“所有学生的自由教育”,而不是“职业化研究”。

回到我们刚刚说到数学的深奥性。他认为数学的深奥性并不是不好,而是说“除了一些被精心挑选出来的人之外,它们对教育的影响是不幸的。”

也就是说,喜欢数学的学生是非常享受其中的,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强迫他们去明白其中的深奥原理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我们也没有必要这样做。我们的目的不是要去培养出来一个数学家,而是一门针对于所有人的基础课程。举个例子,之前马老师也说到过,据统计,实际上学习完学校的数学课程以后,将来只会有百分之一的学生去从事和数学有关的职业,所以,数学的有些深奥的定理或者结论,他们将来也许根本不会接触到,比方说,如果你是一名厨师,那你会一边做饭一边想想正弦定理吗?不存在的。

让学生学习这门语言,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看待世界可以多一种角度。

2.目标

也就是说,我们所要实现的目标是:

学生能够通晓抽象思维,能够认识到它是如何应用于特殊而具体的环境,应该知道怎样在合乎逻辑的调查研究中使用一般的方法。

3.改革的方向

明确了怀特海所针对的对象和所希望实现的目标以后,我们来看看他认为的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从整体的方向来说,怀特海认为:无论是在观念的传授上,还是在能力的培养中,要与现代的思想相关,这里所说的是在受教育人群中广泛流行的思想。

也就是说,我们所做的改革要和当前的社会背景相关,要与时俱进。举个例子,在我们老师生活的年代,数学中还要求学生去手动开平方,比方说根号2不能用计算器而是要手算,但是随着现在的科学技术发达了,这样根本就没必要,因此也就取消了这个内容。

具体地来说,就数学这一门课程,怀特海的主要观点是:

“数学,若想在普通教育中有用,就必须经历一个严格的选择和适应的过程。

向青年展示这门科学,必须摒弃其深奥的一面。直面数学,它必须直接而简练地探讨一些具有深远意义的一般概念。”

也就是说,如果把数学比作一棵大树的话,我们所要教给学生的是大树的枝干,而不是周围的这一些细枝末节。

怀特海认为,他所指出的数学的核心概念和思想对所有的学生来说都是必要的训练,它是一切哲学思维的基础。也就是说不管你将来从事什么职业,你都要掌握这些最基础的知识。普通的对数学没有特别兴趣的学生通过学习数学能够掌握一些一般的方法,只需要学习它的核心枝干,而对数学特别感兴趣希望深入研究的同学,可以去深入地关注它周围的枝枝叶叶。

具体地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3.1 知识&智慧

知识是一些结果性的内容,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法。两者缺一不可。

举个例子,证明正弦定理的方法有很多,比方说传统法和向量法,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就不知道怎么证明。但是,哪一种方法可以更简单地证明出来呢?这就是智慧的体现。它体现了在解决实际问题当中,如何去选用合适的方法去运用知识。

要让学生拥有智慧,一昧的增加知识是没有作用的。知识有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学习知识是为了去应用,否则再多的知识也将毫无价值。

所以,我们在教学当中要教会学生的实际上是如何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

3.2过程性教学&结果性教学

那么,在传授必要的数学知识的时候,应该怎么教学呢?比方说,在正弦定理的教学中,如果说学生学习完了这一节的内容以后,你去问他学到了什么,结果他所记得的就只是正弦定理的结论,那又有什么用呢?数学的结论千千万万,仅仅记住了结论毫无价值,对我们将来的学习生活没有任何作用。在这里,正弦定理的教学其实蕴含了很多数学的思想方法,比方

说从最开始的直角三角形的结论推广到一般的时候的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在证明正弦定理的过程中,展现的分类和转化的思想,这些将要比正弦定理本身更有利用价值。学生将来走入社会以后,可能会面对一系列陌生的问题,这时候,他可能会想到,我以前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吗?转化的思想就起了重要的作用。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的不是一个个知识性的结果,而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3.3 形式&本质

过分地注重形式化会有损于学生对知识本身的理解。

举个例子,数学归纳法。

记得在高中的练习上,最常见的好像就是类似于这种,给出一个关于n的根本不知道从哪得到的等式,让我们去证明。那怎么办呢?下意识地就去套用数学归纳法的步骤,1成立,n 成立,通过各种变形推导n+1也是成立的。给人的感觉好像就是,我已经知道了这个命题了,然后去用数学归纳法去验证一下,好像就是数学归纳法是事后装模做样的工作。但是实际上完全不是这样。

华罗庚在《数学归纳法》书里面就指出了,数学归纳法实际上蕴含的思想是“1即n,n即1”的想法,它不是事后的验证工作,而可以用它来发现新的命题。

比方说,当我们有了一个特殊的结论以后,它相当于就是1,然后,可以用特殊到一般的思想考虑将它推广到一般性的结论,当我们有了一般性的结论以后,虽然可能有无数个,但在我的眼中,它只是一个1而已。用在证明当中,也就是从n到n+1的推导思想常常和1到2所用的方法是类似的,只是数字变大了,但是方法是一样的,又有什么关系呢?

比方说,看帽子颜色的例子,或者是这样棋盘填方块的例子,都展现了数学归纳法的巧妙。

再举个例子,函数的定义。

我们都知道,高中的函数定义和初中的函数定义是有区别的,可能有的老师会这样来引入:判断y=1是函数吗?

这样的问题如果说用初中的变量说,就没办法判断,那老师就说了,初中的概念不严谨,所以我们来学习新的函数的概念。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说初中的概念不严谨,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那干嘛还会出现在课本中呢?直接给严谨的定义不就得了吗?

实际上,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函数定义的演变历史:

最开始是莱布尼茨提出的函数定义,从定义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函数是结合了图象进行的,相当直观,后来就是欧拉给出的变量说定义,从两个变量的相互关联给出函数的定义,接下来,柯西做了一些补充,现在的高中教材采用的是黎曼的函数的对应定义,最后是布尔巴基学派给出的关系定义。我们可以从这其中的变化看到,函数的定义由最初的直观逐渐一步步抽象成为符号化的定义。数学家们都需要这么长的时间来抽象,又怎么能指望学生可以一步抽象到位呢?所以,教材中就采用了这样两种函数的定义方式,帮助学生一步步地抽象出它的概念。

在函数的教学当中,我们也应该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从浪漫阶段出发,用生活中大量的实际问题来引入,逐渐走入精确阶段,最后再回归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函数模型,而不应该纠结于这样没有意义的概念辨析。

3.4 微观&宏观

怀特海的观点是:学习数学的目的不是盲目堆积特殊数学定理,而是最终认识到,之前多年的学习说明了数字、数量和空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才是最重要的。

换句话说,也就是教会学生见树也要见林,二者缺一不可。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继续刚刚函数的定义的例子。

实际上,初中的函数定义的变量说是一种动态的定义,是从宏观上来把握函数的变化趋势,而高中的函数则逐渐进入精确阶段,通过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来刻画集合间元素的对应法则,是一种微观层面上的描述。我们不能够说微观和宏观哪一种更好,只能说各有千秋。

比方说,当我们说到变化趋势的时候,我们就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考察,一次函数是一条直线,二次函数有升有降,指数函数是爆炸性增长等等,就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样,宏观的层面能让我们对这个函数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但是,有些时候仅仅有宏观也是不够的。比方说狄利克雷函数,它在有理数的时候取值是1,无理数的时候取值是0,它经常作为数学分析中的反例出现。只是靠宏观很难想象,那我们只有进行微观的静态描述,比方说它在任意一个点处都没有极限等等。

微观和宏观的把握用我之前看到的一句话来描述就是:“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4.个性发展

当然,我们这里说的是针对于所有学生的数学教育,但是,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我们怎样能够在教学中关注到不同人的个性发展呢?也就是课标当中说到的“要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

这里,怀特海给出了自己的想法,怎么引导那些更聪明的学生进一步发展。

“毫无疑问,在一定程度上,它需要对整体所作的工作有一个一般的勘漏过程,不过分地拘泥于细节,以便突出最初应用的一般概念,以及这些概念在进一步研究时存在的可能的重要性。”

也就是说,要对整体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检查,归纳概念的本质内涵,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这里怀特海提出了两种方法

4.1明显进入一个的课题

举个例子,我们大学学习过了很多数学内容,比方说泛函分析、实变函数、解析几何、点集拓扑等等,其实我们在学习完了以后可以回过头来思考一下,这些内容之间的联系是什么,能不能提出一个新的问题。

实际上我们可以发现,泛函分析和点集拓扑当中都涉及到了距离这个概念。喜欢钻研的学生可能会在学习距离的时候,通过归纳的方式来思考距离的本质,比方说通过查阅资料以后可以进一步理解甚至归纳出距离的本质定义,也就是正定性、对称性和三角不等式,如此一来可以逐步建立距离空间也就是度量空间的定义,进入到泛函分析中去,如果再进一步推广到一般,就是点集拓扑当中的拓扑空间。

4.2 数学史

怀特海提出,另外一种归纳概念的方式是利用数学史。

举个例子,复数的引入,可以通过回顾历史上数系的扩充来让学生感知数学发展过程中,数系的每一次扩张的必要性和应用价值。让数学的课堂不再仅仅有科学知识,而更具有人文情怀。

5.逻辑推理

怀特海认为,数学课程的学习内容一方面是抽象概念的学习,另一重要的方面就是学会逻辑思维。并且,也由于“代数的思维领域更为模糊,而空间对世间万物来说都是非常清楚的事情”,他利用几何这一知识,来说明他的观点。

在他看来,几何的学习可以按照以下几个阶段来进行。当然,并不是一定要按照这个阶段。它们分别是:

全等、相似、三角原理、解析几何、投影几何

从整体上来理解可以说,几何是关注了几何图形在运动过程中的不变的量。

全等保持了距离和角度的不变,相似保持了角度不变,距离可变,相似中又涉及到三角中的一些问题,而后,利用几何代数化又可以进一步研究解析几何,最后,如果距离和角度都可以改变,就是投影几何,但是这其中也会有不变的量——交比。

最后一点,就是在改革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这里提到的是“如果在考试中出现的例子实际上需要更多的深奥的细节知识的话,那么简化书本知识其实毫无作用。”

也就是说,实践不能和理论脱节。考试要和课本相协调。

不能够说我们整天谈核心素养,结果考试的题目全是各种技巧性的刁钻的题目,或者说是一些形式化的题目,比方说:3x/x是不是分式的问题。

考试的目的不是要挖坑把学生埋进去,不是要把学生考倒了,而是希望学生通过测试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

希望老师在出试卷的时候能够多一点真诚,少一点套路。

总的来说,这一章是怀特海在基于他当前的时代背景提出的一些数学教育方面的思考。体现了他所提出的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目的。

《学习的本质》读书感悟

《学习的本质》 最近根据集团要求统一阅读了《学习的本质》,读的比较慢,边读边结合教学来思考,原来我们271集团研究的好多教学理论与实践都和学习的本质有关,让我找到了继续追随271教育的理论依据。 这的确是一本好书,值得花点时间吸取营养。我是在幼儿教育的文章里看到这本书的推荐,翻开看才知道是一本教育学的著作。 文字比较晦涩,可能是翻译的问题,除了英文以外,我们对其他文字的翻译多多少少都有些问题,特别是专业领域的翻译。 书的结构很清晰,分三个大的部分,在第一部分,作者批判了现有教学模式和理论基础,从学出发,对如何教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第二部分,作者针对学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几种使用的学习模式;第三部分,作者对教育者如何指导学习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由于边读边思考,所以阅读比较慢,基本上40页的时间大概6个小时左右。作者安德烈言简意赅地讨论了学习的许多方面,但是,作者的重点在于对现在的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总结了一些建议方案,下面我将自己的一点点思考和大家分享一下。 关于学习:书中提到“人是一台学习机器”。那么什么是机器,什么是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人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说到机器,第一感觉就是冷冰冰,没有温度,单一的重复的操作,不需要有自己的思想,做着既定的事。追本溯源,元学习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学习”这一行为习惯。或许会给“学习”增加一些温度吧。我一直认为“目的论”是促进学习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并且是源于学习者本身的“目的论”。那么如何促进他人的学习,学校教育以及教育模式什么样的才最为合适。271教育的教学模式是真正的让学生发现学习,指导为什么学习,学习会用到什么地方,让学习真实发生的教育,我感到很骄傲。 其次,关于怎样学习,我大概总结出了几点:首先,学习还要以学习者的先有概念为出发点,但是如果学生能够改变原有的心智结构,打破先有概念,改变头脑中的自命真理,才能真正的学习;接着提出了三种主流思想——传统学习,建立在训练的基础上,所谓的建构教学法。每种思想都有利弊,其实我觉得并不能用一种模型囊括学习的所有方面,每种模型只是针对某一方面,关注的点不同而已。另外,学习需要大脑的配合。学习时大脑皮层的各种神经元都处于兴奋状态,手脑并用,学习效果会更好;最后,我想说一个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因素——动机。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以把它比作一种力量,一种冲动,一种欲望。我想,一个有动机的学生,他会具有一种维持计划目标进行到底的一种支持,有源源不断地精力去实现它。 而一个没有动力的学生,他可能会感到学习吃力,看不到学习的价值,更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怎样去学习,这样的学生可能会采取逃避的策略,因此,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关于为什么学习,现实一点讲,现在的学生学习主要目的是为了升学,找个好点的工作,挣钱养家糊口。这样说或许有些肤浅,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是真的想去学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正是因为大多数学生有这种比较现实的想法,所以有时候他们也会迷茫,我学这些到底有没有用,能不能维持生活,一旦他们发现有些东西的学习与他们以后的生活没有什么大的影响,自然就不愿意去学习了。其实,学习并不是像那些人想的那么表面,它是一个神秘的东西。首先,学习是一种寻找;对不同的人来说,它可能是一种乐趣、一种热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教学内容

读《教育的目的》有感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进行知识教育?这是我们一直探讨的教育问题,怀特海在其《教育的目的》一书中,对此做出精彩的回答。这次,我有幸读了《教育的目的》这本书,感触颇多。作者怀特海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他的祖父曾经是一位校长,父亲也先后从事过教育和宗教工作。受家庭的影响,他对教育有着浓厚的兴趣。1929年出版的《教育的目的》是他的代表作。而书中这句话——“读了之后,感到它简直就是专门为当前的中国人写的。我们不能不佩服,怀特海在英国这块土地上思考的结果,还能适用于千万公里之外的中国。”鼓舞了人心。 这本书一共分为七章。其中第一章“教育的目的”是他主要的教育思想。他在开篇就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的深邃,又有艺术般的高雅。 所以怀特海大声提出“两条教育的戒律”:其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其二,“所教科目务虚透彻”。这一重要思想至今被人们广泛关注而产生着重大影响。它的实质是反对学校里传授死的知识和“无活力的概念”,反对学习中刻板地接受而不予运用、检验或重新组合知识概念,认为一切教育的中心应该使知识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识僵化。说得何等好啊! 我们在谈论教育的目的时,很多是指向着未来结果的。然而,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教育的结果和教育的目的绝对是两回事。这点我们通过阅读怀特海地《教育的目的》即可获知。怀特海告诉我们,教育改革,应该改掉那些束缚人的心灵而无活力的教育制度为目的。教育部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规划纲要(2010-2020)》,期中所表露的许多思路皆旨在对教育制度除旧布新,这才是教育改革方向所在。 怀特海还告诉我们:智力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传授知识,但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智慧,不掌握某些基本知识就不可能聪明,但也很容易获得知识却仍然没有智慧。智慧高于知识。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教育是教人掌握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一种很难传授的艺术。所以说,单纯传授知识并不是教育的目标。知识本身也并不是学习的第一目标,而获取知识的方法才是。通过知识培养智慧的渠道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人们在遇到问题时明显地感受到知识的作用,就不仅能提高学习知识的兴趣,而且智慧就在运用知识中不断得以发展形成。

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一名教师的中国梦 刘礼涛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境界直接影响这孩子,因为学生都有向师性,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所以教师要做一位有理想的老师,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了早日实现中国梦,教师应尽心竭力的工作,用心思考未来世界,需要怎样的人才,怎样的人才能是世界和平,使我们人类幸福美满的生活,那就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了实现中国梦我要做这样的老师: 1、兢兢业业的老师 今天的思想境界是不是比昨天有了提高,今天的备课是不是比昨天认真了?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每天晚上我都自省吾身。虽然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自问,坚持不懈,我们便不断地找到努力的方向,弥补自己的不足。 2、充满爱心的老师 只有充满爱心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好学生,只有这样的好学生才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爱心”架起师生心灵之桥。叶圣陶告诫我们“学生如嫩苗,逢雨露则欣欣向荣,遭霜雪则生机尽矣”。这就告诉我们“爱”是架起沟通师生心灵金桥的最好方法。没有爱心的培育就没有师德的提升。只有爱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爱心。爱学生就必须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我们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当我们感悟到了这一层,师德这面镜子也就擦亮了。 3、认真负责任的教师。 只有认真负责的老师,才能培养出有责任感的学生。因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只有认真负责的老师,家长才会放心把孩子交给你,

学校才会更信任你。在上每一节课前。我总是认真备课,不但备教材,而且备学生,把自己当成学生的引路人,把课堂的主阵地还给学生。我带着愉悦的心情走进课堂;我总是提醒自己:上课时,尽量把自己的最具活力,激情和热情的一面勇敢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和学生一起快乐地学习。 4、创新精神的教师; 要做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必须要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教师创新精神教师。创新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创新素质的发展需要创新教育来培养。而创新同样离不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创新是教师的首要必备素质、不可或缺的师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自身必须做名创新型的教师。 作为教师的我,面对这场世纪盛会激动万分,无法言表,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自己肩上责任之大,任务之重,充分认识到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优先教育,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立足平凡岗位,争做优秀教师。“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我需要一直努力下去。当好一名教师,奉献绵薄之力,以己涓涓细流,汇入中国教育发展的汪洋大海!我感谢这伟大的盛世年代,我更因自己是创造时代人才的灵魂师而骄傲和自豪,做教师让我倍感幸福和荣耀!

校训激励我成长

校训激励我成长 谛听“校之魂”——坤德含弘至善尚美 教育学院 11级学前教育

谛听“校之魂”——坤德含弘至善尚美 校训,作为一所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短小精炼,贯通古今,融汇现代,每一则校训都寓意深刻而隽永。它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面向社会的精神支柱,必将开启每个人的智慧、懂得主动追求真理、转播知识弘扬文化,担负起引领社会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神圣使命。在每一所校园里,校训就如同铭刻在师生心中的指路灯塔,犹如给予了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力量,共同激励和劝勉着每一位在校的教师和学子们。 我身处在已有六十载历史洗礼的知识殿堂——山东女子学院的校园中,在悠悠的历史长河里,我们传承着儒家的优秀文化。在泉城这座历久弥金的古老城池中,聆听潺潺流水声,侧看棵棵垂柳,在每一位师生的共同努力和坚持下辛勤耕耘、奋力的拼搏,开创了女子学院的华美诗篇,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校之魂”——坤德含弘,至善尚美。 “坤德含弘”,出自《易经》“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坤德”,女性如大地之博、承载万物,崇尚美德、宽厚谦和。“含弘”,无所不有的包容和仁爱精神。大学的责任在于发扬人性之善,健全人格,修己立人,推己及人,化民成俗,改良社会风气。我校致力于提高在校师生学子的素质、操守和境界,弘扬崇高的操行和道德修养,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之长,兼容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树立我校优良的学风、校风。 “至善”,出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指追求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尚美”,崇尚秀外慧中之美。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阵地,倡导学生在校不仅只注重学习文化知识,而且要注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是自己在校园学习生活中日臻完善,达到德才兼备的最高境界。在女院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营造洋溢道德美、人文美的女院文化。 谛听“校之魂”,含义深远、意蕴无穷,让我们作为一名女院人懂得所要追求崇尚美好的道德情操和博大的襟怀气魄,成为鞭策我们大学生成为社会需要人才的无限动力!

聚焦课堂教学读书体会感想修订稿

聚焦课堂教学读书体会 感想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聚焦课堂教学读书体会感想 在寒假期间我认真的阅读了《聚焦课堂教学》这一本书,现在我来谈一谈学习《聚焦课堂教学》所获得的一些收获和感悟。 一是我认为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是“结论与过程”的关系问题从教学角度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就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中,就是达到教学目的或者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基于此,新课程把过程与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 二是我们应避免矫枉过正,由轻过程走向轻结论如上所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仍然是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事实上,其中还涉及一个如何看待知识在新课程实施中的功能及地位问题。因为知识构成了结论的内核,知识的科学性、正确性决定了结论的科学性、正确性。我们反对将知识作为现成的、僵化的结论生硬地灌输给学生,但是这不等于说包含知识在内的正确教学结论在学生

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没有任何作用。我们更不能将问题简化为新课程只要过程,不要结论,或者只顾教学过程的热闹,不顾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只讲过程的推进,而完全无视对知识本身的理解与掌握。所有上述这些观点和做法教是错误的。 三是科学地看,新课程提倡重视结论的同时更重视过程的真义在于仍应将理解和掌握知识当做重要的教学目标来看,所谓的正确结论中仍包含诸多知识目标。但是在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一点上,应当注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听讲和记忆不是掌握知识的唯一方法,也不是最必要的和最好的方法,因为知识本身也需要思考、目标的局限,以争取实现新课程目标的多元化,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并重,因为过程本身就包含了促进学生体验、感悟的因素,学生的聪明才智与独特个性正是这一过程中成长起来。一句话,强调过程就意味着:掌握知识不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通过学习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抽象的知识与形象的东西联系起来,即将生涩的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新知的体验,从而使教学获得理想的效果。

《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

《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宏大而又难解的问题。身为一个一线教育工作者,读完怀特海的作品后,不禁被深深地触动了。之前并没有深思过的这个问题,也时常在脑海中盘旋。所以,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地被推行开来的今天,我们更要去考虑教育的目的。 韩愈的《师说》一文将教师的功能定位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几乎成为了我国关于教师的传统认识。教师教育的目的就是传授圣人的学说,解答疑难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学者,教书往往是无组织的行为,他们对世界对知识的认识很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在传授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也带着个性的烙印。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由为少数人服务的、高水准的职业演变成了为公众服务的机构。教师的职责不再是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因材施教也因为条件的原因几乎得不到实现。 教育的目的是否就因此发生改变呢?怀特海认为教育不仅仅是 来促进发育,他更赞扬理智的卓越。把教育看做生长,就是希望通过教育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地发展,而不是把知识等外在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苏格拉底早就提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并用瞎子作比来嘲笑当时宣称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进去的所谓智者们。这就是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去衡量教育。然而,人们总是要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例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出人头地等等,压着孩子朝这类目的努力,否则仿佛生长、教育就失去了根本的意义。这位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

教育家,在看待教育上的两条戒律(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二,“所教科目务须透彻”)时,是抱有置疑的态度的。他认为在众多的 科目中选择一小部分进行教授,会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不连贯的思想概念,会没有任何生命的火花闪烁。由此可见,教育的功利性是应该被淡化的,应更多地着眼于个体的发展,从人本化角度来考虑,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反对让“校外考试”扼杀了文化的精华。 教育是一个一分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小时、一天一天地耐心地 掌握细节的过程。不存在一条由灿烂的概括铺成的空中过道通往学问的捷径。教育的目的到底为何,需要我们在每次的教学过程中去思考;激活学生对一切的感悟和创造,需要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去培养和引导。这样,教学才不会陷入程序化、机械化的僵局,才能始终充满着鲜活的生命力。

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 人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黄文豪 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境界直接影响着孩子,因为学生都有向师性,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所以教师要做一位有理想的老师,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了早日实现中国梦,教师应尽心竭力的工作,用心思考未来世界,需要怎样的人才,怎样的人才能使世界和平,使我们人类幸福美满的生活,那就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了实现中国梦我要做这样的老师: 1、兢兢业业的老师? 今天的思想境界是不是比昨天有了提高,今天的备课是不是比昨天认真了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每天晚上我都自省吾身。虽然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自问,坚持不懈,我们便不断地找到努力的方向,弥补自己的不足。 2、充满爱心的老师? 只有充满爱心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好学生,只有这样的好学生才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爱心”架起师生心灵之桥。叶圣陶告诫我们“学生如嫩苗,逢雨露则欣欣向荣,遭霜雪则生机尽矣”。这就告诉我们“爱”是架起沟通师生心灵金桥的最好方法。没有爱心的培育就没有师德的提升。只有爱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爱心。爱学生就必须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我们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当我们感悟到了这一层,师德这面镜子也就擦亮了。 3、认真负责任的教师。 只有认真负责的老师,才能培养出有责任感的学生。因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只有认真负责的老师,家长才会放心把孩子交给你, 学校才会更信任你。在上每一节课前。我总是认真备课,不但备教材,而且备学生,把自己当成学生的引路人,把课堂的主阵地还给学生。我带着愉悦的心情走进课堂;我总是提醒自己:上课时,尽量把自己的最具活力,激情和热情的一面勇敢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和学生一起快乐地学习。 4、创新精神的教师; 要做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必须要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教师创新精神教师。创新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创新素质的发展需要创新教育来培养。而创新同样离不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创新是教师的首要必备素质、不可或缺的师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自身必须做名创新型的教师。 作为教师的我,面对这场世纪盛会激动万分,无法言表,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自己肩上责任之大,任务之重,充分认识到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优先教育,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

教育专著读书感悟

教育专著读书感悟 从事教育工作,针对教育问题而言,通常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教育专著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教育专著读书感悟篇一 朱永新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不是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是突出“一切人”。朱教授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没有家长的发展也没有学生的发展。教育目的本来就是为了人的发展,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要关注学生和教师、校长、家长以及社会上所有人的发展。无论他是贫困的,还是富贵的;无论他是愚昧的,还是睿智的;无论他是健全的,还是残疾的,都应该让他们快速地发展。 朱教授说,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态度,真正地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他认为,参加新教育实验的所有学校的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都要成功,相当部分的老师和学生都能够成才。所有参与实验的人都要感觉到自己在不断地进步,成长并快乐着。

朱教授说,目前以成败论英雄、以金牌论英雄、以升学多少论英雄的观点是错误的。新教育实验行动方案的关键是,教一些让学生一辈子真正有用的东西。朱教授说自己是苏州大学毕业的,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比北大、清华的学生差。他说,我甚至可以到北大、清华去做老师做教授。关键是怎么样让学生有一个真正辉煌的明天,而不仅仅是辉煌的今天。 朱永新非常推崇“学生走出校门,忘记学校所教内容后剩下的东西才是教育的成果。”许多人认为这非常精辟地诠释了教育;也有人认为就剩不下什么了(我想,这里学校所教内容,主要是指一些纯粹的应付考试的东西,这些东西,好多在实践中是用不上的,注定是要忘记的;而那些在实践中一刻也离不开的,是根本不会忘记的)。 在这一方面,他专门做过调查:平江实验小学的一些教师提出,作为教师都想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也希望在快乐活跃的氛围内进行教学,可现实是现在的学生和教师都没有讲话、活动的时间,没有活动作文怎么写?尤其苏州现在已取消学生的春、秋游,他们不得不将时间花在那些重复的题海里,以至于学生一听到放假就欢呼雀跃,学习已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对此,学校固然可以按照新教育实验逐步改善以往的办学理念,可更大的压力是来自社会的压力,甚至出现有的家长看到作业少了就责怪老师的情况,社会究竟对新教育是个什么样的态度?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是尊重,也是成全_心得体会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是尊重,也是成全 是尊重,也是成全 有幸拜读怀特海先生的《教育的目的》,我的心却不能随书页的合拢而平静,我的脑海中仿佛是一片宽阔的海洋,仿佛作者在平静的心湖上投入一块石头,击起了层层涟漪,向外扩展久久不能平息。 记得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说过:教育本身,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在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在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引导者,不但传授知识给受教育者,也是学生思想和行为上的标榜者。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学生的方方面面。 那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指明灯,教师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发挥艺术般的作用呢?从本书中,我得到了大量的启示。正如本书中所体现的思想核心:教育要根据学生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不同的科目,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设计不同的课程。我们都知道,学生的大脑是一个活跃的组织,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一种想法并不适合儿童,所以教育者要尊重和鼓励学生的各种不同想法和意见。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本来就具有生活意义,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应该是教育的本质。所以,书中提出:理解抽象的思维,分析具体的事例。就是说用具体的生活例子来理解抽象的思维,又用理论知识来分析具体的事例。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充满活力;才能培养学生思维,思考并对知识加以利用。 同时,怀特海先生还反对教学中指向不明的大量考试:“每一所

学校,要是训练男孩子们准备小小的一套考试,一定要受到毁灭的痛苦。”他尤其反对脱离学校具体需要的校外统一考试:“一个以考察学生个人为主要目的的校外考试制度,除了造成教育上的浪费以外,不可能有任何结果”,只能是“扼杀文化的精华”。那些沉迷于考试和分数排队(学生排队、教师排队、学校排队),反复组织统考、不断印制试题的人们,是否求实地细想一下,这种工作的实际意义到底有多大呢? 是的,也许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地被推行开来的今天,我们更要去考虑教育的目的。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办法从思维上更新观念,不能从根本上革新教育,那会如怀特海所说“从一种形式主义陷入另一种形式主义,从一团陈腐呆滞的思想陷入另一团同样没有生命的思想中。”新课改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而是通过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判断学生的需要,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推动和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探索。教育的目的也许无法简单地明示,但作为教师,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学生对于生活的灵感、感悟和创造,“使学生通过树木而见到森林”。 原来,教育是对人的成全,正是好的教育成全了好的人生。学会过美好的生活,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能够创造幸福生活的人,这就是完美教育的鹄的。好教育引导人们向善求真,引导人生向自由与光明的境界缓缓飞升。课业负担过重而令人疲惫、令人压抑的教育不是好教育,眼中只有“考生”而没有“学生”的教育不是好教育,充斥

新教育读书心得感想范文5篇

新教育读书心得感想范文5篇新教育读书心得感想一 朱永新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不是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是突出一切人。朱教授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没有家长的发展也没有学生的发展。教育目的本来就是为了人的发展,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要关注学生和教师、校长、家长以及社会上所有人的发展。无论他是贫困的,还是富贵的;无论他是愚昧的,还是睿智的;无论他是健全的,还是残疾的,都应该让他们快速地发展。 朱教授说,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态度,真正地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他认为,参加新教育实验的所有学校的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都要成功,相当部分的老师和学生都能够成才。所有参与实验的人都要感觉到自己在不断地进步,成长并快乐着。 朱教授说,目前以成败论英雄、以金牌论英雄、以升学多少论英雄的观点是错误的。新教育实验行动方案的关键是,教一些让学生一辈子真正有用的东西。朱教授说自己是苏州大学毕业的,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比北大、清华的学生差。他说,我甚至可以到北大、清华去做老师做教授。关键是怎么样让学生有一个真正辉煌的明天,而不仅仅是辉煌的今天。 朱永新非常推崇学生走出校门,忘记学校所教内容后剩下的东

西才是教育的成果。许多人认为这非常精辟地诠释了教育;也有人认为就剩不下什么了(我想,这里学校所教内容,主要是指一些纯粹的应付考试的东西,这些东西,好多在实践中是用不上的,注定是要忘记的;而那些在实践中一刻也离不开的,是根本不会忘记的。 在这一方面,他专门做过调查:平江实验小学的一些教师提出,作为教师都想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也希望在快乐活跃的氛围内进行教学,可现实是现在的学生和教师都没有讲话、活动的时间,没有活动作文怎么写?尤其苏州现在已取消学生的春、秋游,他们不得不将时间花在那些重复的题海里,以至于学生一听到放假就欢呼雀跃,学习已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对此,学校固然可以按照新教育实验逐步改善以往的办学理念,可更大的压力是来自社会的压力,甚至出现有的家长看到作业少了就责怪老师的情况,社会究竟对新教育是个什么样的态度? 为此朱永新指出,学生的课外活动一定不能少,该做的还是要做,只要是省内游,安全工作做细一点,可以恢复学生的户外游。不仅如此,还要多搞些这样的户外活动,哪怕是附近的博物馆、园林等,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大自然中得到实践。教学最关键的是如何让学生更活跃一点,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现在很多教师和学生埋怨没有时间,那时他们都将时间用在了加班加点上,试问:加与不加究竟有多大的区别?不如将这些时间让学生自由支配,让他们在课余时间多读一些书,现在有些学生对有些科目的什么定律、定理、公式都了如指掌,可遇到题目就不会做,原因就是没看懂题目,这非常值得

教师,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学文案

教师,学生成长的引路 人

教师,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记得法国作家卢梭说过:“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学生任何东西。”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说过:“要想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我想,我们每个教师的师德就如同这里的“榜样”和“阳光”。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所以说教师就好比旗帜,要让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追随;教师是路标,学生就会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教师若不是路标,纵然你的理论再高,教育的形式再好,艺术性再强,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每个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一情一态,都清晰而准确地印在学生的视网膜里、心光屏上,这就是无声路标的示范性,这种示范性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股排山倒海般的内化力。 我从小就喜欢教师这一职业。现在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从教至今已经有五个年头了,我深深地感到教师的物质生活相对清贫,但精神生活却无比充实。我认为身为老师首先要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书斋里寂寞但干净,官场里热闹但肮脏。即使我会寂寞,我会贫苦,我会辛劳。我无怨无悔,我毅然决然。 每当看到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目光,一张张专注的面容,不由得让人身心激动,似乎融入到无比圣洁的情境,生命也因此赢得了壮丽的升华。我们的奉献虽然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但却是用平凡与崇高的师德之光,照亮了一片清纯的天地。课堂内外谆谆的教

诲,一点一滴,潜移默化,日积月累,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教师的道德品格便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正如古诗所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是的,教师的职业是平凡而琐碎的,教师的生活清贫而艰辛的。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老师们脸上却永远挂着晨曦般的笑容,正是因为老师们都愿自己像一片绿叶,默默地去成就果实的辉煌,才有今天的桃李满天,有一个曾做过教师的人说:教师这工作是少有的净土,如果能在光荣感之余再多点幸福感,是值得一直干下去的。 说起来,教师这职业还真给了我们许多,比如一份可以矜持一些的心态,一种相对安定的生活,一个三餐准时的习惯……所以,那些多年不见的朋友听说我做了老师,往往都会问:你的薪水高吗?你的待遇不错吧?可是,即使是再关心我的好友,也无人问及,你幸福吗? 我幸福吗?幸福是什么?也许我们记住了许多快乐的场面,可幸福却是一种自己灵魂的问答。当然,你完全可以选择爱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获得幸福。但当你身为一名教师,就有了一份以爱为主题的职业,那就去爱你身边的孩子吧,像宽容你亲人的小脾气,和原谅你的孩子的恶作剧一样,去接纳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关爱别人,是一种发自灵魂的芬芳,一种深入骨髓的甜蜜,日子久了,它就会萦绕成一团幸福,紧紧裹住你的心灵。

激励自我成长的励志文章精选

激励自我成长的励志文章精选 生命是一场从蒙昧到清醒的追寻。若能时时刻刻保持察觉,我们将可以在痛苦中找到恩典,可以少一些怀疑,多一些相信。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激励自我成长的励志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励志文章1:面对人生不要在乎嘘声 你要倾听,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你想要什么,追求什么,都是自己的,不要把自己内心想要的、追求的躲藏起来,只为了迎合别人的要求,你自己的人生,你要真心面对它,因为真心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有兴趣的事情,你才会有真诚的笑容;追求的、想要的都必须是自己真心有渴望的,当自己有渴望,你才会因为追求而快乐,才会在过程中感受到值回票价的一切。 真心的对待自己跟别人,喜欢就喜欢、厌恶就厌恶,不要连自己的情绪都欺骗,当你欺骗了自己的内心,你就开始了不快乐的人生;真心的对待人生,想追求的就追求,想完成的就去完成,不要把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标隐藏起来,因为你所真正想追求的目标才能让你真诚的快乐,而遮蔽自己所想要的,所失去的快乐是你追不回来的过往。 你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你知道吗?不是自己想要的,为什么还逼着自己哭着脸去追求,因为别人的期许?期望?还是社会给你的目标?但你问问自己,你有真心的对待自己吗?你在意别人给你的期许,但却失去自己对自己的期许,你的人生失去自己专属的人生,你如何懂快乐?快乐是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目标,而不是别人要你完成的目标,否则你将会失去人生该有的快乐。 真心的面对自己,想要做什么考虑清楚之后就可以开始行动(别人的意见只是意见),而不是甲先生要你完成什么,你就乖乖完成,乙太太要你达成什么期许,你就达成;你的人生不是用来完成别人交代的目标或任务的(人生不值得这样花费的吧),你的人生是你要真心的对待、好好的款待、完成自己想要的期待,它只属于你,随你左右高低、飞翔或降落,若你把它送给别人,那将失去属于你的自我人生。 不要连自己的人生都无法用真心面对,其实你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追求什么、期待什么,只是这些你想要的或许无法得到大家的认同跟支持,但是但是但

《教育其实很简单》第一二章读书感悟

《教育其实很简单》第一二章读书感悟 第一章人性是教育的基础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是关于人为什么读书的。“爸爸,为什么要上学呢?” 儿子上学不久问爸爸。 爸爸说:“儿子,你知道吧?” 一颗小树长1年的话,只能用来做篱笆,或当柴烧。 10年的树可以做檩条。 20年的树用处就大了,可以做粱,可以做柱子,可以做家具…… 一个小孩子如果不上学,他7岁就可以放羊,长大了能放一大群羊,但他除了放羊,基本干不了别的。 如果上6六年学,小学毕业,在农村他可以用一些新技术种地,在城市可以到建筑工地打工,做保安,也可以当个小商小贩,小学的知识够用了。 如果上9年学,初中毕业,他就可以学习一些机械的操作了。 如果上12年学,高中毕业,他就可以学习很多机械的修理了。 如果大学毕业,他就可以设计高楼大厦,铁路桥梁了。 如果他硕士博士毕业,他就可能发明创造出一些我们原来没有的东西。 爸爸说:“知道了吗?” 儿子:“知道了。” 爸爸说:“放羊、种地、当保安,丢人不丢人?” 儿子:“丢人。” 爸爸说:“儿子,不丢人。他们不偷不抢,干活赚钱,养活自己的孩子和父母,一点也不丢人。” 不是说不上学,或上学少就没用。 就像一年的小树一样,有用,但用处不如大树多。不读书或读书少也有用,但对社会的贡献少,他们赚的钱就少。读书多,花的钱也多,用的时间也多,但是贡献大,自己赚的钱也多。儿子:“我明白了,我要好好读书。” 这个故事,是我在看到第一章是想到的。赵校长说,现在的教育都在高喊“教育为人”,但是,他们培养出的孩子脑袋里整天思考的却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它汲取的仅仅是眼前的名利。看到这里,我又忽然想起我的童年。 小时候,父亲很重视对我的教育。家庭教育教的都是如何做个好人,方法一般是言传身教。从父母的言行举止中,我效仿,我学习。我们都知道,在自己意识还没觉醒之前,父亲总是自己心里最最伟大的人,他上通天文,下通地理。而我的父亲最大的优点是比较全能,他画在纸上的马栩栩如生;他唱的歌娓娓动听;他写得一手好字,能帮村里很多人写各种类型的申请;他会吹单簧管,会拉二胡,会吹笛子......只要是落在他手里的乐器,不出两天,他就可以驾驭的轻车熟路。因此,从小父亲就是我的骄傲,是我心中的神!当然,他说的话我也如数吸收。他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已经尘封在我心里很多年了,今天读赵校长的书,又让我想起了父亲曾经对我的教育。小时候成绩还行,父亲不想我作弊,他经常对我说:考试的时候不要给别人抄你的,不然别人都超过你了。所以,我一直的认知就是:成绩就是很重要,不能给别人抄,不然别人就超过你了。直到来到“271”,我才明白成绩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性,是方法。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了好的人格,好的学习方法,好的行为习惯,成绩还遥远吗?我的老师,我的父亲都是以成绩为目的来培养我,庆幸的是

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

《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 宿珍 教育的成就取决于对诸多可变因素的精妙的调整,因为我们是在与人的思想打交道,而不是与没有生命的物质打交道。(《教育的目的》第7页) 首先我们要知道哪些是可变的因素?怀特海在前一段 说的很清楚:教师的天赋、学生的智力类型、他们对生活的期望、学校外部(邻近环境)所赋予的机会,以及其他相关的因素。在教学关系中,师生的关系最为微妙,教师的能动作用更为关键,所以教师自然成为这些可变因素的调整者。依次展开,教师首先要致力于自我的修炼,教育水平的提高。我始终相信所谓的“天赋”,更多的靠的是内在的修习,外在的追求。任何行业多少需要一点天赋的,教师的行业也不例外。我看到很多优秀的教师对待教育问题有读到的见解,往往是他们面对问题的兴奋感不同。而获取这样的幸福感便是天赋。其次是对学生智力类型的研究,不同学生的学习模式或者学习方式应与自身的智力类型相结合。如有的学生形象思维加强,那么画脑图的方式利于他的学习;有的学生语言思维很强,复述应该成为他的主要学习方式;有的学生是听力为主的记忆方式,那上课强迫他记笔记就是在损害他的记忆等等。因材施教的原理也即

在于学生智力类型的不同。接着,教师应该着力于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期望,实际是学生对当下生活的希望。这种希望需要建立在自信、自尊、自我认同的基础上。也即学生需要在某些方面取得成绩并得到认同,加强内在的这部分,使他能更好的成为自己。这样线索就清晰了,教师首先要自我修炼,内心强大,然后对学生的智力类型做出正确的评价(评价而非判断,因为任何智力类型既有正向的一面,也有负向的一面,正确的评价便是一种真正的接纳),引导学生的自我期待,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他发展的环境。剩下的,恐怕就只有陪伴与等待了,因为具体的事情,还得学生自己完成。不到万不得已,教师都不应“替代”他们完成,须知,替代完成就是替代成长。 教育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借助于树木来认识树林。······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彩多姿的生活。(第9页) 什么是“树木”?即是学生当下学习的知识或者是技能。什么是“树林”,即是学生已经开始的生活本身。换言之,就是用学习当下的东西来认识多姿多彩的生活。这两句话中蕴含的东西非常的丰富。首先,树木不等于树林,树木是组成树林的必须的单位,但树林绝非树木的简单堆积。树木与树木之间有关系,感受到这样的关系,树木与树木之间才能形成树林。这一逻辑用“解释学循环学”阐释最为精妙,在此不再赘述。

教师,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教师,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记得法国作家卢梭说过:“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学生任何东西。”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说过:“要想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我想,我们每个教师的师德就如同这里的“榜样”和“阳光”。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所以说教师就好比旗帜,要让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追随;教师是路标,学生就会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教师若不是路标,纵然你的理论再高,教育的形式再好,艺术性再强,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每个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一情一态,都清晰而准确地印在学生的视网膜里、心光屏上,这就是无声路标的示范性,这种示范性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股排山倒海般的内化力。 我从小就喜欢教师这一职业。现在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从教至今已经有五个年头了,我深深地感到教师的物质生活相对清贫,但精神生活却无比充实。我认为身为老师首先要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书斋里寂寞但干净,官场里热闹但肮脏。即使我会寂寞,我会贫苦,我会辛劳。我无怨无悔,我毅然决然。 每当看到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目光,一张张专注的面容,不由得让人身心激动,似乎融入到无比圣洁的情境,生命也因此赢得了壮丽的升华。我们的奉献虽然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但却是用平凡与崇高的师德之光,照亮了一片清纯的天地。课堂内外谆谆的教诲,一点一

滴,潜移默化,日积月累,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教师的道德品格便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正如古诗所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是的,教师的职业是平凡而琐碎的,教师的生活清贫而艰辛的。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老师们脸上却永远挂着晨曦般的笑容,正是因为老师们都愿自己像一片绿叶,默默地去成就果实的辉煌,才有今天的桃李满天,有一个曾做过教师的人说:教师这工作是少有的净土,如果能在光荣感之余再多点幸福感,是值得一直干下去的。 说起来,教师这职业还真给了我们许多,比如一份可以矜持一些的心态,一种相对安定的生活,一个三餐准时的习惯……所以,那些多年不见的朋友听说我做了老师,往往都会问:你的薪水高吗?你的待遇不错吧?可是,即使是再关心我的好友,也无人问及,你幸福吗? 我幸福吗?幸福是什么?也许我们记住了许多快乐的场面,可幸福却是一种自己灵魂的问答。当然,你完全可以选择爱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获得幸福。但当你身为一名教师,就有了一份以爱为主题的职业,那就去爱你身边的孩子吧,像宽容你亲人的小脾气,和原谅你的孩子的恶作剧一样,去接纳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关爱别人,是一种发自灵魂的芬芳,一种深入骨髓的甜蜜,日子久了,它就会萦绕成一团幸福,紧紧裹住你的心灵。 多少次,当你辛勤的工作日见成效,当你发现孩子们一个小小的进步时,无不欢欣雀跃,这样巨大的幸福感难道还不够吗? 五年的工作经历,使我深深懂得,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的爱不

人生格言激励我成长

人生格言激励我成长 导读:本文是关于格言大全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 2、上天完全是为了坚强你的意志,才在道路上设下重重的障碍。——泰戈尔 3、当你的希望一个个落空,你也要坚定,要沉着!——朗费罗 4、正如恶劣的品质可以在幸运中暴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培根 5、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6、为了不损及莫大的成功,神不能不渗近一滴苦涩的味儿。——希尔提 7、只要你能想到,你就能做到。——拿破仑·希尔 8、时间抓起来说是金子,抓不住就是流水。——谚语 9、很多时候人们不是因为失败而烦恼,而是因为失败之后找不到任何借口而烦恼。——约里奥·居里 10、人有没有信念并非取决于铁链或任何其他外在压力。——托·卡莱尔 11、上天给人一份困难时,同时也给人一份智慧。——雨果 12、人生是伟大的宝藏,我晓得从这个宝藏里选取最珍贵的珠

宝。——伯克 13、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14、什么是路?就是说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不的。——鲁迅 15、即使遇到了不幸的灾难,已经开始了的事情决不放弃。——佚名 16、青少年是一个美好而又是一去不可再得的时期,是将来一切光明和幸福的开端。——加里宁 17、灵是自我做主的地方!在心灵内,天堂可变为地狱,地狱可变为天堂。——密尔顿 18、对我协助最大的并不是朋友们实际协助,而是坚信得到协助的信念。——伊壁鸠鲁 19、人所缺乏的不是才干而是志向,不是成功的能力而是勤劳的意志。——部尔卫 20、不要乱说话。话说出去之前你还是话的主人,话说出去之后你就成了话的奴隶。——佚名 21、任何时候做任何事,订最好的计划,尽最大的努力,作最坏的准备。——李想 22、我喜欢离开人们通行的小路,而走荆棘丛生的崎岖山路。——伦琴 23、并非地球引力使人坠入爱河。——爱因斯坦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作为1名1线教学工作者,教学内容基础,教学工作具体,有时候在繁琐的工作当中,很容易忘了属于这1份职业的星斗与大海,更多是沉醉在平常的单1重复当中。但是,越是基础的工作,越需要有1个远大的高屋建瓴的向导,不忘初心,才能更好地前行。这本书的主题虽然有些宏大乃至沉重,但全篇读完,能让读者对教育工作者的真正任务产生进1步的思考。特别是第1章到第3章,令我非常有收获。这本书当中,怀特海针对当时英国存在的教育问题进行了反思,以此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观点,但对今天的中国教育现状,依然具有1定的参考价值。 怀特海认为,教育是为了生活和生命而存在的,并围绕生活而展开运行。凝炼成为1句话就是: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多姿多彩的生活。也就是说他主张将教育与生活联系在1起,并把学生视为有血有肉的个体,而不再是工具。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将知识应用到鲜活的生活当中,再通过生活实践来验证知识的科学性,而不是当1个知识的搬运工,机械地将知识填装到学生的大脑中。毕竟教师就是教育目的最直接的实行者之1,也就是说1名教师在立足于教育现实的同时,也要时刻保有1份坚定的教育信心和寻求。 书中提到:“不能让知识僵化,而要让它生动活泼起来——这是所有教育的核心问题。”对这1点,我也感触颇深。单纯的概念必须要结合生活当中能接触的实际事物来举例,学生们才会又快又好地掌握。在解答1些具体问题时,带入到生活场景,学生们也会更印象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这个做法也值得我继续发扬光大,在备课时斟酌如何结合当下学生们爱好的话题上多花心思。 关于教育的节奏,怀特海结合受教育者的心智发展分为

3个阶段: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及综合应用阶段。在他看来,教育的节奏,是指不同的科目,不同的学习方式应当在学生的智力发育到达适当阶段时采取。不同的情况下,这3个阶段开始的时间和延续的时长都不尽相同,而我们的教育应当是这样1种不断重复的周期。所谓教育有周期,其实就是教与学都有周期,从“教”的方面讲,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计划,从“学”的方面讲,有1个接受进程乃至是反复练习的进程都是常见的现象。这就要请教师要有计划性的同时更要有充足的耐心。 在教育的节奏这1章里,怀特海还特别提到:“如果教师在满足学生有节奏的渴望方面恰到好处地起鼓励作用,学生1定会不断地为某种成绩而欣喜,不断地重新开始。”这1句话我是10分赞同的,在教学进程中,学生们非常需要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很多时候,1句简单的赞美,就可以够激起学生们更加积极的学习热忱。希望自己能时时牢记这1点,努力给予我的学生们更多的正面反馈,帮助他们投入到学习的乐趣当中。 这本书在让我透过平常教学工作之外,能更多地去思考关于教育的本质,对我而言大有裨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